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1252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1252A
CN102411252A CN2011102762097A CN201110276209A CN102411252A CN 102411252 A CN102411252 A CN 102411252A CN 2011102762097 A CN2011102762097 A CN 2011102762097A CN 201110276209 A CN201110276209 A CN 201110276209A CN 102411252 A CN102411252 A CN 102411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mode
direct
display devic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62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沢孝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1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2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7Multi-projec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源部;光学调制器,所述光学调制器基于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进行调制,且使经过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出射;基于所述图像光进行直视显示的直视显示部;基于所述图像光在投射屏幕上进行投射显示的投射光学系统;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使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者行进;以及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对所述光学部件上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显示模式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包括所述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本发明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包含与2010年9月2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211227所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因此将该日本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直视显示功能和投射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摄像机、数码相机和手机等便携设备中,使用了例如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器(直视显示部)已经成为事实上必不可少的组件。由于人们期望将要被设置在便携设备上的显示部具有小型化尺寸,所以例如当想要在大屏幕上观看所拍摄的图像时,经常会使用包含更大的液晶显示器且包含投影仪(投射型显示装置)的其它显示体系。
作为上述投影仪,具有小尺寸和良好便携性的投影仪已经商品化,因此我们能够在户外使用它们或者离家时使用它们。随着近年来在投影仪尺寸减小方面的进步,包含投影仪的数码相机也已经商品化。在具有内置的投影仪的数码相机中,例如,液晶面板和小型投影仪分别用于图像显示(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也就是说,配备有两种不同的显示体系以分别用于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
最近,为了进一步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尺寸,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让两种显示体系共用该两种显示体系的光学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08-233599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09-003428号)。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08-233599号中所公开的显示装置能够同时进行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然而,该显示装置无法在例如直视显示与投射显示之间进行显示模式的切换,因而从用户的便利性的观点来看该显示装置存在不足。
与之相反,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09-003428号中所公开的显示装置能够在直视显示与投射显示之间进行显示模式的切换。然而,对于用户来说,期望实现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进行的显示模式切换,并且因此从用户的便利性的观点来看该显示装置仍然存在不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部;光学调制器,所述光学调制器基于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进行调制,且使经过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出射;直视显示部,所述直视显示部基于所述图像光进行直视显示;投射光学系统,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基于所述图像光在投射屏幕上进行投射显示;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使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者行进;以及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对所述光学部件上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显示模式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包括所述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直视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选择性地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行进,所述投射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选择性地朝着所述投射光学系统行进,所述双路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二者行进。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被所述光学调制器基于所述图像信号进行调制,并且该经过调制后的光作为所述图像光出射。此外,通过所述光学部件,使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者行进。此时,在所述光学部件上对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显示模式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包括所述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设置有这样的切换部:其对所述光学部件上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显示模式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包括所述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这就使得能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需要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性说明和下面的具体说明都是示例性的,并且都旨在对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这些附图被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图1是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外部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示了图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直视显示模式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示了图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双路显示模式(同一图像显示)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图示了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6是图示了图5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投射显示模式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了图5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双路显示模式(同一图像显示)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图示了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9是图示了图8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直视显示模式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图示了图8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投射显示模式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图示了图8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2是图示了图8中所示的显示装置在双路显示模式2(不同图像显示)下的操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图示了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图示了第四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5是图示了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图示了第六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将会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说明:
