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233B -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233B
CN103097233B CN201180043317.8A CN201180043317A CN103097233B CN 103097233 B CN103097233 B CN 103097233B CN 201180043317 A CN201180043317 A CN 201180043317A CN 103097233 B CN103097233 B CN 103097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inuous print
vehicle body
transport vehicles
connection element
print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33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233A (zh
Inventor
J·罗宾
T·戴姆扎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isenman mechanical equipment (Shanghai)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Eisenmann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isenmann SE filed Critical Eisenmann SE
Publication of CN10309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8Transportation, conveyor or haulage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 vehicle or trailer assembly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12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comprising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fixed, or normally fixed, relative to traction elemen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在车辆车身上设有标准化的保持部件。对于具有负载段(42)和空载段(44)的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设有引导装置(6,8),该引导装置包括第一偏转元件(46)和至少一个第二偏转元件(48),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借助于所述偏转元件回转。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载有多个联接元件(58),所述联接元件被布置和配置成使得它们能够与设置在车辆车身(4)上的标准化的保持部件协同工作。

Description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在车辆车身上存在标准化的保持部件,该装置具有
a)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其具有负载段和空载段;
b)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的引导装置,其包括第一偏转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偏转元件,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借助于所述第一偏转元件和第二偏转元件而回转。
背景技术
这种输送装置在汽车工业中用于在各加工站或处理站之间且尤其也在加工站或处理站中输送车辆车身。
在此车辆车身通常被分别固定在所谓的滑橇(Skid)上,该滑橇通常包括两个支承辊,通过它们使滑橇支承在例如辊道输送器上。目前车辆车身已被加工成具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是标准化的并且与滑橇技术相适配。车辆车身的这些保持部件大多是其底部上的固定板。这些固定板与滑橇上相应匹配的锁定部件协同工作,所述锁定部件同样是公知的并且通过它们使车辆车身固定在滑橇上。
为了驱动滑橇,使滑橇与连续的传动件联接,该连续的传动件例如可以设计成输送链并且其负载段相应平行地在辊道输送器旁边延伸。在一变型方案中,滑橇也可以通过其支承辊分别放置在连续的传动件上,即例如分别放置在输送链上。
在各个处理站中,这种滑橇大多经受与固定在其上的车辆车身相同的处理。如果车辆车身在滑橇上例如被引导通过干燥器,则相关的滑橇每次也与各车辆车身一起被加热,然后再与车辆车身一起被冷却。由此在每个干燥过程中消耗相当可观的能量部分用于加热和冷却滑橇。
在滑橇不经受任何直接处理的处理区,滑橇必需与车辆车身一起移动。因此要输送的车辆车身与滑橇的总质量比车辆车身本身的质量高得多。例如,车辆车身以约400kg的重量在约为150kg重的滑橇上输送。由于必需移动较大的质量,因此对于输送车辆车身和滑橇也必须使用比只输送车辆车身时更多的能量。
