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8717A -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8717A
CN102908717A CN2012102667190A CN201210266719A CN102908717A CN 102908717 A CN102908717 A CN 102908717A CN 2012102667190 A CN2012102667190 A CN 2012102667190A CN 201210266719 A CN201210266719 A CN 201210266719A CN 102908717 A CN102908717 A CN 102908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ipe section
amphi position
amphi
per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67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8717B (zh
Inventor
嘉手苅博
日和秀人
长岛义昭
井泽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Goodm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08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8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8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8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在将两个管接合而构成的导管中,能够将所述两个管彼此适当地接合。吸引导管具有导管主体(11),导管主体(11)具有: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17)的吸引管(14)、具有供导丝穿插的导丝管腔(18)的导丝管(15)。吸引管(14)通过将近位侧吸引管(21)和与其相比处于远位侧的远位侧吸引管(22)相互熔敷而形成。导丝管(15)横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而设置。导丝管(15)具有近位侧引导管(41)和与其相比处于远位侧的远位侧引导管(42),近位侧引导管(41)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21),远位侧引导管(42)熔敷于远位侧吸引管(22)。

Description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医疗用的导管是插入体内的腔、血管等为了进行血栓的吸引、处于堵塞状态的血管的通路确保等而使用的中空状的医疗用器具,在其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腔管(通路)。对于导管而言,存在具有多个该腔管这种类型的导管。这种导管通常使具有一个腔管的多个管通过熔敷或粘接进行接合而形成。
例如,对于为了吸引除去体内异物而使用的吸引导管而言,具有吸引管腔的吸引管和具有能够穿插导丝的导丝管腔的导丝管通过熔敷进行接合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导管中,例如导丝管熔敷于吸引管的外周面。
但是,对于吸引导管而言,为了加强吸引管,有时通过在吸引管的包围吸引管腔的周壁部埋设编织体来设置编织层。在该情况下,在吸引管的近位部分设置编织层来提高刚性,在该管的远位部分未设置编织层,从而可以确保柔软性。对于该结构而言,存在如下情况:导丝管相对于吸引管横跨编织层存在的编织区域和编织层不存在的非编织区域而设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647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可认为在将导丝管熔敷于编织区域的情况下和将其熔敷于非编织区域的情况下,适合于进行各自的熔敷的条件(熔敷条件)不同。具体来说,在吸引管的编织区域,编织体埋设于周壁部,与该编织体的量相应地,与非编织区域相比,熔敷时所需的树脂量减少,因此,在将导丝管横跨吸引管的编织区域和非编织区域进行熔敷的情况下,导丝管相对于编织区域的熔敷条件和导丝管相对于非编织区域的熔敷条件不同。因此,在将导丝管熔敷于吸引管时,若将该熔敷条件设定为适合于编织区域及非编织区域中的任一方的条件,则相对于另一方而言,恐怕会导致熔敷不良,在该情况下,担心产生熔敷强度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的问题不仅在通过熔敷将导丝管与吸引管接合时产生,而且在通过粘接等其他接合方法进行接合时也同样地产生。例如,在使用溶剂将导丝管与吸引管粘接时,由于在编织区域和非编织区域利用溶剂能够溶解的树脂量存在差异,因此,也产生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将两个管接合而构成的导管中,可以将所述两个管彼此适当地接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发明的导管的特征在于,具有:具有第一管腔的第一管、具有向与所述第一管腔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管腔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一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内腔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连通而形成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二管以横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而延伸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管通过将第二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二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所述第二近位管部与所述第一近位管部接合,所述第二远位管部与所述第一远位管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第二管被分割为第二近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所述各管部分别个别地与第一管的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一远位管部接合。因此,在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二近位管部的接合及第一远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的接合中,关于分别进行接合的接合条件,不会因一方的接合条件而使另一方的接合条件受到限制,可以采用适合于各自的接合的接合条件。因此,可以分别适当地进行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二近位管部的接合及第一远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的接合。由此,可以适当地接合第一管和第二管。
第二发明的导管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任一方,在包围其内腔的周壁部设置有使用加强体形成的加强层,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另一方,在包围其内腔的周壁部未设置所述加强层。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中的设置有加强层这一侧的管部(以下称为加强管部),与周壁部存在的加强体的量相应地,与未设置加强层这一侧的管部(以下称为非加强管部)相比,可认为树脂量减少。因此,例如在通过熔敷将第二管与第一管接合时,在将第二管与第一近位管部熔敷的情况下和将其与第一远位管部熔敷的情况下,可以假定适合于各自的熔敷的熔敷条件不同。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首先能够通过熔敷将(第一管的)加强管部和第二近位管部(或第二远位管部)接合,并且,能够通过熔敷将非加强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或第二近位管部)接合,因此,可以分别在适合于各自的熔敷的熔敷条件下实施上述熔敷。因此,在该结构中可以适当地接合两个管。
第三发明的导管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任一方,以至少一部分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另一方,以不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
作为第一管和第二管接合而构成的导管,存在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配置方式在第一管的轴向中途切换的导管。例如,可考虑如下结构:将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任一方(以下称为突出侧管部)以至少一部分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并且相对于另一方(以下称为非突出侧管部)以不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在此,在将第二管如前者所示进行配置时,需要在将第二管配置于第一管的第一管腔内的状态下进行接合,而在如后者所示进行配置时,需要在将第二管配置于第一管腔外的状态下进行接合。因此,在该结构中,可认为难以将第二管横跨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一远位管部地与第一管接合。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可以首先在将第二近位管部(或第二远位管部)配置于(第一管的)突出侧管部的内腔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各管部的接合,并且在将第二远位管部(或第二近位管部)配置于非突出侧管部的内腔的外侧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各管部的接合,因此,可以适当地制造上述结构的导管。
