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6242A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6242A
CN102556242A CN2011104029912A CN201110402991A CN102556242A CN 102556242 A CN102556242 A CN 102556242A CN 2011104029912 A CN2011104029912 A CN 2011104029912A CN 201110402991 A CN201110402991 A CN 201110402991A CN 102556242 A CN102556242 A CN 102556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ain frame
seat rail
frame
pivo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29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6242B (zh
Inventor
中田正人
金井祐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56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6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2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8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made from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K11/06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the frame being of single-bea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方管彼此接合而成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中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成本化的技术。机动二轮车(10)的车架(11)具备:从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1);从该主框架的后端(51b)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枢轴框架(54);从主框架的后端(51b)向下方以垂下的方式延伸的枢轴框架(54)。在座椅轨道的前端(52a)和枢轴框架的上端(54a)设有车辆侧视下倾斜形成的接合部(123、124),并将上述的接合部(123、124)彼此接合起来。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头管;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管;以及从该主管向下方延伸且支承发动机及摆臂的中央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8)。)。
如专利文献1的图8所示,在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主管(以下,称为主框架。)(41)(带括弧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符号。以下相同。)的后端焊接板状的盲板(61),将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中央管(以下,称为枢轴框架。)(42)的前端与该盲板(61)相抵并将其焊接于该盲板(61)。主框架(41)的后端与枢轴框架(42)的前端在主框架(41)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与枢轴框架(42)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一致的位置相抵。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主框架(41)和枢轴框架(42)都为具有矩形截面的所谓方管,但由于截面的尺寸不同,因此主框架(41)和枢轴框架(42)经盲板(61)接合。该盲板(61)堵塞比主框架(41)截面积大的枢轴框架(42)的截面。
近些年,正在要求车辆的低成本化,即使为由方管构成的车架,也要求车架的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44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方管彼此接合而成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中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成本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从该主框架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座椅轨道;从主框架的后端向下方以垂下的方式延伸的枢轴框架,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特征在于,座椅轨道和枢轴框架为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方管,在座椅轨道的前端和枢轴框架的上端设置车辆侧视下倾斜形成的接合部,并将上述的接合部彼此接合起来。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长度比座椅轨道及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长度小,主框架从车辆前上方朝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且其后端贯通接合部,并与座椅轨道和枢轴框架接合。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座椅轨道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底面、从该底面的车宽方向两端立起的左右侧面、架设在所述左右侧面的上端的上表面,在上表面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一切口,在底面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二切口。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枢轴框架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前表面、从该前表面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侧面、架设在所述左右侧面的后端的后表面,在前表面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三切口,在后表面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四切口。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主框架接合于座椅轨道和枢轴框架这两方。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准备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两根方管,将其中的一方的方管作为枢轴框架,将另一方的方管作为座椅轨道,将枢轴框架的上端和座椅轨道的前端在车辆侧视下倾斜切断,设置将上述的枢轴框架的上端和座椅轨道的前端接合的接合部,并将主框架从车辆前方向后方朝向该接合部接合,从而形成车架。