总之,在由市场上已知的上述类型的与滑橇协同工作的输送装置中,在要处理的车辆车身方面的总能量平衡变差,并且因此设备的总运行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装置,它考虑了上述问题。
该目的在上述类型的装置中这样来实现:
c)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载有多个联接元件,所述联接元件布置和配置成使得它们可以与在车辆车身上存在的标准化的保持部件协同工作。
因此,按照本发明,要输送的车辆车身可以在没有附加载持结构例如滑橇的情况下直接由所述装置输送。当车辆车身由输送装置输送时,车辆车身直接与现有的联接元件协同工作并且被联接元件支承。
特别有利的是,存在至少两个连续的传动件,其负载段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通过联接元件形成输送平面、尤其是水平的输送平面。
在此有利的是,联接元件至少在连续的传动件的负载段的区域中竖直向上延伸超出连续的传动件。由此确保在传动件与车辆车身之间的安全距离。
联接元件例如可以与已知的锁定部件、例如在滑橇上存在的锁定部件类似地构成。例如,联接元件可以设计成支承销。
值得期望的是,输送装置的总体高度尽可能小。因此优选地:
a)联接元件以能够绕轴线翻转的方式与连续的传动件连接;
b)存在机构,所述机构配置成使得联接元件在工作位置被负载段带动并且在相对翻转后的静止位置被空载段带动,其中所述机构
ba)在连续的传动件的第一端部处包括翻转装置,借助于该翻转装置使联接元件从其工作位置翻转到静止位置;
bb)在连续的传动件的第二端部处包括立起装置,借助于该立起装置使联接元件从其静止位置翻转到工作位置。
如果联接元件例如设计成在负载段上向上伸出的支承销,则它们可以在偏转元件处翻转并且在静止位置被空载段带动,这要求更少的总体高度。这一点在连续的传动件的负载段和空载段上下放置时是尤其值得期望的。
在此特别有利的是,联接元件的翻转轴线在装置处于运行中时水平地且垂直于回转方向延伸,并且翻转装置和立起装置分别包括轨道元件,通过所述轨道元件,联接元件被强制导引地进行翻转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联接元件的位置,而不需要附加的调整元件,所述调整元件本身需要独立的驱动。
作为这种翻转机构的一种替代方案,有利的是,第一和第二偏转元件安装成使得它们可绕相互平行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相对于水平面以不同于0°的角度延伸。在此,相对于水平基准面的角度越大,所需的总体高度就越小。
第一和第二偏转元件的轴线优选竖直地延伸。由此使连续的传动件的负载段和空载段并排地位于水平面中。
在这种情况下,联接元件优选安装在连续的传动件的顶面上。由此,连续的传动件可以最好地承载负荷。
如果连续的传动件在某种轨道上或轨道中延伸,则必需克服相当大的摩擦力。因此,连续的传动件优选在其底面上通过多个一起被载持的滚轴支承。
在承受负荷方面特别有利的是,使滚轴分别与联接元件相对地布置在连续的传动件上。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以侧视图示出作为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可翻转的支承销的支承链输送器,该输送器包括分别具有各自的输送链的两个驱动单元,输送链在各驱动单元的驱动端部与支承端部之间回转;
图2示出支承链输送器的对应于图1的视图,其中去掉了在图1中示出的引导型材的侧板和驱动端部的盖;
图3以放大比例示出沿着图1中的剖面线III-III的支承链输送器的截面图;
图4示出在图2中可见的驱动单元的在图2中所示的驱动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图2中所示的输送链在图2中所示的前侧车辆车身的区域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在图2中可见的驱动单元的在图2中所示的支承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9和11以立体图示出支承链输送器的两个驱动单元的驱动端部,其中示出了用于车辆车身的支承销的翻转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8、10和12以立体图示出支承链输送器的两个驱动单元的支承端部的对应于图7、9和11的视图,其中示出了支承销立起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13以立体图示出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不可翻转的竖直支承销的支承链输送器;
图14示出图13的支承链输送器的对应于图1的侧视图;
图15示出图13和14的支承链输送器的俯视图;
图16示出在图14中所示的输送链在图14中所示的前侧车辆车身的区域中的对应于图5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局部剖切地示出了引导型材;
图17以放大比例示出支承链输送器沿着图14的剖面线XVII-XVII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12中,总体上以2表示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链输送器,借助于它要使车辆车身4例如输送通过表面处理设备或这种设备的各个处理区。箭头F表示输送方向。
为此,支承链输送器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延伸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4的驱动单元6和8。驱动单元6和8相对于平行于它们延伸的竖直平面镜像对称地构成,它们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为了简化下面只示例地描述沿输送方向F布置在左侧的驱动单元8。对驱动单元8的描述类似地适用于驱动单元6。