第四发明的导管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以不向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的管部中,在该管部的外周部设定有以沿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管与其抵接的状态配置的第二管配置部,所述第二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以同轴且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与所述第二管配置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第二管的两个管部(第二近位管部、第二远位管部)以都抵接于第一管的第二管配置部的抵接状态配置,如上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二近位管部接合,且第一远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接合,在上述结构中,例如可以使第二远位管部的一部分与第一近位管部的外周部重合地进行配置。即,对于第二管的两个管部(第二近位管部、第二远位管部)而言,都能够将第一管的两个管部(第一近位管部、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一方的外周部作为设置的基准部。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第二管的第二近位管部及第二远位管部中的一方与第一管的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一方接合,而另一方与第一管的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这两者接合。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以不向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第二管的管部(非突出侧管部)的外周部,第二近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均配置于第二管配置部,因此,可以实现简化将第二管的两个管部(第二近位管部、第二远位管部)同轴地配置于该非突出侧管部的外周部的作业。
第五发明的导管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该导管是为了吸引除去异物而使用的吸引用导管,所述第一管是具有作为所述第一管腔的吸引管腔的吸引管,所述第二管是具有作为所述第二管腔的供导丝穿插的导丝管腔的导丝管。
对于吸引导管而言,存在管的结构在吸引管的近位侧和远位侧不同的情况。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在近位侧和远位侧,使用周壁部(树脂层)的厚度不同或熔融温度不同的原材料。在以横跨近位侧及远位侧延伸的方式将导丝管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吸引管进行配置并接合的情况下,可认为导丝管与吸引管接合的接合条件在吸引管的近位侧和远位侧不同,在该情况下,恐怕会在近位侧及远位侧中的至少任一侧产生接合不良。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将第一发明应用于该吸引导管,因此,可以将导丝管相对于吸引管适当地接合。特别是,对于导丝管而言,在其导丝管腔中插入导丝而使用时,朝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负荷施加于该管,担心产生该管的一部分自吸引管剥离这样的问题,因此,鉴于这一点,也可以说本发明的效果很大。
另外,通常导丝管的管径比吸引管小,其周壁部的厚度比吸引管的厚度小。因此,在例如通过热熔敷将导丝管与吸引管接合时,如果在与预先确定的规定的熔敷条件不同的条件、例如热负荷比规定的熔敷条件的热负荷大的条件下进行热熔敷,则恐怕会导致导丝管热劣化而在该管生成裂纹。关于这一点,在能够将导丝管以适当的熔敷条件分别熔敷于吸引管的第一近位管部及第一远位管部的上述结构中,也具有能够避免该不良情况的优点。
第六发明为一种导管的制造方法,其适用于制造如下导管,该导管具备:具有第一管腔的第一管、具有第二管腔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一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所述第二管通过将第二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二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并且,所述第二管以横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延伸的方式设置,所述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近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近位侧管的近位侧管制造工序;通过将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远位侧管的远位侧管制造工序;通过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接合并且将所述第二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从而将所述近位侧管和所述远位侧管接合的管接合工序。
根据本发明,首先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二近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近位侧管,通过将第一远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远位侧管。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制造近位侧管时的接合和制造远位侧管时的接合中可以使接合条件不同,因此,能够在适合于各自的接合的条件(接合条件)下进行各接合。此后,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第一远位管部接合并将第二近位管部和第二远位管部接合,从而将近位侧管和远位侧管接合。由此,与第一发明同样地,可以适当地接合第一管和第二管。
第七发明的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远位侧管制造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二远位管部配置于构成所述第一管腔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从而以所述第二远位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突出的方式制造所述远位侧管,在所述近位侧管制造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二近位管部配置于构成所述第一管腔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外侧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近位管部接合,从而以所述第二近位管部不向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内腔突出的方式制造所述近位侧管。
根据本发明,在将第二远位管部配置于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的状态下将上述各管部进行接合,从而可以制造远位侧管,在将第二近位管部配置于第一近位管部的外侧的状态下将上述各管部接合,从而可以制造近位侧管。即,在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配置方式在第一管的远位侧和近位侧不同的导管中,个别地制造导管的远位侧部分(远位侧管)和近位侧部分(近位侧管),此后将远位侧管和近位侧管接合,从而可以制造导管。因此,可以适当地制造该结构的导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示意整体侧视图。
图2(a)是表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图、(b)是表示该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横向剖面图,(a)表示图2(a)的A-A线截面、(b)表示B-B线截面、(c)表示C-C线截面、(d)表示D-D线截面。
图4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的制造顺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的横向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吸引导管
11导管主体
14吸引管
15导丝管
17吸引管腔
18导丝管腔
21近位侧吸引管
22远位侧吸引管
41近位侧引导管
42远位侧引导管
51远位侧管
52近位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吸引血栓的吸引导管具体化。图1是表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示意整体侧视图。
