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3645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3645A
CN102593645A CN201110446330XA CN201110446330A CN102593645A CN 102593645 A CN102593645 A CN 102593645A CN 201110446330X A CN201110446330X A CN 201110446330XA CN 201110446330 A CN201110446330 A CN 201110446330A CN 102593645 A CN102593645 A CN 102593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er
arm
housing
arm portion
pl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63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3645B (zh
Inventor
平石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3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3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3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3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01R13/4365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01R13/4368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目的是使连接器小型化。保持器(40)包括悬臂形的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通过完全锁定臂部与壳体(10)的突出部(20)的接触来防止保持器在部分锁定位置(1P)处朝着完全锁定位置(2P)的移动。在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朝着部分锁定臂部弹性变形。完全锁定臂部和部分锁定臂部分别包括作为变形抑制部的接触部(52)和接收部(47),用于当完全锁定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完全锁定臂部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布No.2005-123029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用以安装到该壳体中的保持器,端子接头将插入该壳体中,其中安装在该壳体中的保持器可在用以允许端子接头的插入和收回的部分锁定位置与用以保持所插入的端子接头的完全锁定位置之间移动。该保持器形成有大致平行于移动方向延伸并彼此并置的部分锁定臂部和完全锁定臂部,并且这些臂之间的空间用作变形空间,各臂部弹性变形到该变形空间中。
在保持器处在部分锁定位置的状态中,部分锁定臂部与壳体接合,从而防止保持器在与朝着完全锁定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而完全锁定臂部固定成与壳体的突出部接触以防止保持器朝着完全锁定位置的移动。另外,在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移动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与该突出部相干涉而朝着部分锁定臂部弹性变形。当保持器到达完全锁定位置时,该完全锁定臂部弹性回复以与该突出部接合,由此保持器固定在完全锁定位置处。
由于该连接器通过预先将保持器固定在部分锁定位置处并在端子接头插入之后将保持器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而组装,所以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和部分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相连以防止保持器向完全锁定位置的无意移动。如果完全锁定臂部以这种方式被在两端处支撑,则与仅在一端处支撑的完全锁定臂部相比,能够提高完全锁定臂部的抗弯刚度,由此完全锁定臂部的弹性变形变得更加困难并且能够避免保持器向完全锁定位置的无意移动。
然而,当完全锁定臂部在两端处支撑时,完全锁定臂部的刚度变得非常高。因而,如果完全锁定臂部短,则在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可能超过其弹性极限地塑性变形。因此,为避免塑性变形,需要将完全锁定臂部制造得更长并且必须相应增加在壳体中的用于保持器的容纳空间。由此这导致壳体的扩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要使连接器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壳体,至少一个端子接头将至少部分地插入该壳体中;以及
保持器,所述保持器用以安装到该壳体或安装在该壳体中;
其中:
所安装的保持器可在用以允许端子接头的插入和收回的第一位置与用以保持所插入的端子接头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该保持器形成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悬臂方式在与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隔开;
当保持器处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臂部与壳体的接合来防止保持器在与朝着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第二臂部与壳体的突出部的接触来防止保持器朝着第二位置的移动;以及
在将保持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朝着第一臂部弹性变形,而当保持器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臂部至少部分地弹性回复并与突出部接合以将保持器固定在第二位置处。
