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5908A -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5908A
CN102825908A CN201210193584XA CN201210193584A CN102825908A CN 102825908 A CN102825908 A CN 102825908A CN 201210193584X A CN201210193584X A CN 201210193584XA CN 201210193584 A CN201210193584 A CN 201210193584A CN 102825908 A CN102825908 A CN 102825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
main scanning
scanning direction
record head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35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5908B (zh
Inventor
曾根原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25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5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5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59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2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downwardly on flat surfaces, e.g. of books, drawings, boxes, envelopes, e.g. flat-bed ink-jet prin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及图像记录方法。该图像记录装置具备:控制部,其通过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检测部,其对被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记录图像的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执行多次从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形成行图像的主扫描,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该图像记录装置从记录头所具备的喷嘴向被支承于压印板上的记录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印刷图像。该图像记录装置的记录头被构成为,具备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且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自如。而且,记录头执行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同时,从各个喷嘴朝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的主扫描。通过该主扫描,从而在记录介质上,于副扫描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由一个喷嘴形成的、在主扫描方向延伸的一行量的图像(行图像)。
然而,在如上文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中,通过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具体而言,通过交替执行上述的主扫描、和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副扫描,来执行多次主扫描即可。也就是说,当完成一次主扫描时,将执行副扫描,从而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另外,在该副扫描之后,再次执行主扫描,从而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由此,在通过刚才的主扫描而已经形成的多个行图像之间,形成由新的主扫描产生的行图像。通过以该要领来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能够在先前所形成的行图像之间形成新的行图像,进而印刷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但是,当以这种方式实施印刷时,由于记录介质会因水分或温度而在副扫描方向上拉伸,因此有可能产生如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执行多次主扫描,而在先前所形成的多个行图像之间形成新的行图像的结构中,由在不同的时刻被执行的主扫描所形成的行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邻接。因此,当关注邻接的行图像时,从形成一个行图像的主扫描起,到形成另一个行图像的主扫描为止的期间内,记录介质会在副扫描方向上拉伸,从而有可能在上述一个行图像和另一个的行图像之间产生液体(油墨)被漏掉的间隙。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2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次执行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的图像记录技术中,抑制行图像之间的间隙的产生的技术,并且在所述主扫描中,从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以形成行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件,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记录头,其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移动自如,并向被支承于支承部件上的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控制部,其通过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检测部,其对被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图像记录方法中,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根据对被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果而被调节。
在以此种方式构成的发明(图像记录装置及图像记录方法)中,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以此种方式而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因此,通过在不同的时刻所执行的主扫描而被形成的行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排列。而且,在这种结构中,当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拉伸时,有可能产生如上文所述的间隙。
对于这种问题,本发明通过在副扫描方向上对形成行图像的位置进行调节来应对。也就是说,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发明中,行图像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位置能够通过改变为了形成该行图像而执行主扫描的记录头在副扫描方上的位置,来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从而改变在该副扫描之后所执行的主扫描中的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能够对行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只要能够根据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的拉伸,而对副扫描中的记录头的移动量进行调节,就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因此,本发明具备对被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而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并且,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标识通过由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于记录介质上。在这种结构中,具有能够适当地对形成标识的时刻或位置进行调节的优点。
此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控制部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由记录头形成标识之后所执行的副扫描中,使记录头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
另外,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标识通过由在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由于这种结构能够在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形成标识,因此无需另外执行用于形成标识的动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
