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6771B -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6771B
CN103306771B CN201310051696.6A CN201310051696A CN103306771B CN 103306771 B CN103306771 B CN 103306771B CN 201310051696 A CN201310051696 A CN 201310051696A CN 103306771 B CN103306771 B CN 103306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operating chamber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l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16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6771A (zh
Inventor
渡边敦史
高田保英
藤田治
涩川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6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6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7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Solenoid drive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59Locking in multiple 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6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with multiple lock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即使在锁止部件未卡合在锁止孔中的状态下使内燃机停止,在内燃机起动时也能够使锁止部件迅速地移动到锁止位置。在叶片转子(9)的转子(15)的内部设有两个的通路控制机构(50)经由利用油压向右方移动的滑阀(52)的阀轴(52a)外周的环状槽(52d)使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连通,例如在内燃机低温时发动机停车的状态下,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向最滞后角位置旋转的情况下,通过经由所述各油孔和环状槽使两油压室(11、12)连通,使由交替转矩产生的叶片转子的晃动量增大而使叶片转子向锁止位置迅速地旋转,能够得到良好的再起动。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地控制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开闭正时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地,提供有如下的叶片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使用锁止销将叶片转子锁止在最滞后角位置与最前进角位置之间。
该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利用由阀弹簧的弹簧力引起的正负的交替转矩使叶片转子一边晃动一边向所述规定的中间位置旋转,使所述锁止销与锁止孔卡合而将叶片转子锁止。由此,能够得到内燃机的良好的起动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22010号公报
但是,在所述锁止销未卡合于锁止孔的状态下使内燃机停止且将动作油填充到前进角动作室及滞后角动作室的情况下,即使所述交替转矩作用于叶片转子,该叶片转子也不能够充分地晃动,将锁止销卡合到所述锁止孔需要较长时间,结果,不能够使叶片转子旋转到锁止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即使在锁止部件未卡合在锁止孔中的状态下使内燃机停止,在内燃机起动时也能够使锁止部件迅速地移动到锁止位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锁止部件,其设于叶片转子或壳体的一方侧,通过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而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第二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而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第一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第一锁止部件,至少限制所述叶片转子从最前进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位置向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第二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第二锁止部件,至少限制从由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一锁止凹部限制了向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的位置向前进角方向的相对旋转;连通路,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及/或所述壳体,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通路控制机构,在内燃机停止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通路使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并且在内燃机起动后,若内燃机的转速为规定以上,则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减少。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锁止部件未卡合在锁止孔中的状态下使内燃机停止,在内燃机起动时也能够使锁止部件迅速地移动到锁止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所述阀正时控制装置局部剖切表示的整体构成图;
图3是将所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通路控制机构引起的闭路状态局部剖切表示的整体构成图;
图4是表示所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叶片转子旋转到最滞后角相位的位置的状态的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所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叶片转子旋转到中间相位的位置的状态的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6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旋转到最前进角相位的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位于最滞后角附近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8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利用交替转矩稍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9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所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
图13(A)、(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面图,(A)表示通路控制机构将通路截断的状态,(B)表示通路控制机构使通路连通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链轮(驱动旋转体)
2:凸轮轴
3:相位变更机构
4:锁止机构
5:油压回路
7:壳体
9:叶片转子(从动旋转体)
10:壳主体
10a~10d:第一~第四蹄块
11:滞后角油压室(滞后角动作室)
11a:滞后角侧油孔
12:前进角油压室(前进角动作室)
12a:前进角侧油孔
15:转子
16a~16d:第一~第四叶片
18:滞后角通路
19:前进角通路
20:锁止通路
20a:通路部
21a~21c:分支通路孔
24:第一锁止孔(第一锁止凹部)
24a:底面
25:第二锁止孔(第二锁止凹部)
25a、25b:第一、第二底面
26:第三锁止孔(第三锁止凹部)
26a、26b:第一、第二底面
27:第一锁止销(第一锁止部件)
28:第二锁止销(第二锁止部件)
29:第三锁止销(第三锁止部件)
36、37、38:第一~第三弹簧(施力部件)
31a、31b、31c:第一、第二、第三销孔
32、33、34:第一、第二、第三解除用受压室
35:电子控制器
40:油泵
40a:排出通路
41:电磁切换阀
43:排放通路
50:通路控制机构
51:连通用孔(连通路)
52:滑阀
52a:阀轴
52b:阀部
52d:环状槽(连通路)
53:弹簧
