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1662A - 二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二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1662A
CN102421662A CN2010800209731A CN201080020973A CN102421662A CN 102421662 A CN102421662 A CN 102421662A CN 2010800209731 A CN2010800209731 A CN 2010800209731A CN 201080020973 A CN201080020973 A CN 201080020973A CN 102421662 A CN102421662 A CN 102421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motor bike
head pipe
protrusion
gas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09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1662B (zh
Inventor
宫崎崇明
中尾耕太
川崎泰宏
饭村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322272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421662(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1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1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1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1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轮摩托车被配置为使得相对气流和泥对骑乘者的冲击最小化,并且空气阻力的增大最小化。每个侧罩(30)包括第一侧罩(31)和第二侧罩(32)。第一侧罩(31)布置在头管(11a)和前叉(15)的外侧方。第二侧罩(32)布置在位于头管(11a)和前叉(15)外侧方的第一侧罩(31)的外侧方。每个第二侧罩(32)的外端位于每个第一侧罩(31)的外端的外侧。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至少部分地位于每个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的后方。

Description

二轮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具体地涉及包括侧罩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已经广泛知晓的是,前罩和侧罩附装到现有摩托车,用于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减小摩托车的空气阻力并/或防止风与泥向骑乘者撞击。前罩覆盖头管的前方,而侧罩覆盖头管的侧方。
一些侧罩设计为覆盖车辆的几乎整个前部的侧方(在所谓的全罩式摩托车(full cowl motorcycle)中)。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侧罩被设计为仅覆盖摩托车的前部的上部(在所谓的半罩式摩托车(half cowlmotorcycle)中)。
当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侧罩用于摩托车时,仅摩托车的前部的小部分由侧罩覆盖。因此,这样的侧罩相比设计为覆盖摩托车的几乎整个前部的的侧罩,优势在于防止热量易于聚集在摩托车的前部。换言之,通过对比文献1中描述的侧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JP-A-2004-210227。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仅摩托车的前部的小部分由侧罩覆盖的结构,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侧罩具有下述缺点。简言之,不容易实现减小摩托车的空气阻力的效果和防止在摩托车行驶期间气流和泥撞击骑乘者的效果。
在一些情况下,在车辆行驶期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被从侧罩横向内侧的空间(以下称为“内侧空间”)流动通过的气流吹溅。特别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侧罩的情况下,泥和水容易进入侧罩的内侧空间。通过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与车辆行驶期间从内侧空间通过的气流的量相关。此外,车辆行驶期间从内侧空间通过的气流的量与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相关。换言之,对流过内侧空间的气流的阻力随着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的减小而成比例增加。因此,车辆行驶期间从内侧空间通过的气流的量减小,由此通过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减小。从而优选地,减小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用于减小通过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
鉴于上述情况,例如通过将相应的侧罩布置得比其通常所布置的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可以减小。因此,可以防止泥和水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然而在该情况下,侧罩的外端需要布置得比其通常所布置的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由此,难于充分防止车辆行驶期间在侧罩的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撞击骑乘者。也难于防止泥和水从侧罩的横向外侧朝向骑乘者飞洒。综合起来,难于同时实现以下两者:减少车辆行驶期间侧罩横向外侧流动并撞击骑乘者的气流的量,和减少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可以布置一对中空的侧罩用于减小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而不改变侧罩的外端的位置。然而当这里采用专利文献1描述的侧罩时,在每个侧罩的后方形成大的台阶。换言之,当每个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减小而不改变每个侧罩的外端的位置时,每个中空侧罩的横向尺寸增大。因此,在布置于每个侧罩后方的燃料罐与每个侧罩的后部之间在横向上形成较大的台阶。在该情况下,在侧罩后方形成的大台阶处的气流在车辆行驶期间变成湍流。换言之,劣化了在车辆行驶期间对气流进行调节的效果。因此,车辆行驶期间空气阻力趋于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于减少车辆行驶期间在侧罩的横向外侧流动并撞击骑乘者的气流的量,并减少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并用于防止车辆行驶期间空气阻力的增加。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包括车身框架、转向轴、前叉、前轮、燃料罐、车座、发动机、前罩和侧罩。车身框架包括头管。转向轴可转动地插入所述头管中。前叉附装到所述转向轴。前轮以可转动的方式由所述前叉的底部支撑。