此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在执行过程中实施标识的形成的主扫描中,形成该标识后再形成行图像。也就是说,在如上文所述这样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形成行图像的结构中,每当形成行图像时,附着于记录介质上的液量便增加,从而记录介质具有向副扫描方向拉伸的倾向。此时,优选为,使由于行图像的形成而产生的记录介质的这种拉伸,反映在标识的位移中。对此,当采用下述的结构时,即,在执行过程中实施标识的形成的主扫描中,形成该标识后再形成行图像的结构,则能够使在该行图像的形成时所产生的记录介质的拉伸反映在标识的位移中。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在形成于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的多次主扫描中,最初被执行的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形成标识。通过这种结构,从而能够使在各个主扫描中形成行图像时所产生的记录介质的拉伸,反映在标识的位移中。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可是,记录介质的延伸方式有时会根据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因此,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多个标识在副扫描方向上被形成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上。由此,副扫描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记录介质的拉伸方式的不同,能够通过标识的位移来检测。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检测部具有检测区域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与副扫描方向平行的行传感器,并根据行传感器对标识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通过使用这种行传感器,从而能够切实捕捉标识向副扫描方向的位移。
另外,记录介质可以是纸类的介质。这种纸类的介质容易因从记录头喷射的液体等的水分而拉伸,其结果为,有可能产生如上文所述的间隙。因此,优选为,通过应用本发明,来抑制该间隙的产生。
另外,记录介质也可以是薄膜类的介质。这种薄膜类的介质容易因温度而拉伸。尤其是,在支承部件对所支承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的结构中,由于温度而产生的拉伸有可能变得较为显著。因此,优选为,通过应用本发明,来抑制该间隙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印刷系统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2为局部性地表示记录单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印刷系统所具备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印刷系统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并且,在图1及以后的附图中,根据需要,为了明确装置各部分的配置关系,而一并记载了以Z轴为铅直轴的XYZ正交坐标。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各坐标轴(的箭头)指向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其相反方向为负方向,并以Z轴的正侧为上侧,以Z轴的负侧为下侧,而适当进行处理。
印刷系统100具备主机装置200和打印机300,所述主机装置200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印刷数据,所述打印机300根据从主机装置20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而对图像进行印刷。该打印机300在放卷被卷成卷筒状的长条的薄片S的同时,利用喷墨方式而对该薄片S印刷图像。
如图1所示,打印机300具备主体外壳1,所述主体外壳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形状。在主体外壳1的内部配置有:放卷部2,其从卷绕薄片S而成的卷筒R1上放卷出薄片S;印刷室3,其向被放卷出的薄片S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干燥部4,其使附着了油墨的薄片S干燥;收卷部5,其将干燥后的薄片S收卷为卷筒R2。
更加详细而言,主体外壳1内通过以平行于XY平面(即水平)的方式被配置的平板状的基台6而在Z轴方向上被上下划分,基台6的上侧成为印刷室3。在印刷室3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压印板30被固定在基台6的上表面上。压印板30具有矩形形状,并通过其平行于XY平面的上表面,而从下侧支承薄片S。而且,记录单元31对被支承于压印板30上的薄片S实施印刷。
另一方面,在基台6的下侧,配置有放卷部2、干燥部4及收卷部5。放卷部2相对于压印板30而被配置在X轴负方向的下侧(图1的左斜下方),并具备旋转自如的放卷轴21。而且,薄片S被卷绕在该放卷轴21上,从而卷筒R1被支承在该放卷轴21上。另一方面,收卷部5相对于压印板30而被配置在X轴正方向的下侧(图1的右斜下方),并具备旋转自如的收卷轴51。而且,薄片S被收卷在该收卷轴51上,从而卷筒R2被支承在该收卷轴51上。另外,干燥部4在X轴方向上的放卷部2和收卷部5之间,被配置在压印板30的正下方。并且,干燥部4相对于放卷部2及收卷部5,位于稍上侧。
而且,从放卷部2向收卷部5被输送的薄片S由7个辊71至77引导,并从印刷室3和干燥部4中依次通过。也就是说,在放卷部2所具备的放卷轴21的X轴正方向上配置有辊71,从放卷轴21向X轴正方向放卷出的薄片S被卷绕在辊71上,并向上被引导。
在辊71的上侧且印刷室3的内部,在X轴正方向上依次排列有后文所述的电晕处理器8的接地电极辊81和两个辊72、73。接地电极辊81相对于两个辊72、73而位于稍下侧。因此,从辊71向上被引导的薄片S在被卷绕在接地电极辊81上并向斜上方改变了朝向之后,向两个辊72、73被卷绕。
这些辊72、73以隔着压印板30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被笔直地排列(即水平)配置,且被进行位置调节,以使各自的顶部达到与压印板30的上表面(支承薄片S的面)相同的高度。因此,被卷绕在辊72上的薄片S在到达辊73之前的期间内,在与压印板30的上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进行水平(X轴方向)移动。而且,被卷绕在辊73上的薄片S向下被引导。
在辊73的下侧(基台6的下侧),于X轴负方向上依次排列有两个辊74、75。被卷绕在辊74和辊75上的薄片S在两个辊74、75之间以与X轴方向平行(即水平)的方式被引导。另外,在辊74、75之间配置有干燥部4。因此,被卷绕在辊74上的薄片S将朝向改变为X轴负方向,且在到达辊75之前的期间内,从干燥部4的内部通过。
在辊75的下侧,两个辊76、77在X轴正方向上依次排列。而且,被卷绕在辊76上的薄片S将朝向改变为X轴正方向而到达辊77。另外,被卷绕在辊77上的薄片S将被收卷在,配置于辊77的X轴正方向的收卷部5的收卷轴51上。
如此,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从印刷室3或干燥部4中通过并被收卷在收卷部5上。并且,对于该薄片S,实施印刷室3中的印刷处理和干燥部4的干燥处理。
印刷室3中的印刷处理通过被配置在压印板30的上侧的记录单元31来执行。该记录单元31通过喷墨方式将油墨喷射到薄片S上,从而实施印刷,所述油墨为,由被配置于印刷室3内的X轴负方向上的端部(图1中的左端部)的油墨盒CR通过未图示的油墨供给机构而供给的油墨。具体而言,该记录单元31具备滑架32、被安装于滑架32的下表面上的平板状的支承板33、被安装于支承板33的下表面上的多个记录头34。
图2为局部性地表示记录单元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在支承板33的下表面上,15个记录头34在Y轴方向上以相等间距并以两行交错的方式排列。这些记录头34从喷嘴35喷射油墨,相互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一个记录头34为代表,对其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记录头34的下表面上,多个(例如180个)喷嘴35在Y轴方向上以相等间距排列为直线状,从而构成一个喷嘴列35L,且多个喷嘴列35L在X轴方向上以相等间距排列。在记录头34的下表面上排列的多个喷嘴列35L对应于互不相同的油墨颜色,例如当使用八种颜色的油墨时,八列喷嘴列35L在记录头34的下表面上排列。而且,属于同一喷嘴列35L的喷嘴35喷射相互相同颜色的油墨,而属于不同的喷嘴列35L的喷嘴35喷射相互不同颜色的油墨。并且,喷嘴35为采用压电方式的喷嘴,所述压电方式为,通过向被安装于充满了油墨的微细管上的压电元件施加电压以使其变形,从而向管外喷射油墨的方式。
返回图1,继续进行说明。以如上文所述的方式构成的记录单元31的滑架32以与支承板33及记录头34一体的方式自如移动。具体而言,在印刷室3内设置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导轨36,滑架32在受到第一CR电机Mx(图3)的驱动力时,将沿着第一导轨36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而且,在印刷室3内设置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导轨(省略图示),滑架32在受到第二CR电机My(图3)的驱动力时,将沿着第二导轨而在Y轴方向上移动。
而且,通过使记录单元31的滑架32在XY面内以二维方式移动,从而对停止于压印板30的上表面上的薄片S实施印刷。具体而言,记录单元31执行在使滑架32于X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34的各喷嘴35向薄片S喷射油墨的动作(主扫描)。在该主扫描中,多个通过一个喷嘴喷射的油墨而形成的、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图像(行图像)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有多个,从而印刷出二维图像。而且,交替执行该主扫描与使滑架32在Y轴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从而执行多次主扫描(横向扫描方式)。
也就是说,当记录单元31完成一次主扫描时,将实施副扫描,从而使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接下来,记录单元31从通过该副扫描而移动到的位置起,使滑架32在X轴方向(的与刚才的主扫描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在通过刚才的主扫描而已经形成的多个行图像彼此之间,形成有由新的主扫描产生的行图像。而且,上述主扫描和副扫描被交替执行。也就是说,在该打印机300中,通过改变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副扫描),并多次执行如下动作,即,在使滑架32于X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嘴35中喷射油墨,以形成由多个行图像构成的中间生成图像的动作(主扫描),从而形成使中间生成图像重合而成的图像。
如此,通过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执行一次印刷。在此,将一次主扫描称为“循环”,将通过多次循环而执行的一次印刷称为“帧”。另外,将通过一次循环而形成在薄片S上的中间生成图像称为“一循环图像”。
交替反复进行这种主扫描和副扫描的理由是为了提高分辨率。也就是说,通过执行M次的循环,M个的一循环图像重合,从而能够获得具有一循环图像的M倍的分辨率的一帧量的图像。因此,记录单元31执行与应当印刷的图像的分辨率相对应的次数的循环,从而执行一帧的印刷。
