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1467B -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51467B CN102951467B CN201210243429.4A CN201210243429A CN102951467B CN 102951467 B CN102951467 B CN 102951467B CN 201210243429 A CN201210243429 A CN 201210243429A CN 102951467 B CN102951467 B CN 1029514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roller
- stationary roll
- conveyance mechanism
- conve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能够与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尺寸及厚度无关而均匀地夹持输送记录介质。在与下部输送辊(28)一起夹持输送记录介质(P)的上部输送辊(27)的旋转轴(36)上,设置有将旋转轴(36)向下部输送辊(28)的旋转轴(34)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38)。该旋转轴(36)的端部被联轴器(50)倾斜活动自如地连接。并且,设置有凸轮(62),该凸轮(62)与具备托起联轴器(50)的臂(54)的框架(56)抵接,使框架(60)沿上下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记录用纸或存折等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利用一对输送辊夹持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被广泛应用。在这样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中,已知有以下的片材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在记录介质的前端到达辊的夹持部之前将夹持部打开,并且辊对在记录介质的前端通过辊的夹持部的时刻夹持记录介质(专利文献1)。
然而,在输送宽度小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因夹持记录介质的部分与未夹持记录介质的部分的高低差而使辊的旋转轴倾斜。因此,有可能无法均匀地夹持记录媒介从而产生输送不良。并且,当厚度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不同时,同样也存在无法均匀地夹持厚壁部和薄壁部从而有可能产生输送不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7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尺寸及厚度无关、而均匀地夹持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具有:框架,该框架以跨越记录介质的输送路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多个移动辊,所述多个移动辊沿所述框架配置成一列;固定辊,该固定辊配置在所述移动辊的下方,并与所述移动辊一起夹持输送记录介质;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朝向所述固定辊侧施力;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倾斜活动自如地将所述旋转轴彼此连结,来传递驱动力;支承臂,该支承臂形成于所述框架,能够支承所述连接部件;以及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框架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中,利用移动单元使框架向上移动,利用支承臂托起连接部件,由此能够在移动辊与固定辊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无需顶起移动辊,从而能够抑制折弯或弄伤记录介质。
并且,移动辊的旋转轴被连接部件以能够倾斜活动的方式连接。因此,在输送宽度小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即使夹持记录介质的移动辊与未夹持记录介质的移动辊的高度不同,因旋转轴被施力单元施力的移动辊也不会倾斜,从而能够在与固定辊之间均匀地夹持记录介质。进而,即使对于宽度方向上厚度不同的记录介质,也能够进行夹持输送。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备:棒状的连结部件;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形成于所述连结部件的两端,且倾斜活动自如地与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连结,所述支承臂将所述连接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中,由于支承臂托起位于连结部件的两端的连接部,因此不会使移动辊的旋转轴倾斜、且能够稳定地托起该旋转轴。由此,能够以使移动辊与固定辊之间的间隙保持恒定的状态进行托起。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是与所述框架抵接并旋转的凸轮。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中,通过使凸轮旋转来使框架上下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框架移动。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具有: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固定辊的旋转轴的一端部,用于驱动所述固定辊;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来传递驱动力;以及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轴支承为转动自如,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中,即使在支承臂将连接部件托起而在移动辊与固定辊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下,由于连接部件进行倾斜活动,因此能够保持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从而能够向移动辊传递驱动力。