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630A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630A
CN102844630A CN2010800657846A CN201080065784A CN102844630A CN 102844630 A CN102844630 A CN 102844630A CN 2010800657846 A CN2010800657846 A CN 2010800657846A CN 201080065784 A CN201080065784 A CN 201080065784A CN 102844630 A CN102844630 A CN 102844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ater supply
hot water
cold
de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57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4630B (zh
Inventor
玉木章吾
田中航祐
亩崎史武
柴广有
柴尾雄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44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2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during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9Refrigerant outlet condense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1Refrigerant outl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通过适当控制热交换器的过热度与过冷却度,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热水供给能力,而且效率高。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在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预先确定的第一规定值以上时,根据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开度,控制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或者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使得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第一规定值以下。

Description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同时执行空调运行(制冷运行、制热运行)以及热水供给运行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特别是涉及实现了高效的运行状态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以下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即:搭载有通过在热源单元(室外机)上以配管连接利用单元(室内机)以及热水供给单元(热水供给机)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能够同时执行空调运行以及热水供给运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在这样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通过经由连接配管(制冷剂配管)在热源单元上连接多台利用单元,各个利用单元能够执行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此外,通过利用连接配管或者级联系统在热源侧单元上连接热水供给单元,热水供给单元能够执行热水供给运行。也就是,能够同时执行利用侧单元的空调运行和热水供给单元的热水供给运行。另外,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在由利用单元进行制冷运行的情况下,通过由热水供给单元执行热水供给运行,能够进行制冷运行中的排热回收,能够实现效率高的运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54208号公报(第3页、第1图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6-76864号公报(第2~4页、第2图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43793号公报(第5页、第1图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有级联系统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为了高效且迅速地进行高温热水输出,设置两个制冷剂回路来进行供热水供给运行。因此,可获得能够确保水的加热能力、缩短直到热水输出为止的时间这样的效果。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由于设有两个制冷剂回路,所以造成系统大型化,存在需要相应地增大设置空间这样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由于通过一个制冷剂回路进行热水供给,所以相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能够将系统小型化。然而,特别是在夏季等外气温度高的条件(高温外气条件)下执行需要例如60℃以上的高温热水输出的热水供给运行的情况下,高压侧压力以及低压侧压力容易变高,存在热水供给能力降低这样的课题。另外,对于高温热水输出,由于压缩机的压缩比变大,所以运行效率变差的可能性也高。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是针对外气温度低的条件(低温外气条件)下的热水供给运行的技术,通过根据冷凝温度来控制向压缩机喷射的流量,能够实现低温外气条件下的热水供给运行。然而,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中,并没有记载针对高温外气条件的热水供给运行。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通过适当控制热交换器的过热度和过冷却度,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热水供给能力,而且能够维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台或者多台利用单元,该利用单元至少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一台或者多台热水供给单元,该热水供给单元至少搭载有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一台或者多台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和上述热水供给单元连接,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热源侧减压机构、使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向低压侧旁通的旁通回路、设于上述旁通回路的低压旁通减压机构、储蓄器以及过冷却热交换器,该过冷却热交换器使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与在上述旁通回路流动的低压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和一台或者多台分支单元,该分支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以及上述热水供给单元和上述热源单元连接,搭载有利用侧减压机构以及热水供给减压机构,该利用侧减压机构根据上述利用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该热水供给减压机构根据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当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预先确定的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低压旁通减压机构的开度,对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或者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进行控制,使得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台或者多台利用单元,该利用单元至少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一台或者多台热水供给单元,该热水供给单元至少搭载有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一台或者多台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和上述热水供给单元连接,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热源侧减压机构以及接收器;和一台或者多台分支单元,该分支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以及上述热水供给单元和上述热源单元连接,搭载有利用侧减压机构以及热水供给减压机构,该利用侧减压机构根据上述利用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该热水供给减压机构根据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当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预先确定的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热源侧减压机构或者上述利用侧减压机构的开度,对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或者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进行控制,使得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成为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热水供给能力,而且能够维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概略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的各种传感器信息的处理以及控制设备的对象的概况图。
图3是表示四通阀以及各电磁阀相对于热源单元的运行模式的动作内容的表。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所执行的用以避免高温外气条件下的低压侧压力上升、高压侧压力上升、排出温度上升的控制的概况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蒸发温度相对于过热度的变化或者冷凝温度以及运行效率相对于过冷却度的变化的概况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概略表示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各种传感器信息的处理以及控制设备的对象的概况图。图3是表示四通阀11以及各电磁阀相对于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的动作内容的表。图4是用于说明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执行的用以避免高温外气条件下的低压侧压力上升、高压侧压力上升、排出温度上升的控制的概况说明图。图5是用于说明蒸发温度相对于过热度的变化或者冷凝温度以及运行效率相对于过冷却度的变化的概况图。基于图1~图5对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
该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行而能够同时处理在利用侧单元中所选择的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和热水供给单元中的热水供给运行的三管式的多联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该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能够同时进行空调运行和热水供给运行,而且,即使在高温外气温度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输出热水温度,能够实现高效的运行。
[装置构成]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具有热源单元301、分支单元302和利用单元303。热源单元301和分支单元302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液体延长配管9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气体延长配管12连接。热水供给单元304的一方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以及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与热源单元301连接,另一方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与分支单元302连接。利用单元303和分支单元302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室内气体配管13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室内液体配管16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在一台热源单元上连接了一台利用单元和一台热水供给单元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具备图示以上的台数。另外,对于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使用的制冷剂,例如有R410A、R407C、R404A等HFC(氢氟碳化合物)制冷剂、R22、R134a等HCFC(氢氯氟碳化合物)制冷剂、或者是碳氢化合物或氦、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等。
