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7687A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07687A CN102407687A CN2011102794416A CN201110279441A CN102407687A CN 102407687 A CN102407687 A CN 102407687A CN 2011102794416 A CN2011102794416 A CN 2011102794416A CN 201110279441 A CN201110279441 A CN 201110279441A CN 102407687 A CN102407687 A CN 1024076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ture
- tray
- path
- recording
- lock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34719 Personality chan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4—Aprons or guides for the printing 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1—Printing on disk-shaped media, e.g. CD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在对承载在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限制装置中设置的能够开闭的部件的开启,防止该被记录介质及托盘的损坏。其具有第一路径(65),其具有使所述纸张弯曲而进行引导的弯曲部(65A),和引导记录用纸及介质托盘(71)的直线部(65B);能够在使弯曲部(65A)露出该装置外的第一姿态和将其遮挡的第二姿态间转动的覆盖部件(80);设置于覆盖部件(80)引导介质托盘(71)的第二路径(66);能够在锁定覆盖部件(80)的第二姿态和解除锁定的姿态间变换姿态的锁定部件(90),锁定解除时的锁定部件(90)所占的空间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共用,通过使介质托盘(71)与锁定部件(90)向抵触来限制锁定部件(90)解除锁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输送承载有被记录介质的托盘,并对承载在该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有能够根据输入信号对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这样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记录部,该记录部例如利用喷墨记录方式或电子照相方式对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
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将纸张等被记录介质从设置于装置下侧的纸盒向装置背面送给,引导至设置于装置背面附近的弯曲路,以进行U型翻转,然后,朝向装置前面输送。在将纸张等被记录介质向装置前面输送时,利用记录部对其记录图像。
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存在纸张等被记录介质在弯曲路中因粘连等而阻塞的情形,由于弯曲路设置在装置背面附近,因此难以从装置前面触及。因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在装置主体的后部设置有开闭装置主体后方的开闭覆盖单元。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记录图像的被记录介质,如专利文献2所述,除了纸张等被记录介质外,还提出了CD或DVD等比纸张厚,刚性大的被记录介质。
在能够对CD等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当对CD等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该被记录介质承载在专用的托盘上。从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前面的插入口插入托盘,并向朝向装置背面的第一方向输送一定距离。此时,托盘通过记录部的正下方。然后,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输送托盘。此时,利用记录部对承载在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然后,从插入口排出托盘。
另外,近年来,图像记录装置越来越小型化。这样的图像记录装置中,从记录部到装置背面的间隔短,因此,在将托盘输送一定距离时,托盘的前端会与装置背面部接触。为了防止该接触,在图像记录装置的背面部设置有托盘可以通过的开口部。由此,在将托盘输送一定距离时,能够防止托盘与图像记录装置的背面部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7-182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6-88654号公报
在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即在能够对CD等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在装置背面部等设置有开闭覆盖单元,且在开闭覆盖单元上设置有开口部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在对CD等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在托盘的前端正在通过开口部的状态下,若不小心打开开闭覆盖单元,则会将托盘压弯,可能会损坏托盘或CD等被记录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在对承载在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保证设置在装置上的可开闭的部件不被打开,由此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和托盘的损坏。
(1)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第一路径,其具有弯曲部和直线部,所述弯曲部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使所述纸张弯曲而进行引导,所述直线部使所述纸张延伸成直线状而进行引导,且所述直线部能够引导可承载被记录介质的托盘;引导部件,其设置有构成所述弯曲部的外侧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部件能够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弯曲部露出于该装置外,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弯曲部被遮挡于该装置内,因而能够利用所述引导面引导所述纸张;第二路径,其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从所述直线部以直线状延伸出来,而能够引导所述托盘;记录部,其对沿所述直线部引导的所述纸张和所述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锁定部件,其能够在将所述引导部件锁定于所述第二姿态的第三姿态,和解除上述锁定的第四姿态之间切换姿态;和操作部,其被操作,以使所述锁定部件切换为所述第三姿态和所述第四姿态。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第四姿态下,占据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的规定空间,并且在所述锁定部件从第三姿态变化到第四姿态的过程中,当所述托盘与所述锁定部件相抵触时,所述锁定部件从第三姿态向第四姿态的变化受到限制。
