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9688A -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 Google Patents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9688A
CN103079688A CN201180041901XA CN201180041901A CN103079688A CN 103079688 A CN103079688 A CN 103079688A CN 201180041901X A CN201180041901X A CN 201180041901XA CN 201180041901 A CN201180041901 A CN 201180041901A CN 103079688 A CN103079688 A CN 103079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ogen
water
stream
process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19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9688B (zh
Inventor
最上贤一
熊沢英博
中田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G Grow Up Corp
Malufuku Sui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G Grow Up Corp
Malufuku Sui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G Grow Up Corp, Malufuku Sui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G Grow 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79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9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6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50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along the axis of the stirrer or along the stirrer elements
    • B01F23/2331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along the axis of the stirrer or along the stirrer elements through a separate conduit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the stirr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0Dissol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01F23/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by circulating the flow in guiding construction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4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stationary guiding means surrou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the stirrer
    • B01F23/2334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stationary guiding means surrou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the stirrer with tubes surrounding the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5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 B01F23/2335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the gas being sucked towards the rotating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 B01F23/2336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under the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7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 B01F23/237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characterised by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 B01F23/23765Nit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40Static mixers
    • B01F25/42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 B01F25/421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in a convoluted or labyrinthine path
    • B01F25/422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in a convoluted or labyrinthine path between stacked plates, e.g. grooved or perforated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50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 B01F25/53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in which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through a recirculation tube, into which an additional component is introdu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25Mixers with both stirrer and drive unit submerged in the material being mix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27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 B01F27/271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with means for mo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radially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 B01F27/2712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with means for mo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radially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provided with ribs, ridges or grooves on one surfa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6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 Degasification And Air Bubbl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处理水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效率。本发明提供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包括:流体循环的循环流路;槽,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收纳处理水;氮气供给部,其连接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向从槽流出的处理水供给氮气;以及流体混合处理部,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通过对从氮气供给部供给的氮气与处理水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混合。通过使从流体混合处理部流出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向槽内回流,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

Description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处理生鲜海鲜的处理水与微小化的氮气混合,能够减少该处理水中的溶解氧量,并生成含有在该处理水中微小化的氮气的氮处理水的装置、生成该氮处理水的方法、该氮处理水、以及利用该氮处理水进行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即,涉及一种通过使氮气成为直径为纳米水平(1μm以下)的微小气泡(以下也称作“纳米气泡”),形成使该纳米气泡混入处理水中的纳米气泡处理水,从而能够生成氮处理水的装置、生成该氮处理水的方法、该氮处理水、以及利用该氮处理水进行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在此,氮处理水除用于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以外,还可以用于管中的洗涤等。作为处理水,可以使用自来水、海水、盐水(仅添加适量碱水、盐分浓度为2.8%~4%的水)等。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一种方式。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加工水制备装置,包括:氮气气缸,其供给氮气;加工水槽,其保持用于生鲜食品的加工浸渍的加工水与作为加工对象的生鲜食品;以及氮气溶解器,其使从所述氮气气缸供给的氮气溶解于该加工水槽内的加工水中。并且,根据该加工水制备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溶解氧量低的加工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82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加工水制备装置中,阐述了通过在水中注入氮气,水中的溶解氧量从4.99DO减少到1.36DO,但是,减少至此需要3小时30分钟。并且,在该3小时30分钟中,氮气连续在0.2Pa下被持续注入水中。这样,即使减少了水中的溶解氧量,从溶解氧量的减少量来看,氮气无益被大量排出,可以说降低水中的溶解氧量的效率不高。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处理水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生成含有微小化的氮气的氮处理水的装置、生成该氮处理水的方法、该氮处理水、以及利用该氮处理水进行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第1发明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循环的循环流路;槽,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收纳处理水;氮气供给部,其连接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向从槽流出的处理水供给氮气;以及流体混合处理部,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通过对从氮气供给部供给的氮气与处理水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混合。通过使从流体混合处理部流出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向槽内回流,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
另外,在第1发明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流体混合处理部使沿循环流路延伸的一对板状混合部件以重合状态对置,在两个混合部件之间形成在其延伸方向延伸的混合流路,并且使形成于混合部件的一侧部的流入孔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连通,另一方面,使形成于混合部件的另一侧部的流出孔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连通;所述混合流路包括:多个分流部,其使从所述流入孔流入的流体在混合流路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分流;以及多个合流部,其使在分流部分流后的流体在混合流路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合流。
