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3493B -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3493B
CN102893493B CN201180004930.9A CN201180004930A CN102893493B CN 102893493 B CN102893493 B CN 102893493B CN 201180004930 A CN201180004930 A CN 201180004930A CN 102893493 B CN102893493 B CN 1028934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apparatus
electric
transmitt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electric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49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3493A (zh
Inventor
市川敬一
亨利·邦达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93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3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4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transfor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电力传输系统(301)包括:电力发送设备(101)和电力接收设备(201)。电力发送设备(101)包括高频电压发生器(11)、压电谐振器(21)、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2)以及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3)。电力接收设备(201)包括压电谐振器(22)、负载RL、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7)以及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6)。电力发送设备(101)的有源电极(3)和电力接收设备(201)的有源电极(6)彼此邻近,其中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通过电极组以及周围电介质而电容性耦合。

Description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PTL 1披露了一种配置为通过电容性耦合传输电力的系统。
PTL 1中描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包括:电力发送设备,包括高频高压发生器,以及定义了发生器有源/无源电极对的耦合的发生电极;电力接收设备,包括高频高压负载,和以及定义了负载侧有源/无源对的电动电极。
施加到发生电极之中无源电极的电压低于施加到有源电极的电压,并且施加到电动电极之中无源电极的电压低于施加到有源电极的电压。
该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压的频率范围在10kHz到10MHz之间,电压范围在100V到10kV之间。当高频电压的频率在该范围内时,由于周围介质中的波长(lambda)相对于设备尺寸D来说足够大,或者D<<(lambda),所以该设备不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能量,并在周围介质中产生静电场。
图1示出了PTL 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配置。电力发送设备包括高频高压发生器1、无源电极2和有源电极3。电力接收设备包括高频高压负载5、无源电极7和有源电极6。电力发送设备的有源电极3和电力接收设备的有源电极6放置成彼此邻近并被高电场区域4包围。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通过发生电极和电动电极以及周围电介质而电容性耦合。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国际专利申请No.2009-531009的国家公开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配置成通过电容性耦合将电力从电力发送设备发送到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例如PTL 1披露的系统,需要高频高压来增加电力传输效率。因此,在电力发送设备侧设置升压电路,在电力接收设备侧设置降压电路。通常,绕线变压器用作升压电路和降压电路,电极的结构导致等效电容器并联连接到绕线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在该结构配置中,由谐振电容器的电容和绕线变压器次级侧的泄漏漏磁电感形成的电路产生谐振并用作升压电路。
但是,绕线变压器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提供需要的电感,因此难以减少其高度。可以说,绕线变压器与其它一般电子组件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尺寸。另外,在绕线变压器与其它电路之间可能产生不期望的耦合。特别地,在谐振泄漏绕线变压器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泄漏磁通量。这些因素导致绕线变压器的布置受限并增大了整个设备的尺寸。
进一步,当没有有效屏蔽绕线变压器时,其线圈性能(Q因子)受到附近导电材料的强烈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小尺寸、轻量化的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从而能够避免使用绕线变压器导致的上述问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发送设备配置为包括: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连接在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高频高压发生电路。高频高压发生电路包括具有LC谐振电路的升压电路,该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由压电器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接收设备配置为包括: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连接在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负载电路。负载电路包括具有LC谐振电路的降压电路,该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由压电器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传输系统配置为使得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通过发生电极和电动电极以及周围电介质而电容性耦合。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整个设备尺寸减小,并防止磁通量的泄漏。此外,传输效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PTL 1中描述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配置。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去耦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电路图;图2B是压电谐振器21的等效电路;以及图2C是在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电压的频率是在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频率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等效电路。