在小型图像记录装置中,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很短。因而,在利用记录部对第二路径中的承载在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托盘的一部分处于第二路径中的可能性大。这里,用户为了操作操作部来解除锁定部件的锁定,锁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应该位于构成第二路径的空间。可是,如上所述,由于托盘处于第二路径中,因此锁定部件无法位于构成第二路径的空间,所以锁定部件的锁定不会被解除,在对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引导部件不会从第二姿态变换为第一姿态。
(2)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第三姿态下,与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及承载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相离开。
在上述结构中,在锁定部件处于第三姿态时,锁定部件不与托盘和被记录介质接触。因而能够防止锁定部件对在第二路径中引导的托盘作用摩擦力等。换言之,能够防止锁定部件对在第二路径中引导的托盘产生负担。
(3)优选在所述引导部件上形成有使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伸出至该装置外的开口,用于操作所述操作部的空间与构成上述开口的空间共用。
在托盘经开口伸出到装置外时,托盘占据构成开口的空间。由此,用户难以将手指等伸入该空间,难以操作操作部。因而,在托盘经开口伸出到装置外时,难以解锁锁定部件的锁定,因此可以降低引导部件改变姿态的可能性。
(4)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开口上方。
(5)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开口下方。
在托盘经开口伸出到装置外时,操作部被托盘遮挡,不能从上方看到,所以难以操作操作部。因而在托盘经开口伸出到装置外时,难以解除锁定部件的锁定,因此,可以降低引导部件改变姿态的可能性。
(6)所述规定空间是在与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的输送方向垂直且沿着所述第二路径的托盘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承载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的外侧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锁定部件与托盘相接触,但不会与被记录介质接触。因而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因与锁定部件接触而造成损伤。
(7)所述锁定部件在从所述第三姿态变化为第四姿态的过程中,从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的上方进入到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
(8)所述锁定部件在从所述第三姿态变化为第四姿态的过程中,从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的下方进入到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
在上述结构中,与(6)相同,锁定部件与托盘相接触,但不会与被记录介质接触。因而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因与锁定部件接触而造成损伤。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对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引导部件不会改变姿态,因此能够防止托盘及承载在托盘上的被记录介质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中的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的模式纵截面图。
图3是介质托盘71的外观立体图,(A)表示从上表面72一侧观看的外观立体图,(B)表示从下表面75一侧观看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16一侧观看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A)表示覆盖部件80处在关闭姿态下的情形,(B)表示覆盖部件80处在露出姿态下的情形。
图5为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A)表示从前侧开口13插入介质托盘71的状态,(B)表示介质托盘71从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的状态。
图6是在覆盖部件80和第一路径65中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立体图。
图7是覆盖部件80和介质托盘71的立体图,(A)表示介质托盘71尚未从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的状态,(B)表示介质托盘71从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的状态。
图8为覆盖部件80的纵截面图,(A)表示锁定部件90处于锁定姿态的状态,(B)表示锁定部件90处于解除姿态的状态,(C)表示锁定部件90与介质托盘71抵触的状态。
符号说明
10 复合机
24 记录部
65 第一路径
65A 弯曲部
65B 直线部
66 第二路径
71 介质托盘
80 覆盖部件
83A 外侧引导面
87 第二后侧开口
88 空间
90 锁定部件
100 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注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更。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前侧开口13的一侧为前侧(正面)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侧(正面)观看复合机10定义左右方向9。
[复合机1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复合机10呈大致薄型的长方体,下部设置有喷墨记录方式的打印部11。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多种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仅具有单面图像记录功能的复合机10进行说明,但复合机10也可以具有双面图像记录功能。打印部11具有壳体14,该壳体14在正面形成有前侧开口13,进纸托盘20和排纸托盘21能够从前后方向8插入前侧开口13,或从其中拔出。进纸托盘20中承载有需要尺寸的记录用纸(本发明的纸张的一例)。
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有送给记录用纸的进纸部15,对记录用纸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方式的记录部24(本发明的记录部的一例)等。打印部11根据从外部设备接收的打印数据等,对记录用纸记录图像。另外,复合机10具有利用记录部24对厚度比记录用纸大的CD-ROM或DVD-ROM等记录介质(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盘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该功能将在后面说明。
[进纸部15]
