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7223A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7223A
CN102777223A CN2012100325080A CN201210032508A CN102777223A CN 102777223 A CN102777223 A CN 102777223A CN 2012100325080 A CN2012100325080 A CN 2012100325080A CN 201210032508 A CN201210032508 A CN 201210032508A CN 102777223 A CN102777223 A CN 102777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hoof piece
specific
butt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25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77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72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56Locking in only one 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9Lock movement parallel to camshaft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能够充分确保罩体和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角度,并且能够确保蹄块的强度。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设有第一~第四蹄块(8a~8d)的筒状的罩体主体(11)、用于分隔为在各所述蹄块之间形成的滞后角油室和前进角油室(9、10)各四个的四片叶片(22~25),还具有相对罩体向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旋转的叶片部件(7)。通过使第一叶片(22)从圆周方向抵接于第一蹄块(8a)和第二蹄块(8b)而限制最前进角和最滞后角的位置,第一蹄块中叶片不抵接一侧的角部(18a)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三、第四蹄块(8c、8d)的角部(8e)的曲率半径。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控制内燃机的进气门及排气门即内燃机气门的开闭正时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下已知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叶片类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是现有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之一。
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的罩体和旋转自如地收容于该罩体内部并固定于凸轮轴端部的叶片部件,在所述罩体的内周面从直径方向彼此向内侧突出地设有多个蹄块,在多个蹄块和所述叶片部件的多个叶片之间分隔有前进角油室和滞后角油室。
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有选择地向所述前进角油室和所述滞后角油室中的任一油室供给由电动泵排出的液压,通过该驱动液压使所述叶片部件进行正反旋转,使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抵接于所述蹄块,由此将正时链轮进气门的开闭正时可变控制为限制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5212号公报
但是,近年来要求降低供给到各所述油室的液压,从而使所述叶片的片数增加,另外,为了得到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的大的相对旋转角度,期待尽可能地减薄各所述蹄块的圆周方向的壁厚。
但是,如果减薄了各所述蹄块的壁厚,则强度降低,从而在使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压接在该蹄块上时,有可能蹄块发生弯曲变形,不能得到期待的相对旋转角度。
因此,为了确保强度,不得不一定程度地增加所述蹄块的壁厚,其结果,不能增加罩体和叶片的相对旋转角度,这样就顾此失彼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能够充分确保罩体和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角度,并且能够确保蹄块的强度。
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筒状的罩体,其在内周面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蹄块;叶片部件,其固定在凸轮轴上,具有将形成在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多个工作室分隔为前进角工作室和滞后角工作室的多个叶片,通过有选择地向所述前进角工作室和所述滞后角工作室供给或排出液压,使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旋转到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通过使特定的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抵接于特定的所述蹄块,限制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在最前进角位置或者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在特定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的两个R状角部中,所述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其他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发明,能够充分确保罩体和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角度,并且能够确保蹄块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表示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