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1268B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1268B
CN102381268B CN201110251970.5A CN201110251970A CN102381268B CN 102381268 B CN102381268 B CN 102381268B CN 201110251970 A CN201110251970 A CN 201110251970A CN 102381268 B CN102381268 B CN 102381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load
vehicle
spoiler cov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19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1268A (zh
Inventor
西博之
江见泰行
长田哲雄
若林利亮
近藤和真
坂本敏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81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1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1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12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 B60Q1/0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 B60Q1/0491Shock absorb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面(1),在保险杠罩面后侧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26),在比冲击吸收部件更下方设置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下部加强件(27),以将与车辆前部碰撞的碰撞物的下部推向车辆前方,在保险杠罩面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前照灯单元(2),前照灯单元的灯壳(13)被车身部件支撑,灯壳上一体设置有负荷吸收部(18),负荷吸收部设置在从正视方向看比保险杠罩面的边缘更靠内侧且比保险杠罩面更靠车辆后侧,以吸收碰撞负荷,保险杠罩面上设置有将输入该保险杠罩面的碰撞负荷传递给负荷吸收部的负荷传递部(10)。由此,即使碰撞物碰撞到前部车身的侧部时,也能够有效地缓和该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结构,该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面,并且在该保险杠罩面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前照灯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6238号(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冲击吸收结构,该冲击吸收结构中,在前壁板上安装有散热器护栅,在该散热器护栅的下方设置有保险杠梁,在构成前壁板的上部的壁板梁与保险杠梁之间架设有托架,在该托架上安装有冲击吸收部件,在散热器护栅的背面安装有轴部件,该轴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由球面轴承连接,由此,能够缓和与碰撞物碰撞时正对散热器护栅的轴部件的负荷、或来自于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的负荷,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07061号(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前照灯安装结构,其中,在前照灯外壳上设置有卡止于外透镜的上侧先端以支撑固定该外透镜的卡止槽部、以及从该卡止槽部向下方延伸并固定于散热器芯上部支架的车身安装部,在从所述前照灯外壳的卡止槽部至车身安装部的范围形成后侧开放剖面形状的冲击吸收部,从而吸收与障碍物碰撞时向前照灯单元的外透镜从斜前方输入时的冲击力,以减少障碍物的冲击。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前部的冲击吸收结构中,由于采用由设置在保险杠罩面的后侧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处的单一的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碰撞物碰撞车身侧部时的输入负荷的结构,因此难以充分吸收上述输入负荷,在这方面尚存改良的余地。特别是在出于车身设计上的考虑而使保险杠罩面的左右两侧边部以指定曲率弯曲以使车身的前侧部形成为俯视下呈流线形状的情况下,当碰撞物与其侧部碰撞时,对应于输入的负荷而使散热器护栅以上述球面轴承为中心摆动位移来吸收输入负荷的吸收作用,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无法有效地缓和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如上所述那样使前部车身的左右两边部以指定曲率弯曲的情况下,用于在障碍物碰撞到车身前面而将该障碍物撞到发动机罩上的下部加强件(Lower stiffener)在前部车身的左右两侧部便无法大幅向车身的前侧突出,而且难以在前部车身的左右两侧部充分确保用于防止对上述障碍物输入较大碰撞负荷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厚度,因此希望能够特别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中,由于由设置在前照灯外壳上的卡止槽部等来形成冲击吸收部,因此在障碍物碰撞到前照灯外壳的设置部时能够保护该障碍物。但是,当障碍物碰撞到位于上述前照灯外壳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保险杠罩面的侧部等时,无法通过上述冲击吸收部有效地保护该障碍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碰撞物碰撞到前部车身的侧部时也能够有效地缓和该碰撞物受到的冲击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在车辆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面,在该保险杠罩面的后侧设置有通过变形将输入到该保险杠罩面的指定高度上的碰撞负荷予以吸收的冲击吸收部件,在比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更下方设置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下部加强件,该下部加强件将与车辆前部碰撞的碰撞物的下部推向车辆前方,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设置有前照灯单元,所述前照灯单元的灯壳被位于该灯壳后侧的车身部件支撑,该灯壳上一体设置有用于吸收碰撞负荷的负荷吸收部,该负荷吸收部设置在从正视方向看比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边缘更靠内侧且比该保险杠罩面更靠车辆后侧,所述保险杠罩面设置有将输入该保险杠罩面的碰撞负荷传递给所述负荷吸收部的负荷传递部,所述负荷传递部与由刚性低的薄板材形成的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背面一体形成,所述负荷传递部以与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前表面相对的状态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所述前照灯单元的多个主安装部安装在位于所述保险杠梁后侧的车身部件上,在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有安装在车身部件上的副安装部,该副安装部安装在位于所述保险杠梁后侧的车身部件上,在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有定位用凹部或定位用凸部,在所述负荷传递部的周围形成有与所述定位用凹部对应的定位用凸部或与所述定位用凸部对应的定位用凹部,所述定位用凸部嵌入所述定位用凹部。