驱动单元8引导为连续的输送链10形式的连续的传动件,该输送链在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与支承端部14之间回转。为此,驱动单元8包括用于输送链10的引导型材16,该引导型材通过多个支撑结构18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支撑结构也支承驱动单元8的相应的引导型材16。这在图3中示出。
引导型材16在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与支承端部14之间延伸并且包括第一侧壁20和第二侧壁22,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具有平直的竖直段24或26,相应的上部凸缘28或30分别从该竖直段在上长端部处以直角弯曲。这两个凸缘28、30相互指向,在两者间留出长缝32,该长缝在引导型材16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在图3中位于左侧的第一侧壁20的竖直段24的内表面上安置两个水平的中间板34、36,它们指向图3中位于右侧的第二侧壁22的方向。第二侧壁22的竖直段26的内表面也支承两个水平的中间板,它们以38和40表示并且指向左侧壁20的方向。
侧壁20、22的两个上中间板34和38位于公共的水平面上。但是在两个下中间板36和40之中,第一侧壁20上的中间板36比第二侧壁22上的中间板40设置得更低。对此下面还要进一步描述。
在侧壁20、22的两个上中间板34与38之间以及在两个下中间板36与40之间分别保留空隙。这些空隙在竖直方向上与引导型材16的上长缝32交迭。
输送链10具有负载段42和空载段44,其中负载段42在本实施例中放置在第二侧壁22的上中间板38上,而空载段44在第二侧壁22的下中间板40上导引。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和空载段44在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处的偏转齿轮46与支承端部14处的偏转齿轮48之间延伸。偏转齿轮46和48分别安装成使得它们可绕水平旋转轴线旋转,由此使输送链10分别在竖直平面中回转。在驱动端部12处的偏转齿轮46可以以公知的方式被驱动并且联接到驱动单元8的相应偏转齿轮,使得驱动单元8的输送链10与驱动单元6的输送链10同步地回转。驱动单元6和8的两个输送链10的两个负载段42通过支承销58确定输送平面,在该输送平面中输送车辆车身4,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平面水平延伸。
输送链10包括多个链节50,它们以公知的方式借助于自由旋转的轴销52相互铰接。在附图中不是所有的轴销52都配有附图标记。在图1、2以及4和6中,分别未示出在驱动端部12或支承端部14上的某些链节50。
在特别成对的相邻链节50a、50b中,各轴销52在离开驱动单元8的方向上过渡到轴颈54,因此该轴颈侧向突出于输送链10。
轴颈54在其远离输送链10的端部上防旋转地与旋转块56连接。该旋转块载有支承销58作为用于车辆车身4的联接元件,该支承销的纵轴线垂直于轴颈54的轴线延伸。在支承销58的远离轴颈54的端部上存在支承锥60,该支承锥在其尺寸上这样适配于要输送的车辆车身4,使得它可以与车辆车身4的标准化的保持部件协同工作并且尤其可以局部地嵌入到为其设置的通孔中。在与特定的车辆车身4相关的两个相邻的轴颈54之间或两个相邻的支承销58之间的链节50数量总是相同的,并且被选择成使得两个相邻的支承销58匹配于车辆车身4的两个相应的保持部件。两个这种支承销58副在一个输送链10上的距离在输送链10的使用寿命周期上可在必要时通过去除部分链节而改变,以便补偿输送链10在其运行期间发生的长度变化。在图4和6中分别示出两个支承销58的微小距离,用于更好地示出下文说明的翻转和立起过程。
原则上每个输送链10的各个支承销58要分别嵌入到车辆车身4的保持部件中。代替支承锥60,每个输送链10的每个第二个支承销58可以载有支承板,车辆车身4例如可以通过其相应的门槛(Schweller)放置在该支承板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补偿车辆车身4的加工误差或者输送链10的上述长度变化。
旋转块56在其远离输送链10的侧面上支承第一可旋转的滚子62和第二可旋转的滚子64,它们的旋转轴线平行于相关的轴颈54的轴线延伸并且与其位于公共的平面中。在两个滚子62与64之间保留空隙66。
在引导型材16的上中间板34和38与弯折的凸缘30之间构成用于负载段42的上引导通道68,并且在两个上中间板34和38的下方构成用于输送链10的空载段44的下引导通道70。这在图3中示出。
如同样在图3中和在图5中示出的,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这样移动通过上引导通道68,使得支承销58从旋转块56竖直向上延伸穿过引导型材16的长缝32。每个支承销58的各支承锥60在此位于顶面上。
由此,链节50沿第一侧壁20的上中间板36滑动并且滚子62和64在旋转块56上沿第二侧壁22的上中间板38移动。在此第一滚子62在输送方向F上超前第二滚子64。滚子62和64在移动方向上前后相继的布置方式防止了支承销58在输送链10向前运行时绕轴颈54的轴线翻转。
然而,输送链10的空载段44在下引导通道70中以这种方式移动,使得支承销58相对于其竖直位置在负载段42中以90°翻转并且指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在此其纵轴线基本位于水平面中。
