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6088B -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6088B
CN103016088B CN201210128559.3A CN201210128559A CN103016088B CN 103016088 B CN103016088 B CN 103016088B CN 201210128559 A CN201210128559 A CN 201210128559A CN 103016088 B CN103016088 B CN 103016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ath
angle
lag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85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6088A (zh
Inventor
高田保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6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6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6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60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Solenoid drive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3Locking position intermediate between most retarded and most advanced 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6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with multiple lock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9Lock movement parallel to cam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76Restrict range lock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79Sealing of phas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250/00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 F01L2250/02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the camshaft being driven by cha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301/00Using particular mater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303/00Manufacturing of components used in valv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00/00Methods of operation using a variable valve tim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即使使用机构专用的控制机构,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锁定机构的锁定销的锁定解除动作。电磁切换阀能够在如下状态间进行切换控制,即,第一状态(第二位置),其使提前角通路和锁定通路二者与由内燃机驱动的泵的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第二状态(第三位置),其使所述滞后角通路和锁定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提前角通路与所述排放通路连通;第三状态(第六位置),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以及锁定通路都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

Description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控制进气阀及排气阀即内燃机阀的配气正时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所使用的控制阀和该液压控制机构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提供有在内燃机起动时,利用锁定机构将叶片转子锁定在最提前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的中间位置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
在将所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时,使用供给滞后角液压室和提前角液压室中的某一个液压室的动作油来解除锁定,但若要使用这样的各液压室中的某一个液压室的动作油来解除锁定,则有可能由于从凸轮轴传递的交替转矩而使叶片部件抖动,使滞后角液压室和提前角液压室内的动作油的液压变动而不能容易地解除。
因此,在以下专利文献1记载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中,与对提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控制机构分体而设置锁定机构专用的电控制机构,利用该专用的控制机构来进行锁定销的锁定和解除锁定的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0509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由于在利用控制机构使所述锁定机构解除锁定时,在向所述提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交替地供给动作油后解除锁定,故而具有直到该锁定的解除需要时间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即使使用锁定机构专用的控制机构,也能够迅速地解除锁定。
本发明第1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该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具备:壳体,其被从曲轴传递旋转力,在内部形成有动作室;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相对自由旋转地被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具有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提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叶片;锁定机构,其在所述叶片转子的最提前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位置可锁定地设置,通过供给液压而将锁定解除;提前角通路,其与所述提前角液压室连通;滞后角通路,其与所述滞后角液压室连通;锁定通路,其向所述锁定机构给排液压,该配气正时控制装置所使用的液压控制机构能够在如下的状态间切换控制,即,第一状态,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所述锁定通路二者与由内燃机驱动的泵的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第二状态,其使所述滞后角通路和锁定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提前角通路与所述排放通路连通;第三状态,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以及锁定通路都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锁定在最提前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迅速地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电磁切换阀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保持在中间相位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旋转到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旋转到最提前角相位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他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他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他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的其他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定销其他动作的图2的B-B线剖视图和C-C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切换阀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一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该滑阀阀体的第六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该滑阀阀体的第二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5是表示该滑阀阀体的第四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6是表示该滑阀阀体的第三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7是表示该滑阀阀体的第五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滑阀阀体的行程量(位置)与向各液压室及锁定通路给排动作油的关系的表;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器的控制流程图;
图20表示电磁切换阀的第二实施方式,(A)是电磁切换阀的纵向剖视图,(B)是使该电磁切换阀在从A位置旋转90°后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1(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一位置(第四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2(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六位置(第三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3(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二位置(第一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4(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四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5(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三位置(第二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6(A)、(B)是表示该电磁切换阀的滑阀阀体的第五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7是表示适用第三实施方式的两个电磁切换阀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磁切换阀的纵向剖视图、(B)是表示第二电磁切换阀的纵向剖视图;