顺便说明,滑架32能够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因此,记录单元31通过在滑架32的前进路径和返回路径的各个路径上执行循环,从而有效率地执行多次循环。
如上文所述的一帧的印刷是在使薄片S于X轴方向上间歇地移动的同时,被反复执行的。具体而言,横跨压印板30的上表面的几乎全部区域的预定范围成为印刷区域。而且,以与该印刷区域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距离(间歇输送距离)为单位,在X轴方向上间歇地输送薄片S,并对在间歇输送过程中停止于压印板30的上表面上的薄片S执行一帧的印刷。具体而言,当在停止于压印板30上的薄片S结束一帧的印刷时,薄片S将在X轴方向上被输送间歇输送距离,从而薄片S的未印刷的面停止于压印板30上。接下来,在该未印刷面上重新执行一帧的印刷,当该一帧的印刷完成时,薄片S将再次在X轴方向上被输送间歇输送距离。而且,这一系列的动作被反复执行。
并且,为了将在间歇输送过程中停止于压印板30的上表面上的薄片S保持为平坦,压印板30具备对停止于其上表面上的薄片S进行抽吸的机构。具体而言,在压印板30的上表面上开口有未图示的多个抽吸孔,并且在压印板30的下表面上安装有抽吸部37。而且,通过抽吸部37进行动作,从而在压印板30的上表面的抽吸孔内产生负压,由此薄片S被抽吸在压印板30的上表面上。而且,在为了印刷而使薄片S停止于压印板30上的期间内,抽吸部37通过抽吸薄片S,从而将薄片S保持为平坦,而当印刷结束时,抽吸部37将停止对薄片S的抽吸,从而能够顺利地输送薄片S。
而且,在压印板30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加热器38。该加热器38将压印板30加热至预定温度(例如45度)。由此,薄片S在从记录头34接受印刷处理的同时,通过压印板30的热量而被实施一次干燥。而且,通过这一次干燥,促进了喷落于薄片S上的油墨的干燥。
通过这种方式,在压板30的上表面上接受了一帧的印刷且被实施了一次干燥的薄片S随着薄片S的间歇输送而进行移动,并到达干燥部4。该干燥部4通过为了干燥而进行了加热的空气,来执行使喷落于薄片S上的油墨完全干燥的干燥处理。而且,接受了该干燥处理的薄片S随着薄片S的间歇输送而到达收卷部5,从而被收卷为卷筒R2。
按照以上方式,通过记录单元31及干燥部4,而对薄片S实施印刷和干燥处理。另外,打印机300不仅具备上述的记录单元31和干燥部4,还具备电晕处理器8和维护单元9等的功能部。接下来,对这些结构及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电晕处理器8相对于压印板30,被配置在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并对进入压印板30之前的薄片S的表面进行改善。具体而言,该电晕处理器8具备:接地电极辊81,其相对于辊72而在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卷绕薄片S;电晕放电电极82,其隔着薄片S而与接地电极辊81对置;电极罩83,其覆盖电晕放电电极82。电晕放电电极82从放电偏压产生部84(图3)受到放电偏压的施加,从而在其与接地电极辊81之间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使薄片S的表面被改善,从而提高了相对于油墨的薄片S的润湿性。通过像这样先于印刷处理而对薄片S实施表面改善,从而能够提高印刷处理中的油墨向薄片S的定影性。
维护单元9被设置于在X轴负方向上偏离出压印板30的位置上,并对在非印刷时退避至初始位置(维护单元的正上方位置)的记录头34实施维护。该维护单元9具有相对于15个记录头34而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设置的15个盖91、和对盖91进行升降的升降部93。
作为由该维护单元9执行的维护,包括压盖、清洗及擦拭。压盖为,通过升降部93而使盖91上升,从而用盖91来覆盖位于初始位置的记录头34的处理。通过该压盖,从而能够抑制在记录头34所具有的喷嘴35内油墨的粘性増大的现象。另外,清洗为,通过在对记录头34进行了压盖的状态下,使盖91内产生负压,从而强制地从喷嘴35排出油墨的处理。通过该清洗,从而能够从喷嘴35中去除粘性増大了的油墨或油墨中的气泡等。擦拭为,通过未图示的擦拭器,对在记录头34中排列有喷嘴35的开口的面(喷嘴开口形成面)进行擦拭的处理。通过该擦拭,从而能够从记录头34的喷嘴开口形成面上擦去油墨。
以上为印刷系统100所具备的装置结构的概要。接下来,在上述的图1的基础上,结合图3,而对图1的印刷系统所具备的电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在此,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印刷系统所具备的电结构的框图。
如上文所述,印刷系统100不仅具备打印机300,还具备对打印机300进行控制的主机装置200。该主机装置200例如通过个人计算机而构成,其不仅内置有对打印机3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打印机驱动器210,还具备实现与打印机300之间的通信功能的转送控制部220。并且,打印机驱动器210通过由主机装置200所具备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执行打印机驱动器210用的程序而被构筑。
另外,主机装置200具备访问存储有打印机驱动器用的程序的媒介230,而读取该程序的媒介驱动部240。作为该媒介230,能够使用CD(CompactDisc: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化视频光盘)、USB(Universal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的各种媒介。
而且,作为与作业人员之间的接口,主机装置200具有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监视器250、和由键盘和鼠标等构成的操作部260。并且,也可以将触摸面板式的显示器用作监视器250,并用该监视器250的触摸面板来构成操作部260。在监视器250上,除了显示有印刷对象的图像之外,还显示有菜单画面。因此,工作人员通过确认监视器250并对操作部260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从菜单画面打开印刷设定画面,由此对印刷介质的种类、印刷介质的尺寸、印刷品质、版数等的各种印刷条件进行设定。
印刷介质(即薄片S)的种类大致分为纸张类和薄膜类。如果列举具体示例,则在纸张类中包括:优质纸、浇铸纸、加工印刷纸、铜板纸等,在薄膜类中包括合成纸、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作为印刷介质的尺寸,设定了薄片S的宽度(Y轴方向上的宽度)。印刷品质可以通过从根据印刷的分辨率而准备的多个印刷模式中选择一个印刷模式来进行设定。列举示例如下。也就是说,在上述打印机300中,能够通过改变在一帧中所执行的循环次数而改变分辨率。因此,采用如下结构即可,即,预先准备在一帧中所执行的循环次数不同的多个印刷模式,并能够选择与所印刷的分辨率相对应的循环数的印刷模式。由此,能够以与所选择的印刷模式的循环数相对应的分辨率来执行印刷。并且,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取代印刷模式的方式,而通过直接输入分辨率来设定印刷质量。版数为,在印刷介质的同一区域中重叠印刷多个版(图像)时所设定的值,具体而言,设定了重叠印刷的版的数量。顺便说明,在设定了多个版的情况下,能够在监视器250中显示每个版的图像。
而且,打印机驱动器210具备对如上文所述的、监视器250的显示和来自操作部260的输入的处理进行控制的主机控制部211。也就是说,主机控制部211使监视器250显示菜单画面或印刷设定画面等的各种画面中,且实施与在各种画面中从操作部260输入的内容相对应的处理。由此,主机控制部211生成用于根据来自作业人员的输入而对打印机300进行控制所需要的控制信号。
另外,打印机驱动器210具备对从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印刷数据的图像处理部213。具体而言,实施分辨率转换处理、颜色转换处理、半色调处理等的图像处理。
而且,由主机控制部211生成的控制信号、和由图像处理部213生成的印刷数据经由转送控制部220,而被转送至设置于打印机300的主体外壳1内的打印机控制部400。该转送控制部220能够与打印机控制部400之间进行双向的串行通信,从而向打印机控制部400转送控制信号或印刷数据,且从打印机控制部400接收该响应信号,并向主机控制部211发送。
打印机控制部400具备头控制器410和机械控制器420。头控制器410发挥根据从打印机驱动器210发送来的印刷数据,而对记录头34进行控制的功能。具体而言,头控制器410根据印刷数据,而对来自记录头34的喷嘴35的油墨喷射进行控制。此时,从喷嘴35喷射油墨的时刻根据滑架32向X轴方向的移动而被控制。也就是说,在印刷室3内,设置有对滑架32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E32。而且,头控制器410通过参照线性编码器E32的输出,而在与滑架32向X轴方向的移动相对应的时刻,从喷嘴35喷射油墨。
另一方面,机械控制器420主要发挥对薄片S的间歇输送和滑架3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功能。具体而言,机械控制器420根据对输送电机Ms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编码器Emc的输出,来控制对由放卷部2、辊71至77及收卷部5构成的薄片输送系统进行驱动的输送电机Ms,从而执行薄片S的间歇输送。另外,机械控制器420通过对第一CR电机Mx进行控制,而使滑架32执行用于主扫描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且通过对第二CR电机Mx进行控制,而使滑架32执行用于副扫描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
而且,通过头控制器410和机械控制器420取得同步,并适当执行这些控制,从而对被间歇输送的薄片S执行与分辨率相对应的次数的循环,进而执行一帧量的印刷。由此,具有所需的分辨率的一帧量的图像被印刷在薄片S上。
另外,机械控制器420不仅执行用于印刷处理的上述控制,还能够执行各种各样的控制。具体而言,机械控制器420对电源开关SW的导通/断开进行检测,当电源开关SW导通时,执行打印机300的各部分的启动处理。另外,机械控制器420执行如下的温度控制,即,根据对压印板30的上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S30的输出,而对加热器38进行反馈控制,或者根据对干燥部4的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S4的输出,而对干燥部4进行反馈控制。而且,机械控制器420能够执行以下各动作,即,对抽吸部37进行控制而对在压印板30的抽吸孔内产生的负压进行调节,或者对维护单元9进行控制而执行预定的维护,或者对放电偏压产生部84进行控制而对放电偏压的值进行调节。
以上为图1的印刷系统所具备的电结构的概要。接下来,利用图4,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执行的印刷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在该图的示例中图示了,以四个循环将一帧量的图像印刷于在X轴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有效印刷区域IR内的动作。并且,在“第一循环”至“第四循环”的各个栏中,虚线所示的滑架32表示位于循环的开始地点的滑架32,而实线所示的滑架32表示位于循环的结束地点的滑架32。如该图所示,通过使滑架32(与记录头34一体地)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的外侧与X轴正方向外侧之间进行两次往复,以执行四个循环,从而印刷一帧量的图像。