将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在滞后角侧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4是表示将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在前进角侧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5是表示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锁止机构的锁止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在滞后角侧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表示将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在前进角侧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链轮
2 凸轮轴
3 相位变换机构
4 液压回路
5 罩体
7 叶片部件
8a~8d 第一~第四蹄块
9 滞后角油室
10 前进角油室
11 罩体主体
12 前板
13 后板(板部件)
14 螺栓
18a 第一隆起部
18b 厚壁部
19a 第二隆起部
19b 突部
21 叶片转子
22 第一叶片
22a 切口部
22b 突起部
23~25 第二~第四叶片
30 锁止销
31 锁止孔
33 定位凹部
34 定位销(定位凸部)
42 突部
42a 外表面
62 第二叶片的突部
62a 外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5表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经由正时链条被内燃机的未图示曲轴驱动旋转的链轮1、被设置成相对该链轮1可相对旋转的凸轮轴2、配置于链轮1和凸轮轴2之间变换该两者1、2的相对旋转位置的相位变换机构3、使该相位变换机构3工作的液压回路4。
所述凸轮轴2构成为:通过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气缸盖上,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上一体地设有通过气门挺杆使进气门打开工作的多个驱动凸轮,并且,在一端部2a的内部轴向形成有用于螺纹安装后述的凸轮螺栓6的内螺纹孔2b。
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包括:配置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2a侧的罩体5、通过所述凸轮螺栓6从轴向固定于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并且旋转自如地收容于所述罩体5内的叶片部件7、形成于所述罩体5内并且被该罩体5的内周面所具有的四个第一~第四蹄块8a~8d和叶片部件7的后述的四个叶片22~25分隔的滞后角工作室即滞后角油室9及提前角工作室即前进角油室10各四个。
所述罩体5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罩体主体11和封闭该罩体主体11的前后开口端的前板12及与所述链轮1兼用的后板13,用四根螺栓14从轴向将前板12和后板13(链轮1)以共同紧固的方式一体地结合在该罩体主体11上。
所述罩体主体11由烧结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在内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以向内侧一体地突出的方式设有四个所述第一~第四蹄块8a~8b。各该蹄块8a~8b分别形成为较薄的大致一样的梯形,在沿轴向形成于各前端部的密封槽内分别嵌装固定有大致コ形的密封部件16。而且,在各蹄块8a~8d的径向外周侧,即在与罩体主体11结合的部位的根部侧的内部轴向,贯穿而形成有用于使各所述螺栓14插入的螺栓插孔17。此外,在所述罩体主体11的各所述蹄块8a~8d所在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实现罩体主体11的轻量化的大致矩形状的减薄部11a。
另外,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特定的第一蹄块8a在根部的圆周方向的两个角部的一侧即图3中左侧的角部一体形成有R状的隆起部18a,后述的第一叶片22向图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相对旋转而抵接在该特定的第一蹄块8a上。
该隆起部18a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圆弧状,从所述蹄块8a的一侧面的上升部沿罩体主体11的内周面11b形成平缓的弯曲状(圆弧状)。而且,该隆起部18a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叶片8a不抵接的其它蹄块8c、8d的R状角部(例如符号8e)的曲率半径。由此,第一蹄块8a的根部的强度大于其它蹄块8c、8d的根部的强度。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蹄块8a中第一叶片22抵接的右侧的角部(根部)一体地形成有厚壁部18b。该厚壁部18b的外表面形成为倾斜的大致平坦状,此侧根部的强度也高。
另外,特定的第二蹄块8b在根部即两个角部中所述叶片22抵接的一侧的相反侧角部同样一体地形成有第二隆起部19a,第一叶片22如图4所示向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而抵接在该特定的第二蹄块8b。该第二隆起部19a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叶片8a不抵接的其它蹄块8c、8d的R状角部8e的曲率半径。由此,第二蹄块8b的根部的强度大于其它蹄块8c、8d的根部的强度。
另一方面,在该第二隆起部19a的相反侧的角部一体地形成有所述第一叶片22抵接的台阶矩形状的突部19b。该突部19b也提高第二蹄块8b的根部的强度。
所述前板12通过冲压成型形成为较薄的圆板状,在中央穿设有所述凸轮螺栓6插入的大径孔12a,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半圆形的定位用槽12b。另外,在外周侧的圆周方向等间隔位置贯穿而形成有各所述螺栓14插入的四个螺栓孔12c。
所述后板13(链轮1)的整体由烧结合金材料形成,并且在进行该形成加工时实施了热处理,提高了硬度,在外周上一体地形成有用于使正时链条啮合而卷绕的齿部1a。
另外,该后板13在中央贯穿而形成有支撑孔13a,在该支撑孔13a中插入并旋转自如地支撑有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并且,在外周侧的圆周方向等间隔位置形成有用于螺纹安装各所述螺栓14的前端部的外螺纹的内螺纹孔13b。
