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4722A -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4722A
CN103124722A CN2011800449585A CN201180044958A CN103124722A CN 103124722 A CN103124722 A CN 103124722A CN 2011800449585 A CN2011800449585 A CN 2011800449585A CN 201180044958 A CN201180044958 A CN 201180044958A CN 103124722 A CN103124722 A CN 103124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placement
carbonatoms
general formula
unsubstituted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49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4722B (zh
Inventor
梅谷豪毅
河野敏之
龟川尚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 Plant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Agr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Agr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Agr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4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4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4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4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9/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 C07C269/06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carbamat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71/00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s,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 C07C271/06Esters of carbamic acids
    • C07C271/08Esters of carbamic acids having oxygen atoms of carbamate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07C271/10Esters of carbamic acids having oxygen atoms of carbamate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with the nitrogen atoms of the carbamat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07C271/22Esters of carbamic acids having oxygen atoms of carbamate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with the nitrogen atoms of the carbamat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to carbon atoms of hydrocarbon radicals substituted by carboxy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0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20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07/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0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07/16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通过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反应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方法。

Description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作为杀菌剂的中间体有用。在制造这样的化合物组时,其重要之处在于由容易获得的氨基酸高效地制备。
关于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若举出以往的制造技术,则可举出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使氨基酸酰胺与氯甲酸含氟烷基酯类反应的方法。此处,氯甲酸含氟烷基酯类可利用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使含氟醇与碳酰氯反应的方法来制造。
然而,上述方法使用昂贵且不易大量获得的氨基酸酰胺,因而在经济上是不利的。另外,从氨基酸合成氨基酸酰胺的反应通常需要长时间,并且是低收率的。因此,有必要开发由氨基酸不经由氨基酸酰胺、高效地进行制造的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期求高效地制造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方法。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11024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3742010号说明书
非专利文献1:Tetrahedron Letters(四面体通讯)No.20,pp2021-2024(197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其目的在于提供对其工业生产有利的方法。进而,本发明涉及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和酰基的乙二胺衍生物,其目的在于提供包括上述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工序的、对其工业生产有利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水的存在下使低价且容易大量得到的氨基酸和氯甲酸含氟烷基酯发生反应得到通式(3)表示的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利用氯化剂使其形成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与氨进行反应,这是上述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并确认具有废弃物少、可收率良好地生产且可维持氨基酸的立体结构等优点,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2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3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2]如[1]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1)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3]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32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4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4]如[3]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5]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43
(式中,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5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5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54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6]如[5]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7]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8]如[7]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1)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9]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62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0]如[9]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1]如[9]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三氟乙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2]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8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8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8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84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91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13]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092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0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0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04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05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11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14]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12
(式中,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2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2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2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24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25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31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32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通过本发明,可提供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新型的制造方法、及新型的制造中间体,进而可提供包括本发明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新型的制造方法作为工序的一部分的、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和酰基的乙二胺衍生物的新型的制造方法。进而,本发明具有可维持氨基酸的立体结构、产业上的废弃物少、及可收率良好地生产等优点。因此,本发明的环境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及生产率优异,作为工业的制造方法是有用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通式(2)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如下述反应式(1)所示,是使新型制造中间体即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的制造方法。
反应式(1)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41
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通式(1)中的R1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中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表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等直链烷基;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等支链烷基。这些烷基中的至少一个氢原子可被氟原子取代。
通式(1)中的R1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中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表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
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
通式(1)中的R2中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中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中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中的取代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等烷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溴二氟甲基、三氟乙基等氟取代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等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氟取代烷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异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异丁氧基羰基、仲丁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芳基氧基羰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丙磺酰基、丁磺酰基等烷基磺酰基、三氟甲磺酰基、二氟甲磺酰基、三氟乙磺酰基等氟取代烷基磺酰基、甲基羰基、乙基羰基、丙基羰基、异丙基羰基等烷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丁基羰基、环戊基羰基、环己基羰基等环烷基羰基、苯甲酰基等芳基羰基、甲基羰基氧基、乙基羰基氧基、丙基羰基氧基、异丙基羰基氧基等烷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羰基氧基、环丁基羰基氧基、环戊基羰基氧基、环己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对芳基或杂芳基上的取代基数没有限制。另外,当芳基或杂芳基被取代两处以上时,可由相同或两种以上的取代基构成,没有限制。
通式(1)中的R2中的芳基表示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
通式(1)中的R2中的杂芳基可举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嗪基、哒嗪基、咪唑基、吲哚基、喹啉基、喹喔啉基、苯并咪唑基等含氮杂环基、四氢呋喃基、呋喃基、吡喃基、二氧杂环己基、2,3-二氢苯并[1,4]二氧杂环己烯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异噁唑基等含有两种以上的杂原子的杂环基。
