CN101248397B -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8397B
CN101248397B CN2006800306805A CN200680030680A CN101248397B CN 101248397 B CN101248397 B CN 101248397B CN 2006800306805 A CN2006800306805 A CN 2006800306805A CN 200680030680 A CN200680030680 A CN 200680030680A CN 101248397 B CN101248397 B CN 1012483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oner
recording materials
heating member
glossi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0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8397A (zh
Inventor
丰原裕一郎
校条健
石塚二郎
小俣晴彦
盐泽元英
村山龙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48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8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8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83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20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件,用于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其中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可操作以提供满足0.5≤R≤4.0的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R,和满足5≤G≤4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可操作以提供满足不超过4.0的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R,和满足不小于6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Description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形成多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质量改善方法。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能形成与使用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质量相当的高质量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系统、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质量改善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不仅作为形成单色图像的装置,而且还作为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都已经商业化。随着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应用在各种领域中,对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更具体地说,要求图像质量水平在颗粒度和光泽度上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质量水平相当。用于获得就光泽度而言出色的彩色图像的一种技术,例如下面是可用到的一种技术。就是说,为了获得光泽度出色的图像,将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设置有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透明树脂层的一片记录介质上,然后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从而获得整个表面较平坦且光滑的复制品,因此就光泽度而言是出色的。
更具体地说,日本特许公开专利申请2004-118020中公开了一种上述的图像形成方法。依照该申请中记录的图像形成方法,通过加热辊(第一定影装置)将一片记录介质上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然后,利用设置在定影辊与该片记录介质之间的定影带,通过定影辊(第二定影装置)再次使该片记录介质经过加热和挤压。然后,在该片介质冷却后,将该片记录介质从定影带分离。
因此,调色剂图像在保持镶嵌在该片记录介质的透明树脂层中的同时被定影。在定影过程中,记录介质的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和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在与定影带的表面相配的同时而凝固。因此,该片记录介质在包括调色剂图像表面的其整个表面上变得平坦和光滑,由此产生就光泽度而言较出色的彩色图像。
然而,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经历了下述问题。就是说,当在前述第一阶段定影过程中通过加热辊定影彩色调色剂图像时,调色剂层(其组成彩色调色剂图像)被挤压,因为它们被挤压,所以它们倾向于在平行于该片记录介质表面的方向上扩展。一旦调色剂层在前述方向上扩展,就产生就颗粒度而言较差的图像,即使调色剂层镶嵌到该片记录介质的透明树脂层中。
换句话说,在第一阶段定影过程中就颗粒度而言调色剂图像变得较差,尽管调色剂图像是否变得较差取决于第一阶段定影过程中定影调色剂图像的条件。因此,使用前述方法不可能获得质量与使用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的高光泽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高光泽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件,用于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的设置部件,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的设置部件,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其能够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二步骤,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和第三步骤,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质量改善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其能够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所述图像质量改善方法包括:第一步骤,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和第二步骤,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当结合附图考虑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显示了其一般结构。
图2是加热辊型的定影装置和定影带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工艺的一个例子的方块图。
图4是显示浅色的调色剂的伽马特性和深色的调色剂的伽马特性的例子的曲线。
图5是显示浅调色剂的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平(signal level)之间的关系、和深调色剂的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其中输入信号具有256个电平(0-255:8位)。
图6是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层的示意性截面图,显示了其状态。
图7是显示就颗粒度和光泽度而言图像评价的结果的表。
图8是显示在预设条件下,随定影速度变化产生的颗粒度变化的曲线。
图9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显示了其一般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之后,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顺便说一句,如果在一个附图中给出的组件等在参考标记上与另一个附图中的组件等相同,则两个组件在结构和功能上就是相同的。因此,一旦描述了给定的组件,则将不再描述具有与所述组件相同参考标记的组件,从而避免相同描述的重复。
图1显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更具体地说,图1显示了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之后将称作“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单个图像承载元件1、多个显影器件4(显影器件41-46)、和旋转部件4A。多个显影器件4安装在旋转部件4A中,旋转部件4A靠近图像承载元件1的外围表面设置。
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电子照像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般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数字彩色图像打印部A(之后称作“打印部”)和数字彩色图像读取部B(之后称作“读取部”)。读取部B位于打印部A上面。
在打印部A中,作为鼓形式的图像承载元件的电子照相光敏元件1(之后称作“感光鼓”)设置成使其在由箭头标记表示的方向上旋转。在感光鼓1的外围表面附近,就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而言近似以下面列出的顺序进行设置,作为充电部件的第一充电器件2、作为曝光部件的基于激光的光学曝光系统3、作为显影部件的显影装置4、作为中间转印元件的中间转印带5、和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装置6等。这些元件组成了能在记录介质上形成颜色不同的多个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件。
