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3558B - 热过载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热过载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3558B
CN102473558B CN201080036032.7A CN201080036032A CN102473558B CN 102473558 B CN102473558 B CN 102473558B CN 201080036032 A CN201080036032 A CN 201080036032A CN 102473558 B CN102473558 B CN 102473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position lever
lever
automatically
reposition
overload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60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3558A (zh
Inventor
古畑幸生
森下文浩
鸭崎武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3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3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14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im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e.g. for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 H01H83/142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im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e.g. for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with bime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61/00Electrothermal relays
    • H01H61/01Details
    • H01H61/0107Details making use of shape memory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14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 H01H71/16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with bimetal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74Means for adjusting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device will function to provide protection
    • H01H71/7427Adjusting only the electrothermal mechanism
    • H01H71/7445Poly-phase adjustment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Fuses (AREA)

Abstract

热过载继电器的复位棒(43)被配置成可在手动复位位置和自动复位位置之间切换,在手动复位位置中,反向机构(21)通过执行推入操作手动返回至反向之前的初始状态,在自动复位位置中,通过从该手动复位位置进行推入和旋转操作来保持被推入的状态,并且反向机构(21)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外,设置轴向摆动限制部分(17b、17d、51、46)和(47),其在复位棒(43)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时限制复位棒(43)的轴向摆动。

Description

热过载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由双金属构件的温度升高引起的特征曲线的热过载继电器,并且涉及对将复位棒设置于自动复位位置的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热过载继电器的复位机构一般包括以自由推入的方式装入外壳的复位棒,并且被配置成通过推入该复位棒将执行伴随继电器跳闸的反向操作的反向机构返回至初始状态。该复位机构设置有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在手动复位中每次复位时执行推入复位棒的操作,在自动复位中通过将复位棒保持在被推入的状态在双金属构件冷却之后反向机构自动返回至初始状态;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被配置成可切换的。 
图12至图15示出在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之间可切换的常规热过载继电器(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如图12所示,该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双金属构件2,其因电流传导产生的热而发生弯曲移位;以及触点5和6,其使反向机构4在双金属构件2的移位位置超过规定值时执行反向操作并且进行切换。 
当双金属构件2弯曲时,移位为图12中的向右方向,并且该移动经由移动装置8传递至释放杆9;该释放杆9以轴10为支点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另一方面,可动板14的一端抵靠作为支点的固定至外壳1的支承件11的一端上的V形槽11a,并且跨可动板14的另一端和支承件11的另一端11b悬挂拉簧13。并且,反向板12紧固至可动板14。 
在图12的初始状态中,来自拉簧13的弹力用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反向板12,并且反向板12抵靠并暂停在所示状态。在该初始状态,常闭接触5的固定触点5b安装在由外壳1悬臂支承的固定触点片簧5a的端部,该固定触点5b与安装在反向板12上的可动触点5c接触。此外,常开接触6的固定触点6b 安装在外壳1的顶面附近被悬臂支承的固定触点片簧6a的端部;并且可动触点6d安装在基本上平行于固定触点片簧6a被悬臂支承的可动触点片簧6c的端部,以与固定触点片簧6a相对。 
