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7137A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7137A
CN102457137A CN2011103648811A CN201110364881A CN102457137A CN 102457137 A CN102457137 A CN 102457137A CN 2011103648811 A CN2011103648811 A CN 2011103648811A CN 201110364881 A CN201110364881 A CN 201110364881A CN 102457137 A CN102457137 A CN 102457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or shell
control circuit
circuit substrate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648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7137B (zh
Inventor
国分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91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6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91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6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549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37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57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7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7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7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8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associated with geared commutator motors of the worm-and-wheel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连接器模块小型化的电动机,其具备:电动机壳体、旋转轴、和连接器模块。旋转轴被收容在电动机壳体的内部,旋转轴被旋转驱动。连接器模块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并进行供电的连接器部、和用于控制旋转轴的旋转驱动的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电动机壳体具备装入开口部,连接器模块沿着装入方向插入到装入开口部中。连接器模块具备:连接器壳体,控制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和将控制电路基板和连接器部电气连接的平板状的中继部件,该中继部件以与控制电路基板呈直角的形式配置。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控制电路基板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245258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作为电动窗装置等的驱动源使用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具备将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和连接器部一体化的连接器模块,控制电路基板用于控制电动机的驱动,连接器部上连接有外部连接器。该连接器模块通过被插入到电动机壳体中而被固定在该电动机壳体上,在该电动机壳体中收容有被旋转驱动的旋转轴。
为了将这样的电动机配置在各种场所,希望能够使该电动机小型化。然而,由于连接器模块向电动机的侧面突出太多,所以会出现因该连接器模块而使电动机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连接器模块小型化的电动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提供一种具备电动机壳体、旋转轴、和连接器模块的电动机。所述旋转轴被收容在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内部,该旋转轴被旋转驱动。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并进行供电的连接器部、和用于控制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的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所述电动机壳体具备装入开口部,所述连接器模块沿着装入方向插入到该装入开口部中。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连接器壳体,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和将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和所述连接器部电气连接的平板状的中继部件,该中继部件以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呈直角的形式配置。
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使连接器模块小型化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电动机的后视图。
图4是图1的电动机的仰视图。
图5是图1的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连接器模块的主视图。
图6B是图6A的连接器模块的仰视图。
图7A以及图7B分别是图6A的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8A是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8B是图8A的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9是图6A的连接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6A的连接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11A是图8A的连接器壳体的剖视图。
图11B是图8A的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对图6A的连接器模块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概要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3的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16A是图13的连接器模块的主视图
图16B是图13的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17A是图13的控制电路单元的分解侧视图。
图17B是图13的控制电路单元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3的控制电路单元的侧视图。
图19A以及19B是图13的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被使用,该电动窗装置以电动方式使车辆的窗玻璃升降。在图1中,位于上部的电动机部1的磁轭壳体2(以下称为磁轭2)形成为第1端(图1的上侧端部)被闭塞的筒状。另外,在所述磁轭2的第2端的开口部上形成有向磁轭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2a。在所述磁轭2的内侧配置有电枢3。电枢3的旋转轴4被配置在磁轭2径向的中央部上,且该旋转轴4形成为沿着磁轭2的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另外,旋转轴4的前端部(图1的下侧端部)从磁轭2的开口部向该磁轭2的外部突出。然后,电枢3被支承在磁轭2的内部,该电枢3能够以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为旋转中心旋转。
在图1中,在电动机部1的下部连接有减速部11,该减速部11对从所述旋转轴4传递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减速。构成减速部11的树脂制齿轮壳体12由固定于所述凸缘部2a上的固定部12a、和收容减速机构13的减速机构收容部12b一体形成。另外,由所述齿轮壳体12和所述磁轭2构成电动机壳体。
固定部12a大致呈中空的长方体状,且该固定部12a的内部空间通过磁轭2的开口部与磁轭2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然后,在固定部12a的与磁轭2相反一侧的部位上一体形成有减速机构收容部12b、且固定部12a的内部空间与减速机构收容部12b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壳体12成为沿旋转轴4的直径方向的一个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扁平的形状。进一步,齿轮壳体12在沿旋转轴4的直径方向的一个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即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收敛在磁轭2的外径范围内。这样,齿轮壳体12形成为扁平形状,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也形成为扁平形状。于是,所述电动机的厚度方向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相同。
如图1所示,从磁轭2的开口部突出的所述旋转轴4的前端侧的部位被配置在所述固定部12a的内部。另外,在旋转轴4的、配置于固定部12a的内部的部位上固定有圆环状的传感器磁体5,该传感器磁体5能够与该旋转轴4一体旋转。所述传感器磁体5被磁化为,N极和S极在圆周方向上交替的形式。
另外,旋转轴4的前端部通过收容于固定部12a内的离合器14被连结在收容于减速机构收容部12b内的蜗杆轴15的基端部上。所述离合器14以将旋转轴4的旋转驱动力传向蜗杆轴15而不将来自于蜗杆轴15的旋转力传向旋转轴4的形式工作。
如图3所示,蜗杆轴15与旋转轴4同轴配置,并在该蜗杆轴15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螺旋齿状的蜗杆部15a。然后,在减速机构收容部12b内、且在蜗杆轴15的侧面(图3的左侧面)配置有与蜗杆部15a啮合的圆板状的蜗轮16。由所述蜗轮16和蜗杆轴15构成所述减速机构13。蜗轮16以其轴向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相同的形式被配置在减速机构收容部12b内。另外,在蜗轮16径向的中央部上设置有沿着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延伸的输出轴17,该输出轴17能够与蜗轮16一体旋转。如图4所示,输出轴17的前端部向齿轮壳体12的外部突出、且在该输出轴17的前端部上通过未予图示的窗开闭调节器连结有车辆的窗玻璃。
另外,如图3所示,在所述固定部12a的、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垂直且与旋转轴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第1端部(图3的右侧端部)上固定有连接器模块21。
如图5所示,在固定部12a的、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垂直且与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垂直的方向的第1端部(图5的右侧端部)上形成有装入开口部12c。装入开口部12c朝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垂直且与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垂直的方向开口、且所述装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12d(以下称为装入开口端面12d)与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平行。另外,装入开口部12c从开口方向来看的形状呈四边形。
另外,在固定部12a中设置有从装入开口部12c向该固定部12a的内侧延伸的大致四角筒状的内周面。所述固定部12a的内周面由一对第1内侧面12e、12f和一对第2内侧面12g、12h构成,一对第1内侧面12e、12f沿与中心轴线L1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在中心轴线L1方向上相互分离,一对第2内侧面12g、12h在一对第1内侧面12e、12f的两侧与中心轴线L1平行延伸。在一对第1内侧面12e、12f中的、离减速机构收容部12b较近的第1内侧面12f上突出形成有插入引导凸部12k。插入引导凸部12k形成在第1内侧面12f的齿轮壳体12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上、且向中心轴线L1方向突出。进一步,插入引导凸部12k从装入开口部12c向固定部12a的内侧延伸,也就是说,该插入引导凸部12k与在将连接器模块21固定在固定部12a上时的连接器模块21向固定部12a的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装入方向X与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垂直、且与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垂直。
另外,在第1内侧面12f、且在插入引导凸部12k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成对的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一对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向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方向突出、且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另外,各个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的靠装入开口部12c的端部以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突出量随着从靠装入开口部12c的一端朝向固定部12a的里侧变多的形式形成。另外,各个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的靠装入开口部12c的一端在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突出量较少。另一方面,各个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的、固定部12a里侧的端部在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突出量恒定。
另外,在所述第2内侧面12g、12h上分别形成有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从第2内侧面12g、12h向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突出、且从装入开口部12c向该固定部12a的里侧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另外,2个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在中心轴线L1方向上与所述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分离。
