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5488A -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5488A
CN102605488A CN2012100170840A CN201210017084A CN102605488A CN 102605488 A CN102605488 A CN 102605488A CN 2012100170840 A CN2012100170840 A CN 2012100170840A CN 201210017084 A CN201210017084 A CN 201210017084A CN 102605488 A CN102605488 A CN 102605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overlay device
cladding element
suction drums
dru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70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5488B (zh
Inventor
R.迈尔
R.纳格利
G.施奈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2605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5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5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5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2Fibre-condensing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提供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相邻牵伸系统单元的密实设备的抽吸圆筒的覆盖设备,其中所述抽吸圆筒共轴地设置在纵向轴上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在它们的轴向地互相距离一定距离的相对侧上具有环形开口,在每种情况下与抽吸源连接的抽吸插件在每种情况下通过该开口伸到抽吸圆筒的内部。为了保护所述抽吸圆筒的内部免于污染和不受控制的空气流,提出了将覆盖设备附接在相邻抽吸圆筒之间并且由覆盖元件构成,所述覆盖元件彼此相对地设置并且与联接板连接,所述元件与所述抽吸圆筒的环形开口相对地放置,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环形开口,所述环形开口在每种情况下保持邻近抽吸插件。

Description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相邻牵伸系统单元的密实设备的抽吸圆筒的覆盖设备,其中所述抽吸圆筒共轴地设置在纵向轴上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在它们的轴向地互相距离一定距离的相对侧上具有环形开口,在每种情况下与抽吸源连接的抽吸插件在每种情况下通过该开口伸到抽吸圆筒的内部。
背景技术
这种设备已经例如在DE 10 2005 044 967中示出和描述。在这方面,具有抽吸开口的可去除抽吸插件设置在双牵伸系统的相邻抽吸圆筒内。双牵伸系统由相邻设置的两个牵伸系统单元构成,这两个牵伸系统单元具有承载压力缸的公共压力臂。抽吸插件的抽吸开口与抽吸通道连接地放置,抽吸通道的输出开口与虹吸管的开口连接。抽吸圆筒设置在公共轴上,从而在每种情况下在供抽吸插件伸入的抽吸圆筒内形成环形净空间。在这方面,抽吸圆筒的相对朝向侧是开放的并且具有仅被向内伸入的抽吸插件中断的环形开口。抽吸圆筒的互相远离朝向的相对朝向侧是闭合的。在所示的示例中,抽吸管构造为具有两个开口的Y分支管形式,其中在每种情况下每个开口与以镜像相邻设置的密实设备的抽吸通道连接地放置。在这方面,两个抽吸插件借助枢转支架保持在它们在承载板上的工作位置。承载板附加在相邻设置的抽吸圆筒之间并且附接至虹吸管。
