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4928A -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 Google Patents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4928A
CN106164928A CN201480077793.5A CN201480077793A CN106164928A CN 106164928 A CN106164928 A CN 106164928A CN 201480077793 A CN201480077793 A CN 201480077793A CN 106164928 A CN106164928 A CN 106164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g
array antenna
continuum
row
distribu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7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英幸
小绵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to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to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4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9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06K13/073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with continuous mov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01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01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07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the collision being resolved in the spatial domain, e.g. temporary shields for blindfolding the interrogator in specific dir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1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3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e.g.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means to resol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0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 H01Q1/2225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used in active tags, i.e. provided with its own power source or in passive tags, i.e. deriving power from RF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or elements,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operating wavelength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速地进行与多列IC标签的通信处理、提高发行速度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多个列天线部(31a~31j),该多个列天线部(31a~31j)以按列分别与作为IC标签连续体1而排列的多列IC标签10对置的方式配置,该IC标签发行装置使用多个列天线部(31a~31j)以电磁感应方式分别与IC标签连续体的各个IC标签(10)进行通信,多个列天线部(31a~31j)在沿列方向或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方向的方向配置,各个列天线部(31a~31j)的除与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屏蔽板(310)以及天线壳体)电磁屏蔽。

Description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IC标签排列成多列的IC标签连续体的各个IC标签以非接触的方式分别写入所希望的识别数据并进行发行的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借助使用IC标签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来使商品的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变得容易的技术,所述IC标签具备IC芯片与天线,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实现信息的电写入/读入。一般情况下,作为IC芯片与天线形成于薄膜上的嵌体(插入物)而内包于标牌、价签用标签等纸张,从而构成IC标签。此外,也存在将具备IC芯片与天线的嵌体本身称为IC标签、电子标签、无线标签、RFID标签的情况,但在本说明书中,将具备IC芯片与天线的商品标签(价签用标签)、标牌等纸张称为IC标签。
IC标签一般作为IC标签连续相连的IC标签连续体而被提供的情况较多,且提出一种IC标签发行装置,其在IC标签连续体以非接触的方式写入产品编号等所希望的数据,并且在各个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以及将这些代码化的条形码等的印字并进行发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8179号公报
近几年,IC标签的使用量增加,高速大量发行IC标签的需求升高。为了提高IC标签的发行速度,由于IC标签排列成一列的IC标签连续体具有极限,因此期望使用IC标签排列成多列的IC标签连续体来进行发行。然而,在使用IC标签排列成多列的IC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具有如下问题,即:与IC标签通信时也会与其他列的IC标签干涉,因此存在无法简单地进行高速化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能够高速地进行与多列IC标签之间的通信处理,从而提高发行速度的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本发明利用以下的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课题。
第一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多个列天线部,该多个列天线部以按列与排列为IC标签连续体的多列IC标签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使用多个上述列天线部与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各个上述IC标签分别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通信,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上述列天线部在沿着列方向或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进行配置,各个上述列天线部的除与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上述IC标签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电磁屏蔽。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在上游侧或下游侧的相邻的上述列天线部之间,利用屏蔽板形成有干涉防止区域,该屏蔽板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并以与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上述IC标签接近对置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铁氧体片材设置于屏蔽内,该铁氧体片材从与上述IC标签对置的对置面的背面侧覆盖上述列天线部的天线元件。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在上游侧与下游侧的沿倾斜方向相邻的上述列天线部之间,使用频率不同的频道进行通信。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具备输送部,该输送部将上述IC标签连续体吸引至输送带并进行输送,多个上述列天线部以与被上述输送部输送的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上述IC标签对置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输送部的上述输送带由聚氨酯带构成,支承上述输送带的支承板由POM(聚甲醛)板构成。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列天线部的与上述IC标签的对置面实施非粘结涂层。
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多个上述列天线部在沿着列方向或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以交错状的方式配置于屏蔽板。