虽然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记录介质的输送力而驱动移动辊与固定辊双方,但是与从动齿轮离开驱动齿轮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齿轮的爬齿。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具有:直径大于所述移动辊的上部排列用辊,该上部排列用辊设置于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具备由树脂形成的环状的辊部、和设置在该辊部与旋转轴之间的弹性体,所述移动辊为橡胶辊;下部排列用辊,该下部排列用辊设置于所述固定辊的旋转轴,通过与所述上部排列用辊抵接而在所述移动辊与所述固定辊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该下部排列用辊由树脂形成,所述固定辊为橡胶辊;以及闸门,该闸门设置在比所述上部排列用辊和所述下部排列用辊更靠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对记录介质的输送路进行开闭。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中,树脂制的上部排列用辊与下部排列用辊将所插入的记录介质夹持输送到闸门,来停止记录介质的输送,进而通过使记录介质在上部排列用辊与下部排列用辊之间滑动而使记录介质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
并且,若通过使凸轮旋转来使框架下降,则借助作用于移动辊的旋转轴的作用力将上部排列用辊向下部排列用辊按压,从而上部排列用辊的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直径小于上部排列用辊的移动辊与固定辊抵接,从而利用作为橡胶辊的移动辊和固定辊夹持输送记录介质。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第一检测单元,该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比所述移动辊和所述固定辊更靠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用于检测记录介质;第二检测单元,该第二检测单元在所述移动辊及所述固定辊与所述闸门之间、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检测所输送的记录介质;以及打印部,该打印部设置在比所述闸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中,由于在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记录介质以后对驱动齿轮进行驱动,因此能够省电地使装置运转。并且,在利用闸门使对记录介质的输送停止以后,当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记录介质已经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的情况后打开闸门。因此,在记录介质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的状态下向打印部输送记录介质。由此,能够抑制打印不良的产生。
由于本发明形成为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尺寸及厚度无关、而均匀地夹持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主视图。
图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旋转轴与承窝的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联轴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凸轮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B)是凸轮处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C)是凸轮处于输送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凸轮处于图6(A)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凸轮处于图6(B)的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凸轮处于图6(C)的输送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与记录介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记录介质朝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倾斜地插入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B)是示出记录介质的姿势调整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记录介质输送时的主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主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10…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8…记录介质输送装置;20…闸门;25…打印头(打印部);27…上部输送辊(移动辊);28…下部输送辊(固定辊);30…上部排列用辊;32…下部排列用辊;35…驱动齿轮;36…旋转轴;37…从动齿轮;38…压缩螺旋弹簧(施力单元);44R…连接部;44L…连接部;50…联轴器(连接部件);54…臂(支承臂);56…框架;62…凸轮(移动单元);70…光学传感器(第一检测单元);72…光学传感器(第二检测单元);200…记录介质输送机构;202…联轴器;204…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0的框体11的正面设置有供存折等记录介质P朝框体11内插入的插入口12,记录介质P沿箭头A的方向从插入口12向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0的输送路14被插入。