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R3及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碳原子数不包括R3及R4键合的碳原子。
通式(1)中的R3及R4中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中的取代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等烷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溴二氟甲基、三氟乙基等氟取代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等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氟取代烷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异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异丁氧基羰基、仲丁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芳基氧基羰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丙磺酰基、丁磺酰基等烷基磺酰基、三氟甲磺酰基、二氟甲磺酰基、三氟乙磺酰基等氟取代烷基磺酰基、甲基羰基、乙基羰基、丙基羰基、异丙基羰基等烷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丁基羰基、环戊基羰基、环己基羰基等环烷基羰基、苯甲酰基等芳基羰基、甲基羰基氧基、乙基羰基氧基、丙基羰基氧基、异丙基羰基氧基等烷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羰基氧基、环丁基羰基氧基、环戊基羰基氧基、环己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氟、氯、溴、碘等卤原子等。对于烷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或杂芳基烷基,取代基存在两处以上时,可由相同或两种以上的取代基构成,没有限制。
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芳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关于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芳基烷基,芳基部位与通式(1)中的R2中记载的芳基的含义相同,烷基部位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杂芳基与通式(1)中的R2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对于通式(1)中的R3或R4中的杂芳基烷基,杂芳基部位与通式(1)中的R2中记载的杂芳基的含义相同,烷基部位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通式(1)中,优选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需要说明的是,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具有手性位置时,可使用旋光物、或外消旋体。
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R2,R3及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过使上述那样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可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氨的使用量只要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经济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当量以上15当量以下。
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时,可使用碱。
作为使用的碱,可举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无机碱、吡啶、三乙胺、二异丙基乙基胺、三丁胺、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1,4-二氮杂二环[2,2,0]辛烷等有机碱。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的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对于碱的使用量,可以为完全不使用,或可以以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来使用。从经济的观点考虑,其上限优选为10当量以下。
对于在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时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生成即可。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二氯甲烷、氯仿等卤代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1,3-二甲基-2-咪唑烷酮、1,3-二甲基-3,4,5,6-四氢-2(1H)-嘧啶酮等脲类溶剂、乙醚、二异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及水。上述溶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对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2倍重量以上40倍重量以下。
关于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时的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通式(1)及(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的温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0℃以上8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但是,当通式(1)及(2)表示的化合物具有手性位置时,由于在过量的氨存在下进行加热时发生外消旋化,因而优选40℃以下。
另外,本发明中,如下述反应式(2)所示,可如下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使新型制造中间体即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反应式(2)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181
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R2,R3及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使用的氯化剂只要为不分解通式(3)或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氯化剂即可,没有限制,可使用例如亚硫酰氯、草酰氯、三氯氧磷、五氯化磷、碳酰氯、维尔斯迈尔(Vilsmeier)试剂等。
对于氯化剂的使用量,只要设定为使目标反应进行的量即可,没有限制,但通常相对于通式(3)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20当量以下。
对于在进行得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时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反应进行即可,作为具体例子,可举出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乙醚、二异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上述溶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关于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优选相对于通式(3)的重量为1~40倍的重量。
对反应形态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向通式(3)或用上述溶剂稀释过的通式(3)中添加氯化剂。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化合物不分解的温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0℃以上10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关于通过上述反应得到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对于随后工序中的使用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对于含有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溶液,可在进行溶剂馏去等通常的后处理操作后、不进行分离精制地用于随后工序,或可以反应溶液的状态直接用于随后工序。
以下说明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非专利文献1同样地是在水存在下使氨基酸与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而得到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可使用市售品或用专利文献2的方法等合成出的物质。
作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使氨基酸溶解在水中,一边保持反应液的pH为11~13,一边滴加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使其进行反应,可高效地得到。
作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一例,可使用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优选为如下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进而,更优选为如下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三氟乙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当使用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作为氨基酸时,可制造作为目标化合物的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如下进行:如下述反应式(3)所示,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由此得到作为新型的制造中间体的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而后,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反应式(3)
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2、R3及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氯化剂可使用上述的氯化剂。
可如下进行: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溶解在水中,一边保持反应液的pH为11~13,一边滴加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使其反应。另外,也可不分离精制地进行由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至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按照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地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即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变得可能。
<乙二胺衍生物的新型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和酰基的乙二胺衍生物(通式(9)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可如下进行:如下述反应式(4)所示,使通过上述的反应式(1)~(3)中的任一方法得到的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通式(2)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反应式(4)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221
首先,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来制备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
以下,说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的反应。
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R2、R3及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脱氧剂为亚硫酰氯、草酰氯、碳酰氯、三氯氧磷、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亚硫酰溴、三溴化磷、甲磺酰氯、甲苯磺酰氯等卤化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等碳二亚胺衍生物、乙酸酐、三氟乙酸酐等酸酐、维尔斯迈尔试剂等。
维尔斯迈尔试剂是由二甲基甲酰胺等甲酰胺衍生物和卤化剂制备的通式(10)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222
(式中,R6和R7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Y表示卤原子。)
通式(10)表示的化合物也包括来自卤化剂的盐。
通式(10)中的R6及R7中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表示甲基、乙基、丙基等。
通式(10)中的Y中的卤原子是氟、氯、溴、碘等。
对脱氧剂的使用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将脱氧剂加入到底物中的方法、或将底物加入到脱氧剂中的方法。
对脱氧剂为维尔斯迈尔试剂时的使用形态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使用预先在溶剂中制备维尔斯迈尔试剂、然后加入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方法;或向含有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和甲酰胺衍生物的溶剂中装入卤化剂的方法。
脱氧剂的使用量只要是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当量以上10当量以下。
脱氧剂为维尔斯迈尔试剂时的使用量,只要是卤化剂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甲酰胺衍生物为催化剂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卤化剂为1当量以上10当量以下,甲酰胺衍生物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为0.1当量以上10当量以下。另外,甲酰胺衍生物也可作为溶剂使用。
由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转化至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时所使用的溶剂,只要是非质子溶剂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具体而言,为二氯甲烷、氯仿等卤代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乙醚、二异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1,3-二甲基-2-咪唑烷酮、1,3-二甲基-3,4,5,6-四氢-2(1H)-嘧啶酮等脲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两种以上的溶剂来使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脱氧剂中,也可优选应用维尔斯迈尔试剂。
关于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优选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为3~40倍的重量。
