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6215B - 安全带卷收器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收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66215B CN102666215B CN201080051749.9A CN201080051749A CN102666215B CN 102666215 B CN102666215 B CN 102666215B CN 201080051749 A CN201080051749 A CN 201080051749A CN 102666215 B CN102666215 B CN 1026662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ut
- curve
- rotating member
- claw
- main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离合器(61)中设有:与主轴(12)一同旋转且具有内齿(50a)的离合器壳体(50)、具有可与内齿(50a)卡合的卡合部(41a)的一对卡爪(41)、齿轮(57)和防止复位装置,其中,齿轮(57)中设有与电动机(34)连接、用来分别固定该卡爪(41)的一对卡爪滑动槽(57c),该卡爪(41)可在卡爪滑动槽(57c)内,在当电动机(3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在的第1位置(P1)、电动机(34)启动后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卡合后所在的第2位置(P2)、预紧器(15)启动后相对第1位置(P1)位于与第2位置(P2)相反一侧的第3位置(P3)之间移动,防止复位装置用于防止卡爪(41)移动至第3位置(P3)后再返回第1位置(P1)或第2位置(P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卷收器,特别涉及一种安装了电动执行器和火药式预紧器的安全带卷收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安全带卷收器,使用感应器检测车辆是否处于紧急减速状态,并通过电动机使主轴向卷收方向旋转。当有可能发生冲撞时,安全带卷收器将卷起一部分安全带或织带,轻轻束缚乘员;当发生冲撞时,安全带卷收器将启动火药式预紧器,强制卷起安全带,切实固定驾乘人员。例如可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安全带卷收器中,动力传输装置将电动执行器提供的动力传递给主轴。在该动力传输装置中,火药式预紧器启动后将通过发动机逆向运转来解除主传动齿轮和卡爪之间的卡合关系、切断发动机对主轴的动力传输,防止发动机成为预紧器卷起安全带时的负荷。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26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描述的安全带卷收器中,当火药式预紧器启动后,将通过发动机逆向运转来解除主传动齿轮和卡爪之间的卡合关系。在这种通过发动机来解除卡爪与主传动齿轮的卡合关系的结构中,发生突然冲撞等时有可能不能准确地进行解除动作,而且从发动机启动到解除动作执行之间耗费不少时间。此外,也没有考虑到解除卡合关系后的卡爪状态。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所完成的,可以提供一种利用少数部件实现在火药式预紧器启动后也可确保离合器工作的安全带卷收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构成而实现。
(1)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具备:
卷取安全带的主轴;
产生动力使该主轴旋转的电动执行器;
作用于所述主轴使其卷取所述安全带的火药式预紧器;
能将来自所述电动执行器的动力传输给所述主轴,并且在所述预紧器启动时,能切断从所述电动执行器传输至所述主轴的动力的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具备:
第1旋转构件,其与所述主轴共同旋转并具有被卡合部;
卡合构件,其具有能与该第1旋转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第2旋转构件,其与所述电动执行器连接,并具有固定该卡合构件的槽部,所述卡合部能够在所述槽部内,在所述电动执行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在的第1位置、所述电动执行器启动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1旋转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时所在的第2位置、所述预紧器启动后相对第1位置位于与第2位置相反一侧的第3位置之间移动;
防止复位装置,其防止所述卡合构件在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后回归至所述第1位置及第2位置,
其中所述防止复位装置由环状弹簧构件和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突起部所形成,所述环状弹簧构件通过自身作用力固定在外壳构件的非驱动部分上,并且固定在设于所述卡合构件上的凹部,所述卡合构件在所述预紧器启动后从所述第2位置越过所述第1位置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时,所述弹簧构件越过所述突起部并移动。
(2)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构件具有至少2个以上向半径方向突出形成的弯曲部,
所述2个以上的弯曲部中第1弯曲部被固定在设于所述卡合构件的凹部上,