另外,第二发明的屏蔽板具备多个列天线部,该多个列天线部以按列与排列为IC标签连续体的多列IC标签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与上述IC标签分别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通信,所述屏蔽板的特征在于,多个上述列天线部在沿着列方向或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以交错状的方式配置,除与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上述IC标签对置的面以外均被电磁屏蔽。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高速地进行与多列IC标签的通信处理,从而提高发行速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IC标签连续体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IC标签的结构的放大主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嵌体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前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前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简要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前处理装置中的支承板的结构的简要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一天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列天线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列天线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印字装置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对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存储在图13所示的信息存储部的产品信息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存储在图13所示的信息存储部的页信息例以及再发行信息例的图。
图16是用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标签ID读取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标签ID读取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是用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识别数据写入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相对于IC标签连续体1,向各个IC芯片以非接触的方式分别写入所希望的数据,并且在各个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信息或将这些代码化的条形码等的印字并进行发行。参照图1,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载置有发行前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台2、前处理装置3、印字装置4、后处理装置5以及载置发行后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台2。
参照图2,IC标签连续体1是排列有多列IC标签10的页交替叠放的连续纸张(fanfold paper:连续叠放纸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列至第十列的10张×2行的20张IC标签10配置于一页。在IC标签连续体1的两侧等间隔地形成有输送孔11。另外,在形成有输送孔11的区域中,在输送方向的前端附近印刷有表示页的开始的检测标识12。此外,IC标签连续体1可以是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纸,此时,表示IC标签10的开始的检测标识12可以每隔一行印刷。
参照图3(a),在IC标签10内包有嵌体13。此外,图3(a)是图2中箭头A所示的区域的放大主视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X-X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10是商品标签,如图3(b)所示,嵌体13夹装内包于表纸10a与底纸10b之间。
参照图3(b)以及图4,嵌体13由基材13a、天线14以及IC芯片15构成。嵌体13例如是在由合成树脂薄膜构成基材13a并在基材13a上形成由导电体构成的线状的天线14之后,使用导电性粘合剂将IC芯片15粘合在该天线14上而构成的。天线14具有以输送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环状天线元件14a。而且,设置有双极天线元件14b,该双极天线元件14b与环状天线元件14a连接,朝向长度方向的前后两端直线状地延伸。此外,在环状天线元件14a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有曲折线天线元件14c,该曲折线天线元件14c与双极天线元件14b连接,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锯齿状地折回而形成。
在IC芯片15内置有EEPROM等即便不供给电源也能够保持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IC芯片15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具备:标签ID存储区域,其预先存储有每个嵌体13的固有编号(以下,称为标签ID);以及用户存储区域,其能够由用户进行改写。IC芯片15具备:基于电磁感应方式的通信功能,该电磁感应使读写器的天线线圈与天线14的环状天线元件14a磁通耦合来传递能量以及信号;以及基于电波方式的通信功能,该电波方式利用读写器的天线与天线14的双极天线元件14b以及曲折线天线元件14c交换电波来传递能量以及信号。
载置台2具有载置有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板21。载置板21构成为能够根据IC标签连续体1的尺寸、纸质来变更载置面相对于前处理装置3以及后处理装置5的位置及载置面的角度。由此,能够将载置于载置台2的IC标签连续体1向前处理装置3顺畅地供给,并且能够将从后处理装置5发行的IC标签连续体1整齐地载置于载置台2。
前处理装置3是相对于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IC芯片15的用户存储区域)写入产品编号等用户所希望的数据的编码装置。参照图1以及图5,前处理装置3具备第一天线部31、第二天线部32、第三天线部33、第一牵引供纸部61、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一传感器81、第二传感器82、第三传感器83以及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
第一牵引供纸部61配置于接受发行前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参照图5~图7,其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1a与从动辊61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带61c和经由驱动辊61a使环状带61c转动的第一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1d,在环状带61c形成有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的输送销61e。由此,第一牵引供纸部61使环状带61c转动,从而输送销61e依次以能够卡合分离的方式与输送孔11卡合,将IC标签连续体1朝向下游侧的第一输送部62牵引输送。另外,在第一牵引供纸部61的驱动辊61a具备检测驱动辊61a的旋转的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在第一牵引供纸部61的附近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一传感器81。由此,构成为能够根据第一传感器81以及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前处理装置3中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位置。
第一输送部62配置于第一牵引供纸部61的下游侧,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2a与从动辊62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2c和经由驱动辊62a使输送带62c转动的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一输送部62通过使输送带62c转动来将载置于输送带62c的上表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朝向下游侧的第二输送部63输送。此外,在第一输送部62与第二输送部63之间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二传感器82,其构成为能够对页的前端到达第一输送部62与第二输送部63之间的情况进行检测。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2c下方的驱动辊62a与从动辊62b之间的位置,支承板62e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2c下表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在将IC标签连续体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时,输送带62c一边在支承板62e上滑动一边转动。
在支承板62e的与输送带62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吸引孔71b和多个吸引孔72b,上述吸引孔71b借助第一负压吸引部71的第一吸引风扇71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上述吸引孔72b借助第二负压吸引部72的第二吸引风扇72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而且,在输送带62c形成有大量的贯通孔62f。因此,利用第一负压吸引部71以及第二负压吸引部72的负压,IC标签连续体1在紧贴于输送带62c的状态下被输送。
第二输送部63配置于第一输送部62的下游侧,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3a与从动辊63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3c和经由驱动辊63a使输送带63c转动的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输送部63通过使输送带63c转动来将载置于输送带63c的上表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朝向下游侧的印字装置4输送。此外,在第二输送部63与印字装置4之间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三传感器83,其构成为能够对页的前端到达第二输送部63与印字装置4之间的情况进行检测。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3c下方的驱动辊63a与从动辊63b之间的位置,支承板63e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3c下表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在将IC标签连续体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时,输送带63c一边在支承板63e上滑动一边转动。