在输送路14的两侧沿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箭头A的方向)设置有侧框架16L、16R。并且,在侧框架16L与侧框架16R之间配置有后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18。
在插入口12与记录介质输送机构18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一检测单元的光学传感器70。并且,在比记录介质输送机构18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作为第二检测单元的光学传感器72。光学传感器70及光学传感器72分别沿输送路14的宽度方向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且形成为如下结构:记录介质P遮挡从输送路14的下方朝上方照射的光束,以此来输送信号。并且,光学传感器72配设成多于光学传感器70,如后所述能够检测记录介质P的姿势。
在比光学传感器72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闸门20。闸门20是在输送路14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材,立起设置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遮断输送路14。并且,在比闸门20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夹持输送记录介质P的辊单元22。辊单元22构成为包括:输送辊24,该输送辊24从上下方向夹持并输送记录介质P;旋转轴26,该旋转轴26固定于输送辊24、且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旋转轴26的两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侧框架16R及16L,利用电动机29来传递旋转力。
在比辊单元22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处理的打印头25。被辊单元22夹持的记录介质P朝打印头25的打印区域被输送并使其停止。此处,利用打印头25将所需信息打印于记录介质P,并向比打印头25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辊单元22送出打印后的记录介质P。
如图1~图3所示,记录介质输送机构18设置有作为固定辊的下部输送辊28,该下部输送辊28设置于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侧框架16R及16L的旋转轴34。并且,作为移动辊的上部输送辊27在下部输送辊28的上方设置于旋转轴36。上部输送辊27及下部输送辊28为橡胶制的辊,在输送路14的宽度方向上分别设置有6个。在图3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之间形成有间隙S1。
并且,与下部输送辊28相邻且由塑料等树脂形成的下部排列用辊32,与下部输送辊28的旋转轴34同轴地设置。另外,下部输送辊28与下部排列用辊32直径相同。
下部输送辊28及下部排列用辊32的旋转轴34的一端部与输送用电动机33的旋转轴连结。并且,在侧框架16R的附近,传递驱动力的驱动齿轮35设置于旋转轴34。
在驱动齿轮35的上方设置有与驱动齿轮35啮合的从动齿轮37。从动齿轮37的旋转轴39的一端部,转动自如地被侧框架16R支承,旋转轴39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后述的联轴器50。
在下部排列用辊32的上方,与上部输送辊27的旋转轴36同轴地设置有上部排列用辊30。如图4所示,上部排列用辊30比上部输送辊27直径大,并且与记录介质P抵接的外周部由塑料等树脂制环状部件31构成。并且,上部排列用辊30的轴部23固定于旋转轴36。朝径向弯曲的多个橡胶板47延伸设置在轴部23与树脂制环状部件31之间。树脂制环状部件31的内周部被该橡胶板47的前端支承。因此对上部排列用辊30的树脂制环状部件31施加外力,由此使橡胶板47发生弹性变形、且上部排列用辊30偏心。
并且,上部输送辊27与上部排列用辊30的组,在一个旋转轴36上设置有两组。此外在旋转轴36的中间还设置有环状突起42。在环状突起42的上方配设有作为施力单元的压缩螺旋弹簧38的承窝40。从旋转轴36的轴向观察的承窝40的截面形状是向下开口的双岔状,并形成为承窝40的内壁上表面与环状突起42抵接的状态。因此,与使承窝40与旋转轴36直接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摩擦阻力,从而旋转轴36能够顺畅地旋转。
并且,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一端部安装于在承窝40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41,压缩螺旋弹簧38的另一端部与未图示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0的顶板部58连接(参照图3)。由于压缩螺旋弹簧38朝下方按压承窝40,因此形成有环状突起42的旋转轴36被朝旋转轴34侧施力。并且,承窝40沿未图示的引导件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该引导件形成于安装在框架56的下罩。因此,相对于旋转轴36不会倾斜。并且,比形成于旋转轴36的环状突起42直径小的环状突起45的端面45A与未图示的下罩的引导件卡合,从而旋转轴36被定位成无法沿轴向移动。
如图5所示,旋转轴36的端部被作为连接部件的联轴器50倾斜活动自如地连接。在联轴器50的轴50A的两端部形成有球状的连接部44R、44L。圆柱状的突起部46R在与轴50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向两侧突出地形成于连接部44R。
并且,与连接器44R同样地在连接部44L形成有圆柱状的突起部46L,突起部46L形成为相对于突起部46R绕轴50A成一定角度。并且,在轴50A的中间形成有环状突起43。
并且,将从上部排列用辊30的轴部23突设的旋转轴做成筒体36A,在筒体36A上固定有圆筒状的联轴器支承部52。连接部44R被插入到一方的联轴器支承部52,连接部44L被插入到另一方的联轴器支承部52。并且,突起部46R及突起部46L嵌入到狭缝52A与狭缝36B,其中狭缝52A从联轴器支承部52的开口部51朝轴向形成,狭缝36B形成于筒体36A。由此,允许相邻的上部输送辊27与上部排列用辊30沿X、Y轴方向以及旋转轴方向相对移动。在联轴器支承部52还形成有环状突起48。