图3是示出压电谐振器21的阻抗和相位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4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去耦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电路图;图4B是压电谐振器22的等效电路;以及图4C是在通过电容器C2的电容性耦合接收的电压的频率在图3所示的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等效电路。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电路图。耦合系数k以及两个电容C1和C2表示在电极系统之间得到的静电耦合。
图6示出了具有纵向开路端表示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示例性配置。
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2的电路图;图8B是压电谐振器21的等效电路;以及图8C是在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电压的频率在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2的等效电路。
图9A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2的电路图;图9B是压电谐振器22的等效电路;以及图9C是在通过电容器C2的电容性耦合接收的电压的频率在图3所示的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2的等效电路。
图10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2的电路图。
图11A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3的电路图,图11B是其等效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照图2A到2C以及图3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去耦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电路图。电力发送设备101包括高频电压发生器11、压电谐振器21。等效电容器C1表示当不存在接收设备时在两个发生电极之间获得的电容。压电谐振器21和电容器C1串联连接到高频电压发生器11。
图2B是压电谐振器21的等效电路。图3是示出压电谐振器21的阻抗和相位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在图3中,对数刻度用来表示用于阻抗轴(纵轴),线性刻度用于用来表示频率轴(横轴)。压电谐振器21由用电容器Co和串联电路形成的并联电路表示,串联电路由和电感器L1与电容器C11形成串联电路表示。电容器C11表示与机械弹簧或橡胶的弹性力对应的等效柔量。电感器L1表示与机械惯性力(质量或力矩)对应的等效电感。电容器Co对应于电极之间的电容(并联等效电容)。压电谐振器21由形成在压电基板表面上的一对电极形成。压电基板已作了极化经过了还原处理。因此,在压电谐振器21中,产生其谐振频率fr基于电感器L1和电容器C11产生的具有谐振频率fr的串联谐振,以及产生其反谐振频率fa主要基于电容器Co和电感器L1的并联谐振。反谐振频率fa高于谐振频率fr。在谐振频率fr和反谐振频率fa之间的频率范围内,电感器L1的电感变成压电谐振器21的阻抗的主导分量。换句话说,参照图3,在谐振频率fr与反谐振频率fa之间的频率范围内,压电谐振器21具有电感性阻抗,对于该阻抗,相位为正,并且压电谐振器21等效地作为电感器工作。对于低于谐振频率fr或高于反谐振频率fa的频率来说,压电谐振器21具有电容性阻抗,对于该阻抗,相位为负,并且压电谐振器21等效地作为电容器工作。
图2C是在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电压频率是在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频率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等效电路。由电容器C1和电感器L1形成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置成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高频电压的频率。结果,图2C所示的电流作为升压电路工作。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与由磁心和绕组形成的图2C所示电感器L1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设备尺寸并减少磁通量的泄漏。
相比于线圈,包括压电谐振器的压电器件具有高品质因数。因此,当压电器件用作电感器时,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第二实施例]
图4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去耦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电路图。电力接收设备201包括压电谐振器22和负载RL。等效电容器C2表示当不存在电力发送设备时在两个电动电极之间获得的电容。压电谐振器22和负载RL串联连接到电容器C2。
图4B是压电谐振器22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压电谐振器22用由电容器Co和串联电路形成的并联电路表示,该串联电路由和电感器L2与电容器C21形成的串联电路表示。该等效电路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2B所示的电路,并具有与图3所示电路类似的频率特性。
图4C是在通过涉及过包含电容器C2的电容性耦合而接收的电压的频率是在图3所示的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频率的情况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等效电路。由电感器L2和电容器C2形成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置成等于通过电容性耦合接收的电压的频率。在耦合到电力发送设备时,图4C所示的电路作为降压电路工作。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与图4C所示电感器L2由磁心和绕组形成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设备尺寸并减少磁通量的泄漏。