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10形成为1m~2m的长度尺寸,并具有:导管主体11和安装于该导管主体11的近位端部(基端部)的导管接口12。导管主体11具有吸引管14和设置于该吸引管14的远位端侧的导丝管15,上述各管14、15通过熔敷接合而形成导管主体11。吸引管14在其内部具有吸引管腔17,导丝管15在其内部具有供导丝穿插的导丝管腔18(参照图2及图3)。
导管接口12在其内部具有通向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的流体通路12a。作为吸引器件的注射器S与导管接口12连接,使用该注射器S对吸引管腔17施加负压,从而能够经由该腔管17进行血栓的吸引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该吸引器件,除注射器S之外,也可以使用电动式真空泵等。
接着,使用图2及图3详细说明导管主体11的结构。图2(a)是表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图、(b)是表示该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横向剖面图,(a)表示图2(a)的A-A线截面、(b)表示B-B线截面、(c)表示C-C线截面、(d)表示D-D线截面。需要说明的是,纵剖面是平行于导管主体11的长度方向(轴向)的截面,横截面是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
如图2及图3所示,导管主体11如上所述通过将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熔敷而构成。吸引管14具有近位侧吸引管21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远位侧吸引管22,上述各管21、22彼此通过相互熔敷进行接合而形成吸引管14。在此,吸引管14相当于第一管,导丝管15相当于第二管。另外,近位侧吸引管21相当于第一近位管部,远位侧吸引管22相当于第一远位管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熔敷”所指的意思不仅包含作为接合对象的各部件的材料彼此通过熔融来接合(熔敷)的情况,而且包含作为接合对象的各部件被热收缩管覆盖且被加热等,从而使各部件中的一方部件熔融而与另一方部件接合的情况。
近位侧吸引管21构成吸引管14中的自其近位端部朝向远位侧的规定范围。近位侧吸引管21构成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连续延伸的内腔21a。近位侧吸引管21具有包含合成树脂在内的多种原材料层叠而形成的多层结构。具体来说,近位侧吸引管21具有:引导管配置区域24,其构成自该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范围且在该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侧配置有导丝管15;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其构成比该引导管配置区域24更近的近位侧且在其外周侧未配置导丝管15。近位侧吸引管21在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构成3层结构(参照图3(d)),其中,内层27由特氟龙(注册商标)等氟树脂构成,外层28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中间层29(相当于加强层)由金属制编织体31构成。
编织体31是用于加强近位侧吸引管21的加强体,使用该编织体31形成的中间层29成为编织层。如图2(b)所示,编织体31通过将不锈钢制的线材编织成网状而形成。外层28的树脂进入编织体31中的多个线材之间,在该进入的部分与内层27熔敷。另外,在图2(a)及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编织体31的线材间的间隙被填埋的状态表示中间层29。
另一方面,在引导管配置区域24构成未设置上述各层27~29中的外层28而由内层27和中间层29构成的2层结构(参照图3(c))。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中间层29的外周侧设置后述的外层45,外层45的树脂进入编织体31中的多个线材之间,在该进入的部分与内层27熔敷。
远位侧吸引管22利用聚酰胺弹性体形成为管状并构成单层结构(参照图3(a))。即,远位侧吸引管22与近位侧吸引管21不同,不具有编织体31,因此,该远位侧吸引管22形成为其刚性比近位侧吸引管21低。远位侧吸引管22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连续延伸的内腔22a。该内腔22a在其近位端侧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连通,利用上述各内腔21a、22a形成吸引管腔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内腔21a、22a的直径大致相同,因此,在吸引管14长度方向整个区域,吸引管腔17的直径(腔管直径)大致恒定。但是,上述各内腔21a、22a的直径也可以不同,即,内腔21a的直径既可以比内腔22a的直径大,也可以比内腔22a的直径小。
内腔22a的远位端开口成为用于将血栓等异物取入吸引管腔17的吸引口33。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侧端面相对于轴向倾斜,沿上述倾斜形成有吸引口33。在该情况下,与吸引口33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吸引口33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提高异物的吸引性能。
如图3(a)所示,远位侧吸引管22的包围内腔22a的周壁部37(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的树脂层)的厚度在周向上不同。具体来说,在周壁部37中,如后所述,在配设有导丝管15的部位构成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37a,而在隔着内腔22a与厚壁部37a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构成形成为薄壁的薄壁部37b。
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部。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侧成为相对于除此之外的部位扩径了的扩径部35,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侧插入该扩径部35的内侧(内腔22a)。以下,将该被插入的部分称为插入部39。而且,在该插入状态下,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通过熔敷来接合。
在此,扩径部35的扩径基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伸缩性来进行,通过使远位侧吸引管22沿径向扩展而形成扩径部35。另外,在扩径部35,周壁部37的薄壁部37b相对于内腔22a的轴线向径向外侧位移,而厚壁部37a并未相对于内腔22a的轴线向径向位移。因此,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37,在扩径部35和除此之外的部位的边界部,在薄壁部37b侧形成有台阶部38而在厚壁部37a侧未形成该台阶部。
导丝管15由尼龙树脂形成为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的导丝管腔18。导丝管15在吸引管14的轴向上以横跨近位侧吸引管21及远位侧吸引管22这两方的方式延伸设置。另外,导丝管15以其一部分延伸到比吸引管14(远位侧吸引管22)更远的远位侧的状态设置。
导丝管15配设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侧,并且配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部(详细而言比远位侧吸引管22外周面靠内侧)。具体来说,导丝管15相对于远位侧吸引管22设置成沿轴向贯通该远位侧吸引管22的厚壁部37a(参照图3(a))。在该导丝管15的配设状态下,该导丝管15的导丝管腔18与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向相同方向延伸,因此,上述各腔管17、18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以下,将上述各腔管17、18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及轴向分别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
导丝管15具有沿轴向被分割而形成的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上述各管41、42在各自的内侧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连续延伸的内腔41a、42a,上述各内腔41a、42a相互连通。另外,利用上述各内腔41a、42a形成导丝管腔18。另外,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具有相同横截面。各引导管41、42分别以相互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在该配置状态下,该端面彼此通过熔敷接合。在此,近位侧引导管41与第二近位管部相当,远位侧引导管42与第二远位管部相当。
近位侧引导管41通过熔敷与近位侧吸引管21接合。近位侧引导管41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面(中间层29的外周面),按照与该吸引管21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向配设。在此,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面与第二管配置部相当。