在将保持器从第一位置移动或移位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臂部接近第一臂部以使变形抑制部彼此接触,由此第二臂部在两端处明显得到支撑并且其抗弯刚度提高。由于这抑制第二臂部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防止保持器向第二位置的无意移动。
如果第二臂部的延伸端部连接到第一臂部,则在与突出部相干涉时,第二臂部的最大位移部是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因而,为避免第二臂部的塑性变形,需要将第二臂部制造得更长。相反地,在本发明中,即使第二臂部仅在一端处得到支撑,也能够提高第二臂部的抗弯刚度。因而,与被在两端处支撑的第二臂部相比,能够缩短第二臂部的长度。
根据具体实施例,第二臂部和第一臂部包括变形抑制部,所述变形抑制部用于当第二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第二臂部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根据又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接头将插入该壳体中;以及保持器,其用以安装到该壳体中;其中安装在壳体中的保持器可在用以允许端子接头的插入和收回的部分锁定位置与用以保持所插入的端子接头的完全锁定位置之间移动;该保持器形成有部分锁定臂部和完全锁定臂部,该部分锁定臂部和完全锁定臂部以悬臂方式在与从部分锁定位置到完全锁定位置的移动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隔开;当保持器处在部分锁定位置时,通过部分锁定臂部和壳体的接合来防止保持器在与朝着完全锁定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完全锁定臂部与壳体的突出部的接触来防止保持器朝着完全锁定位置的移动;在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朝着部分锁定臂部弹性变形,而当保持器到达完全锁定位置时,完全锁定臂部弹性回复并与突出部接合以将保持器固定在完全锁定位置处;并且完全锁定臂部和部分锁定臂部包括变形抑制部,所述变形抑制部用于当完全锁定臂部与突出部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完全锁定臂部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在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接近部分锁定臂部以使变形抑制部彼此接触,由此完全锁定臂部明显在两端处得到支撑并且其抗弯刚度提高。由于这抑制完全锁定臂部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防止保持器向完全锁定位置的无意移动。
如果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连接到部分锁定臂部,则在与突出部相干涉时,完全锁定臂部的最大位移部是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因而,为避免完全锁定臂部的塑性变形,需要将完全锁定臂部制造得更长。相反地,在本发明中,即使完全锁定臂部仅在一端处得到支撑,也能够提高完全锁定臂部的抗弯刚度。因而,与在两端处得到支撑的完全锁定臂部相比,能够缩短完全锁定臂部的长度。
具体地,第二臂部形成有与突出部相干涉的干涉部。
进一步具体地,变形抑制部布置在沿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从干涉部移位的位置处。
再进一步具体地,完全锁定臂部形成有与突出部相干涉的干涉部;并且变形抑制部布置在沿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方向从干涉部移位的位置处。
在将保持器从第二位置(完全锁定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部分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在干涉部与突出部相干涉并且第二臂部(完全锁定臂部)开始弹性变形之后,变形抑制部彼此接触以明显提高第二臂部(完全锁定臂部)的抗弯刚度。此后,由于干涉部和突出部的干涉,第二臂部(完全锁定臂部)进一步弹性变形。
具体地,突出部的前表面用作相对于保持器组装到壳体中的组装方向倾斜的第一锁定表面,和/或其中突出部的后表面用作相对于组装方向倾斜的第二锁定表面。
具体地,干涉部的前表面用作相对于保持器的组装方向倾斜的第二接触表面,和/或其中干涉部的后表面用作相对于保持器的组装方向倾斜的第一接触表面。
进一步具体地,均相对于保持器的组装方向倾斜的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二表面形成防止保持器的返回的半锁定结构。
具体地,保持部的前表面用作相对于保持器的组装方向倾斜的组装引导表面和/或其中保持部的后表面用作大致垂直于保持器的组装方向的保持接触表面。
具体地,保持器组装到壳体中的组装方向大致与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中的插入方向相反。
具体地,当保持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臂部的第二接触表面从后面与壳体的第二锁定表面形成接触,由此防止保持器朝着第一位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在阅读了下文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实施例是单独描述的,但是其单一特征可组合到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截面,
图2是显示保持器在第一连接器中组装在部分锁定位置处的状态的截面,
图3是保持器的平面图,
图4是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5是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6是显示保持器固定在部分锁定位置处的状态的截面,
图7是显示将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的过程的截面,
图8是显示保持器固定在完全锁定位置处的状态的截面,以及
图9是显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截面。
附图标记列表
