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625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625B
CN103129625B CN201210409054.4A CN201210409054A CN103129625B CN 103129625 B CN103129625 B CN 103129625B CN 201210409054 A CN201210409054 A CN 201210409054A CN 103129625 B CN103129625 B CN 103129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ont bumper
extension
grill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90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9625A (zh
Inventor
广濑善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86Bumper fascias and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5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7Radiator grilles integral with bu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不增加零部件数量、且具有安全板功能的车辆前部构造。本发明为具有前保险杠(3)和下格栅(4)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前保险杠(3)具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下表面,前保险杠下表面在两侧部具有一对底面部,在中央部具有从一对底面部向上方凹陷的凹面部(15),下格栅(4)具有:构成开口部(2)的环状部(20),其配置在凹面部(15)的后端侧下方;突出部(21),其从环状部(20)的下部向前方呈凸状地突出并与凹面部(15)相对;加强部(23),其从环状部(20)的上部向凹面部(15)的背面侧延伸并加强前保险杠下表面(13)。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前保险杠下方具有下格栅的车辆前部构造,尤其涉及具有安全板功能的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下述专利文献所示存在如下车辆前部构造:为了冷却散热器等,在前保险杠下方具有下格栅。
另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公开有如下碰撞能量吸收构造:从保护行人的观点出发,使配置在前保险杠下方的下格栅为低刚性来吸收行人碰撞到前保险杠上时的碰撞能量。
另一方面,在近年来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从保护行人的观点出发,在前保险杠上设置有承受行人的腿的安全板。由此,当行人与前保险杠发生碰撞时,在不使前保险杠发生压曲的情况下承受行人的小腿而将行人抬到发动机罩上,由此实现降低碰撞冲击。
此外,以下将承受行人的小腿而将行人抬到发动机罩上的功能称作安全板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41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具有以往的下格栅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下格栅刚性低,所以无法发挥安全板功能。
另一方面,若在具有以往的下格栅的车辆前部构造中设置安全板,则零部件数量增加,影响对零部件数量的控制。另外,由于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安装工序的增加,所以不优选。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零部件数量并具有安全板功能的车辆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前保险杠,其配置在车辆前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下格栅,其配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下方并具有使外部空气流入到车辆内部的开口部,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保险杠具有沿着在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下表面,所述前保险杠下表面在两侧部具有构成前保险杠的底面的一对底面部,在中央部具有从所述一对底面部向上方凹陷的凹面部,所述下格栅具有:环状部,其配置在所述凹面部的后端侧下方并构成所述开口部;突出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呈凸状地突出并与所述凹面部相对;延伸部,其从所述突出部的后端向与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延伸并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上;加强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上部向所述凹面部的背面侧延伸并加强所述前保险杠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下格栅的延伸部安装在前保险杠的一对底面部之间。因此,以下格栅从下方封堵前保险杠下表面的凹面部的方式,将下格栅安装在前保险杠的下方而成为一体。
在此,由于在下格栅的环状部(开口部)的上方具有用于加强前保险杠下表面的加强部,所以提高了前保险杠下表面附近的刚性。
另一方面,在下格栅的环状部(开口部)的下方具有突出部,其向前方凸状地突出并具有高强度。
因此,由于具有下格栅的前保险杠的下部侧具有高刚性,所以当行人与前保险杠发生碰撞时,能够承受行人的小腿而将行人抬到发动机罩上,从而能够发挥安全板功能。
另外,根据具有加强部和突出部的下格栅,由于无需设置安全板,所以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根据车辆前部构造,下格栅的突出部因向前方呈凸状地突出所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宽度,从而能够面承受冲击载荷。因此,能够保护与下格栅的突出部接触、碰撞的行人的腿部。
另外,根据车辆前部构造,设置在下格栅的延伸部的前方的突出部与前保险杠的凹面部相对,构成将车辆前面的外部空气导入到车辆内部的流路。
而且,由于在凹面部和突出部的后端侧配置有下格栅环状部(开口部),所以流入到由凹面部和突出部构成的流路中的外部空气流入到车辆内部,从而能够冷却散热器等。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具有:折回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延伸而与所述凹面部相对,并且在下方折回后向后方延伸而与所述延伸部相连续;分隔壁,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分隔开所述折回部的内侧,所述分隔壁的后端切缺。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突出部由向前方延伸且在下方折回后向后方延伸的折回部构成,所以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一方面,折回部因内侧设置有分隔壁而具有高刚性,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发挥安全板功能。