在此期间,链节50沿第一侧壁20的下中间板36滑动。第一滚子62在旋转块56上沿第二侧壁22的下中间板40移动,而第二滚子64自由地在下中间板40下方由旋转块56带动。在此中间板40设置在旋转块56上的两个滚子62、64之间的空隙66中。
为了在输送链10回转时在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中和空载段44中控制支承销58的适当位置,在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上存在翻转装置72并且在驱动单元8的支承端部14上存在立起装置74。
在图4、7、9和11中特别清楚地示出翻转装置72。翻转装置72包括在第二侧壁22上的上中间板38的第一底部段76,它直线状地延伸超出引导型材16的侧壁22。此外,翻转装置72包括弯曲的导轨78,第二侧壁22上的下中间板40过渡到该导轨。由此,下中间板40首先在输送方向F通到具有向下斜度的导轨段78a,该导轨段又过渡到水平导轨段78b。与水平导轨段78b相接的是弯曲的圆弧导轨段78c,它描绘出沿着假想圆的大致半圆,该假想圆的中心轴线与偏转齿轮46的中心轴线同轴。
水平导轨段78b的高度位置、圆弧导轨段78c的曲线变化以及偏转齿轮46的布置和几何形状这样相互协调,使得在输送链10张紧时圆弧导轨段78c基本沿循轴颈54绕偏转齿轮46的回转。
圆弧导轨段78c终止于其隐含的假想圆的上顶点处。在第二侧壁22上的上中间板38的第一底部段76在导轨78的圆弧段78c的自由端方向上仅这样多地延伸,使得保留比在旋转块56上的滚子62和64的直径略大的距离。
翻转装置72还包括用于输送链10的底座80,它过渡到第一侧壁20上的下中间板36。底座80在输送方向F上同样具有向下的斜度;因此相对于输送链10的空载段44的正常移动方向且因此在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底座80具有向上的斜度。借助于底座80,输送链10的从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处的偏转齿轮46展开的链节50到达引导型材16的第一侧壁20上的下中间板36。
在图6、8、10和12中特别清楚地示出立起装置74。立起装置74包括在第二侧壁22上的上中间板38的第二底部段82,它在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超出侧壁22。该底部段在其远离中间板38的端部处支承滑轨84,它向下弯曲并且沿着假想的圆描绘基本四分之一圆。滑轨84的自由端基本居中地位于偏转齿轮48的净外轮廓与中心轴线中间并且基本位于其中心轴线的高度上。
立起装置74还包括弯曲的导轨86,第二侧壁22上的下中间板40过渡到该导轨。在此,下中间板40首先又通到具有向下的斜度的导轨段86a,但是它指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然后导轨段86a又过渡到水平导轨段86b。与该水平导轨段相接的是向上弯曲的圆弧导轨段86c,它描绘沿着假想圆的四分之一圆,该假想圆的中心轴线与偏转齿轮46的中心轴线同轴。圆弧导轨段86c的自由端径向向外,邻接位于滑轨84的自由端。在此留出比旋转块56上的滚子62和64的直径略大的距离。
水平导轨段86b的高度位置、圆弧导轨段86c的曲线变化以及偏转齿轮48在支承端部14处的布置和几何形状这样相互协调,使得在输送链10张紧时圆弧导轨段86c基本沿循轴颈54绕偏转齿轮48的回转。
立起装置74还包括底座88,它过渡到第一侧壁20上的下中间板36并且在输送方向F上具有向上的斜度。借助于底座88。输送链10的从驱动单元8的支承端部14处的偏转齿轮48展开的链节50被引导到引导型材16的第一侧壁20上的下中间板36。
在驱动单元8的驱动端部12和支承端部14两者处,引导型材16的上中间板34——输送链10在其上展开——水平地延伸超出第一侧壁20并且分别继续延伸至到紧靠偏转齿轮46或偏转齿轮48。
支承链输送器2如下起作用:
借助于在此不感兴趣的在驱动单元6和8的支承端部14上的输送机构,车辆车身4放置在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的支承销58上或者其支承锥60上,所述支承销或支承锥竖直向上地突出于引导型材16。车辆车身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放置在支承销58上,不需要诸如滑橇之类的支承结构。
要承载的负荷从支承销58通过旋转块56传递到输送链10和滚子62、64上并且由引导型材16的上中间板34和38接收。偏转齿轮46在驱动单元6和8各自的驱动端部12处被驱动,并且在输送方向F上输送车辆车身4。在此期间。每个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在上中间板34上滑动并且滚子62、64在旋转块56上在相应引导型材16的上中间板38上移动。在车辆车身4已被输送其给定的行程以后,再以公知的方式从支承链输送器2取下车辆车身。
在输送链10回转期间,负载段42的与支承销58联接的链节50a、50b副到达翻转装置72。在那里滚子62、64首先在底部段76上一直移动到其自由端。这在图7中示出。
如果现在旋转块56上在输送方向F上超前的滚子62移动超出底部段76的自由端,则它达到底部段76与导轨78的圆弧导轨段78c之间的空隙。旋转块56上在输送方向F上滞后的滚子64仍由底部段76支承,由此支承销58在输送方向F上绕具有轴颈54的轴销52的轴线翻转。在此导轨78的圆弧导轨段78c的自由端进入到旋转块56上的滚子62与64之间的空隙66中。这在图9中示出。
随着输送链10进一步回转,旋转块56被这样导引通过导轨78,使得支承销58跟随其变化,并且总是相对于导轨78基本切向地对准。这在图11中示出。
