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9759A -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9759A
CN102819759A CN2012102202047A CN201210220204A CN102819759A CN 102819759 A CN102819759 A CN 102819759A CN 2012102202047 A CN2012102202047 A CN 2012102202047A CN 201210220204 A CN201210220204 A CN 201210220204A CN 102819759 A CN102819759 A CN 10281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gate base
base plate
lead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202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9759B (zh
Inventor
周宗涛
虞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22020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197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1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9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9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9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4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 H01L2224/4824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Landscapes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电子半导体封装领域的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两侧边的浇口底板,所述引线接触片上设有向上凸起,使该引线接触片呈凹凸立体结构,所述浇口底板的两侧镂空,该两侧的中间为向上凸起,使该浇口底板呈凹凸立体结构。其技术效果是:芯片封装完成后,模塑体除了与所述条带上的引线接触片卡接外,还与所述浇口底板卡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强模塑体与引线接触片之间的抗拉能力和实现非接触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使得非接触大芯片对芯片焊接腔的面积利用率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半导体封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背景技术
非接触智能卡目前已经在二代身份证、公共交通卡和校园卡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非接触智能卡上设有一模块,该模块是采用单面模塑工艺封装在条带上形成的,模块总封装高度一般在0.4毫米以下(目前大量使用的是0.33毫米,以及开始研发的0.25毫米的模块总封装高度)。
请参阅图1,早期的非接触智能卡模块的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3,芯片5通过快固化环氧树脂固定于所述芯片焊接腔3内。在所述芯片焊接腔3的外周围设有引线接触片2。所述芯片5通过模塑体8封装。由于所述引线接触片2表面通常镀银,镀银的所述引线接触片2与所述模塑体8之间的粘结力差,造成封装的可靠性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人曾于2003年5月28日申请的专利号为03231594.5,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条带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请参阅图2,引线接触片2的两侧23镂空,该两侧23的中间设有向上凸起21,所述向上凸起21是沿所述芯片焊接腔3的两对边和/或四角设置的,因此所述引线接触片2呈凹凸立体结构。在芯片封装完成后,模塑体8与所述引线接触片2卡接,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所述模塑体与所述引线接触片2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提高了封装的可靠性和产品合格率。
然而随着非接触智能卡应用的范围扩大和存储容量的增加,其芯片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非接触大芯片通常的封装方法是按比例放大条带和模塑体的封装面积。由于加工条带的模具互不兼容,造成成本升高,工序繁琐。所以,非接触大芯片的封装至今没有取得突破。而非接触大芯片在进行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时,由于条带非常薄(金属条带的厚度通常在0.06到0.10毫米),而且条带表面的镀银层与所述模塑体之间的抗拉能力差,因此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不断地遇到挑战。
因此,对于如何在增强模塑体与引线接触片之间的抗拉能力同时,进一步实现非接触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至今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致力研究的内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强模塑体与引线接触片之间的抗拉能力,实现非接触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两侧边的浇口底板,在所述引线接触片上设有向上凸起,使该引线接触片呈凹凸立体结构,所述浇口底板的两侧镂空,该两侧的中间为向上凸起,使该浇口底板呈凹凸立体结构。
进一步的,每块所述浇口底板上,所述向上凸起的个数至少为1个。
再进一步的,所述浇口底板上,每个所述向上凸起包括至少一级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浇口底板上的向上凸起的总高度至少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
再进一步的,所述引线接触片上的每个向上凸起包括至少一级台阶。
更进一步的,所述浇口底板上的向上凸起和所述引线接触片上的向上凸起是同时冲制成形的。
采用了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技术方案,即所述浇口底板的两侧镂空,该两侧的中间为向上凸起,使该浇口底板呈凹凸立体结构的技术方案。其技术效果是:芯片封装完成后,模塑体与所述条带上的引线接触片卡接以外,模塑体还与所述浇口底板卡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强引线接触片与模塑体之间的抗拉能力和实现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使得非接触大芯片对芯片焊接腔的面积利用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条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专利号为03231594.5的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条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一实施例的引线接触片上的向上凸起的轴向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一实施例的浇口底板上的向上凸起的轴向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10,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1、第一实施例
