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4657B - 纱线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4657B
CN102574657B CN201080044103.8A CN201080044103A CN102574657B CN 102574657 B CN102574657 B CN 102574657B CN 201080044103 A CN201080044103 A CN 201080044103A CN 102574657 B CN102574657 B CN 1025746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extile
unwinding
endless member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41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4657A (zh
Inventor
木野义浩
福田功
曾根善太
今村裕司
平尾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4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4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4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4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22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ballooning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Forwarding And Stor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Unwind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能够抑制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的气圈的扩大,并使该纺织纱线的毛刺倒伏。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端部成为越靠近上端侧的部分其直径越小的圆曲面形状的曲面部(65),在曲面部(65)上配置有环状部件(66)。环状部件(66)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构成,是外周和内周的半径的差比厚度大的薄板状的环状部件,其内周侧端部沿曲面部(65)弹性变形,由此,在其全周范围内与曲面部(65)面接触。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在通过曲面部(65)和环状部件(66)之间后被向卷绕部输送,由此,被曲面部(65)和环状部件(66)夹持。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具有:从喂纱纱管对纱线进行退绕的喂纱部;将退绕的纱线卷绕成卷装的卷绕部;配置在喂纱部和卷绕部之间、在发生断纱时、在检测出纱疵时、在没有喂纱纱管的纱线时等进行接纱的接纱部;配置在接纱部和卷绕部之间的、用于蓄留纱线的空间(Vessel)。
而且,在该卷绕装置中,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临时在纱线蓄留部的上述空间蓄留,卷绕部将蓄留在该空间中的纱线引出并卷绕在卷装上,由此,在通过接纱部进行接纱期间,也能够通过卷绕部继续纱线的卷绕。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331462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空间内所蓄留的纱线可能会发生缠绕。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考虑到,代替用于蓄留纱线的上述空间,而设置通过对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缠绕而蓄留纱线的纱线蓄留部,对缠绕在纱线蓄留部上的纱线进行退绕,从而在卷绕部中卷绕在卷装上。
但是,该情况下,在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纱线时,由于纱线膨胀而产生气圈,若该气圈较大地扩张,则可能会产生纱线的张力发生变动、纱线与纱线卷绕装置的某部分接触等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在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作为单独的卷装进行卷绕的情况下,在将纱线卷绕在卷装上之前,优选使纱线的毛刺倒伏。而且,纱线边横动边进行卷绕,但为了横动能够可靠地进行,优选在卷绕时对纱线赋予张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能够防止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纱线时产生的气圈较大地扩大。
第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喂纱纱管退绕纺织纱线的喂纱部;将该纺织纱线卷绕成卷装的卷绕部;设在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卷绕纺织纱线并进行蓄留的纱线蓄留部;与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向所述卷绕部侧退绕的纺织纱线接触从而限制气圈的气圈限制部。
根据本技术方案,从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卷绕部侧输送的纺织纱线通过与气圈限制部接触而限制气圈,所以,能够防止因气圈的扩张而导致退绕张力增大。
第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限制部与因纺织纱线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向所述卷绕部侧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接触,由此,对该纺织纱线赋予阻力。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抑制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纺织纱线时产生的气圈较大地扩大,能够防止气圈扩大从而与机台主体等其他的部件接触的情况。
第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限制部由以包围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的方式配置的环状部件构成。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气圈限制部由以包围从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卷绕部输送的纺织纱线的方式配置的环状部件构成,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气圈的扩大。
第四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以与所述纱线蓄留部接触的方式配置,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被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纱线蓄留部夹持。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被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部件和纱线蓄留部夹持,所以,能够使从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卷绕部输送的纺织纱线的毛刺倒伏,并且,能够赋予该纺织纱线张力。
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由橡胶材料构成。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环状部件由容易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构成,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环状部件的安装、更换等。
第六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四或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所述纱线蓄留部接触,由此,其至少一部分在全周范围内与所述纱线蓄留部面接触。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环状部件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纱线蓄留部接触,所以,至少其一部分在全周范围内与纱线蓄留部面接触,所以,能够可靠地使被环状部件和纱线蓄留部夹持的纺织纱线的毛刺倒伏。
第七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六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退绕侧的端部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所述纱线蓄留部趋向所述卷绕部侧而朝向其中心缩小的圆曲面的圆曲面形状,所述环状部件是外周和内周的半径的差比厚度大的环状部件,外周和内周之间的部分以沿成为所述纱线蓄留部的圆曲面状的部分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成为圆曲面状的部分面接触。
根据本技术方案,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退绕侧的端部成为圆曲面形状,环状部件是外周和内周的半径的差比厚度大的环状部件,外周和内周之间的部分以沿纱线蓄留部的成为圆曲面形状的部分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与纱线蓄留部面接触,所以,环状部件与纱线蓄留部面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使从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的毛刺可靠地倒伏。
第八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具有通过旋转而卷绕纺织纱线并进行蓄留的旋转蓄留卷筒,所述环状部件是直径比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小的部件,在拉伸的状态下被卷绕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上。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直径比旋转蓄留卷筒小、且由橡胶材料构成的环状部件被拉伸的状态下被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上,所以,旋转蓄留卷筒和环状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能够防止旋转蓄留卷筒和环状部件相摩擦而导致环状部件被磨耗。
第九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八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与卷绕有所述环状部件的部分相比靠近纺织纱线的退绕侧的部分上,设有越靠近所述退绕侧其直径变得越大的扩大部。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环状部件卡定在扩大部上,由此,能够防止环状部件被退绕的纺织纱线拉伸而从旋转蓄留卷筒脱落的情况。
第十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在从所述纱线蓄留部离开间隔的位置上,以对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所述卷绕部输送的纺织纱线进行包围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环状部件配置在从纱线蓄留部离开间隔的位置上,所以,在纱线挂绕时容易通过环状部件和纱线蓄留部之间,另外,在环状部件和纱线蓄留部之间难以滞留纺织纱线的飞花。