燃料罐布置在所述头管的后方。车座布置在所述燃料罐的后方。车座允许骑乘者坐在上面。发动机布置在所述燃料罐下方,同时布置在所述前轮后方。前罩布置在所述头管前方。侧罩位于比所述前轮的后端和所述发动机的底端高的位置。侧罩布置在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此外,所述侧罩的后端位于所述燃料罐的前端的后方。所述侧罩包括第一侧罩以及第二侧罩。第一侧罩布置在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第二侧罩布置在所述第一侧罩的位于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的部分的横向外侧。所述第二侧罩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罩的横向端部的横向外侧的横向端部。所述第一侧罩的后边缘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侧罩的后边缘的后方。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可以减少车辆行驶期间在侧罩的横向外侧流动并冲击骑乘者的气流的量,并减少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洒的泥和水的量,并且同时,可以防止车辆行驶期间空气阻力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的示意性左侧视图。
图2是摩托车的前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摩托车的示意性前侧视图。
图4是前罩和侧罩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1中的剖面线V-V所得的摩托车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6是侧罩的左后侧立体图。
图7是沿图4中的剖面线VII-VII所得的侧罩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罩和侧罩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剖面线IX-IX所得的侧罩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10是沿图8中的剖面线X-X所得的侧罩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罩和侧罩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所示的摩托车在以下将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应注意图1中所示的摩托车1是所谓狭义限定的路上摩托车。然而在本发明中,“摩托车”一词指广义限定的摩托车,而不必要限制为狭义限定的摩托车。简单说,本发明中“摩托车”一词除狭义限定的摩托车外还包括越野摩托车、机动脚踏两用车、速可达型车(scooter)等。
应注意,在以下说明中,方向用语,如“前”、“后”、“右”、“左”及其相关用语,指从位于车座10上的骑乘者观看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包括车身框架11。车座10和燃料罐25附装到车身框架11。燃料罐25布置在将要描述的头管11a后方。车座10布置在燃料罐25后方。骑乘者坐在车座10上。此外,发动机12附装到车身框架11。发动机12布置在燃料罐25下方,且布置在前轮16后方。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动机12是空冷式发动机,其被配置为由摩托车行驶过程中流过的气流进行冷却。在本发明中,发动机不限于空冷式发动机。例如,发动机可以是配置为使用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水冷发动机或配置为使用冷却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式发动机。
车身框架11包括头管11a、主框架11b和下框架11c。主框架11b从头管11a倾斜地向后下方延伸,并且布置在发动机12上方。如图2所示,主框架11b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配置为单个构件。主框架11b在车辆中心轴线上向后延伸,车辆中心轴线与车辆的横向(宽度)方向垂直。在本发明中,主框架11b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的框架来用于形成本发明中的主框架11b。
下框架11c从头管11a倾斜地向后下方延伸,并且部分地布置在发动机12下方。
转向轴13可转动地插入到头管11a中。把手单元14和前叉15附装到转向轴13。前轮16以可转动的方式由前叉15的底部支撑。
一对后臂17以可枢转的方式附装到主框架11b。后轮18以可转动的方式由后臂17的后部支撑。后轮18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9连接到发动机12的输出轴,动力传输机构19包括驱动轴、链条等。
此外,如图1至3所示,车罩20附装到车身框架11。车罩20包括前罩21和一对侧罩30。前罩21布置在头管11a的前方。前罩21从前方覆盖头管11a和前叉15的上部。头灯单元23附装到前罩21。
如图4所示,每个侧罩30的前端连接到前罩21。侧罩30从横向外侧覆盖头管11a和前叉15的上部。应注意,“横向外侧”指的是沿横向方向远离车辆中心的方向。车罩20是所谓的半罩。
如图1所示,每个侧罩30布置得高于前轮16的后端16a和发动机12的底端12a。每个侧罩30布置于头管11a和前叉15的横向外侧。此外,在侧视图中,每个侧罩30沿前叉15的中心轴线L1的延伸方向布置得高于前轮16。换言之,每个侧罩30布置为沿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线L1的延伸方向离开前轮16。此外,每个侧罩30的底端面的一部分(位于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线上)平行于与前叉15的中心轴线垂直的直线L2延伸,或沿相比直线L2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侧罩30的底端面的一部分(位于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线上)沿相比直线L2略微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此外,每个侧罩30的后端30a布置在燃料罐25的前端25a的后方。
因此,使用侧罩30可以提高作为空冷式发动机的发动机12的冷却性能。应注意,前罩21和侧罩30可以是一体构件或分立构件。
应注意,本说明书中“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线”具体指把手单元14的转向角对应于零度时在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线。
如图4和5所示,每个侧罩30包括第一侧罩31和布置在第一侧罩31的横向外侧的第二侧罩32。如图1、2和5所示,第一侧罩31布置在头管11a和前叉15的横向外侧。第一侧罩31从横向外侧覆盖头管11a和前叉15。如图4和5所示,每个第一侧罩31包括第一突出部31a和第二突出部31b。第一和第二突出部31a和31b向横向外侧突起。如图1所示,第一和第二突出部31a和31b分别沿纵向(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和第二突出部31a和31b在竖直(上下)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布置。
在本书中,“沿纵向延伸”的部件的状态不限于平行于纵向延伸的部件的状态。具体地,“沿纵向延伸”的部件的状态指以下状态:由水平方向和部件的延伸方向形成的两对相对角中包括的一对较小的相对角被设为小于或等于45度。换言之,“沿纵向延伸”的部件的状态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以倾斜角延伸的部件的状态。