上述显影装置4具有作为可旋转元件的旋转部件4A和安装在旋转部件4A中的多个显影器件。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形中,在旋转部件4A中安装了六个显影器件41-46。六个显影器件41-46是:存储深青色调色剂作为显影剂的青色显影器件41;存储深品红色调色剂的深品红色显影器件42;存储黄色调色剂的黄色显影器件43;存储黑色调色剂的黑色显影器件44;存储浅青色调色剂的浅青色显影器件45;和存储浅品红色调色剂的浅品红色显影器件46。
就是说,该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两种品红色调色剂和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两种青色调色剂。更具体地说,其设置有:深色调色剂显影器件41和42、浅色调色剂显影器件45和46。在深色调色剂显影器件41和42中,分别存储有作为亮度较低的调色剂(深色调色剂)的深品红色调色剂和作为亮度较低的调色剂(深色调色剂)的深青色调色剂。在浅色调色剂显影器件45和46中,分别存储有作为亮度较高的调色剂(浅色调色剂)的浅品红色调色剂和作为亮度较高的调色剂(浅色调色剂)的浅青色调色剂。在该实施方式中,黄色显影器件43和黑色显影器件44不具有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相对物,它们作为深色调色剂显影器件来处理。
顺便说一句,两个调色剂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表述是指两个调色剂在基本由树脂和着色成分(颜料)组成的调色剂中包含的着色成分(颜料)的光谱特性相同,而着色成分的量不同。一个调色剂亮度比另一个高的表述是指两个调色剂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前者密度相对较低。
此外,两个调色剂色调相同的表述是指如上所述,两个调色剂在着色成分的光谱特性方面相同。然而,该表述不意味着两个调色剂在着色成分的光谱特性方面完全相同;其是指就一般色感来说,两个调色剂颜色相同,例如品红色、青色、黄色或黑色。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色调相同的两个调色剂中,亮度较高的调色剂是定影后光学密度不超过1.0(当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量为0.6mg/cm2时)的调色剂,亮度较低的调色剂是定影后光学密度不小于1.0(当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量为0.6mg/cm2时)的调色剂。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深色调色剂的深青色调色剂、深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情形中,调整颜料的量,以使当记录介质上承载的调色剂的量为0.6mg/cm2时,调色剂定影后的光学密度为1.8。设计作为浅色调色剂的浅青色调色剂和浅品红色调色剂,以使当记录介质上承载的每个调色剂的量为0.6mg/cm2时,调色剂定影后的光学密度为0.9。通过调整混合物中使用的深和浅调色剂的比率来重新产生每种颜色不同级别的灰度。
存储在上述显影器件41-46中的显影剂是两组分调色剂,即调色剂和载体的混合物。即使这些显影器件41-46填充单组分调色剂,即纯调色剂,也不会有问题。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亮度不同的青色调色剂和亮度不同的品红色调色剂。然而,亮度不同的调色剂提供的颜色不必限于上述两个颜色。就是说,亮度不同的调色剂提供的颜色可以仅为青色、品红色、或黄色,或者所有颜色都设置有亮度不同的调色剂。换句话说,任何颜色或颜色的任何组合都可设置有亮度不同的调色剂。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颜色的数量和彩色调色剂的数量,显影器件的数量为六个。然而,显影器件的数量不必限于该数量。
上述中间转印带5围绕驱动辊51、一对张紧辊52和54、和第二转印反向辊53张紧。在中间转印带5形成的环的内侧,设置有将中间转印带5压到感光鼓1上的第一转印辊50。此外,在中间转印带5的环的外侧与第二转印反向辊53相对设置有第二转印辊55。
在打印部A的底部,就一片记录介质,即其上形成图像的物体传送的方向而言,从上游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供给盒11,12,13、供给辊14,15和16、传送辊17,18和19、和一对对齐辊20。此外,在打印部A中设置有围绕辊22和23张紧的传送带21、作为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一对排放辊24等。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具有定影辊91、压力辊92和定影辊清洁器93。在打印部A中还设置有两侧打印传送通路25、手动供给盘26、供给辊27等。
在读取部B中,设置有原物放置玻璃台31、原物挤压压力板32、曝光灯33、全反射镜34,35和36、透镜37、全色CCD传感器38等。
当使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将原物放在读取部B中的原物放置玻璃台31上,原物承载图像的表面向下。然后,通过原物挤压板32挤压原物。然后通过以扫描原物的方式移动的曝光灯33照亮原物承载图像的表面。由原物承载图像的表面反射的光由透镜37聚焦到全色传感器38上,获得分色图像信号。分色图像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未示出)发送到视频信号处理单元(未示出)。在视频信号处理单元中,处理分色图像信号。然后,通过图像存储器(未示出)将处理过的分色图像信号发送到打印部A。
除了来自读取部B的信号之外,可将来自外部器件的计算机的图像信号、来自传真机的图像信号等发送到打印部A。
接下来,将描述打印部A的操作,假定从读取部B发送图像信号。
在图像形成操作中,感光鼓1以预定操作速度(圆周速度)在由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上通过驱动部件(未示出)旋转地驱动。当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时,其表面通过第一充电器件2均匀地充电到预定极性和电位(充电工序)。
在感光鼓1的表面充电之后,通过基于激光的光学曝光系统3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激光束输出部(未示出)将来自读取部B的图像信号转换为光学信号。被图像信号调制的同时而输出的激光束被多角反射镜3a反射,通过透镜3a传播,被全反射镜3c反射,并投射到感光鼓1的充电表面上。换句话说,对于原物的光学图像所被分离的每个颜色,感光鼓1的外围表面由基于激光的光学曝光系统而曝光。结果,在感光鼓1的外围表面上对于每个颜色都形成了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接下来,旋转部件4A旋转,从而将指定的显影器件移动到能使显影器件显影感光鼓1表面上的潜像的位置。在该位置,或者显影位置,显影器件将感光鼓1上的潜像显影为可视图像;可视图像由显影剂形成在感光鼓1上,显影剂的基本组分是树脂和颜料(该可视图像称作显影剂(调色剂)图像)(显影工序)。
顺便说一句,参照图1,以预定的定时(或者必要时)用来自设置在基于激光的光学曝光系统3上面的调色剂存储部(储料器)61-66的调色剂对显影器件41-46进行补充,从而分别保持显影器件41-46中的调色剂比率(或调色剂的量)恒定。在感光鼓1上面,设置有作为密度探测部件的光敏器件70,可探测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的量。
在通过上述工序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第一转印辊5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第一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第一转印工序)。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清洁装置移除残留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调色剂(剩余调色剂)(清洁工序),从而使用感光鼓1形成下一个颜色的图像。对于上述六个颜色中所需的颜色,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重复每一个上述图像形成工序,即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第一转印工序和清洁工序。结果,在中间转印带5上层叠了颜色不同的多个调色剂图像。
层叠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辊55一次全部转印(第二转印)到一片记录介质上(第二转印工序)。以记录介质到达第二转印站与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第二转印站一致的定时,该片记录介质从供给盒11-13中选择的供给盒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中并通过一对对齐辊20供给到第二转印站,第二转印站是位于中间转印带5与第二转印辊55之间的界面。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带清洁器56清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表面上的调色剂(剩余调色剂),从而使中间转印带5准备下一个第一转印工序。
图像形成装置10设置有传感器57,该传感器用于探测从感光鼓1转印的图像的位置偏移和从感光鼓1转印的图像的密度。就中间转印带5形成的环而言,传感器57设置在中间转印带5的外表面附近,与从动辊52相对。如果需要的话,根据由传感器57探测的结果,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中的控制部(未示出)调整图像密度、供给的调色剂量、图像写入定时、图像写入起始线等。
在通过例如上述这些工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后,通过传送带21将记录介质传送到作为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在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中,记录介质被供给到定影辊91(可旋转的加热元件)与压力辊92(可旋转的施压元件)之间的定影压合区中。在定影压合区中,记录介质被加热和挤压。结果,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