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十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成为越靠近所述卷绕部侧的部分其直径变得越小的中空三棱锥形。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环状部件为中空三棱锥形,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气圈的扩大。
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一~第十一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在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进行纺织纱线的接纱的接纱部;对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卷绕动作及由所述接纱部进行的接纱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由所述接纱部进行的接纱和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卷绕同时地进行。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使纺织纱线向卷绕部的卷绕完全不中断地进行接纱。
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第一~第十二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喂纱部上设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使覆盖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限制部件与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连动地下降,由此对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喂纱纱管和卷绕部之间配置纱线蓄留部从而遮断纱线的张力传递,由此,能够防止因卷绕部的横动变动导致的张力变动向喂纱纱管的退绕张力部分传递。而且,由于在喂纱纱管上安装退绕辅助装置,所以,能够稳定地进行从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所以,能够防止断纱进而能够加快从喂纱纱管的退绕速度。由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管的退绕效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从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卷绕部侧输送的纺织纱线通过与气圈限制部接触而限制气圈,所以,能够防止因气圈的扩大导致退绕张力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蓄存器的主视图。
图3(a)是设在纱线蓄留卷筒上的环状部件的俯视图,图3(b)是使其弹性变形前的状态下的、环状部件的轴向剖视图,图3(c)是使其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的、环状部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卷绕单元的电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蓄存器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开始纺织纱线的引出时的图。
图7是表示纺织纱线的引出结束时的图。
图8是表示纺织纱线的纱疵的引出的图。
图9是通常卷绕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10是断纱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11是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
图12是纱线切断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13是纱管更换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14是变形例1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15是变形例2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16是变形例3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17是变形例4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18是变形例5的与图2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申请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装置。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使图1所示的卷绕单元2(纱线卷绕装置)沿纸面左右方向以例如60纺锤等多数并列地构成。
各卷绕单元2作为主要的构成具有:从喂纱纱管B对纺织纱线Y进行退绕并供给的喂纱部3;能够检测出从该喂纱部3供给的纺织纱线Y的纱疵的纱线清纱器4;将该纺织纱线Y卷绕成卷装P的卷绕部5;接纱部6,设在喂纱部3和卷绕部5之间,在上述喂纱纱管B进行纱管更换时、当通过纱线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断纱时,对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和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进行接纱。而且,在各卷绕单元2中,在接纱部6和卷绕部5之间设有蓄存器7(纱线蓄留部),该蓄存器7以在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也能够通过卷绕部5继续纺织纱线Y的卷绕的方式,能够在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期间对由卷绕部5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纺织纱线Y进行蓄留。图1中示出了支承卷绕单元2的上述各构成零件的框架8,在该框架8中收容有用于控制各构成物品的控制部9(同时参照图4。)。
上述的喂纱部3由以下部件构成:从未图示的纱库接收喂纱纱管B,以适宜的姿势支承该喂纱纱管B的柱10;对从喂纱纱管B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用于检测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和接纱部6之间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的纱线触针12。该纱线触针12与上述的控制部9电连接,在不能检测出纺织纱线Y时,向控制部9发送空纱管信号。
上述的纱线清纱器4是检测纺织纱线Y的粗节以及异物等的纱疵的装置,能够选择以下方式中的某一种,即通过将纺织纱线Y的质量与基准值进行比较,来检测纱疵的静电容量式;通过将纺织纱线Y的直径与基准值进行比较来检测纱疵的光电式。该纱线清纱器4具有纱疵运算部4b,该纱疵运算部4b基于由上述静电容量式或光电式所检测的检测结果(例如,输出电压值等)对纺织纱线Y的纱疵的长度和粗细进行运算。而且,在纱线清纱器4上附设有用于切断纺织纱线Y的切割器4a。切割器4a在从纱线清纱器4接收到纱线切断信号后立即切断纺织纱线Y。通过该构成,当纱线清纱器4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纱疵后,纱疵运算部4b开始对该纱疵持续的长度进行累计计算,并且,运算并取得该纱疵的粗细。纱线清纱器4根据各种观点对纱疵运算部4b的运算结果(纱疵的长度及粗细)进行综合评价,当判断为上述运算结果在操作者另外设定的评价基准范围外的情况下,向切割器4a发送纱线切断信号,由此切断纺织纱线Y,并且,将纱疵检测信号向控制部9发送。在该纱疵检测信号中包含有纱疵运算部4b累计计算的纱疵的长度信息和基于纱疵运算部4b运算的纱疵的粗细信息所判定的纱疵的种别信息。控制部9将从纱线清纱器4取得的纱疵的长度信息和种别信息保存在RAM中。另外,上述的纱线清纱器4构成为基于纱疵运算部4b所运算的纱疵的粗细信息能够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断纱,纱线清纱器4在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断纱后向控制部9发送断纱信号。
上述的卷绕部5具有:握持卷绕纱管Bf的摇架13;使纺织纱线Y横动的横动卷筒14。上述的摇架13构成为,以在相对于卷装P的横动卷筒14成为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之间被切换的方式自由摆动,摇架13根据卷装P的卷绕粗度进行转动,由此,能够得到卷装P和横动卷筒14良好的接触状态。在上述的摇架13上设有卷装制动器15(参照图4),该卷装制动器15在卷绕纱管Bf的旋转中作用制动力,在横动卷筒14上连接有作为使横动卷筒14旋转的驱动源的横动卷筒电机16(参照图4)。这些卷装制动器15和横动卷筒电机16,如图4所示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自由地增减卷绕部5卷绕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
如图1所示,在卷绕单元2上还设有纱线端引出机构W。在上述喂纱纱管B进行纱管更换时、当通过纱线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断纱时,换言之当需要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该纱线端引出机构W将被卷入到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接纱部6侧引出。详细后述。
上述的接纱部6由以下部件构成:执行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和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的接纱作业的接纱执行部17;从纱线端引出机构W接收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并设置在接纱执行部17上的上侧中间管18;将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设置在接纱执行部17上的下侧中间管19。上述的上侧中间管18能够围绕轴18a转动地被支承,从图2所示的负压源20供给负压,在其前端形成有用于吸引纺织纱线Y的吸引口18b。而且,在该吸引口18b上设有省略图示的夹持部18c,该夹持部18c通过封闭吸引口18b而对被吸引口18b吸入的纺织纱线Y进行夹持。而且,作为使该上侧中间管18转动的驱动源的上管电机21(参照图4)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使上侧中间管18自由转动。同样,上述的下侧中间管19能够围绕轴19a转动地被支承,从图2所示的负压源20供给负压,在其前端形成有吸引口19b,在该吸引口19b上设有夹持部19c。而且,作为使该下侧中间管19转动的驱动源的下管电机22(参照图4)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使下侧中间管19自由地转动。另外,在接纱执行部17上设有作为用于执行接纱的驱动源的连接电机23,该连接电机23(参照图4)也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自由地开始由接纱执行部17进行的接纱作业。
如图1所示,在纱线触针12和接纱部6之间,设有用于对纺织纱线Y赋予所希望的张力的门式张力器24,在蓄存器7和卷绕部5之间,从纺织纱线Y的上游到下游,按顺序设有用于对纺织纱线Y赋予所希望的张力的门式张力器25、对纺织纱线Y涂蜡的上蜡装置26。