图29(A)、(B)是表示内燃机停止时的各电磁切换阀的各滑阀阀体的0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0(A)、(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滑阀阀体的第一位置(第四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1(A)、(B)是表示该各滑阀阀体的第六位置(第三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2(A)、(B)是表示该各滑阀阀体的第三位置(第二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3(A)、(B)是表示该各滑阀阀体的第二位置(第一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在各滑阀阀体的第一位置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在各滑阀阀体的第六位置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在各滑阀阀体的第三位置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在各滑阀阀体的第二位置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在各滑阀阀体的零位置的各锁定销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各滑阀阀体的行程量(位置)与向各液压室及锁定通路给排动作油的关系的表。
标记说明
1:链轮
2:凸轮轴
3:相位变更机构
4:位置保持机构
5:液压回路
7:壳体
7a:壳体主体
9:叶片转子
10:间隔部
11:滞后角液压室
12:提前角液压室
16a~16c:叶片
18:滞后角通路
19:提前角通路
20:油泵
20a:排出通路
21:电磁切换阀
22:排放通路
24:第一锁定孔
25:第二锁定孔
26:第一锁定销
27:第二锁定销
28:锁定通路
29、30:弹簧(施力部件)
31a、31b:第一、第二销孔
32、33: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
34:电子控制器
01:阀收纳孔
51:阀主体
52:滑阀阀体
53:阀弹簧
54:电磁元件
55a、55b:第一、第二导入口
56a、56b:第一、第二供给口
57:第三供给口
58:锁定口
59a、59b:第一、第二排出口
60:通路孔
63a~63e:凸台部
81:第一电磁切换阀
82:第二电磁切换阀
84:第一滑阀阀体
87:第一导入口
88:滞后角侧口
89:提前角侧口
90:排出口
96:第二滑阀阀体
99:第二导入口
100:锁定口
101: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以及控制器适用于内燃机的进气阀侧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所述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具备:通过内燃机的曲轴经由正时链而被驱动旋转的驱动旋转体即链轮1、沿内燃机前后方向配置且相对于所述链轮1可相对旋转设置的进气侧凸轮轴2、配置在所述链轮1与凸轮轴2之间而变换该二者的相对转动相位的相位变更机构3、使该相位变更机构3在最提前角相位与最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锁定的锁定机构即位置保持机构4、使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和位置保持机构4各自独立地动作的液压回路5。
所述链轮1形成为大致厚壁圆板状,具有外周卷绕有所述正时链的齿轮部1a,且作为将后述的壳体的后端开口封闭的后盖构成,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支承孔6,该支承孔6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固定于所述凸轮轴2的后述叶片转子的转子部的外周。
所述凸轮轴2经由凸轮轴承而被未图示的缸头支承且自由旋转,在外周面的轴向位置一体固定有使内燃机阀即进气阀打开动作的多个凸轮,且在一端部的内部轴心方向形成有内螺纹孔2a。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具备:从轴向与所述链轮1一体设置的壳体7、经由拧合在所述凸轮轴2一端部的内螺纹孔2a的凸轮螺栓8而被固定且自由旋转地收纳在所述壳体7内的从动旋转体即叶片转子9、形成在所述壳体7内而被在该壳体7的内周面突设的四个履板(シユ一)10和所述叶片转子9间隔开的各自四个滞后角液压室11和提前角液压室12。
所述壳体7包括:由烧结金属形成一体的圆筒状壳体主体7a、由冲压成型形成且将所述壳体主体7a的前端开口封闭的前盖13、作为将后端开口封闭的后盖的所述链轮1。所述壳体主体7a和前盖13以及链轮主体5被贯通所述各履板10的各螺栓穿过孔10a的四个螺栓14一同拧紧固定。所述前盖13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插通孔13a。
所述叶片转子9由金属件一体形成,包括:通过凸轮螺栓8被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转子部15、在该转子部15的外周面以在圆周方向大致90°等间隔位置放射状突出设置的四个叶片16a~16d。
所述转子部15形成为较大径的圆筒状,在前端侧的底壁15a的大致中央位置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5b,且在分隔壁15a的后端侧沿轴向形成有嵌插凸轮轴2的一端部2b的圆柱状的嵌合槽15d。
另一方面,所述各叶片16a~16d的突出长度较短地形成,分别配置在各履板10之间,且圆周方向的宽度设定得大致相同而形成为壁厚的板状。在所述各叶片16a~16d的外周面和各履板10的前端分别设有将壳体主体7a的内周面与转子部15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17a、17b。
如图3所示,当所述叶片转子9向滞后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一侧面16d与相对的形成在所述一个履板10的相对侧面的突起面10b抵接而限制最大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如图4所示,当向提前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另一侧面16f与相对的形成在另一履板10的突起面10c抵接而限制最大提前角侧的旋转位置。
此时,其他叶片16b~16d为两侧面不与相对的各履板壁10的相对面抵接而自圆周方向离开的状态。因此,叶片转子9与履板10的抵接精度提高,且向后述各液压室11、12的液压的供给速度加快,叶片转子9的正反旋转响应性提高。
所述各叶片16a~16d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与各履板10的两侧面之间被分隔成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经由在所述转子部15的内部大致放射状形成的第一连通孔11a和第二连通孔12a而分别与后述的液压回路5连通。
所述位置保持机构4相对壳体7将叶片转子9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图3的位置)与最提前角侧的旋转位置(图4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旋转相位位置(图2的位置)。
即,如图5~图10所示,主要包括:压入固定在所述链轮1内周侧的规定位置的锁定孔构成部1a、1b;形成在该锁定孔构成部1a、1b的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设置在所述叶片转子9的转子部18内部周向的两处,分别与所述各锁定孔24、25卡合脱离的两个锁定部件即第一、第二锁定销26、27;使该各锁定销26、27相对于所述各锁定孔24、25的卡合解除的锁定通路28。
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一锁定孔24形成为在链轮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长孔状,且形成在链轮1内侧面1c的比所述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更靠提前角侧的中间位置处。第一锁定孔24的底面形成为从滞后角侧到提前角侧依次变低的三层台阶状,其成为第一锁定引导槽。
即,如图5~图10所示,第一锁定引导槽形成为如下的台阶状,即,将链轮1的内侧面1c作为最上层,自内侧面1c一层层地降低而依次降低形成为第一底面24a、第二底面24b、第三底面24c,滞后角侧的各内侧面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且第三底面24c的提前角侧的内侧边缘24d也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因此,与所述各底面24a~24c依次卡合的第一锁定销26在经由转子部15使前端部26a从链轮1的内端面1c沿各底面24a~24c向提前角方向阶梯状地下降移动时,利用各台阶面限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即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因此,各底面24a~24c作为单向离合器(棘爪)而起作用。
所述第一锁定销26在其前端部26a的侧边缘与自所述第三底面24c立起的所述内侧边缘24d抵接的时刻,限制过度地向提前角方向的移动(参照图5、图6)。
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二锁定孔25形成为比第二锁定销27小径的前端部27a的外径足够大的大径圆形,使卡入的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能够稍向圆周方向移动。第二锁定孔25形成在链轮1内侧面1c的比所述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旋转位置更靠提前角侧的中间位置。该第二锁定孔25的底面25a的深度设定成与第一锁定孔的第三底面24c大致相同的深度。因此,当第二锁定销27随着转子部a向提前角方向的旋转而使前端部27a向所述第二锁定孔26卡入并与底面26a抵接,则与所述第一锁定销26一同限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即向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方向的移动。
即,在所述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的侧边缘与锁定孔25的周向内侧边缘25b抵接的时刻,限制叶片转子9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
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的相对形成位置的关系为,在第一锁定销26向第一锁定孔24的第一底面24a卡入的阶段,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与链轮1的内侧面1c抵接。
然后,在第一锁定销26向第二锁定孔24的第二底面24b卡入的时刻,也成为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与链轮1的内侧面1c抵接的状态。
然后,当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向第三底面24c卡入且在该状态下向提前角侧移动而与内侧边缘24d抵接,则如图5、图6所示,首先是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向第二锁定孔25卡入,且与该第二锁定孔25的内侧边缘25b抵接,以由两锁定销26、27夹持叶片转子9的方式锁定。