如图5和6所示,每个第二侧罩32固定到与之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第一和第二突出部31a和31b。如图1、2和5所示,每个第二侧罩32布置在距与之配对的第一侧罩31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并且布置在与之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一部分(即,布置在头管11a和前叉15的横向外侧的一部分)的横向外侧。因此,在每个第一侧罩31和与之配对的第二侧罩32之间产生气流通道,用于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允许气流从其间流过。具体地,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对槽33形成为第一气流通道。如图1、3和5所示,每个槽33由每个第一侧罩31的第一突出部31a的顶面、每个第一侧罩31的外表面和与每个第一侧罩31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内表面形成。每个槽33布置在每个第一突出部31a上方。此外,一对孔34形成为第二气流通道,并且每个孔34形成在每个第一突出部31a和每个第二突出部31b之间。
如图3所示,一对槽33和一对孔34向前方打开。如图1所示,每个槽33和每个孔34沿纵向延伸。此外如图6所示,每个槽33和每个孔34向后方打开。气流从而在摩托车行驶期间从每个槽33和每个孔34的前端引入其中并随后通过每个槽33和每个孔34导向后方。在每个第二侧罩32后面,向后导向的气流被合并到在每个第二侧罩32的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
如图1和4所示,每个第二侧罩32的前端位于与每个第二侧罩32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前端的前方。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侧罩32的底端面32a在侧视图中低于与每个第二侧罩32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底端面31c。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侧罩30的底端面由此由每个第二侧罩32的底端面32a形成。
如图2、3和6所示,每个第二侧罩32的外端位于与每个第二侧罩32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外端的横向外侧。应注意部件的“外端”指部件的横向最外侧部分。每个第二侧罩32覆盖与之配对的第一侧罩31的最横向外侧的凸起部分。换言之,每个侧罩30的最横向外侧的凸起部分由每个第二侧罩32形成。另一方面,每个侧罩30的内表面由每个第一侧罩31形成。
如图1所示,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至少部分位于与每个第一侧罩31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的后方。换言之,每个第一侧罩31至少部分延伸到在相同高度位置处、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方。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整体布置在与每个第一侧罩31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的后方。换言之,每个第一侧罩31整体延伸到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方。
本文中部件的“后边缘”指部件的如下所述的部分:在相同高度位置处其后方不存在该部件的任何部分。换言之,当部件还包括在相同高度位置处位于某任意部分的后方的部分时,则部件的该“任意部位”不认为是“后边缘”。相反,当部件不包括在相同高度位置处位于某任意部分的后方的部分时,部件的该“任意部位”认为是“后边缘”。
如图1和3所示,一对闪光灯(也称为“闪灯/闪烁灯”)35a和35b布置在侧罩30下方。具体地,闪光灯35a和35b附装到布置在侧罩30下方的导风构件36。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导风构件36将风导向作为空冷式发动机的发动机12。导风构件36包括一对侧壁36a、36b和肋36c。侧壁36a、36b位于下框架11c的横向外侧。此外,侧壁36a、36b布置得比侧罩30的外端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闪光灯35a附装到侧壁36a,而闪光灯35b附装到侧壁36b。肋36c沿车辆的横向布置,并布置在侧壁36a、36b之间。
此外,朝向骑乘者飞溅的泥和水包括在摩托车行驶期间由通过侧罩30的内侧空间40流动的气流所喷溅的那些。通过内侧空间40飞溅的泥和水的量对应于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的气流的量。此外,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的气流的量对应于内侧空间40的长度和开口面积。当气流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时,阻力随内侧空间40的长度增加而成比例变大。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的气流的量减少。从而,通过内侧空间40飞溅的泥和水的量减小。此外,当气流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时,阻力随内侧空间40的开口面积的减小而成比例变大。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的气流的量减少。从而,通过内侧空间40飞溅的泥和水的量减小。综合起来,为了减小通过内侧空间40飞溅的泥和水的量,优选的是增加内侧空间40的长度并减小内侧空间40的开口面积。
但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侧罩30在侧视图中前叉15的中心轴L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谓的全罩式摩托车的短。侧罩30的内侧空间40的长度(参见图2和图5),即布置头管11a和前叉15的空间的长度,较短。换言之,气流容易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流动。因此,泥和水与气流一起容易在摩托车行驶期间通过内侧空间40朝向骑乘者飞溅。
特别地,当如本示例性实施例构造的仅一个主框架(即,主框架11b)从头管11a向后延伸时,内侧空间40的开口面积较大。因此,泥和水特别容易朝向骑乘者飞溅。
例如,可以考虑以下结构:侧罩比通常所布置的位置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从而减小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在该情况下,可以防止泥和水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溅。然而在该情况下,侧罩的外端需要比通常所布置的位置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因此,很难充分防止在摩托车的行驶期间在侧罩的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冲击骑乘者。也很难减小从侧罩的横向外侧朝向骑乘者飞溅的泥和水的量。总之,例如当每个侧罩由单个板构件形成时,很难防止在摩托车的行驶期间在侧罩的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冲击骑乘者,并同时减小从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朝向骑乘者飞溅的泥和水的量。