在比联轴器50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配设有将联轴器50顶起的臂54。臂54从后述的框架56下垂,在臂54的下部形成有截面呈V字形状的支承部54A。并且,配设成支承部54A的V字形状的谷底部处于在轴50A的中央设置的环状突起43的正下方。
如图3所示,框架56是配设成跨越一方的侧框架16R与另一方的侧框架16L的薄壁的金属部件,两端部向下方弯折而形成腿部60。并且,上述的四个臂54从框架56下垂。
形成于支架56的腿部60的下端与作为移动机构的凸轮62抵接。并且,腿部60插通形成于侧框架16R及16L的侧面的引导部64,腿部60被引导部64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利用凸轮轴66将与腿部60抵接的凸轮62连结,凸轮轴66的一端部从凸轮用电动机68传递驱动力。凸轮用电动机68采用例如像步进式电动机或伺服电动机那样地能够以高精度控制旋转角度的电动机。并且,凸轮用电动机68、输送用电动机33、光学传感器70、光学传感器72以及闸门20(参照图1)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待机位置)
如图6~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18通过使凸轮62旋转来推顶联轴器50、或使该联轴器50下降,由此调节旋转轴36的高度,并一边切换到三个位置一边输送记录介质P。图5(A)是等待记录介质P被插入的待机位置的状态。此处,由于以利用凸轮用电动机68将凸轮62保持在一定的旋转角度的方式将凸轮62锁定,因此凸轮2不会因框架56的重量而旋转。
如图7所示,当处于待机位置时,在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之间形成有间隙S1。并且,在上部排列用辊30与下部排列用辊32之间形成有间隙S2。另外,将间隙S3设定成大于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厚度。
(插入位置)
接下来,若记录介质P被插入,则使凸轮用电动机68旋转规定量,使凸轮62及腿部60处于图6(B)的插入位置的状态。凸轮62从图6(A)的状态向图6(B)的状态旋转,由此框架56下降相当于S2的距离。因此,如图8所示,支承于臂54的支承部54A的联轴器50及旋转轴36也从图7的状态下降相当于S2的距离,从而上部排列用辊30与下部排列用辊32之间的间隙消失,由此夹持被插入的记录介质P。
(输送位置)
如图6(C)所示,当处于输送位置时,使凸轮62旋转直至使腿部60到达下降程度最大的位置,此时,与凸轮62抵接的框架56的腿部60,与处于图5(B)的插入位置时的位置相比下降了相当于S3的距离。
如图9所示,当处于输送位置时,由于旋转轴36下降了相当于S1的距离,因此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夹持记录介质P。另外,由于上部排列用辊30从下部排列用辊32抵接的状态开始被进一步向下部排列用辊32侧按压,因此橡胶板47发生弹性变形,树脂制环状部件31的中心向上偏离。因此,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能够向输送位置移动。
接下来对记录介质处理装置输送记录介质的流程进行说明。
若对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0接通电源,则到记录介质P被插入为止,凸轮62处于图6(A)的待机位置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之间、以及上部排列用辊30与下部排列用辊32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S1、S3。
如图10所示,在步骤100中,判定光学传感器70是否检测到记录介质P。在图1中,当向记录介质处理装置10插入的记录介质P从光学传感器70上通过,则光学传感器70检测到记录介质P并进入步骤102。此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光学传感器70的个数进行计数,由此判断所插入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例如,在图1中当由三个光学传感器70检测到记录介质P时,则判断为记录介质P的宽度是相邻的光学传感器70之间的距离的2倍~3倍。
接下来,在步骤102中,驱动输送用电动机33,使旋转轴34进行正向旋转。此处所说的正向旋转,是指向输送方向(箭头A的方向)下游侧输送记录介质P的方向。另外,如图7所示,由于驱动齿轮35与从动齿轮37啮合,因此若旋转轴34旋转,则旋转轴36也同时旋转。
接下来,在步骤104中,驱动凸轮用电动机68,使凸轮62从图6(A)的待机位置向图6(B)的插入位置旋转。由此,上部排列用辊30与下部排列用辊32夹持输送记录介质P直至与闸门20碰撞为止。
此处,如图11(A)所示,当向闸门20夹持输送的记录介质P倾斜时,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一端部P1先到达闸门20。由于闸门20遮断输送路14,因此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一端部P1与闸门20碰撞而停止。
此时,由于上部排列用辊30及下部排列用辊32沿箭头的方向持续旋转,因此未到达闸门20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P2,向箭头X1、X2的方向被输送而到达闸门20,从而成为图11(B)的状态。
并且,由于上部排列用棍30及下部排列用棍32的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触面由塑料等树脂形成,因此施加于记录介质P的摩擦力较小。因此,对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一端部P1侧进行夹持的上部排列用棍30的树脂制环状部件31及下部排列用棍32,由于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滑动,因此记录介质P未被向输送方向施力。因此,能够抑制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一端部P1被折弯。
接下来,在图10的步骤106中,判定规定个数的光学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记录介质P。由于还设想了记录介质P倾斜的情况,因此只有一个光学传感器72检测到记录介质P并不满足条件。在图11(A)的状态下,由于被记录介质P完全遮挡的光学传感器72只有两个,因此不满足步骤106的条件,从而继续进行记录介质P的输送。进而,当处于图11(B)的状态时,则由于与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应的七个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记录介质P,因此判断为满足步骤106的条件。