当在记录介质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时,紧接记录介质穿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之后,驱动传送路径导向装置(未示出),从而通过传送路径28暂时将记录介质导向到反向路径29中。然后,反向辊30反向旋转,从而在与记录介质传送到反向路径2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撤回记录介质(换句话说,移动记录介质,即在记录介质传送到反向路径29时使作为尾边缘的记录介质的边缘变为引导边缘),从而使记录介质被传送到两侧打印传送通路25中。之后,记录介质通过两侧打印传送通路25移动,并以预定定时通过两侧打印传送辊传送到一对对齐辊20,同时修正其姿态(如果其是歪的)。然后,通过上述图像形成工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另一侧上。然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结束用于在记录介质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
参照图3,其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工序的方块图,输入信号200是来自上述读取部B的图像信号。顺便说一句,当图像形成装置用作打印机,或者传真机的一部分时,来自通过通讯电缆与图像形成装置相连的外部器件,如计算机或传真机的图像信号等价于输入信号200。该输入信号200是RGB信号,并输入到直接映射部201中,在该直接映射部中进行用于将RGB分离为四个颜色,即YMCK的工序。
接下来,在伽马转换部202中进行用于将YMCK分离为六个颜色,即深青色、深品红色、黄色、浅青色、浅品红色和黑色的工序;在伽马转换部202中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对应于图像密度的信号。
之后,在半色调处理部203中使图像数据经过半色调处理(更具体地说为抖动处理)。
在完成了上述工序之后,根据来自半色调处理部203的信号驱动激光驱动器204。结果,依据图像数据,根据基于激光的光学曝光系统3曝光感光鼓1的充电表面。
图4是显示深色和浅色的伽马特性的曲线。在图4中,由横坐标轴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对比度电压(曝光点的电位与显影偏压之间的DC电压分量的差值),由纵坐标轴表示密度。更具体地说,如上所述,调整深青色、深品红色、和黄色调色剂,以使当它们以0.6mg/cm2承载在记录介质上时,密度为1.8。此外,调整浅青色和浅品红色调色剂,以使当它们以0.6mg/cm2承载在记录介质上时,密度为0.9。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两个调色剂(即深和浅调色剂)的颜色处理。参照图5,横坐标轴对应于输入信号200的电平,纵坐标轴对应于从伽马转换部202输出的信号的电平。
图5显示了浅青色输出信号与浅青色输入信号的比,和深青色输出信号与深青色输入信号的比。具有256个青色灰度:0-255(八位)。使用与青色图像相同的浅与深调色剂之间的比形成品红色图像。通过使用上述方法输出图像信号,青色图像的浅区域和品红色图像的浅区域仅由浅调色剂形成,而使用浅和深调色剂的组合来输出青色图像的深区域(比半色调区域深)和品红色图像的深区域。顺便说一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成当形成图像的浅区域时,使用浅调色剂作为主调色剂,而使用深调色剂作为次调色剂,而当形成图像的深区域时,使用深调色剂作为主调色剂,而使用浅调色剂作为次调色剂。
由于下列原因,如上所述仅使用浅调色剂形成图像的浅区域消除了周期性,该周期性是形成颗粒度较差的图像的主要原因。就是说,当图像的浅区域仅由浅调色剂形成时,每个像素都表现出浅色。因此,即使通过抖动而形成了具有作为形成颗粒度较差的图像的主要原因的周期性的半色调区域,也不可能在视觉上识别出该周期性。此外,密度比半色调区域高的图像的区域,调色剂的量较大(输出为实线区域)。因此,消除了作为形成颗粒度较差的图像的主要原因的周期性。
对于上面给出的原因,使用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两个调色剂组合来代替过去仅使用深调色剂,在视觉上不可能识别出该周期性,由此就颗粒度而言可形成出色的图像,即颗粒度较低的图像。
通过进行其中色调相同但亮度不同的两个调色剂(换句话说通过使用深和浅调色剂)的颜色显影工序,再现在输出图像中密度不高于1.0的图像的处理灰色区域(process grey area),使其颗粒度级别R在0.5-4.0的范围中。
顺便说一句,图像的处理灰色区域是指当上述输入信号中的(R)红色、G(绿色)和B(蓝色)信号相等时产生的图像的区域。此外,图像的处理灰色区域是下述图像区域,其是不使用黑色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黑色区域,即仅使用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形成的黑色区域。换句话说,图像的低密度处理灰色区域,即输出图像密度不高于1.0的处理灰色区域是主要由浅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黑色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输出图像密度不高于1.0的图像的低密度处理灰色区域是使用三种调色剂,即(深)黄色调色剂、浅品红色调色剂和浅青色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黑色区域。
这里,周期性是指出现周期图案,例如由扫描线形成的图案,其归因于通常称作AM网点(screening)的调幅型的半色调处理。当使用通常称作FM网点的调频型的半色调处理时,不可能注意到上述的周期性。
此外,参照图1,该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任选单元100,其具有当在具有由热塑塑料形成的透明表面层的一片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时使用的带型定影装置110。
就是说,如图1中所示,将任选单元100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就产生了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系统(图像质量改善系统),即装配有作为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上述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和作为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带型定影装置110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质量改善系统)。之后将描述带型定影装置110。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装配有带型定影装置110的任选单元100。
在任选单元100中,除了带型定影装置110之外还设置有切换导向装置101。在一片记录介质经过了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工序之后,切换导向装置101将记录介质向着组成任选单元100的一部分顶表面的输送托盘102传送,或者向着带型定影装置110传送。任选单元100还设置有输送托盘103,在记录介质通过带型定影装置110处理之后被放置在输送托盘103中。输送托盘103连接到任选单元100的侧壁。此外,任选单元100设置有任意设置的用于传送记录介质的辊对104,105和106。
图2是作为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带型定影装置110(其称作颗粒度改善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带型定影装置110具有定影带114和加热该带114的加热部件,定影带114是用于加热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
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加热辊111作为加热部件,加热辊111是具有热源的旋转加热元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加热辊111的空腔中设置有卤素灯作为热源。然而,可使用除卤素灯之外的其他热源作为该热源。
该加热辊111还用作驱动带114的驱动辊。任选单元100构造成通过齿轮系给加热辊111输入驱动力,从而使带114以50mm/sec的圆周速度移动。因此,带型定影装置110的记录介质传送速度为50mm/sec,其比为300mm/sec的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慢很多。就是说,设置带型定影装置110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带型定影装置110的定影条件,从而在调色剂图像完全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之后,从任选单元100释放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一片记录介质,之后将做描述。
带型定影装置110还设置有分离辊112,在分离辊112与加热辊111之间存在预定量的间隙。定影带114围绕这两个辊111和112张紧。顺便说一句,分离辊112还用作给定影带114提供预定量的张力的张紧辊。
设置作为旋转施压元件的压力辊115以使其保持压向加热辊111,将定影带114夹在两个辊111和115之间。
此外,带型定影装置110设置有冷却电扇116和冷却管121,其组成了用于在记录介质片材随定影带114移动的同时强烈冷却记录介质片材的冷却部件,记录介质片材与定影带114保持平坦地接触。冷却电扇116和冷却管121设置在定影带114形成的环的内侧上,并位于加热辊111与分离辊112之间。冷却管121设置有散热片121a,定影带114的内表面在该散热片上随定影带114移动而滑动。当记录介质在与定影带114保持平坦接触的同时随定影带114移动时,可由冷却部件充分冷却。然后,在位置上对应于分离辊112的分离区域从定影带114分离记录介质。
加热辊111具有三个同轴的圆柱层:芯部、弹性层和释放层。芯部是一段直径为44mm,厚为5mm的中空的铝管。弹性层由硅橡胶形成。其硬度为50度(JIS-A),厚度为300μm。释放层由PFA形成,厚度为50μm。在芯部的空腔中,设置有卤素灯117作为热源(用于加热辊的加热器)。顺便说一句,热源不必限于卤素加热器。例如,可使用构造成用由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来加热加热辊的加热部件,即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加热辊的加热部件。