所述2个以上的弯曲部中第2弯曲部在所述卡合构件从所述第2位置越过所述第1位置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时,越过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突起部。
(3)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弹簧构件邻近的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端面上并从所述端面向弹簧构件一侧突出。
(4)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外缘部并从所述外缘部向内径一侧突出。
(5)如(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弯曲部在半径方向上突出后再沿轴方向突出而形成,
所述第2旋转构件上设有,允许所述第2弯曲部随同所述卡合构件的移动而移动的贯通孔或者凹部,
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上并从所述内周面向外径一侧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安全带卷收器,可以利用少量部件,确保卡合构件的卡合部在预紧器启动后不会再和第一旋转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从而可确保离合器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安全带卷收器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齿轮和离合器壳体在组合状态下的透视示意图,其中离合器壳体的一部分已去除。
[图3]发动机处于非工作状态、离合器处于非卡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传输发动机动力的离合器在卡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预紧器从图4所示状态中启动、卡爪被离合器外壳弹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a)是摩擦簧的弯曲部从图5中状态越过突起部时的状态示意图,(b)为(a)的A-A线向视图。
[图7]第2实施方式中安全带卷收器中摩擦簧弯曲部超越突起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a)为第3实施方式中安全带卷收器中摩擦簧的弯曲部超越突起部时的状态示意图,(b)为(a)中B-B线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0包括未图示的卷收安全带的主轴12、在安全带卷收方向上向主轴12施力的回卷弹簧装置13、根据未图示的加速度感应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来锁定安全带拉出动作的未图示的锁定装置、为主轴12提供旋转动力的电动执行器即电动机34、为主轴12提供其他旋转动力的预紧器15、将电动机34产生的动力传输给主轴12的动力传输装置19。
主轴12的两端由卷收器架11支撑,并且可以旋转。此外,主轴12内设有未图示的扭杆。扭杆的一端即图1中的右侧端部连接主轴12,另一端即图1中左侧端部连接轴头组件21,构成能量吸收装置。其中,预紧器15产生的力将从轴头组件21处输入。
预紧器15通过火药点燃后产生的气体猛推未图示的球体,球体顺着未图示的小齿轮的槽移动。小齿轮的旋转,经由锁定装置传输给轴头组件21、扭杆和主轴12。
此外,在卷收器架11的图中左侧面上,收纳预紧器15的管套25及外壳构件外齿轮罩26将内齿轮罩27夹在中间,并通过螺钉28安装在卷收器架11上。内齿轮罩27和外齿轮罩26中间形成有空间用来收纳包括离合器61在内的动力传输装置19。
位于管套25的下部、即卷收器架11下方的电动机组件16由电动机外壳31、电动机34、罩37以及第1齿轮35构成。此外,第一齿轮35安装在电动机34的旋转轴上,与动力传输装置19的第2齿轮54啮合。
如图2所示,在动力传输装置19中,与第1齿轮35啮合的第2齿轮54安装在支撑轴55的一端,同时第3齿轮56安装在另一端。第3齿轮56与在齿轮57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主传动齿轮58啮合,齿轮57则是构成离合器61的第2旋转构件。外齿轮罩26通过轴承59支撑支撑轴55并使其自由旋转。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齿轮组件由第1齿轮35、第2齿轮54、第3齿轮56以及主传动齿轮58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离合器61由外周面上设有主传动齿轮58的齿轮57、成对的卡合构件卡爪41、弹簧构件摩擦簧42、罩子43、衬套44、轴承衬套45及第1旋转构件离合器壳体50构成。
在离合器壳体50中,外齿轮罩26通过衬套44支撑连接部51,使其可自由旋转,连接部51与主轴12结合并与其一同旋转。此外,连接部51的外径侧设有圆筒部52,连接部51和圆筒部52在内齿轮罩27一侧互相连接,其中,圆筒部52内周面上形成有作为被卡合部的内齿50a,其与卡爪41卡合在一起。
齿轮57中包括大径侧圆筒部57b和小径侧圆筒部57a,其中大径侧圆筒部57b的外周面上设有主传动齿轮58,小径侧圆筒部57a较大径侧圆筒部57b在轴方向上的长度短,小径侧圆筒部57a和大径侧圆筒部57b在外齿轮罩26一侧互相连接,大径侧圆筒部57b的主传动齿轮58与第3齿轮56啮合,负责传输电动机34的动力。离合器壳体50的圆筒部52从内齿轮罩27一侧插入小径侧圆筒部57a和大径侧圆筒部57b之间,离合器壳体50收纳在齿轮57内。大径侧圆筒部57b的内周面与离合器壳体50的圆筒部52的外周面相对,可相对自由旋转,小径侧圆筒部57a的外周面与设在离合器壳体50的内周面上的内齿50a相对,可相对自由旋转。凸部26a通过轴承衬套45支撑小径侧圆筒部57a的内周面并使其自由旋转,其中凸部26a是外齿轮罩26的非驱动部分。凸部26a从外齿轮罩26处沿轴方向呈环状突出,与离合器壳体50同轴。