进纸部15设置于进纸托盘20的上侧。进纸部15包括进纸滚轮25、进纸臂26和传动结构27。进纸滚轮25被轴支承于进纸臂26的前端部。进纸臂26以轴28为中心,在箭头29的方向上转动。由此,进纸滚轮25能够与进纸托盘20接近或离开。由多个齿轮啮合而成的传动机构27传送进纸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使进纸滚轮25转动。进纸滚轮25将积载在进纸托盘20中的记录用纸逐一分离,向下述的第一路径65供给。
[第一路径65和第二路径66]
在打印部11内部形成有第一路径65(本发明的第一路径的一例)和第二路径66(本发明的第二路径的一例),该第一路径65从进纸托盘20的前端(后方一侧的端部)经记录部24直到排纸托盘21,能够引导记录用纸,以及可承载记录介质的后述的介质托盘71(本发明的托盘的一例);第二路径66从第一路径65分支,到达打印部11的后端部,能够引导媒体托盘71。
第一路径65被划分为弯曲路65A(本发明的弯曲部的一例)和直线路65B(本发明的直线部的一例),弯曲路65A位于从进纸托盘20的前端到后述的第一滚轮对58之间;直线路65B位于从第一滚轮对58到排纸托盘21之间。即,在第一路径65中配置有弯曲路65A和直线路65B。
弯曲路65A为从进纸托盘20的前端附近延伸到第一滚轮对58的弯曲状通路。其引导记录用纸,使记录用纸在弯曲路65A中沿着输送方向(图2中由点划线表示的方向),向输送方向(图2中带有点划线的箭头的方向)弯曲。弯曲路65A在第一滚轮对58处与直线路65B连接。由此,使记录用纸经弯曲路65A被引导至直线路65B。由隔开一定间隔相互对置的内侧引导部件19和后述的覆盖部件80(本发明的引导部件的一例)的下侧部件83形成弯曲路65A。换言之,由构成内侧引导部件19的后表面的内侧引导面19A形成弯曲路65A的内侧,由构成下策部件83的前表面的外侧引导面83A(本发明的引导面的一例)形成弯曲路65A的外侧。
直线路65B是从弯曲路65A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即第一滚轮对58,到排纸托盘21,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直线状通路。在直线路65B中向输送方向(图2中两点划线上所带箭头的方向)引导记录用纸。即,在直线路65B中,记录用纸延伸成直线状而被引导。在由记录部24对记录用纸记录图像后,将其排出到排纸托盘21。另外,在直线路65B中,向输送方向和与输送方向相反方向的双方向引导介质托盘71。由隔开一定间隔相互对置的上侧引导部件52和以下说明的支承压盘(platen)42的压盘支承部件53形成直线路65B。
第二路径66是形成于覆盖部件80的直线状的通路。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形下,第二路径66从第一滚轮对58向与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直线路65B相反的方向,即向后方,延伸到复合机10的背面。换言之,当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第二路径66与直线路65B以第一滚轮对58为界,构成相连接的一条直线状的通路。当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能够在第二路径66中向输送方向和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中带有箭头的虚线所示的方向)引导介质托盘71。由隔开规定间隔相互对置的覆盖部件80的上侧部件82和下侧部件83形成第二路径66。换言之,由构成上侧部件82的下表面的上侧引导面82A,和构成下侧部件83的上表面的下侧引导面83B形成第二路径66。
[记录部24]
记录部24被设置于直线路65B的上侧。记录部24具有搭载记录头38,并在主扫描方向(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托架40。从墨盒(未图示)向记录头38供给墨水。记录头38由喷嘴39喷出微小的墨滴。通过使托架40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使记录头38扫描记录用纸,对在直线路65B下方与记录部24对置设置的压盘42上输送的记录用纸记录图像。压盘42支承记录用纸,并被压盘支承部件53支承。而且,如后所述,记录部24还能够在记录介质的盘面上记录图像。
[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
在记录部24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一侧设置有第一滚轮对58,其由配置在第一路径65和第二路径66上侧的第一输送滚轮60,和与第一输送滚轮60对置配置在第一路径65和第二路径66下侧的夹紧滚轮61组成。夹紧滚轮61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与第一输送滚轮60的滚轮面压紧。第一滚轮对58夹持记录用纸向压盘42上输送。另外,第一滚轮对58夹持介质托盘71向后方或前方输送。
在记录部24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滚轮对59,其由配置在第一路径65下侧的第二输送滚轮62,和与第二输送滚轮62对置配置在第一路径65上侧的推进轮63组成。推进轮63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与第二输送滚轮62的滚轮面压紧。第二滚轮对59夹持通过了记录部24的记录用纸,输送到排纸托盘21。另外,第二滚轮对59夹持介质托盘71向后方或前方输送。
从输送用马达(未图示)经传动机构(未图示)向第一输送滚轮60和第二输送滚轮62传送转动驱动力而使其转动。传动机构由行星齿轮等构成,当输送用马达以正转和反转中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转)旋转时,将记录用纸或介质托盘71向输送方向输送,当输送用马达以正转和反转中的另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反转)旋转时,使各滚轮60、62旋转,将介质托盘71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输送。
[第一滚轮对58、第二滚轮对59和压盘42的姿态变化]
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的姿态可以变化为,一对滚轮相互接触的接触姿态,和一对滚轮相互分离的分离姿态。在接触姿态时,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能够夹持记录用纸,并沿直线路65B输送记录用纸。另一方面,在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呈分离姿态时,各滚轮对的一对滚轮间的间隔为适于夹持介质托盘71的间隔,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沿着直线路65B和第二路径66输送介质托盘7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夹紧滚轮61和第二输送滚轮62向下方移动,而使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从接触姿态变为分离姿态。
另外,压盘42也能够向下方移动。在压盘42不向下方移动时,压盘42与记录部24之间的间隔能够使记录用纸从记录部24的下方通过。另一方面,在压盘42向下移动时,该间隔能够使介质托盘71从记录部24的下方通过。
可以利用设置在夹紧滚轮61、第二输送滚轮62、和压盘42下方的偏心凸轮140和压盘支承部件53使夹紧滚轮61、第二输送滚轮62、和压盘42向下方移动。偏心凸轮140以左右方向9为轴方向,被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构成复合机10的壳体14的框架(未图示)。偏心凸轮140是自轴142的距离周期变化的圆盘。
压盘支承部件53以载置在偏心凸轮140上的方式被支承。夹紧滚轮61和第二输送滚轮62可转动地支承于压盘支承部件53。压盘42如上所述支承于压盘支承部件5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未图示的马达传动来驱动偏心凸轮140转动。在偏心凸轮140转动时,其周面相对于压盘支承部件53滑动。由于偏心凸轮140的周面到轴142的距离周期变化,因此使压盘支承部件53在上下方向7移动。利用压盘支承部件53在上下方向7上的移动,使夹紧滚轮61、第二输送滚轮62、和压盘42在上下方向7移动。图2中,由实线表示压盘支承部件53移动到上侧的状态,由虚线表示移动到下侧的状态。