压力辊115具有与加热辊11大致相同的结构。压力辊115的弹性层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为3mm。这是为了使弹性层形成的作为第二加热压合区N2的压合区充分宽(就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而言)。在压力辊115的芯部的空腔,即一段中空管中,设置有卤素灯118作为热源(用于加热辊的加热器)。
通过施加预定量的压力,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彼此保持对压,在它们之间夹有定影带114,形成了预定宽度(就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而言)的压合区,其组成了作为热压施加部的第二加热压合区N2。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压力辊115施加到加热辊111的压力的总量设为490N(50kgf)。加热压合区N2的宽度(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上的尺寸)为5mm。
为了形成高光泽图像,使与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接触的定影带114的表面平坦和光滑,像镜子的表面一样。因而,定影带114称作光泽带。更具体地说,与记录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完全接触的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带114的表面光泽度不小于60(测量光泽度的方法与之后描述的方法类似)。
此外,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带114由聚酰亚胺膜、在聚酰亚胺膜上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层和在弹性层上由聚酰亚胺-硅树脂形成的释放层组成。
该实施方式中的带型定影装置110构造成定影带114由通过打开冷却电扇116而流过冷却管121的冷却空气冷却。因而,当记录介质在与定影带114保持平坦接触的同时随定影带114移动时,记录介质(和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强烈和充分地冷却。顺便说一句,冷却部件不必设置有上述的散热片。例如,其可仅设置冷却电扇,风扇不与定影带114接触地冷却定影带114。此外,还可使用珀耳帖元件、加热管、或水循环型冷却装置作为冷却部件。
作为与带型定影装置一起使用的记录介质,可使用涂敷树脂的纸张,其由作为基层的一片普通的记录纸和涂覆在基层上的作为调色剂接收层的一层热塑性树脂组成。之后,该类型的记录介质等称作照相介质。
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记录介质由作为基层的一片普通记录纸、涂敷在基层上的一层聚乙烯树脂和涂敷在聚乙烯层上的就互溶性而言与调色剂兼容的另一层树脂组成。可使用主成分与调色剂相同的聚酯树脂作为与调色剂兼容的树脂,树脂与调色剂兼容在于它们彼此相溶。该聚酯树脂的量大约为15g/m2;记录介质总的基准重量为200g/m2。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与调色剂兼容,特征在于当其被带型定影装置110加热时,其与调色剂被软化(熔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与调色剂材料相同的聚酯树脂作为调色剂接收层的材料。该实施方式中的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是包含热塑性树脂的透明层,厚度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30μm。就是说,调色剂接收层是透明的,从而其不影响图像形成。
因此,当通过带型定影装置110施加热和压力时,调色剂接收层随调色剂软化,从而使调色剂图像镶嵌进调色剂接收层中。在调色剂图像镶嵌进调色剂接收层中后,记录介质与定影带114保持完全接触,直到调色剂图像完全冷却。因此,记录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与像镜子表面一样平坦和光滑的定影带114的表面一致,变得像镜子的表面一样平坦和光滑,因此提高了记录介质上图像的光泽度。
顺便说一句,在该实施方式中,图像的光泽度是指记录介质(照相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的光泽度。就是说,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光泽度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的表述与下列表述是相同的含义,即在由调色剂覆盖的照相介质的区域与没有用调色剂覆盖的照相介质的区域之间实际上没有台阶。
当照相介质,如上述的一种照相介质用于图像形成时使用带型定影装置的原因是当使用这种介质时,冷却装置是必需的。
换句话说,如果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供给将调色剂图像镶嵌进调色剂接收层中所需的热量,则形成记录介质表面层的树脂会熔化,从而粘度变高。因此,将记录介质粘接到加热辊的力增加,会使记录介质很难从加热辊分离。
因此,加热辊型定影装置的操作条件必须设为使照相介质很容易从加热辊型加热装置的加热辊分离,从而记录介质传送到用于加热记录介质的带型定影装置,然后被冷却,以从定影带分离。
然而,发现即使当加热辊型定影装置在照相介质很容易从加热辊分离的条件下操作时,当调色剂软化时照相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这影响了带型定影装置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在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热起来之前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层加热起来。因此,如果记录介质在加热辊型定影装置中经历过多量的热和压力,则调色剂层t在镶嵌到调色剂接收层中之前,其在水平方向,即平行于记录介质表面的方向上过度伸展,如图6(b)中所示。因为调色剂层t在水平方向上过度伸展,所以调色剂层t的厚度的非均匀性变得明显,使图像出现了更大颗粒度。换句话说,如果挤压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层,从而使其在平行于记录介质表面的方向上伸展,则调色剂图像就颗粒度而言变得较差,即使当通过带型定影装置施加热和压力时,将调色剂层镶嵌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中。就是说,即使图像就光泽度而言改善了,但就颗粒度而言其质量下降,不可能获得就颗粒度和光泽度而言与银盐照相方法获得的图像一样出色的图像。另一方面,由加热辊型定影装置施加的热和压力的量过小,会发生这类问题,即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到达带型定影装置之前,被转印到压力辊上,和/或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粘附到传送辊等。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认真研究了上述问题,以在图像质量方面改善图像形成装置,即提供一种能获得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最终图像质量,更具体地说是最终颗粒度级别和光泽度级别,范围分别在0.5-4.0和60-100中。结果,由加热辊型定影装置获得的光泽度级别在5-40的范围中,没有使图像颗粒度变差,同时确保充分加热调色剂接收层,以使调色剂层以最低级别的满意粘结(在记录介质传送过程中,调色剂层不移位或者不从记录介质分离的最低级别的粘结水平)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形中,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操作条件设置成在调色剂图像定影之后,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在5-40(5≤G≤40)的范围中,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在0.5-4.0(0.5≤R≤4.0)的范围中。此外,带型定影装置110的操作条件设置成在调色剂图像定影之后,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不超过4.0,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不小于60。
换句话说,用于加热和挤压调色剂图像的第一定影工序如此进行,即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在5-40(5≤G≤40)的范围中,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在0.5-4.0(0.5≤R≤4.0)的范围中。然后,进行用于进一步加热和挤压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定影工序,以改善在第一定影工序中被加热和挤压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而没有使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变差。换句话说,通过使用可获得最终颗粒度不超过4.0,最终光泽度不小于60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质量改善方法,可获得图像质量与由前述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的高光泽图像。之后,将详细描述该方法。
首先,将按照照相术语描述由电子照相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质量。这里,图像具有照相级别的图像质量的表述是指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R方面不超过4.0,在ISO13660中定义的光泽度级别R方面不小于60。更具体地说,调色剂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在0.5-4.0(0.5≤R≤4.0)的范围中,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在60-100(60≤G≤100)的范围中。
