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911B - 速接端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速接端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911B
CN102725911B CN201080054469.3A CN201080054469A CN102725911B CN 102725911 B CN102725911 B CN 102725911B CN 201080054469 A CN201080054469 A CN 201080054469A CN 102725911 B CN102725911 B CN 1027259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contact
terminal board
insertion holes
connect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44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911A (zh
Inventor
奥野裕寿
柴田究
藤原洋子
岛冈国康
近藤真树
金本直树
川本哲靖
今井克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25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1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the spring shape allowing insertion of the conductor end when the spring is unbiased
    • H01R4/4821Single-blade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4Spring housing details
    • H01R4/4842Spring housing details the spring housing being provided with a single opening for insertion of a spring-activating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28Spring-activa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or integrally formed with the spring housing
    • H01R4/483Pivoting arrangements, e.g. lever pushing on the spring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端子排以及器体,该器体收纳具有电线插入孔的上述端子排。上述端子排具备端子板与锁定弹簧。上述端子板具备接触片,该接触片具有接触面,该接触面与经由上述电线插入孔而向上述器体内插入的上述电线的侧表面接触。上述锁定弹簧具备中央片、锁定片、抵接片以及连结片。上述中央片配置为与上述接触面对置。上述锁定片构成为,在上述中央片从靠近上述电线插入孔的第一端朝向上述接触片的上述接触面延伸,与上述端子板共同保持上述电线。上述抵接片配置为与上述接触片中的和上述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接触。上述连结片构成为,使上述抵接片在上述中央片与距离上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一体地连结。

Description

速接端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速接端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基于使电线容易与开关、插座等配线器件连结或进行连接的均一化来确保连接可靠性等目的,提供了无论是否有螺钉都能够进行接线的所谓速接端子装置(也被称作无螺钉端子装置。)。
现有的速接端子装置具备形成为大致“コ”字型的端子板、以及配置在端子板的内侧的锁定弹簧。锁定弹簧由与端子板的一方的脚抵接的中央片、从中央片的一端侧呈S字状延伸的按压片、以及从中央片的另一端侧呈J字状延伸的锁定片一体地形成。进而,当电线(导体)插入端子板的另一方的脚与按压片以及与锁定片之间时,利用按压片将电线按压在端子板,并且锁定片的前端与电线抵接,从而防止电线脱落。
并且,这种速接端子装置具备解除按钮。即,在拆卸与速接端子装置连接的电线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一字螺丝刀等工具使解除按钮移动,则解除按钮按压锁定片,使锁定片的前端离开电线,由此能够容易地拔出电线。
然而,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2-151172所记载的现有公知的速接端子装置中,锁定弹簧不固定于端子板,比较自由地改变姿势。因此,在插入电线时,锁定片被卷入电线侧,担心基于按压片的按压力无法充分作用于电线,端子板与电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提高电线与端子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的速接端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端子排、以及收纳所述端子排的器体,所述器体具有用于将电线插入所述器体内的电线插入孔,所述端子排具备端子板与锁定弹簧,所述端子板具有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具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经由所述电线插入孔而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的侧表面接触,所述锁定弹簧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备中央片、锁定片、抵接片以及连结片,所述中央片配置为与所述接触面对置,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端、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所述锁定片从所述中央片的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接触片的所述接触面以该锁定片与所述中央片之间的角度形成锐角的方式延伸,当被从所述电线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按压时,所述锁定片以离开所述接触面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与所述端子板共同保持所述电线,所述抵接片配置为与所述接触片中的和所述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接触,所述连结片构成为将所述抵接片一体地连结于所述中央片的所述第二端。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端子板对所述接触片施力,以使得所述接触面位于比所述电线插入孔的内周面靠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接触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端、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面、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面,所述端子板具备支承片,该支承片以与所述连接片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方式从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延伸。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支承片在距离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较近的基端部与距离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较远的前端部之间具有切口,所述连接片具有: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基端部接触的第一片;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前端部接触的第二片;以及通过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切口将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连结为一体的连结片。