近位侧引导管41的轴向长度(全长)比引导管配置区域24在该方向上的长度短,该近位侧引导管41以使其近位端部与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近位端部对位的状态配置。在该情况下,相对于近位侧引导管41,近位侧吸引管21(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一部分向远位侧延伸,该延伸的部分构成插入到远位侧吸引管22的扩径部35的上述插入部39。
如图3(c)所示,在引导管配置区域24,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被外层45覆盖。外层45由聚酰胺树脂形成,分别熔敷于近位侧引导管41及近位侧吸引管21。由此,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经由该外层45相互熔敷。
外层45沿着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形成,构成自外侧包围该管21的层。外层45的厚度在周向上不同,具体来说,在配置有近位侧引导管41这一侧的部位,构成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45a,在隔着近位侧吸引管21与厚壁部45a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构成形成为薄壁的薄壁部45b。另外,近位侧引导管41埋设于外层45的厚壁部45a。
在外层45的近位端侧,在周向上配置有近位侧引导管41这一侧的部位延伸到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的外层28并与该外层28熔敷。而且,在上述部位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开口部56。该开口部56形成在与近位侧引导管41(进而与导丝管15)的近位端开口对应的位置,能够穿过该开口部56将导丝自导丝管15的导丝管腔18拉出。
另外,近位侧吸引管21的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上述插入部39未被外层45覆盖,如上所述,在其外周侧配置有远位侧吸引管22并被熔敷。而且,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和外层45的远位端部以使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熔敷。
远位侧引导管42通过熔敷与远位侧吸引管22接合。如图3(a)所示,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37的厚壁部37a,在该埋设状态下熔敷于远位侧吸引管22。在该情况下,在远位侧引导管42、详细而言在该远位侧引导管42的包围内腔42a的周壁部47,其一部分未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而构成非埋设部47a,该非埋设部47a设置成局部向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突出。利用该非埋设部47a来划分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和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另外,在该结构中,在第一方向X上,自内腔22a的中心部P1(轴线位置)至远位侧引导管42的分离距离,比自内腔22a的中心部P1至周壁部37(薄壁部37b)的分离距离小。另外,远位侧引导管42配置于远位侧吸引管22外周面的内侧,不从该外周面突出。
远位侧引导管42的轴向长度(全长)比远位侧吸引管22的轴向长度(全长)长。远位侧引导管42以使其近位端部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对位的状态配置,在该配置状态下,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延伸到比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端部更远的远位侧。
另外,远位侧引导管42在其近位端侧在轴向上与近位侧吸引管21部分重叠,该重叠部位处的外周面与近位侧吸引管21(详细而言与插入部39)的外周面抵接。而且,在该抵接状态下,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吸引管21相互熔敷。具体来说,如图3(b)所示,在该重叠部位,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吸引管21都处于被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37覆盖的状态,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吸引管21分别熔敷于该周壁部37。即,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吸引管21经由周壁部37熔敷。
接着,说明导管主体11的尺寸关系。在导管主体11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排列设置的区域,对于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尺寸而言,第一方向X的宽度尺寸W1大于第二方向Y的宽度尺寸W2。因此,在两管14、15的排列设置区域,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构成在第一方向X上长的椭圆形状。
具体来说,在导管主体11,在导丝管15(详细而言在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埋设于吸引管14(详细而言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部分和与远位部分相比处于近位侧且导丝管15(详细而言近位侧引导管41)配置于吸引管14(详细而言配置于近位侧吸引管21)外侧的近位部分,若对宽度尺寸的尺寸比率W1/W2进行比较,则远位部分的尺寸比率W1/W2比近位部分的尺寸比率W1/W2小。因此,该导管主体11构成远位部分比近位部分更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状。
从图3(a)和图3(c)可知,在上述结构的导管主体11中,若在其远位侧观察吸引管腔17和导丝管腔18排列设置的部位,则分别具有不同的截面结构,具有图3(a)所示的截面的部位是“远位侧管51”、具有图3(c)所示的截面的部位是“近位侧管52”。在该情况下,远位侧管51构成为具有远位侧吸引管22和远位侧引导管42,近位侧管52构成为具有近位侧吸引管21、近位侧引导管41和外层45。
在此,在远位侧管51,吸引管腔17和导丝管腔18通过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壁部47分隔,该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壁部47相当于“腔管隔壁部”。而且,该腔管隔壁部(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壁部47)朝向吸引管腔17(内腔22a)的中心部P1突出地设置。另外,在近位侧管52,吸引管腔17和导丝管腔18通过近位侧吸引管21(内层27及中间层29)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8分隔,上述近位侧吸引管21(内层27及中间层29)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8相当于“腔管隔壁部”。而且,该腔管隔壁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8)设置成未朝向吸引管腔17(内腔21a)的中心部P1突出。
在该结构中,各引导管41、42相对于吸引管腔17的位置不同。即,由于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引导管41同轴地配置,因此,相互的内腔41a、42a的中心部P2在第一方向X上处于相同位置,而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的中心部P1(参照图3(a))和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的中心部P1(参照图3(b)~(d))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稍微不同。详细而言,在第一方向X上,内腔22a的中心部P1比内腔21a的中心部P1更靠近导丝管腔18的中心部P2侧。这样,因各引导管41、42相对于吸引管腔17的位置不同,因此,在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如上所述,尺寸比率W1/W2不同。
接着,基于图4说明吸引导管10的制造顺序。图4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10的制造顺序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4(a)所示,执行远位侧管制造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热熔敷将远位侧吸引管22和远位侧引导管42接合来制造远位侧管51。在该工序中,首先,在使远位侧引导管42的外周面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将远位侧引导管42配置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此时,远位侧引导管42的全长比远位侧吸引管22长,通过使上述两管22、42的近位端部(图中的右端部)的端面彼此如图所示对齐,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自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端部突出。另外,远位侧引导管42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中配置于该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端变尖的一侧。