一、实施例(使用分束器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的第一示例)
二、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使用分束器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的第二示例)
第二变形例(使用偏振分束器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的示例)
第三变形例(提供了其它颜色的光源以取代实施例中的白光光源的示例)
第四变形例(提供了其它颜色的光源以取代第一变形例中的白光光源的示例)
第五变形例(提供了其它颜色的光源以取代第二变形例中的白光光源的示例)
第六变形例(利用一对镜子使光路的一部分转向的示例)
一、实施例
显示装置1的外部结构
图1是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的外部结构的示意图。图1的(A)、(B)和(C)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和从背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如稍后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在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
在显示装置1中,在矩形壳体100上设置有直视显示部10A(显示器部)、投射用光出射部10B(投射用光出射口)、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和焦点调节开关SW2。更具体地,如图1的(A)中所示,直视显示部10A、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和焦点调节开关SW2设置在壳体100的前表面上;而如图1的(C)所示,投射用光出射部10B设置在壳体100的背面上。
直视显示部10A基于稍后说明的图像光(picture light)进行直视显示,并且包括例如背投屏幕。该屏幕在它的表面处被例如扩散剂(dispersingagent)覆盖着,从而使得入射光在被扩散的同时透过该屏幕。
投射用光出射部10B是当基于稍后说明的图像光进行投射显示时所要使用的光出射口。通过该投射用光出射部10B,上述图像光被投射(放大并投射)到未图示的外部屏幕(投射目标面)上。
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用于在稍后说明的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更具体地,用户操纵该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于是就能够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需要注意的是,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切换部”的示例。
焦点调节开关SW2用于在进行投射显示的显示模式中任意地调节该投射显示的焦点。更加具体地,用户操纵该焦点调节开关SW2,于是就能够自由地进行焦点调节。
显示装置1的整体结构
图2是图示了显示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的(A)和(B)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以及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2的(B)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共用的光学系统
显示装置1包括光源11、准直透镜12、反射型液晶器件13、偏振分束器14和分束器15作为稍后所述的各显示模式共用的光学系统。
光源11是发出含有红光、绿光和蓝光(各颜色成分的光)的白光的光源(由一种光源构成的光源部)。例如,可以使用白色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作为光源11。当使用白色LED作为光源11时,从光源11出射的光在任意方向上偏振,也就是说,出射光为非偏振光。
准直透镜12用于对来自光源11的光进行准直(使该光成为平行光)然后出射该光。
反射型液晶器件13是这样的光学调制器:其在基于由控制部18提供的图像信号对从准直透镜12入射过来的光(平行光)进行调制的同时,将该光反射,从而出射图像光。此时,反射型液晶器件13进行了反射从而使得入射时的偏振光和出射时的偏振光是彼此不同的(例如,s偏振光和p偏振光)。反射型液晶器件13包括例如硅上液晶(Liquid Crystal OnSilicon;LCOS)等液晶器件。此外,在彩色图像显示中,反射型液晶器件13设置有例如红光滤色器、绿光滤色器或蓝光滤色器等滤色器。
偏振分束器14是能够选择性地透射特定偏振光(例如,p偏振光)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反射另一种偏振光(例如,s偏振光)的光学部件。利用偏振分束器14的操作,从准直透镜12入射过来的光中的特定偏振光(例如,s偏振光)被选择性地反射而进入反射型液晶器件13,而从反射型液晶器件13出射过来的图像光(例如,p偏振光)被选择性地透射。
分束器15是这样的光学部件:其把在经过反射型液晶器件13调制之后透过偏振分束器14已进入该分束器15中的图像光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稍后将要说明的投射透镜16B中的至少一者(如稍后所述,使图像光朝着直视显示部10A或者投射透镜16B行进或者朝着这两者行进)。更具体地,分束器15利用对入射的图像光的部分透射和部分反射(图像光的分光),能够控制出射的方向(选择行进方向)。此时的分光比(dispersion ratio)是根据例如稍后将要说明的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所需的光量(辉度)来设定的。
在本实施例的分束器15中,如图2的(A)中所示,调节光入射面和光出射(反射)面的角度,使得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相对于图像光的光路(行进方向)是倾斜放置的。此外,分束器15被设置得可以移动至图像光的光路中或从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即,如图2的(A)中的箭头所示,根据控制部18响应于对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的操纵而进行的控制,分束器15被置于图像光的光路中或从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下文中称为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稍后将详细说明对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分束器15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光学部件”的示例。
用于直视显示的光学系统
显示装置1包括扩束器透镜16A和棱镜17A作为用于进行稍后将要说明的直视显示的光学系统(在稍后将要说明的直视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中)。
扩束器透镜16A布置在分束器15与直视显示部10A之间的光路上,在本实施例中扩束器透镜16A可以具有两个透镜16A1和16A2。如图2的(A)所示,扩束器透镜16A用来在直视显示部10A的水平方向(X轴方向)和垂直方向(Y轴方向)中的一者(在本例中是水平方向,即X轴方向)上使入射图像光的光束直径增大(即扩大)并且出射该图像光。以这样的方式,已经选择性地在X轴方向上被增大了光束直径的图像光进入棱镜17A。需要注意的是,扩束器透镜16A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扩束器”的示例。
如图2的(B)所示,在分束器15与直视显示部10A之间(更具体地,在扩束器透镜16A与直视显示部10A之间)的光路上布置有棱镜17A。棱镜17A包括让从扩束器透镜16A出射的光进入的入射面、对该入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S 1以及用于对将要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的该反射光进行扩散和透射的扩散透射面S2。在棱镜17A中,反射面S1是相对于入射光的光路倾斜布置的(由此形成了入射角)。这就使得棱镜17A能够在直视显示部10A的水平方向(X轴方向)和垂直方向(Y轴方向)中的另一者(在本例中是垂直方向,即Y轴方向)上使入射图像光的光束直径增大(即扩大)并且出射该图像光。换言之,已经被扩束器透镜16A在X轴方向上增大了光束直径的图像光进一步在Y轴方向上被增大光束直径,然后进入直视显示部10A。需要注意的是,棱镜17A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扩束器”的示例。
用于投射显示的光学系统
显示装置1还包括投射透镜16B(投射光学系统)以及镜子17B1和镜子17B2作为用于进行稍后将要说明的投射显示的光学系统(在稍后将要说明的双路显示模式中)。
