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1550A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1550A
CN103301550A CN2013100755558A CN201310075555A CN103301550A CN 103301550 A CN103301550 A CN 103301550A CN 2013100755558 A CN2013100755558 A CN 2013100755558A CN 201310075555 A CN201310075555 A CN 201310075555A CN 103301550 A CN103301550 A CN 1033015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leading pipe
tube
wall portion
surround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55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1550B (zh
Inventor
日和秀人
井泽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m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1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1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1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1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025/0177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having external means for receiving guide wires, wires or stiffening members, e.g. loops, clamps or lateral tub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主管的周壁部埋设导丝管的结构中,通过防止导丝管从主管脱离而能够抑制穿过性下降的导管。吸引导管的导管主体(11)具备吸引管(14)和导丝管(15)。在导管主体(11)的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厚壁部和导丝管(15)的周壁部中,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比导丝管腔(18)靠吸引管腔(17)的相反侧、且在轴线方向上从开口部(38)延伸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50、51)。易断裂部(50、51)在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吸引管(14)一侧弯曲时,比吸引管(14)的周壁部中的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容易断裂。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管。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用于将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栓这样的体内的异物吸引除去的吸引导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某些吸引导管具备:吸引管,其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导丝管,其具有能够供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这种情况下,吸引管与导丝管例如通过热熔敷而接合。
在将这种吸引导管向体内导入时,首先在预先插入到体内的鞘导引器(sheath introducer)中穿过引导导管。在穿过引导导管之后,将导丝穿过引导导管内而导入至体内的规定位置。然后,在吸引导管的导丝管中穿过导丝,在其穿过状态下将吸引导管沿着导丝导入至体内的治疗对象部位。
另外,在进行了吸引除去之后将吸引导管向体外导出时,在将导丝和引导导管保持于体内的状态下将吸引导管沿着导丝向体外导出。这种情况下,例如利用一只手把持导丝中的从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向体外导出的部分,同时利用另一只手将吸引导管从体外引出。此时,导丝中的由手保持的上述导出部分为了避免干扰吸引导管的引出而向离开吸引导管的位置弯曲,例如在吸引管腔与导丝管腔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上向离开吸引导管(吸引管)的一侧弯曲。
然而,作为具有导丝管的吸引导管,有在吸引管的周壁部埋设有导丝管的结构。图8表示上述吸引导管的横向剖视图。在图8所示的吸引导管80中,吸引管81的周壁部82的周向的一部分成为比其他部位壁厚的厚壁部82a。在该厚壁部82a埋设有导丝管83,在该埋设状态下导丝管83通过热熔敷而与吸引管81接合。
在图8的吸引导管80中,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向导丝管83与吸引管腔84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87。在将吸引管81与导丝管83进行热熔敷时,形成吸引管81的树脂材料成为熔融状态。此时,为了使该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进入到导丝管83与吸引管腔84之间的交界部(谷部)而与之相伴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上述的凹陷部87。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2294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吸引导管向体外导出时,以导丝中的从引导导管导出的导出部分弯曲的状态将吸引导管引出,因此,若吸引导管的远位端侧被引出到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附近而将导丝管从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导出,则之后吸引导管沿着引导导管被引出,相对于此,导丝管沿着处于弯曲状态的导丝而向离开吸引管的一侧被引导。因此,在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
另外,在将吸引导管向体内导入时而导丝管整体位于比引导导管靠前端侧的情况下,当将吸引导管向体外引出时,导丝的一部分可能在导丝管的基端与引导导管的前端之间呈环状,这样的话,相对于吸引导管沿着引导导管被引出,导丝管沿着环状的导丝向离开吸引管一侧被引导。因此,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在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
在此,在上述的吸引导管80中,由于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陷部87,因此在导丝管83上产生向离开吸引管81一侧的负载时,在该凹陷部87产生应力集中,其结果是,以凹陷部87为起点而吸引管81可能在吸引管腔84与导丝管83之间发生断裂。这种情况下,伴随着该断裂而导丝管83可能从吸引管81的周壁部82脱离。这样的话,由于该脱离的部分而可能会导致吸引导管80的操作性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主管的周壁部埋设有导丝管的结构中,通过防止导丝管从主管脱离而能够抑制操作性下降的导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发明的导管具备:主管,其具有主管腔;导丝管,其具有能够使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所述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在所述主管腔的周围具有保持所述导丝管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及所述导丝管如下形成:当伴随着穿过所述导丝管腔的所述导丝中的从该管腔向近位侧导出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所述主管一侧弯曲而在所述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在所述保持部对所述导丝管的保持被解除之前发生断裂。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主管的主管腔的周围设置的保持部来保持导丝管。并且,当伴随着穿过导丝管的导丝管腔的导丝中的从该管腔向近位侧导出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主管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在保持部对导丝管的保持被解除之前,保持部及导丝管发生断裂。由此,能够防止导丝管从主管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与导丝管的脱离相伴的操作性的下降。