主要的是随着叶片转子9从规定的滞后角侧位置相对旋转到提前角侧位置,所述第一锁定销26依次阶段性地与第一底面24a~第三底面24c抵接卡合,在一边向该第三底面24c卡入一边向提前角侧移动而与内侧边缘24d抵接的时刻,第二锁定销27向第二锁定孔25卡入而与内侧边缘25b抵接。由此,叶片转子9作为整体利用三阶段的棘爪作用而一边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旋转一边向提前角方向相对旋转,最终被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与最提前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如图1、图5等所示,所述第一锁定销26滑动自由地配置在贯通转子部15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一销孔31a内,外径形成为台阶径状,由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6a、位于该前端部26a后部侧的中空状大径部26b、在前端部26a与大径部26b之间的台阶受压面26c一体形成。所述前端部26a的前端面形成为能够以紧密贴合的状态与所述第一锁定孔24的各底面24a~24c抵接的平坦面状。
该第一锁定销26利用被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26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盖13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一弹簧29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一锁定孔24卡合的方向靠压。
另外,该第一锁定销26从形成于所述转子部15内的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对所述台阶受压面26c作用液压。第一锁定销26利用该液压来抵抗所述第一弹簧29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解除与锁定孔24的卡合。
所述第二锁定销27滑动自由地配置在贯通转子部15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二销孔31b内,与第一锁定销26同样地外径形成台阶径状,由小径的前端部27a、位于该前端部27a后侧的中空状大径部27b、在前端部27a与大径部27b之间形成的台阶受压面27c一体形成。所述前端部27a的前端面形成为能够以紧密替换的状态与所述第二锁定孔25的底面25a抵接的平坦面状。
该第二锁定销27利用被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27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盖13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二弹簧30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二锁定孔25卡合的方向靠压。
该第二锁定销27从形成在所述转子部15内的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对所述台阶受压面27c作用液压。第二锁定销27利用该液压来抵抗所述第二弹簧30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解除与锁定孔25的卡合。
为了确保各锁定销26、27的良好滑动性,所述第一、第二销孔31a、31b的后端侧经由未图示的呼吸孔与大气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液压回路5具备:经由第一连通路11a相对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给排液压的滞后角通路18、经由第二连通路12a相对各提前角液压室12给排液压的提前角通路19、相对所述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分别供给和排出液压的锁定通路28、对所述各通路18、19有选择地供给动作油且向锁定通路28供给动作油的流体压供给源即油泵20、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切换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的流路且切换相对于所述锁定通路28的动作油给排的控制阀即单一的电磁切换阀21。
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电磁切换阀21的后述各口连接,另一端侧经由沿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平行形成的通路部18a、19a和所述第一、第二连通路11a、12a而分别与所述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连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锁定通路28的一端侧与电磁切换阀21的后述锁定口58连接,另一端侧的通路部23a在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从轴向向径向弯折,经由在所述转子部15内向径向分岔形成的第一、第二油通路孔35a、35b而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连通。
所述油泵20是由内燃机的曲轴驱动旋转的一般的次摆线泵等,将通过外、内转子的旋转而从油盘23内经由吸入通路20b吸入的动作油经由排出通路20a排出,其一部分从主油沟M/G向内燃机的各滑动部等供给,且另外的部分向所述电磁切换阀21侧供给。在排出通路20a的下游侧设有未图示的过滤器,且设有将从该排出通路20a排出的过剩的动作油经由排放通路22返回油盘23以控制成恰当流量的流量控制阀50b。
如图1和图11所示,所述电磁切换阀21是六位六通(6ポ一ト6位置)的比例型阀,主要包括:大致圆筒状的轴向较长的阀主体51;设置在该阀主体51内能够向轴向自由滑动的滑阀阀体52;设置在阀主体51内部的一端侧,将滑阀阀体52向图中右方靠压的施力部件即阀弹簧53;设置在阀主体51的一端部,使所述滑阀阀体52抵抗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向图中左方移动的电磁元件54。
所述阀主体51将形成于内燃机缸体的阀收纳孔01插通而配置,在周壁贯通形成有多个口,具有:配置形成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所述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连通的邻接的一对第一、第二导入口55a、55b;形成在前端侧,与所述滞后角通路18连通的邻接的一对第一、第二供给口56a、56b;形成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所述提前角通路19连通的一个第三供给口57;配置形成在基端侧即所述电磁元件54侧,与所述锁定通路28连通的锁定口58;配置形成在所述第一、第二导入口55a、55b的两侧,与所述排放通路22连通的一对第一、第二排出口59a、59b。在阀主体51的电磁元件54侧的基端部外周嵌装固定有与所述阀收纳孔01的内周紧密贴合而密封的油封80。
所述滑阀阀体52作为在有底中空状的内部使动作油流通的通路孔60而构成,且该通路孔60的两端被底壁和栓体61封闭。该滑阀阀体52在外周面的两端侧形成有将该滑阀阀体52在阀主体51的内周面51a进行滑动引导的圆筒状的两个第一、第二引导部62a、62b,且在该两引导部62a、62b之间的外周面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间隔而一体形成有五个第一~第五环状脊部63a~63e。
在所述第一环状脊部63a与第一引导部62a之间在径向贯通形成有使所述第一供给口56a和通路孔60适当连通的第一连通孔64a。另外,在所述第二环状脊部63b与第三环状脊部63c之间,同样地向径向贯通形成有使所述第二导入口55b与通路孔60适当连通的第二连通孔64b。另外,在所述第二引导部62b与第五环状脊部63e之间向径向贯通形成有使所述锁定口58与通路孔60适当连通的第三连通孔64c。
在所述滑阀阀体52的外周面、即在第一环状脊部63a与第二环状脊部63b之间的外周面、在第三环状脊部63c与第四环状脊部63d之间的外周面、在第四环状脊部63d与第五环状脊部63e之间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环状凹部即第一环状通路槽65a、第二环状通路槽65b以及第三环状通路槽65c。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连通孔64a~64c的外周侧分别形成有圆环状的沟槽。
所述阀弹簧53的一端从轴向与在阀主体51的基端部侧形成的台阶面弹性抵接,另一端从轴向与在所述滑阀阀体52的基端侧设置的圆环状护圈66弹性抵接,将滑阀阀体52向电磁元件54方向靠压。
所述电磁元件54主要包括:电磁线圈67,其被收纳保持在圆筒状的电磁元件壳体54a的内部,从电子控制器34输出控制电流;有底筒状的固定轭铁68,其固定在该电磁线圈67的内周侧;可动滑阀69,其设置在该固定轭铁68的内部且能够向轴向自由滑动;驱动杆70,其与该可动滑阀69的前端部形成一体,使前端部70a抵抗所述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将所述滑阀阀体52的基端面向图11中的左方按压。另外,在所述电磁元件壳体54a的后端侧安装有具有与电子控制器34电连接的端子71a的合成树脂制的接插件71。
如图11~图17所示,该电磁切换阀21利用电子控制器34的控制电流和与所述阀弹簧53的相对压力而使所述滑阀阀体52向前后方向的六个位置移动,使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与所述任一个油通路18、19连通,同时使另一个油通路18、19与排放通路22连通。另外,将所述锁定通路28有选择地与排出通路20a或排放通路22连通。
[滑阀阀体的位置控制]
以下,一边参照图18所示的表示滑阀阀体52的行程量与向各液压室11、12及各锁定解除受压室32、33(锁定通路28)的动作油的给排的关系的表,一边基于图11~图17对所述滑阀阀体52位置的控制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如图11和图12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位于最大右方的情况(第一位置)下,第二导入口55b和第一供给口56经由第一连通孔64a和通路孔60连通,且第一导入口55a和第三供给口57经由在滑阀阀体52的外周面设有的第二环状通路槽65b而连通。同时,锁定口58和第一排出口59a经由第三环状通路槽65c而连通(第四状态)。
接着,如图13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通电而抵抗阀弹簧53的弹簧力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六位置)下,一边维持第二导入口55b与第一供给口56a的连通及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一边将锁定口58与第一排出口59a的连通截断,另一方面,与第二导入口55b的连通经由第三连通孔64c和通路孔60被确保(第三状态)。
如图14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更大的通电而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二位置)下,一边维持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及第二导入口55b与锁定口58的连通,一边将第一供给口56a和第二排出口59b经由第一环状通路槽65a而连通(第一状态)。
如图15所示,滑阀阀体52在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四位置)下,将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以及第一供给口56a与第二排出口59b的连通分别截断,且维持锁定口58与第二导入口55b的连通。
如图16所示,滑阀阀体52在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三位置)下,维持第二导入口55b与锁定口58的连通,同时第二导入口55b与第二供给口56b经由通路孔60而连通,且第三供给口57与第一排出口59a经由第三环状通路槽65c而连通(第二状态)。
如图17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最大通电量而向左方最大移动的情况(第五位置)下,第二供给口56b及锁定口58经由通路孔60而与第二排出口59b连通,且第三供给口57与第一排出口59a连通。
通过这样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变更所述滑阀阀体52的轴向移动位置,有选择地切换各口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于正时链轮1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且有选择地进行两锁定销26、27向锁定孔24、25的锁定和锁定解除,允许叶片转子9的自由旋转,限制自由旋转。