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所述端子板具有一对包围片,该包围片从所述接触片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向所述中央片侧延伸。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包围片具有:从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中央片侧延伸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前端朝向离开所述电线插入孔的方向延伸的前端部。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第六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二包围片,所述第二包围片从所述支承片向所述电线插入孔侧延伸,以使得从所述电线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位于所述接触片与所述第二包围片之间。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各个包围片中与所述电线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二包围片中与所述电线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相互正交。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七或者第八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端子板使用金属板形成,所述各个包围片以及所述第二包围片通过弯曲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而形成,所述第二包围片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一对包围片之间的距离短。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九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所述端子板具有限制部,当所述锁定片被所述电线按压而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限制部与所述锁定片接触,由此限制所述锁定片的移动,以避免所述锁定弹簧发生塑性变形。
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端子排,所述器体具有使所述端子排之间绝缘的绝缘壁。
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当所述接触片被所述电线按压而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限制机构与所述接触片接触,由此限制所述接触片的移动,以避免所述端子板发生塑性变形。
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或者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接触片形成有狭缝。
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供被所述锁定片按压的所述电线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在所述接触面,沿着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形成有槽。
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所述锁定片以其前端与所述接触面接触的方式延伸。
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六实施方式中任意一方的基础上,在上述接触面形成有突起。
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十七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突起形成为具有沿着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半圆筒形。
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十八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两个所述突起,在利用所述端子板与所述锁定片保持所述电线的状态下,所述锁定片的前端在所述电线插入孔的所述中心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两个突起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用于从所述端子排拆卸所述电线的解除构件,所述解除构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以在初始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器体内;操作部,该操作部配置在所述器体外,用于通过被手动操作而使所述主体部移动;第一压动部,该第一压动部伴随着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向离开所述接触片的方向按压所述锁定片,使所述锁定片离开所述电线;以及第二压动部,该第二压动部伴随着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向离开所述锁定片的方向按压所述接触片,使所述接触片离开所述电线。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十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通过与所述解除构件接触,由此防止所述第一压动部移动至使所述锁定弹簧塑性变形的位置,并且防止所述第二压动部移动至使所述端子板塑性变形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主体部具有平板部,该平板部配置为: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端子排邻接,所述平板部具有与所述端子排对置的对置面,所述第一压动部以及所述第二压动部形成于所述对置面,在所述对置面形成有突部,该突部在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时与所述端子板接触,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锁定弹簧分离。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主体部具备两个所述平板部,所述两个平板部配置为在所述正交方向相互对置,并且所述端子排位于所述平板部之间,所述操作部通过将所述两个平板部连结为一体而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速接端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连接有电线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端子板以及锁定弹簧的俯视图。
图4是剖切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端子板以及锁定弹簧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解除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安装有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配线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省略了安装有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配线器件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端子板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0是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上述速接端子装置的接触片以及锁定片,(a)是省略了一部分的剖视图,(b)是省略了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速接端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从后方观察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埋入型的配线器件(以下简称为配线器件。)的立体图。在该配线器件中,利用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矩形箱状的主体100、以及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后表面开口的矩形箱状且以封闭前表面开口的方式与主体100结合的外罩110构成器体5。进而,在主体10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收纳室101(参照图1),在该收纳室101内收纳有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端子排4。在主体100的后表面,沿着主体100的短边方向并列设置有一对电线插入孔102、102,该电线插入孔102、102与各个收纳室101连通,且供电线120从外部插入。如此,器体5具有用于将电线120插入器体5内的电线插入孔102。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件中,两个端子排4分别收纳在两个收纳室101、101内,以便能够连接包含输送配线用在内的最多4根电线。
