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23450A -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device,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method, nitrogen-treated wat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of fresh fishery products processed by means of nitrogen-treated water - Google Patents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device,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method, nitrogen-treated wat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of fresh fishery products processed by means of nitrogen-treated wat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23450A
TW201223450A TW100131115A TW100131115A TW201223450A TW 201223450 A TW201223450 A TW 201223450A TW 100131115 A TW100131115 A TW 100131115A TW 100131115 A TW100131115 A TW 100131115A TW 201223450 A TW201223450 A TW 2012234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ed water
nitrogen
mixing
flow path
nitrogen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1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ichi Mogami
Hidehiro Kumazawa
Toshiaki Nakata
Original Assignee
Mg Grow Up Corp
Marufukusuis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g Grow Up Corp, Marufukusuisan Corp filed Critical Mg Grow Up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2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345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50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along the axis of the stirrer or along the stirrer elements
    • B01F23/2331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along the axis of the stirrer or along the stirrer elements through a separate conduit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the stirr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0Dissol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01F23/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by circulating the flow in guiding construction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4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stationary guiding means surrou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the stirrer
    • B01F23/2334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stationary guiding means surrou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the stirrer with tubes surrounding the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5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 B01F23/2335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the gas being sucked towards the rotating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 B01F23/233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 B01F23/2336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with completely immersed stir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gas relative to the stirrer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under the stirr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7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 B01F23/237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characterised by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 B01F23/23765Nit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40Static mixers
    • B01F25/42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 B01F25/421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in a convoluted or labyrinthine path
    • B01F25/422Static mixers in which the mixing is affected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jointly in changing directions, e.g. in tubes provided with baffles or obstructions by moving the components in a convoluted or labyrinthine path between stacked plates, e.g. grooved or perforated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50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 B01F25/53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in which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through a recirculation tube, into which an additional component is introdu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25Mixers with both stirrer and drive unit submerged in the material being mix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27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 B01F27/271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with means for mo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radially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 B01F27/2712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with means for mo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radially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provided with ribs, ridges or grooves on one surfa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6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 Degasification And Air Bubble Elimination (AREA)

Description

20122345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能夠產生將用來處理生鮮水產的處理水 與細微化的氮氣予以混合,減少該處理水中的溶氧量,並 且在該處理水中含有細微化之氮氣的氮處理水之裝置、用 來產生該氮處理水之方法、該氮處理水、以及藉由該氮處 理水所處理的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即,使氮氣成 爲直徑爲奈米等級(1 μιη以下)的細微的氣泡(以下亦稱 爲「奈米氣泡」),將此奈米氣泡混入到處理水中,作成 爲奈米氣泡處理水,藉此能夠產生氮處理水之裝置、用來 產生該氮處理水之方法、該氮處理水、及藉由該氮處理水 所處理之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在此,氮處理水, 除了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以外,亦可使用在管中的洗淨 等。又,作爲處理水,可使用自來水、海水、鹽水(附加 適當量的滷水,將鹽分濃度作成爲2.8%〜4%之水)等。 【先前技術】 以往以來,作爲氮處理水產生裝置的一形態,具有如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裝置。即,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加 工水製造裝置,該裝置係由供給氮氣之氮氣鋼瓶、將用於 生鮮食品的加工浸漬用之加工水與作爲加工對象之生鮮食 品一同保存的加工水槽、及將從前述氮氣鋼瓶所供給的氮 氣溶解於該加工水槽內的加工水之氮氣溶解器所構成。若 依據該加工水製造裝置,能夠提供溶氧量低的加工水。 -5- 201223450 [專利文獻1]特開2007-282 5 5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上述加工水製造裝置,雖然說明有藉 注入到水中,讓水中的溶氧量從4,9 9DO減少至 但,減少至該量需要花費3小時3 0分鐘。又, 時30分鐘中,氮氣係以連續0.2帕斯卡持續地 中。也就是,即使水中的溶氧量減少,但,當從 減少量觀看時,氮氣被多餘地大量釋出,用以將 氧量減低化之效率無法稱之爲良好。 因此,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點而開發 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能夠大幅地提升處理水中 之減低化效率,並且能夠產生含有細微化之氮氣 水之裝置、產生該氮處理水之方法、該氮處理水 該氮處理水所處理之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第1發明之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特徵爲, 循環流路,其用來使流體循環;槽,其設置於循 中途部,用來收容處理水; 氮氣供給部,其接續於循環流路的中途部, 對自槽流出之處理水供給氮氣;及流體混合處理 置於循環流路的中途部,用來使剪斷力作用於自 由將氮氣 l,36DO, 在此3小 注入到水 溶氧量之 水中的溶 完成之發 的溶氧量 的氮處理 、及藉由 具備有: 環流路的 爲了用來 部,其設 氮氣供給 -6- 201223450 部所供給的氮氣與處理水的氣液混相’將氮氣形成爲具有 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而與處理水混合,自流體混合處理 部流出之混合有氣泡群的處理水係在槽內循環流動’在槽 內藉由使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 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中浮起,並且從處 理水脫出。 