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4145B -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4145B
CN103114145B CN201310053813.2A CN201310053813A CN103114145B CN 103114145 B CN103114145 B CN 103114145B CN 201310053813 A CN201310053813 A CN 201310053813A CN 103114145 B CN103114145 B CN 1031141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ybean
mosaic virus
primer pair
mosaic
identifi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38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4145A (zh
Inventor
陈海峰
沙爱华
单志慧
杨中路
张晓娟
张婵娟
陈李淼
陈水莲
邱德珍
周蓉
吴学军
周新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0538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14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14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4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4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41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该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该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为qRSC.13-1,贡献率为32.4%。与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GmSSR13-23。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育种群体家系是否含有该主效基因位点,可预测其抗花叶病毒性,大大提高了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的选择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豆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与该主效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同时还涉及该分子标记在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是一种重要农作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以及对人体有利的活性成分如皂贰、异黄酮、磷脂等,是世界上植物性蛋白和油分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及单产均居世界第四位,生产水平落后于世界大豆生产。201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718万公顷,总产量1280万吨,而进口大豆达到创记录的5750万吨,占据我国五分之四的大豆市场。造成我国大豆生产滞后、供给严重不足、国内大豆产业遭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之一是综合抗病虫害和抗逆能力差,单产低,种植效益低下,国际竞争力弱。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危害大豆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害之一,在我国各产区均有发生,己经成为我国东北、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主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SMV侵染大豆后,会导致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叶质下降,叶面积减小,影响光合面积和光合能力,植株矮小,生长量下降,单株荚数减少,降低种子百粒重、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及含油量,并影响脂肪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等,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大豆被花叶病毒侵染后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5%-35%,发病严重的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可达70%以上,甚至绝产。大豆品种感染SMV后,根、茎、叶等形态器官受到严重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且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不但影响大豆的产量,还影响大豆的品质,严重时病粒率达50%以上,严重降低大豆的商品质量。
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都是数量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表现为连续变异,且易受环境影响,相对于由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而言,选择效果不好。通过构建遗传图谱,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利用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早代对育种材料进行选择,可克服环境影响,节约生产成本,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进程。对大豆抗SMV的QTL定位研究也有一些报道,目前,在大豆第2、13和14号染色体上已定位抗大豆花叶病毒QTL,但效应值较小,较难在大豆育种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SC-3株系)性状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以待鉴定大豆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两条单链DNA组成的PCR引物对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所得到的PCR产物,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所述待鉴定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性状:
如果待鉴定大豆的PCR扩增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为与中豆32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相同的一个条带,所述待鉴定大豆为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抗花叶病毒大豆,如果所述PCR扩增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为与中豆29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相同的一个条带,所述待鉴定大豆为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所述待鉴定大豆选自中豆29×中豆32的杂种后代中的F7及其以后世代的家系。
