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4935B - Ic标签发行装置 - Google Patents

Ic标签发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4935B
CN106164935B CN201480077646.8A CN201480077646A CN106164935B CN 106164935 B CN106164935 B CN 106164935B CN 201480077646 A CN201480077646 A CN 201480077646A CN 106164935 B CN106164935 B CN 106164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g
mentioned
individual body
delivery section
tractor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6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4935A (zh
Inventor
三浦邦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to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to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4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4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06K13/073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with continuous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 B65H5/2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 B65H5/224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by suction be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IC标签发行装置,其提供在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对IC标签的打印时,能够防止IC标签的破损的IC标签发行装置。构成为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单元由使输送销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被形成在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卡合来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牵引送纸部(第一牵引送纸部(61)、第二牵引送纸部(64))和一边在输送带吸引IC标签连续体(1)一边进行输送的负压输送部(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第三输送部(65)、第四输送部(67))构成,在打印装置(4)的对IC标签的打印通过光定影部(42)以非接触的方式使通过打印部(41)转印到IC标签的调色剂像光定影。

Description

IC标签发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的方式将所希望的识别数据分别写入到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各个IC标签并发行的IC标签发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提出了通过使用具备IC芯片和天线,并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电写入/读入的IC标签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使商品的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变得容易的技术。一般而言IC芯片和天线作为形成在薄膜上的嵌体(镶嵌物)被标签、价格牌用标签等纸张内包,构成IC标签。此外,虽然有时也将具备IC芯片和天线的嵌体本身称为IC标签、电子标签、无线标签、RFID标签,但在本说明书中,将具备IC芯片和天线的商品标签(价格牌用标签)、标签等纸张称为IC标签。
IC标签一般而言作为IC标签连续地连接的IC标签连续体提供的情况较多,提出了在IC标签连续体以非接触的方式写入产品编号等所希望的数据,并且在各自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编码而成的条形码等的打印并进行发行的IC标签发行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8179号公报
近年,IC标签的使用量增加,以高速大量发行IC标签的需求提高。为了使IC标签的发行速度提高,在IC标签排列为一列的IC标签连续体中存在极限,而期望使用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进行发行。然而,若在纸张的垂直方向施加外力则IC标签容易破损,在使用了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有在输送、打印时IC标签破损的风险较大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点来解决以往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对IC标签的打印时,能够防止IC标签的破损的IC标签发行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那样的解决方法,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是具备:预处理装置,其在作为IC标签连续体排列的多列的IC标签写入识别数据;打印装置,其在写入了上述识别数据的上述IC标签对打印数据进行打印;以及后处理装置,其读取已被写入到上述IC标签的上述识别数据并进行验证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单元由使输送销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被形成在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孔卡合来输送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牵引送纸部和在输送带吸引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同时进行输送的负压输送部构成,在上述打印装置的对上述IC标签的打印以非接触的方式使转印到上述IC标签的调色剂像光定影。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也可以上述牵引送纸部被设置于上述打印装置,上述负压输送部分别被设置于上述预处理装置和上述后处理装置。并且,在本发明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也可以上述牵引送纸部与上述预处理装置的上述负压输送部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上述预处理装置的上述牵引送纸部在将上述IC标签连续体输送到上述前处理输送部之后,在上述IC标签连续体到达上述打印装置的上述牵引送纸部之前停止驱动。
根据本发明,在排列多列IC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对IC标签的打印时,不需要从表面侧按压IC标签,所以起到能够防止IC标签的破损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示意侧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IC标签连续体的一部分的构成的顶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IC标签的构成的放大主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嵌体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预处理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预处理装置的构成的示意顶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预处理装置中的支承板的构成的示意顶视图。
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一天线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列天线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列天线部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后处理装置的构成的示意侧面图。
