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6621B -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6621B
CN102786621B CN201210251817.7A CN201210251817A CN102786621B CN 102786621 B CN102786621 B CN 102786621B CN 201210251817 A CN201210251817 A CN 201210251817A CN 102786621 B CN102786621 B CN 102786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polyisoprene
isoprene
cis
polyhutadi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18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6621A (zh
Inventor
李杨
许蔷
申凯华
史正海
王艳色
王玉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li Dagong Dalian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2518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866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86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6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6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6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聚合物结合苯乙烯含量为5 wt%-70 wt%,丁二烯含量为10 wt%-70 wt%,异戊二烯含量为10 wt%-70 wt%,1,4-聚异戊二烯含量为70 wt%-98 wt%,1,4-聚丁二烯含量为70 wt%-98 wt%,顺式1,4结构聚丁二烯含量不小于35 wt%;稀土催化体系不含有机铝氧烷,由稀土钕羧酸盐、烷基铝、氯代烷和共轭二烯烃组成。本发明的三元无规共聚物具有高苯乙烯含量、高顺式结构含量、高度无规分布、分子量分布窄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SIBR)是一种将聚丁二烯橡胶(BR)、丁苯橡胶(SBR)、聚异戊橡胶(IR)、丁戊橡胶(IBR)四种橡胶的特性集于一身、综合性能极佳的集成橡胶;既有柔性与顺丁胶相近的链段,亦有柔性较弱如丁苯胶的链段。不同结构的链段提供给橡胶不同的性能,柔性强的链段可使橡胶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同时还可以降低滚动阻力,改善橡胶的耐磨性;较为刚性的链段可增大橡胶的抗湿滑能力,提高轮胎在湿滑路面行驶的安全性。因此,集成橡胶集合了各种橡胶的优点而弥补了它们的缺点,同时满足了轮胎胎面胶对低温性能,抗湿滑性能及安全性能的要求。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SIBR)通常是以经典溶液聚合的方法、基于阴离子聚合机理制备的,即:以烷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等含氧或四甲基乙二胺(TMEDA)等含氮极性试剂为极性添加剂,以己烷或环己烷等非极性饱和烷烃为溶剂合成制备的。但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制备的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SIBR),其顺式1,4结构含量较低,例如:聚丁二烯中顺式1,4结构含量一般仅为35wt%左右(质量百分数,另含有55wt%左右的反式1,4结构,10 wt%左右的1,2结构),顺式1,4结构含量越高,橡胶的弹性越好,同时橡胶的耐低温性能也越优异。
中国发明专利ZL200810190931.7公开的“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是采用自由基引发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但乳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其顺式结构含量更低。采用低温乳聚工艺时,聚丁二烯中顺式1,4结构含量仅为8wt%(质量百分数,反式1,4结构含量约为69 wt%、1,2结构含量约为23 wt%);采用高温乳聚工艺时,聚丁二烯中顺式1,4结构含量仅为15 wt%(质量百分数,反式1,4结构含量约为58 wt%、1,2结构含量约为27 wt%。)
与锂系SIBR(聚丁二烯中顺式结构含量约为35 wt%)、乳聚SIBR(聚丁二烯中顺式结构含量仅为8 wt%-15 wt%)相比,采用稀土催化体系制备的聚丁二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稀土异戊橡胶)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较高的顺式结构含量,通常稀土顺丁橡胶的顺式1,4结构含量最高可达96 wt%以上,这一特点赋予了稀土顺丁橡胶极佳的弹性和低温性能。中国发明专利CN1057058A所公开的“苯乙烯和双烯烃共聚催化剂”是采用稀土催化剂三氟乙酸钕/三辛基铝(或三甲基铝)/新戊基溴体系在二氯苯溶剂中制备了苯乙烯/异戊二烯和苯乙烯/丁二烯二元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但所得到的共聚物均为嵌段共聚物。
中国发明专利ZL201010271998.0公开的“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是以稀土有机化合物/有机铝氧烷/环戊二烯基衍生物/共轭双烯烃为催化体系、在环己烷或正己烷中成功地制备了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物,但该发明所公开的稀土催化体系必需包含有机铝氧烷组分,带来如下不足:(1)有机铝氧烷价格较贵,导致最终产品成本较高;(2)不同批次的有机铝氧烷,其结构、组成存在差异,导致稀土催化体系的活性及定向能力不稳定;(3)由于有机铝氧烷(如:甲基铝氧烷MAO)的使用,催化体系第三组分必须为环戊二烯基衍生物,导致催化体系对于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顺式1,4结构定向能力不够强。
本专利公开的制备方法其显著技术进步在于:
(1)稀土催化体系第二组分为烷基铝,以烷基铝取代有机铝氧烷,成本较低且组成稳定,有效地避免了不同批次的MAO因结构、组成上的差异导致稀土催化体系活性及定向能力的波动变化;(2)稀土催化体系第三组分采用含氯的化合物(如: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等),有效地提高了稀土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异戊二烯聚合的定向能力,共聚物中顺1,4结构聚丁二烯及顺1,4结构聚异戊二烯含量显著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调控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单体配比,调控三元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参数,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种单体无规序列分布的结构特征,其弹性与低温性能更加优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具有如下特征:三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一般范围为1×104-120×104,最佳范围为5×104-80×104;按质量百分数,以聚合物总量100wt%计,三元共聚物中各组分比例如下:
三元共聚物中,结合苯乙烯含量一般范围为5 wt%-60 wt%(质量百分数,以聚合物总量100 wt%计),最佳范围为15 wt%-50 wt%;三元共聚物中丁二烯含量一般范围为10 wt%-70 wt%(质量百分数,以聚合物总量100 wt%计),最佳范围为20 wt%-45 wt%;三元共聚物中异戊二烯含量一般范围为10 wt%-70 wt%(质量百分数,以聚合物总量100 wt%计),最佳范围为20 wt%-45 wt%。
三元共聚物中,1,4聚丁二烯含量为70 wt%-98 wt%(质量百分数,以聚异戊二烯总量100 wt%计),优选为85 wt%-95 wt%;
三元共聚物中,1,4-聚异戊二烯含量为70 wt%-98 wt%(质量百分数,以聚丁二烯总量100 wt%计),优选为85 wt%-95 wt%;
三元共聚物中,顺式1,4结构聚丁二烯含量一般为35 wt%-98 wt%(质量百分数,以聚丁二烯总量100 wt%计)优选为35 wt%-90wt%。顺式1,4结构聚异戊二烯含量一般为35 wt%-98 wt%(质量百分数,以聚异戊二烯总量100 wt%计),优选为35wt%-90wt%。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稀土催化剂体系的成分及组成如下:
A. 稀土有机化合物,选自稀土钕有机化合物的稀土钕羧酸盐、稀土钕酸性磷或稀土钕膦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稀土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选自新癸酸钕(NdV3)、异辛酸钕、环烷酸钕、三(异丙氧基)钕〔Nd(OiPr)3〕、(2-乙基己基)膦酸钕单-2-乙基己酯(Nd(P5073)、(2-乙基己基)酸钕〔Nd(P2043〕,优选自(2-乙基己基)膦酸钕单-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酸钕、新癸酸钕或三(异丙氧基)钕;
B. 烷基铝,选自烷基铝的三烷基铝、氢化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烷基铝的混合物,一般选自三异丁基铝(TIBA)、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H)、三乙基铝(TEA),三甲基铝(TMA),三辛基铝(TOA),优选自三异丁基铝、二异丁基氢化铝;
C. 氯化物,选自氯代烷、氯代硅烷、氯代烷基铝、倍半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物的混合物,一般选自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一氯硅烷、二氯硅烷、四氯化硅、叔丁基氯、卞基氯、烯丙基氯、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倍半乙基铝;优选自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
D. 共轭双烯烃,选自二烯烃丁二烯、异戊二烯、间戊二烯中的一种或几种二烯烃的混合物,优选自丁二烯、异戊二烯;
各组分的摩尔比为:B:A = 5-25:1,C:A = 0-9:1,D:A = 5-30:1。
本发明所提供一种制备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的稀土催化体系的制备方法(陈化方法)如下:
在氩气(或其它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下,向干燥的催化剂反应器中,按照配比依次加入A(稀土钕有机化合物)、B(二异丁基氢化铝)、D(异戊二烯),在10℃-50℃下反应10-120min,再加入C(三氯甲烷)反应40-480min,得到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合的稀土催化体系;其中稀土钕有机化合物可选择以溶液或固体的方式加入,B(二异丁基氢化铝)、D(异戊二烯)、C(三氯甲烷)均可选择以溶液的方式加入。