如该图的“第一循环”的栏所示,在第一循环中,在滑架32向X轴正方向通过薄片S的有效印刷区域IR的上侧的同时,液体(油墨)从记录头34的各个喷嘴35被喷射。由此,在薄片S上,多个行图像L1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这样,当第一循环的主扫描完成时,副扫描将被执行,从而滑架32向Y轴正方向移动移动距离Y32。
当该副扫描完成时,如该图的“第二循环”的栏所示,在滑架32向X轴负方向通过薄片S的有效印刷区域IR的上侧的同时,液体从记录头34的各个喷嘴35被喷射。由此,在薄片S上,在第一循环中所形成的多个行图像L1彼此之间,各形成一个新的行图像L2。这样,当第二循环的主扫描完成时,副扫描将被执行,从而滑架32向Y轴正方向移动移动距离Y32。接下来,以与“第一循环”、“第二循环”相同的要领,来执行“第三循环”、“第四循环”,从而一帧量的图像被印刷在有效印刷区域IR内。
通过以这种方式执行四个循环,从而由一个喷嘴35在Y轴方向上邻接形成四个行图像L1至L4。而且,通过使多个喷嘴35中的各个喷嘴执行该动作,从而行图像L1至L4在Y轴方向上反复排列而形成。通过这种方式,印刷出具有一循环图像的4倍分辨率的一帧量的图像。
另外,对于在副扫描中使滑架32移动的移动距离Y32,其初始设定值α被存储于机械控制器420的内置的存储器(图示省略)中。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果,而求出补正值Δα,并将初始设定值α加上补正值Δα而计算出的值设定为移动距离Y32。即,在对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进行适当补正的同时,执行印刷动作。以下,对该移动距离Y32的补正动作进行详细叙述。
在构成一帧的四个循环中的最初的循环(即,第一循环)中,先于行图像L1的形成,而在薄片S上形成标识M1。也就是说,当为了执行第一循环而开始进行滑架32向X轴正方向的移动时,将从记录头34的喷嘴35喷射液体,从而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的外侧形成标识M1。而且,在该标识M1形成后,在有效印刷区域IR内形成行图像L1。并且,该标识M1的形成是通过滑架32所具备的多个喷嘴35中的、位于Y轴方向的最上游的喷嘴35而实施的。因此,标识M1被形成在Y轴方向的上游端。
以上述方式形成的标识M1通过光学传感器So而被检测。也就是说,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的外侧,以与压印板30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而配置有光学传感器So。该光学传感器So为,在相对于压印板30的位置被固定了的状态,被主体外壳1支承的行传感器。具体而言,光学传感器So被定位为其检测区域Rs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并对位于检测区域Rs的检测对象物(在此,为标识M1)进行检测。而且,光学传感器So向机械控制器420发送与检测对象物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关的信息。由此,机械控制器420能够监视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
而且,机械控制器420根据以上述方式检测出的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而求出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的补正值Δα。也就是说,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反映了薄片S向Y轴方向的拉伸。因此,机械控制器420根据该薄片S向Y轴方向的拉伸,而对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并执行一帧量的印刷。
具体而言,当通过第一循环而形成标识M1时,机械控制器420将存储标识M1的初始位置(形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位置)。接下来,当完成第一循环中的行图像L1的形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对标识M1在该时间点上的位置与初始位置进行比较,从而求出由于行图像L1的形成而产生的标识M1的位移量,并根据该位移量来决定补正值Δα。具体而言,例如在标识M1的位移量为50[μm]的情况下,将补正值Δα决定为50[μm]。而且,初始设定值α加上该补正值Δα而计算出的值设定为,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由此,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Y32(=α+Δα)。
顺便说明,当行图像L1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位移量极小时,就此将初始设定值α设定为,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而且,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Y32(=α)。并且,在此后所示的移动距离Y32的设定动作中,当标识的位移量较小时,也就此将初始设定值α设定为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
以此种方式,当执行了第一循环后的副扫描时,接着执行第二循环。在该第二循环中,当行图像L2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自标识M1的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与上述方式相同,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行图像L2的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位移量而被调节。
当第二循环后的副扫描完成时,接着执行第三循环。在该第三循环中,当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与上述方式相同,在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位移量而被调节。接下来,在执行了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的副扫描之后,执行第四循环,从而完成一帧量的印刷。
并且,虽然此处所示的示例中,将标识M1的位移量直接设定成补正值Δα,但将标识M1的位移量转换成补正值Δα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如果列举具体示例,则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将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固定为初始设定值α的状态来执行各循环,并测定此时所产生的、行图像L1至L4向Y轴方向的位置偏移,根据该测定结果,而求出行图像L1至L4向Y轴方向的位置偏移量与标识M1的位移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预先存储于机械控制器420中。而且,在执行印刷时,根据该相关关系,而从标识M1的位移量预测出行图像L1至L4向Y轴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以消除该预测值的方式而决定补正值Δα。
在以上述方式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中,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34于X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34喷射液体,从而形成行图像L1至L4,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在Y轴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移动。通过这种方式,执行多次主扫描,从而通过相互不同的主扫描(循环)而形成在Y轴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L1至L4。因此,通过在不同时刻所执行的主扫描(循环)而被形成的行图像L1至L4在Y轴方向上邻接排列。而且,在这种结构中,在薄片S向Y轴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如上文所述的间隙。
对于这种问题,本实施方式通过在Y轴方向上对形成行图像L2至L4的位置进行调节来应对。也就是说,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中,行图像L2至L4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通过改变为了形成该行图像L2至L4而执行主扫描的记录头34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来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调节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移动距离Y32,来改变在该副扫描之后所执行的主扫描中的记录头34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能够改变行图像L2至L4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只要能够根据薄片S向Y轴方向的拉伸,而对副扫描中的记录头34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便能够抑制上述间隙的产生。因此,该实施方式具备对薄片S上所形成的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向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M1通过由记录头34向薄片S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在薄片S上。在这种结构中,具有能够适当地对形成标识M1的时刻或位置进行调节等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M1通过由在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34向薄片S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于薄片S上。由于这种结构能够在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形成标识M1,因此无需另外执行用于形成标识M1的动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