另外,在固定部12a的成为装入开口部12c的外周的部位上形成有4个卡止凸部12p。4个卡止凸部12p中的2个卡止凸部12p在固定部12a的比装入开口部12c更靠向电动机部1的部位上(图5的装入开口部12c的上方)沿着中心轴线L1向电动机部1侧突出。进一步,这2个卡止凸部12p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另外,如图4所示,剩余的2个卡止凸部12p在固定部12a的比装入开口部12c更靠向减速机构收容部12b的部位上沿着中心轴线L1向减速机构收容部12b侧突出。进一步,这2个卡止凸部12p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另外,由于4个卡止凸部12p位于电动机的厚度方向上、且形成在该电动机的厚度范围内,所以这些卡止凸部12p不会比齿轮壳体12以及磁轭2更向电动机的厚度方向突出。
如图5所示,构成所述连接器模块21的连接器壳体22由树脂材料形成、且该连接器壳体22的外周面形成为沿装入方向X延伸的四角筒状。如图6A以及6B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呈圆板状的连接器连接部23。所述连接器连接部23以其轴向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形式形成。另外,在连接器连接部23径向的中央部上凹设有装入孔24,该装入孔24从该连接器连接部23延伸至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为止。所述装入孔24沿着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延伸,且该装入孔24的内周面形成为与被插入到该装入孔24中的未予图示的外部连接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另外,连接器连接部23的外周被大致圆筒状的连接器护罩(connector boot)25围绕。所述连接器护罩25为防止水进入装入孔24内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护罩25由合成橡胶形成、且与连接器壳体22形成为一体。
在图6B中,连接器壳体22在所述装入方向X上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在这两个端部中,位于装入方向X先行侧的端部为第1端部,位于装入方向X后行侧的端部为第2端部。
另一方面,在图7A以及图7B中,所述装入方向X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如图7B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的所述第1端部上形成有凹向装入方向X的连接凹部26。如图7A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的所述第2端部上形成有凹向装入方向X的插入凹部27。然后,连接凹部26具有朝装入方向X开口的连接开口部26a,插入凹部27具有朝与装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开口的插入开口部27a。
如图7B所示,连接开口部26a形成为与图5所示的装入开口部12c大致相同大小的四边形。另外,如图7B所示,所述连接开口部26a周围的开口端面26b(以下称为连接开口端面26b)与装入方向X垂直(即与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方向平行),并在该连接开口端面26b上一体形成有由合成橡胶形成的密封部件28。另外,所述密封部件28与所述连接器护罩25局部地连接。也就是说,密封部件28与连接器护罩25一体化。
另外,如图6B以及7A所示,所述插入开口部27a相对于装入方向X倾斜、且形成为四边形。然后,插入开口部27a周围的开口端面27b(以下称为插入开口端面27b)相对于装入方向X倾斜。详细地讲,如图7A所示,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与连接开口端面26b之间的距离随着沿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方向远离连接器连接部23而变短的形式进行倾斜。另外,插入开口端面27b形成为平面状。
如图8A以及8B所示,在插入凹部27的内部形成有从该插入凹部27的底面突出的端子保持部29。端子保持部29形成在插入凹部27的、靠与装入方向X垂直且与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垂直的方向(图8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上。另外,在端子保持部29的前端面形成有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定位面30。进一步,如图9所示,在端子保持部29的、位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23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棒状的定位销31。在所述定位销31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连接器连接部23侧突出的定位凸部31a,且该定位凸部31a的定位销31基端部侧的面成为与定位面30平行的抵接面31b。
另外,如图6A以及6B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上以嵌件成型的方式埋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连接器端子32。这些连接器端子3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然后,这些连接器端子32从装入孔24的内部沿着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方向延伸至连接器壳体22的连接凹部26和插入凹部27之间的部位之后、屈曲90°而在端子保持部29的内部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各个连接器端子32形成为在其长度方向上只有1处被屈曲的L字状。另外,各个连接器端子32的靠连接器连接部23的端部从装入孔24的底面向装入孔24的内部空间突出,且各个连接器端子32的靠端子保持部29的端部从所述定位面30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然后,这些连接器端子32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被连接器壳体22保持。另外,由这些连接器端子32、连接器连接部23、以及所述装入孔24构成连接器部C。
另外,如图7B以及8B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有沿着装入方向X贯穿连接器壳体22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切断用贯穿孔33。各个切断用贯穿孔33形成在多个所述连接器端子32之间。另外,各个切断用贯穿孔33的两端开口部被分别形成在连接凹部26的底面和定位面30上。因此,各个切断用贯穿孔33以将连接开口部26a以及插入开口部27a连通的形式贯穿连接器壳体22。
另外,如图8B所示,在所述插入凹部27的内部,端子保持部29的一侧(图中,上侧)成为元件收容部27c。在所述元件收容部27c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限制凸部34。各个限制凸部34形成在元件收容部27c内周面的附近、且形成为沿着装入方向X延伸的柱状。
如图7B所示,在所述连接凹部26的内部设置有对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35。如图1所示,控制电路基板51为用于控制旋转轴4的旋转驱动的控制电路装置,在该控制电路基板5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旋转轴4的旋转状态的霍尔IC52。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基板51通过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将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遮盖而形成、且形成为板状。另外,从控制电路基板51的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上的第1端部向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延伸有多个第1连接端子51a,并从该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端部向装入方向X的后行侧延伸有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
如图7B所示,基板保持部件35设置在连接凹部26内的比图7B中的所述切断用贯穿孔33更靠下方的位置上、且与连接器壳体22形成为一体。基板保持部件35形成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的外形对应的四角筒状、且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另外,基板保持部件35的沿装入方向X的方向上的长度比连接凹部26的深度要长,该基板保持部件35从连接凹部26的底面通过连接开口部26a延伸至连接凹部26的外部。进一步,如图2所示,基板保持部件35的厚度(图2的上下方向宽度)形成为,与所述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和所述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之间的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间隔相等。
另外,如图7B以及8B所示,在连接凹部26底部的处于基板保持部件35内侧的部位上形成有将连接凹部26和所述插入凹部27连通的插通孔36。所述插通孔36的内周面形成为例如将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周面沿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延长了的四角筒状。于是,能够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从插入凹部27侧通过插通孔36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侧。
另外,如图2所示,在基板保持部件35上形成有插入引导部37,该插入引导部37在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从装入开口部12c插入到固定部12a内时引导控制电路基板51向固定部12a插入。如图6B以及图7B所示,插入引导部37形成在基板保持部件35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35a、35b中的、靠连接器壳体22外侧的侧壁35a上。然后,插入引导部37在侧壁35a的连接器连接部23轴向的中央部上形成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的缝隙状。所述插入引导部37的靠基板保持部件35基端的部位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插入引导凸部12k(参照图2)的宽度相等。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该插入引导部37的靠基板保持部件35前端的部位以其宽度随着朝向基板保持部件35的前端逐渐变宽的形式形成。
进一步,如图6A所示,在基板保持部件35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基板定位凸部38,该基板定位凸部38进行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35在装入方向X上的定位。基板定位凸部38形成在基板保持部件35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35a、35b中的、靠连接器壳体22内侧的侧壁35b上。基板定位凸部38在侧壁35b前端面的中央部沿着装入方向X突出、且比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周面更向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侧突出。
然后,如图7B以及8B所示,所述控制电路基板51从插入凹部27侧通过插通孔36被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部。另外,控制电路基板51从第1连接端子51a导出侧的端部被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部。如图6A所示,被基板保持部件35保持的控制电路基板51与装入方向X平行配置。然后,由于控制电路基板51沿着装入方向X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部直至该控制电路基板51抵接在基板定位凸部38上为止,所以通过该基板定位凸部38能够对该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装入方向X上的定位、且通过基板定位凸部38能够防止控制电路基板51从基板保持部件35脱落。进一步,被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内部的控制电路基板51的外周面与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周面相抵接。因此,控制电路基板51被基板保持部件35定位在连接器壳体22上。另外,如图6B所示,在被基板保持部件35保持的控制电路基板51的、沿与装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导出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的前端部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
如图7A所示,在所述元件收容部27c中插入有2个噪声抑制元件53。各个噪声抑制元件53被插入到元件收容部27c内,以使各个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位于插入凹部27的靠插入开口部27a的位置上。这些噪声抑制元件53为电容器,是用于去除电噪声的电子部件。
如图6A以及7A所示,在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上连接有平板状的中继部件54。中继部件54为用于将连接器端子32和控制电路基板51电气连接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部件54为印制电路板。在中继部件54的、与所述插通孔36在装入方向X上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与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对应的多个第1通孔54a。另外,在中继部件54的、与定位面30在装入方向X上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多个第2通孔54b,在这些第2通孔54b中插通有从该定位面30突出的多个连接器端子32的端部。进一步,在中继部件54的、与元件收容部27c在装入方向X上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2对第3通孔54c。
所述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保持在基板保持部件35上的控制电路基板51成直角、且与装入方向X垂直(即,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与装入方向X平行)。然后,在多个第1通孔54a中分别插通有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连接端子51b,且在多个第2通孔54b中分别插通有从定位面30突出的连接器端子32的端部。进一步,在中继部件54的、成对的第3通孔54c中分别插通有所述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然后,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被焊锡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另外,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即,控制电路基板51、噪声抑制元件53等)被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朝向装入方向X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被安装在中继部件54的连接器壳体22内侧的面上。另外,所述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与连接开口端面26b之间的距离随着沿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方向远离连接器连接部23而变短的形式进行倾斜。因此,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连接端子51b、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以及连接器端子32与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露出)。也就是说,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使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形式相对于装入方向X进行倾斜。
