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7119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7119A
CN102627119A CN 201210023131 CN201210023131A CN102627119A CN 102627119 A CN102627119 A CN 102627119A CN 201210023131 CN201210023131 CN 201210023131 CN 201210023131 A CN201210023131 A CN 201210023131A CN 102627119 A CN102627119 A CN 102627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uter column
axial region
expansion
connecting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02313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泽直之
佐藤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KK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KK filed Critical Yamada KK
Publication of CN102627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71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装置,在伸缩调节机构中,在调节时能够顺畅地进行基于外立柱的内立柱的紧固解除而能够进行良好的伸缩调节。具有:外立柱,以在沿抱持本体部的轴方向形成于下方侧或者上方侧的任一方的割槽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方式由紧固片构成;固定托架,夹持外立柱;紧固件,紧固外立柱和固定托架;内立柱;推压部件,具有扩开轴部。抱持本体部的两紧固片彼此能够利用紧固件而扩开收缩地连结,扩开轴部与割槽部的端部部位抵接并且以将两紧固片扩开的方式向外立柱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在伸缩调节机构中,在调节时,能够顺畅地进行基于外立柱的内立柱的紧固解除,能够进行良好的伸缩调节。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很多具备倾斜、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特别地在手动式的转向装置中,外立柱从大致直径方向两侧夹持内立柱的外周面,并且经由由螺栓轴和操作杆构成的紧固件来增强该夹持压力,将内立柱相对于外立柱牢固地固定。此外,通过放松紧固件,外立柱夹持内立柱的部分打开,同时减弱夹持压力,能够令内立柱相对于外立柱的轴方向移动变得容易,能够进行伸缩调节。
对于这样的伸缩调节机构,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242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立柱2的狭缝2b内配置螺旋弹簧或者板簧状的弹簧部件SPG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7)〕。此外,专利文献1的转向立柱装置为在二次冲击时内立柱1和外立柱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进行能量吸收的机构。
若令操作杆13向既定的方向转动,则凸轮机构12的对置的凸轮面彼此抬起从而在夹紧螺栓18上产生轴向力,令一对的倾斜托架3、3向接近的方向变位〔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由于一对的倾斜托架3、3向接近的方向变位,外立柱2的狭缝2b向关闭方向受到施力,所以外立柱2的内径变小,因而推压内立柱1的外周而产生适当的摩擦力。
通过将弹簧部件SPG配置在外立柱2的狭缝2b内,对狭缝2b的一部分向打开方向施力,与夹紧螺栓18的轴向力无关,令外立柱2的夹紧力变化,调节内立柱1和外立柱2的接触面的摩擦力。从而,调节二次撞击时吸收的能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2422号
对于倾斜、伸缩调节,一般而言如果为同一驾驶者,则最初进行调节后,之后几乎不会反复多次地进行调节,只要驾驶者不改变,则进行该调节并不多。而且,通常在利用夹紧螺栓18进行紧固的状态使用基于外立柱2的内立柱1的紧固,所以在伸缩操作时之外的通常情况下,外立柱2的狭缝2b几乎宽度狭窄的状态。
而且,外立柱2为铝合金时,根据其金属的性质,如果长期地维持在外立柱2的狭缝2b的宽度狭窄的状态,则形状在狭窄的状态下定形。即,即便想要拧松紧固件的夹紧螺栓18而解除紧固,外立柱2相对于内立柱1的紧固部分难以从狭窄的状态扩开。因而,在伸缩调节时,摩擦力为适当值以上,无法令内立柱1的轴方向移动顺畅地进行,伸缩调节时的操作感触不良。
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为下述构造:在外立柱2的狭缝2b间配置弹簧部件SPG以便向外立柱2的扩开方向(夹紧螺栓18的轴方向)施加弹性力。而且,产生对于伸缩操作时的紧固力的克服力(反力)并保持紧固固定。即,弹簧部件SPG的弹性力为:在紧固固定时被最大地压缩而其弹性力最大,以该状态被保持。
在紧固解除时,借助弹簧部件SPG的回复力,外立柱2扩开,但弹簧部件SPG的回复力与该打开量对应而变化,在存在寸法差时回复力会产生偏差,难以保持一定的回复力。此外,由于基于寸法差的弹簧部件SPG的回复力偏差,紧固固定时的外立柱2与内立柱1的摩擦力的调节变得困难。
这样一来,对于在适当的范围内调节伸缩操作时的紧固时以及解除时的外立柱2与内立柱1的摩擦力并将紧固时的杆操作负荷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而确保良好的伸缩操作性,在现有技术下是困难的。此外,由于使用作为另外的部件的弹簧部件SPG,所以部件数量增加,组装性差。本发明的目的(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能够以尽可能简单的构成良好地且顺畅地进行伸缩调节。
发明内容