相比之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摩托车1设有沿车辆的横向排布的两对第一和第二侧罩31和32。具体地,每个第一侧罩31位于比通常所布置的位置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而与其成对的第二侧罩32位于每个第一侧罩31的横向外侧。从而可以减小侧罩30的内侧空间40的开口面积而不改变侧罩30的外端的位置。由此,可以防止泥和水通过内侧空间40朝向骑乘者飞溅并防止泥和水通过侧罩30的横向外侧朝向骑乘者飞溅。还可以防止摩托车行驶期间在侧罩30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冲击骑乘者。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可以配置中空的侧罩用于减小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而不改变侧罩的外端的位置。然而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侧罩时,每个侧罩后方产生大的台阶部。换言之,需要增加每个中空的侧罩的横向尺寸,以用于减小侧罩的内侧空间的开口面积而不改变侧罩的外端的位置。因此在布置在侧罩后方的燃料罐和每个侧罩的后部之间产生横向较大的台阶部。在该情况下,气流在侧罩后方形成的大台阶处改变成湍流。换言之,减小了在摩托车行驶期间调节气流的效果。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空气阻力趋于增加。
相比之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至少部分地位于布置在每个第一侧罩31的横向外侧并与其成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的后方。在该结构中,在燃料罐25和每个侧罩30的后部之间产生大台阶的几率较低。具体地,这里形成小的第一台阶和小的第二台阶。第一台阶布置在每个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后方,同时布置在与每个第二侧罩32成对的第一侧罩31的横向外侧,而第二台阶布置在与每个第二侧罩32成对的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的后方。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不容易在侧罩30后方形成湍流。
特别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整体位于与每个第一侧罩31成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后方。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不容易在侧罩30后方形成湍流。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槽33和孔34被形成作为每个第一侧罩31和配对的第二侧罩32之间的气流通道。可以通过槽33和孔34将气流朝向每个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的后方引导。向后引导的气流可以有效地防止摩托车行驶期间在每个侧罩30的横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在每个第二侧罩32后方的位置处改变为湍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而可以在摩托车1行驶期间减小空气阻力。此外,每个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沿竖直方向从顶端到中部逐渐向前弯。此外,每个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沿竖直方向从底端到中部逐渐向前弯。因此,气流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容易地排出每个孔34。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可以防止空气阻力增加,并同时有效地防止气流、泥和水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冲击骑乘者。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和与每个第一侧罩31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朝向车辆的横向中心延伸,如图6和7所示。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气流在每个第一侧罩31的后边缘31d和与每个第一侧罩31配对的第二侧罩32的后边缘32b后方的位置处不规则流动。简言之,有效防止了紊流的发生。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气对摩托车1的阻力的增加。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闪光灯35a和35b布置在横向向外突出的侧罩30下方。闪光灯35a和35b从而可以布置为比例如布置在侧罩的横向外侧的闪光灯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因此,可以防止由于附装了闪光灯35a和35b而导致的空气阻力的增加。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示例的结构是闪光灯35a和35b附装到导风构件36。然而在本发明中,闪光灯35a和35b的附装不限于上述。例如,闪光灯35a和35b可以附装到车身框架11。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示例的结构是突出部31a和31b与每个第一侧罩31一体形成。然而在本发明中,突出部31a和31b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如,突出部31a和31b可以与每个第二侧罩32一体形成。或者,突出部31a和31b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和第二侧罩31和32分立的单独构件。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每个侧罩设置两个突出部。然而,这里可以为每个侧罩设置一个、或者三个或更多个的突出部。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在以下对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具有大致相同功能的构件,并在下文省略其描述。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8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罩21和一对侧罩30中的一个的示意侧视图。图9是沿图8中的剖面线IX-IX所得的每个侧罩30的示意横截面视图。图10是沿图8中的剖面线X-X所得的每个侧罩30的示意横截面视图。图11是前罩21和一对侧罩30中的一个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包括第一至第五突出部31e至31i,如图8和11所示。第一突出部31e形成在每个第一侧罩31的前部。第二至第四突出部31f至31h位于第一突出部31e后方。第一至第四突出部31e至31h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后上方布置,同时布置为大致彼此平行。第二至第四突出部31f至31h的前端通过第五突出部31i连接。此外,第一突出部31e的后端还连接到第五突出部31i。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侧罩30从而仅包括用作气流通道的槽33而不包括孔,这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