图3至图6显示的是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的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3,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2,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侧边的浇口底板7。
每块引线接触片2的两侧23镂空,该两侧23的中间为一个向上凸起21,使所述引线接触片2呈凹凸立体结构(该技术方案已经在专利号为032315 94.5的实用新型中公开了)。每块浇口底板7的两侧73镂空,该两侧73的中间为一个向上凸起71,使所述浇口底板7呈凹凸立体结构。所述向上凸起71下方是所述条带的浇口72。在封装过程中,模塑料先流入所述浇口72,接着流入所述芯片焊接腔3,最后填充到所述向上凸起21下方的空隙22中。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模塑料冷却成为模塑体8后,模塑体8既与引线接触片2卡接(卡接的部分在图4中用方块阴影线表示),又与浇口底板7卡接(卡接的部分在图4中用阴影线表示)。这样引线接触片2与模塑体8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加强的同时,由于模塑体8与浇口底板7的卡接,浇口底板7、芯片5及芯片焊接腔3与模塑体8的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也得到加强。引线6与模塑体8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芯片5对芯片焊接腔3的面积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对于非接触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提高,对4.0×4.0mm非接触大芯片的可靠超薄单面模塑封装成为了可能。
另外一方面,通过浇口底板7的凹凸立体结构,浇口72的深度增加,从而改善了模塑料在封装过程中的通经,进一步提高了非接触大芯片在常规的限定封装尺寸的超薄单面模塑封装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由于在每块引线接触片2上,所述向上凸起21都只有一个,所述向上凸起21的长度较长,因此所述向上凸起21可以是两级台阶。请参阅图5。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模塑体8与引线接触片2的接触面积,最大限度增强模塑体8与引线接触片2的之间粘结力和抗拉能力。当然,所述向上凸起21是一级台阶或两级以上的台阶都是可以的。
由于在每块浇口底板7上,向上凸起71都只有一个,所述向上凸起71的长度较长,因此所述向上凸起71可以是两级台阶。如图6所示。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模塑体8与浇口底板7的接触面积,增强模塑体8与浇口底板7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模塑体8与芯片焊接腔3、芯片5之间的粘结力和抗拉能力,提高非接触大芯片超薄单面模塑封装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当然,所述向上凸起71是一级台阶或两级以上的台阶都是可以的。所述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为a。
为了保证模塑料顺畅地流入所述浇口72,所述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a,至少要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模块总封装高度指的是封装完成后,从条带底面到模塑体8顶面之间的距离。比如:模块总封装高度为0.33mm时,所述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a至少要达到0.165mm,模块总封装高度为0.25mm时,所述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a至少要达到0.125mm。
2、第二实施例
图7至图8显示的是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的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3,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2,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侧边的浇口底板7。
每块引线接触片2的两侧23镂空,该两侧23的中间为一个向上凸起21,使所述引线接触片2呈凹凸立体结构。每块浇口底板7的两侧73镂空,该两侧73的中间为两个向上凸起71,使所述浇口底板7呈凹凸立体结构。所述向上凸起71下方是所述条带的浇口72。在封装过程中,模塑料先流入所述浇口72,接着流入所述芯片焊接腔3,最后填充到所述向上凸起21下方的空隙22中。
由于在每块引线接触片2上,所述向上凸起21都只有一个,所述向上凸起21的长度较长。因此所述向上凸起21可以是两级台阶。当然,所述向上凸起21是一级台阶或两级以上台阶都是可以的。
由于在每块浇口底板7上,向上凸起71有两个,所述向上凸起71的长度较短。因此所述向上凸起71一般可采用一级台阶。当然,所述向上凸起71采用两级台阶或者两级以上的台阶也是可以的。无论是一级台阶、两级台阶,还是两级以上的台阶,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至少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
3、第三实施例
图9至图10显示的是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的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3,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2,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侧边的浇口底板7。
每块引线接触片2的两侧23镂空,该两侧23的中间为两个向上凸起21,使所述引线接触片2呈凹凸立体结构。每块浇口底板7的两侧73镂空,该两侧73的中间为一个向上凸起71,使所述浇口底板7呈凹凸立体结构。所述向上凸起71下方是所述条带的浇口72。在封装过程中,模塑料先流入所述浇口72,接着流入所述芯片焊接腔3,最后填充到所述向上凸起21下方的空隙22中。
由于每块引线接触片2上,所述向上凸起21有两个,因此所述向上凸起21的长度较短。因此向上凸起21一般可采用一级台阶。当然,所述向上凸起21也可以采用两级台阶,或者两级以上的台阶。
由于每块浇口底板7上,所述向上凸起71都只有一个,由于所述向上凸起71的长度较长。因此所述向上凸起71一般可采用两级台阶。当然每个向上凸起71也可以采用一级台阶,或者两级以上的台阶。无论一级台阶、两级台阶还是两级以上的台阶,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至少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
4、其他实施例
其他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每块引线接触片2上都设有两个向上凸起21,每块浇口底板7上也都设有两个向上凸起71。所述引线接触片2上的向上凸起21和所述浇口底板7上的向上凸起71都包括至少一阶台阶。无论是一级台阶、还是一级以上的台阶,所述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至少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