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当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表面中央部等时,能够通过设置在保险杠罩面的后侧的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作用于该障碍物的碰撞负荷,并由所述下部加强件推挡障碍物的下部后由发动机罩承接该障碍物,从而保护该障碍物。另外,当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作用于该障碍物的碰撞负荷一方面通过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另一方面从设置于保险杠罩面的负荷传递部高效地向与灯壳一体设置的负荷吸收部及其后侧的车身部件进行分散并被支撑,从而有效地缓和碰撞到车身前面部的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该结构中,由于在前照灯单元上设置有安装在由位于保险杠梁的后方的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构成的车身部件上的多个主安装部,并且在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有安装在由散热器护罩等构成的车身部件上的副安装部,因此,能够将在车辆正面碰撞等时经由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负荷传递部传递至所述灯壳的负荷吸收部的碰撞负荷,分散到从所述主安装部经过灯壳向所述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传递的路径、以及从所述副安装部经过负荷吸收部向散热器护罩等传递的路径并进行支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缓和所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该结构中,由于在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定位用凹部或定位用凸部,并且在所述负荷传递部的周围形成与该定位用凹部或定位用凸部对应的定位用凸部或定位用凹部,因此通过将该定位用凸部嵌入所述定位用凹部,能够限制形成有所述负荷传递部的保险杠罩面的移动并使其安装状态稳定。因此,即使由刚性低的薄板材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所述保险杠罩面,或者保险杠罩面产生老化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其安装状态不稳定,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保险杠罩面的安装状态。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险杠梁在车身部件之中刚性相对较高,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梁的前表面上,所述负荷吸收部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的上方。
该结构中,由于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该保险杠梁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冲击吸收部件,并且所述负荷吸收部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的上方,因此能够将因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部左右等而输入的碰撞负荷分散到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以及位于其上方的负荷吸收部这两者并有效地进行吸收,据此能够有效地缓和所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另外,由于在车身部件之中刚性相对较高的保险杠梁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冲击吸收部件,因此能够防止障碍物直接碰撞到该保险杠梁从而有效地抑制该障碍物受到较大冲击,并能够充分发挥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对碰撞负荷的吸收效果。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负荷吸收部设置在靠近设置于所述保险杠梁上的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且相对于该冲击吸收部件向上方离开的位置。
该结构中,由于在靠近设置于保险杠梁上的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位置,将灯壳的负荷吸收部设置在相对于该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障碍物碰撞到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附近,而无法充分发挥该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效果时,也能够利用设置在所述灯壳上的负荷吸收部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有效地缓和所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以从俯视方向看沿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背面向车宽方向的外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并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厚度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的厚度薄。
该结构中,由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以从俯视方向看沿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背面向车宽方向的外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并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厚度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的厚度薄,因此能够将车身形成为流线形状从而提高外观性。而且,即使无法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充分吸收因障碍物碰撞到车辆前面部左右等而输入的碰撞负荷时,也能够将所述碰撞负荷传递至位于冲击吸收部件的上方的负荷吸收部以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所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在设置于前部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框架之间设置有散热器护罩或前壁板,所述前照灯单元的所述副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散热器护罩或所述前壁板上。
该结构中,由于所述前照灯单元的副安装部安装在设置在左右车身框架间并安装在该车身框架上的散热器护罩或与所述车身框架一体形成的前壁板(参照专利文献1)上,通过位于保险杠梁后方的车身部件来支撑所述前照灯单元左右两侧部,因此能够将在车辆正面碰撞等时经由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负荷传递部传递至所述灯壳的负荷吸收部的碰撞负荷,传递至所述散热器护罩或前壁板的任意一者以及由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构成的车身部件并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缓和所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从背视方向看,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肋部,并且该负荷吸收部形成为与所述负荷传递部相向的箱框形状。