其中,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凝胶溶液中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总质量浓度)可为60g/L,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交联度(凝胶溶液中甲叉双丙烯酰胺占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可为5%。
上述方法中,所述PCR扩增中先进行10个第一个循环后再进行25个第二个循环,所述第一个循环的引物退火条件为60℃ 30s,所述第二个循环的引物退火条件为55℃30s。
其中,所述第一个循环的温度程序是:先94℃ 30s,然后60℃ 30s,最后72℃ 1min;所述第二个循环的温度程序是:先94℃ 30s,然后55℃ 30s,最后72℃ 1min。
上述方法中,所述待鉴定大豆具体选自中豆29×中豆32的杂种后代中的F7至F11家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鉴定大豆具体选自中豆29×中豆32的杂种后代中的F11的家系。
上述方法中,所述抗花叶病毒大豆是指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30的大豆品种或品系;所述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是指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30的大豆品种或品系。
上述方法中,在中豆29×中豆32这个杂交组合中,中豆29为母本,中豆32为父本。
上述方法可用于大豆育种、大豆抗花叶病毒SC-3株系的早期预测和筛选抗花叶病毒大豆。
在大豆育种中,可选择上述方法鉴定出的抗花叶病毒大豆或候选抗花叶病毒大豆进行育种。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引物对。
本发明所提供的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引物对,名称为GmSSR13-23,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两条单链DNA组成。
其中,SEQ ID No.1由2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SEQ ID No.2由2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
含有上述引物对GmSSR13-23的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试剂或试剂盒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引物对GmSSR13-23、含有上述引物对GmSSR13-23的试剂或试剂盒的下述a)、b)或c)用途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a)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b)在大豆抗花叶病毒的早期预测中的应用;
c)在筛选抗花叶病毒大豆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是qRSC.13-1,该主效基因位点的贡献率(32.4%)超过已往的报导,对大豆抗花叶病毒起着关键作用,可用作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上文中,花叶病毒具体为花叶病毒SC-3株系。
本发明的引物对GmSSR13-23,是与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紧密连锁的标记,与qRSC.13-1相距0.8cM,是基于PCR技术的共显性SSR标记,因而可靠且使用方便。
实验证明,利用引物对GmSSR13-23对大豆育种群体进行辅助选择得到了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低于30的抗花叶病毒家系,这表明引物对GmSSR13-23用于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切实有效的。
本发明通过对大豆抗花叶病毒的QTL定位,首次精细定位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并获得了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GmSSR13-23,该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可解释32.4%的表型变异,可用于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常规育种方法中,大豆对SMV的抗性需人工接种鉴定才能确定,且易受环境,选择效率低下。通过检测抗SMV SC-3株系主效基因位点,可以在苗期进行淘汰,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选择效率,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本发明中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位置明确,主效基因位点的检测方法方便快速,不受环境影响。通过检测与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即可预测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性状,进而准确快速筛选高抗花叶病毒的材料。本发明通过分子标记GmSSR13-23辅助选择得到的家系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均低于30,利用本发明的GmSSR13-23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提高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的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GmSSR13-23对1-36的家系的F11代、母本和父本的基因组DNA进行PCR得到的PCR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
图中1-36为材料编号,Pl和P2分别代表母本中豆29和父本中豆32。
图2为大豆抗SMV SC-3株系病情指数LOD值分布曲线。
图中横坐标代表连锁群,纵坐标代表LOD值。箭头所示为抗SMV SC-3株系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曲线。
图3为大豆13号染色体对应的F连锁群。
左侧为抗SMV SC-3株系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位置及置信区间示意图,右侧为标记名称及遗传距离(c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大豆中豆29和中豆32(周新安等,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22-25)公众可从商业途径获得,也可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得,以重复本发明实验。
