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408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4088B
CN103034088B CN201210062188.3A CN201210062188A CN103034088B CN 103034088 B CN103034088 B CN 103034088B CN 201210062188 A CN201210062188 A CN 201210062188A CN 103034088 B CN103034088 B CN 103034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electrode
latent
image
image carrier
photore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2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4088A (zh
Inventor
田中有周
田中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4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4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4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4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 G03G2215/027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using wi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支撑部件,支撑部件设置在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潜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以及格栅电极,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对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格栅电极具有沿着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第一支撑部分,其从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第二支撑部分,其从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以及夹持单元,其在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格栅电极而使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潜像形成在图像支撑体上并且通过将色调剂供给到潜像来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充电单元对图像支撑体的外周表面充电。
充电单元包括用于向图像支撑体供给电荷的充电丝(放电电极的实施)以及用于控制图像支撑体的电势的格栅电极(控制电极的实例)。另外,为了提高图像支撑体的带电速度,存在格栅电极具有弯曲形状以便沿着图像支撑体弯曲的情况。
另外,作为与充电单元相关的技术,例如,已知在JP-A-2008-262114(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精度确定图像承载体和弯曲的格栅电极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潜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和格栅电极,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对所述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所述格栅电极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潜像承载体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所述格栅电极对所述潜像承载体的电势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潜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侧(即,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潜像承载体侧)并且从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第二支撑部分,其在所述充电单元中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相对的位置处并且从所述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以及夹持单元,其将所述充电单元压向所述潜像形成部分,以便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所述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夹持单元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弹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弹簧部件在保持所述充电单元的保持部件与所述充电单元之间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对应的位置处,以便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压向所述格栅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以高精度确定图像承载体和弯曲的格栅电极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可靠地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它们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周边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设置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靠近感光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离开感光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设置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沿纵向的一端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沿纵向的另一端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透视图;以及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和感光体位于可执行充电的位置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另外,在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各图中,对相同的组成元件基本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重复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
所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沿着竖直方向(箭头V方向)从下侧到上侧包括:纸张收容部分12,其收容记录纸张P;图像形成部分14,其设置在纸张收容部分12上方并且在从纸张收容部分12供给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文档读取部分16,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以及控制部分20,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内并且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进行控制。此外,在以下描述中,由箭头V方向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设备主体10A的上下方向,由箭头H方向指示左右(水平)方向,并且由箭头+D方向指示深度(水平)方向。