另外,在如上文所述这样向薄片S喷射液体而形成行图像L1至L4的结构中,每当形成行图像L1至L4时,附着于薄片S上的液量便增加,从而薄片S具有向Y轴方向拉伸的倾向。此时,优选为,使由于行图像L1至L4的形成而产生的薄片S的这种拉伸反映在标识M1的位移中。
因此,该实施方式在执行标识M1的形成的第一循环的主扫描中,形成该标识M1后,再形成行图像L1。因此,能够将行图像L1形成时所产生的薄片S的拉伸反映在标识M1的位移中。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多次主扫描(四个循环)中,最初所执行的主扫描(第一循环)的执行过程中,形成标识M1。通过这种结构,从而能够将在各主扫描中形成行图像L1至L4时所产生的薄片S的拉伸,反映在标识M1的位移中。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光学传感器So具有检测区域Rs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与Y轴方向平行的行传感器,根据该行式传感器对标识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通过采用这种行传感器,从而能够切实地捕捉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
另外,如上文所述,作为薄片S,可以使用纸类的介质及薄膜类的介质这两类介质。并且,纸类的介质容易因从记录头34喷射的液体等的水分而拉伸,其结果为,有可能产生如上文所述的间隙。因此,优选为,通过采用如该实施方式这样的结构,来抑制间隙的产生。另外,薄膜类的介质容易因温度而拉伸。尤其是,在用压印板30对薄片S进行加热的结构中,温度所引起的拉伸有可能变得显著。因此,优选为,通过采用如该实施方式这样的结构,来抑制间隙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另外,薄片S的拉伸方式有时会根据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此后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多个标识M1在Y轴方向上被形成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上,由此,Y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薄片S的拉伸方式的不同,能够通过标识M1的位移来进行检测。并且,由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主要是标识的形成方式,因此以下以该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而对于共同部分,适当省略说明。但是,由于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必然也会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这一点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之后所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而言也相同。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在图5的示例中,也与图4相同地,通过使滑架32(与记录头34一体地)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的外侧和X轴正方向的外侧之间进行两次往复,以执行四个循环,从而印刷一帧量的图像。并且,在图5中关于滑架32的标注(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意思与图4的标注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在构成一帧的四个循环中的最初的循环(即,第一循环)中,先于行图像L1的形成而在薄片S上形成标识M1。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滑架32所具备的多个喷嘴35的每个喷嘴各形成一个标识M1。由此,多个标识M1在Y轴方向上被形成于不同的位置上。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遍布在Y轴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标识M1的整个区域,设置有光学传感器So(行传感器)的检测区域Rs,关于多个标识M1各自的位置的信息从光学传感器So被发送至机械控制器420。而且,机械控制器420根据该各标识M1的位置信息,而求出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的补正值Δα。
也就是说,当通过第一循环而形成多个标识M1时,机械控制器420存储各个标识M1的初始位置(形成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位置)。接下来,当第一循环中的行图像L1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机械控制器420对由此而求得的多个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并根据该平均值,来决定补正值Δα。而且,将初始设定值α加上该补正值Δα而计算出的值被设定为,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由此,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Y32(=α+Δα)。
另外,将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转换成补正值Δα的具体方法,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将标识M1的位移量转换成补正值Δα的方法相同。也就是说,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标识M1的位移量,而利用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即可。
这样一来,当执行了第一循环后的副扫描时,接着执行第二循环。当在该第二循环中行图像L2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与上述方式相同,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行图像L2的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而被调节。
当第二循环后的副扫描完成时,接着执行第三循环。当在该第三循环中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与上述方式相同地,在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各个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而被调节。接下来,在执行了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的副扫描之后,执行第四循环,从而完成一帧量的印刷。
如以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具备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向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多个标识M1在Y轴方向上被形成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上。由此,Y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薄片S的拉伸方式的不同,能够通过标识M1的位移来进行检测。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切实地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并且,在由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示例中,滑架32所具有的多个喷嘴35全部形成标识M1。但是,也可以仅使上述多个喷嘴35中的一部分喷嘴35(例如,Y轴方向上每隔一个或每隔两个的喷嘴35)形成标识M1,从而将多个标识M1形成于在Y轴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
第三实施方式
另外,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由于薄片S的拉伸方式根据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因而上述的间隙的产生状态有时会在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正侧和负侧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如下。
也就是说,薄片S的膨胀以如下方式产生,即,以Y轴方向的中央部为中心,Y轴方向上的两端之间发生扩展。因此,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正侧进一步向正侧扩展并移动,且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进一步向负侧扩展并移动。对于表现出这种拉伸的薄片S,记录头34在从Y轴方向的负侧向正侧移动(副扫描)的同时,在各移动目标点执行油墨的喷射(主扫描)。因此,随着副扫描的记录头34进行移动的移动方向,在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一半的部分中与薄片S扩展的方向相反,而在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正侧一半地部分中与薄片S扩展的方向相一致。其结果为,在记录头34的移动与薄片S的延伸方向相反的、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一半的部分中,上述间隙的产生有时会特别地显著。
因此,也可以对第二实施方式加以如下改变。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标识M1的位移量的平均值,决定了补正值Δα。此时,也可以根据通过加权平均而求得的平均值,来决定补正值Δα。具体而言,与被形成在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正侧一半的部分中的标识M1的位移量相比,对被形成于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一半的部分中的标识M1的位移量附加更大的权重,而求出多个标识M1的位移量的加权平均。而且,只要以基于该加权平均而决定的补正值Δα,对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从初始设定值α起进行补正即可。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在薄片S的Y轴方向的上负侧一半的部分中变得特别显著的间隙的产生。