第二发明的导管以第一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是包围所述主管腔的周壁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是比其他部位壁厚的厚壁部,在该厚壁部埋设所述导丝管,在所述厚壁部形成用于将穿过所述导丝管腔的所述导丝从该管腔向近位侧导出的导出口,在由所述厚壁部和所述导丝管的周壁部构成的管埋设部中,在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上比所述导丝管腔靠所述主管腔的相反侧、且沿着导管轴线方向从所述导出口延伸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所述易断裂部如下形成:当伴随着所述导丝的所述丝导出部分向离开所述主管一侧弯曲而在所述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所述易断裂部比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中的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主管的周壁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的厚壁部埋设导丝管,而将该管保持于主管。并且,由主管的厚壁部和导丝管的周壁部构成的管埋设部分中,在管腔排列方向上比导丝管腔靠主管腔的相反侧的部分且从导出口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这种情况下,当伴随着导丝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主管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在主管的周壁部在主管腔与导丝管腔之间发生断裂之前,易断裂部先断裂。由此,能够防止主管的周壁部的两管腔间的断裂,因此能够防止伴随着上述断裂而导丝管从主管的周壁部(厚壁部)的脱离。由此,能够抑制与导丝管的脱离相伴的操作性的下降。
第三发明的导管以第二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壁部设置在所述主管的轴线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远位侧,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使所述厚壁部与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侧的区域之间且外周面产生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所述导出口。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主管的周壁部上形成的台阶部形成导出口,因此导出口朝向近位侧开口。这种情况下,由于导丝从导出口朝向近位侧沿着主管被导出,因此与导出口在主管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导丝的丝导出部分的弯曲。由此,能够减少因导丝的弯曲而作用于导丝管的向离开主管一侧的负载,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导丝管的从厚壁部的脱离。
第四发明的导管以第二或第三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
在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存在朝向主管腔与导丝管腔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的结构中,伴随着导丝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主管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假定在该凹陷部产生应力集中,以凹陷部为起点而主管的周壁部在两管腔间发生断裂。因此,鉴于该点,在本发明中,在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所述凹陷部。由此,能够避免以凹陷部为起点的主管的周壁部的断裂,因此结果是能够使易断裂部比主管的周壁部的两管腔之间的部分更容易断裂。
第五发明的导管以第四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而不在该外周面上形成所述凹陷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因此能够增大主管的周壁部上的主管腔与导丝管腔之间部分的厚度。由此,能够使易断裂部比主管的周壁部上的两管腔之间的部分更容易断裂。
第六发明的导管以第二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壁部设置在所述主管的轴线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远位侧,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上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使所述厚壁部与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侧的区域之间且外周面产生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所述导出口,所述台阶部以随着从远位侧朝向近位侧而接近所述主管腔一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
在伴随着导丝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主管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的情况下,在主管的周壁部沿着主管腔与导丝管腔之间断裂时,认为以在厚壁部的近位端部形成的台阶部、详细而言为台阶部中的成为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台阶部的根部分为起点而发生断裂。在此,在台阶部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时,认为在台阶部的根部分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容易发生上述的断裂。因此,着眼于该点,在本发明中,使台阶部以随着从远位侧朝向近位侧而接近主管腔一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由此,能够缓和在台阶部的根部分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抑制主管的周壁部以根部分为起点而沿着两管腔之间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结果是能够使易断裂部比主管腔的周壁部上的两管腔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概略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a)表示图2的A-A线剖面,(b)表示B-B线剖面。
图4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的易断裂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的制造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作为导管的吸引导管,14...作为主管的吸引管,15...导丝管,17...作为主管腔的吸引管腔,18...导丝管腔,28...外层,32a...作为保持部的厚壁部,37...台阶部,38...作为导出口的开口部,46...周壁部,47...周壁部,47a...作为保持部的厚壁部,49...丝导出部分,50...易断裂部,51...易断裂部,G...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用于吸引血栓的吸引导管进行具体化。图1是表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概略整体侧视图。