投射透镜16B用于将经过反射型液晶器件13调制后并且被分束器15反射的光(图像光)投射(放大并投射)到未图示的外部屏幕(投射目标面)上。这使得能够基于图像光而在外部屏幕上进行投射显示。根据控制部18响应于对焦点调节开关SW2的操纵而进行的控制,如图2的(A)中的箭头所示,投射透镜16B在光轴方向上是可移动的。这样,在稍后将要说明的投射显示中对所显示的内容(所显示的图像)的焦点进行调节。
如图2的(A)和(B)所示,镜子17B1和镜子17B2布置在投射透镜16B与投射用光出射部10B之间的光路上。镜子17B1和镜子17B2用于反射被投射透镜16B投射(放大并投射)过来的图像光,从而使该图像光从投射用光出射部10B出射至外部。
控制部18
如图2的(A)中所示,显示装置1还包括控制部18。如上所述,控制部18具有向反射型液晶器件13提供图像信号(进行显示控制)的功能。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8具有进行如下控制的功能:响应于对焦点调节开关SW2的操纵,使投射透镜16B在投射透镜16B的光轴方向上移动(位移)。此外,控制部18具有响应于对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的操纵而对分束器15相对于图像光的光路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通过使控制部18能够对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进行控制,就对图像光的出射方向(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控制部18可以适用于对其它的光学部件进行控制,例如控制来自光源11的光出射量。
显示装置1的作用和优点
1.基本显示操作
在显示装置1中,从光源11出射的光被准直透镜12准直从而变成平行光。该平行光被偏振分束器14选择性地反射从而进入反射型液晶器件13。在反射型液晶器件13中,已经进入该反射型液晶器件13的光在基于图像信号而被调制的同时被反射,从而作为图像光出射。由于入射时的偏振光和出射时的偏振光是相互不同的,所以通过偏振分束器14来选择性地透射从反射型液晶器件13出射的图像光。
接着,已经从偏振分束器14透射过去的图像光利用分束器15而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投射透镜16B中的至少一者。更具体地,当被扩束器透镜16A在直视显示部10A的水平方向(X轴方向)上选择性地增大了光束直径之后,向直视显示部10A出射的图像光进入棱镜17A。此外,已经在X轴方向上被增大了光束直径的图像光进一步在Y轴方向上被增大光束直径,并且随后进入直视显示部10A。以这样的方式,在保持了从反射型液晶器件13出射的图像光的尺寸(光束直径的纵横比)的同时,在直视显示部10A上进行了图像的放大投射,从而基于图像信号实现了直视显示(参见图2的(A)中所示的“图像A”)。
另一方面,利用分束器15而向投射透镜16B出射的图像光被投射透镜16B投射(放大并投射)至外部屏幕上。更具体地,被投射透镜16B投射过来的图像光在被镜子17B1和镜子17B2反射之后,从投射用光出射部10B出射至外部屏幕。这样,基于图像信号实现了投射显示(参见图2的(B)中所示的“图像A”)。
2.显示模式切换操作
接着,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显示模式切换操作。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控制部18针对分束器15实施对图像光的出射方向的控制,从而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这三者之中的包括双路显示模式的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更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这就使得能够在比现有装置中的显示模式的类型更多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稍后,将对控制部18的显示模式切换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直视显示模式是其中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的显示模式(仅进行直视显示的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是其中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投射透镜16B的显示模式(仅进行投射显示的显示模式)。双路显示模式是其中图像光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投射透镜16B二者的显示模式(既进行直视显示又进行投射显示的显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显示模式的各自的定义也适用于稍后将要说明的变形例。
直视显示模式
首先,将说明图3的(A)和(B)中所示的直视显示模式。在直视显示模式中,如图3的(A)中所示,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得分束器15离开图像光的光路(分束器15位于图像光的光路之外)。以这样的方式,如图3的(A)中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并且仅在直视显示部10A中进行直视显示(参见该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直视显示模式的切换。
双路显示模式(同一图像显示)
接着,将说明图4的(A)和(B)中所示的双路显示模式。在双路显示模式中,如图4的(A)中所示,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分束器15位于图像光的光路内。以这样的方式,如图4的(A)和(B)中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投射透镜16B二者。因此,在直视显示部10A中实现了直视显示,并且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投射显示(参见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双路显示模式的切换。在本实施例的双路显示模式中,如图中所示,在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同一图像(图像A)。这种类型的双路显示模式被称为第一双路显示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部18针对分束器15实施对图像光的出射方向的控制,从而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这三者之中的包括双路显示模式的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换言之,控制部18针对分束器15实施对图像光的行进方向的控制,从而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之中选择的包括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更具体地,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控制该分束器15使其置于图像光的光路内和从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从而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这就使得能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用于直视显示的光学系统与用于投射显示的光学系统是部分相同的,所以能够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尺寸并降低成本。因此,例如,将投射功能(投射显示功能)加入到仅具有直视显示部10A的显示装置(电子单元)中或者将直视显示功能加入到仅具有投射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电子单元)中就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图像光的光束直径被扩束器透镜16A选择性地在X轴方向上增大并且随后进一步被棱镜17A选择性地在Y轴方向上增大之后,该图像光才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或者才让该图像光朝着直视显示部10A行进,所以能够减小显示装置1的厚度。如果同时在X轴方向上和Y轴方向上增大图像光的光束直径,则放大用光学系统的厚度可能会变得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是通过扩束器透镜16A和棱镜17A在不同方向上分阶段地增大图像光的光束直径,从而实现了放大用光学系统的厚度的减小,由此减小了显示装置1的厚度。
二、变形例
接下来,将说明上面实施例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适当地省略说明,用与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实施例中的元件基本上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
1.第一变形例
图5是图示了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A)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5的(A)和(B)分别图示了侧面结构(Z-X平面结构)和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5的(A)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A包括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相同的光学部件和控制部18。然而,关于来自分束器15的图像光的出射方向,显示装置1A中的用于直视显示的光学系统(扩束器透镜16A、棱镜17A和直视显示部10A)以及用于投射显示的光学系统(投射透镜16B、镜子17B1和镜子17B2)被布置在与显示装置1中的那两个光学系统的位置相反的位置处。因此,与显示装置1中不同的是,在显示装置1A中显示模式适合于在投射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切换。换言之,在第一变形例中,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得在投射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