在第1发明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流路的始端部与形成于所述混合部件的一侧部的流入孔之间形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并且,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形成为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大致整个宽度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连通;另一方面,在所述混合流路的终端部与形成于所述混合部件的另一侧部的流出孔之间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并且,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形成为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大致整个宽度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连通。
第2发明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对处理水与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混合;收纳工序,将在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中得到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收纳于槽内;以及氧逸出工序,通过使溶解于在收纳工序中收纳于槽内的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
第3发明的氮处理水的特征在于,通过将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的氮气与处理水混合后,收纳于槽内,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以生成氮处理水。
第4发明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的特征在于,通过将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的氮气与处理水混合后,收纳于槽内,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以生成氮处理水;使生鲜海鲜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
在第4发明中,可以将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后的生鲜海鲜收纳在收纳袋中,并且对收纳袋内进行脱气密封,在该脱气密封状态下进行冷藏处理。
在第4发明中,还可以在浸渍于氮处理水中的状态下,对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后的生鲜海鲜进行冷冻处理。
以下说明由通入氮气而进行的水的脱氧作用。
(1)关于在水中吸收(溶解)氧、以及氧从溶解有氧的水中扩散
在20℃(293K)、1个大气压(0.1013MPa)下,纯氧与纯氮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44.4g/m3(44.4mg/L)与19.4g/m3(19.4mg/L),溶解氧为溶解氮的2.3倍。由于大气中的氧的比例为21%,因此,在20℃、1个气压下,空气溶解于水中时,氧的溶解度为(44.4×0.21=)9.3mg/L,氮的溶解度为(19.4×0.79=)15.3mg/L,溶解氮为溶解氧的1.7倍。这取决于氧与氮的分压差。
现在,在20℃、1个大气压下,使纯水与空气接触时,氧被吸收于水中,水中的氧浓度(溶解氧浓度)达到9.3mg/L(此时,水中氮的浓度为15.3mg/L)时,停止吸收,达到气液平衡。即,持续吸收氧,直到溶解氧浓度达到9.3mg/L为止。另一方面,使溶解氧浓度为9.3mg/L的水与纯氮接触时,水中的氧向纯氮侧(气相侧)移动。将该现象称作扩散。气相侧的氮量庞大,扩散的氧量很少,是可以无视的程度,如果气相的氧分压从外观上看保持为0,那么氧继续扩散,直到水中没有氧(溶解氧浓度为0)为止。通过与纯氮接触,氮被吸收于水中,水中的氮浓度增大至19.4mg/L。
(2)关于向水中通入氮
气液的接触方式为连续相(液)中的气泡群。认为是作为液体的溶解氧浓度DO0的水与作为气泡的纯氮气泡之间的气液接触。由于纯氮中的氧分压为0,因此,氧从液体中向气泡中扩散。换言之,溶解氧被摄取到氮气泡中(氧扩散)。由于气泡的容积有限,因此,随着氧的扩散,气泡中的氧分压上升。扩散有氧的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的气泡)在液体中上升,最后从液体中逸出(气泡消失),但是,液体足够深时,在气泡停留在液体中的期间,气泡中的氧分压与液体(水)中的氧浓度之间达到平衡(气液平衡)。此时,氧的扩散停止。但是,气泡越停留,液体深度越深,直到达到气液平衡为止,倒不如在实际深度的水相中,在达到气液平衡的很早以前,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的气泡)从液体中逸出。
如果使纯氮通入溶解氧浓度DO0的水中,使纯氮的气泡群分散,则由于溶解于液体中的氧向纯氮气泡中扩散,因而能够得到低溶解氧浓度的水。如果继续通入氮,则能够进一步减少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最终溶解氧浓度降低至0。
现在,如果以流量Li[m3/h]连续向流体混合处理部中供给溶解氧浓度DO0的水,以流量Ga[m3/h]连续向流体混合处理部中供给纯氮,在流体混合处理部内形成分散有气泡群的气液二相流体,使溶解氧向氮气泡群中扩散,则能够以1批次连续生成溶解氧浓度降低了的水(溶解氧浓度DO)。溶解氧浓度的降低率DO/DO0,根据以流体混合处理部的设计变量为恒定的水的流量Li与氮的流量Ga的比Ga/Li(气液比)而变化(熊沢英博,新美富男:食品与开发,Vol.33,No.3,pp.54-55(1998).“食品加工与制备中的新混合,分散工序的开发与新静止型混合器拉蒙特(Ramond)搅拌器VIII、拉蒙特高速混合器的气液混合,分散中的应用(2)-扩散”)。由于气液比越大,溶解氧的残留率DO/DO0越小(减少率1-DO/DO0越大),因此,有必要根据目的的不同来选择气液比。气液比大时,DO/DO0的值小于0.05。例如,如果DO0=9g/m3,则DO能减少至0.45g/m3
(3)关于氮纳米气泡(纳米气泡化的氮气)
通常,纳米气泡具有在细胞水平上对机体造成一些影响的可能性。因此,由于氮纳米气泡不限于生鲜食品、例如海鲜的表面,甚至对体内也有效果,因而体内的需氧性降低。因此,至少可以期待能够抑制体内的需氧性细菌的增殖。可以期待含氮纳米气泡的氮处理水不仅显著抑制海鲜表面的需氧性细菌的增殖,而且显著抑制在海鲜体内栖息的需氧性细菌的增殖,从而保持海鲜的新鲜度(较低地保持作为海鲜的新鲜度的指标值的K值)。在此,K值是指ATP关联化合物整体中所含的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的比例。由于在鱼死亡后鱼肉的ATP以ATP→ADP→AMP→IMP→HxR→Hx的路径分解,因此,HxR和Hx的比例越低,新鲜度越好。用于生鱼片的合适的K值为20%以下。
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本发明通过在处理生鲜食品等的处理水中通入氮气,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纳米气泡)的气泡群,从而能够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的氮气扩散,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脱氧),并且,能够生成通过使成为超微小气泡(纳米气泡)的氮气混入(包含于)处理水中而成的氮处理水。换言之,能够大幅度提高处理水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效率(例如,使800L的处理水中的溶解氧量(DO值)在25分钟期间骤减至小于1.0(mg/L)),并且,能够生成含有氮纳米气泡、且溶解氧量降低了的氮处理水。由于该氮处理水含有氮纳米气泡,因此,氮纳米气泡不限于生鲜食品、例如海鲜的表面,甚至对体内也有效果,因而能够使体内的需氧性降低。其结果,可以期待含氮纳米气泡的氮处理水不仅显著抑制海鲜表面的需氧性细菌的增殖,而且显著抑制在海鲜体内栖息的需氧性细菌的增殖,从而保持海鲜的新鲜度(较低地保持作为海鲜的新鲜度的指标值的K值)。由于氮纳米气泡的粒径很小,因此,氮纳米气泡长时间混入(包含于)氮处理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氮纳米气泡中的氮溶解于氮处理水中,能够使氮处理水中的氮溶解量变为过饱和状态。此时,由于对氮气泡施加的压力与氮气泡的大小成反比,因此,随着氮气泡变为超微小(纳米)状态,氮气泡内的压力变大。因此,通过加压作用,作为氮纳米气泡内部的气体的氮有效地溶解于处理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的工序说明图;
图5是表示溶解氧量(DO值)的减少状态的图表;
图6是溶解氧量(DO值)的测定结果;
图7是利用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竹荚鱼的K值测定结果;
图8是利用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竹荚鱼的一般细菌测定结果;
图9是利用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竹荚鱼的感官检查评价1;
图10是利用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竹荚鱼的感官检查评价2;
图11是利用第2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竹荚鱼与鸡鱼的K值测定结果;
图12是对蒸馏水和空气进行混合处理时的气泡的粒度分布图;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I-I线方向剖面仰视图;
图15是图13的II-II线方向剖面俯视图;
图16是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截面图;
图17是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的说明图;
图18是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混合流路的说明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截面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截面图;
图21是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混合流路的说明图;
图22是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截面图;
图23是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混合流路的说明图;
图24是第5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的主视截面图;
图25是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的部分切开说明图;
图26是图25的III-III线方向剖面仰视截面图;
图27是图25的IV-IV线方向剖面俯视截面图;
图28是图25的V-V线方向剖面俯视截面图;
图29是可动侧搅拌体的仰视图;
图30是固定侧搅拌体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两个搅拌体的基本形态的仰视图;
图32是图31的VI-VI线方面截面图;
图33是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的部分切开说明图;
图34是流体搅拌部的中途部的侧视截面图;
图35是流体搅拌部的下部的侧视截面图;
图36是图33的VII-VII线方向剖面的俯视截面图;
图37是图33的VIII-VIII线方向剖面的仰视截面图;
图38是图33的IX-IX线方向剖面的仰视截面图;
图39是表示两个搅拌体的基本形态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A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
A1 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
A2 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
J  循环管
K  处理水供给部
M  流体混合处理部
N  氮气供给部
P  压送泵
R  循环流路
S  流体搅拌部
T  槽
V  压力调节阀
W  处理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说明]
图1所示的A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该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将循环管J的基端部与收纳处理水W的槽T的底部连接,从上表面将循环管J的前端部插入槽T内的处理水W中,形成循环流路R。
处理水W为通过使纯氮气(例如99.99%浓度以上的高纯度氮气)溶解而成为低浓度氧处理水(高浓度氮处理水)的溶剂,处理水W可以使用自来水、海水、盐水等。盐水为仅添加适量碱水、盐分浓度为2.8%~4%的水,例如,可以适用具有3.5%左右的盐分浓度的盐水。
在循环管J的中途部安装压送泵P,在位于该压送泵P的吸入口附近(上游侧)的循环管J的中途部连接供给纯氮气的氮气供给部N。
从氮气供给部N向处理水W中供给的纯氮气,能够利用喷射器效果从压送泵P的吸入侧吸入到压送泵P内。此时,纯氧气的吸入量可以设定为流过循环管J的处理水W的循环流量的大约3%(STP;0℃、1个大气压)。另外,通过在位于压送泵P的吐出口附近(下游侧)的循环管J的中途部连接氮气供给部N,从氮气供给部N向循环管J中压送纯氮气,能够将纯氮气的供给量设定为大于上述纯氮气的吸入量的一定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氮气供给部N的下游侧的循环管J的中途部,设置有将作为流体的气体与液体混合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流体混合处理部M通过使处理水W和纯氮气的气液混合相在弯曲流路中流动,从而对形成由少许个水分子构成的分子簇(cluster)的处理水W施加高剪切力,形成处理水W的分子簇的大小更小的改质处理水,并且对改质处理水和纯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高剪切力,使纯氮气溶解于作为溶剂的改质处理水中,形成低浓度氧处理水(高浓度氮处理水)。