再有,由于分隔壁的后端切缺,所以在通过一体成型制造下格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折回部的外表面侧产生气孔。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具有:折回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突出而与所述凹面部相对,并且在下方折回后向后方延伸而与所述延伸部相连续;分隔壁,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分隔开所述折回部的内侧,所述延伸部在上表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多个纵壁中的某一纵壁在前后方向上相连续。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突出部由折回部构成,所以能够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由于在折回部内设置有分隔壁,所以具有高刚性。
另外,在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纵壁的延伸部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载荷输入也具有高刚性。
而且,还由于分隔壁和纵壁在前后方向上相连续,所以下格栅整体具有高刚性,能够更加可靠地发挥安全板功能。
另外,由于设置在延伸部的上表面的多个纵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具有对从开口部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功能,能够提高车身的冷却性能。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延伸部大致沿水平面形成,并且由所述一对底面部和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构成的所述前保险杠的底面为大致平面状。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延伸部大致沿水平面形成,所以具有对从开口部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整流的功能,能够提高车身的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前保险杠的底面为大致平面状,所以具有在行驶中对沿前保险杠的底面流动的外部空气进行整流的功能,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前保险杠在前表面具有外观部件,所述下格栅具有与所述外观部件连结的连结部。
根据所述结构,下格栅也与安装在前保险杠上的外观部件连结,所以下格栅的固定强度提高。因此,车辆前部的下格栅的刚性提高,能够更可靠地作为安全板发挥功能。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前保险杠具有:从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上表面;和从左右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一对前保险杠侧表面,所述下格栅具有重量部件,其固定在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所述保险杠上表面被支承在所述车辆的骨架部件上,所述一对保险杠侧表面被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叶子板上。
根据所述结构,前保险杠在上部经由保险杠上表面被支承在车辆的骨架部件上,另外,在侧部经由保险杠侧表面被支承在叶子板上,从而能够安装在车辆前部。
另一方面,由于前保险杠的下部完全没有被支承,所以容易因发动机摆动而发生振动,但由于在配置于前保险杠的下部的下格栅的延伸部具有重量部件,所以能够抑制振动。
另外,通过将重量部件设置在下格栅的延伸部的适当位置,能够改变前保险杠的下部的固有振动频率,从而能够避免与怠速频率(idlingfrequency)的共振。
再有,根据所述结构,通过设置在下格栅的延伸部上的重量部件,下格栅自身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安装在前保险杠下方的下格栅能够更可靠地作为安全板发挥功能。
发明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且具有安全板功能,能够保护行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侧下方观察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保险杠和下格栅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侧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1的由虚线A圈起的范围放大后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结合在前保险杠上的下格栅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右侧下方观察下格栅的侧部时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5的由虚线C圈起的范围放大后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前部
2开口部
3前保险杆
4下格栅
10前保险杠前表面
13前保险杠下表面
14底面部
15凹面部
15a被卡定部
20环状部
21突出部
22延伸部
23加强部
25折回部
26分隔壁
27纵壁
40重量部件
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说明中,对技术上为相同要素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仅称作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使驾驶员看到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为左右方向,另外,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仅称作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图1是从右侧下方观察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保险杠和下格栅时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从左侧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时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车辆V在车辆前部1具有使用于冷却散热器等的外部空气流入到车辆V内部的开口部2。
另外,车辆V在车辆前部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保险杠3;和安装在该前保险杠3的下方的下格栅4。
前保险杠3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如图1所示,一体地形成有:前保险杠前表面10;设置在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上部的前保险杠上表面11;设置在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两侧部的前保险杠侧表面12;设置在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下部的前保险杠下表面13。
如图1所示,前保险杠前表面10大致平面状地形成,另外,在两侧形成有用于安装雾灯5的开口部、即雾灯开口部10a,并安装有雾灯5。
