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9515B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9515B
CN102829515B CN201210192589.0A CN201210192589A CN102829515B CN 102829515 B CN102829515 B CN 102829515B CN 201210192589 A CN201210192589 A CN 201210192589A CN 102829515 B CN102829515 B CN 1028295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tation
air
rectification part
motor support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25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9515A (zh
Inventor
永富吉成
远谷义德
梶原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9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9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9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9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支承送风装置(22)的风扇电动机(23),利用送风装置使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通过各电动机支承台外侧的第一空间(P)及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之间的第二空间(Q)向上方吹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上板部(72)设置有自电动机支承台的内板部(74)至外板部(73)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下游侧整流部件(81),该下游侧整流部件能够根据流过第一空间的空气流,将流过第二空间的空气流沿送风装置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室外风扇将通过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这种类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已知有在框体上部具有送风机并且利用送风机将自框体侧面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室外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室外单元中,将上述送风机的电动机载置在截面呈コ形的电动机支承台上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该电动机支承台配置成使コ形开口朝向电动机侧,通过设置堵塞コ形开口的整流部件来谋求抑制空气涡流的产生。并且,在电动机支承台的面上,在流过电动机支承台周围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面上,设置有朝向上游侧突出的三角形的整流部件,通过利用三角形的整流部件对空气流进行整流来谋求降低通风阻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8584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室外单元中,由于整流部件设置在成为电动机支承台的上游侧的下面侧,在电动机支承台下游侧的上面侧未被整流,因此,存在不怎么能够降低通风阻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通风阻力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支承室外风扇的电动机,利用所述室外风扇使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通过各电动机支承台外侧的第一空间及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之间的第二空间向上方吹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上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能够根据通过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流将通过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流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整流部件具有:沿着各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外表面向上方延伸的铅直板部、自各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内表面侧朝向所述铅直板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动机经由配置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面的撑条被固定,所述整流部件在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长度方向上在所述撑条的两侧一体地配置并且具有使所述撑条向上方露出的切口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下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上游侧整流部件,该上游侧整流部件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并到达该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设置所述整流部件及所述上游侧整流部件,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分别形成有剖视呈大致菱形的整流部,该整流部的上端部朝向下游侧地指向外部上方。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该空调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安装有上游侧整流部件及下游侧整流部件的电动机支承台的剖面图。
图7是上游侧整流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下游侧整流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整流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外单元
11单元外壳(框体)
17、17电动机支承台
21热交换器
22送风装置(室外风扇)
23风扇电动机(电动机)
54、54安装撑条(撑条)
60、260整流部
61上游侧整流部件
71开口
72上板部(上面部)
73外板部(外表面)
74内板部(内表面)
81、281下游侧整流部件(整流部件)
81A顶点部(整流部的上端部)
287切口部
P第一空间
Q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结构的空调装置由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使制冷剂在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从而进行制冷运转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在室外,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并向外部空气放出热,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并自外部空气吸收热。另外,以下所述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向表示在设置有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
图1是室外单元10的侧剖面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室外单元10具有大致长方体箱形状的单元外壳(框体)11,该单元外壳11构成为具有:底板12、从该底板12的四个角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支柱14、以及前面板15(图2)。
如图2所示,在底板12上配置有俯视时弯曲成大致コ形而形成的热交换器21,如图1所示,在该热交换器21的上部配置有送风装置(室外风扇)22。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21构成单元外壳11的侧面部,自该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沿着背面及右侧面配置。
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22构成为具有:配置在热交换器21上方的风扇电动机(电动机)23和安装在该风扇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51上的螺旋桨式风扇24。
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23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表示未安装后述的整流部60(图4)的状态。
在热交换器21的上面设置有沿着热交换器21的コ形形状形成为框状的上部架16。如图3所示,上部架16具有:沿着コ形热交换器21的左侧面、背面及右侧面的上表面分别设置的板状框架板16A、16B、16C、将框架板16A、16C的前端连结的连结板16D。上部架16的四个角部与各支柱14连结。