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10为1m~2m的长度尺寸,具备:导管主体11;在该导管主体11的近位端部(基端部)安装的套筒12。导管主体11具备吸引管14和设置在该吸引管14的远位端侧(前端侧)的导丝管15,所述各管14、15通过熔敷进行接合而形成。吸引管14在其内部具有吸引管腔17,导丝管15在其内部具有供导丝G穿过的导丝管腔18(参照图2)。
套筒12在其内部具有与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连通的流体通路12a。在套筒12上连接有注射器S作为吸引用具,使用该注射器S对吸引管腔17施加负压,由此经由该管腔17能够进行血栓的吸引等。而且,作为所述吸引用具,除了注射器S之外,可以使用电动式的真空泵等。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说明导管主体11的结构。图2是表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表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a)表示图2的A-A线剖面,(b)表示B-B线剖面。而且,纵向剖面是与导管主体11的长度方向(导管轴线方向)平行的剖面,横向剖面是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
如图2及图3所示,导管主体11如上述那样将吸引管14与导丝管15相互熔敷而成。吸引管14具备近位侧吸引管21和设置在比该近位侧吸引管21靠远位侧的远位侧吸引管22,所述各管21、22通过熔敷相互接合而形成吸引管14。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吸引管14相当于主管。
近位侧吸引管21在吸引管14中构成从其近位端部朝向远位侧的规定的范围。近位侧吸引管21呈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上连续延伸的内腔21a。近位侧吸引管21具有将含有合成树脂的多个种类的原料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具体而言,近位侧吸引管21具有:形成该管21的内周面的内层27;形成该管21的外周面的外层28;设置在内层27及外层28之间的中间层29。并且,通过所述内层27、外层28及中间层29来构成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
内层27由合成树脂形成,具体而言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但是,内层27不是必须由PTFE形成,也可以通过聚偏氟乙烯、全氟烷氧树脂等其他的合成树脂形成。
外层28由合成树脂形成。外层28具备:外层31,其构成近位侧吸引管21的从近位端部朝向远位侧的规定的范围;外层32,其构成比外层31靠远位侧的范围。外层28通过将所述各外层31、32相互熔敷而形成。各外层31、32通过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等聚酰胺系树脂形成。外层32的硬度比外层31减小。因此,外层32的刚性比外层31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各外层31、32不是必须由聚酰胺系树脂形成,也可以通过聚酰亚胺、聚酰亚胺弹性体、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脂、硅橡胶等其他的合成树脂形成。而且,也可以通过沿着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外层构成外层31。这种情况下,这多个外层优选以从近位侧朝向远位侧而刚性(硬度)减小的方式形成。
在外层32上形成有周向的一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厚的厚壁部32a(参照图3(b))。在该厚壁部32a埋设有导丝管15的近位侧部分(详细而言是后述的近位侧引导管41)。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厚壁部32a相当于保持部,在该厚壁部32a通过埋设来保持导丝管15的近位侧部分。
在厚壁部32a的近位端部形成有使该厚壁部32a的外周面与外层3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台阶的台阶部37。台阶部37以随着从远位侧朝向近位侧而接近吸引管腔17一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而且,台阶部37设置在比导丝管15靠近位侧。
在台阶部37形成有使导丝管15的导丝管腔18朝向近位侧敞开的开口部38。开口部38的开口形状呈现出在台阶部37的倾斜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形状。但是,开口部38的形状不是必须为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正圆形形状)等其他的形状。开口部38作为将导丝G从导丝管腔18向近位侧导出的导出口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导丝G通过由台阶部37包围的内侧区域而从开口部38被导出。
中间层29(编织层)由金属制的编织体30形成(参照图4)。编织体30是用于对近位侧吸引管21进行加强的加强体,通过将不锈钢制的加强用线35编织成网状而形成。外层28的树脂进入到编织体30的多个加强用线35之间,该进入的树脂与内层27相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以编织体30的加强用线35之间的间隙被填埋的状态来表示中间层29。
另外,内层27和中间层29中的一部分延伸到比外层28(外层32)靠远位侧,该延伸的部分成为与远位侧吸引管22接合的接合部39。
远位侧吸引管22通过聚酰胺弹性体形成为管状,呈单层结构。具体而言,远位侧吸引管22通过具有与外层32的硬度相同或比外层32的硬度低的硬度的聚酰胺弹性体形成。远位侧吸引管22不同于近位侧吸引管21,不具有编织体30,因此形成得比近位侧吸引管21的刚性低。
远位侧吸引管22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上连续延伸的内腔22a。该内腔22a在其近位端侧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连通,通过所述各内腔21a、22a而形成吸引管腔17。
内腔22a的远位端开口成为用于将血栓等异物向吸引管腔17取入的吸引口45。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侧端面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沿着该倾斜而形成吸引口45。这种情况下,与吸引口45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吸引口45的开口面积,能够提高异物的吸引性能。
在远位侧吸引管22中的包围内腔22a的周壁部47形成有周向上的一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厚的厚壁部47a(参照图3(a))。该厚壁部47a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32的厚壁部32a在周向上设置在相同位置。在该厚壁部47a埋设有导丝管15的远位侧部分(详情参照后述的远位侧引导管42)。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厚壁部47a相当于保持部,在该厚壁部47a通过埋设来保持导丝管15的远位侧部分。
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熔敷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远位端部。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侧插入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在该插入状态下将接合部39与远位侧吸引管22熔敷。而且,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28(外层32)的远位端部以彼此对接的状态熔敷。由此,将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远位侧吸引管22相互接合。