当双金属构件12由于通过电流产生的热而弯曲且移位时,释放杆9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此释放杆9的旋转使得拉簧13和反向板12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如图13所示,常闭接触5(5b,5c)打开,并且常开接触6(6b,6d)闭合,以进入跳闸状态。释放杆9、反向板12、拉簧13、常闭接触5和常开接触6构成反向机构4。 
当热过载继电器进入跳闸状态且电磁接触器的电流切断时,双金属构件12冷却并返回至其初始状态。然而,如果不施加复位操作,已经被反向的反向机构4不返回至初始状态。因此,复位棒16设置成从外壳1的顶面突出。 
如图15所示,复位棒16是具有台阶的圆柱形构件,它包括大直径头部16a和小直径轴部16b,并且如图16所示,复位棒16安装在设置在外壳1中的复位棒保持孔3中以实现轴向滑动以及旋转。复位棒保持孔3包括向其内部推入复位棒16的大直径头部16a的大直径孔部3a,以及与该大直径孔部3a同心地形成的并且可滑动地保持小直径轴部16b的小直径孔部3b。 
在大直径头部16a的顶面中设置槽16c,其中可插入一字螺丝刀或其它工具以旋转复位棒16。此外,以弹性突出的方式在小直径轴部16b上设置接合件16d,并且在端部中相对于该接合件16d移动90°的位置处,通过倾斜面和垂直面形成以钝角形状剪切的剪切部16e。并且如图12所示,与上述固定触点片簧6a结合的片簧6e抵靠复位棒16的剪切部16e。 
通过包括插入小直径轴部16b的压簧的返回弹簧7在从外壳1的突出方向上推进装入复位棒保持孔3的复位棒16;在图12和图13中,复位棒16处于手动复位位置,并且如图12所示,接收返回弹簧7的弹力的复位棒16通过接合件16d与外壳1的台阶部分1a的接合在轴向定位,从而头部从封闭外壳1的顶面的显示盖18突出。在图13的跳闸状态中,当执行推入复位棒16的操作时,剪切部16e的倾斜面从剪切部16e按压与固定触点片簧6a结合的片簧6e。通过该手段,固定触点片簧6a向右弯曲,并且经由可动触点片簧6c向右按压可动板14。结果,处于反向状态的反向板12以顺时针旋转驱动,并且在 拉簧13的动作通过止点时,反向板12反向并返回至初始状态。 
接着,为了从图12的手动复位位置移动至图14的自动复位位置,将一字螺丝刀或其它工具的端部插入复位棒16中的槽16c,并且在推入复位棒16直至抵靠之后,图12中的复位棒16在顺时针方向旋转90°。通过该手段,接收返回弹簧7的向上轴向的弹力的复位棒16保持在推入状态,同时接合件16d与外壳1的台阶部分1b接合并且在轴向定位。在该状态中,与固定触点片簧6a结合的片簧6e的端部从复位棒16的剪切部16e被压出,并且进入骑在复位棒16的小直径轴部16b上的状态。通过该手段,甚至在图14的初始状态(非反向状态)中,也减小了常开接触6的固定和可动触点6b、6d之间的间隙。结果,通过电流超过规定值,并且甚至在反向机构4开始反向操作时,在反向板12完成反向之前,可动触点6d不与固定触点6b接触并且不实现完全反向。因此,当双金属构件2冷却时,反向机构4自动返回初始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号4088815 
发明内容
然而,如图16所示,自动复位位置中的复位棒16被设置成具有大直径头部16a和复位棒保持孔3的大直径孔部3a的圆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小直径轴部6b和复位棒保持孔3的小直径孔部3b的圆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整个复位棒16往往经历轴向摆动。 
如果自动复位位置中复位棒16的轴向摆动以此方式发生,则经由片簧6e与复位棒16的小直径轴部16b接触的固定触点片簧6a的挠曲量有变化,并且常开接触6的固定和可动触点6b、6d之间的间隙也改变,因此担心反向机构4自动返回初始位置的自动复位特性可能变得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被设计成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并具有提供热过载继电器的目的,在该热过载继电器中通过限制自动复位位置中复位棒的轴向摆动,使反向机构在自动复位时的特性变得稳定。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在其外壳中包括:双金属构件,其因过载电流产生的热而发生弯曲移位;反向机构,其在双金属构件的移位量超过规定值时执行反向操作并切换触点;柱形复位棒,其以能够自由推 入的方式装入形成在外壳中的轴装载部分,并且在被推入时其一端与反向机构的可动部分接合;以及返回弹簧,其弹力作用在复位棒上,以使复位棒的另一端从外壳突出,复位棒被配置成可在手动复位位置和自动复位位置之间切换,在手动复位位置中反向机构通过执行推入操作手动返回至反向之前的初始状态,在自动复位位置中通过从手动复位位置进行推入和旋转操作来保持被推入的状态,并且反向机构自动返回到初始状态,并且热过载继电器还包括轴向摆动限制部分,其在复位棒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时限制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轴向摆动限制部分限制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的轴向摆动,从而与复位棒的一端接合的反向机构的可动部分的位置总是不变,并且反向机构自动返回初始状态的自动复位特性可保持稳定。 
此外,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的轴向摆动限制部分,在复位棒的外周和轴装载部分的内壁中的一个中形成凸出部分,以及当复位棒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时,凸出部分抵靠复位棒的外周和轴装载部分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并且在复位棒和轴装载部分之间生成压力,从而限制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当复位棒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时,由于凸出部分抵靠复位棒的外周和轴装载部分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因此在复位棒和轴装载部分之间生成压力,并且限制复位棒的轴向摆动,从而可设置具有简单配置的轴向摆动限制部分。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中,轴向摆动限制部分设置在至少两个在复位棒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处,并且由此限制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通过在至少两个在复位棒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处设置轴向摆动限制部分,能更可靠地限制复位棒的轴向摆动,并且可改善自动复位特性。