在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中设置能够随时向槽T内供给作为溶剂的处理水W的处理水供给部K。在循环管J的前端部安装压力调节阀V。在循环管J中设置有位于气液混合处理部M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H,通过热交换器H使在气液混合处理部M中生成的高浓度氧处理水成为一定的低温(例如1℃~5℃),利用设置在其下游侧的回收部G回收一定低温的高浓度氧处理水。另外,在循环管J中设置有位于热交换器H的下游侧的三通阀Va,通过三通阀Va的转换操作,能够使高浓度氧处理水通过循环管J,在循环流路R内只循环一定次数(例如20次)或者一定时间(例如25分钟),另外,能够通过回收管Jb将高浓度氧处理水输送到回收部G。
在槽T中设置有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通过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检测槽T内的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DO值)。另外,在槽T中设置有温度检测单元Ta,通过温度检测单元Ta检测槽T内的处理水W的温度。
在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中设置有如图2所示的控制单元C。控制单元C具有个人电脑等控制功能,在其输入侧接口连接有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和温度检测单元Ta,另一方面,在其输出侧接口连接有处理水供给部K、氮气供给部N、压送泵P、热交换器H、压力调节阀V以及三通阀Va。另外,控制单元C分别接收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和温度检测单元Ta的检测信息,根据该检测信息分别对处理水供给部K、氮气供给部N、压送泵P、热交换器H、压力调节阀V以及三通阀Va发送控制信息,适当控制这些部件的工作。
通过上述结构,在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中,能够向处理水W中供给纯氮气,并使它们通过由在中途部设置有压送泵P和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循环管J与槽T形成的循环流路R并循环。此时,流体混合处理部M能够对处理水W与纯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纯氮气形成具有纳米气泡(直径为纳米水平(1μm以下)的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W混合。通过使上述含有气泡群的处理水W在槽T内回流,能够在槽T内使溶解于处理水W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的纯氮气扩散。由此,能够使扩散有氧的微小纯氮气在处理水W中上浮,并从处理水W中逸出氧(脱氧),即排出到大气中。其结果,能够大幅度降低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形成含有氮纳米气泡的氮处理水。在此,根据温度检测单元Ta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单元C对热交换器H进行热交换控制,使处理水W保持在1℃~5℃的范围的一定温度。另外,根据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单元C对压力调节阀V和三通阀Va进行开闭量控制,使处理水W在循环流路中只循环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形成氮处理水。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流体混合处理部M能够使氮气成为具有纳米气泡的气泡群;通过使处理水W在循环流路R中循环一定时间(例如25分钟)以上或一定次数(例如20次)以上,能够使氮纳米气泡增大。因此,重点是,使溶解于处理水W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的氮气扩散,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W中上浮,使氧从处理水W中逸出(脱氧),直到使处理水W在循环流路R中循环的时间或次数达到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为止,由此能够实现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
之后,通过使处理水W在循环流路R中循环,直到达到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为止,能够生成溶解氧量降低、且含有大量氮纳米气泡的氮处理水。由于该氮纳米气泡的粒径很小,因此,能够使氮纳米气泡有助于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并且,氮纳米气泡长时间混入(包含于)氮处理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氮纳米气泡中的氮溶解于氮处理水中,能够使氮处理水中的氮溶解量长时间保持在过饱和状态。
[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的说明]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即,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具有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收纳工序以及氧逸出工序。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为,通过流体混合处理部M对处理水W与纯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纯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W混合的工序。收纳工序为将在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中得到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收纳于槽T内的工序。氧逸出工序为,通过使溶解于在收纳工序中收纳于槽T内的处理水W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纯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W中上浮,并从处理水W中逸出的工序。
通过该氮处理水生成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氮处理水。即,能够大幅度提高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效率。例如,能够使800L的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DO值)在25分钟内骤减至小于1.0(mg/L),进一步骤减至0.5(mg/L)左右。即,能够在1小时以内大量生成作为低浓度氧的溶解氧量(DO值)小于1.0(mg/L)的氮处理水。
[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的说明]
图3中所示的A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该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具有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A1和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在本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中,通过依次经过利用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A1进行的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工序、和利用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进行的氮气超微小化促进工序这二阶段工序,能够有效地生成氮处理水。
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A1在槽T1内存储从处理水供给部K供给的处理水W,在处理水W内设置流体搅拌部S。流体搅拌部S一边对引入槽T1内的处理水W与从氮气供给部N1供给的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一边搅拌处理水W,使纯氮气成为微小气泡(直径大于纳米气泡、例如直径为50μm~100μm的氮微米气泡),混入处理水W中。在流体搅拌部S中,将混入有纯氮气的处理水W排出到槽T1内的处理水W中,使槽T1内的处理水W形成,含有成为微小气泡的纯氮气的处理水W,进一步,一边对含有成为微小气泡的纯氮气的处理水W、与从氮气供给部N1供给的纯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一边搅拌处理水W,使纯氮气成为微小气泡,混入处理水W中。U是从槽T1的底部下垂的排出管,在排出管U的中途部安装开闭阀V1。通过打开开闭阀V1,能够使槽T1内的处理水W排出到后述的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的槽T2内。
在槽T1内设置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1,通过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1检测槽T1内的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DO值)。另外,在槽T1内设置温度检测单元Ta1,通过温度检测单元Ta1检测槽T1内的处理水W的温度。
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相同。并且,能够使氮处理水通过排出管U从槽T1排出(流出)到槽T2中。N2是氮气供给部,V2是压力调节阀。
在槽T2内设置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2,通过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2检测槽T2内的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DO值)。另外,在槽T2内设置温度检测单元Ta2,通过温度检测单元Ta2检测槽T2内的处理水W的温度。
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1,D2与温度检测单元Ta1,Ta2分别与控制单元C的输入侧接口连接,另一方面,后述的流体搅拌部S的电动机部1与氮气供给部N1,N2分别与控制单元C的输出侧接口连接。控制单元C分别接收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1,D2与温度检测单元Ta1,Ta2的检测信息,根据该检测信息分别对流体搅拌部S的电动机部1、处理水供给部K、氮气供给部N1,N2、压送泵P、热交换器H、开闭阀V1、压力调节阀V2以及三通阀Va发送控制信息,适当控制这些部件的工作。在此,根据温度检测单元Ta1,Ta2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单元C对热交换器H进行热交换控制,使处理水W保持在1℃~5℃的范围的一定温度。另外,根据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1,D2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单元C对压力调节阀V1,V2和三通阀Va进行开闭量控制,使处理水W在循环流路中只循环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形成氮处理水。
[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的说明]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即,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方法具有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工序和氮气超微小化促进工序。作为前段工序的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工序为使处理水W脱氧化,生成氮处理水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使纯氮气成为例如50μm~100μm的氮微米气泡,并混入处理水W中,从而能够利用氮微米气泡有效降低溶解氧浓度(例如,直至DO值=1mg/L)。即,能够有效地实现处理水W的脱氧化。作为后段工序的氮气超微小化促进工序为在前段工序中生成的氮处理水中蓄积氮纳米气泡的工序。在该工序中,能够在氮处理水中有效地蓄积例如50nm~900nm的氮纳米气泡,能够可靠地生成氮纳米处理水。此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溶解氧浓度(例如,直至DO值=0.5mg/L左右)。
更具体地,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工序为利用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A1进行处理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利用流体搅拌部S一边搅拌槽T1内的处理水W与纯氮气,一边进行混合,能够提高处理水W中所含的纯氮气的浓度。另外,能够在槽T内使溶解于处理水W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纯氮气(氮微米气泡)扩散,并且,能够促进扩散效率。而且,能够使扩散有氧的微小纯氮气在处理水W中上浮,使氧从处理水W中逸出(脱氧),即有效地排出到大气中。其结果,能够大幅度降低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量。
氮气超微小化促进工序为利用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进行处理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对于进行了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后的处理水W,即,利用氧扩散与排出促进单元A1促进处理水W中的溶解氧向氮气扩散、进而促进氮气与氧气向大气中排出后的氮处理水,利用氮纳米气泡混合促进单元A2进一步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形成在溶解氧量大幅度降低了的氮处理水中含有(蓄积)大量氮纳米气泡的氮处理水。在该氮处理水中,由于氮纳米气泡的粒径(例如为50nm~900nm)很小,因此,氮纳米气泡能够有助于海鲜的新鲜度保持。此时,氮纳米气泡长时间混入(包含于)氮处理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氮纳米气泡中的氮溶解于氮处理水中。其结果,氮处理水中的氮溶解量长时间保持在过饱和状态。