花叶病毒SC-3株系(战勇等,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中国农业科学,2006,39:2009-2015)公众可从田间采集大豆叶片分离,也可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得,以重复本发明实验。
在以下的实施方案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所有操作均按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所提供的方法进行。
实施例1、利用引物对GmSSR13-23鉴定中豆29×中豆32的F11家系的抗花叶病毒性状
一、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PCR试剂
本实施例的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PCR试剂由PCR引物对GmSSR13-23、10×Taq缓冲液,dNTP混合物,MgC12溶液、Taq DNA聚合酶和ddH2O组成。
其中,PCR引物对GmSSR13-23由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这两条单链DNA组成,其序列如下:
正向引物:5’-CAGCCAATAGCAACAAAGGG-3’(SEQ ID No.1),
反向引物:5’-GCCTTGCTTGCTCATCAAAT-3’(SEQ ID No.2)。
二、待鉴定大豆
中豆29×中豆32的F11家系是按照如下方法获得:中豆29和中豆32杂交,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在F3即分株行种植,以后各世代均从每一个株行中随机选择一个单株,衍生出下一世代。自F7世代同一个家系内随机选择5个单株,种子混合,不同家系分别种植,获得由406个F11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其中,从F2至F11的杂交方式均为自交。
三、田间实验和利用引物对GmSSR13-23鉴定待鉴定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性状
(一)随机区组实验测定花叶病毒抗性
从步骤二的406个家系中随机选36个家系的F11家系,即编号为1-36的大豆材料种植以测定每个家系对花叶病毒SC-3株系的抗性。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三个重复区。每个重复区设38个小区,36个家系中每个家系1个小区,母本中豆29(P1)1个小区,父本中豆32(P2)1个小区。所有试验材料种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试验农场。每个小区种植3行,行长3.5m,行距为0.4m,株距为0.1m。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人工磨擦接种鉴定(智海剑等,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大豆科学,2005,24:190-193),方法如下:
(1)供试花叶病毒SC-3株系在感病品种大豆南农1138-2上繁殖保存。
(2)群体及亲本材料播种后在未出苗之前盖好防虫网。在第一对真叶展开时,取南农1138-2上具有典型花叶病毒症状的新鲜病叶加0.1M、PH7.5的磷酸缓冲液(约1g新鲜叶片加5ml缓冲液)和适量600目金刚砂,在搅拌机中打成匀浆,用毛刷蘸匀浆均匀摩擦接种于供试材料真叶上,接种后用清水冲洗叶片上多余的汁液。待第一片复叶展开时重复接种1次。
(3)接种30天症状稳定时调查发病情况,并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
(4)磷酸缓冲液的配制。称取Na2HPO4.12H2O 71.6g,KH2PO4.12H2O 6.8g,加纯净水2400m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调pH到7.5,定容到2500ml。置于4℃冰箱中备用。
(5)大豆接种SMV的鉴定方法。亲本及各家系的调查包括症状类型、病级,并计算病情指数。病级是株系症状的严重度分级,参照智海剑等(2005)的方法调查单株病级,具体的分级标准是:花叶型:0级:免疫、无症状或仅在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1级:轻花叶;2级:黄斑花叶、叶片轻度皱缩;3级:重花叶、叶片皱缩卷曲;4级:叶片严重皱缩且植株矮化。坏死型:0级:免疫、无症状或仅在接种叶上有局部枯斑;1级:部分叶片上出现可见微小坏死斑;2级:多数坏死斑直径在5mm以下或有部分叶脉坏死,其长度小于10mm;3级:坏死斑连片或主脉坏死长度大于20mm;4级:叶片因坏死脱落,或坏死面积超过叶片面积50%,或出现顶枯,植株停止生长。如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出现花叶、坏死二种症状,病级取级别高者。病情指数(DI)=Σ(病级×发病株数)/(最高病级×总株数)×100。
(6)大豆对SMV抗感的划分标准:病情指数小于等于30为抗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大于30为非抗花叶病毒大豆。
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家系2、3、5、9、10、11、13、18、20、21、23、25、26、29、30、31、33这17个家系以及中豆32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均小于30,是抗花叶病毒大豆;家系1、4、6、7、8、12、14、15、16、17、19、22、24、27、28、32、34、35、36这19个家系以及中豆29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均大于30,是非抗花叶病毒大豆。
(二)利用引物对GmSSR13-23测定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性状
在步骤(一)编号为1-36的家系的F11代、母本中豆29(P1)和父本中豆32的3叶期分别采集大豆叶片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引物对GmSSR13-23进行PCR扩增,对得到的PCR扩增产物进行60g/L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交联度为5%)电泳,检测电泳条带大小。其中,编号为1-36的家系每个家系采集5个植株的叶片等质量混合后提取基因组DNA,母本采集10个植株的叶片等质量混合后提取基因组DNA,父本采集10个植株的叶片等质量混合后提取基因组DNA。
具体的实验方法如下:
1、用CTAB法(Keim P.A rapid protocol for isolating soybean DNA.Soybean genetnewslett,1988,15:147-148)提取叶片基因组DNA
(1)取0.5g新鲜叶片放入1.5m1离心管中,用玻璃棒磨为匀浆,加入700μl经65℃预热30min的CTAB溶液和20μlβ-巯基乙醇摇匀,放入65℃的水浴锅中水浴30min。
(2)取出离心管,加入700μl氯仿-异戊醇(24:1/v:v)轻摇几次,静置30min后12000rpm,离心10min。
(3)吸取上清液,加入2倍体积的冰冻无水乙醇,置于-20℃冰箱30min。12000rpm离心10分钟让DNA沉淀,倒掉离心管中乙醇溶液。
(4)用75%(V/V)乙醇清洗2-3次,倒乙醇溶液,打开离心管盖置于通风橱内吹干。
(5)加入200μl双蒸水溶解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的浓度,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
2、分别以步骤1提取的中豆29×中豆32的的F11代家系1-36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引物对GmSSR13-23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如表1:
表1.