在框架板16B和连结板16D之间,架设有与框架板16A、16C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风扇电动机23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
风扇电动机23具有圆柱状的本体部52和从本体部52向上方延伸且支承螺旋桨式风扇24的电动机轴51(图1)。螺旋桨式风扇24具有树脂制轮毂45、在该轮毂45的外周具有规定的叶片角度且按照规定的间隔一体成形的多片叶片46、46。
在本体部52上,在其外周部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53,并且形成有沿外周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一对安装撑条(撑条)54、54。安装撑条54、54配置成自外侧夹持本体部52,并且设置成相互平行。
风扇电动机23的本体部52配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并且,安装撑条54、54载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利用自上方贯穿安装撑条54、54的多个固定螺栓55将风扇电动机23紧固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另外,风扇电动机23配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如图1所示,在螺旋桨式风扇24的周围设置有将螺旋桨式风扇24的吸入侧的空气向吹出侧引导的圆筒状的喇叭口25,喇叭口25的吹出开口25A由用于防止人体等接触螺旋桨式风扇24的风扇护罩27(图4)覆盖。另外,在喇叭口25的周围隔着泡沫聚苯乙烯等隔热材料26设置有装饰面板(未图示)。螺旋桨式风扇24配置成位于コ形热交换器21的中央。
若利用风扇电动机23驱动螺旋桨式风扇24旋转,则外部空气自室外单元10的周围、更具体地说如图中箭头X所示自单元外壳11的除前面之外的左侧面侧、背面侧及右侧面侧被吸入单元外壳11内,并流过设置于该单元外壳11上面部的喇叭口25的吹出开口25A排出到外部。即,该室外单元10构成为将热交换后的空气自上方吹出的上方吹出型室外单元。
在单元外壳11内,在底板12上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压缩机(未图示)、储压器31、油分离器32及接收槽33,并且,配管连接并收纳有四通阀(未图示)和膨胀阀(未图示)之类的阀体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作为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一端侧经由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作为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另一端侧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储压器31在风扇电动机23的下方位于底板12的大致中央。
另外,在本结构中,压缩机配置在单元外壳11的前面侧,在该压缩机的上方空间配置有电装盒34,在该电装盒34配设有用于控制空调装置的控制基板等各种电装单元。因此,通过拆下前面板15,作业者自前面侧能够容易地对单元外壳11内的部件进行维护作业。附图标记35是设置在压缩机上方且用于防止雨滴直接落到压缩机上的罩板。
图4及图5是表示送风装置22的剖面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设置有用于减小在电动机支承台17周围流动的空气流的通风阻力的整流部60,该整流部60构成为具有:位于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游侧的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位于电动机支承台17、17下游侧的下游侧整流部件(整流部件)81。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下游侧整流部件81由金属制板材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框状上部架16的开口部16E的大致中央设置有电动机支承台17、17,因此,流过上部架16的开口部16E的空气包括流过各电动机支承台17、17外侧的第一空间P的空气及流过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即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内侧的第二空间Q的空气。
图6是安装有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下游侧整流部件81的电动机支承台17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动机支承台17、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下游侧整流部件81以风扇电动机23为基准左右对称地设置,因此,在此为了简化说明,仅对右侧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电动机支承台17是截面形成为コ形的棒材,以コ形开口71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上部架16上。电动机支承台17具有:载置有安装撑条54、54的大致水平的上板部(上面部)72、自上板部72的宽度方向的外端向下方延伸的外板部(外表面)73、自上板部72的宽度方向的内端向下方延伸的内板部(内表面)74。电动机支承台17、17是金属制的槽部件,容易得到。
图7是上游侧整流部件61的立体图。
上游侧整流部件61形成为截面呈大致V形的棒状,该上游侧整流部件61具有:沿着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大致铅直地向下方延伸的铅直板部62、自铅直板部62的下端朝向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的下端且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63。
上游侧整流部件61配置成自下方覆盖电动机支承台17下面部的开口71,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大致整个长度,以与上部架16的开口部16E的大致整个长度重叠的方式设置有一个上游侧整流部件61。上游侧整流部件61的截面形状在其整个长度上相同。
在上游侧整流部件61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铅直板部62及倾斜板部63的上端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地与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及内板部74的外表面抵接的固定板部64、64。另外,在铅直板部62及倾斜板部63的上端未形成固定板部64、64的部分构成与外板部73及内板部74的下端部外表面抵接的抵接部65。
上游侧整流部件61利用穿过固定板部64、64的孔64A的多个螺栓66紧固在外板部73及内板部74上。
上游侧整流部件61被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上时,形成为朝向下方越来越细的大致三角形的凸状,V形的顶点部61A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突出。倾斜板部63的外表面部构成自顶点部61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63A。倾斜面63A自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至外板部73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
上游侧整流部件61的顶点部61A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偏向风扇电动机23侧的位置,并位于铅直板部62的下端。因此,自上游侧整流部件61的下方上升并到达电动机支承台17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碰到倾斜板部63而如气流W1所示被整流,该气流W1沿着倾斜面63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斜上方流动,并沿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方向流动。即,与例如上游侧整流部件的顶点部位于电动机支承台17宽度方向的中央的结构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沿着倾斜面63A流到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因此,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流到螺旋桨式风扇24的转速高的外径部侧,从而可以增大风量。
图8是下游侧整流部件81的立体图。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下游侧整流部件81形成为截面呈大致V形的棒状,并具有:沿着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大致铅直地向上方延伸的铅直板部82、沿着内板部74延伸后朝向铅直板部82的上端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83。
下游侧整流部件81配置成自上方覆盖电动机支承台17上表面的上板部72,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除设置有风扇电动机23的撑条54、54的中央部之外的两端侧,设置有一对下游侧整流部件81。