投射显示模式
首先,在图6的(A)和(B)所示的投射显示模式中,如图6的(A)中所示,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分束器15离开图像光的光路(分束器15位于图像光的光路之外)。以这样的方式,如图6的(A)中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投射透镜16B,并且仅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投射显示(参见该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投射显示模式的切换。
双路显示模式(同一图像显示)
另一方面,在图7的(A)和(B)所示的双路显示模式中,如图7的(A)中所示,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从而使分束器15位于图像光的光路内。以这样的方式,如图7的(A)和(B)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投射透镜16B二者。因此,在直视显示部10A中实现了直视显示,并且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投射显示(参见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双路显示模式的切换。在第一变形例的双路显示模式中,在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同一图像(图像A)(第一双路显示模式)。
在第一变形例中,由于控制部18被配置成对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进行控制,使得在投射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因而获得了与实施例中相似的优点。换言之,实现了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2.第二变形例
图8是图示了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B)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8的(A)和(B)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和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8的(B)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是通过对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进行了如下变形后而获得的:设置有偏振分束器15B和控制部18B以分别取代分束器15和控制部18,并且还设置有液晶器件19(偏振控制器)。偏振分束器15B和液晶器件19均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光学部件”的示例。
液晶器件19是对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的偏振状态进行控制并且将该图像光出射至偏振分束器15B的装置(偏振控制器)。更具体地,液晶器件19控制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在本例中是p偏振光L1p)的偏振状态,并且将该图像光出射为p偏振光、或者s偏振光、或者以预定的混合比混合的p偏振光和s偏振光。
偏振分束器15B是这样的光学部件:其将被反射型液晶器件13调制后并且通过偏振分束器14和液晶器件19而进入偏振分束器15B的图像光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稍后将要说明的投射透镜16B中的至少一者。更具体地,偏振分束器15B能够通过根据入射的图像光的偏振状态对该图像光进行出射,来控制出射方向(选择行进方向)。与偏振分束器14中一样,偏振分束器15B能够选择性地透射特定偏振光(例如,p偏振光)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反射另一种偏振光(例如,s偏振光)。利用偏振分束器15B的操作,当来自液晶器件19的入射光是特定偏振光(例如,s偏振光)时,该入射光就被选择性地反射从而出射至投射透镜16B;而当来自液晶器件19的入射光是另一种偏振光(例如,p偏振光)时,该入射光就被选择性地透射从而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
与控制部18中一样,控制部18B具有向反射型液晶器件13提供图像信号的功能以及响应于对焦点调节开关SW2的操纵而进行控制以使得投射透镜16B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功能。此外,如稍后所述,控制部18B具有控制来自光源11的光出射量的功能。
此外,响应于对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的操纵,控制部18B对液晶器件19的用于控制图像光的偏振状态的操作进行控制。通过使控制部18B能够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就能够与实施例中一样控制图像光的出射方向,从而能够在至少两种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
更具体地,在第二变形例中,控制部18B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这三者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此外,控制部18B控制至少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也在由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显示出同一图像的模式(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与由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显示出不同图像的模式(第二双路显示模式)这两种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在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中,在上面四种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因此,显示装置1B实现了在比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模式的类型以及显示装置1A中的显示模式的类型更多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下面,将详细说明控制部18B的显示模式切换操作。
直视显示模式
首先,在图9的(A)和(B)所示的直视显示模式中,如图9的(A)中所示,控制部18B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是p偏振光(p偏振光L2p)。以这样的方式,如图9的(A)中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透过偏振分束器15B(p偏振光L3p)从而选择性地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这样,仅实现了在直视显示部10A中进行的直视显示(参见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直视显示模式的切换。
投射显示模式
在图10的(A)和(B)所示的投射显示模式中,如图10的(A)中所示,控制部18B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是s偏振光(s偏振光L2s)。以这样的方式,如图10的(A)中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被偏振分束器15B反射(s偏振光L3s)从而选择性地出射至投射透镜16B。这样,仅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投射显示(参见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投射显示模式的切换。
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
在图11的(A)和(B)所示的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中,如图11的(A)中所示,控制部18B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是p偏振光(p偏振光L2p)和s偏振光(s偏振光L2s)。以这样的方式,如图11的(A)和(B)所示,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既被偏振分束器15B透射(p偏振光L3p)又被偏振分束器15B反射(s偏振光L3s)。这就意味着图像光被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和投射透镜16B二者。因此,在直视显示部10A中实现了直视显示,并且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投射显示(参见图中的“图像A”)。这就是显示模式向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的切换。此外,由于如图中所示在该双路显示模式1中在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同一图像(在本例中为图像A),所以双路显示模式1对应于上述的第一双路显示模式。