齿轮57的小径侧圆筒部57a中,在内齿轮罩27一侧端面上设有一对卡爪滑动槽57c,该卡爪滑动槽57c是用来固定一对卡爪41的槽部。在成对的卡爪滑动槽57c上与小径侧圆筒部57a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即旋转180°的位置上设有开口的开口部57d,使卡爪41的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相对,卡爪滑动槽57c从开口部57d处沿卡爪41的形状朝相反方向延伸。
成对的卡爪41分别在一侧端部上设有卡合部41a,从一端至另一端呈略微弯曲的形状。卡爪41由卡爪滑动槽57c固定并可接触滑动。此外,在卡爪滑动槽57c内,卡爪41在电动机3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在的图3所示的第1位置P1、电动机34启动后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卡合后所在的图4所示的第2位置P2、预紧器15启动后相对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位于相反一侧的图6所示的第3位置P3间进行移动。此外,卡爪41中,在内齿轮罩27一侧端面的略中心处设有固定凹部41b,用来固定下述摩擦簧42的第1弯曲部42b。同时,为了将下述摩擦簧42的第1弯曲部42b固定在固定凹部41b上,卡爪41的内齿轮罩27一侧端面相对齿轮57的小径侧圆筒部57a的内齿轮罩27一侧,位于内齿轮罩27一侧。
摩擦簧42略呈环状,其上设有两端开放的开放部42a,摩擦簧42通过在主轴12的旋转轴心方向上以自身作用力对凸部26a施力,从而与凸部26a的外周面抵接固定,其中凸部26a为形成在外齿轮罩26上的非驱动部分,且罩子(Covering)43从内齿轮罩27侧覆盖其上。摩擦簧42上,从开放部42a起间隔90°设有3处弯曲部,弯曲部向外径侧突出,成对的第1弯曲部42b位于以开放部4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相反一侧,并分别固定在各卡爪41的固定凹部41b内。因此,摩擦簧42受到旋转方向上的力后,将在外齿轮罩26的凸部26a之间产生和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摩擦力。开放部42a的相反方向上设有第2弯曲部42c。
靠近第2弯曲部42c的附近,在齿轮57的内齿轮罩27一侧端面上设有突起部57e。突起部57e中,与第2弯曲部42c抵接的一侧形成为平缓的坡面76使得当预紧器15启动后第2弯曲部42c轻松地越过突起部57e,而与第2弯曲部42c抵接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为与内齿轮罩27侧端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77使得第2弯曲部42c一旦越过突起部57e后不会返回原位。摩擦簧42的第2弯曲部42c和齿轮57的突起部57e构成了本发明中的防止复位装置。
在如此构成的动力传输装置19和防止复位装置中,当电动机3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即卡爪41位于图3所示的第1位置P1时,第2弯曲部42c与突起部57e抵接;当电动机34启动后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卡合时、即卡爪41位于图4所示的第2位置P2时,第2弯曲部42c与突起部57e分离;当预紧器15启动时、即卡爪41位于图6所示的第3位置P 3时,第2弯曲部42c越过突起部57e。然后,当第2弯曲部42c一旦越过突起部57e、移向第3位置P3后,突起部57e将防止第2弯曲部42c回到第1位置P1或第2位置P2上。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0的启动进行说明。当未图示的监视感应器等检测到冲撞的可能性后,未图示的ECU将在冲撞发生前启动电动机34,通过动力传输装置19使主轴12旋转,将安全带卷起。同时,当冲撞的可能性消失后,ECU将驱使电动机34逆向旋转,使安全带恢复到可拉出状态。另一方面,发生冲撞时,预紧器15将启动,将离合器61进行机械性解除并强制卷起安全带。
在此参照图3至图5对离合器61的启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当电动机34尚未进行卷收动作时,卡爪41位于卡爪滑动槽57c的略中心部,卡爪41的卡合部41a相对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位于内径侧,离合器壳体50与卡爪41并未卡合,即处于第1位置P1。因此,仅有与主轴12一体的离合器壳体50可以旋转,安全带可如常卷收及拉出。
当电动机34向卷收方向旋转时,从电动机34的旋转轴上安装的第1齿轮35传送至第2齿轮54的驱动力,从第3齿轮56被传送至主传动齿轮58,齿轮57将向顺时针方向即箭头A方向旋转。此时,摩擦簧42与外齿轮罩26的凸部26a之间的摩擦力将施加于将摩擦簧42的第1弯曲部42b固定在固定凹部41b内的各个卡爪41上,欲将卡爪41留在原位。因此,卡爪41将在卡爪滑动槽57c内从略中央部向开口部57d方向发生相对位移。
然后,如图4所示,当齿轮57仅旋转规定角度后,卡爪41的卡合部41a将越过开口部57d并移动,完成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的卡合,即处于第2位置P2。
接下来,如果齿轮57在安全带卷收方向即箭头A方向越过一定角度后继续旋转,那么在卡爪41的卡合部41a和齿轮57的内齿50a的卡合状态下,齿轮57、离合器壳体50、摩擦簧42及卡爪41将整体向卷收方向即箭头A方向旋转,电动执行器发出的动力将传送至主轴12。