在下游侧整流部件81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铅直板部82及倾斜板部83的下端,分别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地与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及外板部73的外表面抵接的固定板部84、84。另外,在铅直板部82及倾斜板部83的下端未形成固定板部84、84的部分构成与内板部74及外板部73的上端部外表面抵接的抵接部85。
下游侧整流部件81利用穿过固定板部84、84的孔84A的螺栓86紧固在外板部73及内板部74上。
下游侧整流部件81被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上时,其形成为朝向上方越来越细的大致三角形的凸状,V形的顶点部81A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突出。倾斜板部83的外表面部成为自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至外板部73朝向顶点部81A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倾斜面83A。
下游侧整流部件81的顶点部81A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偏向单元外壳11外侧面侧的位置,并位于铅直板部82的上端。自上游侧经由电动机支承台1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在流过外侧的第一空间P及内侧的第二空间Q时利用下游侧整流部件81被整流。详细地说,流过第二空间Q的空气利用流过第一空间P的空气流被引到外侧并如气流W2所示被整流,沿着倾斜面83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斜上方流动。
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上板部72侧未设置下游侧整流部件81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上板部72的上方产生空气紊乱,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例如下游侧整流部件的顶点部位于电动机支承台17的宽度方向中央的结构相比,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沿着倾斜面83A流到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因此,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流到螺旋桨式风扇24的转速高的外径部侧,从而可以增大风量。
如图6所示,通过安装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下游侧整流部件81,在电动机支承台17形成有整流部60,该整流部60在剖视时形成为大致菱形。整流部60剖视时看到的四个板部即铅直板部62、倾斜板部63、倾斜板部83及铅直板部82的长度形成为大致相等。
整流部60朝上部外侧倾斜地配置,以使穿过顶点部61A及顶点部81A的直线L(图6)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的上方倾斜。
若利用风扇电动机23使螺旋桨式风扇24旋转,则室外单元10周围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21被吸入单元外壳11内,此后,向上方弯曲并流到送风装置22侧,从吹出开口25A向上方吹出。此时,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周围流动的空气流利用整流部60的倾斜面63A及倾斜面83A被整流成向上部外侧流动,大部分空气向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部侧流动。因此,可以防止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周围流动的空气流大致垂直地碰到电动机支承台17的表面、防止上述空气流大量地流到风扇电动机23侧,从而可以使空气流顺畅地流到螺旋桨式风扇24。
另外,由于铅直板部62、倾斜板部63、倾斜板部83及铅直板部82的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可以使沿着铅直板部62及倾斜板部83流过第二空间Q的内侧空气流和沿着倾斜板部63及铅直板部82流过第一空间P的外侧空气流的流过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可以防止空气流的紊乱,可以降低整流部60的通风阻力。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支承送风装置22的风扇电动机23,利用送风装置22使通过单元外壳11内的热交换器21自侧方吸入的空气通过各电动机支承台17、17外侧的第一空间P及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的第二空间Q向上方吹出,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各自的上板部72设置有自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内板部74至外板部73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下游侧整流部件81,该下游侧整流部件81能够根据流过第一空间P的空气流将流过第二空间Q的空气流沿送风装置22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可以使流过第二空间Q的空气沿送风装置22的外径方向流动,从而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另外,下游侧整流部件81具有:沿着各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外板部73向上方延伸的铅直板部82、自各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内板部74朝向铅直板部82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83,可以利用铅直板部82对流过第一空间P的空气进行整流,并且可以利用倾斜板部83对流过第二空间Q的空气进行整流,因此,可以防止各电动机支承台17、17下游侧的空气紊乱,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另外,由于可以将到达电动机支承台17、17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利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下面部的上游侧整流部件61沿送风装置22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并且,通过设置下游侧整流部件81及上游侧整流部件61,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分别形成有剖视呈大致菱形的整流部60,整流部60的上端部即顶点部81A朝向下游侧地指向外部上方,因此,可以利用整流部60沿送风装置22的外径方向对空气进行引导,从而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另外,由于整流部60为菱形,整流部60的内侧及外侧的路径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该整流部60构成为具有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下游侧整流部件81,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游侧整流部件61而仅通过下游侧整流部件81构成整流部60。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盖部件等堵住コ形开口71。另外,也可以在截面为矩形的电动机支承台的上面设置下游侧整流部件81。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游侧整流部件81、81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除设置有风扇电动机23的撑条54、54的中央部之外的两端侧设置有一对的结构,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整流部件281未被分割而一体设置。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整流部260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设置有用于减小在电动机支承台17周围流动的空气流的通风阻力的整流部260,整流部260具有上游侧整流部件61及覆盖上板部72的下游侧整流部件281。下游侧整流部件281具有铅直板部82及倾斜板部83。