[介质托盘71]
如上所述,复合机10具有在记录介质的盘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当在记录介质的盘面上记录图像时,记录介质被搭载于介质托盘71。
如图3所示,介质托盘71为薄形长方体树脂板。在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上设置有承载记录介质的介质承载部70。介质承载部70为圆形的凹陷。该凹陷的直径与所承载的记录介质(圆形的CD-ROM或DVD-ROM等)的直径相同或略大。另外,在该凹陷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的凸部73。通常,在圆形CD-ROM或DVD-ROM的中央部分处设置有圆形的孔。凸部73与该孔的大小大致相同,并与该孔嵌合。由此,当记录介质承载于介质承载部70时,记录介质不会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偏移。
另外,介质承载部70的深度比记录介质的厚度大。由此,承载于介质承载部70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不会高于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
如图2和图5所示,将介质托盘71承载于托盘引导部76,并使其上表面72在上侧,从前侧开口13沿直线路65B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箭头77所示的方向插入介质托盘71。
[覆盖部件80]
如图4所示,在复合机10的壳体14中与正面相对的背面16,安装有覆盖部件80。具体讲,如图4(B)所示,在背面16的与前侧开口13大致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后侧开口81,安装覆盖部件80,如图4(A)所示,将第一后侧开口81封闭。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覆盖部件80具有上侧部件82、设置在上侧部件82下方的下侧部件83、两个侧板84和后板85。两个侧板84设置在左右两侧,上侧部件82和下侧部件83被两个侧板84夹持而装于2个侧板84。后板85安装在上侧部件82和下侧部件83的后侧,后板85的后侧表面为大致长方形。
如图2所示,由构成上侧部件82下表面的上侧引导面82A和构成下侧部件83上表面的下侧引导面83B形成第二路径66。即,第二路径66设置于覆盖部件80,且上侧部件82和下侧部件83夹着第二路径66而对置。另外,如上所述,由构成内侧引导部件19后表面的内侧引导面19A和构成下侧部件83前表面外侧引导面83A形成弯曲路65A。即,外侧引导面83A被设置于覆盖部件80,形成弯曲路65A的外侧。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覆盖部件80以在下侧部件83的下端附近向左右方向9(图2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出的轴86为中心,能够沿箭头79所示的方向转动。如图2和图4所示,利用该转动,覆盖部件80的姿态能够变化为关闭姿态(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及图4(A)所示的状态,与本发明的第二姿态相应)和露出姿态(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状态,及图4(B)所示的姿态,与本发明的第一姿态相应)。
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弯曲路65A的后侧被下侧部件83覆盖,因此,与复合机10的外部隔开。在覆盖部件80处于露出姿态时,弯曲路65A呈现从复合机10后侧露出的状态。另外,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外侧引导面83A形成弯曲路65A,引导记录用纸。在覆盖部件80处于露出姿态时,外侧引导面83A向后方倾斜,因此,不能形成弯曲路65A,不能引导记录用纸。
如上所述,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直线路65B和第二路径66构成连续的一个直线状的路径。由此,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能够由直线路65B和第二路径66引导介质托盘71。
如图2、图4(A)、图7和图8所示,在覆盖部件80的后板85,形成有第二后侧开口87(本发明的开口的一例)。具体讲,在后板85上,第二后侧开口87位于与第二路径66的后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其大小能够使输送到第二路径66的介质托盘71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后侧开口87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将介质托盘71插入复合机10时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略长。另外,第二后侧开口87的上下方向7的长度比将介质托盘71插入复合机10时的上下方向7的长度略长。由此,介质托盘71被从前侧开口13向箭头77所示的方向插入,并经直线路65B输送至第二路径66时,即使达到第二路径66的后侧端部,也能够进一步经第二后侧开口87向复合机10的背面16的后方输送。此时,如图5(B)所示,介质托盘71成为从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的状态。即,第二后侧开口87使在直线路65B和第二路径66中引导的介质托盘71伸出到复合机10外。
[锁定部件90]
如图6和图8所示,在覆盖部件80的上侧部件82安装有锁定部件90(本发明的锁定部件的一例)。锁定部件90具有轴91、和从轴91的两端附近向相同方向延伸出的两个臂92。需要注意,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90具有两个臂92,但臂92不限于两个。即,锁定部件90也可以具有1个或3个以上的臂92。
锁定部件90嵌入形成在上侧部件82上表面的凹部中,且使轴91沿左右方向9,两个臂92从轴91向前方,具体为向斜下前方伸出。另外,轴91的两端可转动地轴支承于凹部的侧面。由此,在轴91转动时,两个臂92沿图8(A)中箭头93所示的方向转动。
在两个臂92的基端和前端的中间附近形成有突起94。在锁定部件90嵌入上侧部件82的状态下,突起94从两个臂92向上突起。在构成复合机10的壳体14的框架中,从设置在与上侧部件82的上表面对置的位置上的框架向下突起形成凸部95,突起94与凸部95卡合。如图8(A)所示,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突起94和凸部95成为突起94在前侧,凸部95在后侧而相互卡合的状态。由此,由于凸部95妨碍了突起94向后方移动,因此复合机10的用户在想使覆盖部件80从关闭姿态变化为露出姿态时,除非操作后述的操作部100,否则不能改变覆盖部件80的姿态。
[操作部100]
图7所示的操作部100(本发明的操作部的一例)设置于锁定部件90的轴91。操作部100可以与轴91成为一体,也可以安装在轴91上。操作部100从轴91的中央向与两个臂92相反的方向伸出。即,在锁定部件90嵌入上侧部件82的状态下,操作部100从轴91向后方伸出。