在操作中,现在已经发现污染物(例如飞扬的纤维)会停留在抽吸圆筒的环形净空间内。因此为了密实处理附加在抽吸圆筒的圆周上的开口也会被堵塞,从而损害密实处理。换句话说,为了保持纤维材料的压实质量,需要频繁地清洁抽吸圆筒。这样继而降低了生产率,尤其是如果出于清洁目的而必须频繁停止纺纱机。使用每隔一定时间引导经过纺纱位置的移动圆筒风机不能消除这个问题。由圆筒风机发出到抽吸圆筒上的压缩空气实际上可以对抽吸圆筒上的纤维材料的压实具有负面作用,因为圆筒风机会在抽吸圆筒内形成不受控的气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给自己设定的任务为避免已知实施例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提出了一种用于相邻牵伸系统单元(双牵伸系统)的抽吸圆筒的覆盖设备,该设备附接在相邻的抽吸圆筒之间并且由覆盖元件构成,覆盖元件彼此相对地设置并且与联接板连接,所述元件在每种情况下与所述抽吸圆筒的环形开口相对地放置,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开口,所述环形开口在每种情况下保持邻近抽吸插件。用语“至少部分地覆盖”可以表示覆盖超过50%的剩余环形开口,优选地覆盖超过75%。换句话说,应该将仅由伸到抽吸圆筒内部的抽吸插件中断的剩余环形开口的覆盖程度选择成这样大以便能够完成所述的任务。
这样,能够利用一个覆盖设备同时覆盖双牵伸系统的相邻抽吸圆筒的双方的环形开口,并且能够至少部分地将环形净空间密封在抽吸圆筒内以免于接触环境。通过所提出的覆盖设备甚至能够容易且快速地改进现有的纺纱机。因为抽吸圆筒在操作期间旋转,并且覆盖设备固定在恰当位置,所以在覆盖元件和抽吸圆筒之间必须设置微小的距离。然而,这个距离是极小的,以便覆盖元件和抽吸圆筒在操作期间不接触。
此外还提出,以有利的方式,覆盖元件由互相连接以便枢转的至少两个局部段构成,其共同枢转轴线垂直于覆盖元件的表面延伸,所述覆盖元件与所述抽吸圆筒的环形开口相对地放置。
这样,简化了覆盖设备的组装,尤其如果当沿着抽吸圆筒的圆周方向观察时,待覆盖的环形区域在180度上延伸。换句话说,可以将借助于枢转轴线互相连接的局部元件用作和附接作为单个覆盖设备。这样,尤其简化了对已经安装的纺纱机的改进并且该改进需要消耗的时间很少。此外,为了清洁抽吸圆筒的内部,可以仅将局部段的其中一个枢转离开它的位置,而不需要将整个覆盖设备去除。
此外,提出了局部段借助弹性可动部件互相连接。这样,枢转轴线的区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构造并且不需要任何附加的部件。
如果这里使用的枢转位置或弹性可动部件由塑料构成,那么枢转运动性可以通过减小部件的厚度来实现。
此外,提出了一种覆盖设备,其中覆盖元件由弧形环状元件构成,所述环状元件具有弧形内侧,弧形内侧在处于120°到180°之间的圆周角上延伸,并且至少一个联接板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沿着径向方向伸到覆盖元件之间的缝隙中,该保持部在其自由端处具有弧形部,该弧形部的内表面部分地包围纵向轴的圆周表面,其中保持部的内表面和弧形覆盖元件的内侧在每种情况下形成绕着纵向轴的圆周表面的抱合角,抱合角大于180°(优选地在185°到240°之间)。这样,能够将覆盖设备构造为一体并且允许简单的组装。换句话说,通过其自由端伸到覆盖元件之间的缝隙中的保持部在组装期间能够弹性地移动离开一定量,以便通过将覆盖元件设置到纵向轴上,能够使用很少的压力消耗以简单的方式将覆盖元件在纵向轴上固定就位。因为保持部的弧形部和覆盖元件的弧形内表面一起绕着所述轴的抱合超过180°,所以覆盖设备在其已经设置在纵向轴上之后可靠地保持在纵向轴上。
为了将覆盖设备附接在纺纱机上,提出了将保持部件附加在覆盖元件上和/或联接板上。
在这方面,如进一步提出的那样,例如,保持部件可以由附加在覆盖元件(92,93)的外表面(AF)的一端处的凸轮(95,96)构成,该凸轮在每种情况下伸到抽吸圆筒(9,9a)的开口(OE)中。
这样,能够将覆盖设备附加在抽吸圆筒之间的第一中间位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枢转从该位置枢转到操作位置。并且,覆盖设备可以借助于提出的凸轮从工作位置移动到该中间位置,为了清洁所述圆筒,在该中间位置它仅借助于所述凸轮保持为在抽吸圆筒之间自由地枢转。换句话说,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在抽吸圆筒的必需的清洁周期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完全拆卸覆盖设备。