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备多个(四个)端子排4、收纳多个端子排4的器体5。另外,端子排4的数量不特别限定。
如图1所示,各个端子排4具备端子板1以及锁定弹簧2,该锁定弹簧2使从电线插入孔102插入的电线120从径向与端子板1接触,并且防止电线120朝插入相反方向(图1中向下)脱落。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还具备用于解除电线120的连接状态的解除构件3。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图1中规定上下左右的方向,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
端子板1具有接触片10、支承片11、一对包围片(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
接触片10具有接触面10e,该接触面10e与经由电线插入孔102而插入器体5内的电线120的侧面接触。与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相反一侧的面10f与器体5的内表面对置。接触片10具有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近的第一端(下端)10g和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远的第二端(上端)10h。
支承片11从接触片10a的第二端10h延伸。支承片11在距离接触片10的第二端10h较近的基端部11b和距离接触片10的第二端10h较远的前端部11b之间具有切口11a。
锁定弹簧2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备中央片20、锁定片21、抵接片22以及连结片23。
中央片20配置为与接触面10e对置,具有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近的第一端20a、以及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远的第二端20b。
锁定片21构成为,从中央片20的第一端20a朝向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以该锁定片21与中央片20之间的角度形成锐角的方式延伸,当被从电线插入孔102向器体5内插入的电线120按压时,锁定片21以离开接触面10e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与端子板1共同保持电线120。
抵接片22配置为与和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相反一侧的面10f接触。
连结片23构成为将抵接片22与中央片20的第二端20b一体地连结。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端子板1具备:接触片10,该接触片10在收纳室101内沿着电线120的轴向(上下方向)垂下,与电线120接触;带板状的支承片11,该支承片11从接触片10的与电线插入孔102相反一侧的端部(上侧的端部)、亦即第二端10h沿横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一对包围片(第一包围片)12、12,该一对包围片(第一包围片)12、12从接触片10的侧端缘突出设置,从电线120的径向、且是与后述锁定片21和电线120抵接的方向(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包围电线120;以及第二包围片13,该第二包围片13从支承片11突出设置,从电线120的径向、且是与锁定片21和电线120抵接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左右方向)包围电线1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孔加工以及弯曲加工,由此一体地形成接触片10、支承片11、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即,接触片10、支承片11、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形成为一个部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板1使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者铜合金)制的金属板形成。但是,在配线器件具备输送配线用的端子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使用构成为两组端子板1、1利用彼此的支承片11进行连结的端子板1。
如图5所示,端子板1在接触片10与支承片11的连结部分贯通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的贯通孔(狭缝)14(在接触片10形成有狭缝14)。即,通过贯通设置贯通孔14,由此,使接触片10具有左右方向(与电线120抵接的方向)的挠性(弹性),即使在构成端子板1的金属材料的弹性较弱(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接触片10具有足够的弹性。但是,也可以选择适当的金属材料,不设置贯通孔14地使端子板1具有足够的弹性。
如图3~图5所示,接触片10的下端部弯曲成大致“へ”字形,下端(第一端)10g向左(离开电线120的方向)倾斜,并且在下端部之上形成有向右(靠近电线120的方向)突出的突起10a。并且,在位于接触片10的上端部的贯通孔14的下方,利用锻造加工而突出设置有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且向右(靠近电线120的方向)突出的半圆筒形状的突起10b。即,在接触面10e形成有突起10a、10b。并且,突起10b形成为具有中心轴的半圆筒形,该中心轴沿着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包围片12、12由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的部分(基部)12a、和从该梯形部分的前端(右端)向上突出的大致正方形的部分(前端部)12b一体地构成。即,第一包围片12具有从接触片10向中央片20侧延伸的基部12a、以及从基部12a的前端朝向离开电线插入孔102的方向延伸的前端部12b。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包围片13通过将支承片1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翻起而构成。第二包围片13从支承片11向电线插入孔10两侧延伸,以使得从电线插入孔102向器体5内插入的电线120位于接触片10与第二包围片13之间。因此,从电线插入孔102插入的电线120配置在被接触片10、一对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从前后左右包围的空间(参照图9)。
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分别通过将构成端子板1的金属板的一部分翻折而得到,如图9所示,第二包围片13的宽度比第一包围片12、12之间的间隔窄。即,端子板1使用金属板形成。各个包围片(第一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通过弯折上述金属板的一部分而形成。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第二包围片13的长度比一对包围片12、12之间的距离短。由此具有如下优点:在利用连续冲压加工形成端子板1时,由于能够将用于对第二包围片13进行弯曲加工的冲头设定为不与之前加工的第一包围片12、12干涉的宽度,因此加工模具的设计变得容易。并且,一对包围片12、12以及第二包围片13的弯曲加工变得容易。另外,在支承片11中,由于第二包围片13以翻起的方式形成,因此设计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矩形且朝向前方开口的切口槽11a。