图13是表示控制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信息存储部所存储的产品信息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信息存储部所存储的页信息例以及再发行信息例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的输送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针对IC标签连续体1,以非接触的方式分别向各个IC芯片写入所希望的数据,并且在各自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编码而成的条形码等的打印并发行。参照图1,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载置发行前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台2、预处理装置3、打印装置4、后处理装置5、以及载置发行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台2。
参照图2,IC标签连续体1是交替地折叠多列的IC标签10排列的页的连续纸张(折叠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列到第十列的十张*两行共二十张的IC标签10被配置在一页。在IC标签连续体1的两侧以等间隔形成有输送孔11。另外,在形成输送孔11的区域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附近印刷有表示页的开始的检测标记12。此外,IC标签连续体1也可以是缠绕为滚筒状的卷纸,该情况下,在每一行印刷表示IC标签10的开始的检测标记12即可。
参照图3的(a),在IC标签10包含有嵌体13。此外,图3的(a)是在图2以箭头A示出的区域的放大主视图,图3的(b)是图3的(a)所示的X-X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10是商品标签,如图3的(b)所示,嵌体13夹持并包含在表纸10a与里纸10b之间。
参照图3的(b)以及图4,嵌体13由基材13a、天线14、以及IC芯片15构成。嵌体13例如,通过利用合成树脂薄膜构成基材13a,在基材13a上形成由导电体构成的线状的天线14之后,使用导电性粘合剂在该天线14上粘合IC芯片15而构成。天线14具有以输送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的形状,在长边方向中央部设置环状天线元件14a。而且,设置与环状天线元件14a连接,并朝向长边方向的前后两端直线状地延伸的偶极天线元件14b。并且在环状天线元件14a的长边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与偶极天线元件14b连接,且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之字形折回的曲折线天线元件14c。
在IC芯片15内置有EEPROM等即使不供给电源也保持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IC芯片15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具备预先存储每个嵌体13的固有编号(以下,称为标签ID)的标签ID存储区域、和能够由用户改写的用户存储区域。IC芯片15具备基于使读写器的天线线圈与天线14的环状天线元件14a磁通耦合,来传递能量以及信号的电磁感应方式的通信功能、和基于在读写器的天线、天线14的偶极天线元件14b以及曲折线天线元件14c交换电波,来传递能量以及信号的电波方式的通信功能。
载置台2具有载置IC标签连续体1的载置板21。载置板21构成为能够根据IC标签连续体1的尺寸、纸质变更相对于预处理装置3以及后处理装置5的载置面的位置、载置面的角度。由此,能够将被载置于载置台2的IC标签连续体1顺畅地供给到预处理装置3,并且能够使从后处理装置5发行的IC标签连续体1整齐地载置到载置台2。
预处理装置3是针对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IC芯片15的用户存储区域)写入产品编号等用户所希望的数据的编码装置。参照图1以及图5,预处理装置3具备第一天线部31、第二天线部32、第三天线部33、第一牵引送纸部61、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一传感器81、第二传感器82、第三传感器83、以及第一旋转编码器部91。
第一牵引送纸部61被配置在收进发行前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参照图5~图7,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1a与从动辊61b之间并转动的无接头带61c、和经由驱动辊61a使无接头带61c转动的第一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1d,在无接头带61c形成有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的输送销61e。由此,第一牵引送纸部61通过使无接头带61c转动,从而输送销61e依次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输送孔11卡合并朝向下游侧的第一输送部62牵引输送IC标签连续体1。另外,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的驱动辊61a具备检测驱动辊61a的旋转的第一旋转编码器部91。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的附近设有检测IC检测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一传感器81。由此,构成为根据第一传感器81以及第一旋转编码器部91的检测结果,能够检测预处理装置3中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位置。
第一输送部62被配置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的下游侧,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2a与从动辊62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2c、和经由驱动辊62a使输送带62c转动的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一输送部62通过使输送带62c转动,朝向下游侧的第二输送部63输送被载置于输送带62c的上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此外,在第一输送部62与第二输送部63之间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二传感器82,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第一输送部62与第二输送部63之间。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2c下方的驱动辊62a与从动辊62b之间的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2c下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板62e。因此,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IC标签连续体1时,输送带62c在支承板62e上滑动并转动。
在支承板62e的与输送带62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通过第一负压吸引部71的第一吸引风扇71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71b、和通过第二负压吸引部72的第二吸引风扇72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72b。而且,在输送带62c形成有许多的贯通孔62f。因此,通过第一负压吸引部71以及第二负压吸引部72的负压而IC标签连续体1以与输送带62c紧贴的状态被输送。
第二输送部63被配置在第一输送部62的下游侧,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3a与从动辊63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3c、和经由驱动辊63a使输送带63c转动的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输送部63通过使输送带63c转动,朝向下游侧的打印装置4输送被载置于输送带63c的上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此外,在第二输送部63与打印装置4之间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三传感器83,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第二输送部63与打印装置4之间。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3c下方的驱动辊63a与从动辊63b之间的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3c下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板63e。因此,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IC标签连续体1时,输送带63c在支承板63e上滑动的同时转动。