下游侧整流部件281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对下游侧整流部件81、81利用使铅直板部82沿长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板部286进行结合而一体地形成。在下游侧整流部件28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切口部287。撑条54、54的端部及各固定螺栓55从切口部287向上方露出。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风扇电动机23经由配置于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上板部72的撑条54、54被固定,各下游侧整流部件281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长度方向上在撑条54、54的两侧一体地配置并且具有使撑条54、54向上方露出的切口部287,因此,可以一体地设置下游侧整流部件281,从而能够简化结构,并且,由于撑条54、54自切口部287露出,因此,即便不拆下下游侧整流部件281也可以经由切口部287够到撑条54、54,从而能够容易地装卸风扇电动机23,因此作业性好。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支承室外风扇的电动机,利用所述室外风扇使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通过各电动机支承台外侧的第一空间及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之间的第二空间向上方吹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上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能够根据通过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流将通过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流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具有:沿着各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外表面向上方延伸的铅直板部、自各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内表面侧朝向所述铅直板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经由配置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面的撑条被固定,所述整流部件在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长度方向上在所述撑条的两侧一体地配置并且具有使所述撑条向上方露出的切口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下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上游侧整流部件,该上游侧整流部件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并到达该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通过设置所述整流部件及所述上游侧整流部件,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分别形成有剖视呈大致菱形的整流部,该整流部的上端部朝向下游侧地指向外部上方。
CN201210192589.0A 2011-06-13 2012-06-12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Active CN102829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0850 2011-06-13
JP2011130850A JP5877364B2 (ja) 2011-06-13 2011-06-1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9515A CN102829515A (zh) 2012-12-19
CN102829515B true CN102829515B (zh) 2016-08-03

Family

ID=47332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2589.0A Active CN102829515B (zh) 2011-06-13 2012-06-12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77364B2 (zh)
CN (1) CN1028295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2171B2 (ja) * 2016-02-08 2020-05-1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8194216A (ja) * 2017-05-16 2018-12-0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室外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4C (zh) * 1997-05-29 2004-05-19 大宇电子有限公司 冷却室内空调器的冷凝器的装置
JP2004156800A (ja) * 2002-11-05 2004-06-0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3985840B2 (ja) * 2005-11-01 2007-10-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0079911A2 (en) * 2009-01-09 2010-07-1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US20110127019A1 (en) * 2009-11-27 2011-06-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Bell-mouth structure of air blow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9230U (zh) * 1988-12-23 1990-07-16
JP5322542B2 (ja) * 2008-09-05 2013-10-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4C (zh) * 1997-05-29 2004-05-19 大宇电子有限公司 冷却室内空调器的冷凝器的装置
JP2004156800A (ja) * 2002-11-05 2004-06-0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3985840B2 (ja) * 2005-11-01 2007-10-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0079911A2 (en) * 2009-01-09 2010-07-1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US20110127019A1 (en) * 2009-11-27 2011-06-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Bell-mouth structure of air blow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02643A (ja) 2013-01-07
CN102829515A (zh) 2012-12-19
JP5877364B2 (ja) 201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4848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ダクト型室内機
CN10282951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JP625239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EP2180266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EP2711641B1 (en) Outdo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device
EP2711640B1 (en) Outdo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device
EP2957443B1 (en) Outdoor cooling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EP1050720A2 (en) Air conditioner
JP532254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EP2535660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36248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化粧パネル、吹出口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008993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150292788A1 (en) Condenser exhaust fan location within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unit
CN10282951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JP6566060B2 (ja)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102878623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JP20021068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5448461U (zh) 制冷设备
CN20987713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JP4081681B2 (ja) 室内機本体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2401433A (zh)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CN215337011U (zh) 一种蒸发器导水结构、风管机及空调器
JP6155737B2 (ja) 空調室内機
JPS6326293B2 (zh)
JP5241689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