在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中,作为用于在液晶器件19中对图像光的偏振状态进行控制的方法,存在着下面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使控制部18B能够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使得有两种类型的偏振光(在本例中为p偏振光L3p和s偏振光L3s)混合在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中。更具体地,这是通过控制在液晶器件19中的偏振角度,来控制向直视显示部10A出射的光和向投射透镜16B出射的光的分光比的方法。换言之,根据本方法,是将偏振的旋转角设定为介于0度与90度之间的值,而不是将入射至液晶器件19的图像光出射为p偏振光或s偏振光。此时,可以通过让控制部18B对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中的两种类型的偏振光(p偏振光L3p与s偏振光L3s)的混合比进行控制的方式,来控制直视显示与投射显示之间的辉度比。
另一种方法是:使控制部18B能够控制液晶器件19的操作,使得从液晶器件19出射的图像光的偏振状态在两种类型(p偏振光L3p与偏振光L3s)之间以分时(time-division;时间分割)的方式进行切换。此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单独控制直视显示的辉度和投射显示的辉度:在分别出射处于两种不同偏振状态下的图像光(即p偏振光L3p和s偏振光L3s)时的各自对应期间内,控制部18B单独控制来自光源11的光出射量。
双路显示模式2(不同图像显示)
另一方面,在图12的(A)和(B)所示的双路显示模式2(不同图像显示)中,控制部18B控制反射型液晶器件13的操作和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以分时的方式(例如以帧为单位)设置了稍后将要说明的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第一期间是这样的期间:在该期间内,从反射型液晶器件13出射某一图像光(例如,图12的(A)中所示的用于直视显示的“图像A”),并且通过液晶器件19来控制该图像光使其处于某种偏振状态(在本例中为p偏振光L3p)。第二期间是这样的期间:在该期间内,从反射型液晶器件13出射另一图像光(例如,图12的(B)中所示的用于投射显示的“图像B”),并且通过液晶器件19来控制该图像光使其处于另一种偏振状态(在本例中为s偏振光L3s)。控制部18B控制反射型液晶器件13的操作和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使得上述两个期间交替切换。
以上述方式,在第一期间内,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p偏振光L1p)通过由液晶器件19进行的关于该图像光的偏振状态的控制而变成了p偏振光L2p,然后透过偏振分束器15B(p偏振光L3p)。因此,在第一期间内,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直视显示部10A,并且仅实现了在直视显示部10A中进行的例如“图像A”的直视显示。
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内,从偏振分束器14出射的图像光(p偏振光L1p)通过由液晶器件19进行的关于该图像光的偏振状态的控制而变成了s偏振光L2s,然后被偏振分束器15B反射(s偏振光L3s)。因此,在第二期间内,图像光被选择性地出射至投射透镜16B,并且仅实现了使用投射透镜16B而进行的例如“图像B”的投射显示。
由于双路显示模式2是如图所示在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中显示出不同图像(本例中为图像A和图像B)的模式,所以该模式对应于上述的第二双路显示模式。此时,可以通过独立地控制在第一期间内来自光源11的光出射量和在第二期间内来自光源11的光出射量,从而对直视显示的辉度和投射显示的辉度进行单独控制。
在双路显示模式2中,当原始图像是以30fps(帧每秒)的速度产生时,那么15帧图像被输出至直视显示部10A,而另15帧图像被输出至投射透镜16B。换言之,尽管通过时间分割会使帧率减半,但是例如可以将原始图像的帧率加倍以及将驱动频率加倍,以防止上述那样的帧率降低。
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形例中,控制部18B控制反射型液晶器件13的操作和液晶器件19的操作,从而在四种类型的显示模式(即,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和双路显示模式2(不同图像显示))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这就使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能够实现在比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模式的类型以及显示装置1A中的显示模式的类型更多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双路显示模式2在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不同图像(图像A和图像B),所以就使得例如下列情形成为可能:在直视显示中显示出在触摸面板操作中所要使用的控制面板的同时,在投射显示中显示出所拍摄的图像。
3.第三变形例
图13是图示了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C)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13的(A)和(B)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和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13的(B)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C是通过对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进行了如下变形后而获得的:设置有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蓝光光源11B、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准直透镜12B、分色镜(二向色镜)14C1、分色镜14C2以及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13C以取代光源11、准直透镜12、反射型液晶器件13和偏振分束器14。这就意味着被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二者共同使用的位于分束器15之前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相比于显示装置1发生了改变。
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和蓝光光源11B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这些光源形成了光源部。可以使用例如红色LED、绿色LED和蓝色LED分别作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光源。可替代地,可以使用红色激光、绿色激光和蓝色激光,或者可以使用LED与激光的组合。作为一个示例,红光、绿光和蓝光分别具有大约600nm~700nm的波长λr、大约500nm~600nm的波长λg和大约400nm~500nm的波长λb。
准直透镜12G和准直透镜12B用来准直(平行化)从绿光光源11G出射的绿光和从蓝光光源11B出射的蓝光,并且让这样经过准直后的绿光和蓝光向分色镜14C1结合。同样地,准直透镜12R用来准直(平行化)从红光光源11R出射的红光,并且让这样经过准直后的红光向分色镜14C2结合。也就是说,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和准直透镜12B用于单独地将分别来自三种光源(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和蓝光光源11B)的入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平行化并且随后将它们出射。因此,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C被设置得包含有与光源的数量(在本例中为3个)相同数量的准直透镜(在本例中为三个准直透镜12R、12G和12B)。
分色镜14C1能够选择性地透射已经被准直透镜12B平行化的蓝色入射光,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反射已经被准直透镜12G平行化的绿色入射光。分色镜14C2能够选择性地透射从分色镜14C1出射过来的绿光和蓝光,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反射已经被准直透镜12R平行化的红色入射光。利用上面的各个分色镜,对红光、绿光和蓝光进行颜色合成(光路合成)。换言之,分色镜14C1和分色镜14C2作为整体对从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和准直透镜12B出射的各平行光进行光路合成。可以设置一对分色棱镜(dichroic prism)来取代分色镜14C1和14C2。
DMD 13C是这样的光学调制器:其基于由控制部18提供的图像信号对分别从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和蓝光光源11B出射的各光进行调制,然后出射图像光。具体地,对镜子倾斜度的开关进行控制以便控制被反射的光的量,以此方式产生光束图像。
在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C中,从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和蓝光光源11B出射的各光分别被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和准直透镜12B准直,从而变成平行光。此后,通过分色镜14C1和分色镜14C2对这样获得的各平行光进行颜色合成(光路合成)。已经进行过光路合成的各平行光进入DMD 13C,并且在被图像信号调制的同时被反射,从而出射为图像光。后续的操作与显示装置1中的操作相同。
此时,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和蓝光光源11B以分时的方式顺次产生光(脉冲发光),并且出射相应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另外,基于各颜色成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图像信号,DMD 13C以分时的方式顺次对相应颜色的光进行调制。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装置1C基于图像信号实现了彩色图像显示。