对于由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转化至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时的反应温度,只要是反应进行的温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为-1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通过上述简便的反应,可高收率地得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因此,作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的工业制造方法有用。
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对得到的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可以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
由此,可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可高收率地得到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R2、R3及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使用的酸只要是不分解通式(6)或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酸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有机酸或无机酸。
作为有机酸,可举出甲酸、乙酸、甲磺酸等,作为无机酸,可举出盐酸、硫酸、磷酸等。
对于酸的使用量,只要设定为使目标反应进行即可,没有限制,但通常为1当量以上20当量以下。
关于催化氢化法,可举出用钯、铂、铑、钌等金属类进行的方法。上述金属也可以以金属氧化物、金属氯化物等形态使用。
对于进行催化氢化法时所使用的金属类的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反应进行即可,但从经济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对于通式(6)的重量为同等以下。
对于使用的金属的形态,可使用用活性炭、SiO2、Al2O3、BaSO4、TiO2、ZrO2、MgO、ThO2、硅藻土等担载的形态。无论形态如何,从经济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可再利用的担载体。
对于进行催化氢化法时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反应进行即可。作为具体例子,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乙醚、二异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的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关于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优选相对于通式(6)的重量为3~40倍的重量。
对反应形态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在氢源的存在下,将通式(6)或用上述溶剂稀释过的通式(6)滴加至含有金属和酸的溶剂中。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化合物不分解的温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关于反应压力,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常压也可以为加压。
对于催化氢化中所使用的氢源,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反应进行即可,除了氢气之外,也可采用使用了环己烯、甲酸及甲酸盐等的内部氢生成方法。
对于用内部氢生成方法进行反应时所使用的环己烯、甲酸及甲酸盐当量,设定为生成的氢量为2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经济的观点考虑,优选2当量以上10当量以下。
关于通过上述反应得到的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对于随后工序中的使用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对于含有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溶液,可以在进行溶剂馏去、分液等通常的后处理操作后不分离精制地用于随后工序;或用盐酸、硫酸、磷酸等无机酸、草酸、富马酸、马来酸、甲酸、乙酸、甲磺酸等有机酸形成为盐的形态而用于随后工序。
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也包括用无机酸、有机酸形成的盐。作为无机酸,可举出盐酸、硫酸、磷酸等,作为有机酸,可举出草酸、富马酸、马来酸、甲酸、乙酸、甲磺酸等。
使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R5中、被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被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被取代的芳基、被取代的芳基烷基、被取代的杂芳基、或被取代的杂芳基烷基中的取代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等烷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溴二氟甲基、三氟乙基等卤代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等烷氧基、环丙氧基、环丁氧基、环戊基氧基、环己基氧基等环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卤代烷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异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异丁氧基羰基、仲丁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环丙氧基羰基、环丁氧基羰基、环戊基氧基羰基、环己基氧基羰基等环烷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等芳基氧基羰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丁硫基等烷硫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三氟乙硫基等卤代烷硫基、甲基亚磺酰基、乙基亚磺酰基、丙基亚磺酰基、丁基亚磺酰基等烷基亚磺酰基、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二氟甲基亚磺酰基、三氟乙基亚磺酰基等卤代烷基亚磺酰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丙磺酰基、丁磺酰基等烷基磺酰基、三氟甲磺酰基、二氟甲磺酰基、三氟乙磺酰基等卤代烷基磺酰基、甲基羰基、乙基羰基、丙基羰基、异丙基羰基等烷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丁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戊基羰基、环己基羰基等环烷基羰基、苯甲酰基等芳基羰基等、甲基羰基氧基、乙基羰基氧基、丙基羰基氧基、异丙基羰基氧基等烷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羰基氧基、环丁基羰基氧基、环戊基羰基氧基、环己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氯、氟、溴、碘等卤原子。对于芳基或杂芳基上的取代基数目没有限定。另外,芳基或杂芳基两处以上被取代时,可由相同或两种以上的取代基构成,没有限制。
通式(8)中的R5中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8)中的R5中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通式(1)中的R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8)中的R5中的芳基与通式(1)中的R2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对于通式(8)中的R5中的芳基烷基,芳基部位与通式(1)中的R2中记载的芳基含义相同,烷基部位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通式(8)中的R5中的杂芳基可举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嗪基、哒嗪基、咪唑基、吲哚基、喹啉基、喹喔啉基、苯并咪唑基等含氮杂环基、四氢噻吩基、噻吩基、噻喃基、苯并噻吩基等含硫杂环、四氢呋喃基、呋喃基、吡喃基、二氧杂环己基、2,3-二氢苯并[1,4]二氧杂环己烯基、苯并呋喃基等含氧杂环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异噁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异噻唑基等含有两种以上的杂原子的杂环基。
对于通式(8)中的R5中的杂芳基烷基,杂芳基部位与通式(8)中的R5的杂芳基含义相同,烷基部位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在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中,X表示离去基团。
关于通式(8)中的用X表示的离去基团,可举出氟、氯、溴、碘等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4-硝基苯基等芳基氧基、乙酰氧基、苯甲酰基氧基等酰基氧基、甲氧基羰基氧基、乙氧基羰基氧基、异丁基氧基羰基氧基等烷氧基羰基氧基、苯基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甲硫基等烷硫基、2,5-二氧代吡咯烷基氧基、苯并三唑基氧基以及咪唑基等。
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中,R1、R2、R3、R4与通式(1)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R5与通式(8)中记载的基团含义相同。
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使用量只要是与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为同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从经济的观点考虑,优选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在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酸形成盐的情况下、在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产生酸的情况下,可使用碱。
作为使用的碱,可举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无机碱、吡啶、三甲基吡啶、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二甲基吡啶、三乙胺、二异丙基胺、二异丙基乙基胺、三丁胺、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1,4-二氮杂二环[2,2,0]辛烷、咪唑等有机碱。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的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就碱的使用量而言,在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酸形成盐时,可使用相对于该酸为1当量以上,另外,在反应中产生酸时,可使用相对于产生的酸为1当量以上。从经济的观点考虑,其上限优选为10当量以下。
对于在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生成即可。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二氯甲烷、氯仿等卤代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1,3-二甲基-2-咪唑烷酮、1,3-二甲基-3,4,5,6-四氢-2(1H)-嘧啶酮等脲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乙醚、二异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异丙醇、叔丁醇等醇类溶剂、及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的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对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相对于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为3倍重量以上40倍重量以下。
关于在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的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化合物不分解的温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按照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地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即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和酰基的乙二胺衍生物变得可能。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示出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它们的限制。
化合物的纯度分析使用HPLC进行。分离柱:L-Columun ODSφ4.6mm×250mm(化学物质评价研究机构)
光学异构体的分离分析中,使用分离柱:CHIRALPAK IA(250mm×4.6mmI.D.)DAICEL化学工业制。
(实施例1)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酸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29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丙氨酸50.8g、水10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93.5g和甲苯2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将有机层减压浓缩,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4.5g(收率20%)
1H NMR(CDCl3)δ1.51(3H,d,J=7.32Hz),4.40-4.53(3H,m),5.45(1H,d,J=8.79Hz).
LC-MS M+1(216)
(实施例2)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酰氯(alaninochlorid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29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二氯甲烷1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酸1.0g、N,N-二甲基甲酰胺(以下DMF)1滴,冷却至5℃,滴加草酰氯0.90g,然后,一边保持为5℃一边进一步搅拌2小时。减压浓缩,向得到的油状残渣中加入二氯甲烷10g,进行10分钟搅拌,然后进行减压浓缩,结果得到油状物质。得到的油状物质的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8g(收率99.5%)
1H NMR(CDCl3)δ1.59(3H,d,J=7.32Hz),4.40-4.65(3H,m),5.48(1H,br).
IR(ATR法)cm-13330,1779,1716,1525,1454,1413,1383,1285,1243,1162,1121,1088,1049,985,897,839,774,739,637,554,524,415.
(实施例3)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0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甲苯10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酸19.3g、DMF0.4g,升温至55℃,吹入碳酰氯30g,然后一边保持为5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34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20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7.5g(收率91%)
1H NMR(DMSO-d6)δ1.21(3H,d,J=7.32Hz),3.96(1H,m),4.62(2H,m),6.98(1H,brs),7.33(1h,brs),7.76(1H,d,J=7.81Hz).