另外,对于成为判定基准的光学传感器72的个数,可考虑所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等而进行适当的设定。并且,在步骤100中,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光学传感器70的个数进行计数,由此判断记录介质P的宽度,因此可以基于该判断后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成为步骤106的判断基准的光学传感器72的个数进行设定。
当规定个数的光学传感器72未检测到记录介质P时,进入步骤108,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当在规定个数的光学传感器72未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则判断为因发生了某种输送不良而使记录介质P未能整齐地排列于闸门20,进而使输送用电动机33反转,向插入口12返还未能以正确的姿势投入的记录介质P(步骤126)。
在步骤106中当规定个数的光学传感器72检测到记录介质P时,使输送用电动机33暂时停止(步骤110)。然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闸门20移动从而将输送路14打开(步骤112)。
接下来,在步骤114中,使凸轮用电动机68驱动,使凸轮62从图6(B)的插入位置向图6(C)的输送位置旋转。在输送位置的状态下,利用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以及上部排列用棍30与下部排列用棍32来夹持记录介质P。
紧接着在步骤116中,驱动输送用电动机33,使旋转轴34进行反向旋转,向与图1所示的箭头A相反的方向输送记录介质P。进而,判定光学传感器72是否全部断开(步骤118)。另外,虽然使旋转轴34进行反向旋转直至光学传感器72全部断开为止,但是考虑到输送不良的情况,当在规定时间内光学传感器72未全部断开时,也可以追加返还记录介质的处理。
若在步骤118中光学传感器72全部断开,则进入步骤120,使输送用电动机33进行正向旋转。进而,记录介质P再次从光学传感器72通过。在此,判定记录介质P的姿势是否调整完毕(步骤122)。也就是说,若在沿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配置的多个光学传感器72处于接通的时刻没有错位,则能够确认记录介质P相对于多个光学传感器72不倾斜。
当光学传感器72处于接通的时刻产生错位时,判断为记录介质P因某种输送不良而变得倾斜,从而向插入口12返还记录介质P(步骤126)。当光学传感器72处于接通的时刻并未产生错位时,则向记录介质处理装置夹持输送记录介质P(步骤124)。
接下来,对输送宽度小的记录介质P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夹持记录介质P的上部输送辊27的旋转轴36的高度,比未夹持记录介质P的上部输送辊27的旋转轴36的高度高出相当于记录介质P的厚度的量。
此时,由于相邻的旋转轴36被联轴器50倾斜活动自如地连接,因此旋转轴36相对于旋转轴34保持平行,只有联轴器50倾斜了相当于记录介质P的厚度的量。这样,即使在输送宽度不同的记录介质P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均匀地夹持输送记录介质P。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输送辊27及下部输送辊28各设置六个,但是对于辊的个数、辊的宽度并未进行特殊限制。并且,关于对旋转轴36施力的承窝40及臂54的数量,只要形成为能够将利用联轴器50连结的旋转轴36托起的结构,则不进行特殊限制。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进行说明。另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的说明。
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200设置有联轴器202,该联轴器202能够倾斜活动地连接上部输送辊27的旋转轴36的端部。并且,臂206从框架204向供联轴器202的端部插入的联轴器支承部52下垂。
在臂206的前端形成有截面呈V字形状的支承部206A。支承部206A形成为将形成于旋转轴36的两端部的联轴器支承部52托起的结构,此时,形成于联轴器支承部52的环状突起48与支承部208A抵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通过使凸轮62从图6(C)的输送位置向图6(A)的待机位置旋转而使框架56上升时,如图13所示,由于支承部206A将供联轴器202的两端部插入的联轴器支承部52托起,因此能够不倾斜地托起该联轴器202。
因此,由于能够在将上部输送辊27与下部输送辊28之间的间隙保持为恒定的状态下使框架204进行上下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所插入的记录介质P与上部输送辊27接触这样的输送不良的产生。特别是在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使用了多个联轴器202的情况下非常有效。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托起联轴器50的中间部的情况下若配置有多个联轴器50,则难以使所有的联轴器50相对于旋转轴34保持平行,但是如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托起联轴器202的两端部,则易于使联轴器202相对于旋转轴34保持平行。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对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组合来使用,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例如,可以用于在时间卡上进行打印的时间记录器、以及金融机构等所使用的在存折上进行打印的装置。
Claims (6)
1.一种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架,该框架以跨越记录介质的输送路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多个移动辊,所述多个移动辊沿所述框架配置成一列;
