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6593A -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6593A
CN102616593A CN2012100176565A CN201210017656A CN102616593A CN 102616593 A CN102616593 A CN 102616593A CN 2012100176565 A CN2012100176565 A CN 2012100176565A CN 201210017656 A CN201210017656 A CN 201210017656A CN 102616593 A CN102616593 A CN 102616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posture
slice body
original copy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76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6593B (zh
Inventor
花本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16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6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6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6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34Article-retaining devices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2Handling piles, sets or stacks of articles
    • B65H2301/4222Squaring-up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B65H2511/212Rotary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1Direction of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薄片体供给装置(3)包括:供给机构(32);止动构件(532),被支承件(531)支撑成能够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并在限制姿势、允许供给姿势和转动姿势之间能变更姿势。限制姿势是在供给动作之前,抵接端部(538)与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抵接来限制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位置的姿势。允许供给姿势是当进行供给动作时,抵接端部离开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而朝向提供薄片体的方向(F)的姿势。转动姿势是抵接端部绕第一转动支点,从允许供给姿势转动成朝向把卡住的薄片体从供给机构中抽出的方向(R)的姿势。由此,即使把卡住的薄片体强行抽出,也能够抑制薄片体破损。

Description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原稿等薄片体提供到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及具有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薄片体供给装置,把具有图像的原稿等原稿薄片体输送到规定的读取位置;读取装置,读取在读取位置上的原稿薄片体的原稿图像,并且获得该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图像形成部,在记录薄片体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
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搓辊,把放置在薄片体盘上的原稿薄片体一张张地送入到输送通道中;供给辊,把由搓辊取出的原稿薄片体进一步送入到输送通道中;多个输送辊对,把原稿薄片体向原稿读取位置输送;以及盖单元,将这些构件保持成能够转动。
此外,这种薄片体供给装置还包括止动件。止动件是配置在搓辊和供给辊之间的构件,在搓辊进行供给动作之前,该止动件与放置在薄片体盘上的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抵接,来限制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即,使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对齐。通过使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对齐,可以抑制搓辊进行供给动作时原稿薄片体以倾斜的姿势被送入到输送通道中。
在使用这种止动件的以往例子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中,止动件通过单向离合器与搓辊的驱动轴连接。当原稿薄片体被放置在薄片体盘上且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与止动件抵接时,由于驱动系统的负荷通过单向离合器作用于止动件,所以止动件可以限定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搓辊的驱动轴转动,则作用于止动件的驱动系统负荷因单向离合器的作用而被解除,止动件被提供的原稿薄片体产生的按压力推起(转动),离开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由此,原稿薄片体被送入到输送通道中。
在上述以往例子的具有上述结构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中因搓辊或供给辊进行的供给动作而发生了卡纸(原稿薄片体被卡住)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盖单元使输送通道向外部露出,来取出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然而,如果使用者不知道这种卡纸处理顺序,当原稿薄片体被卡住、且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的一部分(例如供给方向后端)残留在薄片体盘上时,则使用者抓住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后端,强行地把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从输送通道中抽出。从而强行抽出的原稿薄片体容易被止动件卡住。如果止动件卡住原稿薄片体,则有时会导致原稿薄片体破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把被卡住的薄片体强行抽出、也能够抑制薄片体破损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及具有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体供给装置,包括:供给机构,沿薄片体供给路径提供薄片体;支承件;以及止动构件,位于所述薄片体供给路径上,被所述支承件支承成能够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其中,所述止动构件具有抵接端部,所述止动构件能在限制姿势、允许供给姿势和转动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所述限制姿势是在所述供给机构提供所述薄片体的供给动作之前,所述抵接端部与所述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抵接,来限制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供给方向前端位置的姿势;所述允许供给姿势是当进行所述供给动作时,所述抵接端部离开所述限制姿势时的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供给方向前端位置而朝向提供所述薄片体的第一方向的姿势;所述转动姿势是所述抵接端部绕所述第一转动支点,从所述允许供给姿势转动成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姿势;所述第二方向是在所述供给机构中发生了所述薄片体被卡住的情况下,把所述薄片体从所述供给机构中抽出的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具有用于输送原稿薄片体的输送通道和读取所述原稿薄片体的原稿图像的读取位置,并且把所述原稿薄片体输送到所述读取位置;读取装置,读取在所述读取位置上的所述原稿图像,并且获得该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图像形成部,在记录薄片体上形成基于所述图像数据的图像。