在支承板63e的与输送带63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多个通过第三负压吸引部73的第三吸引风扇73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73b、和通过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第四吸引风扇74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74b。而且,在输送带63c形成有许多的贯通孔63f。因此,通过第三负压吸引部73以及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负压而IC标签连续体1以与输送带63c紧贴的状态被输送。
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与第一输送部62的上方接近并对置地配置。第一天线部31与第二天线部32是以电磁感应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具有相同的构成。第一天线部31为了从IC标签10读取标签ID而使用。第二天线部32为了在IC标签10(IC芯片15的用户存储区域)写入产品编号等所希望的数据而使用。以下,将写入IC标签10的数据称为识别数据。以下,参照图8~图10对第一天线部31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8的(a),第一天线部31在分别与通过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第一列~第十列的IC标签10对置的位置配置列天线部31a~31j。列天线部31a~31j分为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和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锯齿状地配置,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分别与奇数列的IC标签10对置地配置,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分别与偶数列的IC标签10对置地配置。
屏蔽板310是支承列天线部31a~31j的支承板,由铝等金属、导电性树脂等导电性物质构成。屏蔽板310与通过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接近并平行地配置,分别与列天线部31a~31j对应的开口部311a~311j分为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和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锯齿状地形成。开口部311a~311j是以输送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仅上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仅下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在屏蔽板310中,分别形成在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之间、和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之间的区域成为防止彼此的通信干扰的干扰防止区域。
参照图9以及图10,列天线部31a~31j由与开口部311a~311j大致相同形状的印刷电路基板312、被形成在印刷电路基板312的下面的环状天线元件313、竖立设置在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与环状天线元件313相反的上面的天线端子314、铁氧体片315、以及从上面侧覆盖印刷电路基板312的天线外壳316构成。印刷电路基板312仅竖立设置了天线端子314的端部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天线外壳316由铝等金属、导电性树脂等导电性物质构成,形成天线端子314贯通的端子用开口316a,在使铁氧体片315夹在天线外壳316与印刷电路基板312之间的状态下使天线端子314贯通端子用开口316a,并在天线端子314安装未图示的扣环,从而印刷电路基板312被固定于天线外壳316。铁氧体片315能够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上面侧覆盖环状天线元件313,抑制从印刷电路基板312的辐射。而且,以印刷电路基板312嵌入开口部311a~311j的方式,通过螺丝317使天线外壳316固定在屏蔽板310的上面侧。在该状态下,与IC标签连续体1对置的面以外被电磁屏蔽,印刷电路基板312的形成了环状天线元件313的面与由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直接对置。
由于开口部311a~311j、和印刷电路基板312是仅一个角的形状不同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所以以唯一的方向嵌装。由于上游侧的开口部311a~311e仅上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所以在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中,竖立连接在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天线端子314位于上游侧。另外,由于下游的开口部311f~311j仅下游侧的一个角的形状不同,所以在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中,竖立连接在印刷电路基板312的端部的天线端子314位于下游侧。这样,被配置在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的各天线端子314、和被配置在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各天线端子314被配置在相互分离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被配置在上游侧的列天线部31a~31e的各天线端子314与被配置在下游侧的列天线部31f~31j的各天线端子314的干扰。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符号318是以覆盖开口部311a~311j的方式粘贴在屏蔽板310的下面的硅酮涂层板等非粘合涂层板。在IC标签连续体1是暂时安装于衬纸的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通过设置非粘合涂层板318,能够防止标签与屏蔽板310贴合。此外,非粘合涂层板318能够以覆盖包含下面的开口部311a~311j的屏蔽板310整体的方式粘贴。
第三天线部33在第二输送部63的上方对置地配置。第三天线部33是以与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不同的电波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第三天线部33为了在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而使用。
打印装置4是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编码而成的条形码等的打印的打印单元。以下,将在IC标签10的表面打印的产品、生产者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编码而成的条形码等数据称为打印数据。参照图11,打印装置4具备打印部41、光定影部42、以及过滤器部43,参照图1,具备第二牵引送纸部64、第三输送部65、排出辊66、以及第五负压吸引部75。
第二牵引送纸部64被配置在收进来自预处理装置3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参照图11,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4a与从动辊64b之间并转动的无接头带64c、和经由驱动辊64a使无接头带64c转动的第二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4d,在无接头带64c形成有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的输送销64e。由此,第二牵引送纸部64通过使无接头带64c转动,而输送销64e依次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输送孔11卡合朝向下游侧的打印部41牵引输送IC标签连续体1。另外,在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驱动辊64a具备检测驱动辊64a的旋转的第二旋转编码器部92。在第二牵引送纸部64与打印部41之间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四传感器84。由此,构成为根据第四传感器84以及第二旋转编码器部92的检测结果,能够检测打印装置4中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位置。
