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6683B - 无线馈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馈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6683B
CN102386683B CN201110249712.3A CN201110249712A CN102386683B CN 102386683 B CN102386683 B CN 102386683B CN 201110249712 A CN201110249712 A CN 201110249712A CN 102386683 B CN102386683 B CN 1023866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
receiv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wireless
second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97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6683A (zh
Inventor
寺本茂树
和城贤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86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6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6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2Recording operating variables ;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vari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B60L53/24Using the vehicle's propulsion converter for char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5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volving identification of vehicles or their battery typ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50/00Driver interactions
    • B60L2250/10Driver interactions by ala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30Preventing theft during charging
    • B60L2270/34Preventing theft during charging of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7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i.e. smartgrids as interface for battery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30/00Systems supporting specific end-user applications in the sector of transportation
    • Y04S30/10Systems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 Y04S30/14Detail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operability, e.g. vehicle recognition, authentication, identification or bi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馈电设备,馈电设备包括:发送用于无线馈电的电力的无线电力发送网,以及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网;以及电力接收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包括:接收从馈电设备向其馈送的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网,以及适合于以无线方式与第一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网,电力接收设备用于向电源电路馈送如此接收的电力。馈电设备馈送的电力的馈电范围被设置为:在边缘部分侧设置缓冲区;在馈电范围区域的除缓冲区之外的区域内布置第一电力发送系统,在缓冲区内布置第二电力发送系统;第二电力发送系统的发送电功率小于第一电力发送系统的发送电功率,并且将第二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足以操作电力接收侧的设备。

Description

无线馈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以非接触(无线)方式发送和接收电力的无线馈电网的无线馈电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电磁感应系统作为以非接触(无线)方式进行电力供给的系统。
另外,近年来,各自使用利用电磁共振现象的称为磁场同步共振系统的系统的无线馈电设备和无线馈电系统引起了注意。
在当前已经普遍使用的利用电磁感应系统的非接触馈电系统中,馈电源和馈电目的地(电力接收侧)需要保持共有的磁通量。因此,为了有效地馈送电力,需要彼此紧密接近地布置馈电源和馈电目的地。此外,用于馈电源和馈电目的地之间的耦合的轴对齐也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使用电磁同步共振现象的非接触馈电系统由于电磁同步共振现象的原理,具有与电磁感应系统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远处馈送电力的优点,并且即使当轴调整有点不良时,馈送效率也不降低太多。
注意,除了使用电磁同步共振现象的磁场同步共振系统之外,还已知使用电磁同步共振现象的电场同步共振系统。
在磁场同步共振类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不需要进行轴对齐,可以延长馈电距离。
这种无线馈电系统例如可以应用于用来以无线方式在公共场所向诸如私人拥有的移动电话的移动终端馈送电力的馈电服务站。
例如已知在日本特开2008-185409、2006-539114、2004-173610和2003-77645中公开的技术为这种技术。
发明内容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诸如IT(信息技术)产品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已有所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也存在大量各自配备有大容量电池以增强可用性的产品。
然而,产生了如下问题:由于电池的容量,可用时间有限,并且当增加电池容量以增加工作时间时,电池本身的尺寸和重量增加,这妨碍了产品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关于出租这些产品的这种计费系统中,基本上仅可以进行基于操作的产品管理,因此可能不能限制使用该产品的场所。因此,存在产品被盗并且在不同的场所使用该产品的可能性。
作出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其能够限制使用电力接收侧的电子设备的场所和时间,使得能够实现防盗保护,并且因为不需要对电子设备配备大容量电池,而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重量减轻。
为了达成上述希望,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馈电设备,馈电设备包括:发送用于无线馈电的电力的无线电力发送网,以及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网;以及电力接收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包括:接收从馈电设备向其馈送的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网,以及适合于以无线方式与第一无线通信网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网,电力接收设备用于向电源电路馈送如此接收的电力,其中,馈电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一包括:控制网,控制网在馈电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进行认证之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作为二次侧的电力接收设备中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其中,馈电设备馈送的电力的馈电范围被设置为:在边缘部分侧设置缓冲区,边缘部分侧成为馈电区域内的与馈电范围的外部的边界;在馈电范围区域的除缓冲区之外的区域内布置第一电力发送系统,而在缓冲区内布置第二电力发送系统;以及从第二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小于从第一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并且将从第二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设置为足以操作电力接收侧的设备的值。
如在上文中所叙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优化无线通信和无线馈电两者以高效地操作。
另外,能够限制使用电力接收侧的电子设备的场所和时间,使得能够实现防盗保护。此外,因为不需要对电子设备配备大容量电池,因此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重量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2是部分以电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发送系统的基本配置的框图;
图3是部分以电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接收系统的基本配置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发送侧线圈和电力接收侧线圈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图5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采用第一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采用第二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采用第三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采用第四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采用第五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1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概要的视图;
