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3176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3176A
CN102633176A CN2011103758120A CN201110375812A CN102633176A CN 102633176 A CN102633176 A CN 102633176A CN 2011103758120 A CN2011103758120 A CN 2011103758120A CN 201110375812 A CN201110375812 A CN 201110375812A CN 102633176 A CN102633176 A CN 102633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rope
rope
pulley
absorption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58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垣薰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3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31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在轿厢和平衡锤之间吊挂的补偿绳的电梯。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其具有即使多根绳索构成的补偿绳各自伸长产生差异,也不会发生松弛的机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1)具有多根补偿绳(7)、补偿滑轮(71)和吸收装置(8)。补偿绳(7)悬挂于轿厢(5)和平衡锤(6)之间。补偿滑轮(71)设置在升降通路(2)的下端,外周具有多条分别卷挂多根补偿绳(7)的槽(711)。吸收装置(8)分别对应于多根补偿绳(7)设置,调整由经年变化而产生的补偿绳(7)的伸长。

Description

电梯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01-026177(申请日:02/09/2011)为基础,享受其优先权。本申请参考上述在先申请,包含其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在轿厢和平衡锤之间悬挂的补偿绳(compensation rope)的电梯。
背景技术
有轿厢和平衡锤通过主缆索以吊桶式悬挂的、以卷扬机驱动的电梯,为了抵消从卷扬机分别向轿厢侧和平衡锤侧垂下的主缆索(main rope)的重量平衡(weight balance)的变化,在轿厢的下部和平衡锤的下部之间安装有补偿绳。补偿绳在升降通路的下部折返而卷挂于补偿滑轮(compensation sheave)。
主缆索上作用有其自重、轿厢、平衡锤、补偿绳、补偿滑轮等所有的悬挂重量。补偿绳上仅作用有补偿绳的自重和补偿滑轮的重量。因此,主缆索和补偿绳的伸长(elongation)相比,主缆索的伸长比补偿绳的伸长程度更大。
但是,对于设置在高度超过几百米的超高层大楼的电梯,补偿绳也较长。因此,补偿绳自重的伸长加上整体的伸长,是不可忽视的大小。因此,有的电梯具有一种机构,其按压辊来维持补偿绳的张力,以使补偿绳不会由于摇动或伸长而从补偿滑轮脱出。
一般来说,主缆索和补偿绳都是多根构成。此时,无论是主缆索还是补偿绳,由于有个体差,各绳索的经年变化导致伸长上也有差异产生。因此,即使通过按压辊消除整体的松弛,对于各绳索的伸长差异也是无法解除的。
主缆索的产生伸长的主要原因为悬挂载重。在设置电梯的初始,构成主缆索的各绳索的悬挂载重,大致均等地被设定。多根主缆索中任何一个伸长的话,伸长的主缆索所负担的轿厢和平衡锤产生的载重被分配到其他主缆索上。这样,由于分配到载重的主缆索容易伸长,各个主缆索的伸长即使绝对量大,也会被平均化。
但是,对于补偿绳来说,其与主缆索的情况不同。加在各补偿绳上的载重,除了绳索自重以外还有补偿滑轮及其框体的重量。即使一根绳索经年变化伸长,但由于其他缆索负担的重量变化较小,不会由于载重而使伸长被平均化。即,由于补偿绳的伸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重。自重导致的伸长由于个体差异而不同,经年其差异也会增大。
又,作用于主缆索的力为其自重和悬挂载重产生的力,在使主缆索嵌入的方向持续作用于驱动滑轮的槽。与之相对的,作用于补偿绳的力,为由其自重和补偿滑轮的重量产生的力。此时,由于补偿绳从下方卷挂于补偿滑轮,相比于其他的补偿绳,伸长量较大的补偿绳会朝向脱开补偿滑轮的槽的方向移位。
如果补偿绳的全长较长,即使单位长度的伸长差小,绝对量也比较大。因此,如果补偿绳伸长超过容许量,则可能会脱出补偿滑轮的槽,或有可能与相邻的补偿绳缠绕。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其具有即使多根绳索构成的补偿绳各自的伸长有差异也不会导致松弛的产生的机构。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梯具有多根补偿绳、补偿滑轮和吸收装置。补偿绳悬挂于从轿厢的底部到平衡锤的底部之间并在升降通路的下端折返。补偿滑轮设置在升降通路的下端,其外周具有分别卷挂的多根补偿绳的多条槽。吸收装置,其分别对应于多根补偿绳地、设置在补偿滑轮的近旁且比轿厢和平衡锤的移动范围更下方,并拉拽(haul)由经年变化而产生的补偿绳的伸长。