打印部41采用通过激光在感光鼓形成潜像,利用调色剂将该潜像显影,之后转印到IC标签10的表面的激光等电子照片方式。打印部41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实施产品、生产者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编码而成的条形码等的打印,并且在IC标签10以外的页前端附近的区域,例如在形成了输送孔11的区域打印页编号。此外,打印部41的打印方式并不限定于电子照片方式,也可以是热转印式、热敏式、喷墨式。
第三输送部65被配置在打印部41的下游侧,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5a与从动辊65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5c、和经由驱动辊65a使输送带65c转动的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三输送部65通过使输送带65c转动,经由下游侧的排出辊66朝向后处理装置5输送被载置于输送带65c的上面的IC标签连续体1。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5c下方的驱动辊65a与从动辊65b之间的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5c下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板65e。因此,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IC标签连续体1时,输送带65c在支承板65e上滑动并转动。
在支承板65e的与输送带65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多个通过第五负压吸引部75的第五吸引风扇75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而且,在输送带65c形成有许多的贯通孔。因此,通过第五负压吸引部75的负压而IC标签连续体1以与输送带65c紧贴的状态被输送。
光定影部42通过对由第三输送部65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表面,照射使用了氙管等的闪光,使通过打印部41转印的调色剂融化使调色剂像定影。由此,能够不给予IC标签10损伤(外力),而非接触地使调色剂像定影。
过滤器部43是用于消除在通过光定影部42的光定影时产生的气体、异臭的空气过滤器。
后处理装置5验证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正确地写入了识别数据,并且在未正确地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做记号。参照图12,后处理装置5具备第四天线部51、压花处理部52、第四输送部67、第六负压吸引部76、第七负压吸引部77、页编号读取部93、第五传感器85、第六传感器86、以及第七传感器87。
第四输送部67被配置在收进来自打印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后处理装置5的最上游,具备架设在驱动辊67a与从动辊67b之间并转动的环状的输送带67c、和经由驱动辊67a使输送带67c转动的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第四输送部67通过使输送带67c转动,朝向下游侧的压花处理部52输送被载置于输送带67c的上面的IC标签连续体1。此外,在第四输送部67与压花处理部52之间,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六传感器86,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第四输送部67与压花处理部52之间。另外,在压花处理部52的排出口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第七传感器87,构成为能够检测在压花处理部52的卡纸等。
另外,在上侧的输送带67c下方的驱动辊67a与从动辊67b之间的位置,在与上侧的输送带67c下面(内周面)接触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板67e。因此,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IC标签连续体1时,输送带67c在支承板67e上滑动的同时转动。
在支承板67e的与输送带67c对置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通过第六负压吸引部76的第六吸引风扇76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和通过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第七吸引风扇77a的旋转来吸引空气的吸引孔。而且,在输送带67c形成有许多的贯通孔。因此,通过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负压而IC标签连续体1以与输送带67c紧贴的状态被输送。
第五传感器85被配置在收进来自打印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后处理装置5中的最上游附近,构成为能够检测页的前端到达后处理装置5。另外,页编号读取部93也被配置在收进来自打印装置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最上游附近,若通过第五传感器85检测到页的前端到达后处理装置5,则通过拍摄IC标签连续体1的表面,读取在打印装置4打印的页编号。
第四天线部51在第四输送部67的上方对置地配置。第四天线部51是以与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不同的电波方式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天线。第四天线部51为了从由第四输送部67输送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和写入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而使用。
参照图12,压花处理部52分别与多列的IC标签10的各个对应地设置刀具部件53。刀具部件53是进行切断IC标签10的端部的一部分,并折弯的压花处理的记号赋予单元。而且,压花处理部52针对未正确地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或者未正确地读取标签ID的IC标签10,进行使用刀具部件53切掉其端部的一部分,并折弯的压花处理。此外,由进行了压花处理的IC标签10构成的IC标签连续体1沿标签切割线(参照图2)按照每个IC标签10进行切断,且切断的多个IC标签10在未图示的沿单向形成槽的箱体内使表里面相互接触并进行堆叠。该情况下,由于在进行了压花处理的IC标签10具有切断其端部的一部分并折弯的部分(裁片),所以由于该裁片在与邻接的其它的IC标签10之间形成缝隙,能够一下子辨别进行了压花处理的IC标签10。
第一天线部31以及第二天线部32、第三天线部33、以及第四天线部51分别与第一输送部62的输送带62c以及支承板62e、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带63c以及支承板63e、第四输送部67的输送带67c以及支承板67e对置配置。因此,输送带62c、63c、67c、和支承板62e、63e、67e为了良好地保持在各天线部与相对的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之间进行的通信,优选是IC标签连续体1(IC标签10)的天线的共振频率不变动的低介电常数。另外,由于输送带62c、63c、67c以分别被负压在支承板62e、63e、67e的方向的状态滑动,所以输送带62c、63c、67c与支承板62e、63e、67e的滑动所引起的摩耗较少、输送带62c、63c、67c以及支承板62e、63e、67e耐摩擦性优异(摩擦系数较低的材料)且不容易带电较重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送带62c、63c、67c采用聚氨酯带,并且作为支承板62e、63e、67e采用POM(聚甲醛树脂)板。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5对控制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3,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具备输送控制部101、写入控制部102、打印控制部103、信息存储部110、标签ID读取部121、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以及识别数据读取部124。
