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8010B - 乘用型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8010B
CN102498010B CN201080040750.1A CN201080040750A CN102498010B CN 102498010 B CN102498010 B CN 102498010B CN 201080040750 A CN201080040750 A CN 201080040750A CN 102498010 B CN102498010 B CN 102498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wer
gear shift
travels
shift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7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8010A (zh
Inventor
绢田圭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59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735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09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362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98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8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0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K23/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main transmission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acting on transmission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brak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181Propulsion control with common controlling member for different f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6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the ratio being infinitely vari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行驶变速装置具有变速箱体(29)。在变速箱体(29)安装有无级变速器(38),并且内置有行驶离合器、制动器。无级变速器被由控制马达(122)驱动的行驶控制杆(125)控制。控制马达(122)被变速踏板(57)的转动控制。在变速箱体(29)上突出有离合器操作轴(153)和制动操作轴(151)。当变速踏板(57)完全复原时,若利用控制马达(122)使传感器托架(103)复原转动,则连动轴(157)后退,行驶离合器与之连动地断开、且制动器起很小的作用。

Description

乘用型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乘用型插秧机那样的乘用型作业机械,更详细而言,涉及用脚踏式变速踏板进行行驶速度的调节的乘用型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乘用型作业机械,有乘用型农业作业机械,作为其中一例,有乘用型插秧机。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行驶变速装置使用无级变速器,并且使用旋转式的方向盘(所谓的圆形方向盘),该类型的乘用型插秧机由于能以接近乘用车的感觉驾驶,因此,无论是在农田作业时还是在路上行驶时,操纵性均优异。无级变速器有带式(CVT)和静液压传动式(HST),无论哪个方式,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构件都与变速踏板的踩入量连动地运动。 
另一方面,乘用型插秧机有设定为用于在农田中进行种植的速度范围的种植行驶模式(低速行驶模式)、设定为在路上行驶的速度范围的高速行驶模式、向车轮的动力被切断的空挡模式、后退模式这些操纵控制模式,这些模式的切换是通过驾驶员操作位于操纵区域的变速操作杆来进行,在操作变速操作杆时,内置于行驶变速装置(变速箱体)的可动齿轮滑动,齿轮的啮合发生改变或啮合被解除。即,行驶变速装置具有机械性变速部件。 
另外,在操作变速操作杆来改变机械性变速部件的齿轮的啮合的情况下,无论是使啮合的齿轮分开还是使分开的齿轮啮合,若不是未对齿轮作用有驱动力的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切换。 
另一方面,在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无级变速器的输出成为最小值,插秧机停止,但即使在停止状态下,也对无级变速器的输出轴作用有很小的扭矩,因此,即使在停止状态下,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齿 轮组作用有欲使其旋转的力。因此,仅单纯地使行驶机体停止,难以改变齿轮的啮合,即使要移动变速操作杆,也会在中途被阻碍。 
因此,即使在具有无级变速器的行驶变速装置中,也要设置行驶离合器(主离合器),变速操作杆的操作(即,行驶模式的切换)在行驶离合器断开的状态下进行。而且,以往,采用在踩踏制动踏板时行驶离合器断开的方式,但该方式有必须将脚从变速踏板换踩到制动踏板的麻烦。关于该点,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行驶离合器断开并且制动起作用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110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采用专利文献1,通过行驶停止来使制动起作用并且使行驶离合器断开,从而不用进行从变速踏板向制动踏板的换踩操作就能进行变速操作杆的切换,因此操作性、作业性优异。 
另外,无论在农田中作业还是在路上行驶,都存在由于驾驶员的事情、装置类、备件类的检查、确认等各种原因而使机械暂时停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机械停止并且制动起作用,因此,不需要持续踩踏制动踏板或拉侧闸而容易操作(例如,在农田中作业的情况下,有时为了检查或确认插苗(日文:苗植)装置的状态要从驾驶座下来向后移动,该情况下也是制动起作用的状态,因此,不需要逐个拉侧闸,因此操作性优异)。 
本发明是以该在先申请发明为基础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具有无级变速器的乘用型作业机械的行驶离合器、制动器、无级变速器等的机器类、装置类的响应性。另外,本申请关于乘用型农业作业机械公开了较多改良了的结构,提供这些改良了的结构也是本申请的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申请发明的乘用型作业机械具有以下的基本结构。即,设有搭载了发动机并且由车轮支承的行驶机体、用于控制上述行驶机体的速度的脚踏式的变速踏板、用于将上述发动机的旋转变速地传递给上述车轮的行驶变速装置,上述行驶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无级变速器、用于在上述无级变速器的下游侧接通或断开向上述车轮的动力的行驶离合器、用于抑制向上述车轮传递动力的构件旋转的制动器,上述无级变速器具有基于上述变速踏板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基本结构。 
而且,第1技术方案以上述基本构成为基础,利用驱动器控制无级变速器,并且,上述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利用与操作上述无级变速器的构件不同的行驶停止操作构件控制,使得在上述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上述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在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 
第2技术方案将第1技术方案具体化而成,在本技术方案中,上述停止操作构件由上述驱动器驱动。第3技术方案将第2技术方案具体化而成,在该技术方案中,设有在上述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进行放大的机械性放大部件,利用上述机械性放大部件控制上述驱动器。第4技术方案将第3技术方案具体化而成,在该技术方案中,上述机械性放大部件是周面凸轮(日文:周面カム)和与其抵接转动的臂构件,利用传感器检测上述臂构件的动作,利用上述传感器控制上述驱动器。 
第5技术方案以上述基本构成为基础,上述无级变速器被驱动器控制,另外,上述行驶变速装置具有变速箱体,在上述变速箱体上安装有被上述驱动器驱动的中继构件,利用上述中继构件,驱动用于操作上述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操作构件,并且,利用上述中继构件驱动用于操作上述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的行驶停止操作构件,使得当上述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上述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在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 
第6技术方案将第5技术方案具体化而成,在该技术方案中,上 述中继构件能自由水平转动地与上述变速箱体相连结,另一方面,上述行驶停止操作构件具有用于接通或断开上述行驶离合器的离合器操作构件和用于操作上述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构件,利用上述离合器操作构件驱动制动器操作构件。 