又,在第1發明之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中,流體混 合處理部係構成爲,使沿著循環流路延伸之一對板狀混合 元件面對成疊合狀態,在兩混合元件間形成朝該延伸方向 延伸的混合流路,並且在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連通有形成 於混合元件的一側部之流入孔,另外,在混合流路的終端 部連通有形成於混合元件的另一側部之流出孔,前述混合 流路係具備有:使從前述流入孔流入之流體朝混合流路的 伸延方向流動而分流之複數個分流部:及使已被分流部分 流之流體朝混合流路的伸延方向流動而合流之複數個合流 部。 又,在第1發明之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中,在前述 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與形成於前述混合元件的一側部之流 入孔之間,形成有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並且起始端側 暫時滯留空間係形成爲與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大致相同寬 度,並在大致全寬度範圍與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連通, 另外,在前述混合流路的終端部與形成於前述混合元 件的另一側部之流出孔之間,形成有終端側暫時滯留空 間,並且,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係形成爲與混合流路的終 201223450 端部大致相同寬度,並在大致全寬度範圍與混合流路的終 端部連通。 第2發明之氮處理水產生方法,其特徵爲:具備有: 氮氣-處理水混合製程,其係使剪斷力作用於處理水與氮 氣之氣液混相後,讓氮氣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 群,再與處理水混合;收容製程,其係將在氮氣-處理水 混合製程所獲得之混合有氣泡群混之處理水收容至槽內; 及氧脫出製程,其係藉由將溶解於在收容製程被收容於槽 內之處理水中的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得擴 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 出。 第3發明之氮處理水,其特徵爲:其係將成爲具有超 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之氮氣與處理水混合而收容於槽內, 藉由將在槽內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 之氮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中浮起,並且 從處理水脫出而產生。 第4發明之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其特徵爲: 將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之氮氣與處理水混合而 收容於槽內,藉由將在槽內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擴散於成 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 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出而產生氮處理水, 將生鮮水產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一定時間而進行處理。 在第4發明,其中,亦可將在氮處理水中浸漬一定時 間而進行處理之生鮮水產收容到收容袋中,並且將收容袋 -8- 201223450 內進行脫氣並予以密封,在該脫氣-密封狀態進行冷藏處 理。 又’在第4發明,其中,亦可將在氮處理水中浸漬一 定時間而進行處理之生鮮水產,在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之狀 態下再進行冷凍處理。 以下,說明關於藉由進行氮氣的通氣所產生之水的脫 氧作用。 (1)關於氧朝水之吸收(溶解)與氧從溶解有氧的 水之擴散 在 20°C (293K) 、1 氣壓(0.1013 MPa),純氧與純 氮朝純水之溶解度,分別爲 44.4g/m3 ( 44.4mg/L )與 19.4g/m3 ( 19.4mg/L),氧爲2·3倍溶解》因大氣中之氧 的比例爲21 %,所以,當在2 0 °C、1氣壓’空氣溶解於水 時,氧的溶解度爲(44.4x0.21=)9.3mg/L,氮的溶解度爲 (19.4x0.79 = )15.3mg/L,氮是以1.7倍溶解。這是因爲氧 與氮的分壓之差所引起的。 在此20°C、1氣壓下,當讓純水與空氣接觸時’氧會 被吸收於水中,當水中的氧濃度(溶解氧濃度)到達 9.3mg/L (此時,水中的氮的濃度爲15.3mg/L)時’吸收 會停止而成爲氣液平衡。即,溶解氧濃度直到成爲 9.3mg/L,氧的吸收會持續。另外,當使溶解氧濃度爲 9.3mg/L的水與純氮接除時,水中的氧會朝純氮側(氣相 側)移動。將此現象稱爲擴散。氣相側之氮量係爲龐大’ 擴散之氧量係爲能夠忽視的程度之極少量’當設定成在外 -9- 201223450 見上,將氣相之氧分壓保持於〇時,直到水中的氧消失 (溶解氧濃度〇)爲止,氧的擴散會持續。藉由與純氮之 接觸,氮被吸收於水中’水中的氮濃度會增大到 1 9.4mg/L。 (2)關於氮朝水中的通氣 作爲氣液的接觸形態’設爲連續相(液)中的氣泡 群。液體爲溶解氧濃度D0〇的水’氣泡爲純氮氣泡的氣 液接觸。因純氮中的氧分壓爲〇’所以’氧會從液中朝氣 泡中擴散。換言之,溶解氧被吸入到氮氣泡(氧擴散)。 因氣泡的容積爲有限,所以,隨著氧的擴散’氣泡中的氧 分壓上升。擴散有氧之氣泡(較奈米氣泡更大徑的氣泡) 在液中上升,最終從液中脫出(氣泡消滅),但’當液充 分深時,在氣泡滯留於液之期間’在氣泡中的氧分壓與液 (水)中的氧濃度之間,平衡(氣液平衡)成立。此時, 氧的擴散停止。但,直到氣液平衡成立爲止,液深度無法 大到可供氣泡滯留的程度,相反地,在現實深度的水相 中,在到達氣液平衡之前,氣泡(較奈米氣泡更大徑的氣 泡)早已從液脫出。 若對溶解氧濃度DO〇的水進行純氮的通氣,使純氮 的氣泡群分散,則溶解於液中之氧會朝純氮氣泡中擴散, 因此’能夠獲得低溶解氧濃度的水。若持續進行氮的通 氣’能夠進一步減少水中的溶解氧濃度,最終,溶解氧濃 度可降低到0。 當對流體混合處理部,以流量Li[m3/h]連續地供給溶 -10- 201223450 解氧濃度DO〇的水、並以流量Ga[m3/h]連續地供給 氮’在流體混合處理部內形成使氣泡群分散之氣液二 流,並讓溶解氧朝氮氣泡群中擴散’則,能夠以1帕斯 連續地產生降低溶解氧濃度之水(溶解氧濃度D Ο )。 解氧濃度的減少率DO/DOo係當將流體混合處理部的設 變數設定成一定時,會依據水的流量Li及氮的流量Ga 比Ga/Li (氣液比)改變(熊澤英博,新美富男:食 與開發,Vol.33,No.3、pp.54-55(1 998).「食品加工、 造之嶄新混合,分散程序之開發與新靜止型混合 Ramond Stirrer M . Ramond Super Mixer 之氣液混合, 散的應用(2)-擴散」)。因氣液比越大則溶解氧的殘留 DO/DO。變得越小(減少率 1-DO/DO〇變大),所以, 要因應目的來選擇氣液比。當氣液比大,DO/DOc之値 變得較0.05更小。例如,若DO〇 = 9g/m3爲,貝!] DO可 少至 0.45g/m3。 (3)關於氮奈米氣泡(奈米氣泡化之氮氣)
一般,奈米氣泡會有對生物體,以細胞等級賦予某 影響之可能性。因此,氮奈米氣泡不僅對生鮮食品例如 水產類的表面,亦可有效地影響到體內,因此’能夠使 內的好氣性降低。因此,至少可期待抑制體內的好氣的 菌之增殖。氮奈米氣泡含有氮處理水能夠期待’對水 類,不僅其表面,亦可顯著地抑制生存在體內之好氣性 菌之增殖,可保持水產類的鮮度(將作爲水產類的鮮度 指標値之K値保持在低)。在此,K値係指佔於ATP 純 相 卡 溶 計 的 品 製 器 分 率 需 會 減 種 體 細 產 細 的 關 -11 201223450 連化合物全體之肉苷(HxR )與次黃嘌呤(Ηχ )的比例。 因魚肉之ΑΤΡ,在死後會以ATP— ADP— AMP— IMP — HxR— Ηχ之路徑進行分解,所以’ HxR、Ηχ等之比例越 低,則鮮度越佳。適用於生魚片之Κ値爲20%以下。 [發明效果] 本發明可達到下述效果。即’本發明藉由對用來處理 生鮮食品等之處理水進行氮氣的通氣,使氮氣成爲具有超 細微的氣泡(奈米氣泡)之氣泡群,來使溶解於處理水中 之氧擴散至成爲細微的氣泡(較奈米氣泡更大徑)之氮 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中浮起,且從處理 水脫出(脫氧),並且能夠產生將成爲超細微的氣泡(奈 米氣泡)之氮氣混入(含有)至處理水中之氮處理水。換 言之,可使處理水中的溶氧量之減低化效率大幅地提升 (例如,可使800公升的處理水中的溶氧量(DO値)在 25分鐘間急速減低至未滿1.0 ( mg/L)),並且能夠產生 含有氮奈米氣泡且溶氧量減低之氮處理水。又,由於該氮 處理水含有氮奈米氣泡,故,氮奈米氣泡不僅對生鮮食品 例如,水產類的表面,亦可有效地影響到體內,因此,能 夠使體內的好氣性降低。因此,至少可期待抑制體內的好 氣的細菌之增殖。其結果,能夠期待含有氮奈米氣泡之氮 處理水,對水產類’不僅其表面,亦可顯著地抑制生存在 體內之好氣性細菌之增殖’可保持水產類的鮮度(將作爲 水產類的鮮度的指標値之K値保持在低)。由於氮奈米 -12- 201223450 氣泡之粒徑極小,故,會在長時間混入(含有)在氮處理 水中,隨著時間經過,氮奈米氣泡中的氮被溶解到氮處理 水中,能夠使氮處理水中的氮溶解量形成爲過飽和狀態。 此時,由於施加於氮氣泡(泡沫)之壓力對氮氣泡的大小 呈相反比例,故,隨著氮氣泡成爲超微細(奈米),氮氣 泡內的壓力變大。因此,藉由加壓作用,使得氮奈米氣泡 內部的氣體之氮可有效地溶解於處理水中。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的說明〕 圖1所示的A係本發明之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 理水產生裝置。該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係在收容有處理 水W之槽T的底部連結著循環管J的基端部,將循環管J 的前端部從上面插入到槽T內的處理水W中,用以形成 循環流路R。 處理水W係爲將純氮氣(例如,99.99%濃度以上的 高純度氮氣)溶解而成爲低濃度氧處理水(高濃度氮處理 水)之溶媒,作爲處理水W,能夠使用自來水、海水、鹽 水等。鹽水係爲附加適量的滷水後作成鹽分濃度2.8%〜4 %者,例如,適用具有3.5%前後的鹽分濃度之鹽水。 在循環管J的中途部安裝有壓送泵P,在位於該壓送 泵P的吸入口附近(正上游側)之循環管】的中途部,連 結有用來供給純氮氣之氮氣供給部N。 -13- 201223450 從氮氣供給部N供給至處理水W中之純氮氣係可從 壓送泵P的吸入側,利用噴射效果吸入至壓送栗P內。此 時,純氧氣之吸入量能夠設定成流動於循環管J中之處理 水W的循環流動量之大約3% (STP;0°C、1氣壓)。 又,在位於壓送泵P的吐出口附近(正下游_側)之循環管 J的中途部,連結有氮氣供給部N,藉由從氮氣供給部N 對循環管J中壓送純氮氣,能夠將純氮氣之供給設定成較 上述純氮氣之吸入量更大的預定量》 在位於氮氣供給部N的下游側之循環管J的中途部, 設有用來將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爲流體之氣體與液體予以混 合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流體混合處理部Μ係藉由使處 理水W與純氮氣之氣液混相流動於蛇行流路中,讓高剪 斷力作用於形成有由若干的水分子所構成的簇團之處理水 W,以形成處理水W的簇團之尺寸爲更小的改質處理水, 並且,讓高剪斷力作用於改質處理水與純氮氣之氣液混 相,成爲純氮氣溶解在作爲溶媒之改質處理水的低濃度氧 處理水(高濃度氮處理水)。 在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設有可對槽Τ內隨時供給作 爲溶媒之處理水W的處理水供給部K。在循環管J的前 端部,安裝有壓力調整閥V。在循環管J,配設有位在氣 液混合處理部Μ的下游側之熱交換器Η,藉由熱交換器 Η,使在氣液混合處理部Μ所產生的高濃度氧處理水形成 爲預定的低溫度(例如,1 °C〜;51 ),再以配置於其下游 側之回收部G回收預定低溫度的高濃度氧處理水。又, •14- 201223450 在循環管J,配設有位於熱交換器Η的下游側之三方切換 閥Va,藉由三方切換閥Va的切換操作,能使高濃度氧處 理水通過循環管J而在循環流路r內循環預定次數(例 如,2 0次)或預定時間(例如,2 5分鐘間),又,亦可 通過回收管Jb輸送至回收部G。 在槽T,設有溶氧量檢測手段〇,藉由溶氧量檢測手 段D,檢測槽T內的處理水w的溶氧量(DO値)。又, 在槽T,設有溫度檢測手段Ta,藉由溫度檢測手段Ta, 檢測槽T內的處理水W的溫度。 在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設有如圖2所示的控制手段 C »控制手段C係如個人電腦等具有控制功能,在其輸入 側介面連接著溶氧量檢測手段D與溫度檢測手段Ta,而 在其輸出側介面連接著處理水供給部K、氮氣供給部N、 壓送泵P、熱交換器Η、壓力調整閥V、及三方切換閥 V a。又’控制手段C係分別接收溶氧量檢測手段D與溫 度檢測手段Ta的檢測資訊,依據該檢測資訊,分別對處 理水供給部K、氮氣供給部N、壓送泵P、熱交換器Η、 壓力調整閥V、及三方切換閥Va傳送控制資訊,藉此適 宜控制這些構件之作動。 藉由這樣的結構,在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能夠對處 理水W供給純氮氣,讓該純氮氣通過以在中途部設有壓 送泵P與流體混合處理部Μ之循環管J和槽T所形成的 循環流路R,在這些構件中循環。此時,流體混合處理部 Μ會使剪斷力作用於處理水w與純氮氣之氣液混相,能 -15- 201223450 讓純氮氣成爲奈米氣泡(直徑爲奈米等級(Ιμηι以下)的 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以與處理水W混合。