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7266A - 无线标签处理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标签处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7266A
CN102737266A CN2011104065567A CN201110406556A CN102737266A CN 102737266 A CN102737266 A CN 102737266A CN 2011104065567 A CN2011104065567 A CN 2011104065567A CN 201110406556 A CN201110406556 A CN 201110406556A CN 102737266 A CN102737266 A CN 102737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
emission part
radio wave
write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65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设乐健一
水村政彦
山田美由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7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72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该无线标签处理器包括: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其具有多行发射部组,每行发射部组具有发射无线电波的多个发射部,所述多个发射部沿着第一方向对齐,所述发射部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对设置在介质上的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控制部,其使两行发射部中的交错布置的多个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所述两行发射部包含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发射部组中,然后,所述控制部使包含在所述两行发射部中的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

Description

无线标签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标签处理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JP-A-2007-316987)披露了一种通信介质处理器。在该通信介质处理器中,多个非接触式读写器相对于两行并排传送的非接触IC卡中的每一行非接触IC卡交错地设置。
专利文献2(JP-A-2008-21070)披露了一种信息写入装置。在该信息写入装置中,当将信息写入在记录纸张内所嵌入的IC标签上时,则利用第一读写器和第三读写器将信息同时写入彼此不相邻的两个IC标签上,然后利用第二读写器和第四读写器将信息同时写入彼此不相邻的两个标签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该无线标签处理器使无线标签的处理的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对发射到无线标签的无线电波的干涉进行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所述无线标签处理器包括: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其具有多行发射部组,每行发射部组具有发射无线电波的多个发射部,所述多个发射部沿着第一方向对齐,所述发射部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对设置在介质上的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控制部,其使两行发射部中的交错布置的多个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所述两行发射部包含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发射部组中,然后,所述控制部使包含在所述两行发射部中的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当使所述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所述控制部使交错布置的所述多个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还包括:传送所述介质传送单元。当所述发射部执行无线电波的发射时,所述传送单元将所述介质停止在面对所述发射部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在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中所设置的多个发射部中的各个发射部设置成与在所述介质上所设置的多个无线标签中的各个无线标签面对。设置有判断单元,以对每个无线标签判断利用所述发射部发射的无线电波对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写入和从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已经正常执行,并且设置有移动单元,以移动所述介质,使得由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出的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没有正常执行的所述无线标签面对与已对所述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的发射部不同的发射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所述判断单元再次判断利用从所述不同的发射部发射的无线电波对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写入和从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已经正常执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还包括:显示单元,当在第二次判断中判断出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正常执行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关于所述无线标签处理器出故障的信息,并且当在第二次判断中判断出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没有正常执行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关于所述无线标签出故障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所述无线标签处理器包括: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其具有多行发射部组,每行发射部组具有发射无线电波的多个发射部,所述多个发射部沿着第一方向对齐,所述发射部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向设置在介质上的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控制部,其执行控制,使得从所述多个发射部中的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并且在发射期间,所述第一发射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第一发射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在使所述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之后使第二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并且在发射期间,所述第二发射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第二发射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不相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根据第七方面所述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当从所述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发射部组的第一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与在第二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彼此不同;并且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当使所述第二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在所述第一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与在所述第二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彼此不同。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能够提供使无线标签的处理的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对发射到无线标签的无线电波的干涉进行抑制的无线标签处理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即使当从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也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并且能够抑制无线电波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介质没有停止的情形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执行对无线标签信息的写入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防止因一些发射部出故障而不能使用整个装置的情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通过使用判断单元根据第二次判断的判断结果判别无线标签处理器和无线标签哪一个出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将关于无线标签处理器出故障的信息或者关于无线标签出故障的信息通知用户。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能够提供使无线标签的处理的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对发射到无线标签的无线电波的干涉进行抑制的无线标签处理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无线标签的处理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处理系统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之后片材的视图;