因而,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锐意反复进行研究,结果通过提出下述第一发明而解决了上述课题:第一发明为一种转向装置,具有:外立柱,包括抱持本体部、沿该抱持本体部的轴方向在下方侧或者上方侧的任一方上形成的割槽部、和在该割槽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地形成于上述抱持本体部的紧固片;固定托架,具有在宽度方向两侧夹持该外立柱的固定侧部;紧固件,紧固上述外立柱的两紧固片和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内立柱,被上述外立柱抱持;推压部件,具有扩开轴部,上述抱持本体部的两紧固片彼此借助上述紧固件而能够扩开收缩地被连结,上述扩开轴部向上述外立柱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以便与上述割槽部的端部部位抵接并且将两紧固片扩开。
第二发明为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发明中,上述推压部件在扩开轴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对该扩开轴部向上方弹性施力,从而解决上述课题。第三发明为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发明或者第二发明中,上述扩开轴部形成为山形状,从而解决上述课题。
第四发明为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二或者三的任意发明的记载中,在上述两紧固片的各自的端部部位内方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外方而扩开的引导部,从而解决上述课题。第五发明为一种转向装置,在第四发明中,在上述引导部的后方侧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止动面,从而解决上述课题。
在第一发明中构成为,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向上述外立柱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使得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与外立柱的两紧固片的端部部位抵接并且将两紧固片扩开。因而,在锁止解除时,为了进行伸缩操作,能够确保外立柱与内立柱的适当的间隙。从而,被抱持本体部抱持的内立柱能够相对于外立柱顺畅地进行轴方向移动,伸缩操作性提高。
另外,如上所述,构成为推压部件向外立柱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从而对于两紧固片的弹性作用力无论在锁止时还是在锁止解除时,能够令推压部件对两紧固片的端部部位的推压状态为大致一定的状态。从而,在从锁止解除状态进行紧固作业时,克服紧固件的紧固操作的力不会过度地变大或者变小,能够总是确保基于紧固件的紧固力一定,能够提高伸缩操作性。
在第二发明中,推压部件构成为在扩开轴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作为向上方对该扩开轴部弹性施力的机构而具有弹簧部,所以,能够令推压部件具有将上述紧固片扩开的功能、和在倾斜、伸缩操作中的锁止解除时防止转向盘的由于自重而落下的功能。此外,推压部件将扩开轴部和弹簧部一体地形成,从而不会增加部件个数以及组装工作量,实现成本削减。
在第三发明中,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形成为山形状,所以能够将抱持本体部的两紧固片左右均等地推开而扩开,内立柱中与两紧固片的任一方的接触压和与另一方的接触压不会有很大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伸缩调节。此外,令扩开轴部为圆弧状的山形状时,扩开轴部为大致弧状,能够实现整体上牢固且具有耐久性的构造。
进而,在将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形成为三角形或者梯形的山形状时,扩开轴部变为楔形,扩开抱持本体部的两紧固片的力变得大,所以能够更顺畅地良好地进行伸缩调节。在第四发明中,在外立柱的两紧固片的各自的端部部位内方侧部位,形成有由随着朝向外方而扩开的倾斜面构成的引导部,所以两引导部起到用于推压部件进行扩开动作的导件的作用,两紧固片的扩开容易顺畅地进行。
进而,推压部件向两引导部抵接时的弹性作用力总是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分散为要向外立柱的轴心推压的力、和要将两紧固片扩开的力,从而能够得到稳定的操作感。
在第五发明中,上述两紧固片的引导部构成为,形成有在上述倾斜面的后方侧且朝向上述紧固片的内方侧突出并且能够与上述推压部件抵接的止动面,从而能够防止推压部件从引导部脱离,并能够进行总是稳定的扩开动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局部为剖面的要部侧视图,(B)是从下方看本发明的要部的仰视图,(C)是要部纵剖主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外立柱的立体图,(B)是(A)的Y1-Y1箭头方向剖视图,(C)是(B)的(α)部放大图,(D)是表示引导部的倾斜面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图,(E)是表示引导部的倾斜面的另外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图,(F)是(C)的Y2-Y2箭头方向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推压部件的立体图,(B)是推压部件的(A)的Y3-Y3箭头方向视图,(C)是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的第一变形例的主视图,(D)是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的第二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4(A)是表示外立柱的紧固状态时的外立柱与推压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外立柱的紧固状态时的外立柱与推压部件的状态的纵剖主视图,(C)是表示外立柱的紧固解除状态时的外立柱与推压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D)是表示外立柱的紧固解除状态时的外立柱与推压部件的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中,对两紧固片施加推压部件的扩开轴部的力的作用状态的外立柱的要部放大图。