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中,返回弹簧的弹力作用于复位棒的方向是偏离复位棒的轴线的方向。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通过使返回弹簧的弹力从偏离复位棒的轴线的方向推进,引起规定方向上的旋转的力作用在复位棒上。通过该引起复位棒旋转的力,出现按压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的力,进一步限制轴向摆动,并 且可进一步改善自动复位特性。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中,返回弹簧是在不干扰复位棒的一端的旋转范围的位置处接合的片簧构件。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与诸如普通设备中所用的包括设置在复位棒外周周围的盘簧的返回弹簧比较,甚至在几乎没有设置返回弹簧的空间的小型热过载继电器中更容易设置。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中,在复位棒的外周上设置自动复位接合部分,在外壳中设置锁定板,该锁定板在处于被推入状态的复位棒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时通过与自动复位接合部分接合将复位棒保持在推入状态,以及在复位棒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复位棒暂停的位置处相互抵靠的自动复位接合部分的抵靠部分和锁定板的抵靠部分形成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复位棒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的方向向下倾斜并彼此平面接触。 
通过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当复位棒在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暂停时,自动复位接合部分的倾斜面在锁定板的倾斜面上滑动,从而释放自动复位接合部分和锁定板的锁定,并且复位棒返回至手动复位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复位棒在手动复位位置和自动复位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暂停的问题。 
通过本发明,轴向摆动限制部分限制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的轴向摆动,从而与复位棒的一端接合的反向机构的可动部分的位置总是不变,并且可使自动复位期间的反向机构特性保持稳定。 
附图简述
图1是示出热过载继电器的内部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热过载继电器的调节机构的分解图; 
图3示出与调节拨盘接触的调节机构; 
图4示出热过载继电器的反向机构; 
图5A示出初始状态中的反向机构的常开接触(a接触),以及图5B示出跳闸状态中的反向机构; 
图6A示出初始状态中的反向机构的常闭接触(b接触),以及图6B示出跳闸状态中的反向机构; 
图7A示出装入外壳的轴装载部分的复位棒,图7B是图7A中的视图B-B,图7C是图7A中的视图C-C,以及图7D是图7A中的视图D-D; 
图8A是示出被推入至手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的状态的透视图,以及图8B示出其内部; 
图9A是示出设置于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的状态的透视图,图9B示出其内部,以及图9C示出从基件一侧观看的自动复位位置处的复位棒; 
图10是示出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的复位棒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主要部分的概图; 
图12示出初始状态的常规热过载继电器的内部; 
图13示出跳闸状态的常规热过载继电器的内部; 
图14示出在常规热过载继电器中复位棒保持在自动复位位置的状态; 
图15示出常规热过载继电器的复位棒的结构;以及 
图16是示出在常规热过载继电器中在自动复位位置发生复位棒的轴向摆动的状态的概图。 
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下文称为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热过载继电器中,在绝缘外壳17的顶面上设置调节拨盘28的调节部分28a以及其头部45突出的复位棒43;在绝缘外壳17中还设置由与主双金属构件18的一端接合的移动装置19的移位驱动的调节机构20,以及反向机构21,其接触通过调节机构20的操作切换。 
如图2所示,调节机构20包括调节连杆22、由调节连杆22可旋转地支承的释放杆23、以及固定至释放杆23并与移动装置19接合的温度补偿双金属构件24。调节连杆22包括支承释放杆23的连杆支承部分25以及从连杆支承部分25的一侧向下延伸的腿部26。 
连杆支承部分25包括在其上部形成轴承孔25a1并且相互相对的一对相对板25a,以及连接一对相对板25a并且形成开口部分25b的连接板25c。腿部26从一对相对板25a中的一个向下延伸,并且在其上部形成轴承孔26a。 
如图1所示,在绝缘外壳17的下侧的内壁上设置伸入绝缘外壳17内的支 承轴27;通过将该支承轴27的端部插入上述腿部26的轴承孔26a,整个调节连杆22以支承轴27为中心由绝缘外壳17可旋转地支承。 
如图2所示,调节机构20的释放杆23包括基板23a和从基板23a的两端在相同方向上以基本相同的角度弯曲的一对弯曲板23b、23c。并且,在弯曲板中的一个23b的侧部上形成一对旋转轴23d、23e,它们被插入调节连杆22的一对轴承孔25a1。反向弹簧按压部分23f形成在夹在这些旋转轴23d、23e之间的弯曲板中的一个23b的一端,凸轮接触部分23g形成在另一弯曲板23c上,并且在与弯曲板23b、23c的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上的基板23a的背面上形成压接并固定温度补偿双金属构件24的一端的压接固定部分31。 
并且,如图1和3所示,设置在绝缘外壳17的顶面上的调节拨盘28的偏心凸轮28b抵靠释放杆23的凸轮接触部分23g,并且通过使用螺丝刀或其它工具的端部与调节部分28a接合并旋转调节拨盘28、改变凸轮接触部分23g抵靠偏心凸轮28b的外周面的位置、并且引起绕旋转轴23d、23e的微小旋转来设置释放杆23的旋转角度。 