在此,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后侧开口87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处,在第二路径66的上侧的位置形成空间88。即,第二后侧开口87在形成有空间88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7的长度,比第二后侧开口87在未形成空间88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7的长度大。而且,从轴91向后方伸出的操作部100占据空间88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从复合机10的外部观看到操作部100。用户从复合机10的外部,借助空间88的下侧的空间,即构成第二后侧开口87的空间能够触及操作部100,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操作。即,用于操作操作部100的空间与构成第二后侧开口87的空间共用。
[锁定部件90的动作]
如图8所示,锁定部件90的两个臂92利用轴91的转动而沿箭头93的方向转动。由此,锁定部件90的姿态可变化为使两个臂92位于第二路径66上方位置的锁定姿态(图8(A)所示的姿态,与本发明的第三姿态相应),和使两个臂92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的锁定解除姿态(图8(B)所示的姿态,与本发明的第四姿态相应)。
另外,如图6所示,安装有螺旋弹簧96,其对锁定部件90施加趋向锁定姿态的力。具体讲,螺旋弹簧96的一端安装于锁定姿态的轴91的前侧,螺旋弹簧96的另一端安装在相对上述一端位于前方相对的位置的上侧部件82上。由此,锁定部件90在从锁定姿态变化为锁定解除姿态时,螺旋弹簧96因轴91的转动而伸长。此时,螺旋弹簧96产生向收缩方向的弹力,对锁定部件90施加趋向锁定姿态的力。
如图8(A)所示,在覆盖部件80处于关闭姿态时,锁定部件90为锁定姿态。此时,锁定部件90位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的上方的位置。即,锁定部件90在锁定姿态下,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及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相互离开。此时由于突起94与凸部95卡合,因此不能改变覆盖部件80的姿态。即,在锁定姿态下,覆盖部件80被锁定在关闭姿态。
如图8(A)所示,当复合机10的用户操作操作部100,使操作部100向上,即沿箭头97所示的方向移动时,两个臂92向下,即箭头93A所示的方向转动。由此,如图8(B)所示,锁定部件90成为锁定解除姿态。即,操作操作部100使锁定部件90从锁定姿态变化为锁定解除姿态。
如图8(B)所示,在锁定部件90处于锁定解除姿态时,突起94位于凸部95下方的位置,不与凸部95卡合。由此,不妨碍突起94从凸部95向后方移动。因而覆盖部件80可以转动,即可以进行姿态变化。即,在锁定解除姿态下,对覆盖部件80的上述锁定被解除。
另外,在锁定部件90处于锁定解除姿态时,两个臂92的前端部分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换言之,处于锁定解除姿态的锁定部件90的一部分所占的空间,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共有。由此,在锁定部件90处于锁定解除姿态时,在第二路径66中不能引导介质托盘71。
即,当在第二路径66中引导介质托盘71时,锁定部件90不能够处于锁定解除姿态。这是由于,如图8(C)所示,在锁定部件90从锁定姿态变换为锁定解除姿态的过程中,锁定部件90的两个臂92的前端部分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或承载在截止承载部70上的记录介质相抵触,妨碍了其继续向下方转动。即,通过使介质托盘71与锁定部件90相抵触,而限制锁定部件90向锁定解除姿态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两个臂92的前端部分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使处于锁定解除姿态的锁定部件90的至少一部分所占据的空间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共有,则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锁定解除姿态下,两个臂92整个都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
而且,在使锁定部件90从锁定解除姿态变换为锁定姿态时,也要操作操作部100。此时,例如用户使操作部100沿箭头97所示的方向移动,并转动覆盖部件80使其姿态变为关闭姿态。在覆盖部件80成为关闭姿态时,用户将手从操作部100拿开。由此,锁定部件90利用弹簧96的弹力从锁定解除姿态变为锁定姿态。
[对记录介质记录图像]
下面说明向复合机10插入介质托盘71,并对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步骤。当通过操作设置在复合机10的正面上部的操作面板18(参照图1),选择向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功能时,如图2所示,偏心凸轮140旋转,夹紧滚轮61、第二输送滚轮62和压盘42向下方移动。
然后,如图2和图5(A)所示,由复合机10的用户从复合机10的前侧开口13沿直线路65B沿与输送方向相反的、箭头77所示的方向插入介质托盘71。此时,介质托盘71承载在托盘引导部76上被插入。通过操作操作面板18,当指示对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驱动第一输送滚轮60和第二输送滚轮62反向旋转。
当由用户插入的介质托盘71被第二滚轮对59夹持时,用户的手拿开,使介质托盘71被第二滚轮对59夹持,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即箭头77所示的方向输送。由第二滚轮对59输送的介质托盘71通过记录部24的下侧后,在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被第一滚轮对58夹持。
此时,由于介质托盘71尚未达到第二路径66,因此,如图8所示,复合机10的用户能够从复合机10的背面操作操作部100使其向箭头97所示的方向运动,由此使覆盖部件90从锁定姿态变换为锁定解除姿态。接着,如图2所示,复合机10的用户通过使覆盖部件80向后方转动,使覆盖部件80从关闭姿态变换为露出姿态。当然,也可以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即,使覆盖部件80从露出姿态变换为关闭姿态,以及使锁定部件90从锁定解除姿态变换为锁定姿态。
然后,如图2、图6和图7所示,被第一滚轮对58和第二滚轮对59夹持的介质托盘71进一步沿箭头77所示的方向被引导。由此,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位于比记录部24更靠近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此时,如图5(B)和图7(B)所示,介质托盘71经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此时,由于介质托盘71位于第二路径66(参照图8(C)),因此复合机10的用户不能操作操作部100来改变锁定部件的姿态。