准备宽度方向长度相同的两根方管,将上述两根方管的端部倾斜切断,从而仅通过接合就能够实现车架,因此能够将车架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此外,由于将广为流通的方管利用于车架,因此能够将材料筹备费用抑制得较低。
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车架的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由于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长度比座椅轨道及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长度小,因此能够使主框架的后端向座椅轨道及枢轴框架可靠地接合。
此外,以贯通座椅轨道与枢轴框架的接合部的方式将主框架向接合部接合。由于仅通过将主框架向接合部贯通接合,就能够将主框架、枢轴框架、座椅轨道这三个构件间接合,因此不需要新的构件,从而能够将车架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在座椅轨道的上表面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一切口,在座椅轨道的底面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二切口。
由于仅通过在座椅轨道的前端设置切口,就能够使主框架的后端向座椅轨道贯通,因此能够在获得接合长度的同时容易将主框架向座椅轨道接合。其结果是,能够将车架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在枢轴框架的前表面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三切口,在枢轴框架的后表面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四切口。
由于仅通过在枢轴框架的上端设置切口,就能够使主框架的后端向枢轴框架贯通,因此能够在获得接合长度的同时容易将主框架向枢轴框架接合。其结果是,能够将车架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由于主框架与座椅轨道和枢轴框架这两方接合,因此接合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接合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将确保了规定的刚性的车架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机动二轮车所具备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说明主框架用方管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是主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枢轴框架用方管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6是枢轴框架的立体图、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7是说明座椅轨道用方管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座椅轨道的立体图、主视图及剖视图。
图9是说明在枢轴框架与座椅轨道的接合部接合主框架的情况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图2的10部分放大图。
图11是图10的11向视图。
图12是车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机动二轮车
11车架
12头管
51主框架
52座椅轨道
54枢轴框架
101枢轴框架的前表面
102枢轴框架的后表面
105L、105R枢轴框架的左右侧面
107第三切口
108第四切口
115座椅轨道的上表面
117座椅轨道的底面
118L、118R座椅轨道的左右侧面
119第一切口
120第二切口
122接合部
123枢轴框架侧接合部
124座椅轨道侧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机动二轮车上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着符号的方向观察。
【实施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以在前端部具有头管12的车架11、能够转向地设置在头管12上且具有前轮13的前轮转向装置14、悬置在车架11上的发动机15、从车架11向车辆后方延伸且具有后轮17的后轮悬架装置18为主要要素。后轮17由发动机15驱动。
头管12是将前轮转向装置14支承为转向自如的构件。前轮转向装置14具备:前轮13;将该前轮1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前叉21;安装在该前叉21的上端且供驾驶员握把而进行转向的车把22。
后轮悬架装置18具备:从车架11向后方延伸且将后轮17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摆臂27;架设在该摆臂27与车架11之间的缓冲单元28。
在作为车架11的构成要素的主框架51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具有曲轴箱32及从该曲轴箱32向车辆斜上方延伸的气缸33。在气缸33的后壁34连接有节气门37,在该节气门37的后方连接有滤清器单元38。在气缸33的前壁35连接有排气管41,该排气管41向车辆后方改变方向而延伸,在该排气管41的后端连接有消声器42。
连接管43从滤清器单元38向车辆前方延伸,在连接管43的前端连接节气门37,吸气管44从该节气门37延伸出,且该吸气管44与气缸的后壁34连接。
图中,81为延伸构件,82为前挡泥板,83为前照灯,84L、84R(仅示出图中跟前侧的符号84L。)为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85L、85R(仅示出图中跟前侧的符号85L。)为左右的后方向指示灯,86为尾灯,87为仪表单元,88为箱罩。在此,延伸构件81在前叉21的轴线上延伸,通过该延伸构件81来支承前照灯83、左右的前方向指示灯84L、84R及仪表单元87。
接着,对机动二轮车所具备的车架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1以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1、从该主框架51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座椅轨道52、从主框架51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53、从主框架51的后端向下方以垂下的方式延伸的枢轴框架54、架设在座椅轨道52与枢轴框架77之间的辅助框架55为主要要素。主框架51是从车辆前上方朝向车辆后下方延伸的构件。
接着,对主框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主框架的前部61设有从头管后表面下端52向车辆后斜上方延伸且绕过气缸的上表面36的迂回部62。迂回部62通过由板状构件形成的角撑板构件63构成,由方管形成的中央框架64向该角撑板构件63的车辆后方延伸。