含有這 樣氣泡群之處理水W,藉由循環流動於槽Τ內,能夠在 槽Τ內,讓溶解於處理水W中之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 泡(較奈米氣泡更大徑)之純氮氣。藉此,使擴散有氧之 細微的純氮氣在處理水W中浮起,讓氧從處理水W脫出 (脫氧),1卩,可釋出到大氣中。其結果,能夠大幅地減 低處理水W中的溶氧量,成爲含有氮奈米氣泡之氮處理 水。在此,處理水W係依據溫度檢測手段Ta的檢測結 果,利用控制手段C將熱交換器Η進行熱交換控制,保 持在1°C〜5t的範圍之預定溫度。又,處理水W係依據 溶氧量檢測手段D的檢測結果,藉由控制手段C,對壓力 調整閥V與三方切換閥Va進行開閉量控制,以所需的時 間或所需的次數循環在循環流路中,成爲氮處理水。 在該第1實施形態,如前述,藉由流體混合處理部 Μ,能將氮氣作成爲具有奈米氣泡之氣泡群,但’能夠在 循環流路R中,藉由將處理水w循環預定時間(例如, 25分鐘間)以上或預定次數(例如’ 20次)以上’增大 氮奈米氣泡。因此’直到在循環流路R中使處理水w循 環之時間或次數到達預定時間或預定次數爲止’讓溶解於 處理水W中之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較奈米氣泡更 大徑)之氮氣,再將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w 中浮起,讓氧從處理水w脫出(脫氧)’藉此’能夠達 到處理水W中的溶氧量之減低化° -16- 201223450 然後,藉由在循環流路R中讓處理水W循環直至到 達預定時間或預定次數,能夠減低溶氧量,產生含有大量 的氮奈米氣泡之氮處理水。因該氮奈米氣泡之粒徑極小, 所以,有助於水產類的鮮度保持,並且在長時間混入(含 有)於氮處理水中,隨著時間經過,氮奈米氣泡中的氮被 溶解到氮處理水中,能夠在長時間將氮處理水中的氮溶解 量過飽和狀態。 〔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方法的說明〕 其次,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氮處理水產生方法。 即,第1實施形態之氮處理水產生方法具有:氮氣-處理 水混合製程:收容製程;和氧脫出製程。氮氣-處理水混 合製程係藉由流體混合處理部Μ,使剪斷力作用於處理水 W與純氮氣之氣液混相,讓純氮氣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 之氣泡群,再與處理水W混合之製程。收容製程係將在 氮氣-處理水混合製程所獲得之混合有氣泡群混之處理水 收容到槽Τ內之製程。氧脫出製程係藉由將在收容製程收 容於槽Τ內之溶解於處理水W中之氧擴散至成爲細微的 氣泡之純氮氣,讓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W中 浮起,並且,從處理水W使氧脫出之製程。 藉由該氮處理水產生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氮處 理水。即,能夠大幅地提升處理水W中的溶氧量之減低 化效率。例如,可使800公升的處理水W中的溶氧量 (DO値)在25分鐘間急速減低至未滿1.0 ( mg/L),進 一步急速減低至0.5 ( mg/L)前後。即,能夠在1小時以 -17- 201223450 內大量地產生溶氧量(DO値)未滿1.0 ( mg/L)之低濃 度氧的氮處理水。 〔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的說明〕 圖3所示的A係本發明之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氮處 理水產生裝置。該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係具備:氧擴散-釋出促進手段A1;和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段A2。又, 在本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藉由依序地經由利 用氧擴散-釋出促進手段A1所進行之氧擴散-釋出促進製 程、和藉由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段A2所進行之氮氣超 細微化促進製程的二段階製程,能夠有效率地產生氮處理 水。 氧擴散-釋出促進手段A 1係將從處理水供給部K所 供給之處理水W儲存於槽T1內,在處理水W內配置流 體攪拌部S。又,流體攪拌部S係一邊使剪斷力作用於所 吸引的槽T 1內的處理水W與自氮氣供給部N 1所供給的 氮氣之氣液混相,一邊攪拌處理水W,使得在處理水W 中,讓純氮氣成爲細微的氣泡(較奈米氣泡更大徑,例 如,50μιη〜ΙΟΟμιη的氮微氣泡)而混入。在流體攪拌部 S,將混入有純氮氣之處理水W釋出至槽Τ1內的處理水 W中,使槽Τ1內的處理水W形成爲含有成爲細微的氣泡 之純氮氣的處理水W,進一步,一邊使剪斷力作用於含有 成爲細微的氣泡之純氮氣的處理水W與自氮氣供給部Ν1 所供給的純氮氣之氣液混相,一邊攪拌處理水W,使得純 氮氣成爲細微的氣泡混入到處理水w中。U爲從槽Τ1的 -18- 201223450 底部垂下的釋出管,在釋出管U之中途部安裝有開 VI。藉由開放開閉閥VI,能夠將槽T1內的處理水 出至後述的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段A2的槽T2內。 在槽T1設有溶氧量檢測手段D1,藉由溶氧量檢 段D1,檢測槽T1內的處理水W的溶氧量(DO値 又,在槽T1設有溫度檢測手段Ta 1,藉由溫度檢測 Tal,檢測槽T1內的處理水W的溫度。 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段A2係與前述的作爲第 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 A相同地構成。又, T2,能夠自槽T1通過釋出管U釋出(流出)氮處理 N2爲氮氣供給部、V2爲壓力調整閥。 在槽T2,設有溶氧量檢測手段D2,藉由溶氧量 手段D2,檢測槽T2內的處理水W的溶氧量(DO値 又’在槽T2,設有溫度檢測手段Ta2,藉由溫度檢測 T a 2 ’檢測槽T 2內的處理水W的溫度。 溶氧量檢測手段Dl、D2與溫度檢測手段Tal 分別連接於控制手段C的輸入側介面,另外,後述的 攪拌部S的電動機部1與氮氣供給部Nl、N2分別連 控制手段C的輸出側介面。又,控制手段c係分別 溶氧量檢測手段D 1、D2與溫度檢測手段Tal、Ta2 測資訊,依據該檢測資訊,分別對流體攪拌部S的電 部1、處理水供給部κ、氮氣供給部N1、n 2、壓送蛋 熱父換器Η、開閉閥vi、壓力調整閥V2、及三方切 Va傳送控制資訊,適宜控制這些構件之作動。在此 閉閥 W釋 測手 )° 手段 1實 對槽 水。 檢測 )。 手段 、Ta2 流體 接於 接收 的檢 動機 P、 換閥 ,依 -19- 201223450 據溫度檢測手段Tal、Ta2的檢測結果,藉由控制手段C 將熱交換器Η予以熱交換控制,來將處理水W保持於1 t〜5 t的範圍之預定溫度。又,依據溶氧量檢測手段 D 1、D2的檢測結果,藉由控制手段C將壓力調整閥V1、 V2與三方切換閥Va進行開閉量控制,讓處理水W在循 環流路中循環所需的時間或所需的次數,成爲氮處理水。 〔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方法的說明〕 其次,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氮處理水產生方法。 即,第2實施形態之氮處理水產生方法具有:氧擴散-釋 出促進製程;和氮氣超細微化促進製程。前段製程之氧擴 散-釋出促進製程爲將處理水W進行脫氧化,產生氮處理 水之製程。在該製程,藉由使純氮氣成爲例如5〇μπι〜 ΙΟΟμιη的氮微氣泡後混入至處理水W中,藉由氮微氣 泡,能夠有效地降低溶解氧濃度(例如,降低至DO値 = lmg/L )。即,能夠有效率地達到處理水W的脫氧化》 後段製程之氮氣超細微化促進製程係將氮奈米氣泡蓄積至 在前段製程所產生的氮處理水之製程。在該製程,能夠將 例如50 nm〜900 nm的氮奈米氣泡有效率地蓄積於氮處理 水中,能夠確實地產生氮奈米處理水。此時,可進一步減 低溶解氧濃度(例如,減低至DO値=0.5mg/L前後)。 更具體而言,氧擴散-釋出促進製程爲藉由氧擴散-釋 出促進手段A1進行處理之製程,在該製程,利用以流體 攪拌部S將槽T1內的處理水W與純氮氣一邊攪拌一邊混 合,能夠提高處理水W所含有的純氮氣之濃度。又,能 -20- 201223450 夠使得在槽T內溶解於處理水W中之氧擴散至成爲細微 的氣泡之純氮氣(氮微氣泡),並且可促進擴散效率。 且,能夠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純氮氣在處理水w中浮 起,讓氧從處理水W脫出(脫氧),即,可有效率地釋 出至大氣中。其結果,可大幅地減低處理水W中的溶氧 量。 氮氣超細微化促進製程爲藉由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 段A2進行處理之製程,在該製程,將進行了氧擴散-釋出 促進之處理水W,即,將藉由氧擴散-釋出促進手段A1促 進了處理水W中的溶解氧朝氮氣之擴散、且氧氣與氮氣 一同朝大氣中的釋出後之氮處理水,以氮奈米氣泡混合促 進手段A2進一步進行處理。藉此,能夠成爲在溶氧量被 大幅地降低的氮處理水中含有(蓄積)大量氮奈米氣泡之 氮處理水。在該氮處理水,因氮奈米氣泡的粒徑(例如, 50nm〜900 nm)極小,所以,能夠使氮奈米氣泡有助於 水產類的鮮度保持。此時,氮奈米氣泡會在長時間中混入 (含有)於氮處理水中,隨著時間經過,氮奈米氣泡中的 氮溶解至氮處理水中。其結果,氮處理水中的氮溶解量會 在長時間保持成過飽和狀態。 〔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 其次,說明關於利用以前述的第1、第2實施形態之 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所產生的氮處理水將生鮮水產進行 鮮度保持處理(加工)之方法(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 法)。 -21 - 201223450 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基本上爲在氮處理水中 將生鮮水產浸漬一定時間再進行處理之方法。又,在本實 施形態,具有第1〜第4鮮度保持處理法。 第1鮮度保持處理法係在具有蓋子之發泡苯乙烯箱等 的箱型容器內充滿氮處理水(除了氮處理水外,亦可放入 冰漿),在該氮處理水中浸漬生鮮水產,在該浸漬狀態下 封裝箱型容器,再將該箱型容器在冷藏庫內予以冷藏之處 理法。 第2鮮度保持處理法係在真空用塑膠袋等的袋型容器 內充滿氮處理水,在該氮處理水中浸漬生鮮水產,在該浸 漬狀態下密封袋型容器,苒將該袋型容器在冷藏庫內予以 冷藏之處理法。 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係在氮處理水中將生鮮水產進行 —定時間(例如,1時間)之浸漬處理後,再將該生鮮水 產收容到袋型容器,並且再將袋型容器內進行脫氣並密 封,在該脫氣-密封狀態下在冷藏庫內予以冷藏之處理 法。在此,冷藏一定溫度係指能將生鮮水產冷卻至不會凍 結程度之低溫加以保存即可,期望爲0 °C〜4 °C間的溫 度。冷藏時間可因應生鮮水產的期望之鮮度,在1 92小時 內加以設定。 更具體說明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其係如圖4所示, 具有下述製程,即,準備實施鮮度保持處理之作爲生鮮水 產的鮮魚Fi之準備製程(a );將準備好的鮮魚Fi浸漬 於氮處理水Wn中之生鮮水產浸漬製程(b):從氮處理 -22- 201223450 水Wn中取出鮮魚Fi之取出製程(c );將取出之鮮魚Fi 收容至容器Ca內並進行脫氣之脫氣製程(d):將進行脫 氣後的鮮魚Fi密封在容器Ca中之密封製程(e);及將 密封在容器Ca中之鮮魚Fi予以冷藏的冷藏製程(f)。 在生鮮水產浸漬製程(b ),在上面呈開口且具有能 收容鮮魚Fi的容積之浸漬容器Ca內充滿氮處理水Wn, 然後,在其之中將鮮魚Fi浸漬(浸泡)一定時間。藉此, 能夠使氮處理水Wn深深地滲透到鮮魚Fi之肉內部。在 此,一定時間之浸漬時間(浸泡時間),係可因應鮮魚的種 類、大小等加以適宜設定,但,例如,可設成爲3 0分〜 150分,理想爲60分〜120分。 在脫氣製程(d),將氮處理水Wn深深地滲入到肉 的內部之鮮魚Fi收容到容器Ba內,並且將容器Ba內進 行脫氣者,然後,在密封製程(e ),將容器B a作成密封 狀態。此時,在容器B a內,預先收容鮮魚Fi,在除去空 氣後,將容器Ba進行真空封印(真空密封)。在此,作 爲容器Ba,能夠使用塑膠製袋(塑膠袋)·νΡ爲真空 泵,Ηρ爲一端連接於真空泵VP之吸引軟管,吸引軟管 Ηρ的另一端連接於容器Ba。 在冷藏製程(f),將容器Ba在例如0°C〜4°C的一 定溫度下,冷藏於冷藏庫Re內例如192小時內的預定時 間。 第4鮮度保持處理法係在氮處理水中將生鮮水產進行 一定時間(例如,1時間)之浸漬處理後,將生鮮水產在 -23- 201223450 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之狀態下加以凍結的處理法。即,第4 鮮度保持處理法係爲在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之準備製程 (a )與生鮮水產浸漬製程(b )後,所設置的冷凍製程之 處理法。在冷凍製程,在-18 °C的普通之冷凍室溫度下, 進行將生鮮水產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之狀態下予以凍結的冷 凍處理。藉此,能夠防止生鮮水產氧化,能夠將其色調、 鮮度等保持1〜2個月。 又,在第4鮮度保持處理法,亦可將生鮮水產浸漬於 氮處理水中後,立即進行冷凍處理,藉此,將氮處理水直 到凍結爲止之時間視爲浸漬處理時間》例如,蝦子、螃蟹 等的甲殼類,會有在浸漬於氮處理水中後立即進行冷凍處 理之情況。 因此,當進行生鮮水產之長距離運送或輸出時,藉由 適用第4鮮度保持處理法,能夠迴避生鮮水產的商品價値 降低。特別是蝦子、螃蟹等的甲殻類,當進行冷凍處理 時,一旦進行解凍時會產生大量之黑色素引起黑化現象, 但,在浸漬於氮處理水Wn之狀態下進行凍結處理的情 況,能夠抑制黑色素產生,而可防止引起黑化現象。其結 果,能夠將甲殻類之商品價値維持一定時間或提升。 其次,作爲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 的實施例,顯示氮處理水的產生試驗結果與第1〜第3鮮 度保持處理法的試驗結果。即,作爲氮處理水的產生試 驗,使用進行紫外線殺菌處理後之大約〇.8m3的海水作爲 處理水W。