第四实施方式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在图6的示例中,也通过使滑架32(与记录头34一体地)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上的外侧和X轴正方向上的外侧之间,进行两次往复,以执行四个循环,从而印刷一帧量的图像。但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循环及第三循环的各个循环中,先于行图像L1、L3的形成而在薄片S上形成标识M1、M3。并且,在图6中,关于滑架32的标注(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意思与图4的标注相同。
由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循环及第二循环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将其省略,并主要对第三循环以后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该第三循环中,先于行图像L3的形成而形成标识M3。此时,在通过第三循环而形成标识M3时,机械控制器420将对标识M3的初始位置(形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3的位置)进行存储。接下来,当第三循环中的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标识M3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而且,在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行图像L3的形成完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3的位移量而被调节。接下来,在执行了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的副扫描后,执行第四循环,从而完成一帧量的印刷。
如上文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具备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1、M3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向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第五实施方式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在图7的示例中,也通过使滑架32(与记录头34一体地)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上的外侧和X轴正方向上的外侧之间,进行两次往复,以执行四个循环,从而印刷一帧量的图像。并且,在图7中关于滑架32的标注(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意思与图4的标注同样。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构成一帧的四个循环中的第一循环至第三循环中,先于行图像L1至L3的形成,而在薄片S上形成标识M1至M3。由此,标识M1、M3被形成于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上的外侧,而标识M2被形成于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正方向上的外侧。另外,对应于这种标识M1至M3的形成位置,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方向上的两外侧,配置有光学传感器So(行传感器),各个光学传感器So的检测区域Rs1、Rs2位于该两外侧。由此,在检测区域Rs1中对标识M1、M3进行检测,并将各个标识M1、M3的位置信息输出至机械控制器420。另外,在检测区域Rs2中,对标识M2进行检测,并将各个标识M2的位置信息输出至机械控制器420。
在具备这种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在从第n循环至第(n+1)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根据第n循环中所形成的标识Mn的位移而被决定。在此,n为正整数,并且将第n循环中所形成的标识表示为Mn。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n循环中所形成的行图像适当表示为Ln。
也就是说,当通过第n循环而形成标识Mn时,机械控制器420将对标识Mn的初始位置(形成时间点上的标识Mn的位置)进行存储。接下来,当第n循环中的行图像Ln的形成完成时,机械控制器420将求出该时间点上的标识Mn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量。另外,机械控制器420根据以这种方式而求得的标识Mn的位移量来决定补正值Δα。而且,将初始设定值α加上该补正值Δα而计算出的值,设定为在第n循环和第(n+1)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由此,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Y32(=α+Δα)。而且,在第一循环至第三循环中执行了这种动作之后,执行第四循环,从而完成一帧量的印刷。
如上文所述,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具备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n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向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第六实施方式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动作的图。在图8的示例中,也通过使滑架32(与记录头34一体地)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负方向上的外侧和X轴正方向上的外侧之间,进行两次往复,以执行四个循环,从而印刷一帧量的图像。并且,在图8中关于滑架32的标注(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意思与图4的标注相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光学传感器So被安装在滑架32上,从而与滑架32一体地移动。该光学传感器So相对于滑架32,而被设置在X轴方向上的负侧,其结果为,光学传感器So的检测区域Rs位于滑架32的X轴方向上的负侧。在具备这种结构的第六实施方式中,执行如下的印刷动作。
在第一循环中,在形成了标识M1之后,形成行图像L1。此时,随着滑架32向X轴正方向的移动,光学传感器So的检测区域Rs从标识M1上通过。由此,通过光学传感器So而对标识M1进行检测,并将标识M1的位置信息输出至机械控制器420。另一方面,机械控制器420将该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位置存储为标识M1的初始位置。
当第一循环完成时,执行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之间的副扫描。在此时的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以初始设定值α(也就是说,移动距Y32=α)。当该副扫描完成时,接着执行第二循环。在该第二循环中,随着行图像L2的形成后的滑架32的移动,光学传感器So的检测区域Rs在标识M1上通过。由此,通过光学传感器So对标识M1进行检测,并将标识M1的位置信息输出至机械控制器420。另一方面,机械控制器420求出该时间点上的标识M1的自初始位置的位移。
另外,机械控制器420根据以这种方式求得的标识M1的位移量,来决定补正值Δα。而且,将初始设定值α加上该补正值Δα而计算出的值设定为,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之间所执行的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而且,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Y32(=α+Δα)。
当该副扫描完成时,将执行第三循环。另外,当第三循环完成时,执行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之间的副扫描。在该副扫描中,滑架32在Y轴方向上移动与刚才的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之间的移动距离Y32相同的距离。而且,在该第三循环之后,接着执行第四循环,从而完成一帧量的印刷。
如上文所述,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具备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1向Y轴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构。而且,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在副扫描中使记录头34向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其他
如上文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300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薄片S相当于本发明的“记录介质”,油墨相当于本发明的“液体”,压印板3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件”,记录头34相当于本发明的“记录头”,头控制器410和机械控制器420协同工作而作为本发明的“控制部”发挥功能,光学传感器So和机械控制器420协同工作而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部”,X轴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副扫描方向”,移动距离Y32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量”。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方式加以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记录装置而采用了喷墨式的打印机300,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另外,在具备喷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均能够应用本发明。此时,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滴状、在线状后拖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另外,此处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中包括处于液相状态下的物质,并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另外,液体中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物质。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在此,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的物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帧所执行的各个副扫描中,均使滑架32仅向Y轴正方向移动,四个行图像L1至L4依次排列形成于Y轴正方向上。但是,在副扫描中滑架32能够移动的方向并不限定于Y轴正方向。即,也可以在一帧中所执行的各个副扫描中,使滑架32向Y轴负方向移动,并使四个行图像L1至L4依次排列形成于Y轴负方向(也就是说,上述实施方式的反方向)上。或者,也可以在一帧中执行使滑架32向Y轴正方向移动的副扫描、和使滑架32向Y轴负方向移动的副扫描这两个扫描。列举具体示例如下。