图3是示出在数据服务器中所储存的信息的实例的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读写装置的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读写装置的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以及片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以及片材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和第二抑制单元以及带部件的立体图;
图9A和图9B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第一抑制单元等的视图;
图10是示出读写装置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A至图11C是用于说明识别信息的读出处理和详细信息的写入处理的视图;
图12A至图12B是用于说明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的比较例的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的比较例的视图;
图14A至图14D是用于说明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的比较例的视图;
图15A至图15C是示出当读写部出故障时的处理的视图;
图16A至图16C是示出当读写部出故障时的处理的视图;以及
图17是用于说明当读写部出故障时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处理系统的示意性构造图。
如此图所示,此系统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其在埋入有多个无线标签T(下文称为“标签T”)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读写装置2,其将信息写入在片材S中所埋入的标签T上,或者从标签T读出信息;以及数据服务器3,其对写入标签T中的信息以及从标签T读出的信息进行存储。另外,此系统设置有控制器4,该控制器4具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面板4a,并且控制器4接收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像形成条件、读写装置2中的各种条件、写入标签T中的信息等等。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控制器4由个人计算机(PC)构成。
在此系统中,首先,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在从工厂等配送的片材S的表面上形成图像。然后,作为无线标签处理器实例的读写装置2从埋入片材S上的多个标签T中的每一个标签读出每一个标签T所具有的唯一识别信息(也称为识别号码或唯一号码(UID),本说明书的下文中称为“识别信息”),并且将信息写入每一个标签T。此后,将片材S交付给用户等。另外,对于此系统的构造,图像形成装置1和读写装置2为单独的装置,但它们可以形成一体。
图2A和图2B示出了在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之后的片材S。
如图2A所示,作为介质实例的片材S由形成矩形形状的基体B和设置成能够从基体B上取下来的多个标牌L1至L8(下文中称为“标牌L”)构成。多个标牌L1至L8中的每一个标牌的背面涂有粘合剂,将各标牌L从基体B上取下来,并且贴在例如本册(书籍)、DVD(数字通用光盘)或CD(光盘)上。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各标牌L在片材S的纵向上布置成四行,而在片材S的横向上布置有两行。另外,各标牌L布置成4行×2列的网格形状。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和读写装置2中,片材S沿其横向传送。另外,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片材S在以长边作为前端的状态下被传送。在此情况下,与片材S以短边作为前端被传送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传送片材S的数量。在此,相对于片材S的传送方向说明标牌L,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S中,四个标牌L5至L8设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四个标牌L1至L4设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标签T1至T8分别埋入标牌L中。以标牌L1作为实例进行说明,如图2B所示,标签T1埋入标牌L1中。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标签T1包括如下基本电路元件:天线线圈Ta、构成谐振电路的电容器以及用于存储信息的IC芯片Tc。另外,电容器可以并入天线线圈Ta内,并且可以嵌入在IC芯片Tc中。
另外,以前使用的标签可以用作标签T,并且该标签不受特别限定。另外,不同地,标签T可以称为RFID标签、IC标签、非接触数据载体、无线IC标签、非接触IC、非接触IC标牌、非接触IC标签等。另外,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标签T,使用没有电池而利用来自读写部(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无线电波发电的所谓的无源标签。注意的是,标签不限于无源标签,并且也可以使用配备有电池的所谓的有源标签。
在此,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完成图像形成时,进入图2A中所示的状态。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将标牌L贴在图书馆中的待借出的书上的情形作为实例进行说明。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完成图像形成时,在各标牌L的表面上用数字打印以下内容:例如,表示书的收藏位置的图书馆名、条形码和条形码信息。另外,在片材S的横向上的一个侧部上打印有用于从其它片材中识别出片材S的片材识别条形码BK。另外,标签T的应用不仅限于图书馆。例如,标签可以贴在出租店中出租的DVD、出租的录像片等上。另外,在各种工厂、各种店铺等中,标签可以用于生产管理、贮备管理等。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的信息在片材S的表面上执行图像形成。在此,图3示出了在数据服务器3中所储存的信息的实例。如该图所示,例如,数据服务器3中以相互关联的状态存储有用作书的收藏位置的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出版社37、作者38等。此外,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形成图像时,在数据服务器3中存储有表示各图像的形成位置的位置信息(X、Y)33。另外,各位置信息33也与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出版社37、作者38等关联。另外,在数据服务器3中存储有在读写装置2中从各标签T读出的识别信息(参见附图标记32)。另外,该识别信息也存储成与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等关联。
在此,由位置信息33所标明的各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在片材S上所布置的各标牌L(各标签T)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一致)。具体而言,位置信息(X1,Y1)与标牌L1对应,位置信息(X1,Y2)与标牌L2对应,位置信息(X1,Y3)与标牌L3对应,以及位置信息(X1,Y4)与标牌L4对应。此外,位置信息(X2,Y1)与标牌L5对应,位置信息(X2,Y2)与标牌L6对应,位置信息(X2,Y3)与标牌L7对应,以及位置信息(X2,Y4)与标牌L8对应。
例如,当位置信息33为(X1,Y1)时,图像形成装置1在标牌L1上执行图像形成,并且例如,当位置信息33为(X2,Y3)时,图像形成装置1在标牌L7上执行图像形成。另外,例如,当在数据服务器3中存储关于图书馆名34等的信息时,该位置信息33可以由数据服务器3自动分配。另外,位置信息可以由控制器4分配。
另外,在数据服务器3中存储有用于从其它片材S中识别出片材S的片材识别号码(参见附图标记3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设置在一个片材S上的标牌L的数量(8个)对应地为八条信息生成一个片材识别号码。另外,例如,当在数据服务器3中存储图书馆名34等时,此片材识别号码可以由数据服务器3自动分配。另外,片材识别号码可以由控制器4分配。
下面,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
当在片材S上执行图像形成时,图像形成装置1从数据服务器3获取与一个片材对应的信息。然后,基于该信息生成待形成在片材S上的图像。更具体而言,首先,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条形码信息35生成条形码;生成如下图像:在该图像中,以预定关系布置有条形码、可视化为数字的条形码信息35、以及作为字符串的图书馆名;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将该图像布置在与位置信息33对应的位置处。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该处理执行八次,从而生成全部图像。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片材识别号码31生成片材识别条形码BK,并且生成通过将片材识别条形码BK与全部图像进行合并所得到的图像。
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在位于预定位置的片材S上形成合并的图像。结果,例如,字符串“AA图书馆”打印在片材S的标牌L1上。另外,如图2A所示,“条形码”和可视化为数字的条形码信息“123456789-1”打印在标牌L1上。另外,其内具有条形码化的片材识别号码“200707010001”(参见图3)的片材识别条形码BK打印在片材S的右端部(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上(参见图2A)。