为了使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当用裸眼观看时,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在颗粒度方面必须等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基本上,输出图像的颗粒度级别的值越小,输出的图像越好。然而,从充分减小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的颗粒度级别的成本来看,几乎不需要将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的颗粒度级别减小到低于以下级别的一个级别,即低于该级别时则裸眼不能察觉到颗粒度。通过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从颗粒度的观点来看,只要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ISO13660中定义的)在0.5-4.0的范围中,就可以说图像具有实际上等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级别(图7(a))。
就细节再现方面而言出色的图像在颗粒度级别值方面较差。这意味着图像对裸眼表现出粒状。比较而言,所谓的照相图像是模拟图像。因此,颗粒度级别R的值大于4的照相图像是粒状的,因此其周期性明显。因而,其给人以接近打印图像的感觉,却很难接受它是照相图像。
从颗粒度观点来看,仅用深调色剂形成的不清晰图像是满意的,因为其看起来像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然而,这种图像不仅在锐度方面较差,而且在斑纹(mottle)级别值方面也较差,这归因于低频率噪声,其在频率方面比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低。因此,就整体图像质量而言,其质量不能与照相图像的质量相当。另一方面,当通过图3中所示的颜色处理使用浅调色剂形成图像时,由于下列原因,可形成颗粒度、锐度和斑纹值较满意的图像。就是说,深调色剂和浅调色剂都能再现细节。此外,浅调色剂密度较低,且当图像的区域密度为0.9时,该区域输出为实心区域。因此,不会发生周期性。因此,其颗粒度较好。此外,需要锐度的高密度区域用深调色剂清晰地再现。因此,在锐度方面不差,在低频率斑纹的再现方面也不差。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颗粒度级别R的上限设为4.0。
此外,理论上,图像的颗粒度越小,图像越好。然而,如果图像的颗粒度级别不超过0.5,则就颗粒度而言图像的优越性是可察觉的。因而,考虑到成本等,对于图像的颗粒度级别来说,0.5足够低了。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颗粒度级别的最低值设为0.5。
另一方面,为了使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在光泽度方面必须等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通过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只要由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ISO13660中定义的)在60-100的范围中,则图像在光泽度方面就大致等于由银盐方法形成的图像。存在测量的光泽度级别如110一样高的图像。然而,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高于100是不优选的,因为如果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高于100,则由图像承载表面反射的光的量过大,可能给观察者以不舒服的感觉。此外,为了使划痕等不怎么明显,光泽度级别G理想为不超过90(图7(b)),优选在60-90的范围中。
顺便说一句,图像的上述颗粒度级别R通过Personal_IAS(QEACo.,Ltd.的产品)测量。60的光泽度级别G是通过PG-1M(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接下来,参照图2,将针对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和带型定影装置110它们的功能进行描述,用于获得等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的上述级别的图像质量。
使用上述图像形成方法,在具有上述调色剂接收层(聚脂树脂层)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10的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暂时将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之后该工序称作第一定影)。
在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中,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以预定的速度(在该实施方式中为300mm/s)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地驱动定影辊91。与该定影辊91相对的压力辊92通过定影辊91的旋转而旋转。
此外,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以施加预定量的压力彼此对压,由此形成第一加热压合区N1,就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而言第一加热压合区具有预定宽度。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压力辊92施加给定影辊91的压力总量设为490N(50kgf)。因而如此形成的加热压合区N1的宽度(就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而言)为5mm。
当给设置在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的空腔中的卤素灯93和94供给电力时,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通过卤素灯93和94的加热而加热,表面温度升高。通过相应的热敏电阻(未示出)探测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的表面温度。由热敏电阻探测的温度级别反馈到控制电路(该实施方式中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CPU),控制电路控制供给到卤素灯93和94的电力的量,从而将从热敏电阻(未示出)输入的探测到的温度级别分别保持在为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设置的预定温度级别。就是说,如此控制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的温度,即它们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目标级别,从而将第一加热压合区N1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级别,在该实施方式中其大约为190度。
因此,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记录介质分离温度(就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而言在定影压合区的下游端部的温度)大约为190度。
发送到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记录介质被引入到由定影辊91和压力辊92形成的加热压合区N1,并在被保持夹在定影辊91与压力辊92之间的同时通过加热压合区N1传送。在该第一定影过程中,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简单地定影到调色剂接收层的表面;换句话说,没有被加热到颜色不同的彩色调色剂熔化并彼此混合的温度范围中的温度级别。此外,尽管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被加热到足够容易使调色剂图像进入调色剂接收层,但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保持未熔化。换句话说,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暂时以上述级别定影到记录介质,从而阻止在记录介质到达带型定影装置时,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转印到传送辊等上。
就是说,任选单元100如此构造,即当使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一张记录介质时,在记录介质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加热和挤压之后,通过带型定影装置110再次加热和挤压该记录介质。因此,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操作条件)设为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一定程度,使其不足以从任选单元100释放记录介质(到输送托盘103中)。
另一方面,当使用普通记录介质(基准重量为80g/m2)等,即,使用除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介质之外的其他记录介质时,仅使用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进行定影工序。因此,如此设置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即当使用普通纸张等,即,使用除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介质之外的其他记录介质时,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一定程度,使其足够从器件释放记录介质(到输送托盘102中)。
接下来,参照图8,将描述当记录介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时,用于设定操作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操作条件)的实验的一个例子。在图8中,左侧上的垂直轴表示颗粒度,右手侧上的垂直轴表示光泽度。此外,图8显示了在加热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温度和定影压力分别设为190度和50kgf的定影实验中,当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速度(mm/sec)变化时产生的颗粒度和光泽度的变化。