<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
对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能够执行的运行模式进行简单说明。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根据被连接的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负荷以及利用单元303的制冷负荷以及制热负荷的比例,确定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执行四个运行模式(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
全热运行模式是执行依靠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运行以及依靠利用单元303的制热运行的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的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是在依靠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运行和依靠利用单元303的制冷运行的同时运行中热水供给负荷大的情况下的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是在依靠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运行和依靠利用单元303的制冷运行的同时运行中制冷负荷大的情况下的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是利用单元303执行制冷运行而没有热水供给负荷的情况下的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
<利用单元303>
利用单元303(例如,通过向屋内顶棚的埋设或吊设等,或者向壁面的挂设等)设置在能够向空调对象区域吹出调和空气的场所。利用单元303经由分支单元302和液体延长配管9以及气体延长配管12与热源单元301连接,构成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利用单元303具备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作为要素设备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即室内热交换器14。另外,在利用单元303,设有用于将与室内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的调和空气供给到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室内送风机15。
室内热交换器14通过例如由传热管与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4也可以由微通道热交换器、壳管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或是二重管式热交换器等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4,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执行的运行模式为制冷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来冷却空调对象区域的空气,在制热运行模式(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是散热器)发挥功能来加热空调对象区域的空气。
室内送风机15具有以下功能,即:向利用单元303内吸入室内空气,在将室内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4进行热交换之后,作为调和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进行供给。也就是,在利用单元303中,能够由被室内送风机15取入的室内空气和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送风机15构成为能够使向室内热交换器14供给的调和空气的流量变化,具备例如离心风扇或多翼风扇等风扇、和驱动该风扇的例如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
另外,在利用单元303,设有以下所示出的各种传感器。也就是,在利用单元303中设有:设于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检测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的室内气体温度传感器207;设于室内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室内液体温度传感器208;以及,设于利用单元303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流入到利用单元303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室内吸入温度传感器209。
另外,室内送风机15的动作由控制部103控制,该控制部103作为执行包括利用单元303的制冷运行模式以及制热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的通常运行控制机构发挥功能(参照图2)。
<热水供给单元304>
热水供给单元304具有以下功能,即:向例如设置在屋外等的省略图示的热水供给箱供给煮沸的热水。另外,热水供给单元304的一方经由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和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与热源单元301连接,另一方经由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与分支单元302连接,构成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热水供给单元304具备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热水供给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水供给侧制冷剂回路作为要素设备具有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另外,在热水供给单元304,设有用于将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的热水供给到热水供给箱等的供水泵6。
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例如能够由板式热交换器构成。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在热水供给单元304执行的热水供给运行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将由供水泵6供给的水加热。供水泵6具有以下功能,即:向热水供给单元304内供给热水供给箱内的水,在将水由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作为热水供给到热水供给箱内。也就是,在热水供给单元304中,能够以由供水泵6供给的水和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另外,供水泵6构成为能够改变向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供给的水的流量。
另外,在热水供给单元304设有以下示出的各种传感器。也就是,在热水供给单元304设有:设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气体侧、检测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水供给气体温度传感器203;设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水供给液体温度传感器204;设于热水供给单元304的水的入口侧、检测流入到单元内的水的温度的水入口温度传感器205;以及设于热水供给单元304的水的出口侧、检测从单元内流出的水的温度的水出口温度传感器206。
另外,供水泵6的动作由执行包括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的控制部103控制(参照图2)。
<热源单元301>
热源单元301例如设置在屋外,经由液体延长配管9、气体延长配管12以及分支单元302与利用单元303连接,经由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以及分支单元302与热水供给单元304连接,构成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热源单元301具备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作为要素设备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阀11;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0;根据运行模式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三个电磁阀(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10、第三电磁阀27);用于贮存剩余制冷剂的储蓄器22。另外,热源单元301具有:用于向室外热交换器20供给空气的室外送风机21;用于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过冷却热交换器18;用于控制制冷剂的分配流量的室外减压机构(热源侧减压机构)19;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吸入减压机构25。
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设置在从分支单元302与过冷却热交换器18之间经由过冷却热交换器18向储蓄器22的入口连接的旁通回路(低压旁通配管24)。另外,吸入减压机构25设置在从过冷却热交换器18(或者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为接收器28)与室外减压机构19之间向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的第二旁通回路(吸入旁通配管26)。
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搭载于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压缩机1能够改变运行容量,例如由通过受到变换器控制的省略图示的马达进行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构成。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压缩机1仅为一台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利用单元303的连接台数等并联连接地设置两台以上的压缩机1。另外,与压缩机1连接的排出侧配管在途中被分支,一方经由四通阀11与气体延长配管12连接,另一方与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连接。
四通阀11具有作为根据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路切换装置的功能。图3示出了四通阀11相对于运行模式的动作内容。图3所显示的“实线”以及“虚线”,是指表示图1所示的四通阀11的切换状态的“实线”以及“虚线”。
四通阀11在全热运行模式或者偏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被切换成为“实线”。也就是,在全热运行模式或者偏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四通阀11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0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切换成,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连接,而且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另外,四通阀11在全冷运行模式或者偏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被切换成为“虚线”。也就是,在全冷运行模式或者偏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四通阀11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0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切换成,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而且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连接。
在图3中也示出了电磁阀相对于运行模式的动作内容。第一电磁阀2设在压缩机1的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侧的排出侧,具有根据热水供给单元304的运行模式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在执行热水供给运行的情况下打开,在不执行热水供给运行的情况下关闭。第二电磁阀10设在压缩机1的四通阀11侧的排出侧,具有根据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在全热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或者偏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打开,在偏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关闭。第三电磁阀27设在将储蓄器22的入口侧与气体延长配管12连接的配管上,具有根据热源单元301的运行模式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在偏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打开,在全热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或者全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关闭。