(实施例4)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腈(alaninonitril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02
向甲苯3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酰胺31.0g和DMF35ml,在室温下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22.01g的甲苯35ml。在相同温度下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水3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3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用柱色谱进行精制。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5.83g(收率91%)
1H NMR(CDCl3)δ1.61(3H,d,J=7.32Hz),4.47(1H,m),4.53(1H,m),4.67(1H,m),5.38(1h,brd).
(实施例5)(2S)-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丙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11
向异丙醇(以下IPA)40ml中依次加入乙酸6.0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0.5g、甲酸铵3.2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丙氨腈2.0g的IPA8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收量2.05g(收率85%)
1H NMR(DMSO-d6)δ1.12(3H,t,J=6.83Hz),2.81(2H,m),3.79(1H,m),4.60(1H,m),4.67(1H,m),7.76(1H,d,J=8.29Hz),8.12(3H,brs).
(实施例6)(2S)-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丙烷-1,2-二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21
向含有碳酸氢钠0.45g的水7ml中,加入乙酸乙酯5ml和(2S)-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丙烷-1,2-二胺盐酸盐0.5g并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0.33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浓缩溶液。进而加入异丙基醚(以下IPE)8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收量0.56g(收率84%)
1H NMR(CDCl3)δ1.26(3H,d,J=6.83Hz),2.39(3H,s),3.53(2H,m),3.95(1H,m),4.41(2H,m),5.50(1H,brd,J=7.32Hz),6.74(1H,brs),7.22(2H,d,J=7.81Hz),7.66(2H,d,J=7.81Hz).
(实施例7)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酸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2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异亮氨酸24.5g、水5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31.2g和甲苯1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减压浓缩有机层而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46g(收率96%)
1H NMR(CDCl3)δ0.95(3H,t,J=7.81Hz),0.99(3H,d,J=6.84Hz),1.20-1.30(1H,m),1.42-1.55(1H,m),1.92-2.05(1H,m),4.37-4.55(3H,m),5.42(1H,d,J=8.79Hz).
LC-MS M+1(258)
(实施例8)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酰氯(isoleucinochloride)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二氯甲烷1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酸1.0g、DMF1滴,冷却至5℃,滴加草酰氯0.74g,然后一边保持为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减压浓缩,向得到的残渣中装入正己烷20g,冷却至5℃。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在氮气流下过滤析出物,用正己烷洗涤析出物,然后在室温下将其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g(收率93%)
1H NMR(CDCl3)δ0.97(3H,t,J=7.33Hz),1.06(3H,d,J=6.84Hz),1.15-1.25(1H,m),1.42-1.52(1H,m),2.12-2.21(1H,m),4.43-4.55(3H,m),5.35(1H,br).
IR(ATR法)cm-13380,2974,2885,1802,1720,1517,1441,1402,1297,1283,1227,1156,1111,1047,990,966,943,924,841,830,792,760,660,643,594,530,511,435.
(实施例9)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3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异亮氨酸24.5g、水50g及甲苯75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31.2g和甲苯6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对有机层进行共沸脱水,然后移液至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0.6g,冷却至50℃,吹入碳酰氯25g,然后一边保持为5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52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31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41.2g(收率86%)
1H NMR(DMSO-d6)δ0.82(6H,m),1.13(1H,m),1.41(1H,m),1.71(1H,m),3.81(1H,t,J=8.29Hz),4.64(2H,q,J=9.27Hz),7.05(1H,s),7.39(1H,s),7.65(1H,d,J=8.29Hz).
(实施例10)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腈(isoleucinonitril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41
向甲苯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酰胺5.0g和DMF5ml并在室温下进行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3.05g的甲苯5ml。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小时搅拌,然后加入水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用柱色谱进行精制。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无色油状物质 收量4.53g(收率97%)
1H NMR(CDCl3)δ0.98(3H,t,J=7.32Hz),1.10(3H,d,J=6.83Hz),1.34(1H,m),1.59(1H,m),1.83(1H,m),4.48(1H,m),4.53(1H,m),4.59(1H,m),5.35(1H,brd).
(实施例11)(2S,3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51
向IPA 40ml中依次加入乙酸6.0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0.5g、甲酸铵3.2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腈2.5g的IPA10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淡桃红色固体 收量2.56g(收率92%)
1H NMR(DMSO-d6)δ0.84(6H,m),1.11(1H,m),1.36(1H,m),1.53(1H,m),2.75(1H,dd,J=10.25,12.69Hz),2.92(1H,dd,J=2.93,12.69Hz),3.60(1H,m),4.55(1H,m),4.72(1H,m),7.73(1H,d,J=8.78Hz),8.10(3H,brs).
(实施例12)(2S,3S)-3-甲基-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61
向含有碳酸氢钠0.45g的水7ml中加入乙酸乙酯5ml和(2S,3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盐酸盐0.5g,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0.33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浓缩溶液。进而加入IPE 8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0.56g(收率87%)
1H NMR(CDCl3)δ0.98(6H,m),1.21(1H,m),1.59(1H,m),2.40(3H,s),3.51(1H,m),3.68(1H,m),3.79(1H,m),4.41(2H,m),5.30(1H,brd,J=7.32Hz),6.65(1H,brs),7.22(2H,d,J=7.81Hz),7.66(2H,d,J=7.81Hz).
(实施例13)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亮氨酸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亮氨酸25.2g、水5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31.5g和甲苯1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将有机层减压浓缩,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47.4g(收率96%)
1H NMR(CDCl3)δ0.97(6H,d,J=6.35Hz),1.58-1.62(1H,m),1.69-1.75(2H,m),4.39-4.54(3H,m),5.32(1H,br).
LC-MS M+1(258)
(实施例14)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亮氨酰氯(leucinochloride)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二氯甲烷1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酸1.0g、DMF1滴,冷却至5℃,滴加草酰氯0.74g,然后一边保持为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减压浓缩,向得到的油状残渣中加入二氯甲烷10g,进行10分钟搅拌,然后进行减压浓缩,结果得到油状物质。得到的油状物质的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7g(收率100%)
1H NMR(CDCl3)δ0.97(3H,d,J=6.35Hz),1.00(3H,d,J=6.35Hz),1.60-1.66(1H,m),1.72-1.88(2H,m),4.45-4.60(3H,m),5.33(1H,br).