在支承板63e的与输送带63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吸引孔73b和多个吸引孔74b,上述吸引孔73b借助第三负压吸引部73的第三吸引风扇73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上述吸引孔74b借助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第四吸引风扇74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而且,在输送带63c形成有大量的贯通孔63f。因此,利用第三负压吸引部73以及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负压,IC标签连续体1在紧贴于输送带63c的状态下被输送。
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以与第一输送部62的上方接近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一天线部31与第二天线部32是以电磁感应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一天线部31是为了从IC标签10读取标签ID而被使用的。第二天线部32是为了向IC标签10(IC芯片15的用户存储区域)写入产品编号等所希望的数据而被使用的。以下,将写入到IC标签10的数据称为识别数据。以下,参照图8至图10对第一天线部31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8(a),第一天线部31在与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第一列至第十列的IC标签10分别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列天线部31a~31j。列天线部31a~31j分为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并交错状地配置,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分别与奇数列的IC标签10对置配置,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分别与偶数列的IC标签10对置配置。
屏蔽板310是支承列天线部31a~31j的支承板,由铝等金属或导电性树脂等导电性物质构成。屏蔽板310以与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接近的方式平行配置,与列天线部31a~31j分别对应的开口部311a~311j分为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与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并交错状地形成。开口部311a~311j是以输送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近似矩形状,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仅是上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仅是下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在屏蔽板310中,在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之间、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之间分别形成的区域为防止彼此的通信干涉的干涉防止区域。
参照图9以及图10,列天线部31a~31j由如下部分构成,即:与开口部311a~311j大致相同形状的印刷电路基板312、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下表面的环状天线元件313、立设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与环状天线元件313相反的上表面的天线端子314、铁氧体片材315、以及从上表面侧覆盖印刷电路基板312的天线壳体316。印刷电路基板312仅是在立设有天线端子314的端部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天线壳体316由铝等金属或导电性树脂等导电性物质构成,形成有供天线端子314贯通的端子用开口316a,在将铁氧体片材315夹装在天线壳体316与印刷电路基板312之间的状态下使天线端子314贯通端子用开口316a,在天线端子314安装未图示的扣环,从而相对于天线壳体316固定印刷电路基板312。铁氧体片材315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上表面侧覆盖环状天线元件313,能够抑制来自印刷电路基板312的辐射。而且,以印刷电路基板312嵌入开口部311a~311j的方式,利用螺钉317将天线壳体316固定于屏蔽板310的上表面侧。在该状态下,除与IC标签连续体1对置的面以外均被电磁屏蔽,由此印刷电路基板312的形成有环状天线元件313的面与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直接对置。
开口部311a~311j与印刷电路基板312是仅一个角的形状不同的细长的近似矩形状,因此能够按唯一的方向嵌装。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仅上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因此在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中,立起连接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天线端子314位于上游侧。另外,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仅下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因此在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中,立起连接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天线端子314位于下游侧。这样,配置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的各天线端子314与配置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各天线端子314沿相互分离的方向进行配置。由此,能够防止配置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的各天线端子314与配置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各天线端子314之间的干涉。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318是以覆盖开口部311a~311j的方式粘贴于屏蔽板310的下表面的硅脂涂层片材等非粘结涂层片材。在IC标签连续体1是临时贴合于衬纸的标牌连续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非粘结涂层片材318来防止标牌向屏蔽板310的贴合。此外,非粘结涂层片材318能够以覆盖包括下表面的开口部311a~311j在内的屏蔽板310整体的方式进行粘贴。
第三天线部33以与第二输送部63的上方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三天线部33是以不同于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的电波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第三天线部33是为了向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而被使用的。
印字装置4是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以及将这些代码化的条形码等的印字的印字单元。以下,将在IC标签10的表面印字的产品、生产者的数据以及将这些代码化的条形码等数据称为印字数据。参照图11,印字装置4具备印字部41、光定影部42、过滤部43,参照图11则还具有第二牵引供纸部64、第三输送部65、排出辊66以及第五负压吸引部75。
第二牵引供纸部64配置于接受来自前处理装置3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参照图11,第二牵引供纸部64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4a与从动辊64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带64c和经由驱动辊64a使环状带64c转动的第二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4d,在环状带64c形成有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的输送销64e。由此,第二牵引供纸部64使环状带64c转动,从而输送销64e依次以能够卡合分离的方式与输送孔11卡合,将IC标签连续体1朝向下游侧的印字部41牵引输送。另外,在第二牵引供纸部64的驱动辊64a具备检测驱动辊64a的旋转的第二旋转式编码器部92。在第二牵引供纸部64与印字部41之间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四传感器84。由此,其构成为能够根据第四传感器84以及第二旋转式编码器部92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印字装置4中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位置。
印字部41采用激光等的电子照片方式,即,利用激光在感光鼓形成潜像,在将该潜像利用调色剂进行显影之后,将其转印至IC标签10的表面。印字部41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以及将这些代码化的条形码等的印字,并且在IC标签10以外的页前端附近的区域例如形成有输送孔11的区域印字页码。此外,印字部41的印字方式并不限定于电子照片方式,也可以是热转印式、感热式、喷墨式。
第三输送部65配置于印字部41的下游侧,其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5a与从动辊65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5c和经由驱动辊65a使输送带65c转动的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三输送部65通过使输送带65c转动来将载置于输送带65c的上表面的IC标签连续体1经由下游侧的排出辊66朝向后处理装置5输送。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5c下方的驱动辊65a与从动辊65b之间的位置,支承板65e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5c下表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在将IC标签连续体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时,输送带65c一边在支承板65e上滑动一边转动。