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所谓的电子照相系统,并且使用未示出的曝光装置基于各颜色的图像数据在例如与各颜色对应设置的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后,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各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将利用此显影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片材S上。然后,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由此,生成其上打印有信息的片材S。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采用所谓的喷墨系统、使用热敏纸的系统等。
接下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读写装置2中从各标签T读出识别信息。另外,关于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出版社37以及作者38的信息写入各标签T中。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下文将写入各标签T的信息称为“详细信息”。
图4和图5是用于说明读写装置2的视图。
如图4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读写装置2包括装置主体部40和开闭板41,所述开闭板41设置在装置主体部40的上部并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在装置主体部40上。另外,读写装置2设置有:堆叠部50,其上堆叠有多个片材S;以及一对传送辊51,其将片材S从叠置在堆叠部50上的堆叠的多个片材S朝着装置主体部40的内部逐一送出。
另外,读写装置2包括:一对馈送辊52,其将传送辊51所送出的片材S朝着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进一步传送;第一带单元53和第二带单元54,其将馈送辊52所传送的片材S朝着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进一步传送;以及容纳部57,其堆叠并且容纳由第一带单元53和第二带单元54所传送的片材S。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读写装置2具有从埋入片材S中的标签T中读出信息的多个读写部61至68(仅读写部61和68显示在图4中),并且读写装置2将信息写入标签T中。
另外,读写装置2包括用于抑制从读写部61至68所发射的无线电波的干涉的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此外,读写装置2设置有沿着片材S的传送路径布置的并且在片材S经过时执行预定输出的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第三传感器S3至第六传感器S6、以及第七传感器S7。
此处,第一传感器S1布置成比馈送辊52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布置成比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条形码读取器Br的读取位置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此外,第二传感器S2布置成比条形码读取器Br的读取位置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布置成比第二带单元54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三传感器S3至第六传感器S6布置成比第二传感器S2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布置成比第七传感器S7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七传感器S7布置成比将在下文中说明的咬合部N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此外,在读写装置2中,在比第一传感器S1的检测区更接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设置有读取形成在片材S上的片材识别条形码BK的条形码读取器Br。此外,读写装置2包括:控制部91,其控制各部(各装置);以及收发部92,其在数据服务器3、控制器4等之间交换信息。
在此,用作传送单元的一部分的第一带单元53包括:带部件53a,其形成环形形状;第一至第四张紧辊53b、53c、53d和53e,其从内侧张紧带部件53a;以及张力辊53f,其从外侧按压带部件53a并且向带部件53a施加张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张紧辊53b、53c、53d和53e以相互分开的状态进行布置,并且这四个张紧辊设置成在矩形形状(长方形)的各顶点处进行布置。
更具体而言,第一张紧辊53b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位于片材传送路径侧,而第二张紧辊53c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位于与片材传送路径分开的一侧上。另外,第三张紧辊53d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位于与片材传送路径分开的一侧上,而第四张紧辊53e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位于片材传送路径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以此方式布置各张紧辊53b、53c、53d和53的结果,在带部件53a内侧形成有容纳第一抑制单元71的空间。
第二带单元54布置在第一带单元53的上方(对面位置)。另外,第二带单元54布置成压靠在第一带单元53上,并且在片材S在第一带单元53和第二带单元54之间被上下夹紧的同时进行传送的情况下形成咬合部N(参见图5)。在此,第二带单元54包括:带部件54a,其形成环形形状;以及第一至第四张紧辊54b、54c、54d和54e,其从内侧张紧带部件54a。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带部件54a和上述带部件53a由不会对下文中说明的天线61a至68a所发射的无线电波进行屏蔽的材料(例如,橡胶件)制成。
同样在第二带单元54中,第一至第四张紧辊54b、54c、54d和54e以相互分开的状态进行布置,并且这四个张紧辊设置成在矩形形状(长方形)的各顶点处进行布置。由于此原因,所以同样在第二带单元54中,在带部件54a内侧形成有容纳第二抑制单元72的空间。另外,当带部件53a的平坦部和带部件54a的平坦部彼此接触时形成上述咬合部N。为此,咬合部N上的传送路径变得平坦。
此外,如图5所示,第二带单元54和第二抑制单元72可移动地设置成连同(伴随)开闭板41的开闭与第一带单元53和第一抑制单元71分离。为此,允许打开片材传送路径,并且当片材传送路径上出现片材S堵塞等情形时,可以简单且容易地移除片材S。
下面,将参考图6和图7说明第一抑制单元71。另外,图6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71和片材S的立体图,并且图7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71和片材S的平面图。
如图6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抑制单元71具有位于传送片材S的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第一抑制单元71形成盒状(长方体)。另外,第一抑制单元71布置在片材S的传送路径的一侧上。此外,第一抑制单元71包括: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形成的第一侧壁71a、在此第一侧壁71a的对面位置上所设置的第二侧壁71b、沿着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的第三侧壁71c、类似地,沿着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的第四侧壁71d、以及底部71e。
此外,第一抑制单元71包括:将内部空间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分隔成两份的第一分隔部件71k,以及将内部空间沿着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分隔成四份的第二分隔部件71f、第三分隔部件71g和第三分隔部件71h。结果,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抑制单元71具有以下状态:除了设置在片材S的传送路径侧上的开口部以外,被封闭的封闭空间H1至H8以网格的形状进行设置。
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封闭空间H1至H8分别布置成当所传送的片材S布置(停止)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上时面对片材S上所设置的各标签T。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封闭空间H1至H8中分别设置有将信息写入标签或者从标签T读出信息的读写部61至68。
在此,作为无线电波发射单元的实例的读写部61至68可以使用以前所使用的器件,并且不具体限定读写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各读写部61至68包括:作为发射部实例的天线61a至68a;解调电路(未示出),其对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调制电路,其对待发射信息进行调制并且将该信息输出至天线;以及控制部,其控制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
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天线61a至68a设置成与埋入片材S中的各标签T的布置关系对应(一致),并且布置形态为网格形状。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天线61a至68a的位置关系分别与位置信息33指定的各位置的位置(布置)关系对应(一致)。更具体而言,本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如下构造:沿着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布置的四个天线形成天线组(发射部组的实例),并且沿着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或片材S的传送方向)设置有多行(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两行)天线组。