[第三实施例]
所有的电极通过电介质(包括空气和真空)相互作用。用包括10个不同电容系数的4x4矩阵来完整描述4个电极(一个发生器,一个负载)情况下的准静态情形(可以忽略远场辐射)。在系统的两端口呈现表示情况下,通过两个耦合的等效电容器C1和C2,以及互电容CM或等效耦合系数k,在典型经典电路框架中完整描述了电力传输。这些值可以从初始原始矩阵的10个独立的普通通用系数得到这些值,并在下文中作为称为两端口三系数耦合模型引用。
在有些实际情况中,行为受到许多系数中一些特定系数的支配,例如有源电极以及无源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电路图。电力传输系统301由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发送设备101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接收设备201形成。根据两量端口模型的能量传输,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电容器C1耦合到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电容器C2以进行的能量传送,其中通过电场从电力发送设备101向电力接收设备201发送电力。
这里,互电容CM和耦合系数k具有下述关系。
k=CM/SQRT(C1*C2)
图6示出了具有纵向开路端表示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示例性配置。电力发送设备101包括高频电压发生器11、压电谐振器21、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2以及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3。电力接收设备201包括压电谐振器22、负载RL、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7以及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6。电力发送设备101的有源电极3和电力接收设备201的有源电极6放置成彼此邻近并被高电场区域4包围,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通过发生电极和电动电极以及周围电介质而电容性耦合。
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示意性截面图。在该示例中,电力发送设备201的无源电极2在一定某种程度上面对电力接收设备201的无源电极7。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3和以绝缘状态包围有源电极3的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2形成在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箱体上表面附近。此外,在有源电极3与无源电极2之间施加高频电压的高频高压发生电路1设置在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箱体内。高频高压发生电路1是由高频电压发生器11和压电谐振器21形成的电路。
电力发送设备101的箱体是例如由ABS树脂制成的单片塑性体,形成为将有源电极3和无源电极2集成在其中,其中箱体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结构。
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6和以绝缘状态包围有源电极6的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7设置在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箱体下表面附近。此外,在针对有源电极6与无源电极7之间感应的电力的负载电路5设置在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箱体内。负载电路5是由压电谐振器22、绕线变压器T2和负载RL形成的电路。
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箱体是例如由ABS树脂制成的单片塑性体,形成为将有源电极6和无源电极7集成在其中,其中箱体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结构。
电力发送设备101的有源电极3形成为类似圆形。无源电极2设置有针对有源电极3的圆形开口。换句话说,无源电极2布置成以绝缘状态包围有源电极3。同样,在电力接收设备201中,有源电极6形成为类似圆形,并且无源电极7设置有针对有源电极6的圆形开口。无源电极7布置成以绝缘状态包围有源电极6。
[第四实施例]
当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电压较低并且在电力发送设备与电力接收设备之间存在强耦合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发送设备101的谐振,通过升高电压不能获得足够电力传输所要求的高电压。在这种情况下,绕线变压器T1可以设置在电力发送设备的压电谐振器之前的级中,从而增大施加到压电谐振器21上的电压,如下面的第四实施例所述。
将参照图8A到8C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
图8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2的电路图。电力发送设备102包括高频电压发生器11、绕线变压器T1、压电谐振器21以及等效电容器C1。高频电压发生器11连接到绕线变压器T1的初级侧,由压电谐振器21和电容器C1形成的串联电路连接到绕线变压器T1的次级侧。
图8B是压电谐振器21的等效电路。压电谐振器21由电容器Co和串联电路形成的并联电路表示,该串联电路由电感器L1与电容器C11形成。电容器C11表示与机械弹簧或橡胶的弹性力对应的等效柔量。电感器L1表示与机械惯性力(质量或力矩)对应的等效电感。电容器Co对应于电极之间的电容(并联等效电容)。压电谐振器21由形成在压电基板表面上的一对电极形成。压电基板经过了还原处理。因此,在压电谐振器21中,产生其谐振频率fr基于电感器L1和电容器C11的串联谐振,并且产生其反谐振频率fa主要基于电容器Co和电感器L1的并联谐振。反谐振频率fa高于谐振频率fr。在谐振频率fr和反谐振频率fa之间的频率范围内,电感器L1的电感变成压电谐振器21的阻抗的主导分量。换句话说,参照图3,在谐振频率fr与反谐振频率fa之间的频率范围内,压电谐振器21具有电感性阻抗,针对该阻抗的,相位在谐振频率fr与反谐振频率fa之间的频率范围内为正,并且压电谐振器21该阻抗等效地作为电感器工作。对于低于谐振频率fr或高于反谐振频率fa的频率来说,压电谐振器21具有电容性阻抗,针对该阻抗的,相位为负,并且压电谐振器21等效地作为电容器工作。