在以上的构成中,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纺织纱线Y按顺序经由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纱线触针12、门式张力器24、纱线清纱器4而蓄留在蓄存器7中,另外,蓄留在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按顺序经由门式张力器25、上蜡装置26,并边通过横动卷筒14横动边通过卷绕部5作为卷装P被卷绕。而且,在上述喂纱纱管B进行纱管更换时、在通过纱线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断纱时,从蓄存器7观察,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临时卷入蓄存器7,在之后接纱时,通过前述的纱线端引出机构W,被卷入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向接纱部6侧引出。
下面,边参照图2边详细说明蓄存器7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蓄存器7作为主要的构成具有:在外周上卷绕有纺织纱线Y的纱线蓄留卷筒27;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纺织纱线Y通过的纱线路径28、且能够围绕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旋转,用于在该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对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进行引导的卷绕臂29;使该卷绕臂29围绕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旋转的卷绕臂电机30。
上述的纱线蓄留卷筒27具有:喂纱部3侧(图2的下侧)的第一端31;卷绕部5侧(图2的上侧)的第二端32,纱线蓄留卷筒27作为从该第一端31到第二端32外周前端变细的筒体构成,在该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与轴C平行延伸的槽33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详细地说,如图5(a)所示,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中的第一端31侧即下端部34的倾斜α被设定为比上述第二端32侧即上端部35的倾斜β大。具体来说,下端部34的倾斜α相对于轴C在2~60°之间平缓地变化,上端部35的倾斜β被设定为相对于轴C为2°,下端部34和上端部35平滑地连接。而且,如图2所示,上述的纱线蓄留卷筒27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被支承在卷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的前端(上端),通过磁铁38和磁铁40之间的磁性的结合力,限制纱线蓄留卷筒27相对于卷绕臂电机30的旋转,其中,磁铁38粘接在固定于该纱线蓄留卷筒27的第一端31侧的第一磁铁支承体37上,磁铁40粘接在设于卷绕臂电机30上的第二磁铁支承体39上。
另外,包含第二端32的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端部(纺织纱线Y的退绕侧的端部)成为越靠近其上端侧其直径越小的、成为圆曲面形状(具有随着趋向卷绕部5侧、向其中心缩小的圆曲面的圆曲面形状)的曲面部65。曲面部65上配置有环状部件66。环状部件66,如图3(a)、图3(b)所示,内周和外周的半径的差R比厚度D大,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薄板状的环状部件。另外,环状部件66的外周侧端部被固定在大致圆环状的固定工具67上,如图3(c)所示,在外周侧端部被固定工具67向下方压入的状态下,环状部件66被配置在曲面部65上。由此,环状部件66的内周侧端部(外周和内周之间的部分)沿曲面部65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其全周范围内与曲面部65面接触。而且,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通过环状部件66和曲面部65之间,并向卷绕部5输送。另外,固定工具67在图3(c)所示的将环状部件66的外周侧端部向下方压入的位置上被固定在卷绕单元2的未图示的框架等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仅环状部件66的内周侧端部与曲面部65接触,但通过固定工具67增大环状部件66的外周侧端部的压入量,由此,能够使环状部件66的外周和内周之间的部分中的更大的范围与曲面部65面接触。
上述的卷绕臂29由连结在输出轴36的外周面且从输出轴36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直线部41;和在第一磁铁支承体37上迂回并到达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下端部34附近的弯曲部42构成,在弯曲部42的前端形成有与下端部34相对的开口43。在该构成中,卷绕臂29在前述的第一磁铁支承体37和第二磁铁支承体39之间能够围绕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旋转,这样,卷绕臂29围绕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俯视时顺时针旋转,由此,被引导至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内的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更详细地说,卷绕臂29的开口43与纱线蓄留卷筒27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相对,由此,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通过卷绕臂29被向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引导,并被卷绕在此处。该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与形成在上述的输出轴36的内部的流路44连通。另外,在夹持输出轴36与卷绕臂29相对的一侧设有与输出轴36一体形成的平衡器45。
卷绕臂电机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DC无刷电机,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自由地控制卷绕臂29的旋转速度,即作为纺织纱线Y向纱线蓄留卷筒27卷绕的纱线速度的卷绕速度Vb。
在该卷绕臂电机30的纱线清纱器4侧设有吹下喷嘴48,该吹下喷嘴48具有:与输出轴36的流路44连通的纱线流路46;向该纱线流路46开口并且从卷绕臂29侧向上侧中间管18侧倾斜地形成的吹下流路47。而且,在吹下流路47上经由连接管49和连接管50连接有压力空气源51,在连接管49和连接管50之间设有与控制部9电连接的电磁阀52。在该构成中,若控制部9打开电磁阀52、且压力空气源51的压力空气按顺序经由连接管50和连接管49、吹下流路47并向纱线流路46喷出,则在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卷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的流路44及吹下喷嘴48的纱线流路46中形成从纱线蓄留卷筒27侧向上侧中间管18侧的空气流。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在卷绕臂29的上述纱线路径28内产生从所述纱线蓄留卷筒27侧向所述接纱部6侧流动的空气流的空气流发生部X至少构成为包括:吹下喷嘴48、压力空气源51。另外,前述的纱线端引出机构W构成为包括:上述的卷绕臂29和空气流发生部X。即,纱线端引出机构W通过由空气流发生部X而形成在卷绕臂29内的空气流,吸入被蓄留在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并向接纱部6侧(喂纱部3侧)引出。详细地说,纱线端引出机构W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由空气流发生部X形成在卷绕臂29内的空气流,吸入被蓄留在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在使该吸入继续的状态下使卷绕臂29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将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经由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向接纱部6侧引出。
另外,在上述的卷绕臂电机30上设有能够检测卷绕臂29的旋转角度的旋转编码器53,该旋转编码器53与控制部9电连接。而且,旋转编码器53将与卷绕臂29的旋转角度相应的角度信号向控制部9发送。另外,在上述的吹下喷嘴48的下端设有引出传感器54,该引出传感器54能够检测出被蓄存器7卷入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实际上向接纱部6侧被引出的情况。该引出传感器54与控制部9电连接,在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接纱部6侧被引出后,将引出检测信号向控制部9发送。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出传感器54,在以卷绕单元2整体进行观察时,经由吹下喷嘴48设置在蓄存器7的卷绕臂电机30上,根据这点可以说其设在蓄存器7上。
而且,在蓄存器7上设有用于检测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的蓄留上限传感器55、蓄留下限传感器56、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这些传感器55~57被支承在用于将蓄存器7固定在框架8上的蓄存器安装框架58上,并分别如图4所示与控制部9电连接。蓄留上限传感器55被定位在:在蓄存器7的蓄留量M成为300m时,与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
这里,300m是指,在例如反复进行三次后述的接纱期间,由卷绕部5卷绕的纺织纱线Y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如后述那样,即使在进行接纱期间继续卷绕部5中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时,也难以在蓄存器7中发生纺织纱线Y的纱线缺乏的情况。
另外,蓄留下限传感器56被定位在:在蓄存器7的蓄留量M为200m时与纺织纱线Y的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同样地,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被定位在:在蓄存器7的蓄留量M成为40m时与纺织纱线Y的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在该构成中,蓄留上限传感器55在对相对的位置中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进行检测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上限信号。同样,蓄留下限传感器56在对相对的位置中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进行检测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下限信号。同样,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在对相对的位置中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进行检测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最下限信号。本实施方式中,对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进行检测的蓄留量检测部构成为包括蓄留上限传感器55、蓄留下限传感器56、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
接下来,说明卷绕单元2的控制部9的构成。即,图4所示的控制部9具有:运算处理装置即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存储有CPU执行的控制程序及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OnlyMemory);在程序执行时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上述的RAM(RandomAccessMemory)。而且,存储在ROM中的上述控制程序被CPU读入并在CPU上执行,由此,控制程序使CPU等的硬件作为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卷绕臂电机控制部61、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上管控制部64发挥作用。