第7技术方案以上述基本构成为基础,具有用于接通或断开上述行驶离合器的离合器操作构件、用于操作上述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构件、驱动上述离合器操作构件和制动器操作构件的停止用驱动器,该停止用驱动器驱动上述离合器操作构件和制动器操作构件,使得在上述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上述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在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上述无级变速器被行驶控制用驱动器控制或借助机械性连动部件被上述变速踏板控制。 
发明效果 
另外,在变速踏板的动作和驱动器的动作之间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时滞。另外,在利用操作构件通过无级变速器使驱动器工作时,由于操作构件的松动等,也难以避免在驱动器的动作和无级变速器的动作之间产生一些时滞。因此,利用用于操作无级变速器的构件操作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时,有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响应性变低的可能性。 
对此,在本申请的第1技术方案中,利用与操作无级变速器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操作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因此,能利用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直接地传递变速踏板的动作。因此,采用第1技术方案,利用行驶停止来断开行驶离合器并且使制动器起作用能以更快的时间实现。 
变速踏板被弹簧按压为复原姿势。因此,也能利用使变速踏板复原的弹簧操作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但是,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的操作需要一定程度的力,因此,将变速踏板的复原弹簧用于操作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时,使变速踏板复原的弹簧必须使用弹性复原力相当强的弹簧,于是,变速踏板的踩入阻力变大,操作性可能变差。关于该点,如第2技术方案那样,利用驱动器操作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时, 变速踏板的踩入阻力不会变高,能准确地操作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 
另外,在利用变速踏板的复原来断开行驶离合器并使制动器起作用的情况下,行驶离合器的断开操作和制动器的起作用的操作必须在行驶停止的状态下进行。另一方面,为了接通或断开行驶离合器,必须移动拨叉装置,另外,使制动器起作用也必须使制动器操作构件动作,需要确保离合器用拨叉装置的移动行程和制动器操作构件的移动行程。 
因此,必须存在在行驶停止状态下变速踏板复原移动一些的范围,必须在行驶停止状态下,在变速踏板复原移动的过程中,进行行驶离合器的断开操作和制动器的起作用的操作。反过来说,行驶机体从停止状态开始起动时,存在行驶机体停止但变速踏板动作的范围,因此,存在即使踩踏变速踏板行驶机体也不起动的一种空转状态(或时滞状态),结果,可能给驾驶员带来一些不舒服感。 
对此,本申请的第3技术方案,将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的动作通过放大部件迅速传递给驱动器,从而能提高变速踏板的踩入和行驶机体的起动的响应性,结果,能确保行驶离合器的接通和制动器的解除的可靠性,且迅速地起动。 
另外,行驶中脚从变速踏板离开而停止时,呈在停止的同时制动器起作用的状态,因此,也能提高将行驶机体保持在停止状态的响应性,结果,驾驶员能迅速地着手停止后的作业。另外,变速踏板的动作被机械性放大部件放大,因此,与电子控制方式相比,能抑制成本,并且可靠性也较高。作为机械性放大部件,能采用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像第4技术方案那样采用凸轮时,能利用简单的机构可靠地放大,因此,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动作的可靠性也优异。 
在第5技术方案中,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利用驱动器直接操作,因此,与第1技术方案相同,能以更快的时间实现利用行驶停止断开行驶离合器且使制动器起作用。另外,采用第6技术方案时,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利用不同的构件工作,因此,能以适当的时间使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工作。 
第7技术方案利用专用的驱动器操作行驶离合器操作构件和制动器操作构件,因此,该情况下也能迅速地保持在停止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立体图。 
图2是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插秧机的左侧视图。 
图4是省略了车体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局部分离概略侧视图。 
图5的(A)是行驶机体的概略立体图,(B)是以车前外板为中心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主要表示驱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7是传动系统图。 
图8是以变速箱体为中心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传动系统、操作系统的俯视图。 
图10的(A)(B)均是表示变速踏板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主要部分(行驶控制系统)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省略了变速箱体的状态下的行驶控制系统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的操作系统的图,(A)是立体图,(B)是局部分离俯视图。 
图14的(A)是从下方看变速箱体和配置在该变速箱体跟前的构件组的立体图,(B)是表示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的操作系统的立体图,(C)是表示制动踏板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行驶离合器及制动器的操作系统和车速控制系统的分离侧视图。 
图16的(A)是以凸轮为中心的部分的侧视图,(B)是表示周面凸轮和踏板传感器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7的(A)是从跟前看踏板传感器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看踏板传感器的分离立体图,(C)是表示加速状态的示意图,(D)是表 示减速状态的示意图。 
图18的(A)及(B)均是主要表示控制马达的支承结构的图,(A)是从后方看的立体图,(B)是从前方看的分离立体图。 
图19的(A)(B)均是主要表示变速箱体和控制马达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行驶车体的立体图,(A)是表示外观的图,(B)是表示骨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骨架和驱动系统的行驶车体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动力系统的俯视图。 
图23是传动系统图。 
图24的(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表示变速操作杆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C)是表示变速操作杆的导向孔的俯视图。 
图25是变速箱体的立体图,(A)是从旁边看的图,(B)是从后面看的图。 
图26是表示行驶变速装置的控制机构的立体图,(A)是整体图,(B)是局部图。 
图27的(A)是表示变速踏板和其附近的图,(B)是制动踏板和安装于制动踏板的构件的侧视图。 
图28是主要表示制动踏板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A)是从上方看的图,(B)是从下方看的图。 
图29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0的(A)是表示控制机构的分离立体图,(B)是表示行驶变速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控制机构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从后下方看的立体图,(C)是分离俯视图。 
图32是表示HST控制驱动部的图,(A)是表示转向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省略了转向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HST控制驱动部的图,(A)是从斜侧方看的立体图,(B)是卸下了壳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下简称为“插秧机”)。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指定方向,使用“前后”、“左右”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以朝向前进方向坐着的驾驶员的朝向为基准。 
(1)插秧机的概要 
首先,以图1~图6为中心大致说明插秧机的概要。如能从图1及图2中理解出的那样,插秧机作为大的要素具有行驶车体1和插苗装置2,行驶车体1由左右的前轮3和后轮4支承(有时在后轮4上安装辅助轮)。如能从图3、4中理解出的那样,插苗装置2通过连杆机构2a能升降地与行驶机体1的后部相连结,利用升降液压缸2b使连杆机构2a转动,从而使插苗装置2升降。 