按照本发明,止动构件能在限制姿势、允许供给姿势和转动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止动构件在供给机构进行供给动作之前处于限制姿势,利用抵接端部限制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此外,当进行供给动作时,由于止动构件的抵接端部成为离开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允许供给姿势,所以不会妨碍供给动作。
此外,在供给机构中发生了薄片体被卡住的情况下,止动构件绕第一转动支点,从允许供给姿势转动成抵接端部朝向抽出薄片体方向的第二方向,成为转动姿势。由此,可以抑制薄片体被止动构件卡住。其结果,降低了止动构件所受到的来自被抽出的薄片体的压力,从而抑制了原稿薄片体破损。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将变得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原稿自动供给装置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结构的断面图。
图4是原稿自动供给装置主要部分的断面图。
图5是表示原稿自动供给装置的原稿供给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从下面一侧观察所述原稿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下面一侧观察原稿自动供给装置的上部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表示止动机构的侧视图,表示止动机构的止动构件(止动片)处于限制姿势的状态。
图9是表示止动构件(止动片)处于允许供给姿势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止动构件(止动片)处于转动姿势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结构的断面图。在此,虽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举例说明的是体内排纸型复印机,但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2,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的箱体结构,并且具有体内空间(体内排纸部24);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薄片体供给装置),配置在装置主体2的上面;以及增设供纸单元4,组装在装置主体2的下侧。
装置主体2对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装置主体2包括:大体长方体形状的下部箱体21;大体长方体形状的上部箱体22,配置在下部箱体21的上方;以及连接箱体23,连接下部箱体21和上部箱体22。在下部箱体21中收容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各种设备,在上部箱体22中收容有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图像的各种设备。由下部箱体21、上部箱体22和连接箱体23包围成的体内空间是体内排纸部24,该体内排纸部24能够收容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体。连接箱体23配置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一侧,并且设置有用于把薄片体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的排出口961。
用作体内排纸部24的所述体内空间在装置主体2的前面和左侧面向外部敞开。使用者将手从这些敞开的部分插入,能够把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体从体内排纸部24中取出。所述体内空间的底面241由下部箱体21的上侧的面确定,承载从排出口961排出的薄片体。
在上部箱体22的前面突出设置有操作面板单元25。操作面板单元25具有操作键251和LCD(液晶显示器)触摸面板252等,操作键251包括数码键和开始键等,用于接受使用者输入的各种操作指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面板单元25,输入想要印刷的薄片体的张数等、或者是输入印刷浓度等。
在下部箱体21内安装有供纸盒211,该供纸盒211收容将要被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记录薄片体。增设供纸单元4包括供纸盒41、42,上述供纸盒41、42收容将要被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记录薄片体。这些供纸盒211、41、42设置成用于自动提供记录薄片体,可以收容大量尺寸不同的记录薄片体。此外,供纸盒211、41、42能够从下部箱体21或增设供纸单元4的前面向眼前方向拉出。此外,在图3中仅表示了下部箱体21的供纸盒211。
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上安装有多盘单元M,用于使用者手动提供记录薄片体。多盘单元M包括:供纸盘43,承载手动提供的记录薄片体;以及供纸单元44,把所述记录薄片体向下部箱体21内的图像形成部输送。供纸盘43安装成相对于下部箱体21绕下端部开关自如,不使用时使供纸盘43成为关闭状态。当使用者进行手动供记录薄片体时,打开供纸盘43,把记录薄片体放置在其上表面上。
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安装在装置主体2的上面,并且安装成绕其后侧转动自如。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该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自动地把将要被复印的原稿薄片体提供到装置主体2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组装有第一接触玻璃222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当使用者用手把原稿薄片体放置在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配置有第二接触玻璃223的位置)上时,将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向上方打开。
参照图2,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包括主体外壳30、原稿供给盘31、原稿输送部32,原稿排出盘33和原稿翻转盘31B。主体外壳30是箱体,用于收容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所具有的各种机构,该主体外壳30在收容原稿输送部32的左侧部分上具有向上方隆起的前壁部301和后壁部302,并且在其右侧部分上具有大体平坦的低层部分。
原稿供给盘31承载向图像读取位置输送的原稿薄片体,以从主体外壳30的供给口30H伸出的方式附加设置在主体外壳30上。在原稿供给盘31上安装有一对游标311,上述一对游标311用于对所承载的原稿薄片体进行宽度对齐。
原稿输送部32具有输送通道和供给机构,用于把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经由图像读取位置输送到原稿排出盘33上。原稿输送部32包括上部盖单元32U,该上部盖单元32U嵌入到主体外壳30的前壁部301和后壁部302之间的开口中。上部盖单元32U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30开关。将在后面基于图4及其他附图对它们进行详细叙述。
以光学方式被读取原稿图像后的原稿薄片体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33中。主体外壳30右侧的所述低层部分的上侧的面为原稿排出盘33。当读取双面具有原稿图像的原稿薄片体时,该原稿薄片体被暂时排出到原稿翻转盘31B中。
接着,基于图3对装置主体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在下部箱体21的内部从上方依次收容有:调色剂容器99Y、99M、99C、99K、中间转印单元92、图像形成部93、曝光单元94和上述供纸盒211。
为了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部93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像。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分别包括感光鼓11以及配置在该感光鼓11周围的带电器12、显影装置13、一次转印辊14和清洁装置15。
感光鼓11绕其轴转动,并且在其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和调色剂像。感光鼓11可以使用采用非晶态硅(a-Si)类材料制成的感光鼓。带电器12使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带电。利用曝光单元94对带电后的感光鼓11的圆周面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影。