锁定弹簧2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如图3~图5所示,锁定弹簧2由以下部件一体地形成:中央片20,该中央片20通过将具有弹性的导电性的板材(例如金属板)弯折成大致C字形状,由此隔着插入电线120的空间而与端子板1的接触片10对置;锁定片21,该锁定片21从中央片20的电线插入孔102侧(下侧)的端部、亦即第一端20a沿着电线120的插入方向(向上)向靠近接触片10的方向倾斜,并且该锁定片21的前端部分与电线120抵接;抵接片22,该抵接片22与面(左侧面)10f抵接,该面10f位于与接触片10中的和电线120的接触面(右侧面)10e相反一侧;以及连结片23,该连结片23对抵接片22以及中央片20的与电线插入孔102相反一侧(上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在锁定弹簧2中,中央片20、锁定片21、抵接片22以及连结片23形成为一个部件。
中央片20与锁定片21的连结部分24弯曲成半圆弧状,当向锁定片21施加向右的力时,由于该弯曲部分(连结部分)24的直径缩小,因此锁定片21挠曲(移位)。
连结片23具有台阶部(连结片)23a,该台阶部23a通过设置于端子板1的支承片11的切口(切口槽)11a而与支承片11沿上下方向交叉。换而言之,连接片23具有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近的第一面(下表面)23d、以及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远的第二面(上表面)23e。第二面23e是与第一面23d相反一侧的面。连结片23具有:第一片23b,该第一片23b的第一面23d与支承片11的基端部11b接触;第二片23c,的第二面23e与支承片11的前端部11c接触;以及连结片23a,该连结片23a通过支承片11的切口11a而一体地连结第一片23b与第二片23c。
即,在端子排4收纳于主体100的收纳室101内的状态下,由于台阶部23a贯穿插入支承片11的切口槽11a,因此,比连结片23的台阶部23a靠左侧的部分(第一片)23b由端子板1的支承片11从下方支承,比连结片23的台阶部23a靠右侧的部分(第二片)23c从下方支承端子板1的支承片11。在此,在未连接有电线120的状态下,使锁定弹簧2的锁定片21的前端21a与端子板1的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抵接。在接触片10中与锁定片21的前端21a抵接的部位,形成有与锁定片21的前端21a嵌合的槽(凹部)10d。在端子排4中,抵接片22与接触片10的面10f抵接,锁定片21的前端进入接触片10的槽10d,另外,连结片23的第二片23c与支承片11的前端部11c抵接。因此,能够将锁定弹簧2固定于端子板1,从而能够将端子排4作为一个部件进行操作,容易地收纳于器体5。
如图1以及图8所示,具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端子板1和锁定弹簧2的端子排4收纳在主体100的收纳室101内。进而,当电线120通过电线插入孔102从外部插入收纳室101内时,利用电线120的前端按压的锁定片21向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向右)挠曲,伴随着锁定片21挠曲,电线120的前端向上移动。当电线120插入至规定的位置时,如图2所示,锁定片21的前端与电线120抵接,阻止电线120向插入反方向(向下)脱落,并且锁定片21利用锁定弹簧2的弯曲部分24的回复力(弹簧力)使电线120与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弹性接触,从而能够使电线120与接触片10接触。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端子排4和收纳端子排4的器体5。器体5具有用于将电线120插入器体5内的电线插入孔102。端子排4具备端子板1和锁定弹簧2。端子板1具有接触片10,接触片10具有接触面10e,该接触面10e与经由电线插入孔102而向器体5内插入的电线120的侧面接触。锁定弹簧2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备中央片20、锁定片21、抵接片22以及连结片23。中央片20配置为与接触面10e对置,具有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近的第一端20a和距离电线插入孔102较远的第二端20b。锁定片21构成为从中央片20的第一端20a朝向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以该锁定片21与中央片20之间的角度形成锐角的方式延伸,当被从电线插入孔102向器体5内插入的电线120按压时,上述锁定片21以离开接触面10e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与端子板1共同保持电线120。抵接片22配置为与面10f接触,该面10f位于接触片10的与接触面10e相反的一侧。连结片23通过将抵接片22与中央片20的第二端20b一体地连结而构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在连接电线120时,当从电线插入孔102插入的电线120与锁定片10碰撞时,锁定弹簧2以与端子板1的接触片10抵接的抵接片22作为支点,沿着锁定片21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图1中逆时针旋转)进行旋转。即,当利用从电线插入孔102插入的电线120按压锁定片21时,锁定片21沿着其前端21a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此时,产生使锁定弹簧2以与端子板1的接触片10抵接的抵接片22作为支点,向中央片20的第一端20a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图1中逆时针旋转方向)进行旋转的力的力矩。因此,在插入电线120时,锁定片21不会向电线120侧卷绕,与在插入电线时锁定片向电线侧卷绕的现有例相比较,能够提高电线120与端子板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在接触面10e形成有突起10a、10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由于接触片10仅在两个突起10a、10b的前端面与电线120接触(参照图2),因此,与和接触片10的接触面整体接触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电线120与接触片10的接触压力,能够使接触状态稳定。
特别是突起10b形成为具有中心轴的半圆筒形,该中心轴沿着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即,由于突起10b形成为半圆筒形状,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电线120倾斜,由于突起10b与电线120的接触角度不易改变,因此也能够使接触状态稳定。
另外,上述两个突起10a、10b,相对于电线120在与接触片10接触的状态下隔着电线120与锁定片21的前端部分对置的位置,被分开设置在沿着电线120的轴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即,在接触面10e形成有两个突起10a、10b,在利用端子板1和锁定片21保持电线120的状态下,锁定片21的前端在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位于两个突起10a、10b之间。因此,通过以三点(突起10a、10b和锁定片21的前端21a)支承电线120,也能够使接触状态稳定。
另外,在接触片10的第一包围片12、12的下侧,分别向右(靠近电线120的方向)突出设置有所谓SR形状的引导突部10c、10c(参照图3~图5)。换而言之,在接触面10e、且是在第一包围片12与前端10g之间,形成有一对引导突部10c、10c。引导突部10c、10c在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分离。因此,在电线120(导体)为多股线的情况下,即使电线120的合股松开,芯线散开,电线120也会跃上引导突部10c、10c而可靠地夹持在锁定片与引导突部10c、10c之间,并且,由于引导突部10c、10c为SR形状,因此电线120以尽可能通过两个引导突部10c、10c之间的方式被引导。简而言之,即使电线120是多股线,也能够减少电线120散乱的可能性,使接触状态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端子板1具有一对包围片(第一包围片)12、12,上述包围片12、12从位于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接触片10的两端向中央片20侧延伸。如此,由于第一包围片12、12设置于接触片10,因此,如果电线120是单线,则能够利用第一包围片12、12限制径向(前后方向)上的电线120的移动范围。另外,由于如果电线120是多股线,则能够利用第一包围片12、12限制芯线的散开范围,因此具有进一步提高电线120与端子板1的接触可靠性的优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包围片12具有:基部12a,该基部12a从接触片10向中央片20侧延伸;以及前端部12b,该前端部12b从基部12a的前端朝离开电线插入孔102的方向延伸。即,由于将第一包围片12、12形成为前端部分向上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电线120的移动范围、散乱范围。