成份 体积
DNA模板(25ng/μl) 2μl
正向引物(50ng/μl) 1μl
反向引物(50ng/μl) 1μl
10×Taq缓冲液 1μl
MgC12(25mM) 1μl
dNTPs混合物(10mM) 0.2μl
Taq DNA聚合酶(5U/μl) 0.1μl
ddH20 3.7μl
总体积 10μl
PCR反应温度程序:先94℃ 5min(预变性);然后进行10个如下循环:先94℃ 30s(变性),然后60℃ 30s(引物退火),最后72℃ 1min(引物延伸);然后进行25个如下循环:先94℃ 30s(变性),然后55℃ 30s(引物退火),最后72℃ 1min(引物延伸);最后72℃ 5min。
PCR反应完成后,在扩增产物中加入等体积的上样缓冲液进行下述步骤3的60g/L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60g/L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试剂配制:
试剂1:5×TBE
Tris-base        53.9克
EDTA             3.72克
硼酸             27.5克
用超纯水定容至1升。
试剂2:60g/L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用超纯水定容至1升。
试剂3:粘剂
无水乙醇           500毫升
冰醋酸             5毫升
反硅化剂(Me-T)     5毫升
试剂4:不粘剂
无水乙醇           500毫升
硅化剂             14毫升
试剂5:50×上样缓冲液
甲酰胺             200毫升
二甲苯青           2.5克
溴酚蓝             2.5克
试剂6:固定液
冰醋酸             150毫升
纯水               1.35升
试剂7:染色液
硝酸银             1.5克
甲醛               2.0毫升
用纯水定容至1.5升。
试剂8:显影液
碳酸钠                45克
硫代硫酸钠(lOmg/ml)   200微升
甲醛(37%)             2.0毫升
用纯水定容至1.5升。
胶板制备:
短胶板在下,放置胶条,再放上长胶板。然后用夹子对称地夹好两块胶板。取70ml的60g/L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加入200μl过硫酸铵和40μl TEMED迅速搅拌混匀。缓慢把胶液灌入胶板中,待胶液灌满整个胶板时,将齿状梳子平端插入胶板中适当距离。
电泳:
待胶液凝固后,将齿状梳子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凝胶顶部。然后将胶板置入电泳槽中,并在上下槽中注入适量的1×TBE电泳缓冲液。打开电源,2000伏特预热20分钟。在PCR产物中加入上样缓冲液10μl,在95℃下加热变性5分钟,然后迅速置于冰上。用吸管吹打凝胶顶部以吹出杂物。将梳子齿端插入凝胶适当位置。吸取样品2.5μl,依次加入加样孔。2000伏特,80瓦,电泳70-80min。电泳完毕后,切开电源,把胶板从电泳槽中取出。
染色:
浆胶板面向上放入固定液盆中固定30分钟左右至胶板无色,在蒸馏水盆中漂洗两次,每次2-3分钟。取出胶板面向上放入染色液盆中染色30分钟。取出胶板,在蒸馏水盆中漂洗10秒左右。取出胶板面向上放入预冷(4℃)的显影液中,轻轻摇动至条带清晰可见。取出胶板面向上放入固定液盆中,以终止显影。在蒸馏水盆中漂洗3分钟,室温下自然凉干,拍照保存。
5、带型判读
将显影后自然干燥好的玻璃板置于灯箱上,肉眼观察各个家系与两亲本条带的位置差异。结果表明,中豆29的PCR产物是一个条带,命名为条带A;中豆32的PCR产物是一个条带,命名为条带B;条带B的大小明显大于条带A。各个家系带型与中豆29相同读作A,带型与中豆32相同读作B,两条带型分别与中豆29和中豆32相同读作H,缺失和其它带型读作-。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家系表明家系2、3、5、9、10、11、13、18、20、21、23、25、26、29、30、31、33这17个家系与中豆32带型相同,PCR产物均是大小相同的条带B。家系1、4、6、7、8、12、14、15、16、17、19、22、24、27、28、32、34、35、36这19个家系与中豆29带型相同,PCR产物均是大小相同的条带A。
根据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条带与母本中豆29、父本中豆32的异同鉴定或预测F11代家系1-36对花叶病毒SC-3株系的抗性:如果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条带与中豆32相同,则待鉴定大豆为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抗花叶病毒大豆,如果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条带与中豆29相同,则待鉴定大豆为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非抗花叶病毒大豆。
本发明利用引物对GmSSR13-23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方法鉴定的结果是表明家系2、3、5、9、10、11、13、18、20、21、23、25、26、29、30、31、33这17个家系以及中豆32均为抗花叶病毒大豆或均为候选抗花叶病毒大豆,家系1、4、6、7、8、12、14、15、16、17、19、22、24、27、28、32、34、35、36这19个家系以及中豆29均为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或均为候选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标记GmSSR13-23鉴定结果与田间接种花叶病毒的鉴定结果一致。
表2.母本中豆29、父本中豆32及中豆29×中豆32的F11代家系1-36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及利用引物对GmSSR13-23得到的PCR产物带型
家系编号 带型 病情指数 家系编号 带型 病情指数
1 A 53 19 A 54
2 B 28 20 B 11
3 B 10 21 B 12
4 A 67 22 A 58
5 B 24 23 B 21
6 A 43 24 A 44
7 A 51 25 B 8
8 A 38 26 B 13
9 B 7 27 A 72
10 B 9 28 A 56
11 B 17 29 B 23
12 A 42 30 B 13
13 B 23 31 B 24
14 A 41 32 A 60
15 A 50 33 B 12
16 A 39 34 A 78
17 A 48 35 A 64
18 B 5 36 A 57
中豆32 B 12 中豆29 A 65
表2中,带型A表示引物对GmSSR13-27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条带与中豆29相同,带型B表示引物对GmSSR13-27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条带与中豆32相同。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利用引物对GmSSR13-23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方法与田间实验方法的结果一致,说明本发明利用引物对GmSSR13-23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方法准确性高。
实施例2、本发明的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引物对GmSSR13-23的获得