纸张收容部分12设置有用于对具有不同尺寸的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P进行收容的第一收容部分22、第二收容部分24和第三收容部分26。第一收容部分22、第二收容部分24和第三收容部分26各自设置有馈送辊32,该馈送辊32将所收容的记录纸张P馈送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在传送路径28上位于馈送辊32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用于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传送辊34和一对传送辊36。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传送辊36的下游侧还设置有定位辊38,定位辊38使记录纸张P暂时停止并在确定的定时将记录纸张P馈送到下文将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沿箭头V方向从纸张收容部分12的左侧到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下部以直线形式设置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此外,从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下部到安装在图像形成部分14的右侧表面处的纸张输出单元15设置有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分。另外,传送路径28连接至双面传送路径29,在双面传送路径29上传送并且反转记录纸张P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双面传送路径29设置有:第一切换部件31,其在传送路径28与双面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反转部分33,其从图像形成部分14的右下部到纸张收容部分12的右侧沿箭头-V方向(在图1中向下)设置为直线形状;传送部分37,被传送至反转部分33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进入该传送部分37并且记录纸张P在传送部分37处沿箭头H方向(在图1中向左)传送;以及第二切换部件35,其在反转部分33与传送部分37之间切换。另外,反转部分33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2,并且传送部分37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4。
第一切换部件31是呈三棱柱形状的部件,并且通过驱动器(未示出)使第一切换部件31的前端移动至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29中之一,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按照相同方式,第二切换部件35是在正视图中呈三棱柱形状的部件,并且通过驱动器(未示出)使第二切换部件35的前端移动至反转部分33和传送部分37中之一,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另外,传送部分37的下游侧端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连接至传送辊36的前侧,传送辊36位于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处。此外,折叠型手动送纸部分46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侧表面,并且从手动送纸部分46到传送路径28上的定位辊38的前方形成连接。
文档读取部分16设置有:文档传送装置52,其逐张地自动传送原稿G;台板玻璃54,其设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侧并且将原稿G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以及文档读取装置56,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原稿G或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原稿G。
文档传送装置52具有自动传送路径55,多对传送辊53设置在该自动传送路径55上,并且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设置成使得原稿G在台板玻璃54上通过。另外,文档读取装置56在停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端处的状态下对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原稿G进行读取,或者文档读取装置56在沿箭头H方向移动的同时对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原稿G进行读取。
另一方面,图像形成部分14在设备主体10A的中央处设置有作为潜像承载体实例的圆筒状感光体62。感光体62通过驱动器(未示出)而沿箭头+R方向(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承载通过光照射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另外,作为对感光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实例的格栅电晕管型充电单元100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侧并且位于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位置处。此外,稍后将描述充电单元100的细节。
如图2所示,还在下述位置设置有曝光装置66: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充电单元100的下游侧,并且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并且基于与每种色调剂颜色对应的图像信号而对已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施加光(曝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此外,曝光装置66不限于LED类型,并且例如可利用多棱镜扫描激光光线。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曝光装置66施加曝光光线的部分的下游侧还设置有作为显影器实例的旋转变换型显影装置70,所述显影器使用设定颜色的色调剂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侧并且在感光体62的下侧还设置有中间转印带68,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呈环形形状,并且卷绕在下述辊子上:驱动辊61,其通过控制部分20而受到旋转驱动;张力施加辊63,其对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接触并且跟随中间转印带68而旋转;以及辅助辊69,其在稍后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接触并且跟随中间转印带68而旋转。另外,通过驱动辊61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方向(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