依照图8所示的实验的结果,当定影速度不高于150(mm/sec)时,施加给记录介质的热量过大,导致记录介质围绕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加热辊卷曲。另一方面,当定影速度高于350(mm/sec)时,施加给记录介质的热量太小,从而使调色剂转印到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上。
此外,该实验披露了只要定影速度在200-300(mm/sec)范围中,就颗粒度级别R而言,最终图像就可满足要求,图像质量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即0.5≤R≤4.0。因而,满足颗粒度级别R或者0.5≤R≤4.0要求的光泽度级别G的范围为5-40(5≤G≤40)。
换句话说,为了使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满足颗粒度级别R或者0.5≤R≤4.0要求,理想的是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光泽度级别G的范围为5-40(5≤G≤40)。就是说,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理想地设为满足光泽度级别G的要求,即5≤G≤40。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尽可能多地降低颗粒度,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速度设为300(mm/sec)。结果,在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定影之后,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更具体地说是密度为0.4的处理灰色区域的颗粒度级别为2.0。此外,照相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的光泽度级别G为20。
顺便说一句,如上所述,密度为0.4的处理灰色区域是使用三种调色剂:黄色调色剂、浅品红色调色剂和浅青色调色剂形成的黑色区域。
还有,顺便说一句,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操作条件),如加热条件、挤压条件、记录介质传送速度、和记录介质分离温度不必限于上述值。就是说,只要第一定影之后的图像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是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和光泽度级别G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0.5≤R≤4.0和5≤G≤40,定影条件可以与上述的不同;它们可根据装置结构等最佳地进行设置。例如,如果在保持定影速度和压力量固定的同时降低定影温度,则光泽度降低,而颗粒度升高。同样,如果在保持定影速度固定的同时减小压力的量,则光泽度降低,而颗粒度升高。所有必需的是在考虑上述趋势时最佳地设置下面的定影条件(操作条件)。更具体地说,所有必需的是最佳地设置定影温度(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即定影辊的温度)、压力量(定影压合区中的压力量,即施加给记录介质的压力量)、定影速度(记录介质传送速度)、和记录介质分离温度(记录介质从定影装置分离的温度级别)。
接下来,使由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如此加热并挤压、即其颗粒度级别R和光泽度级别G分别满足0.5≤R≤4.0和5≤G≤40的记录介质进入带型定影装置110,在该定影装置中对经过上述第一定影工序的记录介质再次加热并挤压(第二定影)。
在带型定影装置110中,加热辊111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以预定速度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地驱动。定影带114通过加热辊111的旋转驱动而以预定速度(该实施方式中为50mm/sec)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分离辊112和压力辊115通过定影带114的旋转而旋转。
当给设置在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的空腔中的卤素灯117和118供给电力时,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通过卤素灯117和118的加热而加热,表面温度升高。通过相应的热敏电阻(未示出)探测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的表面温度。由热敏电阻探测的温度级别反馈到控制电路(该实施方式中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CPU),该控制电路控制供给到卤素灯117和118的电力的量,从而将从热敏电阻(未示出)输入的探测到的温度级别保持在分别为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设置的预定温度级别。就是说,如此控制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的温度,即它们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目标级别,从而将第二加热压合区N2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级别(该实施方式中其大约为180度)。
顺便说一句,在此处图像形成装置如此构造,即,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一侧上的控制部件(图1中所示的CPU)控制任选单元100。然而,结构不必限于上述的一种。例如,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即任选单元100设置有专用于控制任选单元100的控制部件,或者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和任选单元都设置有它们自己的控制部件。
发送到带型定影装置110的记录介质被引入到由定影带114和压力辊115形成的加热压合区N2,并在被保持夹在定影带114与压力辊115之间的同时通过加热压合区N2传送。在该第二定影过程中,透明树脂层(调色剂接收层)通过来自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的热量而温度升高,因此随调色剂一起软化。此外,通过加热辊111和压力辊115施加的压力将调色剂图像镶嵌到透明树脂层中。同时,记录介质完全挤压到定影带114的表面上。因而,使其上具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与表面特性(像镜面一样平坦和光滑)一致,变成像镜面一样平坦和光滑。
在调色剂图像镶嵌到记录介质的透明树脂层中后,记录介质在保持完全与定影带114的表面接触的同时传送到分离区域。当记录介质在保持完全与定影带114接触的情况下从加热压合区N2到达分离区域(冷却区域)时,通过冷却电扇116将其有效并强制地冷却。就是说,调色剂图像冷却到一温度级别(大约为35度),其比调色剂软化的温度级别(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50度)低。因为该实施方式中的带型定影装置110的记录介质分离温度大约为35度,所以与定影带114的表面的物体释放特性一起,调色剂图像的冷却使得很容易从定影带114分离记录介质。
然后,在冷却区域中彻底冷却了保持与定影带114的表面完全接触的记录介质之后,在定影带114的曲率通过分离辊112而变化的分离区域中,由于自身刚性(弹性),记录介质从定影带114分离(按曲率分离)。
当记录介质彻底冷却之后从定影带114分离时,记录介质的图像承载表面保持为与定影带114的表面一样平坦和光滑,该定影带的表面与镜面一样平坦和光滑,因此与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对记录介质处理之后的光泽度相比,光泽度急剧变高。就是说,如此设置带型定影装置110的定影条件(操作条件),即在第二定影之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状态,更具体地说为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在60-100(60≤G≤100)的范围中,同时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保持在0.5-4.0(0.5≤R≤4.0)的范围中。当该实施方式中的带型定影装置110在上述加热和加压条件下操作时,密度为0.4的最终图像的处理灰色区域的颗粒度级别R为2.0,光泽度级别G为90。
因而,通过使用上述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和带型定影装置110,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其颗粒度级别R(0.5≤R≤4.0)和光泽度级别G(60≤G≤100)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相当。
对于该点,已经针对颗粒度和光泽度描述了图像形成装置。然而,如果可忽略像线再现性(line reproducibility)、斑纹(mottling)、图像稳定性等这样的图像特性,即可忽略除颗粒度和光泽度之外的其他图像特性,则有时可形成其颗粒度和光泽度处于上述范围中的图像。然而在这种情形中,图像形成装置线再现性较差,斑纹较严重,图像稳定性较差,或者其经历了类似问题,就图像特性的平衡而言,导致形成了质量远没有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相当的图像;例如,可形成线比一般图像粗20%的图像。
重要的是颗粒度级别R保持在0.5-4.0(0.5≤R≤4.0)的范围中,光泽度级别G保持在60-100(60≤G≤100)的范围中,同时将有关图像质量的每个上述图像特性保持在较高的级别。
顺便说一句,带型定影装置110的定影条件,更具体地说是加热条件、挤压条件、记录介质传送速度和记录介质分离温度不必限于前述的值。就是说,只要定影条件是这样的,即第二定影之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颗粒度级别R和光泽度级别G分别满足下面的要求:0.5≤R≤4.0和60≤G≤100,定影条件就可与上述的不同;它们可根据装置结构等最佳地进行设置。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调色剂图像通过带型定影装置110镶嵌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接收层中之前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施加的压力挤压调色剂图像时,试图将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平行于记录介质表面的方向上伸展的量最小化,从而使记录介质的整个表面平坦和光滑。就是说,为了获得与由银盐照相方法形成的图像一样高的、光泽度级别G不小于60且颗粒度级别R不超过4.0的图像质量级别,则如此设置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的定影条件,即在通过加热辊型定影装置9加热和挤压记录介质和其上的调色剂图像之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级别G和颗粒度级别R分别在5-40(5≤G≤40)和0.5-4.0(0.5≤R≤4.0)的范围中。通过使用该设置,可获得质量与由银盐方法形成的图像相当的高质量的高光泽图像,就颗粒度而言没有使图像变差。