图1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概要的视图;
图15是说明阐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发送侧的电力发送系统的布置的示例的概要的视图;以及
图16是示出针对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接收侧的接收到的电力的监视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注意,下面按照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一配置);
2.第二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二配置);
3.第三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三配置);
4.第四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四配置);
5.第五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五配置);以及
6.第六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第六配置)
1.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无线馈电系统的基本配置]
无线馈电系统10包括无线馈电设备(一次侧设备)20、基本不配备电池的作为电子设备(成套产品)的电力接收设备(二次侧设备)40和服务器60。
在一次侧(馈电侧)和二次侧(电力接收侧)在具有无线馈电机制而没有配备电池的电子设备(IT产品)中进行认证之后,无线馈电系统10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的控制二次侧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重量减轻。同时,无线馈电系统10可以使用电子设备中的电力消耗的授权条件设置进行控制,并且可以与计费系统协力操作无线馈电系统10。
例如,当进行馈电而没有对电子设备侧的电力消耗进行授权时,禁止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进行操作,由此仅可以在提供预定二次侧终端的场所使用电子设备。其结果是,可以降低电子设备被盗的可能性。
下文中,具体描述无线馈送系统10的部分的配置和功能。
如上所述,无线馈送系统10包括一次侧的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的电力接收设备40。
一次侧的无线馈电设备20包括主控制器21和用来进行与主控制器21的通信的通信接口(I/F)22。
无线馈电设备20包括密码协处理器23和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24。在这种情况下,在认证或者秘密信息的交换中使用密码协处理器23。进行认证所需的诸如密码密钥的秘密信息、一次侧的个人化ID等被存储在EEPROM24中。
无线馈电设备20包括作为控制网的CPU(计算机)25、ROM(只读存储器)26、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7和包括具有RF前端部分29的FIFO(先进先出)的I/F(接口)28。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控制认证和馈电状态的固件等被存储在ROM26中。
此外,无线馈电部分20包括RF前端部分29和用于馈电和通信的天线30。在这种情况下,RF前端部分29由用于在通信阶段进行数据调制和数据解调的电路、用于驱动天线的放大器等构成。
另外,一次侧的无线馈电设备20的主控制器21连接到外部服务器60。
二次侧的电力接收设备40包括作为控制网的CPU41、作为存储器的ROM42和RAM43以及包括具有RF前端部分45的FIFO的I/F44。
电力接收设备40包括RF前端部分45和用于电力接收和通信的天线46。在这种情况下,RF前端部分45由用于在通信阶段进行调制和解调的电路等构成。
电力接收设备40包括整流器47和I/F48。在这种情况下,整流器47将从天线46获得的电力转换为D.C.(直流)水平的电压。当需要主控制器时,使用I/F48。
电力接收设备40包括密码协处理器49和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50。在这种情况下,在认证或者秘密信息的交换中使用密码协处理器49。进行认证所需的诸如密码密钥的秘密信息、二次侧的个人化ID等被存储在EEPROM50中。
电力接收设备40包括调节器51、设备主体侧的电源电路52等。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器51将从整流器47输出的D.C.水平的电压转换为给定电压,以将获得的给定电压供给设备主体侧的电源电路。
无线馈电系统10包括可以同时操作的“无线馈电网”和“无线通信网”。
“无线馈电网”和“无线通信网”由无线馈电设备20的RF前端部分29和天线30以及电力接收设备40的RF前端部分45和天线46构成。
此外,对于无线馈电网,电力发送系统200由无线馈电设备20的RF前端部分29和天线30构成。此外,电力接收系统300由电力接收设备40的RF前端部分45和天线46构成。
图2是部分以电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发送系统的基本配置的框图。
图3是部分以电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接收系统的基本配置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电力发送侧线圈和电力接收侧线圈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无线馈电设备的电力发送系统200的基本配置]
无线馈电设备20的电力发送系统200包括电力发送元件部分210、滤波和匹配电路220、放大器230以及信号源240。在这种情况下,信号源240作为电力生成部分生成高频电力。
电力发送元件部分210由作为同步共振元件的第一同步共振线圈(电力发送线圈)211和电容器212构成。在电力发送元件部分210中,共振电路由第一同步共振线圈211和电容器212构成。
另外,可以在电力发送元件部分210中布置作为馈电元件的馈电线圈。
注意,虽然同步共振线圈也称为共振线圈,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术语同步共振线圈。
当同步共振线圈211的自共振频率与电力接收设备40的电力接收系统300的同步共振线圈311一致时,同步共振线圈211和同步共振线圈311显示磁场同步共振关系。其结果是,将电力高效地从电力发送系统200发送到电力接收系统300。
滤波和匹配电路220具有在同步共振线圈211的馈电点处进行阻抗匹配的功能,因此以能够高效地发送电力的方式调节阻抗。
放大器230对从信号源240供给到其的电力信号的电力进行放大,并且将获得的电力信号供给滤波和匹配电路220。
信号源240生成用于无线电力发送的高频电力。
由于信号源240优选地以高效率生成高频电力,因此使用开关放大器等作为信号源240。
将在信号源240中生成的高频电力通过放大器230以及滤波和匹配电路220馈送(施加)到电力发送元件部分210的同步共振线圈211。
[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力接收系统300的基本配置]
电力接收设备40的电力接收系统300由电力接收元件部分310、滤波和匹配电路320、检测和整流电路330以及调节器340构成。
注意,检测和整流电路330对应于图1所示的整流器47,而调节器340对应于图1所示的调节器51。
电力接收元件部分310包括作为同步共振元件的第二同步共振线圈(电力接收线圈)311和电容器312。在电力接收元件部分310中,共振电路由同步共振线圈311和电容器312构成。
同步共振线圈311接收A.C.(交流)磁场,以生成电动势。
当同步共振线圈311的自共振频率与电力发送系统200的同步共振线圈211一致时,同步共振线圈311和同步共振线圈211显示磁场同步共振关系。其结果是,电力接收系统300高效地接收电力。
滤波和匹配电路320具有在对同步共振线圈311的负载的连接部分(在负载端)处进行阻抗匹配的功能,因此以能够高效地接收电力的方式调节阻抗。
检测和整流电路330将在这里接收到的A.C.电力整流为D.C.电力,并且将获得的D.C.电力供给到调节器(滤波器)340。
调节器340将从检测和整流电路330供给到其的D.C.电力转换为符合作为供给目的地的电子设备的规范的D.C.电压,并且将如此被稳定的D.C.电压供给到电源电路52。以这种方式,调节器340起到电压稳定电路的作用。
[无线馈电的基本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在例如如图2所示的馈电设备20的电力发送系统200中,放大器230对来自信号源240的具有预定频率的信号的电力进行放大。
此外,通过滤波和整流电路220将如此放大的电力供给到同步共振线圈(电力发送线圈)211,由此使A.C.电流流动,以生成A.C.磁场,因此以无线方式发送电力。
在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力接收设备40侧,电力接收系统300的同步共振线圈(电力接收线圈)311接收A.C.磁场,以生成电动势。然后,通过滤波和整流电路320将如此生成的电动势供给到检测和整流电路330。检测和整流电路330将A.C.电流转换为D.C.电流,然后通过调节器340将获得的D.C.电流供给到电源电路52。
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无线馈电设备20侧,通过将同步共振线圈与电容器组合来形成共振电路,由此利用磁场同步共振系统进行电力发送。
其结果是,当两个同步共振线圈211和311彼此离开,其结果是,两个同步共振线圈211和311的线圈中心轴彼此不一致时,电力发送的效率不降低太多。
如上所述,在无线馈电系统10中,电力从无线馈电设备20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到诸如数字照相机的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力接收系统300的电力接收线圈。在这种情况下,仅将无线馈电设备20放置在电力接收系统300附近,而不用分配线缆,由此使得能够将电力馈送到电力接收设备40。
这时,共振电路由线圈和电容器构成,由此利用磁场同步共振系统进行无线电力发送。其结果是,即使电力发送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没有正对着彼此,即使当如图4所示,以与彼此作成某一角度的方式定位电力发送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时,磁通量也集中在电力接收线圈上,因此可以以高效率发送电力。
如上所述,以能够同时操作“无线馈电网”和“无线通信网”的方式配置无线馈电系统10。
对于无线通信网发送的信号,例如,优选使用GHz频带或者更高的高频,以使得能够进行大容量内容的高速传输。
优选以MHz频带或者更低的低频发送无线馈电网发送的电力,以应对大输出发送,从而提高整流电路的效率。
为了防止当无线通信网和无线馈电网同时且彼此并行工作时在系统之间产生干扰,由此实现稳定操作,优选地,无线通信网通过电场的邻近场进行通信,而无线馈电网通过磁场的邻近场发送电力。