具有上述构成的电梯可分别调整多根绳索构成的补偿绳的各个绳索的伸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梯的吸收装置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箭头F3方向所见的吸收装置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吸收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吸收装置之一的最大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吸收装置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7为显示从图6中F7-F7线往下方看到的吸收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显示从图6中F8-F8线往下方看到的吸收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吸收装置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10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吸收装置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吸收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吸收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显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吸收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电梯1具有位于升降通路2的上部的卷扬机3。由多根构成的主缆索4卷挂于卷扬机3的驱动滑轮31。轿厢5和平衡锤6通过主缆索4以吊桶式悬挂。卷扬机3使得驱动滑轮31旋转时,轿厢5和平衡锤6在相互相反方向上移动。
该电梯1,如图1所示,包括补偿绳7、补偿滑轮71和吸收装置8。补偿绳7从轿厢5的底部到平衡锤6的底部之间悬挂。从驱动滑轮31分别朝轿厢5侧和平衡锤6侧悬挂的主缆索4的重量平衡,随着轿厢5和平衡锤6移动而变化。补偿绳7为了抵消重量平衡的偏差而设置。因此,补偿绳7由多根构成,以与主缆索4的重量匹配。
本实施方式中,补偿绳7由六根构成。下面,为了方便说明,为了确定哪根的补偿绳7,从如图1所示的近前侧、即图3中从下开始依次为7a、7b、7c、7d、7e、7f。不对其进行特定,而以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时,称为补偿绳7。
补偿滑轮71配置在多根补偿绳7被折返的升降通路2的下端,其外周具有分别卷挂多根补偿绳7的多条槽711。补偿滑轮71由导轨保持,在补偿绳7弯曲或摇动时,能够向铅直方向移动。又,为了使得进入升降通路2内的异物不会卷入补偿绳7和补偿滑轮71之间,补偿滑轮71由壳体覆盖。
吸收装置8与补偿绳7分别对应。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由于补偿绳7为6根,因此设置相同的六组吸收装置。为了识别各个吸收装置8,与补偿绳7a、7b、7c、7d、7e、7f对应地吸收装置分别设为8a、8b、8c、8d、8e、8f。不特定是某个进行说明时,称为吸收装置8。各吸收装置8都如图2所示设置在补偿滑轮71的近旁,且如图1所示配置在轿厢5和平衡锤6的移动范围之下的区域。
如图2和3所示,多组吸收装置8中的一部分,这里为对应于补偿绳7b、7d、7f的吸收装置8b、8d、8f,配置在从补偿滑轮71朝向轿厢5延伸的区间内。而多组吸收装置8中剩下的部分,这里为对应于补偿绳7a、7c、7e的吸收装置8a、8c、8e配置在从补偿滑轮71朝向平衡锤6延伸的区间内。这样,对于一根补偿绳7配置一组吸收装置8。即,如图3所示,在朝向轿厢5延伸的区间内配置有吸收装置8b、8d、8f的补偿绳7b、7d、7f,在朝向平衡锤6延伸的区间内不配置吸收装置8。同样地,朝向平衡锤6延伸区间内配置有吸收装置8a、8c、8e的补偿绳7a、7c、7e,在朝向轿厢5延伸的区间内不配置吸收装置8。
这样,与补偿绳7a~7f对应的吸收装置8a~8f,相对于补偿滑轮71在轿厢5侧与平衡锤6侧交互设置。通过这样的设置,可设置宽度比补偿绳7排列的间隔更宽的吸收装置8。
由于吸收装置8都为相同构造,以其中一个为代表进行说明。吸收装置8如图4所示,具有滑轮81和移位机构82。滑轮81与补偿绳7滚动接触。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滑轮81以使得对应的补偿绳7朝向补偿绳7卷绕于补偿滑轮71的角度增加的方向、即补偿绳7卷绕于补偿滑轮71的周长增加的方向位移。移位机构82通过以使补偿绳7不脱出补偿滑轮71的槽711的程度地、使滑轮81抵压于补偿绳7,来赋予补偿绳7张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移位机构82具有基座821、连接件822和锤823。基座821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于设于升降通路2的内壁的安装座21。连接件822构成为连接于基座821且能够沿着补偿绳7在铅直方向旋转。滑轮81安装于连接件822的旋转端822a。滑轮81在比通过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的水平线更高的位置处与补偿绳7滚动接触。锤823安装于杆823a,悬挂于基座821与滑轮81之间的连接件822。