所述电子控制器34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曲轴角度传感器(检测内燃机转速)及空气流量计、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气门阀开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凸轮轴2当前的旋转相位的凸轮角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来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且如前所述向所述电磁切换阀21的电磁线圈67输出控制脉冲电流,以控制所述滑阀阀体52的移动位置而有选择地切换控制所述各口。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车辆的通常行驶后将点火开关操作成切断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由于向电磁切换阀21的通电也被切断,故而滑阀阀体52利用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向图11、图12所示的最大右方的位置移动(第一位置)。由此,通过上述动作而使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二者与排出通路20a连通,并且使锁定通路28和排放通路22连通(第四状态)。
另外,由于油泵20的驱动也停止,故而向任一个液压室11、12及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的动作油供给也停止。
在该内燃机停止前的怠速旋转时,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供给动作液压而使叶片转子9成为提前角侧的旋转位置状态下,若将点火开关操作成切断,则在内燃机将停止前产生作用于凸轮轴2的正负交变转矩。特别是当利用负转矩而使叶片转子9从滞后角侧向提前角侧旋转而成为中间相位位置时,第一锁定销26和第二锁定销27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进出移动而使各前端部26a、27a与对应的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卡合。由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提前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即,利用作用于所述凸轮轴2的负的交变转矩而使叶片转子9稍向提前角侧旋转,使所述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与第一锁定孔24的第一底面24a抵接卡合。在该时刻,对叶片转子9作用正的交变转矩而欲向滞后角侧旋转,但由于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侧边缘与第一底面24a立起的台阶面抵接而限制向滞后角侧的旋转。
然后,由于负的转矩而随着叶片转子9向提前角侧的旋转,第一锁定销26依次台阶下行地移动而与第二底面24b、第三底面24c抵接卡合,且在第三底面24c上一边向提前角方向接受棘爪作用一边移动。与此同时,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与第二锁定孔25的底面25b抵接卡合而最终在周向内侧边缘25b的位置卡合保持。
即,如图5所示,该时刻的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侧边缘与从第三底面24c立起的提前角方向(滞后角液压室11侧)的所述内侧边缘24d抵接并被保持,另一方面,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侧边缘与提前角液压室12侧的所述内侧边缘25c抵接而各自被稳定地保持。
然后,当为了起动内燃机而将点火开关操作成接通,则利用其之后的初爆(开始转动曲轴)来驱动油泵20,其排出液压如图12所示地经由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而分别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供给。另一方面,由于所述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成为连通的状态,故而各锁定销26、27如图6所示地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维持与各锁定孔24、25卡合的状态。
另外,由于所述电磁切换阀21输入液压等信息信号,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由电子控制器34来控制,故而在油泵20的排出液压不稳定的怠速运转时维持各锁定销26、27的卡合状态。
接着,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和高旋转高负载区域过渡前,从电子控制器34向电磁线圈67输出控制电流,如图13所示,滑阀阀体52抵抗阀弹簧53的弹簧力稍向左方移动(第六位置)。由此,经由通路孔60而使排出通路20a与锁定通路28连通,并且维持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与排出通路20a的连通。
因此,由于经由锁定通路28而向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供给动作油(液压),所以如图7所示,各锁定销26、27抵抗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前端部26a、27a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而将各自的卡合解除。因此,允许叶片转子9自由地正反旋转,并且向两液压室11、12供给动作油。
在此,在仅向所述任一个液压室11、12供给液压的情况下,叶片转子9欲向任一侧旋转,而使第一、第二锁定销26、27受到在转子部15内的第一、第二销孔31a、31b与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之间产生的剪切力而产生所谓的咬入现象,有可能不能迅速地解除卡合。
另外,在向两液压室11、12的任一个都不供给液压的情况下,利用所述交变转矩而使叶片转子9抖动,有可能与壳体7的履板10产生碰撞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两个液压室11、12供给液压,故而能够充分抑制所述锁定销26、27向锁定孔24、25的咬入现象及抖动等。
然后,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对电磁切换阀21输出更大的控制电流,如图16所示,滑阀阀体52抵抗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进一步向左侧移动(第三位置),维持排出通路20a与锁定通路28及滞后角通路18的连通状态,且使提前角通路19与排放通路22连通(第二状态)。
因此,各锁定销25、26如图8所示地维持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提前角液压室12的液压被排出而成为低压,滞后角液压室11成为高压,因此,使叶片转子9相对壳体7而向最滞后角侧旋转。
因此,阀重叠变小,缸内的残留气体减少而使燃烧效率提高,能够实现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油耗效率的提高。
然后,例如在向内燃机高旋转高负载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向电磁切换阀21供给小的控制电流,如图14所示,滑阀阀体52向右方移动(第二位置)。由此,滞后角通路18与排放通路22连通,且锁定通路28相对于排出通路20a维持连通状态,并且与提前角通路19连通(第一状态)。
因此,如图9所示,成为各锁定销26、2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且滞后角液压室11成为低压,另一方面,提前角液压室12成为高压。因此,如图4所示,叶片转子9相对壳体11向最提前角侧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链轮1而向最提前角的相对旋转相位变换。
由此,进气阀与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输出转矩。
另外,在从所述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和高旋转高负载区域向怠速运转过渡的情况下,将从电子控制器34向电磁切换阀21通电的控制电流切断,如图12所示,滑阀阀体52利用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向右方最大移动(第一位置),使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连通,且使排出通路20a与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二者连通(第四状态)。由此,如图6所示,对两液压室11、12作用大致均一压力的液压。
因此,即使叶片转子9例如在处于滞后角侧位置的情况下,利用作用于凸轮轴2的所述交变转矩也向提前角侧旋转。由此,第一锁定销26和第二锁定销27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进出移动而一边得到棘爪作用一边向所述台阶状锁定孔24、25卡合。因此,叶片转子9被锁定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提前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在使内燃机停止时,也如前所述,当将点火开关操作成切断,则各锁定销26、27不会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而维持卡合状态。
另外,在规定的运转区域持续的情况下,当向电磁切换阀21通电而使滑阀阀体52向图15所示的轴向大致中央位置移动(第四位置),则所述各第一、第二供给口56a、56b和第三供给口57被所述环状脊部63b、63d等所封闭,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与排出通路20a和排放通路22的连通被截断,且将排出通路20a与排放通路22连通。
由此,成为在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的内部各自保持有动作油的状态,且各锁定销26、27如图10所示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而维持锁定解除状态。
因此,由于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希望的旋转位置,凸轮轴2也相对于壳体7被保持在希望的相对旋转位置,所以被保持在进气阀的规定的配气正时。
这样,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电子控制器34以规定的通电量对电磁切换阀21通电,或者将通电切断而控制所述滑阀阀体52的轴向移动,控制成所述第一位置~第四位置的位置。由此,控制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和位置保持机构4,控制为凸轮轴2相对于链轮1的最佳相对旋转位置,故而能够提高配气正时的控制精度。
另外,在内燃机由于熄火等异常停止或通常的内燃机停止后,再起动时,被通电的电磁切换阀21的滑阀阀体52由于移动中将混入到动作油的金属粉末等杂质带入到所述各环状脊部63a~63e的端边缘与各口的孔边缘之间等而锁定,不能对流路进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以下的动作。
即,由于是所述滑阀阀体52不能移动的状态而不能进行叶片转子9的旋转相位控制,所以由凸轮轴2的旋转位置检测出该异常状态的所述电子控制器34向所述电磁切换阀21的电磁元件54输出最大通电量的控制电流。由此,如图17所示,滑阀阀体52以强力向左方最大地移动(第五位置),一边将所述杂质切断一边使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以及锁定通路28全部与排放通路22连通。由此,将各液压室11、12和各受压室32、33的动作油向油盘23排出。
因此,即使叶片转子9例如在处于比中间旋转位置还靠滞后角侧的情况下,也由于上述的负的交变转矩而向提前角侧旋转,所述各锁定销26、27如图5所示地棘爪式地迅速移动而与各锁定孔24、25卡合。因此,将凸轮轴2保持在最滞后角与最提前角之间的中间旋转相位。