例如,已知TransferJet作为通过电场的邻近场的无线通信系统。
因此,例如,将无线馈电系统10与TransferJet组合,由此彼此并行地进行馈电和数据通信,从而能够使用流看到运动图像、通过下载(或者通过网络)读取电子书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设置的信息来设置关于何时、何地以及可以进行多少的限制。
虽然作为通过磁场的邻近场的无线馈电系统,已知利用电磁感应的无线馈电系统和利用磁场同步共振的无线馈电系统,但是第一实施例选择后者。
如上所述,使用磁场同步共振现象的无线馈电系统具有如下优点:根据电磁同步共振现象的原理,与电磁感应系统相比,可以在更远处发送电力,并且即使当轴对齐有点不良时,发送效率也不降低太多。
以采用磁场同步共振系统、不需要轴对齐并且可以延长馈电距离的方式配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
在无线馈电系统10中,无线馈电设备20和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的通信的范围例如落在电力接收装置接收以磁场同步共振关系从电力发送装置发送到其的电力的范围内。
在具有这种配置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二次侧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
对于控制二次侧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第一至第五方法。
[第一方法]
在第一方法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针对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操作控制馈电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在第一方法中,一次侧确定和控制是否应当馈送电力。
[第二方法]
在第二方法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针对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操作控制电力接收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在第二方法中,二次侧确定和控制是否应当连接负载。
[第三方法]
在第三方法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针对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操作控制激活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在第三方法中,二次侧确定和控制是否应当进行激活。
[第四方法]
在第四方法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确定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可利用的功能。
[第五方法]
在第五方法中,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了认证之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确定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可利用的服务。
注意,一次侧的属性(例如ID)、二次侧的属性、可使用的时间和可使用次数包含在上述条件设置中。
在一次侧的EEPROM24中或者在二次侧的EEPROM50中进行诸如一次侧的属性(例如ID)、二次侧的属性、可使用的时间和可使用的次数的条件设置。
此外,在认证完成之后读出这些信息,由此确定馈电的可用性、激活的可用性、功能的利用的可用性、服务的利用的可用性等。
接下来,对基于上述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一至第五方法的操作的示例给出描述。
图5是说明采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一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开始对二次侧的馈电之前,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1)。
接下来,当以能够进行馈电的距离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放置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ST2)时,进行从一次侧馈电设备20向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轮询(polling),由此确认保持在二次侧的ID(ST3)。
接下来,根据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和二次侧的EEPROM50两者中的秘密信息,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进行认证(从一次侧到二次侧的单向认证或者相互认证)(ST4)。当认证通过时,操作进行到后续处理流程(是;ST5)。
然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获取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的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6)。
在确认可以进行馈电(ST7)之后,开始馈电(ST8)。
其结果是,将电力供给到二次侧的设备的电源电路52,因此能够使用设备主体。
如果馈电信息不满足条件,则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不针对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操作进行馈电(ST9),因此不能操作二次侧。
如上所述,由于可以限制二次侧的激活,因此即使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被盗,也不能在任何其它场所使用如此被盗的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这导致防盗保护。
当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获取馈电信息时,对于获取馈电信息的通信,优选对数据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仅需要保持用于与认证阶段共同的这种通信加密的对话密钥。
图6是说明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二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开始对二次侧的馈电之前,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11)。
接下来,当以能够进行馈电的距离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放置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ST12)时,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向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轮询,由此确认保持在二次侧的ID(ST13)。
接下来,根据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和二次侧的EEPROM50两者中的秘密信息,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进行认证(从一次侧到二次侧的单向认证或者相互认证)(ST14)。当认证通过时,操作进行到后续处理流程(是;ST15)。
然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获取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的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16)。
在确认可以进行电力接收(是;ST17)之后,控制调节器51开始进行电力接收(ST18)。其结果是,将电力供给到二次侧的设备的电源电路52,因此能够使用设备主体。
如果馈电信息不满足条件,则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不从调节器51进行用于二次侧的电子设备的操作的电力接收(ST19),因此二次侧不能操作电子设备。
如上所述,由于可以限制二次侧的激活,因此即使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被盗,也不能在任何其它场所使用如此被盗的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这导致防盗保护。
当二次侧无线电力接收设备40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获取馈电信息时,对于获取馈电信息的通信,优选对数据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仅需要保持用于与认证阶段共同的这种通信加密的对话密钥。
图7是说明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三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开始对二次侧的馈电之前,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21)。
接下来,当以能够进行馈电的距离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放置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是;ST22)时,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向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轮询,由此确认保持在二次侧的ID(ST23)。
接下来,根据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和二次侧的EEPROM50两者中的秘密信息,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进行认证(从一次侧到二次侧的单向认证或者相互认证)(ST24)。当认证通过(是;ST25)时,将电力供给到二次侧的设备的电源电路52,以开始电子设备(产品)的激活(ST26)。
在激活过程中,二次侧产品主体获取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的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27),并且确定是否应继续进行激活(ST28)。
当馈电信息满足条件时,继续进行激活(ST29)。