图6(A)是具有推压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要部放大图,(B)是割槽部以及两紧固片位于上方侧的外立柱中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部件的要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发明中,设定前后方向,在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以车体的前后方向作为基准,令相当于车体的前方侧的部位为前方,令相当于车体的后方侧的部位为后方。此外,本发明中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本发明的主要的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内立柱1、外立柱2、固定托架4、紧固件6、和推压部件5。在伸缩调节时,如果解除紧固件6的紧固,则内立柱1相对于外立柱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在内立柱1上旋转自如地安装有未图示的转向轴。
外立柱2主要由铝合金构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要包括抱持本体部21、和两个紧固片22、22。进而,上述抱持本体部2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内部具有形成为中空形状的内周侧面部211,是起到抱持上述内立柱1的作用的部分。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割槽部212。
该割槽部212是上述抱持本体部21沿着轴方向从前方侧向后方侧整体地或者大致整体地分离的部分,其形状形成为沿着抱持本体部21的轴方向延伸的大致狭缝形状〔参照图1(B)、(C)、图2(A)、(B)〕。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平行(也包含大致平行),因而其间隔沿着轴方向为等间隔(也包含大致等间隔)。
此外,割槽部212也称为两紧固片22、22之间的开口部。此外,上述外立柱2的构成中,有时割槽部212形成于上方侧,此时两紧固片22、22也形成于外立柱2的上方侧。
在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直径方向下部,并且上述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形成有两个紧固片22、22〔参照图2(A)、(B)〕。两紧固片22、22都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大致厚板状,其长度方向沿外立柱2的轴方向而形成。此外,两紧固片22、22配置为在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且平行,与抱持本体部21一体地形成。
各紧固片22从沿着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轴方向的侧面侧看形成为四边形或者三角形〔参照图1(A)〕。两紧固片22、22的宽度方向外方侧的面为大致平坦面,在被后述的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夹持的状态下,构成为该固定侧部41和上述紧固片22的外方侧面能够面接触(也包含大致面接触)。
在上述两紧固片22、22上,在上述外立柱2的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且沿着抱持本体部21的宽度方向地形成有紧固孔22a、22a。在该紧固孔22a、22a中插通后述的紧固件6的螺栓轴61。在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如图1(B)所示,形成有由两根的臂状部31、31和轴支承部32构成的臂部3。在上述臂状部31、31上形成有枢支贯通孔33、33。摆动自如地枢支连结于倾斜用的下托架9。另外,该紧固片22的外侧面考虑铸造方案及轻量化等而也可以在各处具有凹形状。
在上述两紧固片22、22的下端部位并且形成有紧固孔22a、22a的位置付近,形成有与后述的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抵接的引导部23、23〔参照图2(A)〕。在此,将上述割槽部212的开口部位处的两侧端缘称为端部部位2t。具体而言,在图1(C)、图2(B)等中,成为在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两侧相对置的两紧固片22、22的下端部位的端缘。另外,在割槽部212以及两紧固片22、22位于外立柱2的上方侧时,上述端部部位2t成为在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两紧固片22、22的上端部位的端缘〔参照图6(B)〕。
此外,引导部23由倾斜面23a和止动面23b构成〔参照图2(A)至(F)〕。上述倾斜面23a是两紧固片22、22的相互对置的各自内方侧的面,且相对于各自的紧固片22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而且,两倾斜面23a、23a形成为大致倒角形状,其以随着从紧固片22、22的各自的内方侧的面向外方侧且下方而宽度方向的间隔变宽的方式扩开。
即,两倾斜面23a、23a若从车体前方侧看,以朝向下方而间隔扩开的呈大致「Λ」字形的方式扩开形成,换言之,两倾斜面23a、23a为从上述割槽部212侧向外立柱2的宽度方向外方扩开的倾斜部件〔参照图2(B)〕。各倾斜面23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直线状的倾斜面〔参照图2(C)、(D)〕,或者形成为凹陷状的弧状面〔参照图2(D)〕或膨出状的弧状面〔参照图2(E)〕。
而且,在两倾斜面23a的后端侧,以向与该倾斜面23a垂直(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止动面23b。止动面23b形成在比倾斜面23a靠车体后方侧。上述引导部23期望形成在紧固用贯通孔22a、22a的附近。此外,倾斜面23a和止动面23b优选以圆弧状的面连续形成。