也就是说,在形成了第一循环的行图像L1之后,执行如下的副扫描,而形成第二循环的行图像L2,在所述副扫描中,使滑架32向Y轴正方向移动相当于3行量的行图像的宽度的移动距离Y32。由此,例如在相当于图4的行图像L4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循环的行图像L2。此后,在第二循环至第三循环及第三循环至第四循环的各个循环中所执行的副扫描中,使滑架32向Y轴负方向移动相当于一行量的行图像的宽度的移动距离Y32,而执行第三循环及第四循环。由此,最终,行图像L1、L4、L3、L2按照该顺序而排列形成于Y轴正方向上。而且,在这种印刷处理中,也根据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向Y轴方向的位移,对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抑制上述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例示通过四个循环来执行一帧的印刷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构成一帧的印刷的循环的数量只要为多个即可,并不限定于四个循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记录头34,而将标识M1至M3形成于薄片S上。但是,也可以独立于记录头34而另外设置形成标识M1至M3的功能部。或者,还能够使用预先形成有标识M1至M3的薄片S。
对于标识M1至M3的形状,可以采用例如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划线状的形状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形状。另外,对于标识M1至M3的尺寸,也能够适当进行变更。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有效印刷区域IR的X轴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了标识M1至M3。但是,对于标识M1至M3的位置,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只要根据标识M1至M3的位置变更,而预先改变光学传感器So的配置,便能够实现如下的本发明的结构,即,对标识M1至M3的位移进行检测,从而对副扫描中的滑架32的移动距离Y32进行调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检测部时,使用了行传感器。但是,也可以使用行传感器以外的传感器来构成检测部。总之,只要是能够对被形成于薄片S上的标识M1至M3进行检测的装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应用于采用了压电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使用了热敏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使滑架32在X轴方向上往复扫描从而执行印刷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使滑架32仅向X轴方向的单方向进行扫描从而执行印刷动作的结构,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00  印刷系统,
200  主机装置,
300  打印机,
400  打印机控制部,
410  头控制器,
420  机械控制器,
30   压印板,
31   记录单元,
32  滑架,
33  支承板,
34  记录头,
35  喷嘴,
35L 喷嘴列,
IR  有效印刷区域,
L1、L2、L3、L4  行图像,
M1、M2、M3  标识,
So  光学传感器,
S   薄片,
X   主扫描方向,
Y   副扫描方向。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件,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
记录头,其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移动自如,并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喷射液体;
控制部,其通过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所述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所述主扫描来形成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所述记录头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所述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所述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所述记录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检测部,其对被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所述副扫描中使所述记录头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标记通过由所述记录头向所述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由所述记录头形成所述标识之后所执行的所述副扫描中,使所述记录头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进行调节。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标识通过由在所述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所述记录头向所述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被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执行过程中实施所述标识的形成的所述主扫描中,形成该标识后再形成所述行图像。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形成于所述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行图像的多次所述主扫描中,最初被执行的所述主扫描的执行过程中形成所述标识。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标识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被形成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具有检测区域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平行的行传感器,并根据所述行传感器对所述标识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所述标识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为纸类的介质。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为薄膜类的介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对所支承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12.一种图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交替执行主扫描和副扫描,而执行多次所述主扫描,从而通过互不相同的所述主扫描来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邻接的行图像,在所述主扫描中,在使记录头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所述记录头喷射液体,从而形成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行量的所述行图像,而在所述副扫描中,使所述记录头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在所述图像记录方法中,在所述副扫描中使所述记录头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量,根据对被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标识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位移进行检测的结果而被调节。
CN201210193584.XA 2011-06-17 2012-06-12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59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4931 2011-06-17
JP2011134931A JP5803315B2 (ja) 2011-06-17 2011-06-17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5908A true CN102825908A (zh) 2012-12-19
CN102825908B CN102825908B (zh) 2016-01-20

Family

ID=47329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358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5908B (zh) 2011-06-17 2012-06-12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668303B2 (zh)