如果馈电信息不满足条件,则二次侧产品主体中断产品的激活(ST30),因此二次侧不能操作电子设备。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限制二次侧的激活,因此即使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被盗,也不能在任何其它场所使用如此被盗的二次侧的电子设备,这导致防盗保护。
当二次侧产品主体从一次侧馈电设备20获取馈电信息时,对于获取馈电信息的通信,优选对数据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仅需要保持用于与认证阶段共同的这种通信加密的对话密钥。
图8是说明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四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开始对二次侧的馈电之前,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31)。
接下来,当以能够进行馈电的距离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放置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是;ST32)时,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向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轮询,由此确认保持在二次侧的ID(ST33)。
接下来,根据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和二次侧的EEPROM50两者中的秘密信息,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进行认证(从一次侧到二次侧的单向认证或者相互认证)(ST34)。当认证通过(是;ST35)时,将电力供给到二次侧的设备的电源电路52,以开始电子设备的激活(产品)(ST36)。
在激活过程中或者在激活完成之后,二次侧产品主体获取事先在服务器中或者在二次侧的EEPROM50中登记的设置信息(关于可以利用哪些功能、不能利用哪些功能等的信息)(ST37)。
此外,当设置信息满足条件(是;ST38)时,确定并且利用可以在二次侧产品中利用的功能(ST39)。
如果设置信息不满足条件,则即使当作为功能安装了二次侧产品主体时,也不能利用该功能(ST40)。
可以以这种方式限制二次侧可以利用的功能。当存在依据场所而不希望使用的功能时,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限制。
当二次侧产品主体从一次侧馈电设备20获取馈电信息时,对于获取馈电信息的通信,优选对数据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仅需要保持用于与认证阶段共同的这种通信加密的对话密钥。
图9是说明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的第五方法时的基本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开始对二次侧的馈电之前,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EEPROM50中登记馈电信息(将进行多少小时的馈电、馈电将进行到什么时间、将进行多少次馈电等的信息)(ST41)。
接下来,当以能够进行馈电的距离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放置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是;ST42)时,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向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进行轮询,由此确认保持在二次侧的ID(ST43)。
接下来,根据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和二次侧的EEPROM50两者中的秘密信息,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之间进行认证(从一次侧到二次侧的单向认证或者相互认证)(ST44)。当认证通过(是;ST45)时,将电力供给到二次侧的设备的电源电路52,以开始电子设备(产品)的激活(ST46)。
在激活过程中或者在激活完成之后,二次侧产品主体获取事先在服务器60中或者在二次侧的EEPROM50中登记的设置信息(关于可以利用哪些服务、不能利用哪些服务等的信息)(ST47)。
此外,当设置信息满足条件(是;ST48)时,确定并且利用可以在二次侧产品中利用的服务(ST49)。
如果设置信息不满足条件,则即使在作为服务安装了二次侧产品主体时,也不能利用该服务(ST50)。
可以以这种方式限制二次侧可以利用的服务。当存在依据场所而不希望使用的服务(例如即使存在可以在公司中访问的文件,但是不能从公司以外访问该文件等)时,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限制。
当二次侧产品主体从一次侧馈电设备20获取设置信息时,对于获取设置信息的通信,优选对数据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仅需要保持用于与认证阶段共同的这种通信加密的对话密钥。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能够执行以下第一至第三处理。
[第一处理]
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能够执行作为第一处理的以下处理。
当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馈电过程中移动到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的馈电范围以外时,当在RF前端部分29从一次侧看时,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能够检测到二次侧的阻抗的突变。
当检测到这种阻抗的突变时,确定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移动到馈电范围以外,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发出警告。
关于警告的种类,例如给出了:(1)通过声音(例如语音或者警报音)的警告;(2)通过光(例如错误显示或者LED闪烁)的警告;以及(3)通过振动的警告。
除此之外,例如给出了对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连接到的主系统的信息发送以及主系统侧的响应。
此外,例如给出了二次侧的黑名单的公布、对到二次侧的连接的拒绝以及来自主系统侧的警报的发出。
通过给出这些响应,可以防止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带出。
当提供这种状态时,需要管理权限来解除这种状态的释放。
附带地,当希望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带出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时,仅需要如下面所描述地给出响应。
首先,在二次侧的EEPROM50和/或一次侧的EEPROM24中存储用来确定有关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设置为可带出模式还是不可带出模式的标志信息。
应当在应该已经进行的认证之后进行标志的改变,从而仅能够通过具有其权限的人或者适当的设备进行标志的改变。
首先,进行基于如下面所描述的技术的认证来改变模式。
也就是说,进行基于“口令”、“生物认证”、“管理权限”等的认证,来改变模式。
在完成认证的通过之后,可以进行模式改变。因此,根据EEPROM中的设置改变,进行模式改变、带出目的地的设置等。
关于模式改变,给出了从“不可带出模式”到“可带出模式”的改变等。
关于带出目的地的设置,在二次侧和/或一次侧设置相关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带出目的地的信息(对于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也允许在带出目的地中使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
当标志信息被存储在二次侧时,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在开始馈电之前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获取标志信息,并且将如此获取的标志信息存储在一次侧的EEPROM24、RAM27或寄存器中。
如果上述标志被设置为“可带出模式”,当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检测到上述阻抗突变时,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不应发出任何警告。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标志被设置为“不可带出模式”,当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检测到上述阻抗突变时,一次侧发出适当的警告。
通过如上所述给出响应,具有权限的人可以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移动(带出)二次侧而不发出任何警告。
[第二处理]
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能够执行作为第二处理的以下处理。
当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馈电过程中移动到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的馈电范围以外时,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能够检测到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发送的载波在RF前端部分45变没了。
当以这种方式变得不能检测到载波时,确定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移动到了馈电范围以外,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发出适当的警告。
对于警告的种类,例如给出了:(1)通过声音(例如语音或者警报音)的警告;(2)通过光(例如错误显示或者LED闪烁)的警告;以及(3)通过振动的警告。
通过给出这种响应,可以防止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带出。
当提供这种状态时,需要管理权限来解除这种状态的释放。
附带地,当希望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带出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时,仅需要如下面所描述地给出响应。
首先,在二次侧的EEPROM50和/或一次侧的EEPROM24中,存储用来确定相关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设置为可带出模式还是不可带出模式的标志信息。
应当在应当已进行的认证之后进行标志的改变,从而仅能够通过具有其权限的人或者适当的设备进行标志的改变。
首先,进行基于如下面所描述的技术的认证来改变模式。
也就是说,进行基于“口令”、“生物认证”、“管理权限”等的认证来改变模式。