使用的分离群体为抗花叶病毒SC-3株系差异极显著的大豆品种中豆29(病情指数为65)和中豆32(病情指数为12)杂交,衍生出的包含406个家系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周新安等,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22-25)。从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随机抽取165个家系(周蓉等,大豆幼苗根系性状的QTL分析,作物学报,2011,37:1151-1158),采取人工磨擦接种的方法鉴定165个家系对SMV SC-3株系的抗性。
该分离群体的构建方法同上述步骤二。
其中,DNA提取、PCR扩增、电泳同上述实施例1。
SSR分析:
引物序列参照Song等(2004)公布的大豆SSR引物。同时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利用SSRHunter软件搜索SSR(搜索条件为2-5个motif且重复数在5个以上),再根据Primer5软件设计SSR引物。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其中,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申请人自主开发的SSR标记GmSSR13-23,正向引物:5’-CAGCCAATAGCAACAAAGGG-3’(SEQ ID No.1),反向引物:5’-GCCTTGCTTGCTCATCAAAT-3’(SEQ ID No.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运用Joinmap3.0软件进行连锁图谱的构建。以LOD>3.0进行标记间连锁分组。Joinmap参数设置为:Rec=0.40,LOD=2.0,Jump=5,用以决定多态性标记在连锁群中的顺序。采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换成图距单位(cM)。利用Windows QTLCartographer Version2.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以排列测验法确定每个性状LOD值的阈值,重复抽样1000次,显著水平定为0.01。在大豆13号染色体上定位到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qRSC.13-1,贡献率为32.4%(表3,图2,图3)。
表3.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
位点 位置(cM) 贡献率(%) LOD值 置信区间(cM) 加性效应
qRSC.13-1 41.2 32.4 15.6 39.5.7-42.3 0.32

Claims (9)

1.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以待鉴定大豆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两条单链DNA组成的PCR引物对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所得到的PCR产物,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所述待鉴定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性状:
如果待鉴定大豆的PCR扩增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为与中豆32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相同的条带,所述待鉴定大豆为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抗花叶病毒大豆,如果所述PCR扩增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为与中豆29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相同的条带,所述待鉴定大豆为非抗花叶病毒大豆或为候选非抗花叶病毒大豆;
所述待鉴定大豆选自中豆29×中豆32的杂种后代中的F7及其以后世代的家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为60g/L,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交联度为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CR扩增中先进行10个第一个循环后再进行25个第二个循环,所述第一个循环的引物退火条件为60℃  30s,所述第二个循环的引物退火条件为55℃ 30s。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循环的温度程序是:先94℃ 30s,然后60℃ 30s,最后72℃ 1min;所述第二个循环的温度程序是:先94℃ 30s,然后55℃ 30s,最后72℃ 1min。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鉴定大豆选自中豆29×中豆32的杂种后代中的F7至F11家系。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的用途,所述用途为1)、2)或3):
1)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2)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在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早期预测中的应用;
3)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在筛选抗花叶病毒大豆中的应用。
7.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引物对,名称为GmSSR13-23,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两条单链DNA组成。
8.含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物对的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试剂或试剂盒。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物对、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剂或试剂盒的用途,所述用途为a)、b)或c):
a)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物对、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剂或试剂盒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b)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物对、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剂或试剂盒在大豆抗花叶病毒性状的早期预测中的应用;
c)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物对、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剂或试剂盒在筛选抗花叶病毒大豆中的应用。