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是4垄种植,因此,插苗装置2具有旋转式的4个种植装置5(图2中示意性地表示种植装置5)。另外,插苗装置2包括具有4根送苗带的载秧台6、水平姿势保持用的插秧机浮船7、用于平整田边地角的土地平整滚筒8、用于在农田中划出种植用路线的侧置式划线器9等。 
行驶车体1具有操纵区域,在该操纵区域配置有供驾驶者坐下的带靠背的座席10、配置在座席10的前方的方向盘11。座席10和方向盘11配置在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间位置。方向盘11设置在由前后两分割式的机罩12、13覆盖的操纵机构部。在座席10的前方的左右两侧的部位设置有预备载苗台15(参照图1、2),在座席10的后方设置有作为选择件的施肥装置16(参照图1~3)。 
例如,如能从图5的(A)中容易地理解出的那样,行驶车体1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方形钢管制侧框架18、将左右的侧框架18在靠其前端的部位相连结的前框架19、与左右侧框架18的后端相连结的左右较长的后框架20。将这些侧框架18、前框架19和后框架20作为主要构件,构成行驶车体1的车体框架(底盘)。在左右的侧 框架18上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横长且向外突出的朝外分支框架21,在两根朝外分支框架21上安装有预备载苗台15。 
在左右的侧框架18的前端,借助左右的侧托架22固定有圆棒制的保险杠23,在该保险杠23的左右大致中间部,以能绕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有棒状的前手柄24。前手柄24是供驾驶员在例如农田的出入口那样的特别倾斜的场所下到地面步行操作的部件,在前端部设置人握着能转动的杆25,在杆25上连接有将线插通到管中的步行操作用绳索导管26。扣住杆25时,行驶机体1以低速前进。无需说明,前手柄24在不使用时转动至横向的容纳姿势,在使用时处于纵向的姿势。在使用状态下,人能从上方向前手柄24施加体重。 
侧框架18弯曲为其后半部为后倾姿势,大致在弯曲部的上方部配置座席10。而且,例如,如能从图4中理解出的那样,在侧视时位于侧框架18的倾斜部的下方的高度位置配置有发动机28,在发动机28的跟前且比侧框架18低的位置配置有构成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箱体29。发动机28及座席10大致配置在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间部,在座席10和发动机28之间配置有燃料箱30(参照图4)。 
发动机28以曲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且缸筒后倾的姿势配置,动力通过带轮及皮带31传递给行驶变速装置。在变速箱体29的前部的左右侧面安装有前桥装置32,利用前桥装置32能自由旋转地支承前轮3。在发动机28的后方配置有后桥壳体33,在从后桥壳体33向左右突出的后车轴上固定有后轮4。在后桥壳体33上固定有左右两根后支柱34,后支柱34和后框架20被固定。如图1、2所示,行驶车体1的载人部分被车体罩35覆盖。 
(2)动力系统、操纵系统的概略 
例如,如能从图19中理解出的那样,粗略地说,变速箱体29为将左右两个壳体重叠并用螺栓组连结的中空构造。例如,如能从图7、8中明确地把握的那样,在变速箱体29的前部的侧面部设置有左右的凸部29a、29b,在该凸部29a、29b安装有前桥装置32。 
例如,如能从图4中理解出的那样,变速箱体29和后桥壳体33 通过中空方形的接合构件37相连结。发动机28的前部隔着前托架件被接合构件37支承,发动机28的后部隔着后托架件被后桥壳体33支承。 
例如,如图8所示,在变速箱体29的后部的左侧面,以作为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静液压传动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作“HST”)38的输入轴39处于左右横长的姿势的状态安装该静液压传动式无级变速器,来自发动机28的动力首先通过皮带31传递到HST38的输入轴39。然后,利用来自行驶变速装置的动力同步地驱动前轮3和后轮4,另外,插苗装置2和施肥装置16与车轮3、4的旋转连动地被驱动。例如,如能从图6、8中理解出的那样,行驶传动轴40从变速箱体29的后面向后方延伸,后轮4的驱动动力通过行驶传动轴40传递到后桥壳体33的内部。 
如图6、8所示,在变速箱体29的跟前配置动力转向单元41,在动力转向单元41的上面固定有侧视时以较缓的角度后倾的中空的方向盘柱42。在方向盘柱42的内部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有方向盘轴,在方向盘轴的上端固定有方向盘11。 
如图8所示,动力转向单元41具有构成上部的转向液压马达43、固定在转向液压马达43的下端的转向齿轮箱44,转向齿轮箱44借助前托架45(也参照图18)固定在前框架19上。另外,转向齿轮箱44通过螺栓也固定在变速箱体29的前端部。详细省略,在转向齿轮箱44的下面部配置有转向臂,如图6所示,与转向臂相连结的左右两根转向杆46与前桥装置32的前轮齿轮箱47相连结。 
如图5所示,在方向盘柱42的上部固定有板状的前板48,在安装在该前板48上的车前外板(未图示)上设置有开关类、键类。另外,在方向盘柱42的左侧面部,以能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切换行驶模式的手动式的变速操作杆49。在前板48上空出有用于保持变速操作杆49的位置(转动姿势)的导向孔50。 
在变速操作杆49上连结有变速杆51,在使变速操作杆49沿导向孔50转动时,变速杆51上下移动,于是,内置于变速箱体29内的齿 轮的啮合发生变化,行驶机体1切换为种植模式、空挡(停止)、后退、路上行驶模式等。另外,在方向盘柱42的右侧配置有插苗装置升降杆52。 
(3)行驶变速装置的构造 
下面,主要基于图7(动力系统图)说明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形态。HST38的输入轴39在发动机28的运转过程中总是旋转,在变速箱体29的右侧面安装有被输入轴39驱动的通用液压泵53。升降缸2b、动力转向单元41利用由通用液压泵53产生的压力油驱动。另外,对HST38也从通用液压泵53供给压力油。 
HST38具有行驶液压泵54和行驶液压马达55,行驶液压泵54由输入轴39驱动,行驶液压马达55由从行驶液压泵54送来的压力油驱动,而且行驶液压泵54的压力油吐出量利用可动斜板(流量控制板)的转动量来调节,其结果,能使行驶液压马达55的输出无级地变化。例如,如图11所示,从HST38的上面向上突出有用于使可动斜板转动的输出控制轴56。详细见后述,输出控制轴56基于例如如图11所表示的变速踏板57的动作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合HST38和行星齿轮机构58,利用行驶液压泵54来调整能将固定于输入轴39的第1齿轮59的旋转传递到行星齿轮机构58的比例。因此,通过使HST38的输出轴60以静止状态为界正转或反转,能将作为行星齿轮机构58的输出轴的第1旋转轴61的旋转从零无级地改变到最大值。 
在第1旋转轴61上以能自由滑动且能相对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套中空的第2旋转轴62,第1旋转轴61的旋转通过行驶离合器(主离合器)63传递到第2旋转轴62。在第1旋转轴61及第2旋转轴62的跟前部位平行地配置有第3旋转轴69。无需说明,行驶离合器63位于比具有可动齿轮的机械性变速部件靠上游侧的位置。 
在第2旋转轴62上固定有主动齿轮64的组,而在第3旋转轴69上能滑动地安装有从动齿轮65的组,从动齿轮65的组和手动齿轮64的组的啮合改变。后退是利用由固定于第2旋转轴62的齿轮(未图示) 驱动在输入轴39上旋转的后退用齿轮66′的后退惰轮方式来进行。在第3旋转轴69上设有具有滑动式摩擦板的多板式的制动器(停车制动器)66。 
第3旋转轴69的动力通过齿轮67、68传递到差动轴70′。差动轴70′为中空构造且具有差速器壳体70,差速器壳体70与差动轴70′一体地旋转。另外,差动轴70′从外侧嵌在右前轮驱动轴71上。与右前轮驱动轴71同心地配置有左前轮驱动轴72,通过内置于差速器壳体70的差动齿轮向左前轮驱动轴72传递差动轴70′的旋转。在右前轮驱动轴71上设置有差速锁装置73。使差速锁装置73工作时,左右前轮的差动状态被解除,左右的前轮驱动轴71、72同步地旋转。 
在第3旋转轴69的左端部安装有锥齿轮74,利用锥齿轮74的对将第3旋转轴69的动力传递到后轮输出轴75。在后轮输出轴75上通过万向接头连接有行驶传动轴40。在变速箱体29的比输入轴39靠后方的部位轴支承有左右较长的第4旋转轴76,第2旋转轴62的旋转通过作业用主动齿轮77、空转齿轮78和作业用从动齿轮79传递到第4旋转轴76。 
变速箱体29的右侧面的后部突出设有作业动力输出部80,第4旋转轴76的右端部进入该作业动力输出部80。在作业动力输出部80轴支承有前后较长的作业动力输出轴81,第4旋转轴76的旋转通过锥齿轮82的对传递到作业动力输出轴81。在作业动力输出轴80上通过万向接头连接有中间轴83。 
如图4部分所示,在后桥壳体33的右端部附近配置有构成株间调节装置的株间壳体84。图7中表示的中间轴83输入到株间壳体84的内部。从株间壳体84的后面突出有种植驱动轴(PTO轴)85,从株间壳体84的上面突出有施肥驱动轴86。在图7中,将左右前轮驱动轴71、72表示在第3旋转轴69的跟前,例如,如能从图12中理解出的那样,实际上,左右的前轮驱动轴71、72在第3旋转轴69的稍靠跟前且配置在下方。 
(4)变速踏板 
下面,主要说明变速踏板57的安装构造。例如,如图9所示,在操纵区域的右部分,左右排列地配置有制动踏板88和变速踏板57。如图10所示,变速踏板57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前倒转动地通过铰链89安装在右侧框架18的朝外分支框架21上。另外,在右侧框架18的比变速踏板57的转动中心稍靠前方的部位贯穿固定有左右较长的第1轴承筒90,中间轴91能自由旋转地贯穿于该第1轴承筒90。 
在中间轴91的右端部固定有具有朝向斜上和朝向斜下的两个臂92a、92b的双臂曲柄杆92,在双臂曲柄杆92的朝向斜下的臂92b上连接有拉伸弹簧93的前端。拉伸弹簧93的后端与设置了变速踏板57的分支框架21相连接。另一方面,双臂曲柄杆92的朝向斜上的臂92a和变速踏板57的靠前端部位通过上辅助连杆94能相对自由转动地相连结。 
因此,当踩踏变速踏板57时,利用上辅助连杆94的推压作用使双臂曲柄杆92及中间轴91绕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脚从变速踏板57离开时,利用拉伸弹簧93的拉伸作用使双臂曲柄杆92及中间轴9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变速踏板57向原姿势方向复原转动。 