F...第一连接器(连接器)
10...壳体
20...突出部
30...阴性端子接头(端子接头)
40...保持器
43...部分锁定臂部
47...接收部(部分锁定臂部的变形抑制部)
48...完全锁定臂部
48E...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
49...干涉部
52...接触部(完全锁定臂部的变形抑制部)
53...变形空间(部分锁定臂部与完全锁定臂部之间的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图1到图9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图9显示了第一连接器F(作为一特定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M的连接状态。该第一连接器F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特别是大致块状的)壳体10,一个或多个、特别地多个用以至少部分地插入该壳体10中的阴性端子接头30(作为一特定端子接头),以及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用于保持一个或多个、特别地多个所插入的阴性端子接头30的保持器40。
以悬臂方式向后(同与第二连接器M的连接方向CD大致相反的方向)延伸的锁定臂11沿壳体10的外或上表面形成。锁定突起12形成在锁定臂11的外或上表面上。锁定突起12形成有锁定表面13和滑动表面14,该锁定表面13大致向后面向(或大致垂直于连接方向CD布置),而该滑动表面14相对于与第二连接器M的连接方向CD倾斜。特别地对滑动表面14实施镜面抛光,从而与锁定臂11的外表面的除滑动表面14之外的区域相比减小表面粗糙度。
第二连接器M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端子固定部6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大致从该端子固定部60向前突出的插座61以及一个或多个用以安装到端子固定部60中的阳性端子接头(未示出)。向插座61内部(向下)突出的锁定突起62形成在插座61的上壁部或侧壁部处。相对于两个连接器F、M的连接方向CD倾斜的引导倾斜表面63形成在锁定突起62的突出端面(下端面)上。特别地引导倾斜表面63的表面粗糙度高于镜面抛光的滑动表面14。
在连接两个连接器F、M的过程中,随着壳体10至少部分地进入插座61并且锁定突起12的滑动表面14与引导倾斜表面63滑动接触,锁定臂11向下(朝着壳体10的外或上表面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此期间,在滑动表面14与引导倾斜表面63之间产生由锁定臂11的弹性回复力导致的滑动阻力。然而,由于在该实施例中特别对滑动表面14实施了镜面抛光,所以滑动表面14与引导倾斜表面63(锁定突起62)之间的滑动阻力减小,从而改进了连接操作性。当两个连接器F、M大致到达正确的连接状态时,锁定突起12已经过锁定突起62,由此锁定臂11至少部分地弹性回复,锁定突起12的锁定表面13与锁定突起62接合并且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F、M通过该锁定动作彼此不可分地锁定。
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一个或多个、特别地多个端子容纳腔15以一个或多个层或级、特别地以上和下两层形成在第一连接器F的壳体10中,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阴性端子接头30至少部分地从插入侧、特别地大致从后面插入所述端子容纳腔15中。(特别地大致以悬臂方式向前延伸的)锁定矛16沿特别位于上层中的每个端子容纳腔15中的侧壁或上壁或者在该侧壁或上壁处形成,而(特别地大致以悬臂方式向前延伸的)锁定矛16沿特别位于下层中的每个端子容纳腔15中的侧壁或下壁或者在该侧壁或下壁处形成。在将阴性端子接头30从后面插入特别位于上层中的端子容纳腔15中的过程中,由于与阴性端子接头30的干涉,锁定矛16向外或向上弹性变形(至少部分地进入下文将描述的上层中的第一容纳部18中)。在将阴性端子接头30从后面插入特别位于下层中的端子容纳腔15中的过程中,由于与阴性端子接头30的干涉,锁定矛16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至少部分地进入下文将描述的下层中的第一容纳部18中)。当阴性端子接头30大致插入到如图1中所示的正确位置时,锁定矛16至少部分地弹性回复以与阴性端子接头30接合,由此阴性端子接头30得以固定和保持,从而防止其向后移动(也称为部分锁定)。
壳体10形成有容纳空间17,该容纳空间17特别地在壳体10的前端表面中开口以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安装方向MD上安装的、特别地从前面插入的保持器40。如图1和图2中所示,容纳空间17包括上层中的大致面向上层中的锁定矛16的上表面的第一容纳部18、下层中的大致面向下层中的锁定矛16的下表面的第一容纳部18、以及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壳体10的大致中央或中间部中的第二容纳部19(参见图6到图8),或由它们组成。此外上和下两个第一容纳部18具有作为变形空间的功能,用于允许锁定矛16在与阴性端子接头30脱离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
如图6到图8中所示,突出部20形成在第二容纳部19的内壁面的一个侧表面上,而保持部23形成在另一侧表面上。突出部20和保持部23特别地大致布置在同一高度处(或者沿保持器40的安装方向MD或连接方向CD的位置)并朝着彼此突出。突出部20的前表面用作相对于前后方向(与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平行的方向)倾斜的部分锁定表面21(作为特定的第一锁定表面),而其后表面用作相对于前后方向(与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平行的方向)倾斜的完全锁定表面22(作为特定的第二锁定表面)。保持部23的前表面用作相对于前后方向(与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平行的方向)倾斜的组装引导表面24,而其后表面用作大致垂直于前后方向(与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平行的方向)的保持接触表面25。注意的是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特别地大致与阴性端子接头30在前后方向上插入壳体10中的插入方向相反。