IR(ATR法)cm-13326,2964,1793,1716,1528,1414,1371,1285,1246,1163,1133,1071,984,960,837,767,637,526.
(实施例15)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亮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7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亮氨酸24.5g、水50g及甲苯75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31.3g和甲苯6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对有机层进行共沸脱水,然后移液至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0.7g,冷却至40℃,吹入碳酰氯30g,然后一边保持为4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54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31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41.2g(收率86%)
1H NMR(DMSO-d6)δ0.85(3H,d,J=6.34Hz),0.87(3H,d,J=6.83Hz),1.47(2H,m),1.59(1H,m),3.96(1H,m),4.69(2H,m),6.98(1H,s),7.36(1H,s),7.74(1H,d,J=8.29Hz).
(实施例16)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亮氨腈(leucinonitril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81
向甲苯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亮氨酰胺5.0g和DMF5ml,在室温下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3.05g的甲苯5ml。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小时搅拌,然后加入水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用柱色谱进行精制。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黄色油状物质收量4.41g(收率95%)
1H NMR(CDCl3)δ0.99(6H,d,J=6.34Hz),1.70-1.90(3H,m),4.47(1H,m),4.53(1H,m),4.62(1H,m),5.31(1H,brd).
(实施例17)(2S)-4-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91
向IPA 40ml中依次加入乙酸6.0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0.5g、甲酸铵3.2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异亮氨腈2.5g的IPA 10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淡桃红色固体 收量2.32g(收率79%)
1H NMR(DMSO-d6)δ0.86(3H,d,J=6.34Hz),0.88(3H,d,J=6.34Hz),1.27(1H,m),1.36(1H,m),1.56(1H,m),2.73(1H,dd,J=8.78,12.69Hz),2.82(1H,dd,J=4.39,12.69Hz),3.76(1H,m),4.57(1H,m),4.69(1H,m),7.67(1H,d,J=8.78Hz),8.06(3H,brs).
(实施例18)(2S)-4-甲基-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392
向含有碳酸氢钠0.45g的水7ml中加入乙酸乙酯5ml和(2S)-4-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戊烷-1,2-二胺盐酸盐0.5g,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0.33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浓缩溶液。进一步加入IPE 8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收量0.56g(收率87%)
1H NMR(CDCl3)δ0.94(3H,d,J=6.34Hz),0.95(3H,d,J=6.34Hz),1.38(1H,m),1.43(1H,m),1.70(1H,s),2.39(3H,s),3.49(1H,m),3.53(1H,m),3.92(1H,m),4.41(2H,m),5.19(1H,d,J=8.78Hz),6.71(1H,brs),7.22(2H,d,J=7.81Hz),7.65(2H,d,J=7.81Hz).
(实施例19)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酸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0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苯丙氨酸25.6g、水4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25.4g和甲苯2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将有机层减压浓缩,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43.3g(收率96%)
1H NMR(CDCl3)δ3.11-3.16(1H,m),3.21-3.26(1H,m),4.40-4.52(2H,m),4.66-4.72(1H,m),5.36(1H,d,J=8.30Hz),7.17(2H,d,J=6.35Hz),7.29-7.33(3H,m).
LC-MS M+1(292)
(实施例20)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酰氯(phenylalaninochlorid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1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二氯甲烷1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酸1.0g、DMF1滴,冷却至5℃,滴加草酰氯0.70g,然后一边保持为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减压浓缩,向得到的残渣中装入正己烷100g,冷却至5℃。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在氮气流下过滤析出物,用正己烷洗涤析出物,然后在室温下将其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g(收率94%)
1H NMR(CDCl3)δ3.28(2H,d,J=5.86Hz),4.35-4.55(2H,m),4.85-4.90(1H,m),5.32(1H,br),7.16-7.20(2H,m),7.31-7.36(3H,m).
IR(ATR法)cm-13309,3064,3034,2979,2938,1782,1714,1536,1495,1455,1421,1304,1278,1250,1164,1068,1036,958,938,881,857,768,718,661,628,565,536,524,494.
(实施例21)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1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苯丙氨酸16.5g、水35g及甲苯75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17g和甲苯6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对有机层进行共沸脱水,然后移液至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 0.4g,冷却至40℃,吹入碳酰氯30g,然后一边保持为4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34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20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4.9g(收率86%)
1H NMR(DMSO-d6)δ2.75(1H,m),2.99(1H,m),4.15(1H,m),4.57(2H,m),7.09(1H,brs),7.20(1H,m),7.24(1H,m),7.27(3H,m),7.51(1H,brs),7.85(1H,d,J=8.19Hz).
(实施例22)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腈(phenylalaninonitrile)的合成
向甲苯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酰胺5.0g和DMF 5ml,在室温下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3.05g的甲苯5ml。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小时搅拌,然后加入水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用柱色谱进行精制。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3.97g(收率85%)
1H NMR(CDCl3)δ3.13(2H,m),4.49(2H,m),4.86(1H,m),5.29(1H,brd),7.28(2H,m),7.37(3H,m).
(实施例23)(2S)-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3-苯基-丙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31
向IPA 40ml中依次加入乙酸6.0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0.5g、甲酸铵3.2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苯丙氨腈2.0g的IPA 10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2.04g(收率88%)
1H NMR(DMSO-d6)δ2.72(1H,m),2.85(3H,m),3.91(1H,m),4.56(2H,m),7.21(3H,m),7.30(2H,m),7.80(1H,d,J=8.78Hz),8.09(3H,brs).
(实施例24)(2S)-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3-苯基-丙烷-1,2-二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32
向含有碳酸氢钠0.45g的水7ml中加入乙酸乙酯5ml和(2S)-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3-苯基-丙烷-1,2-二胺盐酸盐0.3g,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0.18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在减压下浓缩溶液。进一步加入IPE 8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0.35g(收率93%)
1H NMR(CDCl3)δ2.39(3H,s),2.83(1H,dd,J=7.81,14.15Hz),3.00(1H,dd,J=6.83,14.15Hz),3.53(1H,m),3.59(1H,m),4.11(1H,m),4.40(2H,m),5.63(1H,d,J=7.81Hz),6.52(1H,brs),7.24(5H,m),7.33(2H,m),7.62(2H,d,J=7.81Hz).