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影显影,显影装置13向感光鼓11的圆周面提供调色剂。显影装置13是双组分显影剂用的显影装置,其包括搅拌辊16、17、磁辊18和显影辊19。搅拌辊16、17通过边对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搅拌边进行循环输送,使调色剂带电。在磁辊18的圆周面上承载双组分显影剂层,并且在显影辊19的圆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层,调色剂层通过利用磁辊18和显影辊19之间的电位差传递调色剂来形成。显影辊19上的调色剂被提供到感光鼓11的圆周面上,使所述静电潜影显影。
一次转印辊14隔着中间转印单元92所具有的中间转印带921与感光鼓11形成夹缝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像被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清洁装置15对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圆周面进行清扫。
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9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99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9C和黑色用调色剂容器99K分别贮存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通过图中省略的供给路径,将所贮存的调色剂提供给具备与其相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的显影装置13。
曝光单元94具有光源和多面体转镜、反射镜、偏转镜等各种光学系设备,并且分别向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的感光鼓11的圆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形成的光,来形成静电潜影。
中间转印单元92具有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调色剂像从多个感光鼓11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第一次转印)。重叠转印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98被第二次转印到从供纸盒211提供来的记录薄片体上。周向驱动中间转印带921的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被下部箱体21支承成转动自如。
供纸盒211(41、42)收纳有由多个记录薄片体层叠而成的薄片体摞。在供纸盒211右端一侧的上部配置有搓辊212。通过驱动搓辊212,将供纸盒211内的薄片体摞最上层的记录薄片体一张张地抽出,并送入到送入输送通道26中。另一方面,通过驱动供纸单元44的供给辊45,将手动放置在供纸盘43上的记录薄片体送入到送入输送通道26中。
在送入输送通道26的下游设置有薄片体输送通道28,该薄片体输送通道28经由二次转印部98、后面叙述的定影单元97和出纸单元96延伸到排出口961。在形成于下部箱体21上的内壁和形成翻转输送单元29内侧面的内壁之间,形成有薄片体输送通道28的上游部分。另外,翻转输送单元29的外侧面构成双面印刷时将薄片体翻转输送的翻转输送通道291的一个面。在薄片体输送通道28的比二次转印部98更靠向上游一侧配置有对准辊对27。薄片体在利用对准辊对27暂时停止并进行了偏离校正之后,在用于转印图像的规定时机被送向二次转印部98。
在连接箱体23的内部收纳有定影单元97和出纸单元96。定影单元97包括定影辊和加压辊,通过在二次转印部98中对第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薄片体进行加热、加压,来进行定影处理。利用配置在定影单元97下游的出纸单元96,将定影处理后的带有彩色图像的记录薄片体从排出口961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
在上部箱体22的上侧的面上嵌入有第一接触玻璃222和第二接触玻璃223。第一接触玻璃222设置成用于读取从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自动提供来的原稿薄片体。第二接触玻璃223设置成用于读取手动放置的原稿薄片体。
在上部箱体22的内部收容有扫描机构224和拍摄元件225,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薄片体的原稿信息。扫描机构224包括光源、移动支架、反射镜等,用于把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向拍摄元件225引导。拍摄元件225把所述反射光光电转换成模拟电信号。所述模拟电信号在通过A/D转换电路(省略图示)转换成数字电信号之后,被输入到曝光单元94。
接着,根据图4~图7对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图4是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主要部分(原稿输送部32)的断面图。原稿输送部32包括:作为原稿薄片体的输送路径的第一~第五输送通道341~345;第一~第五输送辊对351~355,配置在这些第一~第五输送通道341~345的适当位置上;以及原稿供给单元5,把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送入到原稿输送部32内。图5是表示原稿供给单元5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从下面一侧观察原稿供给单元5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面一侧观察上述上部盖单元32U的立体图。
第一、第二、第三输送通道341、342、343构成弯曲成U形的输送通道,该弯曲成U形的输送通道从供给口30H经由原稿图像的光学方式读取位置X延伸到出纸口30E,该出纸口30E把原稿薄片体排出到原稿排出盘33内。另一方面,第四、第五输送通道344、345是转回输送通道,当读取双面具有原稿图像的原稿薄片体时,该转回输送通道用于使该原稿薄片体翻转。
第一输送通道341与原稿供给盘31相连,从供给口30H向左侧稍下方延伸,是从原稿供给单元5送出的原稿薄片体最初通过的输送通道。第一输送通道341的上侧输送面由上部盖单元32U的导向构件321(参照图7)确定。第二输送通道342是圆弧状的输送通道,从第一输送通道341的下游端延伸到与作为原稿读取位置X的第一接触玻璃222相对的位置。第二输送通道342的一个输送面也由上部盖单元32U的导向构件321确定。第三输送通道343从与第一接触玻璃222相对的位置向右侧稍上方延伸到出纸口30E。此外,在与第一接触玻璃222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接触面导向件36,该接触面导向件36使原稿薄片体与第一接触玻璃222滑动接触。
第四输送通道344从第三输送通道343分路且向右上方延伸。在第三输送通道343和第四输送通道344的分路部上配置有分配杆37。在通常单面读取的情况下,分配杆37把原稿薄片体导向第三输送通道343,而在双面读取原稿薄片体的情况下,当需要使完成了单面读取后的该原稿薄片体的正反面翻转时,分配杆37把原稿薄片体导向第四输送通道344。第五输送通道345是大体水平的输送通道,连通第四输送通道344、第一输送通道341和原稿翻转盘31B,用于从第四输送通道344接收正反面翻转的原稿薄片体,并将其转回输送到第一输送通道341内。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输送辊对351、352、353、354、355分别由产生输送原稿薄片体的转动驱动力的驱动辊351A、352A、353A、354A、355A以及分别与它们抵接而从动转动的从动辊351B、352B、353B、354B、355B组合而成。
第一输送辊对351配置在第一输送通道341和第二输送通道342之间,把原稿薄片体送向大幅度弯曲的第二输送通道342。第二输送辊对352配置在原稿读取位置X上游附近的位置上,把原稿薄片体送向该原稿读取位置X。第三输送辊对353配置在原稿读取位置X下游附近的位置上,把读取图像后的原稿薄片体向第三输送通道343或第四输送通道344送出。第四输送辊对354配置在出纸口30E的附近,把原稿薄片体向原稿排出盘33排出。第五输送辊对355是能够正转和反转的辊对,配置在第五输送通道345内,利用原稿翻转盘31B,进行原稿薄片体的转回输送。
原稿供给单元5包括:搓辊51(辊构件);原稿供给辊52,配置在比搓辊51靠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止动机构53,限制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支撑架50,用于保持这些构件;驱动机构56(摇动装置),使支撑架50摇动;以及扭簧57,向支撑架50提供转动力。如图7所示,原稿供给单元5组装在上部盖单元32U上。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还具有省略图示的电动机,该电动机向驱动机构56提供正向或反向的转动驱动力。