在该状态下,切换第一输送滚轮60和第二输送滚轮62的旋转方向,从反向旋转切换为正向旋转。由此,向箭头77的反方向,即向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输送介质托盘71,载置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通过压盘42上。从记录头38向输送到压盘42上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由此,在记录介质的盘面上记录图像。然后,将介质托盘71从前侧开口13排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小型复合机10中,第一路径65和第二路径66很短。因而在利用记录部24对承载于第二路径66中的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介质托盘71的一部分很可能存在于与第二路径66中。在此,用户为了操作操作部100解除锁定部件90的锁定,锁定部件90的至少一部分应当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但如上所述,由于介质托盘71存在于第二路径66中,锁定部件90不无法位于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因而锁定部件9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不会发生在对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覆盖部件80从关闭姿态变换为露出姿态的情形。因而,能够防止介质托盘71和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损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锁定部件90处于锁定姿态时,锁定部件90与介质托盘71和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不接触。因而能够防止锁定部件90对在第二路径66中引导的记录介质托盘71作用摩擦力等。换言之,能够防止锁定部件90对在第二路径66中引导的介质托盘71产生负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介质托盘71经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外时,托盘占据构成第二后侧开口87的空间。由此,用户难以将手指伸出该空间,难以操作操作部100。因而,在介质托盘71经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外时,锁定部件9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因此能够降低覆盖部件80姿态变换的可能性。
[实施例的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锁定部件90安装于覆盖部件80的上侧部件82,并对该锁定部件90设置操作部100的结构。即,操作部100设置在第二路径66和第二后侧开口87上方的结构。但操作部10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路径66和第二后侧开口87下方。例如,如图7(A)所示,在变形例1中,在第二后侧开口87的上下方向7的中心高度,空间88和空间89关于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直线110对称,可以将操作部100设置于该空间89处。由此,能够实现变形例1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A),在空间89的里侧,即前方一侧设置有壁面89A,但在变形例1中不设置壁面89A。
在变形例1中,当介质托盘71经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外时,操作部100被介质托盘71遮挡,从上方看不到,难以操作操作部100。因而,在介质托盘71经第二后侧开口87伸出到复合机10外时,锁定部件9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因此能够降低覆盖部件80改变姿态的可能性。
[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锁定部件90嵌入上侧部件82的状态下,优选锁定部件90的两个臂92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承载在经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的外侧的位置。由此,在经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上,在介质托盘71的宽度方向74(将介质托盘71沿第二路径66引导时的左右方向9,与本发明的宽度方向相应)上具有范围A所示的区域(参照图3(A)),锁定部件90从锁定姿态向锁定解除姿态变换的过程中,锁定部件90的两个臂92的前端部分与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在范围A所示的区域发生抵触。即,两个臂92的前端部分不会在承载记录介质的区域B与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发生抵触。由此,在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所在的空间中,对应于左右方向9上的范围A的空间,与本发明中的规定空间相应
在变形例2中,虽然锁定部件90与介质托盘71相接触,但是不会与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接触。因而,能够防止因记录介质与锁定部件90接触而造成损伤。
[实施例的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说明了锁定部件90在从锁定姿态变换为锁定解除姿态的过程中,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上表面72一侧进入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使锁定部件90在从锁定姿态变换为锁定解除姿态的过程中,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下表面75(参照图3(B))一侧进入构成第二路径66的空间中。
为了实现变形例3的结构,例如,如图8(A)所示,可以使变形例3的锁定部件设置为,在第二路径66的上下方向7的中心高度,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90关于在前后方向8延伸的直线120对称。此时,将锁定部件设置在形成于下侧部件83内部的空间,具体为设置在外侧引导面83A和后板85之间的空间中。另外,此时还可以利用变形例1中说明的空间89(参照图7(A))来设置操作部100,使其能够从复合机10外部看到。由此,复合机10的用户在空间89中操作操作部100,使操作部100向下移动,使两个臂92转动。从而两个臂92从下侧与介质托盘71的下表面75抵触。
在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2相同,锁定部件90与介质托盘71接触,但是不会与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接触。因而能够防止因记录介质与锁定部件90接触而造成损伤。
[实施例的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覆盖部件80的后板85形成第二后侧开口87的结构。但是,如果第二路径66的长度足够输送介质托盘71,在对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不影响输送介质托盘71的情形下,也可以不形成第二后侧开口87。具体讲,即使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的插入方向(箭头77所示的方向,参照图2)的前端位于最后方,该前端仍位于比要形成第二后侧开口87的位置靠前侧的情况下,由于介质托盘71不会伸出到复合机10外部,因此可以不形成第二后侧开口87。
[实施例的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90在锁定姿态下位于比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及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靠上方。
但也可以使锁定部件90在锁定姿态下位于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及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相同高度的位置。即,也可以使锁定部件90在锁定姿态下与沿第二路径66引导的介质托盘71及承载在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接触。
Claims (8)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路径,其具有弯曲部和直线部,其中,所述弯曲部沿纸张的输送方向使所述纸张弯曲而进行引导;所述直线部使所述纸张延伸成直线状而进行引导,且能够引导可承载被记录介质的托盘;