固定托架4由固定侧部41、41以及上面部42构成〔参照图1(B)、(C)〕。在上述固定侧部41、41上形成有支承孔41a、41a。支承孔41a、41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此外,上面部42是起到利用螺栓等的固着件将固定托架4安装在车体的既定位置处的作用的部件。上述上面部42上形成有安装推压部件5的卡止孔42a、42a。
固定托架4利用两固定侧部41、41而夹持上述外立柱2的两外侧面,且设定为令外立柱2的紧固孔22a、22a和固定托架4的支承孔41a、41a的位置一致,供后述的紧固件6的螺栓轴61贯通其中〔参照图1(B)、(C)〕。固定托架4的上面部42具有冲击吸收机构。作为该冲击吸收机构,使用夹持上面部42而利用螺栓固定于车体的被膜部件、在吸收冲击时塑性变形的冲击吸收部件等。紧固件6包括螺栓轴61、操作杆部62、紧固凸轮63、和紧固螺母64。
上述紧固件6与操作杆部62以及紧固凸轮63一起利用紧固螺母64而被安装。利用紧固件6的操作杆部62的紧固操作,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内周侧面部211的直径变小,能够将收纳安装于上述内周侧面部211的内立柱1紧固地锁止(固定)〔参照图1(C)〕。此外,通过令紧固件6的操作杆部62转动而解除紧固状态,上述抱持本体部21的内周侧面部211的直径变大,内立柱1的锁止被解除,能够进行倾斜、伸缩调节。
推压部件5存在多种实施方式,在其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A)、(B)所示,在扩开轴部51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弹簧部5A、5A。该弹簧部5A作为对上述扩开轴部51向上方弹性施力的机构而起作用。
上述弹簧部5A从上述扩开轴部51的前方侧向后方形成有第一弹性轴部52、52,两第一弹性轴部52、52的前方侧轴端处左右对称地形成扭转螺旋弹簧部53、53,从两扭转螺旋弹簧部53、53朝向后方侧且朝向上述扩开轴部51侧分别形成第二弹性轴部54、54,朝向比两第二弹性轴部54、54的后方侧轴端靠上方而分别形成卡止轴部55、55。
上述扩开轴部51以及上述弹簧部5A由金属制的轴材料形成,扩开轴部51与弹簧部5A一体地形成。扩开轴部51形成为朝向上方膨出的圆弧状的山形,为与形成于上述两紧固片22、22的倾斜面23a、23a对应的形状。上述扩开轴部51为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形状,具有左右对称的倾斜轴片51a、51a〔参照图3(B)、(C)、(D)〕。两倾斜轴片51a、51a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圆弧状〔参照图3(A)、(B)〕。
或者,作为扩开轴部51的变形例,有两倾斜轴片51a、51a形成为大致「Λ」字形状或者三角的山形的方式〔参照图3(C)〕。进而,作为扩开轴部51的第二变形例,有在两倾斜轴片51a、51a的中间形成水平轴片51b而呈梯形的方式〔参照图3(D)〕。扩开轴部51的两倾斜轴片51a、51a与外立柱2的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抵接,为起到将两紧固片22、22扩开的作用的部件。这样,扩开轴部51期望为与上述两倾斜面23a、23a对应的形状。
将推压部件5安装于固定托架4的构成为,令上述扩开轴部51相对于上述外立柱2的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为大致架设状态或者横跨构成,上述第一弹性轴部52、52以及第二弹性轴部54、54、两扭转螺旋弹簧部53、53在两紧固片22、22的宽度方向中位于外方侧,卡止轴部55、55卡止固定于上述固定托架4的上面部42的卡止孔42a、42a〔参照图1(B)、(C)〕。而且,扩开轴部51与两紧固片22、22的(下端的)端部部位2t抵接,并且将外立柱2和内立柱1向上方推压,且具有防止倾斜操作时的转向盘的基于自重的落下的功能。
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与形成于外立柱2的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的引导部23、23抵接。通过扩开轴部51与引导部23、23抵接,两紧固片22、22和扩开轴部51的抵接状态成为面接触〔参照图2(C)、(D)〕。因而,扩开轴部51能够一边毫不勉强地顺畅地向上方弹性推压两紧固片22、22,一边将其扩开。进而,扩开轴部51抵接于两止动面23b、23b,从而能够维持扩开轴部51和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的最佳的抵接位置并且防止该最佳的抵接位置向车体后方侧错位。
接着,说明基于推压部件5的对外立柱2的伸缩调节时的作用。首先,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的两倾斜轴片51a、51a对两紧固片22、22的下端的端部部位2t处具有弹性作用力F而总是呈抵接状态〔参照图4(A)、(B)〕。将此时的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的最顶部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
而且,上述弹性作用力F分别分配到上述扩开轴部51的两倾斜轴片51a、51a,具有分配到两引导部23、23的倾斜面23a、23a的作用力F,两倾斜轴片51a、51a与两倾斜面23a、23a以倾斜状抵接(参照图5)。以该倾斜状的抵接状态分配的作用力经由两倾斜面23a、23a而传递到两紧固片22、22。进而,分配的作用力相对于紧固片22经由(引导部23的)倾斜面23a而向上方作用垂直方向的分力Fv、向宽度方向作用水平方向的分力Fh(参照图5)。
而且,通过转动操作紧固件6的操作杆部62而解除紧固,放松固定托架4的两固定侧部41、41以及外立柱2的两紧固片22、22的宽度方向的紧固〔参照图4(C)、(D)〕。而且,大致同时地,扩开轴部51的两倾斜轴片51a、51a经由两引导部23、23的倾斜面23a、23a而向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提供水平的分力Fh,Fh,以外立柱2的割槽部211作为中心而将抱持本体部21向水平直径方向扩开。
从而,在进行基于紧固件6的紧固解除的同时,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从基准位置上升分量d,外立柱2的抱持本体部21向宽度方向(水平直径方向)扩开,安装于外立柱2的抱持本体部21的内立柱1变为沿轴方向滑动自如,能够迅速地进行伸缩调节。