JP (1) JP5803315B2 (zh)
CN (1) CN10282590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2552A (zh) * 2013-12-25 2015-07-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的记录方法
CN106183452A (zh) * 2015-05-28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装置
CN110774772A (zh) * 2018-07-24 2020-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图像处理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CN111761940A (zh) * 2019-08-23 2020-10-13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喷头出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05967A1 (zh) * 2021-04-02 2022-10-06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多点交织动态扫描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3315B2 (ja) * 2011-06-17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CN105620060A (zh) * 2015-12-17 2016-06-01 长安大学 一种打印机控制电路
JP6714826B2 (ja) 2016-02-24 2020-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
JP2017149042A (ja) 2016-02-25 2017-08-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JP7255387B2 (ja) * 2019-06-24 2023-04-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813A (en) * 1987-06-01 1990-07-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of generating overhead transparency projecting using an ink-jet device
US5835108A (en) * 1996-09-25 1998-11-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alibration technique for mis-directed inkjet printhead nozzles
US6623096B1 (en) * 2000-07-28 2003-09-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position of marks on media and for aligning inkjet devices
US20060274096A1 (en) * 2005-04-08 2006-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print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9292129A (ja) * 2008-06-09 2009-12-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5389A (ja) * 2008-09-30 2010-05-1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623192B2 (ja) * 2010-08-31 2014-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803315B2 (ja) * 2011-06-17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813A (en) * 1987-06-01 1990-07-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of generating overhead transparency projecting using an ink-jet device
US5835108A (en) * 1996-09-25 1998-11-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alibration technique for mis-directed inkjet printhead nozzles
US6623096B1 (en) * 2000-07-28 2003-09-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position of marks on media and for aligning inkjet devices
US20060274096A1 (en) * 2005-04-08 2006-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print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9292129A (ja) * 2008-06-09 2009-12-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2552A (zh) * 2013-12-25 2015-07-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的记录方法
CN104742552B (zh) * 2013-12-25 2017-1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的记录方法
CN106183452A (zh) * 2015-05-28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装置
CN110774772A (zh) * 2018-07-24 2020-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图像处理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CN111761940A (zh) * 2019-08-23 2020-10-13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喷头出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05967A1 (zh) * 2021-04-02 2022-10-06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多点交织动态扫描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60851B2 (en) 2015-02-24
JP2013000997A (ja) 2013-01-07
US8668303B2 (en) 2014-03-11
CN102825908B (zh) 2016-01-20
US20120320119A1 (en) 2012-12-20
JP5803315B2 (ja) 2015-11-04
US20140146104A1 (en) 2014-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5908A (zh)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US85449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944084B (zh) 印刷装置
CN101124092B (zh) 双向打印系统及其打印方法
JP2013006308A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CN102653176A (zh) 点形成位置调节装置、记录方法、设定方法及记录程序
CN102673157A (zh) 流体排出装置、清洗方法及清洗程序
US8814290B2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CN102602168A (zh) 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CN10231065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用于维护头的方法
CN103660562B (zh) 点数据生成方法及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及系统
JP2013193291A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EP3212423B1 (en) Method of printing in a multipass mode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such a method
JP5747517B2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US8851653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US9022509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image recording method, program, and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for preventing moisture infiltration to a recording medium
US20120086753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JP579019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US2015024653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inted matter
JP604409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CN107116900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2649355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2529437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1155235A (zh) 多功能外设
CN104742521A (zh) 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