所述叶片部件7由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包括叶片转子21和四片第一~第四叶片22~25,其中叶片转子21通过从轴向插入形成在中央的插孔7a内的所述凸轮螺栓6从轴向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2a上,该四片第一~第四叶片22~25以放射状突出地设于该叶片转子21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
所述叶片转子21滑动并旋转支撑在嵌装固定于各所述蹄块8a~8d的前端部上表面的所述密封部件16上,并且,如图3所示,在各所述叶片22~25的各自两侧的径向上,向径向分别贯穿而形成有连通于各所述滞后角油室9的四个滞后角侧油孔27和连通于各所述前进角油室10的四个前进角侧油孔28。另外,如图2所示,在凸轮轴2侧的端面中央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前端嵌合的嵌合槽21a。
也如图3所示,各所述叶片22~25分别配置于各蹄块8a~8d之间,在沿轴向形成于各前端面的密封槽内,分别嵌装有与所述罩体主体11的内周面11b滑接的大致コ形的密封部件20。
另外,在各该叶片22~25中,特定的第一叶片22的宽度最大,其它三片叶片23~25的宽度充分小于第一叶片22的宽度且宽度大致相同。这样,其它三片叶片23~25的宽度均小于加宽的第一叶片22,由此使叶片部件7整体的重量均匀平衡。
当叶片部件7向图3所示的最大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叶片22的一侧面抵接在所述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限制相对于所述罩体5的最大滞后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当叶片部件7向图4所示的最大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叶片22的另一侧面抵接在所述第二蹄块8b的相对侧面,限制最大前进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
另外,该第一叶片22在与所述第一蹄块8a的厚壁部18b相对的一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切口部22a。该切口部22a沿着所述厚壁部18b的平坦的外表面形成为圆弧状,如图3所示,当叶片部件7向最大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切口部22a与所述厚壁部18b的外侧面保持若干间隙而相互对峙。另外,在圆周方向上所述切口部22a的相反侧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突起部22b。在该突起部22b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嵌装固定所述密封部件20的密封槽,并且该突起部22b的圆周方向的外侧面从圆周方向抵接在所述第二蹄块8b的突部19b上,限制叶片部件7沿顺时针方向过度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叶片22抵接于第一、第二蹄块8a,8b的状态下,如图3及图4所示,其它叶片23~25在圆周方向上不与相对的任一个蹄块8a~8d抵接。
另外,在所述第一叶片22和所述后板13之间设有约束叶片部件7的自由旋转的锁止机构。
也如图2、图3及图5所示,该锁止机构包括锁止销30、杯状的锁止孔构成部31、锁止孔31a和卡合脱离机构,其中,锁止销30滑动自如地收容于在所述第一叶片22的内部轴向贯穿而形成的滑动用孔29内,并相对后板13侧进退自如,该杯状的锁止孔构成部31固定于在所述后板13的径向的大致中央规定位置贯穿而形成的保持孔中,该锁止孔31a形成于该锁止孔构成部31且所述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与该锁止孔31a卡合而锁止叶片部件7,卡合脱离机构根据内燃机的启动状态将所述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与锁止孔31a卡合或者解除卡合。
所述滑动用孔29构成为:内周面形成为台阶状,具有前端侧的小径孔和后端侧的大径孔,在该小径孔和大径孔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部29a。
与滑动用孔29对应而所述锁止销30的外周面形成为台阶径状,具有前端侧的小径部30b、后端侧的大径部30c和形成于小径部30b和大径部30c之间的台阶部30d,所述小径部30b的前端部30a为实心,该前端部30a的外周面形成为容易卡合于所述锁止孔31a内的圆锥状。在所述滑动用孔29的台阶部29a和锁止销30的台阶部30c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受压室35。
所述锁止孔31a形成为有底状,形成于向圆周方向的所述前进角油室10侧(叶片部件7的滞后角侧)偏离的位置,该位置被设定为:当卡合有所述锁止销30时,罩体5和叶片部件7的相对旋转角度成为最适合于内燃机启动的变换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滑动用孔29的后端侧的前板12的内面形成有未图示的矩形状切口槽,通过使该切口槽与外部空气连通,在叶片部件7的旋转范围内总是确保锁止销30的良好的滑动性。
所述卡合脱离机构包括螺旋弹簧32和未图示的解除用液压回路,其中,螺旋弹簧32弹性地安装于锁止销30的后端部和前板12的内端面之间,对锁止销30向进出方向施力,该解除用液压回路向所述锁止孔31a和受压室35内供给液压而使锁止销30后退。如图3~图5所示,该解除用液压回路通过形成于第一叶片22的内部及侧面的油孔42a、42b对所述受压室35和锁止孔31a进行分别有选择地供给到所述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的液压的供给或排出。
另外,在所述罩体主体11和后板13之间设有定位装置,当用各所述螺栓14组装这些各结构部件时,该定位装置进行罩体主体11和后板13的旋转位置即所述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和锁止孔31a的圆周方向的定位等。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该定位装置包括凹部33和定位用销34,其中,凹部33切口形成在罩体主体11(蹄块22)的后板13侧的外周边缘的规定位置上,该定位用销34设置在所述后板13的外周部侧的内端面的与所述凹部33对应的位置。
所述凹部33在罩体主体11的烧结成型时同时成型,形成为罩体主体11的所述厚壁部18b侧的外表面沿径向被切口成两个台阶形状,并且从后板13的内端面侧向轴向贯穿而形成。
所述凹部33的最深槽设定为:其宽度稍微小于所述定位用销34的外径,并且,其槽深也稍微大于所述定位用销34的外径,通过所述凹部33与所卡入的定位用销34的关系,罩体主体11和后板13在圆周方向上不发生晃动。