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由上述的蓄留量检测部检测的蓄留量为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卷绕部5卷绕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减速。具体而言,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停止接收来自蓄留下限传感器56的蓄留量下限信号后,以不使卷装P的纱线层上产生混乱的程度平稳地使上述卷绕速度Va减速。而且,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停止接收来自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的蓄留量最下限信号后,使卷绕速度Va迅速减速,并停止由卷绕部5进行的卷绕。这样,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减少时,使卷绕速度Va减速,而且,在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变得极少时,使由卷绕部5进行的卷绕停止,由此,能够防止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缺乏于未然。
卷绕臂电机控制部61以如下方式对卷绕臂电机30进行控制,即在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将位于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向接纱部6侧引出时,使卷绕臂29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
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基于从引出传感器54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时刻的、由旋转编码器53所检测的卷绕臂29的旋转角度,对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从蓄存器7向接纱部6侧引出的纺织纱线Y的作为纱线长度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运算。即,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基于预先存储在ROM中的纱线蓄留卷筒27的直径和从引出传感器54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卷绕臂29的旋转角度,运算引出纱线长度,并将运算结果即引出纱线长度保存在RAM中。
上管控制部64对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长度和由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运算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若引出纱线长度达到纱疵长度,则在原夹持状态下使上侧中间管18旋转,将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引导并设置。
下面,参照图5~图13说明卷绕单元2的动作。
(卷绕开始时)
图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者从喂纱纱管B使纺织纱线Y退绕,并将该纺织纱线Y设置在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纱线触针12、纱线清纱器4、蓄存器7、门式张力器25、上蜡装置26上,且固定在卷绕纱管Bf上。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道如图2所示。即,操作者使纺织纱线Y依次通过引出传感器54、吹下喷嘴48的纱线流路46、输出轴36的流路44、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在该状态下,操作者在卷绕臂29的开口43侧将纺织纱线Y引出,并以例如5~20圈左右将其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并使纺织纱线Y通过纱线蓄留卷筒27(曲面部65)和环状部件66,进而将其设置在门式张力器25及上蜡装置26上。此外,图2中的纺织纱线Y,为了说明方便,画的较粗,但实际上,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总是能够蓄留600圈左右的纺织纱线Y的线束。
(通常卷绕时)
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若接通卷绕单元2的电源(S300),则控制部9以使基于卷绕部5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成为1200m/min的方式开始横动卷筒14的旋转,并且以使由蓄存器7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b成为1500m/min的方式开始卷绕臂29的旋转(S310)。这样,如图1以及图2所示,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线束从上端按顺序通过卷绕部5退绕,并通过横动卷筒14边横动边卷绕在卷装P上。
与此同时,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如图2所示通过卷绕臂29被向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下端部34引导,并且,卷绕臂29围绕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俯视顺时针旋转,由此,纺织纱线Y被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上。详细地说,如图5(a)所示,由卷绕臂29进行的纺织纱线Y1的引导位置A以与下端部34相对的方式被确定,在被引导至该引导位置A、且被卷绕在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1上,在接近纱线蓄留卷筒27的轴C的方向上产生标记F所示的卷绕力F。该卷绕力F通过与下端部34的锐角的倾斜α相配合,产生标记f1所示的作为分力的升起力f1,通过该升起力f1,纺织纱线Y1在图5(b)中如粗线箭头所示那样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从第一端31侧向第二端32侧自动地移动。因此,如图5(c)所示,即使由卷绕臂29进行的纺织纱线Y1的引导位置A以与下端部34相对的方式被固定,被引导至该引导位置A的纺织纱线Y1每次都会从第一端31侧向第二端32侧移动,所以,禁止了在该引导位置A中的纺织纱线Y1、Y0彼此的重叠,由此,能够实现纱线蓄留卷筒27上的纺织纱线Y3的顺畅的退绕。这里,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的倾斜α被设定得比第二端32侧的上端部35的倾斜β大。因此,卷绕在与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相对的引导位置A上的纺织纱线Y1,在卷绕后迅速开始向上述第二端32侧移动,并很快到达上端部35,由于倾斜变缓,所以其移动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已经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2停留在下端部34和上端部35的边界处。因此,仅残留少量升起力f1的纺织纱线Y1与该纺织纱线Y2抵接,并如图5(c)所示将纺织纱线Y2和纺织纱线Y3向第二端32侧推起,其结果为,纺织纱线Y1~Y3在所述纱线蓄留卷筒27的外周上紧密并列,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所述纱线蓄留卷筒27上的纺织纱线Y的顺畅的退绕性和高的蓄留量。
在进行从喂纱部3到卷绕部5纺织纱线Y以相关联的状态被卷绕到卷装P上的通常卷绕时,控制部9,如图9所示,确认有无接收到断纱信号(S320),确认有无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S330),确认有无接收到空纱管信号(S340),确认有无接收到蓄留量上限信号(S350)。控制部9在接收到断纱信号后(S320:YES),执行图10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25),然后,恢复到图9的控制流程图。同样,控制部9在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后(S330:YES),执行图12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35),然后,恢复到图8的控制流程图,在接收到空纱管信号后(S340:YES),执行图13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45),然后,恢复到图9的控制流程图。
另外,在卷绕开始不久,由于卷绕速度Vb上升到高于卷绕速度Va,所以,蓄存器7的蓄留量M开始增加,蓄留量M不久达到300m后,蓄留上限传感器55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上限信号。控制部9如图9所示,在从蓄留上限传感器55接收到蓄留量上限信号后(S350:YES),使卷绕速度Vb从1500m/min变更到1200m/min(S360)。由此,卷绕速度Va和卷绕速度Vb一致,蓄存器7的蓄留量M变得恒定。
(断纱时)
纺织纱线Y通过图1所示的门式张力器24发生断纱。该情况下,门式张力器24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被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成为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下端部34的外周上的状态。与此同时,纱线清纱器4检测出断纱,并向控制部9发送断纱信号。如图9所示,控制部9从纱线清纱器4接收到断纱信号后(S320:YES),执行图10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25)。即,控制部9通过公知的多任务处理技术同时执行图11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详细后述。)(S400),并首先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410)。接下来,控制部9将图6所示的电磁阀52向开状态切换,由此,如标记a及b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等中形成从纱线蓄留卷筒27侧朝向上侧中间管18侧的空气流(S420)。与此同时,控制部9通过使图5所示的上侧中间管18稍微转动而操作夹持部18c,将吸引口18b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由此,如标记c及d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上侧中间管18中形成从吸引口18b侧朝向负压源20侧的空气流(S420)。接下来,卷绕臂电机控制部61对卷绕臂电机30进行控制,以使卷绕臂29朝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沿图6中俯视逆时针方向以低速旋转(S430),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54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440:NO)。这样,存在于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卷绕臂29的开口43吸入,如图7所示,经由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等到达上侧中间管18的吸引口18b。