54:油通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所述阀正时控制装置包括:作为驱动旋转体的链轮1,其通过内燃机的曲轴经由正时链被旋转驱动;进气侧凸轮轴2,其沿内燃机的前后方向配置,可相对于所述链轮1旋转设置;相位变更机构3,其配置在所述链轮1与凸轮轴2之间,变换该二者的相对旋转相位;锁止机构4,其将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锁止在最前进角相位与最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以及最滞后角相位的位置;油压回路5,其分别对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和锁止机构4供给、排出油压而独立地动作。
所述链轮1作为将后述的壳体的后端开口闭塞的后盖而构成,形成为大致壁厚圆板状,具有在外周卷绕有所述正时链的齿轮部1a,并且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外周的支承孔6。另外,链轮1在外周侧的周向等间隔位置形成有四个阴螺纹孔1b。
所述凸轮轴2经由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未图示的缸盖上,在外周面的轴向位置一体地固定有使作为内燃机阀的进气阀打开动作的多个凸轮,并且在一端部2a的内部轴心方向形成有阴螺纹孔2b。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包括:壳体7,其从轴向一体地设于所述链轮1;作为从动旋转体的叶片转子9,其经由与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阴螺纹孔2b拧合的凸轮螺栓8固定,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收纳在所述壳体7中;各自四个动作室即滞后角油压室11及前进角油压室12,其形成于所述壳体7内的动作室,通过在该壳体7的内周面朝向内侧(中心)突出设置的后述的四个蹄块10a~10d和所述叶片转子9分隔而成。
所述壳体7由圆筒状的壳主体10、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且将所述壳主体10的前端开口闭塞的前板13、作为将后端开口闭塞的后盖的所述链轮1构成。
所述壳主体10由烧结金属一体地形成,在内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一体地突出设有四个所述各蹄块10a~10d,并且在该各蹄块10a~10d的外周侧分别沿轴向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0e。
所述前板13形成为金属制的薄板圆盘状,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3a,并且在外周侧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贯通形成有四个螺栓插通孔13b。
所述链轮1、壳主体10以及前板13通过插通各螺栓插通孔13b、10e而拧合于所述各阴螺纹孔1b的四个螺栓14而紧固到一起。
另外,在图1及图4中,附图标记60是安装于所述链轮1的内侧面的外周侧的定位用销,该定位用销60嵌入到形成于所述壳主体10的第一蹄块10a的外周面的定位用槽61中,在组装时将壳主体10相对于链轮1进行定位。
所述叶片转子9包括:由金属件一体形成且通过所述凸轮螺栓8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转子15;在该转子15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90°等间隔的位置放射状地突出设置的四个叶片16a~16d。
所述转子15形成为在轴向上壁厚较厚的扁圆柱状,在大致中央位置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5a,并且在前端形成有所述凸轮螺栓8的头部落座的圆形凹状的落座面15b。
该转子15的整体的外径形成为均一的大径状,从径向与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各蹄块10a~10d的突出量与转子15的外径对应而设定得较短,形成为侧面大致长方形。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四蹄块10a~10d的各前端缘分别嵌装固定有与所述转子15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密封部件17a。各密封部件17a形成为大致コ形,通过设于各密封槽的底面侧的未图示的板簧而被向转子15的各外周面方向施力。
所述各叶片16a~16d的整体突出长度大致相同,并且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大致同样的较薄的板状,分别配置在各蹄块10a~10d之间。
另外,在所述各叶片16a~16d的前端外周部沿轴向形成有截面矩形的密封槽,并且在该各密封槽设有与壳主体10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コ形的密封部件17b。
通过所述各蹄块10a~10d、各叶片16a~16d的各密封部件17a、17b,总是将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与前进角油压室12之间密封。
如图4所示,所述叶片转子9若向滞后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一侧面与相对的所述第一蹄块10的相对侧面抵接而限制最大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如图6所示,若所述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另一侧面与相对的另一第二蹄块10b的相对侧面抵接而限制最大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即,所述第一、第二蹄块10a、10b经由第一叶片16a起到叶片转子9的挡块功能。
此时,其它叶片16b~16d的两侧面从圆周方向离开相对的各蹄块10c、10d的相对面,不与其抵接而成为分离状态。因此,叶片转子9和蹄块10的抵接精度提高,且向后述的各油压室11、12供给油压的供给速度加快,叶片转子9的正反旋转响应性提高。
另外,所述叶片转子9在与壳体3的通常的相对旋转控制时,在比后述的第一叶片16a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蹄块10a及第二蹄块10b抵接的最滞后角相位及最前进角相位靠内侧、即稍靠中间的范围内被相对旋转控制。
在所述各叶片16a~16d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与各蹄块10a~10d的两侧面之间分隔出所述的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经由沿所述转子15的内部径向分别形成的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分别与后述的油压回路5连通。
所述锁止机构4根据内燃机的停止状态,将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图4的位置)与最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图6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旋转相位位置(图5的位置)。
即,如图1~图12所示,主要包括:形成在所述链轮1的内侧面1c的规定位置的第一~第三锁止凹部即第一~第三锁止孔24、25、26;设于所述转子15的内部周向的三处且分别与所述各锁止孔24~26卡合、脱离的三个第一~第三锁止部件即第一~第三锁止销27、28、29;将所述各锁止销27~29相对于所述各锁止孔24~26的卡合解除的锁止通路20。
所述第一锁止孔24形成在第一大径部15e侧的链轮内侧面1c,形成为比后述的第一锁止销27的小径的前端部27a的外径大的圆形,能够使卡入的所述前端部27a稍向圆周方向移动。另外,第一锁止孔24形成在链轮1的内侧面1c的比所述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靠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该第一锁止孔24将底面24a的深度设定为与后述的第二、第三锁止孔25、26的第二底面25b、26b大致相同的深度。
因此,第一锁止销27伴随叶片转子15向前进角方向的旋转而将前端部27a卡入到所述第一锁止孔24中并与底面24a抵接的话,在前端部27a的侧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周向内侧缘24b抵接的时刻,限制叶片转子9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
如图1及图7~图12所示,所述第二锁止孔25与第一锁止孔24同样地形成在第一大径部15e侧的链轮内侧面1c,并且形成为沿圆周方向的长槽台阶状。即,形成为以链轮1的内侧面1c为最上级,以由此一级级地降低的第一底面25、第二底面25的顺序依次降低的台阶状,滞后角侧的各内侧面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并且第二底面25b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5c也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
所述第二底面25b沿圆周方向向前进角方向稍延伸,在与其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锁止销28如图11、图12所示地可稍向前进角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锁止孔26在所述第二大径部15f侧形成有比所述第二锁止孔长且在链轮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长槽状,并且形成在链轮内侧面1c的比所述叶轮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更靠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另外,该第三锁止孔26的底面形成为从滞后角侧到前进角侧逐渐降低的三级台阶状,作为锁止引导槽而起作用。