如果覆盖元件和联接板由塑料制成,那么这是有利的。这样,整个覆盖设备例如可以由单个注塑部件生产。在提出的覆盖设备的两件式构造的情况下,当使用注塑方法时还可以整合枢转位置。为了监控抽吸圆筒的内部的污染程度,如果塑料是至少部分透明的,那么这是有利的。
一方面为了避免飞扬的纤维堆积在覆盖设备上,并且为了将覆盖设备分别在与抽吸圆筒或与纵向轴的可能接触位置处的磨损保持为最小,进一步提出了塑料是抗静电的和/或具有低摩擦表面。
利用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将更详细地示出和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带抽吸单元的抽吸圆筒的环锭纺纱机的牵伸系统单元的示意侧视图,
图2为根据图1的X的局部视图,其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抽吸圆筒、以及盖,
图3a为附接到抽吸设备的抽吸单元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3b为用于附接根据图3a的抽吸单元的承载板,
图3c为根据图3a和图3b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侧视图示出的抽吸设备,
图4为根据图2的A-A的剖视图,
图4a为根据图5的B的细节图,
图5为根据图4的Y的局部视图,
图6为根据图7的M的局部视图,
图7为根据图2的A-A的剖视图,其具有附加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8为根据图7的覆盖元件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未示出的纺纱机(例如,环锭纺纱机)的(互相邻接设置的多个牵伸系统装置的)牵伸系统单元1,其中在本示例中,牵伸系统单元由三对罗拉构成。这些由引入罗拉对2、3和随后的中心罗拉对5、6形成。从未示出的粗纱卷筒拉出的预备纱线F(粗纱)借助引入罗拉2、3传送至牵伸系统单元1。当与引入罗拉2、3的加捻速度相比时,中心罗拉5、6的加捻速度稍微增加,从而在该罗拉对之间产生粗纱F的解捻牵伸。小输送带11、12在每种情况下被引导围绕中心罗拉5、6,该输送带保持在恰当位置,在它们如图所示绕着未以任何细节示出的滚筒的位置。在离开中心罗拉5、6之间的夹持线Z1之后,解捻牵伸的粗纱F通过小输送带11、12的支撑而传送至输出罗拉对8、9的夹持点Z2。输出罗拉8、9显示出的速度明显比中心罗拉5、6大,其中粗纱F的主要牵伸发生在夹持点Z1和Z2之间。总体上,罗拉3、6、9直接与未以任何细节示出的驱动器直接连接,而罗拉2、5和8在压力下分别位于罗拉3、6和9上,并且借助摩擦由它们驱动。
在本示例中,输出罗拉9构造为从动抽吸圆筒,其附加在纵向轴10上并且在其中心区域设置有穿孔,即在整个圆周上延伸的开口O,如尤其可以在图2中的X的视图中所见。如示意性所示,抽吸单元50以静止方式附加在抽吸圆筒9内。抽吸单元50在与抽吸圆筒9的内表面IF的相对侧上具有示意性示出的抽吸开口51,该开口沿着密实区域V延伸并且借助示意性示出的抽吸通道54和虹吸管62与局部真空源P相连接地放置。如图2所示,虹吸管62具有两个分支62a和62b,它们具有开口63、64,开口63、64在组装状态下位于抽吸通道54、54a的开口55、55a的对面。该实施例是用于通常布置,其中具有相继抽吸设备的两个牵伸系统单元互相对称地设置。在这方面,具有分支62a、62b的共同虹吸管62设置在相邻的抽吸圆筒9、9a之间。为了简明,在图2中省略了引入罗拉2、3和中心罗拉5、6以及罗拉8和14。
密实区域V由抽吸圆筒9的外表面AF和附加在抽吸圆筒9的圆周处的空气引导元件16的下表面限制。关于这种抽吸开口S的构造和布置的更详细信息可以从例如EP-2 161 356 A1获得。
在密实区域V后面设置了加捻止动副罗拉14,其与抽吸圆筒9一起形成夹持线D。在这方面,夹持线D形成加捻止动间隙,纤维材料沿着传输方向FS以由具有钢领和钢丝圈的未示出环锭纺纱机给予的捻度的密实纱线FK的形式从所述间隙穿过,并且在那里缠绕到管上。
在图3a、图3b、图3c中,详细地示出了附接到机器中的可互换抽吸单元50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3a示出了抽吸单元50,图3b示出了承载板61,以及图3c示出了当沿着图3a的箭头C的方向观察时插入到承载板61中的抽吸单元50的侧视图。抽吸圆筒9未示出。