在双臂曲柄杆92的朝向斜下的臂92b的前端连结着下辅助连杆95,而在配置于变速踏板57的跟前的分支框架21的后面固定有管托架96,在管托架96上固定有步行操作用绳索导管26的一端部。而且,贯穿于步行操作用绳索导管26的步行操作用线97的一端部与下辅助连杆95的下端相连接。 
下辅助连杆95通过销98能转动地与双臂曲柄杆92的朝向斜下的臂92b相连结,而在下辅助连杆95的上端设有在比销98靠跟前的位置与朝向斜下的臂92b相抵接的限制部95a,因此,当拉伸步行操作用线97时,双臂曲柄杆92及中间轴91转动,并且变速踏板57向加速方向转动。因此,例如,当人站在地面扣住图5所示的前手柄24的杆25时,能实现与稍微踩入变速踏板57相同的状态而使行驶机体1以低速行驶。 
在第1轴承筒90上固定有限动托架99,在该限动托架99上设有 用于限制变速踏板57的最大踩入角度的第1螺栓99a和用于限制双臂曲柄杆92的复原姿势而限制变速踏板57的原位置的第2螺栓99b。 
(5)周面凸轮、踏板传感器 
例如,如图11所示,在中间轴91的左端部,以向跟前延伸的姿势固定有作为放大部件的一例的周面凸轮100。另外,在中间轴91的跟前且左侧的部位配置有左右较长的第2轴承筒101,控制轴102自由旋转地贯穿于该第2轴承筒101。第2轴承筒101通过前支承件116(也参照图18)固定于前托架45上,前托架45如上所述地固定于前框架19上(例如参照图8)。 
如图11、图17的(A)所示,在控制轴102的右端部焊接有正面看大致L形的传感器托架103,在传感器托架103的下面板固定有踏板传感器104。踏板传感器104具有左右横长且左右两端露出的开关轴105,在开关轴105的右端部固定有两岔状的第1开关臂106a,在开关轴105的左端部固定有板状的第2开关臂106b。在第2开关臂106b固定有贯穿第1开关臂106a的长槽而向右侧延伸的开关杆106c,开关杆106c从上方与周面凸轮100的外周面相抵接。 
如图17的(B)~(D)明示,传感器托架103具有向踏板传感器104的下方突出的向下突出部103a,在该向下突出部103a和第2开关臂106b上连接有拉伸弹簧107。因此,两开关臂106a、106b被施力为保持设于该两开关臂106a、106b上的开关杆106c从上方与周面凸轮100相抵接的状态。 
图17的(C)、(D)示意性地表示踏板传感器104的功能,在传感器主体的内部配置有从开关轴105向放射方向突出的挡块(日文:ドグ)108,并且在夹着挡块108的两侧配置有加速用开关110和减速用开关111。在两开关110、111被按压时,是处于ON的限位开关(微动开关)(如图17的(C)的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将两开关110、111并排配置,在两开关110、111上设置专用的挡块108)。 
因此,在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不动的状态下,利用周面凸轮100向上按压开关杆106c时,开关臂106a、106b及挡块108绕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加速用开关110碰到挡块108而处于ON。
相反地,在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不动的状态下,周面凸轮100复原转动时,开关杆106c被拉伸弹簧107拉,从而开关臂106a、106b及挡块108绕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加速用开关110由于挡块108而处于ON。在周面凸轮100不动而处于停止的状态下,两开关臂106a、106b及挡块处于中立状态,两开关110、111处于OFF。两第1开关臂106a、第2开关臂106b能转动的角度(开关臂106a、106b相对于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相对转动的角度)能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夹着中立状态向一侧转动的角度θ设定为20°以上的程度。 
在周面凸轮100的外周形成供开关杆106c抵接的凸轮面。即,例如,如图16所明示,按照接近转动轴心的顺序,连续地形成第1~第4凸轮面112~115。观察从周面凸轮100的转动轴心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线和各凸轮面112~115所成的角度α1~α4,是α1<α2<α3<α4的关系,且α1小至几乎接近于零,α4大至几乎接近于90°。 
另外,第3凸轮面114和第4凸轮面115圆滑地连续,因此,也能看到两者连续为弧状的一个凸轮面,另外,第2凸轮面113也能视作第1凸轮面112和第3凸轮面114圆滑地连续的过渡部。 
另外,各凸轮面112~115的周向长度如下设定:第1凸轮面112具有一定程度的长度,但第2凸轮面113非常短,且第3凸轮面114和第4凸轮面115为第1凸轮面112的1.5倍左右的长度。而且,观察开关杆106c与各凸轮面112~115抵接的状态下的周面凸轮100的转动角度,在开关杆106c与第1凸轮面112抵接的状态下能转动的角度β1以及开关杆106c与第2凸轮面113抵接的状态下能转动的角度β2是仅为几度的小值,而在开关杆106c与第3凸轮面114及第4凸轮面115抵接的状态下能转动的角度β3、β4具有15°以上的大角度。 
另一方面,开关杆106c绕开关轴105及控制轴102的轴心转动,而观察开关杆106c与各凸轮面112~115抵接的状态下转动的角度γ1~γ4,与第1凸轮面112抵接而转动的角度γ1是20°以上,与θ(参照图17)几乎相同,与第2凸轮面113抵接而转动的角度γ2是10° 
以上,与第3凸轮面114抵接而转动的角度γ3是20°左右,另外,与第4凸轮面115抵接而转动的角度γ4是10°左右。 
比较这些β1~β4和γ1~γ4,得出下述事实(其意义见后述):a)在周面凸轮100从原状态开始转动的初期(变速踏板57的踏入初期:即起动时),通过周面凸轮100的(变速踏板57的)微小的转动,开关臂106a、106b和开关轴105发生较大转动;b)起动后,开关轴105的旋转角度相对于周面凸轮100的转动角度的比例小于1;c)和开关杆106c与第3凸轮面114抵接的状态相比,开关杆106c与第4凸轮面115抵接的状态时,开关轴105的旋转角度相对于周面凸轮100的转动角度的比例变得更小。 
(6)控制马达和其周边的机构 
例如,如能从图18很好地理解出的那样,在前托架45的上面固定有前支承件116,在该前支承件116固定有第2轴承筒101。而且,在前支承件116的左侧端设置有向前突出部116a,在该向前突出部116a通过两根隔离杆120固定有俯视时前后较长的支承板119。在支承板119上自由旋转(自由转动)地安装有在外周形成有多个齿的扇形齿轮121,并且,固定有电动式的控制马达122。扇形齿轮121固定于控制轴102,因此,控制轴102、扇形齿轮121和踏板传感器104一起转动(旋转)。 
扇形齿轮121配置为其齿位于后侧,设于控制马达122的齿轮(未图示)的齿和扇形齿轮121的齿啮合。因此,正反驱动控制马达122时,扇形齿轮121正反旋转。另外,也可以代替扇形齿轮121而使用圆形的齿轮。如图18的(B)所示,在扇形齿轮121的根部的距离转动中心一定程度的部位,通过接头125a连结有行驶控制杆125,如图11所示,行驶控制杆125朝向HST38的方向向后延伸。 
另一方面,例如,如图8、9所示,在HST38的输出控制轴56紧固安装有输出控制臂126。输出控制臂126具有大致横向的第1臂部126a和大致后向的第2臂部126b,呈俯视L形的外观,在第1臂部126a的前端,利用导向销127能相对转动地连结有行驶控制杆125。 因此,使控制马达122正反旋转时,扇形齿轮121转动,于是行驶控制杆125被向大致前后方向按压推拉,随之,输出控制臂126转动,HST38的输出变化。 
输出控制臂126在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即,行驶控制杆125后退移动时),HST38的输出变高。而且,行驶控制杆125通过长孔128嵌入导向销127,而且,输出控制臂126的第1臂部126a被第1弹簧129向跟前拉。因此,HST38被第1弹簧129向减小输出的方向施力。 
由于行驶控制杆125通过长孔128嵌入导向销127,因此,行驶控制杆125的输出控制臂126利用第1弹簧129从复原转动结束的状态进一步后退。相反地,存在即使行驶控制杆125前进HST38也不工作的一种空转状态(因此,伴随着变速踏板57的复原的行驶离合器63的断开、伴随着变速踏板57的踩入的行驶离合器63的接通能在行驶停止状态下可靠地进行)。 
在输出控制臂126的第2臂部126b上连结有调节线130的一端(可以直接相连结,也可以通过拉伸弹簧相连结)。调节线130贯穿调节绳索导管(未图示),调节绳索导管的一端部固定在设于变速箱体29的支承构件(未图示)。而且,调节线130的另一端与发动机28的调节杆(未图示)相连接。因此,输出控制臂126绕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调节线130被拉,发动机28的输出变高。即,发动机28的输出与行驶速度成比例地变高。 
(7)变速系统的说明 
在此,说明变速系统。如能从图17的(C)中理解出的那样,踩踏变速踏板57时,周面凸轮100向增速方向(F1方向)转动,于是,在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按压开关杆106c,开关臂106a、106b转动,开关轴105一起旋转。于是,通过按压挡块108,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N,于是,控制马达122正转,扇形齿轮121正转,由此HST38增速。 
控制马达122处于ON时,中间轴91也一起旋转,因此,踏板传感器104也旋转,但在持续踩入变速踏板57期间,开关臂106a、106b相对于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相对转动的状态得到维持,因此,控制马达122持续正转,行驶车体1继续加速。 
而且,驾驶员停止踩入变速踏板57时,在周面凸轮10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中间轴91继续旋转一些,之后,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FF,控制马达122停止。于是,两第1开关臂106a、第2开关臂106b被弹簧107向传感器托架103拉,因此,开关杆106c处于与周面凸轮100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因此,两开关臂106a、106b复原转动到中立状态。在驾驶员维持踩踏变速踏板57的状态且将变速踏板57的踩入量保持为恒定时,行驶机体1以恒定的速度行驶。 