在支承板65e的与输送带65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吸引孔,该吸引孔借助第五负压吸引部75的第五吸引风扇75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而且,在输送带65c形成有大量的贯通孔。因此,利用负压吸引部75的负压,IC标签连续体1在紧贴于输送带65c的状态下被输送。
光定影部42相对于被第三输送部65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表面照射使用氙气管等的闪光,从而使被印字部41转印的调色剂融解来将调色剂像定影。由此,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将调色剂像定影,而不会对IC标签10给予损伤(外力)。
过滤部43是用于消除由光定影部42进行光定影时所产生的气体、异味的空气过滤器。
后处理装置5对识别数据正确写入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情况进行验证,并且对未正确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实施标记。参照图12,后处理装置5具备第四天线部51、压纹处理部52、第四输送部67、第六负压吸引部76、第七负压吸引部77、页码读取部93、第五传感器85、第六传感器86以及第七传感器87。
第四输送部67配置于接受来自印字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后处理装置5的最上游,具备架设于驱动辊67a与从动辊67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7c和经由驱动辊67a而使输送带67c转动的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第四输送部67通过使输送带67c转动来将载置于输送带67c的上表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朝向下游侧的压纹处理部52输送。此外,在第四输送部67与压纹处理部52之间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六传感器86,其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第四输送部67与压纹处理部52之间的情况。另外,在压纹处理部52的排出口设置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识12的第七传感器87,其构成为能够检测压纹处理部52处的卡纸等。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7c下方的驱动辊67a与从动辊67b之间的位置,支承板67e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7c下表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在将IC标签连续体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时,输送带67c一边在支承板67e上滑动一边转动。
在支承板67e的与输送带67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借助第六负压吸引部76的第六吸引风扇76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和多个借助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第七吸引风扇77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而且,在输送带67c形成有大量的贯通孔。因此,利用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负压,IC标签连续体1在紧贴于输送带67c的状态下被输送。
第五传感器85配置于接受来自印字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后处理装置5中的最上游附近,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后处理装置5的情况。另外,页码读取部93也配置于接受来自印字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附近,若利用第五传感器85检测到页的前端到达后处理装置5,则通过拍摄IC标签连续体1的表面来读取由印字装置4印字的页码。
第四天线部51以与第四输送部67的上方对置的方式配置。第四天线部51是以不同于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的电波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第四天线部51是为了从被第四输送部67输送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以及读取写入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而被使用的。
参照图12,压纹处理部52与多列IC标签10各自对应的方式而分别设置有刀具部件53。刀具部件53是进行切断IC标签10的端部的一部分并折弯的压纹处理的标记赋予单元。而且,压纹处理部52对于未正确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则使用刀具部件53进行切开其端部的一部分并折弯的压纹处理。
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第三天线部33、第四天线部51分别与第一输送部62的输送带62c以及支承板62e、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带63c以及支承板63e、第四输送部67的输送带67c以及支承板67e对置配置。因此,为了保证与各天线部相对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良好进行,输送带62c、63c、67c与支承板62e、63e、67e优选为低介电常数,以使得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天线的共振频率不发生变动。另外,由于输送带62c、63c、67c在支承板62e、63e、67e的方向上分别以负压的状态滑动,因此由输送带62c、63c、67c与支承板62e、63e、67e之间的滑动而引起的磨损较少,输送带62c、63c、67c以及支承板62e、63e、67e耐摩擦性优良(摩擦系数低的材料)且难以带电,这是重要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送带62c、63c、67c而采用聚氨酯带,并且作为支承板62e、63e、67e而采用POM(聚甲醛树脂)板。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5对控制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13,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输送控制部101、写入控制部102、印字控制部103、信息存储部110、标签ID读取部121、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以及识别数据读取部124。
输送控制部101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微机等信息处理部。在输送控制部101的ROM存储有用于进行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控制的控制程序。输送控制部101读出存储在ROM的控制程序,使控制程序在RAM展开,从而根据来自位置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81、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第二传感器82、第三传感器83、第四传感器84、第二旋转式编码器部92、第五传感器85、第六传感器86、第七传感器87)的输入对输送结构要素组(第一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1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4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和吸引结构要素组(第一吸引风扇71a、第二吸引风扇72a、第三吸引风扇73a、第四吸引风扇74a、第五吸引风扇75a、第六吸引风扇76a、第七吸引风扇77a)进行控制来输送IC标签连续体1。
写入控制部102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微机等信息处理部。在写入控制部102的ROM存储有用于向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控制程序。写入控制部102读出存储在ROM的控制程序,将控制程序在RAM展开,从而对通信结构要素组(标签ID读取部121、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识别数据读取部124)进行控制来向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
印字控制部103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微机等信息处理部。在印字控制部103的ROM存储有使印字部41以及光定影部42动作的控制程序。印字控制部103读出存储在ROM的控制程序,将控制程序在RAM展开,从而对印字部41以及光定影部42进行控制来将印字数据印字于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
信息存储部110是半导体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存储单元,具备产品信息存储部111、页信息存储部112以及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13。
产品信息存储部111是对经由未图示的网络或各种记录介质而输入的产品信息进行存储的存储单元。如图14所示,产品信息是由写入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管理编号等)、印字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的印字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以及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构成的一览信息。此外,标签ID在向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之前,如图14(a)所示,是空白栏,在向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之后,如图14(b)所示,记述有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