又,在补偿绳7最大程度移位的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即滑轮81到达通过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的水平线的状态下,为了不进行不必要的旋转,基座821具有卡住连接件822的阻挡件824。图4和图5所示的阻挡件824设在基座821的上部,与相对于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与支撑有滑轮81的旋转端822a相反的部分抵接。阻挡件824只要能够阻挡连接件822过度旋转即可。因此,阻挡件824也可设置为从下方支持旋转支点822b和旋转端822a之间的连接件822。
接着,对以上结构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的动作进行说明。电梯1在最初设置时,如图1所示,补偿绳7以大致准直状态,或者如图4所示,以稍稍弯曲的状态与吸收装置8的滑轮81相接。滑轮81在从连接件822的中央部悬挂的锤823的作用力下,以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为中心旋转。
当补偿绳7的伸长量较小时,连接件822稍稍旋转,作用于补偿绳7的张力即与作用于滑轮81的力平衡。当补偿绳7的伸长量较大时,连接件822旋转,使补偿绳7位移直到作用于补偿绳7的张力与作用于滑轮81的力平衡。
这样,吸收装置8通过滑轮81使补偿绳7移位,补偿绳7被拽起伸长量,即所谓的”伸长吸收”。从而,锤823的重量必须是能够产生张力的重量,该张力的程度为通过由滑轮81使得补偿绳7移位来使补偿绳7沿着补偿滑轮71的槽711的程度,即,向上拉拽位于滑轮81的下方位置的补偿绳7的程度。
又,在如图5所示的吸收装置8a中,通过伸长补偿绳7a,连接件822旋转直到滑轮81到达与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相同高度的位置。此时连接件822为被阻挡件824卡住的状态。补偿绳7伸长直到连接件822被阻挡件824卡住之前,在维护作业时在轿厢5的底部或平衡锤6的底部的连接端处调整补偿绳7的长度。除了调整长度,也可通过剪短等方式来缩短补偿绳。或,通过延长连接件822的长度,使得补偿绳7对应于连接件822的旋转角度的移位的量增大。此时,若连接件822伸长,则用于使得补偿绳7移位的力也改变。因此,改变连接件822的长度时,需要调整锤823的悬挂位置、锤823本身的重量。
由于连接件822以旋转支点822b为中心旋转,一旦滑轮81下降到比连接件822的旋转支点822b更下方,则伸长被放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阻挡件824来抑制连接件822的过度旋转。在图5的吸收装置8a的背后,示出吸收装置8c。在图5所示的吸收装置8c中,补偿绳7c的伸长超过图4所示的状态。这样,连接件822虽然旋转,但是没有到达与阻挡件824相接的位置。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中,补偿绳7a、7b、7c、7d、7e、7f分别具有各自对应的吸收装置8a、8b、8c、8d、8e、8f。因此,即使由于经年变化补偿绳7a、7b、7c、7d、7e、7f的伸长有个体差异,吸收装置8a、8b、8c、8d、8e、8f的连接件822分别进行必要的适度旋转。从而,各个吸收装置8将各自对应的补偿绳7拽上的量仅为各补偿绳7相对于伸长最小的补偿绳7所产生的伸长的差。这样,能够防止补偿绳7脱出补偿滑轮71的槽711。
补偿绳7由滑轮81进行移位时,补偿绳7被朝向使得相对补偿滑轮71的卷绕角度增加的方向移位。这样可进一步减少补偿绳7从补偿滑轮71的槽711脱出的原因。
吸收装置8相对于补偿滑轮71分开配置,其中对应于补偿绳7a、7c、7e在平衡锤6侧配置吸收装置8a、8c、8e;对应于补偿绳7b、7d、7f在轿厢5侧配置吸收装置8b、8d、8f。即使补偿绳7的排列间隔较小,吸收装置8之间也不会相互干涉。吸收装置8相对于补偿滑轮71配置于相同高度。因此,从各吸收装置8相对于补偿滑轮71的相对位置关系上来考虑,不会产生偏差。
吸收装置8设置在比轿厢5和平衡锤6的移动范围更下方的升降通路2的下部。即使不扩建升降通路2也可将吸收装置8追加组装到已经设置完毕的电梯。
吸收装置8上还可分别设置检测连接件822旋转到了卡止于阻挡件824的位置的传感器,或检测其即将卡止于阻挡件824的传感器。当任何一个吸收装置的传感器输出检测信号时,通过控制盘将检测到信号的消息通知给正对电梯进行监视的管理中心。通过派遣作业人员采取迅速的对策,来防止补偿绳7从补偿滑轮71的槽711脱出。
下面参考附图对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梯1进行说明。其中吸收装置8的配置与构成不同,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1相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在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又,即使是各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的构成,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也赋予相同符号进行说明。赋予符号的构成的详细说明,参照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对应的附图,在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参照图6至图8进行说明。卷挂有多根补偿绳7的补偿滑轮71与设置在近旁的多个吸收装置8如图6所示。如图6所示,所有多个吸收装置8都设置为与从补偿滑轮71朝向轿厢5延伸的区间的补偿绳7滚动接触。所有吸收装置8也可设置为与朝向平衡锤6延伸的区间的补偿绳7滚动接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有吸收装置8的安装座21分为高度不同的两部分,设置在比轿厢5和平衡锤6的移动范围更下方的升降通路2的内壁。图8所示的与补偿绳7a、7c、7e对应的吸收装置8a、8c、8e固定在靠近补偿滑轮71的位置的、即下段的安装座21L。对应于补偿绳7b、7d、7f的吸收装置8b、8d、8f固定于比吸收装置8a、8c、8e相对于补偿滑轮71更远的位置的、即上段的安装座21U。