如图5、图6所示,支撑架50是箱状构件,其包括:平板状的上板500;以及由与该上板500一体的肋构件构成的前板501、后板502和中板503。在前板501和后板502上突出设置有沿同轴排列的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支撑架50绕上述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的筒心摇动。
搓辊51被赋予绕其轴转动的转动力,从而把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一张张地向原稿输送部32(第一输送通道341)送出。搓辊51的转动轴被后板502和中板503的右端一侧支承成转动自如。搓辊51通过绕支撑架50的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筒心的摇动,在供给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该供给位置是搓辊51与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的上侧的面接触的位置,此时供给辊处于供给姿势;该退避位置是搓辊51朝向上方离开原稿薄片体的上侧的面的位置,此时供给辊处于退避姿势。
如图5所示,在原稿供给盘31的下游端312、且在与搓辊51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分开衬垫313。当搓辊51处于供给位置时,在搓辊51和分开衬垫313之间形成夹缝部。
原稿供给辊52把从搓辊51送出的一张原稿薄片体进一步向第一输送通道341输送。原稿供给辊52的转动轴521被支撑架50的前板501和后板502支承成转动自如。当进行原稿薄片体的供给动作时,向转动轴521提供转动驱动力,使原稿供给辊52转动。另外,如图4所示,从动辊350与原稿供给辊52相对地配置在主体外壳上。支撑架50的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安装成能够绕转动轴521的轴心转动。即,转动轴521的轴心与支撑架50的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的筒心同轴,由此,即使支撑架50摇动,原稿供给辊52也不会上下移动,而是始终与从动辊350形成供纸夹缝部。
止动机构53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搓辊51和原稿供给辊52之间。在搓辊51开始供给动作(供纸动作)之前,止动机构53限制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供纸方向前端),使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对齐。通过使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对齐,可以抑制原稿薄片体以倾斜的姿势被送入到第一输送通道341内。将在后面对止动机构53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在搓辊51的转动轴上固定有第一轮541,该第一轮541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槽。此外,在原稿供给辊52的转动轴521上固定有具有相同的槽的第二轮542(参照图6)。上述第一轮541、第二轮542分别配置在搓辊51、原稿供给辊52后方一侧的位置上。传递动力用的环形带55(传递机构)架设在第一轮541、第二轮542上。在环形带5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上述多个突起与第一轮541、第二轮542所具有的槽卡合。如果向原稿供给辊52的转动轴521提供朝向送出原稿薄片体方向的转动驱动力(正向的转动驱动力,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驱动力),则上述转动驱动力通过环形带55,传递给搓辊51的转动轴。其结果,搓辊51和原稿供给辊52两者同步转动。
驱动机构56用于把电动机的正向或反向的转动驱动力传递给原稿供给辊52的转动轴521。驱动机构56包括连接部561、轴562、驱动输入部563和按压弹簧564。
连接部561是与转动轴521卡合的部位,为筒状,收容转动轴521。在连接部561的筒壁上设置有沿转动轴521轴向延伸的槽部561A。另一方面,从转动轴521的周壁突出设置有销钉522,通过把该销钉522嵌入到槽部561A中,来实现所述卡合。按压弹簧564对连接部561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从而可靠地使槽部561A与销钉522卡合。
驱动输入部563通过图中省略的齿轮机构从电动机得到转动驱动力。连接部561、轴562和驱动输入部563被一体化,如果驱动输入部563转动则连接部561也转动,其转动驱动力被传递给转动轴521。伴随于此,搓辊51和原稿供给辊52转动。
如上所述,由于转动轴521穿过支撑架50的前筒状部504和后筒状部505,所以支撑架50能够绕转动轴521的轴心转动。由此,当向转动轴521提供正向的转动驱动力时,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作用于支撑架50。其结果,支撑架50绕转动轴521的轴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搓辊51移动到与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上侧的面接触的供给位置。与此相反,当向转动轴521提供反向的转动驱动力(从前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驱动力)时,逆时针方向的力矩作用于支撑架50。其结果,支撑架50绕转动轴521的轴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搓辊51朝向上方移动到离开原稿薄片体上侧的面的退避位置。另外,图4和图5表示搓辊51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
转动轴521穿过扭簧57的螺旋部,该扭簧57对支撑架50施加作用力,将搓辊51保持在退避位置。扭簧57的作用力设定成小于向转动轴521提供正向的转动驱动力时对支撑架50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因此,当提供原稿薄片体、转动轴521正向转动时,支撑架50克服扭簧57的作用力,绕转动轴521的轴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如果向转动轴521提供反向的转动驱动力而使搓辊51移动到退避位置,则此时的支撑架50的姿势被扭簧57的作用力保持。在所述退避位置上,支撑架50被上部盖单元32U的顶板320阻挡。
接着,参照图4、图5和图8,对止动机构53进行说明。图8是示意表示止动机构53的侧视图,表示止动机构53的止动片处于后面叙述的限制姿势的状态。止动机构53以位于搓辊51和原稿供给辊52之间的方式,分别安装在支撑架50的前板501和后板502的外侧的面上。由于各止动机构53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仅对安装在前板501上的止动机构53进行说明。
止动机构53包括支承件531和止动片532。支承件531从前方观察平面形状为大体三角形,具有一边向右膨胀的半圆筒状的转动支点部(以下称为第二转动支点部533)。第二转动支点部533具有支承件531的转动支点(第二转动支点)。在支撑架50的前板501上突出设置有轴部508。从前方观察,轴部508位于搓辊51和原稿供给辊52之间。通过借助第二转动支点部533将支承件531支承在轴部508上,支承件531能够绕第二转动支点转动。支承件531的比所述一边的第二转动支点部533靠向上方的部分为抵接部535。
支承件531还具有从底边大体垂直垂下的垂下片536。垂下片536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对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在前侧表面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转动支承轴536A,并且在后侧表面上也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转动支承轴536A(参照图7)。
防止转动片537与垂下片536形成一体。防止转动片537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从右观察或从左观察,防止转动片537的宽度比垂下片536的宽度宽。防止转动片537的位置设定在垂下片536的转动支承轴536A的上方。如后所述,防止转动片537与止动片532抵接,防止止动片532绕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止动片532是配置在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细长构件。从利用图4进行的说明中可以看出,薄片体输送路径是按照搓辊51、原稿供给辊52、第一~第三输送辊对351~353的顺序输送原稿薄片体。止动片532具有转动支点部(以下称为第一转动支点部534)和抵接端部538。此外,在实施本发明方面,由于止动片532无需限定为细长构件,所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称为止动构件,是指止动片532并不限定于细长形状。