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54,所以,引出传感器54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10所示,在从引出传感器54接收到引出检测信号后(S440:YES),控制部9在使卷绕臂29继续低速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稍微旋转而操作夹持部18c,并将吸引口18b从开放状态向封闭状态切换,同时通过夹持部18c夹持纺织纱线Y,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进一步从上向下旋转,而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向与蓄存器7相比位于喂纱部3侧的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引导(S450)。此时,通过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纺织纱线Y从蓄存器7又被引出大概60cm左右,但此时,为了不使纺织纱线Y在夹持部18c和纱线蓄留卷筒27之间发生断纱,控制部9使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与卷绕臂29的旋转同步。在通过上侧中间管18进行完将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的引导后(S450),控制部9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46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中间管19,与上侧中间管18同样地,对纱线触针12的周边存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引导。而且,在将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和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设置在接纱执行部17中后,控制部9驱动图4所示的连接电机23,使接纱执行部17执行接纱作业(S470)。而且,控制部9如图2所示使卷绕臂29开始俯视顺时针的旋转(S480),从图6的断纱状态向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恢复(S490)。此外,此时的卷绕臂29的转速以卷绕速度Vb成为1500m/min的方式被设定(S480)。
(纱疵检测时)
在进行图9所示的通常卷绕时,在从纱线清纱器4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后(S330:YES),控制部9执行图12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35)。即,控制部9通过公知的多任务处理技术同时执行图11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S500),并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530),与断纱时同样地,对电磁阀52以及上管电机21进行控制,如图6的标记a及b、c、d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纱线路径28等中形成空气流(S540)。然后,卷绕臂电机控制部61对卷绕臂电机30进行控制(S550),以使卷绕臂29朝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图6中俯视逆时针方向以低速进行旋转,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54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560:NO)。这样,下端部34上所存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卷绕臂29的开口43,并如图7所示经由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等到达上侧中间管18的吸引口18b。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54,所以,引出传感器54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12所示,在从引出传感器54接收到引出检测信号后(S560:YES),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取得从引出传感器54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由旋转编码器53检测的所述卷绕臂29的旋转角度(S570),并基于该旋转角度运算所述的引出纱线长度(S580)。而且,上管控制部64对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的长度和由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所运算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S590)。而且,上管控制部64一直待机直到引出纱线长度达到纱疵长度(S590:NO),如图8所示,达到后(S590:YES),控制部9以继续卷绕臂29的低速旋转的状态,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稍微旋转而对夹持部18c进行操作,从而将吸引口18b从开放状态向封闭状态切换,并且,通过夹持部18c夹持纺织纱线Y,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进一步从上向下旋转,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引导(S600)。图8的标记Y6所示的双点划线图示地表示了具有纱疵的纺织纱线。此时,通过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从蓄存器7再次引出大致60cm左右的纺织纱线Y,但此时,控制部9使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与卷绕臂29的旋转同步,以使纺织纱线Y在夹持部18c和纱线蓄留卷筒27之间不发生断纱。在通过上侧中间管18将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进行的引导结束后(S600),控制部9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61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中间管19与上侧中间管18同样,对纱线触针12的周边存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引导。而且,在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和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设置在接纱执行部17中后,控制部9驱动图4所示的连接电机23,并通过接纱执行部17执行接纱作业(S620)。而且,控制部9如图2所示地开始使卷绕臂29进行俯视顺时针的旋转(S630),并从图6的断纱状态向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恢复(S640)。此外,此时的卷绕臂29的转速以使卷绕速度Vb成为1500m/min的方式而被设定(S630)。
(纱管更换时)
接着,喂纱纱管B变空。该情况下,位于门式张力器24的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被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成为被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下端部34的外周上的状态。与此同时,纱线触针12向控制部9发送空纱管信号。如图9所示,控制部9在从纱线触针12接收到空纱管信号后(S340:YES),执行图13所示的控制流程图(S345)。即,控制部9通过公知的多任务处理技术同时执行图11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S700),并排出当前的喂纱纱管B,将新的喂纱纱管B装填在柱10上,并引导该喂纱纱管B的纺织纱线Y,成为能够向下侧中间管19捕捉吸引的状态(S710),在其前后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720)。接下来,控制部9与断纱时同样地,控制电磁阀52以及上管电机21,如图6的标记a及b、c、d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纱线路径28等中形成空气流(S730)。然后,卷绕臂电机控制部61控制卷绕臂电机30,以使卷绕臂29朝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图6中俯视逆时针方向以低速进行旋转(S740),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54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750:NO)。这样,存在于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卷绕臂29的开口43,并如图7所示经由卷绕臂29的纱线路径28等到达上侧中间管18的吸引口18b。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54,所以,引出传感器54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13所示,在从引出传感器54接收到引出检测信号后(S750:YES),控制部9在使卷绕臂29继续低速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稍微旋转而对夹持部18c进行操作,从而将吸引口18b从开放状态向封闭状态切换,并且,通过夹持部18c夹持纺织纱线Y,通过使上侧中间管18进一步从上向下旋转,而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引导(S760)。此时,通过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再次从蓄存器7引出大致60cm左右的纺织纱线Y,但此时,控制部9使上侧中间管18的旋转与卷绕臂29的旋转同步,以使纺织纱线Y在夹持部18c和纱线蓄留卷筒27之间不发生断纱。在通过上侧中间管18将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的引导结束后(S760),控制部9使卷绕臂29的旋转停止(S77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中间管19与上侧中间管18同样地,对纱线触针12的周边存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引导。而且,在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和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设置在接纱执行部17中后,控制部9驱动图4所示的连接电机23,并通过接纱执行部17执行接纱作业(S780)。而且,控制部9如图2所示地开始使卷绕臂29进行俯视顺时针的旋转(S790),并从图6的断纱状态向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恢复(S800)。此外,此时的卷绕臂29的转速以使卷绕速度Vb成为1500m/min的方式被设定(S790)。
下面,对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进行说明。在该控制流程图中,如图11所示,在停止从蓄留下限传感器56接收蓄留量下限信号后(S900:NO),以不在卷装P的纱线层发生混乱的程度稳定地使上述卷绕速度Va以例如每0.5秒100m/min的程度进行减速(S920),直到卷绕速度Va低于500m/min(S910:YES)。这样,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减少后,使卷绕速度Va减速,由此,能够防止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缺乏于未然。另外,当通过蓄存器7再次开始纺织纱线Y的蓄留后(S960:YES),控制部9以不在卷装P的纱线层发生混乱的程度稳定地使上述卷绕速度Va以例如每0.5秒100m/min的程度进行增速(S980),直到卷绕速度Va到达1200m/min(S970:NO)。而且,在卷绕速度Va到达1200m/min后(S970:YES),控制部9结束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图13的控制流程图(S990)。另一方面,在停止从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接收蓄留量最下限信号后(S930:NO),使卷绕速度Va迅速地以例如每0.5秒800m/min的程度减速,并使卷绕停止(S950),直到卷绕速度Va成为零(S940:YES)。该控制通过卷绕中止防止纱线缺乏。