图19表示通过所述电子控制器34来控制电磁切换阀21的滑阀阀体52的位置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1,判断位置保持机构4的所述锁定销26、27是否处于卡合状态(内燃机停止状态等),在判断为处于卡合状态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
在该步骤2,判断内燃机是否为通常运转状态,在判断为不是通常运转的情况下,向步骤2返回,在判断为是通常运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3。
在步骤3,将滑阀阀体52控制为所述第六位置,如上述那样使排出通路20a与所有的通路18、19、28连通,然后进入步骤4。
在步骤4,将滑阀阀体52控制在所述任意的第一~第四位置,利用相位变更机构3将凸轮轴2控制并保持在希望的相位变换角。
在步骤5,判断内燃机转速是否为规定的转速,在判断为不是规定的转速的情况下,向步骤4返回,在判断为是规定的转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6,在此,将滑阀阀体52控制为所述第六位置并结束。
在所述步骤1,当判断为锁定销26、27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进入步骤7,在此,如上所述,利用最大电流强制地使滑阀阀体52向最大左方移动,控制成第五位置,使各通路18、19、28与排放通路22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作为将所述各锁定销26、27与各锁定孔24、25的卡合解除的准备阶段,将滑阀阀体52控制在图12所示的第一位置,由于在将所述第一、第二解除受压室32、33内的动作油排出的同时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二者供给动作油,所以利用该两液压室11、12的大致相同的相对液压来抑制叶片转子9的抖动,且还能够控制向一个方向的旋转。
接着,通过使滑阀阀体52向第六位置移动而向所述各受压室32、33供给动作油,由于先前向所述各液压室11、12供给了动作油而对所述锁定销26、27不作用剪切方向的力,所以能够从锁定孔24、25顺利且容易地进行卡合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单一的电磁切换阀21起到对各液压室11、12的液压控制用和对锁定解除受压室32、33的液压控制用这两个功能,所以能够提高对内燃机主体的布局自由度,且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利用所述位置保持机构4来提高使叶片转子9向中间相位位置的保持性,且利用各锁定孔24、25的台阶状锁定引导槽的各底面24a~24c而引导第一锁定销26一定仅向各锁定孔24的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保证该引导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由于对所述各受压室32、33作用的液压不使用所述各液压室11、12的液压,所以与使用各液压室11、12液压的情况相比,相对于所述各受压室32、33的液压的供给响应性良好,各锁定销26、27的后退移动的响应性提高。另外,不需要自各液压室11、12对各受压室32、33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机构。
另外,在第一锁定销26与第一锁定孔24卡合的情况下,由于前端部26a的侧边缘与最深的第二底面24c的面积大的所述内侧边缘24d抵接,所以由于这点而耐久性也高。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位置保持机构4分开形成在第一锁定销26和第一~第三底面24a~24c、以及第二锁定销27和第一、第二底面25a、25b这两处,能够减小形成有各锁定孔24、25的所述链轮1的壁厚。即,例如将锁定销设定成单一,将台阶状的各底面24a~24c连续形成时,为了确保该台阶状的高度就必须增厚所述链轮主体5的壁厚,但如前所述,由于通过分开成两个而能够减小链轮主体5的壁厚,所以能够缩短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轴向长度,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20(A)、(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切换阀21的第二实施方式,滑阀阀体52内部的通路孔60被废止,在阀主体51的外周面代替通路孔而形成通路槽。
所述图20(A)是将电磁切换阀21从规定的角度位置纵剖的截面,图20(B)是将该电磁切换阀21从图20(A)所示的位置旋转90°角度位置而纵剖的截面。
即,如图20(A)所示,所述阀主体5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周壁分别形成有:与排出通路20a连通的第一、第二导入口55a、55b、与滞后角通路18连通的第一、第二供给口56a、56b、与提前角通路19连通的第三供给口57,且形成有与锁定通路28连通的锁定口58,进而如图20(B)所示,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排放通路22连通的第一、第二排出口59a、59b。
阀主体51在周壁外周面,即在所述第一供给口56a与第二供给口56b之间的周壁外周面沿轴向形成有将所述第二导入口55b与第一供给口56a适当连通的第一通路槽72。另外,在周壁的第一供给口56a的侧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路槽72连通的第一辅助口73a,且在电磁元件54侧贯通形成有与锁定口58适当连通的第二辅助口73b。在所述第二辅助口73b与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之间的周壁外周面沿轴向形成有将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二辅助口73b连通的第二通路槽74。另外,在所述第一供给口56a和第一辅助口73a在径向相对的周壁形成有圆环状的第三通路槽77。
另外,所述第一通路槽72、第二通路槽74和第三通路槽77在与所述阀收纳孔0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通路。
另一方面,如图20(A)、(B)所示,所述滑阀阀体52被形成为内部中实,从图中左侧开始在轴向具有规定间隔而一体设置有包含引导部的九个第一~第九环状脊部75a~75i。所述各槽脊部75a~75i的轴向宽度根据各口的形成位置而大小不同。
另外,在该滑阀阀体52的所述各槽脊部75a~75i之间,从图中左侧开始形成有九个第一~第九环状通路槽76a~76i。
[滑阀阀体的位置控制]
以下,一边参照上述图18所示的表示滑阀阀体52的行程量与向各液压室11、12和各锁定解除受压室32、33(锁定通路28)给排动作油的关系的表,一边基于图21~图26具体说明所述滑阀阀体52的位置控制。
首先,如图20和图21(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阀弹簧53的弹簧力而位于最大右方的情况(第一位置)下,第二导入口55b与第一供给口56a经由第二导入口55b和第一通路槽72以及第一辅助口73a而连通,且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经由所述第五环状通路槽76f而连通。同时如该图(B)所示,锁定口58与第一排出口59a经由第六环状通路槽76f而连通。
接着,如图22(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通电而抵抗阀弹簧53的弹簧力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六位置)下,一边维持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一供给口56a的连通和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一边将锁定口58与第一排出口59a的连通截断,另一方面,经由第二通路槽74和第二辅助口73b以及第八环状通路槽76h等来确保与第一导入口55a的连通。
如图23(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更大的通电而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二位置)下,一边维持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和第一导入口55a与锁定口58的连通,一边将第二供给口56b与第二排出口59b经由第三通路槽77和第三环状通路槽76c连通。
如图24(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四位置)下,维持所述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三供给口57的连通以及第一导入口55a与锁定口58的连通,且将第二供给口56b与第二排出口59b的连通截断。
如图25(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进一步稍向左方移动的情况(第三位置)下,维持第一导入口55a与锁定口58的连通,同时第一导入口55a与第一供给口56a经由第二导入口55b和第一通路槽72、第一辅助口73a、第二环状通路槽76b等而连通,且第三供给口57与第一排出口59a经由第六环状通路槽76f而连通。
如图26(A)、(B)所示,滑阀阀体52在利用向电磁元件54的最大通电量而向最大左方移动的情况(第五位置)下,第一供给口56a经由第一环状通路槽76a和第三通路槽77等而与第二排出口59b连通,且锁定口58和第三供给口57与第一排出口59a连通。
通过这样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所述滑阀阀体52的轴向移动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有选择地切换各口而使凸轮轴2(叶片转子9)相对于链轮1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且有选择地进行两锁定销26、27向锁定孔24、25的锁定和锁定解除,能够允许叶片转子9的自由旋转,限制自由旋转。在所述第五位置,利用被强制移动的滑阀阀体52来切断杂质,以确保移动性。
其他的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与该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顺利且容易地进行所述锁定销26、27的卡合解除等,能够得到这样的特异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27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将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和位置保持机构4分别由第一、第二电磁切换阀81、82独立地控制。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28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的第一电磁切换阀81是两位四通的比例型阀,主要包括:大致圆筒状的轴向较长的第一阀主体83、设置在该阀主体83内且能够向轴向自由滑动的第一滑阀阀体84、设置在阀主体83内部的一端侧而将滑阀阀体84向图中右方靠压的施力部件即第一阀弹簧85、设置在阀主体83的一端部而使所述滑阀阀体84抵抗阀弹簧85的弹簧力向图中左方移动的第一电磁元件86。
所述第一阀主体83插入配置在形成于内燃机缸体的阀收纳孔,在周壁贯通形成有多个口,具有:配置形成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所述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连通的导入口87;形成在前端侧,与所述滞后角通路18连通的滞后角侧口88;形成在后端侧,与所述提前角通路19连通的提前角侧口89;形成在前端内部轴向,与排放通路22连通的排出口90。
所述第一滑阀阀体84作为在有底中空状的内部流通动作油的通路孔91而构成,且该通路孔91的与排出口90相反侧的一端被底壁封闭。另外,该滑阀阀体84在外周面的两端侧形成有将该滑阀阀体84在阀主体83的内周面进行滑动引导的圆筒状的两个第一、第二引导部,且在该两引导部之间的外周面在轴向具有规定间隔地一体形成有两个第一、第二凸台部92a、92b。在第一引导部与第一凸台部92a之间向径向贯通形成有经由通路孔91而使所述滞后角侧口88与排出口90适当连通的第一连通孔93。另一方面,在第二引导部与第二凸台部92b之间贯通形成有经由通路孔91而使所述提前角侧口89与排出口90适当连通的第二连通孔94。