[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下面对利用通过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生成的氮处理水来进行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加工)的方法(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进行说明。
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基本上是使生鲜海鲜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一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有第1~第4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是,在带盖的发泡苯乙烯箱等箱型容器内中装满氮处理水(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泥状冰),使生鲜海鲜浸渍在该氮处理水中,在该浸渍状态下密封箱型容器,在冷藏库内冷藏该箱型容器的处理法。
第2新鲜度保持处理法是,在真空用塑料袋等袋型容器内装满氮处理水,使生鲜海鲜浸渍在该氮处理水中,在该浸渍状态下密封袋型容器,在冷藏库内冷藏该袋型容器的处理法。
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是,使生鲜海鲜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一定时间(例如1小时)后,将该生鲜海鲜收纳在袋型容器内,并且,对袋型容器内进行脱气密封,在该脱气密封状态下在冷藏库内进行冷藏的处理法。在此,冷藏的一定温度为,能够在生鲜海鲜不结冰程度的低温下冷却保存即可,优选为0℃~4℃之间的温度。根据生鲜海鲜所希望的新鲜度,冷藏的时间可以设定在192小时内。
对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进行具体说明,如图4所示,包括:准备工序(a),准备作为实施新鲜度保持处理的生鲜海鲜的鲜鱼Fi;生鲜海鲜浸渍工序(b),将准备好的鲜鱼Fi浸渍在氮处理水Wn中;取出工序(c),从氮处理水Wn中取出鲜鱼Fi;脱气工序(d),将取出的鲜鱼Fi收纳在容器Ca内并脱气;密封工序(e),将脱气后的鲜鱼Fi密封在容器Ca中;以及冷藏工序(f),将密封在容器Ca中的鲜鱼Fi冷藏。
在生鲜海鲜浸渍工序(b)中,在上表面开口的具有可收纳鲜鱼Fi的容积的浸渍容器Ca内装满氮处理水Wn,将鲜鱼Fi浸渍(浸泡)在其中一定时间。由此,能够使氮处理水Wn深层浸透到鲜鱼Fi的肉内部。在此,作为一定时间的浸渍时间(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鲜鱼的种类和大小等适当设定,例如,可以为30分钟~150分钟,优选为60分钟~120分钟。
在脱气工序(d)中,将氮处理水Wn深层浸透到肉内部的鲜鱼Fi收纳在容器Ba内,并且对容器Ba内进行脱气,其后,在密封工序(e)中使容器Ba成为密封状态。此时,预先在容器Ba内收纳鲜鱼Fi,除去空气后真空密封容器Ba(vacuum seal)。在此,作为容器Ba,可以使用塑料制的袋子(塑料袋)。VP是真空泵,Hp是一端连接真空泵VP的吸引软管,吸引软管Hp的另一端连接容器Ba。
在冷藏工序(f)中,例如在0℃~4℃的一定温度下,将容器Ba在冷藏库Re内仅冷藏例如192小时内的一定时间。
第4新鲜度保持处理法是,使生鲜海鲜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一定时间(例如1小时)后,在浸渍于氮处理水中的状态下使生鲜海鲜冷冻的处理法。即,第4新鲜度保持处理法是,在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中的准备工序(a)和生鲜海鲜浸渍工序(b)后设置冷冻工序的处理法。在冷冻工序中,在-18℃的普通的冷冻室温度下,在浸渍于氮处理水中的状态下进行使生鲜海鲜冷冻的冷冻处理。由此,能够防止生鲜海鲜的氧化,能够使其色泽和新鲜度保持1~2个月。
在第4新鲜度保持处理法中,通过使生鲜海鲜浸渍于氮处理水中后,立即进行冷冻处理,能够将直至氮处理水冷冻的时间当作浸渍处理时间。例如,虾、螃蟹等甲壳类有时在浸渍于氮处理水中后,立即进行冷冻处理。
因此,长距离运输或出口生鲜海鲜时,通过适用第4新鲜度保持处理法,能够避免生鲜海鲜的商品价值的降低。尤其是虾、螃蟹等甲壳类,如果进行冷冻处理,那么解冻时会生成大量的黑色素,发生变黑现象,但是,在浸渍于氮处理水Wn中的状态下进行冷冻处理时,能够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防止发生变黑现象。其结果,能够使甲壳类的商品价值维持或提高一定时间。
下面,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的实施例,表示氮处理水的生成实验结果与第1~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的实验结果。即,作为氮处理水的生成实验,使用紫外线杀菌处理后的约0.8m3的海水作为处理水W。槽T使用容积为1m3的容器,压送泵P使用(株)川本制作所制备的输出功率为7.5kW的泵,溶解氧量检测单元D使用饭岛电子工业(株)制的DO METER ID-100,pH计使用(株)佐藤计量器制作所制的SK-620PH,氮气供给部N使用市场上销售的氮气缸。使压送泵P工作25分钟,使海水与氮气的混合流体在循环流路R中循环。此时,通过循环管J流过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海水流量为200至150(L/min),氮气量为5.0(L/min),生成具有超微小(纳米水平)气泡的氮海水。其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在25分钟内溶解氧量(DO值)从6.30(mg/L)骤减至0.40(mg/L)。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氮气,氧从海水中逸出。另外,可以推测,代替逸出的氧,溶解了相应量的氮气。此时的氮海水的盐分浓度为2.8%。在本实验中,槽T内的海水的温度随时因向槽T内投入泥状冰而降低。
下面说明利用第1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上述生成的氮海水的结果。即,在带盖的发泡苯乙烯箱中装满上述生成的氮海水,使作为鲜鱼的竹荚鱼浸渍于该氮海水中后,盖上盖。将该发泡苯乙烯箱保存在库内温度为2~3℃的冷藏库中。关于该发泡苯乙烯箱内的竹荚鱼,在最初、第4日、第6日、第8日,在财团法人北九州生活科学中心进行新鲜度指标K值检查和细菌检查。K值的试验方法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柱吸光度测定法(以下,在利用第2、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进行处理后的结果物的K值测定中也使用相同的方法)。其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
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直到第6日,K值小于20%,完全可以将竹荚鱼用作生鱼片。虽然第8日为20.1%,但是,感官、品尝的结果,作为生鱼片,非常美味好吃。另外,如图8所示,细菌数比初期腐烂的判断基准100万/克~1亿/克少很多,到第8日没有问题。图9和图10分别是进行新鲜度保持处理后的竹荚鱼的第4日、第6日、第8日的感官检查评价1、2。第4日、第6日的综合评价非常高,第8日也较高,为3.5。
下面对利用第2新鲜度保持处理法进行处理的结果进行说明。即,将上述生成的氮海水和鲜鱼装入真空用塑料袋,尽可能在排出空气的状态下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将竹荚鱼和鸡鱼分别装入各自的真空用塑料袋中,进行新鲜度保持处理。图11表示最初、第4日、第5日、第7日、第8日的DO值、海水温度、盐分浓度、K值。
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将氮海水密封在真空用塑料袋中时,DO值比开始时的0.8mg/L低,能够可靠地抑制DO值的上升。感官检查评价由14名检查者对竹荚鱼和鸡鱼两种鲜鱼进行。该感官检查评价在第4日、第5日、第7日、第8日基本相同,如下所述。外观的新鲜度劣化程度低,鱼鳃和体表的色变少,保持良好的状态。鱼身质地也好,内脏也牢固地保留着,无腥味,新鲜度得以保持。用作生鱼片时,鱼背的颜色也良好(红的程度很漂亮)。品尝的结果,无腥味,咬时的感觉好,美味。尤其是竹荚鱼的皮下的银色很漂亮,不觉得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鱼。竹荚鱼时,直到第7日,鱼鳃未脱色,但是,第8日鱼鳃可见少许脱色。
下面对利用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后的结果进行说明。即,将上述生成的氮海水装满于浸渍容器12中,将竹荚鱼和鸡鱼浸渍在其中60分钟。此时的氮海水温度为2.0℃,DO值为0.45mg/L。之后,将竹荚鱼和鸡鱼分别收纳在各自的容器14内,对容器14内进行脱气,并且,密封容器14。然后,将在各自的容器14中密封的竹荚鱼和鸡鱼在库内温度为2~3℃的冷藏库内保存6日。保存6日后的K值,竹荚鱼为2.4%,鸡鱼为5.6%。
由此可以看出,能够将竹荚鱼和鸡鱼经过6日的新鲜度指标K值保持在个位数的高新鲜度。即,可以看出,利用第3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处理竹荚鱼和鸡鱼时,处理后经过6日后也足以将竹荚鱼和鸡鱼作为生鱼片食用。
下面,将利用适用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对作为处理水W的蒸馏水与作为气体的空气进行混合处理时的粒度分布实测例表示在图12中。此时,在循环、混合处理中,压送泵P的压力为1.2MPa,蒸馏水的流量为3L/min,空气的流量为0.2L/min,循环流路R内的循环时间为3分钟。作为测定器,使用英国NanoSight公司制备的LM10-HS。利用该测定器进行测定的方法为示踪法(追踪法),测量者为日本カンタム·デザイン(株)。图12为将利用该测定器测定混合处理后的空气的气泡直径(nm)与气泡密度(个/毫升)的结果以粒度分布表示的图。由该测定结果可知,模径(mode diameter)(最大频出粒径)为120nm,中值粒径(median diameter)(50%粒径)为121nm,气泡数密度为7.12×108个/毫升。
1个模径为120nm的气泡的体积
=(π/6)(120×10-93
=9.05×10-22m3
=9.05×10-16cm3
7.12×108个纳米气泡的体积
=7.12×108×9.05×10-16
=644×10-7cm3
因此,
Figure BDA00002868215600171
Figure BDA00002868215600172
这样,在利用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第1实施方式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A生成的作为处理水W的纳米水中,存在约7亿个/毫升的模径为120nm的纳米气泡,其体积浓度不足1ppm。另外,在纳米水中共存有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的表面带有负电荷。即,纳米气泡的表面被电子覆盖。因此,即使为氮纳米气泡,气泡表面也带负电荷,即使氮纳米气泡的体积浓度为不足1ppm的程度,只要菌数远少于纳米气泡数(例如为105CFU/mL),那么氮处理水就可以提供抗氧化环境。即,氮处理水对氧化还原电位(ORP)有影响(抑制ORP)。其结果,低DO值(例如为0.5mg/L以下)的氮处理水提供一种具有制菌、抗菌作用、低氧化性环境。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地说明流体混合处理部M和流体搅拌部S的结构。
[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
如图13~图16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使向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横向长的矩形板状的混合部件210,220以重合状态对置,在两个混合部件210,220之间形成在其延伸方向延伸的混合流路230。
另外,在混合部件210的左侧端部形成有流入侧连接部211。使流入侧连接部211的一端在混合部件210的左侧端面开口,并且使流入侧连接部211的另一端在混合部件210的左侧端部下表面开口。循环管J的流入侧可自由装卸地与形成于流入侧连接部211的一端的流入孔212连接。经由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使混合流路230的始端部与流入侧连接部211的另一端连通。
另外,在混合部件210的右侧端部形成有流出侧连接部213。使流出侧连接部213的一端在混合部件210的右侧端面开口,并且使流出侧连接部213的另一端在混合部件210的右侧端部下表面开口。循环管J的流出侧可自由装卸地与形成于流出侧连接部213的一端的流出孔214连接。经由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使混合流路230的终端部与流出侧连接部213的另一端连通。
混合流路230通过使由在混合部件210的下表面形成的多个凹部215构成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pattern)面Pa、与由在混合部件220的上表面形成的多个凹部225构成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对置而形成。通过无空隙状态地形成多个开口形状为正六边形的凹部215,225,使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Pb形成为所谓的蜂巢状。并且,凹部215,225形成为同样形状、同等大小的六边形开口形状,通过以如图17所示的设置使其对置,形成使从流入孔212流入混合流路230的流体在混合流路230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分流的多个分流部、和使在分流部分流的流体在混合流路230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合流的多个合流部。