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中继部件54使所述定位销31弹性变形而倾倒,越过定位凸部31a而被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于是,在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面中的、位于插入凹部27底面侧的面沿装入方向X抵接在所述定位面30上,而定位凸部31a的抵接面31b沿装入方向X抵接在位于插入凹部27底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这样,中继部件54被定位面30和定位销31夹持,由此该中继部件54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2在装入方向X上被定位。
另外,插入到元件收容部27c内的噪声抑制元件53接近于所述限制凸部34。因此,如果噪声抑制元件53倾倒的话,该噪声抑制元件53就会抵接在限制凸部34上,由此能够阻止该噪声抑制元件53进一步倾倒。
所述插入开口部27a被盖体41闭塞。所述盖体41形成为与所述插入开口部27a对应的大致碟状。另外,盖体41形成为,插入开口部27a被该盖体41闭塞的连接器壳体22包括该盖体41在内呈大致长方体状。详细地讲,盖体41由将所述插入开口部27a围绕的呈四边形的框状的凸缘部42、和一体设置在该凸缘部42内侧的碟状的闭塞部43构成。如图4所示,闭塞部43形成为,在凸缘部42抵接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上的状态下,装入方向X上的深度随着沿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向远离该连接器连接部23而变深。然后,如图10所示,闭塞部43的底部43a形成为四边形的板状。另外,在将凸缘部42和底部43a连结的闭塞部43的3个侧壁43b~43d中,中央的侧壁43b形成为四边形、且侧壁43b与底部43a呈直角。进一步,中央的侧壁43b两侧的侧壁43c、43d以底部43a与凸缘部42之间的宽度随着远离侧壁43b变窄的形式成为直角三角形、且侧壁43c、43d的斜边成为凸缘部42的边界部分。因此,如图4所示,闭塞部43从与装入方向X以及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来看的形状呈直角三角形。另外,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41与连接器壳体22形成为一体。也就是说,凸缘部42的与侧壁43b相邻的部位被连结在插入开口部27a的与连接器连接部23相反的一侧的1条边上。然后,盖体41能够在使该连结部分屈曲的同时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2转动。
如图6B所示,这样的盖体41将中继部件54、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的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部位收容在闭塞部43的内部,并使凸缘部42抵接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上。然后,凸缘部42和插入开口端面27b通过超声波熔接被接合在一起。另外,凸缘部42和插入开口端面27b被熔接,由此能够防止液体从盖体41和插入开口端面27b之间进入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
另外,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4个卡爪39(卡止部),这4个卡爪39与形成在所述固定部12a上的4个卡止凸部12p卡合。在连接器壳体22的、与装入方向X垂直且与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上各形成2个卡爪39。各个卡爪39沿着装入方向X设置,且在各个卡爪39上形成有能够对卡止凸部12p进行卡止的卡止孔39a。
按照上述形式构成的连接器模块21在使连接开口部26a与装入开口部12c对置的状态下沿着装入方向X被插入到固定部12a中,以使对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了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35被从装入开口部12c插入到固定部12a的内部。这时,在将插入引导凸部12k插入到插入引导部37中的同时将基板保持部件35插入到固定部12a的内部,由此引导基板保持部件35向固定部12a的内部插入。另外,基板保持部件35被插入到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和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之间,由此也可通过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以及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引导基板保持部件35向固定部12a的内部插入。
然后,如果连接器模块21沿装入方向X移动直至使密封部件28抵接在所述装入开口端面12d上为止的话,各个卡爪39就会卡扣卡合在相应的卡止凸部12p上。由此,相应的卡止凸部12p被配置在各个卡爪39的卡止孔39a内。按照这种形式实施,连接器模块21以通过卡爪39和卡止凸部12p的卡合而无法相对于固定部12a沿与装入方向X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形式被固定。另外,如图4所示,分别被卡止在卡止凸部12p上的4个卡爪39不会比磁轭2以及齿轮壳体12更向电动机的厚度方向突出。也就是说,所有卡爪39形成为收敛在电动机的厚度范围内。
另外,在连接器模块21被固定在固定部12a上的状态下,密封部件28贴紧在装入开口端面12d上。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从连接开口端面26b和装入开口端面12d之间进入到电动机的内部。
另外,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模块21被固定在固定部12a上的状态下,通过插入到插入引导部37中的插入引导凸部12k,基板保持部件35相对于固定部12a在圆周方向(旋转轴4的圆周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被定位。进一步,该基板保持部件35被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以及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从旋转轴4轴向的两侧夹持。因此,通过这些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以及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基板保持部件35相对于固定部12a在轴向(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位置被定位。另外,如图3所示,在控制电路基板51被插入到固定部12a内时,第1连接端子51a以能够对电枢3进行供电的形式连接在电枢3上(例如,和与电枢3滑接的未予图示的供电刷电气连接)、且设置在该控制电路基板51上的霍尔IC52与传感器磁体5轴向对置。
在以上述形式构成的电动机中,在连接器连接部23的装入孔24中插入有外部连接器(图示略),该外部连接器用于进行电信号的输入/输出或者供电。然后,如果通过连接器端子32向电枢3供电的话,电枢3(旋转轴4)就被旋转驱动。然后,旋转轴4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离合器14传递至蜗杆轴15上,并被蜗杆部15a以及蜗轮16减速后从输出轴17输出。于是,根据输出轴17的旋转方向,通过连结在该输出轴17上的窗开闭调节器使窗玻璃下降或者上升。
另外,在电枢3旋转驱动时,传感器磁体5与旋转轴4一起旋转。通过设置在控制电路基板51上的霍尔IC52来检测由传感器磁体5的旋转而产生的磁场变化。然后,霍尔IC52输出与由传感器磁体5的旋转而产生的磁场变化对应的电信号、即旋转检测信号。基于所述旋转检测信号检测电枢3的旋转信息(旋转速度、旋转角度等),并根据检测出的旋转信息对电枢3进行供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模块2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A所示,进行形成连接器壳体22的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支承工序)。在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中,将成为多个连接器端子32的端子材料61配置在用于对连接器壳体22进行成型的成型模具(图示略)内。端子材料61形成为将埋设在连接器壳体22内的多个连接器端子32彼此局部连结而成一体化的形状。所述端子材料61通过冲压加工将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冲裁成预定的形状后将其多个部位屈曲而形成。
然后,在配置有端子材料61的成型模具的内部填充有已熔融的绝缘性树脂材料。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22上一体形成有盖体41,所以在成型模具上,除了用于形成连接器壳体22的凹模(cavity)之外,还形成有用于形成连结在该连接器壳体22上的盖体41的凹模。
然后,在充填于成型模具中的绝缘性树脂材料冷却而固化后,形成连接器壳体22,在该连接器壳体22上一体形成有盖体41。成型模具内的连接器壳体22以及盖体41的位置关系如图11A所示。也就是说,盖体41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2打开90°的状态。因此,盖体41的底部43a以及侧壁43c、43d与装入方向X平行、且侧壁43b与装入方向X垂直。因此,即使是一体形成有盖体41的连接器壳体22,也可以通过使成型模具沿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以及后行侧2个方向移动,容易地将连接器壳体22以及盖体41从成型模具取出。然后,如图11B所示,通过将端子材料61埋设在从成型模具取出的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对该端子材料61进行支承。另外,在连接器壳体22中,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与切断用贯穿孔33重叠,由此所述部位不被埋设在构成连接器壳体22的树脂材料中,而是从该切断用贯穿孔33露出。
接着,进行将端子材料61分开而形成连接器端子32的端子切断工序。在端子切断工序中,通过冲压加工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在将连接器壳体22载置在用于冲压加工的模具(图示略)中后,将冲头插入到切断用贯穿孔33内,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由此,各个连接器端子32被分开。另外,在端子切断工序中,模具可从连接开口部26a以及插入开口部27a的任何一个开口部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冲头可从任何另一个开口部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
接着,如图12所示,进行形成连接器护罩25的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将一体形成有盖体41的连接器壳体22配置在用于对连接器护罩25进行成型的成型模具内。然后,将已熔融的合成橡胶充填在该成型模具内。然后,成型模具内的合成橡胶冷却而固化,由此连接器护罩25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另外,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在对连接器护罩25进行成型的同时,在连接开口端面26b上一体形成密封部件28。
接着,进行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2中的控制电路基板插入工序(配置工序)。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从第1连接端子51a侧的端部沿着装入方向X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35的内部直至该控制电路基板51抵接在基板定位凸部38上为止。由此,控制电路基板51被基板保持部件35保持在连接器壳体22上。
接着,进行将中继部件54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中继部件配置工序。如图9以及图12所示,在中继部件配置工序中,首先,将中继部件54以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形式(即,以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配置在与插入开口部27a对置的位置上。另外,预先在中继部件54上电气连接有2个噪声抑制元件53。然后,使中继部件54沿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移动直至该中继部件54抵接在定位面30上为止。这时,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分别被插入到多个第1通孔54a中,且多个连接器端子32分别被插入到多个第2通孔54b中。同时,2个噪声抑制元件53被插入到元件收容部27c内。另外,中继部件54一边使定位销31弹性变形一边越过定位凸部31a而抵接在定位面30上,由此该中继部件54被定位面30和定位销31夹持。这样,中继部件54被支承在连接器壳体22上。
从插入开口部27a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中继部件54与控制电路基板51成直角,且与装入方向X垂直。另外,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位于比中继部件54更靠插入凹部27底面侧的位置上。
接着,进行将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连接端子51b以及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电气连接的钎焊工序(连接工序)。在钎焊工序中,从插入开口部27a分别对第2连接端子51b以及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进行钎焊。这时,如图6B所示,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与连接开口端面26b之间的距离随着沿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向远离该连接器连接部23而变短的形式进行倾斜。因此,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中继部件54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露出)。因此,由于进行钎焊的部位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露出,所以易于进行钎焊。这样,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连接端子51b以及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被焊锡电气连接。
接着,进行用盖体41将插入开口部27a闭塞的盖体安装工序。在盖体安装工序中,首先,使盖体4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2转动,用该盖体41将插入开口部27a闭塞。然后,通过超声波熔接将相互抵接的凸缘部42和插入开口端面27b接合。由此,盖体41被液密地固定在连接器壳体22上。这样,完成连接器模块21。
第1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将对连接器部C和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电气连接的平板状的中继部件54与该控制电路基板51呈直角配置。如果这样实施的话,能够紧凑地将控制电路基板51和中继部件54组装在一起。因此,和例如将控制电路基板51与中继部件54平行且沿装入方向X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连接器模块21小型化。然后,由于能够抑制连接器模块21向电动机的侧面突出太多,所以能够使具备连接器模块21的电动机小型化。