所述第一阀弹簧8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滑阀阀体84向电磁元件86的方向靠压。
所述第一电磁元件8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主要包括:电磁线圈86b,其被收纳保持在圆筒状的电磁元件壳体86a的内部,从电子控制器34输出控制电流;有底筒状的固定轭铁86c,其固定在该电磁线圈86c的内周侧;可动滑阀86d,其设置在该固定轭铁86c的内部且能够向轴向自由滑动;驱动杆86e,其与该可动滑阀86d的前端部一体形成,前端部抵抗所述阀弹簧85的弹簧力而将所述滑阀阀体84的基端面向图中左方按压。另外,在所述电磁元件壳体86a的后端侧安装有具有与电子控制器34电连接的端子的合成树脂制接插件94。
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82是两位三通阀,主要包括:第二阀主体95、设置在该阀主体95的内部且能够自由滑动的第二滑阀阀体96、设置在阀主体95内部的一端侧而将第二滑阀阀体96向图中右方靠压的施力部件即第二阀弹簧97、设置在阀主体95的一端部而使所述第二滑阀阀体96抵抗阀弹簧97的弹簧力向图中左方移动的第二电磁元件98。
所述第二阀主体95具有:配置形成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与所述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连通的第二导入口99;形成在大致中央位置,与所述锁定通路28连通的锁定口100;配置形成在后端侧,与所述排放通路22连通的第二排出口101。
所述第二滑阀阀体96在阀轴的两端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引导部,且在这两引导部之间一体形成有选择性地开闭上述各口99、100、101的两个第一、第二凸台部96a、96b。
所述第二电磁元件98与第一电磁切换阀81的构成相同,主要包括:电磁元件壳体98a、电磁线圈98b、固定轭铁98c、可动滑阀98d、驱动杆98e。在电磁元件壳体98a的后端部设有与电子控制器34连接的接插件部102。
如图29~图33所示,所述第一、第二电磁切换阀81、82利用来自电子控制器34的控制电流和与所述各阀弹簧85、97的相对压力而使所述各滑阀阀体84、96向前后方向的五个位置移动,使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与所述油通路18、19同时或某一方连通,同时使另一油通路18、19与排放通路22适当连通。使排出通路20a或排放通路22有选择地与所述锁定通路28连通。本实施方式中各滑阀阀体84、96的所述五个位置中不存在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位置相当的位置。
[各滑阀阀体的控制和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首先,在车辆的通常行驶后将点火开关操作成切断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由于向所述两电磁切换阀81、82的通电被切断,故而两滑阀阀体84、96如图29(A)、(B)所示地利用各阀弹簧85、97的弹簧力而被向最大右方位置靠压(0位置)。由此,将排出通路20a与提前角通路19连通,并且使滞后角通路18和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连通。
另外,由于油泵20的驱动也停止,故而向任一个液压室11、12和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的动作油供给停止。
在所述内燃机将停止前产生有对凸轮轴2作用的正负交变转矩,当利用负转矩而使叶片转子9从滞后角侧向提前角侧旋转而成为中间相位位置时,第一锁定销26和第二锁定销27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进出移动,各前端部26a、27a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而与对应的第一、第二锁定孔24、25卡合。由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提前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即,在该时刻,第一锁定销26的前端部26a侧边缘与从第三底面24c立起的提前角方向(滞后角液压室11侧)的所述内侧边缘24d抵接并被保持,另一方面,第二锁定销27的前端部27a侧边缘与提前角液压室12侧的所述内侧边缘25b抵接,各自被稳定地保持。
然后,当为了起动内燃机而将点火开关操作成接通时,向第一电磁切换阀81稍通电,另一方面将向第二电磁切换阀82的通电切断。由此,如图30(A)所示,第一滑阀阀体84抵抗阀弹簧85的弹簧力而稍向左方移动,且第二滑阀阀体96如该图(B)所示,利用阀弹簧97的弹簧力而被保持在最大右方的位置(第一位置)。由此,使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二者与排出通路20a连通,并且使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连通(第四状态)。
利用该刚起动后的初爆(开始转动输出轴)来驱动油泵20,其排出液压经由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而分别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供给。另一方面,由于所述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为连通的状态,所以各锁定销26、27如图34所示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维持与各锁定孔24、25卡合的状态。
接着,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和高旋转高负载区域过渡前,从电子控制器34除了向第一电磁线圈86b输出控制电流,还向第二电磁线圈98b输出控制电流,第一滑阀阀体84被保持在图31(A)所示的位置,第二滑阀阀体96如图31(B)所示抵抗阀弹簧97的弹簧力而稍向左方移动(第六位置)。由此,排出通路20a与锁定通路28被连通,且维持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与排出通路20a的连通。
因此,由于经由锁定通路28而向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供给动作油(液压),所以如图35所示,各锁定销26、27抵抗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前端部26a、27a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而将各自的卡合解除。因此,允许叶片转子9自由地正反旋转,且向两液压室11、12供给动作油。
然后,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过渡的情况下,一方面将向第一电磁切换阀81的通电切断,一方面维持向第二电磁切换阀82的相同通电量的通电。因此,如图32A所示,第一滑阀阀体84进一步向最大左方移动,维持排出通路20a与滞后角通路18的连通,且使提前角通路19与排放通路22连通。第二滑阀阀体96也如该图(B)所示地抵抗阀弹簧97的弹簧力而向左侧移动(第三位置),使排出通路20a与锁定通路28连通(第二状态)。
因此,如图36所示,各锁定销25、26维持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提前角液压室12的液压被排出而成为低压,滞后角液压室11成为高压,故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壳体7向最滞后角侧旋转。
由此,阀重叠度变小,缸内残留的气体减少而使燃烧效率提高,能够谋求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减少油耗。
然后,例如在向内燃机高旋转高负载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将向第一电磁切换阀81的通电切断,如图33(A)所示,第一滑阀阀体84利用第一阀弹簧85的弹簧力而向右方移动,且在该状态下向第二电磁切换阀82通电,第二滑阀阀体96如该图(B)所示维持在左侧的位置(第二位置)。由此,将滞后角通路18与排放通路22连通,且锁定通路28维持与排出通路20a的连通状态,并且提前角通路19与排出通路20连通(第一状态)。
因此,如图37所示,成为各锁定销26、2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且滞后角液压室11成为低压,提前角液压室12成为高压。因此,如图4所示,使叶片转子9相对壳体11向最提前角侧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链轮1向最提前角的相对旋转相位变换。
由此,进气阀与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输出转矩。
在从所述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载区域和高旋转高负载区域向怠速运转过渡的情况下,从电子控制器34稍向第一电磁切换阀86通电,另一方面将向第二电磁切换阀82的通电切断,如图30(A)所示,第一滑阀阀体84稍向左方移动,且第二滑阀阀体96向最大右方移动(第一位置)。由此,使锁定通路28与排放通路22连通,且使排出通路20a与滞后角通路18和提前角通路19二者连通(第四状态)。由此,如图6所示,对两液压室11、12作用大致均一压力的液压。
因此,即使叶片转子9在例如处于滞后角侧位置的情况下,也利用向凸轮轴2作用的所述交变转矩而向提前角侧旋转。由此,第一锁定销26和第二锁定销27利用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进出移动而一边得到棘爪作用一步向所述台阶状第一锁定孔24卡合,且与第二锁定孔25卡合。因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提前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另外,在使内燃机停止时,也如前所述,当将点火开关操作成切断,则各锁定销26、27不从各锁定孔24、25脱离而维持卡合状态。
图39是表示向基于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81和第二电磁切换阀82的各滑阀阀体84、96各自的移动位置的滞后角、提前角液压室11、12和各解除受压室32、33给排动作油状态的表。
本实施方式作为将所述各锁定销26、27与各锁定孔24、25的卡合解除的准备阶段,也将各滑阀阀体84、96控制在图34所示的第一位置的位置,由于在将所述第一、第二解除受压室32、33内的动作油排出的同时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提前角液压室12双方供给动作油,所以利用这两液压室11、12的大致同样的相对液压来抑制叶片转子9的抖动,且还能够控制向一个方向旋转。
接着,通过使各滑阀阀体84、96向第六位置移动而对所述各受压室32、33供给动作油,由于先前向所述各液压室11、12供给了动作油,对所述锁定销26、27不作用剪切方向力的作用,所以能够从锁定孔24、25顺利且容易地进行卡合解除。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不仅能够将配气正时控制装置适用于进气侧,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排气侧。
以下,对从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所述本发明内容以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发明内容a]在本发明第1方面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能够切换成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第四状态。
[发明内容b]在本发明第1方面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能够切换成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的任一个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另一个与排放通路连通,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第五状态。