槽T爲容積lm3的容器,壓送泵p爲川本製 -24 - 201223450 作所(股)製之輸出7.5KW的泵,溶氧量檢測手段D爲 飯島電子工業(股)製之DO METER ID-100,PH計爲佐 藤計量器製作所(股)製之SK-62ΟΡΗ,作爲氮氣供給部 Ν係使用市面販售之氮鋼瓶。使懕送泵Ρ作動25分鐘, 讓海水與氮氣之混合流體在循環流路R中循環。此時,將 通過循環管J而流到流體混合處理部Μ之海水流量設爲 2 00或150 ( L/min),將氮氣量設爲5.0 ( L/min),藉以 產生具有超微細(奈米等級)氣泡之氮海水。其結果如圖 5及圖6所示。在25分鐘間,溶氧量(DO値)從6.30 (mg/L)急遽減少至 0.40 (mg/L)。因此,可得知藉由 氮氣,讓氧從海水脫出。又,可推測氧所脫出之部分,係 因氮氣溶解所取代。再者,此時的氮海水的鹽分濃度爲 2.8%。在本試驗,槽τ內的海水的溫度係隨時對槽τ內 投入冰漿讓其下降。 其次’說明關於將如上述方式所產生的氮海水以第1 鮮度保持處理法進行處理之結果。即,充滿於具有蓋子之 發泡苯乙烯箱,在該氮海水中浸漬鮮魚之真鰺(俗稱:黑 尾、巴攏、竹莢魚)後,蓋上蓋子。又,將該發泡苯乙烯 箱保管在庫內溫度2〜3。(:的冷藏庫。又,針對該發泡苯 乙烯箱內的竹莢魚,第1天、第4天、第6天、第8天, 在財團法人北九州生活科學中心進行鮮度指標K値檢查 與細菌檢查。K値的實驗方法係使用離子交換樹脂柱-吸 光度測定法(以下,第2、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的 結果物之K値測定也相同)。這些結果如圖7及圖8所 -25- 201223450 示。 如圖7所示可得知,至第6天爲止,在K値未滿20 %,能完全地使用竹莢魚作爲生魚片用。再者,第8天爲 20.1%,但官能、試吃的結果,作爲生魚片也能美味地食 用。又,圖8所示,細菌數係比起初期腐敗之判斷基準的 100萬/g〜1億/g遠遠少非常多,至第8天爲止毫無問 題。圖9及圖10係爲進行了鮮度保持處理之竹莢魚的第 4天、第6天、第8天之官能檢査評價1、2。第4天、第 6天之總和評價皆非常高,即使在第8天也有3.5之高評 價。 其次,說明關於以第2鮮度保持處理法進行處理之結 果。即,將以如前述的方式產生的氮海水與鮮魚放入至真 空用塑膠袋,再以盡可能地去除空氣後的狀態加以密封。 在本實施例,分別將竹莢魚與石鱸放入至個別的真空用塑 膠袋後進行鮮度保持處理。圖11顯示初始、第4天、第 5天、第7天、第8天之DO値、海水溫度、鹽分濃度、 K値。 如圖11所示可得知,在將氮海水密封在真空用塑膠 袋中之情況,DO値降低成較開始時的0.8mg/L更低,可 確實地抑制DO値的上升。官能檢査評價係1 4名的檢查 員針對竹莢魚與石鱸雙方的鮮魚所進行。該官能檢查評 價,在第4天、第5天、第7天、第8天均大致相同,爲 如下述者。即,保持著外觀的鮮度劣化比例低且鰓、體表 之變色也少的優良狀態。又,身質也佳、內臟也完整保存 -26- 201223450 且無臭味,保持良好的鮮度。當作成爲生魚片時,背脊肉 的顏色也佳(紅肉極美味)。試吃的結果,無臭味,且也 有咬勁,非常美味。特別是竹莢魚之皮下的銀色極爲漂 亮,讓人不知道爲已經經過數日之魚。在竹莢魚的情況, 到第7天爲止,並未見到鰓脫色,但到第8天則見到在鰓 上產生若干的脫色。 其次,說明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進行處理之結果。 即,將以如前述的方式產生的氮海水充滿於浸漬容器 12,在其之中浸漬竹莢魚與石鱸60分鐘。此時的氮海水 溫度爲2.0°C、DO値爲0.45mg/L。然後,分別.將竹莢魚 與石鱸收容至個別的容器14內後將容器14內進行脫氣, 並且將容器14加以密封。又,將密封在個別的容器14中 之竹莢魚與石鱸保管於庫內溫度2〜3°C的冷藏庫6天。 在保管6天後的K値,竹莢魚爲2.4%、石鱸爲5.6%。 由此可得知,能夠將竹莢魚與石鱸的鮮度指標K値 在6天中仍保持個位數値的高鮮度。即,可得知在第3鮮 度保持處理法,在將竹莢魚與石鱸進行處理之情況,即使 在處理後經過了 6天,仍可充分地將竹莢魚與石鱸作成生 魚片加以食用。 其次,藉由適用後述的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 處理部Μ之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A, 將作爲處理水W之蒸餾水與作爲氣體之空氣進行混合處 理時的粒度分佈實測例顯示在圖1 2。此時,循環、混合 處理係將壓送泵P的壓力設爲1.2 MPa、蒸餾水的流量設 -27 201223450 爲3L/min、空氣之流量設爲0.2L/min、循環流路R內 的循環時間設爲 3分鐘。作爲測定器,使用英國的 NanoSight社製之LM10-HS。利用該測定器所進行之測定 法爲追踪(Tracking )法(追尾法),計測者爲日本 Quantum Design (股)。圖12係以粒度分佈顯示藉由該 測定器測定進行混合處理後的空氣之氣泡徑(nm )與氣 泡密度(個/mL 乂之結果。從該測定結果可得知,眾數徑 (mode diameter;最大頻繁粒子徑)爲120 nm、中數徑 (median diameter ; 50% 粒子徑)爲 121 nm、氣泡數密 度爲 7·12χ108 個 / mL。 眾數徑120 nm的氣泡1個的體積 =(π / 6) (120xl〇-9) 3 = 9.05x1 0_22m3 = 9·05χ10_16 c m3 7.12x10s個的奈米氣泡的體積 = 7.1 2x 1 08x9.05x 1 0'16 = 6.44x 1 0'7cm3 因此,奈米氣泡的體積分率 = 6.44xl0-7cm3/cm3 与 10_6 (不足 lppm)。 如此,在藉由適用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之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置Α所產生的處 理水W之奈米水中’存在有大約7億個/ mL之眾數徑 120 nm的奈米氣泡,其體積濃度爲小於lppm。又,在奈 米水中共存有奈米氣泡,奈米氣泡的表面帶有負電。即, -28 - 201223450 奈米氣泡的表面被電子所覆蓋。因此,即使爲氮奈米氣 泡,氣泡表面仍帶負電,即使氮奈米氣泡爲不足1 ppm程 度之體積濃度,菌數仍較奈米氣泡的數少非常多(例如, 105CFU/mL),則氮處理水能夠提供抗氧化環境。即, 氮處理水會對氧化還元電位(ORP )產生影響(抑制 ORP)。其結果,低DO値(例如,0.5mg/ L以下)的氮 處理水具有制菌、抗菌作用,可提供低氧化性環境。 其次,參照圖面,具體地說明關於流體混合處理部Μ 與流體攪拌部S的結構。 〔流體混合處理部Μ的結構〕 〔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係如圖1 3〜 圖16所示,在朝一方向(本實施形態爲左右方向)延伸 之上下一對横長四角形板狀混合元件210、220面對成疊 合狀態之兩混合元件2 1 0、2 2 0間’形成有朝該延伸方向 延伸的混合流路2 3 0。 又,在混合元件210的左側端部形成有流入側連接部 2 1 1。流入側連接部2 1 1係使一端開口於混合元件2 1 0的 左側端面,並且另一端開口於混合元件2 1 〇的左側端部下 面。在形成於流入側連接部2 1 1的一端之流入孔2 1 2,可 自由裝卸地連接著循環管J的流入側。在流入側連接部 2 1 1的另一端,經由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40連通著混 合流路230的起始端部。 又,在混合元件2 1 0的右側端部形成有流出側連接部 -29- 201223450 2 1 3。流出側連接部2 1 3係將一端開口於混合元件2 1 0的 右側端面’並且將另一端開口於混合元件2 1 0的右側端部 下面。在形成於流出側連接部213的一端之流出孔214, 可自由裝卸地連接著循環管J的流出側。在流出側連接部 213的另一端,經由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50連通著混合 流路230的終端部。 混合流路230係使由形成於混合元件210的下面之多 數個凹部215所構成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和由形成 於混合元件220的上面之多數個凹部225所構成的混合流 路形成圖案面Pb相對向而形成的。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 面Pa、Pb係藉由以開口形狀呈正六角形且無隙間的狀態 所形成的多數個凹部215、2 25,形成爲所謂的蜂巢狀。 並且,凹部215、22 5係形成爲同形同尺寸的六角開口形 狀,以如圖1 7所示的配置相對向,藉以形成使從流入孔 212流入至混合流路23 0之流體朝混合流路230的伸延方 向流動而分流之複數個分流部;和使在分流部被分分流的 流體朝混合流路23 0的伸.延方向流動而合流之複數個合流 部。 即,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係如圖1 7的一點鎖線所 示,將多數個混合元件210的凹部215在寬度方向呈五列 且在左右伸延方向配置成鋸齒狀而形成的。又,混合流路 形成圖案面Pb係如圖1 7之實線所示,將多數個混合元件 220的凹部225在寬度方向呈六列且在左右伸延方向配置 成鋸齒狀而形成的。又’在混合元件210的凹部215的中 -30- 201223450 心位置,混合元件2 2 0的凹部2 2 5的角部2 2 6係位在該位 置的狀態下抵接著。當以這樣的狀態抵接時,在相互位置 偏移之混合元件210的凹部215與混合元件220的凹部 225之間,能夠使流體(處理水W與氮氣)流動。角部 226爲3個凹部225 .的角部聚集之位置。又,在混合元件 220的凹部225的中心位置,混合元件210的凹部215的 角部216也位在該位置。角部216爲3個凹部215的角部 聚集之位置。在此情況,混合元件210的角部216係作爲 上述的分流部、合流部來發揮功能。 因此,例如,在流體從混合元件2 1 0的凹部2 1 5側朝 混合元件220的凹部225側流動之情況時,流體被分流到 2個流路。即’位在混合元件2 1 0的凹部2 1 5的中央位置 之混合元件220的角部226作爲用來將流體進行分流之分 流部發揮功能。相反地,在流體從混合元件220側朝混合 元件210側流動之情況,從雙方流動而來的流體藉由流入 到1個凹部215而合流。在此情況,位在混合元件220之 中央位置的角部226作爲合流部來發揮功能。 在混合流路230的起始端部與形成在混合元件210的 左側部的流入側連接部2 1 1之間,形成有起始端側暫時滯 留空間240。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240係使形成在混合 元件2 1 0的左側部下面之凹狀空間形成部24丨與形成在混 合元件220的左側部上面之凹狀空間形成部242在上下方 向相對面而形成的。並且,如圖17所示,以兩空間形成 部241、242所形成之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4〇的前後 -31 - 201223450 方向的寬度W1係形成爲與混合流路23 0的起始端部的前 後方向的寬度W2略相同寬度,在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 2 40的大致全寬度範圍,與混合流路230的起始端部相連 通。 又,在混合流路23 0的終端部與形成在混合元件210 的另一側部的流出側連接部2 1 3之間,形成有終端側暫時 滯留空間25 0。終端側暫時滞留空間2 5 0係使形成在混合 元件210的右側部下面之凹狀空間形成部251與形成在混 合元件220的右側部上面之凹狀空間形成部252在上下方 向相對面而形成的。並且,以兩空間形成部251、252所 形成的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 5 0的前後方向的寬度W 3係 形成爲與混合流路230的終端部的前後方向的寬度W4略 相同寬度,在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50的大致全寬度範 圍,與混合流路2 3 0的終端部相連通。 260爲隔著間隔而形成於上側的混合元件2 1 0的周圍 之多數個上側螺絲孔,26 1爲隔著間隔而形成於下側的混 合元件220的周圍之多數個下側螺絲孔。各螺絲孔260、 261係朝軸線而形成於上下方向,藉由將螺絲262螺裝於 朝上下對稱之上、下側螺絲孔2 6 0、2 6 1中,能夠將兩混 合元件210、220呈疊合狀態且簡單並穩固地連結。又, 藉由取下螺絲,可將兩混合元件210、220的連結加以簡 單地解除,而可進行凹部215、225等的洗淨作業。270 係形成爲在混合元件220的上面包圍多數個凹部225與空 間形成部242、252的周圍之Ο形環配置溝。271爲配置 -32- 201223450 於〇形環配置溝270之0形環。藉由〇形環271,能夠 確保混合元件2 1 0、220的密閉性。 如此,在相互對面配置成對向狀態之兩混合元件 2 1 0、220之間,流入側連接部2 1 1、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 間240、混合流路230、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5 0、及流 出側連接部21 3呈直列狀連通。又’亦如圖1 8所示,從 流入側連接部2 1 1的流入孔2 1 2所供給之流體流入到起始 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40內,再從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 240朝寬度方向呈略均等流入至混合流路230,在混合流 路230內流動後,通過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50而自流出 側連接部213的流出孔214流出。此時,在混合流路 230,流體一邊反復進行分流與合流(分散與混合),一 邊朝兩混合元件210、220的伸延方向呈蛇行狀態流動。 因此,當使作爲流體之例如液體與氣體流入至混合流路 23 0時,氣體會被超細微化且均等化成氣泡徑形成爲超微 米(奈米等級),並且均等分散化至液體中。 〔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基本構造係 與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相同,但,如 圖19所示,其不同點在於,在上下一對混合元件210、 220間,介裝有一片較這些混合元件210、220更薄板狀 之中間混合元件280,用以將這些混合元件210、220、 28 0作成爲積層狀態。 