(2)由于控制电路基板51以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配置、且中继部件54以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形式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控制电路基板51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即,第2连接端子51b以及第1通孔54a)成为复杂的形状。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对控制电路基板51和中继部件54进行电气连接,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模块21的组装性、且能够降低连接器模块21的制造成本。
(3)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即,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都被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朝向装入方向X的面上。因此,能够紧凑地对中继部件54以及安装在该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连接器模块21更加小型化。另外,由于与从多个方向将电子部件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对中继部件54和电子部件进行电气连接,所以能够更加进一步提高连接器模块的组装性。
(4)控制电路基板51被基板保持部件35保持在连接器壳体22上。因此,由于控制电路基板51与连接器壳体22的相对位置稳定,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控制电路基板51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另外,由于控制电路基板51难以与连接器壳体22错位,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固定部12a中。
(5)在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装入开口部12c中时,通过插入引导部37引导控制电路基板51向装入开口部12c插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控制电路基板51向装入开口部12c插入。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连接器壳体22固定到固定部12a上。
(6)通过在将形成在齿轮壳体12上的插入引导凸部12k插入到插入引导部37内部的同时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装入开口部中,引导控制电路基板51沿装入方向X向齿轮壳体12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另外,通过缝隙状等简单形状的插入引导部37,能够引导控制电路基板51沿装入方向X向齿轮壳体12移动。
(7)由于在连接器壳体22上设置有支承中继部件54的定位面30以及定位销31,所以控制电路基板51与连接器壳体22的相对位置稳定。因此,易于进行将中继部件54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之后要进行的钎焊等作业。
(8)能够通过装入开口部12c以及连接开口部26a,对配置在磁轭2以及齿轮壳体12内部的用于供电的部件(供电刷等)和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连接。
(9)由于防止液体从连接开口端面26b和装入开口端面12d之间进入电动机内部的密封部件28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所以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另外,由于在将控制电路基板51等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该密封部件28不会从连接器壳体22脱落,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连接器壳体22的制造、以及连接器壳体22向齿轮壳体12的插入。
(10)在连接器壳体22上除了连接在装入开口部12c上的连接开口部26a还设置有插入开口部27a。然后,通过从所述插入开口部27a进行中继部件54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配置以及中继部件54与控制电路基板51的电气连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上述操作。另外,即使在连接器壳体22被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之后,也可以从插入开口部27a看见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电路基板51的维护等。
(11)连接凹部26以及插入凹部27凹设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因此,能够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中继部件54向连接器壳体22的组装方向统一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其结果,能够提高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中继部件54向连接器壳体22的组装性。
(12)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使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的连接部分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形式相对于装入方向X进行倾斜。因此,即使在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中继部件54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之后,也可以容易地对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54进行电气连接。另外,插入开口端面27b的靠连接器连接部23的端部位于连接器连接部23的装入方向X后行侧的端部附近。因此,通过在将第2连接端子51b、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浸入流动焊锡槽中时,以插入开口端面27b与流动焊锡槽呈水平的形式使连接器壳体22倾斜,由此连接器连接部23以及将该连接器连接部23围绕的连接器护罩25难以进入流动焊锡槽。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流动焊锡的钎焊。
(13)由于插入开口部27a被盖体41闭塞,所以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内侧的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中继部件54被连接器壳体22以及盖体41保护。
(14)通过将连接器壳体22和盖体41形成为一体,部件管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容易地将盖体41向连接器壳体22组装。进一步,由于不须设置用于形成连接器壳体22的制造装置以外的、用于形成盖体41的制造装置,所以能够降低用于制造连接器模块21的设备所需的成本。
(15)如果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的外周缘部(即,凸缘部42)被熔接的话,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之间就被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的熔接部分液密地密封。因此,即使不在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之间设置其他密封部件,也可以防止液体从插入开口部27a进入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
(16)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有收容噪声抑制元件53的元件收容部27c。因此,由于不须另外形成将噪声抑制元件53遮盖用于对其保护的盖等,所以能够减少具备噪声抑制元件53的连接器模块21的部件件数。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元件收容部27c利用在连接器壳体22的连接器连接部23的侧面(沿轴线L2方向的侧面)成为静区(dead space)的部位而形成。另外,所述静区是通过将中继部件54与控制电路基板51呈直角配置而在中继部件54和连接开口端面26b之间产生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将元件收容部27c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而使连接器模块21大型化。
(17)由于通过将卡爪39卡止在齿轮壳体12上,能够将连接器壳体22固定在齿轮壳体12上,所以连接器模块21相对于齿轮壳体12的组装性提高。另外,与通过其他方法设置用于将连接器壳体22固定在齿轮壳体12上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部件件数减少。
(18)卡爪39形成为收敛在电动机的厚度范围内、即齿轮壳体12的厚度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因卡爪39造成电动机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上被大型化。
(19)由于切断用贯穿孔33沿装入方向X贯穿连接器壳体22,所以在端子切断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将在切断了端子材料61时产生的切断屑向连接器壳体22外部排出。
(20)除了连接在装入开口部12c上的连接开口部26a之外,还在连接器壳体22上设置有插入开口部27a。一般来讲,由于装入孔24的形状被设为与车辆侧的外部连接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所以根据车辆的不同该装入孔24被设为不同的形状。然后,在利用连接器端子32将用于控制旋转轴4的旋转驱动的控制信息写入控制电路基板51中的情况下,将与连接器部C的形状相应的连接器插入到装入孔24中。因此,为了将控制信息写入控制电路基板51中,需要多种类型的连接器。另外,用于控制旋转轴4的旋转驱动的控制信息还包含搭载有电动机的车辆中固有的信息。所以,在利用连接器端子32无法将控制信息写入控制电路基板51中的情况下,会形成写入有与所搭载的车辆相应的控制信息的多种类型的控制电路基板51。在此,如果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连接器壳体22上设置有插入开口部27a的话,就能够利用该插入开口部27a将与第2连接端子51b相应的形状的连接器连接在该第2连接端子51b。因此,只要具有仅写入了各个车辆通用的控制信息的控制电路基板51、和与第2连接端子51b对应的形状的连接器的话,就能够容易地形成与各种类型的车辆对应的电动机。其结果,由于也可以不使用与连接器部C的形状相应的多种类型的连接器,或者也可以不形成写入有与所搭载的车辆相应的控制信息的多种类型的控制电路基板51,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21)由于通过限制凸部34能够抑制噪声抑制元件53倾倒,所以能够抑制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的连接状态变得不稳定。另外,在将中继部件54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易于将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插入到第3通孔54c。
(22)盖体41形成为能够在该盖体41与连接器壳体22呈90°的打开状态下沿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和后行侧2个方向从连接器壳体22将成型模具取出的形状。因此,和例如将盖体41形成为能够在该盖体41与连接器壳体22呈大于90°的打开状态下从连接器壳体22将成型模具取出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成型模具小型化。其结果,能够降低成型模具所需的成本。
(23)从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进行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的钎焊。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成为连接器壳体22内侧(插入凹部27的底面侧)的一面侧,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钎焊。
(24)由于连接器护罩25和密封部件28被一体化,所以能够抑制用于将连接器护罩25以及密封部件28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制造装置成为复杂的构成。其结果,能够降低用于形成连接器护罩25以及密封部件28的制造设备所需的成本。
(25)由于插入开口端面27b成为平面状,所以能够容易地对该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之间进行密封。
(26)在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中,通过将端子材料61配置在成型模具内并将该端子材料61埋设在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将端子材料61支承在连接器壳体22上。所以,与在使相互分开的多个连接器端子32分别对连接器壳体22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连接器端子32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支承。另外,在端子切断工序中,通过利用连接开口部26a和插入开口部27a这2个开口部,从切断用贯穿孔33对端子材料61进行切断,能够在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对端子材料61进行切断。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壳体22以及端子材料61成为复杂的形状,并能够容易地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进一步,由于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在连接器端子32以及中继部件54被支承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状态下进行,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该电气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对连接器模块21进行制造。
(27)连接器端子32成为L字形等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模块21的形状复杂化。
(28)能够在连接开口部26a对配置在磁轭2以及齿轮壳体12的内部的电动机的构成部件(用于对电枢进行供电的部件等)和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连接,同时能够从插入开口部27a将中继部件54配置到连接器壳体22上。因此,在将中继部件54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不会受到连接器模块21的被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的部位(也就是说,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1连接端子51a侧的端部、基板保持部件35等)的影响。其结果,连接器模块21的组装性提高。因此,由于连接器模块21的生产性提高,所以能够降低电动机的制造成本。