这样配置而成的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C通过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操作相似的操作来提供与显示装置1的优点相似的优点。具体地,由于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使得在直视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因此,就能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于是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4.第四变形例
图14是图示了第四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D)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14的(A)和(B)分别图示了侧面结构(Z-X平面结构)和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14的(A)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第四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D是通过对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A进行了如下变形后而获得的:设置有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蓝光光源11B、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准直透镜12B、分色镜14C1、分色镜14C2以及DMD 13C以取代光源11、准直透镜12、反射型液晶器件13和偏振分束器14。这就意味着与第三变形例中一样,被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二者共同使用的位于显示装置1A的分束器15之前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第四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D通过与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A的操作相似的操作也提供了与显示装置1A的优点相似的优点。具体地,由于控制部18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使得在投射显示模式与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因此,就能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于是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5.第五变形例
图15是图示了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E)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15的(A)和(B)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和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图15的(B)仅示出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E是通过对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进行了如下变形后而获得的:设置有红光光源11R、绿光光源11G、蓝光光源11B、准直透镜12R、准直透镜12G、准直透镜12B、分色镜14C1、分色镜14C2以及DMD 13C以取代光源11、准直透镜12、反射型液晶器件13和偏振分束器14。这就意味着与第三变形例及第四变形例中一样,被直视显示和投射显示二者共同使用的位于显示装置1B的液晶器件19之前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显示装置1E还包括位于DMD 13C与液晶器件19之间的光路上的偏光器19E。偏光器19E用于使从DMD 13C出射的由非偏振光构成的图像光变为预定偏振光(在本例中为p偏振光L1p),然后将该偏振光出射至液晶器件19(即,偏光器19E将该非偏振的图像光转变为特定偏振光,并且使该特定偏振光朝着液晶器件19行进)。也就是说,偏光器19E能够选择性地让入射的由非偏振光构成的图像光的特定偏振光(在本例中为p偏振光)透过,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将该图像光的另一种偏振光(在本例中为s偏振光)反射。在第五变形例中设置有偏光器(调制器)19E的一个原因是:由于DMD 13C是镜子装置,因而出射光为非偏振的。偏光器(调制器)19E的存在使得在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E中能够与在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中一样让由特定偏振光(p偏振光L1p)构成的图像光进入液晶器件19。
因此,第五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E通过与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B的操作相似的操作也提供了与显示装置1B的优点相似的优点。具体地,由于控制部18B控制数字微镜器件13C的操作和液晶器件19的操作,使得在四种类型的显示模式(即,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双路显示模式1(同一图像显示)和双路显示模式2(不同图像显示))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因此就能够在更多类型的显示模式之间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于是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6.第六变形例
图16是图示了第六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F)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16的(A)、(B)和(C)分别图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侧面结构(Y-Z平面结构)和从背侧观察到的平面结构(X-Y平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易于图示,在图16中适当地省略了一部分结构(例如,控制部18)。
第六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F是通过对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进行了如下变形后而获得的:在棱镜17A与作为一对放大用光学系统的扩束器透镜16A(16A1和16A2)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一对镜子17A1和17A2。
镜子17A1和镜子17A2用于使从扩束器透镜16A出射的光(图像光)的光路转向(在本例中是在Y轴方向上以大约180度的角度转向),然后将该出射光输出至棱镜17A。需要注意的是,镜子17A1和镜子17A2均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反射器”的示例。
这样配置而成的第六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F除了提供了在实施例中获得的上述优点之外,还提供了能够减小从直视显示部10A看到的投影面积从而减小壳体100在X-Y平面上的尺寸的优点。
尽管第六变形例是经过变形后的还包括有镜子17A1和镜子17A2的显示装置1,但第六变形例不限于此。例如,第六变形例可以是经过变形后的还包括有镜子17A1和镜子17A2的显示装置1A至1E中的任意一者。
7.其它变形例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例和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并且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其它的各种变形。
具体地,尽管在例如实施例中使用了棱镜来得到反射面和屏幕,但是它们可以是分离的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在外平面处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镜;以及具有涂敷了扩散剂的入射平面的屏幕。另外,尽管在上面的说明中示出了向直视显示部(屏幕)涂敷扩散剂的方法,但是也可以使用包括通过利用皱纹状表面或通过砂磨使屏幕半透明化的方法在内的其它方法,只要该屏幕能够在使光散射的同时让该光透过即可。
另外,尽管在第三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光源(红色光源、绿色光源和蓝色光源),但本发明中可用的光源的类型不限于上述三种。例如,可以使用白色LED、准直透镜和切换式滤色器。该切换式滤色器通常被称为色轮(color wheel),该色轮代表性地被用于使用了DMD的投影仪中。上述色轮包括圆盘和滤色器,并且在使用时被旋转,该滤色器被划分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着色区域并且在上述圆盘的圆周处被布置在该圆盘上。在此情况下,将白色LED、准直透镜和色轮布置成使得滤色器遮断了从白色LED出射的并且被准直透镜变得基本平行的光的光路。通过旋转色轮的圆盘,与滤色器相对应的各颜色的光以分时的方式重复地透过。这意味着:红色区域、绿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滤色器的布置以及圆盘的旋转导致了顺次地、周期性地出射红光、绿光和蓝光。因此,可以使用上述色轮作为第三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中的光源。