此外,雾灯5在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背面侧被托架5a(参照图5)支承。另外,该雾灯5与托架5a成为一体,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外观部件”。
另外,如图2所示,前保险杠前表面10在背面侧上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第1安装横梁10b的安装部(未图示),第1安装横梁10b的一端侧安装在该安装部(未图示)上而被车辆前部1支承。此外,第1安装横梁10b的另一端侧固定在未图示的车辆V的骨架部件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前保险杠上表面11从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另外,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安装上格栅(未图示)的开口部、即上格栅开口部11a。
如图2所示,前保险杠上表面11在背面侧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第2安装横梁11b的一端侧的安装部(未图示),第2安装横梁11b的一端侧安装在该安装部(未图示)上而被车辆前部1支承。此外,第2安装横梁11b的另一端侧固定在未图示的车辆V的骨架部件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前保险杠侧表面12从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两侧向后方延伸并构成车辆前部1的侧表面。
另外,前保险杠侧表面12在后端部形成有与位于后方侧的叶子板F连结的连结部12a,该连结部12a与叶子板F连结而被车辆前部1支承。
如图1所示,前保险杠下表面13沿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在两侧部具有构成前保险杠3的底面的大致平面状的一对底面部14、14,在中央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面部15。
图3是将图1的虚线A放大后的图。
如图3所示,底面部14的底面为大致平坦面,另外,从内方侧的侧部向内侧延伸而形成有与相邻的下格栅4结合的结合部14a和重叠部14b。
结合部14a是收纳在下格栅4的后述结合部收纳部29a(参照图6)中的部分,形成有用于螺栓固定的孔部14c。
另外,重叠部14b是与下格栅4的后述层差部29b(参照图6)在上下方向重合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卡销固定的孔部14d。
图4是图1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1所示,凹面部15是以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弯曲的面,与后述的环状部20(参照图4)的上部形成相同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凹面部15向后方延伸,另外,凹面部15的下表面侧为大致平坦面。
另外,如图4及图7所示,凹面部15在上表面侧的后部具有从上方观察时大致U字状地向后方延伸的被卡定部15a。另外,被卡定部15a具有供后述的爪部30b插入的孔部15b。
图5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结合在前保险杠上的下格栅时的立体图。
下格栅4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如图4及图5所示,一体地形成有:构成开口部2的环状部20、从环状部20的下部向前方凸状地突出的突出部21、从突出部2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22、和设置在环状部20的上部的加强部2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环状部20环状地形成,中央部开口而使外部空气能够通过。
另外,环状部20在内侧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肋20a,由此,提高了环状部20的刚性,并且对通过的外部空气进行整流。
如图4所示,突出部21由设置于环状部20的下部的折回部25、和设置于该折回部25的内侧的分隔壁26构成。
如图4所示,折回部25从环状部20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并且在下方折回后再向后方延伸而与延伸部22的前端部相连续。
在此,折回部25中,从环状部20的下部向前方延伸的面25a,如图4所示,与配置在上方的前保险杠下表面13的凹面部15隔开间隔地相对。
因此,折回部25的面25a和凹面部15构成将外部空气从开放的前方导入到配置于后方的开口部2的流路。此外,由于折回部25的面25a与环状部20相连续,所以成为同一面。
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折回部25从前方向后方折回,所以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面25b。
如图4所示,分隔壁26在折回部25的内侧的空间中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分隔开折回部25的内侧的空间。由此,折回部25的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
另外,分隔壁26在后端部中央形成有切缺部26a。由此,在一体成型突出部2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折回部25中产生气孔。
延伸部22如下形成:夹设在前保险杠下表面13的一对底面部14、14之间,从突出部21的折回部2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形成平面状,并且上表面及底面为大致平坦面。
另外。延伸部22的后端部被卡销固定并被支承在配置于后方侧的未图示的下盖板上。
图6是从右侧下方观察下格栅的侧部时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延伸部22在上表面例具有:多个纵壁27、重量部件40、和托架第1固定部28,其固定在构成外观部件的托架5a上。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延伸部22在底面侧具有结合部收纳部29a和层差部29b。
如图5所示,纵壁27形成为从延伸部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沿延伸部22在前后方向延伸,另外,纵壁27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由此,提高了延伸部22的前后方向的刚性,并且能够使沿延伸部22的上表面流动的外部空气整流化。
另外,如图4所示,多个纵壁27与位于延伸部22的前方的突出部21的分隔壁26相连续。由此,提高了突出部21与延伸部22的连结部分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下格栅4整体的前后方向的刚性。
重量部件40为具有例如400g左右重量的铁材料(JSH270C),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延伸部22上。
另外,如图4所示,重量部件40位于延伸部2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且固定在突出部21的后端部附近。由此,能够防止重量部件40扰乱从突出部21的上方的环状部20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流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对重量部件40的重量、种类等没有特别限制。