室外热交换器20例如能够通过由传热管与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0也可以由微通道热交换器、壳管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或是二重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0,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执行的运行模式为制热运行模式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来冷却制冷剂,在制冷运行模式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是散热器)发挥功能来加热制冷剂。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与四通阀11连接,液体侧与室外减压机构19连接。
室外送风机21具有以下功能,即:向热源单元301内吸入室外空气,在使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0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将其向室外排出。也就是,在热源单元301中,能够以由室外送风机21取入的室外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0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送风机21构成为能够改变向室外热交换器20供给的室外空气的流量,具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风扇、和驱动该风扇的例如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
储蓄器22设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具有以下功能,即:当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发生了异常时或伴随于运行控制变更时的运行状态的过渡响应时,存储液体制冷剂而防止向压缩机1的液体回流。
过冷却热交换器18具有以下功能,即:在流过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与流过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室外减压机构19设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与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液体延长配管9侧之间,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该室外减压机构19可以由能够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例如依靠电子式膨胀阀的精密的流量控制机构或毛细管等廉价的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等构成。
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设在低压旁通配管24,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在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该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可以由能够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例如依靠电子式膨胀阀的精密的流量控制机构或毛细管等的廉价的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等构成。吸入减压机构25设在吸入旁通配管26,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在吸入旁通配管26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该吸入减压机构25可以由能够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例如依靠电子式膨胀阀的精密的流量控制机构或毛细管等的廉价的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等构成。
另外,在热源单元301设有以下示出的各种传感器。也就是,在热源单元301设有:设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检测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201(高压检测装置);设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与分支单元302之间、检测中间压侧的液体制冷剂温度的中间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0;设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与室外减压机构19之间、检测中间压力的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11(中间压检测装置);设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液体侧、检测液体制冷剂温度的室外液体温度传感器212;以及设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检测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的室外气体温度传感器213。
另外,在热源单元301设有:设在热源单元301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流入到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的外气温度传感器214;设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上游侧(位于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与过冷却热交换器18之间的低压旁通配管24)、检测低压侧的饱和温度的低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5;设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下游侧的低压旁通配管24、检测低压侧的气体制冷剂温度的低压气体温度传感器216;以及设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检测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217(低压检测装置)。
另外,压缩机1、四通阀11、室外送风机21、室外减压机构19、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吸入减压机构25、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10、第三电磁阀27的动作,由进行包括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各种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的控制部103控制(参照图2)。
<分支单元302>
分支单元302例如设置在屋内,经由液体延长配管9和气体延长配管12与热源单元301连接,经由室内气体配管13和室内液体配管16与利用单元303连接,经由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与热水供给单元304连接,构成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分支单元302具有根据利用单元303以及热水供给单元304所要求的运行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
分支单元302具备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分支制冷剂回路。该分支制冷剂回路作为要素设备具有:用于控制制冷剂的分配流量的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用于控制制冷剂的分配流量的室内减压机构(利用侧减压机构)17。
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设在分支单元302内的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另外,室内减压机构17设在分支单元302内的室内液体配管16。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以及室内减压机构17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在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室内液体配管16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以及室内减压机构17可以由能够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构成、例如依靠电子式膨胀阀的精密的流量控制机构或毛细管等的廉价的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等构成。
另外,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动作由执行包括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热水供给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的控制部103进行控制(参照图2)。另外,室内减压机构17的动作由执行包括利用单元303的制冷运行模式以及制热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的控制部103进行控制(参照图2)。
如图2所示那样,由各种温度传感器以及各种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各个量被输入给测定部101,由演算部102进行处理。并且,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基于演算部102的处理结果,由控制部103控制压缩机1、第一电磁阀2、供水泵6、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第二电磁阀10、四通阀11、室内送风机15、室内减压机构17、室外减压机构19、室外送风机21、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吸入减压机构25、第三电磁阀27。也就是,由测定部101、演算部102以及控制部103对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运行动作进行统管控制。另外,这些部分可以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
具体来讲,基于被输入及演算出的经由遥控器等的指示以及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部103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第一电磁阀2的开闭、供水泵6的转速(包括接通(ON)/断开(OFF))、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开度、四通阀11的切换、室内送风机15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室外送风机21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开度、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以及第三电磁阀27的开闭,执行各运行模式。另外,测定部101、演算部102以及控制部103既可以一体地设置,也可以分体地设置。另外,测定部101、演算部102以及控制部103也可以设在任意单元。进而,测定部101、演算部102以及控制部103也可以按每个单元进行设置。
[动作]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根据利用单元303所要求的各个运行负荷,进行热源单元301、分支单元302、利用单元303以及热水供给单元304所搭载的各设备(促动器)的控制,执行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或是偏冷运行模式。各运行模式下的四通阀以及各电磁阀的动作如图3所示那样。
<全热运行模式>
在全热运行模式下,四通阀11被控制成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延长配管12与室内气体配管13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连接的状态。另外,利用单元303是制热运行模式,热水供给单元304是热水供给运行模式,控制成,第一电磁阀2打开,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三电磁阀27关闭。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供水泵6、室内送风机15、室外送风机21。这样,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成在第一电磁阀2或者第二电磁阀10流动。
流入到第一电磁阀2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以及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流入到热水供给单元304。流入到热水供给单元304的制冷剂向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入,与由供水泵6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出。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将水加热了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流入到分支单元302,由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进行减压,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二相或者液相的制冷剂。之后,与流经室内减压机构17的制冷剂汇流而流入到液体延长配管9。