即,第三锁止孔26形成为将链轮内侧面1c作为最上级,以由此一级级降低的第一底面26a、第二底面26b的顺序依次降低的台阶状,滞后角侧的各内侧面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并且第二底面26b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6c也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
所述各锁止孔24~26通过被嵌合固定在形成于所述链轮1的保持孔中的孔形成部件而形成。
所述第一锁止销27在贯通形成于转子15的第一锁止孔24侧的内部轴向的第一销孔31a中滑动自如地配置,由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7a和位于该前端部27a后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7b以及形成在前端部27a与大径部位27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7c而一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7a形成为前端面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一锁止孔24的底面24a抵接的平坦面状。
该第一锁止销27通过弹性安装在大径部位27b内部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一锁止孔24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一锁止销27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7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一锁止销27对抗所述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将与第一锁止孔24的卡合解除。
所述第二锁止销28在贯通形成在所述转子15的所述第二锁止孔25侧的内部轴向的第二销孔31b内滑动自如地配置,外径形成为台阶差径状,由小径的前端部28a、位于该前端部28a后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8b和形成在前端部28a与大径部位28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8c一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8a形成为前端部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二锁止孔25的底面25a、25b抵接的平坦面状。
另外,该第二锁止销28通过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位28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二弹簧37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二锁止销28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8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二锁止销28对抗所述第二弹簧37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将与第二锁止孔25的卡合解除。
所述第三锁止销29在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子15的第三锁止孔26侧的内部轴向的第一销孔31c内滑动自如地配置,外径形成为台阶差径状,由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9a、位于该前端部29a后部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9b和形成在前端部29a与大径部位29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9c一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9a形成为前端面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三锁止孔26的各底面26a、26b抵接的平坦面状。
另外,该第三锁止销29通过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位29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三弹簧38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三锁止孔26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三锁止销29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4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9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三锁止销29对抗所述第三弹簧38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将与第三锁止孔26的卡合解除。
第一~第三锁止孔24~26和第一~第三锁止销27~29的相对形成位置的关系如下。
即,如图7所示,在所述叶片转子9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侧的位置(参照图4),第一锁止销27卡入第二锁止孔25中,成为前端面与第二底面25b抵接并且前端部的外侧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5c抵接的状态。
另外,从所述最滞后角位置将第一锁止销27从第二锁止孔25拔出,叶片转子9稍向前进角侧旋转的话,在第三锁止销29卡入到第三锁止孔26的第一底面26a的阶段(图8)和卡入到第二底面26b的初期阶段(图9),第一、第二锁止销27、28将各前端部28a、29b抵接于链轮1的内侧面1c。
之后,伴随着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的进一步稍旋转,在第三锁止销29在第三锁止孔26的第二底面26b上滑动并位于大致中央的时刻(图10),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一底面25a抵接。
另外,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若一边在第三底面26b滑动接触一边向前进角侧移动,则如图11所示,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二底面25b抵接。此时,第三锁止销29在第三底面24b上朝向前进角侧滑动。
之后,伴随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的进一步旋转,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向前进角侧移动的话,如图12所示,第一锁止销27卡入到第一锁止孔24中而配置形成。此时,第一锁止销27和第二锁止销28的相对外侧缘与各锁止孔24、25的相对的各内侧缘24b、25c抵接而将其夹持于其间。
此时,所述第三锁止销29在前端部29a的侧缘从自所述第二底面26b立起的所述内侧缘26c稍离开的状态下通过其它第一、第二锁止销27、28的作用限制其进一步向前进角、滞后角方向移动。
即,随着叶片转子9从最滞后角位置相对旋转到前进角侧的规定位置,所述第三锁止销29依次地阶段地与第一底面26a、第二底面26b抵接、卡合,卡入到该第二底面26b中并向前进角侧移动,从该中途将第二锁止销28卡入第二锁止孔25中而依次阶段地与第一、第二底面25a、25b抵接、卡合。之后,第一锁止销27依次卡合到第一锁止孔24中。
由此,叶片转子9通过四阶段的棘爪作用,整体被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旋转并向前进角方向相对旋转,最终,被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与最前进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销孔31a~31c的后端侧,如图2所示地,为了确保各锁止销27、28、29的良好的滑动性,经由呼吸孔39而与大气连通。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油压回路5包括:经由所述各滞后角侧油孔11a相对于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给排油压的滞后角通路18;经由各前进角侧油孔12a相对于各前进角油压室12给排油压的前进角通路19;经由通路部20a相对于所述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4分别供给、排出油压的锁止通路20;将动作油有选择地向所述各通路18、19供给并将动作油向锁止通路20供给的流体压供给源即油泵40;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切换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的流路,并对动作油相对于所述锁止通路20的给排进行切换的控制阀即单一的电磁切换阀41。