因此,所述凹部33的最深槽具有如下功能:在将罩体主体11、前板12及后板13通过螺栓14共同紧固时,预先使所述定位用销34从轴向卡合以进行后板13相对罩体主体11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相对的定位。
就所述定位销34而言,基端部被压入固定于在与所述最深槽对应的后板13的外周部侧的锁止孔31a附近沿轴向贯穿而形成的销孔内,并且前端部向罩体主体11方向突出,如前所述,从轴向卡入所述最深槽内。
所述液压回路4向各所述油室9、10有选择地供给液压,或者排出各油室9、10内的油,如图2所示,其包括:连通于各所述滞后角侧油孔27的滞后角侧通路36、连通于所述前进角侧油孔28的前进角侧通路37、通过电磁切换阀38向各该通路36、37有选择地供给液压的油泵39、通过电磁切换阀38有选择地连通于各所述通路36、37的排放通路40。
两所述通路36、37经由在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沿径向及轴向形成的油通路孔36a、37a及凹槽36b、37b与各所述油孔27、28连通。
所述电磁切换阀38为双向阀,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有选择地切换控制各通路36、37、油泵39的排出通路39a及排放通路40。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曲轴转角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节流阀开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来检测现在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且,根据该内燃机运转状态,向所述电磁切换阀38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脉冲电流。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如图3和图5所示,首先,在内燃机启动时,预先将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卡入锁止孔31a内,将叶片部件7约束在最适合启动的前进角侧的位置。因此,若对点火开关进行接通操作而开始启动,则由启动电动机顺利地使曲轴旋转而得到良好的启动性。
然后,在内燃机启动后的例如低旋转低负荷域中,控制器维持对电磁切换阀38的电磁线圈的非通电状态。由此,在使油泵39的排出通路39a和前进角侧通路37连通的同时,使滞后角侧通路36和排放通路40连通。
因此,从油泵39排出的工作油经由前进角侧通路37流入前进角油室10内,使该前进角油室10变为高压,而滞后角油室9内的工作油通过滞后角侧通路36从排放通路40向油底壳41内排出,使滞后角油室9内变为低压。
此时,流入所述前进角油室10内的工作油从所述油孔42a也流入锁止孔31a内而变为高压,由此,锁止销30后退而使前端部30a从锁止孔31a拔出,确保叶片部件7的自由旋转。
因此,伴随着前进角油室10容积的扩大,如图4所示,叶片部件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叶片22的突起部22b压接于第二蹄块8b的突部19b,限制叶片部件7向顺时针方向的过度旋转。由此,叶片部件7即凸轮轴2相对链轮1(后板13)的相对旋转角度被变换到最前进角侧。其结果,实现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降低耗油量。
然后,在内燃机转移至例如高旋转高负荷域的情况下,控制器向电磁切换阀38输出控制电流,使排出通路39a和滞后角侧通路36连通的同时,使前进角侧通路37和排放通路40连通。由此,前进角油室10内的工作油被排出而变为低压的同时,向滞后角油室9内供给工作油而内部变为高压。此时,从滞后角油室9经由油孔42b向所述受压室35内供给液压,因此,锁止销30被维持从锁止孔31a拔出的状态。
因此,如图3所示,叶片部件7相对罩体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叶片22的所述切口部22a侧的一侧面压接于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限制叶片部件7向逆时针方向的过度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被变换为最滞后角侧。其结果,进气门的开闭正时被控制在最滞后角侧,能够提高所述高旋转高负荷域中的内燃机的输出。
另外,在内燃机停止之前,各油室9、10内的液压经由排放通路40向油底壳41排出,受压室35及锁止孔31a内的液压也降低。因此,通过作用于所述凸轮轴2的交变扭矩,叶片部件7向所述滞后角侧相对旋转,在规定旋转位置,锁止销30通过螺旋弹簧32的弹簧力进出,前端部30a卡合于锁止孔31a内。
该情况下,在组装各结构部件时,由于锁止销30和锁止孔31a在罩体5圆周方向上被准确定位,因此得到锁止销30的顺利的卡合作用。
即,在组装各结构部件的情况下,当用各螺栓14将前板12和后板13组装在所述罩体主体11上时,用各螺栓14将前板12暂时固定在罩体主体11的前端侧上,同时,将后板13配置于罩体主体11的后端侧,并且将定位销34从轴向卡合于罩体主体11的定位凹部33的最深槽中。
此时,在滑动用孔29内收容锁止销30及螺旋弹簧32,同时使该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卡合于后板13的锁止孔31内。
然后,将各螺栓14的前端外螺纹拧入后板13的各内螺纹孔13b中并且拧紧各螺栓14,从而能够将两板12、13牢固地结合在罩体主体11上,并且能够将后板13在圆周方向上准确地定位在罩体主体11上。
因此,即使各螺栓14和罩体主体11的各螺栓插孔17等产生错位,也能够将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a和锁止孔31a在罩体5圆周方向上准确地定位。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叶片部件7的第一叶片22压接的第一蹄块8a和第二蹄块8b中所述压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角部形成有第一隆起部18a和第二隆起部19a,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该两蹄块8a、8b特别是根部的强度。
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所述第一、第二蹄块8a、8b的厚度。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罩体5的叶片部件7的相对旋转角度。
另外,所述第一叶片22在其外周侧的一侧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部22a,由此,实现叶片部件7的轻量化。而且,在所述罩体主体11上也形成有多个减薄部11a,因此,通过该点也实现了轻量化。
