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2125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2125A
CN103032125A CN2012103580832A CN201210358083A CN103032125A CN 103032125 A CN103032125 A CN 103032125A CN 2012103580832 A CN2012103580832 A CN 2012103580832A CN 201210358083 A CN201210358083 A CN 201210358083A CN 103032125 A CN103032125 A CN 103032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engine
cylinder head
sidewall
internal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80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2125B (zh
Inventor
片冈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2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2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2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21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在安装有电磁致动器的气缸盖上还具备检测器,且在不另行使用屏蔽构件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电磁致动器的电磁波对检测器的影响。所述内燃机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气缸盖(4)的多个侧壁(51L、51R、51B、51FL、51FR)呈多边形的外周壁(51)上具备变更内燃机(1)的输出特性的电磁致动器(45)、检测内燃机(1)的运转状况的检测器(82),其中,在与配设有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不同的侧壁(51FR)上配设检测器(82),在从电磁致动器(45)至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气缸盖(4)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气缸盖上设有电磁致动器和检测器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可变气门传动装置的内燃机,该可变气门传动装置通过安装在气缸盖上的作为电磁致动器的电磁螺线管的动作来使第一吸气阀与第二吸气阀连动或解除连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623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具备四个侧壁呈四边形的外周壁的气缸盖和气缸盖罩的彼此形成同一平面的一个侧壁上安装有作为电磁致动器的电磁螺线管。
当电磁螺线管进行动作时,产生电磁波,若在附近存在检测内燃机的运转状况的检测器等,则电磁螺线管的电磁波有时会对检测器造成影响而产生噪声。
因而,在气缸盖上安装检测器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另行设置磁屏蔽件等屏蔽构件等的对策,从而导致部件件数变多且成本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方面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在安装有电磁致动器的气缸盖上还具备检测器,且在不另行使用屏蔽构件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电磁致动器的电磁波对检测器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气缸盖4的多个侧壁51L、51R、51B、51FL、51FR呈多边形的外周壁51上具备变更内燃机1的输出特性的电磁致动器45、检测内燃机1的运转状况的检测器82,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在与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不同的侧壁51FR上配设所述检测器82,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气缸盖4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内燃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所述气缸盖4的侧壁51R、51FR的长度部分。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内燃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周向定向而延伸的冷却散热片53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多片平行地形成,