第一转动支点部534具有止动片532的转动支点(第一转动支点)。第一转动支点部534设定在止动片532的偏向一个端部的部位上,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一对前壁539和后壁540(参照图5)。前壁539和后壁540之间的距离设定成比垂下片536的所述前侧表面和所述后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大,垂下片536被收容在前壁539和后壁540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在前壁539和后壁540上分别形成有同轴的贯通孔534H,垂下片536的一对转动支承轴536A穿过对应的贯通孔534H。由此,止动片532相对于支承件531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自如。
此外,前壁539和后壁540之间的距离设定成比防止转动片537的所述前侧表面和所述后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防止转动片537不能被收容在前壁539和后壁540之间的空间内。由此,前壁539和后壁540各自向右的表面成为被防止转动片537阻挡的阻挡面539S、540S。如果从前方观察,止动片532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挡面539S被防止转动片537阻挡。由此,可以限制止动片532绕顺时针方向转动。
由此,允许止动片532绕从前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利用防止转动片537来限制止动片532绕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止动片532的另一个端部作为抵接端部538起作用。在搓辊51开始送出原稿薄片体的供给动作之前,抵接端部538与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抵接,限制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的位置。抵接端部538具有限制面538S,该限制面538S与原稿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抵接。
上述结构的止动机构53的止动片532能够在限制姿势、允许供给姿势和转动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上述图8是表示止动片532处于限制姿势状态下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止动片532处于允许供给姿势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止动片532处于转动姿势状态下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8~图10对止动片532的各姿势进行说明。
(限制姿势)
为了限制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的位置,止动片532成为限制姿势。如图8所示,当利用支撑架50的摇动动作使搓辊51处于离开原稿薄片体S的退避姿势时,止动片532成为限制姿势。当止动片532处于限制姿势时,止动片532成为向原稿供给盘31的下游端314突出的状态,抵接端部538的限制面538S成为相对于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S大体垂直延伸的壁面。由此,抵接端部538的限制面538S可以与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抵接。因此,可以限制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的位置,使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对齐。其结果,可以抑制原稿薄片体S以倾斜的姿势被搓辊51送出。
止动片532的限制姿势由第一抵接片322(第一抵接部:参照图4)保持。第一抵接片322形成在上部盖单元32U的顶板320上。当搓辊51处于退避姿势时,支撑架50被顶板320阻挡。在支撑架50被顶板320阻挡的状态下,第一抵接片322的位置设定成能够使第一抵接片322与止动机构53的支承件531的抵接部535抵接。
当止动片532处于限制姿势时,如果使用者把原稿薄片体S放置在原稿供给盘31上,并且使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接触到止动片532的抵接端部538,则原稿薄片体S的按压力作用于抵接端部538。原稿薄片体S的按压力使止动片532、进而使支承件531趋向于绕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但是,由于此时第一抵接片322与支承件531的抵接部535抵接,所以可以防止支承件53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可以保持止动片532的限制姿势。
(允许供给姿势)
如图9所示,当利用支撑架50的摇动动作使搓辊51成为与原稿薄片体S接触的供给姿势时,止动片532从图8所示的限制姿势成为允许供给姿势。如果支撑架50摇动,使搓辊51成为供给姿势,即,如果支撑架50的右端下降,则止动机构53的支承件531的抵接部535离开顶板320的第一抵接片322。由此,成为允许支承件53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并且,如果利用搓辊51的转动动作开始提供原稿薄片体S,则止动片532被提供的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推起,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抵接端部538离开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由此,解除了由抵接端部538对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的限制。利用处于允许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状态下的支承件531,使止动片532绕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动作成为可能。此时,抵接端部538以不妨碍提供原稿薄片体S的程度,转向把原稿薄片体S从搓辊51向原稿供给辊52输送的方向(第一方向F)。当输送原稿薄片体S时,抵接端部538位于薄片体输送路径上,原稿薄片体S相对于抵接端部538滑动并被输送。
在支撑架50的前板501上形成有第二抵接片506(第二抵接部:参照图5)。第二抵接片506在前板501上的位置设定成在支承件531的附近、且从前方观察比支承件531靠近搓辊51。此外,第二抵接片506沿前板501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如下方式设定第二抵接片506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在止动片532处于允许供给姿势的情况下,当支承件53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超过了规定的转动范围时,第二抵接片506的上边缘能够与支承件531的抵接部535抵接。
因此,当止动片532被原稿薄片体S推起,支承件53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将要超过规定的转动范围时,第二抵接片506与支承件531的抵接部535抵接。由于可以防止支承件531超范围转动,所以可以稳定地保持止动片532的允许供给姿势。
(转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片532可以从图9所示的允许供给姿势进一步成为图10所示的转动姿势。在止动片532处于图9所示的允许供给姿势的状态下,当在原稿输送部32(即薄片体输送路径)中发生了原稿薄片体S被卡住的情况时,可以使止动片532成为转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中,在发生了原稿薄片体S被卡住的情况下,通过使上部盖单元32U(参照图4)成为打开状态来使第一输送通道341和第二输送通道342向外部露出,可以取出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S。
但以往的装置中,在使用者不知道上述卡纸处理顺序的情况下,如果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S的一部分(例如供给方向后端)残留在原稿供给盘31上,则使用者会抓住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后端,想要把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S从第一输送通道341或第二输送通道342中强行抽出。由于使用者强行抽出原稿薄片体S,有可能导致处于允许供给姿势的止动片532卡住原稿薄片体S,从而使原稿薄片体S破损。