导丝管15通过合成树脂而形成为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上延伸的导丝管腔18。为了提高向导丝管腔18穿过的导丝G的滑动性,导丝管15使用比形成吸引管14的材料硬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导丝管15通过尼龙树脂形成。
导丝管15沿着吸引管14的轴线方向而跨近位侧吸引管21和远位侧吸引管22这双方延伸设置。具体而言,导丝管15分别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厚壁部47a和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32的厚壁部32a,并以沿着轴线方向贯通所述各厚壁部32a、47a的方式设置。
导丝管15具备沿着轴线方向分割而成的近位侧引导管41和远位侧引导管42,通过所述各引导管41、42熔敷相互接合而形成导丝管15。所述各引导管41、42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形状,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熔敷。而且,各引导管41、42分别在其内侧具有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上连续延伸的内腔41a、42a。所述各内腔41a、42a相互连通,通过所述各内腔41a、42a而形成导丝管腔18。
近位侧引导管41埋设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32的厚壁部32a。近位侧引导管41在所述埋设状态下与外层32熔敷,进而与近位侧吸引管21熔敷。具体而言,近位侧引导管41其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埋设于厚壁部32a,其远位端部在轴线方向上与外层32的远位端部为同位置。因此,上述的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不仅相对于外层32而且相对于近位侧引导管41也向远位侧延伸。
远位侧引导管42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厚壁部47a,在该埋设状态下与远位侧吸引管22熔敷。具体而言,将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包围的周壁部44的一部分未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而是向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露出。这种情况下,通过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上述露出部分来划分该管42的内腔42a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即使在如此导丝管15的一部分向吸引管腔17露出的情况下,导丝管15也埋设于吸引管14的周壁部(厚壁部)。
另外,远位侧引导管42的一部分比远位侧吸引管22向远位侧延伸,关于该延伸的部分,成为未埋设于该管22的状态。由此,在远位侧引导管42的远位端开口,内腔42a(进而导丝管腔18)向外部敞开。
远位侧引导管42在其近位端侧,在轴线方向上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局部重叠,且在该重叠部位上与接合部39的外周面抵接。这种情况下,在上述重叠部位中,远位侧引导管42和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均处于由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覆盖的状态,远位侧引导管42和接合部39分别与该周壁部47熔敷(参照图3(b))。即,远位侧引导管42与近位侧吸引管21经由周壁部47而相互接合。
接下来,基于图3,说明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形状。
如图3(b)所示,在导管主体11中的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32(厚壁部32a)埋设近位侧引导管41的区域(以下,称为近位侧埋设区域)中,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即近位侧吸引管21的横截面呈现出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进而吸引管腔17)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进而导丝管腔18)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X上较长的椭圆形形状。换言之,在该近位侧埋设区域中,近位侧吸引管21(外层28)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因此,在该区域中,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的周向整个区域上不存在凹处,因而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不存在朝向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处。
在此,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32的厚壁部32a和近位侧引导管41中包围内腔41a的周壁部43中(即,由厚壁部32a和周壁部43构成的管埋设部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比导丝管腔18靠吸引管腔17的相反侧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50。易断裂部50从开口部38朝向远位侧沿着轴线方向延伸,其远位端部到达近位侧引导管41的远位端部。
另外,如图3(a)所示,在导管主体11的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厚壁部47a)埋设远位侧引导管42的区域(以下,称为远位侧埋设区域)中,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即远位侧吸引管22的横截面呈现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较长的椭圆形形状。换言之,在该远位侧埋设区域中,远位侧吸引管22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因此,在该区域中,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外周面的周向整个区域不存在凹处,因而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不存在朝向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处。
在此,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的厚壁部47a和远位侧引导管42的周壁部44中(即,由厚壁部47a和周壁部44构成的管埋设部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比导丝管腔18靠吸引管腔17的相反侧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51。易断裂部51沿着轴线方向延伸,在其基端部与易断裂部50连续。具体而言,易断裂部51在轴线方向上从远位侧引导管42的近位端部到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远位端部的整个范围延伸。
接下来,基于图4,说明吸引导管10的易断裂部50、51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10的易断裂部50、51的作用的说明图。
在图4(a)中,示出导丝G穿过导丝管15的导丝管腔18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导丝G的一部分从导丝管腔18通过开口部38而向近位侧被导出。以下,将该导出的部分称为丝导出部分49。
