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1066A - 连接器接合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接合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1066A
CN103001066A CN2012103357384A CN201210335738A CN103001066A CN 103001066 A CN103001066 A CN 103001066A CN 2012103357384 A CN2012103357384 A CN 2012103357384A CN 201210335738 A CN201210335738 A CN 201210335738A CN 103001066 A CN103001066 A CN 103001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wer supply
lever
supply terminal
signa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57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1066B (zh
Inventor
池田智洋
泷下隆太
望月光一郎
大池照彦
野头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接合体,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第二连接器(5),包括供电端子锁定部(9)、信号端子锁定部(11)、第二信号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以及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释放部(19)、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杠杆(7)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5)之间。

Description

连接器接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接合体,例如,涉及这样一种连接器接合体,其具有利用杠杆使连接于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脱离这种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杠杆接合型连接器(连接器接合体),其具有这样的结构:使杠杆旋转,通过杠杆的旋转操作使与阴连接器配对的阳连接器从该阴连接器分离(参见美国专利文献US 6,174,179B1)。
在上面的传统连接器接合体中,按压设置在杠杆处的锁定臂的杠杆部分(操作部分),使得该锁定臂弹性变形,从而解锁(锁定凸起从锁定孔拔出);然后,在保持操作部分被按压的情况下旋转杠杆,从而阳连接器与阴连接器脱离。
然而,利用上述传统的杠杆接合型连接器,由于在保持操作部分被按压的情况下旋转杠杆,所以在使阳连接器与阴连接器脱离时,需要在按压所述操作部分的方向上的力和在旋转杠杆的方向上的力。
此外,配置成使得上述两个方向上的力仅仅施加在所述锁定臂末端处的操作部分上,从而按压该操作部分并且旋转杠杆。
因而,产生了杠杆的锁定臂可能由于施加在该杠杆的锁定臂上的大力(用于使锁定臂弹性变形的力和用于使杠杆旋转的力)而损坏的问题。
此外,还产生了由于在保持锁定臂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使杠杆旋转,该锁定臂的斥力可能阻止杠杆的顺利转动的另一问题。
因此,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连接器接合体,已经提出了图23至25中所示出的一种连接器接合体。
图23至25所示出的连接器接合体301包括第一连接器(例如,服务插件安装体(service plug installation body))303、第二连接器(例如,服务插件(service plug)305和杠杆307。此外,连接器接合体301通过安装在连接车辆的蓄电池和负载(例如,电动机)的导线的途中来使用。
第一连接器303包括端子304,并且通过诸如螺栓(未示出)的紧固工具而安装成与基体(未示出,例如车辆的车身)一体。
第二连接器305包括锁定部311和端子306(与第一连接器303的端子304相连接的端子),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03可拆离地连接和一体地连接。
杠杆307包括操作部分(例如,旋转操作部分)313和与第二连接器305的锁定部分311可接合的被锁定部分315。
杠杆307与第一连接器303和第二连接器305相接合,并且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303和第二连接器305移动,从而使得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第一连接器303和第二连接器305之间。在该连接器接合体301中,杠杆307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5旋转。
杠杆307除了与第二连接器305可转动地接合之外,该杠杆307还配置为当使得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连接时、当该第二连接器305已经与该第一连接器303连接器时,以及当使得处于连接状态的该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303脱离时,与该第一连接器303相接合。这样,虽然将在后面描述细节,但这样制成适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303移动并且适于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5旋转的所述杠杆307,以至于使得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第一连接器303和第二连接器305之间(产生用于将第二连接器305装接至第一连接器303的向下的力和用于使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脱离的向上的力)。
利用所述连接器接合体301,在杠杆307的被锁定部315与第二连接器305的锁定部311接合的状态,该第二连接器305与该第一连接器303一体地连接。从这个状态,配置为:利用手指按压该被锁定部315,从而使得该被锁定部315弹性变形,利用该弹性变形,该被锁定部315从锁定部311分离,然后杠杆307旋转,从而使第二连接器305从第一连接器303分离。此时,配置为:手指贴紧操作部分313,以转动杠杆307,并且从而对该操作部分313施加按压力,因而使得能够旋转杠杆307,以便引起分离力。
这里,将更加详细地说明连接器接合体301。
为了便于说明,将高度方向定义为将第二连接器305装接和拆离于第一连接器303时该第二连接器305的移动方向。此外,在所述高度方向中,将一个方向(第二连接器305侧)定义为向上方向而将另一个方向(第一连接器303侧)定义为向下方向。配置为:第二连接器305相对于第一连接器303朝着向下方向移动以与该第一连接器303连接,而第二连接器305相对于第一连接器303朝着向上方向移动以与该第一连接器303脱离。此外,将与所述高度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纵向方向,并且将与高度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
第一连接器303包括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器壳体(未示出)。第一连接器壳体包括例如形成为矩形管的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下部例如具有端子(阴端子)304。所述主体的内部上部具有连接器室333。如图23所示,该主体具有一对凸轮销334。
凸轮销334从第一连接器303的主体的外壁(位于横向上的各端上的一对外壁)伸出。
第二连接器305包括由诸如绝缘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连接器壳体335和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的盖(电震防止盖)。第二连接器壳体335具有端子(阳端子)306。然后,配置成使得: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连接,使得第二连接器壳体335能够进入到连接器室333中,从而使第二连接器305的端子306与第一连接器303的端子304连接。
盖337包括本体部343(形成为具有管部339和上板部341的矩形盒)、锁定部311和一对旋转心轴345。
当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相连接时,盖337覆盖第一连接器303的上部,从而盖住该第一连接器303的上部。此外,第二连接器305进入到连接器室333中。
此外,当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相连接时,盖337的管部339围绕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上端侧处的部分。如图23所示,凸轮销334位于盖337下方。
旋转心轴345成对地设置,并且从盖337的外壁(位于横向上的各端处的一对外壁)伸出。此外,旋转心轴345位于盖337在高度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中部。
杠杆307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包括杠杆主体223(具有一对臂部347和一连接部349,并且形成为U形形状)、操作部313、被锁定部315、凸轮槽357以及接合孔(旋转心轴接合孔)359。
每个凸轮槽357在每个臂部347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每个臂部347处。每个凸轮槽357的贯通方向是杠杆307的横向方向(连接器接合体301的横向方向)。在每个臂部347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部处,每个接合孔(贯通孔)359设置在每个臂部347处。每个接合孔359的贯通方向也是杠杆307的横向方向。此外,每个接合孔359在杠杆307的厚度方向上与每个凸轮槽357分离,该厚度方向是与臂部347的纵向方向和连接部349的纵向方向每一者都垂直的方向。此外,在具有杠杆307的连接器接合体301处于配合位置(参见图25A和25B)的情况下,接合孔359位于凸轮槽357上方。
配置成使得:在杠杆307安装在盖(337)的情况下,旋转心轴345进入到接合孔359中,并且杠杆307绕着该旋转心轴345旋转。此外,如图24和25所示,杠杆307的旋转角度处于大约90度的范围内。
此外,当将与杠杆307安装的所述第二连接器305(盖337)与第一连接器303相连接时,第一连接器303的凸轮销334插入到凸轮槽357中。
此外,配置成使得:在凸轮销334插入到凸轮槽357中的情况下,使杠杆307绕着旋转心轴345在配合位置(参见图25A和25B)与分离位置(参见图24A和24B)之间旋转。