而本实施方式中,止动片532从允许供给姿势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则解决了上述问题。即,如图9所示,如果在搓辊51处于供给姿势、止动片532处于允许供给姿势的状态下,发生了原稿薄片体S被卡住的情况,则不知道卡纸处理顺序的使用者抓住原稿薄片体S残留在比搓辊51靠向外部的部分(供给方向后端部分),想要向与第一方向F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R)将其抽出。利用把原稿薄片体S向第二方向R抽出的动作,搓辊51承受来自原稿薄片体S的向上方作用的按压力。如果该按压力通过搓辊51传递给支撑架50,则支撑架50开始摇动,搓辊51开始向上方移动。即搓辊51开始成为退避姿势。
此时,由于与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S处于接触状态的止动片532的抵接端部538朝向第一方向F,所以利用把原稿薄片体S向第二方向R抽出的动作,使拉力作用于止动片532的抵接端部538,该拉力使该抵接端部538向第二方向R移动。利用该拉力使力作用于止动片532,该力使该止动片532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如上所述,止动片532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自如。由此,如果拉力作用于止动片532的抵接端部538,则如图10所示,止动片532绕第一转动支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抵接端部538朝向第二方向R。由此,使止动片532成为转动姿势。止动片532的转动范围设定成抵接端部538朝向第二方向R的程度。在抵接端部538朝向第二方向R的状态下,止动片532相对于原稿薄片体S大体平行地延伸,处于与止动片532的限制面538S相反的表面和原稿薄片体S的一个表面接触的状态。因此,止动片532所承受的来自被抽出的原稿薄片体S的压力(拉力)降低。由此,可以抑制原稿薄片体S破损。
此外,把止动片532支承成能够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的支承件531,也可以与止动片532的转动动作(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联动,绕逆时针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具体地说,当拉力作用于止动片532的抵接端部538时,该拉力通过止动片532传递给支承件531。如上所述,支承件531绕第二转动支点转动自如。由此,如果拉力被传递给支承件531,则支承件531从图9的状态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成图10所示的状态。利用支承件531绕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抽出的原稿薄片体S的压力依次被止动片532、支承件531释放。由此,可以顺畅地进行止动片532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
止动片532的转动姿势由第三抵接片507(第三抵接部:参照图5)保持。第三抵接片507形成在支撑架50的前板501上。第三抵接片507形成在支承件531所述底边的正下方位置上、且在支承件531的防止转动片537的正右方位置上。即,第三抵接片507形成在止动片532处于转动姿势时能够与防止转动片537抵接的位置上。如果伴随止动片532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支承件53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则第三抵接片507与防止转动片537抵接。由此,可以防止支承件531转动,保持止动片532的转动姿势。
按照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止动片532被支承件531支承成能够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并且支承件531被支撑架50支承成能够绕第二转动支点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限制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位置的止动件为分割结构。并且,当发生了卡纸而将原稿薄片体S向第二方向R抽出时,由于止动片532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而成为转动姿势,所以止动片532所承受的来自被抽出的原稿薄片体S的压力(拉力)降低。其结果,可以抑制原稿薄片体S破损。而且,由于支承件531与止动片532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联动,绕逆时针方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以被抽出的原稿薄片体S的压力依次被止动片532、支承件531释放。由此,可以顺畅地进行止动片532向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与支承件53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且止动片532成为转动姿势同步,搓辊51成为离开原稿薄片体S的退避姿势。由此,可以将被卡住的原稿薄片体S顺畅地从薄片体输送路径中抽出。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止动片532卡住原稿薄片体S。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由于支承件531被支撑架50的轴部508支承成能够绕第二转动支点转动,所以容易使止动片532的姿势变更和搓辊51的姿势变更同步进行。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自动供给装置3,设置有保持止动片532姿势的第一抵接片322、第二抵接片506和第三抵接片507。由于第一抵接片322保持止动片532的限制姿势,所以在用搓辊51进行供给动作之前,可以适当地限制原稿薄片体S的供给方向前端SU的位置。此外,由于第二抵接片506防止支承件531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而超过规定的转动范围,所以可以稳定地保持止动片532的允许供给姿势。此外,由于第三抵接片507保持止动片532的转动姿势,所以可以顺畅地进行把原稿薄片体S从薄片体输送路径中抽出的动作。
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但应当理解为一些变形和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要这些变形和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就应当视为包含于本发明中。

Claims (10)

1.一种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机构,沿薄片体供给路径提供薄片体;
支承件;以及
止动构件,位于所述薄片体供给路径上,被所述支承件支承成能够绕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其中,
所述止动构件具有抵接端部,
所述止动构件能在限制姿势、允许供给姿势和转动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
所述限制姿势是在所述供给机构提供所述薄片体的供给动作之前,所述抵接端部与所述薄片体的供给方向前端抵接,来限制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供给方向前端位置的姿势;
所述允许供给姿势是当进行所述供给动作时,所述抵接端部离开所述限制姿势时的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供给方向前端位置而朝向提供所述薄片体的第一方向的姿势;
所述转动姿势是所述抵接端部绕所述第一转动支点,从所述允许供给姿势转动成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姿势;
所述第二方向是在所述供给机构中发生了所述薄片体被卡住的情况下,把所述薄片体从所述供给机构中抽出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架,把所述支承件支撑成能够转动,其中,
所述支承件被所述支撑架支承成能够绕第二转动支点转动,
所述支承件与所述止动构件从所述限制姿势向所述允许供给姿势的姿势变更联动,绕所述第二转动支点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
所述支承件与所述止动构件从所述允许供给姿势向所述转动姿势的姿势变更联动,绕所述第二转动支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机构包括:
所述支撑架;
辊构件,由所述支撑架保持成能够转动,并利用转动动作提供所述薄片体;以及
摇动装置,使所述支撑架摇动,其中,
所述摇动装置通过使所述支撑架摇动,使所述辊构件的姿势在供给姿势和退避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所述供给姿势是使所述辊构件与所述薄片体接触并开始所述薄片体的供给动作的姿势,所述退避姿势是所述辊构件离开所述薄片体的姿势,