图8C是在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电压频率是在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频率的情况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102的等效电路。由电容器C1和电感器L1形成的LC谐振电路(精确地讲,由电容器C1的电容以及绕线变压器T1的次级侧泄漏电感和电感器L1的电感的组合电感而形成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置成高频电压发生器11所产生的高频电压的频率。结果,绕线变压器T1和LC谐振电路作为升压电路工作。绕线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匝数可以适当设置,以便实现向电容器C1输出预定高电压所要求的升压比。例如,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5到12V的高频电压,该电压 通过绕线变压器T1升高到50到240V。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发送设备,与图8C所示电感器L1由磁心和绕组形成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设备尺寸并减少磁通量的泄漏。此外,与图8C所示等效电路中的电感器L1由绕线变压器的次级侧泄漏电感形成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绕线变压器的尺寸。
包括压电谐振器的压电器件相比于线圈具有高品质因数。因此,当压电器件用作电感器时,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绕线变压器T1优选地是闭合磁路绕线变压器,例如磁心设置在绕组外边并产生很少的非期望磁场泄漏的壳式变压器,以防止不期望的磁通量的泄漏。
此外,绕线变压器T1的耦合系数优选地为高。
进一步,当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的高频电压足够高时,可以省略绕线变压器T1。
[第五实施例]
当电力发送设备产生的电压较低并且在电力接收设备与电力发送设备之间存在强耦合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由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接收设备201的谐振,通过电压下降不能实现足够电力传输。在这种情况下,绕线变压器T2可以设置在电力接收设备的压电谐振器之后的级中,从而利用适当的降压比获得预定电压,如下面的第五实施例所述。
图9A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2的电路图。电力接收设备202包括等效电容器C2、压电谐振器22、绕线变压器T2以及负载RL。由压电谐振器22和电容器C2形成的串联电路连接到绕线变压器T2的初级侧,负载RL连接到绕线变压器T2的次级侧。
图9B是压电谐振器22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压电谐振器22由电容器Co和串联电路形成的并联电路表示,该串联电路由电感器L2与电容器C21形成。该等效电路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2B所示的电路,并具有与图3所示电路类似的频率特性。
图9C是在通过电容器C2的电容性耦合接收的电压频率是在图3所示的从谐振频率fr到反谐振频率fa的范围内频率的情况下,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2的等效电路。由电感器L2和电容器C2形成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精确地讲的,由绕线变压器T2的初级侧漏磁泄漏电感和电感器L2的电感形成 的组合电感与电容器C2的电容形成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置成通过C2的电容性耦合接收的高频电压的频率。结果,绕线变压器T2和LC谐振电路作为降压电路工作。绕线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匝数可以适当设置,以便实现向负载RL输出预定电压所要求的降压比。例如,在电容器C2中感应100V到3kV的高频电压,并且绕线变压器T2将该电压下降到5到24V。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与图9C所示电感器L2由磁心和绕组形成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设备尺寸并减少磁通量的泄漏。此外,与图9C所示等效电路中的电感器L2由绕线变压器的初级侧泄漏电感形成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绕线变压器的尺寸。
绕线变压器T2优选地是闭合磁路绕线变压器,例如磁心设置在绕组外边并产生很少的非期望磁场的外磁变压器,以防止不期望的磁通量泄漏。
[第六实施例]
图10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2的电路图。电力传输系统302由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发送设备102和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力接收设备202形成。电力发送设备的电容器C1、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容器C2以及系数k是通过准静态电场的耦合的两端口表示。
[第七实施例]
图11A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3的电路图,图11B是其等效电路。电力传输系统303由电力发送设备103和电力接收设备203形成。
电力发送设备103由高频电压发生器11、压电变压器31和耦合电容器C1形成。电力接收设备203由耦合电容器C2、压电变压器32和负载RL形成。
在压电变压器31中,初级侧电极E11和E12以及次级侧电极E20形成在形状类似长方体的压电陶瓷基板上。压电基板的初级侧在从电极E11到电极E12的方向上极化。陶瓷基板的次级侧在从电极E11和E12到电极E20的方向上极化。当在初级侧电极E11和E12之间施加高频电压时,能量由于初级侧反压电效应而转换成弹性能量,并且弹性能量由于次级侧压电效应而转换成电能。
如图11B所示,压电变压器31的等效电路包括理想变压器T11、电容器C10,C11和C12以及电感器L11。电容器C10和C12对应于杂散电容,并且电容器C11和电感器L11是机电参数。压电变压器31的谐振频率主要由电容器C11和电感器L11所形成的谐振电路的谐振确定。由于通过弹性振荡实现电能转换,可以使 用由弹性波传播速度和压电陶瓷基板的尺寸而确定的特性谐振频率附近的频率。换句话说,高频电压发生器11所产生的高频电压的频率设置在压电变压器31的谐振频率附近。
压电变压器32具有与压电变压器31基本相同的配置。但是,初级侧与次级侧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能量从通常在次级侧的电极E20输入到压电变压器32,并且能量从通常在初级侧的电极E11和E12输出。
如图11B所示,压电变压器32的等效电路包括理想变压器T21、电容器C20,C21和C22以及电感器L21。电容器C20和C22对应于杂散电容,并且电容器C21和电感器L21是机电参数。压电变压器32的谐振频率主要由电容器C21和电感器L21所形成的谐振电路的谐振确定。当电容器C2中感应的电压施加到电极E20时,能量由于次级侧反压电效应而转换成弹性能量,并且该弹性能量由于初级侧压电效应而转换成电能。高频电压发生器11所产生的高频电压的频率设置成压电变压器32的谐振频率。
例如,高频电压发生器11产生5到12V的高频电压,而压电变压器31将该电压升压到100V到3kV。压电变压器32将电容器C2中感应的100V到3kV的电压下降到5到12V,并将下降的电压输出到负载RL。
通过这种方式,与使用升压绕线变压器的情形相比,利用压电变压器作为升压电路,可以减小电力发送设备的尺寸并防止磁通量的泄漏。
另外,与使用降压绕线式变压器的情形相比,通过常利用压电变压器(其通常用作升压变压器)作为电力接收设备中的降压变压器,可以减小电力接收设备的尺寸并防止磁通量的泄漏。
[第八实施例]