另外,一次转印辊67设置在感光体62的相对侧且将中间转印带68夹置在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之间,该一次转印辊67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在下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接触:即,该位置朝向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下游侧远离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的位置。此外,从电源(未示出)向一次转印辊67供给电力,由此通过与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的电势差将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此外,二次转印辊71设置在辅助辊69的相对侧且将中间转印带68夹置在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之间,该二次转印辊71作为将已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转印部分的实例。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位于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之间,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正面接触。另外,从电源(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辊71供给电力,由此在通过与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的电势差而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此外,清洁装置85设置在驱动辊61的相对侧且将中间转印带68夹置在清洁装置85与驱动辊61之间,该清洁装置85在中间转印带68的二次转印之后回收残留色调剂。另外,位置检测传感器83设置在围绕中间转印带68而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的位置处,该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附着在中间转印带68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用作图像形成处理的开始定时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侧还设置有清洁装置73,该清洁装置73清除未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而残留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等。清洁装置73具有这样的构造:利用与感光体62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87和刷辊89(参见图2)回收残留色调剂等。
另外,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侧(也位于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侧)设置有除电装置86(参见图2),该除电装置86通过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施加光线来除电。除电装置86通过在清洁装置73回收残留色调剂等之前用光线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除电,以便减小由静电引起的附着力,由此提高残留色调剂等的回收率。此外,除电灯75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侧和充电单元100的上游侧,该除电灯75为回收残留色调剂等之后的除电器。
通过二次转印辊71二次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位置设定在上述传送路径28的途中。此外,沿传送路径28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由箭头A指示)在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装置80,该定影装置80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上。
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具有设置在记录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表面侧(上侧)并且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热源,加压辊84设置在加热辊82的下侧并且朝向加热辊82的外周表面按压记录纸张P。另外,沿传送路径28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进一步在定影装置80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辊39,该传送辊39将记录纸张P传送至纸张输出部分15或反转部分33。
另一方面,在文档读取装置56的下侧并且进一步在显影装置70的上侧,以可更换的方式沿箭头H方向依次设置有分别容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选自除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之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或者可以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
在显影装置70中,在选择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情况下,使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形成图像,并且在未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情况下,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形成图像。此外,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实例描述了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而不使用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来形成图像的情况,但作为另一实例,也可使用Y、M、C、K四种颜色和第一专色E或第二专色F这五种颜色来形成图像。
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设置有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各色调剂颜色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沿圆周方向(沿逆时针方向以该次序)依次设置。通过作为旋转单元的电动机(未示出)使得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相对于中心角旋转60°来进行变换,然后使相应的显影单元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另外,由于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这里将描述显影单元72Y,并且将省略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描述。
显影单元72Y具有作为主体的壳体部件76,并且壳体部件76填充有包括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未示出),经由色调剂供给路径(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供给色调剂和载体。另外,壳体部件76具有面向感光体62外周表面的矩形开口部分76A,并且开口部分76A设置有显影辊74,显影辊74的外周表面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此外,限制显影剂层厚的板状限制部件79沿着开口部分76A的纵向设置在壳体部件76内的靠近开口部分76A的部分处。
显影辊74包括可旋转地安装的圆筒形显影套筒74A和由固定在显影套筒74A内部的多个磁极构成的磁性部件74B。显影套筒74A旋转以便形成显影剂(载体)的磁刷,并且限制部件79限制层厚以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另外,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被传送至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并且与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相对应的色调剂附着到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以进行显影。