在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中,控制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中,流动着与在设置了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空间的热水的利用状况下所要求的热水供给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另外,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201检测的压力演算饱和温度(冷凝温度),减去由热水供给液体温度传感器204检测的温度,由此求得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电磁阀10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气体延长配管12向分支单元302流动。之后,流过室内气体配管13而流入利用单元303。流入到利用单元303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14流入,与由室内送风机15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4流出。在室内热交换器14对室内空气进行了加热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液体配管16向分支单元302流入,由室内减压机构17进行减压,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二相或者液相的制冷剂。之后,与流经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制冷剂汇流而流入到液体延长配管9。
在室内减压机构17中,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着与在设置了利用单元303的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制热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另外,室内减压机构17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室内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201检测的压力演算饱和温度(冷凝温度),减去由室内液体温度传感器208检测的温度,由此求得室内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
流入到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从分支单元302流出,向热源单元301流入。流入到热源单元301的制冷剂被分配成为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部分和向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流动的部分。
流入到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的制冷剂由在低压侧(也就是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进而被分配成在吸入旁通配管26流动的部分和向室外减压机构19流动的部分。流到室外减压机构19的制冷剂在被减压直到低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20流入,与由室外送风机21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0流出之后,经由四通阀11,与流经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汇流,而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室外减压机构19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从由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11检测的压力减去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17检测的压力,由此求得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室外减压机构19被控制成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对在室外减压机构19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因而,成为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具有规定值的状态。通过如此控制,在向偏热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时,能够缩短直到控制成与空调空间所要求的制冷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在利用单元303流动为止的时间。
另一方面,流入到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在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减压之后,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由在高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加热,与经由四通阀11过来的制冷剂汇流。之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从由低压气体温度传感器216检测的温度减去由低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5检测的温度,由此求得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另一方面,流入到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在由吸入减压机构25减压之后,与从储蓄器22流出的制冷剂汇流。在此,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在通常运行时由控制部103控制成完全关闭。
向储蓄器22流入的制冷剂随后与流经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汇流,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另外,根据利用单元303所要求的制热负荷以及热水供给单元304所要求的热水供给负荷,由控制部103进行控制而使得在压缩机1中冷凝温度变成规定值。另外,根据由外气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外气温度,由控制部103进行控制而使得在室外送风机21中蒸发温度变成规定值。在此,冷凝温度是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201检测的压力进行演算的饱和温度,另外,蒸发温度是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17检测的压力进行演算的饱和温度。
在全热运行模式下在外气温度高时进行高温热水供给(例如60℃的热水供给)的情况下,发生低压侧压力的上升、高压侧压力的上升。另外,在储蓄器22未贮存液体制冷剂时,进而发生排出温度的上升。于是,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通过执行以下示出的控制,可以避免这些运行状态而获得高的热水供给能力。
图4是用于说明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所执行的用以避免高温外气条件下的低压侧压力上升、避免排出温度上升、避免高压侧压力上升的控制的概况说明图。图4(a)表示执行了避免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的高温外气条件下的低压侧压力上升的控制时的运行状态变化的概况,图4(b)表示执行了避免排出温度上升的控制时的运行状态变化的概况,图4(c)表示执行了避免高压侧压力上升的控制时的运行状态变化的概况。另外,在图4中,虚线表示控制前的状态变化,实线表示控制后的状态变化。
如图4(a)所示那样,在低压侧压力上升到规定值以上(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使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开度大于规定值,使液体制冷剂旁通,减小室外热交换器20的制冷剂流量。由于在储蓄器22的入口处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所以,随着液体制冷剂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变大。若室外热交换器20的过热度变大,则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气体制冷剂变多,能够使低压侧压力降低。
另外,根据依靠控制部103的通常运行控制,对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开度进行控制,由此,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制冷剂变成过冷却液。另外,通过控制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室内热交换器14液体侧的制冷剂变成过冷却液。因此,在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入口处确保了液体制冷剂,通过使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开度大于规定值,能够使液体制冷剂向储蓄器22的入口流动。
在图5(a)中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与蒸发温度ET的关系。具体来讲,利用下述式(1)设定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目标SHmOC[℃]。
[数1]
SHmOC=TOCai-ETmax  …(1)
在此,TOCai为外气温度[℃],ETmax为蒸发温度上限值[℃]。ETmax与SHmOC之和成为室外热交换器20气体侧的温度,室外热交换器20气体侧的温度成为外气温度TOCai以下,因此,通过在式(1)中设定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目标SHmOC,能够使蒸发温度降低到ETmax以下。
如图4(b)所示那样,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使排出温度上升到例如110℃以上(第四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变大例如2℃以上(第三规定值以上),压缩机1的吸入过热度变大。为此,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将液体制冷剂送向低压侧,由此,冷却在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流动的气体制冷剂,减小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从而能够减小压缩机的吸入过热度。为此,能够使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到110℃以下。
这样,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通过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控制流向低压旁通配管24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控制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避免低压侧压力上升以及排出温度上升。为此,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发挥高的热水供给能力。
如图4(c)所示那样,在高压侧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通过使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开度大于规定值,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小。也就是,通过使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制冷剂向低压侧移动,因而可以避免高压侧压力的上升。
在图5(b)中表示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与冷凝温度CT以及运行效率的关系。具体来讲,通过下述式(2)以及(3)设定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目标SCmw[℃]。
[数2]
SCmw=ε×(CT-Twi)  ···(2)
[数3]
ϵ = CT opt - T seow , opt CT opt - T wi max , opt . . . ( 3 )
在此,CTopt为运行效率最大的冷凝温度[℃],Twimax,opt为最大输出热水温度时的流入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水的入口温度[℃],Tscow,opt为CTopt的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液体侧的温度[℃],ε为液相基准温度效率[-]。随着液相基准温度效率ε越大,则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制冷剂量越多,在高压侧存在大量制冷剂。
通过试验或模拟,求算CTopt和TSCOw,opt、Twimax,opt,计算ε。也就是,ε是预先设定在设备中的值,例如像以下那样进行求算。将输出热水温度设为设备的最大输出热水温度(在最大输出热水温度为60℃的情况下为60℃),由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调整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求算运行效率最高的情况下的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将此时的冷凝温度设为CTopt,将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温度设为Tscow,opt,将最大输出热水温度时的流入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水的入口温度设为Twimax,opt。通过对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进行控制而使得冷凝压力成为CTopt(第二规定值)以下,能够如图5(b)所示那样避免运行效率的降低。