页信息存储部112是对按照每一页IC标签连续体1而生成的页信息进行存储的存储单元。参照图15(a),页信息由表示标签ID在页上的位置的行列信息、读取的标签ID、写入一页的各个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管理编号等)、印字在一页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的印字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以及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构成。此外,作为页信息存储部112,在写入控制部102或印字控制部103的RAM上确保存储区域,可以作为缓冲存储器来使用。
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13是对最后集中再发行的再发行信息进行存储的存储单元。参照图15(b),再发行信息包括向IC标签10的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和对应的印字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
标签ID读取部121是使用第一天线部31以电磁感应方式从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的读写器。此外,标签ID读取部121构成为具有利用频率不同的多个频道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功能,且至少在宽度方向以及倾斜方向上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中使用不同的频道。
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是使用第二天线部32以电磁感应方式向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读写器。此外,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构成为具有利用频率不同的多个频道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功能,且至少在宽度方向以及倾斜方向上相邻的列天线部32a~32j中使用不同的频道。
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是使用第三天线部33以电波方式向被第二输送部63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读写器。
识别数据读取部124是使用第四天线部51以电波方式从被第四输送部67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与识别数据的读写器。
接下来,参照图16至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发行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若IC标签连续体1安置于第一牵引供纸部61,按下未图示的开始按钮,则输送控制部101对输送结构要素组(第一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1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4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进行控制来输送IC标签连续体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以印字装置4的印字速度为基准进行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在前处理装置3以及后处理装置5中,在IC标签连续体1始终被输送的状态下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参照图16,输送控制部101等待基于设置于第一牵引供纸部61的附近的第一传感器81的对检测标识12的检测(步骤A01)。并且,若利用第一传感器81检测到告知页的开始的检测标识12,则向写入控制部102通知检测出检测标识12。
然后,被通知了检测出检测标识12的写入控制部102生成空白栏的页信息(步骤A02)。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步骤A03)。具体而言,若第一行奇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1a~31e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标签ID读取部121从第一行的奇数列的IC标签10分别读取标签ID(步骤A04),并将读取的标签ID记述在步骤A02中生成的页信息(步骤A05)。无法读取标签ID的IC标签10的数据记录维持在空白栏的状态。图17(a)中示出从第一行的奇数列的全部的IC标签10分别成功读取标签ID并将读取的标签ID记述在页信息的状态。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步骤A06)。具体而言,若第一行偶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1f~31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标签ID读取部121从第一行的偶数列的IC标签10分别读取标签ID(步骤A07),将读取的标签ID记述在步骤A02中生成的页信息(步骤A08)。
此时,根据是否记述有标签ID来判断第一行的正常的IC标签10。写入控制部102从产品信息依次读出存储在第一行的正常的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与印字数据,并将读出的识别数据以及印字数据记述在记述有标签ID的页信息的数据记录(步骤A09)。图17(b)中示出从第一行的偶数列的全部的IC标签10也分别成功读取标签ID,并在页信息中第一行的全部的数据记录分别记述标签ID,进而记述从产品信息读出的识别数据以及印字数据的状态。此外,从产品信息读出并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以及印字数据以不会再次被从产品信息读出并记述在页信息的方式通过旗标(flag)等进行控制。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步骤A10)。具体而言,若第二行奇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1a~31e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则将该主旨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标签ID读取部121从第二行的奇数列的IC标签10分别读取标签ID(步骤A11),将读取的标签ID记述在步骤A02中生成的页信息(步骤A12)。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步骤A13)。具体而言,若第二行偶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1f~31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标签ID读取部121从第二行的偶数列的IC标签10分别读取标签ID(步骤A14),将读取的标签ID记述在步骤A02中生成的页信息(步骤A15)。此时,根据是否记述有标签ID来判断第二行的正常的IC标签10。写入控制部102从产品信息依次读出存储在第二行的正常的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与印字数据,并将读出的识别数据以及印字数据记述在记述有标签ID的页信息的数据记录(步骤A16)。图15(a)中示出无法从第二行第一列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且第二行第一列的数据记录为空白栏的状态。
此外,步骤A04、A07、A11、A14中的标签ID的读取在IC标签10离开列天线部31a~31j的通信区域为止(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离开列天线部31a~31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为止),可以进行多次。
步骤A1~A16中进行的标签ID的读取动作是为了判断IC标签10是否正常发挥功能而进行的。因此,能够根据页信息中是否记述有标签ID来判断IC标签10是否正常。
另外,存在如下情况,即:步骤A06中的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时刻与步骤A10中的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一天线部31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的时刻会根据IC标签10的间距、列天线部31a~31j的大小、布局而为相继前后或大致同时。在该情况下,利用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和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同时进行通信,但在倾斜方向上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中,由于使用不同的频道进行通信,因此能够防止干涉地与作为对象的IC标签10可靠地进行通信。
参照图18,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步骤B01)。具体而言,若第一行奇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2a~32e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对第一行的奇数列的IC标签10写入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步骤B02),并对是否全部写入成功进行判断(步骤B03)。而且,在步骤B03中并非全部的写入是成功的,当存在写入识别数据失败的IC标签10的情况下,写入控制部102从页信息提取包含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的数据记录(标签ID和识别数据)(步骤B04),并暂时存储在RAM等。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步骤B05)。具体而言,若第一行偶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2f~32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对第一行的偶数列的IC标签10写入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步骤B06),并对是否全部写入成功进行判断(步骤B07)。而且,在步骤B07中并非全部的写入是成功的,当存在写入识别数据失败的IC标签10的情况下,写入控制部102从页信息提取包含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的数据记录(标签ID和识别数据)(步骤B08),并暂时存储在RAM等。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步骤B09)。具体而言,若第二行奇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2a~32e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对第二行的奇数列的IC标签10写入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步骤B10),并对是否全部写入成功进行判断(步骤B11)。而且,在步骤B11中并非全部的写入是成功的,当存在写入识别数据失败的IC标签10的情况下,写入控制部102从页信息提取包含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的数据记录(标签ID和识别数据)(步骤B12),并暂时存储在RAM等。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步骤B13)。具体而言,若第二行偶数列的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全部进入列天线部32f~32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内,则判断为到达。