采用上述稀土催化体系制备本发明所涉及的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制备方法如下:在氩气(或其它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下,按配比向干燥除氧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有机溶剂和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单体,单体浓度为8-40g/100mL,然后加入上述所制备的稀土催化体系,稀土催化剂用量为Nd/单体的摩尔比为1×10-4-4×10-3,在0℃-100℃下反应0.5h到24h;反应以含有1 wt%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异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聚合反应可以在有溶剂存在下进行,也可以无溶剂情况下进行本体聚合。当采用溶液聚合方式时,有机溶剂选自饱和烷烃,芳烃或环烷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一般选自正己烷、正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加氢汽油或石油醚,优选自正己烷、环己烷或甲苯。该催化体系适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二元共聚合、苯乙烯/丁二烯二元共聚合以及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合反应。
本发明所制备的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取物具有如下特点:1)高苯乙烯含量:结合苯乙烯含量可达15wt%以上;2)高顺式含量:与锂系SIBR相比,本发明所制备的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具有较高的顺式结构含量,顺式1,4结构聚丁二烯含量不小于35 wt%(质量百分数),而锂系聚丁二烯中顺式1,4结构含量最高只能达到35 wt%左右(如:低顺式聚丁二烯,基中顺式1,4结构含量约为35wt%,反式1,4结构含量约为55 wt%,1,2结构含量约为10 wt%,均为质量百分数);3)分子量分布指数窄,分子量分布指数(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之比)一般在2左右。
以红外光谱测定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含量,测定顺式1,4-聚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wt%)、反式1,4-聚丁二烯含量、顺式1,4聚异戊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含量;对苯乙烯含量较高时(通常接近20 wt%时,质量百分数),由于聚苯乙烯特征峰与顺式1,4-聚丁二烯特征峰相互交叠,导致顺式1,4-聚丁二烯含量无法检测。以核磁共振氢谱检测聚苯乙烯特征峰,测定聚合物中苯乙烯含量(质量百分数,wt%)、1,4-聚丁二烯含量、1,2-聚丁二烯含量、1,4-聚异戊二烯含量、3,4-聚异戊二烯含量。以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之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以下实施例作为进一步的说明,但并非限制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5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TIBA(25wt%正己烷溶液)、0.08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36mL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0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7.8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4.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8.1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3.8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1.4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8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3.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7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wt%;重均分子量为14.9×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9。
实施例2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5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08mL异戊二烯,5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36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0.4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8.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9.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4.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9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4.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1wt%;重均分子量为30.6×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
实施例3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5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1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0g,异戊二烯2.6g,苯乙烯7.8g;取1.9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5.9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0.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3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2.7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9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4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3.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4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6wt%;重均分子量为12.8×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4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2.0g,苯乙烯2.6g;取0.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0.7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5.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5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3.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1.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9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5.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7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wt%;重均分子量为15.4×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
实施例5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09g丁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2.8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4.6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0.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4.6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3.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6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0.8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9mL间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8g,异戊二烯2.3g,苯乙烯6.9g;取0.6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3.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5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8.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9.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4.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9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4.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1wt%;重均分子量为49.8×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8。