而且,在所述第一叶片22的切口部22a的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突起部22b,在该突起部22b形成有密封槽,因此实现该突起部22b的有效利用。
另外,在第二蹄块8b的一侧部设置突部19b,在该突部19b上抵接所述突起部22b的外表面,因此,该突部19b与所述第二隆起部19a一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蹄块8b的强度。
由于在所述后板13上不是直接形成所述锁止孔31a,而是利用锁止孔构成部31形成,因此,可确保锁止孔31a的深度,并且可充分减薄所述后板13的厚度。其结果,能够实现装置的轻量化,缩短轴向的长度,从而提高了对于发动机室的搭载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6和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当叶片部件7相对罩体5向最前进角侧(顺时针方向)进行最大旋转时,在逆时针方向侧与第一叶片22邻接的窄幅的第二叶片23抵接于第一蹄块8a的隆起部18a侧的侧面而被限制。
即,与前述同样,在所述第一蹄块8a的两侧角部形成有第一隆起部18a和厚壁部18b。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叶片23在第一蹄块8a侧的基部侧面一体地形成有突部42。该突部42形成为台阶状的矩形突起状,外表面42a与所述第一蹄块8a的第一隆起部18a侧的锥侧面形状配合形成为锥形。
需要说明的是,不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一叶片22的突起部及所述第二蹄块8b的突部。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例如,各蹄块8b~8d的各两个角部8e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蹄块8a的角部18a的曲率半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当叶片部件7相对罩体5向逆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叶片22的一侧面抵接(压接)于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限制过度的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变换到最滞后角侧。
另一方面,当叶片部件7相对罩体5向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叶片23的突部62的外表面62a抵接(压接)于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限制过度的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链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变换到最前进角侧。
这样,向最滞后角侧变换时,第一叶片22抵接于第一蹄块8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向最前进角侧变换时,第二叶片23的突部外表面62a抵接于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
此时,所述第一蹄块8a通过第一隆起部18a和厚壁部18b充分提高了两个角部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抵接于第二叶片23时的弯曲变形。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23通过所述突部62提高了基部的强度,因此,当外表面62a抵接于所述第一蹄块8a时,能够充分抑制向相反方向弯曲变形。
其结果,通过所述第一蹄块8a和第二叶片23各自的高的强度,总是能够得到叶片部件7相对罩体5的所期望的最大旋转相位。
另外,所述第二叶片23的突部外表面62a与第一蹄块8a的相对侧面同样地形成为锥形,因此,得到两者稳定的抵接状态。其它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说明除从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所述发明以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
〔发明a〕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抵接有特定的所述叶片的特定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特定的所述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发明b〕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叶片中的一个叶片相比于其它叶片在圆周方向上壁厚大,并且抵接于在圆周方向上与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相邻的至少一个蹄块;
在与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抵接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所述厚壁大的一个叶片不抵接一侧的角部的曲率半径相比于所述一个叶片不抵接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发明c〕发明b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厚壁大的一个叶片上设有沿凸轮轴的旋转轴向能够出没的锁止销,并且在所述罩体上形成有所述锁止销出没的锁止孔;
通过使所述锁止销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进出并卡入所述锁止孔,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相对所述罩体的相对旋转。
〔发明d〕发明c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销的外周面形成为剖面圆形,并且设有所述锁止销的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的外周部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侧被切口形成为圆弧状,在与该切口部相对的一侧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角部侧形成有厚壁部。