(实施例25)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酸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脯氨酸25.4g、水5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36.2g和甲苯1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减压浓缩有机层,得到的油状物质的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51.1g(收率96%)
1H NMR(CDCl3)δ1.92-2.03(2H,m),2.12-2.16(1H,m),2.23-2.38(1H,m),3.48-3.57(1H,m),3.59-3.67(1H,m),4.38-4.49(2H,m),4.51-4.61(1H,m).
LC-MS M+1(242)
(实施例26)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酰氯(prolinochlorid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4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二氯甲烷10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酸1.0g、DMF1滴,冷却至5℃,滴加草酰氯0.70g,然后一边保持为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减压浓缩,向得到的油状残渣中加入二氯甲烷10g,进行10分钟搅拌,然后进行减压浓缩,结果得到油状物质。得到的油状物质的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7g(收率99%)
1H NMR(CDCl3)δ1.95-2.07(2H,m),2.22-2.45(2H,m),3.50-3.70(2H,m),4.40-4.60(2H,m),4.65-4.70(1H,m).
IR(ATR法)cm-12979,1787,1720,1421,1385,1276,1160,1124,969,874,838,761,702,648,595,531,442.
(实施例27)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5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脯氨酸11.5g、水30g及甲苯6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17g和甲苯6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对有机层进行共沸脱水,然后移液至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0.4g,冷却至40℃,吹入碳酰氯30g,然后一边保持为4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29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20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0.6g(收率86%)
1H NMR(DMSO-d6)δ1.82(3H,m),2.16(1H,m),3.38(1H,m),3.46(1H,m),4.13(1H,m),4.6-4.7(2H,m),6.99(1H,s),7.41(1H,s).
(实施例28)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腈(prolinonitril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61
向甲苯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酰胺5.0g和DMF5ml,在室温下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3.05g的甲苯5ml。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小时搅拌,然后加入水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用柱色谱进行精制。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黄色透明油状物质 收量4.13g(收率89%)
1H NMR(CDCl3)δ2.1-2.3(4H,m),3.46(1H,m),3.63(1H,m),4.49(1H,m),4.61(2H,m).
(实施例29)(2S)-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2-(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的合成
向IPA 40ml中依次加入乙酸6.0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0.5g、甲酸铵3.2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脯氨腈2.0g的IPA10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1.67g(收率71%)
1H NMR(DMSO-d6)δ1.8-2.0(4H,m),2.86(1H,m),2.96(1H,m),3.38(2H,m),4.03(1H,m),4.69(2H,m),8.19(3H,brs).
(实施例30)(2S)-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2-(N-甲苯酰基-氨基甲基)-吡咯烷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71
向含有碳酸氢钠0.45g的水7ml中加入乙酸乙酯5ml和((2S)-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2-(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0.5g,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0.33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在减压下浓缩溶液。进一步加入IPE 8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 收量0.50g(收率80%)
1H NMR(CDCl3)δ1.8-2.2(4H,m),2.39(3H,s),3.4-3.5(3H,s),3.68(1H,m),4.19(1H,m),4.52(2H,m),7.23(2H,d,J=8.29Hz),7.72(2H,d,J=8.29Hz),7.79(1H,brs).
(实施例31)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酸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8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缬氨酸100g、水150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140g和甲苯400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将有机层减压浓缩,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03.4g(收率98%)
1H NMR(CDCl3)δ0.96(3H,d,J=6.84Hz),1.03(3H,d,J=6.84Hz),2.20-2.30(1H,m),4.35(1H,dd,J=6.84,8.79Hz),4.42-4.55(2H,m),5.41(1H,d,J=8.79Hz).
LC-MS M+1(244)
(实施例32)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氯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482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甲苯20.4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酸13.6g、N,N-二甲基甲酰胺(以下DMF)0.17g,升温至40℃,吹入碳酰氯9.4g,然后一边保持为4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16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3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正己烷50g,缓缓加入上述油状残渣,然后冷却至5℃。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在氮气流下过滤析出物,用正己烷洗涤析出物,然后在室温下将其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3.6g(收率93%)
1H NMR(CDCl3)δ0.97(3H,d,J=6.6Hz),1.08(3H,d,J=7.3Hz),2.45-2.49(1H,m),4.43-4.57(3H,m),5.36(1H,br).
IR(ATR法)cm-13330,2974,1797,1717,1519,1468,1413,1283,1231,1162,1116,1036,980,961,927,838,797,768,639,549,493,450.
(实施例33)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胺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甲苯407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酸196g、N,N-二甲基甲酰胺(以下DMF)5.9g,升温至55℃,吹入碳酰氯95.8g,然后一边保持为55℃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得到油状残渣223g。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10重量%NH3水溶液1390g,冷却至5℃,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滴加上述残渣。滴加结束后,在10℃下进行3小时搅拌,然后过滤析出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用使用了手性柱的HPLC进行分析,结果未检测到D体(检测限0.02%)。
收量177.8g(收率91%)
1H NMR(DMSO-d6)δ0.84(3H,d,J=6.83Hz),0.86(3H,d,J=6.83Hz),1.98(1H,m),3.78(1H,dd,J=6.83,8.78Hz),4.64(2H,m),7.05(1H,brs),7.37(1H,brs),7.61(1H,d,J=8.78Hz).
(实施例34)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50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L-缬氨酸18g、水22g及甲苯52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25.7g和甲苯6.4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对有机层进行共沸脱水,然后移液至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 0.5g,冷却至40℃,吹入碳酰氯23.5g,然后一边保持为4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碳酰氯。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67.6g,冷却至5℃,然后滴加装入上述反应溶液。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吹入NH3气6.3g,进一步一边保持为15℃以下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减压除去剩余NH3,然后加入水及乙腈形成均匀溶液,用HPLC进行分析,结果得到标题化合物36.1g(收率97%)。
(实施例35)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valinonitrile)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502
向甲苯350ml中加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胺35.0g和DMF35ml,在室温下搅拌,特别注意地滴加含有草酰氯22.01g的甲苯35ml。在相同温度下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水350mL,进行分液。进一步用水350ml洗涤分离出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进行蒸馏,由此分离取得0.3mmHg中的116-122℃的馏分。得到的无色透明油状物质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9.89g(收率92%)
1H NMR(CDCl3)δ1.10(3H,d,J=6.83Hz),1.12(3H,d,J=6.83Hz),2.09(1H,sept,J=6.83Hz),4.4-4.6(3H,m),5.31(1H,brd).