当所述辊构件处于所述退避姿势时,所述止动构件成为所述限制姿势,而当所述辊构件处于所述供给姿势时,所述止动构件成为所述允许供给姿势,
与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且所述止动构件成为所述转动姿势同步,所述辊构件成为所述退避姿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轴部,
所述支承件被所述轴部支撑成能够绕所述第二转动支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体,收容所述供给机构、所述止动构件和所述支承件,其中,
所述箱体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用于防止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转动动作,
当所述止动构件处于所述限制姿势的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二抵接部,在所述止动构件处于所述允许供给姿势的情况下,并且当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而超过了规定的转动范围时,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用于防止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动作,
当所述止动构件处于所述转动姿势状态时,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用于防止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动作,
当所述止动构件处于所述转动姿势状态时,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用于防止所述支承件向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动作,
当所述止动构件处于所述转动姿势状态时,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支承件抵接。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片体供给装置,具有用于输送原稿薄片体的输送通道和读取所述原稿薄片体的原稿图像的读取位置,并且把所述原稿薄片体输送到所述读取位置;
读取装置,读取在所述读取位置上的所述原稿图像,并且获得该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
图像形成部,在记录薄片体上形成基于所述图像数据的图像,其中,
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是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
CN201210017656.5A 2011-01-28 2012-01-19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616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6264A JP5358593B2 (ja) 2011-01-28 2011-01-28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6264 2011-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6593A true CN102616593A (zh) 2012-08-01
CN102616593B CN102616593B (zh) 2014-10-08

Family

ID=45531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7656.5A Active CN102616593B (zh) 2011-01-28 2012-01-19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8895B2 (zh)
EP (1) EP2481695B1 (zh)
JP (1) JP5358593B2 (zh)
KR (1) KR101308501B1 (zh)
CN (1) CN10261659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2883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22164A (zh) * 2013-01-10 2014-07-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13961A (zh) * 2014-03-27 2016-07-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05A (zh) * 2016-08-29 2018-03-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收容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7914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7872B2 (ja) * 2011-11-15 2014-02-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069882B2 (en) 2013-01-22 2015-06-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pping and boosting of terms in a format independent data retrieval query
JP6635076B2 (ja) 2017-03-13 2020-01-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原稿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456173B2 (ja) 2020-02-05 2024-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JP2023047071A (ja) * 2021-09-24 2023-04-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トッパ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4711A1 (en) * 2000-12-19 2002-06-20 Akiharu Higaki Sheet sort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50035534A1 (en) * 2003-07-23 2005-0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CN101638181A (zh) * 2008-08-01 2010-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753363B2 (en) * 2007-05-09 2010-07-13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US20100308528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Ming-Chieh Chung Sheet stopping mechanism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having such sheet stopping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624A (ja) * 1992-11-04 1994-05-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手差し給紙装置
JP2000072269A (ja) * 1998-08-27 2000-03-07 Fuji Xerox Co Ltd 原稿送り装置
JP2002029639A (ja) 2000-07-11 2002-01-29 Kyocera Mita Corp 給紙装置
JP2002096935A (ja) * 2000-09-21 2002-04-02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給紙装置
KR100413694B1 (ko) * 2002-04-02 2004-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기기의 급지장치
JP4056900B2 (ja) * 2003-02-19 2008-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