从所述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气缸轴线方向定向而延伸的纵肋54将所述冷却散热片53多片连结而形成,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所述纵肋54。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内燃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上配设火花塞81。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内燃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作为排气口17的延长且与排气管19连结的排气连结管部17c在与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相邻的侧壁51FR上延伸出,
在所述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左右对开周壁部中的与所述电磁致动器45成为相反侧的对开周壁部17cL上安装作为所述检测器82的氧浓度传感器8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内燃机,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气缸盖4的多个侧壁51L、51R、51B、51FL、51FR呈多边形的外周壁51上具备变更内燃机1的输出特性的电磁致动器45和检测内燃机1的运转状况的检测器82,其中,在与配设有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不同的侧壁51FR上配设检测器82,使检测器82远离电磁致动器45配置,且在从电磁致动器45至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气缸盖4的一部分,因此非磁性体的气缸盖4的一部分能够屏蔽检测器82,以防因电磁致动器45的动作而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从而能够在不另行使用磁屏蔽件等专用的屏蔽构件的情况下避免电磁致动器45的电磁波对检测器82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由于在从电磁致动器45至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所述气缸盖4的侧壁51R、51FR的长度部分,因此屏蔽检测器82以防止电磁致动器45的电磁波的影响的屏蔽效果增大,能够有效地避免电磁致动器45的电磁波对检测器82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由于从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周向定向而延伸的冷却散热片53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多片平行地形成,从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气缸轴线方向定向而延伸的纵肋54将冷却散热片53多片连结而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气缸盖4的空冷效果,且能够提高气缸盖4的强度及刚性,通过将该纵肋54配置成位于从电磁致动器45至检测器82的直线上,由此能够有效地屏蔽检测器82,以防电磁致动器45的电磁波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由于在配设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上配设与电磁致动器45同样地产生电磁波的火花塞81,因此气缸盖4的一部分能够屏蔽检测器82,进而也防火花塞81的电磁波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由于作为排气口17的延长且与排气管19连结的排气连结管部17c在与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相邻的侧壁51FR上延伸出,在所述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左右对开周壁部中的与所述电磁致动器45成为相反侧的对开周壁部17cL上安装作为所述检测器82的氧浓度传感器82,因此能够使氧浓度传感器82尽可能远离电磁致动器45配置,在两者间夹有内燃机1的多个构成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屏蔽氧浓度传感器82,以防因电磁致动器45的动作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3是安装有各种构件的气缸盖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各种构件的气缸盖的俯视图。
图5是安装有各种构件的气缸盖的右侧视图。
图6是气缸盖的右侧视图。
图7是气缸盖的主视图。
图8沿着图6及图7的VIII-VII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内燃机
4…气缸盖
13…燃烧室
19…排气管
17c…排气连结管部
17cL、17cR…对开周壁部(日语:半割周壁部)
40…可变气门传动装置
42…连结销
45…电磁螺线管
51…外周壁
51L…左侧壁
51R…右侧壁
51B…后侧壁
51FL…左前侧壁
51FR…右前侧壁
53…冷却散热片
54…纵肋
81…火花塞
82…氧浓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涉及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是搭载在机动二轮车等小型车辆上的单气缸的空冷式4冲程循环内燃机,气缸体3和气缸盖4从下向上顺次重叠并一体地紧固在未图示的曲轴箱上,气缸盖罩5覆盖气缸盖4的上方。