最后,支承销58在引导型材16中到达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支承销水平取向,如图3和5中所示。
如果输送链10进一步回转,则支承销58最终达到驱动单元6或8的支承端部14处的立起装置74。在那里旋转块56上的滚子62在导轨86上移动,由此使导轨设置在滚子62与64之间。这在图12中示出。
支承销58跟随导轨86的变化并且在这里也总是相对于导轨基本切向地对准。
图10中示出输送链10的回转的阶段,在该阶段旋转块56与支承销58达到导轨86的圆弧导轨段86c的自由端与滑轨84之间的区域。
在此第一滚子62在旋转块56上首先沿滑轨84移动。如果第二滚子64在旋转块56上失去与导轨86的圆弧导轨段86c的接触,则支承销58可以这样翻转,使得旋转块56上的两个滚子62、64最终在滑轨84上滚动。随着输送链10进一步回转,滚子62、64在第二侧壁22上的上中间板38的第二底部段82上移动,由此使支承销58竖直向上伸出,这限定了其工作位置。
因此通过翻转装置72的导轨78以及立起装置74的滑轨84和导轨86,支承销58以强制导引的方式进行所需的翻转运动,使得它从输送链10的负载段42上的工作位置移动到空载段44上的静止位置——或者相反。
图13至17示出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支承链输送器2’。与图1至12的支承链输送器2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3至15示出了干燥器90的示意图,车辆车身4将通过该干燥器。
与支承链输送器2不同,偏转齿轮46和48安装成不是绕水平的旋转轴线而是绕竖直的旋转轴线可旋转,从而输送链10分别在水平面中回转。驱动单元6、8的两个输送链10各自的负载段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相互对置。因此驱动单元6和8各自的偏转齿轮46和48在相反的旋转方向上旋转,由此使两个负载段42在相同的输送方向F上被驱动。
带有支承锥60的支承销58在这里在输送链10的顶面上与两个链节50a、50b之间的相应轴销52刚性连接并且与该轴销同轴地延伸。换言之,在支承链输送器2’中,链节50a、50b之间的轴销52在输送链10的顶面上过渡到支承销58中。
在输送链10的远离支承销58的底面上,各轴销52与滚子轴承92刚性连接,该滚子轴承支承可绕水平轴线旋转的承受负荷的滚轴94。滚轴94由输送链10带动并且在底部支承输送链。
驱动单元6和8的引导型材16包括用于各段的水平侧面导轨96,它们在偏转齿轮46与48之间延伸并且在链节150的侧面。滚轴94沿水平回转的底部移动导轨98滚动,该移动导轨设置在输送链10的竖直下方并且跟随其变化。
通过轴销52的自由旋转性,滚轴94通过输送链10的由底部移动导轨98上的摩擦引起的运动无需其它辅助地立起,从而毫无困难地实现输送链10在偏转齿轮46和48处的偏转。
不仅在支承链输送器2中通过翻转装置72和立起装置74以及输送链10的空载段144的支承销58的水平取向,而且在支承链输送器2’中通过带有总是竖直取向的支承销58的输送链10的水平回转,可以使各驱动单元6和8所需的总体高度保持相当小,尽管支承销58相当远地从各输送链10伸出。
在图13至17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输送单元6、8的各负载段42在内侧移动,而相关的空载段44在外侧移动。在未具体示出的变型方案中,输送单元6和8之间的相互间距离这样减小,使得输送链10各自的位于外侧的回行段接收车辆车身4并且空载段在内侧在车辆车身4下方移动。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在所述车辆车身上存在标准化的保持部件,所述装置具有
a)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其具有负载段(42)和空载段(44);
b)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的引导装置(6,8),其包括第一偏转元件(46)和至少一个第二偏转元件(48),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借助于第一偏转元件和第二偏转元件而回转,
其特征在于,
c)所述至少一个连续的传动件(10)载有多个联接元件(58),所述联接元件被布置和配置成使得它们能够与在所述车辆车身(4)上存在的所述标准化的保持部件协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两个连续的传动件(10),所述至少两个连续的传动件的所述负载段(42)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通过所述联接元件(58)形成输送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58)至少在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的所述负载段(42)的区域中竖直向上延伸超出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58)设计成支承销(5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a)所述联接元件(58)以能够绕轴线(52,54)翻转的方式与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连接;
b)存在机构(72,74),所述机构配置成使得所述联接元件(58)在工作位置被所述负载段(42)带动且在相对翻转后的静止位置被所述空载段(44)带动,其中所述机构(72,74)