驾驶员的脚离开变速踏板57等而变速踏板57复原转动时,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部在动作停止的状态下,周面凸轮100转动,于是,两开关臂106a、106b利用弹簧107的拉伸作用向图17的(D)的箭头F2所示的方向转动。于是,开关轴105相对于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部相对旋转,在挡块108的作用下,减速用开关111处于ON,由此,控制马达122反转,HST38被减速控制,车速减速。 
控制马达122反转时,踏板传感器104也与中间轴91一起复原转动,但在变速踏板57复原转动的状态下,开关轴105以相对于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部相对旋转的状态被维持,因此,在减速用开关111处于ON的状态下,控制马达122继续反转。而且,变速踏板57的复原转动停止时,周面凸轮100的旋转停止,因此,开关杆106c相对于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部的相对运动被周面凸轮100阻止,在该状态下,控制马达122继续反转一些。 
而且,在开关轴10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踏板传感器104的主体旋转,从而减速用开关111处于OFF,于是,控制马达122停止,踏板传感器104的转动也停止,其结果,两开关臂106a、106b及开关杆106c和踏板传感器104被保持在使两开关110、111维持OFF的中立状态。 
而且,变速踏板57完全复原时,两开关臂106a、106b、开关杆 106c复原到中立状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变速踏板57复原的终期,在开关杆106c与周面凸轮100的第2凸轮面113大致抵接的状态下,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行驶停止。因此,HST38的输出为零,行驶停止后,变速踏板57进一步以微小的角度复原转动,在该状态下,开关杆106c与周面凸轮100的第1凸轮面112抵接。 
在起动时,即使踩入变速踏板57,在开关杆106c与周面凸轮100的第1凸轮面112抵接的状态下,行驶机体1也不会起动,在开关杆106c越过了第2凸轮面113时才起动。但是,开始踩踏变速踏板57后,开关杆106c到达周面凸轮100的第2凸轮面123,由于仅是极其微小的角度,因此,实际上能够实现踩踏变速踏板57时立刻起动那样的状态。换言之,虽然利用控制马达122进行变速控制,但是能获得与变速踏板57和输出控制臂126直接连结同样的起动感觉。 
(8)行驶模式切换机构 
如上所述,行驶模式的切换是通过使变速操作杆49前后转动来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切换为高速行驶(路上行驶)模式、种植行驶(低速行驶)模式、停止的中立位置(空挡)、后退模式这4种状态(也能设置补苗(日文:苗継ぎ)模式等其他模式)。简单地说明构成该操作系统的构件。 
例如,如图9所示,齿轮组的滑动操作是通过使左右横长的变速操作轴132沿其轴向滑动来进行。例如,如图14的(A)所示,变速操作轴132露出到变速箱体29的左外侧,在变速操作轴132的露出部卡合有转动式的驱动臂133。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变速操作杆49上连结有纵长杆51,但如图18的(B)所示,在纵长杆51的下端通过曲柄杆134连结有前后较长的曲轴135的后端,在曲轴135的前端固定有驱动臂133。因此,纵长杆51上下运动,曲轴135绕其轴心旋转,于是,驱动臂133转动,变速操作轴132沿轴向滑动,由此,齿轮组的啮合发生变化。 
如图19所示,曲轴135能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中间托架136的前后侧板上。中间托架136焊接在左右较长的管制中间支柱137上,并且, 借助下部辅助托架138利用螺栓固定在动力转向单元41的转向齿轮箱44上。因此,中间托架136的支承稳定性优良,结果,也能确保变速操作轴132的顺畅的动作。 
另外,用于固定控制马达122的支承板119隔着上部辅助托架139也被中间托架136支承。因此,控制马达122被从前后支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行驶变速机构部为坚固的结构。该点是本实施方式优点之一。如图19所示,第1弹簧129的前端钩挂在固定于中间支柱137上的卡定片140上。 
(9)行驶离合器、变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关系 
下面,说明制动操作机构和离合器操作机构。首先,说明制动踏板88的安装结构。如图14的(A)、(C)所示,制动踏板88的基端部固定在左右横长的支承筒141的右端,支承筒141能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左右的制动托架142、143上。 
因此,制动踏板88绕支承筒141的轴心转动。左右的制动托架142、143通过焊接固定在中间支柱137上。如图12所示,在支承筒141上嵌合有扭簧144,制动踏板88被扭簧144向复原方向施力。例如,如图14的(C)所示,在制动踏板88上设有将其保持为起作用的状态的侧杆145。 
如图12、图14的(C)所示,制动踏板88具有向支承筒141的下方突出的突出部88a,固定于制动操作轴146的前端的制动臂147和制动踏板88的突出部88a通过螺旋弹簧148相连结。制动操作轴146的前端在变速箱体29的跟前露出,在该露出端部固定有制动臂147的基端部(左端部)。 
如图13的(B)明示,制动操作轴146的后端延伸到制动器66的部位,在后端部设有接触部146a,该接触部146a以密接的方式按压构成制动器66的摩擦板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制动操作轴146在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摩擦板密接而卡住制动器。无需说明,制动器66的起作用情况由制动踏板88的踩踏情况来调节。 
如从图12、图14的(C)中能理解出的那样,在固定有制动踏板 88的支承筒141的左端固定有向上连杆149,在该向上连杆149的上端通过销151连结有接合杆150的前端。在该情况下,如图14的(B)明示,在接合杆150的前端设有供销151嵌合的销贯穿孔152,销贯穿孔152为前后较长的长孔。因此,能在接合杆150前进结束了的状态下进一步踩踏制动踏板88。 
如图14的(B)明示,在变速箱体29的上面部的前部且靠右的部位,离合器操作轴153稍微突出,在该离合器操作轴153的突出端部固定有向其左侧延伸的离合器臂154。而且,离合器臂154的前端部和接合杆150的后端部通过销能相对转动地相连结。 
如图12及图13的(A)所示,在第2旋转轴62的右端部自由滑动地配置有构成行驶离合器63的可动离合器体(球离合器)155。可动离合器体155被弹簧向接通方向施力,且在可动离合器体155上以俯视时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有离合器拨叉156。离合器拨叉156以其前端部为中心水平回转地固定于离合器操作轴153。 
因此,在踩踏制动踏板88时,接合杆150前进,离合器臂154在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离合器拨叉156也在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可动离合器体155被按压而移动,由此,行驶离合器63变为断开。 
(10)变速踏板和行驶离合器、制动器、其他 
例如,如图11、12所示,与变速踏板57连动地旋转的传感器托架103和离合器臂154通过连动轴(连动构件)157相连结。进一步详述时,如图11所示,离合器臂154具有背板154a,在该背板154a上通过螺母(双螺母)158和垫圈不能拔出地保持有连动轴157的后端,另一方面,如图17的(A)明示,在传感器托架103的向下突出部103a通过插入连结有连动轴157的横向前端部。因此,连动轴157与变速踏板57的转动连动地前后运动。 
连动轴157连结在比离合器臂154的接合杆150的安装部靠接近转动中心的部位。固定于连动轴157的螺母158位于离合器臂154的背板154a的后方。因此,保持在变速踏板57的完全复原终期连动轴 157前进,离合器臂154在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行驶离合器63断开这样的功能,且离合器臂154在离合器接通的姿势的状态下不转动,仅容许连动轴157前进。 
如图14的(A)所示,在变速箱体29的前面部的靠右侧的部分,能自由转动地配置有差速锁杆160。在差速锁杆160的前端(自由端)连接有差速锁线161的一端。差速锁线161贯穿于管164(参照图6)中,管164的一端固定于差速锁托架162(参照图14的(B)),该差速锁托架162固定于变速箱体29的前面。因此,当拉差速锁线161时,差速锁装置73(参照图7)动作。 
如图4、图6所示,在接近落座的驾驶员的左脚附近设有差速锁踏板163,差速锁线161的另一端与差速锁踏板163相连接。 
作为将差速锁踏板的动作传递到差速锁装置的部件,采用杆的情况较多,这具有在装入其他构件时配置麻烦的问题。对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作为差速锁装置73的操作部件,使用将差速锁线161贯穿于管164的绳索导管,采用将管的一端固定在设于变速箱体29的差速锁托架162的构造,绳索导管能自由拉回,因此,能与差速锁杆160的位置、姿势无关地进行配置,具有能节省设计劳力和时间的优点。 
(11)总结 
如上所述,在驾驶员踩踏变速踏板57或使之复原时,周面凸轮100旋转,与该旋转相应地,加速用开关110或减速用开关111选择性地处于ON,于是,控制马达122正转或反转,HST38的输出和发动机28的输出发生变化,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发生变化。 
而且,驾驶员的脚完全离开变速踏板57时,变速踏板57和控制轴102复原到初始姿势。于是,在控制轴102利用控制马达122快要完全复原之前的阶段,连动轴157的螺母158从后方与离合器臂154抵接,从而离合器臂154向离合器断开方向转动,由此,行驶离合器63被断开。而且,接合杆150被离合器臂154向跟前按压,支承筒141旋转,制动踏板88稍微向踩入方向旋转,由此,处于制动臂147转动而使制动器66稍微起作用的状态。 