此外,尽管例如实施例涉及了这样的示例:该示例中,根据控制器18响应于用户对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切换部)的操纵而进行的控制,来对光学部件进行图像光的出射方向的控制,以这样的方式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示例。更具体地,在除了第二变形例和第五变形例之外的其它示例(实施例、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第四变形例和第六变形例)中,可以不通过控制部18的控制(不借助于电控)来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换言之,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对显示模式进行切换:响应于对显示模式选择器开关SW1的操纵,直接(机械式地)对光学部件进行图像光的出射方向的控制(在此情况下,控制分束器15的进入动作和退出动作)。同样,尽管例如实施例涉及了这样的示例:该示例中,根据控制器18响应于(用户)对焦点调节开关SW2的操纵而进行的控制,来调节焦点(使投射透镜16B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示例。具体地,在例如实施例中可以不通过控制部18的控制(不借助于电控)来调节焦点。换言之,可以响应于对焦点调节开关SW2的操纵,直接(机械式地)对焦点进行调节(可以使投射透镜16B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另外,尽管例如实施例涉及了其中光源部是由一种光源或三种光源组成的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例如两种、四种或更多种光源。
此外,尽管例如实施例涉及了其中光学调制器是反射型液晶器件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示例。具体地,可以使用例如透射型液晶器件或者除了液晶器件之外的其它光学调制器。
此外,尽管在例如实施例中已经对显示装置的组件(光学系统)进行了具体说明,但不是所有的组件都是必需的,或者也可以添加其它的组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适用于例如便携设备(包括摄像机、数码相机和手机)等原本含有显示器屏幕(直视显示部)的电子设备,或者适用于原本具有投影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在本发明随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以及改变。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光源部;
光学调制器,所述光学调制器基于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进行调制,且使经过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出射;
直视显示部,所述直视显示部基于所述图像光进行直视显示;
投射光学系统,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基于所述图像光在投射屏幕上进行投射显示;
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使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者行进;以及
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对所述光学部件上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显示模式在从由直视显示模式、投射显示模式和双路显示模式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包括所述双路显示模式的两种以上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直视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选择性地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行进,所述投射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选择性地朝着所述投射光学系统行进,所述双路显示模式使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二者行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响应于对所述切换部的操纵来控制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
并且,所述光学部件包括:
偏振控制器,所述偏振控制器控制所述图像光的偏振状态,且使经过控制后的所述图像光出射;以及
偏振分束器,所述偏振分束器根据来自所述偏振控制器的经过控制后的所述图像光的偏振状态,使经过控制后的所述图像光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或者朝着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或者朝着所述直视显示部和所述投射光学系统二者行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偏振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显示模式在所述直视显示模式、所述投射显示模式和所述双路显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双路显示模式包括:
第一双路显示模式,所述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使得在所述直视显示中和在所述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同一图像;以及
第二双路显示模式,所述第二双路显示模式使得在所述直视显示中和在所述投射显示中显示的是不同图像,
并且,所述控制部对至少所述偏振控制器进行控制,进一步使得显示模式在所述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与所述第二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光学调制器和所述偏振控制器进行控制,由此在所述第二双路显示模式下以分时的方式设置了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所述第一期间使得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某一图像光能够被所述偏振控制器控制为处于某种偏振状态,并且所述第二期间使得来自所述光学调制器的另一图像光能够被所述偏振控制器控制为处于另一种偏振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分别控制在所述第一期间内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量和在所述第二期间内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量,来分别控制所述直视显示的辉度和所述投射显示的辉度。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偏振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下在所述图像光中混合有两种类型的偏振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图像光中的所述两种类型的偏振光的混合比,来控制所述直视显示与所述投射显示之间的辉度比。
9.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偏振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第一双路显示模式下所述图像光的偏振状态在两种类型的偏振状态之间以分时的方式进行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分别控制在第一期间内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量和在第二期间内来自所述光源部的光量,来分别控制所述直视显示的辉度和所述投射显示的辉度,所述第一期间使得所述图像光具有要从所述两种类型的偏振状态中选出的一种偏振状态,所述第二期间使得所述图像光具有要从所述两种类型的偏振状态中选出的另一种偏振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从所述光学调制器出射的所述图像光为非偏振光,
并且,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器,所述偏光器将由所述非偏振光构成的所述图像光转变为特定偏振光,使得所述特定偏振光朝着所述偏振控制器行进。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部件是能够布置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且能够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的分束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响应于对所述切换部的操纵,来控制所述分束器以使得所述分束器布置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或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分束器使得所述分束器布置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或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以使显示模式在所述直视显示模式与所述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分束器使得所述分束器布置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或从所述图像光的光路中移出,以使显示模式在所述投射显示模式与所述双路显示模式之间切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在所述光学部件与所述直视显示部之间还包括:
第一扩束器,所述第一扩束器在所述直视显示部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扩大所述图像光的光束直径;以及
第二扩束器,所述第二扩束器在所述直视显示部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上扩大所述图像光的光束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一扩束器与所述第二扩束器之间还包括反射器,所述反射器用来使所述图像光的光路转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部具有出射白光的一种光源。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部具有分别出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三种光源。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调制器是液晶器件或数字微镜器件。
CN2011102762097A 2010-09-21 2011-09-16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4112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1227A JP5609479B2 (ja) 2010-09-21 2010-09-21 表示装置
JP2010-211227 2010-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1252A true CN102411252A (zh) 2012-04-11

Family

ID=4581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62097A Pending CN102411252A (zh) 2010-09-21 2011-09-1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9274B2 (zh)
JP (1) JP5609479B2 (zh)
CN (1) CN1024112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1528B (zh) * 2013-01-18 2016-09-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TWI474101B (zh) * 2013-07-24 2015-02-21 Coretronic Corp 可攜式顯示裝置
JP6807037B2 (ja) * 2016-02-19 2021-01-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20061238A1 (en) * 2018-09-18 2020-03-26 Skyphos Industries, Inc. A suspension system for adjusting projected light images
US10594976B1 (en) * 2019-01-25 2020-03-17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ir Force Wide field of view (FOV) projec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9334A (ja) * 2001-07-19 2003-01-29 Fujitsu General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8065137A (ja) * 2006-09-08 2008-03-21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画像表示制御方法
US20100060618A1 (en) * 2007-05-18 2010-03-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US20100103332A1 (en) * 2008-10-27 2010-04-29 Motorola, Inc. Image projector driving multiple display scre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2945B2 (ja) * 1992-12-14 2001-07-03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ルチ画面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モニタ
JP2004126465A (ja) * 2002-10-07 2004-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771546B2 (ja) * 2003-05-19 2006-04-26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画像表示装置
JP3953989B2 (ja) * 2003-07-30 2007-08-08 城久公 浅賀 携帯電話
JP2005140847A (ja) * 2003-11-04 2005-06-02 Tamron Co Ltd Led光源プロジェクタ光学系及びled光源プロジェクタ
JP200611953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US8107017B2 (en) * 2007-01-31 2012-01-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8233599A (ja) * 2007-03-22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付きプロジェ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5122257B2 (ja) * 2007-11-29 2013-0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JP4827875B2 (ja) * 2008-03-27 2011-11-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9334A (ja) * 2001-07-19 2003-01-29 Fujitsu General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8065137A (ja) * 2006-09-08 2008-03-21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画像表示制御方法
US20100060618A1 (en) * 2007-05-18 2010-03-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US20100103332A1 (en) * 2008-10-27 2010-04-29 Motorola, Inc. Image projector driving multiple display scre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79274B2 (en) 2015-03-17
JP5609479B2 (ja) 2014-10-22
JP2012068319A (ja) 2012-04-05
US20120069304A1 (en)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8536B (zh) 立体投影光学系统
US6594090B2 (en) Laser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US6739723B1 (en) Polarization recapture system for liquid crystal-based data projectors
US10678061B2 (en) Low etendue illumination
US7396131B2 (en) Projection assembly
JP2017072835A (ja) 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CN103376636A (zh) 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WO2009119719A1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9040177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2411252A (zh) 显示装置
US7147332B2 (en) Projection system with scrolling color illumination
US20090046254A1 (en) Projector system
US7359122B2 (en) Prism assembly
JP3385915B2 (ja) 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US7845802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KR100925720B1 (ko) 듀얼 모드 기능을 갖는 투사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318645B2 (en) Beam splitter
CN101036395A (zh) 用于单个成像器微显示的离散的高开关速度的照明几何结构
US7497577B2 (en) Light modulator assembly
JP2005221980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6145621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22039287A (ja) 投射装置
JP4650015B2 (ja) 映像表示装置
JP2005031249A (ja) 液晶ライトバルブ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10028827A (ko) 레이저 프로젝터 디스플레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