即,中間混合元件280係在與混合元件2 1 0的混合流 -33 201223450 路形成圖案面Pa相對面之上面,形成混合流路形成圖案 面Pb’另外’在與混合元件22〇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 Pb相對面之下面,形成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在此, 中間混合元件280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係將與凹部 215呈同形狀之多數個凹部281配置成對向狀態而形成 的’又’中間混合元件280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b係 將與凹部225呈同形狀之多數個凹部282配置成對向狀態 而形成的。 在中間混合元件280的左側部形成有空間形成部 243 ’空間形成部243係朝上下方向(肉厚方向)貫通, 並且,與混合元件210' 220的空間形成部241、242整 合’藉由這些空間形成部241〜243形成起始端側暫時滯 留空間24〇。在中間混合元件2 80的右側部形成有空間形 成部253,空間形成部253係朝上下方向(肉厚方向)貫 通’並且與混合元件210、220的空間形成部251、252整 合’藉由這些空間形成部2 5 1〜2 5 3形成終端側暫時滞留 空間2 5 0。2 8 3爲0形環配置溝、284爲Ο形環。在中間 混合元件2 8 0的周緣部,亦形成有與混合元件210、220 的螺絲孔260、26 1配合之螺絲孔(未圖示),對這些螺 絲孔中將螺絲262呈貫通狀的方式加以螺裝。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在混合元 件2 1 0與中間混合元件280之間、及在中間混合元件280 與混合元件220之間分別形成有混合流路230,朝上下呈 平行之混合流路230配置成二流路。又,流入側連接部 -34- 201223450 2 1 1的流入孔2 1 2所供給之流體流入到起始端側暫時滯窜 空間240內,再從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240朝寬度方向 略均等地並列流入至各混合流路230。其結果,能夠並列 且有效率地進行利用混合流路2 3 0所達到之流體的超細微 化及均等化。又’藉由將中間混合元件280層積所需之複 數片,能夠配置所要數量之混合流路230,能夠更有效率 地進行流體的超細微化、及均等化作業。 〔作爲第3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M〕 作爲第3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基本構造係 與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相同,但,如 圖20及圖21所示’其不同點在於,在上下=對混合元件 210、220間’介裝有兩片較這些混合元件210、220更薄 板狀之中間混合元件290、291,將這些混合元件210、 22 0、29 0、291作成爲積層狀態。 即,中間混合元件290係形成有朝其肉厚方向貫通之 多數個貫通孔292,貫通孔292係形成於與凹部225在平 面視角呈同形狀六角柱狀空間並且呈多數個配置著,藉以 形成平面形狀與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b整合之混合流路 形成圖案面Pc。藉此,在中間混合元件290的上下面, 形成有與混合元件2 1 0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相對面 而形成混合流路230之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c。又,中 間混合元件29 1係形成朝其肉厚方向貫通之多數個貫通孔 293 ’貫通孔293係形成於與凹部215在平面視角呈同形 狀六角柱狀空間,並且呈多數個配置著,藉以形成爲平面 -35- 201223450 形狀與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整合之混合流路形成圖案 面Pd。藉此’在中間混合元件29 1的上下面,形成有與 混合兀件2 2 0的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 b相對面而形成混 合流路230之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d。 在中間混合元件2 9 0、2 9 1的左側部,分別形成有相 互地整合之空間形成部244、245,空間形成部244、245 係朝上下方向(肉厚方向)貫通,並且亦與混合元件 210、220的空間形成部241、242整合,藉由這些空間形 成部24 1、242、244、245,形成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 240。在中間混合元件290、291的右側部,分別形成有相 互地整合之空間形成部2 5 4、2 5 5,空間形成部2 5 4、2 5 5 係朝上下方向(肉厚方向)貫通,並且亦與混合元件 210、220的空間形成部251、252整合,藉由這些空間形 成部2 5 1、2 5 2、2 5 4、2 5 5,形成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 250。294、295爲Ο形環配置溝,296、297爲Ο形環。 在中間混合元件2 9 0、2 9 1的周緣部,形成有與混合元件 210、220的螺絲孔260、261配合之螺絲孔(未圖示), 在這些螺絲孔中,將螺絲呈貫通狀的方式螺裝著。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如圖2 1 所示,在混合元件2 1 0與中間混合元件2 9 0之間、在中間 混合元件290、29 1彼此之間、中間混合元件291與混合 元件22〇、及通過中間混合元件290、291的混合元件 210、220彼此之間,分別形成有混合流路23〇。又,該混 合流路2 3 0係成爲不知流體流動在哪些元件間之不規則蛇 -36- 201223450 行流路。其結果,流動在該混合流路230之 流、脈流而蛇行。在此,錯流係指流體一邊摩 件 210、220、290' 291 的凹部 215、225 或賃 293的面一邊流動之流動。又,脈流係指流路 期性或不定期性地變化之流動。 因此,例如當使作爲流體之液體與氣體流 路230時,反復形成錯流、脈流,使得在流體 的高壓部分、局部的低壓部分等。在這樣的流 部地產生低壓部分(例如真空部分等的負壓部 發生所謂的發泡現象,在液體中產生氣體,或 膨脹(破裂),或所產生之氣體(氣泡)破壞 被稱爲空化的現象。藉由當引起這樣的空化現 之力,進行氣體的細微化,促進流體混合。其 更有效率地進行流體的超細微化、均等化等的 〔作爲第4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作爲第4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與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相 圖22及圖23所示,其不同點是在於,在上下 件2 10、220間介裝有一片較這些混合元件211 板狀之中間混合元件290,將這些混合元件 290作成爲積層狀態。在此,在混合元件220 成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取代混合流路: Pb ° 即,如圖23所示,在具有混合流路形成| 流體成爲錯 擦各混合元 ‘通孔292、 斷面積呈周 入至混合流 中產生局部 體中,當局 分)時,會 微小的氣泡 (消滅)之 象時所產生 結果,能夠 作業。 基本結構是 同,但,如 一對混合元 )、220更薄 210 ' 220 、 的上面,形 杉成圖案面 I案面Pa之 -37- 201223450 混合元件210與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a之混合元件 220之間’介裝有在上下面具有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c 之中間混合元件2 9 0,使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p a與混合 流路形成圖案面Pc相對面。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如圖2 3 所示,混合元件2 1 0與中間混合元件290之間、中間混合 元件290與混合元件220之間、及通過中間混合元件290 之混合元件2 1 0、220彼此之間,分別形成有混合流路 230。又,該混合流路2 3 0係成爲不知流體流動在哪些元 件間之不規則蛇行流路。其結果,流動在該混合流路2 3 0 之流體成爲錯流 '脈流而蛇行。又,流入側連接部2 1 1的 流入孔2 1 2所供給之流體流入到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 240內,從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40朝寬度方向呈略均 等且並列地流入至各混合流路2 3 0。其結果,能夠有並列 且效率地進行利用混合流路23 0所產生之流體的超細微化 及均等化。 〔作爲第5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 作爲第5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其基本結構 係與作爲第3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Μ相同,但如 圖24所示,其不同點在於,在上下一對混合元件210、 220間,介裝有較這些混合元件210、220更薄板狀之中 間混合元件280、290、291,將這些混合元件210、220、 280、290、291作成爲積層狀態。 即,本實施形態之流體混合處理部Μ係將具有混合 38- 201223450 流路形成圖案面Pa之混合元件210、與具有混合流^形 成圖案面Pc之中間混合元件290、與具有混合流路形成 圖案面Pd之中間混合元件291、在上下面具有混合流路 形成圖案面Pb、 Pa之中間混合元件280、與具有混合流 路形成圖案面Pc之中間混合元件290、與具有混合流路 形成圖案面Pd之中間混合元件291、及具有混合流路形 成圖案面Pb之混合元件220予以積層而構成。起始端側 暫時滯留空間 240係藉由空間形成部 241、244、245、 243、244、245、242所形成。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250 係藉由空間形成部 251、254、255、253、254、255、252 所形成。 藉由這樣的結構,能夠將第5實施形態之流體混合處 理部Μ的混合流路23 0的形態並列地進行二流路。又, 亦可因應需要,藉由增加介裝於混合元件210、220間之 中間混合元件2 8 0、2 9 0、2 9 1的數量,來並列地形成多數 個流路。其結果,能夠並列且有效率地進行利用混合流路 230所達到之流體的超細微化及均等化。 以上所述之第1實施形態〜第5實施形態之流體混合 處理部Μ,由於在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240與終端側暫 時滯留空間25〇之間呈單數或呈並列複數的方式形成有混 合流路30,使流體略均等地流入到各混合流路230,故, 能夠減低壓力損失。又,作爲變形例,亦可使上述第2實 施形態〜第5實施形態之中間混合元件2 8 0、2 9 0、2 9.1的 厚度與貫通孔292、293的徑適宜地加以不同。在該情 -39- 201223450 況,亦可使流體的超細微化及均等化效率上產生變化。 作爲一對混合元件210、220彼此之連結手段,不限 於本實施形態的螺絲,亦可適宜使用其變形例。例如,亦 可利用夾持帶這樣的元件夾持體(未圖示)夾持兩混合元 件210、220,來密封混合流路2 3 0的周圍,又,亦可藉 由對兩混合元件210、220進行夾持解除來開放混合流路 230。又,亦可將混合元件210與混合元件220的一方的 長側緣部彼此樞裝成左右對開狀,將另一方的長側緣部彼 此可以自由連結、解除地加以連結。若依據作爲這些變形 例之連結手段,能夠確實穩固地進行用來將混合元件 210、220連結成疊合狀態之連結作業,並且亦可簡單地 進行用來將混合元件2 1 0、220作成爲開放狀態之連結解 除作業。因此,該左右對開構造,對於需要頻繁地進行混 合流路230的洗淨作業之情況極爲理想。 〔流體攪拌部S的結構〕 〔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攪拌部S〕 圖25係顯示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攪拌部S。B 爲儲液部。使水等的液體Li儲存在儲液部B,在液體Li 中配置流體攪拌部S。Lo爲儲液部B的底面部。再者, 儲液部B不限於將成爲處理對象之液體Li以人工的方式 儲存之槽等,亦包含成爲處理對象之液體Li自然地儲存 之湖等。 流體攪拌部S係如圖25所示’將流體攪拌部20連動 連結在電動機部1的下端部’並將泵室部60連動連結在 -40- 201223450 流體攪'拌部20的下端部而構成爲一體。在此,藉由電動 機部1所驅動的泵室部60係構成非容積式之渦輪形泵, 在本實施形態,電動機部1與泵室部60係一體地配置於 液體Li中而能夠使用之結構。 將如此所構成的流體攪拌部S配置在成爲處理對象之 液體Li中,藉由泵室部60吸入液體Li,並且朝流體攪拌 部20側吐出。此時,在栗室部60的下游側且流體攪拌部 20的上流側,吸入其他流體(本實施形態爲氣體E ),將 複數種類的流體(本實施形態爲液體Li與氣體E)朝流 體攪拌部20壓送。又,被壓送至流體攪拌部20之液體 Li與氣體E在流體攪拌部20被混合、攪拌。其結果,產 生氣體E被超細微化且均等化之混合體(本實施形態爲混 合有超微細氣泡之液體)’並且混合體被搬出至所需的場 所。 以下,參照圖25〜圖32,更具體地說明流體攪拌部 S的結構。 電動機部1係如圖25所示’使軸線朝上下方向之驅 動軸4從電動機盒2的下端面部3向下方延伸。5爲電氣 纜線。在電動機盒2的下端面部3,藉由連結螺栓11連 結著板狀安裝體10。在安裝體丨〇’經由朝上下方向延伸 的複數支(本實施形態爲4支)的安裝螺栓12,一體地 安裝流體攪拌部20與泵室部60。17爲連接於安裝體1〇 之搬出軟管。搬出軟管17係作成爲與後述的攪拌室22連 通,來搬出混合體。