(29)在将连接器模块21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时,通过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以及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来引导基板保持部件35向固定部12a内部的插入。然后,由于通过这些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以及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来进行基板保持部件35相对于齿轮壳体12在中心轴线L1方向上的定位,所以连接器模块21相对于齿轮壳体12在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L1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向齿轮壳体12插入连接器模块21。
(30)插入开口部27a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所具有的多个侧面中的、与形成有连接开口部26a的侧面不同的侧面上。进一步,在连接器壳体22的装入方向X先行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连接凹部26,而在连接器壳体22的装入方向X后行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插入凹部27。所以,在将中继部件54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更不会受到连接器模块21的被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的部位的影响。其结果,连接器模块21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因此,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模块21的生产性,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电动机的制造成本。
(31)在中继部件配置工序中,从与被齿轮壳体12闭塞的连接开口部26a不同的插入开口部27a进行中继部件54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支承。因此,在中继部件配置工序中,在将中继部件54配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不会受到连接器模块21的被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的部位的影响。另外,由于在钎焊工序之后插入开口部27a被盖体41闭塞,所以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部分被保护。并且,由于切断用贯穿孔33形成为将连接开口部26a以及插入开口部27a相连通的形式,所以如果用盖体41将插入开口部27a闭塞的话,切断用贯穿孔33的插入开口部27a侧的开口部就会被该盖体41闭塞。另一方面,在连接器模块21被插入到齿轮壳体12中时,切断用贯穿孔33的连接开口部26a侧的开口部被该齿轮壳体12闭塞。因此,在具备设置有连接开口部26a和插入开口部27a这2个开口部的连接器壳体22的连接器模块21中,能够防止液体从切断用贯穿孔33进入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进一步,由于能够通过盖体41同时地将插入开口部27a和切断用贯穿孔33的插入开口部27a侧的开口部闭塞,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对连接器模块21进行制造。
(32)在钎焊工序中,由于能够同时进行连接器端子32与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和控制电路基板51与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对连接器模块21进行制造。另外,由于能够缩短连接器端子32与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以及控制电路基板51与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所需的时间,所以能够使生产性提高。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连接器模块21的制造成本。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所示的本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模块81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模块21被设置在电动机上。构成连接器模块81的连接器壳体8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且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然后,在连接器壳体82的一个侧面(图13的左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器连接部23。所述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与装入方向X垂直。另外,在连接器连接部23径向的中央部上凹设有从该连接器连接部23延伸至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为止的装入孔24,且该连接器连接部23的外周被连接器护罩25包围。连接器护罩25被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82上。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82的装入方向X先行侧的端部(图13的跟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连接凹部83,该连接凹部83凹设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连接凹部83的连接开口部83a向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开口、且形成为在与装入方向X以及轴线L2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装入开口部12c(参照图5)长的四边形。另外,所述连接凹部83周围的开口端面83b(以下称为连接开口端面83b)与装入方向X垂直(即,与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平行),且在该连接开口端面83b上一体形成有密封部件28。
另外,如图15所示,在连接凹部83的内部形成有从该连接凹部83的底面沿着装入方向X向连接开口部83a侧突出的端子保持部84。另外,在图15中,装入方向X为在纸面垂直方向上的、从纸面里侧朝跟前侧的方向。端子保持部84形成为,沿与装入方向X以及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垂直的方向(图15的上下方向)将连接凹部83的内部空间划分成2个部分。然后,在连接凹部83中设置有端子保持部84,由此在端子保持部84的一侧(图15的下侧)形成有基板插入部83c、且在端子保持部84的另一侧(图15的上侧)形成有元件收容部83d。
另外,端子保持部84的连接器连接部23侧的大约一半的部位、即定位部84a形成为比该端子保持部84的与连接器连接部23相反的一侧的大约一半的部位、即端子突出部84b要高(向连接开口部83a侧的突出量较多)。进一步,定位部84a的前端面与装入方向X垂直、且端子突出部84b的前端面也与装入方向X垂直。另外,在端子突出部84b的呈四边形的前端面的角上形成有呈圆柱状的定位凸部84c。定位凸部84c的前端面与装入方向X垂直。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82上以嵌件成型的方式埋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连接器端子32。如图16A以及16B所示,这些连接器端子32从装入孔24的内部沿着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方向延伸至连接器壳体82的端子保持部84内之后屈曲90°而在端子突出部84b的内部沿着装入方向X延伸。也就是说,各个连接器端子32形成为在其长度方向上只有1处被屈曲的L字状。另外,各个连接器端子32的连接器连接部23侧的端部从装入孔24的底面向装入孔24的内部空间突出、且各个连接器端子32的端子保持部84侧的端部从端子突出部84b的前端面朝连接凹部83内突出。然后,这些连接器端子32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被连接器壳体82保持。
另外,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82上沿着装入方向X形成有多个贯穿连接器壳体22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切断用贯穿孔33。各个切断用贯穿孔33贯穿该连接器壳体82,从端子突出部84b的前端面直至连接器壳体82的与连接开口部83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为止。因此,切断用贯穿孔33将连接器壳体82的外部和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即,连接凹部83的内部)连通。另外,各个切断用贯穿孔33被形成在多个所述连接器端子32之间。进一步,如图14所示,在连接器壳体82的与连接开口部8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在包含多个切断用贯穿孔33的开口部的区域形成有埋设凹部86。埋设凹部86形成为沿着轴线L2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所述埋设凹部86中填充有密封部件87,该密封部件87由合成橡胶形成,将切断用贯穿孔33闭塞。因此,通过所述密封部件87,能够防止液体从切断用贯穿孔33进入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另外,密封部件87与连接器壳体82以及连接器护罩25形成为一体。另外,在连接器壳体82的外周面形成有4个卡爪39。
如图16A以及16B所示,在连接凹部83中收容有控制电路单元91。如图17A所示,控制电路单元91由中继部件54、连接在该中继部件54上的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2个噪声抑制元件53、和对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92构成。
基板保持部件9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形成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的外形对应的大致四角筒状。如图16B所示,所述基板保持部件92的厚度形成得比基板插入部83c的与装入方向X以及连接器连接部23的轴线L2垂直的方向上(图16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要稍大。另外,在基板保持部件9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92a、92b中的一个侧壁92a(图16B的下侧的侧壁)的中央部上形成有插入引导部37。进一步,在另一个侧壁92b的前端面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基板定位凸部38。
另外,如图17A所示,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面形成为与基板保持部件9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状。然后,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面突出形成有2个保持突起92c。两个保持突起92c中的一个保持突起92c形成在侧壁92a的基端面上,而另一个保持突起92c形成在侧壁92b的基端面上。另外,这两个保持突起92c都形成为圆柱状。
进一步,在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部上形成有定位缺口部92d。如图16B以及17A所示,定位缺口部92d形成为将基板保持部件92的、在基板保持部件92被插入到连接凹部83内时与定位部84a对置的部位切开的形状。然后,定位缺口部92d的底面92e形成为与中继部件54平行的平面状。
控制电路基板51被从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部插入到该基板保持部件92的内部,以使第1连接端子51a配置在基板保持部件92的前端侧。然后,控制电路基板51在基板保持部件92的内部抵接在基板定位凸部38上,由此该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92在插入方向上被定位。
另外,如图17B所示,在所述中继部件54上、且在第1通孔54a的附近形成有2个突起插入孔54d。多个第1通孔54a与2个突起插入孔54d的位置关系和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92中的控制电路基板51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与2个保持突起92c的位置关系相同。另外,各个突起插入孔54d的内径形成为与保持突起92c的外径大致相等。
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92中的控制电路基板51在将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分别插入到中继部件54的多个第1通孔54a中、且将2个保持突起92c分别插入到突起插入孔54d中的状态下被配置在中继部件54上。然后,如图18所示,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呈直角的形式。另外,多个第2连接端子51b被焊锡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进一步,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面被抵接在中继部件54上,由此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中继部件54的倾倒被基板保持部件92抑制。另外,如图17A以及17B所示,2个保持突起92c分别被插入到突起插入孔54d中,由此能够阻止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中继部件54沿该中继部件54的平面方向移动。
另外,2个所述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分别被插通在第3通孔54c中、且被焊锡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另外,2个噪声抑制元件53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与该中继部件54厚度方向的两侧中的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51的一侧相同的一侧。
如图13所示,这样的控制电路单元91被沿着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插入到连接凹部83内,以使中继部件54处于连接凹部83的底部侧、且使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处于连接开口部83a侧。然后,中继部件54从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抵接在定位凸部84c(参照图15)上,由此中继部件54相对于连接器壳体82在装入方向X上被定位。进一步,在各个第2通孔54b中分别插入有从端子突出部84b(参照图15)突出的连接器端子32。然后,分别被插入到第2通孔54b中的连接器端子32被焊锡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
另外,对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了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部被插入到基板插入部83c中。所以,基板保持部件9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82沿与轴线L2方向以及装入方向X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以及轴线L2方向的移动被基板插入部83c的内周面限制。因此,控制电路基板51被基板保持部件92保持在连接器壳体82上。进一步,如图13以及图18所示,定位部84a的与控制电路基板51相邻的部位被插入到定位缺口部92d的内部。然后,通过使定位部84a的前端面抵接在定位缺口部92d的底面92e上,基板保持部件9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82沿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配置在连接器壳体82上的控制电路基板51的靠第1连接端子51a的端部从连接开口部83a向连接器壳体82的外部突出。