如图5所示,托架第1固定部28从延伸部22的前端部的两侧向作为外观部件的托架5a延伸,托架第1固定部28为固定在托架5a上的部分,通过螺钉固定而被固定。
如图6所示,结合部收纳部29a为朝向上方形成的凹部,为延伸部22的底面、且形成于侧部中央。接合部收纳部29a以能够收纳前保险杠3的结合部14a(参照图3)的方式形成。
另外,下格栅4的结合部收纳部29a相对于前保险杠3的结合部14a配置在上方侧。
而且,在结合部收纳部29a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收纳的结合部14a的孔部29c,所收纳的结合部14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J型螺母嵌合而被固定。
另外,层差部29b是与前保险杠3的底面部14的重叠部14b(参照图3)在上下方向重合的部分,以与延伸部22的底面相比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此外,层差部29b以具有与前保险杠3的底面部14的重叠部14b的厚度同等深度的方式形成。
而且,下格栅4的层差部29b相对于前保险杠3的重叠部14b(参照图3)配置在上方侧。
另外,在层差部29b上形成有用于卡销固定重叠部14b的孔部(未图示),并固定有重叠部14b。
因此,延伸部22从上方与一对底面部14、14重合而固定,由此,避免下格栅4从前保险杠3脱落,并且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车辆前部1的底面。
另外,在延伸部22与一对底面部14、14重合的部分中,结合部14a和重叠部14b收纳在结合部收纳部29a和层差部29b中而成为同一面,从而确保了延伸部22与一对底面部14、14形成的平坦性。
图7是将图5的由虚线C圈起的范围放大后的放大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加强部23是形成为具有高刚性的部分,从环状部20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向凹面部15的上方侧延伸。
另外,如图5及图7所示,加强部23形成有:对前保险杠3的被卡定部15a进行卡定的卡定部30;和固定在托架5a上的托架第2固定部31。
如图7所示,卡定部30由孔部30a和爪部30b构成,其中,孔部30a形成于与被卡定部15a对应的位置,该被卡定部15a形成在配置于前方的前保险杠3的凹面部15上,爪部30b从该孔部30a的端缘向下方延伸。由此,被卡定部15a从前方穿插到孔部30a中。另外,爪部30b进入到该被卡定部15a的孔部15b中,从而被卡定部15a和卡定部30卡合。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被卡定部15a和卡定部30卡合,所以能够提高凹面部15与下格栅4的环状部20的安装精度,能够使供外部空气流入的环状部20的下表面和凹面部15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
托架第2固定部31是向作为外观部件的托架5a延伸的部位,通过螺钉固定而被固定在托架5a上。
由此,下格栅4通过托架第1固定部28和托架第2固定部31更加牢固地结合在配置于上方的托架5a(外观部件)上。
以上,对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下格栅4通过牢固地固定在前保险杠3的一对底面部14、14和托架5a上而配置在前保险杠3的下部。另外,下格栅4在开口部2的前方具有刚性高的突出部21和加强部23。
因此,在行人碰撞到车辆V的前保险杠3的情况下,由于前保险杠3的上部侧与下部侧相比刚性低,所以在行人碰撞时,前保险杠3的上部发生挠曲来吸收冲击。
另一方面,前保险杠3的下部能够在不发生压曲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21和加强部23承受行人的小腿。
而且,由于与设置有下格栅4的前保险杠3的下部侧相比,前保险杠3的上部例的变形行程更大,所以对碰撞的行人产生向上方的力矩而使行人落在发动机罩9上。
其结果为,能够在发动机罩9上适当地吸收负荷,保护行人免受碰撞产生的冲击。
由以上可知,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能够在不另行设置安全板的情况下发挥安全板功能。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由于下格栅4的突出部21的前部侧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面25b(参照图4),所以碰撞到突出部21的行人通过面来承受碰撞载荷,从而能够保护碰撞的行人的腿部。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在前保险杠3中,通过未图示的安装横梁等支承前保险杠前表面10的上部、前保险杠上表面11的上部和前保险杠侧表面12的上部。因此,在完全没有被支承的前保险杠下表面13例,因发动机的摆动而容易产生振动。
但是,安装在前保险杠3的下方的下格栅4具有重量部件40,由于重量增加,所以能够抑制振动的产生。
再有,通过将重量部件40设置在下格栅4的延伸部22的适当位置,能够改变前保险杠3的下部的固有振动频率,从而能够避免与怠速频率(idlingfrequency)的共振。
再有,所述的重量部件40配置在突出部21的后方附近,下格栅4的前部侧的刚性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发挥安全板功能。
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如图4所示,外部空气流入前方方向开放的前保险杠3的凹面部15与下格栅4的突出部21之间,从而能够将外部空气导入到开口部2、即环状部20中。
另外,通过开口部2后的外部空气沿下格栅4的延伸部22的上表面流动,能够冷却配置在车辆V内部的散热器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中,如图4所示,环状部20的下表面与凹面部15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另外,突出部21与环状部20也成为同一面。另外,延伸部22大致沿水平面形成。因此,流入到由前保险杠3的凹面部15和下格栅4的环状部20构成的流路中的外部空气的流动不会紊乱,能够将整流后的外部空气导入到开口部2。
由以上可知,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构造,能够将整流后的外部空气提供给散热器等,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由前保险杠3的一对底面部14、14和下格栅4的延伸部22构成的车辆前部1的底面整体为大致平坦面。
因此,具有在行驶中对沿前保险杠3的底面侧流动的外部空气进行整流的作用,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尽管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构造,还可以根据车辆V的构造适当变形。

Claims (9)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前保险杠,其配置在车辆前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下格栅,其配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下方并具有使外部空气流入到车辆内部的开口部,