同时,当电动机34向解除侧旋转时,齿轮57将向逆时针方向即箭头A的相反方向旋转。这种情况下,由于摩擦簧42和外齿轮罩26的凸部26a之间的摩擦力,卡爪41欲留在原位,因此卡爪41将随着齿轮57的旋转,在卡爪滑动槽57c内从开口部57d处向内侧发生相对位移,卡爪41的卡合部41a将离开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回到第1位置P1。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卡爪41的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处于卡合状态时,预紧器15启动后,离合器壳体50将相对齿轮57向卷收方向即箭头A方向高速旋转。此时,卡爪41的卡合部41a将被离合器壳体50反弹,卡爪41将在卡爪滑动槽57c内从开口部57d处向内侧即箭头B方向移动。这时,由于第1弯曲部42b被各卡爪41的固定凹部41b引导,因此摩擦簧42将向卷收方向即箭头C方向旋转。
然后,如图5所示,摩擦簧42的第2弯曲部42c与齿轮57的突起部57e的坡面76抵接即处于第1位置P1,并如图6所示,沿坡面76越过突起部57e,即处于第3位置P3。此时,卡爪41在卡爪滑动槽57c内的移动被限制,摩擦簧42进一步的相对旋转被制约,齿轮57和摩擦簧42将作为整体旋转。此外,与突起部57e的坡面76相反的一侧为垂直面77,因此第2弯曲部42c不会由于反冲力越过突起部57e回到初期位置,即第1及第2位置P1、P2。
因此,即使预紧器15启动后卡爪41的卡合部41a倾向于再次移向卡合状态,但由于突起部57e制约了第2弯曲部42c的复位,因此摩擦簧42将保持支撑卡爪41的原来状态。继而可以防止卡爪41的卡合部41a再次和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啮合。
根据上述说明的安全带卷收器10,离合器61中设有:与主轴12一同旋转且具有内齿50a的离合器壳体50、具有可与内齿50a卡合的卡合部41a的卡爪41、齿轮57和防止复位装置,其中,齿轮57中设有与电动机34连接、用来固定该卡爪41的卡爪滑动槽57c,卡爪41在卡爪滑动槽57c 内,在电动机3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在的第1位置P1、电动机34启动后卡合部41a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卡合后所在的第2位置P 2、预紧器15启动后相对第1位置P1位于与第2位置P2相反一侧的第3位置P3之间进行移动。防止复位装置用于防止卡爪41移动至第3位置P3后再返回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防止复位装置由环状的摩擦簧42和设在齿轮57上的突起部57e构成,其中摩擦簧42通过自身作用力力固定在外齿轮罩26的凸部26a和设在卡爪41上的固定凹部41b上。并且,当预紧器15启动卡爪41从第2位置P 2越过第1位置P1移动至第3位置P3时,摩擦簧42将越过突起部57e移动,因此仅通过少量部件即可保证离合器工作,卡爪41的卡合部41a不会在预紧器15启动后再次和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卡合。
此外,摩擦簧42上至少设有2个以上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弯曲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3处,在摩擦簧42的结构中,第1弯曲部42b由设在卡爪41上的固定凹部41b固定。当卡爪41从第2位置P2越过第1位置P1移动至第3位置P3时,第2弯曲部42c将越过设在齿轮57上的突起部57e。通过这些,可以构筑一个简易结构的防止复位装置。
此外,摩擦簧42将向与离合器壳体50的内齿50a分别卡合的成对卡爪41施力,因此可以构筑一个可信度很高的防止复位装置。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进行说明。除防止复位装置的结构以外,第2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0采用同一结构,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摩擦簧42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摩擦簧42具有同样的结构:略呈环状,设有两端部分开放的开放部42a,一对第1弯曲部42b分别固定在各卡爪41的固定凹部41b内,第2弯曲部42c位于开放部42a的相反位置,与齿轮57的突起部57e’一同构成防止复位装置。
在此,齿轮57的突起部57e’被形成为,从第2弯曲部42c附近的齿轮57的外缘部向内径一侧突出,当预紧器15启动而卡爪41位于第3位置P 3时,第2弯曲部42c向内径一侧弯曲从而使摩擦簧42越过突起部57e’。并且,第2弯曲部42c一旦越过突起部57e’移动至第3位置P3后,突起部57e将防止第2弯曲部42c恢复至第1位置P1或第2位置P2。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进行说明。除防止复位装置的结构以外,第3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0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摩擦簧42’略呈环状,具有两端部分开放的开放部42a,成对的第1弯曲部42b分别固定在各卡爪41的固定凹部41b内,第2弯曲部42c’位于开放部42a的相反位置。第2弯曲部42c’形状弯曲,向外径侧突出并沿轴方向向内齿轮罩27一侧突出。在齿轮57中,在第2弯曲部42c’的可动区域上设有贯穿轴方向的贯通孔57g。贯通孔57g的内周面上设有突起部57e”,突起部57e”向外径侧突出,并与摩擦簧42’的第2弯曲部42c’一同构成防止复位装置。
突起部57e”的轴方向长度比第2弯曲部42c’的轴方向长度短,其与第2弯曲部42c’抵接的一侧为平缓坡面76,因此当预紧器15启动后,第2弯曲部42c’可以轻易地越过突起部57e”。同时,其与第2弯曲部42c’抵接一侧的相反一侧为与贯通孔57g的内周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77,因此一旦第2弯曲部42c’越过突起部57e”后将不会发生复位。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57的第2弯曲部42c’的可动区域上设有贯穿轴方向的贯通孔57g,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设为在轴方向上凹陷的凹部。