如果长时间地持续利用紧固件6将安装于外立柱2的内立柱1沿轴方向伸缩锁止(固定)的状态,则即便拧松紧固件6,抱持本体部21的内径也难以很快地扩开。即,发生外立柱2的紧固状态的形状的定形。与之相对,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紧固件6的紧固解除的操作而将外立柱2的两紧固片22、22强制地扩开。
从而,能够确保伸缩操作时必要的内立柱1的外周与外立柱2的内周侧面部211之间的间隙,能够防止操作性的恶化。此外,推压部件5总是向上方具有弹性作用力F,能够防止倾斜、伸缩调节时的外立柱2以及内立柱1的向下方的落下。
此外,能够在初期设定时减少外立柱2和内立柱1的间隙,所以能够防止利用紧固件6解除内立柱1的紧固时的间隙变得过大,能够减少晃动。此外,推压部件5构成为利用弹性施力机构而向外立柱2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从而对于两紧固片22、22的弹性作用力F无论在锁止时还是在锁止解除时,对于推压部件5的两紧固片22、22的两引导部23、23的推压状态能够为大致一定的状态。
从而,在从锁止的解除状态进行紧固作业时,克服紧固件6的紧固操作的力不会变得过大或者过小,能够总是一定地确保基于紧固件6的紧固力,防止锁止时的杆操作性恶化,能够提高伸缩操作性。此外,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推压部件5兼有下述两个功能:确保伸缩操作时的内立柱1与外立柱2的内周侧面部211之间的间隙,并且防止倾斜、伸缩操作时的转向盘的基于自重的落下。从而不增加转向装置的部件个数,还能够减少组装工作量。
推压部件5具有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构成扩开的扩开轴部51和弹簧部5A由分体的部件构成。扩开轴部51如前所述为在宽度方向中左右对称的形状,具有左右对称的倾斜轴片51a、51a。两倾斜轴片51a、51a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圆弧状的山形,利用两倾斜轴片51a、51a而构成左右对称的圆弧。
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部件5中,扩开轴部51也具有各种变形例,与第一实施方式时相同,有两倾斜轴片51a、51a形成为大致「Λ」字形或者三角的山形的方式,或者作为扩开轴部51的第二变形例,存在在两倾斜轴片51a、51a的中间形成水平轴片51b而呈梯形的方式。而且,弹簧部5A使用与上述扩开轴部51分体的部件构成的拉伸螺旋弹簧56。该拉伸螺旋弹簧56在伸缩方向两端形成有钩56a、56a。
而且,一方的钩56a钩挂于紧固件6的螺栓轴61,另一方的钩56a与扩开轴部51连结。扩开轴部51与钩56a的连结牢固。这样一来,扩开轴部51总是借助压缩螺旋弹簧56而向外立柱2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扩开轴部51与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的引导部23、23抵接。图6(B)是下述构成图:在割槽部212位于外立柱2的上方侧的实施方式中,以与在割槽部212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两紧固片22、22的上端的端部部位2t抵接的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部件5借助拉伸螺旋弹簧56而被安装于螺栓轴61。
在基于紧固件6的操作杆部62的操作的紧固解除的状态中,推压部件5在上述拉伸螺旋弹簧部56的弹性作用下,扩开轴部51具有弹性施力而与两紧固片22、22的端部部位2t抵接,将两紧固片22、22向宽度方向推开,以割槽部211为中心而抱持本体部21的内周侧面部211向直径方向扩开。
这样,进行基于紧固件6的紧固解除,并且利用推压部件5的扩开轴部51,抱持本体部21向直径方向大致强制地扩开,收纳于外立柱2的内立柱1能够沿轴方向顺畅地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伸缩调节。本发明不应解释为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外立柱2的割槽部212设置于上方侧时等,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立柱、2…外立柱、21…抱持本体部、212…割槽部、22…紧固片、23…引导部、23a…倾斜面、23b…止动面、4…固定托架、41…固定侧部、5…推压部件、5A…弹簧部、51…扩开轴部、6…紧固件。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外立柱,包括抱持本体部、沿该抱持本体部的轴方向在下方侧或者上方侧的任一方上形成的割槽部、和在该割槽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地形成于上述抱持本体部的紧固片;固定托架,具有在宽度方向两侧夹持该外立柱的固定侧部;紧固件,紧固上述外立柱的两紧固片和上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内立柱,被上述外立柱抱持;推压部件,具有扩开轴部,上述抱持本体部的两紧固片彼此借助上述紧固件而能够扩开收缩地被连结,上述扩开轴部向上述外立柱的轴心方向受到弹性施力以便与上述割槽部的端部部位抵接并且将两紧固片扩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在扩开轴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对该扩开轴部向上方弹性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开轴部形成为山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两紧固片的各自的端部部位内方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外方而扩开的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两紧固片的各自的端部部位内方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外方而扩开的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部的后方侧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止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部的后方侧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止动面。