而且,在卷绕单元2中,通过以上那样进行动作,在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也对蓄留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的纺织纱线Y进行退绕,由此,能够在卷绕部5中继续纺织纱线Y向卷装P的卷绕。即,能够不中断卷绕部5中的纺织纱线Y向卷装P的卷绕地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
这里,在蓄存器7中,通过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卷绕纺织纱线Y而蓄留有纺织纱线Y,在卷绕部5中将纺织纱线Y向卷装P上卷绕时,卷绕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的纺织纱线Y退绕并向卷绕部5输送。此时,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向纱线蓄留卷筒27的径向的外侧膨胀并产生气圈。本实施方式中的气圈是指,在纱线蓄留卷筒27和门式张力器25之间产生的纺织纱线Y的动作,是被卷出并被退绕的纺织纱线Y通过离心力而摇摆的现象。此时,假设若没有环状部件66,则气圈较大地扩张,纺织纱线Y的张力可能发生变动,而且,可能会产生纺织纱线Y与卷绕单元2的某部分接触等各种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设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端部的曲面部65上配置有环状部件66,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通过环状部件66和曲面部65之间并向卷绕部5输送,所以,因被退绕而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被环状部件66和曲面部65夹持(通过与环状部件66接触)由此,被赋予阻力。由此,抑制了气圈较大地扩张。而且,此时,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与以包围该纺织纱线Y的方式配置的环状部件66接触,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气圈的扩张。
而且,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并向卷绕部5输送的纺织纱线Y在被环状部件66和曲面部65夹持的状态下,边滚动边移动,所以,纺织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另外,此时,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构成的薄板状的环状部件66的内周侧端部沿曲面部65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其全周范围内与曲面部65面接触,所以,纺织纱线Y在被环状部件66和曲面部65夹持的状态下,边滚动边移动的距离长,纺织纱线Y的毛刺可靠地被倒伏。
另外,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由于被曲面部65和环状部件66夹持,所以,能够向被输送至卷绕部5的纺织纱线Y赋予张力。
另外,在环状部件66由橡胶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环状部件66向纱线蓄留卷筒27的安装以及环状部件66的更换等。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纱线卷绕单元2中,在喂纱纱管B和卷绕部5之间配置蓄存器7,从而遮断纱线Y的张力传递,由此,能够防止因卷绕部5的横动变动引起的张力变动向喂纱纱管B的退绕张力部分传递。而且,由于在喂纱纱管B上安装有退绕辅助装置12,所以,能够从喂纱纱管B稳定地进行纱线退绕,防止断纱,而且,能够加快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退绕速度。由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效率。
下面,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追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不过,关于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构成的、外周和内周的半径的差R比厚度D大的薄板状的环状部件66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由于其配置在曲面部65上,所以,其内周侧端部与曲面部65面接触,但不限于此。
例如,环状部件可以是由弹性材料构成的O型环等与环状部件66不同形状的环状部件。该情况下,在使环状部件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配置在曲面部65上,也能够使环状部件与曲面部65面接触。
另外,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端部的形状不限于为圆曲面形状,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另外,环状部件在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也可以与纱线蓄留卷筒27接触地配置。该情况下,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由于被纱线蓄留卷筒27和环状部件夹持,所以,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的纺织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在该纺织纱线Y上赋予有张力。
而且,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部件不限于与纱线蓄留卷筒27接触地配置。例如,在一个变形例(变形例1)中,如图14所示,代替环状部件66,配置有由金属或树脂材料等构成的O型环71(环状部件、气圈限制部),通过卷绕单元2的未图示的框架等被固定。O型环71,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方与纱线蓄留卷筒27离开间隔地配置。此外,在图14及后述的图15、图16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以轴向剖面表示O型环71以及后述的伞状部件76、81。
该情况下,在将纺织纱线Y设置在卷绕单元2上时,在使纺织纱线Y通过纱线蓄留卷筒27和O型环71之间的基础上,卷挂在门式张力器25上(向卷绕部5输送)。此时,由于O型环71配置在从纱线蓄留卷筒27离开间隔的位置,所以,能够使纺织纱线Y容易地通过纱线蓄留卷筒27和O型环71之间。而且,该情况下,因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而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与O型环71的内周面71a接触,所以,能够限制气圈。
而且,该情况下,由于O型环71和纱线蓄留卷筒27离开间隔,所以,能够防止纺织纱线Y的飞花滞留在他们之间。
另外,在另外一个变形例(变形例2)中,如图15所示,在纱线蓄留卷筒27的上方的、从纱线蓄留卷筒27离开间隔的位置上配置有伞状部件76(环状部件、气圈限制部)。伞状部件76为越靠近上方其直径变得越小的中空三棱锥形的环状部件。
该情况下,通过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由于与伞状部件76的内周面76a接触,所以,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能够限制气圈。而且,该情况下,纺织纱线Y和伞状部件76的内周面76a的接触面积由于比变形例1的纺织纱线Y和O型环71的内周面71a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在纺织纱线Y与伞状部件76接触的状态下边滚动边移动的距离长,能够可靠地限制气圈。
另外,在另外一个变形例(变形例3)中,如图16所示,代替伞状部件76(参照图15),配置有伞状部件81(环状部件、气圈限制部)。伞状部件81是与伞状部件76相比进一步延伸到上方的中空三棱锥形的环状部件,其上端位于与门式张力器24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该情况下,由于从纱线蓄留卷筒27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和伞状部件81的内周面81a的接触面积,与变形例2的纺织纱线Y和伞状部件76的内周面76a的接触面积相比进一步变大,所以,在纺织纱线Y与伞状部件81接触的状态下边滚动边移动的距离更长,能够可靠地限制气圈。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有通过在纱线蓄留卷筒27上卷绕纺织纱线Y而蓄留纺织纱线Y的蓄存器7,但蓄存器只要能够通过卷绕纺织纱线Y而蓄留纺织纱线,还可以具有其他的构成。
例如,在另外一个变形例(变形例4)中,如图17所示,代替蓄存器7而设有蓄存器161。蓄存器161具有:六根辊子171;基材172;转动板173;三个卷绕辅助部件174;与蓄存器7同样的卷绕臂29及卷绕臂电机30等。
基材172为大致圆形的板状体,经由未图示的轴承支承在卷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的前端(上端),并配置在第一磁铁支承体137的上表面。六根辊子171在基材72的上表面沿圆周配置,其下端被枢轴支承在基材172的上表面,并且其上端被支承在转动板173上。转动板173能够以卷绕臂电机30的旋转轴C为中心转动,在使转动板173转动后,支承在转动板73上的辊子171的上端移动与周向上相互相同的中心角相当的距离的量。而且,通过使转动板173转动,若使辊子171的上端沿周向移动,则辊子171沿周向倾斜。
另外,转动板173与曲面部65(参照图2)同样,成为越靠近上端侧的部分其直径变得越小的圆曲面形状,在转动板173上配置有环状部件181(气圈限制部)。环状部件181是与环状部件66(参照图2)同样的部件,其内周侧端部以沿呈圆曲面形状的转动板173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在其全周范围内与转动板173面接触。而且,从辊子171退绕的纺织纱线Y通过转动板173和环状部件181之间,并向卷绕部5输送,由此,纺织纱线Y被环状部件181和转动板173夹持。
另外,在辊子171的下表面安装有滑轮182,滑轮182经由以规定的减速比对卷绕臂电机30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的减速机177、连接在减速机177上的滑轮178a、连接在滑轮178a上的滑轮178b、连接在滑轮182上的滑轮178c及连结滑轮178b和滑轮178c的轴179而被连接在卷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上。由此,在卷绕臂电机30旋转后,其旋转经由减速机177、滑轮178a~178c及轴179传递到滑轮182,由此,安装有滑轮182的辊子旋转。
即,本实施方式中,卷绕臂电机30兼作为用于使辊子171旋转的辊子驱动电机。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全部辊子171都可以是通过卷绕臂电机30而旋转的驱动辊子,也可以仅一部分辊子171为驱动辊子,另外的辊子为从动辊子。
三个卷绕辅助部件174以包围辊子171的下端部的方式,相互隔开约120°地安装在基材172上。卷绕辅助部件174在位于相邻的辊子171之间的部分上具有用于平滑地连结辊子171的外周面的卷绕辅助面174a,辊子171的下端部和卷绕辅助面174a形成为沿周向大致连续地延伸的面。另外,卷绕辅助面174a以越靠近上方的部分越趋向径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卷绕臂电机30使卷绕臂29沿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17所示,纺织纱线Y通过卷绕臂29被引导至辊子171的下端部,并被卷绕在辊子171的下端部。
此时,辊子171相互离开间隔地配置,但如前所述,以包围辊子17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有卷绕辅助部件174,辊子171的下端部和卷绕辅助面174a形成沿周向大致连续地延伸的面,所以,纺织纱线Y跨过辊子171和卷绕辅助面174a地被卷绕。因此,能够顺畅地将纺织纱线Y卷绕在辊子171上。