〔发明e〕发明c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所述锁止销的厚壁大的叶片中形成有所述切口部的一侧抵接的所述蹄块在内周侧的一侧面与所述叶片抵接,并且在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发明f〕发明c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叶片的前端侧设有与所述罩体的内周面滑接的密封部件,并且
在特定的所述厚壁大的叶片的外周侧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没有形成切口部而设有所述密封部件。
〔发明g〕发明d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包括:轴向的两端开口而形成的筒状的罩体主体、闭合所述一端开口且形成有所述锁止孔的第一板、闭合所述另一端开口的第二板,
在所述蹄块的所述切口部相反侧所具有的所述厚壁部设有在圆周方向上定位所述罩体主体和第一板的定位装置。
〔发明h〕发明g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蹄块上的定位凹部和设于所述第一板上的定位凸部,
通过使所述定位凸部插入所述定位凹部来进行定位。
〔发明i〕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包括轴向的两端开口而形成的筒状的罩体主体和闭合所述两端开口的一对板,
在各所述蹄块上,沿着凸轮轴的旋转轴向插入一体地结合一对所述板和罩体主体的螺栓。
〔发明j〕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所述罩体将所述叶片转子限制于最前进角位置或最滞后角位置时,特定的所述叶片抵接于所述特定的蹄块的外周侧。
根据该发明,由于叶片的抵接位置为特定蹄块的外周侧即刚性高的与罩体结合的部位附近,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抵接而特定蹄块弯曲变形。
〔发明k〕第二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叶片中的一个叶片中设有沿着凸轮轴的旋转轴向能够进退的外周圆形的锁止销,另一方面,在所述罩体上形成有所述锁止销出没的锁止孔;
通过使所述锁止销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进出并卡入所述锁止孔,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相对所述罩体的相对旋转,并且
在设有所述锁止销的叶片的外周侧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部,在另一侧形成有厚壁部,另一方面,在该叶片抵接的蹄块的外周侧两个角部分别形成有隆起部,在该蹄块的圆周方向两侧分别抵接所述叶片。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状的罩体,其在内周面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蹄块;
叶片部件,其固定在凸轮轴上,并且具有将形成在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多个工作室分隔为前进角工作室和滞后角工作室的多个叶片,通过有选择地向所述前进角工作室和所述滞后角工作室供给或排出液压,使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旋转到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
通过使特定的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抵接于特定的所述蹄块,限制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
在最前进角位置或者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在特定的所述蹄块外周侧的两个R状角部中,所述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抵接有特定的所述叶片的特定的所述蹄块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特定的所述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叶片中的一个叶片相比其它叶片在圆周方向上壁厚大,并且抵接于在圆周方向上与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相邻的至少一个蹄块;
在与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抵接的所述蹄块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所述一个叶片不抵接一侧的角部的曲率半径相比于所述一个叶片不抵接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上设有沿凸轮轴的旋转轴向能够出没的锁止销,并且在所述罩体上形成有使所述锁止销出没的锁止孔,通过使所述锁止销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进出并卡入所述锁止孔,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相对所述罩体的相对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销的外周面形成为剖面圆形,并且设有所述锁止销的所述壁厚大的一个叶片的外周部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侧被切口形成为圆弧状,在与该切口部相对的一侧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角部侧形成有厚壁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设有所述锁止销的壁厚大的叶片中形成有所述切口部的一侧抵接的所述蹄块在内周侧的一侧面与所述叶片抵接,并且在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叶片不抵接一侧的一个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特定的所述蹄块以外的其它蹄块的角部的曲率半径。
7.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筒状的罩体,其在内周面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蹄块;
叶片部件,其固定在凸轮轴上,具有将形成在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多个工作室分隔为前进角工作室和滞后角工作室的多个叶片,通过有选择地向所述前进角工作室和所述滞后角工作室供给或排出液压,使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旋转到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