如图4和图5A所示,反向机构21包括设置在绝缘外壳17中的反向机构支承部分32;设置在该反向机构支承部分32附近并且由设置在绝缘外壳17的内壁上的支承轴33可旋转地支承的联接板34;可动板35,其上部35b可滑动地设置,以抵靠反向机构支承部分32的下部35a作为支点;以及反向弹簧36,包括在可动板35的上部35b一侧设置的接合孔35c和比下部35a更低位置的反向机构支承部分32的弹簧支承部分32a之间拉伸的拉伸盘簧。 
如图5A所示,联接板34设置有第一接合销39a和第二接合销39b,从而实现与可动板35的接合,并使联接板34伴随可动板35的反向操作和返回操作绕支承轴33旋转。此外,在反向机构支承部分32上以自由端向上延伸的状态平行地设置常开接触(a接触)侧片簧37;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固定至该片簧37的自由端侧,而与固定触点38a接触的a接触38的可动触点38b固定至可动板35的上部35b。在此,a接触侧片簧37的端部与以下描述的复位棒43的基件48接触。 
此外,如图6A所示,常闭接触(b接触)侧片簧40以自由端向上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与a接触38相反的一侧上的位置处,联接板34夹在常闭接触侧片簧 40与a接触38之间,并且此外接触支承板41以与该片簧40相对的状态设置。片簧40的自由端与联接板34的一部分接合并且随着与联接板34的旋转在相同方向上旋转。b接触42的可动触点42b固定至片簧40的自由端侧,而连接至可动触点42b的b接触42的固定触点42a固定至触点支承板41。 
如图7A所示,复位棒43由绝缘外壳17支承以在轴向自由地移动并且绕轴自由地旋转,同时由设置在复位棒43下侧的返回弹簧44在该方向上推进以使头部45从绝缘外壳17向外突出。 
该复位棒43包括柱形头部45;与头部45同轴地形成的颈部46,其柱形直径小于头部45的直径;基本上盘形的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其形成在与头部45相反一侧的位置处颈部46在轴向P上的端部,并且与返回弹簧44接合;以及基件48,在与颈部46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在轴向上从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突出形成。 
如图7B所示,在头部45的顶面上形成槽49,在其中插入一字螺丝刀或其它工具以旋转复位棒基本90°,此外指示复位棒43的旋转位置的指针50形成在接近顶面的侧周面。 
如图7A和7C所示,突出部51在头部45下侧的外周上突出形成,从而在轴向P上延伸。 
在颈部46的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外周上形成如图7A所示地突出的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并且在该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的朝向头部45的面上形成与轴向相交的接合面52a、以及与该接合面52a相连的并且在朝向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倾斜面52b。 
如图7D所示,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是基本上盘形的区域,其具有以R1作为离轴P的半径形成的第一外周面47a,以及以大于第一外周面47a的半径R1的离轴P的半径R2形成的第二外周面47b(R2>R1)。 
并且,基件48在基本上90°的范围内沿返回弹簧接合面47的底面(在与颈部46相反的一侧上的面)的第一外周面47a形成;该基件48的外周面是倾斜面,其直径在远离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方向上逐渐减小。通过旋转复位棒43大致90°,即通过在图7D中顺时针旋转大致90°,该基件48绕轴P移动直至点划线指示的位置。 
如图7A和7D所示,返回弹簧44是以悬臂状态固定至在绝缘外壳17中设置的支承壁17e的片簧;自由端上的弹簧端部44a抵靠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并且通过该手段,构件在一方向上用弹力推进复位棒43以使头部45从绝缘外壳17突出。返回弹簧44的自由端延伸的方向是偏离轴线P的方向,并且是不干扰基件48的旋转位置(图7D中的实线和点划线指示的基件48的位置)的方向。此外,返回弹簧44的弹簧端部44a形成为朝向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突出的球形。 
复位棒43的突出部51和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形成在头部45上所形成的指针50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侧(在圆周方向上分隔大致180°的位置处)上。 
并且,如图7A所示,复位棒43的头部45的圆周面可滑动地抵靠在绝缘外壳17的上部中形成的具有剪切部的第一剪切孔17a,头部46的圆周面可滑动地抵靠在绝缘外壳17的内部所设置的锁定板17b的具有剪切部的第二剪切孔17c,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圆周面可滑动地抵靠绝缘外壳17的侧面内壁17d的下部,并且返回弹簧44的弹簧端部44a抵靠复位弹簧接合部分47并用弹力推进该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通过该手段,头部45设置在手动复位位置以从绝缘外壳17突出并且可推入绝缘外壳17。此外,上述反向机构21所包括的a接触侧片簧37的端部37a与设置在手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的基件48的倾斜面(外周面)接触(参见图1)。 
在此,如图7A所示,在朝向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设置在绝缘外壳17的锁定板17b中形成的第二剪切孔17c的径向的开口缘中;当待设置的复位棒43在旋转至自动复位位置期间中途暂停时,已向上移动的复位棒43的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的倾斜面52b与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平面接触。 
本发明的情况对应于绝缘外壳17,本发明的倾斜面对应于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本发明的双金属构件对应于主双金属构件18,本发明的复位棒的另一端对应于颈部46,本发明的凸出部分对应于第二外周面47b,本发明的复位棒的一端对应于基件48,并且本发明的凸出部分对应于突出部51。 
如图1所示,当过载电流在如上述配置的热过载继电器中流动时,过载电流使加热器18a发热,包围该加热器18a的主双金属构件18弯曲,并且由于其 自由端的移位,移动装置19在图1中具有符号Q的箭头方向上移位。由于移位的移动装置19,温度补偿双金属构件24的自由端被按压,并且与温度补偿双金属构件24整体地形成的释放杆23在顺时针方向上绕调节连杆22支承的旋转轴23d、23e(参见图2)旋转,并且释放杆23的反向弹簧按压部分23f按压反向弹簧36。 