18爲經由安裝體10在液體Li中支 -41 - 201223450 承流體攪拌部S用之支柱。19爲安裝螺栓。 流體攪拌部20係如圖25及圖26所示,殼體21內形 成有攪拌室22,在攪拌室22內配設有作爲一方的攪拌體 之可動側攪拌體23、和作爲另一方的攪拌體之固定側攪 拌體24。流體攪拌部20係以所需個數(本實施形態爲2 個)的方式,呈串燒狀配置於驅動軸4,並且相互地重疊 成疊層箱狀而連通。 殼體2 1係如圖25所示,由使軸線朝向上下方向之圓 筒狀周壁形成片25、與張設在周壁形成片25的下端之圓 板狀底部形成片26所形成,呈上面開口之箱形。 在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部,如圖25所示,形成 有具階差之嵌合用凹部27。具階差之嵌合用凹部27係在 安裝體10的下面,對形成爲向下方之突出狀的具階差之 嵌合用凸部13經由Ο形環(未圖示)從下方予以嵌合, 來連接成密接狀態。在底部形成片2 6之靠近中央部的位 置,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支承部28。 支承部28係如圖25、圖26及圖32所示’由使軸線 朝向上下方向之圓筒狀支承片29、以朝內側突出的形狀 形成於支承片29的上端內周面之板狀上面片30所形成。 在上面片30上,藉由連結螺栓32’將圓板狀支承母片31 連結成疊合狀態。支承母片31的外徑係形成爲與固定側 攪拌體24的外徑大致相同。33、34爲分別形成於上面片 30與支承母片31之連通孔’連通孔33、34亦作爲供驅 動軸4插通之插通孔來發揮功能。 -42 - 201223450 攪拌室2 2的軸線位置,即’周壁形成片2 5的軸線位 置係如圖26所示’對驅動軸4的軸線位置偏移一定寬 度。在本實施形態’偏移固定側攪拌體24的外徑之大略 6分之一的寬度。 驅動軸4之中途部,如圖32所示,安裝有圓板狀可 動側攪拌體2 3的旋轉中心部。又-,將可動側攪拌體2 3作 成爲可與驅動軸4 一體地旋轉。可動側攪拌體23的正下 方位置,如圖3 2所示,隔著一定間隙T (例如,1 mm前 後)將圓板狀固定側攪拌體24配設成相面對狀態。在固 定側攪拌體24之中央部形成有流入口 35,並且在兩攪拌 體23、24間,形成有自中央部的流入口 35起朝放射線方 向形成之攪拌流路36。又,在攪拌室22內,藉由兩攪拌 體23、24,將液體Li與氣體E混合、攪拌,產生作爲混 合體之混合有超微細氣泡的液體。 針對可動側攪拌體23與固定側攪拌體24,參照圖29 〜圖3 2更具體地進行說明。 可動側攪拌體23係如圖29所示,在形成爲一定厚度 的圓板狀之可動側本體40的下面,除了中央部41與一定 寬度的外周部42外,於半徑方向及圓周方向,整齊且緊 密地形成有底面視角呈六角形之流路形成用凹部43而形 成爲蜂巢形狀。 在此’如圖3 2所示,可動側本體4 〇之中央部41係 與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下面成爲相同面,另外,外周部 42係與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上面成爲相同面。又,在可 -43- 201223450 動側本體40的上面中心位置,形成有驅動軸插通孔44, 並且在同可動側本體40的上面,使筒狀連結片45與上述 驅動軸插通孔44連通而連設成一體。46爲形成在筒狀連 結片45的中途部之橫斷貫通狀的螺栓孔,47爲固定螺 栓,在使筒狀連結片45嵌合於驅動軸4之中途部的狀態 下,將固定螺栓47螺裝至螺栓孔46,藉此,將筒狀連結 片45拴緊固定於驅動軸4。 固定側攪拌體24係如圖30所示,在與上述可動側本 體40形成略同形狀,即,大致相同厚度、大致相同外徑 的固定側本體5 0之中央部,使作爲流入部之流入口 3 5朝 上下方向貫通並開口,在固定側本體50的上面,除了一 定寬度的外周部52以外,於半徑方向及圓周方向整齊且 緊密地形成底面視角呈六角形之流路形成用凹部53而形 成爲蜂巢形狀。再者,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的形狀, 不限於在底面視角呈六角形。例如,亦可形成爲半圓球凹 狀。 又,固定側攪拌體24係如圖3 2所示,在設置於支承 部28之支承母片31上,藉由連結螺栓55連結成疊合狀 態。固定側攪拌體24的流入口 35係與連通孔33、34 — 致。 形成在兩攬拌體23、24之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彼 此係如圖31所示,作爲基本形態,以位置偏移的狀態相 面對。即,使隣接的三個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中心部位 於相面對之一個流路形成用凹部5 3的中心部,並且使隣 -44 - 201223450 接的三個流路形成用凹部53的中心部位於相面對的一個 流路形成用凹部43的中心部,在兩流路形成用凹部43、 53間,爲了作爲被攪拌物之液體Li與氣體E從一個流路 形成用凹部43 ( 53 )朝相面對的二個流路形成用凹部53 (43 )分流(分散),又,從二個流路形成用凹部43 (53 )朝相面對的一個流路形成用凹部53 ( 43 )合流 (集合),而形成一邊蛇行一邊朝放射線方向流動之攪拌 流路3 6。 又,在可動側攪拌體23的外周部42與固定側攪拌體 24的外周部52之間,形成有外周緣的全周範圍呈開口之 作爲流出部的流出口 3 8。被混合、攪拌後的混合體係從 流出口 3 8流出。 在具有該基本形態之兩攪拌體23、24,如圖31及圖 32所示,可動側攪拌體23係在固定側攪拌體24之間, 在保持有一定間隙t之狀態下,與驅動軸4 一體地朝旋轉 方向X(平面觀看時爲順時鐘方向)旋轉。 因此,作爲被攪拌物之液體Li與氣體E,藉由離心 力,從中心側的流入口 3 5朝外周緣側的流出口 3 8,在攪 拌流路3 6中反復進行一邊朝上下方向蛇行一邊進行分流 (分散)與合流(集合),而朝放射線方向流動,再從形 成於周緣部之流出口 3 8流出。 在此,朝蛇行方向流動之氣體E與液體Li係在蛇行 方向承受剪斷作用,並且在可動側攪拌體23的旋轉方向 X ’承受切斷作用。其結果,液體Li與氣體E係在蛇行 -45- 201223450 方向與旋轉方向χ之合力方向上一邊承受剪斷作用與切 斷作用一邊流動,藉此被混合、攪拌’而確實地達到液體 Li中之氣體E的超細微化與均等化。 又,由於可動側攪拌體23與固定側攪拌體24可在軸 心周圍相對地移位,故,流路形成用凹部4 3與流路形成 用凹部53相對向而連通之面積呈週期性變化。即’從一 個流路形成用凹部43(53)朝相面對的二個流路形成用 凹部53(43)進行分流(分散),又,從二個流路形成 用凹部43 ( 53 )朝相面對的一個流路形成用凹部53 (43)合流(集合)時之連通面積呈週期性變化。因此’ 作爲被攪拌物之液體Li與氣體E會反復形成脈流。脈流 係指流路斷面積呈週期性變化之流動。又,當反復形成脈 流時,在流體中,會產生局部的高壓部分、局部的低壓部 分等。在這樣的流體中,當局部地產生低壓部分(例如真 空部分等的負壓部分)時,會發生所謂的發泡現象,在液 體中產生氣體,或微小的氣泡膨脹(破裂),或所產生之 氣體(氣泡)破壞(消滅)之被稱爲空化的現象。藉由當 引起這樣的空化現象時所產生之力,進行氣體的細微化, 促進流體混合。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25所示,在如上述的方式所形 成之殼體21的下部,經由〇形環,將形成相同之殼體21 的具階差之嵌合用凹部27從下方嵌合,藉此將二個流體 攪拌部20、20連接成密接狀態。 泵室部60係如圖25、圖27及圖28所示,在殼體61 -46- 201223450 內形成有泵室62。在泵室62內配設有葉輪(impeller) 63,並且葉輪63的中心部安裝在驅動軸4的下端部。 殻體61係如圖25所示,將使軸線朝向上下方向之圓 筒狀周壁形成片64載置於圓板狀底部形成片65上’形成 爲上面開口之箱形。在此,周壁形成片64的下端部係可 自由裝卸地嵌合於形成在底部形成片65的周緣部之溝槽 部81。在周壁形成片64的上端周緣部,形成有具階差之 嵌合用凹部66。85爲一體成形於底部形成片65的下面周 緣部之筒狀支承腳片。86爲形成在支承腳片85的周壁之 複數個流入開口部,儲液部B內的液體Li通過各流入開 口部86被吸入到吸入口 70內。 具階差之嵌合用凹部66係如圖25所示,對位在最下 段之殻體21的下部經由Ο形環(未圖示)從下方嵌合, 連接成密接狀態。在底部形成片65的靠近中央部的位 置,將用來承接驅動軸4的下端部之軸承部67朝下方突 出而設置。 葉輪63係如圖25、圖27及圖28所示,配置成爲在 底部形成片65上,與驅動軸4 一體地旋轉,且配置在較 軸承部67更上方的位置。軸承部67係由使軸線朝向上下 方向之圓筒狀周壁形成片68和張設在周壁形成片68的下 端之圓板狀軸承形成片69所形成。在周壁形成片68,以 朝圓周方向隔著間隔的方式形成有複數個吸入口 70。 又,形成有藉由葉輪63的旋轉將流體通過吸入口 70而吸 入至泵室62內之吸入流路71。在軸承形成片69形成有 -47- 201223450 動 成 輪 面 著 73 板 用 蔽 片 驅 〇 路 78 的 連 y 軟 混 樞支用凹部,在配置於樞支用凹部之軸承72樞支著驅 軸4的下端部。 在底部形成片65上,如圖25及圖28所示,一體 形有迴旋流導引體73。迴旋流導引體73具有將藉由葉 63的旋轉進行迴旋的流體朝迴旋方向導引之導引側 82,導引側面82係朝導引方向彎曲而形成的。又,沿 迴旋流導引體73形成有迴旋流路74。在迴旋流導引體 上,配設有吐出流路形成體75。 吐出流路形成體75係如圖25及圖27所示,由圓 狀遮蔽片76與4個安裝片77所形成,該遮蔽片76係 來遮蔽葉輪63的正上方,該4個安裝片77係用來將遮 片76呈下垂狀安裝於位在最下段之殼體21的底部形成 26。又,在遮蔽片76與底部形成片26之間,形成有朝 動軸4側且沿著驅動軸4之上方側流動的吐出流路78 7 9爲螺絲。 在此,形成下述一連串的連續流路,即,迴旋流 74的上流端連通於吸入流路7 1的下游端,吐出流路 的上流端連通於迴旋流路74的下游端,而吐出流路78 下游端連通於位在最下段之流體攪拌部20的連通孔33 34,又,連通孔33、34連通於攪拌流路36。又,經由 通流路80,與第二段的流體攪拌部20的連通孔33、34 而連通孔33、34連通於攪拌流路36,最後連通於搬出 管17»在該連續流路之2部位的攪拌流路36,使得 合、攪拌被確實地進行。 -48- 201223450 在圖25、圖27及圖28,87爲從支承腳片85的上部 朝外側突設的鍔狀卡止片。在卡止片87,朝上下方向貫 通之螺栓插通孔89以在圓周方向隔著間隔的方式形成有 4個。對各螺栓插通孔89,分別將安裝螺栓12從下方加 以插通,讓各安裝螺栓12的頭部從下方卡止於卡止片 87,使形成在安裝螺栓12的前端部之公螺紋部15螺裝於 形成在安裝體10之母螺紋部14,讓二個流體攪拌部20、 20夾持在電動機部1與泵室部60之間》88爲補強片。 如此,流體攪拌部S藉由取下螺裝於安裝體1〇的母 螺紋部14之安裝螺栓12的前端部,能夠解除流體攪拌部 20、20的夾持狀態。又,藉由使呈串燒狀連動連結於驅 動軸4之流體攪拌部20與泵室部60沿著驅動軸4而朝下 方滑動,使得能夠將該等構件從驅動軸4取下。又,藉由 採用該順序相反之順序,能夠將流體攪拌部20、20作成 爲夾持狀態。因此,重疊成疊層箱狀之流體攪拌部20可 自由裝卸於驅動軸4,亦可簡單地進行其數量增減之調節 作業。 在圖25及圖27,90爲管狀流體供給部,在殻體61 將前端側供給體91朝內側呈突出狀地安裝,在前端側供 給體9 1的基端部連通連結著基端側供給體92,再將同基 端側供給體92沿著周壁形成片25進行配管。再者,在本 實施形態’自流體供給部90,對殻體21內,供給需要量 之氮或氧或空氣等的氣體E。 如此’藉由來自於泵室部60之吐出壓與藉由可動側 -49- 201223450 攪拌體23的旋轉所產生之吸入壓’液體Li與氣體E從流 入口 35被吸入。又,藉由流入至攪拌流路36內並朝放射 線方向及旋轉方向X流動,進行混合、攪拌’再從攪拌 流路3 6的終端部之流出口 3 8 ’作爲混合體流出至攪拌室 22內》流出到攪拌室22內之混合體通過搬出軟管17而 搬出至所需的場所。此時,由於氣體E從泵室部60的下 游側被供給,故,能夠迴避氣體E對泵室部60的葉輪63 等產生壞影響。 針對如上述方式所構成之流體攪拌部S,亦可將下述 這樣的構造予以適宜組合並使用。 配置成相面對狀態之可動側攪拌體2 3與固定側攪拌 體2 4係可將至少其中任一方作成爲可朝相面對方向進行 進退位置調節,而能調節相面對的一定間隙t。又,可因 應與液體Li進行混合、攪拌的對象之氣體E、固體等的 種類,採用一定間隙t,來達到適當的超細微化與均等 化。例如,利用經由固定螺栓4 7來調節圖3 2所示的筒狀 連結片45朝驅動軸4之上下方向的安裝位置,使得可將 可動側攪拌體23對固定側攪拌體24進行進退位置調節。 又,固定側攪拌體24,亦可不連結於支承母片31, 而以前述的基本形態,藉由連結螺絲等連結於可動側攪拌 體23,讓雙方的攪拌體可一體地旋轉。在此情況,液體 Li與氣體E係藉由離心力,沿著攪拌流路36 —邊朝上下 方向蛇行一邊向放射線方向流動。此時,液體Li與氣體 E爲一邊承受剪斷作用一邊流動》再者,一體地旋轉之兩 -50- 201223450 攪拌體23、24,亦適用於將複數個攪拌室22 ; 前述驅動軸4的軸線方向之情況。因此,亦可{ 段(下游側)的攪拌室22內配置可動側攪拌體 側攪拌體24而僅使可動側攪拌體23旋轉,另外 (上流側)的攪拌室22內,配置一體地旋轉的 23、24。在此情況,藉由在下段的攪拌室22內 轉的兩攪拌體23、24,可將氣體E細微化,並 上段的攪拌室22內僅可動側攪拌體23能進行旋 拌體23、24,能夠將氣體E進一步攪拌而予 化。又,亦可在上、下段的攪拌室22內分別配 旋轉的兩攪拌體23、24。 又,在攪拌室22內,亦可配置有朝上下方 阻礙板(未圖示),使阻礙板作用在從流出口 3 成爲迴旋流之混合體,讓混合體成爲亦朝上下方 亂流。在此情況,可使混合體的均等化(均質化 〔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體攪拌部S〕 圖3 3〜圖3 9係爲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 S,其基本構造是與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相同 上、下側的殼體2 1、2 1彼此之連結構造與固定 24的固定構造上不同。 即,殼體21係如圖3 4所示,在使軸線朝向 之圓筒狀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部與下端周 別形成有呈鍔狀突出之上部連結片1 〇〇與下 1 1 0。上部連結片1 〇〇係形成有呈平坦面之上面 :續形成於 ^如,在上 23與固定 ,在下段 兩攪拌體 —體地旋 且藉由在 轉之兩攪 以超細微 置一體地 向延伸的 i 8流出而 向流動之 )提升。 