在如上述构造的防止复位装置中,预紧器15启动、卡爪41位于第3位置P 3时,第2弯曲部42c’也越过突起部57e”。并且,一旦第2弯曲部42c’越过突起部57e”并移动至第3位置P3后,突起部57e”将防止第2弯曲部42c’恢复至第1位置P1或第2位置P2。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0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除此以外的实施方式也可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或达成。只要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没有特别限定的内容描述,本发明将不受到附图中所示详细的部件形状、尺寸及结构配置等的制约。此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术语以说明为目的,只要是没有特别限定的内容描述,将不受此限制。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以一对卡爪41作为卡合构件的例子,但并不受此限制。可以仅设1个卡爪41,也可在摩擦簧42上仅设1个第1弯曲部42b和1个第2弯曲部42c。此 外,本申请书的内容基于2009年11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之特愿2009-253121,在此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收入此处。
符号说明
10 安全带卷收器
12 主轴
15 预紧器
19 动力传输装置
26 外齿轮罩(外壳构件)
26a 凸部(非驱动部分)
34 电动机(电动执行器)
41 卡爪(卡合构件)
41a 卡合部
41b 固定凹部(凹部)
42、42’摩擦簧(弹簧构件)
42b 第1弯曲部
42c、42c’第2弯曲部
50 离合器壳体(第1旋转构件)
50a 内齿(被卡合部)
57 齿轮(第2旋转构件)
57c 卡爪滑动槽(槽部)
57e、57e’、57e’’突起部
57g 贯通孔
61 离合器
P1 第1位置
P2 第2位置
P3 第3位置
Claims (5)
1.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具备:
卷取安全带的主轴;
产生动力使该主轴旋转的电动执行器;
作用于所述主轴使其卷取所述安全带的火药式预紧器;
能将来自所述电动执行器的动力传输给所述主轴,并且在所述预紧器启动时,能切断从所述电动执行器传输至所述主轴的动力的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具备:
第1旋转构件,其与所述主轴共同旋转并具有被卡合部;
卡合构件,其具有能与该第1旋转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第2旋转构件,其与所述电动执行器连接,并具有固定该卡合构件的槽部,所述卡合部能够在所述槽部内,在所述电动执行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在的第1位置、所述电动执行器启动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1旋转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时所在的第2位置、所述预紧器启动后相对第1位置位于与第2位置相反一侧的第3位置之间移动;
防止复位装置,其防止所述卡合构件在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后回归至所述第1位置及第2位置,
其中所述防止复位装置由环状弹簧构件和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突起部所形成,所述环状弹簧构件通过自身作用力固定在外壳构件的非驱动部分上,并且固定在设于所述卡合构件上的凹部,所述卡合构件在所述预紧器启动后从所述第2位置越过所述第1位置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时,所述弹簧构件越过所述突起部并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构件具有至少2个以上向半径方向突出形成的弯曲部,
所述2个以上的弯曲部中第1弯曲部被固定在设于所述卡合构件的凹部上,
所述2个以上的弯曲部中第2弯曲部在所述卡合构件从所述第2位置越过所述第1位置移动至所述第3位置时,越过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突起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弹簧构件邻近的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端面上并从所述端面向弹簧构件一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第2旋转构件的外缘部并从所述外缘部向内径一侧突出。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弯曲部在半径方向上突出后再沿轴方向突出而形成,
所述第2旋转构件上设有,允许所述第2弯曲部随同所述卡合构件的移动而移动的贯通孔或者凹部,
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上并从所述内周面向外径一侧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53121 | 2009-11-04 | ||
JP2009253121 | 2009-11-04 | ||
PCT/JP2010/069635 WO2011055763A1 (ja) | 2009-11-04 | 2010-11-04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66215A CN102666215A (zh) | 2012-09-12 |