当释放杆23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且反向弹簧按压部分23f的压力超过反向弹簧36的弹力时,可动板35以下部35a为支点执行反向操作。伴随该可动板35的反向操作,可动板35的反向操作经由第一接合销39a传递至同样绕支承轴33旋转的联接板34。 
通过该手段,在图5A中已为打开状态的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可动触点38b进行接触(参见图5B),在图6A中已为闭合状态的b接触42的固定触点42a和可动触点42b分离(参见图6B),从而切换反向机构21的接触,并且热过载继电器进入跳闸状态。并且,基于热过载继电器的a接触38和b接触42的信息,例如使连接至主电路的电磁接触器(未示出)执行开路操作,从而切断过载电流。 
当热过载继电器进入跳闸状态并且电磁接触器的过载电流切断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修正冷却的主双金属构件18的弯曲,并且构件返回其初始状态。然而,其接触已切换的反向机构21未返回初始状态(其中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可动触点38b处于打开状态,而b接触42的固定触点42a和可动触点42b处于闭合状态),除非施加复位操作。 
如图8A和8B所示,通过执行推入设置在手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的操作,执行手动复位。 
在此时,形成在复位棒43的头部45的外周上的突出部51通过第一剪切孔17a的剪切部,并且形成在颈部46的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一侧上的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通过第二剪切孔17c的剪切部。 
通过推入复位棒43的操作,基件48向下移动,以使与基件48的倾斜面接触的a接触侧片簧37骑在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上并与该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接触,同时按压反向状态的可动板35。结果,反向状态的可动板35移动至初始位置一侧,并且当反向弹簧36的动作超过止点时,可动板35执行返回操 作。通过该手段,热过载继电器返回初始状态(其中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可动触点38b处于打开状态,而b接触42的固定触点42a和可动触点42b处于闭合状态)。 
接着,解释用从绝缘外壳17突出的头部45将手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设置在自动复位位置的过程以及该动作的有益结果。 
如图9A和9B所示,首先一字螺丝刀或其它工具的端部插入复位棒43的槽49,且在压入直至头部45与锁定板17b抵触之后,复位棒43顺时针方向旋转90°。 
此时,被推入的复位棒43的指针50在图中指向右,并且位于圆周方向上与指针50相对一侧的突出部51和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移动至绝缘外壳17的侧面内壁17d一侧。 
并且,通过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的接合面52a与锁定板17b的接合,保持复位棒43的推入状态。此外,突出部51抵靠绝缘外壳17的侧面内壁17d的上部,并且压力F1(参见图9B)作用在该侧面内壁17d的上部。 
此外,通过推入复位棒43并且以顺时针方向旋转90°,基件48在向下移动的同时旋转至不干扰返回弹簧44的位置。与基件48的倾斜面接触的a接触侧片簧37进入骑在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上的状态,并移动至接近可动板35的位置。通过该手段,即使在可动板35处于初始状态并且不执行反向操作时,固定在a接触侧片簧37上的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固定在可动板35上的a接触38的可动触点38b之间的间隙变小。结果,当复位棒43被设置成自动复位位置时,即使在通过电流超过规定值并且反向机构21开始反向操作时,可动触点38b也不能与固定触点38a接触并且在可动板35完成反向操作之前完成反向。因此,当主双金属构件18冷却时,反向机构21自动返回初始状态(其中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可动触点38b处于打开状态,而b接触42的固定触点42a和可动触点42b处于闭合状态)。 
在此,当复位棒43设置在自动复位位置时,复位棒43的突出部51以压力F1作用在绝缘外壳17的侧面内壁17d的上部上,如图9B所示,从而复位棒43本身接收对压力F1的反作用力,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以压力F2作用在绝缘外壳17的侧面内壁17d的下部上,并且颈部46以压力F3作用在锁定板17b的第二剪切孔17c上。 
通过该手段,设置在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以相同方向的压力F1、F2作用在长度方向的两端,而长度方向的中部以与压力F1、F2相反方向的压力F3作用,复位棒43设置在绝缘外壳17中,从而限制轴向摆动。 
当以此方式限制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的轴向摆动时,与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接合的a接触侧片簧37的位置保持不变,并且a接触38的固定触点38a和可动触点38b之间的间隙也不变,从而可使反向机构21自动返回至初始状态的自动复位特性变得稳定。 
此外,如图9B和9C所示,由返回弹簧44的弹力从偏离轴线P的方向推进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使得力作用于以规定方向旋转复位棒43。通过该旋转力,发生按压自动复位位置的复位棒43的力,并且进一步限制复位棒43的轴向摆动,从而可改进自动复位特性的稳定性。 
此外,返回弹簧44是设置并延伸至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的底面侧的片簧,以不干扰基件48的旋转位置(参见图7D);与诸如普通设备中所用的包括设置在复位棒外周的盘簧的返回弹簧相比,甚至在几乎没有设置返回弹簧44的空间的小型热过载继电器中也可更容易地设置。 
此外,在返回弹簧44的端部44a上形成球形,并且在返回弹簧接合部分47和返回弹簧44的接触部分之间的滑动摩擦减小的结构中,与复位弹簧接合部分47的底面接触的端部44a的接触面积被设置为较小,从而不妨碍复位棒43的操作。 