另外,此时,辊子171也旋转,通过卷绕臂29而卷绕在辊子171上的纺织纱线Y通过辊子171被输送。这里,如前所述,由于辊子171沿周向倾斜,所以,被送往辊子171的纺织纱线Y向上方(输送方向)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织纱线Y通过被输送至辊子171而向上方移动,所以,施加在纺织纱线Y上的负担(摩擦力)减小。另外,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在辊子171上被输送,所以,纺织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
而且,此时,跨过辊子171的下端部及卷绕辅助部件174地被卷绕的状态的纺织纱线Y通过辊子171的旋转而向上方移动,除此之外,还沿卷绕辅助部件174的卷绕辅助面174a的倾斜向上方移动。
另外,从辊子171退绕并朝向卷绕部5的纺织纱线Y由于向外侧膨胀,所以产生气圈,但从辊子171退绕的纺织纱线Y由于被环状部件181和转动板173夹持,所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能够抑制气圈较大地扩大,并且,该纺织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而且,环状部件181的内周侧端部在其全周范围内与转动板173面接触,所以,在被环状部件181和转动板173夹持的状态下,边滚动边移动的纺织纱线Y的毛刺能够可靠地被倒伏。
另外,该情况下,从辊子171退绕的纺织纱线Y由于被转动板173和环状部件181夹持,所以,还能够可靠地相对卷绕部5输送的纺织纱线Y赋予张力。
另外,如变形例4那样,在通过将纺织纱线Y卷绕在多个辊子171上而对纺织纱线Y进行蓄留的蓄存器161中,代替配置在转动板173上的环状部件181,还可以设置与变形例1~3的O型环71以及伞状部件76、81等同样的部件。
而且,蓄存器不限于通过卷绕臂29而在纱线蓄留卷筒27或辊子171上卷绕纺织纱线Y的结构。例如,在另外一个变形例(变形例5)中,如图18所示,代替蓄存器7而设有蓄存器261。蓄存器261具有:旋转蓄留卷筒271;旋转蓄留卷筒电机272;纱线引导部件273;吹下喷嘴274;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等。
旋转蓄留卷筒271是通过旋转蓄留卷筒电机272而以轴E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卷筒,其两端部分别成为越接近相反侧的端部其直径变得越小的扩大部271a、271b,并且,扩大部271a和扩大部271b之间的部分成为其直径大致恒定的直线部271c。而且,在蓄存器261中,旋转蓄留卷筒272进行旋转,由此,直线部271c的位于扩大部271a侧的大致一半卷绕有纺织纱线Y,从而蓄留有纺织纱线Y。
另外,在直线部271c的位于扩大部271b侧的端部上卷绕有环状部件281(气圈限制部)。环状部件281由橡胶材料制成,是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的直径比直线部271c的直径小的环状部件,在被拉伸到与直线部271c大致相同直径的状态下被卷绕在直线部271c上。而且,被卷绕在直线部271c上的纺织纱线Y通过环状部件281和直线部271b之间,并在此基础上向门式张力器24输送。由此,纺织纱线Y被环状部件281和直线部271c夹持。
纱线引导部件273为沿直线状延伸的管,图18中的左上端部与扩大部271a相对地配置。由此,从喂纱部3侧移动到纱线引导部件273的纺织纱线Y通过纱线引导部件273向扩大部271a被引导。
吹下喷嘴274安装在纱线引导部件273的右端。吹下喷嘴274具有与吹下喷嘴74(参照图2)同样的构成,具有:与纱线流路46(参照图2)同样的纱线流路246;与吹下流路47(参照图2)同样经由连接管49、50连接有压力空气源51的吹下流路247。而且,纱线流路246的图中左上端部连接在纱线引导部件273的内部空间。
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是形成有纱线路径228的部件,配置在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18b和吹下喷嘴274之间。纱线路径228从位于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18b的紧上方的其下端开始大致向正上延伸,在其上端部中,向图18的左上方弯曲,其上端与纱线流路246的右下端部相对。另外,在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的下端设有纱线引出传感器54。
而且,在蓄存器261中,在通过纱线引导部件273将纺织纱线Y向扩大部271a引导后,纺织纱线Y通过旋转蓄留卷筒271的旋转而卷绕在扩大部271a上,并沿扩大部271a的斜面向右上方移动,由此,蓄留在旋转蓄留卷筒271上。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纺织纱线Y引导至扩大部271a的一点,就能够将纺织纱线Y蓄留在旋转蓄留卷筒271上,所以,纱线引导部件273只要能够将纺织纱线Y引导至扩大部271a的一点的部件即可,无论旋转蓄留卷筒271的位置以及朝向如何,都能够比较容易地配置。因此,根据卷绕单元2的空闲空间等,能够比较自由地配置旋转蓄留卷筒271。
另外,断纱时、纱疵发生时、喂纱纱管更换时,通过将电磁阀52向开放状态切换,在纱线引导部件273的内部空间、纱线路径228等中形成从旋转蓄留卷筒271侧朝向上纱线引导管18侧的空气流,并且,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271向与纺织纱线Y的卷绕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旋转蓄留卷筒271上所存在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纱线引导部件273的开口,并经由纱线路径228等向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18b引出。
这里,如前所述,纱线引导部件273由于将纺织纱线Y引导至扩大部271a,所以,从纱线引导部件273向旋转蓄留卷筒271引导的纺织纱线Y的移动方向涉及到旋转蓄留卷筒271的轴向而成为从其右上端侧向左下端侧的方向。因此,向扩大部271a引导的纺织纱线Y通过从纱线引导部件273向旋转蓄留卷筒271移动时的惯性,而不会向旋转蓄留卷筒271的右上端侧移动。因此,断纱时、纱疵发生时、喂纱纱管更换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可靠地来到旋转蓄留卷筒271的扩大部271a附近,严密地说来到直线部271c的左下端部上,由此,能够可靠地从纱线引导部件273的开口吸入纺织纱线Y。
另外,该情况下,通过从旋转蓄留卷筒271(直线部271c)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由于通过环状部件281和直线部271c之间并向卷绕部5输送,所以,能够抑制气圈较大地扩大,并能够使该纺织纱线Y的毛刺倒伏。
而且,该情况下,从旋转蓄留卷筒271退绕的纺织纱线Y由于被环状部件281和直线部271c夹持,所以,再被旋转蓄留卷筒271和环状部件281夹持的状态下,能够使边滚动边移动的纺织纱线Y的毛刺可靠地倒伏,并且,能够对该纺织纱线Y可靠地赋予张力。
而且,环状部件281是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直径比直线部271c小的部件,所以,在被拉伸至与直线部271c大致相同直径的状态下,被卷绕在直线部271c上,所以,环状部件281对在其与直线部271c之间夹持的纺织纱线Y进行推压的力较强,能够更可靠地使纺织纱线Y的毛刺倒伏。而且,在旋转蓄留卷筒271旋转时,环状部件281与旋转蓄留卷筒271一体旋转,所以,能够防止环状部件281和旋转蓄留卷筒271相摩擦,而导致环状部件281被磨耗。
另外,在变形例5的情况下,从旋转蓄留卷筒271退绕的纺织纱线Y,在直线部271c的卷绕有纺织纱线Y的部分和卷绕有环状部件81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即,直线部271c的扩大部271b侧的大致一半的表面上边滚动边移动,由此,纺织纱线Y的毛刺被倒伏。
另外,此时,通过与从旋转蓄留卷筒271退绕并向扩大部271b侧移动的纺织纱线Y的摩擦力,在环状部件281上作用有朝向扩大部271b的方向的力,由于在旋转蓄留卷筒271上设有扩大部271b,所以,能够防止环状部件281因该力而从旋转蓄留卷筒271脱落。
此外,变形例5中,在旋转蓄留卷筒271的轴向两端部分别设有扩大部271a、271b,但即使仅形成退绕侧的扩大部271b,也能够防止环状部件281的脱落。
另外,在旋转蓄留卷筒271和环状部件281的摩擦力相对于从旋转蓄留卷筒271退绕的纺织纱线Y和环状部件281的摩擦力充分大的情况下等,由于环状部件281不会因与纺织纱线Y的摩擦力而从旋转蓄留卷筒271脱落,所以,也可以不设置扩大部271b。
另外,变形例5中,由于环状部件281由橡胶材料制成,所以,环状部件281向旋转蓄留卷筒271的安装、环状部件281的更换等能够容易地进行。
另外,如变形例5那样,在通过向旋转蓄留卷筒271卷绕纺织纱线Y而蓄留纺织纱线Y的蓄存器261中,代替卷绕在旋转蓄留卷筒271上的环状部件281,还可以设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3的环状部件66、O型环71、伞状部件76、81等同样的部件。
另外,以上中,对本发明的气圈限制部由环状部件66、181、281、O型环71、伞状部件76、81等以包围从蓄存器退绕的纺织纱线Y的方式配置的环状部件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气圈限制部不限于由环状部件构成,只要是与因从蓄存器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Y接触从而限制该纺织纱线Y的气圈的部件,还可以由仅配置在包围从蓄存器退绕的纺织纱线Y的区域中的一部分上的部件等构成。

Claims (12)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喂纱纱管退绕纺织纱线的喂纱部;
将该纺织纱线卷绕成卷装的卷绕部;
设在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卷绕纺织纱线并进行蓄留的纱线蓄留部;
与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向所述卷绕部侧退绕的纺织纱线接触从而限制气圈的气圈限制部;
设在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进行纺织纱线的接纱的接纱部;
对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卷绕动作及由所述接纱部进行的接纱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控制由所述接纱部进行的接纱和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卷绕同时地进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限制部与因纺织纱线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向所述卷绕部侧退绕而欲向外侧膨胀的纺织纱线接触,由此,对该纺织纱线赋予阻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限制部由以包围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的方式配置的环状部件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以与所述纱线蓄留部接触的方式配置,
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的纺织纱线被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纱线蓄留部夹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由橡胶材料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所述纱线蓄留部接触,由此,其至少一部分在全周范围内与所述纱线蓄留部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退绕侧的端部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所述纱线蓄留部趋向所述卷绕部侧而朝向其中心缩小的圆曲面的圆曲面形状,
所述环状部件是外周和内周的半径的差比厚度大的环状部件,外周和内周之间的部分以沿成为所述纱线蓄留部的圆曲面状的部分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成为圆曲面状的部分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具有通过旋转而卷绕纺织纱线并进行蓄留的旋转蓄留卷筒,