即,如图17中的点划线所示,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通过在宽度方向分五列、且在左右延伸方向上交错状地设置多个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而形成。另外,如图17中的实线所示,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通过在宽度方向分六列、且在左右延伸方向上交错状地设置多个混合部件220的凹部225而形成。而且,两混合部件抵接,使混合部件220的凹部225的角部226位于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的中心位置。以这样的状态抵接时,能够使流体(处理水W和氮气)在相互错位的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与混合部件220的凹部225之间流动。角部226为3个凹部225的角部聚集的位置。另外,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的角部216也位于混合部件220的凹部225的中心位置。角部216为3个凹部215的角部聚集的位置。此时,混合部件210的角部216起到上述分流部和合流部的作用。
因此,例如,考虑到流体从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侧向混合部件220的凹部225侧流动时,流体被分流为两个流路。即,位于混合部件210的凹部215的中央位置的混合部件220的角部226起到使流体分流的分流部的作用。与此相反,考虑到流体从混合部件220侧流入混合部件210侧时,从两个方向流动的流体向1个凹部215流入而合流。此时,位于混合部件220的中央位置的角部226起到合流部的作用。
在混合流路230的始端部与形成于混合部件210的左侧部的流入侧连接部211之间形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通过使形成于混合部件210的左侧部下表面的凹状的空间形成部241、与形成于混合部件220的左侧部上表面的凹状的空间形成部24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而形成。并且,如图17所示,由两个空间形成部241,242形成的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与混合流路230的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混合流路230的始端部与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的大致整个宽度相连通。
另外,在混合流路230的终端部与形成于混合部件210的另一侧部的流出侧连接部213之间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通过使形成于混合部件210的右侧部下表面的凹状的空间形成部251、与形成于混合部件220的右侧部上表面的凹状的空间形成部25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而形成。并且,由两个空间形成部251,252形成的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3、与混合流路230的终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混合流路230的终端部与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的大致整个宽度相连通。
260为在上侧的混合部件210的周围隔开间隔形成的多个上侧螺孔,261为在下侧的混合部件220的周围隔开间隔形成的多个下侧螺孔。各螺孔260,261在上下方向上沿轴线设置,通过在上下吻合的上、下侧螺孔260,261中旋紧螺丝262,能够在重合状态下简单且牢固地连接两个混合部件210,220。另外,通过卸下螺丝,能够将两个混合部件210,220的连接简单地解除,以进行凹部215,225等的清洗作业。270为在混合部件220的上表面以包围多个凹部225和空间形成部242,25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O型环设置槽。271为设置于O型环设置槽270的O型环。通过O型环271能够确保混合部件210,220的密闭性。
这样,流入侧连接部211、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混合流路230、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以及流出侧连接部213,在以相互对置状态对置的两个混合部件210,220之间以串联状连通。如图18所示,由流入侧连接部211的流入孔212供给的流体流入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内,从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在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流入混合流路230,流过混合流路230内后,通过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从流出侧连接部213的流出孔214流出。此时,流体在混合流路230中反复进行分流与合流(分散与混合),同时在两个混合部件210,220的延伸方向上以弯曲状态流动。因此,作为流体,例如,液体和气体流入混合流路230后,气体被均匀地超微细化至气泡直径为亚微米级(纳米级),同时被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
[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
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如图19所示,不同点在于,在上下一对混合部件210,220之间夹着一片比混合部件210,220薄的板状的中间混合部件280,上述混合部件210,220,280为层叠状态。
即,中间混合部件280在与混合部件210的混合流路图形面Pa对置的上表面形成混合流路图形面Pb,另一方面,在与混合部件22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对置的下表面形成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在此,中间混合部件28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通过以与凹部215对置的状态设置多个与凹部215相同形状的凹部281而形成,另外,中间混合部件28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通过以与凹部225对置的状态设置多个与凹部225相同形状的凹部282而形成。
在中间混合部件280的左侧部形成有空间形成部243,空间形成部243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混合部件210,220的空间形成部241,242匹配,由这些空间形成部241~243形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在中间混合部件280的右侧部形成有空间形成部253,空间形成部253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混合部件210,220的空间形成部251,252匹配,由这些空间形成部251~253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283是O型环设置槽,284是O型环。在中间混合部件280的周缘部也形成有与混合部件210,220的螺孔260,261吻合的螺孔(未图示),在这些螺孔中贯通状地旋紧螺丝26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中,在混合部件210与中间混合部件280之间、以及在中间混合部件280与混合部件220之间分别形成有混合流路230,设置有两个上下平行的混合流路230。另外,从流入侧连接部211的流入孔212供给的流体流入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内,从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在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并列流入各混合流路230。其结果,通过混合流路230,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都得以高效地进行。另外,通过层叠多片所需要的中间混合部件280,能够设置所需要数量的混合流路230,能够进一步提高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作业的效率。
[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
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如图20和图21所示,不同点在于,在上下一对混合部件210,220之间夹着两片比这些混合部件210,220薄的板状的中间混合部件290,291,上述混合部件210,220,290,291为层叠状态。
即,中间混合部件290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292,通孔292与凹部225形成俯视看为相同形状的六角柱状空间,并且设置有多个通孔292,平面形状形成为与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匹配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由此,在中间混合部件290的上下表面上形成与混合部件21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对置的、用于形成混合流路23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另外,中间混合部件291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孔293,通孔293与凹部215形成俯视看为相同形状的六角柱状空间,并且设置有多个通孔293,平面形状形成为与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匹配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d。由此,在中间混合部件291的上下表面上形成与混合部件22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对置的、用于形成混合流路230的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d。
在中间混合部件290,291的左侧部分别形成有相互匹配的空间形成部244,245,空间形成部244,245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混合部件210,220的空间形成部241,242匹配,通过这些空间形成部241,242,244,245形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在中间混合部件290,291的右侧部分别形成有相互匹配的空间形成部254,255,空间形成部254,255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混合部件210,220的空间形成部251,252匹配,通过这些空间形成部251,252,254,255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294,295是O型环设置槽,296,297是O型环。在中间混合部件290,291的周缘部也形成有与混合部件210,220的螺孔260,261吻合的螺孔(未图示),在这些螺孔中贯通状地旋紧螺丝。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中,如图21所示,在混合部件210与中间混合部件290之间、在中间混合部件290,291彼此之间、在中间混合部件291与混合部件220之间、以及在通过了中间混合部件290,291的混合部件210,220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混合流路230。另外,该混合流路230为不清楚流体在哪个部件间流动的不规则弯曲流路。其结果,流过该混合流路230的流体形成交错流、脉动流而弯曲。在此,交错流为流体摩擦各混合部件210,220,290,291的凹部215,225或通孔292,293的面的同时流动的流体。另外,脉动流为流路截面积周期或不定期变化的流体。
因此,例如,液体和气体作为流体流入混合流路230时,反复形成交错流、脉动流,在流体中产生局部高压部分和局部低压部分。在这样的流体中产生局部低压部分(例如真空部分等的负压部分)时,产生所谓的气穴的现象,例如产生所谓的发泡现象,在液体中产生气体,或者微小气泡膨胀(破裂),或者所产生的气体(气泡)破裂(消失)。利用发生上述气穴现象时所产生的力进行气体的微细化,促进流体混合。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作业。
[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
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如图22和图23所示,不同点在于,在上下一对混合部件210,220之间夹着一片比这些混合部件210,220薄的板状的中间混合部件290,上述混合部件210,220,290为层叠状态。在此,在混合部件220的上表面,代替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形成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
即,如图23所示,在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的混合部件210、与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的混合部件220之间,夹着在上下表面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的中间混合部件290,使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与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对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中,如图23所示,在混合部件210与中间混合部件290之间、在中间混合部件290与混合部件220之间、以及在通过了中间混合部件290的混合部件210,220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混合流路230。另外,该混合流路230为不清楚流体在哪个部件间流动的不规则弯曲流路。其结果,流过该混合流路230的流体形成交错流、脉动流而弯曲。另外,从流入侧连接部211的流入孔212供给的流体流入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内,从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在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并列流入各混合流路230。其结果,通过混合流路230,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都得以高效率地进行。