若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对第二行的偶数列的IC标签10写入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步骤B14),并对是否全部写入成功进行判断(步骤B015)。而且,在步骤B15中并非全部的写入是成功的,当存在写入识别数据失败的IC标签10的情况下,写入控制部102从页信息提取包含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的数据记录(标签ID和识别数据)(步骤B16),并暂时存储在RAM等。
此外,步骤B02、B06、B10、B13中的识别数据的写入在IC标签10离开列天线部32a~32j的通信区域为止(IC标签10的环状天线元件14a离开列天线部32a~32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为止),可以进行多次。
此外,步骤B02、B06、B10、B14中的识别数据的写入是对能够读取标签ID并在页信息记述有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进行的。另外,对于步骤B02、B06、B10、B14中的识别数据的写入,对象的IC标签10被指定,因此无需确认IC标签10的标签ID而直接进行。并且,存在如下情况,即:步骤B05中的第一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的时刻与步骤B09中的第二行的IC标签10到达第二天线部32中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的时刻根据IC标签10的间距、列天线部32a~32j的大小、布局而为相继前后或大致同时。在该情况下,利用位于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2a~32e和位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2f~32j同时进行通信,但在倾斜方向上相邻的列天线部32a~32j中,使用不同的频道进行通信,因此能够防止干涉地与作为对象的IC标签10可靠地进行通信。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等待步骤B02、B06、B10、B13中进行过识别数据的写入的IC标签10到达第三天线部32的通信区域(步骤B17)。之后,若步骤B02、B06、B10、B13中进行过识别数据的写入的IC标签10到达第三天线部33的通信区域,则将该信息从输送控制部101通知给写入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2利用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对步骤B02、B06、B10、B13中的写入识别数据失败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步骤B18)。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基于步骤B04、B08、B12、B16中提取到的数据记录,指定标签ID并向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
此外,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使用第三天线部33以电波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因此通信区域比电磁感应方式宽,但由于第一天线部31与第二天线部32的除与IC标签连续体1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电磁屏蔽,因此防止与基于标签ID读取部121、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的通信的干涉。
接下来,输送控制部101根据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来把握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距离,向印字装置4通知该页的到达。之后,印字装置4通过利用第四传感器84检测检测标识12来检测该页的前端,在该页印字页码,并且在该页的IC标签10的表面分别印字记述在页信息的印字数据(步骤B19)。
接下来,对于输送控制部101而言,后处理装置5的第五传感器85利用第五传感器85若检测到该页的检测标识12,则向页码读取部93以及写入控制部102通知检测出检测标识12,向页码读取部93读取印字在该页的页码(步骤B20)。页码的读取是为了指定出页而进行的。因此,除页码以外也可以印字条形码等符号来读取,但通过印字用户能够直接识别页的页码,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手工的检查。
接下来,写入控制部102通过识别数据读取部124而使用第四天线部51,从被第四输送部67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以及识别数据(步骤B21)。之后,写入控制部102对步骤B21中读取的标签ID以及识别数据与利用页码读取部93读取的页码的页信息进行比较(步骤B22),对是否全部一致进行判断(步骤B23)。
在步骤B23存在不一致的数据记录的情况下,即无法读取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或向与页信息不同的标签ID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情况下,作为不一致的数据记录而将识别数据与印字数据作为再发行信息记述于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13(步骤B24)。图15(b)中示出了无法从第一行第五列的IC标签10读取记述在页信息的识别数据而将第一行第五列的识别数据与印字数据作为再发行信息记述的例子。
接下来,如图14(b)所示,以识别数据为关键将步骤B23中一致的数据记录的标签ID记述于产品信息(步骤B25),结束一页的发行动作。此外,步骤A01~步骤B25的发行动作按照每页而进行并行处理。而且,基于产品信息的发行动作结束之后,进行基于再发行信息的发行动作。
写入控制部102将无法读取标签ID的IC标签10与识别数据同页信息不一致的IC标签10的位置信息通知给压纹处理部52。之后,压纹处理部52对无法读取标签ID的IC标签10和识别数据同页信息不一致的IC标签10实施压纹处理来发行。
由此,在切断发行过的IC标签连续体1而进行排列时,能够简单地筛选无法正确地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能够与基于再发行信息而发行的IC标签10进行替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IC标签10按照10列×2行构成一页,但构成一页的列数以及行数是任意的。而且,第一天线部31中的列天线部31a~31j与第二天线部32中的列天线部32a~32j的数量、布局能够根据构成一页的IC标签10的列数、尺寸而进行适当地设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一种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多个列天线部31a~31j,该多个列天线部31a~31j以按列与排列为IC标签连续体1的多列IC标签10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使用多个列天线部31a~31j与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分别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通信,多个列天线部31a~31j在沿着列方向或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方向配置,各个列天线部31a~31j的除与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屏蔽板310以及天线壳体316)电磁屏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列天线部31a~31j而言,沿列方向配设的列天线部31a~31e和沿列方向配设的列天线部31f~31j在沿着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而以交错状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即便同时进行使用多个列天线部31a~31j的通信,也能够防止彼此的通信的干涉,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与多列IC标签10的通信处理,从而提高发行速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游侧或下游侧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之间由屏蔽板310形成有干涉防止区域,该屏蔽板310以与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接近对置的方式配置,且由导电性材料构成。
根据该结构,即便同时进行使用上游或下游侧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的通信,也能够高效地防止干涉。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上表面(与IC标签10对置的对置面的背面)侧覆盖列天线部31a~31j的环状天线元件313的铁氧体片材315设置于屏蔽(天线壳体316)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来自印刷电路基板312的辐射。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倾斜方向上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之间,使用频率不同的频道进行通信。