配置成使得:杠杆307的上述旋转使得凸轮销334能够在凸轮槽357中移动,并且导致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第二连接器305与第一连接器303之间。即,配置成使得:当杠杆307从图24B所示的状态顺时针(箭头A24的方向)旋转时,第二连接器305向下移动从而与第一连接器303配合。此外,配置成使得:当杠杆307从图25B所示的状态逆时针(箭头25A的方向)旋转时,第二连接器305向上移动从而与第一连接器303分离。
发明内容
在上述传统的连接器接合体301如图25A和25B所示处于配合状态的情况下,使被锁定部315挠曲而使该被锁定部315从锁定部311脱离,并且使得杠杆307旋转,从而从第一连接器303移除第二连接器305。这使端子306移离端子304。
顺便提及,存在这样的情况:供电电路和信号电路设置在连接器接合体301处。即,存在这样的情况:供电电路的端子(第一供电端子)和信号电路的端子(第一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而供电电路的端子(第二供电端子)和信号电路的端子(第二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并且还存在这样的情况:转动杠杆307来使第一连接器303的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连接器305的第二电源端子连接或脱开,以及使第一连接器303的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连接器305的第二信号端子连接或脱开。
将进一步详细描述设置供电电路和信号电路的情况。
供电电路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第一供电端子(例如,端子304)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第二供电端子(例如,端子306)。同样地,信号电路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第一信号端子(例如,不同于端子304的端子)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第二信号端子(例如,不同于端子306的端子)。
而且在图25A和25B所示的配合状态中,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一供电端子和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同时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和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
另一方面,在图24A和24B所示的分离状态中,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二供电端子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一供电端子分离,同时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二信号端子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
此外,在图25A和图25B所示的配合状态与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状态之间的预定中间状态(当杠杆307位于图25A和25B所示的配合位置与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二信号端子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但是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一供电端子和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
即,在图25A和图25B所示的配合状态与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分离状态之间,这样配置以使得:第二连接器305逐渐从第二连接器303分离,首先使得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二信号端子能够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信号电路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并且随后使得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5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二供电端子能够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3处的供电电路的第二供电端子分离。
信号电路的每个端子构成了例如继电器(未示出)的信号开关的一部分。而且,这样配置以使得:当信号电路的信号端子相互连接时,电流流经上述继电器的工作线圈,并且继电器的铁片吸并到工作线圈的铁芯,从而使得固定接片能够与设置在铁片处的可动接片导通。另一方面,这样配置以使得:当信号电路的信号端子相互脱开时,电流停止流经上述继电器的工作线圈,并且继电器的铁片通过弹簧的回复力而从线圈的铁芯分离,从而设置在铁片处的可动接片从固定接片分离。
在上述结构中,供电电路的每个供电端子、继电器的可动接片以及继电器的固定接片串联连接。例如,端子304经由导线与负载(例如,电动机)连接,端子306经由导线与继电器的固定接片连接,并且继电器的可动接片经由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因而,在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具有供电电路和信号电路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一步锁定(锁定部311与被锁定部315之间的锁定)执行从信号电路的断开到供电电路的断开的操作,不存在显著的时间差(从信号电路的个电子的分离到供电电路的各端子的分离的时间过短),从而存在可能在信号电路的断开以及供电电路的断开时引起火花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已经创造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信号电路和供电电路并且能够防止该信号电路和供电电路的断开时产生电弧的连接器接合体。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连接器接合体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供电端子锁定部、信号端子锁定部、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杠杆,该杠杆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供电端子释放部、配置成锁定于第二连接器的供电端子锁定部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以及配置成锁定于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子锁定部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该杠杆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同时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对信号端子释放部施加力,信号端子被锁定部从信号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当所述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施加力,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从供电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优选:所述杠杆包括杠杆侧锁定干涉部;并且在所述杠杆位于所述配合位置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施加力使得所述杠杆侧锁定干涉部能够与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接合,从而使杠杆不能旋转。
优选: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供电端子被锁定部和供电端子释放部形成在从所述杠杆延伸的弹性部分的末端部分处。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连接器接合体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供电端子释放部、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信号端子被锁定部、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杠杆,该杠杆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第二连接器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所锁定至的供电端子锁定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所锁定至的信号端子锁定部,该杠杆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同时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对信号端子释放部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从信号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当所述杠杆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从供电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优选:所述杠杆包括可动锁定限动件;并且在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与所述可动锁定限动件对接,使得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不能因施加于该供电端子释放部的力而移动。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连接器接合体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信号端子锁定部、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供电端子释放部、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杠杆,该杠杆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第二连接器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所锁定至的供电端子锁定部,以及配置成锁定于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子锁定部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该杠杆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同时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当所述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对信号端子释放部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从信号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当所述杠杆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从供电端子锁定部脱离,从而使得杠杆能够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优选:所述杠杆包括一对臂部和将该对臂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从而形成了字母U形形状,并且所述杠杆配置成可绕着预定轴线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旋转,并且每一个所述臂部都具有供电端子锁定部。