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电磁切换阀41的未图示的各口连接,另一端侧经由坡口槽18b、19b与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侧的内部平行地形成的滞后角、前进角通路部18a、18b连通。另外,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外周面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各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各前进角侧油孔12a的各内侧端部连通的坡口状的第一、第二连通孔18c、19c。
如图1~图4所示,所述锁止通路20的一端侧与电磁切换阀41的锁止口连接,另一端侧经由形成于所述凸轮轴2的外周的坡口槽20b、形成于内部轴向的通路部20a以及在所述转子15中向径向分支形成的分支通路孔21a、21b、21c而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34连通。
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外周形成有将所述通路部20a的另一端侧和各分支通路孔21a~21c连通的坡口状的第三连通孔20c。
所述油泵40为通过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的次摆线泵等通常的构成,通过外转子、内转子的旋转经由吸入通路从油盘42内吸入的动作油经由排出通路40a排出,将其一部分从主油通路M/G向内燃机的各滑动部等供给,并且将其它部分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侧供给。
另外,在排出通路40a的下游侧设有未图示的过滤器,并且设有使从该排出通路40a排出的过多的动作油经由排放通路43返回油盘42并将其控制为适当流量的未图示的流路控制阀。
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切换阀41为六口六位置的比例型阀,对各构成部件不具体地标注附图标记进行说明,但概略地,主要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轴向较长的阀体、在该阀体内向轴向自如滑动地设置的滑阀阀体、设于阀体的内部一端侧,将滑阀阀体向一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即阀弹簧、设于阀体的一端部,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另一方面移动的电磁线圈。
该电磁切换阀41通过电子控制器35的控制电流和所述阀弹簧的相对压力,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前后方向的六个位置移动,将油泵40的排出通路40a和所述任一油通路18、19连通的同时,将另一油通路18、19和排放通路43连通。另外,有选择地将所述锁止通路20和排出通路40a或排放通路43连通。
这样,通过使所述滑阀阀体向轴向的六个位置移动,有选择地切换各口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于正时链轮1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并且有选择地进行各锁止销27~29向各锁止孔24~26的锁止和锁止解除,进行叶片转子9的自由旋转的允许和限制。
所述电子控制器35由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曲柄角传感器(内燃机转速检测)及空气流动仪、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气门阀开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凸轮轴2的当前旋转相位的凸轮角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且如前所述地将控制脉冲电流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所述滑阀体的移动位置,对所述各通路进行切换控制。
在夹着所述各叶片16a~16d而相互邻接的各一对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1a与前进角侧油孔12a之间,如图1~图4所示地,设有将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适当连通或截断(限制)连通的两个通路控制机构50、50。
所述两通路控制机构50、50为相同的构成,故而为了说明的方便,以下对一方侧进行具体地说明。即,所述各通路控制机构50包括:设于与所述转子15的各销孔31a~31c相反侧的大致对称位置,沿所述转子15的内部轴向跨越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而穿设的连通路即连通用孔51;在所述连通用孔51中滑动自如地设置,根据滑动位置经由所述连通用孔51使所述两油孔11a、12a的连通状态变化的滑阀52;将该滑阀52向所述各油孔11a、12a连通的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即弹簧53;在所述转子15的内周部沿径向穿设并对抗弹簧53的弹簧力而将滑阀52向截断各油孔11a、12a的连通的方向作用的油通路孔54。
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连通用孔51的内径设定得与所述销孔31a~31c大致相同,跨越邻接的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之间而形成。
所述滑阀52由中央的小径阀轴52a、形成于该阀轴52a的两端侧的同一大径的阀部52b以及滑动部52c构成。所述阀轴52a在外周形成有环状槽52d,在滑阀52整体通过所述弹簧53的弹簧力如图2所示地被向最右方施力的位置,经由所述环状槽52d使所述两油孔11a、12a连通。另外,所述阀部52b将轴向的长度设定为至少将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2a的开口端闭塞的长度。
所述弹簧53的一端部与中空的所述大径部52c的底面弹性接触,另一端部与所述前板13的内面弹性接触,将所述滑阀52整体向右方施力。
所述油通路孔54配置形成在所述阀部52b的外端面即受压面52e侧,与所述锁止通路20的通路部20a的另一端侧的第三连通孔20c连通,将所述锁止通路20中的油压作用于所述受压面52e,将滑阀52向左方按压。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车辆的通常行驶之后,将点火开关断开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将向电磁切换阀41的通电也截断,故而滑阀阀体利用阀弹簧的弹簧力向一方向的最大位置移动(第一位置)。由此,将滞后角通路18以及前进角通路19双方相对于排出通路40a连通,并且使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连通。
另外,由于油泵40的驱动也停止,故而停止向任一油压室11、12及各第一~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34乃至滑阀52的受压面52e侧供给动作油。
在该内燃机停止前的怠速旋转时,将动作油压向各滞后角油压室11供给,叶片转子9位于图4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此时,如图7所示,第一~第三锁止销27~29从第一~第三锁止孔24~26拔出,前端面与链轮1的内侧面1c弹性接触。
在对点火开关断开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之前,由于阀弹簧的弹簧力等而在凸轮轴2产生正负的交替转矩。特别是,通过负的转矩使叶片转子9从滞后角侧向前进角侧旋转而位于中间相位位置的话,第一~第三锁止销27~29利用各弹簧36~38的弹簧力而进出移动,各前端部27a~29a与对应的第一~第三锁止口24~26卡合。由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前进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即,位于图7的叶片转子9由于作用于所述凸轮轴2的负的交替转矩而稍向前进角侧(图中箭头标记方向)旋转的话,在该时刻,停止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输出脉冲电流,停止向各解除用受压室32~34供给油压。
因此,如图8所示,第一、第二锁止销27、28的前端部27a、28a在利用第一、第二弹簧36、37的作用力而与链轮1的内侧面1c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向前进角侧滑动,并且所述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通过第三弹簧38的作用力与第三锁止孔26的第一底面26a抵接卡合。在此,将正的交替转矩作用于叶片转子9而使其要向滞后角侧旋转,但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的侧缘与第一底面26a的立起台阶面抵接而被限制向滞后角侧(图中箭头标记方向)的旋转。
之后,通过负的转矩使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旋转,伴随于此,第三锁止销29如图9所示地以依次在台阶下降的方式移动,与第二底面26b抵接卡合,并且在第二底面26b上向前进角方向受到棘爪作用并移动到中间位置。
这样,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通过第二弹簧37的作用力如图10所示地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一底面25a抵接卡合。之后,若叶片转子9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的话,如图11所示,第三锁止销29移动到内侧缘26c附近并且第二锁止销28受到棘爪作用并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二底面25b抵接卡合。