根据该结构,即便同时进行使用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与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通信,也能够高效地防止干涉。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第一输送部62,该第一输送部62将IC标签连续体1吸引至输送带62c并进行输送,多个列天线部31a~31j以与被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对置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能够在与列天线部31a~31j可靠地正对的状态下进行通信,能够提高通信精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输送部62的输送带62c由聚氨酯带构成,支承输送带62c的支承板62e由POM(聚甲醛树脂)板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低介电常数构成输送带62c以及支承板62e,能够良好地进行使用列天线部31a~31j的通信。另外,输送带62c以及支承板62e可以由耐摩擦性优良(摩擦系数低的材料)且难以带电的材料构成。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列天线部31a~31j的与IC标签10的对置面粘贴有非粘结涂层片材318。
根据该结构,在IC标签连续体1是临时贴合于衬纸的标牌连续体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标牌向列天线部31a~31j(屏蔽板310)的贴合。
以上,利用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更进行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IC标签连续体;2...载置台;3...前处理装置;4...印字装置;5...后处理装置;10...IC标签;11...输送孔;12...检测标识;13...嵌体;13a...基材;14...天线;14a...环状天线元件;14b...双极天线元件;14c...曲折线天线元件;15...IC芯片;21...载置板;31...第一天线部;31a~31j...列天线部;32...第二天线部;32a~32j...列天线部;33...第三天线部;41...印字部;42...光定影部;43...过滤部;51...第四天线部;52...压纹处理部;53...刀具部件;61...第一牵引供纸部;61a...驱动辊;61b...从动辊;61c...环状带;61d...第一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1e...输送销;62...第一输送部;62a...驱动辊;62b...从动辊;62c...输送带;62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e...支承板;62f...贯通孔;63...第二输送部;63a...驱动辊;63b...从动辊;63c...输送带;63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e...支承板63f...贯通孔;64...第二牵引供纸部;64a...驱动辊;64b...从动辊;64c...环状带;64d...第二牵引供纸驱动马达;64e...输送销;65...第三输送部;65a...驱动辊;65b...从动辊;65c...输送带;65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e...支承板;66...排出辊;67...第四输送部;67a...驱动辊;67b...从动辊;67c...输送带;67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e...支承板;71...第一负压吸引部;71a...第一吸引风扇;71b...吸引孔;72...第二负压吸引部;72a...第二吸引风扇;72b...吸引孔;73...第三负压吸引部;73a...第三吸引风扇;73b...吸引孔;74...第四负压吸引部;74a...第四吸引风扇;74b...吸引孔;75...第五负压吸引部;75a...第五吸引风扇;76...第六负压吸引部;76a...第六吸引风扇;77...第七负压吸引部;77a...第七吸引风扇;81...第一传感器;82...第二传感器;83...第三传感器;84...第四传感器;85...第五传感器;86...第六传感器;87...第七传感器;91...第一旋转式编码器部;92...第二旋转式编码器部;93...页码读取部;101...输送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3...印字控制部;110...信息存储部;111...产品信息存储部;112...页信息存储部;113...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21...标签ID读取部;122...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3...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4...识别数据读取部;310...屏蔽板;311a~311j...开口部;312...印刷电路基板;313...环状天线元件;314...天线端子;315...铁氧体片材;316...天线壳体;316a...端子用开口;317...螺钉;318...非粘结涂层片材。

Claims (9)

1.一种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多个列天线部,该多个列天线部以按列分别与作为IC标签连续体而排列的多列IC标签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使用多个所述列天线部以电磁感应方式分别与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各个所述IC标签进行通信,
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列天线部在沿着列方向或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配置,
各个所述列天线部的除与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所述IC标签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电磁屏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游侧或下游侧相邻的所述列天线部之间,由屏蔽板形成干涉防止区域,该屏蔽板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并以与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所述IC标签接近对置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IC标签所对置的对置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侧覆盖所述列天线部的天线元件的铁氧体片材设置于屏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倾斜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列天线部之间,使用频率不同的频道进行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IC标签连续体吸引至输送带并进行输送,
多个所述列天线部以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所述IC标签对置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的所述输送带由聚氨酯带构成,
支承所述输送带的支承板由POM(聚甲醛树脂)板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列天线部的与所述IC标签对置的对置面实施非粘结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列天线部沿着列方向或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以交错状配置于屏蔽板。
9.一种屏蔽板,该屏蔽板具备多个列天线部,该多个列天线部以按列分别与作为IC标签连续体而排列的多列IC标签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以电磁感应方式分别与所述IC标签进行通信,
所述屏蔽板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列天线部沿列方向或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方向的方向配置为交错状,
除与所述IC标签连续体的所述IC标签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被电磁屏蔽。
CN201480077793.5A 2014-03-31 2014-07-28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Pending CN1061649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1349A JP2015194815A (ja) 2014-03-31 2014-03-31 Icタグ発行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板
JP2014-071349 2014-03-31
PCT/JP2014/069839 WO2015151306A1 (ja) 2014-03-31 2014-07-28 Icタグ発行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4928A true CN106164928A (zh) 2016-11-23

Family

ID=54239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793.5A Pending CN106164928A (zh) 2014-03-31 2014-07-28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5542B2 (zh)
EP (1) EP3104300A4 (zh)
JP (1) JP2015194815A (zh)
CN (1) CN106164928A (zh)
WO (1) WO20151513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6065B2 (ja) 2014-03-31 2018-04-25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Icタグ発行装置
JP6639198B2 (ja) * 2015-05-20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09067B2 (ja) * 2017-06-19 2021-07-28 帝人株式会社 情報出力システム
WO2020142737A1 (en) * 2019-01-04 2020-07-09 DaVinci Industries Merchandising apparatus & system
JP2021026537A (ja) * 2019-08-06 2021-02-2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書込装置、無線タグ書込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8082A (ja) * 2001-11-30 2003-06-13 Toppan Forms Co Ltd Rf−idの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検査対象のrf−idフォーム
JP2005190216A (ja) * 2003-12-25 2005-07-14 Toshiba Tec Corp 無線タグ発行装置