输送控制部101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等信息处理部。在输送控制部101的ROM存储有用于进行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控制的控制程序。输送控制部101通过读出存储于ROM的控制程序,并使控制程序展开在RAM,根据来自位置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81、第一旋转编码器部91、第二传感器82、第三传感器83、第四传感器84、第二旋转编码器部92、第五传感器85、第六传感器86、第七传感器87)的输入来控制输送构成要素组(第一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1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4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和吸引构成要素组(第一吸引风扇71a、第二吸引风扇72a、第三吸引风扇73a、第四吸引风扇74a、第五吸引风扇75a、第六吸引风扇76a、第七吸引风扇77a)使IC标签连续体1输送。
写入控制部102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的微型计算机等信息处理部。在写入控制部102的ROM存储有用于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控制程序。写入控制部102通过读出存储于ROM的控制程序,并使控制程序展开在RAM,来控制通信构成要素组(标签ID读取部121、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识别数据读取部124)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
打印控制部103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的微型计算机等信息处理部。在打印控制部103的ROM存储有使打印部41以及光定影部42动作的控制程序。打印控制部103通过读出存储于ROM的控制程序,并使控制程序在RAM展开,来控制打印部41以及光定影部42使打印数据打印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
信息存储部110是半导体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存储单元,具备产品信息存储部111、页信息存储部112、以及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13。
产品信息存储部111是存储经由未图示的网络、各种记录媒体输入的产品信息的存储单元。如图14所示,产品信息是由写入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管理编号等)、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打印的打印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以及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构成的一览信息。此外,标签ID在到在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为止,图14的(a)所示是空栏,在IC标签10写入了识别数据之后,图14的(b)所示记述写入了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
页信息存储部112是存储按照IC标签连续体1的每一页生成的页信息的存储单元。参照图15的(a),页信息由表示标签ID的页上的位置的行列信息、读取的标签ID、在一页的各个IC标签10写入的识别数据(管理编号等)、在一页的各个IC标签10的表面打印的打印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以及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的标签ID构成。此外,作为页信息存储部112,也可以在写入控制部102、打印控制部103的RAM上确保存储区域,作为缓存使用。
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13是存储在最后集中再发行的再发行信息的存储单元。参照图15的(b),再发行信息由向IC标签10的写入失败的识别数据、和对应的打印数据(产品编号、产品名等)构成。此外,也可以在存储于产品信息存储部111的产品信息设置表示对IC标签10的写入是否成功的标志,并使用产品信息作为再发行信息。
标签ID读取部121是使用第一天线部31,以电磁感应方式从通过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的读写器。此外,标签ID读取部121构成为具有在频率不同的多个频道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功能,至少在宽度方向以及倾斜方向相邻的列天线部31a~31j中,使用不同的频道。
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是使用第二天线部32,以电磁感应方式在由第一输送部62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读写器。此外,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2构成为具有在频率不同的多个频道与IC标签10进行通信的功能,至少在宽度方向以及倾斜方向相邻的列天线部32a~32j中,使用不同的频道。
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3是使用第三天线部33,以电波方式在由第二输送部63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读写器。
识别数据读取部124是使用第四天线部51,以电波方式从由第四输送部67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的IC标签10读取标签ID和识别数据的读写器。
接下来,参照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动作进行详细说明。若IC标签连续体1被设置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并按下未图示的开始按钮,则输送控制部101控制输送构成要素组(第一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1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d、第二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4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d)、和吸引构成要素组(第一吸引风扇71a、第二吸引风扇72a、第三吸引风扇73a、第四吸引风扇74a、第五吸引风扇75a、第六吸引风扇76a、第七吸引风扇77a)使IC标签连续体1输送。在本实施方式的IC标签发行装置中,以打印装置4的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速度为基准进行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即,第二牵引送纸部64由于输送销64e与输送孔11卡合,所以IC标签连续体1以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速度被输送。与此相对,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速度设定为比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速度慢,并且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的输送速度设定为比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速度快。因此,在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中,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速度比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带62c、63c的转动速度快,所以IC标签连续体1被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拉动而在输送带62c、63c上稍微滑动的同时进行输送。另外,在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中,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速度比第四输送部67的输送带67c的转动速度慢,所以IC标签连续体1被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拉动而在输送带67c上稍微滑动的同时进行输送。