體攪拌部 ,但,在 側攪拌體 上下方向 緣部,分 部連結片 101,使 -51 - 201223450 上面101位在較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面102稍微下方之 位置。又,藉由上面101與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部外周 面,形成嵌合用凹部27»在上面101的內周緣部’形成 有0形環嵌入用溝槽103,將〇形環104嵌入至〇形環 嵌入用溝槽103內。下部連結片110係在內周緣部’形成 有供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部105嵌入之嵌入用凹部 111,並且,在外周緣部形成有嵌入至嵌合用凹部27之嵌 合用凸部112。在最上段的殼體21,設有用來連接搬出軟 管17之連接孔部188。 如此,當將上、下側的殻體2 1、2 1彼此進行連結之 際,使形成在下側的殼體21之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 部105嵌入到形成在上側的殼體21之下部連結片110的 嵌入用凹部111’並且,將形成在下側的殼體21之上部 連結片1〇〇的嵌合用凹部27從下方嵌合到形成在上側的 殼體21之下部連結片110的嵌合用凸部112。又,在該 狀態下’藉由繫緊連結具(所謂的夾持帶)200,將上、 下部連結片100、110繫緊(固結),來將上 '下側的殼 體21、21彼此一體地連結。又,利用解除藉由繫緊連結 具200所達到之上、下部連結片1〇〇、11〇的繫緊狀態, 能夠解除上、下側的殻體2 1、21彼此之連結。 固定側攪拌體2 4係如圖3 4及圖3 5所示,在固定側 本體5 0的下面,以疊合狀態狀態連設有環板狀支承體 1 20,以將支承體1 2〇的外周緣部i 2丨作成爲朝外側方突 出狀(鍔狀)。又’支承體12〇的外周緣㉛121係配置於 -52- 201223450 形成在上側的殼體21之下部連結片110的嵌入用凹部 1Π,讓形成在嵌入於嵌入用凹部111之下側的殼體21的 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部105抵接於支承體120的外 周緣部121的下面,以繫緊連結具200,將上、下部連結 片1 00、1 1 〇 —體地繫緊’藉此,能夠利用上、下部連結 片100、110將支承體120的外周緣部121固定成夾持狀 態。 如此,支承體120係配夾持在上、下側的殼體21、 21間而一體地繫緊。又,藉由解除殼體21、21彼此之繫 緊狀態,亦可同時地取下支承體120。因此,能夠簡單且 迅速地進行當欲進行洗淨作業、維修作業等之際的分解、 組立作業。 第2實施形態的驅動軸4係如圖3 3所示,連動連結 於電動機部1的輸出軸6。即,自電動機盒2的下端面部 3,將輸出軸6朝下方突出,而在輸出軸6之下端部,經 由連動連結體130將朝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之驅動軸4的上 端部可自由裝卸地連結著。131爲驅動軸支承體,驅動軸 支承體131係介設於電動機盒2的下端面部3與安裝體 10之間,將驅動軸4的上部可自由轉動在上下方向的軸 線周圍的方式支承著。在安裝體10之中央部,形成有供 驅動軸4插通之插通孔132。140爲垂設在安裝體10之上 部中途軸承部。中途軸承部140係從安裝體10使圓筒狀 周壁形成片141垂下,而在周壁形成片141的內周面下端 部,亦如圖34所示,經由軸襯支承片142設有軸襯 -53- 201223450 14 3,藉由軸襯143,可自由轉動地承受驅動軸4之中途 部。在周壁形成片141的外周面下端部,以突出成鍔狀的 方式形成有下部連結片144。下部連結片144係在內周緣 部,形成有供形成在殼體21之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 部105嵌入用的嵌入用凹部145,並且,在外周緣部,形 成有嵌合到殼體21的嵌合用凹部27之嵌合用凸部146。 如此,在轉殻體21連結至中途軸承部140之際,使 形成在殼體21之周壁形成片25的上端周緣部105嵌入到 形成在周壁形成片141之下部連結片144的嵌入用凹部 145,並且將形成在殼體21之上部連結片100的嵌合用凹 部27從下方嵌合到形成在周壁形成片141之下部連結片 144的嵌合用凸部146。又,在該嵌合狀態,藉由繫緊連 結具200將上、下部連結片100、144予以繫緊,來將 上、下側的殼2 1彼此予以一體地連結。 在安裝驅動軸4之中途部的可動側攪拌體23之位 置,形成有具階差之小徑部1 49〜1 5 3。成爲五段的具階 差之小徑部1 49〜1 5 3形成爲依次朝順次下方成爲小徑 段,能夠將各可動側攪拌體23與葉輪1 54定位。即,如 圖34及圖35所示,各可動側攪拌體23的筒狀連結片45 的驅動軸插通孔44的內徑係與各具階差之小徑部1 49〜 1 5 3的外徑整合,限制朝上方之滑動。又,在限制朝上方 滑動之各具階差之小徑部149〜152的位置,經由形成在 筒狀連結片45之螺栓孔46以固定螺栓47加以固定,將 可動側攪拌體23連動連結於驅動軸4。又,以具階差之 -54- 201223450 小徑部153將形成在葉輪154之中央部的筒狀連結片155 予以定位,經由形成在筒狀連結片1 5 5之螺栓孔1 5 6以固 定螺栓157加以固定,藉此,將葉輪(葉輪)154連動連 結於驅動軸4。 泵室部60係如圖35及圖38所示,在殼體61內形成 有泵室62。在泵室62內配設有葉輪(葉輪)154,並 且,葉輪154之中心部安裝於驅動軸4的下端部。 殼體6 1係如圖3 5所示,在使軸線朝向上下方向之圓 筒狀周壁形成片160的上部外周面,以突出成鍔狀的方式 形成有上部連結片170。上部連結片170係將上面171形 成爲平坦面,並使上面171位於較周壁形成片160的上端 面稍微下方之位置。又,以上面171與周壁形成片160的 上端部外周面來形成嵌合用凹部172。在上面171的內周 緣部,形成有〇形環嵌入用溝槽1 74,使Ο形環1 73嵌入 到〇形環嵌入用溝槽174內。 如此,在將最下段的殼體21與殼體61予以連結之 際,使形成在下殼體61之周壁形成片160的上端周緣部 161嵌入到形成在殼體21之下部連結片110的嵌入用凹 部111,並且,將形成在殼體61之上部連結片170的嵌 合用凹部172從下方嵌入到形成在殻體21之下部連結片 110的嵌合用凸部112。又,在該狀態下,藉由繫緊連結 具200,將上、下部連結片170、1 10予以繫緊’來將 上、下側的殼體2 1、6 1彼此一體地連結。 如圖35及圖39所示,在殼體61的內周面下部安裝 -55- 201223450 有下端軸承部180。下端軸承部i8〇係由圓筒狀安裝片 181、環板狀軸承周緣部182與軸承中心部184所形成, 該安裝片181係呈疊合狀態安裝在周壁形成片160的內周 面,而該環板狀軸承周緣部182係連設於安裝片181的上 面’又’軸承中心部184係經由支承片183安裝在軸承周 緣部1 82之中央部。又,藉由軸承中心部1 84,將驅動軸 4的下端部予以軸支承著。1 8 5爲經由支承片1 8 3形成在 軸承周緣部1 8 2與軸承中心部1 8 4之間的吸入口。1 8 6爲 可將周壁形成片160與安裝片181予以自由裝卸地連結之 螺絲。1 8 7爲用來安裝流體供給部90之安裝孔部。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說明了作爲混合攪拌裝置之流 體攪拌部S ’但,亦可藉由從流體供給部9〇適宜提供液 體或粒體、粉體等的固體,代替作爲混合攪拌對象之氣 體,適用來作爲所需的混合攪拌裝置6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 置的槪念的說明圖。 圖2係本發明之作爲第i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 置的控制方塊圖。 圖3係本發明之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氮處理水產生裝 置的槪念的說明圖。 圖4係第3鮮度保持處理法的製程說明圖。 圖5係顯示溶氧量(DO値)的減少狀態之圖表。 -56- 201223450 圖6係溶氧量(DO値)的測定結果。 圖7係藉由第1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之竹莢魚的K 値測定結果。 圖8係藉由第1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之竹莢魚的一 般細菌測定結果。 圖9係藉由第1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之竹莢魚的官 能檢查評價1。 圖10係藉由第1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之竹莢魚的 官能檢查評價2。 圖11係藉由第2鮮度保持處理法所處理之竹莢魚與 石鱸的K値測定結果。 圖12係將蒸餾水與空氣進行混合處理時之氣泡的粒 度分佈圖。 圖1 3係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正面 說明圖。 圖1 4係圖1 3的I-Ι線箭號視角底面圖。 圖15係圖13的II-II線箭號視角平面圖。 圖1 6係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斷面 正面說明圖。 圖1 7係混合流路形成圖案面的說明圖。 圖1 8係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混合 流路的說明圖。 圖1 9係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斷面 正面說明圖。 -57- 201223450 圖20係作爲第3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斷面 正面說明圖。 圖2 1係作爲第3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混合 流路的說明圖。 圖22係作爲第4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斷面 正面說明圖。 圖23係作爲第4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混合 流路的說明圖。 圖24係作爲第5實施形態的流體混合處理部的斷面 正面說明圖。 圖2 5係作爲第i實施形態的流體攪拌部的部分切開 說明圖。 圖26係圖25的III-III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底面說明 圖。 圖27係圖25的IV-IV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平面說明 圖。 圖28係圖25的V-V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平面說明 圖。 圖29係可動側攪拌體的底面說明圖。 圖30係固定側攪拌體的平面說明圖。 圖3 1係顯示兩攪拌體的基本形態之底面說明圖。 圖32係圖31的VI-VI線斷面說明圖。 圖3 3係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流體攪拌部的部分切開 說明圖。 -58- 201223450 圖34係流體攪拌部的中途部的斷面側面說明圖。 圖3 5係流體攪拌部的下部的斷面側面說明圖。 圖36係圖33的VII-VII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平面說明 圖。 圖37係圖33的VIII-VIII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底面說 明圖。 圖38係圖33的IX-IX線方向視角的斷面底面說明 圖。 圖39係顯示兩攪拌體的基本形態之底面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A:氮處理水產生裝置 A1 :氧擴散-釋出促進手段 A2 :氮奈米氣泡混合促進手段 C :控制手段 D :溶氧量檢測手段 Η :熱交換器 J :循環管 Κ :處理水供給部 Μ :流體混合處理部 Ν :氮氣供給部 Ρ :壓送泵 R :循環流路 S :流體攪拌部 -59- 201223450 T :槽 V :壓力調整閥 W :處理水

Claims (1)

  1. 201223450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特徵爲: 具備有: 循環流路,其用來使流體循環; 槽,其設置於循環流路的中途部,用來收容處理水; 氮氣供給部,其接續於循環流路的中途部,爲了用來 對自槽流出之處理水供給氮氣;及 流體混合處理部,其設置於循環流路的中途部,用來 使剪斷力作用於自氮氣供給部所供給的氮氣與處理水的氣 液混相,將氮氣形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而與處 理水混合, 自流體混合處理部流出之混合有氣泡群的處理水係在 槽內循環流動,在槽內藉由使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擴散於 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 水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 中, 流體混合處理部係構成爲,使沿著循環流路延伸之一 對板狀混合元件面對成疊合狀態,在兩混合元件間形成朝 該延伸方向延伸的混合流路,並且在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 連通有形成於混合元件的一側部之流入孔,另外,在混合 流路的終端部連通有形成於混合元件的另一側部之流出 孔, 前述混合流路係具備有:使從前述流入孔流入之流體 -61 - 201223450 朝混合流路的伸延方向流動而分流之複數個分流部:及使 已被分流部分流之流體朝混合流路的伸延方向流動而合流 之複數個合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氮處理水產生裝置’其 中, 在前述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與形成於前述混合元件的 一側部之流入孔之間,形成有起始端側暫時滞留空間,並 且起始端側暫時滯留空間係形成爲與混合流路的起始端部 大致相同寬度,並在大致全寬度範圍與混合流路的起始端 部連通, 另外,在前述混合流路的終端部與形成於前述混合元 件的另一側部之流出孔之間,形成有終端側暫時滯留空 間,並且,終端側暫時滯留空間係形成爲與混合流路的終 端部大致相同寬度,並在大致全寬度範圍與混合流路的終 端部連通。 