如图3到图5中所示,保持器40包括特别地大致横向长板形式的主体41,一个或多个、特别地多个(特别地大致板状的)变形限制部42,大致以悬臂方式从主体41(的特别地后表面)突出以便大致对应于第二容纳部19的部分锁定臂部43(作为特定的第一臂部),以及同样大致以悬臂方式从主体41(的特别地后表面)突出以便大致对应于第二容纳部19的完全锁定臂部48(作为特定的第二臂部),所述抑制部42从该主体41的后表面(的特别地上端和/或下端)突出并对应于各自端子容纳腔15(第一容纳部18)的一个或多个锁定矛16。
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的突出方向特别地均与保持器40组装或安装至或到壳体10中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大致相同。另外,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特别地大致布置在同一高度处(即,与突出部20和锁定突起44对应的高度)和/或在横向方向上(与保持器40进入壳体10中的组装方向MD大致垂直的方向)并置,而变形空间53形成在部分锁定臂部43与完全锁定臂部48之间。该变形空间53是用于允许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的弹性变形的空间。
部分锁定臂部43可利用基端部(连接到主体41的前端部)作为支撑点在横向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53。当部分锁定臂部43弹性变形时,部分锁定臂部43的位移在延伸端部43E(后端部)处最大化。完全锁定臂部48可利用基端部(连接到主体41的前端部)作为支撑点在横向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便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53。当完全锁定臂部48弹性变形时,完全锁定臂部48的位移在延伸端部48E(后端部)处最大化。
如图3、6到8中所示,部分锁定臂部43的延伸端部43E形成有从其特别与面向完全锁定臂部48的侧表面大致相对的侧表面突出的锁定突起44。锁定突起44的前表面用作大致垂直于保持器40的组装或安装方向MD的保持表面45,而其后表面用作相对于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的组装倾斜表面46。在部分锁定臂部43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位于面向完全锁定臂部48的侧表面上的延伸端部43E特别地用作接收部47(作为该部分锁定臂部的特定变形抑制部)。
从完全锁定臂部48的特别与面向部分锁定臂部43的侧表面大致相对的侧表面突出的干涉部49形成在完全锁定臂部48的比延伸端部43E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处。干涉部49的前表面特别地用作相对于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的完全锁定接触表面50,和/或其后表面特别地用作相对于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的部分锁定接触表面51。在完全锁定臂部48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位于面向部分锁定臂部43的侧表面上的延伸端部48E特别地用作接触部52(作为该完全锁定臂部的特定变形抑制部)。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的功能进行描述。在组装第一连接器F时,首先将保持器40沿组装或安装方向MD、特别地大致从前面组装至壳体10或组装到壳体10中,并将保持器40定位或固定在部分锁定位置1P(作为特定的第一位置,例如参见图2和图6)处。在组装中,将一个或多个变形限制部42至少部分地插入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第一容纳部18中,并将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至少部分地插入第二容纳部19中。在该组装过程中,部分锁定臂部43的锁定突起44的组装倾斜表面46与壳体10的保持部23的组装引导表面24滑动接触,并因此,部分锁定臂部43弹性变形以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53。当保持器40到达部分锁定位置1P时,锁定突起44已经经过保持部23。因而,部分锁定臂部43至少部分地弹性回复,部分锁定臂部43的保持表面45与保持部23的保持接触表面25接合,并特别地通过该锁定作用防止保持器40的向前分离移动。
当保持器40到达部分锁定位置1P时,完全锁定臂部48的干涉部49的部分锁定接触表面51与部分锁定表面21接触或接近地面向(或邻近)部分锁定表面21,由此限制保持器40从部分锁定位置1P被向后(向后面)推动。由于这些部分锁定接触表面51和部分锁定表面21特别地相对于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所以通过半锁定结构防止保持器40的该运动。据此,保持器40特别地固定在部分锁定位置1P。另外,当保持器40处在部分锁定位置1P处时,变形限制部42特别地大致从锁定矛16的前端(延伸端)向前缩回,如图2中所示,由此锁定矛16的弹性变形是可能的。在将保持器40组装在部分锁定位置1P处之后,将一个或多个阴性端子接头30至少部分地插入各端子容纳腔15中。所插入的阴性端子接头30特别地通过锁定矛16的初级锁定作用固定和保持。
在阴性端子接头30的插入完成之后,部分锁定位置1P处的保持器40向后移回到完全锁定位置2P(作为特定的第二位置)。当保持器40移动到该完全锁定位置2P时,变形限制部42深深地插入到第一容纳部18中的面向锁定矛16的位置,如图1中所示,并通过变形限制部42防止锁定矛16在远离阴性端子接头30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阴性端子接头30通过保持器40的次级锁定作用和锁定矛16的初级锁定作用可靠地保持和锁定。