上述加热辊型定影装置如此构造,即作为旋转加热元件的定影辊和作为旋转施压元件的压力辊设置有热源。然而,加热辊型定影装置的结构不必限于上述的一种。所有必需的是至少旋转加热元件设置有一个热源。类似地,上述带型定影装置如此构造,即作为旋转加热元件的加热辊和作为旋转施压元件的压力辊设置有热源。然而,带型定影装置的结构不必限于上述的一种。所有必需的是至少旋转加热元件设置有热源。
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将具有使用环形带的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带型定影装置的任选单元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然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如下构造。就是说,具有图像形成台的图像形成装置如此构造,即不仅加热辊型定影装置,而且带型定影装置都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部件。
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是旋转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其中通过旋转部件支撑多个显影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中所示,从而通过旋转地移动旋转部件可选择性地使用显影器件。然而,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必限于前面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本发明还适用于所谓级联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其中多个显影器件并排设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9中所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是下述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其如图1和9中所示具有中间转印元件,且其中所需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一个一个地连续层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然后中间转印元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一次全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然而,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必限于前面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本发明还适用于下述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其具有可与光敏元件接触放置的记录介质承载元件,且其中所需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光敏元件一个一个地连续层叠转印到记录介质承载元件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类似地,本发明还适用于使用记录介质承载元件的所谓级联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同样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是打印机。然而,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必限于打印机。例如,本发明还适用于下述图像形成装置,即除打印机之外的其他图像形成装置,如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具有前述机器之组合功能的多功能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环形带并用于这些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加热装置,可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组件的尺寸、材料和形状,以及组件中的位置关系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可获得高质量的高光泽图像。
尽管参照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其并不限于这里列出的细节,本申请意在包含落入改善目的范围或者随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部件,用于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的设置部件,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的设置部件,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可操作以提供满足不超过10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可操作以提供满足不超过9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包括能够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相接触地移动的环形带,所述环形带具有不小于60的光泽度,并进一步包括冷却部件,其用于在记录材料的加热和挤压之后,冷却与所述环形带接触地移动的记录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件能使用具有相同色调、不同亮度的一组或多组调色剂形成图像。
6.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其能够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第二步骤,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和
第三步骤,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骤提供满足不超过10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骤提供满足不超过9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步骤还包括在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之后冷却记录材料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骤使用具有相同色调、不同亮度的一组或多组调色剂形成图像。
11.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质量改善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其能够在具有调色剂接收层的记录材料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和挤压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所述图像质量改善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设置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0.5≤R≤4.0且满足5≤G≤4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 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和
第二步骤,设置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的记录材料供给速度、加热温度、压力和记录材料分离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已经被所述第一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又被所述第二图像加热部件加热和挤压过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满足R≤4.0且满足G≥60,其中R是在ISO13660中定义的颗粒度级别,G是由日本NIPPON DENSHOKUCO.,LTD的产品PG-1M测量的光泽度级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步骤提供满足不超过10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步骤提供满足不超过90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G。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步骤还包括在加热和挤压记录材料之后冷却记录材料的步骤。
CN2006800306805A 2005-09-13 2006-09-13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8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6083 2005-09-13
JP266083/2005 2005-09-13
PCT/JP2006/318556 WO2007032542A1 (en) 2005-09-13 2006-09-13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dditional heating means for gloss enhanc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8397A CN101248397A (zh) 2008-08-20