在迂回部62具备比头管12的后表面上端更向上方鼓出的鼓出构件65。鼓出构件65安装在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63a。在该鼓出构件65上设置有安装燃料箱46的第一箱安装部67。在鼓出构件65的后表面与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63a之间接合有加强构件71。需要说明的是,下行框架53从角撑板构件63的下端向车辆斜后下方延伸。
接着,对在车架的构成要素上安装的要素进行说明。
返回图1,燃料箱46配置在车把22的车辆后方,以与该燃料箱46的车辆后方连续的方式配置有供乘客就座的座椅47。
燃料箱46安装在主框架51上。座椅47安装在座椅轨道52上。在座椅轨道52上安装有后挡泥板72,该后挡泥板72作为由后轮17溅起的泥的遮挡件。
返回图2,在下行框架53的下部设有构成向发动机15的紧固部的第一柱环(collar)构件75,在枢轴框架54的高度方向中间部设有紧固发动机的后上部的发动机托架74,在枢轴框架54的下端部设有紧固发动机的后下部的第二柱环构件76。
另外,在发动机托架74与第二柱环构件76之间且在枢轴框架54上设有接合辅助框架55L、55R(仅示出图中跟前侧的符号55L。)的第三柱环构件77。
在辅助框架55L、55R上分别设有安装缓冲单元28的上端的第四柱环构件78L、78R(仅示出图中跟前侧的符号78L。)。并且,在座椅轨道52的后端部设有固定车辆后部的第五柱环构件79。
同时参照图1,燃料箱46以跨主框架51的方式设置,燃料箱46的前部安装于在鼓出构件65上设置的第一箱安装部67,燃料箱46的后部安装于在主框架51上设置的第二箱安装部68。
鼓出构件65在迂回部62上被设置成比头管12的后表面上端更向上方鼓出。
假如将燃料箱46的前部支承在迂回部62的后方,则燃料箱46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变小,从而对箱容量产生影响。
对于该点,由于鼓出构件65设置在迂回部62的前部,因此当将燃料箱46的前部支承在鼓出构件65上时,燃料箱46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变大,从而能够容易确保箱容量。
以下,在图3~4中,对主框架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准备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主框架用方管91,将该主框架用方管91的前端如虚线a那样斜向切断,并将后端如虚线b那样斜向切断,从而得到图3(b)的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2。
如图3(b)所示,在将前端及后端斜向切断而得到的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2上接合具有第二箱安装部68的箱安装托架111,从而得到图4的主框架组装体93。
如图4所示,示出完成的主框架组装体93的外观。
返回图2,如上所述,主框架51具备:从车辆前方向后方对接板状的角撑板构件63而成的迂回部62;从该迂回部6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中央框架64。在此,中央框架64为主框架51的构成要素并且也为主框架51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以下说明中,提升中央框架64而将该中央框架64称为主框架组装体51(主框架51)。
以下,在图5~6中,对枢轴框架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准备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枢轴框架用方管94,将该枢轴框架用方管94的上端如虚线c那样斜向切断,将下端如虚线d那样斜向切断。接着,将前表面101的上端部及后表面102的上端部切成コ形状。最后,开设开口部103及孔104a、104b,从而得到图5(b)的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5。
如图5(b)所示,在将上端及下端斜向切断、接着将前表面及后表面的上端切成コ形状而成的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5上固定发动机托架74,并在车宽方向上开设的孔104a中插入并固定对辅助框架(图2,符号55)进行止动的第三柱环构件77,在车宽方向上开设的孔104b中插入并固定悬置发动机(图1,符号15)的第二柱环构件76,从而得到图6的枢轴框架组装体54(枢轴框架54)。
如图6(a)所示,示出完成的枢轴框架54的外观。
如图6(b)及图6(c)所示,枢轴框架54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前表面101;从该前表面101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侧面105L、105R;架设在上述左右侧面105L、105R的后端的后表面106。
在枢轴框架的前表面101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三切口107,在枢轴框架的后表面106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四切口108。
以下,在图7~8中,对座椅轨道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准备截面为矩形形状的座椅轨道用方管96,将该座椅轨道用方管96的前端如虚线e那样斜向切断。接着,将上表面115的前端及下表面116的前端切成俯视下为コ形状。最后,将后端部114如虚线f那样切口,从而得到图7(b)的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7。
如图7(b)所示,在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7上抵接固定第五柱环构件79,得到图8(a)的座椅轨道组装体52(座椅轨道52),其中,该端面加工后的方管97是通过将前端斜向切断,接着,将上表面115的前端及下表面116的前端切成コ形状,并将后端部114切口而形成的。
如图8(a)所示,示出完成的座椅轨道52的外观。
如图8(b)及图8(c)所示,座椅轨道52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底面117;从该底面117的车宽方向两端立起的左右侧面118L、118R;架设在上述左右侧面118L、118R的上端的上表面115。
在座椅轨道的上表面115上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一切口119,在座椅轨道的底面117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二切口120。
接着,对上述的将主框架51接合于枢轴框架54及座椅轨道52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通过焊接将枢轴框架的上端54a和座椅轨道的前端52a接合。通过该接合,在由枢轴框架侧接合部123和座椅轨道侧接合部124构成的接合部122上形成供主框架51插入的插入开口125。插入开口125形成为能够插入主框架51的尺寸。
如图9(b)所示,将主框架51如箭头g那样插入到插入开口125中。
如图9(c)所示,在插入开口125中插入主框架51,并通过焊接接合向插入开口125插入的主框架51。
接着,对在接合部接合主框架后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座椅轨道的前端52a和枢轴框架的上端54a上设置车辆侧视下倾斜形成的接合部(图9(a),符号122),并将上述的接合部122彼此接合。主框架的后端51b贯通接合部122,而与座椅轨道52和枢轴框架54接合。