引导部件,其设置有构成所述弯曲部的外侧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部件能够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弯曲部露出于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外,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弯曲部被遮挡于所述图像记录装置内,因而能够利用所述引导面引导所述纸张;
第二路径,其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从所述直线部以直线状延伸,而能够引导所述托盘;
记录部,其对沿所述直线部引导的所述纸张和所述被记录介质记录图像;
锁定部件,其能够在将所述引导部件锁定于所述第二姿态的第三姿态,和解除上述锁定的第四姿态之间切换姿态;和
操作部,对其进行操作,以使所述锁定部件切换为所述第三姿态或所述第四姿态,
其中,
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第四姿态下,占据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的规定空间,
在所述锁定部件从第三姿态变化到第四姿态的过程中,当所述托盘与所述锁定部件相抵触时,所述锁定部件从第三姿态向第四姿态的变化受到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第三姿态下,与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及承载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相离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上形成有使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伸出至该装置外的开口,
用于操作所述操作部的空间与构成上述开口的空间共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开口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开口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空间是在与沿所述第二路径引导的所述托盘的输送方向垂直、且沿着所述第二路径的托盘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承载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被记录介质的外侧的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在从所述第三姿态变化为第四姿态的过程中,从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的上方进入到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在从所述第三姿态变化为第四姿态的过程中,从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的下方进入到构成所述第二路径的空间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10795A JP5573538B2 (ja) | 2010-09-21 | 2010-09-21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0-210795 | 2010-09-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07687A true CN102407687A (zh) | 2012-04-11 |
CN102407687B CN102407687B (zh) | 2015-06-10 |
Family
ID=45817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79441.6A Active CN102407687B (zh) | 2010-09-21 | 2011-09-20 | 图像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721066B2 (zh) |
JP (1) | JP5573538B2 (zh) |
CN (1) | CN102407687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70010A (zh) * | 2019-10-21 | 2021-05-0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CN113291888A (zh) * | 2020-02-05 | 2021-08-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13493127A (zh) * | 2020-03-19 | 2021-10-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CN115315352A (zh) * | 2020-03-26 | 2022-11-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59411B2 (ja) * | 2012-11-09 | 2016-08-02 |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US9145002B2 (en) * | 2012-12-18 | 2015-09-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terchangeable printer platens |
WO2017099762A1 (en) * | 2015-12-09 | 2017-06-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dia registration with puller clamp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28752A (ja) * | 2000-05-22 | 2001-11-27 | Ricoh Co Ltd | 手差し用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82874A (ja) * | 2001-12-13 | 2003-07-03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US20040009021A1 (en) * | 2002-07-10 | 2004-0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6088678A (ja) * | 2004-09-27 | 2006-04-06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7118440A (ja) * | 2005-10-28 | 2007-05-1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7182316A (ja) * | 2006-01-10 | 2007-07-19 | Seiko Epson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 |