吸收装置8分别设置在如图6所示的高度不同的位置,且如图7和图8所示,在相同高度以间隔一根补偿绳7的形式设置吸收装置8。即使是并列设于相同高度的相互发生干涉的大的吸收装置,也不会相互干涉。吸收装置8设置在升降通路2的相同侧的内壁上。因此,即使是在无法保证将多个吸收装置8分开设置在轿厢5和平衡锤6两侧所需的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也可很好地收容设置全部的吸收装置8。
又,如果吸收装置8的外形大到即使相对于补偿绳7以间隔一根补偿绳7地方式配置吸收装置8,吸收装置8也会干涉时,也可以相对补偿绳7间隔两根补偿绳7的方式进行配置,将吸收装置8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三段设置。
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参考图9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吸收装置8两个为一组,设置为相对于一根补偿绳7在铅直方向高度不同的两段。即,相对于补偿绳7a,吸收装置8aU设置在上段,吸收装置8aL设置在下段。然后,安装于靠近补偿滑轮71的下段的安装座21L1,21L2的吸收装置8aL、8bL、8cL、8dL、8eL、8fL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a、8b、8c、8d、8e、8f一样地进行配置。安装于相对于补偿滑轮71较远位置的上段的安装座21U1、21U2的吸收装置8aU,8bU,8cU,8dU,8eU,8fU,从相反于下段的吸收装置8aL、8bL、8cL、8dL、8eL、8fL与补偿绳7a、7b、7c、7d、7e、7f滚动接触侧的那侧与补偿绳7a、7b、7c、7d、7e、7f滚动接触。即,若以相对于在升降通路2的下端折返的各补偿绳7,以设置有补偿滑轮71的一侧为”内侧”,则下段的吸收装置8设置在补偿绳7的外侧,上段的吸收装置8设置在补偿绳7的内侧。
各吸收装置8的构造和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相同。从补偿滑轮71朝向平衡锤6的区间的下段所设的吸收装置8aL、8cL、8eL,通过滑轮81使得补偿绳7a、7c、7e朝向图9中的左方移位,使得补偿绳7a、7c、7e的相对于补偿滑轮71的卷绕角增大。从补偿滑轮71朝向平衡锤6的区间的上段所设的吸收装置8aU、8cU、8eU,分别通过滑轮81使补偿绳7a、7c、7e朝向与各自成对的下段的吸收装置8aL、8cL、8eL相对的方向,即图9中的右方移位。又,从补偿滑轮71朝向轿厢5的区间的下段所设的吸收装置8bL、8dL、8fL,通过滑轮81使得补偿绳7b、7d、7f朝向图9的右方移位,以使补偿绳7b、7d、7f相对补偿滑轮71的卷绕角增大。从补偿滑轮71朝向轿厢5的区间上段所设的吸收装置8bU、8dU、8fU通过滑轮81使补偿绳7b、7d、7f朝向与各自成对的吸收装置8bL,8dL,8fL相对的方向,即图9中的左方移位。
如上所述,相对于一根补偿绳7的一对上段下段分段配置的吸收装置8朝向相反方向作用,将补偿绳7的伸长向上拉拽。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一个吸收装置8赋予补偿绳7的位移量,第三实施方式中各吸收装置8赋予补偿绳7的移位量较小。但是,通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又,固定下段的吸收装置8的安装座21L1、21L2设于升降通路2的内壁,固定上段的吸收装置8的安装座21U1、21U2,安装于从轿厢5或平衡锤6用的导轨、或补偿滑轮71用的导轨、或升降通路的内壁延伸出的支架上。
又,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也可作为上段和下段两个一组的吸收装置8。此时,吸收装置8具有两个滑轮,和将其按压于对应的补偿绳7的移位机构82。此时两个滑轮81设置于沿着补偿绳7的不同位置,即设置于不同高度,且设置在关于补偿绳7相对的位置。
下面参考图10和图11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补偿装置8各具有两个与补偿绳7滚动接触的滑轮81。与补偿绳7a、7c、7e对应的吸收装置8a、8c、8e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延伸到平衡锤6的区间内,与补偿绳7b、7d、7f对应的吸收装置8b、8d、8f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延伸到轿厢5的区间内。设置在同一侧的吸收装置8并列固定于相对于补偿滑轮71为相同高度的安装座21。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构造不同。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a、8b、8c、8d、8e、8f皆为相同构造,下面以吸收装置8a为代表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吸收装置8具有两个滑轮81和移位机构83。两个滑轮81设置在沿着补偿绳7高度方向不同的位置,并在相互相对的方向与补偿绳7滚动接触。设置在靠近补偿滑轮71的下侧的滑轮81从补偿绳7的外侧按压,使得补偿绳7卷挂于补偿滑轮71的角度增大。设置上侧的滑轮81以与下侧滑轮81相反的方向,即从内侧按压,使得弯折后变为相互平行的、同一根的补偿绳7之间的距离变大。