如图11所示,座椅轨道52和枢轴框架54为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W1=W2)的方管。
主框架51的车宽方向长度(W3)为比枢轴框架54的车宽方向长度(W2)及座椅轨道52的车宽方向长度(W1)小的长度(W3<W2,W3<W1)。
如图12所示,主框架51、下行框架53、枢轴框架54及座椅轨道52都在车宽方向中心沿车辆前后延伸有一根。另一方面,辅助框架55L、55R设置在车宽方向左右。
角撑板构件63L、63R为左右一对的板状构件,中央框架64、下行框架53、枢轴框架54、座椅轨道52及辅助框架78为截面呈ロ形状的方管。
接着,叙述以上所述的车架的作用。
返回图10,由于主框架51与座椅轨道52和枢轴框架54这两方接合,因此接合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接合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将确保了规定的刚性的车架11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准备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两根方管(图5,符号94;图7,符号96),对其中的一方的方管94进行加工而形成为枢轴框架54,对另一方的方管96进行加工而形成为座椅轨道52。枢轴框架54的上端在车辆侧视下被斜向切断。另外,座椅轨道52的前端在车辆侧视下被斜向切断。
在图9中,设置在枢轴框架54的上端形成的枢轴框架侧接合部123和在座椅轨道52的前端形成的座椅轨道侧接合部124,将上述的接合部122彼此接合,并将主框架51从车辆前方向后方朝向接合部122接合,从而形成车架11。
准备宽度方向长度相同的两根方管(图5,符号94;图7,符号96),将上述两根方管94、96的端部斜向切断,并将上述的端部分别切成コ形状,从而仅通过进行接合就能够实现车架11,因此能够将车架11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此外,由于将广泛流通的方管利用于车架11,因此能够将材料筹备费用抑制得较低。
同时参照图11,由于主框架51的车宽方向长度(W3)比座椅轨道52的车宽方向长度(W1)及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长度(W2)小,因此能够使主框架51的后端向座椅轨道52及枢轴框架54可靠地接合。
此外,以贯通座椅轨道52与枢轴框架54的接合部122的方式将主框架51向接合部122接合。由于仅通过将主框架51向接合部122贯通接合,就能够将主框架51、枢轴框架54和座椅轨道52这三个构件间接合起来,因此能够将车架11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返回图8(b),在座椅轨道的上表面115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一切口119,在座椅轨道的底面117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二切口120。
由于仅通过在座椅轨道的前端52a设置第一切口119及第二切口120,就能够使主框架的后端向座椅轨道52贯通,因此能够在获得接合长度的同时容易将主框架51向座椅轨道52接合。其结果是,能够将车架11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口119的切口长度(K1)及第二切口120的切口长度(K2)可以根据主框架51的一边的长度而任意设定。在该情况下,在方管的上表面115及底面117形成主框架51能够贯通的矩形孔的形态即可。
返回图6,在枢轴框架的前表面101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三切口107,在枢轴框架的后表面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四切口108。
由于仅通过在枢轴框架的上端54a设置切口107、108,就能够使主框架的后端51b向枢轴框架54贯通,因此能够在获得主框架51与枢轴框架54的接合长度的同时容易将主框架51向枢轴框架54接合。其结果是,能够将车架11的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切口107的切口长度(K3)及第四切口108的切口长度(K4)可以根据主框架51的车宽方向一边的长度而任意设定。在该情况下,在枢轴框架用方管的上表面115及底面117上形成主框架51能够贯通的矩形孔的形态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但也能够适用于三轮车,还能够适用于通常的车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于机动二轮车。

Claims (5)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具备:从头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1);从该主框架(51)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座椅轨道(52);从所述主框架(51)的后端向下方以垂下的方式延伸的枢轴框架(54),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轨道(52)和所述枢轴框架(54)为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方管,
在所述座椅轨道(52)的前端和所述枢轴框架(54)的上端设置车辆侧视下倾斜形成的接合部(123、124),并将所述接合部(123、124)彼此接合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51)的车宽方向长度比所述座椅轨道(52)及所述枢轴框架(54)的车宽方向长度小,
所述主框架(51)从车辆前上方朝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且其后端贯通所述接合部(123、124),并与所述座椅轨道(52)和所述枢轴框架(54)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轨道(52)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底面(117)、从该底面(117)的车宽方向两端立起的左右侧面(118L、118R)、架设在所述左右侧面(118L、118R)的上端的上表面(115),
在所述上表面(115)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一切口(119),
在所述底面(117)设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二切口(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框架(54)为矩形截面体,其包括前表面(101)、从该前表面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侧面(105L、105R)、架设在所述左右侧面(105L、105R)的后端的后表面(102),
在所述前表面(101)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三切口(107),
在所述后表面(102)设有向上方开口的コ形状的第四切口(108)。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51)接合于所述座椅轨道(52)和所述枢轴框架(54)这两方。