图3a示出了具有以虚线示出的由抽吸开口51形成的抽吸区域53和抽吸空气通道54的抽吸单元50,该通道始于抽吸开口51并且止于也由虚线示出的用于连接到虹吸管62的分支62a的开口63(图2)的连接开口55。还示出了一对滑轨57、58,其提供来与构造成与它们对应的滑槽59、60(图3b)接合。
图3b进一步示出了承载板61,其形成在虹吸管62上(图3c)。虹吸管62在其端部构造为Y分支管(图2),并且因此在其分支62a、62b的端部处具有两个虹吸管开口63、64。这样,在图2所示的布置中,两个抽吸单元50、50a可以直接与虹吸管62联接。
相似地,承载板61构造成借助隔板65容纳两个抽吸单元50、50a,隔板65将设置在虹吸管62前方的空间分为两个腔66、67。 
腔66在后部由抽吸开口63限定并且在侧面由承载板61的边缘68以及由隔板65限定。边缘68和隔板65具有突出部69、70,突出部69、70与承载板61的底部区域71的对应部分一起形成用于抽吸单元50的滑轨57、58(图3a)的滑槽72、73。腔67在后部由抽吸开口64限定并且在侧面由承载板61的边缘74以及由隔板65限定。边缘74和隔板65具有突出部75、76,突出部75、76与承载板61的底部区域71的对应部分一起形成用于另一个抽吸单元的滑轨的滑槽77、78,为了附图清楚,另一个抽吸单元在此没有示出。
图3c以沿着图3a的箭头C的方向的侧视图示出了带有其边缘68(其具有突出部69)及其底部区域67的承载板61、带有分支62a的虹吸管62、以及带有其开口51的抽吸单元50、抽吸通道54、以及连接开口55,连接开口55与虹吸管62的分支62a的虹吸管开口63相对设置。再次,被覆盖的轮廓用虚线示出。
根据图3c抽吸单元50可以从其操作位置去除,因为它在箭头82的方向上沿着底部区域71逆时针移位,直到其滑轨57、58由滑槽72、73从强制引导释放。此后,抽吸单元50可以相对于底部区域71侧向移位,在底部区域它处在虹吸管62的端部前方的空间中的更换位置90,更换位置90在图3b中用点线表示。在图3a中由两个双箭头80描述了抽吸单元50的运动方向(强制引导期间的运动对应于根据箭头82和81的运动(自由运动部分))。
抽吸单元50(以及又一抽吸单元50a,为了图3a至图3c的清楚在此未示出)的更换位置90的区域再次用点线示出,并且当虹吸管设备根据意图插入到抽吸圆筒中时(图2)位于抽吸圆筒9和9a之间的区域中。
在最终结果中,滑槽72、73与相关滑轨57、58一起形成机械式引导器,优选地为仅允许抽吸单元50运动的强制引导器,其以这样的方式确定在虹吸管62的分支62a的虹吸管开口63和抽吸单元50的连接开口55之间的联接运动的最后部分:该联接运动基本上在两个开口55、63没有直接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地侧向偏移的情况下发生。
在图2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3a至图3b中描述的实施例示出在操作中的安装位置,其中抽吸单元50、50a通过支架20保持在该位置。
支架20安装在附接到承载板61的联接板18上,以便于绕着轴线21枢转。如可以从图4的A-A的剖视图中所看到的那样,向下伸出的翼部27附加到支架20,通过该翼部安装成绕着轴线21枢转。如示意性所示,支架具有距离其枢转轴线21一定距离的两个L形开口,两个L形联接板24通过该开口伸出,其中在每种情况下这些联接板的其中一个附接到每个示例中的抽吸单元50、50a。
在这方面,在每种情况下,联接板24附接在抽吸单元50、50a的从抽吸圆筒9、9a伸出的端部40上。在支架20的位于枢转轴线21相对侧的端部上,支架具有向下朝向的联接板25,并且在自由端具有突出部25a。该突出部25a在图4所示的锁定位置接合在承载板61的下面,并且将支架20锁定在该位置。因为支架20和联接板25大体上由塑料制成,所以当支架从用虚线示出的开放位置向如图所示的锁定位置运动时,联接板25即突出部25a能够弹性地移开。
旋转的抽吸圆筒9、9a和固定的支架20之间的侧向距离保持为较小,并且必须仅为这样大以便在支架和抽吸圆筒之间不发生接触。绝不允许将其选择为太大,以便避免飞扬的纤维穿透到抽吸插件和抽吸圆筒的内表面IF之间的间隙。
还为了密封在抽吸圆筒面向外侧的朝向表面SF的区域中抽吸插件和抽吸圆筒的内表面IF之间还没有由支架20覆盖的间隙,为了防止飞扬的纤维穿透到该区域中,附加的盖30设置和附接在两个抽吸圆筒之间。在每种情况下盖30的朝向抽吸圆筒9、9a的侧面距离抽吸圆筒9、9a的朝向表面SF、SFa微小距离地延伸。这个距离也不允许超过某个尺寸,以便防止飞扬的纤维穿透到抽吸圆筒的朝向表面SF、SFa的区域的间隙中,抽吸插件50、50a从该间隙伸出。借助盖30和借助支架20的密封尤其示出在图4的A-A的剖面图中。盖借助示意性示出的联接板32、33分别附接到虹吸管62的分支62a或62b。