此外,呈螺旋形状的两个传送辊77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壳体部件76中。当两个传送辊77旋转时,壳体部件76内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纵向)被循环传送。另外,设置在相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的六个显影辊74沿圆周方向设置成这样:相邻的显影辊74之间形成中心角60°的间隔。因此,通过显影单元72的变换使得随后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1所示,当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时,将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颜色的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外部装置依次输出至曝光装置66。此时,作为实例,在显影装置70中,使得显影单元72Y(参见图2)旋转并且保持为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接下来,在充电单元100中,通过作为被供电的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和102B(参见图3)与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的电势差所引起的电晕放电来对感光体62充电。此时,对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参见图3)施加偏压,由此感光体62的充电电势(放电电流)被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接下来,根据图像数据从曝光装置66发射的光对已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表面)曝光,并且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黄色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另外,通过显影单元72Y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此外,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接下来,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沿箭头+R方向旋转60°,从而使得显影单元72M面向感光体62的表面。另外,进行充电、曝光以及显影各处理,并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按照相同方式,将蓝绿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以及根据进一步颜色设定的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图像依次地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记录纸张P从纸张收容部分12馈送并且被传送到传送路径28,通过定位辊38以与各色调剂图像被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同步的方式将该记录纸张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另外,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被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已被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P上。
接下来,沿箭头A方向(所示的向右方向)朝定影装置80传送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另外,在定影装置80中,通过加热辊82进行加热和加压辊84进行加压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此外,将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输出至例如纸张输出部分15。
此外,当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通过定影装置80将图像定影到正面上,然后通过将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V方向馈送至反转部分33和沿着箭头+V方向从反转部分33送出记录纸张P来变换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后端。通过双面传送路径29沿着箭头B方向(所示的向左方向)传送记录纸张P,并且将该记录纸张P进一步传送至传送路径28,进而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形成图像并且将图像定影到该背面上。
接下来,将描述充电单元100和充电单元100的安装结构。
如图3所示,充电单元100包括H-V平面(横截面)呈U字形的遮蔽部件105。通过沿着作为纵向的箭头+D方向直立设置的分隔板103将遮蔽部件105的内部划分成隔室106A和隔室106B。此外,沿着箭头+R方向,隔室106A设置在上游侧,并且隔室106B设置在下游侧。另外,作为实例,遮蔽部件105的开口部分105A设置为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沿着作为长轴方向的箭头+D方向构造在隔室106A中,并且按照相同的方式,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B沿着作为长轴方向的箭头+D方向构造在隔室106B中。此外,遮蔽部件105设置有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以遮盖开口部分105A。当从H-V平面观察时,格栅电极104设置在充电丝102A和102B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之间。另外,稍后将描述格栅电极104和对格栅电极104进行清洁的格栅清洁部分150的细节。
沿着箭头V方向竖立的盖部件107和108安装在遮蔽部件105的一对侧壁105B和105C的外表面上,侧壁105B和105C设置为沿箭头H方向面对彼此。盖部件107的上端在横截面中向外(所示的左侧)弯曲成L形状,从而形成平板状引导部分107A。此外,盖部件108的上端在横截面中向外(所示的右侧)弯曲成L形状,从而形成平板状引导部分108A。通过稍后描述的导轨109和111沿着箭头+D方向对引导部分107A和108A进行引导,并且在箭头H和V方向上保持引导部件107A和108A(限制移动),由此将充电单元100设置成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如图4所示,作为可旋转地支撑感光体62的支撑部件实例的壳体90和91分别设置在感光体62沿轴向的两端处,并且感光体62以及壳体90和91构成潜像形成部分。
作为第一支撑部分实例的肋部90A和91A形成在壳体90和91的感光体62侧。肋部90A和91A的上端表面弯曲成向上形成凸起,并且其曲率中心对于感光体62的旋转中心而言是共同的。另外,肋部90A和91A的高度设定为这样:当格栅电极104由肋部90A和91A支撑时,格栅电极104和感光体62限定间隙d(参见图11)。
这样,在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从感光体62侧支撑格栅电极104的弯曲形状(稍后详细描述),并且感光体62和格栅电极104维持间隙d(参见图11)。
此外,如图4所示,安装有充电单元100的安装部分110沿箭头V方向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侧。安装部分110包括:基板124;长方体状滑动部件126和128(保持部件的实例),其设置为沿着箭头+D方向(或-D方向)在基板124上移动;电动机132,其为用于移动滑动部件126和128的驱动源;以及导轨109和111(参见图3)(移动部分的实例),其通过滑动部件126和128的移动而沿着箭头V方向竖向移动。
平坦部分124A形成在基板124的另一端处,并且电动机132和如下文所述将电动机132的驱动力传递至滑动部件128的齿轮系133设置在平坦部分124A上。