如图13以及图5所示,将对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了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92从其前端侧插入到装入开口部12c的同时,将以上述形式构成的连接器模块81沿着装入方向X插入到固定部12a中。这时,在基板保持部件92的插入引导部37中插入有插入引导凸部12k,且基板保持部件92被插入到第1轴向定位突部12m和第2轴向定位突部12n之间。另外,设置在连接开口端面83b上的密封部件28贴紧在固定部12a的装入开口部12c的外周上。然后,通过使连接器壳体82的4个卡爪39卡扣卡合在齿轮壳体12的卡止凸部12p上,从而连接器模块81被固定在齿轮壳体12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模块8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9A以及19B所示,进行形成连接器壳体82的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支承工序)。在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中,将端子材料61配置在用于形成连接器壳体82的成型模具(图示略)内。然后,将已熔融的绝缘性树脂材料充填在配置有端子材料61的成型模具的内部。如果充填于成型模具中的绝缘性树脂材料冷却而固化,则形成对端子材料61进行支承的连接器壳体82。在所形成的连接器壳体82中,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与切断用贯穿孔33重叠,由此该部位61a从该切断用贯穿孔33露出,而不被埋设在构成连接器壳体82的树脂材料中。
接着,进行将端子材料61分开而形成连接器端子32的端子切断工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所述端子切断工序中,将连接器壳体82载置在用于冲压加工的模具(图示略)中之后,将冲头插入到切断用贯穿孔33内,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也就是说,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被从连接开口部83a和切断用贯穿孔33的外侧开口部切断。
接着,进行形成连接器护罩25的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防水部件形成工序)。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在将连接器壳体82配置在用于对连接器护罩25进行成型的成型模具内之后,将已熔融的合成橡胶充填在成型模具内。然后,如图14所示,成型模具内的合成橡胶冷却而固化,由此连接器护罩25被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82上。另外,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在对连接器护罩25进行成型的同时,在连接开口端面83b上一体形成有密封部件28、且在埋设凹部86内充填合成橡胶而形成密封部件87。
接着,如图17A以及17B所示,进行形成控制电路单元91的控制电路单元形成工序。在控制电路单元形成工序中,首先,将控制电路基板51插入到基板保持部件92的内部。然后,将被基板保持部件92保持的控制电路基板51的第2连接端子51b从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插入到该中继部件54的第1通孔54a中。这时,通过使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面抵接在中继部件54上、且将该基板保持部件92的2个保持突起92c插入到中继部件54的突起插入孔54d内,由此控制电路基板51被支承在中继部件54上。进一步,控制电路基板51与中继部件54成直角。另外,从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将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分别插入到中继部件54的2对第3通孔54c中。这时,2个噪声抑制元件53被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的两个面中的、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51的一侧的面上。然后,进行钎焊,将第2连接端子51b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这样,完成控制电路单元91。另外,将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组装到中继部件54上的顺序也可以适当更改。
接着,进行将控制电路单元91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2中的控制电路单元插入工序(支承工序、以及配置工序)。如图13所示,在控制电路单元插入工序中,在维持中继部件54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状态下,将控制电路单元91朝装入方向X的后行侧从该中继部件54向连接凹部83的内部插入。通过使控制电路单元9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82沿装入方向X的后行侧相对移动,由此将从端子突出部84b突出的多个连接器端子32插入到中继部件54的第2通孔54b中、并使中继部件54抵接在定位凸部84c上(参照图15)为止。如果中继部件54抵接在定位凸部84c上的话,对控制电路基板51进行了保持的基板保持部件92的基端部就会被插入到基板插入部83c中。与此同时,如图13以及18所示,定位部84a的与控制电路基板51相邻的部位被插入到定位缺口部92d内而抵接在定位缺口部92d的底面92e上。进一步,2个噪声抑制元件53被收容在元件收容部83d内。然后,如图16A所示,在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中继部件54与装入方向X垂直(即,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与装入方向X平行)、且与控制电路基板51呈直角。另外,中继部件54被定位凸部84c、和插入到基板插入部83c中的基板保持部件92支承在连接器壳体82上。
接着,进行将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电气连接的端子连接工序(连接工序)。在端子连接工序中,从连接开口部83a通过焊锡将连接器端子32和中继部件54电气连接。这样,完成连接器模块81。
本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6)、(8)、(9)、(16)~(19)、(26)、(27)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33)在连接器壳体82上不具备须要通过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盖体41来进行闭塞的开口部。因此,由于能够使连接器模块81的部件件数減少,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34)由于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被一体化,所以能够抑制用于将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制造装置成为复杂的构成。其结果,能够降低用于形成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的制造设备所需的成本。
(35)通过基板保持部件92能够防止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中继部件54倾倒、以及控制电路基板51在中继部件54的平面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第2连接端子51b与中继部件54的连接状态变得不稳定。进一步,能够在维持了控制电路基板51相对于中继部件54的姿势的状态下,将控制电路单元91插入到连接凹部83中。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控制电路单元91插入到连接凹部83中。
(36)由于切断用贯穿孔33形成为将连接器壳体82的外部和连接凹部83的内部连通的形式,所以在端子切断工序中,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壳体82的外部和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即,连接凹部83的内部)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
(37)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由于切断用贯穿孔33被密封部件87闭塞,所以能够防止液体从切断用贯穿孔33进入连接器壳体82的内部。另外,由于所述密封部件87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与连接器护罩25同时形成,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通过该密封部件87对切断用贯穿孔33的闭塞。
(38)由于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被一体化,所以能够抑制用于将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制造装置成为复杂的构成。其结果,能够降低用于形成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的制造设备所需的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卡爪39形成为收敛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范围内(即,电动机的厚度范围内)的形式。然而,卡爪39并不一定形成为收敛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范围内的形式。也就是说,卡爪39也可以形成为在齿轮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上从该齿轮壳体12突出的形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有卡爪39,在齿轮壳体12上形成有卡止凸部12p。然而,作为卡止部,也可以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卡止凸部12p,且在齿轮壳体12上形成卡爪39。另外,只要卡爪39为能够卡止在齿轮壳体12上的形状即可,并不仅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形状。另外,连接器壳体22、82并不一定具备卡爪39。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模块21,81被其他部件固定在齿轮壳体12上,该其他部件例如为用于将该连接器模块21、81固定在该齿轮壳体12上的部件。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22并不一定具备元件收容部27c。在连接器壳体22上没有设置元件收容部27c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遮盖噪声抑制元件53的盖固定在连接器壳体22上。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盖体41的凸缘部42被熔接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上,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之间被密封。然而,也可以通过将密封部件介于插入开口端面27b和凸缘部42之间,将插入开口端面27b和盖体41之间液密地密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密封部件形成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以及凸缘部42的至少一个上的话,就可减少部件件数。进一步,由于在将控制电路基板51等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时,所述密封部件不会从连接器壳体22或者盖体41上脱落,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连接器模块21的制造、以及盖体41向连接器壳体22的固定。另外,所述密封部件也可以与连接器壳体22以及盖体41分开设置。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盖体41通过超声波熔接被接合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上。然而,盖体41也可以通过激光熔接接合在插入开口端面27b上。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5)相同的优点。另外,盖体41并不一定通过熔接的方式被固定在连接器壳体22上。例如,也可以在盖体41上形成卡爪且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卡止凸部,使该卡爪与当该卡止凸部卡扣卡合而将盖体41固定在连接器壳体22上。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盖体41与连接器壳体22一体形成。然而,也可以将盖体41和连接器壳体22分开形成。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插入开口端面27b以使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形式相对于装入方向X进行倾斜。然而,插入开口端面27b也可以按照不使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的程度相对于装入方向X进行倾斜。另外,插入开口端面27b也可以形成为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对连接器壳体22的装入方向X上的长度进行调整,以使第2连接端子51b和中继部件54的连接部分从插入开口部27a向连接器壳体22的外部突出。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连接凹部26以及插入凹部27凹设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然而,插入凹部27并不一定凹设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另外,连接凹部26以及插入凹部27也可以按照将连接器壳体22设为筒状的形式(即,连接凹部26以及插入凹部27成为没有底部的状态)凹设在该连接器壳体22上。另外,插入开口部27a也可以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2所具有的多个侧面中的任一侧面上。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密封部件28来保持装入开口端面12d和连接开口端面26b之间的液密性。然而,也可以将连接开口端面26b以围绕装入开口部12c的外周的形式熔接在齿轮壳体12上。这样,如果连接开口端面26b和齿轮壳体12的装入开口部12c的外周部分被熔接的话,连接开口端面26b和齿轮壳体12之间就被连接开口端面26b和齿轮壳体12的熔接部分液密地密封。因此,即使在连接开口端面26b和齿轮壳体12之间不设置其他密封部件,也可以防止液体从连接开口端面26b和齿轮壳体12之间进入电动机的内部。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开口端面83b也可以适用上述形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28也可以与连接器壳体22、82分开形成。另外,密封部件28也可以一体形成在装入开口端面12d上。另外,电动机并不一定具备密封部件28。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22具有连接开口部26a。然而,在控制电路基板51被埋设在连接器壳体22中的情况下,连接器壳体22并不一定具备连接开口部26a。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82。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壳体22上形成有对中继部件54进行支承的定位面30以及定位销31。然而,为了对中继部件54进行支承而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2上的支承部的构成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定位面30上形成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的铆接销。在这种情况下,在中继部件54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该中继部件54的铆接孔、且在该铆接孔中插通有铆接销。然后,铆接销的前端部通过热铆接被熔化后,中继部件54以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2无法沿该中继部件54的厚度方向移动、且无法沿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移动的形式被该铆接销支承。另外,也可以在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82上形成对中继部件54进行支承的定位面30以及定位销31、或者形成铆接销。另外,连接器壳体22、82并不一定具备上述那样的支承部。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插入引导部37形成为缝隙状。然而,只要插入引导部37能够引导控制电路基板51(基板保持部件35、92)向装入开口部12c插入即可,并不仅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插入引导部37也可以为在基板保持部件35、92的外周面上与装入方向X平行延伸的突条。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部12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可插入突条的插入引导部37的狭缝。另外,基板保持部件35、92并不一定具备插入引导部37。