并且,通过由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控制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而使其变成上述式(2)演算的过冷却度目标SCmw,可以避免高压压力的上升,能够使运行效率最佳化。
另外,在外气温度低的低温外气条件下进行了热水供给运行的情况下,低压侧压力变低,排出温度上升。例如,在排出温度成为110℃(第六规定值)以上、设备的可靠性受损的情况下,通过使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大于规定值,使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的吸入部流动,冷却排出部的制冷剂,由此能够使排出温度变成110℃(第六规定值)以下。由此,即使在低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获得高的热水供给能力。
<偏热运行模式>
在偏热运行模式下,四通阀11被控制成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延长配管12与室内气体配管13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连接的状态。另外,利用单元303为制冷运行模式,热水供给单元304为热水供给运行模式,控制成,第一电磁阀2打开,第二电磁阀10关闭,第三电磁阀27打开。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供水泵6、室内送风机15、室外送风机21。这样,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电磁阀2流动。
流入到第一电磁阀2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以及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向热水供给单元304流入。流入到热水供给单元304的制冷剂向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入,与由供水泵6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出。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加热了水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向分支单元302流入,由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减压,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二相或者液相的制冷剂。之后,被分配成为流入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和流入室内减压机构17的制冷剂。
在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中,控制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中,流动着与在设置了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空间的热水的利用状况下所要求的热水供给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另外,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该过冷却度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说明过的那样。
流入到室内减压机构17的制冷剂由室内减压机构17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经由室内液体配管16向利用单元303流入。流入到利用单元303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14流入,与由室内送风机15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此,室内减压机构17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通过从由室内气体温度传感器207检测的温度减去由室内液体温度传感器208检测的温度,求得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室内减压机构17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而使得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因而,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热度的状态。这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流动着与在设置了利用单元303的空调空间中所要求的制冷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随后经过室内气体配管13和分支单元302并经由气体延长配管12而在第三电磁阀27流动。该制冷剂与经由四通阀11过来的制冷剂汇流。
另一方面,流入到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从分支单元302流出,向热源单元301流入。流入到热源单元301的制冷剂被分配成为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制冷剂和向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流动的制冷剂。
流入到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的制冷剂由在低压侧(也就是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进而被分配成在吸入旁通配管26流动的部分和向室外减压机构19流动的部分。流到室外减压机构19的制冷剂在被减压直到低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20流入,与由室外送风机21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0流出之后,经由四通阀11,与经过第三电磁阀27过来的制冷剂以及流经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汇流,随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室外减压机构19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所说明的那样。室外减压机构19被控制成为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控制在室外减压机构19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而,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成为具有规定值的状态。通过这样控制,与在空调空间中所要求的制冷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在利用单元303流动。
另一方面,流入到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在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减压之后,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由在高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加热,与经过了四通阀11的制冷剂汇流。之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中说明过的那样。
另一方面,流入到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在由吸入减压机构25减压之后,与从储蓄器22流出的制冷剂汇流。在此,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在通常运行时由控制部103控制成完全关闭。
向储蓄器22流入了的制冷剂随后与流经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汇流,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另外,根据热水供给单元304所要求的热水供给负荷由控制部103控制成在压缩机1中冷凝温度变成规定值。另外,根据利用单元303所要求的制冷负荷由控制部103控制成在室外送风机21中蒸发温度变成规定值。
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在偏热运行模式下外气温度高时进行高温热水供给(例如60℃的热水供给)的情况下,与全热运行模式的情况同样,通过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控制流向低压旁通配管24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控制室外热交换器15的气体侧的过热度,从而可避免低压侧压力上升以及排出温度上升。另外,通过控制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可以避免高压侧压力的上升,而且能够实现效率好的运行状态。
另外,在偏热运行模式下,在由外气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外气温度与蒸发温度之差成为规定值以下(第五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例如成为2℃以下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0几乎没有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制冷剂从外气吸热的量小。在这样的运行状态时,通过使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小于规定值,或者是设成完全关闭并由室内热交换器14实施完全排热回收运行,能够实现效率好的运行状态。
进而,与全热运行模式同样,在外气温度低的低温外气条件下进行热水供给运行而使得排出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可以避免排出温度的上升。
<全冷运行模式>
在全冷运行模式下,四通阀11被控制成为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延长配管12与室内气体配管13连接的状态。另外,利用单元303是制冷运行模式,热水供给单元304不进行热水供给运行,控制成,第一电磁阀2关闭,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三电磁阀27关闭。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室内送风机15、室外送风机21。这样,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二电磁阀10流动。另外,由于在热水供给单元304中不进行热水供给运行,所以,供水泵6被控制成为停止的状态。
流入到第二电磁阀10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向室外热交换器20流动,与由室外送风机21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流过开度为完全打开的室外减压机构19之后,被分配成为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流动的部分和在吸入旁通配管26流动的部分。流入到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的制冷剂被在低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在从过冷却热交换器18流出之后,被分配成为在液体延长配管9流动的部分和在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部分。
流入到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向分支单元302流入,在室内液体配管16流动,由室内减压机构17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从分支单元302流出,流入利用单元303。流入到利用单元303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4,与由室内送风机15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此,室内减压机构17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该过热度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中说明过的那样。另外,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被控制成全部关闭。
室内减压机构17由于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而使得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所以,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热度的状态。这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流动着与在设置有利用单元303的空调空间中所要求的制冷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随后经由室内气体配管13和分支单元302之后,在气体延长配管12流动,经由四通阀11与流经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汇流。