ba)在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的第一端部(12)处包括翻转装置(72),借助于该翻转装置使所述联接元件(58)从其工作位置翻转到静止位置;
bb)在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的第二端部(14)处包括立起装置(74),借助于该立起装置使所述联接元件(58)从其静止位置翻转到工作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58)的翻转轴线(52,54)在所述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2)处于运行中时水平地且垂直于回转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翻转装置(72)和所述立起装置(74)包括轨道元件(76,78;82,84,86),通过所述轨道元件,所述联接元件(58)被强制导引地进行翻转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转元件(46)和第二偏转元件(48)安装成使得它们能够绕相互平行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相对于水平面以不同于0°的角度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转元件(46)和第二偏转元件(48)的轴线竖直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58)安装在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的顶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在其底面上通过多个一起被载持的滚轴(94)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轴(94)分别与所述联接元件(58)相对地布置在所述连续的传动件(1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平面是水平的。
CN201180043317.8A 2010-09-10 2011-08-19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Active CN103097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45013A DE102010045013A1 (de) 2010-09-10 2010-09-10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DE102010045013.8 2010-09-10
PCT/EP2011/004178 WO2012031679A1 (de) 2010-09-10 2011-08-19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233A CN103097233A (zh) 2013-05-08
CN103097233B true CN103097233B (zh) 2016-04-27

Family

ID=44509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3317.8A Active CN103097233B (zh) 2010-09-10 2011-08-19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038813B2 (zh)
EP (1) EP2613996B1 (zh)
CN (1) CN103097233B (zh)
BR (1) BR112013005670A8 (zh)
DE (1) DE102010045013A1 (zh)
ES (1) ES2581312T3 (zh)
HU (1) HUE029745T2 (zh)
PL (1) PL2613996T3 (zh)
RU (1) RU2585946C2 (zh)
WO (1) WO2012031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02694B4 (de) * 2011-05-28 2020-06-18 Eisenmann Se Modulband und Modulbandförderer
DE102011103729A1 (de) 2011-05-31 2012-12-06 Eisenmann Ag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Gegenständen
PL227163B1 (pl) * 2013-01-04 2017-11-30 Sciteex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Korytarz transportu scierniwa w komorze obróbki strumieniowo- sciernej oraz sposób przemieszczania zespołu kołowego w komorze obróbki strumieniowo-sciernej majacej korytarz transportu scierniwa
CN105965193B (zh) * 2016-06-29 2018-03-1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橇精确定位装置