压电材料的非常高的内部Q因数(相比于常规线圈)意味着满足两个经调谐电路之间的非常尖锐的频率调谐的条件。当在初级电极上除了振荡电压之外还施加连续电压时,该电压在材料内产生持续拉力应力,从而允许谐振频率轻微变化。因此,可以进行调谐,而仅对Q因数产生很小的影响。这种调谐技术可以用于使器件适应在电力发送设备与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多种耦合情况。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机械或纯电气装置,例如可调电容器或电感器。
[其它实施例]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示出了负载RL是AC负载的示例,本发明可以通 过提供整流和平滑电路而应用于DC负载的情形。
绕线变压器T2应用在第四实施例中,绕线变压器T2应用在的电力发送设备102和电力接收设备202两者中,压电变压器应用在第五实施例中,压电变压器应用的在电力发送设备103和电力接收设备203两者中。但是,通过在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的之一中提供绕线变压器,可以在其它器件另一设备中提供压电谐振器或压电变压器。
进一步,压电变压器可以与电压转换电路组合。例如,在电力发送设备中,当仅通过压电变压器不能获得足够的升压比时,或者当仅通过绕线变压器不能获得足够的升压比时,压电变压器可以配置为由经过绕线变压器升压的电压驱动。类似地,在电力接收设备中,当仅通过压电变压器不能获得足够的降压比时,或者当仅通过绕线变压器不能获得足够的降压比时,绕线变压器可以配置为进一步将经过压电变压器降压的电压下降。通过这种组合,可以在高阻抗容性耦合部与低阻抗高频电压发生电路之间或者在高阻抗容性耦合部与低阻抗负载之间实现阻抗匹配。
[附图标记列表]
C1,C2电容器
C10,C11,C12电容器
C20,C21,C22电容器
Co电容器
E11,E12初级侧电极
E20次级侧电极
L1电感器
L11电感器
L2电感器
L21电感器
RL负载
T1绕线变压器
T11理想变压器
T2绕线变压器 
T21理想变压器
1高频高压发生电路
2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
3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
5负载电路
6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
7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
11高频电压发生器
21,22压电谐振器
31,32压电变压器
101,102,103电力发送设备
201,202,203电力接收设备
301,302,303电力传输系统

Claims (7)

1.一种电力发送设备,包括:
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
连接在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高频电压发生器;以及
连接在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所述高频电压发生器之间的压电器件,
其中所述压电器件与电容器一起形成LC谐振电路,
其中所述LC谐振电路的所述电容器具有的电容对应于在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以及
其中所述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是由所述高频电压发生器产生的电压的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发送设备,其中压电器件是压电谐振器或压电变压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发送设备,其中所述高频电压发生器中产生的电压的频率是范围在所述压电器件的谐振频率与所述压电器件的反谐振频率之间的频率。
4.一种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
连接在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负载;以及
连接在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所述负载之间的压电器件,
其中所述压电器件与电容器一起形成LC谐振电路,
其中所述LC谐振电路的所述电容器具有的电容对应于在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以及
其中所述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是在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压的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压电器件是压电谐振器或压电变压器。
6.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包括:
电力发送设备,包括:
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
连接在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高频电压发生器;以及
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
连接在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负载;
其中电力发送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发送设备。
7.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包括:
电力发送设备,包括:
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
连接在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高频电压发生器;以及
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
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及
连接在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的负载;
其中电力接收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
CN201180004930.9A 2011-05-13 2011-05-13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Active CN102893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2664 WO2012157012A1 (en) 2011-05-13 2011-05-13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3493A CN102893493A (zh) 2013-01-23
CN102893493B true CN102893493B (zh) 2015-10-21

Family

ID=47141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4930.9A Active CN102893493B (zh) 2011-05-13 2011-05-13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00621B2 (zh)