在将保持器40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48的干涉部49与壳体10的突出部20相干涉并且完全锁定臂部48的部分锁定接触表面51和壳体10的部分锁定表面21相干涉,由此完全锁定臂部48弹性变形以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53(以靠近部分锁定臂部43)(参见图7)。在干涉部49和突出部20彼此干涉时,完全锁定臂部48的接触部52与部分锁定臂部43的接收部47形成接触,并通过该接触,防止完全锁定臂部48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并且完全锁定臂部48特别地支撑在前和后两个位置处,即支撑在基端部(前端部)和后端部(延伸端部48E)处以明显提高完全锁定臂部48的抗弯刚度。
因而,要在该状态中使保持器40朝着完全锁定位置2P前进,更强的操作力(推力)是必须的。此后,随着保持器40被移位或推动,在完全锁定臂部48的增加的弹性变形程度的情况下,干涉部49和突出部20大致彼此滑动接触。当保持器40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时,完全锁定臂部48的完全锁定接触表面50特别地从后面与壳体10的完全锁定表面22接触,如图8中所示,由此防止保持器40朝着部分锁定位置1P的移动(返回)。由于完全锁定接触表面50和完全锁定表面22均相对于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所以通过半锁定结构防止了保持器40的返回。当保持器40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时,第一连接器F的组装完成。
该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F使得保持器40包括(特别地大致悬臂形的)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并且在部分锁定位置1P处,特别地通过完全锁定臂部48与壳体10的突出部20的接触防止保持器40朝着完全锁定位置2P的移动。另外,在将保持器40从部分锁定位置1P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48与突出部20相干涉以朝着部分锁定臂部43弹性变形。完全锁定臂部48和部分锁定臂部43特别地分别形成有作为变形抑制部的接触部52和接收部47,用于当完全锁定臂部48与突出部20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完全锁定臂部48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因此,当诸如由于来自前面的外物的干涉而导致未预期的推力作用于固定在部分锁定位置1P处的保持器40上时,完全锁定臂部48的接触部52与部分锁定臂部43的接收部47在保持器40到达完全锁定位置2P之前形成接触,由此完全锁定臂部48的抗弯刚度明显提高,并且在该时间点处,防止保持器40朝着完全锁定位置2P的任何进一步地推动。
该实施例的效果如下。如果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连接到部分锁定臂部,则在与突出部相干涉时,完全锁定臂部的最大位移部是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因而,为避免完全锁定臂部的塑性变形,需要将完全锁定臂部在延伸方向上制造得更长。相反地,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完全锁定臂部48仅在一端处得到支撑,但是完全锁定臂部48的抗弯刚度得到了提高。因此,与上述在两端处得到支撑的完全锁定臂部相比,能够缩短完全锁定臂部48的长度,并由此,第一连接器F能够得以小型化。
因此,为了允许连接器的小型化,保持器40包括(特别地大致悬臂形的)部分锁定臂部43和完全锁定臂部48。通过完全锁定臂部48与壳体10的突出部20的接触来防止保持器40在部分锁定位置1P(第一位置)处朝着完全锁定位置2P(第二位置)的移动。在将保持器40从部分锁定位置1P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的过程中,完全锁定臂部48与突出部20相干涉以朝着部分锁定臂部43弹性变形。完全锁定臂部48和部分锁定臂部43分别包括作为变形抑制部的接触部52和接收部47,用于当完全锁定臂部48与突出部20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完全锁定臂部48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尽管在上文的实施例中将在将保持器移动到部分锁定位置时不需要解锁操作的半锁定结构用作用于将该保持器固定在完全锁定位置处的装置,但是保持器可通过在将该保持器移动到部分锁定位置时需要解锁操作的锁定结构来固定在完全锁定位置处。
(2)尽管在上文的实施例中变形抑制部布置在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上,但是它可以布置在比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位置处。
(3)尽管在上文的实施例中与突出部相干涉的干涉部布置在完全锁定臂部的比延伸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侧,而变形抑制部布置在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上,但是该变形抑制部可比干涉部更靠近基端侧地布置。在该情形中,干涉部可布置在完全锁定臂部的延伸端部上。
(4)尽管在上文的实施例中保持器从部分锁定位置到完全锁定位置的移动方向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反,但是它可以是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
(5)尽管在上文的实施例中端子接头直接通过防止锁定矛的弹性变形的保持器保持,但是它们可通过保持器与端子接头的直接接触而保持。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F),包括:
壳体(10),至少一个端子接头(30)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壳体(10)中;以及
保持器(40),所述保持器(40)能够安装至所述壳体(10)或安装到所述壳体(10)中;
其中:
安装后的所述保持器(40)能够在允许所述端子接头(30)插入和收回的第一位置(1P)以及对插入后的所述端子接头(30)进行保持的第二位置(2P)之间移动;
所述保持器(40)形成有第一臂部(43)和第二臂部(48),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以悬臂方式延伸,且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保持器(40)从所述第一位置(1P)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P)的移动方向(MD)大致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彼此隔开;