当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49从图4(a)所示的状态开始如图4(b)所示向从吸引管14中的比开口部38靠近位侧的部分离开的一侧(以下,简称为吸引管离开侧)弯曲时,在导丝管15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并且,该负载达到规定的大小时,导管主体11的易断裂部50从开口部38的周缘朝向远位侧逐渐断裂。即,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详细而言是外层32)沿着其内腔21a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之间开始断裂之前,易断裂部50先断裂。并且,当对于导丝管15作用的负载持续时,易断裂部50的断裂朝向远位侧进展,然后易断裂部51开始断裂。即,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沿着其内腔22a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之间断裂之前,易断裂部51先断裂。因此,在本吸引导管10中,在导丝管15上产生上述的负载时,能够防止吸引管14的周壁部在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发生断裂的情况,进而能够防止导丝管15从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脱离。
总之,当在导丝管15上产生上述的负载时,易断裂部50、51比吸引管14的周壁部(详细而言是各吸引管21、22的周壁部46、47)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换言之,易断裂部50、51形成为在厚壁部32a、47a对导丝管15的保持被解除之前发生断裂。在此,对于易断裂部50、51进行详细说明,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如上述那样不存在朝向内腔21a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处,而且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同样地不存在朝向内腔22a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处。即,在吸引管14的外周面的整个区域上不存在上述凹处。因此,当在导丝管15上产生上述的负载时,能够避免吸引管14的周壁部以上述凹处为起点而在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发生断裂的情况,其结果是,易断裂部50、51比该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
更详细而言,各吸引管21、22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因此各吸引管21、22的周壁部46、47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的厚度增大。因此,从该点出发,可以说易断裂部50、51比各吸引管21、22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
接下来,使用图5,说明吸引导管10的制造顺序。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10的制造顺序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5(a)所示,进行通过利用热熔敷将远位侧吸引管22与远位侧引导管42接合来制造远位侧管55的远位侧管制造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以远位侧引导管42的外周面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配置远位侧引导管42,在该配置状态下利用热熔敷将所述两管22、42接合。
接下来,进行制造将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近位侧引导管41接合而成的近位侧管56的近位侧管制造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如图5(b)所示,在构成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层27的内管58的外周面上,通过将多个加强用线35呈螺旋状地编织卷绕而形成编织体30。然后,利用构成外层31的外管59覆盖编织体30的外周侧,利用热熔敷将内管58的外周面与外管59的内周面接合。由此,形成外层31,在内层27与外层31之间夹设编织体30(中间层29)。
接下来,如图5(c)所示,在编织体30的外周侧的规定位置配置近位侧引导管41,从外侧包围近位侧引导管41和编织体30这双方而将构成外层32的外管60覆盖,从该外管60的外侧利用加热器来施加热量。由此,外管60熔化,其进入到编织体30的各加强用线35之间而熔敷于内层27并熔敷于近位侧引导管41。通过该熔敷,外管60成为外层32,从而形成外层28整体。然后,制造将近位侧吸引管21与近位侧引导管41熔敷而成的近位侧管56。
接下来,如图5(d)所示,进行将远位侧管55与近位侧管56接合的管接合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将近位侧管56的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向远位侧管55的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插入,并将近位侧引导管41与远位侧引导管42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
然后,利用热熔敷将远位侧管55与近位侧管56接合。具体而言,将近位侧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端侧进行热熔敷,并将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层28的远位侧端面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近位侧端面进行热熔敷。由此,形成吸引管14。而且,将近位侧引导管41与远位侧引导管42热熔敷。由此,形成导丝管15。因此,通过以上所述形成导管主体11。
然后,作为后工序,进行在导管主体11上连结套筒12的套筒连结工序等,从而结束一连串的制造工序。
接着,说明吸引导管10的使用顺序。
首先,在预先插入到血管内的鞘导引器中穿过引导导管。在穿过引导导管之后,将导丝G向引导导管内穿过而导入至超过血栓存在的治疗对象部位的位置。接着,将导丝G向导丝管15的导丝管腔18穿过,在该穿过状态下一边对吸引导管10沿着导丝G施加推拉操作,一边将吸引导管10插入至治疗对象部位。在将吸引导管10插入至治疗对象部位之后,使用与套筒12连接的注射器S,将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形成负压。由此,经由吸引管腔17将血管内的血栓吸引除去。
在血栓的吸引除去结束之后,将吸引导管10沿着导丝G通过引导导管内而向体外导出。这种情况下,在将引导导管和导丝G分别保持于体内的状态下,将吸引导管10向体外引出。此时,导丝G的一部分从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被导出,一边利用一只手把持该导出的部分,一边利用另一只手将吸引导管10引出。并且,此时,导丝G中的由手保持的上述导出部分为了避免干扰吸引导管10的引出而向离开吸引导管10的位置弯曲,例如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向离开吸引管14的一侧弯曲。
在此,在吸引导管10的导出时,若吸引导管10的远位端侧被引出到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附近并将导丝管15从引导导管的基端开口导出,则相对于之后吸引导管10沿着引导导管的轴线方向被引出,导丝管15沿着处于弯曲状态的导丝G而向离开吸引导管10的一侧被引导。这样,在导丝管15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具体而言,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产生向离开吸引管14(吸引管腔17)一侧的负载。
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吸引导管10中,由于在导管主体11设有易断裂部50、51,因此这种情况下,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外层32)在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发生断裂之前,易断裂部50先发生断裂。因此,能够防止伴随着外层32的断裂而导丝管15从外层32脱离的情况的发生。由此,在将本吸引导管10再次插入到体内使用时,能够避免该脱离的部分向吸引导管10的外周面与引导导管的内周面之间夹入等而导致穿过性下降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吸引导管10如上述那样主要通过血管内,例如为了治疗冠状动脉、大腿动脉、肺动脉等血管而使用,但也能够适用于血管以外的尿管、消化管等生物体内的“管”、“体腔”。