JP3744518B2 (ja) * 2003-10-24 2006-02-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KR100561430B1 (ko) 2004-05-29 2006-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원고급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US20070001374A1 (en) * 2005-06-13 2007-0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506867B2 (en) * 2007-04-04 2009-03-24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TWI328559B (en) * 2007-05-25 2010-08-11 Teco Image System Co Lted Sheet supply mechanism and document feeder using the same
JP5128451B2 (ja) * 2008-12-03 2013-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手差し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6264A (ja) 2009-07-07 2011-01-27 Innovation & Infinity Global Corp 透明導電フィルム構造
JP5643010B2 (ja) * 2010-07-13 2014-12-1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給紙装置
US8052139B1 (en) * 2010-09-03 2011-11-08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Document feeding mechanism having stopper means
TWI386318B (zh) * 2010-11-26 2013-02-2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自動饋紙裝置之擋紙機構
JP2012158422A (ja) * 2011-01-31 2012-08-2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シート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7872B2 (ja) * 2011-11-15 2014-02-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4711A1 (en) * 2000-12-19 2002-06-20 Akiharu Higaki Sheet sort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50035534A1 (en) * 2003-07-23 2005-0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US7753363B2 (en) * 2007-05-09 2010-07-13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CN101638181A (zh) * 2008-08-01 2010-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00308528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Ming-Chieh Chung Sheet stopping mechanism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having such sheet stopping mechanism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2883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62883B (zh) * 2012-09-19 2016-09-0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22164A (zh) * 2013-01-10 2014-07-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13961A (zh) * 2014-03-27 2016-07-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13961B (zh) * 2014-03-27 2017-10-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05A (zh) * 2016-08-29 2018-03-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收容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05B (zh) * 2016-08-29 2019-10-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收容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7914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CN107879143B (zh) * 2016-09-30 2019-12-31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1695A3 (en) 2014-02-26
JP5358593B2 (ja) 2013-12-04
US20120193869A1 (en) 2012-08-02
KR101308501B1 (ko) 2013-09-17
JP2012153522A (ja) 2012-08-16
CN102616593B (zh) 2014-10-08
EP2481695A2 (en) 2012-08-01
US8528895B2 (en) 2013-09-10
KR20120087822A (ko) 2012-08-07
EP2481695B1 (en) 2018-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6593B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61025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387837B (zh) 可替换单元、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16588B (zh) 薄片体提供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36165B (zh) 成像装置
CN10274982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KR101512357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이것을 구비한 화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3287875A (zh)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26813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9288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302466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00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器
CN103101778A (zh) 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5383655A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8876104B2 (en) Sheet feed apparatus, and documen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1121475B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8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器
EP2669743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914381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50047827A1 (en) Recording medium convey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492351B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22347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