固定辊,该固定辊配置在所述移动辊的下方,并与所述移动辊一起夹持输送记录介质;
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朝向所述固定辊侧施力;
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倾斜活动自如地将所述旋转轴彼此连结,来传递驱动力;
支承臂,该支承臂形成于所述框架,能够支承所述连接部件;以及
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框架沿上下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备:棒状的连结部件;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形成于所述连结部件的两端,且倾斜活动自如地与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连结,
所述支承臂将所述连接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单元是与所述框架抵接并旋转的凸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固定辊的旋转轴的一端部,用于驱动所述固定辊;
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来传递驱动力;以及
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轴支承为转动自如,
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直径大于所述移动辊的上部排列用辊,该上部排列用辊设置于所述移动辊的旋转轴,具备由树脂形成的环状的辊部、和设置在该辊部与旋转轴之间的弹性体,所述移动辊为橡胶辊;
下部排列用辊,该下部排列用辊设置于所述固定辊的旋转轴,通过与所述上部排列用辊抵接而在所述移动辊与所述固定辊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该下部排列用辊由树脂形成,所述固定辊为橡胶辊;以及
闸门,该闸门设置在比所述上部排列用辊和所述下部排列用辊更靠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对记录介质的输送路进行开闭。
6.一种记录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机构;
第一检测单元,该第一检测单元设置在比所述移动辊和所述固定辊更靠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用于检测记录介质;
第二检测单元,该第二检测单元在所述移动辊及所述固定辊与所述闸门之间、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检测所输送的记录介质;以及
打印部,该打印部设置在比所述闸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4407 | 2011-08-09 | ||
JP2011174407A JP5696616B2 (ja) | 2011-08-09 | 2011-08-09 | 記録媒体搬送機構及び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1467A CN102951467A (zh) | 2013-03-06 |
CN102951467B true CN102951467B (zh) | 2015-05-27 |
Family
ID=47760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434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1467B (zh) | 2011-08-09 | 2012-07-13 |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96616B2 (zh) |
CN (1) | CN10295146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13766B2 (ja) * | 2013-08-26 | 2017-10-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搬送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191833A (zh) * | 2014-08-25 | 2014-12-10 | 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用送纸器 |
JP6413551B2 (ja) * | 2014-09-25 | 2018-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601731B2 (ja) | 2016-01-12 | 2019-11-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3741B2 (ja) | 2017-03-16 | 2021-08-04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JP2019006569A (ja) * | 2017-06-26 | 2019-01-1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9305579A (zh) * | 2017-07-28 | 2019-02-05 | 天津阳光彩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印刷设备输纸装置 |
JP7169186B2 (ja) | 2018-12-20 | 2022-11-10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JP7210263B2 (ja) | 2018-12-20 | 2023-01-23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58072A (ja) * | 1995-08-29 | 1997-03-04 | Oki Inf Syst | プリンタ |
CN1251337A (zh) * | 1998-08-31 | 2000-04-26 |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613654A (zh) * | 2003-11-04 | 2005-05-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和辊推压装置 |