4. 一種氮處理水產生方法,其特徵爲: 具備有: 氮氣-處理水混合製程,其係使剪斷力作用於處理水 與氮氣之氣液混相後,讓氮氣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 泡群,再與處理水混合; 收容製程,其係將在氮氣-處理水混合製程所獲得之 混合有氣泡群混之處理水收容至槽內;及 氧脫出製程,其係藉由將溶解於在收容製程被收容於 槽內之處理水中的氧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得 -62- 201223450 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理水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 出。 5. —種氮處理水,其特徵爲: 其係將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之氮氣與處理 水混合而收容於槽內,藉由將在槽內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 擴散於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 在處理水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出而產生。 6. 一種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理法,其特徵爲: 將成爲具有超細微的氣泡之氣泡群之氮氣與處理水混 合而收容於槽內,藉由將在槽內溶解於處理水中之氧擴散 於成爲細微的氣泡之氮氣,使擴散有氧之細微的氮氣在處 理水中浮起,並且從處理水脫出而產生氮處理水, 將生鮮水產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一定時間而進行處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 理法,其中, 將在氮處理水中浸漬一定時間而進行處理之生鮮水產 收容到收容袋中,並且將收容袋內進行脫氣並予以密封, 在該脫氣-密封狀態進行冷藏處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生鮮水產的鮮度保持處 理法,其中, 將在氮處理水中浸漬一定時間而進行處理之生鮮水 產,在浸漬於氮處理水中之狀態下再進行冷凍處理。 -63-
TW100131115A 2010-08-30 2011-08-30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device,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method, nitrogen-treated wat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of fresh fishery products processed by means of nitrogen-treated water TW20122345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2933 2010-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3450A true TW201223450A (en) 2012-06-16

Family

ID=45772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1115A TW201223450A (en) 2010-08-30 2011-08-30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device,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method, nitrogen-treated wat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of fresh fishery products processed by means of nitrogen-treated wate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180405B2 (zh)
KR (1) KR20140037787A (zh)
CN (1) CN103079688B (zh)
TW (1) TW201223450A (zh)
WO (1) WO20120296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98B (zh) * 2017-11-14 2019-01-21 亞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液混合機構、製程設備及氣液混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1523B1 (en) * 2013-03-01 2019-04-24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A liquid processing method
CN105026026A (zh) * 2013-03-01 2015-11-04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液体处理混合器及方法
JP2014210214A (ja) * 2013-04-16 2014-11-13 株式会社Mgグローアップ 窒素ナノバブル水および窒素ナノバブルを用いた水の処理方法
JP6352099B2 (ja) * 2014-08-01 2018-07-04 三菱重工交通機器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微小気泡混合流体生成装置
US10219670B2 (en) 2014-09-05 2019-03-05 Tennant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lying treatment liquids having nanobubbles
JP6024060B1 (ja) * 2016-07-14 2016-11-09 株式会社昭和冷凍プラント 窒素水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JP6339733B2 (ja) * 2017-10-25 2018-06-06 丸福水産株式会社 混合ユニット、流体混合装置、及び、混合流体生成装置
JP2020062619A (ja) * 2018-10-19 2020-04-23 Kyb株式会社 気泡含有液体製造装置
GB2604335A (en) * 2021-02-24 2022-09-07 Cornelius Obri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uspensions of a Gas in a Liqui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2331B2 (ja) * 1992-10-29 1997-09-10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溶存酸素低減装置
JP3108025B2 (ja) * 1996-09-06 2000-11-13 久夫 小嶋 気液処理装置
JP2000140591A (ja) * 1998-11-04 2000-05-23 Sony Chem Corp 混合装置、混合方法及び重合方法
JP2002119836A (ja) * 2000-10-16 2002-04-23 Epcon:Kk 静止型混合装置
AU2003277642A1 (en) * 2002-11-08 2004-06-15 Sukeyoshi Sekine Mixing and pulverizing device
JP4969897B2 (ja) * 2006-04-14 2012-07-04 株式会社昭和冷凍プラント 漬け汁、漬け汁製造装置及び加工漬け方法
CN101765377A (zh) * 2007-07-31 2010-06-30 学校法人明治大学 食品处理方法和食品处理装置
WO2009088085A1 (ja) * 2008-01-10 2009-07-16 Mg Grow Up Corp. 静止型流体混合装置
JP2008259514A (ja) * 2008-06-11 2008-10-30 Mtec Co Ltd 冷凍魚体ブロックの解凍方法
JP5500575B2 (ja) * 2008-06-16 2014-05-21 アイセル株式会社 混合要素、混合装置、混合方法、攪拌翼、攪拌装置及び攪拌方法
JP5020902B2 (ja) * 2008-07-28 2012-09-05 株式会社アネモス 溶存酸素低減方法及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98B (zh) * 2017-11-14 2019-01-21 亞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液混合機構、製程設備及氣液混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9688B (zh) 2015-01-21
WO2012029663A1 (ja) 2012-03-08
JPWO2012029663A1 (ja) 2013-10-28
CN103079688A (zh) 2013-05-01
KR20140037787A (ko) 2014-03-27
JP5180405B2 (ja) 201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23450A (en)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device, nitrogen-treated-water generating method, nitrogen-treated wat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of fresh fishery products processed by means of nitrogen-treated water
US1100749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ultra-fine bubbles having oxidizing radical or reducing radical by resonance foaming and vacuum cavitation, and ultra-fine bubble water manufacturing device
US6530895B1 (en) Oxygenat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oxygenating a liquid therewith,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JP2013135834A (ja) 陳列台
TW482744B (en) Process for enriching a liquid with oxygen and apparatus for enriching a liquid with oxygen to an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at least 40 mg/l.
KR101150740B1 (ko) 나노버블 함유 액체 제조 장치 및 나노버블 함유 액체 제조 방법
EP2376140B1 (en) Improvements in oxygenation of a fluid
EP2327298B1 (en) Device for supplying gas into water
KR20070107705A (ko) 오존수 생성 장치, 오존수 생성 장치에 이용하는 기액 혼합구조, 오존수 생성 방법 및 오존수
Boyd et al. Evaluation of propeller-aspirator-pump aerators
US7631615B1 (en) Oxygenation system for fish farming installations
US20020069833A1 (en) Water circ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7014391B2 (ja) 微細気泡形成装置
CN205794518U (zh) 一种作用于耗氧的水生动物密度养殖的生态平衡系统
CN109475827B (zh) 混合处理体、混合处理法、混合生成流体、流体混合器、流体混合处理装置、鱼贝类养殖系统和鱼贝类养殖法
JP4231249B2 (ja) 高酸素水製造装置及び底質の浄化方法
JP2014518755A (ja) 気体溶解装置
Petrille et al. Comparisons of oxygen-transfer rates and water-circulating capabilities of emergency aerators for fish ponds
WO201208402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gas to a liquid within a receptacle and use of such an apparatus
JP2010269218A (ja) 気液混合液の生成方法
CN102897890A (zh) 高浓度氧处理水生成法、高浓度氧处理水以及生鲜海鲜的新鲜度保持处理法
KR20180095175A (ko) 인공해수 제조용 황 리액터
JP2013135661A (ja) 高濃度酸素処理水生成法、及び、高濃度酸素処理水、並びに、生鮮魚介類の鮮度保持処理法
JP2003080048A (ja) 気液混合装置
JP2021193946A (ja) 養殖装置および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