CN201110402991.2A 2010-12-22 2011-12-07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6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6390A JP2012131422A (ja) 2010-12-22 2010-12-22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0-286390 2010-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6242A true CN102556242A (zh) 2012-07-11
CN102556242B CN102556242B (zh) 2015-02-04

Family

ID=46403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299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6242B (zh) 2010-12-22 2011-12-07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31422A (zh)
CN (1) CN102556242B (zh)
BR (1) BRPI1107119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66982B2 (en) 2010-12-01 2016-02-23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N ortho acyl substituted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minal iron (II) complexes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19409A (ja) * 2015-07-10 2017-0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316328B2 (ja) * 2016-03-24 2018-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1032A (en) * 1919-03-13 1920-09-13 Granville Eastwood Bradshaw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otor cycle frames
US4691800A (en) * 1985-12-31 1987-09-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s
JPH1086873A (ja) * 1996-09-12 1998-04-0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336309A (zh) * 2000-07-31 2002-0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
JP2010012922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続構造及び成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1032A (en) * 1919-03-13 1920-09-13 Granville Eastwood Bradshaw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otor cycle frames
US4691800A (en) * 1985-12-31 1987-09-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s
JPH1086873A (ja) * 1996-09-12 1998-04-0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336309A (zh) * 2000-07-31 2002-0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
JP2010012922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続構造及び成形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66982B2 (en) 2010-12-01 2016-02-23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N ortho acyl substituted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minal iron (II) complexe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6242B (zh) 2015-02-04
JP2012131422A (ja) 2012-07-12
BRPI1107119A2 (pt) 2013-04-09
BRPI1107119B1 (pt)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86889B2 (ja) 後部燃料タンク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8376079B2 (en) Motorcycle
CN100593002C (zh) 具有封盖的轮式车辆
JP201606883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CN102233923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制造方法
CN103025603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23392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263650C (zh)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0255624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2285412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2530153B (zh) 骑乘式车辆
US9272747B2 (en)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dy frame
CN1079758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CN101519091A (zh) 车辆的速度表壳体的配置结构
CN203283325U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492260A (zh)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102785729A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180201B (zh) 机动二轮车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191372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712352A (zh) 机动二轮车
JP5765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04

Termination date: 201612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