CN101248397B true CN101248397B (zh) 2010-12-29

Family

ID=37401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068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8397B (zh) 2005-09-13 2006-09-13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18990B2 (zh)
EP (1) EP1927034B1 (zh)
KR (1) KR20080026662A (zh)
CN (1) CN101248397B (zh)
RU (1) RU2397527C2 (zh)
WO (1) WO2007032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22335B2 (en) * 2006-12-12 2011-09-20 Xerox Corporation Rapid warm-up and cool-down pressure roll assembly and a fu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4535112B2 (ja) * 2007-10-04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54365A (ja) 2007-12-26 2009-07-16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WO2010007963A1 (ja) * 2008-07-14 2010-0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RU2571604C2 (ru) * 2011-07-14 2015-12-2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грев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US20140331876A1 (en) * 2011-10-31 2014-11-13 Itzik Shaul In-line integrated raised printing
JP5975332B2 (ja) 2012-08-10 2016-08-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5091B2 (ja) * 2014-07-15 2018-06-2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9851651B2 (en) * 2015-09-15 2017-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to control the gloss of an image to be printed
CN108141506B (zh) 2015-09-29 2020-01-03 惠普深蓝有限责任公司 将图像转换为多个半色调图像的系统、方法及计算机介质
JP6900279B2 (ja) 2016-09-13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EP3574375A4 (en) * 2017-01-25 2020-09-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TERMINATION OF MEDIA WEIGHT BASED ON AN INPUT VOLTAGE ESTIMATE
CN110168449A (zh) * 2017-01-25 2019-08-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基于定影系统能量确定介质重量
JP2018159765A (ja) * 2017-03-22 2018-10-1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9211766A (ja) * 2018-06-01 2019-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0760A (zh) * 2002-09-26 2004-09-22 ��ʿ��Ƭ��ʽ���� 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仪器,电子照相图像接收纸和电子照相印刷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8589A (en) * 1990-07-05 1992-06-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toner image bearing receiving sheets
JP3664855B2 (ja) 1997-08-15 2005-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記録媒体
JP4396015B2 (ja) 2000-09-20 2010-0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945281B2 (ja) 2002-03-19 2007-07-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819902B2 (en) * 2002-03-29 2004-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changeable developing devices
JP4396191B2 (ja) 2002-09-24 2010-0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方法
JP2004118020A (ja) * 2002-09-27 2004-04-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ラー電子写真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ラー電子写真プリント
JP2005049521A (ja) 2003-07-31 2005-02-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7587A (ja) * 2003-08-29 2005-03-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54230A1 (en) * 2006-04-28 2007-11-01 Xerox Corporation External additiv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0760A (zh) * 2002-09-26 2004-09-22 ��ʿ��Ƭ��ʽ���� 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仪器,电子照相图像接收纸和电子照相印刷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32542A1 (en) 2007-03-22
RU2008114363A (ru) 2009-10-20
RU2397527C2 (ru) 2010-08-20
US8218990B2 (en) 2012-07-10
EP1927034A1 (en) 2008-06-04
KR20080026662A (ko) 2008-03-25
EP1927034B1 (en) 2012-11-28
US20100021194A1 (en) 2010-01-28
CN101248397A (zh) 2008-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8397B (zh)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7296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U240205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JP59540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228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accomplishing uniformity in glossiness
US6880463B2 (en) Coating of toner images
US5321481A (en) Fuser temperature and copy output controller
US5333038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ize or a color tone of a toner image
JP5464783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質向上方法
CN100594439C (zh) 能够改变多种调色剂之间的使用比例的成像设备
US8320784B2 (en) Enhanced fusing of raised toner using electrography
US71203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wo or more toners for ordinary paper or OHP sheet
US8147026B2 (en) Image quality matching in a mixed print engine assembly system
JP2008058945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027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ubricant supply control method
US5867635A (en) Selectable quality control and productivity in a color repr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US20100271643A1 (en) Image quality matching in a print engine assembly system
JP2005165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0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への転写方法
JP20061953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