接着,在该配置状态下通过热熔敷将远位侧吸引管22和远位侧引导管42接合。该热熔敷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向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和远位侧引导管的内腔42a分别插入作为芯材的心轴并且在各管22、42的外侧盖上热收缩管的状态下,自该收缩管的外侧利用加热器加热从而进行上述热熔敷。由此,制成远位侧管51。需要说明的是,插入各内腔22a、42a的心轴由外径与各内腔22a、42a的直径大致相同的金属制的棒材构成。更详细地说,插入内腔22a的心轴为了避免与配置于该内腔22a的远位侧引导管42干涉而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部。
通过上述的远位侧管制造工序,可以得到截面结构如图3(a)所示的远位侧管51。对伴随着上述熔敷作业而成为图3(a)的截面结构的情况进行补充。在熔敷前,远位侧吸引管22是在周向上厚度相同的树脂管,在将远位侧引导管42和心轴设置于其内腔22a内的状态下使远位侧吸引管22熔融,从而如图3(a)所示,远位侧吸引管22的熔融树脂以包围远位侧引导管42的方式环绕流动(回り込む)。由此,在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围形成厚壁部37a,远位侧引导管42构成为除内腔22a侧的一部分之外,其余部分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37。
另外,远位侧引导管42的熔融温度比远位侧吸引管22的熔融温度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虽然从热熔敷的接合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各管22、42的熔融温度相同,但由于远位侧引导管42为了使导丝的滑动顺畅而采用较硬的材料,因此熔融温度高。
接着,如图4(b)所示,进行制造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近位侧吸引管制造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在构成内层27的内管61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地编织并卷绕多个线材而形成编织体31。此后,利用构成外层28的外管62覆盖编织体31的外周侧。在内管61的自远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范围不进行该外管62的覆盖。该规定范围相当于上述引导管配置区域24。此后,通过热熔敷将内管61的外周面和外管62的内周面接合。由此,制成在内层27和外层28之间隔着编织体31(中间层29)的近位侧吸引管21。而且,在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近位侧吸引管21成为图3(d)所示的截面结构。
接着,如图4(c)所示,执行近位侧管制造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热熔敷将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接合来制造近位侧管52。在该工序中,首先,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面配置近位侧引导管41。此时,在使近位侧引导管41的近位端部与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近位端部(即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28的远位端部)对位的状态下配置近位侧引导管41。在此,近位侧引导管41的全长比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长度(近位侧吸引管21的轴向长度)短。因此,在将近位侧引导管41配置于引导管配置区域24外侧的状态下,近位侧吸引管21的一部分延伸到比近位侧引导管41更远的远位侧,该延伸的部分构成上述的插入部39。
接着,相对于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双方,自外侧盖上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的罩管54。由此,成为在罩管54的内侧插入有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状态。具体来说,罩管54以使其远位端部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远位端部对位且其近位端侧稍微(例如1mm左右)盖到近位侧吸引管21的状态覆盖各管21、41。
此后,通过热熔敷将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接合。该热熔敷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向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和近位侧引导管的内腔41a分别插入心轴并且在被覆盖到各管21、41上的罩管54的外侧进一步盖上硅制热收缩管的状态下,自该收缩管的外侧利用加热器加热从而进行上述热熔敷。由此,罩管54熔化(溶け出し)而各管21、41被熔敷,从而制成近位侧管52。伴随着该熔敷,罩管54成为上述外层45。
通过上述近位侧管制造工序,可以得到截面结构如图3(c)所示的近位侧管52。对伴随着上述熔敷作业而成为图3(c)的截面结构的情况进行补充。在熔敷前,罩管54是在周向上厚度相同的树脂管,在将近位侧吸引管21、近位侧引导管41和心轴设置于上述罩管54的内腔内的状态下使罩管54熔融,从而如图3(c)所示,罩管54的熔融树脂以包围近位侧引导管41的方式环绕流动。由此,在熔敷后,在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围形成厚壁部45a,近位侧引导管41在近位侧吸引管21(内层27及中间层29)的外侧全部埋设于外层45(在图3(c)中为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
需要说明的是,近位侧引导管41的熔融温度比罩管54的熔融温度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虽然从热熔敷的接合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各管41、54的熔融温度相同,但由于近位侧引导管41为了使导丝的滑动顺畅而采用较硬的材料,因此熔融温度高。
接着,如图4(d)所示,执行将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接合的管接合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将近位侧管52中的近位侧吸引管21的插入部39插入远位侧管51中的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在进行上述插入时,首先,使用夹具等对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侧进行扩径,在该扩径部分(即扩径部35)的内侧插入近位侧吸引管21的插入部39。而且,上述插入以使近位侧管52的近位侧引导管41与远位侧管51的远位侧引导管42同轴且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进行。
此后,通过热熔敷将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接合。该热熔敷以如下方式进行:以横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和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的方式插入心轴并以横跨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和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的方式插入心轴,并且,在至少包括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的重叠部分的规定部分自外侧盖上热收缩管,在上述状态下自该收缩管的外侧利用加热器加热从而进行上述热熔敷。由此,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侧(插入部39)和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侧(扩径部35)热熔敷,并且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侧端面和外层45的远位侧端面热熔敷,从而形成吸引管14。另外,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热熔敷,从而形成导丝管15。
通过上述的管接合工序,在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的接合部分、详细而言在远位侧管51的远位侧吸引管22覆盖近位侧管52的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侧而上述两者重合的部分,形成图3(b)所示的截面结构。此时,在该重合部分,远位侧管51的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管52的中间层29(编织体31)的外周彼此接触,在该状态下,上述远位侧引导管42和中间层29(编织体31)通过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37一体化。
此后,作为后续工序,进行将导管接口12与导管主体11连结的导管接口连结工序等,从而结束一连串的制造工序。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得到以下的优良效果。