CN106743466B (zh) * 2017-02-27 2018-12-2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厢式车车厢的自动转接输送设备及生产线
JP7067222B2 (ja) * 2018-04-12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ボディ搬送装置
DE102018109934A1 (de) * 2018-04-25 2019-10-31 Eisenmann Se Behandlungsanlage zum Behandeln von Werkstücken
DE102021117219A1 (de) 2021-07-05 2023-01-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örderein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Kraftfahrzeugkarosserien, Verfahren zum Lackieren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sowie Lackiereinricht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99500A (en) * 1917-12-17 1919-04-08 Arthur J Moxham Machine for treating explosive material.
US1792533A (en) * 1928-08-17 1931-02-17 Jeffrey Mfg Co Conveyer
US4836359A (en) * 1988-06-16 1989-06-06 Continental Can Company, Inc. Conveyor chain for container nest
US6170650B1 (en) * 1998-07-02 2001-01-09 Tsubakimoto Chain Co. Conveyor system with drive and driven carriers supporting thereon a load-support member
US6250457B1 (en) * 1999-12-09 2001-06-26 Webster Industries, Inc. Engineering class steel conveyor chain
CN1403354A (zh) * 2001-09-06 2003-03-19 大福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
CN1729132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08240C (de) * 1936-01-26 1941-07-26 Osterrieder G M B H Maschinenf Hoehenfoerderer mit an Gliedern des Foerderbandes schwingend gelagerten Mitnehmerrechen
SU371137A1 (zh) * 1969-10-24 1973-02-22
DE2916818A1 (de) * 1979-04-26 1980-11-06 Transporttechnik Gmbh Schraegstetigfoerderer fuer transportkarren
KR950013092B1 (ko) * 1991-08-30 1995-10-24 미쯔비시 지도샤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차체의 반송 장치
DE19641048C2 (de) * 1996-10-04 2000-07-20 Flaekt Ab Verfahren zum Ein- und Ausbringen von Werkstücken, insbesondere Fahrzeugkarosserien, Vorrichtung und Anlage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Werkstücken im Durchlauf
JP3560013B2 (ja) * 1998-09-08 2004-09-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搬送用スラットコンベア
DE102004002738A1 (de) 2004-01-20 2005-08-11 Contitech Transportbandsysteme Gmbh Transportband, insbesondere zur Verwendung als Werkerband
DE102008026317B4 (de) * 2008-05-31 2010-05-06 Eisenmann Anlagenbau Gmbh & Co. Kg Fördersystem zum Transport von Gegenständen und Tauchbehandlungs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DE102009004433A1 (de) * 2009-01-13 2010-07-15 Otto Bihler Handels-Beteiligungs-Gmbh Transportband für eine Vorschub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99500A (en) * 1917-12-17 1919-04-08 Arthur J Moxham Machine for treating explosive material.