所述环状部件是直径比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小的部件,在拉伸的状态下被卷绕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与卷绕有所述环状部件的部分相比靠近纺织纱线的退绕侧的部分上,设有越靠近所述退绕侧其直径变得越大的扩大部。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在从所述纱线蓄留部离开间隔的位置上,以对从所述纱线蓄留部退绕并向所述卷绕部输送的纺织纱线进行包围的方式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成为越靠近所述卷绕部侧的部分其直径变得越小的中空三棱锥形。
12.如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喂纱部上设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使覆盖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限制部件与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连动地下降,由此对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CN201080044103.8A 2009-09-30 2010-09-30 纱线卷绕装置 Active CN102574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8888 2009-09-30
JP2009-228888 2009-09-30
JP2009228941 2009-09-30
JP2009228787 2009-09-30
JP2009-228941 2009-09-30
JP2009-228787 2009-09-30
PCT/JP2010/067117 WO2011040546A1 (ja) 2009-09-30 2010-09-30 糸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4657A CN102574657A (zh) 2012-07-11
CN102574657B true CN102574657B (zh) 2016-01-20

Family

ID=43826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4103.8A Active CN102574657B (zh) 2009-09-30 2010-09-30 纱线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84621B1 (zh)
JP (1) JP5365698B2 (zh)
CN (1) CN102574657B (zh)
WO (1) WO20110405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1923B2 (ja) * 2010-07-15 2014-04-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EP2774883B1 (de) * 2013-03-08 2016-06-08 Gebrüder Loepfe AG Verfahren zum Spulen und Reinigen eines Garns
JP2016016969A (ja) * 2014-07-10 2016-02-0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貯留装置、糸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JP2016044016A (ja) * 2014-08-21 2016-04-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自動ワインダ
DE102019116671A1 (de) * 2019-06-19 2020-12-2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innstelle einer Spinnmaschine
CN110541236B (zh) * 2019-08-31 2020-12-29 嘉兴科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帆布生产用同步进线且带有提醒的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9327A (en) * 1970-11-17 1973-07-3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hread packaging device with intermediate thread storage means
CN1072152A (zh) * 1991-11-06 1993-05-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筒机的卷取装置
CN1321800A (zh) * 2000-04-28 2001-11-14 爱吉尔电子股份公司 用于织机、特别是喷气织机的送纬器的防气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236136B (de) * 1961-10-31 1964-10-12 Alberto Gustavo Sarfati Vorrichtung zur Präzisionsmessung der Länge eines laufenden Fadens oder Garnes
AT244814B (de) * 1963-08-14 1966-01-25 Elitex Zavody Textilnih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rnvorrates beim Garnspulen
DE2542824C2 (de) * 1975-09-25 1977-11-17 Ab Iro, Ulricehamn (Schweden) Fadenliefervorrichtung
DE2553892C3 (de) * 1975-11-29 1979-10-04 Skf Kugellagerfabriken Gmbh, 8720 Schweinfurt Abzugsvorrichtung für eine Offenendspinnmaschine
JPS5516888A (en) * 1978-04-06 1980-02-05 Du Pont Canad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bulked yarn
DE2907242A1 (de) * 1979-02-23 1980-09-04 Iro Ab Texturieranlage
DE3116683C2 (de) * 1981-04-28 1984-01-26 Hacoba Textilmaschinen Gmbh & Co Kg, 5600 Wupperta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Längenmessung textiler Fäden
CS237357B1 (en) * 1983-06-24 1985-07-16 Genadij Terechin Device for drawing off and winding of yarn
DE4310951A1 (de) * 1993-04-02 1994-10-27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elbsttätigen Beheben von Fadenbrüchen an Ringspinnmaschinen
IT1265459B1 (it) * 1993-12-29 1996-11-22 Roj Electrotex Nuova Srl Dispositivo di contenimento del filo in uscita da alimentatori di filo
JP2001089955A (ja) * 1999-09-24 2001-04-03 Tsudakoma Corp 緯糸貯留装置
NL1013672C1 (nl) * 1999-11-25 2001-05-28 Te Strake Bv Draadafloopinrichting.
JP4244131B2 (ja) * 2002-11-08 2009-03-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特殊な絣糸の製造方法とその巻糸パッケージ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9327A (en) * 1970-11-17 1973-07-3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hread packaging device with intermediate thread storage means
CN1072152A (zh) * 1991-11-06 1993-05-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筒机的卷取装置
CN1321800A (zh) * 2000-04-28 2001-11-14 爱吉尔电子股份公司 用于织机、特别是喷气织机的送纬器的防气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4621B1 (en) 2016-09-14
JP5365698B2 (ja) 2013-12-11
EP2484621A1 (en) 2012-08-08
CN102574657A (zh) 2012-07-11
JPWO2011040546A1 (ja) 2013-02-28
EP2484621A4 (en) 2013-06-19
WO2011040546A1 (ja) 2011-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4657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443005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257465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602745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300317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574655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548884B (zh) 纱线卷绕装置
JP2009155757A (ja) 紡績機
CN105398880B (zh) 储纱装置以及具备该储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EP2674378A1 (en)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device
JP2009046268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
CN105540336B (zh) 张力赋予部件、储纱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EP2987755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JP2008505820A (ja) 巻き取り機内の線を保持するための保持装置
CN111807156B (zh) 引导筒和纱线卷取装置
JP2020528391A (ja) ツイスト編組金属ケーブル又はフラットワイヤを、これらの構造又は形状を変えることなしに、対応する支持体から供給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15044685A (ja) 糸端捕捉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JP2007290839A (ja) 巻き終わり糸の制御装置
CN109422135A (zh) 导纱部件、纱线存积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JP3750401B2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玉揚げ装置
JPH11171406A (ja) 糸条体捲取り装置
WO2012120963A1 (ja) 糸貯留引出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CN104129680B (zh) 纱线卷绕机
JPH05311520A (ja) 二重撚糸機
JP2013252959A (ja) ボビン保持機構及び撚糸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