移位机构83包括基座831、连接件832、臂833和弹簧834。基座831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地固定于设置在升降通路2的内壁的安装座21。连接件832将两个滑轮81相互连接。臂833的基端固定于基座831,其顶端连接于连接件832的中央部、即位于两个滑轮81的中间位置。连接件832相对臂833能够旋转。
弹簧834为拉伸弹簧,连接于从连接件832的中央部到上侧滑轮81之间的部分与臂833的中间部分之间。弹簧834采用压缩弹簧时,其安装于连接件832的中央部至下侧的滑轮81之间的部分与臂833的中间部分之间。弹簧834采用扭力螺旋弹簧时,弹簧834组装于连接件832与臂833的连结部。也可以并用这些弹簧。弹簧834用于通过两个滑轮81使补偿绳7移位。该弹簧834的施力是令补偿绳7不会从补偿滑轮71的槽711脱出的程度的、足够将在吸收装置8下方的补偿绳7拉拽上来的力。
在上述构成的吸收装置8中,当连接件832以连结部为中心由弹簧834旋转时,以补偿绳7为中心相对配置的两个滑轮81通过弹簧834的施力被按压向补偿绳7。补偿绳7的伸长小时,在连接件832的旋转移位角度小的状态下,加在补偿绳7的张力和弹簧834的施力平衡,连接件832不会进一步旋转。补偿绳7的伸长大于其他补偿绳7,张力变小时,弹簧834的施力大于补偿绳7的张力,使得连接件832旋转。连接件832朝向滑轮81按压补偿绳7的方向旋转,一旦补偿绳7发生移位,则以相当于移位的程度将补偿绳7的伸长向上拉拽。
吸收装置8与由多根绳索构成的补偿绳7一一对应地装备。因此,即使随着经年变化补偿绳7的伸长产生差异,吸收装置8以伸长最小的补偿绳7为基准,将伸长向上拉拽伸长差异的程度,即所谓的吸收。又,图11示出补偿绳7a的伸长比补偿绳7c、7e的伸长更大的状态。
如上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获得相同的效果。又,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将两个滑轮按压于同一补偿绳7,因此,获得与对于同一补偿绳7配置上段和下段两个吸收装置8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一步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中,由于通过连接件832连结两个滑轮81,因此相对于补偿绳7两个滑轮81的移位量相同。上部的滑轮81和下部的滑轮81产生的补偿绳7的变向角度几乎相等。即使轿厢5和平衡锤6移动时由于加速或减速导致补偿绳7的张力变动,两个滑轮81也产生相同的移位。从而,轿厢5和平衡锤6移动时,补偿绳7的移动稳定。
下面,参考图12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进行说明。又,吸收装置8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与多根补偿绳7分别相对应地设置。吸收装置8分设于平衡锤6侧与轿厢5侧。与补偿绳7a、7c、7e对应的吸收装置8a、8c、8e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到平衡锤6的区间内,与补偿绳7b、7d、7f对应的吸收装置8b、8d、8f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到轿厢5的区间内。吸收装置8a、8b、8c、8d、8e、8f由于皆为同样构造,因此以吸收装置8a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吸收装置8具有滑轮81和移位机构84。吸收装置8的移位机构84具有杆841、筒体842和弹簧843。杆841将滑轮81支撑于其顶端。筒体842固定于设置在升降通路2的下部的安装座21,引导杆841朝向滑轮81按压补偿绳7的方向。弹簧843采用压缩弹簧,收纳于筒体842内,按压杆841。滑轮81使得补偿绳7向相对补偿滑轮71补偿绳7的卷绕角大的方向移位。
弹簧843的施力是使得补偿绳7不会从补偿滑轮71的槽711脱出的程度的、足够将吸收装置8下方的补偿绳7拉拽上来的力。因此,若补偿绳7伸长的话,则随着该伸长杆841被弹簧843按压,补偿绳7被拉拽以使其不松弛。即,当对应的补偿绳7比其他的补偿绳伸长更多时,吸收装置8通过弹簧743使得滑轮81朝向补偿绳7按压并移位,维持补偿绳7卷绕于补偿滑轮71的槽711的状态。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中,筒体842将装有滑轮81的杆841相对于补偿绳7大致垂直的按压。这样,容易设定相对于杆841的移位量的必要的弹簧843的施力。又,图12示出补偿绳7a的伸长大于其他补偿绳7c、7e的伸长的状态。
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相比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没有锤823的悬挂,外形尺寸较小,不占用设置的空间。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也可替换为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