若叶片转子9通过负的转矩进一步向前进角侧移动的话,则如图12所示,向与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同方向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一锁止销27卡入第一锁止孔24,且如前所述,通过该第一锁止销27和第二锁止销28将其夹入各锁止孔24、25的相对内侧缘24b、25c之间而配置。由此,如图5所示,叶片转子9被稳定且可靠地保持在最滞后角与最前进角的中间位置。
然后,为了起动内燃机而对点火开关进行接通操作的话,通过之后的初爆(开始运转)驱动油泵40,其排出油压经由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被分别供给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另一方面,所述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成为连通的状态,故而各锁止销27~29通过各弹簧36~38的弹簧力维持卡合于各锁止孔24~26的状态。
所述电磁切换阀41通过输入各种信息信号来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电子控制器35控制,故而在油泵40的排出油压不稳定的怠速运转时,维持各锁止销27~29的卡合状态。
接着,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高旋转高负荷区域过渡之前,从电子控制器35向电磁切换阀41输出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稍向另一方向移动(第六位置)。由此,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连通,并且维持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相对于排出通路40a的连通。
因此,由于从锁止通路20经由通路部20a向第一~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34供给动作油(油压),各锁止销27~29对抗各弹簧36~38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前端部27a~29a从各锁止孔24~26拔出。由此,将各自的卡合解除。
因此,允许叶片转子9自由的正反旋转,并且将动作油向滞后角、前进角油压室11、12双方供给。
在此,在将油压仅向所述油压室11、12的任一方供给的情况下,叶片转子9要向其中任一方旋转,第一~第三锁止销27~29受到在转子15中的第一~第三销孔31a~31c与第一~第三锁止孔24~26之间产生的剪切力而产生所谓的咬入现象,不能够将卡合迅速地解除。
另外,在将油压不向两油压室11、12供给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交替转矩使叶片转子9晃动,产生叶片16a和壳主体10的蹄块10a的撞击声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油压向两油压室11、12供给,故而能够充分抑制所述各锁止销27~29向各锁止孔24~26的咬入现象及晃动等。
之后,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对电磁切换阀41输出更大的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进一步向另一侧移动(第三位置),维持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以及滞后角通路18的连通状态,并且使前进角通路19和排放通路43连通。
由此,各锁止销27~29维持从各锁止孔24~26拔出的状态,将前进角油压室12的油压排出而成为低压,滞后角油压室11成为高压,故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向最滞后角侧旋转。
因此,阀重叠度减小,筒内的残留气体减少,燃烧效率提高,能够实现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和燃耗比的提高。
之后,例如在向内燃机高旋转高负荷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向电磁切换阀41供给较小的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向一方向移动(第二位置)。由此,将滞后角通路18和排放通路43连通,并且维持锁止通路20与排出通路40a连通的状态,并且将前进角通路19与排出通路40a连通。
因此,成为将各锁止销27~29的卡合解除的状态,并且滞后角油压室11成为低压,前进角油压室12成为高压。因此,如图6所示,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11向最前进角侧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于链轮1变换到最前进角的相对旋转相位。
由此,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可实现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提高。
另外在从排出通路40a向所述锁止通路20供给油压的状态下,油压也作用于所述各通路控制机构50的各滑阀52的阀部52a的受压面52e,如图3所示,所述各滑阀52对抗各弹簧53的弹簧力而向左移动。因此,阀部52a将所述前进角侧油孔12a密封而将与滞后角油孔11a的连通截断。因此,在滞后角油压室11与前进角油压室12之间不进行动作油的置换流动。因此,通过向所述各油压室11、12中的某一方的油压而使叶片转子9迅速地向滞后角侧或前进角侧相对旋转。
另外,在从所述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高旋转高负荷区域向怠速运转过渡的情况下,将从电子控制器35向电磁切换阀41的控制电流的通电截断,滑阀阀体通过阀弹簧的弹簧力向一方向最大地移动(第一位置),使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连通,并且使排出通路40a与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二者连通。由此,对两油压室11、12作用大致相等压(均一圧)的油压。
因此,叶片转子9在例如位于滞后角侧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如前所述地作用于凸轮轴2的所述交替转矩而向前进角侧旋转。由此,各锁止销27~29利用各弹簧36~38的弹簧力进出移动,能够得到所述的棘爪作用并与锁止孔24~26卡合。因此,叶片转子9被锁止保持在图5所示的最前进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在将内燃机停止时也如前所述地对点火开关进行断开操作的话,各锁止销27~29不从各锁止孔24~26拔出而维持卡合状态。
另外,在规定的运转区域持续的情况下,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而使滑阀阀体向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第四位置)移动的话,将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相对于排出通路40a及排放通路43的连通截断,并且将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连通。由此,成为在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的内部分别保持有动作油的状态,并且各锁止销27~29从各锁止孔24~26拔出而维持锁止解除状态。
因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所希望的旋转位置,凸轮轴2也相对于壳体7被保持在所希望的相对旋转位置,故而被保持在进气阀的规定的阀正时。
这样,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电子控制器35以规定的通电量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或者将通电截断,对所述滑阀阀体的轴向的移动进行控制,控制到所述规定的位置。由此,控制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和锁止机构4,控制为凸轮轴2相对于链轮1的最佳相对旋转位置,故而能够实现阀正时的控制精度的提高。
例如叶片转子9位于比所述锁止位置更靠滞后角侧的位置、即图4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位置时,发生发动机停车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若将点火开关接通操作而开始运转的话,在该时刻,向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供给动作油,故而正负的交替转矩导致的所述叶片转子9的晃动量减小。因此,不能够迅速地得到由各锁止销28、29和各锁止孔25、26带来的棘爪作用,向最适于起动的中间相位位置(锁止位置)的回归时间延迟。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地不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的状态下,从所述锁止通路20向所述各通路控制机构50的油压的供给也停止,故而如图2所示地,所述各滑阀52利用各弹簧53的弹簧力而向右移动。因此,在所述各通路控制机构50侧,成为经由各环状槽52d(连通用孔51)分别将所述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连通的状态。因此,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中的动作油能够经由所述各油孔11a、12a和所述各环状槽52d置换流动。
因此,叶片转子9通过运转初期的负的交替转矩而要向前进角侧瞬间地旋转的话,通过该旋转力使各滞后角油压室11中的动作油通过各环状槽52d置换到各前进角油压室12中流动。