当所述保持器(4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1P)时,通过所述第一臂部(43)与所述壳体(10)的接合来防止所述保持器(40)在与朝着所述第二位置(2P)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二臂部(48)与所述壳体(10)的突出部(20)的接触来防止所述保持器(40)朝着所述第二位置(2P)的移动;并且
在所述保持器(40)从所述第一位置(1P)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P)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臂部(48)与所述突出部(20)相干涉,从而朝着所述第一臂部(43)弹性变形;当所述保持器(40)到达所述第二位置(2P)时,所述第二臂部(48)至少部分地弹性回复,并与所述突出部(20)接合,以将所述保持器(40)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2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臂部(48)和所述第一臂部(43)包括变形抑制部(47,52),所述变形抑制部用于:当所述第二臂部(48)与所述突出部(20)相干涉而弹性变形时,所述变形抑制部通过彼此接触来抑制所述第二臂部(48)的任何进一步的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臂部(48)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20)相干涉的干涉部(4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变形抑制部(52)布置在沿着所述第二臂部(48)的延伸方向离开所述干涉部(49)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中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部(20)的前表面用作第一锁定表面(21),所述第一锁定表面相对于所述保持器(40)组装到所述壳体(10)中的组装方向(MD)倾斜;和/或所述突出部(20)的后表面用作第二锁定表面(22),所述第二锁定表面相对于所述组装方向(MD)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干涉部(49)的前表面用作第二接触表面(50),所述第二接触表面相对于所述保持器(40)的所述组装方向(MD)倾斜;和/或所述干涉部(49)的后表面用作第一接触表面(51),所述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所述保持器(40)的所述组装方向(MD)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相对于所述保持器(40)的组装方向(MD)倾斜的所述第二接触表面(50)和所述第二锁定表面(22)形成防止所述保持器(40)返回的半锁定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中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持部(23)的前表面用作组装引导表面(24),所述组装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保持器(40)的所述组装方向(MD)倾斜;和/或所述壳体(10)的保持部(23)的后表面用作保持接触表面(25),所述保持接触表面大致垂直于所述保持器(40)的所述组装方向(MD)。
9.根据权利要求中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持器(40)组装到所述壳体(10)中的所述组装方向(MD)大致与所述端子接头(30)插入到所述壳体(10)中的插入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中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所述保持器(40)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P)时,所述第二臂部(48)的第二接触表面(50)从后面与所述壳体(10)的所述第二锁定表面(22)相接触,由此防止所述保持器(40)朝着所述第一位置(1P)的移动。
CN201110446330.XA 2011-01-17 2011-12-28 连接器 Active CN102593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7026 2011-01-17
JP2011007026A JP5598346B2 (ja) 2011-01-17 2011-01-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3645A true CN102593645A (zh) 2012-07-18
CN102593645B CN102593645B (zh) 2014-11-26

Family

ID=45093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6330.XA Active CN102593645B (zh) 2011-01-17 2011-12-2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77280B1 (zh)
JP (1) JP5598346B2 (zh)
CN (1) CN102593645B (zh)