根据本发明各方面的连接器接合体包括信号电路和供电电路,并且实现了能够在断开信号电路或供电电路时防止电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从下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平面图;图3B是沿图3A的线IIIB-IIIB截取的剖视图;而图3C是沿图3A的线IIIC-IIIC截取的剖视图。
图4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的平面图;而图4B是沿图4A的线IVB-IVB截取的剖视图。
图5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平面图;而图5B是沿图5A的线VB-VB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图3B中的VI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透视图。
图10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平面图;图10B是沿图10A的线XB-XB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0C是沿图10A的线XC-XC截取的剖视图。
图11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的平面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线XIB-XIB截取的剖视图。
图12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平面图;而图12B是沿图12A的线XIIB-X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从上部(不同于图13的另一个上部位置)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15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平面图;图15B是沿图15A的线XVB-XVB截取的剖视图。
图16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的平面图;而图16B是沿图16A的线XVIB-XVIB截取的剖视图。
图17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连接器接合体的平面图;而图17B是沿图17A的线XVIIB-XV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从上部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1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从上部(不同于图18的另一个上部位置)观看时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20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平面图;图20B是沿图20A的线XXB-XXB截取的剖视图。
图21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预定中间位置)的平面图;而图21B是沿图21A的线XXIB-XX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2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平面图;而图22B是沿图22A的线XXIIB-XX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3是传统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透视图。
图24A是传统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分离位置)的平面图;而图24B是沿图24A的线XXIVB-XXIVB截取的剖视图。
图25A是传统连接器接合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的平面图;而图25B是沿图25A的线XXVB-XXVB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6,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与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类似,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包括:第一连接器(未示出,即,可以是基材或基体的服务插件安装体);第二连接器(即,服务插件)5和杠杆7。连接器接合体1通过安装在连接车辆的蓄电池和负载(即,电动机)的导线的途中来使用。
与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类似,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配置成使得:移动(例如,旋转)杠杆7,使得第二连接器5可以在靠近第一连接器或从第一连接器分离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执行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的配合和分离。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阴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阴端子)。
第二连接器5包括供电端子锁定部9、信号端子锁定部11、第二信号端子13(阳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15(阳端子)。
当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同样地,当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
并且,当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时,所述信号电路变为导通;而当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时,所述信号电路变为断开。此外,当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时,所述供电电路变为导通;而当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分离时,所述供电电路变为断开。
与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类似,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具有这样的结构:信号电路的每个信号端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构成例如继电器(未示出)的信号开关的一部分。并且这样配置以使得:当信号电路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时,电流流经所述继电器的工作线圈,并且继电器的铁片吸并到工作线圈的铁芯中,从而使得固定接片能够与设置在铁片处的可动接片导通。另一方面,这样配置以使得:当信号电路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脱开时,电流停止流经上述继电器的工作线圈,并且继电器的铁片通过弹簧的回复力而从工作线圈的铁芯分离,从而设置在铁片处的可动接片从固定接片分离。
此外,供电电路的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以及继电器的可动接片和固定接片串联连接。例如,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经由导线与负载(即,电动机)连接,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经由导线与继电器的固定接片连接,并且继电器的可动接片经由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释放部19、配置成锁定于第二连接器5的供电端子锁定部9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以及配置成锁定到第二连接器5的信号端子锁定部11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
与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的杠杆307类似,配置成使得:杠杆7设置为相对于第二连接器5旋转、可经由第一连接器的凸轮销与该第一连接器相接合,并且在关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参见图3A至图3C)与分离位置(参见图5A和图5B)之间移动,从而使得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5之间。
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第二连接器5最靠近第一连接器,并且该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一体地配合,同时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11并且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且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配置成使得: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而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