实施例7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2mL Nd(OiPr)3(0.167mol/L甲苯溶液)、1.9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9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88mL CH3Cl(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3g,异戊二烯2.9g,苯乙烯8.6g;取2.9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8.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9.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1.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7.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2.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1.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5.9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2.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6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5.4wt%;重均分子量为8.5×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9。
实施例8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4.2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2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1g,异戊二烯2.7g,苯乙烯8.2g;取5.3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5×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2.4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4.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6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5.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3.9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2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6.3wt%;重均分子量为7.5×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2。
实施例9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TIBA (25 wt%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0g,异戊二烯2.6g,苯乙烯7.8g;取1.1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4.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9.4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3.8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6.8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5.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9.8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3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6.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0.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4wt%;重均分子量为20.3×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4。
实施例10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78gNd(P507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9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30℃条件下反应8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5.0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0.5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4.5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4.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11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85gNd(P204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5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0.9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3.2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1.2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5.6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8.4×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
实施例12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85gNd(P204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3.2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1.2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5.6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5.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9。
实施例13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78gNd(P507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0.5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1.0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5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6.5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16.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
实施例14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78gNd(P507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9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8.0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9.9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4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6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4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8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8wt%;重均分子量为9.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15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85gNd(P204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3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6.8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0.0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3.2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2.4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2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2.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9.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9wt%;重均分子量为6.9×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
实施例16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85gNd(P204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9.8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0.7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0.5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1.7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1.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1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2.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7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9.3wt%;重均分子量为9.1×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7。