在完成认证的通过之后,可以进行模式改变。因此,根据EEPROM中的设置改变来进行模式改变、带出目的地的设置等。
关于模式改变,给出了从“不可带出模式”到“可带出模式”的改变等。
关于带出目的地的设置,在二次侧和/或一次侧设置相关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带出目的地的信息(对于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也允许在带出目的地使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
当标志信息被存储在一次侧时,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开始馈电之前从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获取标志信息,并且将如此获取的标志信息存储在二次侧的EEPROM50、RAM43或寄存器中。
如果上述标志被设置为“可带出模式”,当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检测到载波变没了时,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不应发出任何警告。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标志被设置为“不可带出模式”,当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检测到载波变没了时,二次侧应发出警告。
通过如上所述给出响应,具有权限的人可以从一次侧移动(带出)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而不发出任何警告。
[第三处理]
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能够执行作为第三处理的以下处理。
当如先前在第一处理中所述,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没有权限的人不适当地带出时,使得不能利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锁定)。
例如,如先前在第一处理中所述,当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检测到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不适当地带出时,在一次侧的存储装置(例如EEPROM24、RAM27或者寄存器)中或者在一次侧连接到的主系统的存储装置中,存储二次侧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信息。
当将如此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时,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将存储的信息和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ID等彼此进行比较,因此可以确定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过去被不适当地带出。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侧馈电设备20给出以下响应,由此使得不能利用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
对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不进行用于产品的操作的馈电。
将关于使得不能激活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这些预定设置信息写入二次侧的存储装置(例如EEPROM50、RAM43或者寄存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其激活阶段参考预定设置信息,从而停止激活。
当提供这种状态时,需要管理权限来解除这种状态的释放。
当如先前在第二处理中所述,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没有权限的人不适当地带出时,使得不能利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锁定)。
例如,如先前在第二处理中所述,当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上检测到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被不适当地带出时,在二次侧的存储装置(例如EEPROM50、RAM43或者寄存器)中存储二次侧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信息。
当将如此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时,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确认存储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中的信息,因此能够确定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过去被不适当地带出。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给出以下响应,由此使得不能利用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
对于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不进行用于产品的操作的馈电。
将关于使得不能激活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的这些预定设置信息写入二次侧的存储装置(例如EEPROM50、RAM43或者寄存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其激活阶段参考预定设置信息,从而停止激活。
或者,当将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保持在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上时,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确认在其激活阶段存储的信息,因此确认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过去是否被不适当地带出过。
如果确认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过去被不适当地带出过,则可以通过给出以下响应,使得不能利用被不适当地带出的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
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不进行用于产品的操作的馈电。
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在能够确认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过去被不适当地带出过的时间点停止其激活。
当提供这种状态时,需要管理权限来解除这种状态的释放。
2.第二实施例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A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应对馈电的瞬时中断,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A中布置具有大电容的电容器53。
在第二实施例中,以这种方式,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A的调节器51的输出侧布置用于存储的大电容电容器53。
其结果是,即使当由于某种原因而在来自调节器5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噪声时,也能够防止对产品的操作施加影响。
3.第三实施例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B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的不同点如下。
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B中布置电池54和电池控制电路55,由此形成从调节器51到电源电路52的直接供给路径和从电池54的供给路径两者。
在第三实施例中,在二次侧的电源电路52中存在从安装在二次侧的电池54起的路径和由于无线馈电而从调节器51起的路径两者。
附带地,还存在用于向电池54馈电的路径,该路径通过从调节器51到电池控制电路55而到达电池54。
通常,通过从电池54起的路径供给电力。然而,当将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B保持在一次侧载体上时,从二次侧电池54起的用于电力供给的路径中断,因此将由于元线馈电而从调节器51起的路径设置为有效。
之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方法的情况类似,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认证之后,一次侧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用于二次侧产品的操作的馈电的可用性,由此使得能够控制(限制)二次侧的操作。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方法的情况类似,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认证之后,二次侧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用于二次侧产品的操作的电力接收的可用性,由此使得能够控制(限制)二次侧的操作。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三方法的情况类似,由于二次侧根据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的认证的结果和各种设置条件来控制是否应当进行激活,因此可以从电池54供电或者可以以无线的方式供电。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四方法的情况类似,由于根据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的认证的结果和各种设置条件来控制二次侧的可利用的功能,因此可以从电池54供电或者可以以无线的方式供电。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五方法的情况类似,由于根据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的认证的结果和各种设置条件来控制二次侧的可利用的服务,因此可以从电池54供电或者可以以无线的方式供电。
可利用的功能也可以在从电池54供电的情况和在二次侧以无线的方式馈送电力的情况之间改变。