气缸体3、气缸盖4、气缸盖罩5向前方略微前倾而向上方立起(参照图1)。
参照图1及图2,在气缸体3中设有将活塞11嵌合成往复移动自如的气缸套12,气缸盖4以与气缸体3之间形成活塞11的顶面所面向的燃烧室13的方式紧固在气缸体3上。
并且,参照图1及图4,在气缸盖4上,从燃烧室13向后方延伸出左右两根的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在中途合体而作为一根上游侧吸气口14延伸出,且从燃烧室13向前方延伸出一根排气口17。
气缸盖4中的吸气口14的上游侧形成与具备燃料喷射阀的吸气装置18连结的吸气连结开口部14c,排气口17的下游侧的与排气管19连结的排气连结管部17c向前方偏右侧突出。
在气缸盖4中的分支吸气口15、16的各上壁部一体地嵌合有阀引导件21g、22g,由各阀引导件21g、22g分别支承为能够滑动的第一吸气阀21和第二吸气阀22对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的面向燃烧室13的各开口进行开闭。
另外,由在气缸盖4中的排气口17的上壁部一体地嵌合的阀引导件23g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排气阀23对排气口17的面向的燃烧室13的开口进行开闭。
第一吸气阀21和第二吸气阀22及排气阀23被阀簧21s、22s、23s向上方施力,从而均将面向燃烧室13的各开口关闭。
参照图1至图4,气门传动机构20是一根凸轮轴25沿左右方向定向而经由一对轴承26、27轴支承在气缸盖4上的SOHC型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机构,在凸轮轴25的斜前后上方支承有摇臂轴28、29,第一吸气摇臂31和第二吸气摇臂32彼此左右相邻且中央被后方的摇臂轴28轴支承为摆动自如,排气摇臂33的中央被前方的摇臂轴29轴支承为摆动自如。
第一吸气摇臂31中,轴支承于一端的辊31r与凸轮轴25的吸气凸轮凸起部25i滚动接触,螺接于另一端的挺杆螺钉31t与第一吸气阀21的被阀簧21s向上方施力的阀杆的上端相接。
第二吸气摇臂32中,轴支承于一端的辊32r与凸轮轴25的休止凸轮凸起部25k滚动接触,螺接于另一端的挺杆螺钉32t与第二吸气阀22的被阀簧22s向上方施力的阀杆的上端相接。
另一方面,排气摇臂33中,轴支承于一端的辊33r与凸轮轴25的排气凸轮凸起部25e滚动接触,螺接于另一端的挺杆螺钉33t与排气阀23的被阀簧23s向上方施力的阀杆的上端相接。
吸气凸轮凸起部25i的凸轮峰部(日语:カム山)在凸轮轴25的规定的旋转角度处使第一吸气摇臂31的辊31r向上方移动而使第一吸气摇臂31摆动,由此另一端的挺杆螺钉31t抵抗阀簧21s而按压第一吸气阀21,将第一吸气口15的面向燃烧室13的开口在规定的时刻打开。
同样,排气凸轮凸起部25e的凸轮峰部在凸轮轴25的规定的旋转角度处使排气摇臂33的辊33r向上方移动而使排气摇臂33摆动,由此另一端的挺杆螺钉33t抵抗阀簧23s而按压排气阀23,将排气口17的面向燃烧室13的开口在规定的时刻打开。
但是,休止凸轮凸起部25k的外周面呈大致圆周面,当休止凸轮凸起部25k与第二吸气摇臂32的一端的辊32r滚动接触时,第二吸气摇臂32几乎不摆动,第二吸气阀22保持关闭第二吸气口16的面向燃烧室13的开口而成为闭阀休止状态。
然而,为了防止在闭阀休止状态下产生燃料积存,休止凸轮凸起部25k在与吸气凸轮凸起部25i相同的旋转角度处具有微小的凸轮峰部,使第二吸气阀22极微小地开阀。
沿着气缸盖4的左侧壁51L而呈前后长的矩形的凸轮链条室4C上下贯通地形成,在该凸轮链条室4C中,在比对凸轮轴25的左侧进行轴支承的轴承26向左方突出的左轴端部嵌合有从动链轮30,在从动链轮30与未图示的嵌合在曲轴上的驱动链轮之间架设有链条24,曲轴的旋转经由链条24以二分之一的旋转速度向凸轮轴25传递,使第一吸气摇臂31和排气摇臂33与曲轴的旋转同步地进行摆动,从而将第一吸气阀21和排气阀23分别在所需要的时刻进行开闭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下述的可变气门传动装置40将第二吸气摇臂32与第一吸气摇臂31连结成一体地进行摆动时,第二吸气阀22与第一吸气阀21在相同时刻被进行开闭驱动,这以外的时刻,第二吸气阀22成为闭阀休止状态。
以下,对可变气门传动装置40进行说明。
参照图1及图2,第一吸气摇臂31和第二吸气摇臂32左右彼此相邻而由摇臂轴28轴支承为摆动自如,在第一吸气摇臂31和第二吸气摇臂32的轴承部分的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31f、32f分别形成有与摇臂轴28平行地穿设的第一引导孔31h和第二引导孔32h,该第一引导孔31h和第二引导孔32h以在第一吸气阀21(及第二吸气阀22)的闭阀状态下左右同轴地相连的方式形成为同径的圆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导孔31h和第二引导孔32h在相互对置的面的相反侧形成有中空的底壁31g、32g。
有底圆筒状的连结解除活塞41与底壁31g之间夹设弹簧41s而沿左右轴向滑动自如地嵌插在第一引导孔31h中,连结销42沿左右轴向滑动自如地嵌插在第二引导孔32h中。
连结销42包括完全收纳在第二引导孔32h中的圆柱主体42a和从圆柱主体42a的右端面的中央突出并贯通底壁32g的中空孔的杆部42b,在第一引导孔31h与第二引导孔32h左右同轴地相连时,连结销42的圆柱主体42a能够向第一引导孔31h移动。
在第一吸气阀21(及第二吸气阀22)的闭阀状态下第一引导孔31h与第二引导孔32h左右同轴地相连时,若在连结销42的杆部42b上没有施加有外力,则如图2所示,被弹簧41s施力的连结解除活塞41将连结销42向右方按压,使圆柱主体42a完全收纳在第二引导孔32h中,从而使与连结解除活塞41相接的圆柱主体42a的左端面与第二引导孔32h的左开口端面成为同一平面,因此第一吸气摇臂31和第二吸气摇臂32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摆动。