实施例17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85gNd(P204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49mL CH2Cl2(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4.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3.7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1.8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7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9.1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9.7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9.3wt%;重均分子量为7.1×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7。
实施例18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0.178gNd(P5073、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49mL CH2Cl2(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1.0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6.0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3.4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0.6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1.6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5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4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8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8wt%;重均分子量为9.4×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19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2.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6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32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1.46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1g,异戊二烯2.7g,苯乙烯16.4g;取2.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44.2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26.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29.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5.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8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3.3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6.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0.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3.4wt%;重均分子量为8.8×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4。
实施例20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2.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6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32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1.46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1g,异戊二烯2.7g,苯乙烯16.4g;取2.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48.2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24.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27.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3.9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5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3.6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3.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4.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4wt%;重均分子量为9.5×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21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2.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6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3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1.4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2g,异戊二烯1.5g,苯乙烯12.3g;取1.6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28.2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34.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7.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0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5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5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3.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5.4wt%;重均分子量为28.2×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2。
实施例22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2.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6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32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48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2g,异戊二烯1.7g,苯乙烯12.3g;取1.1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3.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27.6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33.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9.3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8.6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4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9.0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7.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3.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9.4wt%;重均分子量为32.6×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
实施例23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2.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2.6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32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24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2g,异戊二烯1.5g,苯乙烯12.3g;取1.6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5.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23.7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35.1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1.2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1.6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4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6.0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2.5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7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8wt%;重均分子量为24.0×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