4.第四实施例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C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B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应对馈电的瞬时中断,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C中布置具有大电容的电容器53C。
在第四实施例中,以这种方式,与第二实施例的情况类似,在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C的调节器51的输出侧,布置用于存储的大电容电容器53C。
其结果是,即使当由于某种原因而在来自调节器51的输出信号中包含噪声时,也能够防止对产品的操作施加影响。
5.第五实施例
图1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概要的视图。
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D示出了仅在指定区域内可以利用二次侧产品主体的系统。
以如下方式配置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D:在游乐园、娱乐场等中,作为二次侧设备的用户USR可以乘坐的电车70仅可以通过指定道路80。
具体地,包括一次侧的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发送系统200D例如被以预定间隔布置以便嵌入道路80而不中断馈电。例如,每个电力发送系统200D被嵌入在道路80的中央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每个发送系统200D的发送电力,设置包括道路80的宽度方向的足以操作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的设备的值。
对于针对每个电力发送系统200D的驱动的控制,可以采用各种形式:(1)每个电力发送系统200D设置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以及(2)相应地对电力发送系统200D分配CPU25,主控制器21总体控制CPU25。
在第五实施例中,可以将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详细描述的配置和功能彼此适当地组合以对其应用。
根据第五实施例,可以将作为电力接收侧的电子设备的车70的场所指定或者限制在预先规定的道路80的范围内。
6.第六实施例
图1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概要的视图。
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E与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D的不同点如下。
在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D中,多个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D各自嵌入在道路80的中央位置处。
以如下方式配置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E:还在道路80的边缘部分侧设置嵌入了第二电力发送系统的缓冲区,由此防止供给到电力接收侧的电力由于作为二次侧设备的车70的位置的改变而突然中断。
此外,以如下方式配置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E: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40通知用户USR馈送的电力的水平。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中的道路中的电力发送系统的布置示例的电路图。
在无线馈电系统10E中,如图14和15所示,与第五实施例的情况类似,在道路80的中央部分布置各自具有高发送电力的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
此外,在无线馈电系统10E中,设置缓冲区81,以对于缓冲区81中的每个,在作为使用的区域的边界的道路80的边缘部分侧具有预定宽度。在缓冲区81中布置各自具有比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中的每个的发送电功率低的发送电功率的第二电力发送系统200E-2。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针对第一和第二电力发送系统200E-1和200E-2的驱动的控制,可以采用各种形式:(1)每个发送系统200E设置一次侧无线馈电设备20;以及(2)对发送电力系统200E分配CPU25,且主控制器21总体控制CPU25。
图15示出了一个CPU25控制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和布置在安置在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两侧的缓冲区81中的第二电力发送系统200E-2两者的配置。
这里,将描述设置缓冲区的原因。
如前所述,无线馈电采用利用电磁感应或者磁场同步共振来发送电力的系统。
已知由电磁感应生成的磁场的强度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地减弱,而由磁场同步共振生成的磁场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减弱。
在这两种情况下,磁场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骤减。因此,认为当在特定位置用于电力发送的线圈的数量仅为一个时,减弱的曲线较陡,从而难以形成缓冲区,因此供给到电力接收侧的电力由于位置的轻微改变而突然中断。
为了应对这种情形,在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E中,在道路80的两侧边缘部分上设置缓冲区81,且在特定位置沿宽度方向布置包括用于电力发送的线圈的多个电力发送系统200E-1和200E-2。
此外,在无线馈电系统10E中,使得从位于接近无线馈电区域的中央的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线圈)输出的电功率发送较大。
另外,在无线馈电系统10E中,使得从布置在第一电力发送系统200E-1外部的第二电力发送系统200E-2输出的电功率发送较小,并且使其具有足以操作电力接收侧的设备的值。
以这种方式,在无线馈电系统10E中,实现了各自具有足以允许持有电力接收侧的移动终端的用户感知磁场强度的改变并对其进行响应(例如允许用户再次移动到磁场强度更接近的位置)的宽度的缓冲区81
图16是示出针对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电力接收侧的接收到的电力的监视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当在电力接收侧设备中接收到电力(ST61)时,整流器47对如此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ST62),并且监视通过整流器47中的整流获得的电力的电压(ST63)。
这里,当监视的电压VM变得等于或低于预先设置的给定电压VT(是:ST64)时,通知用户他/她进入了缓冲区,总而言之,当他/她稍微或者更多地移动到外部时,将以下面描述的方式关闭电源(ST65)。
具体地,在电力接收设备中,例如,在显示装置上显示消息、LED闪烁、或者振动器使设备主体振动,由此通知用户他/她进入了缓冲区,总而言之,当他/她稍微或者更多地移动到外部时,电源将关闭。
注意,在对如此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之后,使得获得的电力转变为调节器51中的给定电压,然后将其供给到设备的电源电路52(ST66和ST67)。
根据第六实施例,可以预先引导用户,使得他/她位于指定(限制)区域内以及可以将作为电力接收侧电设备的车70指定或者限制在预先规定的道路80的范围内的场所内。
除了前述内容之外,还可以作为示例例示以下情况,在每个示例中,将使用二次侧设备的场所指定或者限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
给出了仅可以在浏览区域中利用电子显示终端的示例、仅可以在图书馆内指定的桌子上阅读电子书终端的示例以及仅可以在商店内指定的场所中浏览电子目录的示例。
另外,给出了仅在接近美术馆中的作品的场所显示电子终端的作品评价的示例以及仅可以在指定的电话区域中利用移动电话的示例。
如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在无线馈电系统中,除非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认证通过,并且根据预先登记的馈电信息确定可以进行馈电,否则不向二次侧馈送电力。因此,在存在预定一次侧的场所,仅可以使用具有被馈送电力的权限的二次侧。
因此,即使当有恶意的人带出二次侧产品时,他/她也不能使用相关产品,这导致防盗保护。
另外,由于以无线的方式供给电力,因此不需要在二次侧装配大容量电池。因此,可以实现二次侧的设备的重量减轻和小型化。
利用这种无线馈电系统,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可以实现仅可以在预定图书馆中使用的e-Book(电子书)、仅可以在预定飞机或者火车中并且仅在预定时间段内使用的移动终端、仅可以在预定游乐园或者购物中心使用的车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馈电设备,该馈电设备包括发送用于无线馈电的电力的无线电力发送网以及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网;以及电力接收设备,该电力接收设备包括:接收从馈电设备向其馈送的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网,以及适合于以无线方式与第一无线通信网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网,电力接收设备用于向电源电路馈送如此接收的所述电力,其中,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之一包括:控制网,该控制网根据在馈电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进行认证之后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作为二次侧的电力接收设备中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
本申请包含与2010年8月3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0-191823和2010年11月5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0-248243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想到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改变,只要其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
馈电设备,所述馈电设备包括:
发送用于无线馈电的电力的无线电力发送网,以及
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网;以及