因此,所述叶片转子9通过最初的负的变动转矩能够向前进角方向较大且迅速地旋转,即,能够增大晃动量(角度)。
由此,能够充分地发挥所述棘爪作用,故而能够缩短运转时叶片转子9向初始位置的回归时间,故而起动性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内燃机的发动机停车状态下,所述电磁切换阀41向电磁线圈的通电被截断,但所谓将该通电截断也包含,例如电磁线圈断线的情况、在电磁切换阀41的滑阀阀体移动中混入到动作油中的金属粉等污物啮入到所述滑阀阀体与所述各孔的孔缘之间等而锁止,不能够切换流路的情况。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成为将动作油供给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的状态时,叶片转子9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地在发动机再次起动时,各滞后角油压室11中的动作油经由各通路控制机构50置换到各前进角油压室12而流动,叶片转子9能够迅速地向前进角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内燃机低温起动时的发动机停车后的再次起动时,动作油经由各通路控制机构50从滞后角油压室11迅速地流入前进角油压室12,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叶片转子9能够迅速地旋转到适于起动的中间相位位置,故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再起动性。
另外,由于在叶片转子9的转子15经由第一销孔31a~31c设有第一~第三锁止销27~29,故而能够充分减薄各叶片16a~16d的周向的壁厚。由此,能够充分扩大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的相对旋转角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单一的电磁切换阀41实现向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控制作用和向锁止解除受压室32~34的油压控制作用两个功能,故而向内燃机主体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在将点火开关断开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锁止机构4使叶片转子9向中间旋转相位位置的保持性提高,并且通过各锁止孔25、26的台阶状的各底面25a、25b、26a、26b以棘爪方式将第二锁止销27和第三锁止销28必定仅向前进角侧的各底面25b、26b方向引导移动,能够确保上述引导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所述各锁止孔25、26的台阶状的各底面25a、25b、26a、26b带来的四阶的长棘爪作用,即使叶片状子9旋转移动到最滞后角附近,也能够向中间位置稳定且可靠地引导。
作用于所述各受压室32~34的油压不使用所述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故而与使用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的情况相比,相对于所述各受压室32~34的油压的供给响应性良好,各锁止销27~29的后退移动的响应性提高。另外,无需将各油压室11、12至各受压室32~34之间密封的密封机构。
跨越现有的滞后角侧油孔11a和前进角侧油孔12a之间而设置连通用孔51,由此,使各油孔11a、12a连通,故而将连通构造简单化,加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锁止机构4分成使第一锁止销27卡合的底面24a、使第二锁止销28卡合的第一、第二底面25a、25b、以及使第三锁止销29卡合的第一、第二底面26a、26b这三组,能够减小形成各锁止孔24、25、26的所述链轮1的壁厚。即,例如在设置单一的锁止销并连续地形成单一的锁止孔的台阶状的各底面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该台阶状的高度而不得不增厚所述链轮1的壁厚,但如前所述地,通过分成三个而能够减小链轮1的壁厚,故而能够缩短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轴向长度,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通路控制机构50的阀体52将前进角侧油孔12a连通或截断而构成,但也能够根据阀体52的移动速度使所述前进角侧油孔12a的通路截面面积(开口面积)变化,或逐渐地限制。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A)、(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作为通路控制机构50,使隔着间隙C而邻接的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连通,该间隙C为:设于所述壳主体10的内周面的第一蹄块10a的内周面10f与相对于该内周面10f的叶片转子9的转子15的外周面15c之间的间隙。另外,在所述第一蹄块10a的内周面10f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从侧面看大致矩形的密封保持槽55,并且在该密封保持槽55的内部将所述间隙C敞开或堵住的密封部件56相对于间隙C滑动自如地设置。
另外,在所述密封保持槽55的所述密封部件56的背面侧形成有受压室57。
所述密封保持槽55沿蹄块10a的轴向细长地形成的两端通过所述链轮1的内侧面1c和前板13的内侧面而被密封。
所述密封部件56沿所述密封保持槽55的形状向轴向细长地延伸设置,由可弹性变形的硬质橡胶材料或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前端面56a形成为弯曲状。
经由油给排通路58将供给到所述锁止通路20的油压向所述受压室57供给。
因此,在内燃机的低旋转低负荷运转以上的运转中,即经由所述电磁切换阀41从排出通路40a经由所述锁止通路20将油压向受压室57供给,故而如图13(A)所示,密封部件56的前端面56a压接于转子15的外周面15c。由此,将间隙C堵住而将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的连通截断。
另一方面,内燃机例如发生发动机停车,叶片转子9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停止,然后,将点火开关接通操作而开始起动的话,在该时刻,向两油压室11、12供给油压,但不从所述锁止通路20向受压室57供给油压。因此,如图13(B)所示,所述密封部件56通过伴随壳体7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强制地向受压室57方向移动,前端面56a从转子外周面15c离开而使间隙C敞开。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允许油压在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中的置换流动,能够使基于所述交替转矩产生的叶片转子9的晃动量增大。结果,能够充分地发挥所述棘爪作用,故而能够缩短运转时叶片转子9向初期位置的回归时间,起动性提高。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能够改变通路控制机构50的滑阀52的形状等。
另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使用所述密封部件56的通路控制机构50除了第一蹄块10a之外,也能够设于第二~第四蹄块10b~10d整体,另外,也能够设于其一部分。
以下,对可由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所述权利要求以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a〕在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通路控制机构通过利用油压动作的阀体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变化。
〔b〕在〔a〕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作用于所述通路控制机构的油压为使所述第一、第二锁止部件动作的油压。
〔c〕在〔a〕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及阀体设于所述叶片转子。
〔d〕在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内燃机起动后若内燃机转速为规定以上,则所述通路控制机构将所述连通路截断。
〔e〕在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通过设置多个所述蹄块以及叶片而形成多对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分别对应各对而设有所述连通路和通路控制机构。
〔f〕在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所述第二锁止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向前进角方向加深的台阶。
〔g〕在〔f〕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包括:
第三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一方,利用与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及滞后角动作室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而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