将近位侧引导管41和与其相比处于远位侧的远位侧引导管42熔敷而形成导丝管15,将上述各管41、42中的近位侧引导管41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21,将远位侧引导管42熔敷于远位侧吸引管22。在该情况下,在制造吸引导管10时,首先,将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近位侧吸引管21熔敷来制造近位侧管52,并且,将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远位侧吸引管22熔敷来制造远位侧管51。此后,将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熔敷并且将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熔敷,从而将近位侧管52和远位侧管51接合。由此,近位侧引导管41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熔敷以及远位侧引导管42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熔敷能够分别在适合于各自的熔敷的熔敷条件下实施,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熔敷。
另外,在导丝管15中,在导丝管腔18插入导丝而使用时,朝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负荷施加于该管15,可能产生该管15的一部分自吸引管14剥离等问题。因此,鉴于这一点,也可以说上述效果很大。
吸引管14构成为,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包围内腔21a的周壁部(内层27、外层28、中间层29)设置使用编织体31形成的中间层29(编织层),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包围内腔22a的周壁部37不设置编织层。在该结构中,可认为:在近位侧吸引管21,与周壁部存在的编织体31的量相应地,与远位侧吸引管22相比,熔敷时所需的树脂量不足。因此,可认为在将导丝管15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情况下和将其熔敷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情况下,适合于各自的熔敷的熔敷条件不同。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具有编织体31的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熔敷、不具有编织体31的远位侧吸引管22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熔敷能够分别在适合于各自的熔敷的条件下实施,因此,能够适当地将该结构的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熔敷。
在吸引管14中,在远位侧吸引管22将导丝管15以一部分向其内腔22a突出的状态配置,在近位侧吸引管21将导丝管15以不向其内腔21a突出的状态配置。在此,在将导丝管15以一部分向内腔22a突出的状态配置时,需要在将该管15配置于内腔22a的状态下进行熔敷,与此相对,在将导丝管15以不向内腔21a突出的状态配置时,需要在将该管15配置于内腔21a外的状态下进行熔敷。因此,在该结构中,可认为难以横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地熔敷导丝管15。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首先,可以在将远位侧引导管42配置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各管22、42的熔敷,并且,在将近位侧引导管41配置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外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各管21、41的熔敷,因此,可以适当地制造该结构的导管10。
在吸引管14中,设定以导丝管15与近位侧吸引管21(中间层29)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配置的部位,在该部位,将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以彼此同轴且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进行熔敷。在该情况下,可以使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重合地进行配置。即,对于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中的任一方而言,都可以将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作为设置的基准部。因此,可以实现简化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同轴地配置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的作业。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下实施。
(1)作为导管主体11的结构,可考虑如下结构:在导丝管15排列设置的部位,在轴向上排列的三个管、具体而言在导丝管15的排列设置区域处于最近的近位侧的近位侧吸引管、与该近位侧吸引管的远位侧连续设置的中间吸引管、与该中间吸引管的远位侧连续设置的远位侧吸引管这三个管熔敷而构成吸引管14。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该结构的导管主体。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在轴向上分割为三部分的各分割管熔敷来构成导丝管15。而且,将各分割管分别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中间吸引管及远位侧吸引管。根据该结构,在制造导管主体11时,可以分别地进行近位侧吸引管与近位侧分割管的熔敷、中间吸引管与中间分割管的熔敷以及远位侧吸引管与远位侧分割管的熔敷。因此,即便是例如在近位侧吸引管和远位侧吸引管分别设置有编织体31(编织层)而在中间吸引管未设置编织体31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地将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熔敷。
(2)作为导管主体1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反,也可以考虑构成为,在远位侧吸引管22将导丝管15以不向内腔22a突出的状态配置,而在近位侧吸引管21将导丝管15以向内腔21a突出的状态配置。于是,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该结构的导管主体11。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个别地制造导丝管15相对于吸引管腔17的配置方式不同的导管主体11的远位部分(远位侧管51)和近位部分(近位侧管52),因此,可以适当地制造导管主体11。
另外,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远位侧吸引管22及近位侧吸引管21,导丝管15都以不向内腔21a、22a突出的状态配置的导管主体,以及在远位侧吸引管22及近位侧吸引管21的双方,导丝管15都以至少一部分向内腔21a、22a突出的状态配置的导管主体。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壁部47的一部分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但周壁部47的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部分和未埋设的部分(非埋设部47a)之间的比率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可以将周壁部47的周向上的一半以上部分设为非埋设部47a。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部(插入部39)插入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扩径部35)的状态下将上述两管21、22熔敷,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将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进行熔敷。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进行熔敷,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在将任一方的引导管41(或42)的端部插入另一方的引导管42(或41)的状态下进行熔敷。
(5)例如,可考虑在吸引管14的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这两方都不具有编织体31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使周壁部的厚度不同或者使形成管的材料的熔融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可认为导丝管15相对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熔敷条件和相对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熔敷条件不同。于是,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情况。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将具有吸引管腔17的吸引管14和具有导丝管腔18的导丝管15熔敷而构成的吸引导管,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各自具有一个管腔的两个管熔敷而构成的其他导管。例如,以往已知有在进行血液透析等体外循环治疗(血液通路)时所使用的血液通路用的双腔导管。作为这种导管,已知有具有用于将血液排出体外的脱血管腔的管和具有用于将净化的血液返回体内的送血管腔的管相互熔敷而构成的导管。在该情况下,在例如对于各管中的一个管而言想要在远位侧确保柔软性的同时在近位侧确保刚性的情况下,可考虑在远位侧和近位侧使管的壁厚不同、或者在近位侧设置编织层而在远位侧不设置编织层。于是,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结构的导管。