此时,IC标签连续体1由于通过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负压,而在与输送带62c、63c、67c紧贴的方向作用力。因此,IC标签连续体1在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和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中,不会有拍打声,而在输送方向以保持了张力的状态被输送。此外,根据各输送带的摩擦力和各吸引风扇的吸引力,以相对于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速度,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速度在90~99%的范围内,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的输送速度在101~110%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设定即可。由此,能够防止输送孔11的孔老化(输送孔11的破损、脱落),并且能够防止IC标签连续体1的斜行,并且,能够防止IC标签连续体1的皱折的产生,防止在IC标签连续体1的页间的虚线痕的缺纸。另外,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牵引送纸部61仅在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到达打印装置4为止的初始阶段进行驱动,其后,停止驱动成为释放的状态。因此,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牵引送纸部61由于输送销61e与输送孔11卡合,而以通过打印装置4的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速度转动。
输送控制部101具有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吸引风扇71a、第二吸引风扇72a、第三吸引风扇73a、第四吸引风扇74a、第六吸引风扇76a以及第七吸引风扇77a的转速,分别将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吸引力变更为多个等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个等级)的功能。而且,输送控制部101通过未图示的输入单元接受IC标签连续体1的纸张信息(纸张种类、纸厚等),在IC标签连续体1被设置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并到达打印装置4(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期间,在预处理装置3(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中,以与IC标签连续体1的纸张信息对应的吸引力输送IC标签连续体1。
图16的(a)是用于说明作为IC标签连续体1的纸张信息使用了“商品标签”(价格牌用标签)等“较厚的纸张”的情况下的吸引力的控制方法的说明图。此外,图16的(a)、(b)中的表的数值表示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的吸引力的等级数,表示数值越大吸引力越强。作为纸张信息使用了“较厚的纸张”的情况下,若IC标签连续体1被设置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并按下未图示的开始按钮,则输送控制部101控制吸引构成要素组,在第一输送部62中将被配置在从第一牵引送纸部61收进IC标签连续体1的位置的第一负压吸引部71的吸引力控制为“7”,并将第一输送部62中的第二负压吸引部72、和第二输送部63中的第三负压吸引部73以及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吸引力控制为“3”。此外,吸引力“3”是以IC标签连续体1到达打印装置4以后的第二牵引送纸部64为基准的进行输送的通常动作的吸引力,这与纸张信息无关是相同的。因此,在仅以第一牵引送纸部61和第一输送部62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状态下,将从第一牵引送纸部61收进IC标签连续体1的位置(第一负压吸引部71)的吸引力控制为比通常强。由此,在从第一牵引送纸部61向第一输送部62的IC标签连续体1的交接时,能够防止IC标签连续体1的弯曲、斜行、以及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的上浮。
接下来,若通过第二传感器82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则输送控制部101使第一牵引送纸部61的驱动停止成为释放的状态。然后,输送控制部101将第一输送部62中的第一负压吸引部71以及第二负压吸引部72、和第二输送部63中的第三负压吸引部73的吸引力控制为“3”,并将第二输送部63中被配置在向打印装置4(第二牵引送纸部64)交接IC标签连续体1的位置的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吸引力控制为“7”。因此,在仅以第一输送部62和第二输送部63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状态下,与通常相比较强地控制向打印装置4交接IC标签连续体1的位置(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吸引力。由此,在IC标签连续体1的交接时,IC标签连续体1不会弯曲、斜行、以及前端上浮,而能够可靠地从第二输送部63向打印装置4交接IC标签连续体1。而且,若通过第三传感器83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并从第二输送部63向打印装置4(第二牵引送纸部64)交接了IC标签连续体1,则移至上述的通常动作。
此外,在打印装置4中,在IC标签连续体1的收进时,进行使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销64e移动到原始位置的初始化处理。该初始化处理构成为在IC标签连续体1到达打印装置4之前的、通过第二传感器82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的时刻进行。而且,若通过第三传感器83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则输送控制部101在规定的时刻使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驱动开始,使输送销64e与从第二输送部63交接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
另外,在第二牵引送纸部64设有检测IC标签连续体1的未图示的纸张检测传感器。该纸张检测传感器例如,由与通过第二牵引送纸部64输送的IC标签连续体1抵接地转动的致动器、和检测该致动器的转动的光传感器构成。而且,输送控制部101在从第二输送部63向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IC标签连续体1的交接时,根据来自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未图示的纸张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判断IC标签连续体1的交接是否成功。在通过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未图示的纸张检测传感器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判断为交接成功的情况下,直接移至上述的通常动作。另一方面,在通过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未图示的纸张检测传感器未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而判断为交接失败(输送销64e未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良好地卡合的情况)的情况下,输送控制部101进行重试动作。重试动作通过使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方向反转,使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返回到第二输送部63上,并且进行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初始化处理,并使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方向正转将IC标签连续体1送入第二牵引送纸部64。此外,预先设定进行重试动作的次数。在即使进行预先设定的次数的重试动作而IC标签连续体1的交接也未成功的情况下,输送控制部101判断为卡纸,进行使装置的动作停止、使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的输送方向反转使IC标签连续体1返回到载置台2的卡纸处理动作。