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基板保持部件35与连接器壳体22形成为一体,然而也可以单独形成基板保持部件35,并将其固定在连接器壳体22上。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部件35、92并不仅限于四角筒状。例如,基板保持部件35、92也可以由将控制电路基板51夹住的一对平板来构成。另外,连接器模块21并不一定具备基板保持部件35。同样,连接器模块81并不一定具备基板保持部件92。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有安装在中继部件54上的电子部件(控制电路基板51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都被配置在中继部件54的朝向装入方向X的面上。然而,各个电子部件也可以配置在中继部件54厚度方向的两个面中的任一个面上。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装入方向X垂直的形式。然而,只要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成直角的形式即可,也可以将该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装入方向X平行的形式。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相同的优点。另外,中继部件54并不一定配置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成直角的形式。例如,也可以将中继部件54配置为与控制电路基板51平行的形式。
齿轮壳体12上的装入开口部12c的形成位置以及开口方向并不仅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形式。例如,也可以将装入开口部12c形成在减速机构收容部12b上。另外,也可以将装入开口部12c形成在磁轭2上。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基板51通过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将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遮盖而形成。然而,控制电路基板51的构成并不仅限于这种方式。例如,控制电路基板51也可以为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的平板状的电路基板(没有被绝缘性的树脂材料遮盖)。另外,控制电路基板51并不一定为平板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中继部件54为印制电路板。然而,中继部件54并不仅限于印制电路板,只要是能够将控制电路基板51和连接器部C电气连接的平板状的部件即可。例如,中继部件54也可以为将多个接头端子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铸型形成的平板状的部件。另外,中继部件54也可以为由线材形成的部件。例如,中继部件54也可以由多个线材形成的扁形电缆。然后,由于如果用线材构成中继部件54的话,就可以使中继部件54小型化,所以能够更加缩小连接器模块21中的中继部件54所要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连接器模块21小型化。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被焊锡电气连接在中继部件54上。然而,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的电气连接并不仅限于以钎焊的方式进行。例如,也可以使用压配合端子。另外,也可以通过焊接将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电气连接。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均由合成橡胶形成。然而,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也可以由合成橡胶以外的、具有弹性的材料(橡胶等)形成。另外,也可以将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分开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护罩25、密封部件28、以及密封部件87可以不同时形成。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端子32形成为L字状。然而,也可以根据连接器部C和中继部件54的位置关系,适宜地改变连接器端子32的形状。另外,连接器端子32的个数并不仅限于7个,也可以为6个以下或者8个以上。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基板51、噪声抑制元件53、以及中继部件54都朝装入方向X的先行侧(从插入开口部27a侧)被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然而,控制电路基板51、噪声抑制元件53、以及中继部件54向连接器壳体22的组装方向并不仅限于朝装入方向X先行侧的方向。也可以根据连接器壳体22的形状,将控制电路基板51、噪声抑制元件53、以及中继部件54朝装入方向X的后行侧(从连接开口部26a侧)组装在连接器壳体22上。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中,将端子材料61配置在成型模具内。然而,也可以将相互分开的多个连接器端子32配置在成型模具内。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切断工序被省略。另外,在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中,也可以形成端子材料61没有被嵌件成型的连接器壳体22、82。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之后,进行将端子材料61支承在所形成的连接器壳体22、82上的支承工序。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单元形成工序也可以与连接器壳体形成工序、端子切断工序、以及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同时进行。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电动机并不一定具备减速部11。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也可以作为电动窗装置以外的装置的驱动源来使用。
盖体41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盖体41的形状只要为能够将插入开口部27a闭塞的形状即可。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护罩形成工序中,在将连接器护罩25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82上的同时,用密封部件87将切断用贯穿孔33闭塞。然而,连接器护罩25的形成、和通过密封部件87对切断用贯穿孔33的闭塞也可以分开进行。另外,并不仅限于通过一体形成在连接器壳体82上的密封部件87来闭塞切断用贯穿孔33,也可以通过以下的盖对该切断用贯穿孔33进行闭塞,该盖与连接器壳体82分开形成、被嵌入切断用贯穿孔33中。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同时将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电气连接。然而,并不一定同时将第2连接端子51b、连接器端子32、以及噪声抑制元件53的端子与中继部件54连接。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端子切断工序中,通过模具和冲头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然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切断工序中,也可以将切断用夹具(刀具等)从连接开口部26a以及插入开口部27a的任一个开口部插入,对端子材料61的彼此连结连接器端子32的部位61a进行切断。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切断工序中,也可以将切断用夹具(刀具等)从连接开口部83a以及切断用贯穿孔33的外侧开口部的任一个开口部插入,对端子材料61的将连接器端子32彼此连结的部位61a进行切断。

Claims (22)

1.一种电动机,具备:
电动机壳体;
被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其被收容在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内部;和
连接器模块,其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并进行供电的连接器部、和用于控制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的平板状的控制电路基板,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具备装入开口部,所述连接器模块沿着装入方向插入到该装入开口部中,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连接器壳体,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和将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和所述连接器部电气连接的平板状的中继部件,该中继部件以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呈直角的形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与所述装入方向平行配置,且在所述装入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具有沿与所述装入方向平行延伸的连接端子,
所述中继部件以与所述装入方向垂直的形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的多个电子部件被安装在所述中继部件上,这些多个电子部件都被配置在所述中继部件的朝向所述装入方向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将所述控制电路基板保持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基板保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插入引导部,该插入引导部引导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向所述装入开口部插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将所述控制电路基板保持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基板保持部件,
所述插入引导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上、且形成为沿着所述装入方向延伸的缝隙状,
在所述电动机壳体上形成有插入引导凸部,该插入引导凸部沿所述装入方向延伸,被插入到所述插入引导部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形成有支承所述中继部件的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所述装入方向上与所述装入开口部对置的连接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一体形成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介于所述连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和所述装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之间,防止液体从两个开口端面之间进入电动机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以将所述装入开口部的外周围绕的形式被熔接在所述电动机壳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用于将所述中继部件配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插入开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连接凹部,其具有所述连接开口部,在所述连接凹部中配置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和插入凹部,其具有所述插入开口部,在所述插入凹部中配置所述中继部件,
所述连接凹部以及所述插入凹部沿着所述装入方向凹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具有连接在所述中继部件上的连接端子,
所述插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以使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中继部件的连接部分从所述插入开口部向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突出的形式相对于所述装入方向进行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将所述插入开口部闭塞的盖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与所述连接器壳体形成为一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的外周缘部被熔接在所述插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所述盖体的至少一个上一体形成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介于所述插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和所述盖体之间,防止液体从所述插入开口部周围的开口端面和所述盖体之间进入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内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开口部形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所具有的多个侧面中的、与形成有所述连接开口部的侧面不同的侧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模块具备电气连接在所述中继部件上的噪声抑制元件,该噪声抑制元件去除电噪声,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噪声抑制元件的元件收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被卡止在所述电动机壳体上的卡止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壳体形成为扁平的形状,