然而,当在连结销42的杆部42b上施加有外力而将连结销42向左方按压时,连结销42抵抗弹簧41s的作用力而将连结解除活塞41压入,连结销42的圆柱主体42a进入并嵌插到第一引导孔31h中,而位于跨第一引导孔31h和第二引导孔32h这两者的位置,由此第一吸气摇臂31和第二吸气摇臂32经由连结销42连结而一体地进行摆动。
并且,若向连结销42施加的外力消失,则在弹簧41s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连结解除活塞41将连结销42向右方按压,使其后退而收纳到第二引导孔32h内,由此能够解除连结。
这样,通过连结销42的前进,第一吸气摇臂31与第二吸气摇臂32连结而一体地进行摆动,通过连结销42的后退来解除第一吸气摇臂31与第二吸气摇臂32的连结。
从对后方的摇臂轴28的右端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向上方突出形成有杆支承部57,传动杆43沿左右贯通该杆支承部57而被支承为滑动自如。
传动杆43的左端形成有扩径了的圆板部43a。
该圆板部43a的左侧面与嵌插在第二吸气摇臂32的第二引导孔32h中的连结销42的向右方突出的杆部42b对置。
虽然连结销42与第二吸气摇臂32一起摆动,但传动杆43的圆板部43a具有始终能够与在可摆动的范围内进行摆动的连结销42的杆部42b对置的面积。
气缸盖4为由铝合金制的非磁性体构成的铸造件,如图3及图4所示,在气缸盖4的外周壁51上,在气缸轴线(气缸套1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平行地形成有多片从该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周向定向而延伸出的冷却散热片53。
另外,在气缸盖4的外周壁51上的所需部位以连结上下排列的冷却散热片53的方式突出形成有与气缸轴线大致平行的纵肋54。
冷却散热片53在图4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呈四方形,而外周壁51通过五个侧壁形成五边而构成。
如图4所示,气缸盖4的上端的与气缸盖罩5对合的对合面52呈五边形,该五边形的对合面52为五个侧壁的端面,由此外周壁51通过朝向左方的左侧壁51L、朝向右方的右侧壁51R、朝向后方的后侧壁51B、朝向前方偏左的左前侧壁51FL、朝向前方偏右的右前侧壁51FR这五个侧壁而形成为大致五边筒状。
所述吸气连结开口部14c从该气缸盖4中的后侧壁51B的下部中央突出,所述排气连结管部17c从右前侧壁51FR突出。
并且,在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的上部大致中央的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的部分从外侧安装有对可变气门传动装置40进行驱动的作为致动器的电磁螺线管45。
参照气缸盖4的右侧视图即图5,在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的上部的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的外表面上,沿着对合面52在前后形成有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且在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之间的下方形成有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d,这三个分别具有螺纹孔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从右侧壁51R的外表面略微突出而形成。
在前后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之间的大致中央穿设有供电磁螺线管45的柱塞45p贯通的圆孔56。
该右侧壁51R的圆孔56与贯通支承于从右侧壁51R隔开而突出形成的所述杆支承部57中的传动杆43同轴。
另一方面,电磁螺线管45中,安装凸缘部46f沿着有底圆筒状壳体46的开口端面向前后下这三个方向延伸而形成,向这三个方向延伸的安装凸缘部46f的端部的各安装孔与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的三个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的螺纹孔对应。
因此,将电磁螺线管45的柱塞45p插入圆孔56中,并同时将壳体46的向三个方向延伸出的安装凸缘部46f的端部分别与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相抵,使螺栓48贯通安装凸缘部46f的各安装孔而螺接于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的各螺纹孔中,从而将电磁螺线管45安装在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上。
由于固定电磁螺线管45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从右侧壁51R的外表面略微突出,因此在右侧壁51R与电磁螺线管45之间形成空隙,在气缸盖4与电磁螺线管45之间夹有空气层49。
需要说明的是,在贯通了圆孔56的柱塞45p的端部固定有减振件47。
这样,当将电磁螺线管45安装到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上时,如图2所示,电磁螺线管45的向左方突出的柱塞45p贯通圆孔56而经由减振件47与位于同轴上的传动杆43的右端面相接。
图2示出在电磁螺线管45处于消磁状态下,连结销42后退而解除第一吸气摇臂31与第二吸气摇臂32的连结的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通过凸轮轴25的旋转,与吸气凸轮凸起部25i相接的第一吸气摇臂31进行摆动而对第一吸气阀21进行开闭驱动,但与休止凸轮凸起部25k相接的第二吸气摇臂32几乎不发生摆动,使第二吸气阀22成为闭阀休止状态。