解释其中将复位棒43从手动复位位置设置到自动复位位置的操作中途暂停的情况。 
例如,假设如图10所示,在推入直至头部45与锁定板17b抵触之后,复位棒43的旋转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期间中途暂停(例如,在大致45°)。 
一旦释放复位棒43的推入状态,如图11所示复位棒43由于返回弹簧44的弹力向上移动(在头部45从绝缘外壳17突出的方向上),并且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的倾斜面52b与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平面接触。向其施加向上的力的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向上移动同时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倾斜面52b在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上滑动(如图11中的箭头方向)。 
并且,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通过第二剪切孔17c的剪切部并且定位在锁定板17b之上;通过该手段,复位棒43的头部45返回至从绝缘外壳17突出的手动复位位置。 
以此方式,当将复位棒43设置到自动复位位置的操作中途暂停时,倾斜面52b在锁定板17b的复位棒返回倾斜面17c1上滑动,并且通过该手段,释放自动复位接合部分52和锁定板17b的接合,并且复位棒43返回至手动复位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复位棒43在手动复位位置和自动复位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暂停的问题。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中,可限制自动复位位置中的复位棒的轴向摆动,从而可使自动复位期间反向机构的特性稳定。 
附图标记的解释
17 绝缘外壳 
17a 第一剪切孔 
锁定板 
17c  第二剪切孔 
17c1 复位棒返回倾斜面 
17d 侧面内壁 
17e 支承壁 
18 主双金属构件 
18a 加热器 
19 移动装置 
20 调节机构 
21 反向机构 
22 调节连杆 
23 释放杆 
23a 基板 
弯曲板 
旋转轴 
23f 反向弹簧按压部分 
23g 凸轮接触部分 
24 温度补偿双金属构件 
25 连杆支承部分 
25a 相对板 
25a1 轴承孔 
25b 开口部分 
25c 连接板 
26 腿部 
26a 轴承孔 
27 支承轴 
28 调节拨盘 
28a 调节部分 
28b 偏心凸轮 
31 压接固定部分 
32 反向机构支承部分 
32a 弹簧支承部分 
33 支承轴 
34 联接板 
35 可动板 
35a 可动板下部 
35b 可动板上部 
接合孔 
36 反向弹簧 
37 a接触侧片簧 
37a a接触侧片簧端部 
38a 接触 
38a 固定触点 
38b 可动触点 
39a 接合销 
39b 接合销 
40b 接触侧片簧 
41 接触支承板 
42b 接触 
42a 固定触点 
42b 可动触点 
43 复位棒 
44 返回弹簧 
44a 弹簧端部 
45 头部 
46 颈部 
47 返回弹簧接合部分 
47a 第一外周面 
47b 第二外周面 
48 基件 
49 槽 
50 指针 
51 突出部 
52 自动复位接合部分 
52a 接合面 
52b 倾斜面 
P 复位棒轴线 

Claims (10)

1.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在其外壳中包括:双金属构件,其因过载电流产生的热而发生弯曲移位;反向机构,其在双金属构件的移位量超过规定值时执行反向操作并切换触点;柱形复位棒,其以能够自由推入的方式装入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轴装载部分,并且在被推入时其一端与反向机构的可动部分接合;以及返回弹簧,其弹力作用在所述复位棒上,以使所述复位棒的另一端从所述外壳突出,所述复位棒被配置成可在手动复位位置和自动复位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手动复位位置中,所述反向机构通过执行推入操作手动返回至反向之前的初始状态,在所述自动复位位置中,通过从所述手动复位位置进行推入和旋转操作来保持被推入的状态,并且所述反向机构自动返回到所述初始状态,
所述热过载继电器的特征在于,设置轴向摆动限制部分,其在所述复位棒保持在所述自动复位位置时限制所述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位棒的外周和所述轴装载部分的内壁中的一个中形成凸出部分,以及
当所述复位棒保持在所述自动复位位置时,所述凸出部分抵靠所述复位棒的外周和所述轴装载部分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并且在所述复位棒和所述轴装载部分之间生成压力,从而限制所述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摆动限制部分设置在至少两个在所述复位棒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位置处,并且由此限制所述复位棒的轴向摆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弹簧的弹力作用于所述复位棒的方向是偏离所述复位棒的轴线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弹簧的弹力作用于所述复位棒的方向是偏离所述复位棒的轴线的方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弹簧是在不干扰所述复位棒的所述一端的旋转范围的位置处接合的片簧构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弹簧是在不干扰所述复位棒的所述一端的旋转范围的位置处接合的片簧构件。
8.如权利要求1、2、5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位棒的外周上设置自动复位接合部分,
在所述外壳中设置锁定板,所述锁定板在处于被推入状态的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时通过与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接合将所述复位棒保持在推入状态,以及