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参见图4A和图4B)时,第二连接器7从第一连接器被拔出预定量,并且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而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配置成使得: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而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
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二连接器5基本上从第一连接器分离(处于分离状态),并且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同时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配置成使得: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同时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2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分离)。
此外,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并且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11的情况下,阻止了杠杆7轻易地转动。当杠杆位于配合位置时,对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由图3B中的箭头A3a所示的压力),使支撑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的杆部25弹性变形,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并且使得杠杆7能够从配合位置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参见图4A和图4B)。
此外,配置成使得:在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并且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部供电端子锁定部9的情况下,杠杆7不能够旋转至分离位置侧。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对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由图4B中的箭头A4a所示的压力),使支撑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的基端侧小臂部27弹性变形并且使该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在由图4B中的箭头A4b所示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于是,配置成使得:杠杆7能够从预定中间位置旋转至分离位置。
与传统连接器接合体301的杠杆307类似,所述杠杆7包括一对臂部29和将该对臂部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1,从而形成为U形形状。该杠杆7具有这样的结构:所述一对臂部29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部与第二连接器5相接合,并且杠杆7可绕着预定轴线(第二连接器5的旋转心轴33)相对于第二连接器5旋转。
第一连接器(未示出)包括盒状的第一连接器本体。连接器配合室形成在该第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布置在该连接器配合室中。
第二连接器5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和与该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一体的盒状的盖(电震防止盖)37。所述盖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本体35的一侧(上侧)上。所述盖37的侧壁部39以距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预定距离环绕该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和第二供电端子15设置在该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处。
当所述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从而使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一体地配合时,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进入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器配合室中,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能够相互连接,并且使得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能够相互连接。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从而使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一体地配合时,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侧壁部进入到盖37的侧壁部39和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之间的间隙中,并且通过用衬套41密封,从外部关闭了连接器配合室(各信号端子和各供电端子存在于该连接器配合室中)的内部,从而实现了防水。
需注意,这样制造以使得:防水维持在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侧位置之间的状态中或者维持在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侧位置附近的位置之间的状态中。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旋转的杠杆7大致在水平地延伸(参见图3A至图3C)。此外,当杠杆7位于预定中间位置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旋转的杠杆7处于从配合位置旋转了大约30度的状态(杠杆7的角度是高的,参见图4B),并且当杠杆7位于分离位置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旋转的杠杆7处于从配合位置旋转了大约90度的状态(杠杆7的角度是仍旧更高,参见图5B)。
杠杆7具有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其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对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与供电端子锁定部9相接合,从而使得不能够旋转杠杆7。
即,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朝着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图6中由箭头A6a所示的压力;在使得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朝着供电端子锁定部9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力),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具有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的末端侧小臂部45弹性变形,从而所述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与供电端子锁定部9相接合。因此,即使当力(图6中的箭头A6b所示的压力)施加于信号端子释放部17时,杠杆7也不能转动,因而防止了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
将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连接器接合体1。
第一连接器本体部、第二连接器本体部35、盖37和杠杆7均由例如与传统类似的绝缘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杠杆7的所述一对臂部29的每一个都具有可与第一连接器的凸轮销相接合的凸轮槽47,以及可与旋转心轴33相接合的旋转心轴接合孔49。
为了便于说明,将高度方向定义为当将第二连接器5装接或拆离于第一连接器时该第二连接器5的移动方向。此外,在所述高度方向中,将一个方向(第二连接器5侧)定义为向上方向而将另一个方向(第一连接器侧)定义为向下方向。配置为:第二连接器5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朝着向下方向移动以与该第一连接器连接,而第二连接器5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朝着向上方向移动以与该第一连接器脱离。此外,将与所述高度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纵向方向,并且将与高度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
配置成使得:杠杆7相对于第二连接器5旋转,从而改变其位置。即,当杠杆7如图3A至3C所示位于配合位置时,该杠杆7的所述一对臂部29在纵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当杠杆7如图5A和5B所示位于分离位置时,该杠杆7的所述一对臂部29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这里,杠杆7的高度方向、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主要是在该杠杆7如图3A至3C所示位于配合位置时所观察的方向。
第二连接器5的供电端子锁定部9在盖37横向方向上的中央从该盖37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伸出。配置成使得信号端子锁定部11也几乎不弹性变形。
第二连接器5的一对信号端子锁定部11设置于盖37的横向方向的各端,并且从盖37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伸出。配置成使得信号端子锁定部11几乎不弹性变形。