CN 201210023131 2011-02-04 2012-02-02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026271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3190 2011-02-04
JP2011023190A JP5620841B2 (ja) 2011-02-04 2011-02-04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7119A true CN102627119A (zh) 2012-08-08

Family

ID=46585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023131 Pending CN102627119A (zh) 2011-02-04 2012-02-02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26769B2 (zh)
JP (1) JP5620841B2 (zh)
CN (1) CN10262711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3547A (zh) * 2014-08-30 2016-03-0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6004983A (zh) * 2015-03-27 2016-10-12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7521550A (zh) * 2016-06-21 2017-12-2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操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8501A1 (en) * 2009-10-20 2011-04-21 Mando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JP5662115B2 (ja) * 2010-01-20 2015-01-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09812B2 (ja) * 2011-08-01 2014-10-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01208791D0 (en) * 2012-05-18 2012-07-04 Trw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DE102012104644B3 (de) * 2012-05-30 2013-08-08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912970B2 (ja) * 2012-07-28 2016-04-2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40116186A1 (en) * 2012-10-31 2014-05-01 Melvin L. Tinni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improved attachment to a vehicle structure
JP5999427B2 (ja) * 2012-11-28 2016-09-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86805B2 (ja) * 2013-09-03 2016-03-16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393987B2 (en) * 2013-11-20 2016-07-19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6170427B (zh) * 2014-01-30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6344606B2 (ja) 2014-08-19 2018-06-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23390B2 (ja) * 2017-08-09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146755B1 (ko) * 2017-11-15 2020-08-21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조향 컬럼
JP7251138B2 (ja) * 2018-12-26 2023-04-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1446185A (zh) * 2019-01-17 2020-07-24 Asm Ip 控股有限公司 通风基座
DE102020201058A1 (de) * 2020-01-29 2021-07-29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B2612383A (en) * 2021-10-27 2023-05-03 Zf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 O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3066A (ja) * 1988-03-01 1989-09-06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支持装置
US6419269B1 (en) * 1999-09-20 2002-07-16 Delphi Technologies Locking system for adjustable position steering column