CN101715035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50531A1 (en) * | 2002-07-01 | 2004-01-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913141B2 (ja) * | 2002-08-21 | 2007-05-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4082654A (ja) | 2002-08-29 | 2004-03-18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JP4576960B2 (ja) * | 2004-09-27 | 2010-11-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DE602005005912T2 (de) | 2004-09-27 | 2009-05-20 | Seiko Epson Corp. | Flüssigkeitsausstossgerät |
-
2010
- 2010-09-21 JP JP2010210795A patent/JP55735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20 CN CN201110279441.6A patent/CN102407687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21 US US13/238,834 patent/US872106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4-25 US US14/262,396 patent/US957990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28752A (ja) * | 2000-05-22 | 2001-11-27 | Ricoh Co Ltd | 手差し用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82874A (ja) * | 2001-12-13 | 2003-07-03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US20040009021A1 (en) * | 2002-07-10 | 2004-0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6088678A (ja) * | 2004-09-27 | 2006-04-06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7118440A (ja) * | 2005-10-28 | 2007-05-1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7182316A (ja) * | 2006-01-10 | 2007-07-19 | Seiko Epson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 |
CN101715035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70010A (zh) * | 2019-10-21 | 2021-05-0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CN113291888A (zh) * | 2020-02-05 | 2021-08-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13291888B (zh) * | 2020-02-05 | 2023-03-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13493127A (zh) * | 2020-03-19 | 2021-10-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CN113493127B (zh) * | 2020-03-19 | 2023-10-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CN115315352A (zh) * | 2020-03-26 | 2022-11-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US12076981B2 (en) | 2020-03-26 | 2024-09-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including guide member whose portion is aligned with and at the same height as storage bod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73538B2 (ja) | 2014-08-20 |
CN102407687B (zh) | 2015-06-10 |
JP2012066398A (ja) | 2012-04-05 |
US20120069115A1 (en) | 2012-03-22 |
US9579909B2 (en) | 2017-02-28 |
US20140232769A1 (en) | 2014-08-21 |
US8721066B2 (en) | 2014-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07687B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JP556107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40944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234021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617438B2 (ja) | シートトレ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002375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58194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1156736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8991811B1 (en)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 |
JP512614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1056840A (ja) | 記録装置 | |
JP537001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703653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5614303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91003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WO2004085164A1 (ja) | プリンタ及びそれに取り付けられる連続紙ホルダ | |
JP5724365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492946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25585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54901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506800B2 (ja) | プリンタ | |
JP608195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3001005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57356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1011372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