在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在所述复位棒暂停的位置处相互抵靠的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的抵靠部分和所述锁定板的抵靠部分形成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方向向下倾斜并彼此平面接触。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位棒的外周上设置自动复位接合部分,
在所述外壳中设置锁定板,所述锁定板在处于被推入状态的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时通过与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接合将所述复位棒保持在推入状态,以及
在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在所述复位棒暂停的位置处相互抵靠的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的抵靠部分和所述锁定板的抵靠部分形成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方向向下倾斜并彼此平面接触。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位棒的外周上设置自动复位接合部分,
在所述外壳中设置锁定板,所述锁定板在处于被推入状态的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时通过与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接合将所述复位棒保持在推入状态,以及
在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中途在所述复位棒暂停的位置处相互抵靠的所述自动复位接合部分的抵靠部分和所述锁定板的抵靠部分形成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复位棒旋转至所述自动复位位置的方向向下倾斜并彼此平面接触。
CN201080036032.7A 2009-10-23 2010-07-26 热过载继电器 Active CN102473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4394 2009-10-23
JP2009244394A JP4978681B2 (ja) 2009-10-23 2009-10-23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PCT/JP2010/004739 WO2011048732A1 (ja) 2009-10-23 2010-07-26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558A CN102473558A (zh) 2012-05-23
CN102473558B true CN102473558B (zh) 2014-10-15

Family

ID=43899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6032.7A Active CN102473558B (zh) 2009-10-23 2010-07-26 热过载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11709B2 (zh)
EP (1) EP2492943B1 (zh)
JP (1) JP4978681B2 (zh)
CN (1) CN102473558B (zh)
WO (1) WO20110487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8681B2 (ja) * 2009-10-23 2012-07-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CN116157890A (zh) * 2021-07-02 2023-05-23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热动型过载继电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708A (zh) * 2000-12-01 2002-07-03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热动式过负荷继电器
JP2002237246A (ja) * 2001-02-13 2002-08-23 Fuji Electric Co Ltd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CN1373489A (zh) * 2000-11-30 2002-10-0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断路器的过载断开装置
CN101364508A (zh) * 2007-08-07 2009-02-11 Ls产电株式会社 热过载跳闸装置和调节其跳闸灵敏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50773A (zh) * 1968-11-23 1971-10-20
GB1399401A (en) * 1972-01-11 1975-07-02 Cutler Hammer Inc Electric switches
US3792401A (en) * 1972-06-29 1974-02-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ermally responsive electrical device
US4047140A (en) * 1975-12-23 1977-09-0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Thermal overload relay
GB1595046A (en) * 1978-04-25 1981-08-05 Sprecher & Schuh Ag Bimetallic thermo-release
US4270113A (en) * 1979-04-06 1981-05-2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ermal overload relay
DE2914776C2 (de) * 1979-04-11 1981-07-02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Auslöser für ein thermisches Schutzrelais
CH662211A5 (de) * 1982-03-22 1987-09-15 Sprecher & Schuh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mehrphasigen thermischen ausloesers sowie ein nach diesem verfahren hergestellter ausloeser.