第三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在底部与所述第二锁止凹部不同的位置具有向前进角方向加深的台阶,并且通过卡入所述第三锁止部件而将所述叶片转子向前进角方向引导。
〔h〕在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所述叶片的外周端及/或所述蹄块的内周端设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构成通路控制机构。
〔i〕在〔h〕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滑动部件通过作用油压而相对于相对侧部件滑动。
〔j〕在发明的第十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滑动部件在未作用油压的状态在与相对侧部件之间形成间隙。
〔k〕在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通路控制机构通过利用所述油泵的排出压而动作的阀体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变化。
〔l〕在〔k〕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通路控制机构将所述油泵的排出压作用于一端,将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作用于另一端,通过所述阀体的侧面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减少。
〔m〕在〔l〕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阀体通过在除了两端的位置设有环状槽的滑阀而构成,并且通过所述环状槽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增大。
〔n〕在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与设有所述叶片转子的所述前进角动作室连通的前进角通路和与滞后角动作室连通的滞后角通路的中途设置所述连通路而使所述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连通。
利用现有的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构成连通路,无需设置特别的通路,故而加工作业变得容易。
〔o〕在〔n〕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以从所述叶片转子设有的转子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的方式设置,设有跨越所述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二者的阀体,通过该阀体的移动经由所述连通路对所述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的连通和截断进行切换。
〔p〕在〔o〕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阀体与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平行地移动。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在内周面突设有多个蹄块,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叶片转子,其具有固定于凸轮轴的转子、和将形成于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动作室分隔成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的叶片,通过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给排动作油,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相对旋转;
第一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一方侧,通过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而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
第二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而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
第一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第一锁止部件,至少限制所述叶片转子从最前进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位置向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
第二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或壳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第二锁止部件,至少限制从由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一锁止凹部限制了向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的位置向前进角侧方向的相对旋转;
连通路,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及/或所述壳体,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
通路控制机构,在内燃机停止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通路使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并且在内燃机起动后,若内燃机的转速为规定以上,则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减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控制机构通过利用油压动作的阀体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变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用于所述通路控制机构的油压为使所述第一、第二锁止部件动作的油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内燃机起动后,若内燃机转速为规定以上,则所述通路控制机构将所述连通路截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设置多个所述蹄块及叶片,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形成为多对,对应各对分别设置所述连通路和通路控制机构。
6.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在内周面突设有多个蹄块,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叶片转子,其具有固定于凸轮轴的转子、和将形成于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动作室分隔成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的叶片,通过从油泵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供给油压,或者从各动作室排出油压,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相对旋转;
锁止机构,其具有锁止销,该锁止销跨越所述叶片转子和壳体而设置,利用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油压而动作,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的相对旋转;
连通路,其设于所述叶片转子,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
通路控制机构,其具有滑阀,该滑阀在所述油泵的排出压为规定以下时,将所述连通路导通,在所述油泵的排出压为规定以上时,使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减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控制机构将所述油泵的排出压作用于一端,将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作用于另一端,通过阀体的侧面来减小所述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设有所述叶片转子的所述前进角动作室连通的前进角通路和与滞后角动作室连通的滞后角通路的中途设置所述连通路,使所述前进角通路和滞后角通路连通。
9.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旋转体,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从动旋转体,其固定于凸轮轴,将所述驱动旋转体的内部分隔成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通过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给排动作油,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向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相对旋转;