[发明内容c]在发明内容b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在所述第五状态,使所述提前角通路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使所述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
[发明内容d]在本发明第1方面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具有单一的控制阀,该控制阀具备有:
内部中空状的阀主体,其贯通形成有多个口;
滑阀阀体,其能够在轴向自由滑动地设置在该阀主体内,具有通过向轴向移动而变更所述口的开口面积的多个凸台部和形成在该凸台部之间的多个环状凹部;
施力部件,其将该滑阀阀体向轴向的一方向靠压;
电磁元件,其通过被通电而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靠压力以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另一方向移动。
[发明内容e]
在发明内容d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在所述阀主体分别贯通内外周而形成有: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且邻接配置的一对第一供给口和第二供给口;
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另一个连通的第三供给口;
与所述锁定通路连通的锁定口;
与所述泵排出通路连通的导入口;
与油盘连通的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滑阀阀体形成有至少与所述各口对应数量的所述凸台部。
[发明内容f]
在发明内容e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在所述第一供给口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第二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缩小或被关闭的第一供给状态,
在所述第二供给口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第一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缩小或被关闭的第二供给状态,
随着所述滑阀阀体的移动来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状态和第二供给状态。
[发明内容g]
在发明内容f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在所述第三状态为所述第一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成为所述第二供给状态。
[发明内容h]
在发明内容e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所述滑阀阀体经由在内部轴向形成的通路孔而与特定的所述环状凹部间连通。
[发明内容i]
在发明内容d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能够切换成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第四状态,
在不向所述电磁元件通电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施力部件的靠压力而使所述滑阀阀体成为所述第四状态。
[发明内容j]
在发明内容i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随着所述电磁元件通电量的增加而依次切换成所述第二状态、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发明内容k]
在发明内容d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在通过变更所述各状态来切换供给状态和排放状态时,将连通暂时截断。
[发明内容l]
在本发明第2方面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中,
在不向所述电磁元件通电的状态下,所述一控制阀成为使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提前角通路连通而从泵供给动作油,使排放通路与所述滞后角通路连通的状态,
所述另一控制阀成为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状态。
[发明内容m]
在本发明第3方面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的控制器中,
所述液压控制机构具备有两个控制阀,
一控制阀将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切换控制成与所述排出通路和排放通路连通,
另一控制阀将所述锁定通路切换控制成与所述排出通路和排放通路连通,
在内燃机起动时,控制成利用所述一控制阀将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利用所述另一控制阀将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第四状态。
[发明内容n]
在发明内容m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的控制器中,在内燃机处于怠速状态时,控制成所述第四状态。
[发明内容o]
在发明内容n记载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的控制器中,在输出使内燃机停止的控制信号后,控制成所述第四状态。

Claims (9)

1.一种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具备:
壳体,其被从曲轴传递旋转力,在内部形成有动作室;
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相对自由旋转地被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具有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提前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的叶片;
锁定机构,其可锁定地设置在所述叶片转子的最提前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位置,通过供给的液压而将锁定解除;
提前角通路,其与所述提前角液压室连通;
滞后角通路,其与所述滞后角液压室连通;
锁定通路,其向所述锁定机构给排液压,
该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能够在如下的状态间切换控制,即,
第一状态,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所述锁定通路二者与由内燃机驱动的泵的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
第二状态,其使所述滞后角通路和锁定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提前角通路与所述排放通路连通;
第三状态,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以及锁定通路都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
第四状态,其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二者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能够切换成使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与所述排出通路连通且另一个与排放通路连通、并且使所述锁定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第五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五状态中,使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提前角通路连通,使所述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单一的控制阀,该控制阀具备:
内部中空状的阀主体,其贯通形成有多个口;
滑阀阀体,其在轴向自由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主体内,具有通过向轴向移动而变更所述口的开口面积的多个凸台部和形成在该凸台部之间的多个环状凹部;
施力部件,其将所述滑阀阀体向轴向的一方向靠压;
电磁元件,其通过被通电而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靠压力,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另一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上分别贯通内外周而形成有: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且邻接配置的一对第一供给口和第二供给口;
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另一个连通的第三供给口;
与所述锁定通路连通的锁定口;
与所述泵排出通路连通的导入口;
与油盘连通的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滑阀阀体上形成有至少与所述各口对应数量的所述凸台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口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的状态构成为所述第二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缩小或被关闭的第一供给状态,
所述第二供给口与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中的任一个连通的状态构成为所述第一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缩小或被关闭的第二供给状态,
随着所述滑阀阀体的移动来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状态和第二供给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状态为所述第一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就成为所述第二供给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由两个控制阀构成,该两个控制阀分别具有:
内部中空状的阀主体,其贯通形成有多个口;
滑阀阀体,其在轴向自由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主体内部,具有通过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各口的开口面积变化的多个凸台部和设置在该各凸台部之间的多个凹部;
施力部件,其将该滑阀阀体向轴向的一方向靠压;
电磁元件,其通过被通电而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靠压力,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另一方向移动,
一个所述控制阀将所述提前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切换控制成与所述排出通路和排放通路连通,
另一个所述控制阀将所述锁定通路切换控制成与排出通路和排放通路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不向所述电磁元件通电的状态下,所述一控制阀成为使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提前角通路连通而从泵供给动作油,使所述滞后角通路与排放通路连通的状态,
另一个所述控制阀成为使排放通路与所述锁定通路连通的状态。
CN201210128559.3A 2011-09-20 2012-04-27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6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1-204339 2011-09-20