EP0164690B1 (en) * 1984-06-06 1989-10-1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type overcurrent relay
US4528539A (en) * 1984-06-28 1985-07-09 Eaton Corporation Reduced-size thermal overload relay
US4642598A (en) * 1984-12-28 1987-02-10 Fuji Electric Co., Ltd. Adjusting device for thermal overload relay
JPH0347242Y2 (zh) * 1985-03-26 1991-10-08
JPS61230228A (ja) * 1985-04-05 1986-10-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熱形過負荷継電器
JPH0679460B2 (ja) * 1986-05-22 1994-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電流継電器
DE8619694U1 (de) * 1986-07-23 1986-09-18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Überlastrelais
JPS6365936U (zh) * 1986-10-17 1988-04-30
JPH069432Y2 (ja) * 1986-10-17 1994-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動式過電流継電器
JPS6365938U (zh) * 1986-10-17 1988-04-30
KR900007372B1 (ko) * 1986-11-26 1990-10-08 미쓰비시뎅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열동식 과전류 계전기
US4908594A (en) * 1987-07-14 1990-03-13 Fuji Electric Co., Ltd. Thermal overload relay
JPH071665B2 (ja) * 1988-09-20 1995-01-1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熱形過負荷継電器の反転ばね機構
JP2809963B2 (ja) * 1993-03-09 1998-10-15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過電流継電器
JP3899754B2 (ja) * 1999-12-01 2007-03-2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2003217397A (ja) 2002-01-25 2003-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US20040085702A1 (en) * 2002-03-28 2004-05-06 Hideaki Ohkubo Thermal overcurrent relay
KR100881365B1 (ko) * 2007-08-07 2009-02-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열동형 과부하 보호장치의 트립 감도 조정 방법
JP2009224311A (ja) * 2008-02-19 2009-10-01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5152102B2 (ja) * 2009-03-27 2013-02-2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4798243B2 (ja) * 2009-03-27 2011-10-1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4906881B2 (ja) * 2009-03-27 2012-03-2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2010232058A (ja) * 2009-03-27 2010-10-1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4706772B2 (ja) * 2009-03-27 2011-06-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JP4978681B2 (ja) * 2009-10-23 2012-07-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3489A (zh) * 2000-11-30 2002-10-0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断路器的过载断开装置
CN1356708A (zh) * 2000-12-01 2002-07-03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热动式过负荷继电器
JP2002237246A (ja) * 2001-02-13 2002-08-23 Fuji Electric Co Ltd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CN101364508A (zh) * 2007-08-07 2009-02-11 Ls产电株式会社 热过载跳闸装置和调节其跳闸灵敏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78681B2 (ja) 2012-07-18
US9111709B2 (en) 2015-08-18
EP2492943A4 (en) 2015-01-21
EP2492943B1 (en) 2018-04-04
JP2011090936A (ja) 2011-05-06
CN102473558A (zh) 2012-05-23
EP2492943A1 (en) 2012-08-29
US20120161918A1 (en) 2012-06-28
WO2011048732A1 (ja) 201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80218B2 (ja) ばね力締付接続部
US8713758B2 (en) Opening/closing device
CN102473558B (zh) 热过载继电器
US7105247B2 (en) Battery hold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CN102933863A (zh) 铰接装置
JP5324641B2 (ja) 限流型配線用遮断器の可動接触子アセンブリ
US7868731B2 (en) Thermal overload relay
CN102933402A (zh) 卷笔刀
CN101847546A (zh) 热过载继电器
EP1793133A1 (en) Rotation support mechanism and portable terminal
JP5556237B2 (ja) スイッチ
CN109155212A (zh) 开关、键盘及开关的制造方法
CN104704599B (zh) 热过载继电器
JP2017181598A (ja) ヒンジ並びにこのヒンジ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CN1993789B (zh) 温度调节装置
JP3668367B2 (ja) 常閉接点型の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103453006A (zh) 开合结构及其使用的铰链
CN106724867B (zh) 一种开盖结构和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KR200325800Y1 (ko) 도어로크의 래치작동용 연결구
JP5099235B2 (ja) 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
CA2232854C (en) Mixing device
EP3772081B1 (en) Pressure switch
JP3679032B2 (ja) 止め輪取り付け用工具
JPH09196090A (ja) ローラクラッチ
KR20050031563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힌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