并且,端子板10具有第二包围片12。第二包围片12从支承片11沿着电线插入孔10两侧延伸,以使得从电线插入孔102向器体5内插入的电线120位于接触片10与第二包围片12之间。如此,由于在端子板1的支承片11设置有第二包围片13,因此能够利用第二包围片13限制电线120朝向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第二包围片13与第一包围片12、12相互正交。即,各个第一包围片12、12中与电线120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和第二包围片13中与电线120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相互正交。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限制电线120的移动范围、散开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锁定片21以其前端21a与接触面10e接触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电线120脱落。
并且,在接触片10、且是在与锁定片21的前端21a抵接的部位,形成有与锁定片21的前端21a嵌合的槽10d。即,在接触面10e,形成有供利用锁定片21按压的电线120的一部分进入的槽(凹部)10d。由此,被锁定片21按压的电线120(特别是多股线的芯线)落入槽10d(凹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电线120脱落(参照图11)。
另外,代替设置此类凹部(槽10d),也可以在接触片10、且是隔着电线120与锁定片21的前端部分对置的位置,设置沿着与电线120的轴向(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的多个槽(未图示)。即,也可以在接触面10e沿着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形成多个槽(保持槽)。能够利用上述多个槽(保持槽)可靠地阻止由多股线构成的电线120脱落。另外,上述保持槽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端子板1具备支承片11,该支承片11以与连接片23的第二面23e接触的方式从接触片10的第二端10h延伸。由此,在收纳于主体100的收纳室101内的状态下,比连结片23的台阶部23a靠左侧的部分由端子板1的支承片11从下方支承。因此,无论是否存在主体100,都能够仅利用端子板1来固定(支承)锁定弹簧2。
并且,支承片11在距离接触片10的第二端10h较近的基端部11b与以及距离接触片10的第二端10h较远的前端部11c之间具有切口11a。连接片23具有:第一片23b,该第一片23b的第一面23d与支承片11的基端部11b接触;第二片23c,该第二片23c的第二面23e与支承片11的前端部11c接触;连结片23a,该连结片23a通过支承片11的切口11a一体地连结第一片12b与第二片23c。如此,在收纳于主体100的收纳室101内的状态下,台阶部23a贯穿插入支承片11的切口槽11a。因此,能够对锁定弹簧2与端子板1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端子板1构成为对接触片10进行施力,以使得该接触片10的接触面10e位于比电线插入孔102的内周面(特别是电线插入孔102的内径最小的部分的内周面)102a靠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侧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通过弯折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来将接触片10与支承片11形成为连续一体,由此对接触片10进行施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端子板1的接触片10在该接触片10与电线120的抵接方向(左右方向)具有挠性。因此,在电线120相对于电线插入孔102倾斜的情况下,接触片10也能够追从于电线120的动作,一直保持稳定的接触状态。另外,即使在由多股线构成的电线120散开的情况下、或者电线120的直径较小(细)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接触片10与锁定片21弹性夹持电线120,也能够使端子板1与锁定弹簧2的接触状态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利用主体100的收纳室101的内壁来限制接触片10挠曲的范围。即,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收纳室101的内壁),该限制机构通过在接触片10被电线120按压(朝向远离中央片20的方向)而移动到规定位置时与接触片10接触,由此限制接触片10的移动,以避免端子板1塑性变形。因此,即使在电线120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接触片10的塑性变形。
接下来,对解除构件3进行说明。解除构件3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6所示整体形成为大致コ字形,具有半圆板状的支承部30、30、矩形平板状的操作部31、以及连结支承部30、30与操作部31的大致三角形板状的连结部32、32。并且,在一对连结部32、32分别突出设置有压动部33、33。压动部33、33形成为扁平的大致三棱柱状,如后所述,在与锁定片21对置的一侧(右侧)的斜面33a,以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与锁定片21抵接,并且在与该斜面相反一侧(左侧)的角部33b,以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与接触片10抵接。
换而言之,如图6所示,解除构件3具备:主体部35,该主体部35以在初始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在器体5内;以及操作部31,该操作部31配置在器体5外,用于借助手动使主体部35移动。另外,上述初始位置是维持电线120与端子排4连接时的主体部35的位置。上述解除位置是解除构件3解除电线120与端子排4的连接时的主体部35的位置。
主体部35具有平板部36,该平板部36配置为在分别与接触面10e的法线方向以及电线插入孔10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与端子排4邻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5具备两个平板部36。各个平板部36利用支承部30和连结部32构成。各个支承部30、30形成为半圆板状。各个连结部32、32形成为连结对应的支承部30、30与操作部31的大致三角形板状。
两个平板部36、36配置为在上述正交方向相互对置,并且端子排4位于平板部36、36之间。即,平板部36、36配置为在上述正交方向相互重叠。
各个平板部36具有与端子排4对置的对置面,第一压动部33a以及第二压动部33b形成于上述对置面。并且,在上述对置面形成有突部34,该突部34在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时与端子板1接触,使主体部35(平板部36)与锁定弹簧2分离。
操作部31通过将两个平板部36、36连结为一体而构成。因此,解除构件3的整体形成为大致コ字形。
压动部33的斜面33a是伴随着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按压锁定片21,使锁定片21离开电线120第一压动部。压动部33的角部33b随着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离开锁定片21的方向按压接触片10,使接触片10离开电线120的第二压动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压动部33a、33b作为压动部33而一体地形成。
另一方面,在主体10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并列设置有一对与各个收纳室101、101连通的纵槽103、103(参照图7)。进而,解除构件3以操作部31穿过纵槽103、103而在主体100外露出,接触片10与锁定弹簧2以配置在一对连结部32、32之间的方式收纳在主体100的收纳室101内。在此,在收纳室101内设置有具有半圆弧状的滑动面的轴承台104、104(参照图1),收纳在收纳室101内的解除构件3的支承部30、30载置于轴承台104、104,解除构件3以支承部30、30作为支点,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体100。