如图2所示,放置在支架20的侧面的对面的盖30的侧面具有较小距离,以便如果根本可能的话,在两个抽吸圆筒之间获得闭合表面。该闭合表面由支架20和盖30的表面形成。
如果在操作期间飞扬的纤维聚集在闭合表面上,那么它们可以以相对简单的方式借助间隔地引导经过所述表面的清洁设备(例如,“圆筒风机”)被去除,且没有残留。
在每种情况下抽吸插件50、50a上方的区域由支架20和盖30覆盖,从而在每种情况下防止飞扬的纤维穿透到该区域中的抽吸圆筒的内部。
对于环形开口OE在每种情况下没有被抽吸插件50、50a和具有盖30的相关支架20覆盖或占据的剩余区域,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覆盖设备42。如可以从图2和图5示意性地见到的那样,覆盖设备42插入在抽吸圆筒9、9a的朝向表面SF、SFa之间。覆盖设备42由通过枢转位置46互相连接的两个局部段43、44构成。如果局部段由塑料制成(例如,使用注塑工艺),那么枢转位置46可以由厚度减小的枢转元件47构成,其也由塑料制成并且与两个局部段43、44的注塑同时产生。
如图4所示在环形开口OE的主要部分上延伸的第一局部段43具有覆盖元件84和86,所述覆盖元件互相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联接板R1和R2互相连接。并且,两个翼部37、38也附接到联接板R1;在每种情况下,这两个翼部37、38具有弧形凹部39,覆盖设备42在其一端借助弧形凹部39附接到虹吸管62。这尤其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图4和图5中。在这方面,翼部37、38具有一定弹性,其允许当在组装覆盖设备期间将两个翼部37、38推到虹吸管62上方时的弹性逸出运动,直到虹吸管实现与弧形凹部39的接触从而形成锁定位置。为了也沿着虹吸管62的纵向方向并且因此也相对于轴10的圆周区域精确地定位覆盖设备,如图4示意性所示,例如在虹吸管上附加销D,翼部37、38在销D之间被引导,。当然,多个其他实施例是可能的,以便提供覆盖设备42相对于抽吸圆筒9、9a的加捻轴线DA的精确固定。
借助枢转元件47与第一局部段43连接的第二局部段44具有覆盖元件84和86,所述覆盖元件也互相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联接板R3和R4互相连接。就如同覆盖元件86和87,覆盖元件84和85在共同平面内延伸,并且在每种情况下以微小的距离S1与环形开口OE相对地放置。
借助于在成形覆盖元件84、85、86和87时的对应构造,位于抽吸插件50、50a的区域外部的环形开口OE在每种情况下几乎完全由覆盖元件覆盖。因此,在每种情况下位于抽吸插件50、50a外部的抽吸圆筒9、9a的环形内部IR在每种情况下几乎被完全密封而不受外界影响。这样,一方面污染抽吸圆筒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保护抽吸插件50、50a的抽吸开口51、52的区域免于不受控制的气流。如可以在图4和图4a的放大局部视图中见到的那样,局部段44可以借助局部区域绕着枢转位置46枢转到用虚线表示的下部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够借助手动干预或利用帮助去除可能停留在抽吸圆筒的内部IR中的任何污染物。虽然附加了覆盖设备和其他盖,但是这些污染物也可以以减少的量和以较大的间隔出现,尤其因为在每种情况下不可能完全密封所述内部,并且,例如在每种情况下污染物也可以通过存在于抽吸圆筒的圆周处的开口O穿透。
覆盖设备42,即枢转的第二局部段44的自由端,通过联接板35保持在其转入位置。联接板35附接到枢转支架20并且与局部段44的联接板R4平行地延伸。在局部段44的锁定位置,支架20处于在图4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它还将两个抽吸插件50、50a在它们的工作位置固定就位。在这方面,联接板35接合在局部段44的联接板R4的后面并且将其保持在该位置。
在图6至图8中更详细示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与根据图4的示例相反,覆盖设备42可以制成为一体。