实施例24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2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9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9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88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9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3g,异戊二烯2.9g,苯乙烯8.6g;取1.5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4.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5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4.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7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6.8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8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2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0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0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8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2wt%;重均分子量为28.3×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25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2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9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9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88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环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8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3g,异戊二烯2.9g,苯乙烯8.6g;取3.6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1.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2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20.5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6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7.9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3.7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9.6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7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4.2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0.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5.7wt%;重均分子量为10.6×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4。
实施例26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2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9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9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88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甲苯为溶剂,单体浓度为32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2.3g,异戊二烯2.9g,苯乙烯8.6g;取0.7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4)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30℃条件下反应4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9.9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4.2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5.9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3.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0.0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6.8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4.2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1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7wt%;重均分子量为2.7×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
实施例27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 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正己烷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2.8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6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2.8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7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44.5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0.4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12.1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7.5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0.4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2.5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7.1wt%;重均分子量为3.3×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
实施例28
室温下,向20mL的催化剂反应器上依次加入1.0mLNdV3(0.167mol/L正己烷溶液)、1.3mLDIBAH (1.0mol/L正己烷溶液)、0.16mL异戊二烯,30℃反应10min后,再加入0.73mLCHCl3(0.68mol/L环己烷溶液)反应40min,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以甲苯为溶剂,单体浓度为21g/100mL,按配比向60mL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丁二烯1.0g,异戊二烯1.3g,苯乙烯3.9g;取2.8mL陈化后的催化剂(Nd/单体摩尔比为2.0×10-3)注入聚合瓶中。摇晃使其混合均匀,在7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以含有1%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
产品结构分析结果如下:苯乙烯的含量为18.7wt%,聚丁二烯的含量为42.6wt%,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38.7wt%;其中以聚丁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2.2wt%,反式1,4-聚丁二烯的含量为9.4wt%,1,2-聚丁二烯的含量为8.4wt%;以聚异戊二烯总量为100%计,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81.8wt%,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1.9wt%,3,4-聚异戊二烯的含量为6.1wt%;重均分子量为12.8×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

Claims (4)

1.一种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的总量100wt%计,结合苯乙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5 wt%-60 wt%,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10 wt%-70 wt%,异戊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10wt%-70 wt%;三元共聚物中,以聚异戊二烯总量100 wt%计,1,4-聚异戊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70 wt%-98 wt%;三元共聚物中,以聚丁二烯总量100 wt%计,1,4-聚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70 wt%-98 wt%;三元共聚物中,以聚丁二烯总量100 wt%计,顺式1,4结构聚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35 wt%-90 wt%;
稀土催化体系由下述A、B、C、D四个部分组成,各组分的摩尔比为:B:A = 5-25:1,C:A = 0-9:1,D:A = 5-30:1;并且C的用量不为0,其中:
A选自稀土钕羧酸盐、稀土钕膦酸盐或三(异丙氧基)钕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B选自三烷基铝、氢化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C选自氯代烷、氯代硅烷、氯代烷基铝、倍半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D选自二烯烃丁二烯、异戊二烯、间戊二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稀土催化体系:在惰性气体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向干燥的催化剂反应器中,依次加入A、C、D、B,在10℃-80℃下反应0.5h到24h,得到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合的稀土催化体系;