[第5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
第5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与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如图24所示,不同点在于,在上下一对混合部件210,220之间夹着比这些混合部件210,220薄的板状的中间混合部件280,290,291,上述混合部件210,220,280,290,291为层叠状态。
即,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通过将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a的混合部件210、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的中间混合部件290、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d的中间混合部件291、在上下表面上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Pa的中间混合部件280、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c的中间混合部件290、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d的中间混合部件291以及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图形面Pb的混合部件220层叠而构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由空间形成部241,244,245,243,244,245,242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由空间形成部251,254,255,253,254,255,252形成。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分两个流路并列形成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的混合流路230。另外,根据需要,通过增加夹在混合部件210,220之间的中间混合部件280,290,291的数量,能够并列形成多个流路。其结果,通过混合流路230,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都得以高效地进行。
以上所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流体混合处理部M,在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40和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250之间形成一个或者并列形成多个混合流路30,能够使流体大致均等地流入混合流路230,因此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另外,作为变形例,还可以适当改变上述第2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混合部件280,290,291的厚度和通孔292,293的直径。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变流体的超微细化和均匀化的效率。
作为一对混合部件210,220之间的连接单元,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螺丝,还可以适当使用其变形例。例如,可以通过利用夹式带环(clampband)这样的部件夹持体(未图示)来夹持两个混合部件210,220,从而密封混合流路230的周围,另外,还可以通过解除对两个混合部件210,220的夹持来打开混合流路230。另外,还可以将混合部件210和混合部件220的一个长度侧边缘部之间以双扇门状轴连接,另一长度侧边缘部之间可自由连接并自由解除地连接。根据上述变形例的连接单元,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以重合状态连接混合部件210,220的连接作业,并且能够简单地进行用于使混合部件210,220成为开放状态的连接解除作业。因此,所述双扇门结构适用于需要频繁进行混合流路230的清洗作业的情况。
[流体搅拌部S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S〕
图2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S。B是储液部。使水等液体Li储存在储液部B中,在液体Li中设置流体搅拌部S。Lo是储液部B的仰视部。储液部B不限于人工储存作为处理对象的液体Li的槽等,还包括自然储存作为处理对象的液体Li的湖等。
如图25所示,流体搅拌部S在电动机部1的下端部联动连接流体搅拌部20,在流体搅拌部20的下端部联动连接泵室部60,构成为一体。在此,由电动机部1驱动的泵室部60构成非容积式的涡轮形泵,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部1与泵室部60为可一体设置在液体Li中使用的结构。
将上述构成的流体搅拌部S设置在作为处理对象的液体Li中,通过泵室部60吸入液体Li,同时吐出到流体搅拌部20侧。此时,在泵室部60的下游侧且在流体搅拌部20的上游侧,另一种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气体E)被吸入,多种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体Li与气体E)被向流体搅拌部20压送。并且,向流体搅拌部20压送的液体Li和气体E在流体搅拌部20内被混合、搅拌。其结果,生成气体E被超微小化且均匀化的混合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混有超微小气泡的液体),同时混合体被输送到所需要的地方。
以下,参照图25~图32,对流体搅拌部S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如图25所示,电动机部1使上下方向沿轴线的驱动轴4从电动机壳体2的下端面部3向下方延伸。5是电缆。利用连接螺栓11将板状的安装体10连接于电动机壳体2的下端面部3。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安装螺栓12将流体搅拌部20和泵室部60安装于安装体10,使搅拌部20和泵室部60成为一体。17是连接于安装体10的输出软管。输出软管17与下述的搅拌室22连通,输出混合体。18是通过安装体10在液体Li中支撑流体搅拌部S的支架。19是安装螺栓。
如图25和图26所示,流体搅拌部20在壳体21内形成搅拌室22,在搅拌室22内设置作为一个搅拌体的可动侧搅拌体23和作为另一个搅拌体的固定侧搅拌体24。流体搅拌部20将所需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的搅拌体以串状设置于驱动轴4,并且彼此以层叠状重叠并连通。
如图25所示,壳体21由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25、与设于周壁形成片25的下端的圆板状的底部形成片26,形成上表面开口的箱形。
如图25所示,在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形成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凹部27。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凹部27通过O型环(未图示)从下方与在安装体1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形成的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凸部13嵌合,从而以密接状态相连接。在底部形成片26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形成向上突出的支撑部28。
如图25、图26和图32所示,支撑部28由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支撑片29、与在支撑片29的上端内周面向内延伸形成的板状的上表面片30形成。通过连接螺栓32将圆板状的支撑主片31以重合状态连接在上表面片30上。支撑主片31的外径与固定侧搅拌体24的外径大致相同。33,34是分别形成于上表面片30和支撑主片31的通孔,通孔33,34起穿通驱动轴4的穿通孔的作用。
如图26所示,搅拌室22的轴线位置、即周壁形成片25的轴线位置与驱动轴4的轴线位置仅偏一定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偏固定侧搅拌体24的外径的大致1/6的宽度。
如图32所示,在驱动轴4的中途部安装圆板状的可动侧搅拌体23的旋转中心部。并且,可动侧搅拌体23可与驱动轴4一体旋转。如图32所示,在可动侧搅拌体23的正下方位置隔一定间隙t(例如1mm左右)以对置状态设置圆板状的固定侧搅拌体24。在固定侧搅拌体24的中央部形成流入口35,并且,在两个搅拌体23,24之间形成从中央部的流入口35沿放射线方向形成的搅拌流路36。在搅拌室22内,通过两个搅拌体23,24,液体Li和气体E被混合、搅拌,生成作为混合体的混有超微小气泡的液体。
参照图29~图32,对可动侧搅拌体23和固定侧搅拌体24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如图29所示,可动侧搅拌体23在形成为一定厚度的圆板状的可动侧主体40的下表面,除去中央部41和一定宽度的外周部42,沿半径方向和圆周方向整齐且密集地形成仰视看为六边形的流路形成用凹部43,成为蜂巢形状。
在此,如图32所示,可动侧主体40的中央部41与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下表面位于同一面,另一方面,外周部42与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面。在可动侧主体40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形成驱动轴穿通孔44,并且,在该可动侧主体40的上表面使筒状连接片45与上述驱动轴穿通孔44连通,连为一体。46是在筒状连接片45的中途部横向贯通形成的螺栓孔,47是固定螺栓,在驱动轴4的中途部使筒状连接片45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在螺栓孔46中旋紧固定螺栓47,将筒状连接片45牢固固定于驱动轴4。
如图30所示,固定侧搅拌体24使作为流入部的流入口35沿上下方向与、与上述可动侧主体40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即大致相同厚度、大致相同外径的固定侧主体50的中央部贯通,开口,在固定侧主体50的上表面,除去一定宽度的外周部52,沿半径方向和圆周方向整齐且密集地形成仰视看为六边形的流路形成用凹部53,成为蜂巢形状。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的形状并不限于仰视看为六边形。例如,还可以形成为半圆球凹状。
如图32所示,固定侧搅拌体24在设于支撑部28的支撑主片31上通过连接螺栓55以重合状态相连接。固定侧搅拌体24的流入口35与连通孔33,34吻合。
如图31所示,作为基本形态,形成于两个搅拌体23,24的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之间以错位的状态相对置。即,使邻接的三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中心部位于对置的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的中心部,并且使邻接的三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的中心部位于对置的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中心部,在两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之间,作为被搅拌物的液体Li和气体E从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向对置的两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43)分流(分散),另外,从两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向对置的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43)合流(集合),从而形成一边弯曲一边沿放射线方向流动的搅拌流路36。
在可动侧搅拌体23的外周部42与固定侧搅拌体24的外周部52之间形成在外周缘的全周开口的流出口38作为流出部。被混合、搅拌后的混合体从流出口38流出。
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具有该基本形态的两个搅拌体23,24中,可动侧搅拌体23在与固定侧搅拌体24之间保持一定间隙t的状态下,与驱动轴4沿旋转方向X(俯视看为顺时针方向)一体旋转。
因此,作为被搅拌物的液体Li和气体E通过离心力从中心侧的流入口35向外周缘侧的流出口38一边在搅拌流路36中沿上下方向弯曲,一边通过反复分流(分散)和合流(集合)而沿放射线方向流动,之后从形成于周缘部的流出口38流出。
在此,沿弯曲方向流动的气体E和液体Li在弯曲方向受到剪切作用,并且在可动侧搅拌体23的旋转方向X受到切断作用。其结果,液体Li和气体E一边在弯曲方向和旋转方向X的合力方向受到剪切作用和切断作用,一边流动,从而被混合、搅拌,液体Li中的气体E的超微小化和均匀化得以可靠实现。
由于可动侧搅拌体23与固定侧搅拌体24沿轴芯旋转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因此,流路形成用凹部43与流路形成用凹部53相对连通的面积发生周期性变化。即,从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向对置的两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43)分流(分散),另外,从两个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向对置的一个流路形成用凹部53(43)合流(集合)时的连通面积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作为被搅拌物的液体Li和气体E反复形成脉动流。脉动流是流路截面积周期性变化的流体。反复形成脉动流时,在流体中产生局部高压部分和局部低压部分。在这样的流体中,产生局部低压部分(例如真空部分等负压部分)时,产生所谓的气穴的现象,例如产生所谓的发泡现象,在液体中产生气体,或者微小气泡膨胀(破裂),或者所产生的气体(气泡)破裂(消失)。利用发生上述气穴现象时所产生的力进行气体的微细化,促进流体混合。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形成的壳体21的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凹部27通过O型环从下方与同样形成的壳体21的下部嵌合,从而以密接状态连接两个流体搅拌部20,20。