所述前保险杠具有沿着在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下表面,所述前保险杠下表面在两侧部具有构成前保险杠的底面的一对底面部,在中央部具有从所述一对底面部向上方凹陷的凹面部,所述下格栅具有:构成所述开口部的环状部,其配置在所述凹面部的后端侧下方;突出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呈凸状地突出并与所述凹面部相对,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下格栅还具有:延伸部,其从所述突出部的后端在与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延伸并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上;加强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上部向所述凹面部的背面侧延伸并加强所述前保险杠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折回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延伸而与所述凹面部相对,并且在下方折回后向后方延伸而与所述延伸部相连续;分隔壁,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分隔开所述折回部的内侧,所述分隔壁的后端切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折回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前方突出而与所述凹面部相对,并且在下方折回后向后方延伸而与所述延伸部相连续;分隔壁,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分隔开所述折回部的内侧,所述延伸部在上表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多个纵壁中的某一纵壁在前后方向相连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大致沿水平面形成,并且由所述一对底面部和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构成的所述前保险杠的底面为大致平面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大致沿水平面形成,并且由所述一对底面部和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构成的所述前保险杠的底面为大致平面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大致沿水平面形成,并且由所述一对底面部和安装在所述一对底面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构成的所述前保险杠的底面为大致平面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保险杠在前表面具有外观部件,所述下格栅具有与所述外观部件连结的连结部。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保险杠具有:从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上表面;和从左右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一对前保险杠侧表面,所述下格栅具有固定于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重量部件,所述前保险杠上表面被支承在所述车辆的骨架部件上,所述一对前保险杠侧表面被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叶子板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保险杠具有:从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前保险杠上表面;和从左右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一对前保险杠侧表面,所述下格栅具有固定于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重量部件,所述前保险杠上表面被支承在所述车辆的骨架部件上,所述一对前保险杠侧表面被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叶子板上。
CN201210409054.4A 2011-11-25 2012-10-18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31296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7468 2011-11-25
JP2011257468A JP5702706B2 (ja) 2011-11-25 2011-11-25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625A CN103129625A (zh) 2013-06-05
CN103129625B true CN103129625B (zh) 2015-11-25

Family

ID=4846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9054.4A Active CN103129625B (zh) 2011-11-25 2012-10-18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11007B2 (zh)
JP (1) JP5702706B2 (zh)
CN (1) CN1031296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65435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Paccar Inc Bumper with enhanced cooling and associated drag reduction device
JP5837014B2 (ja) * 2013-09-27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
USD749999S1 (en) * 2014-10-24 2016-02-23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front upper bumper cover
USD746733S1 (en) * 2014-11-12 2016-01-05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front upper bumper cover
USD748020S1 (en) * 2014-11-12 2016-01-26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front lower bumper cover
US9580030B2 (en) 2015-04-08 2017-02-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including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JP6292196B2 (ja) * 2015-08-28 2018-03-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吸気構造
CN105216721A (zh) * 2015-10-21 2016-01-06 无锡惠山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结构
USD800621S1 (en) * 2015-10-27 2017-10-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skid plate
CN105752207B (zh) * 2016-04-27 2018-03-30 武汉燎原模塑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件与喷漆件装配结构
JP6772699B2 (ja) * 2016-09-15 2020-10-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バンパ