杠杆7的连接部31设置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图1、5A和5B的上侧)。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处于配合状态(其中杠杆7位于配合状态的状态)时,如图3A所示,杠杆7的一对臂部29的每一个位于第二连接器5横向方向上的各个外侧的一个,并且杠杆7的连接部31在纵向方向上略微从第二连接器5分离。
从杠杆7的连接部31,基端(base end)侧小臂部27和末端(distal end)侧小臂部45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处伸出。所述基端侧小臂部27和末端侧小臂部45各自具有弹性。基端侧小臂部27从连接部31向下伸出。末端侧小臂部45从基端侧小臂部27朝着所述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斜向上伸出。因而,当在横向方向上观看时,所述基端侧小臂部27和末端侧小臂部45形成了V形形状。
在所述基端侧小臂部27和末端侧小臂部45的结合部分(基端侧小臂部27的末端;末端侧小臂部45的基端),设置有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而形成了操作锁定。供电端子释放部19和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形成在末端侧小臂部45的末端处。
杠杆7的连接部31具有U形形状横截面(图3A中的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横截面;图1、5A和5B的垂直于纵向方向上的横截面)的U形形状部分51。
所述U形形状部分51具有一对侧壁部53和末端侧壁部55,并且从所述杠杆7的连接部31朝着所述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图1、5A和5B的上侧,和图3A中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以环绕所述基端侧小臂部27和末端侧小臂部45的方式伸出。
信号端子释放部17设置在末端侧壁部55处,并且每一个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设置在从一对侧壁部53的每一个向上(图1中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伸出的一对杆部25的每一个的末端处。
接下来,将说明连接器接合体1的操作。
首先,将说明在图3A至3C的配合状态下,第二连接器5从第一连接器分离的情况。
首先,在图3A至3C所示的状态下(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的状态),将由箭头A3a所示的力施加于信号端子释放部17,从而使杠杆7在由箭头A3b所示的方向上旋转。
根据这种旋转,由于杠杆7的一对臂部29处的凸轮槽47与第一连接器的凸轮销的接合位置的变化,第二连接器5向上移动。通过这种旋转,杆部25向内(朝着横向方向的中心侧)弹性变形,从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分离。杠杆7的进一步旋转使杆部25回复,从而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
如图4B所示,杠杆7的进一步旋转使该杠杆7移动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从而使该杠杆7进入预定中间状态。在该预定中间状态,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此外,配置成使得: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与供电端子锁定部9对接,从而防止杠杆其进一步旋转至分离位置侧(由箭头A4c所示的一侧)。
在图4A和图4B所示的状态下,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箭头A4a所示的力,使得基端侧小臂部27弹性变形,并且使得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在箭头A4b所示的方向上运动,从而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因而使得杠杆7能够朝着分离位置侧(由箭头A4c所示的一侧)旋转。
然后,在所述力(箭头A4a所示)施加于供电端子释放部19的同时,向杠杆7的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从而使杠杆7朝着箭头A4c所示的方向旋转,旋转杠杆7,第二连接器5逐渐向上移动,并且该第二连接器5逐渐从第一连接器分离,从而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分离。杠杆7的进一步旋转使其进入图5A和图5B所示的分离状态。
需注意的是:为了从图5A和5B所示的分离状态移动至图3A至3C所示的配合状态,仅仅朝着图5B的箭头A5所示的一侧旋转杠杆即足矣,而无需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等施加其它力。
根据所述连接器接合体1,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向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预定中间位置,这仅仅致使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随着这种旋转而断开。于是,这样配置以使得:当杠杆7位于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分离位置,这致使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随着这种旋转而断开。因而,这样制造以至于在信号电路的断开与供电电路(主电路)的断开之间存在清楚的时间差。因而,能够防止在断开信号电路或主电路时可能引起的电弧的发生。
此外,根据所述连接器接合体1,不论实现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以及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的防水的结构,配置成使得能够在杠杆7的高角度位置处作用供电端子锁定,从而能够实现两步锁定结构。即,即使在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侧位置之间的状态下或者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侧位置附近的位置之间的状态下(即使当杠杆7的旋转角度由于杠杆7的旋转而变高),也能够维持信号电路的各端子和供电电路的各端子的防水结构。于是,配置成使得实现了通过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与信号端子锁定部11的第一步锁定和通过供电端子锁定部21和供电端子锁定部9的第二步锁定。
此外,根据所述连接器接合体1,配置成使得:在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的情况下,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与供电端子锁定部9相接合,从而使得不能够转动杠杆7。因而,可以防止杠杆由于错误操作而向分离位置侧旋转,从而防止了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的连接状态断开的事件。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7至图12,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连接器接合体1a具有这种结构:供电端子释放部19、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包含在第二连接器5中;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和信号端子锁定部11包含在杠杆7中;并且可动锁定限动件57进一步包含在杠杆7中。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a的其它部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实现与连接器接合体1所达成的基本相同的效果。
即,如图7至12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a包括第一连接器(未示出)、第二连接器5和杠杆7。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
第二连接器5包括供电端子释放部19、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适于在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13,以及适于在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15。
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于该供电端子锁定部9;以及信号端子锁定部11,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该信号端子锁定部11。
杠杆7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相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参见图10A至图10C)与分离位置(参见图12A和图12B)之间运动,使得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5之间。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11,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参见图11A和图11B)时,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杠杆7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也相互分离。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向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
当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分离位置。
杠杆7包括可动锁定限动件57(参见图10B)。并且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即使力(由图10B所示的箭头A10a示的力)施加在供电端子释放部19,由于该供电端子释放部19与所述可动锁定限动件57对接,所以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也不能移动(无法移动)。
杠杆7的供电端子锁定部9设置在连接部31的中部。杠杆7的所述一对信号端子锁定部11设置在连接部31的各端部处。需注意,这样制成使得供电端子锁定部9和信号端子锁定部11两个都几乎不弹性变形。在臂部29的对侧,杠杆7的信号端子释放部17设置成从连接部31伸出。