并且,在拆卸与速接端子装置连接的电线120时,只要以利用手指推起穿过纵槽103、103而在器体的侧面露出的操作部31的方式(使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移动至上述解除位置)进行操作即可。即,如图1所示,如果以朝向上方推起操作部31的方式进行操作,则解除构件3以支承部30、30作为支点而顺时针转动,首先,压动部33、33的上侧的角部(第二压动部)33b、33b分别按压接触片1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此,使接触片10的下端部朝离开电线120的方向(向左)移位。当解除构件3进一步顺时针转动时,这一次压动部33、33的右侧的斜面(第一压动部)33a、33a分别按压锁定片21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此,使与电线120抵接的锁定片21朝向离开电线120的方向移位,从而能够拆卸电线12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用于从端子排4拆卸电线120的解除构件3。解除构件3具有主体部35、操作部31、以及具有第一压动部33a以及第二压动部33b的一对压动部33、33。主体部35以在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在器体5内。操作部31配置在器体5外,被用于利用手动来使主体部35移动。第一压动部33a构成为,伴随着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离开接触片10的方向按压锁定片21,使锁定片21离开电线120。第二压动部33b构成为,伴随着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离开锁定片21的方向按压接触片10,使接触片10离开电线120。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当对解除构件3的操作部31进行手动操作时,由于第一压动部33a压动锁定片21,并且第二压动部33b压动接触片10而离开电线120,因此能够不使用工具地简单地拆卸电线120。
在现有的速接端子装置中,由于必须一边使用工具对解除按钮进行操作一边拉出电线,因此,在以一只手把持配线器件的器体,将把持在另一只手的工具插入操作孔来对解除按钮进行操作的状态下占用了双手,由此难以将电线从电线插入孔拉出。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当利用把持器体的手的手指(例如大拇指)对在器体的侧面露出的解除构件3的操作部31进行操作,使解除构件3转动时,能够使用于阻止电线120脱落的锁定片21离开电线120,能够利用一只手同时进行器体的保持与解除构件3的操作,并能够利用另一只手拉出电线120。因此,与现有的速接端子装置相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线120的拆卸操作。并且,由于不仅是锁定片21,也利用解除构件3使接触片10移位,因此,能够提高拆卸由线径较细的单线或者多股线构成的电线120时的操作性。另外,在多股线的芯线较细的情况下,在对解除构件3进行操作,使接触片10与锁定片21分别沿相反方向移位的状态下,由于如果从电线插入孔102插入电线120,则能够在锁定片21的前端离开接触片10的状态下将电线120插入锁定片21与接触片10之间,因此,也能够提高电线连接时的操作性。另外,接触片10通过与收纳室101的内壁(图1中的左侧内壁)抵接来限制位移量(挠曲范围)。
并且,如上所述,主体部35具备两个平板部36。两个平板部36、36配置为在上述正交方向相互对置,并且一个端子排4位于平板部36、36之间。操作部31通过将两个平板部36、36连结为一体而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将解除构件3形成为大致“コ”字型,由于利用形成于一对连结部32、32的压动部33、33压动锁定片21以及接触片10,因此能够更加流畅地使锁定片21以及接触片10离开电线120。
另外,在解除构件3转动时,担心支承部30、30以及与操作部31相反一侧的端部(右上的端部)与锁定弹簧2干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在平板部36的上述对置面形成有突部34,该突部34在主体部35从上述初始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时与端子板1接触,使主体部35与锁定弹簧2分离。换而言之,在对操作部31进行手动操作而连结部33、33以支承部30作为支点而转动时,跃上端子板1的第一包围片12、12的突部34、34分别设置于连结部33、33。即,通过使突部34、34跃上第一包围片12、12,由此,沿着前后方向扩大连结部32、32的间隔,防止与锁定弹簧2之间的干涉,能够使解除构件3顺畅地转动。
并且,由于如果接触片10、锁定片21的位移量过多,则存在塑性变形的可能,因此需要限制压动部33、33移位的范围、即解除构件3的转动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如图1所示,使肋部111从与主体100的纵槽103、103对置的外罩110的下表面垂下,通过使解除构件3的连结部32、32与肋部111的下表面抵接来限制解除构件3的转动范围。即,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肋部111),该限制机构通过与解除构件3接触来防止第一压动部33a移动至使锁定弹簧2塑性变形的位置,并且防止第二压动部33b移动至使端子板1塑性变形的位置。其中,也可以不将用于限制转动范围的肋部设置于器体(外罩110),而设置于端子板1。
在此,在防止锁定片21的塑性变形时,除了限制解除构件3的转动范围的方法之外,如图10所示,还存在以向下方延长端子板1的第二包围片13的方式形成限制部15的方法。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端子板1具有限制部15,该限制部15在锁定片21被电线120按压而移动至规定位置时,通过与锁定片21接触来限制锁定片21的移动,从而避免锁定弹簧2塑性变形。即,由于限制部15与锁定片21抵接,由此能够限制锁定片21的弯曲量(位移量)。
在此,在分别收纳于沿主体100的短边方向邻接的收纳室101、101内的速接端子装置的端子排4、4不用于延长配线的情况下,需要使上述端子排4、4之间对电绝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速接端子装置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将隔绝邻接的收纳室101、101之间的绝缘壁105设置于主体100。即,器体5具有使端子排4之间绝缘的绝缘壁105。由此,能够收纳在邻接的多个收纳室101内的端子板1、锁定弹簧2彼此的绝缘距离,防止短路事故。

Claims (22)

1.一种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端子排、以及收纳所述端子排的器体,
所述器体具有用于将电线插入所述器体内的电线插入孔,
所述端子排具备端子板与锁定弹簧,
所述端子板具有接触片,
所述接触片具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经由所述电线插入孔而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的侧表面接触,
所述锁定弹簧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备中央片、锁定片、抵接片以及连接片,
所述中央片配置为与所述接触面对置,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端、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
所述锁定片从所述中央片的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接触片的所述接触面以该锁定片与所述中央片之间的角度形成锐角的方式延伸,当被从所述电线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按压时,所述锁定片以离开所述接触面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与所述端子板共同保持所述电线,
所述抵接片配置为与所述接触片中的和所述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接触,
所述连接片构成为将所述抵接片一体地连结于所述中央片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接触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端、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
所述连接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面、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面,