可变气门传动装置40在内燃机1的低速运转时成为连结解除状态,从而使第二吸气阀22成为闭阀休止状态,而仅对第一吸气阀21进行开闭驱动。
当对电磁螺线管45进行励磁时,柱塞45p突出而经由减振件47将传动杆43向左方按压,传动杆43将与圆板部43a抵接的连结销42向左方按压,当第一吸气摇臂31的第一引导孔31h与第二吸气摇臂32的第二引导孔32h处于同轴时,连结销42向左方前进而将第一吸气摇臂31与第二吸气摇臂32连结。
当通过凸轮轴25的旋转而与吸气凸轮凸起部25i相接的第一吸气摇臂31进行摆动时,经由连结销42连结的第二吸气摇臂32也一体地进行摆动,从而对第二吸气阀22和第一吸气阀21一起进行开闭驱动。
可变气门传动装置40在内燃机1的高速运转时对电磁螺线管45进行励磁而成为连结状态,从而对第一吸气阀21和第二吸气阀22同时进行开闭驱动。
电磁螺线管45的柱塞45p不与进行摆动的连结销42直接相接,而与夹在中间的传动杆43相接,因此,因与进行摆动的连结销42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弯曲方向的力不会对柱塞45p及电磁螺线管45造成影响。
另外,当使电磁螺线管45消磁时,在弹簧41s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连结销42一下子后退,从而使与杆部42b滑动接触的传动杆43向右方移动,但由于在传动杆43与柱塞45p之间夹设有减振件47,因此能够抑制传动杆43与柱塞45p之间的动作声的产生。
接着,对气缸盖4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气缸盖4通过左侧壁51L、右侧壁51R、后侧壁51B、左前侧壁51FL、右前侧壁51FR这五个侧壁构成外周壁51。
在安装所述电磁螺线管45的右侧壁51R上,上部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b、55d周边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且前两个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55d的下方也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的下部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凹部58,在该凹部58的下表面形成有火花塞81的火花塞安装凸台部59(参照图2、图6)。
火花塞81与螺纹孔59h螺合,且使前端电极向燃烧室13内突出而安装到火花塞安装凸台部59上。
火花塞81从火花塞安装凸台部59向斜右上方突出设置,位于凹部58的右方(参照图2)。
如图3所示,在安装该火花塞81及电磁螺线管45的右侧壁51R的相邻的右前侧壁51FR的下部,如上所述那样排气连结管部17c向前方偏右侧突出,该右前侧壁51FR的排气连结管部17c的突出的下部附近及相邻的左前侧壁51FL的下部的偏右部分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未设置冷却散热片53的左前侧壁51FL的下部向内侧前端变细地凹陷而形成凹部60。
在从右前侧壁51FR向前方偏右侧突出的排气连结管部17c上向斜左上方鼓出而形成有氧浓度传感器82的传感器安装凸台部61。
氧浓度传感器82以前端部分嵌入到传感器安装凸台部61的圆孔中而使前端的检测部位于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内部的方式安装。
氧浓度传感器82从传感器安装凸台部61向斜左上方突出设置。
即,当排气连结管部17c由左右对半分割的对开周壁部构成时,氧浓度传感器82安装在排气连结管部17c中的与安装于右侧壁51R的电磁螺线管45成为相反侧(左侧)的对开周壁部上,尽可能远离电磁螺线管45配置。
参照图3及图4,在沿着气缸盖4的左侧壁51L而设置的凸轮链条室4C的右侧竖立设置的轴承壁62的前端和后端形成有紧固凸台部63、64,该紧固凸台部63、64以沿上下贯通有螺栓孔63h、64h的方式形成。
在前侧的紧固凸台部63的将排气口17夹在之间的右方,紧固凸台部65以沿上下贯通有螺栓孔65h的方式形成,且在后侧的紧固凸台部64的将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夹在之间的右方,紧固凸台部66以沿上下贯通有螺栓孔66h的方式形成(参照图4)。
右侧的前后的紧固凸台部65、66的上端面成为与气缸盖罩5对合的对合面52。
使双头螺栓(未图示)贯通于四个紧固凸台部63、64、65、66的螺栓孔63h、64h、65h、66h中而将曲轴箱、气缸体3和气缸盖4紧固成一体。
气缸盖4在燃烧室13的顶壁67与其上方的基底壁68之间形成有冷却风通路70、75,该基底壁68上竖立设置有对气门传动机构20进行支承的轴承部等(参照图2)。
在图8中示出在图6及图7的气缸盖4的右侧视图及主视图中沿着顶壁67与基底壁68之间的VIII-VII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参照图8,在凸轮链条室4C的右侧竖立设置的轴承壁62的前端的紧固凸台部63与排气口17之间开设有前方冷却风流入口71,在轴承壁62的后端的紧固凸台部64与第一吸气口15之间开设有后方冷却风流出口72,前后冷却风通路70从前方冷却风流入口71沿着轴承壁62形成到后方冷却风流出口72。
前方冷却风流入口71形成在凹部60的里侧,该凹部60向左前侧壁51FL下部的内侧前端变细地凹陷,从而来自前方的行驶风被前端变细地凹陷的凹部60引导而进入到前方冷却风流入口71中。
需要说明的是,后方冷却风流出口72也形成在后侧壁51B下部的凹部69的里侧。
通过在前后冷却风通路70的中央形成的斜长条的分支肋73从前后冷却风通路70的中途分支而朝向右方的分支冷却风通路75形成在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与排气口17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分支肋73在其与第一吸气口15之间还具有向分支冷却风通路75合流的通路。