(7)在近位侧吸引管21,作为在包围吸引管腔17的周壁部设置的加强体,也可以使用编织体之外的加强体。例如,可以构成为,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设置高刚性树脂体,该高刚性树脂体使用比远位侧吸引管22的树脂材料(聚酰胺弹性体)硬(刚性高)的树脂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埋设高刚性树脂体而形成加强层。
(8)在近位侧管52,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排列设置的区域的横截面形状、具体而言为外层45的横截面形状不一定限于图3(c)所示的椭圆形状。例如图5(a)所示的外层45形成为在(吸引管腔17和导丝管腔18排列的)第一方向X上近位侧引导管41侧的部位自近位侧吸引管21侧朝向近位侧引导管41侧前端变细的形状。另外,图5(b)所示的外层45的外周面在外周方向沿着近位侧吸引管21(中间层29)的外周面和近位侧引导管41的外周面形成。在该情况下,外层45的壁厚在外周方向上形成得比较均匀。总之,只要利用外层45能够覆盖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近位侧引导管41,则外层45的截面形状可以任意设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熔敷分别进行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接合、近位侧引导管41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接合、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接合、以及远位侧吸引管22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接合,但也可以通过使用了粘接剂、溶剂的粘接进行上述接合。例如,在通过使用了溶剂的粘接将导丝管15与吸引管14接合时,由于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利用溶剂溶解的树脂量不同,因此,可考虑使导丝管15与近位侧吸引管21粘接的粘接条件和导丝管15与远位侧吸引管22粘接的粘接条件不同。关于这一点,若应用个别地进行上述粘接的本发明,则能够在适合于各自的粘接的条件(粘接条件)下进行各粘接,因此,可以适当地将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粘接。

Claims (7)

1.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第一管腔的第一管、
具有向与所述第一管腔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管腔的第二管,
所述第一管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一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内腔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连通而形成所述第一管腔,
所述第二管以横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而延伸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二管通过将第二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二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所述第二近位管部与所述第一近位管部接合,所述第二远位管部与所述第一远位管部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任一方,在包围其内腔的周壁部设置有使用加强体形成的加强层,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另一方,在包围其内腔的周壁部未设置所述加强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任一方,以至少一部分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另一方,以不向其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管,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及所述第一远位管部中的、以不向内腔突出的状态配置有所述第二管的管部中,在该管部的外周部设定有以沿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管与其抵接的状态配置的第二管配置部,
所述第二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以同轴且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与所述第二管配置部接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该导管是为了吸引除去异物而使用的吸引用导管,
所述第一管是具有作为所述第一管腔的吸引管腔的吸引管,
所述第二管是具有作为所述第二管腔的供导丝穿插的导丝管腔的导丝管。
6.一种导管的制造方法,其适用于制造如下导管,该导管具备:
具有第一管腔的第一管、
具有第二管腔的第二管,
所述第一管通过将第一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一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
所述第二管通过将第二近位管部和与其相比设置于远位侧的第二远位管部相互接合而构成,并且,所述第二管以横跨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延伸的方式设置,
所述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通过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近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近位侧管的近位侧管制造工序;
通过将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来制造远位侧管的远位侧管制造工序;
通过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一远位管部接合并且将所述第二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从而将所述近位侧管和所述远位侧管接合的管接合工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远位侧管制造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二远位管部配置于构成所述第一管腔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远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远位管部接合,从而以所述第二远位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第一远位管部的内腔突出的方式制造所述远位侧管,
在所述近位侧管制造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二近位管部配置于构成所述第一管腔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外侧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近位管部和所述第二近位管部接合,从而以所述第二近位管部不向所述第一近位管部的内腔突出的方式制造所述近位侧管。
CN201210266719.0A 2011-08-01 2012-07-30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908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8446A JP5913856B2 (ja) 2011-08-01 2011-08-01 カテーテル及び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168446 2011-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8717A true CN102908717A (zh) 2013-02-06
CN102908717B CN102908717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607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6719.0A Active CN102908717B (zh) 2011-08-01 2012-07-30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3856B2 (zh)