通过使特定的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抵接于特定的所述蹄块,限制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
在最前进角位置或者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在特定的所述叶片抵接的特定的所述蹄块的外周侧的两个角部中,至少在特定的所述叶片不抵接一侧的角部设有隆起部。
8.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筒状的罩体,其在主体的内周侧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蹄块;
叶片转子,其固定在凸轮轴上,具有将形成在各所述蹄块之间的多个工作室分隔为前进角工作室和滞后角工作室的多个叶片,通过有选择地向所述前进角工作室和所述滞后角工作室供给或排出液压,使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旋转到前进角侧或者滞后角侧;
通过使特定的所述叶片从圆周方向抵接于特定的所述蹄块,限制最前进角位置和最滞后角位置;
在最前进角位置或者最滞后角位置被限制的状态下,使抵接有特定的所述叶片的特定的所述蹄块的强度大于所述叶片不抵接的其它蹄块的强度。
CN2012100325080A 2011-05-10 2012-02-14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27772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4882A JP2012237196A (ja) 2011-05-10 2011-05-10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1-104882 2011-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7223A true CN102777223A (zh) 2012-11-14

Family

ID=4712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25080A Pending CN102777223A (zh) 2011-05-10 2012-02-14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85407A1 (zh)
JP (1) JP2012237196A (zh)
CN (1) CN10277722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3056A (zh) * 2013-11-15 2016-06-2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凸轮轴调节装置
CN106460580A (zh) * 2014-03-20 2017-02-22 吉凯恩粉末冶金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锁定盘的可变凸轮轴调节器、锁定盘及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7709712A (zh) * 2015-06-29 2018-02-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7923274A (zh) * 2015-09-17 2018-04-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9154214A (zh) * 2016-06-01 2019-01-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9393A1 (de) * 2010-02-26 2011-09-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Einstellung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13203244A1 (de) * 2013-02-27 2014-08-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JP5835261B2 (ja) 2013-03-29 2015-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DE102013209554A1 (de) * 2013-05-23 2014-11-2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ügelzellenversteller für eine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DE102013210389A1 (de) * 2013-06-05 2014-12-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4206859A1 (de) * 2014-04-09 2015-10-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formschlüssiger Verriegelungskulisse
WO2016114019A1 (ja) 2015-01-16 2016-07-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7115600A (ja) * 2015-12-21 2017-06-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US10167747B2 (en) * 2016-10-28 2019-01-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heet metal locking cover for a cam phaser
JP7231335B2 (ja) * 2018-04-18 2023-03-01 株式会社ミクニ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50965A1 (en) * 2008-09-01 2010-03-04 Hitachi Automative Systems, Ltd. Variable valve control apparatus