此外,将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天线61a至68a分别布置使得信息可以并行(同时地)写入各标签T1至T8中,并且使得可以从各标签T1至T8并行(同时地)读出信息。另外,为了说明天线61a至68a的布置方式而使用措辞“并行(同时地)”,并且实际的读写操作可以按除“并行”以外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非同时地操作天线61a至68a以执行将信息写入各标签T中的操作。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写部61读出的信息设定成与位置信息(X1,Y1)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读写部62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1,Y2)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类似地,读写部63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1,Y3)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并且读写部64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1,Y4)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
另外,读写部65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2,Y1)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并且读写部66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2,Y2)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读写部67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2,Y3)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并且读写部68读出的信息与位置信息(X2,Y4)所关联的详细信息相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
更具体而言,例如,当读写部61从标签T读出识别信息时,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1,Y1)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例如,当读写部67从标签T读出识别信息时,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2,Y3)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位置信息(X1,Y1)关联的详细信息设定成输出至读写部61,并且与位置信息(X1,Y2)关联的详细信息设定成输出至读写部62。另外,与位置信息(X1,Y3)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3,并且与位置信息(X1,Y4)的关联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4。另外,与位置信息(X2,Y1)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5,并且与位置信息(X2,Y2)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6。此外,与位置信息(X2,Y3)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7,并且关与位置信息(X2,Y4)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8。
为此,例如,与位置信息(X1,Y1)关联的详细信息(参见图3),诸如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等输出至读写部61,并且例如,与位置信息(X2,Y3)关联的详细信息,诸如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等输出至读写部67。
在此,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黄铜、铝、铜、金等。另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即,由树脂材料形成主要部分,并且将形成为板状或箔片的材料贴在该主要部分的表面等上。在此构造中,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的重量变得更轻。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封闭空间H1至H8在平面图中的形状为矩形形状。换句话说,每个封闭空间H1至H8在开口部中的形状为矩形形状。更具体而言,每个封闭空间H1至H8形成为使得每个封闭空间的形状在开口部中为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更具体而言,每个封闭空间H1至H8形成为使得每个封闭空间的沿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A比每个封闭空间的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B大(参见图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片材S停止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处(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情形下,片材S可能偏离片材传送方向并且可能停止。通过采用如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形状,即使片材S偏离并且停止,读写部61至68仍执行写入和读出。
另外,尽管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了开口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实例,但是开口部可以形成圆筒形状或椭圆形状。另外,当开口部形成为椭圆形状时,希望将长轴布置成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延伸。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个封闭空间H1至H8可以为长方体形状,可以采用诸如杯状、圆顶状、角锥状、以及三棱锥等形状。当封闭空间采用这些形状时,由于封闭空间与开口部分开,所以整个封闭空间的外径变小。因此,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另外,在图6中,一并示出了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区S2k、以及第三至第六传感器S3至S6的检测区S3k至S6k。第三至第六传感器S3至S6在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布置,并且第三至第六传感器S3至S6的检测结果用于判断片材S是否歪斜等。另外,第二传感器S2布置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上游侧,并且基于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将片材S布置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上。
在此,例如,如图7所示,当第二传感器S2(检测区为S2k)检测到A4尺寸的片材S时,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带单元53的驱动(未示出驱动电动机),并且将A4尺寸的片材S布置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上。更具体而言,片材S布置成使得片材S上的各标签T分别面对封闭空间H1至H8。
图8是示出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以及带部件53a的立体图。另外,在此附图中省略了带部件54a的图示。第二抑制单元72除了在其内部没有设置读写部61至68,以及高度尺寸T(在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抑制单元71的高度尺寸S之外,第二抑制单元72与第一抑制单元71相似地构造。以此方式构造的第二抑制单元72布置成面对第一抑制单元71的开口部。另外,第二抑制单元72布置成使得第二抑制单元72的封闭空间H1至H8(未示出)与第一抑制单元71的封闭空间H1至H8彼此面对。
结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抑制单元71中的第一分隔部件71k、第二分隔部件71f、第三分隔部件71g和第四分隔部件71h(参见图6)与第二抑制单元72中的第一分隔部件72k(参见图9A)、第二分隔部件(未示出)、第三分隔部件(未示出)和第四分隔部件(未示出)具有相互面对的关系。
另外,如图8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带部件53a(带部件54a也同样)形成为使得其宽度尺寸W2比片材S的纵向长度L小,并且使得与片材S的一部分重叠。通过以此方式使带部件53a的宽度变窄,以实现整个装置的轻量化和小型化。此外,带部件53a的宽度尺寸W2设定成使得带部件53a能够从检测区S4k(参考图7)和检测区S5k之间经过的值。利用此设置方式,可以抑制带部件53a妨碍第三至第六传感器S3至S6对片材S的检测的现象。
在此,图9A和图9B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第一抑制单元71等。
如图9A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各天线61a至68a(此图示出了天线64a和天线68a)处于以下状态:天线布置成比第一抑制单元71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上端部)更接近底部71e。换句话说,各天线61a至68a处于以下状态:天线布置在各封闭空间H1至H8内部(此图示出了封闭空间H4至H8)。更具体而言,各天线61a至68a设置在比开口部更远离片材传送路径的一侧上。更具体而言,在天线64a与天线68a之间设置有屏蔽天线64a等发射的无线电波的第一分隔部件71k。
另外,如图9B所示,各天线61a至68a可以布置成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端部处对齐。然而,在此情形下,从各天线61a至68a发射的无线电波可能容易彼此干涉,并且不能从标签T1至T8读出信息。在此,如图9A所示,当各天线61a至68a布置成比第一抑制单元71的开口部侧的端部更接近底部71e时,不容易出现无线电波的干涉现象。
另外,不仅在比带部件53a和54a更接近第一抑制单元71的一侧会出现无线电波的干涉,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处也可能出现无线电波的干涉。由于此原因,所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第二抑制单元72设置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处。通过此设置,也抑制了在第一抑制单元71的对面位置处的无线电波的干涉,并且与未设置第二抑制单元72的构造相比,能够可靠地执行从标签T上读出和写入信息。