CN (1) CN10290871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4572A (zh) * 2016-09-06 2019-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用球囊和球囊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09414529A (zh) * 2016-08-04 2019-03-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13209444A (zh) * 2020-05-27 2021-08-06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腔微导管
CN113613604A (zh) * 2019-03-25 2021-11-05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45926A (zh) * 2019-03-25 2021-11-12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82444A (zh) * 2022-09-30 2022-11-04 成都百瑞恒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球囊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及球囊扩张导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1964B2 (ja) * 2013-03-22 2017-03-29 テルモ・クリニカル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血管内異物吸引用カテーテル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83229A2 (en) * 2001-04-16 2002-10-24 Medtronic Percusurge, Inc. Aspiration catheters and method of use
JP2005237863A (ja) * 2004-02-27 2005-09-08 Nippon Zeon Co Ltd カテーテ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86476A (ja) * 2006-09-29 2008-04-17 Nippon Zeon Co Ltd 吸引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93679A (zh) * 2005-06-08 2008-06-04 庄臣及庄臣株式会社 抽吸导管
CN101389371A (zh) * 2006-02-23 2009-03-18 博思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双腔抽吸导管系统
CN101652155A (zh) * 2007-04-03 2010-02-17 尼普洛株式会社 血栓吸引导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5439B2 (ja) * 1994-12-12 2006-05-17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二重チューブ、二重チューブ製造装置、二重チューブを用いた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US7297134B2 (en) * 2002-04-26 2007-11-20 Medtronic Vascular, Inc. Dual use catheter
US9289576B2 (en) * 2004-06-17 2016-03-22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Catheter assembly
JP5101025B2 (ja) * 2005-03-25 2012-12-19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血栓吸引カテーテル
JP2008259695A (ja) * 2007-04-12 2008-10-30 Nipr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ポート作製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83229A2 (en) * 2001-04-16 2002-10-24 Medtronic Percusurge, Inc. Aspiration catheters and method of use
JP2005237863A (ja) * 2004-02-27 2005-09-08 Nippon Zeon Co Ltd カテーテ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93679A (zh) * 2005-06-08 2008-06-04 庄臣及庄臣株式会社 抽吸导管
CN101389371A (zh) * 2006-02-23 2009-03-18 博思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双腔抽吸导管系统
JP2008086476A (ja) * 2006-09-29 2008-04-17 Nippon Zeon Co Ltd 吸引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52155A (zh) * 2007-04-03 2010-02-17 尼普洛株式会社 血栓吸引导管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4529A (zh) * 2016-08-04 2019-03-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09414572A (zh) * 2016-09-06 2019-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用球囊和球囊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13613604A (zh) * 2019-03-25 2021-11-05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45926A (zh) * 2019-03-25 2021-11-12 株式会社钟化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09444A (zh) * 2020-05-27 2021-08-06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腔微导管
CN113209444B (zh) * 2020-05-27 2021-12-14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腔微导管
CN115282444A (zh) * 2022-09-30 2022-11-04 成都百瑞恒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球囊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及球囊扩张导管
CN115282444B (zh) * 2022-09-30 2022-12-16 成都百瑞恒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球囊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及球囊扩张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8717B (zh) 2016-03-16
JP5913856B2 (ja) 2016-04-27
JP2013031522A (ja)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8717A (zh)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US20090159189A1 (en) Multi-lumen balloon catheter including manifold
JP6391910B2 (ja) 吸引カテーテル
CN102202608A (zh) 用于治疗靶位的具有间隙的多层式器械及相关方法
CN102470198B (zh) 用于制造具有分离末端构造的导管的方法
JP4778956B2 (ja) ダブル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KR20110102314A (ko) 의료용 튜브
US20170239442A1 (en) Catheter
JP7000417B2 (ja) 医療用長尺体および医療器具セット
KR20180077096A (ko) 카테터 및 벌룬 카테터
CN102908713A (zh) 吸引导管
CN105263556B (zh) 用于利用无衬里管制造非脱垂导管的方法
CN103301550A (zh) 导管
CN219251344U (zh) 导管
CN219355042U (zh) 导管
JP3483088B2 (ja) カテーテル
CN205322986U (zh) 具有整体式多层远侧外构件的囊体导管
CN104066474B (zh) 球囊导管
US20210205579A1 (en) Medical multi-lumen tub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6108626B2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2177020A1 (ja) カテーテル
JP7289936B2 (ja)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装置および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JP6132113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15990312A (zh) 灌注球囊导管
KR20230118914A (ko) 카테터 및 카테터 전이 구조를 준비하기 위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