US20110253087A1 (en) * 2009-04-22 2011-10-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6696B2 (ja) * 1997-08-25 2001-08-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327047B2 (ja) * 2004-08-27 2009-09-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005068B2 (ja) * 2004-08-31 2007-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016020B2 (ja) * 2004-08-31 2007-1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609455B2 (ja) * 2007-05-28 2011-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機構制御装置
JP4816742B2 (ja) * 2009-02-12 2011-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184403B2 (ja) * 2009-02-27 2013-04-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4895234B2 (ja) * 2009-04-09 2012-03-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50965A1 (en) * 2008-09-01 2010-03-04 Hitachi Automative Systems, Ltd. Variable valve control apparatus
US20110253087A1 (en) * 2009-04-22 2011-10-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3056A (zh) * 2013-11-15 2016-06-2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凸轮轴调节装置
CN106460580A (zh) * 2014-03-20 2017-02-22 吉凯恩粉末冶金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锁定盘的可变凸轮轴调节器、锁定盘及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6460580B (zh) * 2014-03-20 2019-08-20 吉凯恩粉末冶金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锁定盘的可变凸轮轴调节器、锁定盘及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7709712A (zh) * 2015-06-29 2018-02-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7923274A (zh) * 2015-09-17 2018-04-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7923274B (zh) * 2015-09-17 2020-04-28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9154214A (zh) * 2016-06-01 2019-01-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85407A1 (en) 2012-11-15
JP2012237196A (ja)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7223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588028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3206279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US8453614B2 (en) Variable valve tim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3306771B (zh)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3939165B (zh) 内燃机的阀门正时控制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EP3179143A1 (en)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and valve-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using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CN102562202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465726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3075220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6368008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3046979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US10371019B2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506378B2 (en) Variable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6322323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157308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6065534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17119234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19159511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533322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4712386B (zh) 气门正时控制器
JP2012092722A (ja) 内燃機関の油圧駆動式可変動弁装置
JP2017203418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05683532A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