CN1754283A (zh) * 2002-12-31 2006-03-29 艾利丹尼森公司 射频识别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100329A1 (en) * 2006-10-31 2008-05-01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p inline testing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inlays
JP2008191829A (ja) * 2007-02-02 2008-08-21 Aruze Corp カード処理装置
CN101381011A (zh) * 2007-09-07 2009-03-11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打印机-贴标机和贴标机
US20090072952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Fuji Xerox Co., Ltd. Wireless tag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system and wirless tag processing method
JP2009057121A (ja) * 2007-08-30 2009-03-19 Nec Tokin Corp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JP2010005801A (ja) * 2008-06-24 2010-01-14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Rfタグラベルテープの製造装置
CN101630357A (zh) * 2009-07-28 2010-01-20 吴斐 一种可增强电磁波感应场强的射频识别装置
CN102737266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处理器
JP2012243217A (ja) * 2011-05-23 2012-12-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エンコード装置およびエンコード方法
WO2013011865A1 (ja) * 2011-07-19 2013-0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アンテナ装置、rfidタグ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JP2013210892A (ja) * 2012-03-30 2013-10-10 Toppan Forms Co Ltd 情報読取装置
CN103377359A (zh) * 2012-04-13 2013-10-30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对rfid标签进行编码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0575C (zh) 2004-07-30 2009-08-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层压系统、ic薄片、ic薄片卷、以及ic芯片的制造方法
JP2006127075A (ja) 2004-10-28 2006-05-18 Sato Corp Rfid用紙製造装置及びrfid用紙製造装置における検査方法
JP4086052B2 (ja) 2005-04-25 2008-05-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リンタ
JP4799050B2 (ja) 2005-05-31 2011-10-19 株式会社サトー 印字装置
JP2009251897A (ja) 2008-04-04 2009-10-29 Toshiba Tec Corp 無線タグ発行装置
CN201965641U (zh) 2011-01-30 2011-09-07 深圳德诚信用咭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检测装置
CN102129587A (zh) 2011-03-25 2011-07-20 东莞永洪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标签自动写入、检测装置
CN102819758B (zh) 2012-07-10 2015-06-03 上海欣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在运动生产线上提高射频标签读写成功率的系统及方法
JP6132800B2 (ja) 2014-03-31 2017-05-24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Icタグ発行装置
JP6316065B2 (ja) * 2014-03-31 2018-04-25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Icタグ発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8082A (ja) * 2001-11-30 2003-06-13 Toppan Forms Co Ltd Rf−idの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検査対象のrf−idフォーム
CN1754283A (zh) * 2002-12-31 2006-03-29 艾利丹尼森公司 射频识别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190216A (ja) * 2003-12-25 2005-07-14 Toshiba Tec Corp 無線タグ発行装置
US20080100329A1 (en) * 2006-10-31 2008-05-01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p inline testing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inlays
JP2008191829A (ja) * 2007-02-02 2008-08-21 Aruze Corp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2009057121A (ja) * 2007-08-30 2009-03-19 Nec Tokin Corp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CN101381011A (zh) * 2007-09-07 2009-03-11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打印机-贴标机和贴标机
US20090072952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Fuji Xerox Co., Ltd. Wireless tag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system and wirless tag processing method
JP2010005801A (ja) * 2008-06-24 2010-01-14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Rfタグラベルテープの製造装置
CN101630357A (zh) * 2009-07-28 2010-01-20 吴斐 一种可增强电磁波感应场强的射频识别装置
CN102737266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处理器
JP2012243217A (ja) * 2011-05-23 2012-12-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エンコード装置およびエンコード方法
WO2013011865A1 (ja) * 2011-07-19 2013-0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アンテナ装置、rfidタグ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JP2013210892A (ja) * 2012-03-30 2013-10-10 Toppan Forms Co Ltd 情報読取装置
CN103377359A (zh) * 2012-04-13 2013-10-30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对rfid标签进行编码的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祥兴: "《工程塑料牌号及生产配方》", 30 June 2008,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张亚平 等: "《交通运输物联网》", 30 April 2011 *
王建农 等: "《Altium Designer10 入门与PCB设计实例》", 28 February 2013 *
陈进 等: "《图书馆RFID技术及应用》", 31 January 2013,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4300A4 (en) 2017-12-27
WO2015151306A1 (ja) 2015-10-08
US20180012115A1 (en) 2018-01-11
US10255542B2 (en) 2019-04-09
JP2015194815A (ja) 2015-11-05
EP3104300A1 (en)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4579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CN106164928A (zh) Ic标签发行装置以及屏蔽板
CN106133758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CN101878480A (zh) 施加射频识别(rfid)标签的施用装置和设备
JP2012243217A (ja) エンコード装置およびエンコード方法
JP6577619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板
CN106164935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JP6250486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
JP6258752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
JP6231930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
JP7075920B2 (ja) Icタグ発行方法及びicタグ発行装置
JP6462031B2 (ja) Icタグ発行方法およびicタグ発行装置
JP2019023930A (ja) Icタグ発行方法及びicタグ発行装置
ES1058360U (es) Transponder de 125 khz perfeccionad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854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