在此,将说明读写装置2的操作。
在此,图10是示出读写装置2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检测到起动按钮(未示出)被按下时,控制部91首先使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被旋转地驱动,由此使传送辊51、馈送辊52和第四张紧辊53e被旋转地驱动,以便开始传送叠置在堆叠部50上的片材S(步骤101)。另外,由CPU(中央处理单元)、未示出的存储有用于控制等的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以及未示出的作为C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来实现控制部91。
接下来,当第一传感器S1检测到片材S时,控制部91使条形码读取器Br读出打印在片材S上的片材识别条形码BK,并且获取片材识别号码(步骤102)。然后,控制部91识别片材S的传送状态,并且判断片材S的传送是否异常(步骤103)。具体而言,控制部91基于第三至第六传感器S3至S6的检测结果,判断片材S的传送是否异常,诸如歪斜(片材S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倾斜)。
当在步骤103中判断出存在传送异常时,则控制部91停止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并且停止片材S的传送(步骤111)。另外,将关于片材S的传送停止的信息输出至控制器4,控制器4在显示面板4a上执行错误显示(步骤112),并且处理结束。另外,可以在读写装置2中设置显示面板,并且可以将错误显示显示在此显示面板上。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03中判断出不存在传送异常时,则控制部91停止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并且停止片材S的传送(步骤104)。另外,此停止处理在第二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S之后经过预定时间后才被执行。结果,片材S停止在第一抑制单元71和第二抑制单元72之间的预定位置处。具体而言,片材S停止,从而使得各标签T1至T8分别布置在封闭空间H1至H8的对面位置处。
接下来,控制部91经由读写部61至68从埋入各标牌L1至L8上的标签T1至T8读出识别信息(步骤105)。此后,控制部91经由收发部92(参见图4)将步骤105中读出的各识别信息项输出至数据服务器3(步骤106)。由此,将识别信息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
另外,如上所述,例如,当读写部61从标签T读出识别信息时,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1,Y1)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例如,当读写部67从标签T读出识别信息时,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2,Y3)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
另外,当步骤103中判断出不存在传送异常时,则控制部91与上述步骤104至106的操作一起并行地执行以下操作:首先,控制部91经由收发部92将步骤102中所获取的片材识别号码发送至数据服务器3(步骤109)。从而,数据服务器3根据片材识别号码发送出八种情形的详细信息,并且此发送出的详细信息由收发部92接收(步骤110)。
此后,将收发部92接收的八种情形的详细信息输出至各读写部61至68。具体而言,例如,将与位置信息(X1,Y1)关联的详细信息,诸如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等输出至读写部61,并且例如,将与位置信息(X2,Y3)关联的详细信息,诸如图书馆名34、条形码信息35、书名36等输出至读写部67。
接下来,各读写部61至68在埋入各标牌L1至L8中的各标签T1至T8上执行所接收到的详细信息的写入(步骤107)。此后,控制部91恢复驱动电动机的旋转以恢复片材S的传送,片材S被排出到装置的外面(步骤108),并且处理结束。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步骤108的处理完成之后,出现了详细信息写在了各标签T中的状态。另外,详细信息与写有该详细信息的标签T的识别信息彼此关联并且被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为此,如果将各标牌L贴在待出租的书上,并且将数据服务器3中的信息传送至图书馆的管理终端等,则可以构建使用RFID的管理系统。结果,与现有技术中的条形码等的处理相比,可以顺利地执行诸如出租处理、归还处理等各种处理。另外,尽管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数据服务器3的信息传送至管理终端的实例,但也可以采用从图书馆的终端访问数据服务器3的构造。另外,数据服务器3本身也可以移至图书馆。
在此,更详细地说明上述步骤105中所执行的读出识别信息的处理和上述步骤107中所执行的写入详细信息的处理。
图11A至图11C是用于说明识别信息的读出处理和详细信息的写入处理的视图。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及图11A所示,片材S朝着第一抑制单元71传送。此后,如图9B所示及如上所述,将片材S的传送停止,从而设置在片材S上的各标签T1至T8与设置在第一抑制单元71中的各读写部61至68彼此面对。另外,在图11B中,为了使附图更易于观看,省略了设置在片材S上的标签T1至T8的图示。
此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B中的粗实线所示,对所设置的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进行操作,并且首先从标签T2、T4、T5和T7读出识别信息。然后,再次操作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2、T4、T5和T7中。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首先对布置成4行2列的网格形状的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的交错布置(交替布置)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进行操作,从交错布置的四个标签T2、T4、T5和T7读出识别信息,然后将详细信息写入四个标签T2、T4、T5和T7中。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写部62、64、65和67进行操作,使得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在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使得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彼此不相邻。
此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C中粗实线所示,对与上述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不同的四个读写部61、63、66和68进行操作,并且从标签T1、T3、T6和T8读出识别信息。然后,再次操作读写部61、63、66和68,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1、T3、T6和T8中。另外,即使在此情形下,也是对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交错布置的四个读写部61、63、66和68进行操作,并且从四个标签T1、T3、T6和T8上各读出识别信息。然后,将详细信息写入四个标签T1、T3、T6和T8中。更具体而言,即使在此情形下,读写部进行操作,使得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在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使得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彼此不相邻。
在此,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提供了第一抑制单元71等,但是存在以下可能:基于无线电波的强度、第一抑制单元71与第二抑制单元72之间的间隙量等,从每个天线61a至68a发射的无线电波可能相互干涉,识别信息不能从标签T1至T8读出,并且详细信息不能写入标签T1至T8中。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八个读写部61至68没有被同时操作,而是首先操作类似交错布置(交替布置)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然后操作类似交错布置的四个读写部61、63、66和68。
在此,例如,当同时操作八个读写部61至68执行读出和写入时,在布置成网格形状的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在列方向或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读写部发出的无线电波易于彼此干涉。当对如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交错布置的读写部进行操作时,在发射无线电波的读写部之间的间隔变宽,并且不容易产生无线电波的干涉。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如下文所述,无线电波的发射量受到控制,并且也抑制了生产率下降。
另外,即使当八个读写部61至68不能同时操作以执行读出和写入时,如上所述,也可以执行操作交错布置的四个读写部的处理。取决于无线电波的输出强度等,可能不会产生无线电波的干涉,则八个读写部61至68可以同时进行操作。在此情形下,如果执行使用四个读写部的处理,则生产率将下降。为此,如上所述,当八个读写部61至68不能同时操作以执行读出和写入操作时,也可以执行操作交错布置的四个读写部的处理。另外,下面对判断是否读出为正常执行的方法和判断是否写入为正常执行的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也可以执行以下处理:基于信息量的大小将写入各标签T1至T8中的八条详细信息分成两组,首先,操作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将包含在信息量少的一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2、T4、T5和T7,然后,操作四个读写部61、63、66和68将包含在信息量多的一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1、T3、T6和T8。在此,在此情形下,缩短了在第一次执行写入期间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的操作时间,并且提高整个生产率。