另一方面,流入到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在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减压之后,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由在高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加热,与经过了四通阀11的制冷剂汇流。之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201检测的压力演算冷凝温度,根据该冷凝温度与由中间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0检测的温度之差求算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
另一方面,流入到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在由吸入减压机构25减压之后,与从储蓄器22流出的制冷剂汇流。在此,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在通常运行时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完全关闭。
向储蓄器22流入的制冷剂随后与流经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汇流,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另外,根据利用单元303所要求的制冷负荷由控制部103进行控制而使得在压缩机1中蒸发温度变成规定值。另外,根据由外气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外气温度由控制部103进行控制而使得在室外送风机21中冷凝温度变成规定值。
<偏冷运行模式>
在偏冷运行模式中,四通阀11被控制成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0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延长配管12与室内气体配管13连接的状态。另外,利用单元303为制冷运行模式,热水供给单元304为热水供给运行模式,控制成,第一电磁阀2打开,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三电磁阀27关闭。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供水泵6、室内送风机15、室外送风机21。这样,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成在第一电磁阀2或者第二电磁阀10流动。
流入到第一电磁阀2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延长配管3以及热水供给气体配管4而向热水供给单元304流入。流入到热水供给单元304的制冷剂向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入,与由供水泵6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出。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中加热了水的制冷剂经由热水供给液体配管7向分支单元302流入,由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减压,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二相或者液相的制冷剂。之后,与流经液体延长配管9的制冷剂汇流,流入室内减压机构17。
在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中,控制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中,流动着与在设置有热水供给单元304的空间的热水的利用状况下所要求的热水供给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另外,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该过冷却度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中说明过的那样。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电磁阀10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向室外热交换器20流入,与由室外送风机21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由室外减压机构19减压之后,被分配成为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流动的部分和在吸入旁通配管26流动的部分。流入到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的制冷剂被在低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在从过冷却热交换器18流出之后,被分配成为向液体延长配管9流动的部分和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部分。
在此,室外减压机构19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室外热交换器20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201检测的压力演算冷凝温度,根据该冷凝温度与由室外液体温度传感器212检测的温度之差求得室外热交换器20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
在液体延长配管9流动的制冷剂向分支单元302流入,与经过了热水供给减压机构8的制冷剂汇流。之后,在室内液体配管16流动,由室内减压机构17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流入利用单元303。流入到利用单元303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14流入,与由室内送风机15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此,室内减压机构17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该过热度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说明过的那样。
室内减压机构17由于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而使得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规定值,所以,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热度的状态。这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流动着与在设置有利用单元303的空调空间中所要求的制冷负荷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随后经由室内气体配管13和分支单元302之后,在气体延长配管12流动,经由四通阀11与在低压旁通配管24流过的制冷剂汇流。
另一方面,流入到低压旁通配管24的制冷剂在由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减压之后,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由在高压侧流动的制冷剂加热,与经过了四通阀11的制冷剂汇流。之后,向储蓄器22流入。
在此,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变成规定值那样的开度。中间压以及低压的差压的求算方法像在全热运行模式中说明过的那样。
另一方面,流入到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在由吸入减压机构25减压之后,与从储蓄器22流出的制冷剂汇流。在此,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由控制部103控制成为完全关闭。
向储蓄器22流入了的制冷剂随后与流经吸入旁通配管26的制冷剂汇流,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在偏冷运行模式下外气温度高时进行高温热水供给(例如60℃的热水供给)的情况下,通过由室内减压机构17控制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控制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可以避免低压侧压力上升。另外,根据控制部103的通常运行,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过热度通过控制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而成为规定值,但通过增大该过热度的目标值,由室内减压机构17控制向低压旁通配管24流动的液体制冷剂量。
在低压侧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通过使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小于规定值,使液体制冷剂向低压旁通配管24旁通,减小室内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流量。在储蓄器22的入口处由于制冷剂变成饱和气体,所以,随着液体制冷剂在低压旁通配管24中流动,室内热交换器14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变大。若室内热交换器14的过热度变大,则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气体制冷剂变多,能够降低低压侧压力。另外,由低压旁通减压装置23进行调整而使得过冷却热交换器18的高压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变成规定值以下,通过增大室内热交换器14的过热度,能够降低低压侧压力。
另外,根据依靠控制部103的通常运行控制,控制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0的液体侧的制冷剂成为过冷却液。因此,在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的入口处确保了液体制冷剂,通过使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小于规定值,能够使液体制冷剂流向低压旁通配管,能够使液体制冷剂向储蓄器22的入口流动。
这样,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由室内减压机构17或者低压旁通减压装置23控制流向低压旁通配管24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控制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可以避免低压侧压力上升。为此,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获得高的热水供给能力。
另外,与全热运行模式的情况同样,通过控制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可以避免高压侧压力的上升,且能够实现效率好的运行状态。
进而,与全热运行模式同样,在外气温度低的低温外气条件下进行热水供给运行、排出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可以避免排出温度的上升。
如上所述,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也能够在运行效率高的状态下确保热水供给能力。因此,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中,即使在高温外气条件下在包括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和偏冷运行模式的通常运行中、利用单元303进行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同时热水供给单元304进行热水供给运行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高效的运行。
另外,在应用二氧化碳那样的动作压力成为临界压力以上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在拟临界温度以下变成液体制冷剂,因而,通过替代饱和温度而利用拟临界温度来定义过冷却度,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的内容。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基于图6对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作用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该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行、能够同时处理在利用侧单元中选择的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和热水供给单元中的热水供给运行的三管式的多联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该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能够同时进行空调运行和热水供给运行,而且,即使在高温外气温度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输出热水温度,能够实现高效的运行。
[装置构成]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的回路构成形成为,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拆除了旁通回路(低压旁通配管24)、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3、过冷却热交换器18以及储蓄器22,将具有作为贮存中间压或者高压的剩余制冷剂的液体接收器的功能的接收器28设置在位于分支单元302与室外减压机构19和吸入减压机构25的分支部之间的液体延长配管9上。也就是,热源单元301所具备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作为要素设备具有:压缩机1、四通阀11、室外热交换器20、三个电磁阀、室外减压机构19、吸入减压机构25和接收器28。
[动作]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同样,能够执行四个运行模式(全热运行模式、偏热运行模式、偏冷运行模式、全冷运行模式)。