(实施例36)用预先制备维尔斯迈尔试剂的方法进行的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的合成
在室温下向含有DMF 1ml的甲苯5ml中滴加含有草酰氯433μl的5ml甲苯溶液。进行30分钟搅拌,然后装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胺1.0g,进行3小时反应。用水洗涤有机层,然后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精制,由此得到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
收量0.92g(收率>99%)
(实施例37)用使用碳酰氯预先制备维尔斯迈尔试剂的方法进行的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的合成
在5℃下向含有DMF5.9ml的甲苯50ml中吹入碳酰氯6.7g。进行30分钟搅拌,然后装入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酰胺7.4g,进行3小时反应。用水洗涤有机层,然后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精制,由此得到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
收量6.80g(收率>99%)
(实施例38)(2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向IPA 180ml中依次加入乙酸26.8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2.0g、甲酸铵14.1g,充分搅拌。在室温下向其中滴加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10.0g的IPA 10ml,然后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5小时搅拌。滤去催化剂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水、乙酸乙酯。接下来,加入碳酸钾直至水层的pH变为约10,进行分液。向分离出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白色固体收量10.5g(收率89%)
1H NMR(DMSO-d6)δ0.83(3H,d,J=6.83Hz),0.85(3H,d,J=6.83Hz),1.77(1H,sept,J=6.83Hz),2.74(1H,dd,J=9.76,13.17Hz),2.93(1H,dd,J=3.42,13.17Hz),3.54(1H,m),4.55(1H,m),4.73(1H,m),7.67(1H,d,J=9.27Hz),8.02(3H,brs).
(实施例39)用使用高压釜、供给原料的方法进行的(2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盐酸盐的合成
在高压釜中,将含有乙酸47.8g、5%钯碳(水分49.5%、N.E.Chem公司制)4.0g的IPA 50ml用氢气加压至0.95MPa,然后在20℃下经6小时供给含有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L-缬氨腈19.8g的IPA 111ml。进料结束后,进行30分钟搅拌,然后除去催化剂,在减压下进行浓缩。在该时刻,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标题化合物的游离体时,反应收率为99%。向残渣中加入水和乙酸,接下来,用8重量%氢氧化钠水溶液使水层变为pH10.7,然后进行分液。用硫酸钠干燥有机层,进行过滤,然后加入4N的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20ml。在减压下进行浓缩时,析出白色固体,滤取该白色固体,由此得到标题化合物。
收量22.2g(95%)
(实施例40)(2S)-3-甲基-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的合成(其1)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521
向含有碳酸氢钠1.91g的水25ml中加入乙酸乙酯20ml和(2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盐酸盐2.0g,进行搅拌,向其中滴加甲苯甲酰氯1.40g。在室温下进行2.5小时搅拌后,进行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进行干燥,进行过滤,然后在减压下浓缩滤液。进一步加入IPE 30ml,充分洗涤析出物后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33g(收率89%)
1H NMR(CDCl3)δ0.96-1.03(6H,m),1.85-1.91(1H,m),2.39(3H,s),3.46-3.51(1H,m),3.61-3.72(2H,m),4.35-4.46(2H,m),5.26(1H,d,J=8.30Hz),6.62(1H,brs),7.21-7.23(2H,m),7.63-7.65(2H,m).
(实施例41)(2S)-3-甲基-N1-甲苯酰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的合成(其2)
向乙酸乙酯20ml和水30m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S)-3-甲基-N2-(2,2,2-三氟乙氧基羰基)-丁烷-1,2-二胺盐酸盐2.0g,然后用8重量%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节为8。接下来,一边维持为pH7.5~8.5一边滴加含有甲苯甲酰氯1.4g的乙酸乙酯溶液和8重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进行分液,用硫酸钠干燥有机层。除去硫酸钠,然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接下来,加入IPE,滤取析出物。得到的白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2.19g(收率84%)
(实施例42)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D-缬氨酸的合成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1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缬氨酸50.7g、水76g,冷却至5℃,用32重量%NaOH将pH调节至12。一边保持为pH12±0.5及10℃以下,一边滴加装入氯甲酸2,2,2-三氟乙酯72.5g和甲苯222g的混合溶液,进而一边将pH保持为pH12±0.5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滴加盐酸将pH调节为1.5,然后升温至60℃,进行分液。将有机层减压浓缩,得到的白色固体化合物是标题化合物。
收量102.4g(收率97.3%)
1H NMR(CDCl3)δ0.96(3H,d,J=6.84Hz),1.03(3H,d,J=6.84Hz),2.20-2.30(1H,m),4.35(1H,dd,J=6.84,8.79Hz),4.42-4.55(2H,m),5.40(1H,d,J=8.79Hz).
(实施例43)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D-缬氨酰胺的合成
Figure BPA00001688498200541
向带有搅拌装置的5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甲苯181g、N-(2,2,2-三氟乙氧基羰基)-D-缬氨酸86.6g、DMF 1.3g,升温至50℃,吹入碳酰氯58.5g,然后一边保持50℃一边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吹入N2,排出剩余的碳酰氯。向带有搅拌装置的2000ml四口烧瓶中装入DMF161g,冷却至5℃,然后滴加装入上述反应溶液。一边保持15℃以下一边吹入NH3气15.2g,进一步一边保持15℃以下一边进行1小时搅拌。减压除去剩余的NH3,然后加入水及乙腈,形成均匀溶液,用HPLC进行分析,结果,得到标题化合物78.5g(收率91%)。用使用了手性柱的HPLC进行分析,结果,未检测到L体(检测限0.02%)。
1H NMR(DMSO-d6)δ0.83(3H,d,J=6.84Hz),0.85(3H,d,J=6.84Hz),1.92-1.97(1H,m),3.77(1H,dd,J=6.84,8.79Hz),4.64(2H,m),7.04(1H,brs),7.37(1H,brs),7.59(1H,d,J=8.79Hz).