另外,在此情形下,当将包含在信息量少的一个组中的四条信息写入时,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的操作时间为写入具有第四少的信息量的详细信息所需的时间。在此,当详细信息没有如上所述被分为两组时,可能出现将具有第二多的信息量的详细信息写入首次执行写入操作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中的情形。在此情形下,读写部62、64、65和67的操作时间为写入此信息量多的详细信息所需的时间,与写入具有第四少的信息量的详细信息的情形相比,读写部62、64、65和67的操作时间变长。在此情形下,整个生产率降低。
另外,例如,将八个详细信息分成两组的处理由数据服务器3执行。另外,尽管以上说明了将包含在信息量小的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比包含在信息量大的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早写入的情形,但是也可以将包含在信息量小的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比包含在信息量大的组中的四条详细信息晚写入。
另外,尽管以上说明了读写部61至68布置成4行2列的情形,但是读写部也可以布置为例如2行4列、2行2列、4行4列等。即使在这些情形下,能够通过以两个步骤操作如上所述的交错布置的读写部对所有标签T进行处理。
图12A至图14D是用于说明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的比较例的视图。
例如,如图12A所示,可以采用四个读写部61至64沿着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并行地设置的构造。例如,可以通过例如逐个地操作四个读写部61至64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
具体而言,首先,传送的片材S首次停止,使得读写部61至64与片材S的标签T5至T8彼此面对。此后,如图14B所示,读写部61至64顺次地操作,并且对各标签T5至T8依次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然后,再次执行片材S的传送(参见图14B的附图标记14A),传送的片材S停止,使得读写部61至64与标签T1至T4彼此面对。此后,如图14B所示,读写部61至64顺次地操作,并且对标签T1至T4依次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
在图12A至图14B所示的比较例中,读写部61至64逐个进行操作,能够可靠地防止无线电波的干涉。另一方面,需要操作读写部61至64总共八次(读出处理执行八次,并且写入处理执行八次)。另外,在此比较例中,正如使用附图标记14A所示,需要执行一次片材S的传送。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中,如图14A所示以及如上所述,读写部61至68的操作可能仅需要两次(读出处理执行两次,并且写入处理执行两次)。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中,在读写部62、64、65和67完成处理之后,在不传送片材S的情况下,读写部61、63、66和68执行处理。为此,与图12A所示的比较例相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在短时间内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中,在途中不执行片材S的传送的情况下,在标签T1至T8的八个标签T上执行写入处理等。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与比较例相比,减小了驱动传送系统的次数,并且延长了装置的寿命。
另外,在图12A所示的比较例中,如上所述逐个地操作四个读写部61至64。然而,除了此方式以外,例如,如图14C所示,还可以对隔一个读写部的两个读写部同时进行操作。具体而言,如图14C所示,读写部61和读写部63首先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62和读写部64进行操作。由此,执行从标签T5至T8读出识别信息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5至T8。然后,如附图标记14B所示,执行片材S的传送。
此后,类似于上述说明,读写部61和读写部63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62和读写部64进行操作。由此,执行从标签T1至T4读出识别信息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1至T4。在此比较例的处理中,与逐个地操作读写部61至64的比较例相比,读写部61至64的操作数减小。然而,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相比,读写部61至64的操作数增加。
下面,将说明另一个比较例。
如图12B所示,可以采用设置有八个读写部61至68的构造。即,类似于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采用设置有八个读写部61至68的构造。类似于上述比较例,可以通过逐个地操作读写部61至68来对标签T1至T8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在此,在此比较例中,设置与八个标签T1至T8对应的八个读写部61至68。因此,可以在不执行片材S的传送的情况下,在八个标签T1至T8上执行处理。然而,类似于上述说明,需要操作读写部61至64总共八次(读出执行八次和写入执行八次)。
另外,在图12B所示的比较例中,类似于上述说明,也可以对隔一个读写部的两个读写部同时进行操作。具体而言,读写部61和读写部63首先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62和读写部64进行操作。因此,对标签T1至T4执行处理。此后,读写部65和读写部67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66和读写部68进行操作。因此,对标签T5至T8执行处理。在此,在此比较例中,需要操作读写部61至68总共四次(读出执行四次,并且写入执行四次)。
将进一步说明另一个比较例。
图13所示的比较例具有以下构造:省略了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的四个读写部,并且设置了交错布置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在此构造中,首先,传送的片材S停止,使得标签T6与读写部62彼此面对,并且标签T8与读写部64彼此面对。此后,如图14D所示,读写部62和读写部64进行操作。由此,对标签T6和T8执行处理。
接下来,如图14D的附图标记14C所示,执行片材S的传送,并且片材S停止使得读写部62、64、65和67与标签T2、T4、T5和T7彼此面对。然后,读写部62、64、65和67进行操作。由此,对标签T2、T4、T5和T7执行处理。此后,如附图标记14D所示,再次执行片材S的传送,并且片材S停止,使得读写部65和67与标签T1和T3彼此面对。
接下来,读写部65和67进行操作。由此,对标签T1和T3执行处理。在此,在此比较例中,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交错布置。因此,不容易产生无线电波的干涉。然而,如图14D所示,需要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三次,并且执行片材S的传送两次。
同时,所设置的八个读写部61至68中的任一个读写部可能出故障。在此情形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执行以下处理。
图15A至图16C是示出当读写部出故障时的处理的视图。另外,图15A至图15C示出当读写部61出故障时的处理的实例,以及图16A至图16C示出当读写部67出故障时的处理的实例。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及如图15A所示,片材S从上游侧朝着读写部61至68进行传送。然后,如图15B所示,将片材S的传送停止,使得读写部61至68与标签T1至T8彼此面对。此后,除读写部61之外的读写部62至68进行操作(参考图中的粗实线)。具体而言,读写部中的四个读写部62、64、65和67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中的三个读写部63、66和68进行操作。
在此实例中,由于读写部61没有进行操作,所以没有对标签T1执行处理。在此情形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5C所示,将片材S传送至下游侧,并且使标签T1和读写部65彼此面对。然后,读写部65进行操作,并且对标签T1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结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读写部61出故障,仍对标签T1执行处理。另外,当读写部65以此方式对标签T1执行处理时,由读写部65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1,Y1)(参见图3)所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将与位置信息(X1,Y1)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5。
另外,如图16A所示,当读写部67出故障并且不能对标签T7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如图16B和图16C所示,将片材S传送至上游侧并且使标签T7与读写部63彼此面对。然后,读写部63进行操作,并且对标签T7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结果,即使读写部67出故障,仍对标签T7执行处理。另外,在此情形下,由读写部63所读出的识别信息与位置信息(X2,Y3)(参见图3)关联的详细信息关联并且存储在数据服务器3中。另外,将与位置信息(X2,Y3)关联的详细信息输出至读写部63。
图17是用于说明当读写部出故障时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从上游侧传送的片材S停止在预定位置处,使得读写部61至68与片材S的标签T1至T8彼此面对。然后,执行从标签T1至T8读出识别信息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1至T8的操作(步骤201)。另外,在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如上所述,读写部62、64、65和67首先进行操作,然后读写部61、63、66和68进行操作。
接下来,作为判断单元实例的控制部91判断是否已经正常地执行从标签T1至T8中读出识别信息以及将详细信息写入标签T1至T8的操作(步骤202)。在此,例如基于所获取的信息量是否大于预定信息量来判断是否执行读出识别信息。在此,识别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当所获取的信息量小于预定信息量时,可以认为识别信息没有被获取。另外,可以基于是否从标签T1至T8读出了信息以及所读出的信息与对标签T1至T8执行写入处理时的信息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执行了详细信息的写入。