EP (1) EP2707939A4 (zh)
JP (1) JP5354097B2 (zh)
KR (1) KR101360011B1 (zh)
CN (1) CN102893493B (zh)
WO (1) WO2012157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02903A (en) * 2011-06-13 2013-12-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wer reception device
EP2892127B1 (en) * 2012-08-31 2020-06-24 Nec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CN204497855U (zh) * 2013-01-29 2015-07-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受电装置以及送电装置
GB2524683A (en) * 2013-02-14 2015-09-30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arameter derivation method
JP6048583B2 (ja) * 2013-07-08 2016-1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変換回路、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US10701127B2 (en) 2013-09-27 2020-06-30 Aibu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relationships associated with content provisioning
WO2015048375A1 (en) 2013-09-27 2015-04-02 Cinsay, Inc. N-level replication of supplemental content
WO2015050009A1 (ja) * 2013-10-03 2015-04-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絶縁型圧電トランス
JP6183243B2 (ja) * 2014-02-20 2017-08-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
JP6132066B2 (ja) * 2014-02-21 2017-05-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9501748B2 (en) * 2014-11-04 2016-11-22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Mixed coupling between a qubit and resonator
CN105720692A (zh) * 2015-04-22 2016-06-29 周景振 磁共振无线充电用发送电源谐振回路板
JP6618006B2 (ja) 2015-09-29 2019-1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US10122350B2 (en) 2015-11-17 2018-11-06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Josephson transmission line (JTL) system
WO2017165577A1 (en) * 2016-03-23 2017-09-28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Wireless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designs and systems
US11211722B2 (en) 2017-03-09 2021-12-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uperconductor interconnect system
US10122351B1 (en) 2017-07-25 2018-11-06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Superconducting bi-directional current driver
US10491178B2 (en) 2017-10-31 2019-11-26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Parametric amplifier system
JP7007873B2 (ja) * 2017-11-20 2022-01-25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圧電体駆動装置
US10122352B1 (en) 2018-05-07 2018-11-06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Current driver system
EP3623236B1 (en) 2018-09-11 2023-11-08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Brake system
US11139690B2 (en) 2018-09-21 2021-10-05 Solace Power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348A (zh) * 1998-10-05 2000-04-1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压电变压器逆变器
JP2002078360A (ja) * 2000-08-25 2002-03-15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無索電力供給方法
CN1377466A (zh) * 1999-07-29 2002-10-30 马科尼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压电标签
JP2009531009A (ja) * 2006-03-21 2009-08-27 Tmms株式会社 誘電性媒質を介した部分的インフルエンスによるエネルギー搬送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04096A (zh) * 2007-12-14 2010-12-01 Acp尖端电路钻研股份公司 可变电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7505B2 (ja) * 1998-03-31 2002-02-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トランスインバータ
US6093997A (en) * 1998-08-03 2000-07-25 Cts Corporation Embedded piezoelectric resonator
JP3226894B2 (ja) 1999-03-25 2001-11-0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超音波モータ及び超音波モータ付き電子機器
KR100391917B1 (ko) * 2000-12-23 2003-07-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압전형 형광등 안정기용 구동회로