下面,参考图13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吸收装置8进行说明。又,吸收装置8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分别与多根补偿绳7一一对应设置。吸收装置8分设在平衡锤6侧和轿厢5侧。对应于补偿绳7a、7c、7e的吸收装置8a、8c、8e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到平衡锤6的区间。对应于补偿绳7b、7d、7f的吸收装置8b、8d、8f设置在从补偿滑轮71到轿厢5的区间。吸收装置8a、8b,8c、8d、8e、8f皆为相同构造,因此,以吸收装置8a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吸收装置8具有滑轮81和移位机构85。移位机构85包括致动器851、传感器854和控制部855。致动器851包括杆852和筒体853。杆852的顶端装着有滑轮81。筒体853固定于升降通路2的内壁。
致动器851使得杆852相对于筒体853的移位量变化。使杆852相对于筒体853被驱动,可以是液压、气压、电磁线圈。当采用液压时,更能对抗从补偿绳7受到的反作用力。当采用气压时,可缓和地制止来自补偿绳7的反作用力。采用电磁线圈时,由于可以仅控制供给的电流量,因此结构简单。
传感器854检测与补偿绳7滚动接触的滑轮81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致动器851在液压或气压下动作时,传感器854为设于提供液压或气压的流路中的压力传感器。致动器851为电磁线圈时,传感器854为设于提供电流的电路中的电流计或电压计。
传感器854检测出的反作用力,由于补偿绳7与补偿滑轮71的槽711接触而突然变大。即,通过检测出反作用力到达一定值以下,即信号为一定值以下,来判断补偿绳7是伸长了。从而,控制部855根据传感器854所检出的信号的变化,可检测出补偿绳7离开了补偿滑轮71的槽711。又,控制部855连接于所有设于电梯1的多个吸收装置8a、8b、8c、8d、8e、8f,对其进行统一控制。
这样,控制部855判断检测到信号变化的补偿绳7比其他补偿绳7伸长更多时,使致动器851动作拉拽起补偿绳7的伸长。又,当传感器854所检测到的反作用力信号超出设定的容许值时,说明该补偿绳7受到了过度的载重,则判断除了该补偿绳7以外的其他的补偿绳也伸长了。此时,控制部855使得致动器851动作,使对应于该补偿绳7的吸收装置8的滑轮81向离开补偿绳7的方向动作。这样,即能够回避施加于特定补偿绳7的载重过多。
这样,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通过基于反作用力使得滑轮81移位,使得对各补偿绳7来说易于调整补偿绳7和补偿滑轮71的槽711的接触状态。
又,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的移位机构85,也可替代第一至第三和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2、84。又,替代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收装置8的移位机构83时,通过凸轮或杠杆传递致动器851的驱动力。
在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中,吸收装置8不会受到特别强烈的反作用力。因此,安装吸收装置8的支持座可固定于升降通路的内壁或轿厢及平衡锤的导轨上,也可固定于覆盖补偿滑轮的框体上,以及在铅直方向引导该框体的导轨上。
又,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位机构82,通过锤823取得施力,也可通过弹簧或气缸取得施力。
如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吸收装置8,多个滑轮81相对于同一补偿绳7滚动接触时,沿着补偿绳7在不同位置相邻的滑轮81之间,高度方向上相邻的滑轮81之间配置为相对的方向。因此,补偿绳7相对于多个滑轮81Z字形卷挂。此时,设置在最靠近补偿滑轮71的位置处的滑轮81使得补偿绳7向使得补偿绳7相对于补偿滑轮71的卷绕角增大的方向移位。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实例被提出,并不是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样也包含于记载于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发明及其同等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根补偿绳,其吊挂于从轿厢的底部到平衡锤的底部之间并在升降通路的下端折返;
补偿滑轮,其设置在升降通路的下端、且外周具有多条分别卷挂所述多根补偿绳的槽;
多个吸收装置,其分别对应于所述多根补偿绳地、设置在所述补偿滑轮的近旁且在所述轿厢和所述平衡锤的移动范围下方,并拉拽吸收由经年变化而产生的所述补偿绳的伸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吸收装置中的一部分对应于从所述补偿滑轮朝着所述轿厢延伸的区间内的所述补偿绳配置;