滑动部件126保持为这样:当沿箭头+D方向观察安装部分110时,该滑动部件126能够在基板124的左端上表面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并且滑动部件128保持为这样:当沿箭头+D方向观察安装部分110时,该滑动部件128能够在基板124的右端上表面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另外,利用螺钉将连接部件129固定到滑动部件126的上表面和滑动部件128的上表面上。借助于连接部件129的固定,滑动部件126和滑动部件128可沿着箭头+D方向或沿着箭头-D方向一体地移动。
如图5A和5B所示,滑动部件128设置有形成在齿轮系133侧的齿条部分128A和在箭头+D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的凸轮部分128B和128C。齿条部分128A与构成齿轮系133的其中一个齿轮即小齿轮133A啮合,由此通过小齿轮133A的旋转而沿着箭头+D方向或箭头-D方向而直线移动。另外,凸轮部分128B和128C的每一个包括向下倾斜为相对于箭头+D方向成角度的倾斜部分以及在倾斜部分的上端和下端连续形成的上平坦部分和下平坦部分。
导轨111设置在滑动部件128的下侧,该导轨沿着箭头+D方向引导充电单元100并且将充电单元100保持在感光体62上。导轨111设置有沿着箭头+D方向具有预定间隔的钩部111A和111B。当从箭头+D方向观察时,钩部111A和111B的横截面呈倒L形状,并且位于上端处的平坦部分钩住滑动部件128的凸轮部分128B和128C。另外,在图像形成期间,钩部111A和111B位于凸轮部分128B和128C的下端处。
利用这种构造,当通过小齿轮133A的旋转而使滑动部件128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时,钩部111A和111B沿着凸轮部分128B和128C的倾斜表面向上(箭头UP方向)移动,并且导轨111沿着箭头UP方向移动。
同时,按照与滑动部件128相同的方式,滑动部件126也设置有向下倾斜为相对于箭头+D方向成角度的凸轮部分(未示出),并且安装在导轨109上的钩部(未示出)钩住凸轮部分。此外,由于滑动部件126未设置有齿条,而是通过连接部件129(参见图4)与滑动部件128一体形成,因此滑动部件128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的同时滑动部件126也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由此,钩部沿着凸轮部分向上移动,并且导轨109沿着箭头UP方向移动。
这样,当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时,导轨109和111沿着箭头UP方向移动,由导轨109和111保持的充电单元100相对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沿着箭头UP方向移动。
这里,如图5A所示,在图像形成期间,充电单元100相对于基板124(参见图4)沿着箭头-D方向定位滑动部件126和128,从而使得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保持在可被充电的位置(第一位置)处。此外,当对稍后将描述的格栅电极104(参见图7)进行清洁并且将充电单元100安装到图像形成部分14(参见图1)上或从图像形成部分14上拆除时,如果滑动部件126和128相对于基板124(参见图4)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则导轨109和111上升。因此,如图5B所示,充电单元100被保持在比第一位置(即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更远离感光体62的位置(第二位置)处。另外,在图5A和5B中,未示出基板124(参见图4)。
如图6所示,在保持充电单元100的滑动部件126和128与构成充电单元100的导轨109和111之间,在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将充电单元100压向感光体62的弹簧部件94(夹持部件的实例)。弹簧部件94使用扭力弹簧或压缩弹簧并且设置在与肋部90A和91A对应的两个位置处,肋部90A和91A分别形成在支撑感光体62的壳体90和91上。
如图7至9所示,格栅电极104在平面图中呈矩形形状,并且从纵向的一端至另一端一体地形成有安装部分104A、电极部分104B以及安装部分104C。
另外,在格栅电极104安装在充电单元100中的状态下,当从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观察时格栅电极104是弯曲的。换言之,在格栅电极104中,安装部分104A、电极部分104B以及安装部分104C弯曲成朝向充电丝102A和102B(参见图3)的凸出形状。另外,将安装部分104A、电极部分104B以及安装部分104C的曲率设定为使得它们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d沿着感光体62的圆周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使得它们沿着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弯曲。
格栅电极104的电极部分104B具有由多个六边形孔(未示出)形成的网格形状,并且为了提高刚度,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框架104D和104E。另外,电极部分104B由框架104D、安装部分104A、框架104E以及安装部分104C包围。
如图7和8所示,格栅电极104的安装部分104A设置有作为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贯通孔的安装孔145A和145B。安装孔145A和145B分别沿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在格栅电极104的一端处形成为呈矩形形状。
另外,如图7和9所示,在安装部分104C中,作为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贯通孔的安装孔147在格栅电极104的另一端处形成为呈大致三角形形状。
如图10所示,安装部件142设置有用于沿着箭头-D方向偏压格栅电极104的弹簧部件152A和152B。弹簧部件152A和152B例如使用扭力弹簧,并且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第一端固定到安装部件142上,而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第二端钩卡在形成于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一端处的安装孔145A和145B的边缘上。
另一方面,在安装部件144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另一端进行固定的钩部156。钩部156沿着箭头+D方向弯曲并且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安装孔147的前端上。
另外,弹簧部件152A和152B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安装孔145A和145B上;通过沿着箭头+D方向牵拉格栅电极104而使钩部156钩卡在安装孔147上;并且由此将格栅电极104安装到充电单元100中。
在图10中,安装在充电单元100中的安装部件142和144设置有:支撑表面160A和161A,其用于支撑格栅电极104;以及支撑体160和161(作为第二支撑部分的实例),其具有遮盖遮蔽部件105的内部的功能。支撑表面160A和161A弯曲成向下凹陷,并且从充电丝102A和102B侧支撑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两侧。因此,格栅电极104沿着支撑表面160A和161A的形状而弯曲成形成相对于感光体62的同心圆。
这里,支撑体160和161形成在与形成于上述壳体90和91上的肋部90A和91A相对的位置处。另外,由于肋部90A和91A从感光体62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104并且支撑体160和161从充电丝102A和102B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104,因此当设置在充电单元100中的导轨109和111通过滑动部件126和128的移动而向下移动并由此使得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到达其可被充电的位置时,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隔着格栅电极104彼此靠近。
另外,由于用于将充电单元100压向感光体62的弹簧部件94设置在滑动部件126和128与导轨109和111之间,因此通过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夹持格栅电极104(参见图11)。