Claims (14)

1.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1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1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1)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3.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2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2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2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5.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制造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31
式中,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32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4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4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7.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43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1)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9.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5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
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上述通式(3′)中,式中,R1表示三氟乙基,R2表示氢、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不同时为氢,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另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12.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将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6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6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7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7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73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74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13.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81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82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83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84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9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92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093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14.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如下进行:使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5)表示的被氟取代的氯甲酸烷基酯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氯化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氨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与脱氧剂进行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在酸的存在下使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此转化为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接下来,使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由此来制造通式(9)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01
式中,R2表示氢、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R3和R4各自独立,表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另外,R3和R4可形成以碳原子数2~5连接的环结构,或R3或R4的任一方和R2可形成以碳原子数3~4连接的环结构,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02
式中,R1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05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11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式中,R1、R2、R3及R4如上所述,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13
式中,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烷基,X表示离去基团,
Figure FPA00001688498100114
式中,R1、R2、R3、R4及R5如上所述。
CN201180044958.5A 2010-09-22 2011-09-21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124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2143 2010-09-22
JP2010212143 2010-09-22
PCT/JP2011/005307 WO2012039132A1 (ja) 2010-09-22 2011-09-21 含フッ素カルバマート基を有するアミノ酸アミド誘導体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中間体、及びエチレンジアミン誘導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4722A true CN103124722A (zh) 2013-05-29
CN103124722B CN103124722B (zh) 2014-11-12

Family

ID=45873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4958.5A Active CN103124722B (zh) 2010-09-22 2011-09-21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68137B2 (zh)
KR (1) KR101492351B1 (zh)
CN (1) CN103124722B (zh)
WO (1) WO2012039132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24151A2 (en) * 1985-11-14 1987-06-03 Warner-Lambert Company 2-Substituted-[2-substituted-amino]-N-aralkyl-3-[indol-3-yl]propanamides
WO2003008372A1 (fr) * 2001-07-18 2003-01-30 Mitsui Chemicals, Inc. Derive de diamine, processus de production de ce compose et bactericide contenant ce compose comme principe actif
CN1125054C (zh) * 1997-09-18 2003-10-22 阿文蒂斯药物德国有限公司 新的咪唑啉衍生物、它们的制备方法、用途以及含有它们的药物制剂
WO2005042474A1 (ja) * 2003-10-31 2005-05-1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ジアミ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植物病害防除剤
JP200628250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ジアミ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植物病害防除剤
WO2007111024A1 (ja) * 2006-03-29 2007-10-04 Mitsui Chemicals, Inc. 含ハロゲンカルバマート基とアシル基を有するエチレンジアミン誘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らの製造中間体
CN101652383A (zh) * 2006-11-16 2010-02-17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CN101754966A (zh) * 2007-05-17 2010-06-23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CN101801925A (zh) * 2007-06-29 2010-08-11 吉里德科学公司 抗病毒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60449D1 (en) * 1984-03-29 1987-09-17 Ciba Geigy Ag Substituted 1-propanoles, process for their production, chloroformic-acid esters ad their use
ZA867951B (en) * 1985-11-14 1988-05-25 Warner Lambert Co 2-substituted-(2-substituted-amino)-n-arkylalkyl-3-(indol-3-yl)propanamides
JP3803622B2 (ja) * 2001-07-18 2006-08-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ジアミ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殺菌剤
US7888464B2 (en) 2006-11-16 2011-02-15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Hepatitis C virus inhibitor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24151A2 (en) * 1985-11-14 1987-06-03 Warner-Lambert Company 2-Substituted-[2-substituted-amino]-N-aralkyl-3-[indol-3-yl]propanamides
CN1125054C (zh) * 1997-09-18 2003-10-22 阿文蒂斯药物德国有限公司 新的咪唑啉衍生物、它们的制备方法、用途以及含有它们的药物制剂
WO2003008372A1 (fr) * 2001-07-18 2003-01-30 Mitsui Chemicals, Inc. Derive de diamine, processus de production de ce compose et bactericide contenant ce compose comme principe actif
WO2005042474A1 (ja) * 2003-10-31 2005-05-1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ジアミ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植物病害防除剤
JP200628250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ジアミ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植物病害防除剤
WO2007111024A1 (ja) * 2006-03-29 2007-10-04 Mitsui Chemicals, Inc. 含ハロゲンカルバマート基とアシル基を有するエチレンジアミン誘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らの製造中間体
CN101652383A (zh) * 2006-11-16 2010-02-17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CN101754966A (zh) * 2007-05-17 2010-06-23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CN101801925A (zh) * 2007-06-29 2010-08-11 吉里德科学公司 抗病毒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OKUZO KAWASE等: "A Novel Synthesis of N-Alkoxycarbonyl Amino Acids and Surfactant Properties of Their Sodium Salts", 《JOURNAL OF OLEO SCIEN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68137B2 (ja) 2014-08-06
KR101492351B1 (ko) 2015-02-10
CN103124722B (zh) 2014-11-12
JPWO2012039132A1 (ja) 2014-02-03
KR20130069781A (ko) 2013-06-26
WO2012039132A1 (ja)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A021367B1 (ru) Производное пиридин-3-карбоксамида
US9815803B2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ubstituted cycloserines
CA2645191C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3,4-disubstituted pyrrolidine derivative and production intermediate thereof
CN101627015A (zh)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TW201900609A (zh) 製備(3r,4s)-3-乙醯胺基-4-烯丙基-n-(第三丁基)吡咯啶-3-甲醯胺之方法
Paul et al. Triazolopeptides: chirospecific synthesis and cis/trans prolyl ratios of structural isomers
KR20200013707A (ko) 광학 활성 화합물의 제조법
CA2645154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minoacetylpyrrolidinecarbonitrile derivative and production intermediate thereof
CN104910118B (zh) 一类双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288804A (zh) 一种尼洛替尼的制备方法
CN103124722B (zh) 具有含氟氨基甲酸酯基的氨基酸酰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其制造中间体、及乙二胺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ES2435078T3 (es) Inhibidores de la péptido deformilasa
CN104016877A (zh) 一种苯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及在制备米拉贝隆中的应用
CN101405259B (zh) 具有含卤氨基甲酸酯基和酰基的乙二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制备中间体
JP2008239543A (ja) ビシクロアミノアセチルピロリジンカルボニトリル誘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中間体
CN101627008A (zh) 2-含氟酰基-3-氨基丙烯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TW202233620A (zh) Cftr調節劑化合物、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858739A (zh) 酰胺化吡咯甲酸酯化合物的方法
CN115894452A (zh) 一种p2x7受体抑制剂
JP4246948B2 (ja) 光学活性ピロリドン誘導体の製造法
CA3042838A1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hiral pyrollidine-2-yl- methanol derivatives
JP2007145723A (ja) ウライドトロポロン誘導体
CN103936666A (zh) 一种2,4-哌啶二酮的合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Mitsui Chemical Plant Protectio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CHEMICALS AGRO,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