以上,根据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得到以下优异效果。
在吸引管14的周壁部46上形成使厚壁部32a与比厚壁部32a靠近位侧的区域之间产生台阶的台阶部37,在该台阶部37设有开口部38。这种情况下,由于开口部38朝向近位侧开口,因此能够将导丝G从开口部38向近位侧沿着吸引管14导出。由此,能够抑制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49的弯曲,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该弯曲而作用于导丝管15的向离开吸引管14一侧的负载。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导丝管15的从吸引管14的脱离。
使台阶部37以随着从远位侧朝向近位侧而接近吸引管腔17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在此,当伴随着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49向离开吸引管14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15上产生负载时,假定在台阶部37、详细而言在台阶部37中的成为径向内侧的端部的根部分会产生应力集中。关于这一点,若为上述的结构,则相比较于台阶部37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能够缓和所述应力集中。由此,能够抑制吸引管14的周壁部以台阶部37的根部分为起点而沿着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结果是与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相比,更容易使易断裂部50、51发生断裂。
在将远位侧引导管42(导丝管15)以其一部分向远位侧吸引管22(吸引管14)的内腔22a(吸引管腔17)露出的状态下埋设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的结构中,若周壁部47在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与远位侧吸引管22的内腔22a的交界部发生断裂而远位侧引导管42从周壁部47脱离,则吸引管腔17的一部分向外部开口,无法再使用吸引导管10。关于这一点,在导管主体11设有易断裂部51的上述的结构中,具有能够防止上述问题的优点。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下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吸引管14(具体而言各吸引管21、22)的横截面形成为椭圆形形状,换言之将吸引管14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其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由此,在该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但可以对其进行变更。例如可以是图6所示的横截面形状。
在图6中,近位侧吸引管21的横截面设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从其内腔21a(吸引管腔17)侧朝向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导丝管腔18)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具体而言,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形成隔着内腔21a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的交界部而在与管腔排列方向X及轴线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平面部65。所述各平面部65以随着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侧朝向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侧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这种情况下,通过上述平面部65,在近位侧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内腔21a与近位侧引导管41的内腔41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因此,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以凹陷部为起点而在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与该周壁部46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相比,更容易使易断裂部50断裂。需要说明的是,与之同样地,关于远位侧吸引管22,也可以通过在其外周面形成平面部而不形成凹陷部。
(2)也可以使导丝管15(详细而言是各引导管41、42)的周壁部(详细而言是周壁部43、44)的横截面形状在周向上不均匀,由此在该周壁部中的与吸引管腔17相反侧的部分设置比除此以外的部分容易断裂的引导管易断裂部。这种情况下,该引导管易断裂部构成易断裂部50、51的一部分,因此结果是能够使易断裂部50、51比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吸引管腔17与导丝管腔18之间的部分更容易断裂。通常导丝管15(各引导管41、42)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因此若形成为上述结构,则通过调整导丝管15的周壁部的横截面形状这样比较简易的方法就能够形成易断裂部50、51。
例如,考虑通过将导丝管15的周壁部的横截面形成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较长的椭圆形形状来形成引导管易断裂部。该例如图7(a)所示。在图7(a)中,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3的横截面呈现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较长的椭圆形形状。这种情况下,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3的厚度在周向整个区域上恒定。在上述结构中,在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3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两端部成为曲率比其他部位大的大曲率部66。所述各大曲率部66中的与近位侧吸引管21的内腔21a相反侧的大曲率部66a相当于引导管易断裂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49向离开比吸引管14的开口部38靠近位侧的部分一侧弯曲,在近位侧引导管41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能够使大曲率部66a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由此,在该大曲率部66a容易发生断裂。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导丝管15的周壁部中的与吸引管腔17相反侧的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薄来形成引导管易断裂部。该例如图7(b)所示。在图7(b)中,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3中的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与吸引管腔17相反侧的部分与除此以外的部位相比成为壁薄的薄壁部67。并且,该薄壁部67相当于引导管易断裂部。这种情况下,在近位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3中的薄壁部67能够减小其强度(断裂强度),因此能够使近位侧引导管41在薄壁部67容易断裂。