这样,在变速踏板57完全复原时,制动踏板88轻微起作用,并且行驶离合器68被断开,因此,即使驾驶员将脚(右脚)全都从变速踏板57的部位换踩而不踩踏制动踏板88,也能在脚位于变速踏板57的部位的状态下轻松地操作变速操作杆49从而切换行驶模式。另外,也能离开驾驶座而安全地进行其他作业。 
而且,制动臂147的转动操作是由将变速踏板57的动作更直接地传递的传感器托架103来进行,因此,确保行驶停止状态能在没有时滞的状态下迅速地进行。因此,将行驶机体1保持在停止状态的响应性优异。另外,连动轴157、离合器臂154、制动臂147位于与HST的输出控制臂126独立的位置,因此,这些构件的设计也容易。 
在变速踏板57完全复原的状态下,制动踏板88处于较轻地转动的状态,因此,必须能更深地踩入制动踏板88。在这点上,由于突设于支承筒141的向上连杆149和接合杆150通过长孔152相连结,因此,容许接合杆150不动作而踩入制动踏板88。 
为了起动而踩入变速踏板57时,连动轴157后退,但行驶离合器63被弹簧施力为接通状态,因此,在连动轴157前进时,离合器臂154转动到离合器接通姿势,行驶离合器63变为接通,而且,接合杆150后退,因此,制动踏板88利用扭簧144复原转动,随之,制动轴146向制动解除方向旋转。 
另外,行驶离合器63处于接通时,制动器66处于OFF,必须使连动轴157以一定程度的尺寸后退移动,因此,必须使传感器托架103及控制轴102旋转一定程度的角度。另外,HST38必须在行驶离合器63处于接通之后工作,因此,行驶离合器63接通、制动器66处于OFF之后,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N,控制马达122必须正转。 
因此,假使控制轴102和变速踏板57各以相同的角度旋转时,必须设定为在变速踏板57踩入得相当多之后使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N,于是,可能变速踏板57的踏入和行驶机体1的起动产生时滞而导致起动感觉不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的(B)说明的那样,仅 将变速踏板57踩入极小的角度,传感器托架103及控制轴102就较大旋转,因此,能以使行驶离合器63的接通及制动器66的断开变得可靠的方式使连动轴157后退一定程度的尺寸,且几乎在与踩入变速踏板57相同的时刻使HST工作而起动行驶机体1。因此,不会阻碍利用行驶停止自动地断开行驶离合器63并且使制动器66起作用的功能,能提高起动感觉(该点能获得独立的技术方案等)。 
如能从上述说明理解出的那样,在开关杆106c与周面凸轮100的第1凸轮面抵接的状态下,优选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FF。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开关杆106c移动到周面凸轮100的第2凸轮面的状态下,加速用开关110处于ON。 
连动轴157也未必需要与传感器托架103相连结,例如,在控制轴102上固定专用的臂,也能与该臂相连结,但像实施方式那样仅与传感器托架103相连结时,能相应将构造简化而对降低成本有贡献。 
利用第3凸轮面114及第4凸轮面115的作用,起动后,控制轴102的旋转的比例相对于变速踏板57的踩入比例变小。因此,能防止突然起动引起的打滑。另外,利用第3凸轮面114和第4凸轮面115的作用,在高速状态下,与低速状态及中速状态相比,控制轴102的旋转的比例相对于变速踏板57的踩入比例变小,因此,能防止当脚稍微从变速踏板57离开时突然减速这样的现象,安全性也高。 
另外,作为机械放大部件,除了凸轮之外,还能采用连杆机构、齿轮机构等各种机构。在使用凸轮的情况下,能采用端面凸轮等各种机构(不限于旋转式,也能采用滑动式的凸轮等)。也能并用凸轮和连杆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传感器托架103驱动连动轴157,但也能利用控制轴102那样的其他构件驱动。连动轴(连动构件)157为金属板制等,根据需要能采用各种各样的形态。 
(12)前手柄的优点 
如上所述,例如,在农田的出入口那样急倾斜的场所,驾驶员下到地面一边步行一边前进或后退操作插秧机。在该情况下,作为以往的结构,构成为能使具有方向盘的前墩前倒,并且设置了杆操作式的 行驶离合器。而且,作业者一边用一只手(左手)握住前倒的方向盘一边用另一只手(右手)操作行驶离合器杆,但这不仅使构造显著变复杂,而且作业者必须在与行驶机体紧密接触的状态下步行,因此,存在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也将解决该问题作为课题之一。而且,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采用水平转动式的前手柄24时,结构显著变简单,能对降低成本有贡献。另外,由于能在身体和行驶机体之间空出间隔的状态下步行,因此,安全性也高。另外,由于能对前手柄24施加体重,因此,也容易取得行驶机体的平衡。 
另外,在本乘用型作业机械中,行驶离合器63的接通或断开和制动器66的ON或OFF是通过设于前手柄24的杆25的操作来进行,因此,安全性更高。另外,杆25和变速踏板57通过线97相连结,从而在进行行驶离合器63的接通或断开和制动器66的ON或OFF时,具有构造更简单的优点。另外,行驶离合器63和制动器66的操作也能代替杆25而利用例如把手的旋转进行。 
(13)第2实施方式的概略 
下面,说明图20以后的附图所代表的第2实施方式。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只要没有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例如,如图21所示,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将发动机28搭载在行驶车体1的前部。行驶车体1具有左右的侧框架18,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侧框架18前后分离,前后分离的侧框架18焊接在左右横长的中心框架168上。 
另外,如图20的(B)明示,左右侧框架18的前端通过前框架19相连结,而且,在侧框架18的靠前的部位固定有正面看U形(或コ字形)的前后两根的支架169,利用这两根支架169支承发动机28。发动机28处于曲轴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输出带轮配置在发动机28的左侧。 
例如,如图25明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转向单元41与变速箱体29的前部一体化。即,动力转向单元41的齿轮箱与变速箱体29 一体地形成,在该齿轮箱上安装转向单元。 
行驶变速装置的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变速箱体29的左侧部配置有HST38,后轮输出轴75从变速箱体29的后面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箱体29作为特有的构成,具有前后纵长的分隔板171(参照图30的(B)),使该分隔板171具有轴支承功能而谋求提高强度。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旋转轴66和第2旋转轴69之间夹设有中间旋转轴69a,从动齿轮65也与设于该中间旋转轴69a的齿轮69b啮合。 
例如,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变速箱体29的靠右的部位且靠前的部位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以大致铅垂姿势配置有制动操作轴151,在变速箱体29的前部且大致左右中间部,以铅垂姿势配置有离合器操作轴153,另外,在变速箱体29的大致前后中间部以大致水平姿势配置有变速操作轴132。 
各操作轴151、153、132的本质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变速操作轴132能选择5个姿势。即,能选择路上行驶(高速行驶)、空挡、种植行驶(低速行驶)、补苗、后退这5个姿势。因此,如图24的(C)明示,变速操作杆49也能保持在5个位置,在变速操作杆49所嵌合的导向孔50内形成有分支槽50a。 
如图26所示,变速操作杆54的动作通过与该变速操作杆54相连结的纵长杆51、一端与纵长杆51的下端相连结的双臂曲柄杆172、前端与双臂曲柄杆172的另一端相连结的前后较长的水平状杆173、固定于与水平状杆173的后端相连结的臂174、固定于臂174的纵长轴175、固定于纵长轴175的下端的拨叉176传递给变速操作轴132。 
双臂曲柄杆172能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左托架177上,如图28所示,左托架177固定于左右较长的支柱178。另外,如图25所示,纵长轴175能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变速箱体29上。例如,如图24所示,变速踏板57和制动踏板88配置在方向盘柱42的右侧,另外,在方向盘柱42的左侧配置有控制马达122。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马达122被保护壳体179覆盖。 
(14)控制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的(A)所示,在侧框架18的变速踏板57的右侧的部位通过侧托架182安装有电位计181,变速踏板57的动作由电位计181检测。更准确地讲,在电位计181具有转动式的检测杆183,使安装在检测杆183上的线材制的推动构件184与变速踏板57的背面相抵接,从而能检测变速踏板57的转动角度。 
如图27的(B)及图28所示,制动踏板88与固定在支柱178的右托架185相连结。在该情况下,制动踏板88的下端部通过枢支销186与右托架185相连结,在枢支销186的稍稍上方的部位通过销187a连结有制动杆187。因此,在踩踏制动踏板88时,制动杆187前进移动。制动踏板88被弹簧144(参照图29)向复原姿势施力。 
如图32的(A)所示,覆盖控制马达122的保护壳体179通过隔板189固定于托架板188,该托架板188固定在动力转向单元41的上端面。保护壳体179内置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扇形齿轮121,扇形齿轮121被控制马达122驱动。扇形齿轮121的旋转轴191向外突出设置,在其上固定有辅助臂190,在辅助臂190上连结有行驶控制杆125。 
本实施方式由于在HST38的前方配置有发动机28,因此,如能从图23的动力系统图理解出的那样,HST38以行驶液压泵54位于前、行驶液压马达55位于后的姿势配置。例如,如图29所示,HST38的输出控制轴56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向上突出,在输出控制轴56上固定有输出控制臂126。 