所述多个吸收装置中的剩下的那部分对应于从所述补偿滑轮朝着所述平衡锤延伸的区间内的所述补偿绳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多根补偿绳中的一部分配置的所述吸收装置配置为比对应于所述多根补偿绳中的剩下的那部分配置的所述吸收装置离所述补偿滑轮更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对于同一所述补偿绳设有多个所述吸收装置,并且沿着所述补偿绳在不同位置处相邻的所述吸收装置彼此相对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包括:与所述补偿绳滚动接触的滑轮;以及移位机构,其以所述补偿绳不脱出所述槽的程度、将所述滑轮朝向所述补偿绳按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包括:相对于同一所述补偿绳设置的多个滑轮,沿着所述补偿绳在不同位置相邻的所述多个滑轮彼此相对配置;以及移位机构,其以所述补偿绳不脱出所述槽的程度、将所述滑轮朝向所述补偿绳按压。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同一所述补偿绳设置的多个所述滑轮,通过连接件相互连结。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包括:
固定于设置在所述升降通路的内部的安装座的基座;
其基端连接于所述基座、其旋转端安装有所述滑轮的、沿着所述补偿绳转动的连接件;以及
锤,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使得所述滑轮朝向对应的所述补偿绳移位。
9.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包括:
支撑所述滑轮的连接件;
弹簧,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使得所述滑轮朝向对应的所述补偿绳移位。
10.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包括:
支撑所述滑轮的杆;
使得所述杆朝向所述补偿绳按压的筒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通过液压、气压、电磁线圈、弹簧中的至少一个推出所述杆。
12.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进一步包括限制所述滑轮使得所述补偿绳移位的量的阻挡件。
13.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使得对应的所述补偿绳朝向使所述补偿绳卷挂于所述补偿滑轮的角度增大的方向移位。
CN2011103758120A 2011-02-09 2011-11-23 电梯 Pending CN1026331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6177 2011-02-09
JP2011026177A JP2012162387A (ja) 2011-02-09 2011-02-09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3176A true CN102633176A (zh) 2012-08-15

Family

ID=4661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58120A Pending CN102633176A (zh) 2011-02-09 2011-11-23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62387A (zh)
CN (1) CN102633176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2132A (zh) * 2012-12-05 2013-03-27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限速器张紧装置
CN104229604A (zh) * 2013-06-05 2014-12-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4973512A (zh) * 2015-07-05 2015-10-14 范志甫 一种起重机吊绳摆动限位机构
CN107601219A (zh) * 2016-07-11 2018-01-1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具有引导元件的皮带
CN108529388A (zh) * 2018-06-01 2018-09-14 苗娥 一种可以降低补偿绳振动的高层电梯
CN109896394A (zh) * 2019-03-05 2019-06-18 福建省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货梯补偿链松边张紧装置
CN113213289A (zh) * 2020-01-21 2021-08-06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补偿绳的监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8760A1 (de) * 2012-10-22 2014-05-08 Wobben Properties Gmbh Windenergieanlage und Windenergieanlagen-Turm
EP3878789A1 (en) * 2020-03-10 2021-09-15 KONE Corporation A method for releasing safety gears, and a stalling detect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6850A (ja) * 1995-12-05 1997-06-1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CN201321317Y (zh) * 2008-12-25 2009-10-07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补偿绳的张紧装置