电力接收设备,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从所述馈电设备向其馈送的所述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网,以及
适合于以无线方式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网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网,
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用于向电源电路馈送如此接收的所述电力,
其中,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之一包括:
控制网,所述控制网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认证之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作为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中的电力消耗的可用性,
其中,所述馈电设备馈送的所述电力的馈电范围被设置为:
在边缘部分侧设置缓冲区,所述边缘部分侧成为馈电区域内的与所述馈电范围的外部的边界;
在所述馈电范围区域的除所述缓冲区之外的区域内布置第一电力发送系统,而在所述缓冲区内布置第二电力发送系统;以及
从所述第二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小于从所述第一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并且将从所述第二电力发送系统输出的发送电功率设置为足以操作电力接收侧的设备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所述认证之后,所述馈电设备的所述控制网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用于作为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子设备的操作的所述馈电的可用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所述认证之后,所述馈电设备的所述控制网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用于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子设备的操作的所述电力接收的可用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所述认证之后,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所述控制网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控制用于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子设备的操作的激活的可用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所述认证之后,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确定所述二次侧的电子设备可利用的服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行所述认证之后,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确定所述二次侧的电子设备可利用的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作为一次侧的所述馈电设备的属性、作为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属性、可使用时间和可使用次数被包含在所述预先设置的条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所述馈电设备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彼此并行地进行使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馈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电容器连接到所接收的电力对所述电源电路的供给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当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在馈电过程中移动到馈电范围以外时,所述馈电设备执行用于检测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移动到所述馈电范围以外并发出警告的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当所述二次侧的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在馈电过程中移动到馈电范围以外时,所述电力接收设备执行检测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移动到所述馈电范围以外并发出警告的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在所述二次侧在所述馈电过程中移动到作为一次侧的所述馈电设备的所述馈电范围以外的情况下,即使当所述二次侧进入所述一次侧的馈电范围时,所述二次侧电力接收设备也变得不可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第一供给路径,沿着所述第一供给路径向所述电源电路直接供给接收到的电力,以及
第二供给路径,沿着所述第二供给路径,通过能够用接收到的电力充电的电池,向所述电源电路供给接收到的电力;并且当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被移动到所述馈电设备的馈电范围内时,供给路径从所述第二供给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一供给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其中,当由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监视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压并且所监视的电压变得等于或低于预先设置的给定电压时,所述电力接收设备报告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进入缓冲区,而当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稍微或者更多地移动到外部时,将电源关闭。
CN201110249712.3A 2010-08-30 2011-08-23 无线馈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1823 2010-08-30
JP2010-191823 2010-08-30
JP2010248243A JP5659704B2 (ja) 2010-08-30 2010-11-05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0-248243 2010-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6683A CN102386683A (zh) 2012-03-21
CN102386683B true CN102386683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696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971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683B (zh) 2010-08-30 2011-08-23 无线馈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70123B2 (zh)
JP (1) JP5659704B2 (zh)
CN (1) CN1023866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7863B2 (ja) * 2012-05-11 2015-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KR101425435B1 (ko) 2012-07-31 2014-08-04 인텔렉추얼디스커버리 주식회사 자기장 통신을 이용한 멀티노드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의 무선 충전에 관한 가이드 정보 제공 방법
CN103036282A (zh) * 2012-12-06 2013-04-10 捷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自适应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JP6130711B2 (ja) 2013-04-17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GB2518128B (en) * 2013-06-20 2021-02-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Charging rechargeable apparatus
KR102113853B1 (ko) * 2013-07-17 2020-06-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플링 영역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JP6003853B2 (ja) * 2013-09-11 2016-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CN104518533B (zh) * 2013-09-27 2021-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04518529A (zh) * 2013-09-27 2015-04-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设备的认证方法及相应设备
CN103633714B (zh) * 2013-12-26 2019-06-04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提示方法和装置
JP6501566B2 (ja) * 2014-03-17 2019-04-17 株式会社パナソニッ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ス開発研究所 電磁波模擬装置
JP6381305B2 (ja) * 2014-06-10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381304B2 (ja) 2014-06-10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10566837B2 (en) * 2014-07-17 2020-02-18 Fuji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device