例如,如图25、图26所示,离合器操作轴153以绕其轴心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变速箱体29,如图30的(B)明示,通过使安装于离合器操作轴153的下端的拨叉156转动,可动离合器体155滑动。在离合器操作轴153俯视时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行驶离合器63被切断。 
如图31所示,在离合器操作轴153和输出控制臂126之间配置有第1连动杆(中继构件)192。该第1连动杆192是向左方向和后方向延伸的大致L形的形态,靠左端部的部分通过第1轴193能水平转动 地连结于变速箱体29。在第1连动杆192的右前端部通过轴连结有行驶控制杆125。另外,在第1连动杆192的左端部的上面设有第1辊194。 
另一方面,在输出控制臂126上通过第2轴196能自由水平转动地连结有俯视时与第1辊194重合的第2连动杆195。在第2连动杆195的后端部突设有向下销197,在输出控制臂126设有供向下销197嵌合的孔198,另外,在第2连动杆195的前端部设有供第1辊194抵接的壁板199。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控制臂126和第2连动杆195相当于变速操作构件。 
因此,行驶控制杆125后退移动时,第1连动杆192绕顺时针转动,于是,输出控制臂126借助第2连动杆195绕逆时针(即增速方向)转动。输出控制臂126被第6弹簧200向后方向(减速方向)拉,第6弹簧200与变速箱体29相连结(参照图24的(A))。第1连动杆192的第1辊194从后方与第2连动杆195的壁板199相抵接,因此,输出控制臂126向输出为零的方向复原转动结束后,能进一步使第1连动杆192复原转动(能使行驶控制杆125后退)。 
在离合器操作轴153,作为离合器操作构件,固定有向右后方延伸的离合器臂201。离合器臂201的基端部向跟前突出,在该突出端部的上面能自由旋转地安装有第2辊202。在第1连动杆192的后端部能自由水平转动地连结有凸轮体203,凸轮体203的前端部与第2辊202相抵接。 
图31的(A)表示增速结束的状态,行驶控制杆125从该状态开始前进移动时,第1连动杆192绕逆时针回避转动。一直到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之前,凸轮体203通过回避转动而不对离合器臂201作用扭矩,但在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之后,行驶控制杆125进一步前进时,在该过程中,对第2辊202作用有按压力,由此,离合器臂201及离合器操作轴153绕顺时针方向转动(旋转),于是,行驶离合器63被断开。 
凸轮体203的按压第2辊202的作用部用附图标记204表示。另 外,在凸轮体203上与作用部204连续地形成有保持第2辊202的台阶部(凹部)205。在行驶离合器63内置有推压可动离合器体155的弹簧,利用该弹簧对离合器臂201向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施力。 
例如,如图29、31所示,在制动操作轴151固定有向该制动操作轴151的大致右侧伸出的第1制动臂206,并且能相对转动地嵌合有向该制动操作轴151的左右两侧延伸的第2制动臂207。第2制动臂207的右端部位于第1制动臂206的跟前,而且,这些第1制动臂206和第2制动臂207具有制动杆187贯穿的背板208、209。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制动臂206、207相当于制动器操作构件,作为被离合器臂201驱动的制动器操作构件,有第2制动臂207。 
在制动杆187设有能从前方与第2制动臂207的背板209相抵接的前限动器(螺母)210和从后方与第1制动臂206的背板208相抵接的限动弹簧211。另外,在制动杆187设有能从后方与第2制动臂207的背板209相抵接的中间限动器(双螺母)212。在中间限动器212和前限动器210之间空出间隔。 
第2制动臂207的比转动中心靠左侧的部分呈向下开口的槽形(沟道状)的形态,在该槽内嵌入有设于离合器臂201的右端部的第3辊213。因此,离合器臂201和第2制动臂207连动地转动。 
如图33的(A)所示,在覆盖控制马达122的保护壳体179的左外面,通过臂轴216能自由转动地连结有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调节臂215,在臂轴216的前端通过弹簧217连结有调节线130的一端。调节线130插入到绳索导管130a,绳索导管130a的一端固定于保护壳体179。调节线130的另一端连结于发动机28的调节杆。 
另一方面,在扇形齿轮121上形成有向转动中心方向延伸的凸轮孔218,在固定于臂轴216的内端部的内连杆219的前端设有辊220,该辊220嵌入凸轮孔218。 
凸轮孔218相对于扇形齿轮121的转动中心形成为非同心,而且,呈扇形齿轮121越向增速方向转动越成为距轴心的距离越远的轮廓。扇形齿轮121向增速方向转动时,调节臂215利用凸轮孔218的作用 转动,由此,发动机28的输出变高。即,发动机的输出与行驶速度相应地变高。通过设计凸轮孔218的形状,能各种改变行驶速度和发动机输出的关系。利用这样的凸轮机构的发动机输出控制形态也能适用于第1实施方式。 
(15)第2实施方式的总结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电位计181(参照图27的(A))检测变速踏板57的转动角度,基于电位计181的信号驱动控制马达122,行驶控制杆125前后移动,由此,HST38被控制。 
电位计181将变速踏板57的转动作为电阻值、电流值或脉冲数这样的数值检测,踩入变速踏板57或使变速踏板57复原转动时,数值较大变化或较小变化。因此,在电位计181的数值持续较大变化时,控制马达122持续正转,在数值持续较小变化时,控制马达122持续反转,若变速踏板57的转动停止而没有数值变化,则进行使控制马达122的旋转停止这样的控制,从而能控制插秧机的速度。因此,能获得与乘用车同样的行驶感觉。 
而且,在行驶着的状态下驾驶员的脚从变速踏板57离开时,变速踏板57利用弹簧复原,随之HST38被减速控制,不久行驶车体1停止,但如基于图31已经说明的那样,在变速踏板57马上完全复原之前的阶段,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换言之,寻求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之后再使变速踏板57复原的缓冲部件。 
因此,即使输出控制臂126复原转动结束,行驶控制杆125也前进一些尺寸,于是,离合器臂201利用凸轮体203的按压作用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行驶离合器63处于断开,并且制动器66的作用很小。即,在行驶车体1行驶停止的大致同时,行驶离合器63被断开,制动器的作用很小,由此,驾驶员即使不逐个换踩右脚,也能操作例如变速操作杆49。 
在变速踏板57完全复原时,控制马达122的旋转停止。即使在该状态下,行驶离合器63也被断开而必须保持制动器起作用的状态,该功能如上所述通过在凸轮体203的台阶部205嵌合保持第2辊202来 进行。当然,也能利用变速踏板57的复原弹簧93(或输出控制臂126的返回用弹簧200)的弹性复原力。 
在第2制动臂207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束了的状态下,制动杆187能进一步前进。即,进一步踩入制动踏板88时,制动杆187前进,第1制动臂206被限动弹簧211推压,由此,制动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1制动臂206和第2制动臂207独立地设置,构成能较强地踩入制动踏板88的回避部件。 
行驶中较强地踩踏制动踏板88时,第1制动臂206利用限动弹簧211的推压作用转动而使制动器起作用,并且,在制动踏板的踩入终期,制动杆187的中间限动器212与第2限制臂209抵接,由此,行驶离合器63处于断开。 
例如,如能从图29中把握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控制轴臂126、连动杆195、192、203和制动臂207、206在变速箱体29的上方部位以大致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因此,具有能将控制机构紧凑化的优点。在将发动机28搭载于行驶车体1的前部时,在被机罩12、13覆盖的空间堵塞有较多的构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控制轴臂126、各杆195、192、203、离合器臂201、制动臂207、206配置在变速箱体29和车体罩37之间的空间,因此,不存在与其他构件干涉的问题,因此,具有能减轻设计劳力和时间的优点。 
另外,像实施方式这样用保护壳体179覆盖控制马达122、扇形齿轮121时,具有能确保较高的安全性和防水性的优点。另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利用电位计181检测变速踏板57的动作时,例如能简单地实现与变速踏板57的踩入量相应地各种控制发动机28的输出,具有以变速踏板57的动作为契机容易进行各种控制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输出控制臂126和第2连动杆195构成变速操作构件,但变速操作构件也可以仅由输出控制臂126构成,第1连动杆192和输出控制臂126通过销等连结。输出控制臂126等的操作构件也不必非得是转动的,也可以是滑动式。另外,也能将第1连动杆192兼用为离合器操作构件。 
(16)其他 
本申请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能各种各样地具体化。例如,作为无级变速器,也能采用带式(CVT)。另外,本申请发明的适用对象不限于插秧机,也能适用于耙地机、蔬菜移植机等其他农作业机械。在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行驶离合器断开、且制动器起作用的结构也能适用于不具有驱动器的乘用型作业机械。 
在该情况下,利用控制马达等的动力驱动器驱动离合器臂、制动臂等的构件即可。在利用变速控制用驱动器控制HST等的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下,设置与变速控制用驱动器不同的停止用驱动器,也能利用该停止用驱动器控制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 
工业实用性 