JP2011-204339 2011-09-20
JP2011204339A JP5801666B2 (ja) 2011-09-20 2011-09-20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油圧制御機構及び該油圧制御機構のコントロー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6088A CN103016088A (zh) 2013-04-03
CN103016088B true CN103016088B (zh) 2016-08-10

Family

ID=47751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85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6088B (zh) 2011-09-20 2012-04-27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52516B2 (zh)
JP (1) JP5801666B2 (zh)
CN (1) CN103016088B (zh)
DE (1) DE1020120135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6036B2 (ja) * 2010-12-27 2015-09-30 ボルボ コンストラクション イクイップメント アーベー 建設機械用走行制御システム
JP5980086B2 (ja) * 2012-10-15 2016-08-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141435B2 (ja) * 2013-09-03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の制御装置
JP6104392B2 (ja) * 2013-09-03 2017-03-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187313B2 (ja) * 2014-02-26 2017-08-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WO2015098858A1 (ja) * 2013-12-25 2015-07-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制御弁
JP6280986B2 (ja) * 2014-03-19 2018-02-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制御弁、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DE102014205569B4 (de) 2014-03-26 2017-0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DE102014205567B4 (de) * 2014-03-26 2017-0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JP6464800B2 (ja) * 2014-08-29 2019-02-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02016210177B4 (de) 2015-07-08 2022-03-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ariable Nockenwellensteuervorrichtung
KR102322288B1 (ko) * 2017-06-29 2021-11-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원웨이 클러치 방식 가변밸브타이밍 기구 및 엔진 시스템
JP2019120230A (ja) * 2018-01-10 2019-07-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WO2020084764A1 (ja) * 2018-10-26 2020-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14961916A (zh) * 2021-11-24 2022-08-3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一种机械式液压控制装置和可变配气机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3139A (en) * 1998-04-27 2000-04-2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CN1793619A (zh) * 2004-12-20 2006-06-28 博格华纳公司 具有锁销控制的可变凸轮轴正时的远程控制阀
CN101818667A (zh) * 2009-02-26 2010-09-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102557A (zh) * 2009-12-22 2011-06-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控制阀装置
CN102165146A (zh) * 2009-03-25 2011-08-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6692B2 (ja) 1998-12-07 2004-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161370B2 (ja) * 2003-12-15 2008-10-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06170025A (ja) * 2004-12-14 2006-06-29 Aisin Seiki Co Ltd 内燃機関の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5030028B2 (ja) * 2008-12-09 2012-09-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888513B2 (ja) * 2009-04-01 2012-0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4877615B2 (ja) * 2009-05-27 2012-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947499B2 (ja) * 2009-06-30 2012-06-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375671B2 (ja) * 2010-02-26 2013-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流量制御弁及びこれを具備する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1204339A (ja) 2010-03-26 2011-10-13 Panasonic Corp 差動増幅型センスアンプ回路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評価手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3139A (en) * 1998-04-27 2000-04-2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CN1793619A (zh) * 2004-12-20 2006-06-28 博格华纳公司 具有锁销控制的可变凸轮轴正时的远程控制阀
CN101818667A (zh) * 2009-02-26 2010-09-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165146A (zh) * 2009-03-25 2011-08-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CN102102557A (zh) * 2009-12-22 2011-06-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控制阀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进展;王立彪等;《汽车技术》;200512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4380A (ja) 2013-04-11
US8752516B2 (en) 2014-06-17
CN103016088A (zh) 2013-04-03
JP5801666B2 (ja) 2015-10-28
DE102012013510A1 (de) 2013-03-21
US20130068183A1 (en) 201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6088B (zh)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机构及其控制器
CN102865115B (zh)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
CN105934565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以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3075220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US8033954B2 (en) Hybrid powertrain with reversing engine and method of control
CN103161539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1657344B (zh) 用于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控制单元
JP4619275B2 (ja) 可変カムタイミングシステム
JP6373464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6247434B1 (en) Multi-position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system actuated by engine oil
CN101636558B (zh) 分循环可变排量火花点火转子发动机
US8210141B2 (en) Variable valve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U2560860C2 (ru) Фазоизменя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ого вала
CN103046979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1657611A (zh) 用于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控制单元和控制方法
EP2990620B1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03306771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JP6084562B2 (ja) 油圧制御バルブ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油圧制御バルブ
CN105317494A (zh) 中锁定向供应和凸轮扭转再循环
EP3032050B1 (en) Valve opening/closing timing control device
JP2015025440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205876418U (zh) 控制阀
JP5980086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9944656A (zh) 可变凸轮正时系统和用于操作所述系统的方法
CN102128092B (zh) 包括进气真空度管理系统的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