IN (1) IN2012DE0008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9671A (zh) * 2015-05-19 2016-11-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755922A (zh) * 2019-03-28 2020-10-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CN114080734A (zh) * 2019-07-18 2022-02-22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50169A (ja) * 2017-09-12 2019-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4678720B (zh) * 2022-03-21 2023-09-2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664A (en) * 1995-04-17 1998-06-23 Yazaki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detecting half-insertion of a terminal for a connector
US20030199206A1 (en) * 2002-04-23 2003-10-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607699A (zh) * 2003-10-16 2005-04-20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N161019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7377B2 (ja) * 1994-06-03 1999-06-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3365315B2 (ja) * 1998-07-21 2003-01-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135059B2 (ja) * 1998-10-26 2001-02-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664A (en) * 1995-04-17 1998-06-23 Yazaki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detecting half-insertion of a terminal for a connector
US20030199206A1 (en) * 2002-04-23 2003-10-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607699A (zh) * 2003-10-16 2005-04-20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N1610191A (zh) * 2003-10-16 2005-04-27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9671A (zh) * 2015-05-19 2016-11-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169671B (zh) * 2015-05-19 2018-03-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755922A (zh) * 2019-03-28 2020-10-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CN111755922B (zh) * 2019-03-28 2021-10-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CN114080734A (zh) * 2019-07-18 2022-02-22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
CN114080734B (zh) * 2019-07-18 2024-05-2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7280B1 (en) 2016-09-28
JP2012150918A (ja) 2012-08-09
EP2477280A1 (en) 2012-07-18
JP5598346B2 (ja) 2014-10-01
CN102593645B (zh) 2014-11-26
IN2012DE00085A (zh) 2015-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0784B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US8708739B2 (en) Connector
CN102593645B (zh) 连接器
EP1701417B1 (en) A joint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CN101114742B (zh) 连接器和装配连接器的方法
EP1923962B1 (en) A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eassembling it
CN100568629C (zh) 连接器
CN102738631B (zh) 连接器
JP3415140B1 (ja) コネクタ
CN102957022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8032B (zh) 连接器
CN103650250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2623830A (zh) 连接器
US20070054537A1 (en) Connector with a shorting terminal
JP5012072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CN101335405B (zh) 短路端子、连接器以及其组装方法
EP2325950B1 (en) A connector
JP2004247227A (ja) コネクタ、治具及び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端子抜き方法
CN101414714B (zh) 连接器
JP2006202536A (ja) コネクタ
JP2009110701A (ja) コネクタ
JP3755433B2 (ja) コネクタ
JP4076590B2 (ja) 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
JP2011018567A (ja) コネクタ
JP7320183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