JP6505160B2 (ja) * 2017-06-01 2019-04-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JP6966314B2 (ja) * 2017-12-19 2021-1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樹脂バックド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17165B2 (ja) * 2018-02-16 2019-12-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外装構造
US11167707B2 (en) * 2019-10-02 2021-11-0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Front fascia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S11970122B2 (en) * 2022-03-07 2024-04-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lower support
FR3138380A1 (fr) * 2022-07-29 2024-02-02 Psa Automobiles Sa Ensemble pare-chocs et absorbeur de chocs a assemblage simplifi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1059A (zh) * 2002-12-25 2004-08-18 ���Դ�������ʽ���� 汽车保险杠结构
CN1680147A (zh) * 2004-04-09 2005-10-1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保险杠结构
JP2006051848A (ja) * 2004-08-10 2006-02-23 Suzuki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2450U (ja) * 1992-11-24 1994-06-07 西川化成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構造
JP3956846B2 (ja) * 2002-12-25 2007-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3956845B2 (ja) * 2002-12-25 2007-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JP4359761B2 (ja) * 2003-12-11 2009-11-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バンパ構造
US7517006B2 (en) * 2006-01-31 2009-04-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4797726B2 (ja) * 2006-03-20 2011-10-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FR2920724B1 (fr) * 2007-09-10 2012-05-25 Plastic Omnium Cie Ensemble d'une peau de pare-chocs et de moyens de masquage
JP5017313B2 (ja) 2009-04-24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導風ダク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1059A (zh) * 2002-12-25 2004-08-18 ���Դ�������ʽ���� 汽车保险杠结构
CN1680147A (zh) * 2004-04-09 2005-10-1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保险杠结构
JP2006051848A (ja) * 2004-08-10 2006-02-23 Suzuki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2043A (ja) 2013-06-10
US8911007B2 (en) 2014-12-16
US20130134740A1 (en) 2013-05-30
CN103129625A (zh) 2013-06-05
JP5702706B2 (ja)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62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KR101448747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KR101366891B1 (ko) 자동차용 전방 스포일러
CN101808882B (zh) 具有与主纵梁相齐的横档的机动车前面罩
JP577688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877537B2 (ja) 乗用車の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の支持部
KR101755461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101289082B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US9254801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656695B2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US9296429B2 (en)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US20110221213A1 (en) Motor vehicle front face with a rigid beam inserted between the impact absorbers and the main longitudinal members
JP5477594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249723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105984509A (zh) 汽车车身
JP576121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KR20170070571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JP605222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下側の構造
JP4276633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WO2012096244A1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
KR10237124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2004203157A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JP201325617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9043419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91538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