如对图4的示例的描述,通过联接板35也将覆盖元件42锁定在操作位置,联接板35附加到枢转支架20并且接合在覆盖设备42的联接板R5后面。由于这个原因,将不会更详细地进行讨论,并且参考图4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所示实施例中,覆盖设备42也由互相以平行的距离设置的两个覆盖元件92和93构成,其通过联接板R5至R7互相连接。保持部H附接到中心位于两个覆盖元件92、93之间的联接板R7,该保持部在它朝向轴10的内表面KR上具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在其自由端H1具有半径r2。在这方面,半径r2比轴10的半径rw大一个较小的量。覆盖元件92和93的具有半径r1的弧形内侧TR在等于或小于180°的角α上延伸。半径r1也比轴10的半径rw大一个极小的量,并且基本上与半径r2对应。
因为如图7和图8的侧视图中所示弧形内表面KR在覆盖元件92和93的弧形内侧TR的后面,所以这些一起形成在轴10的圆周表面UW上的接触表面,当沿着轴10的圆周方向观察时,该接触表面在例如225°的角β上延伸。这样,在如图7所示的操作位置,覆盖设备42保持在其在轴10上的位置。
在弧形内表面TR之后,在每种情况下,覆盖元件92和93的内表面分别一直延伸到覆盖元件92和93相应的一端98或99。所述直线与弧形内表面TR相切地延伸。在覆盖元件92、93的端部98、99处,凸轮95和96分别附加在它们的外表面AF上,所述凸轮在安装状态下(操作位置)(图6)通过开口OE伸到抽吸圆筒的内部IR。为了组装覆盖设备42,将支架20提升到图7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随后,覆盖设备通过凸轮95、96悬吊在抽吸圆筒9、9a之间。然后,在以小量的力将覆盖元件92、93及保持部H推到轴10上的情况下,覆盖设备沿着轴10的方向移位。在这个过程期间,保持部H的圆形部H1沿着径向方向朝向轴10柔性地移动离开,并且随后返回到它的原始位置(图7)。为了将覆盖设备42最终锁定在其操作位置,将支架20向下折叠,直到它位于图7中所示的在支架35和联接板R5上方的位置。
关于图4和图7的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覆盖程度的唯一区别是保留在图7中虹吸管62(或者它的分支62a、62b)的端部下面的开口OE的部分,其没有由覆盖元件92、93的端部98、99覆盖。因为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已经由虹吸管62的分支62a、62b覆盖,所以这样对于密封抽吸圆筒9、9a的内部没有负面影响。
为了可视地监控在抽吸圆筒9、9a的内部IR的污染程度,可以用透明塑料生产可以作为注塑部件制成一体的的覆盖设备。
如果需要清洁抽吸圆筒9、9a的内部IR,则通过提升支架20来解除覆盖元件42的锁定。在保持部的自由端H1沿着径向方向朝向轴10柔性地移动离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小量的力将覆盖元件拉离轴10。覆盖设备42借助仍然伸到开口OE中的凸轮95、96保持在抽吸圆筒9、9a之间,并且能够保持自由地悬吊在抽吸圆筒之间,在清洁过程期间保持在该位置;它可以快速地从该位置返回其操作位置。当然,如果需要,覆盖元件也可以完全去除用于清洁处理。因为支架20上升,所以在每种情况下,在该位置抽吸插件50、50a也可以从抽吸圆筒去除用于清洁。这样,能够实现快速的清洁处理,并且同时,还能够使覆盖元件简单且可靠地返回到其操作位置。为了将固定的覆盖元件42相对于旋转的抽吸圆筒的磨损保持为最小,而使用具有低摩擦表面的塑料。这个涉及在操作期间在覆盖设备42与密实设备的旋转部件之间的可能接触位置。
如果使用的塑料还具有抗静电特性,那么不会有由于静电电荷而使飞扬的纤维积聚在覆盖设备上的风险。
通过附加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覆盖设备,能够显著地增大清洁抽吸圆筒的时间间隔。

Claims (11)