JP2006008289A (ja) * | 2004-06-23 | 2006-01-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紙送り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
JP2007190889A (ja) * | 2006-01-23 | 2007-08-0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08449A (ja) * | 2008-03-06 | 2009-09-17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17550B2 (ja) * | 2003-06-27 | 2009-02-04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印刷装置 |
JP2005231836A (ja) * | 2004-02-20 | 2005-09-02 | Fujitsu Ltd | 媒体搬送機構、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媒体搬送方法 |
JP2006248725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整列機構 |
KR100701323B1 (ko) * | 2005-09-29 | 2007-03-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의 용지이송장치 |
-
2011
- 2011-08-09 JP JP2011174407A patent/JP56966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7-13 CN CN201210243429.4A patent/CN10295146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58072A (ja) * | 1995-08-29 | 1997-03-04 | Oki Inf Syst | プリンタ |
CN1251337A (zh) * | 1998-08-31 | 2000-04-26 |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613654A (zh) * | 2003-11-04 | 2005-05-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和辊推压装置 |
JP2006008289A (ja) * | 2004-06-23 | 2006-01-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紙送り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
JP2007190889A (ja) * | 2006-01-23 | 2007-08-0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08449A (ja) * | 2008-03-06 | 2009-09-17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35673A (ja) | 2013-02-21 |
CN102951467A (zh) | 2013-03-06 |
JP5696616B2 (ja) | 2015-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51467B (zh) |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以及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 |
US7591363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viding a flow of objects | |
CN109455000B (zh) | 一种电池喷码机 | |
US20160272448A1 (en) | Paper sheet conveyor and paper sheet conveyance method | |
CN102030204B (zh) |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 | |
CN101256943A (zh) | 搬运装置 | |
US9150363B2 (en) | Turning device for identification objects | |
TW201210928A (en) | Document transporter | |
CN102129919B (zh) | 电容器整形检测输送机构 | |
CN101456303A (zh) | 记录设备 | |
US891549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eet and carton blank aligning using caster effect | |
CN101489895A (zh) | 包括致动带夹口的传送装置 | |
CN103052578B (zh) | 介质重叠运送防止机构及介质送出装置 | |
JP6764367B2 (ja) | 紙葉類斜行補正装置 | |
US4669721A (en) | Sheet transport with bowed guide | |
CN201927498U (zh) | 电容器整形检测输送机构 | |
CN101531290A (zh) | 印刷品的受料和递料用的输送装置 | |
KR102236662B1 (ko) | 라벨 분리 기능이 향상된 라벨 피더 | |
KR101508928B1 (ko) | 라벨 피더 | |
CN211970887U (zh) | 翻片机构 | |
CN100595119C (zh) | 印刷物抽取装置及其印刷物抽取方法 | |
JP5731173B2 (ja) | シート挿着装置 | |
JP6083865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EP1389600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and conveying sheet-like body | |
CN220472890U (zh) | 一种塑料瓶测漏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