在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0中,没有储蓄器,剩余制冷剂由接收器28贮存。为此,当在高温外气条件下存在热水供给负荷的情况下低压侧压力上升时,即使在蒸发器使过热度变大,在高压侧由接收器28贮存剩余制冷剂,因而,高压侧的压力不上升。为此,在室外热交换器20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全热运行模式以及偏热运行模式下,通过使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小于规定值而增大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可以避免低压侧压力的上升。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的偏冷运行模式下,通过使室内减压机构17的开度小于规定值而增大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可以避免低压侧压力的上升。
另外,在高温外气条件下排出温度上升的情况下,通过使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大于规定值,能够减小室外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减小压缩机1的吸入过热度。为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
进而,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同样,通过控制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5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可以避免高压侧压力的上升,而且能够实现效率好的运行状态。
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同样,在偏热运行模式下由外气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外气温度与蒸发温度之差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例如成为2℃以下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几乎没有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制冷剂从外气吸热的量小。在这样的运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室外减压机构19的开度小于规定值,或者是设为完全关闭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实施完全排热回收运行,能够获得效率好的运行状态。
另外,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0同样,在低温外气条件下进行热水供给运行,在排出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吸入减压机构25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可以避免排出温度的上升。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第一电磁阀,3热水供给延长配管,4热水供给气体配管,5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6供水泵,7热水供给液体配管,8热水供给减压机构,9液体延长配管,10第二电磁阀,11四通阀,12气体延长配管,13室内气体配管,14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送风机,16室内液体配管,17室内减压机构,18过冷却热交换器,19室外减压机构,20室外热交换器,21室外送风机,22储蓄器,23低压旁通减压机构,24低压旁通配管,25吸入减压机构,26吸入旁通配管,27第三电磁阀,28接收器,100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101测定部,102演算部,103控制部,200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201排出压力传感器,203热水供给气体温度传感器,204热水供给液体温度传感器,205水入口温度传感器,206水出口温度传感器,207室内气体温度传感器,208室内液体温度传感器,209室内吸入温度传感器,210中间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1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12室外液体温度传感器,213室外气体温度传感器,214外气温度传感器,215低压液体温度传感器,216低压气体温度传感器,217吸入压力传感器,301热源单元,302分支单元,303利用单元,304热水供给单元。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台或者多台利用单元,该利用单元至少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
一台或者多台热水供给单元,该热水供给单元至少搭载有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
一台或者多台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和上述热水供给单元连接,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热源侧减压机构、使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向低压侧旁通的旁通回路、设于上述旁通回路的低压旁通减压机构、储蓄器以及过冷却热交换器,该过冷却热交换器使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与在上述旁通回路流动的低压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和
一台或者多台分支单元,该分支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以及上述热水供给单元和上述热源单元连接,搭载有利用侧减压机构以及热水供给减压机构,该利用侧减压机构根据上述利用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该热水供给减压机构根据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
当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低压旁通减压机构的开度,对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或者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进行控制,使得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变成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低压旁通减压机构,
当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时,
被控制成为使得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低压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先确定的规定值那样的开度,
当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时,
被控制成为使得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高压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成预先确定的规定值那样的开度。
3.一种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台或者多台利用单元,该利用单元至少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
一台或者多台热水供给单元,该热水供给单元至少搭载有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
一台或者多台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和上述热水供给单元连接,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热源侧减压机构以及接收器;和
一台或者多台分支单元,该分支单元与上述利用单元以及上述热水供给单元和上述热源单元连接,搭载有利用侧减压机构以及热水供给减压机构,该利用侧减压机构根据上述利用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该热水供给减压机构根据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运行状态对流入上述热水供给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
当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热源侧减压机构或者上述利用侧减压机构的开度,对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或者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进行控制,使得蒸发压力或者根据该蒸发压力演算的蒸发温度变成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时,
上述热源侧减压机构被控制成为使得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变成预先确定的规定值那样的开度,
当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时,
上述利用侧减压机构被控制成为使得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变成预先确定的规定值那样的开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冷凝压力或者根据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演算的冷凝温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二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热水供给减压机构的开度对上述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进行控制,使得冷凝压力或者根据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演算的冷凝温度变成上述第二规定值以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热水供给减压机构的开度控制上述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的过冷却度,使得运行效率变成最高。
7.如权利要求1、2、5或者6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三规定值以上、且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四规定值以上时,
使上述低压旁通减压机构的开度大于规定值,减小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的过热度,使得上述排出温度变成上述第四规定值以下。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上述热水供给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冷凝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运行中,
当外气温度与蒸发温度之差变成预先确定的第五规定值以下时,
使上述热源侧减压机构的开度小于规定值或者完全关闭,进行完全排热回收运行。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或者上述接收器与上述热源侧减压机构之间向上述压缩机的吸入部连接的第二旁通回路、和设于上述第二旁通回路的吸入减压机构,
当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变成预先确定的第六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上述吸入减压机构的开度,使得上述排出温度变成上述第六规定值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动作压力为临界压力以上的制冷剂,根据拟临界温度求得过冷却度。
CN201080065784.6A 2010-04-05 2010-04-05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Active CN102844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2480 WO2011125111A1 (ja) 2010-04-05 2010-04-05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630A true CN102844630A (zh) 2012-12-26
CN102844630B CN102844630B (zh) 2015-01-28

Family

ID=44762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5784.6A Active CN102844630B (zh) 2010-04-05 2010-04-05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68766B2 (zh)
EP (1) EP2557377B1 (zh)
JP (1) JP5634502B2 (zh)
CN (1) CN102844630B (zh)
ES (1) ES2877210T3 (zh)
WO (1) WO201112511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2291A (zh) * 2013-12-25 2014-04-09 刘拴强 可制备冷或热媒并同时处理空气热湿负荷的空调装置
CN104344599A (zh) * 2013-08-08 2015-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4567135A (zh) * 2013-10-17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7166478A (zh) * 2016-03-07 2017-09-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910B (zh) * 2011-01-27 2015-08-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以及热泵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256767B (zh) * 2012-02-15 2015-04-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的水侧换热器蒸发温度的方法及空调