另外,分支冷却风通路75通过左右长的整流肋74分成两支而被整流,从而形成通过右侧壁51R下部的凹部58的侧方冷却风流出口76a、76b。
尤其是侧方冷却风流出口76a与安装在火花塞安装凸台部59上的火花塞81对置(参照图2)。
因此,来自前方的行驶风被气缸盖4的左前侧壁51FL的凹部60向前方冷却风流入口71导入,且被在前后冷却风通路70中输送而通过后侧壁51B的后方冷却风流出口72,并且被分支肋73从中途分支而在分支冷却风通路75中输送,从而通过右侧壁51R的侧方冷却风流出口76a、76b,由此能够有效地对形成燃烧室13的顶壁67及第一、第二吸气口15、16、排气口17进行冷却。
并且,由于分支冷却风通路75的侧方冷却风流出口76a与火花塞81对置,因此在侧方冷却风流出口76a中流出的冷却风能够有效地冷却火花塞81。
接着,对气缸盖4中的润滑系统进行说明。
将气缸盖4与气缸体一起紧固到曲轴箱上的双头螺栓所贯通的紧固凸台部63、64、65、66的螺栓孔63h、64h、65h、66h中,位于右侧壁51R的后侧的螺栓孔66h作为从气缸体侧向气门传动机构20引导润滑油的垂直润滑油路P1使用。
在图6所示的右侧视观察下,将该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上下贯通的垂直润滑油路P1在突出形成于右侧壁51R的上部外表面上的后侧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b与下侧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d之间沿着后侧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b上下延伸。
并且,该垂直润滑油路P1在右侧壁51R的凸轮轴25的高度处与前后延伸的水平润滑油路P2交差,且上端开口被紧固螺母等闭塞。
在图6所示的右侧视观察下,水平润滑油路P2沿着下侧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d的下部大致水平地延伸。
水平润滑油路P2的后端开口被盖构件闭塞,水平润滑油路P2的前端向对凸轮轴25的右端进行轴支承的轴承凹部51p开口。
凸轮轴25的右端经由轴承28嵌插在轴承凹部51p中,形成在凸轮轴25内的轴内油路25p的开口面向轴承凹部51p(参照图2)。
垂直润滑油路P3从轴承凹部51p向上方延伸出,垂直润滑油路P3的上端向对合面52开口(参照图3)。
在图6所示的右侧视观察下,垂直润滑油路P3在前侧的螺线管安装凸台部55f与圆孔56之间向上方延伸。
因此,在兼作垂直润滑油路P1的螺栓孔66h中上升的润滑油在中途向前方弯曲而在水平润滑油路P2中流动,直至轴承凹部51p,并从轴承凹部51p在垂直润滑油路P3中上升而进入气缸盖罩5的润滑油路中,进而从气缸盖罩5的顶面向气门传动机构20散布。
另外,从轴承凹部51p向凸轮轴25内的轴内油路25p分流的润滑油对凸轮轴25的凸轮凸起部25i、25k、25e的凸轮面进行润滑。
在以上那样的内燃机1中的气缸盖4的右侧壁51R上配设的电磁螺线管45与在右前侧壁51FR的排气连结管部17c上突出设置的氧浓度传感器82的位置关系中,将从电磁螺线管45至氧浓度传感器82的直线全部包含在内的范围W在图3及图4中用分散点表示。这里,从电磁螺线管45至氧浓度传感器82的直线上是指将从电磁螺线管45至氧浓度传感器82的直线全部包含在内的范围W(图3、图4的分散点表示部)内。
在该范围W内存在作为气缸盖4的一部分的右侧壁51R及右前侧壁51FR的长度部分(板状的侧壁的长度部分)、纵肋54和冷却散热片53的部分、以及排气连结管部17c的部分等。
即,在从电磁螺线管45至氧浓度传感器82的直线上存在作为非磁性体的气缸盖4的一部分的右侧壁51R、右前侧壁51FR、纵肋54、冷却散热片53、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各部分。
因而,右侧壁51R、右前侧壁51FR、纵肋54、冷却散热片53、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各部分等非磁性体的气缸盖4的较多的构成部分能够将氧浓度传感器82充分地屏蔽,以防因电磁螺线管45的动作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从而能够在不另行使用磁屏蔽件等专用的屏蔽构件的情况下避免电磁螺线管45的电磁波对氧浓度传感器82产生的影响。
参照图3,当从右前侧壁51FR突出的排气连结管部17c由在铅垂面上左右分开的左右对开周壁部17cL、17cR构成时,氧浓度传感器82安装在与电磁螺线管45成为相反侧的左侧对开周壁部17cL上。
因此,氧浓度传感器82安装在尽可能远离电磁螺线管45的左侧对开周壁部17cL上,且在从电磁螺线管45至氧浓度传感器82的直线上存在排气连结管部17c的部分,由此能够有效地屏蔽氧浓度传感器82,以防因屏蔽电磁螺线管45的动作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
由于在配设有电磁螺线管45的右壁51R上配设有与电磁螺线管45同样地产生电磁波的火花塞81,因此作为非磁性体的气缸盖4的一部分的右前侧壁51FR和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各部分能够屏蔽氧浓度传感器82,以防火花塞81的电磁波的影响。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气缸盖(4)的多个侧壁(51L、51R、51B、51FL、51FR)呈多边形的外周壁(51)上具备变更内燃机(1)的输出特性的电磁致动器(45)、检测内燃机(1)的运转状况的检测器(82),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在与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不同的侧壁(51FR)上配设所述检测器(82),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气缸盖(4)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所述气缸盖(4)的侧壁(51R、51FR)的长度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周向定向而延伸的冷却散热片(53)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多片平行地形成,