1.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相邻牵伸系统单元(1)的密实设备的抽吸圆筒(9,9a)的覆盖设备(42),其中所述抽吸圆筒(9,9a)共轴地设置在纵向轴(10)上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在它们的轴向地互相距离一定距离的相对侧上具有环形开口(OE),在每种情况下与抽吸源(P)连接的抽吸插件(50,50a)在每种情况下通过该开口伸到所述抽吸圆筒的内部(IR),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设备(42)附接在相邻的所述抽吸圆筒(9,9a)之间并且由覆盖元件(84,85,86,87,92,93)构成,所述覆盖元件彼此相对地设置并且与联接板(R1,R2,R3,R4,R5,R6,R7)连接,所述元件与所述抽吸圆筒(9,9a)的所述环形开口(OE)相对地放置,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环形开口,所述环形开口在每种情况下保持邻近所述抽吸插件(50,50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设备(42)由互相连接以便于枢转的至少两个局部段(43,44)构成,它们的共同枢转轴线(46)垂直于所述覆盖元件(84,85,86,87)的表面延伸,所述覆盖元件与所述抽吸圆筒(9,9a)的所述环形开口(OE)相对地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段(43,44)借助弹性可动部件(47)彼此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可动部件(47)由具有减小厚度的塑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元件由具有弧形内侧(TR)的弧形元件(92,93)构成,所述弧形内侧在处于120°到180°之间的圆周角(α)上延伸,并且所述联接板(R5,R6,R7)的至少一个具有保持部(H),所述保持部沿着径向方向伸入到所述覆盖元件之间的缝隙中,该保持部在其自由端处具有弧形部(H1),其内表面(KR)部分地环绕所述纵向轴(10)的圆周表面(UW),其中所述保持部(H)的所述内表面(KR)和所述弧形覆盖元件(92,93)的所述内侧(TR)在每种情况下形成绕着所述纵向轴(10)的所述圆周表面(UW)的抱合角(β),该抱合角大于180°。
6.如权利要求1到5任意一项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保持部件(37,38,95,96)附加在所述覆盖元件(84,85,86,87,92,93)上和/或所述联接板(R1,R2,R3,R4,R5,R6,R7)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由附加在所述覆盖元件(92,93)的外表面(AF)的一端处的凸轮(95,96)构成,所述凸轮在每种情况下伸到所述抽吸圆筒(9,9a)的所述开口(OE)中。
8.如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元件(84,85,86,87,92,93)和所述联接板(R1,R2,R3,R4,R5,R6,R7)由塑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是至少部分透明的。
10.如权利要求8到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覆盖设备(42),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是抗静电的和/或具有低摩擦表面。
11.一种纺纱机,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覆盖设备(42)。
CN201210017084.0A 2011-01-20 2012-01-19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Active CN102605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H1012011A CH704373A2 (de) 2011-01-20 2011-01-20 Abdeckvorrichtung für Saugtrommeln von Verdichtungsvorrichtungen, sowie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Abdeckvorrichtung.