所述端子板具备支承片,该支承片以与所述连接片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方式从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对所述接触片施力,以使得所述接触面位于比所述电线插入孔的内周面靠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片在距离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较近的基端部与距离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较远的前端部之间具有切口,
所述连接片具有: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基端部接触的第一片;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前端部接触的第二片;以及通过所述支承片的所述切口将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连结为一体的连结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具有一对第一包围片,该第一包围片从所述接触片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向所述中央片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围片具有:从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中央片侧延伸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前端朝向离开所述电线插入孔的方向延伸的前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端、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端,
所述连接片具有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近的第一面、以及距离所述电线插入孔较远的第二面,
所述端子板具备支承片,该支承片以与所述连接片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方式从所述接触片的所述第二端延伸,
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二包围片,
所述第二包围片从所述支承片向所述电线插入孔侧延伸,以使得从所述电线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器体内的所述电线位于所述接触片与所述第二包围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第一包围片中与所述电线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二包围片中与所述电线对置的面的法线方向相互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使用金属板形成,
所述各个第一包围片以及所述第二包围片通过弯曲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而形成,
所述第二包围片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一对第一包围片之间的距离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具有限制部,当所述锁定片被所述电线按压而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限制部与所述锁定片接触,由此限制所述锁定片的移动,以避免所述锁定弹簧发生塑性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端子排,
所述器体具有使所述端子排之间绝缘的绝缘壁。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当所述接触片被所述电线按压而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限制机构与所述接触片接触,由此限制所述接触片的移动,以避免所述端子板发生塑性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1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片形成有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供被所述锁定片按压的所述电线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面,沿着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形成有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片以其前端与所述接触面接触的方式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一对引导突部,它们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导突部分别形成为球面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具有一对第一包围片,所述一对第一包围片从位于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所述接触片的两端向所述中央片侧延伸,
所述一对引导突部形成于所述接触面的前端与所述一对第一包围片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板对所述接触片施力,以使得所述接触面位于比所述电线插入孔的内周面靠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侧的位置,
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备用于从所述端子排拆卸所述电线的解除构件,
所述解除构件具有:
主体部,该主体部以在初始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器体内;
操作部,该操作部配置在所述器体外,用于通过被手动操作而使所述主体部移动;
第一压动部,该第一压动部伴随着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向离开所述接触片的方向按压所述锁定片,使所述锁定片离开所述电线;以及
第二压动部,该第二压动部伴随着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动,而朝向离开所述锁定片的方向按压所述接触片,使所述接触片离开所述电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接端子装置具有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通过与所述解除构件接触,由此防止所述第一压动部移动至使所述锁定弹簧塑性变形的位置,并且防止所述第二压动部移动至使所述端子板塑性变形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平板部,该平板部配置为:在分别与所述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以及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端子排邻接,
所述平板部具有与所述端子排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第一压动部以及所述第二压动部形成于所述对置面,
在所述对置面形成有突部,该突部在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时与所述端子板接触,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锁定弹簧分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速接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两个所述平板部,
所述两个平板部配置为在所述正交方向相互对置,并且所述端子排位于所述平板部之间,
所述操作部通过将所述两个平板部连结为一体而构成。
CN201080054469.3A 2009-12-04 2010-12-01 速接端子装置 Active CN102725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6748 2009-12-04
JP2009276748A JP5491837B2 (ja) 2009-12-04 2009-12-04 速結端子装置
PCT/JP2010/071435 WO2011068113A1 (ja) 2009-12-04 2010-12-01 速結端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911A CN102725911A (zh) 2012-10-10