EP2631565B1 (en) * 2012-02-24 2018-10-10 Airbus Operations GmbH Cool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with a two-phase refrigerant
JP2013178046A (ja) * 2012-02-29 2013-09-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JP5865482B2 (ja) * 2012-03-15 2016-0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29450B2 (ja) * 2012-04-16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51401B2 (ja) * 2012-06-12 2016-1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装置
JP6024341B2 (ja) * 2012-09-27 2016-1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797605B2 (en) * 2013-01-07 2017-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system
WO2014128831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28830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75335B1 (en) * 2013-03-12 2018-1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GB2528212B (en) * 2013-05-24 2020-01-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3423917B (zh) * 2013-07-10 2015-07-22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NO20131147A1 (no) * 2013-08-27 2014-12-22 Langaaker John Magne Multifunksjons varmepumpe
CN103697543A (zh) * 2013-12-25 2014-04-02 刘拴强 可处理空气热湿负荷并同时制备冷水或热水的空调装置
US9732998B2 (en) 2014-03-11 2017-08-15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of using a reversing valve to control at least two HVAC systems
EP3191772A1 (en) * 2014-04-09 2017-07-19 Maurizio Tropea Apparatus for air-conditioning of environments in the marine field
JP6621616B2 (ja) * 2014-09-03 2019-12-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冷媒量検知装置
WO2016084186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5115199B (zh) * 2015-07-06 2017-10-3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的冷媒分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JP6330778B2 (ja) * 2015-10-16 2018-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加熱装置
JP6149912B2 (ja) * 2015-10-16 2017-06-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加熱装置
US10794620B2 (en) * 2016-09-12 2020-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2071963B1 (ko) * 2018-03-09 2020-01-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소음 저감형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9386985B (zh) 2018-10-22 2020-07-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09386989B (zh) * 2018-10-22 2020-07-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5151767A (zh) * 2020-02-20 2022-10-04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JP7331822B2 (ja) * 2020-02-20 2023-08-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462769B1 (ko) 2020-11-26 2022-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멀티 공조 시스템
US12108571B2 (en) 2021-05-06 2024-10-01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s cabinet cooling system
US11959669B2 (en) 2021-05-06 2024-04-16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Bimodal cooling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577A (ja) * 1991-06-27 1993-01-14 Sanden Corp ヒ−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JPH06265232A (ja) * 1993-03-11 1994-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JPH1114177A (ja) * 1997-06-26 1999-01-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738995A (zh) * 2003-08-25 2006-02-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2009139014A (ja) * 2007-12-06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1666560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6864B2 (ja) 1988-05-06 1994-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房給湯機
US5117645A (en) * 1990-05-23 1992-06-02 Inter-City Products Corporation (Us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saturation sensor
JP2554208B2 (ja) 1991-02-18 1996-11-13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3635665B2 (ja) * 1992-05-28 2005-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936961B2 (ja) * 1993-06-18 1999-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744763B2 (ja) * 2000-02-24 2006-02-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112708A (ja) * 2004-10-14 2006-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3894221B1 (ja) * 2005-08-29 2007-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931848B2 (ja) 2008-03-31 2012-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用室外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577A (ja) * 1991-06-27 1993-01-14 Sanden Corp ヒ−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JPH06265232A (ja) * 1993-03-11 1994-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JPH1114177A (ja) * 1997-06-26 1999-01-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738995A (zh) * 2003-08-25 2006-02-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1666560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JP2009139014A (ja) * 2007-12-06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4599A (zh) * 2013-08-08 2015-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4344599B (zh) * 2013-08-08 2018-10-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4567135A (zh) * 2013-10-17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567135B (zh) * 2013-10-17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712291A (zh) * 2013-12-25 2014-04-09 刘拴强 可制备冷或热媒并同时处理空气热湿负荷的空调装置
CN103712291B (zh) * 2013-12-25 2017-01-11 刘拴强 可制备冷或热媒并同时处理空气热湿负荷的空调装置
CN107166478A (zh) * 2016-03-07 2017-09-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630B (zh) 2015-01-28
US9068766B2 (en) 2015-06-30
US20130019624A1 (en) 2013-01-24
EP2557377A4 (en) 2014-12-03
EP2557377B1 (en) 2021-06-02
JPWO2011125111A1 (ja) 2013-07-08
WO2011125111A1 (ja) 2011-10-13
EP2557377A1 (en) 2013-02-13
JP5634502B2 (ja) 2014-12-03
ES2877210T3 (es)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63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0434840C (zh) 空调装置
JP412382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605498B2 (en) Heat pump apparatus
CN102095267B (zh) 空调装置
JP5373964B2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CN107178833B (zh)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JP616100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温水生成装置
JP5455521B2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CN101762109A (zh) 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US9080778B2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combined system
JPWO2006003925A1 (ja) 冷凍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90818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CN203375758U (zh) 制冷循环系统
CN103836847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水生成装置
CN103292523A (zh) 一种带有回热器的冷热双制空调系统
US10539343B2 (en) Heat source side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755856A (zh) 热泵装置
CN103842743A (zh) 热泵
CN101118088A (zh) 一种多级串联水路一次加热式热泵热水机
KR101372146B1 (ko) 난방능력이 향상된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KR20100005736U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
JPWO201919817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