第二连接器5的供电端子释放部19和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形成在具有弹性的杆部(臂部;平板梁部)59的末端。杆部59从第二连接器5的预定部分(上侧和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向上伸出。
第二连接器5的每一个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形成在具有弹性的一对杆部25中的一个的末端。每个杆部25从第二连接器5的预定部分(在下侧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以及横向方向上的各端部)向上伸出。
接下来,将说明连接器接合体1a的操作。
首先,将说明在图10A至图10C的配合状态中,第二连接器5从第一连接器分离的情况。
在图10A至图10C的所示的状态(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的状态)中,向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从而在图10B的箭头A10b所示的方向上旋转该杠杆7。
根据这种旋转,第二连接器5向上移动。此外,通过上述旋转,杆部25朝着横向方向上的中央弹性变形,从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杠杆7的进一步旋转使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信号端子13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分离。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杠杆7的更进一步旋转实现了预定中间状态,同时杠杆7位于预定中间位置。在该预定中间状态,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此外,配置成使得:在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与供电端子锁定部9对接的情况下,杠杆7不能朝着分离位置侧(由箭头A11a所示的一侧)更进一步地旋转。
在图11A和11B所示的状态下,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由箭头A11b所示的力,杆部59弹性变形,从而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朝着分离位置侧(由箭头A11a所示的一侧)旋转。
于是,在所述力(由箭头A11b所示)施加于供电端子释放部19的情况下,向杠杆7施加力,从而杠杆7向箭头A11a所示的一侧旋转,旋转杠杆7,并且第二连接器5逐渐向上移动,从而该第二连接器5逐渐从第一连接器分离,这使第二连接器5的第二供电端子15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分离。此外,杠杆7的进一步旋转造成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分离状态。
注意:为了从图12A和12B所示的分离状态运动至图10A至10C所示的配合状态,仅仅朝着图12B的箭头A12所示的一侧旋转杠杆即足矣。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13至图17,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b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连接器接合体1b具有这种结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供电端子释放部19形成在从杠杆7向外延伸的弹性部分的末端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b的其它部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实现与连接器接合体1所达成的基本相同的效果。
根据该连接器接合体1b,如图13至17所示,配置成使得:在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参见图15A和15B)的状态下,通过向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使杠杆7朝着预定中间位置侧(由图15B中的箭头A15所示的一侧)旋转,弹性部分61弹性变形,从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并且弹性部分61然后回复,并且杠杆7旋转至预定中间位置(参见图16A和图16B)。
设置成使得:当杠杆7旋转至预定中间位置时,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至供电段子锁定部9,因而使得杠杆7不能够从预定中间位置朝着分离位置侧(图16B中的箭头A16a所示的一侧)旋转(不可旋转)。
此外,配置成使得:当杠杆7旋转至预定中间位置从而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于供电端子锁定部9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由图16B中的箭头A16b所示的力),从而弹性部分61弹性变形,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这使得杠杆7能够从所述中间位置向分离位置(朝着图16B的箭头A16a所示的一侧)旋转。
注意:连接器接合体1b具有这样的结构:所述一对信号端子锁定部11和所述一对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设置在横向方向上的各端部,并且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供电端子锁定部9设置在横向方向上的中部。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18至图22,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c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连接器接合体1c具有这种结构:信号端子锁定部11、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供电端子释放部19包含在第二连接器5中;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和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包含在杠杆7中。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c的其它部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的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实现与连接器接合体1所达成的基本相同的效果。
即,如图18至22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接合体1c包括:具有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的第一连接器(未示出)、第二连接器5和杠杆7。
第二连接器5包括:信号端子锁定部11、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供电端子释放部19、适用于在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13,以及适用于在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15。
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于该供电端子锁定部9;以及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配置成锁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信号端子锁定部11。
杠杆7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相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参见图20A和图20B)与分离位置(参见图22A和图22B)之间移动,使得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5之间。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11,使得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能够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能够相互连接。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参见图21A和图21B)时,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而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杠杆7位于分离位置时,第一和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杠杆7位于配合位置时,向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
当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分离位置。
连接器接合体1c具有这样的结构:每个供电端子锁定部9形成在一对臂部29中的一个处。此外,连接器接合体1c具有这样的结构:供电端子释放部19和供电端子锁定部9形成在第二连接器5的臂部63的各个末端。
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一对臂部63从该第二连接器5的各个预定部分(在横向方向的两端处、在上侧纵向方向的第一端的各部分)向上伸出。
配置成使得:当第二连接器5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或第二连接器5从第一连接器分离时,使得第二连接器5的臂部63产生弹性变形。
所述一对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形成在杠杆7的各个臂部29的内侧。在图20A和20B所示的配合状态以及图21A和21B所示的预定中间状态中,所述一对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位于各个臂部29的内侧(朝着横向方向的中央)。
因而,配置成使得:当使得所述一对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臂部29的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时,或者当使得所述一对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与臂部29的供电端子锁定部9接合时,第二连接器5的臂部63弹性变形,使得所示一对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相互靠近(朝着横向方向上的中央移动)。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接合体,包括:
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
第二连接器(5),该第二连接器(5)包括供电端子锁定部(9)、信号端子锁定部(11)、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
杠杆(7),该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释放部(19)、配置成锁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9)的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以及配置成锁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该杠杆(7)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5)之间,其中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同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向所述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所述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并且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可以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接合体,其中
所述杠杆(7)包括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并且
在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的情况下,向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使得所述杠杆侧锁定干涉部(43)能够与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9)接合,从而使所述杠杆(7)不能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接合体,其中
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和供电端子释放部(19)形成在从所述杠杆(7)延伸的弹性部分(61)的末端部分处。
4.一种连接器接合体,包括:
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
第二连接器(5),该第二连接器(5)包括供电端子释放部(19)、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
杠杆(7),该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于该供电端子锁定部(9);以及信号端子锁定部(11),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该信号端子锁定部(11),该杠杆(7)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5)之间,其中
当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信号端子锁定部(11),同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向所述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将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并且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将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所述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接合体,其中
所述杠杆(7)包括可动锁定限动件(57);并且
在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与所述可动锁定限动件(57)对接,使得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不能由于施加于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的力而移动。
6.一种连接器接合体,包括:
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供电端子;
第二连接器(5),该第二连接器(5)包括信号端子锁定部(11)、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供电端子释放部(19)、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子,以及配置成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供电端子相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子;以及
杠杆(7),该杠杆(7)包括信号端子释放部(17);供电端子锁定部(9),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锁定至该供电端子锁定部(9);以及配置成锁定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的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该杠杆(7)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接合,并且通过在关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5)的配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配合力和分离力作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5)之间,其中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锁定于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同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预定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相互分离,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互分离,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向所述信号端子释放部(17)施加力,将所述信号端子被锁定部(23)从所述信号端子锁定部(11)脱离,从而使得所述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预定中间位置,并且
当所述杠杆(7)位于所述预定中间位置时,向所述供电端子释放部(19)施加力,将所述供电端子被锁定部(21)从所述供电端子锁定部(9)脱离,从而使得所述杠杆(7)能够旋转至所述分离位置。
7.根据权利要6所述的连接器接合体,其中
所述杠杆(7)包括一对臂部(29,29)和将该对臂部(29,29)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1),从而形成了字母U形形状,并且所述杠杆(7)配置成能够绕着预定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5)旋转,并且
每一个所述臂部(29)都具有供电端子锁定部(9)。
CN201210335738.4A 2011-09-12 2012-09-11 连接器接合体 Active CN103001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034A JP5753465B2 (ja) 2011-09-12 2011-09-12 コネクタ係合体
JP2011-198034 2011-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1066A true CN103001066A (zh) 2013-03-27
CN103001066B CN103001066B (zh) 2014-12-17

Family

ID=4774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5738.4A Active CN103001066B (zh) 2011-09-12 2012-09-11 连接器接合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34170B2 (zh)
JP (1) JP5753465B2 (zh)
CN (1) CN103001066B (zh)
DE (1) DE102012216140B4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480A (zh) * 2014-05-16 2015-11-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5814753A (zh) * 2013-10-16 2016-07-27 戴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一体式杆锁定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CN107437706A (zh) * 2016-05-30 2017-12-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22022184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瓶栓端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7425B2 (ja) * 2014-06-20 2018-08-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DE112015004464T5 (de) 2014-09-30 2017-06-0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utomobilstromversorgungseinrichtung