US1792533A (en) * 1928-08-17 1931-02-17 Jeffrey Mfg Co Conveyer
US4836359A (en) * 1988-06-16 1989-06-06 Continental Can Company, Inc. Conveyor chain for container nest
US6170650B1 (en) * 1998-07-02 2001-01-09 Tsubakimoto Chain Co. Conveyor system with drive and driven carriers supporting thereon a load-support member
US6250457B1 (en) * 1999-12-09 2001-06-26 Webster Industries, Inc. Engineering class steel conveyor chain
CN1403354A (zh) * 2001-09-06 2003-03-19 大福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
CN1729132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2613996T3 (pl) 2016-11-30
US9038813B2 (en) 2015-05-26
WO2012031679A1 (de) 2012-03-15
BR112013005670A2 (pt) 2016-05-03
ES2581312T3 (es) 2016-09-05
RU2585946C2 (ru) 2016-06-10
BR112013005670A8 (pt) 2017-10-10
EP2613996A1 (de) 2013-07-17
EP2613996B1 (de) 2016-05-04
DE102010045013A1 (de) 2012-03-15
HUE029745T2 (en) 2017-04-28
US20130313075A1 (en) 2013-11-28
RU2013115832A (ru) 2014-10-20
CN103097233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233B (zh)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装置
US9212454B2 (en) Branching device and center guide-type track-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942377B (zh) 在转移平台和运输交通工具之间转移装载物的设备和方法
RU2361800C2 (ru) Установка и способ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деталей вдоль участка обработки
CN103562057B (zh) 用于输送的装置和用于对物品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
CN103998359B (zh) 搬运装置
CN103818679B (zh) 保持装置及包括它的输送系统
CN103097232A (zh) 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
JP2007526861A (ja) 曲線部分を有する組立及び/又は搬送ベルト
CN107922176B (zh) 升降装置
US8011496B2 (en) Conveyor means for articles
CN103097234A (zh) 用于输送车辆车身的输送单元和输送系统以及用于处理车辆车身的设备
JP2014198620A (ja) 物品搬送設備
CN105731037A (zh) 方向转换自动转向器
WO2015034035A1 (ja) 連結台車利用の搬送装置
CN101817373A (zh) 一种输送装置
PL167865B1 (pl) Wagon transportowy szynowy PL
JP5472824B2 (ja) 自動車組立てラインにおける車体搬送台車
KR20030055115A (ko) 대차식 반송장치
CN206243227U (zh) 一种转运装置
CN102887317B (zh) 移载装置以及移载方法
CN205034635U (zh) 一种皮带卸料装置
CN102556595A (zh) 用于散装材料的运输的传送机
CN208036285U (zh) 货运动车智能装载系统及智能货运动车
CN209758186U (zh) 一种车轮调节装置及其四向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German Bobulingen

Patentee after: Eisenman Ltd.

Address before: Holland, Zeist

Patentee before: Halo investment cxliv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German Bobulingen

Patentee after: EISENMANN SE

Address before: German Bobulingen

Patentee before: EISENMANN A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Holland, Zeist

Patentee after: Halo investment cxliv

Address before: German Bobulingen

Patentee before: EISENMANN S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Unit 606, building D, phase I, Vientiane City, 1799 Wuzho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Eisenman mechanical equipment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 Bobulingen

Patentee before: Eisenman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