从所述气缸盖(4)的外周壁(51)的外周面突出且沿气缸轴线方向定向而延伸的纵肋(54)将所述冷却散热片(53)多片连结而形成,
在从所述电磁致动器(45)至所述检测器(82)的直线上存在所述纵肋(54)。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上配设火花塞(8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排气口(17)的延长且与排气管(19)连结的排气连结管部(17c)在与配设有所述电磁致动器(45)的侧壁(51R)相邻的侧壁(51FR)上延伸出,
在所述排气连结管部(17c)的左右对开周壁部中的与所述电磁致动器(45)成为相反侧的对开周壁部(17cL)上安装作为所述检测器(82)的氧浓度传感器(82)。
CN201210358083.2A 2011-09-28 2012-09-24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2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2779A JP5814059B2 (ja) 2011-09-28 2011-09-28 内燃機関
JP2011-212779 2011-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2125A true CN103032125A (zh) 2013-04-10
CN103032125B CN103032125B (zh) 2015-05-20

Family

ID=4801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808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2125B (zh) 2011-09-28 2012-09-24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14059B2 (zh)
CN (1) CN103032125B (zh)
AR (1) AR088058A1 (zh)
BR (1) BR102012024425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3246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骑型车辆用内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8226B4 (de) * 2013-05-06 2024-01-25 Robert Bosch Gmbh Kühlelement für einen Radnabenantrieb sowie Radnabenantrieb
JP6592391B2 (ja) * 2016-03-28 2019-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6795641B2 (ja) * 2019-02-26 2020-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2825A (ja) * 1985-02-22 1986-08-27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US5850811A (en) * 1996-08-28 1998-12-22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imings of exhaust valves and method thereof
CN1536213A (zh) * 2003-04-10 2004-10-13 ���\�й�ҵ��ʽ���� 内燃机气缸盖的排气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CN2713146Y (zh) * 2003-07-09 2005-07-27 浙江飞亚电子有限公司 空燃比反馈控制汽油发动机
CN1991147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检测内燃机状态的传感器的空冷式内燃机
CN1993538A (zh) * 2004-09-01 2007-07-04 日锻汽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可变相位装置
WO2007080654A1 (ja) * 2006-01-13 2007-07-19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JP2011127455A (ja) * 2009-12-15 2011-06-30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と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とのシー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2825A (ja) * 1985-02-22 1986-08-27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US5850811A (en) * 1996-08-28 1998-12-22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imings of exhaust valves and method thereof