JP6131239B2 (ja) * 2014-12-03 2017-05-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367779B2 (ja) * 2015-10-20 2018-08-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6200933B2 (ja) * 2015-11-10 2017-09-2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92030B2 (ja) * 2016-05-30 2019-03-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68620B1 (ja) * 2016-09-16 2018-01-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599400B2 (ja) 2017-06-02 2019-10-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6580629B2 (ja) 2017-06-20 2019-09-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プラグ
JP2019003916A (ja) * 2017-06-20 2019-01-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プラグ
JP6920164B2 (ja) 2017-10-05 2021-08-1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793684B2 (ja) 2018-06-19 2020-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6820293B2 (ja) 2018-07-06 2021-01-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0095893A (ja) * 2018-12-14 2020-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ー
JP7089679B2 (ja) * 2019-03-28 2022-06-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7010886B2 (ja) 2019-06-06 2022-0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6993393B2 (ja) * 2019-10-31 2022-01-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7032002B2 (ja) 2020-02-05 2022-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1420A (en) * 1993-03-19 1995-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ever-type connector
CN2599804Y (zh) * 2002-09-09 2004-01-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040166719A1 (en) * 2001-07-30 2004-08-26 Bernat Jean Francois Plug connector
CN201285923Y (zh) * 2008-11-18 2009-08-05 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插座防脱机构
WO2010035247A2 (en) * 2008-09-26 2010-04-01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locking device
WO2010098184A1 (ja) * 2009-02-27 2010-09-02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スライドカム付き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172A (ja) 1998-04-17 1999-11-05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4135266B2 (ja) * 1999-08-27 2008-08-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の接続装置
JP3820354B2 (ja) * 2001-05-16 2006-09-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4539523B2 (ja) * 2005-10-12 2010-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検知端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875993B2 (ja) * 2007-01-17 2012-02-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接続装置
JP4947181B2 (ja) * 2010-04-13 2012-06-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707166B2 (ja) * 2010-11-09 2015-04-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1420A (en) * 1993-03-19 1995-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ever-type connector
US20040166719A1 (en) * 2001-07-30 2004-08-26 Bernat Jean Francois Plug connector
CN2599804Y (zh) * 2002-09-09 2004-01-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10035247A2 (en) * 2008-09-26 2010-04-01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locking device
CN201285923Y (zh) * 2008-11-18 2009-08-05 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插座防脱机构
WO2010098184A1 (ja) * 2009-02-27 2010-09-02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スライドカム付きコネク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4753A (zh) * 2013-10-16 2016-07-27 戴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一体式杆锁定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CN105814753B (zh) * 2013-10-16 2018-05-25 戴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一体式杆锁定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CN105098480A (zh) * 2014-05-16 2015-11-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5098480B (zh) * 2014-05-16 2019-04-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7437706A (zh) * 2016-05-30 2017-12-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437706B (zh) * 2016-05-30 2019-08-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22022184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瓶栓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3465B2 (ja) 2015-07-22
DE102012216140B4 (de) 2015-06-18
CN103001066B (zh) 2014-12-17
JP2013062043A (ja) 2013-04-04
US8734170B2 (en) 2014-05-27
DE102012216140A1 (de) 2013-03-14
US20130065412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1066B (zh) 连接器接合体
CN102612726B (zh) 供电电路断开装置
US7934939B2 (en) Complex connector
EP1235308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latching mechanism
CN103000459B (zh) 电源电路断路器
US9825439B2 (en) Withdrawable interlock device of vacuum circuit breaker
CN103579806A (zh) 电端子元件
CN201893470U (zh) 电连接器
EP355067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3109944A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6130113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102456512A (zh) 电磁开关装置
US10033126B2 (en) Connector
CN105580205A (zh) 电气的接线端子
CN101015103B (zh) 具有一可用插头接触的开关单元的开关装置
CN103038847A (zh) 单向开关dc接触器
CN106953214B (zh) 兼具两组不同电流插针组的连接器插头
WO2005034298A3 (fr) Connecteur electrique muni d'un systeme de deconnexion rapide
JP2021057193A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KR20180033769A (ko) 커넥터의 인터락 구조
CN110600939A (zh) 供电电路断路装置
JP5503612B2 (ja) 車両用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US2683200A (en) Sleeve disconnector locking means
CN110622272A (zh)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CN204597154U (zh)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线束的揭盖保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