(3)在导管主体11的易断裂部50也可以设置以其近位端敞开并使该易断裂部50贯通的方式形成的切口。这种情况下,能够以该切口为开端而容易将易断裂部50引导至断裂。
(4)例如,在导管主体11中也可以仅设置各易断裂部50、51中的近位侧的易断裂部50而不设置远位侧的易断裂部51。例如,考虑在远位侧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形成朝向内腔22a与远位侧引导管42的内腔42a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这种情况下,在远位侧吸引管22埋设远位侧引导管42的区域(远位侧埋设区域)中,当伴随着导丝G的丝导出部分49向离开吸引管14一侧弯曲而在导丝管15上产生负载时,在导管主体11中的与易断裂部51相当的部分断裂之前,远位侧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以凹陷部为起点而在两管腔17、18之间发生断裂。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近位侧的易断裂部50比近位侧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外层32)的两管腔17、18之间的部分先断裂,因此能够防止周壁部46的断裂,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近位侧引导管41从周壁部46的脱离。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易断裂部50、51形成在从开口部38到导丝管15的前端部的范围(包括导丝管15的轴线方向整个区域的范围),但也可以将易断裂部形成在从开口部38到导丝管15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范围。例如,可以考虑在导丝管15(详细而言是远位侧引导管42)的外周面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安装具有造影功能的造影环的结构。造影环由具有X线不透过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Pt-Ir构成。在上述结构中,导管主体11的易断裂部以开口部38为起点而朝向前端侧断裂时,其断裂由造影环阻止,在比造影环靠前端侧未发生断裂。即,易断裂部仅形成在从开口部38到造影环的基端的范围内。
根据这种结构,在易断裂部发生断裂时,在导丝管15的远位侧的一部分没有断裂,因此能够维持导丝G的穿过状态,并防止吸引导管10的操作性的下降。尤其是在体内,当易断裂部在导丝管15的轴线方向整个区域上发生断裂时,无法维持基于导丝管15的导丝G的穿过状态,可能产生无法沿着导丝G操作吸引导管10的不良情况,但若形成为上述结构,则能够避免发生上述不良情况。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吸引管14(近位侧吸引管21)中的台阶部37形成开口部38(导出口),并使该开口部38朝向近位侧开口,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而在吸引管14的外周面形成开口部,并使该开口部朝向吸引管的径向外侧开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导丝G从导丝管腔向近位侧导出。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吸引管14(相当于主管)的周壁部埋设导丝管15而成的吸引导管10应用了本发明,但对于将导丝管埋设于主管的周壁部而成的其他的导管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Claims (6)

1.一种导管,其具备:
主管,其具有主管腔;
导丝管,其具有能够使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
所述导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管在所述主管腔的周围具有保持所述导丝管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及所述导丝管如下形成:当伴随着穿过所述导丝管腔的所述导丝中的从该管腔向近位侧导出的丝导出部分向离开所述主管一侧弯曲而在所述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在所述保持部对所述导丝管的保持被解除之前发生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是包围所述主管腔的周壁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是比其他部位壁厚的厚壁部,在该厚壁部埋设所述导丝管,
在所述厚壁部形成用于将穿过所述导丝管腔的所述导丝从该管腔向近位侧导出的导出口,
在由所述厚壁部和所述导丝管的周壁部构成的管埋设部中,在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上比所述导丝管腔靠所述主管腔的相反侧、且沿着导管轴线方向从所述导出口延伸的部分成为易断裂部,
所述易断裂部如下形成:当伴随着所述导丝的所述丝导出部分向离开所述主管一侧弯曲而在所述导丝管上产生向该离开一侧的负载时,所述易断裂部比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中的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之间的部分容易断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设置在所述主管的轴线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远位侧,
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使所述厚壁部与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侧的区域之间且外周面产生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所述导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所述主管腔与所述导丝管腔之间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周向整个区域上向外侧凸出的曲面形状而不在该外周面上形成所述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设置在所述主管的轴线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远位侧,
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上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使所述厚壁部与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侧的区域之间且外周面产生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所述导出口,
所述台阶部以随着从远位侧朝向近位侧而接近所述主管腔一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
CN201310075555.8A 2012-03-12 2013-03-11 导管 Active CN103301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965 2012-03-12
JP2012053965A JP6039199B2 (ja) 2012-03-12 2012-03-12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1550A true CN103301550A (zh) 2013-09-18
CN103301550B CN103301550B (zh) 2017-06-13

Family

ID=49127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555.8A Active CN103301550B (zh) 2012-03-12 2013-03-11 导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39199B2 (zh)
CN (1) CN10330155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6205A (zh) * 2015-03-30 2017-09-26 株式会社戈德曼 导管
CN109938794A (zh) * 2019-04-10 2019-06-28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覆膜式神经介入微导管