JP4134601B2 (ja) * 2002-06-04 2008-08-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239973B2 (ja) * 2002-07-17 2009-03-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062082B2 (ja) * 2002-12-12 2008-03-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861615B2 (en) * 2005-04-19 2011-01-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8132891A (ja) * 2006-11-29 2008-06-12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31515B2 (ja) * 2006-12-28 2013-01-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GB2451506B (en) * 2007-08-02 2011-12-28 Ford Global Tech Llc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WO2010122958A1 (ja) * 2009-04-20 2010-10-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5662115B2 (ja) * 2010-01-20 2015-01-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79743B2 (ja) * 2010-02-19 2013-09-0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JP5853566B2 (ja) * 2011-10-11 2016-02-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構造およびそ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構造を備えた自動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3547A (zh) * 2014-08-30 2016-03-0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5383547B (zh) * 2014-08-30 2018-11-02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6004983A (zh) * 2015-03-27 2016-10-12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US9849906B2 (en) 2015-03-27 2017-12-26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7521550A (zh) * 2016-06-21 2017-12-2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操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2152A (ja) 2012-08-30
JP5620841B2 (ja) 2014-11-05
US20120198956A1 (en) 2012-08-09
US8826769B2 (en) 201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7119A (zh) 转向装置
DE102005052123B3 (d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9009577B3 (de) Lenksäu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
EP2759456B1 (en) Steering device
EP1732414B1 (en) Slide and snap clamp
DE102009038317B4 (d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283984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9283981B2 (en) Steering device
DE102008062706B3 (d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168945B2 (en) Steering column comprising an improved depth-blocking mechanism
JP635100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224357B (zh)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动衬片组件
JP201421822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433158B1 (en)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DE112019001599T5 (de) Lenkvorrichtung
WO2013056766A1 (d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12019005339T5 (de) Lenksäulenvorrichtung
DE102022111650A1 (de) Lenkvorrichtung
EP2895765A1 (de) Scheibenbremse für ein fahrzeug
JP201504801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817195A1 (d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tragteil
DE112021005442T5 (de) Lenksäulenvorrichtung
JP4179049B2 (ja)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82693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12019005754T5 (de) Aussensäule und Lenkvorrichtu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