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一方侧,利用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油压而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
第二锁止部件,其设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锁止部件,利用与所述各动作室内的油压不同的驱动源,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进退动作;
锁止凹部,其设于所述驱动旋转体或从动旋转体的另一方侧,通过卡入所述锁止部件,至少限制从所述从动旋转体的最前进角位置与最滞后角位置之间的相对旋转位置向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
连通路,其设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及/或从动旋转体,在内燃机停止的状态下,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在内燃机起动后该内燃机的转速为规定以上时,限制通路截面面积。
CN201310051696.6A 2012-03-06 2013-02-17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6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8697A JP5916441B2 (ja) 2012-03-06 2012-03-06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2-048697 2012-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771A CN103306771A (zh) 2013-09-18
CN103306771B true CN103306771B (zh) 2017-07-07

Family

ID=49029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169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6771B (zh) 2012-03-06 2013-02-17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63708B2 (zh)
JP (1) JP5916441B2 (zh)
CN (1) CN103306771B (zh)
DE (1) DE102012220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3801B2 (ja) * 2013-11-29 2018-02-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02014206479B4 (de) * 2014-04-04 2020-1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US9976449B2 (en) * 2014-07-07 2018-05-22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VVT engine of intermediate phase
JP6464800B2 (ja) * 2014-08-29 2019-02-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12015004299T5 (de) * 2014-09-22 2017-06-2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Ventilzeitpunkt-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16061271A (ja) * 2014-09-22 2016-04-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8135842A (ja) * 2017-02-23 2018-08-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02019132228B3 (de) * 2019-11-28 2021-01-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09937B2 (en) * 2005-10-31 2008-08-12 Hitachi, Ltd.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042051A (zh) * 2009-10-15 2011-05-04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2010A (ja) 2002-01-31 2003-08-08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09222022A (ja) * 2008-03-18 2009-10-01 Honda Motor Co Ltd カム位相可変型内燃機関
JP2012041877A (ja) * 2010-08-19 2012-03-0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TW201210245A (en) 2010-08-27 2012-03-01 Atop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with high reliabilit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09937B2 (en) * 2005-10-31 2008-08-12 Hitachi, Ltd.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042051A (zh) * 2009-10-15 2011-05-04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33261A1 (en) 2013-09-12
CN103306771A (zh) 2013-09-18
JP5916441B2 (ja) 2016-05-11
JP2013185442A (ja) 2013-09-19
DE102012220607A1 (de) 2013-09-12
US8863708B2 (en) 2014-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6771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2597437B (zh) 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CN103161539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3075220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3206279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6574730B (zh) 油压控制阀和使用该油压控制阀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588028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367072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777223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337942A (zh)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CN103939165B (zh)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3046979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465726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562202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1845975A (zh) 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JP6110768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17172589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6328986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7208506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WO2016021328A1 (ja)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206722891U (zh) 一种中间锁止式vvt机油控制阀
CN106715844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JP6267608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372689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H11336516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