在上述诸多实施例当中,所述引线接触片2上的向上凸起21和所述浇口底板7上的向上凸起71均是在所述条带冲制过程中一次冲制成型的,即所述向上凸起21和所述向上凸起71是在所述条带冲制时同时冲制成型的,因此不需要额外增加材料成本。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包括一在该条带中心区域设置的芯片焊接腔(3)、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对边的引线接触片(2),以及两分别位于该芯片焊接腔(3)两侧边的浇口底板(7),在所述引线接触片(2)上设有向上凸起(21),使该引线接触片(2)呈凹凸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底板(7)的两侧(73)镂空,该两侧(73)的中间为向上凸起(71),使该浇口底板(7)呈凹凸立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浇口底板(7)上,所述向上凸起(71)的个数至少为1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底板(7)上,每个所述向上凸起(71)包括至少一级台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底板(7)上的向上凸起(71)的总高度至少达到模块总封装高度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接触片(2)上的每个向上凸起(21)包括至少一级台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底板(7)上的向上凸起(71)和所述引线接触片(2)上的向上凸起(21)是同时冲制成型的。
CN201210220204.7A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Active CN1028197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0204.7A CN102819759B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0204.7A CN102819759B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9759A true CN102819759A (zh) 2012-12-12
CN102819759B CN102819759B (zh) 2015-09-30

Family

ID=47303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20204.7A Active CN102819759B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197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9200A (zh) * 2014-06-25 2017-03-08 贺利氏德国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芯片载体的条带形衬底、具有该芯片载体的电子模块、具有该模块的电子设备和制造衬底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6049Y (zh) * 2003-05-28 2004-07-14 周宗涛 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条带
CN200944402Y (zh) * 2006-03-10 2007-09-05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封装用载带
CN101447036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智能电子标签用微型模块及载带
CN101447465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非接触模块封装用金属载带
CN202720669U (zh) * 2012-06-29 2013-02-06 周宗涛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6049Y (zh) * 2003-05-28 2004-07-14 周宗涛 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条带
CN200944402Y (zh) * 2006-03-10 2007-09-05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封装用载带
CN101447036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智能电子标签用微型模块及载带
CN101447465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上海长丰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非接触模块封装用金属载带
CN202720669U (zh) * 2012-06-29 2013-02-06 周宗涛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9200A (zh) * 2014-06-25 2017-03-08 贺利氏德国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芯片载体的条带形衬底、具有该芯片载体的电子模块、具有该模块的电子设备和制造衬底的方法
CN106489200B (zh) * 2014-06-25 2020-04-07 贺利氏德国有限及两合公司 关于芯片载体的衬底、电子模块和设备及制造衬底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9759B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02862U (zh) 一种基于腔体技术多芯片叠加封装装置
CN104081516A (zh) 堆叠型半导体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41904A (zh) 四方扁平无接脚型的多芯片封装结构
CN102034775A (zh) 采用分段金线架构的半导体封装构件
CN202720669U (zh)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CN102819759A (zh) 一种非接触大芯片智能卡的条带
CN104979303B (zh) 一种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结构
CN103606539A (zh) 一种基于框架采用开孔优化技术的扁平封装件及其制作工艺
CN201229941Y (zh) 晶体三极管引线框架
CN212303647U (zh) 一种半导体塑料封装结构
CN101447036B (zh) 一种非接触智能电子标签用微型模块及载带
CN100356533C (zh) 中央焊垫存储器堆叠封装组件及其封装工艺
CN201584411U (zh) 具有叠层封装预成型垂直结构的功率芯片
CN109791925A (zh) 使用堆叠引线框架的3d芯片组件
CN202495446U (zh) 一种新型结构晶闸管
CN101447465B (zh) 一种大尺寸非接触模块封装用金属载带
CN201946585U (zh) 一种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CN206532769U (zh) 一种芯片注塑封装结构
CN201514940U (zh) 一种集成电路封装用引线框架结构
CN102693954B (zh) 一种超薄非接触模块用载带
CN102013419A (zh) 一种微型射频模块封装用载带
CN102332443A (zh) 一种塑封半导体用的引线框架
CN202231006U (zh) Sma集成电路冲切成型产品及sma多排引线框架
CN101355040B (zh) 多芯片堆叠结构及其制法
WO2008088291A1 (e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packaging and/or a semiconductor pack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