CH00101/11 2011-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5488A true CN102605488A (zh) 2012-07-25
CN102605488B CN102605488B (zh) 2016-03-30

Family

ID=46523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7084.0A Active CN102605488B (zh) 2011-01-20 2012-01-19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05488B (zh)
CH (1) CH704373A2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3654B1 (en) * 1998-08-10 2001-07-24 Fritz Stahlecker Arrangement for a ring spinning machine for condensing a fiber str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DE10030500A1 (de) * 2000-06-21 2002-01-03 Rieter Ag Maschf Spinnmaschine mit Verdichtungeinrichtung
DE10104803A1 (de) * 2001-01-29 2002-08-01 Stahlecker Fritz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ielzahl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r Spinnstellen
WO2003010372A2 (de) * 2001-07-25 2003-02-0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Einrichtung zum reinigen von verdichtungszonen in streckwerken
JP2004076247A (ja) * 2002-08-15 2004-03-11 Mas Fab Rieter Ag リング精紡機を運転する方法及びリング精紡機
CN1936130A (zh) * 2005-09-20 2007-03-28 里特机械公司 牵伸机的抽吸提取装置
CN101195939A (zh) * 2006-12-09 2008-06-11 里特机械公司 带有集棉装置的纺纱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3654B1 (en) * 1998-08-10 2001-07-24 Fritz Stahlecker Arrangement for a ring spinning machine for condensing a fiber str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DE10030500A1 (de) * 2000-06-21 2002-01-03 Rieter Ag Maschf Spinnmaschine mit Verdichtungeinrichtung
DE10104803A1 (de) * 2001-01-29 2002-08-01 Stahlecker Fritz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ielzahl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r Spinnstellen
CN1831224A (zh) * 2001-01-29 2006-09-13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
WO2003010372A2 (de) * 2001-07-25 2003-02-0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Einrichtung zum reinigen von verdichtungszonen in streckwerken
JP2004076247A (ja) * 2002-08-15 2004-03-11 Mas Fab Rieter Ag リング精紡機を運転する方法及びリング精紡機
CN1936130A (zh) * 2005-09-20 2007-03-28 里特机械公司 牵伸机的抽吸提取装置
CN101195939A (zh) * 2006-12-09 2008-06-11 里特机械公司 带有集棉装置的纺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H704373A2 (de) 2012-07-31
CN102605488B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27098A1 (en) Carrier Element for a Compaction Device
US9228277B2 (en) Drive device for a compaction device on a spinning machine
CN102811926B (zh) 用于在气动式物料搬运系统中搬运物料的方法和设备
CN103221593A (zh) 具有压缩装置的纺纱机
CN205662643U (zh) 压实装置
US10030324B2 (en) Spinning machine compaction apparatus with suction drum
CN103687985B (zh) 具有压实装置的纺纱机
US9051142B2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individual flat, bendable objects from the underside of a stack of such objects
CN102605488A (zh) 具有密实设备的纺纱机
CN102691148B (zh) 纺纱机的具有集聚设备的牵伸装置
US9850090B2 (en) Drum intermediate storage device for a textile machine
CN202830293U (zh) 纺纱机的压实设备
CN104302818A (zh) 用于纺纱机上的紧密模块的紧固器件
CN1247843C (zh) 用于压实在纺纱机中拉伸出的纺织纤维束的装置
CN1696367B (zh) 用于将自动接头机连接到纺织机的连接通道的方法
CN103147181A (zh) 纺纱机上的抽吸设备
CN103917707A (zh) 用于纺纱编织设备的折叠拉伸单元
US20210156052A1 (en) Multiple Nozzle Connection of a Textile Machine, and Textile Machine
CN111465728B (zh) 用于纺纱机的具有集聚机构的牵伸装置
CN202576717U (zh) 抽出装置及其罩盖元件
CN210529119U (zh) 开棉机
CN113373558B (zh) 护环和具有护环的驱动装置
CN106544764B (zh) 用于压实设备的清洁装置
CN103987883B (zh) 按照Heilmann原理的精梳机
EP1643021B1 (en)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a web of fibres from a car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