应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侧罩31的前部和后部分立地形成为单独的部件。此外,每个第一侧罩31的前部与前罩21一体形成。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闪光灯35a和35b附装到第二侧罩32。闪光灯35a和35b位于第二侧罩32的横向外侧。
类似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空气阻力增加,并同时在摩托车行驶期间有效地防止泥和水冲击骑乘者。
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可以减少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在侧罩横向外侧流动并冲击骑乘者的气流的量,并且减少通过侧罩的内侧空间向骑乘者飞溅的泥和水的量,并且同时防止摩托车行驶期间空气阻力的增大。
附图标记说明
1    摩托车
11   车身框架
11a  头管
11b  主框架
12   发动机
13   转向轴
15   前叉
16    前轮
30    侧罩
31    第一侧罩
31a,31b,31e-31i    突出部
31d   第一侧罩的后边缘
32    第二侧罩
32b   第二侧罩的后边缘
33    槽
34    孔
35a,35b    闪光灯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包括:
车身框架,其包括头管;
转向轴,其可转动地插入所述头管中;
前叉,其安装到所述转向轴;
前轮,其以可转动的方式由所述前叉的底部支撑;
燃料罐,其布置在所述头管的后方;
车座,其布置在所述燃料罐的后方,并允许骑乘者坐在所述车座上;
发动机,其布置在所述燃料罐下方,并布置在所述前轮后方;
前罩,其布置在所述头管前方;以及
侧罩,其位于比所述前轮的后端和所述发动机的底端高的位置,并布置在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
其中,所述侧罩的后端位于所述燃料罐的前端的后方,
所述侧罩包括:第一侧罩,其布置在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以及第二侧罩,其布置在所述第一侧罩的位于所述头管和所述前叉的横向外侧的部分的横向外侧,
所述第二侧罩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罩的横向端部的横向外侧的横向端部,并且
所述第一侧罩的后边缘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侧罩的后边缘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第一侧罩的后边缘整体位于所述第二侧罩的后边缘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所述侧罩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侧罩横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车辆纵向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侧罩固定到所述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在所述第一侧罩和所述第二侧罩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用于允许在摩托车行驶期间气流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流过,并且
所述气流通道由槽形成,所述槽由所述第一侧罩、所述第二侧罩和所述突出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所述侧罩还包括与所述突出部相同的单个或多个元件,所述单个或多个元件和所述突出部以预定的间隔沿竖直方向排布,
在所述第一侧罩和所述第二侧罩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用于允许在摩托车行驶期间气流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流过,并且
所述气流通道由一个或多个孔形成,所述孔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单个或多个元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
闪光灯,其布置在所述侧罩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第二侧罩的后边缘朝向车辆的横向中心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车身框架还包括从所述头管向后延伸的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发动机是空冷式发动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在所述第一侧罩和所述第二侧罩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用于允许在摩托车行驶期间气流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流过。
CN201080020973.1A 2009-05-27 2010-05-26 二轮摩托车 Active CN102421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7161A JP2012162094A (ja) 2009-05-27 2009-05-27 自動二輪車
JP2009-127161 2009-05-27
PCT/JP2010/058920 WO2010137621A1 (ja) 2009-05-27 2010-05-26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1662A true CN102421662A (zh) 2012-04-18
CN102421662B CN102421662B (zh) 2014-03-26

Family

ID=4322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0973.1A Active CN102421662B (zh) 2009-05-27 2010-05-26 二轮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464823B2 (zh)
EP (1) EP2436584B1 (zh)
JP (1) JP2012162094A (zh)
CN (1) CN102421662B (zh)
BR (1) BRPI1011381B1 (zh)
CO (1) CO6480945A2 (zh)
ES (1) ES2478443T3 (zh)
MX (1) MX2011012577A (zh)
MY (1) MY156547A (zh)
WO (1) WO201013762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530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2021155026A (ja) * 2020-03-27 2021-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23765A (ja) 2013-12-25 2015-07-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432252B2 (ja) 2014-09-29 2018-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