在此,当在步骤202中判断出已经正常执行识别信息的读出和详细信息的写入时,则处理实际结束(步骤203)。另一方面,当在步骤202中判断出没有执行识别信息的读出和详细信息的写入时,则判断是否异常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步骤204)。当判断出异常部件的数量不是一个时(即,当存在多个异常部件时),显示面板4a(参见图1)执行错误显示,并且处理实际结束(步骤205)。另外,尽管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了由显示面板4a执行显示的情形,但是读写装置2可以设置有显示面板,并且可以在读写装置2中执行错误显示。
另一方面,当异常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时,则判断异常是否出现在标签T5至T8中(步骤206)。另外,判断异常是否出现在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设置的四个标签T5至T8中。当判断出异常出现在四个标签T5至T8中的任意一个时,作为移动单元的一部分的控制部91将片材S传送(移动)至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步骤207),并且使标签T5至T8面对读写部61至64。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传送至上游侧的片材S与在该片材S的上游侧等待的另一个片材S之间具有间隙,使得传送至上游侧的片材S与该另一个片材S不会彼此干涉。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四个标签T5至T8中的任意一个标签均未出现异常时,即,当异常出现在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设置的四个标签T1至T4中时,则将片材S传送至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步骤208),并且使标签T1至T4面对读写部65至68。此后,执行从出现异常的标签T中读出识别信息并且将详细信息写入该标签T(步骤209)。然后,再次判断是否已经正常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步骤210)。
另外,类似于上述说明,可以例如基于所获取的信息量是否大于预定信息量来判断是否正常执行读出识别信息。另外,类似于上述说明,可以基于从标签T读出的信息与对标签T执行写入处理时的信息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执行了详细信息的写入。然后,当在步骤210中判断出已经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同样地,作为显示单元的一部分的控制部91将表示装置的处理能力下降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面板4a上(步骤211),并且处理结束。
当在与已经执行一次处理的读写部不同的读写部中执行读出处理等时,执行一次处理的读写部出故障的可能性变高。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在步骤210中判断出已经完成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则显示表示装置的处理能力下降的信息。另外,也可以显示表示装置的一部分出故障的信息。另外,在步骤211中显示关于装置出故障的信息。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210中判断出没有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则显示关于标签T出故障的信息。更具体而言,例如,将表示片材S上出现缺陷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面板4a上,并且显示表示有必要使用新的片材S执行二次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的信息。这是因为,当即使在步骤210中判断出不能执行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时,则故障不会出现在读写部61至68侧,而是出现在标签T侧。另外,例如,在显示面板4a上可以显示表示八个标签T1至T8中的七个标签为正常并且可使用第七个标签的信息。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包括:
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其具有多行发射部组,每行发射部组具有发射无线电波的多个发射部,所述多个发射部沿着第一方向对齐,所述发射部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对设置在介质上的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以及
控制部,其使两行发射部中的交错布置的多个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所述两行发射部包含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发射部组中,然后,所述控制部使包含在所述两行发射部中的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
当使所述其它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所述控制部使交错布置的所述多个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还包括:
传送单元,其传送所述介质,
其中,当所述发射部执行无线电波的发射时,所述传送单元将所述介质停止在面对所述发射部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
在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中所设置的多个发射部中的各个发射部设置成与在所述介质上所设置的多个无线标签中的各个无线标签面对,
设置有判断单元,以对每个无线标签判断利用所述发射部发射的无线电波对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写入和从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已经正常执行,并且
设置有移动单元,以移动所述介质,使得由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出的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没有正常执行的所述无线标签面对与已对所述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的发射部不同的发射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
所述判断单元再次判断利用从所述不同的发射部发射的无线电波对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写入和从所述无线标签的信息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已经正常执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还包括:
显示单元,当在第二次判断中判断出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正常执行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关于所述无线标签处理器出故障的信息,并且当在第二次判断中判断出所述写入和所述读出中的至少一个没有正常执行时,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关于所述无线标签出故障的信息。
7.一种无线标签处理器,包括:
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其具有多行发射部组,每行发射部组具有发射无线电波的多个发射部,所述多个发射部沿着第一方向对齐,所述发射部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进行设置,并且所述无线电波发射单元向设置在介质上的无线标签发射无线电波;以及
控制部,其执行控制,使得从所述多个发射部中的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并且在发射期间,所述第一发射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第一发射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在从所述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之后使第二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并且在发射期间,所述第二发射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不相邻,并且所述第二发射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不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标签处理器,其中,
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当从所述第一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发射部组的第一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与在第二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彼此不同;并且所述控制部执行控制,使得当使所述第二发射部发射无线电波时,在所述第一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与在所述第二发射部组中执行无线电波发射的所述发射部彼此不同。
CN2011104065567A 2011-03-29 2011-12-08 无线标签处理器 Pending CN1027372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3050 2011-03-29
JP2011073050A JP5664405B2 (ja) 2011-03-29 2011-03-29 無線タグ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7266A true CN102737266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26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65567A Pending CN102737266A (zh) 2011-03-29 2011-12-08 无线标签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25819B2 (zh)