CN110300611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CN112969492A (zh) * 2018-09-10 2021-06-15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可扩张能力的导引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6211B2 (ja) * 2013-10-01 2018-05-1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胃瘻用補助チューブおよび胃瘻カテーテル交換補助用キッ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4891A2 (en) * 2003-01-17 2004-08-05 Gore Enterprise Holdings, Inc. A puncturable catheter
US20090240206A1 (en) * 2008-03-21 2009-09-24 Medtronic Vascular, Inc. Rapid Exchange Catheter With Tear Resistant Guidewire Shaft
CN10233502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吸引导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0647A (en) * 1993-07-02 1996-05-28 Pameda N.V. Rapid withdrawal catheter
US5836306A (en) * 1994-12-23 1998-11-17 Bard Connaught Exchange accessory for use with a monorail catheter
EP0801582A1 (en) * 1995-01-04 1997-10-22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Catheter shaft with an oblong transverse cross section
JP2000503234A (ja) * 1996-01-16 2000-03-21 アドバンスト・カーディオバスキュラー・システム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滑性で結合容易なカテーテルシャフト
EP1390095A4 (en) * 2001-05-31 2007-05-30 Avantec Vascular Corp REPLACEABLE CATHETER
US20040143240A1 (en) * 2003-01-17 2004-07-22 Armstrong Joseph R. Adjustable length catheter
DE602005023731D1 (de) * 2004-07-29 2010-11-04 Wilson Cook Medical Inc Katheterschaft mit trennbarer Wand
EP1933920A4 (en) * 2005-10-11 2010-12-29 Flowmedica Inc VESSEL WITH VARIABLE LUMEN CONSTRUCTION
EP2061544A2 (en) * 2006-09-13 2009-05-27 Wilson-Cook Medical Inc. Medical catheter with stress riser at access port to reduce rupture for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4891A2 (en) * 2003-01-17 2004-08-05 Gore Enterprise Holdings, Inc. A puncturable catheter
US20090240206A1 (en) * 2008-03-21 2009-09-24 Medtronic Vascular, Inc. Rapid Exchange Catheter With Tear Resistant Guidewire Shaft
CN10233502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吸引导管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6205A (zh) * 2015-03-30 2017-09-26 株式会社戈德曼 导管
CN107206205B (zh) * 2015-03-30 2020-04-03 株式会社戈德曼 导管
CN110300611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CN110300611B (zh) * 2017-02-17 2022-03-04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CN112969492A (zh) * 2018-09-10 2021-06-15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可扩张能力的导引器
CN109938794A (zh) * 2019-04-10 2019-06-28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覆膜式神经介入微导管
CN109938794B (zh) * 2019-04-10 2021-10-08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覆膜式神经介入微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1550B (zh) 2017-06-13
JP2013184020A (ja) 2013-09-19
JP6039199B2 (ja)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1550A (zh) 导管
JP5724382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05705190A (zh) 具有经修改ptfe衬里的微导管
US11191566B2 (en) Introducer with partially annealed reinforcement element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633567B2 (en) Catheter and balloon catheter
US10561819B2 (en) Catheter
EP3067087B1 (en) Balloon catheter
EP3025750B1 (en)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10888341B2 (en) Balloon catheter
CN103813813A (zh) 导管的医疗管材
CN105073175B (zh) 导鞘及其使用方法
CN113018638A (zh) 增强管体近端推送性和远端柔顺性的微导管及其制作方法
US20110144581A1 (en) Method for bonding low-profile rapid exchange catheter
CN104069582A (zh) 一种防断裂鞘管及具有该防断裂鞘管的输送系统
US10449338B2 (en) Cathe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413795A (zh) 导管、导管制造用模具、导管的制造方法
CN214343900U (zh) 一种导管鞘管体与导管鞘
CN105664337B (zh) 穿通导管及其扩张方法
JP5446488B2 (ja) 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US20170157368A1 (en) Catheter
CN108273176A (zh) 球囊导管
US20210205579A1 (en) Medical multi-lumen tub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240091490A1 (en) Introducer with reinforcement element having a more dense distal portion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H04261666A (ja) カテーテル
CN204671179U (zh) 造影用标记以及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