支撑体160和161分别经由设置有接合孔162A的固定部件162和设置有接合孔163A的固定部件163固定到遮蔽部件105上,沿着宽度方向横跨支撑体160和161且形成在遮蔽部件105处的锁爪105D与接合孔162A、163A接合。因此,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产生用于将支撑体160和161按压到遮蔽部件105上的力,并由此可以将支撑体160和161无间隙地装配到遮蔽部件105中。
支撑体160和161具有形成为比支撑表面160A和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固定表面160B和161B,并且在支撑表面160A和161A与固定表面160B和161B之间存在高度差(即,当从下侧观察时固定表面160B和161B比支撑表面160A和161A向上凹陷的量更大)。另外,由于固定部件162和163将支撑体160和161固定到固定表面160B和161B上,因此防止了固定部件162和163与格栅电极104之间的干涉。此外,形成在固定部件163处的上述钩部156向下突出,并且在与支撑表面161A相同的位置或在比支撑表面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安装孔147的前端上。
这里,使用用于向格栅电极104施加张力的扭力弹簧的弹簧部件152A和152B钩卡在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一端。为此,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扭力所作用的方向是经由格栅电极104将支撑体160按压到遮蔽部件105上的方向。从而,弯曲的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一端被按压到支撑体160的支撑表面160A上,并且支撑体160与遮蔽部件105紧密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形成在固定部件163处的作为第二按压部件实例的钩部156在与支撑表面161A相同的位置或在比支撑表面161A更靠近遮蔽部件105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安装孔147的前端上。从而,弯曲的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另一端被按压到支撑体161的支撑表面161A上。另外,由于固定部件163(其中形成的钩部156)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一端上,因此施加到格栅电极104上的张力用作将支撑体161按压到遮蔽部件105上的力。
接下来,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在打印期间,如图5A和5B所示,控制部分20(参见图1)驱动电动机132以使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着箭头-D方向移动并且导轨109和111向下移动。从而,如图11所示,充电单元110位于其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处。
此时,形成在用于对潜像形成部分的感光体62进行支撑的壳体90和91中的肋部90A和91A从感光体62侧支撑格栅电极104,并且形成在充电单元100的安装部件142和144中的支撑体160和161从充电丝102A和102B侧支撑格栅电极104,从而将格栅电极104维持为处于弯曲状态。另外,由于用于将充电单元100压向感光体62的弹簧部件94设置在滑动部件126和128与导轨109和111之间,因此,如图11所示,当充电单元100位于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处时,通过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其支撑表面160A和161A)夹持格栅电极104。
另外,肋部90A和91A的高度设定为这样:当格栅电极104由肋部90A和91A支撑时,格栅电极104和感光体62限定间隙d(参见图11)。
借此,弯曲的格栅电极104由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夹持并且被限制成维持弯曲形状,从而以高精度确定格栅电极104的位置,使得格栅电极104距感光体62的距离为间隙d。
此外,由于弹簧部件94设置在与肋部90A和91A对应的两个位置处,因此肋部90A和支撑体160夹持格栅电极104的力与肋部91A和支撑体161夹持格栅电极104的力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因此,通过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可靠地夹持格栅电极104。
这里,在格栅电极是平板的情况下,如果形成在充电单元100中的格栅电极被按压到形成于潜像形成部分中的部件(这里是指具有平坦上表面的肋部90A和91A)上,则可以利用格栅电极的张力以高精度来确定格栅电极的位置,以代替如同在本示例性实施中那样使用两组部件(这里是指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来夹持格栅电极的结构。
然而,在如同本示例性实施例那样格栅电极是弯曲的情况下,如果采用该结构,则由于格栅电极被形成在潜像形成部分中的部件(这里是指肋部90A和91A)按压,因此尽管肋部90A和91A的上表面形成为沿着格栅电极的弯曲形状,但是格栅电极的弯曲形状将被破坏。
因此,如上所述,通过肋部90A和91A以及支撑体160和161夹持格栅电极104。
如上所述,尽管基于本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由本发明人做出的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实例,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技术。更确切地讲,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当然不应被理解为基于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描述而受到限制,而是要根据权利要求的叙述来进行解释,并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括与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技术等同的技术以及涵盖在权利要求的主旨范围内的所有变型。
例如,肋部90A和91A的上端表面或支撑体160和161的下端表面不必连续弯曲,而是可以通过间断的突起而总体地弯曲。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自由选择记录类型,并且可应用于举例来讲诸如为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的利用色调剂进行记录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
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
支撑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潜像承载体;以及
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其通过放电而对所述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单元还包括: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潜像承载体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所述格栅电极对所述潜像承载体的电势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潜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并且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侧并且从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
第二支撑部分,其在所述充电单元中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相对的位置处并且从所述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以及