(2)在惰性气体氩气或氮气保护下,按所述三元共聚物配比向干燥除氧的聚合反应器中加入有机溶剂和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单体,单体浓度为8-40g/mL,然后加入上述步骤(1)制备的稀土催化体系,稀土催化剂用量为Nd/单体的摩尔比为1×10-4-4×10-3,在0℃-100℃下反应0.5h到24h;反应以含有1 wt%的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异丙醇溶液终止,在过量乙醇中沉淀出聚合物,经乙醇洗涤挤压后,在4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有机溶剂为饱和烷烃、芳烃或环烷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环己烷、正己烷或甲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苯乙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15 wt%-50 wt%,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20 wt%-45 wt%,异戊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20 wt%-45 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4-聚异戊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85wt%-95 wt%;1,4-聚丁二烯含量质量百分数为85 wt%-95 wt%。
CN201210251817.7A 2012-07-19 2012-07-19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7866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1817.7A CN102786621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1817.7A CN102786621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6621A CN102786621A (zh) 2012-11-21
CN102786621B true CN102786621B (zh) 2014-12-24

Family

ID=47152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1817.7A Active CN102786621B (zh) 2012-07-19 2012-07-19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866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4365B (zh) * 2013-10-11 2015-10-2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丁二烯异戊二烯二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19611A (zh) * 2013-10-11 2014-05-2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链端功能化聚共轭烯烃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72577A (zh) * 2014-02-24 2014-05-07 大连理工大学 含氮功能化稀土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88273A (zh) * 2014-02-24 2014-05-14 大连理工大学 稀土催化体系星形支化聚异戊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5410B (zh) * 2014-04-26 2017-01-04 大连理工大学 以稀土集成橡胶为增韧剂原位本体法制备abs树脂的方法
CN103965409B (zh) * 2014-04-26 2016-11-23 大连理工大学 以稀土集成橡胶为增韧剂原位本体法制备高抗冲聚苯乙烯树脂的方法
CN109946391A (zh) * 2017-12-21 2019-06-28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鉴定高顺式、低顺式聚异戊二烯橡胶的方法
CN110903423B (zh) * 2018-09-18 2023-04-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EP3842465B1 (en) * 2018-10-30 2023-06-14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Hydrogenated styrene/conjugated diolefin copolymer, foaming material thereof,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2142893B (zh) * 2019-06-27 2022-07-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聚异戊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42151B (zh) * 2019-09-03 2023-07-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CN113831466B (zh) * 2020-06-24 2023-07-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超支化、超宽分子量分布丁基橡胶的制备方法
CN114163585B (zh) * 2020-09-11 2023-07-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超宽分布四杂臂梳状星型支化丁基橡胶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2292A (zh) * 1985-04-01 1986-10-01 中山大学 苯乙烯定向聚合高活性催化剂
CN101914183A (zh) * 2010-09-04 2010-12-15 大连理工大学 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68120A (zh) * 2010-06-04 2011-12-0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高顺式共轭二烯烃与苯乙烯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2292A (zh) * 1985-04-01 1986-10-01 中山大学 苯乙烯定向聚合高活性催化剂
CN102268120A (zh) * 2010-06-04 2011-12-0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高顺式共轭二烯烃与苯乙烯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4183A (zh) * 2010-09-04 2010-12-15 大连理工大学 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6621A (zh)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6621B (zh)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35807B (zh) 用含氨基的卤代硅烷官能化的聚合物
ES2616272T3 (es) Polímeros funcionalizados con compuestos de policiano
CN101914183B (zh) 稀土催化体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EP3103820B1 (en) Novel anionic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conjugated diene-based polymer using same
KR101909756B1 (ko) 아미노실란 개시제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관능화된 중합체
CN103772577A (zh) 含氮功能化稀土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KR20180078331A (ko) 아미노실란 개시제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관능화 중합체
CN103857704B (zh) 由含有受保护的氨基的内酯或硫代内酯官能化的聚合物
CN103204973A (zh) 一种低分子量反式-1,4-聚二烯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942656B (zh) 含氮功能化稀土异戊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45772A (zh) 一种端基改性溶聚丁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0204121A (ja) アミノ官能化ジエン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そのタイプのポリマー、そのポリマーを含むゴム組成物及びタイヤケーシング
CN102942657B (zh) 含氮功能化稀土丁苯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07912A (zh) 一种星形偶联结构的硅氧功能化sibr集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KR20180014836A (ko) 디리튬 개시제
CN101945900B (zh) 官能化聚合物和制造及使用的方法
CN102532354B (zh) 钕系均相稀土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6604685B2 (ja) オルガノホスフィン官能基を有するポリジエンおよびジエンコポリマー
CN113201094A (zh) 一种星形偶联结构的含氮功能化sibr集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45651B (zh) 聚合物及其在制备高冲击聚合物组合物中的用途
CN105330773A (zh) 稀土催化剂用组合物和一种稀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72744B (zh) 一种含聚环氧乙烷嵌段的极性化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CN109415449A (zh) 制造聚合物的方法
CN113307913A (zh) 一种星形偶联结构的含氮/硅氧功能化sibr集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7

Address after: 2702, 27th Floor, Building B, Victoria Square, No. 52 Gangxing Road, Renmin Road Street, Gangxing Community, Zhongshan District,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116000 RMB

Patentee after: Hengli Dagong (Dalian)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16024 No. 2 Ling Road, Liaoning, Dalian

Patentee befor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