如图25、图27和图28所示,泵室部60在壳体61内形成泵室62。泵室62内设置叶轮(涡轮)63,并且叶轮63的中心部安装于驱动轴4的下端部。
如图25所示,壳体61将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64载置在圆板状的底部形成片65上,形成上表面开口的箱形。在此,周壁形成片64的下端部可自由装卸地与形成于底部形成片65的周缘部的槽部81嵌合。在周壁形成片64的上端周缘部形成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凹部66。85是在底部形成片65的下表面周缘部一体成形的筒状的支撑脚。86是形成于支撑脚85的周壁的多个流入开口部,通过各流入开口部86,储液部B内的液体Li被吸入吸入口70内。
如图25所示,带有台阶的嵌合用凹部66通过O型环(未图示)从下方与位于最下段的壳体21的下部嵌合,从而以密接状态相连接。在底部形成片65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向下突出设有支撑驱动轴4的下端部的轴承部67。
如图25、图27和图28所示,叶轮63设置为在底部形成片65上与驱动轴4一体旋转,设置在轴承部67的上方。轴承部67由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68、和设在周壁形成片68的下端的圆板状的轴承形成片69形成。在周壁形成片68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多个吸入口70。利用叶轮63的旋转形成通过吸入口70将流体吸入泵室62内的吸入流路71。在轴承形成片69上形成转动支撑用凹部,将驱动轴4的下端部转动支撑于设置在转动支撑用凹部的轴承72。
如图25和图28所示,在底部形成片65上一体成形有旋转流引导体73。旋转流引导体73具有将通过叶轮63的旋转而旋转的流体向旋转方向引导的引导侧面82,引导侧面82沿引导方向弯曲形成。沿旋转流引导体73形成旋转流路74。在旋转流引导体73上设有吐出流路形成体75。
如图25和图27所示,吐出流路形成体75由遮蔽叶轮63的正上方的圆板状的遮蔽片76、和以下垂状将遮蔽片76安装于位于最下段的壳体21的底部形成片26的4个安装片77形成。在遮蔽片76和底部形成片26之间形成在驱动轴4侧且在沿驱动轴4的上方侧流动的吐出流路78。79是螺丝。
在此,旋转流路74的上游端与吸入流路71的下游端连通,吐出流路78的上游端与旋转流路74的下游端连通,吐出流路78的下游端与位于最下段的流体搅拌部20的连通孔33,34连通,连通孔33,34与搅拌流路36连通。通过连通流路80与第二段的流体搅拌部20的连通孔33,34连通,连通孔33,34与搅拌流路36连通,最终形成与输出软管17连通的一系列连续流路。利用该连续流路中的两处搅拌流路36可靠地进行混合、搅拌。
在图25、图27以及图28中,87是从支撑脚85的上部向外突设的凸缘状的卡止片。在卡止片87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四个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穿通孔89。在各螺栓穿通孔89中分别从下方穿通安装螺栓12,从下方使各安装螺栓12的头部与卡止片87卡止,在形成于安装体10的雌螺纹部14上旋紧形成于安装螺栓12的前端部的雄螺纹部15,从而使两个流体搅拌部20,20夹持于电动机部1和泵室部60之间。88是补强片。
这样,流体搅拌部S通过将在安装体10的雌螺纹部14旋紧的安装螺栓12的前端部卸下,能够解除流体搅拌部20,20的夹持状态。通过使以串状与驱动轴4联动连接的流体搅拌部20和泵室部60沿驱动轴4向下方滑动,能够将其从驱动轴4上卸下。按照相反的步骤,能够使流体搅拌部20,20成为夹持状态。因此,以层叠状重叠的流体搅拌部20能够自由装卸于驱动轴4,其数量的增减调节作业也可以简单进行。
在图25和图27中,90是管状的流体供给部,将前端侧供给体91安装于壳体61,并向内突出,将基端侧供给体92与前端侧供给体91的基端部相连通连接,沿周壁形成片25设置该基端侧供给体92。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所需量的氮、氧、或空气等气体E从流体供给部90供给到壳体21内。
这样,利用来自泵室部60的吐出压与由可动侧搅拌体23的旋转带来的吸入压,液体Li和气体E被从流入口35吸入。通过流入搅拌流路36内,并沿放射线方向和旋转方向X流动,从而被混合、搅拌,作为混合体从作为搅拌流路36的终端部的流出口38流出到搅拌室22内。流出到搅拌室22内的混合体通过输出软管17被输出到所需要的地方。此时,气体E被从泵室部60的下游侧供给,因此,能够避免气体E对泵室部60的叶轮63等带来不良影响。
在上述构成的流体搅拌部S中,还可以适当组合使用下述结构。
对置状态设置的可动侧搅拌体23和固定侧搅拌体24,可沿对置方向对至少任意一个搅拌体进行进退位置自由调节,从而可调节对置的一定间隙t。通过根据作为与液体Li混合、搅拌的对象的气体E或固体的种类,使一定间隙t与之相适应,从而能够实现合适的超微小化与均匀化。例如,通过固定螺栓47来调节如图32所示的筒状连接片45在驱动轴4上的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能够相对于固定侧搅拌体24来对可动侧搅拌体23进行进退位置调节。
固定侧搅拌体24在上述基本形态中利用连接螺丝等与可动侧搅拌体23连接,而不与支撑主片31连接,从而还能够使两个搅拌体一体旋转。此时,液体Li和气体E通过离心力沿搅拌流路36一边在上下方向弯曲一边在放射线方向流动。此时,液体Li和气体E一边受到剪切作用一边流动。一体旋转的两个搅拌体23,24还可以适用于沿所述驱动轴4的轴线方向连续形成多个搅拌室22的情况。因此,例如,还可以在上段(下游侧)的搅拌室22内设置可动侧搅拌体23和固定侧搅拌体24,仅使可动侧搅拌体23旋转,另一方面,在下段(上游侧)的搅拌室22内设置一体旋转的两个搅拌体23,24。此时,可以通过在下段的搅拌室22内一体旋转的两个搅拌体23,24将气体E微小化,并且,通过在上段的搅拌室22内仅可动侧搅拌体23旋转的两个搅拌体23,24来进一步搅拌气体E,使之超微小化。还可以在上、下段的搅拌室22内分别设置一体旋转的两个搅拌体23,24。
在搅拌室22内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板(未图示),通过使从流出口38流出、成为旋转流的混合体作用于挡板,能够使混合体成为沿上下方向流动的湍流。由此,混合体的均匀化(均质化)得以提高。
〔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S〕
图33~图39是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搅拌部S,其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在上、下侧的壳体21,21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固定侧搅拌体24的固定结构方面,差异较大。
即,如图34所示,壳体21分别在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和下端周缘部凸缘状延伸形成上部连接片100和下部连接片110。上部连接片100的上表面101形成为平坦面,使上表面101位于稍微靠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面102的下方。由上表面101和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部外周面形成嵌合用凹部27。在上表面101的内周缘部形成O型环嵌入用槽103,使O型环104嵌入O型环嵌入用槽103内。下部连接片110在内周缘部形成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105嵌入的嵌入用凹部111,并且,在外周缘部形成与嵌合用凹部27嵌合的嵌合用凸部112。将用于连接输出软管17的连接孔部188设置于最上段的壳体21。
这样,连接上、下侧的壳体21,21之间时,使形成于下侧的壳体21的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105嵌入形成于上侧的壳体21的下部连接片110的嵌入用凹部111,并且,从下方使形成于下侧的壳体21的上部连接片100的嵌合用凹部27与形成于上侧的壳体21的下部连接片110的嵌合用凸部112嵌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固定连接件(所谓的夹式带环)200来紧固(连结固定)上、下部连接片100,110,将上、下侧的壳体21,21之间连接为一体。通过解除由固定连接件200进行的上、下部连接片100,110的紧固,能够解除上、下侧的壳体21,21之间的连接。
如图34和图35所示,固定侧搅拌体24在固定侧主体50的下表面以重合状态连结环板状的支撑体120,支撑体120的外周缘部121向外侧方向延伸(形成凸缘状)。支撑体120的外周缘部121设置于在上侧的壳体21上形成的下部连接片110的嵌入用凹部111,嵌入嵌入用凹部111的形成于下侧的壳体21的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105与支撑体120的外周缘部121的下表面抵接,利用固定连接件200将上、下部连接片100,110连结固定为一体,从而利用上、下部连接片100,110以夹持状态固定支撑体120的外周缘部121。
这样,支撑体120被夹持在上、下侧的壳体21,21之间,并被连结固定为一体。通过解除壳体21,21之间的连结固定,还可以同时卸下支撑体120。因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完成进行洗涤作业或维修作业时的分解和组装作业。
如图33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轴4与电动机部1的输出轴6联动连接。即,使输出轴6从电动机壳体2的下端面部3向下突出,通过联动连接体130将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驱动轴4的上端部可自由装卸地与输出轴6的下端部连接。131是驱动轴支撑体,驱动轴支撑体131设置在电动机壳体2的下端面部3与安装体10之间,绕上下方向的轴线可自由旋转地支撑驱动轴4的上部。在安装体10的中央部形成穿通驱动轴4的穿通孔132。140是与安装体10垂直设置的上部中途轴承部。中途轴承部140从安装体10垂下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141,如图34所示,通过套筒支撑片142将套筒143设置于周壁形成片141的内周面下端部,利用套筒143可自由旋转地支撑驱动轴4的中途部。在周壁形成片141的外周面下端部凸缘状延伸形成下部连接片144。下部连接片144在内周缘部形成在壳体21上形成的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105嵌入的嵌入用凹部145,并且,在外周缘部形成与壳体21的嵌合用凹部27嵌合的嵌合用凸部146。
这样,将壳体21连接于中途轴承部140时,使形成于壳体21的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缘部105嵌入形成于周壁形成片141的下部连接片144的嵌入用凹部145,并且,从下方使形成于壳体21的上部连接片100的嵌合用凹部27与形成于周壁形成片141的下部连接片144的嵌合用凸部146嵌合。在该嵌合状态下,通过固定连接件200来连结固定上、下部连接片100,144,将上、下侧的壳体21之间连接为一体。
在安装作为驱动轴4的中途部的可动侧搅拌体23的位置形成带有台阶的小直径部149~153。形成为五段的带有台阶的小直径部149~153依次向下变为小直径段,并且能够将各可动侧搅拌体23和涡轮154定位。即,如图34和图35所示,使各可动侧搅拌体23的筒状连接片45的驱动轴穿通孔44的内径与各带有台阶的小直径部149~153的外径匹配,限制向上滑动。通过形成于筒状连接片45的螺栓孔46,利用固定螺栓47来固定用于限制向上滑动的各带有台阶的小直径部149~152的位置,使可动侧搅拌体23与驱动轴4联动连接。利用带有台阶的小直径部153来对形成于涡轮154的中央部的筒状连接片155进行定位,通过形成于筒状连接片155的螺栓孔156,利用固定螺栓157来进行固定,从而使叶轮(涡轮)154与驱动轴4联动连接。
如图35和图38所示,泵室部60在壳体61内形成泵室62。在泵室62内设置叶轮(涡轮)154,并且,叶轮154的中心部安装于驱动轴4的下端部。
如图35所示,壳体61在上下方向沿轴线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片160的上部外周面凸缘状延伸形成上部连接片170。上部连接片170的上表面171形成为平坦面,使上表面171位于稍微靠周壁形成片160的上端面的下方。由上表面171和周壁形成片160的上端部外周面形成嵌合用凹部172。在上表面171的内周缘部形成O型环嵌入用槽174,使O型环173嵌入O型环嵌入用槽174内。
这样,连接最下段的壳体21与壳体61时,使形成于下壳体61的周壁形成片160的上端周缘部161嵌入形成于壳体21的下部连接片110的嵌入用凹部111,并且,从下方使形成于壳体61的上部连接片170的嵌合用凹部172与形成于壳体21的下部连接片110的嵌合用凸部112嵌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固定连接件200来连结固定上、下部连接片170,110,将上、下侧的壳体21,61之间连接为一体。
如图35和图39所示,在壳体61的内周面下部安装下端轴承部180。下端轴承部180由在周壁形成片160的内周面以重合状态安装的圆筒状的安装片181、连结于安装片181的上表面的环板状的轴承周缘部182、以及通过支撑片183安装于轴承周缘部182的中央部的轴承中心部184形成。通过轴承中心部184来转动支撑驱动轴4的下端部。185是通过支撑片183形成于轴承周缘部182和轴承中心部184之间的吸入口。186是可自由装卸地连接周壁形成片160和安装片181的螺丝。187是用于安装流体供给部90的安装孔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混合搅拌装置的流体搅拌部S进行了说明,但是,通过从流体供给部90适当供给液体、或者粒体、粉体等固体来代替作为混合搅拌对象的气体,还可以将流体搅拌部S用作所需要的混合搅拌装置。

Claims (8)

1.一种氮处理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体循环的循环流路;
槽,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收纳处理水;