JP3940887B2 (ja) * 2001-05-11 2007-07-04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薄膜圧電共振器を用いた送受切換器
US20040215243A1 (en) * 2003-04-25 2004-10-28 Houben Richard P.M.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with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JP2005130209A (ja) * 2003-10-23 2005-05-19 Murata Mfg Co Ltd 圧電発振回路
JP5135204B2 (ja) * 2008-12-26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該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負荷装置
EP2446520A4 (en) * 2009-06-25 2017-05-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JP4902708B2 (ja) * 2009-08-27 2012-03-2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348A (zh) * 1998-10-05 2000-04-1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压电变压器逆变器
CN1377466A (zh) * 1999-07-29 2002-10-30 马科尼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压电标签
JP2002078360A (ja) * 2000-08-25 2002-03-15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無索電力供給方法
JP2009531009A (ja) * 2006-03-21 2009-08-27 Tmms株式会社 誘電性媒質を介した部分的インフルエンスによるエネルギー搬送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04096A (zh) * 2007-12-14 2010-12-01 Acp尖端电路钻研股份公司 可变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07939A4 (en) 2015-02-25
US20120286583A1 (en) 2012-11-15
KR20130016191A (ko) 2013-02-14
US9000621B2 (en) 2015-04-07
JP2013529048A (ja) 2013-07-11
JP5354097B2 (ja) 2013-11-27
EP2707939A1 (en) 2014-03-19
WO2012157012A1 (en) 2012-11-22
KR101360011B1 (ko) 2014-02-11
CN102893493A (zh) 2013-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3493B (zh) 电力发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及电力传输系统
EP3504769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having interleaved rectifiers
KR102017524B1 (ko) 자속 제거를 위한 공유 물질을 구비하는 인덕터 시스템
Chen et al. A study of loosely coupled coil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KR20120097239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CN105186720A (zh) 一种发射线圈结构及应用其的无线电能发射端
JPWO2015053246A1 (ja)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15037062A (zh) 一种抗偏移的混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Stolt et al. Piezoelectric Resonator Second Harmonic Cancellation in Class Φ 2 Inverters
JP6183243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
CN111279579A (zh) 用于传输电能的谐振振荡回路
CN205029441U (zh) 一种发射线圈结构及应用其的无线电能发射端
Côte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self-resonant impedance matched coi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shizaki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long wired repeater
CN110571947B (zh) 多功能模式电路及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Beher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Inverters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Spiral Shap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oils
Yuan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implantable biomedical microelectronics devices
US10505098B2 (en) Drive signal generating apparatus
US20140265623A1 (en) Step-down circuit and power receiving device using step-down circuit
JP2020537482A (ja) 電力増幅器なしで電気エネルギーを伝送するための共振回路
CN110417237B (zh) 一种lcc谐振变流器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
Côte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lass-E Inductive and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for Non-Mating Connectors
US20240270093A1 (en) Charging St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Matsui et al. Design of Class-EF 2 WPT System with Relay Coil
RU182538U1 (ru) Передающая антенна для системы ближнепольной магнитной связ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