CN102666215B true CN102666215B (zh) | 2014-05-28 |
Family
ID=4397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51749.9A Active CN102666215B (zh) | 2009-11-04 | 2010-11-04 | 安全带卷收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69301B2 (zh) |
EP (1) | EP2497693B1 (zh) |
JP (1) | JP5388042B2 (zh) |
KR (1) | KR101377193B1 (zh) |
CN (1) | CN102666215B (zh) |
WO (1) | WO20110557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48339B4 (de) * | 2008-09-22 | 2016-07-28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Reversibler Gurtstraffer |
DE102013220956B3 (de) * | 2013-10-16 | 2015-01-29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Getriebe für einen reversiblen Gurtstraffer |
DE102014200312A1 (de) * | 2014-01-10 | 2015-07-16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Reversibler Gurtstraffer |
KR101674508B1 (ko) * | 2014-07-10 | 2016-11-10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차량용 시트 벨트 결합 장치 |
US9643568B2 (en) * | 2014-12-04 | 2017-05-0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 belt retractor including pretensioner and slack remover |
CN104742854B (zh) * | 2015-03-25 | 2017-01-25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预紧主动式安全带的卷收器离合器 |
JP6450001B2 (ja) * | 2015-06-08 | 2019-01-0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JP6702805B2 (ja) * | 2016-06-09 | 2020-06-03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DE102018211226B4 (de) * | 2018-07-06 | 2020-08-13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Gurtaufroller für eine Sicherheitsgurt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
DE102018213282A1 (de) | 2018-08-08 | 2020-02-13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Gurtaufroller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26558A (ja) * | 2001-05-01 | 2002-11-12 | Takata Corp | 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 |
CN101161512A (zh) * | 2006-10-12 | 2008-04-16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卷收器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
CN101678815A (zh) * | 2007-05-31 | 2010-03-2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座椅安全带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24212B2 (ja) * | 2002-07-11 | 2007-06-06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CA2562973A1 (en) * | 2004-04-01 | 2005-10-20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Webbing winder |
JP4571427B2 (ja) * | 2004-04-01 | 2010-10-2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KR200366953Y1 (ko) | 2004-07-30 | 2004-11-09 | 강연태 | 좌석 벨트용 리트렉터의 프리텐셔너 |
JP4437963B2 (ja) * | 2004-09-07 | 2010-03-24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
WO2009101992A1 (ja) * | 2008-02-15 | 2009-08-20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KR100885413B1 (ko) | 2008-03-25 | 2009-02-27 | 주식회사 삼송 | 웨빙권취장치 |