氮气供给部,其连接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向从槽流出的处理水供给氮气;以及
流体混合处理部,其设置于循环流路的中途部,用于通过对从氮气供给部供给的氮气与处理水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混合,
通过使从流体混合处理部流出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向槽内回流,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体混合处理部使沿循环流路延伸的一对板状混合部件以重合状态对置,在两个混合部件之间形成在延伸方向延伸的混合流路,并且使形成于混合部件的一侧部的流入孔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连通,使形成于混合部件的另一侧部的流出孔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连通;
所述混合流路包括:
多个分流部,其使从所述流入孔流入的流体在混合流路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分流;以及
多个合流部,其使在分流部分流后的流体在混合流路的延伸方向流动并合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处理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混合流路的始端部与形成于所述混合部件的一侧部的流入孔之间形成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并且,始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形成为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大致整个宽度与混合流路的始端部连通;
在所述混合流路的终端部与形成于所述混合部件的另一侧部的流出孔之间形成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并且,终端侧暂时停留空间形成为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大致整个宽度与混合流路的终端部连通。
4.一种氮处理水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对处理水与氮气的气液混合相施加剪切力,使氮气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并与处理水混合;
收纳工序,将在氮气与处理水混合的工序中得到的混有气泡群的处理水收纳于槽内;以及
氧逸出工序,通过使溶解于在收纳工序中收纳于槽内的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
5.一种氮处理水,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的氮气与处理水混合后,收纳于槽内,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以生成氮处理水。
6.一种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成为具有超微小气泡的气泡群的氮气与处理水混合后,收纳于槽内,并在槽内使溶解于处理水中的氧向成为微小气泡的氮气扩散,从而使扩散有氧的微小氮气在处理水中上浮,并从处理水中逸出,以生成氮处理水;
使生鲜海鲜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其特征在于,将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后的生鲜海鲜收纳在收纳袋中,并且对收纳袋内进行脱气密封,在该脱气密封状态下进行冷藏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其特征在于,在浸渍于氮处理水中的状态下,对在氮处理水中浸渍处理规定时间后的生鲜海鲜进行冷冻处理。
CN201180041901.XA 2010-08-30 2011-08-26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9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2933 2010-08-30
JP2010-192933 2010-08-30
PCT/JP2011/069322 WO2012029663A1 (ja) 2010-08-30 2011-08-26 窒素処理水生成装置、窒素処理水生成方法、窒素処理水、及び、窒素処理水により処理する生鮮魚介類の鮮度保持処理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9688A true CN103079688A (zh) 2013-05-01
CN103079688B CN103079688B (zh) 2015-01-21

Family

ID=45772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190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9688B (zh) 2010-08-30 2011-08-26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180405B2 (zh)
KR (1) KR20140037787A (zh)
CN (1) CN103079688B (zh)
TW (1) TW201223450A (zh)
WO (1) WO20120296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1523B1 (en) * 2013-03-01 2019-04-24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A liquid processing method
WO2014131644A1 (en) * 2013-03-01 2014-09-04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A liquid processing mixer and method
JP2014210214A (ja) * 2013-04-16 2014-11-13 株式会社Mgグローアップ 窒素ナノバブル水および窒素ナノバブルを用いた水の処理方法
JP6352099B2 (ja) * 2014-08-01 2018-07-04 三菱重工交通機器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微小気泡混合流体生成装置
US10219670B2 (en) 2014-09-05 2019-03-05 Tennant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lying treatment liquids having nanobubbles
JP6024060B1 (ja) * 2016-07-14 2016-11-09 株式会社昭和冷凍プラント 窒素水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JP6339733B2 (ja) * 2017-10-25 2018-06-06 丸福水産株式会社 混合ユニット、流体混合装置、及び、混合流体生成装置
TWI648098B (zh) * 2017-11-14 2019-01-21 亞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液混合機構、製程設備及氣液混合方法
JP2020062619A (ja) * 2018-10-19 2020-04-23 Kyb株式会社 気泡含有液体製造装置
GB2604335A (en) * 2021-02-24 2022-09-07 Cornelius Obri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uspensions of a Gas in a Liquid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0360A (ja) * 1992-10-29 1994-07-12 Nippon Sanso Kk 溶存酸素低減装置
EP0827777A1 (en) * 1996-09-06 1998-03-11 Hisao Kojima Gas-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0140591A (ja) * 1998-11-04 2000-05-23 Sony Chem Corp 混合装置、混合方法及び重合方法
WO2004045752A1 (ja) * 2002-11-08 2004-06-03 Sukeyoshi Sekine 混合・粉砕微粒子化装置
JP2007282550A (ja) * 2006-04-14 2007-11-01 Showa Reito Plant:Kk 加工水、加工水製造装置、加工漬け方法
JP2008259514A (ja) * 2008-06-11 2008-10-30 Mtec Co Ltd 冷凍魚体ブロックの解凍方法
JP2008284552A (ja) * 2008-07-28 2008-11-27 Anemosu:Kk 溶存酸素低減方法及び装置
CN101765377A (zh) * 2007-07-31 2010-06-30 学校法人明治大学 食品处理方法和食品处理装置
US20100276820A1 (en) * 2008-01-10 2010-11-04 Ms Grow Up Corp. Static fluid mix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9836A (ja) * 2000-10-16 2002-04-23 Epcon:Kk 静止型混合装置
JP5500575B2 (ja) * 2008-06-16 2014-05-21 アイセル株式会社 混合要素、混合装置、混合方法、攪拌翼、攪拌装置及び攪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0360A (ja) * 1992-10-29 1994-07-12 Nippon Sanso Kk 溶存酸素低減装置
EP0827777A1 (en) * 1996-09-06 1998-03-11 Hisao Kojima Gas-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0140591A (ja) * 1998-11-04 2000-05-23 Sony Chem Corp 混合装置、混合方法及び重合方法
WO2004045752A1 (ja) * 2002-11-08 2004-06-03 Sukeyoshi Sekine 混合・粉砕微粒子化装置
JP2007282550A (ja) * 2006-04-14 2007-11-01 Showa Reito Plant:Kk 加工水、加工水製造装置、加工漬け方法
CN101765377A (zh) * 2007-07-31 2010-06-30 学校法人明治大学 食品处理方法和食品处理装置
US20100276820A1 (en) * 2008-01-10 2010-11-04 Ms Grow Up Corp. Static fluid mixer
JP2008259514A (ja) * 2008-06-11 2008-10-30 Mtec Co Ltd 冷凍魚体ブロックの解凍方法
JP2008284552A (ja) * 2008-07-28 2008-11-27 Anemosu:Kk 溶存酸素低減方法及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3450A (en) 2012-06-16
WO2012029663A1 (ja) 2012-03-08
JP5180405B2 (ja) 2013-04-10
KR20140037787A (ko) 2014-03-27
CN103079688B (zh) 2015-01-21
JPWO2012029663A1 (ja) 2013-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9688B (zh) 氮处理水生成装置、氮处理水生成方法、氮处理水及用氮处理水处理的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US7910001B2 (en) Arrangement of denitrification reactors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JP2013135834A (ja) 陳列台
CA2352072C (en) Water circ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0567175C (zh) 增加水中溶解氧的装置和工艺方法
CN100393641C (zh) 含铬废水闭路循环处理工艺
CN105600995B (zh) 一种膜曝气与膜吸收耦合工艺的高氨氮废水资源化零排放处理方法及装置
JP4059346B2 (ja) 水浄化システム及び水流発生撹拌混合機
CN102897890A (zh) 高浓度氧处理水生成法、高浓度氧处理水以及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CN105900913B (zh) 一种作用于耗氧的水生动物密度养殖的生态平衡系统
CN2866489Y (zh) 一种增加水中溶解氧的装置
CN202542998U (zh) 酱油酿造工业废水的处理系统
CN213663181U (zh) 一种淡水养殖池增氧装置
CN201896098U (zh) 深井曝气装置
CN211847864U (zh) 一种酿酒磁化催陈装置
CN207252581U (zh) 势能循环水养殖系统
EP265526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gas to a liquid within a receptacle and use of such an apparatus
CN217139986U (zh) 一种复合杀菌剂原料配比混合装置
CN216367950U (zh) 一种抑制剂的生产装置
JP2005287390A (ja) 生物学的水浄化装置
CN105941295A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生态平衡仪
CN212102297U (zh) 饮用水净化设备的防死水装置
CN216890555U (zh) 一种一体化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设备
SU508641A1 (ru) Способ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 жидкостии суспензий
CN215440419U (zh) 一种连续发酵流加物的灭菌装置及连续发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