JP (1) JP5664405B2 (zh)
CN (1) CN10273726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3758A (zh) * 2014-03-31 2016-11-16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Ic标签发行装置
CN106164928A (zh) * 2014-03-31 2016-11-23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TWI646475B (zh) * 2014-12-17 2019-01-01 富士全錄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系統及影像形成方法
US10242238B2 (en) 2014-03-31 2019-03-26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IC tag issu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0981B4 (de) * 2013-01-31 2021-03-11 Bundesdruckerei Gmbh Dokumentenpuffer
WO2014132621A1 (ja) * 2013-03-01 2014-09-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物品管理システム、物品管理方法及び物品管理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JP6250319B2 (ja) * 2013-07-12 2017-12-20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Rfid通信装置、通信方法
JP6211945B2 (ja) * 2014-01-30 2017-10-11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及びアンテナプレート
JP6242248B2 (ja) * 2014-03-07 2017-12-06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Rfidタグ書込み装置
JP6577619B2 (ja) * 2018-03-14 2019-09-18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Icタグ発行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7645A (ja) * 2003-11-25 2005-06-16 Toshiba Tec Corp 読取装置と読取装置のアンテナ駆動方法
CN1818933A (zh) * 2005-02-09 2006-08-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射频标签读取系统、控制系统及其干扰避免方法
US20090072952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Fuji Xerox Co., Ltd. Wireless tag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system and wirless tag processing method
JP4753591B2 (ja) * 2004-04-26 2011-08-2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リーダライタ装置及び情報認識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7105634A1 (ja) * 2006-03-09 2009-07-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icタグ、書類用媒体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07316987A (ja) 2006-05-26 2007-12-06 Toshiba Corp 通信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通信媒体処理方法
JP2008021070A (ja) 2006-07-12 2008-01-31 Seiko Epson Corp 情報書込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9075998A (ja) * 2007-09-25 2009-04-09 Aruze Corp 無線icタグ読み取り装置
JP2009134415A (ja) * 2007-11-29 2009-06-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非接触icカード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非接触icカード検査方法
JP2011059240A (ja) * 2009-09-08 2011-03-2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7645A (ja) * 2003-11-25 2005-06-16 Toshiba Tec Corp 読取装置と読取装置のアンテナ駆動方法
JP4753591B2 (ja) * 2004-04-26 2011-08-2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リーダライタ装置及び情報認識システム
CN1818933A (zh) * 2005-02-09 2006-08-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射频标签读取系统、控制系统及其干扰避免方法
US20090072952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Fuji Xerox Co., Ltd. Wireless tag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system and wirless tag processing method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3758A (zh) * 2014-03-31 2016-11-16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Ic标签发行装置
CN106164928A (zh) * 2014-03-31 2016-11-23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US10217035B2 (en) 2014-03-31 2019-02-26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IC tag issuing apparatus
US10242238B2 (en) 2014-03-31 2019-03-26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IC tag issuing apparatus
US10255542B2 (en) 2014-03-31 2019-04-09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IC tag issuing apparatus and shield plate
CN106133758B (zh) * 2014-03-31 2019-08-13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Ic标签发行装置
TWI646475B (zh) * 2014-12-17 2019-01-01 富士全錄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系統及影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9305A1 (en) 2012-10-04
JP5664405B2 (ja) 2015-02-04
JP2012208674A (ja) 2012-10-25
US8925819B2 (en) 2015-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7266A (zh) 无线标签处理器
EP1598774B1 (en) Control of packaged modules
JP4492656B2 (ja) 無線タグ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システム
CN100380387C (zh) Ic标签通信中继装置和ic标签通信中继方法
JP47819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適合部品の判別方法
US10321012B2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malfunctioning RFID tag on a media sheet using an imaging device
US20090314836A1 (en) Automatic print job tracking
JP6862243B2 (ja) 媒体
JP5104148B2 (ja) 無線タグ処理装置
JP2009070185A (ja) 無線タグ処理装置
JP2006321073A (ja) 印刷装置、情報書き込み装置、ラベル紙及びデータ割り付け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169423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11053867A (ja) 無線タグ付き下げ札および無線タグ付き下げ札発行装置
JP4761172B2 (ja) 記憶タグ付き用紙束、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紙搬送システム
JP2005186550A (ja) 印刷装置
JP2006331170A (ja)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2005257816A (ja) 印刷装置
JP2006040023A (ja) Rfidプリンタ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8158933A (ja) Icタグ読取書込装置及びその方法、製本加工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06106877A (ja) 帳票読取装置および帳票読取方法
JP5153528B2 (ja) 単片シート供給機構
US20220092372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warning method
JP20080032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TWI329563B (zh)
JP6550724B2 (ja) 基材印刷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