JP5151636B2 (ja) | 2008-04-09 | 2013-0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トレンチゲートを有する横型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5364463B2 (ja) * | 2009-06-19 | 2013-12-1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2010
- 2010-11-04 US US13/508,119 patent/US84693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0-11-04 WO PCT/JP2010/069635 patent/WO20110557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1-04 KR KR1020127011324A patent/KR10137719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11-04 EP EP10828323.5A patent/EP2497693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1-04 JP JP2011539390A patent/JP538804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11-04 CN CN201080051749.9A patent/CN1026662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26558A (ja) * | 2001-05-01 | 2002-11-12 | Takata Corp | 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 |
CN101161512A (zh) * | 2006-10-12 | 2008-04-16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卷收器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
CN101678815A (zh) * | 2007-05-31 | 2010-03-2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座椅安全带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97693A4 (en) | 2013-01-16 |
CN102666215A (zh) | 2012-09-12 |
JPWO2011055763A1 (ja) | 2013-03-28 |
EP2497693B1 (en) | 2014-08-06 |
JP5388042B2 (ja) | 2014-01-15 |
KR20120076369A (ko) | 2012-07-09 |
US8469301B2 (en) | 2013-06-25 |
US20120211579A1 (en) | 2012-08-23 |
WO2011055763A1 (ja) | 2011-05-12 |
KR101377193B1 (ko) | 2014-03-25 |
EP2497693A1 (en) | 2012-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66215B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CN101932480B (zh) | 座椅安全带用收卷装置 | |
US10099653B2 (en) | Seat belt device | |
CN100381307C (zh) | 带卷绕装置 | |
JP4109780B2 (ja) | ギヤ機構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4685674B2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4699725B2 (ja) |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 |
CN102126480B (zh)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
JP2014177268A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6450001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2015150902A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126575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り装置 | |
JP5648924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560386B2 (ja)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
JP2010030502A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2008273446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り装置 | |
JP5137005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263626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692171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