夹持单元,其将所述充电单元压向所述潜像形成部分,以便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所述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弹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弹簧部件在保持所述充电单元的保持部件与所述充电单元之间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对应的位置处,以便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压向所述格栅电极。
CN201210062188.3A 2011-09-28 2012-03-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34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2628A JP5768630B2 (ja) 2011-09-28 2011-09-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12628 2011-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4088A CN103034088A (zh) 2013-04-10
CN103034088B true CN103034088B (zh) 2016-08-03

Family

ID=47911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2188.3A Active CN103034088B (zh) 2011-09-28 2012-03-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61641B2 (zh)
JP (1) JP5768630B2 (zh)
CN (1) CN103034088B (zh)
AU (1) AU2012201066B2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6729A (en) * 1981-12-23 1984-08-21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207178A (ja) * 1997-01-16 1998-08-07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帯電装置
JP200908609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Ricoh Co Ltd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794096A (zh) * 2009-02-03 2010-08-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5221A (en) * 1982-05-20 1986-03-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k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527441B2 (ja) 1987-09-04 1996-08-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感光体帯電装置
JPH0264957U (zh) * 1988-11-01 1990-05-16
JPH056464U (ja) * 1991-07-08 1993-01-29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帯電器の支持構造
JP2758534B2 (ja) 1992-07-13 1998-05-28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の支持構造
JPH06308800A (ja) * 1993-04-21 1994-11-04 Minolta Camera Co Ltd 帯電装置
JPH0895346A (ja) * 1994-09-29 1996-04-12 Konica Corp 帯電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2208A (ja) 1998-10-02 2000-04-21 Canon Inc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23157B2 (en) * 2002-06-13 2004-11-23 Xerox Corporation Charging device having curved grid
JP2008262111A (ja) * 2007-04-13 2008-10-30 Ricoh Co Ltd グリッド電極・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5181518B2 (ja) 2007-04-13 2013-04-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1181B2 (ja) * 2007-12-21 2013-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09013972B4 (de) * 2009-03-19 2010-12-23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Corotroneinrichtung für ein über ein Führungsmittel bewegtes Element, insbesondere bei einem elektrografischen Druckgerä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6729A (en) * 1981-12-23 1984-08-21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207178A (ja) * 1997-01-16 1998-08-07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帯電装置
JP200908609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Ricoh Co Ltd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794096A (zh) * 2009-02-03 2010-08-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73067A (ja) 2013-04-22
US8761641B2 (en) 2014-06-24
CN103034088A (zh) 2013-04-10
US20130078000A1 (en) 2013-03-28
JP5768630B2 (ja) 2015-08-26
AU2012201066B2 (en) 2013-09-19
AU2012201066A1 (en)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4738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81413B (zh) 清洁装置、充电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54739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644391B2 (ja) 電気接続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340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1906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915965B2 (ja)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84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2278B2 (ja)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3539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742277B2 (ja)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9199A (ja) 制御電極、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9A (ja)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309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