CN201415903Y (zh) * 2009-07-03 2010-03-03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补偿绳的张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6850A (ja) * 1995-12-05 1997-06-1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CN201321317Y (zh) * 2008-12-25 2009-10-07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补偿绳的张紧装置
CN201415903Y (zh) * 2009-07-03 2010-03-03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补偿绳的张紧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2132A (zh) * 2012-12-05 2013-03-27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限速器张紧装置
CN102992132B (zh) * 2012-12-05 2015-04-08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限速器张紧装置
CN104229604A (zh) * 2013-06-05 2014-12-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4229604B (zh) * 2013-06-05 2017-01-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4973512A (zh) * 2015-07-05 2015-10-14 范志甫 一种起重机吊绳摆动限位机构
CN104973512B (zh) * 2015-07-05 2017-06-13 浙江麒龙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吊绳摆动限位机构
CN107601219A (zh) * 2016-07-11 2018-01-1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具有引导元件的皮带
CN108529388A (zh) * 2018-06-01 2018-09-14 苗娥 一种可以降低补偿绳振动的高层电梯
CN109896394A (zh) * 2019-03-05 2019-06-18 福建省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货梯补偿链松边张紧装置
CN113213289A (zh) * 2020-01-21 2021-08-06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补偿绳的监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2387A (ja) 201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3176A (zh) 电梯
CN103350962B (zh) 塔机及塔机的平衡力矩的调整方法
TWI419828B (zh) 具有二台升降機之升降裝置
CN101415634B (zh) 电梯绳索力的均衡装置以及电梯
JP2007331871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RU2504512C2 (ru) Лифт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ее установки и модификации
CN105658560B (zh) 升降机系统
CA2815762A1 (en) Lift installation
CN101495395A (zh) 电梯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JP621509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コンペンプーリ
EP1798184B1 (en) Rope tension adjuster of elevator
JP5595826B2 (ja) エレベータ
CN101155745A (zh) 电梯装置
CN104428235A (zh) 电梯装置
JP5607703B2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ダブルデッキ型エレベータ
CN106061884A (zh) 用于钢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CN108290718A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机械安装结构
CN203699603U (zh) 电梯的轿厢悬挂构造
CN103863919B (zh) 电梯的负载支承梁保持装置
CN110191856B (zh) 电梯装置
CN108689274B (zh) 电梯的称重装置
US20160311655A1 (en) Elevator system
CN202785327U (zh) 一种超高扬程起重机小车
EP1445229B1 (de) Aufzuganlage mit Ausgleich der Tragseilmasse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