CN102725911B true CN102725911B (zh) 2015-11-25

Family

ID=44114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4469.3A Active CN102725911B (zh) 2009-12-04 2010-12-01 速接端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91837B2 (zh)
CN (1) CN102725911B (zh)
TW (1) TWI451646B (zh)
WO (1) WO20110681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4078B2 (ja) * 2011-11-18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線接続端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配線器具
DE102011056410B4 (de) 2011-12-14 2013-06-2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Anschlussklemme
DE102013101409B4 (de) 2013-02-13 2022-01-20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DE102013101406B4 (de) 2013-02-13 2018-07-12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DE102014200271A1 (de) * 2014-01-10 2015-07-16 MCQ TECH GmbH Leiterplattenanschlussklemme
CN107394423B (zh) * 2016-05-16 2019-08-20 进联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导线联接端子装置
DE102016111627A1 (de) * 2016-06-24 2017-12-28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TWI614959B (zh) 2016-12-13 2018-02-11 Excel Cell Electronic Co Ltd 端子台
JP6597822B2 (ja) * 2018-03-23 2019-10-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接続構造
JP2020047464A (ja) * 2018-09-19 2020-03-2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接続構造
JP6950672B2 (ja) * 2018-12-26 2021-10-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453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端子设备
DE102005048972A1 (de) * 2005-10-13 2007-04-1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Federkraftklemme mit Klemmfeder und Strombalk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1244C2 (de) * 1992-09-18 1995-11-02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Elektrische Anschlußklemme, insbesondere Reihenklemme
JPH0644031U (ja) * 1992-11-12 1994-06-10 株式会社エンパイヤ 電線速結端子
JP2003109682A (ja) * 2001-09-27 2003-04-11 Fumio Yamamoto 電気配線用のねじなし分岐コネクタ
DE10253858B4 (de) * 2002-11-19 2004-09-16 Gerd Conrad Anschlußklemmelement und damit gebildete Anschlußklemme
JP4611849B2 (ja) * 2005-09-14 2011-01-1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4830556B2 (ja) * 2005-10-26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速結端子装置並びに配線器具
CN100527530C (zh) * 2006-03-15 2009-08-1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接线端装置和接线设备
JP4803136B2 (ja) * 2007-08-16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453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端子设备
DE102005048972A1 (de) * 2005-10-13 2007-04-1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Federkraftklemme mit Klemmfeder und Strombalk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68113A1 (ja) 2011-06-09
CN102725911A (zh) 2012-10-10
TW201136076A (en) 2011-10-16
JP5491837B2 (ja) 2014-05-14
TWI451646B (zh) 2014-09-01
JP2011119161A (ja)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911B (zh) 速接端子装置
US9099808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US9748708B2 (en) Poke-i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19868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ivot block for terminating an electrical wire
US8840424B2 (en) Shield connector
CN104466533B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JP2016021398A (ja) バネ接続部材と小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を備える電気的な接続デバイス、および複数の当該バネのコンタクトを備える多極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01904058A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JP2015511379A (ja) 電気コネクタ接触端子
JP6537905B2 (ja) コネクタ
JP2017084625A (ja) コネクタ
JP2010027374A (ja) コネクタ
JP6961433B2 (ja) オス型端子、オスコネクタ及び接続構造体
KR20110023767A (ko) 커넥터
CN107240786A (zh) 端子装置及具有该端子装置的布线设备
CN104112915B (zh) 压接连接器及其所使用的壳体
US7997928B2 (en) Multi-position coaxial connector system
CN104979719A (zh) Usb插座
JP5431038B2 (ja) 端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EP2983247B1 (en) Plug connector
CN107240785A (zh) 端子装置及具有该端子装置的布线设备
JP7126936B2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KR20100118437A (ko) 터미널
KR20110001738U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CN201044306Y (zh) 电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30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