JP2017034946A (ja) 2015-08-06 2017-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移動体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装置の駆動方法
JP6389451B2 (ja) * 2015-09-15 2018-09-1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60263A (ja) * 2015-09-15 2017-03-2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98498B2 (ja) * 2015-09-29 2020-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809118B2 (ja) 2016-10-13 2021-0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給電装置及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JP6829999B2 (ja) * 2017-01-31 2021-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報知方法、給電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90504B2 (ja) * 2017-08-28 2021-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JP7286363B2 (ja) * 2019-03-22 2023-06-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受電システム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TWI797312B (zh) * 2019-04-15 2023-04-01 拓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設備之充電管理系統及方法
JP6963060B2 (ja) * 2019-07-02 2021-11-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7179942B2 (ja) * 2019-07-02 2022-11-2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152079A (zh) * 2019-10-30 2022-10-04 动量动力学公司 非接触式可替换电池系统
JP2023183834A (ja) * 2022-06-16 2023-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電力供給装置及び電力供給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791A (zh) * 2007-11-16 2009-05-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送电控制装置、送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7710B2 (ja) * 1997-10-24 2005-09-21 吉川アールエフ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データ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源装置
JP2001352698A (ja) * 2000-06-06 2001-12-21 Funai Electric Co Ltd 電源制御装置、電源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3131771A (ja) * 2001-10-25 2003-05-09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カード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04287720A (ja) 2003-03-20 2004-10-14 Seiko Epson Corp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第2の接続部、サービス提供装置、第2の接続部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サービス提供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5158024A (ja) 2003-11-06 2005-06-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非接触認証システム
WO2006038290A1 (ja) 2004-10-06 2006-04-13 Super Wave Co., Ltd. ワイヤレス認証方法及びワイヤレス認証システム
JP2006238548A (ja) * 2005-02-23 2006-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電力供給装置
US8169185B2 (en) *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JP4670738B2 (ja) * 2006-06-06 2011-04-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自動機器
JP2009027781A (ja) * 2007-07-17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充電制御装置、バッテリ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841534B2 (ja) * 2007-11-20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20090160261A1 (en) * 2007-12-19 2009-06-25 Nokia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JP4725612B2 (ja) * 2008-07-16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791A (zh) * 2007-11-16 2009-05-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送电控制装置、送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70123B2 (en) 2016-02-23
JP5659704B2 (ja) 2015-01-28
JP2012075302A (ja) 2012-04-12
US20120049646A1 (en) 2012-03-01
CN102386683A (zh)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683B (zh) 无线馈电系统
CN102498634B (zh) 用于对电池供电的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设备和方法
US11356145B2 (en)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533337B2 (ja) 非接触充電通信システム
KR101807335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기의 슬립 모드 설정 방법
KR102028112B1 (ko) 상호 공진을 이용하는 전력 전송 및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상호 공진을 이용하는 전력 수신 및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이의 방법
JP4125275B2 (ja) 非接触ic媒体制御システム
US8872383B2 (en)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method for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ing system
US8816638B2 (en)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2612796B (zh) 选择性无线电力转移
KR102227504B1 (ko) 복수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에 대해 안정적으로 전력을 송신하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018358A1 (en)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US20100201310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KR20140032632A (ko) 무선 전력을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4937811A (zh) 共振型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无线电力传送控制方法,及利用此方法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及无线电力接收装置
WO2015016334A1 (en)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432799B2 (en) Proxim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oximity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W201101641A (en) Wireless power for chargeable and charging devices
CN104485722A (zh) 用于无线充电的自适应电力控制
KR20140034982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의 공진기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TW201042882A (en) Antenna sharing for wirelessly powered devices
CN107171423A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KR20150072138A (ko) 차량의 무선충전 송신 모듈
KR20150011446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의 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US9570918B2 (en)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capable of power flashing and sele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