JP6051188B2 (ja) * 2014-09-30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166298B2 (ja) 2015-03-20 2017-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7531302B (zh) * 2015-04-24 2019-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JP6207098B2 (ja) * 2015-09-25 2017-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JP1567984S (zh) * 2016-04-28 2017-01-30
JP6958303B2 (ja) * 2017-12-05 2021-11-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ウィング装置
JP6689896B2 (ja) * 2018-01-31 202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663949B2 (ja) * 2018-03-30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63451B2 (ja) 2018-04-26 2020-03-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0015387A (ja) * 2018-07-24 2020-01-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141299B2 (ja) * 2018-10-09 2022-09-22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80088B2 (ja)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USD921535S1 (en) * 2019-03-27 2021-06-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cycle, toy, and/or replicas thereof
JP1648610S (zh) * 2019-03-29 2019-12-23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08630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owl for deflecting road debris
CN101423085A (zh) * 2007-10-31 2009-05-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罩与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0501B2 (ja) 2003-01-08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取付け構造
JP5090838B2 (ja) * 2007-09-21 2012-12-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アセンブリー
BRPI0805388B1 (pt) * 2007-12-27 2018-06-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cicleta
JP3150238U (ja) * 2009-02-09 2009-05-07 ヤマハ・モーター・ヨーロッパ・エヌ・ヴイ 自動二輪車
JP5373181B2 (ja) * 2010-02-23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08630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owl for deflecting road debris
CN101423085A (zh) * 2007-10-31 2009-05-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罩与摩托车
CN101423087A (zh) * 2007-10-31 2009-05-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罩与摩托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530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2021155026A (ja) * 2020-03-27 2021-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7192003B2 (ja) 2020-03-27 2022-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6584A4 (en) 2013-02-20
JP2012162094A (ja) 2012-08-30
CO6480945A2 (es) 2012-07-16
BRPI1011381B1 (pt) 2019-09-10
BRPI1011381A2 (pt) 2016-03-15
EP2436584A1 (en) 2012-04-04
ES2478443T3 (es) 2014-07-22
US20120043150A1 (en) 2012-02-23
CN102421662B (zh) 2014-03-26
EP2436584B1 (en) 2014-06-25
US8464823B2 (en) 2013-06-18
MX2011012577A (es) 2012-01-30
WO2010137621A1 (ja) 2010-12-02
MY156547A (en) 2016-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1662B (zh) 二轮摩托车
US7410025B2 (en) Vehicle
US9284005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060087144A1 (en) Front cowl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EP2574529B1 (en) Tank shroud structure
EP3418168B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US8662230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CN102285402B (zh) 骑乘型车辆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8179336A (ja) 車両
CN102300764A (zh) 摩托车
US7651149B2 (en) Windshield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1780524B2 (en) Front fender
EP2436582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10398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方構造
JP5190249B2 (ja) 鞍乗型車両
US8887851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457912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2005254873A (ja) 走行風導入構造
EP4361010A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20220073166A1 (en) Front cowl
CN113202610A (zh) 前挡泥板及机动车
JP2006142911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