图16的(b)是用于说明作为IC标签连续体1的纸张信息使用了标签等“较薄的纸张”的情况下的吸引力的控制方法的说明图。作为纸张信息使用了“较薄的纸张”的情况下,若IC标签连续体1被设置在第一牵引送纸部61,并按下未图示的开始按钮,则输送控制部101控制吸引构成要素组,将第一输送部62中的第一负压吸引部71以及第二负压吸引部72、和第二输送部63中的第三负压吸引部73以及第四负压吸引部74的吸引力控制为最大的“10”。然后,该状态持续到通过第三传感器83检测到IC标签连续体1的检测标记12,从第二输送部63向打印装置4交接了IC标签连续体1为止。在IC标签连续体1为标签等“较薄的纸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IC标签连续体1的弯曲、斜行、以及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的上浮,所以到切换为IC标签连续体1到达打印装置4以后的以第二牵引送纸部64为基准的输送为止,为以较强的吸引力被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吸引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中的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吸引力一直被控制为“5”。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根据手册设定第一负压吸引部71、第二负压吸引部72、第三负压吸引部73、第四负压吸引部74、第六负压吸引部76以及第七负压吸引部77的吸引力、切换该吸引力的时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根据纸张的厚度来设定IC标签连续体1的纸张信息,控制到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到达打印装置4为止的吸引力,但也可以构成为将IC标签连续体1的宽度设定为纸张信息来控制到IC标签连续体1的前端到达打印装置4为止的吸引力。此时,以IC标签连续体1的宽度越窄,换句话说面积越小吸引力越强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可。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是具备在作为IC标签连续体1排列的多列的IC标签10写入识别数据的预处理装置3、对写入识别数据的IC标签10进行打印数据的打印的打印装置4、和读取写入到IC标签10的识别数据并进行验证的后处理装置5的IC标签发行装置,由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单元由使输送销(61e、64e)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被形成于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孔11卡合来输送IC标签连续体1的牵引送纸部(第一牵引送纸部61、第二牵引送纸部64)和一边在输送带(62c、63c、65c、67c)吸引IC标签连续体1一边进行输送的负压输送部(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第三输送部65、第四输送部67)构成,并构成为在打印装置4的对IC标签10的打印通过光定影部42以非接触的方式使利用打印部41转印到IC标签10的调色剂像光定影。根据该构成,在排列多列IC标签10的IC标签连续体1的输送、对IC标签10的打印时,不需要从表面侧按压IC标签10,所以能够防止IC标签10的破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牵引送纸部(第二牵引送纸部64)被设置于打印装置4,负压输送部(第一输送部62、第二输送部63、第四输送部67)分别被设置在预处理装置3和后处理装置5。根据该构成,能够以打印装置4的第二牵引送纸部64为基准来输送IC标签连续体1,并通过上游侧的预处理装置3的第一输送部62以及第二输送部63、和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5的第四输送部67给予IC标签连续体1适度的张力。由此,能够防止由于IC标签连续体1的弯曲、斜行、上浮所引起的写入不良、打印不良、读取不良。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牵引送纸部(第一牵引送纸部61)与预处理装置3的负压输送部(第一输送部62)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第一牵引送纸部61将IC标签连续体1输送到第一输送部62之后,在IC标签连续体1到达第二牵引送纸部64之前停止驱动。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将被设置的IC标签连续体1输送到第一输送部62。另外,第一牵引送纸部61在IC标签连续体1到达上述打印处理牵引送纸部之前停止驱动,所以不需要与以通过第二牵引送纸部64的输送为基准的通常的输送动作取得同步,能够使控制简单化。
以上,以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一个例子,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IC标签连续体,2…载置台,3…预处理装置,4…打印装置,5…后处理装置,10…IC标签,11…输送孔,12…检测标记,13…嵌体,13a…基材,14…天线,14a…环状天线元件,14b…偶极天线元件,14c…曲折线天线元件,15…IC芯片,21…载置板,31…第一天线部,31a~31j…列天线部,32…第二天线部,32a~32j…列天线部,33…第三天线部,41…打印部,42…光定影部,43…过滤器部,51…第四天线部,52…压花处理部,53…刀具部件,61…第一牵引送纸部,61a…驱动辊,61b…从动辊,61c…无接头带,61d…第一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1e…输送销,62…第一输送部,62a…驱动辊,62b…从动辊,62c…输送带,62d…第一输送带驱动马达,62e…支承板,62f…贯通孔,63…第二输送部,63a…驱动辊,63b…从动辊,63c…输送带,63d…第二输送带驱动马达,63e…支承板,63f…贯通孔,64…第二牵引送纸部,64a…驱动辊,64b…从动辊,64c…无接头带,64d…第二牵引送纸驱动马达,64e…输送销,65…第三输送部,65a…驱动辊,65b…从动辊,65c…输送带,65d…第三输送带驱动马达,65e…支承板,66…排出辊,67…第四输送部,67a…驱动辊,67b…从动辊,67c…输送带,67d…第四输送带驱动马达,67e…支承板,71…第一负压吸引部,71a…第一吸引风扇,71b…吸引孔,72…第二负压吸引部,72a…第二吸引风扇,72b…吸引孔,73…第三负压吸引部,73a…第三吸引风扇,73b…吸引孔,74…第四负压吸引部,74a…第四吸引风扇,74b…吸引孔,75…第五负压吸引部,75a…第五吸引风扇,76…第六负压吸引部,76a…第六吸引风扇,77…第七负压吸引部,77a…第七吸引风扇,81…第一传感器,82…第二传感器,83…第三传感器,84…第四传感器,85…第五传感器,86…第六传感器,87…第七传感器,91…第一旋转编码器部,92…第二旋转编码器部,93…页编号读取部,101…输送控制部,102…写入控制部,103…打印控制部,110…信息存储部,111…产品信息存储部,112…页信息存储部,113…再发行信息存储部,121…标签ID读取部,122…第一识别数据写入部,123…第二识别数据写入部,124…识别数据读取部,310…屏蔽板,311a~311j…开口部,312…印刷电路基板,313…环状天线元件,314…天线端子,315…铁氧体片,316…天线外壳,316a…端子用开口,317…螺丝,318…非粘合涂层板。

Claims (6)

1.一种IC标签发行装置,其具备:预处理装置,其对作为IC标签连续体排列的IC标签写入识别数据;打印装置,其在写入了上述识别数据的上述IC标签对打印数据进行打印;后处理装置,其读取已被写入到上述IC标签的上述识别数据并进行验证;以及输送单元,其输送上述IC标签连续体,所述IC标签发行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输送单元具有:使输送销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被形成在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孔卡合来输送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牵引送纸部、和一边在输送带吸引上述IC标签连续体一边进行输送的负压输送部,
在上述打印装置通过以非接触的方式使转印到上述IC标签的调色剂像光定影,进行对上述IC标签的打印,
上述IC标签具备IC芯片和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IC标签连续体排列的IC标签是多列的IC标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牵引送纸部被设置于上述打印装置,
上述负压输送部分别被设置于上述预处理装置和上述后处理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C标签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牵引送纸部与上述预处理装置的上述负压输送部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上述预处理装置的上述牵引送纸部在将上述IC标签连续体输送到上述预处理装置的上述负压输送部之后,在上述IC标签连续体到达上述打印装置的上述牵引送纸部之前停止驱动。