所述卡止部形成为,收敛在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厚度范围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件由线材形成。
CN201110364881.1A 2010-11-05 2011-11-02 电动机 Active CN1024571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9169 2010-11-05
JP2010-249170 2010-11-05
JP2010249169A JP5700633B2 (ja) 2010-11-05 2010-11-05 モータ
JP2010249170A JP5700634B2 (ja) 2010-11-05 2010-11-05 モータ
JP2010-254956 2010-11-15
JP2010254956A JP5603746B2 (ja) 2010-11-15 2010-11-15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7137A true CN102457137A (zh) 2012-05-16
CN102457137B CN102457137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97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4881.1A Active CN102457137B (zh) 2010-11-05 2011-11-02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5379B2 (zh)
KR (1) KR101672847B1 (zh)
CN (1) CN102457137B (zh)
DE (1) DE102011117475B4 (zh)
FR (1) FR2967311B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7330A (zh) * 2016-07-01 2019-03-0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由马达壳体和插接头构成的组合以及为此设置的马达壳体
CN110771018A (zh) * 2017-06-29 2020-02-07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机和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CN111095744A (zh) * 2018-01-05 2020-05-01 株式会社美姿把 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2013278U1 (de) * 2012-03-14 2015-11-13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nik- und/oder Getriebegehäuse
DE102013006854A1 (de) * 2012-04-26 2013-10-31 Asmo Co., Ltd. Motor
USRE47564E1 (en) * 2012-04-26 2019-08-06 Denso Corporation Motor
JP6158641B2 (ja) 2012-11-13 2017-07-05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5164900B (zh) * 2013-04-30 2019-03-15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机装置
DE102013022020A1 (de) * 2013-12-20 2015-06-25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Kühlerlüftermotor
CN110800195B (zh) * 2017-08-01 2021-11-30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
US11411461B2 (en) * 2018-01-05 2022-08-09 Mitsuba Corporation Motor device having a grommet member
JP2019134555A (ja) * 2018-01-30 2019-08-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駆動装置
JP7189678B2 (ja) * 2018-05-15 2022-12-14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ギヤボック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減速機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これを製造する金型及びギヤボックスの製造方法
DE102020201490A1 (de) 2020-02-07 2021-08-12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Kunststoff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8931A (en) * 1995-03-30 1998-06-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 control unit integrated with a hydraulic unit in an anti-lock brake system
CN1551461A (zh) * 2003-04-25 2004-12-01 ��ī�����˹��ʽ���� 具有控制电路板的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29120A (ja) * 2006-07-21 2008-02-07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における駆動装置
JP4428029B2 (ja) * 2003-11-19 2010-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006924U1 (zh) 1989-07-11 1990-08-23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8630 Coburg, De
IT1255190B (it) * 1992-06-30 1995-10-20 Giuseppe Marchisi Dispositivo di interfaccia di comando per un motore elettrico
JP3065907B2 (ja) * 1995-03-30 2000-07-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油圧ユニット一体型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DE19851455A1 (de) 1998-02-05 1999-08-12 Bosch Gmbh Robert Elektronikmodul für eine elektromotorisch betriebene Antriebseinheit
EP1000215B1 (de) * 1998-02-05 2003-05-07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nikmodul für eine elektromotorisch betriebene antriebseinheit
DE19924323C2 (de) 1999-05-27 2002-05-29 Stehle & Soehne Ag J Antriebsvorrichtung einer Jalousie, eines Rolladens oder dergleichen
JP3731008B2 (ja) * 1999-11-18 2006-0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小型モータ
DE10020018A1 (de) 2000-04-22 2001-11-08 Brose Fahrzeugteile Elektromechanische Antriebsvorrichtung
JP3593102B2 (ja) * 2002-01-08 2004-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138736B2 (en) * 2002-08-30 2006-11-21 Asmo Co., Ltd Motor
US6903473B2 (en) 2002-09-17 2005-06-07 Asmo Co. Ltd. Motor having connector housing
JP3940059B2 (ja) * 2002-10-22 2007-07-04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124683B2 (ja) * 2003-03-20 2008-07-2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331238A1 (de) 2003-07-10 2005-02-0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otor mit mehrteiliger Leiterplatte
JP4549817B2 (ja) * 2004-02-24 2010-09-22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08073B4 (de) 2004-02-24 2014-01-16 Asmo Co., Ltd. Motor mit einem Steuerschaltungsteil, ein Steuerschaltungs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Motors
JP4391407B2 (ja) * 2004-12-20 2009-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4783012B2 (ja) * 2004-12-28 2011-09-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20790A1 (de) 2005-05-04 2006-11-09 Robert Bosch Gmbh Verbindungsvorrichtung
US9102242B2 (en) * 2006-01-06 2015-08-11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Mechatronic integration of motor drive and E-machine, especially smart-E-motor
ES2342016T3 (es) * 2007-09-26 2010-06-30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Motor electric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8931A (en) * 1995-03-30 1998-06-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 control unit integrated with a hydraulic unit in an anti-lock brake system
CN1551461A (zh) * 2003-04-25 2004-12-01 ��ī�����˹��ʽ���� 具有控制电路板的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JP4428029B2 (ja) * 2003-11-19 2010-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8029120A (ja) * 2006-07-21 2008-02-07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における駆動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7330A (zh) * 2016-07-01 2019-03-0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由马达壳体和插接头构成的组合以及为此设置的马达壳体
CN110771018A (zh) * 2017-06-29 2020-02-07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机和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US11622486B2 (en) 2017-06-29 2023-04-04 Denso Corporation Motor and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095744A (zh) * 2018-01-05 2020-05-01 株式会社美姿把 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5744B (zh) * 2018-01-05 2022-03-29 株式会社美姿把 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1411455B2 (en) 2018-01-05 2022-08-09 Mitsuba Corporation Mo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967311B1 (fr) 2023-11-10
KR20120048483A (ko) 2012-05-15
US20120112579A1 (en) 2012-05-10
CN102457137B (zh) 2016-01-20
US8525379B2 (en) 2013-09-03
KR101672847B1 (ko) 2016-11-16
DE102011117475B4 (de) 2023-09-28
DE102011117475A1 (de) 2012-05-10
FR2967311A1 (fr) 2012-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7137A (zh) 电动机
KR101416309B1 (ko) 자동차용 커넥터 일체형 카메라 제조방법
CN109155475B (zh) 柔性扁平线缆连接件、柔性扁平线缆连接构造体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
EP3188315B1 (en) Cable connector
JP4339367B2 (ja) 直流モータ
EP3093932B1 (en) Rotary connec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378692A (zh) 马达
JP6234713B2 (ja) ギヤボックスおよびギヤボックスの製造方法
JP7242199B2 (ja) 電気接続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22466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299790A (zh) 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EP3851329B1 (en) Wire harness
CN102017347A (zh) 带端子电路箱
CN103098347B (zh) 电动机、带减速器的电动机、以及活动车顶驱动装置
JP6575767B2 (ja) 暗電流回路用ヒューズの断続構造
JP4213561B2 (ja) 回路板収納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KR101541283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의 충격 감지장치
JP2006216914A (ja) 電子部品収容ケース
CN103209558B (zh) Usb装置及usb连接件
EP3276750B1 (en) C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5136153A (ja) 回路板収納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CN103247889A (zh) 供电用连接器
CN207336893U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JP5009347B2 (ja) 直流モータ
CN102411186B (zh) 成型体及具备该成型体的透镜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9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Patentee before: ASMO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