CN1536213A (zh) * 2003-04-10 2004-10-13 ���\�й�ҵ��ʽ���� 内燃机气缸盖的排气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CN2713146Y (zh) * 2003-07-09 2005-07-27 浙江飞亚电子有限公司 空燃比反馈控制汽油发动机
CN1993538A (zh) * 2004-09-01 2007-07-04 日锻汽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可变相位装置
CN1991147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检测内燃机状态的传感器的空冷式内燃机
WO2007080654A1 (ja) * 2006-01-13 2007-07-19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JP2011127455A (ja) * 2009-12-15 2011-06-30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と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とのシール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3246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骑型车辆用内燃机
CN105673246B (zh) * 2014-12-05 2018-06-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骑型车辆用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14059B2 (ja) 2015-11-17
JP2013072383A (ja) 2013-04-22
CN103032125B (zh) 2015-05-20
BR102012024425A2 (pt) 2013-11-26
AR088058A1 (es)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3562B (zh) 车辆用v型内燃机的电子节气门控制装置
CN103032125B (zh) 内燃机
JP5330050B2 (ja) 4ストローク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JP2013113148A (ja)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CN102889127A (zh) 内燃机和具有该内燃机的骑乘式车辆
CN105934608A (zh) 变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构造
EP1403496B1 (en)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032126B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传动装置
US8302392B2 (en) Exhaust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engine
CN104696090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JP2007024007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US1013220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GB2485776A (en) Timing device cover comprising two parts
RU151788U1 (ru) Система газо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двигателя и система изменения фаз газо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JP2011256835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4447527B2 (ja)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013113158A (ja) 内燃機関のヘッドカバー構造
EP2910820A2 (en) V-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9844281B (zh) 内燃机
JP2007023835A (ja) 内燃機関の2次エアー供給装置
WO2015174519A1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KR100527488B1 (ko) V형 엔진의 연속 가변 밸브 타이밍 장치 오일 회로
JP3635562B2 (ja) Ohc式v型2気筒エンジン
US11846554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oil pressure sensor
JP5830880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