5.一种IC标签发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输送销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被形成在排列了上述标签的IC标签连续体的输送孔卡合来输送上述IC标签连续体的工序;
一边在输送带吸引上述IC标签连续体一边进行负压输送的工序;以及
以非接触的方式使转印到上述IC标签的调色剂像光定影而打印的工序,
上述IC标签具备IC芯片和天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IC标签发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上述IC标签写入识别数据的工序;以及
读取已被写入到上述IC标签的上述识别数据并进行验证的工序。
CN201480077646.8A 2014-03-31 2014-07-28 Ic标签发行装置 Active CN106164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1352A JP6124830B2 (ja) 2014-03-31 2014-03-31 Icタグ発行装置及びicタグ発行方法
JP2014-071352 2014-03-31
PCT/JP2014/069837 WO2015151304A1 (ja) 2014-03-31 2014-07-28 Icタグ発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4935A CN106164935A (zh) 2016-11-23
CN106164935B true CN106164935B (zh) 2019-06-07

Family

ID=5423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646.8A Active CN106164935B (zh) 2014-03-31 2014-07-28 Ic标签发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88230B2 (zh)
EP (1) EP3128463B1 (zh)
JP (1) JP6124830B2 (zh)
CN (1) CN106164935B (zh)
WO (1) WO2015151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86155B (zh) * 2017-02-08 2023-06-02 苏州宝丽洁日化有限公司 一种包装袋上硬性标的贴标装置
JP201903599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511A (zh) * 2004-06-09 2007-06-27 德国捷德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便携式数据载体的方法
KR20090110120A (ko) * 2008-04-17 2009-10-21 주식회사 제이디씨텍 디스플레이카드의 제조방법
CN101751584A (zh) * 2008-12-19 2010-06-23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N102129587A (zh) * 2011-03-25 2011-07-20 东莞永洪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标签自动写入、检测装置
CN201965641U (zh) * 2011-01-30 2011-09-07 深圳德诚信用咭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1334A (en) * 1989-01-04 1991-10-29 United States Tobacco Company Machine and method for high speed, precisely registered label application with sprockets for positioning the label on a transfer wheel
ATE202428T1 (de) * 1999-01-23 2001-07-15 Ident Gmbh X Rfid-transponder mit bedruckbarer oberfläche
JP4551122B2 (ja) * 2004-05-26 2010-09-22 株式会社岩田レーベル Rfidラベルの貼付装置
JP4086052B2 (ja) * 2005-04-25 2008-05-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Icタグ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リンタ
JP4799050B2 (ja) 2005-05-31 2011-10-19 株式会社サトー 印字装置
JP2007094977A (ja) * 2005-09-30 2007-04-12 Nippon Tsushinki Kk インレット供給装置
JP4811254B2 (ja) * 2006-12-04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タグ通信装置
JP2009166916A (ja) * 2008-01-11 2009-07-30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251897A (ja) * 2008-04-04 2009-10-29 Toshiba Tec Corp 無線タグ発行装置
JP5013219B2 (ja) * 2009-02-25 2012-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2045912A (ja) * 2010-08-30 2012-03-08 Toshiba Tec Corp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書込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511A (zh) * 2004-06-09 2007-06-27 德国捷德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便携式数据载体的方法
KR20090110120A (ko) * 2008-04-17 2009-10-21 주식회사 제이디씨텍 디스플레이카드의 제조방법
CN101751584A (zh) * 2008-12-19 2010-06-23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N201965641U (zh) * 2011-01-30 2011-09-07 深圳德诚信用咭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检测装置
CN102129587A (zh) * 2011-03-25 2011-07-20 东莞永洪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标签自动写入、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51304A1 (ja) 2015-10-08
CN106164935A (zh) 2016-11-23
JP6124830B2 (ja) 2017-05-10
EP3128463A1 (en) 2017-02-08
EP3128463A4 (en) 2017-12-13
US9988230B2 (en) 2018-06-05
US20170174459A1 (en) 2017-06-22
EP3128463B1 (en) 2020-01-22
JP2015194818A (ja) 2015-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3758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CN106104579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JP4600742B2 (ja) 印字ヘッド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US10255542B2 (en) IC tag issuing apparatus and shield plate
CN106164935B (zh) Ic标签发行装置
JP6231930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
JP7075920B2 (ja) Icタグ発行方法及びicタグ発行装置
JP6462031B2 (ja) Icタグ発行方法およびicタグ発行装置
JP6577619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板
JP2019023930A (ja) Icタグ発行方法及びicタグ発行装置
JP6258752B2 (ja) Icタグ発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903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