CN201310053813.2A 2013-02-20 2013-02-20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14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53813.2A CN103114145B (zh) 2013-02-20 2013-02-20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53813.2A CN103114145B (zh) 2013-02-20 2013-02-20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4145A CN103114145A (zh) 2013-05-22
CN103114145B true CN103114145B (zh) 2014-08-13

Family

ID=48412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381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14145B (zh) 2013-02-20 2013-02-20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141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0849A (zh) * 2015-05-04 2015-08-1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Rsc8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CN109338005B (zh) * 2018-11-19 2022-01-07 山东农业大学 抗小麦土传花叶病基因的高通量检测标记及其应用
CN111996282B (zh) * 2020-09-18 2022-07-15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鉴定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的ssr标记ch0211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
CN116355913A (zh) * 2023-03-22 2023-06-30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大豆液泡ATP酶组装蛋白基因Vma12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品95-5117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源分析》;关荣霞 等;《作物学报》;20100430;第36卷(第4期);全文 *
《分子标记及其在大豆抗性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展》;王臻昱 等;《大豆通报》;20080325(第2期);全文 *
《大豆抗性基因RSC8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赵琳 等;《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1231;全文 *
关荣霞 等.《中品95-5117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源分析》.《作物学报》.2010,第36卷(第4期),全文.
王臻昱 等.《分子标记及其在大豆抗性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展》.《大豆通报》.2008,(第2期),全文.
赵琳 等.《大豆抗性基因RSC8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4145A (zh)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6492B (zh) 一种油菜千粒重性状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CN103114145B (zh) 一种大豆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CN104450694A (zh) 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位点qSRBSDV6及其分子标记方法
CN104928396A (zh) 一种利用est-ssr分子标记快速鉴定辣椒品种金椒纯度的方法
CN101613761A (zh) 与棉花纤维强度主效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CN103937790A (zh) 一种与油菜种子硫苷含量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CN104293922B (zh) 与大豆抗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GmSSR18-24及应用
CN105886651B (zh) 一种与油菜苗期抗旱性关联的功能标记及其应用
CN103088148B (zh) 一种大豆抗倒伏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CN103642906B (zh) 辣椒杂交种纯度检测est-ssr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CN105802961A (zh)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CN102226189B (zh) 一种油菜每角粒数性状主效基因位点及应用
CN108977573B (zh) 一种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七星萝卜杂交种纯度的方法
CN105602948A (zh)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的基因及方法
CN108977563A (zh) 基于萝卜全基因组序列开发的ssr核心引物组及其应用
CN105821135B (zh) 与甜瓜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CN105063201A (zh) 玉米第9号染色体穗行数主效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CN105420354B (zh) 基于InDel标记的常规稻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8号的鉴定方法
CN109234447A (zh) 一种鉴定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小种大豆资源的方法及专用ssr引物
CN101845504B (zh) 用于鉴定黄瓜黑斑病抗性的引物序列及其鉴定方法
CN104164501B (zh) 一个大豆抗锈病基因位点及应用
CN104087668B (zh) 大白菜ssr核心引物及品种检测试剂盒
CN101845497B (zh) 一种油菜耐湿抗性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928365A (zh) 一种玉米粗缩病种质抗性的快速检测鉴定方法
CN104164502B (zh) 一个与大豆抗锈病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