本申请发明能具体化为插秧机等的乘用型农业作业机械及其他的乘用型作业机械。因此,能在产业上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车体,2插苗装置,3前轮,11方向盘,28发动机,29变速箱体,38HST(静液压传动式无级变速器),56输出控制轴,57变速踏板,63行驶离合器,91中间轴,100凸轮(周面凸轮),103传感器托架,104踏板传感器,106a第1开关臂(臂构件),110、111开关(传感器),122传动马达(驱动器),126输出控制臂(变速操作构件),130调节线,132变速操作轴,146制动操作轴,147、206、207制动臂,151制动操作轴,153离合器操作轴,154、201离合器臂,157连动轴,192第1连动杆(中继构件),195第2连动杆(变速操作构件)。 

Claims (4)

1.一种乘用型作业机械,其设有搭载了发动机并且由车轮支承的行驶机体、用于控制上述行驶机体的速度的脚踏式的变速踏板、用于将上述发动机的旋转变速地传递给上述车轮的行驶变速装置,
上述行驶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无级变速器、用于在上述无级变速器的下游侧接通或断开向上述车轮的动力的行驶离合器、用于抑制向上述车轮传递动力的构件旋转的制动器,上述无级变速器由基于上述变速踏板的动作进行工作的动力式驱动器控制,其中,
上述行驶离合器和制动器利用与操作上述无级变速器的构件不同的行驶停止操作构件控制,使得在上述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上述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在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
上述停止操作构件由上述驱动器驱动,
所述乘用型作业机械设有在上述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进行放大的机械性放大部件,利用上述机械性放大部件控制上述驱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械,其中,
上述机械性放大部件是周面凸轮和与之抵接地转动的臂构件,利用传感器检测上述臂构件的动作,利用上述传感器控制上述驱动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械,其中,
上述行驶变速装置具有变速箱体,在上述变速箱体上安装有由上述驱动器驱动的中继构件,利用上述中继构件驱动用于操作上述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操作构件,并且,利用上述中继构件对行驶停止操作构件进行驱动,使得当上述变速踏板完全复原时,上述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在变速踏板的踩入初期,行驶离合器断开,制动器起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械,其中,
上述中继构件能自由水平转动地与上述变速箱体相连结,另一方面,上述行驶停止操作构件具有用于接通或断开上述行驶离合器的离合器操作构件和用于操作上述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构件,利用上述离合器操作构件驱动制动器操作构件。
CN201080040750.1A 2009-09-17 2010-09-17 乘用型作业机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8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5976A JP5373521B2 (ja) 2009-09-17 2009-09-17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09-215976 2009-09-17
JP2010060928A JP5436287B2 (ja) 2010-03-17 2010-03-17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10-060928 2010-03-17
PCT/JP2010/066196 WO2011034167A1 (ja) 2009-09-17 2010-09-17 乗用型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8010A CN102498010A (zh) 2012-06-13
CN102498010B true CN102498010B (zh) 2014-09-24

Family

ID=43758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75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8010B (zh) 2009-09-17 2010-09-17 乘用型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05028B1 (zh)
CN (1) CN102498010B (zh)
TW (1) TWI526338B (zh)
WO (1) WO20110341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8149B2 (ja) * 2013-07-24 2017-08-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ー
KR101968088B1 (ko) * 2018-02-05 2019-04-11 동양물산기업 주식회사 농기계의 주변속레버 제어장치
TWI735093B (zh) * 2019-10-04 2021-08-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車用電控煞車系統及其煞車連動裝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4009A (zh) * 2002-12-19 2005-12-28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7731A (ja) * 1989-07-26 1991-03-13 Kubota Corp 車輌の変速操作構造
JP2527907Y2 (ja) * 1990-05-30 1997-03-05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農用車両におけるブレーキ装置
JP4095355B2 (ja) * 2002-06-20 2008-06-0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4563014B2 (ja) * 2003-09-30 2010-10-1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JP2007015628A (ja) * 2005-07-11 2007-01-25 Moric Co Ltd ゴルフカー
JP4766594B2 (ja) * 2005-09-07 2011-09-0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4453742B2 (ja) * 2007-10-31 2010-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その方法を実現させる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5041539B2 (ja) * 2008-03-05 2012-10-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走行式農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4009A (zh) * 2002-12-19 2005-12-28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34167A1 (ja) 2011-03-24
TWI526338B (zh) 2016-03-21
TW201130678A (en) 2011-09-16
KR20120078692A (ko) 2012-07-10
CN102498010A (zh) 2012-06-13
KR101705028B1 (ko)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93363Y (zh) 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CN108351008A (zh) 作业车辆
CN102498010B (zh) 乘用型作业机械
CN201220685Y (zh) 一种双向行驶的拖拉机
CN103843504A (zh) 苗移植机
KR20130025796A (ko) 작업차의 통지 제어 구조
CN102259589A (zh) 作业机的传动结构
JP2006094743A (ja) 田植機
CN210461466U (zh) 农业机械及其自动离合装置
JP5436287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15223110A (ja) 作業機
CN219904501U (zh) 带有双向驾驶装置的中耕拖拉机
JP4454141B2 (ja) 作業車
JP2002095315A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のクラッチ
JP3914623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回転数制御機構
JP6079970B2 (ja) 苗移植機
JP5863431B2 (ja) 田植機
JP2013111028A (ja) 田植機
JP2014060979A (ja) 移植機
JP4629909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JP2007261579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9220595A (ja) 移動農機
JP5349815B2 (ja) 乗用型移動農機
JP2003267257A (ja) 作業機
JP4083133B2 (ja) 四輪駆動型作業車の操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