该结构中,由于将所述负荷吸收部形成为从背视方向看在内部设置有多个肋部,并且与所述负荷吸收部相向的箱框形状,因此能够以简单且轻量的结构充分确保所述负荷吸收部的负荷吸收能力,不增大车身重量就能够通过所述负荷吸收部来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据此能够有效地缓和碰撞到车身前面部的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险杠罩面具有保险杠罩面主部、以及安装在该保险杠罩面主部上形成的开口部上的外观面部,该外观面部上一体形成有所述负荷传递部。
该结构中,由于在保险杠罩面上设置有保险杠罩面主部、以及安装于形成在该保险杠罩面主部上的开口部上的外观面部,在该外观面部的背面上一体形成所述负荷传递部,因此能够利用构成保险杠罩面的外观面部将输入保险杠罩面的碰撞负荷高效地传递至所述负荷吸收部并有效地进行吸收。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大于该下部加强件的侧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
该结构中,由于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中央部相对于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大于该下部加强件的侧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因此能够通过该下部加强件有效地将与车辆的前表面中央部等碰撞的障碍物推上去并由发动机罩承接。另一方面,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能够通过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左右侧部的冲击吸收部件及负荷吸收部有效地减轻作用于该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侧端部上形成有用于防止与设置在车辆前部的辅助机构干涉的切口。
该结构中,由于在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侧端部上形成有切口,因此当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虽然存在无法充分发挥所述下部加强件对障碍物的上推功能的倾向,但是能够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前面侧部的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及负荷吸收部有效地保护所述障碍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剖面图。
图2是表示车辆前面部的具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前照灯单元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保险杠罩面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前照灯单元的具体结构的背视图。
图6是表示前照灯单元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图2的Ⅶ-Ⅶ线剖视图。
图8是图2的Ⅷ-Ⅷ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外观面部的其他例子的背视图。
图10是表示保险杠罩面的变形例的俯视剖面图。
图11是表示保险杠罩面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实施方式。该前部车身结构具有:构成车辆的前面部的保险杠罩面1、设置在该保险杠罩面1的上部左右的前照灯单元2、设置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车辆后侧并且沿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3、以及在该保险杠梁3的车辆后侧覆盖发动机室前部的散热器护罩4。
如图2及图4所示,上述保险杠罩面1包括:在上部左右设置有前照灯单元2的设置部的保险杠罩面主部5、以及将形成在该保险杠罩面主部5的上部中央且位于上述前照灯单元2的设置部之间的开口部6从其背面侧覆盖的外观面部(外观装饰部)7。该外观面部7为具有多个空气导入口的由塑料成型品等构成的散热器护栅,其通过形成在其外周部上的卡合孔9与突出设置在上述开口部6的周缘部上的卡合部8卡合,而安装在上述保险杠罩面主部5上。
在上述外观面部7的背面一体形成有格子状的突状部构成的负荷传递部10。该负荷传递部10布置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后侧,将输入该保险杠罩面1的碰撞负荷传递至后述的负荷吸收部18,该负荷传递部10在靠近安装于上述保险杠梁3的前表面上的后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且相对于该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隔开指定距离而离开的位置,以与设置在前照灯单元2上的负荷吸收部18的前表面相对的状态设置(参照图3)。
另外,在设置于外观面部7的背面的负荷传递部10的下方一体形成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定位用凸部11。该定位用凸部11用于将保险杠罩面1组装在车身上时通过嵌入设置于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下方的后述的定位用凹部19,从而限制保险杠罩面1的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并使其安装状态稳定。
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前照灯单元2具有由透镜覆盖前表面的灯壳13。在该灯壳13的外周部设置有通过安装螺栓等安装于设置在其后侧的车身部件上的多个主安装部14,所述车身部件是由从构成前部车身的侧壁部的挡板(未图示)的前端通过前照灯单元2的上部后方向车身的前侧延伸设置的图示省略的护罩支撑构件等构成的车身部件。
另外,在上述灯壳1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设置有从正视方向看比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边缘更靠内侧且比该保险杠罩面1更靠车后侧的负荷吸收部18。该负荷吸收部18由具有与上述负荷传递部10的背面相向设置的前面板15、以及从前面板15外周边部向车辆后方突出设置的四角形状的框体16并且从背视方向看在内部设置有多个肋部17的箱框形状体构成。
在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下方形成有被外观面部7上设置的定位用凸部11嵌入的定位用凹部19。此外,在设置于上述灯壳13的负荷吸收部18及定位用凹部19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设置有经由安装螺栓21安装于突出设置在上述散热器护罩4的前表面左右的固定部20的副安装部22。此外,亦可用一体形成在由前纵梁23构成的车身框架上的前壁板取代上述散热器护罩4,而将上述灯壳13的副安装部22安装在该前壁板上。
如图1和图7所示,在上述前部车身的两侧边部,由左右一对前纵梁23构成的车身框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在该前纵梁23的前端部安装有由比上述负荷吸收部18高刚性的部件构成的溃缩盒24,上述保险杠梁3的左右两端部由该溃缩盒24支撑。该保险杠梁3通过形成为具有向车辆后侧突出的“コ”形主体部、以及与主体部上下两边部连续设置的凸缘部的剖面帽形,从而在车身部件之中具有特别高的刚性,其刚性被设定为高于上述溃缩盒24。另外,通过使上述保险杠罩面1和保险杠梁3的左右两侧边部以指定曲率弯曲,从而从俯视方向看,车身的前面侧部形成为流线形状。
上述保险杠梁3的前表面上,在其大致整个车宽方向范围安装有由发泡树脂制的弹性体等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26。该冲击吸收部件26与保险杠罩面1的背面相向,并且沿着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其随着碰撞物碰撞到保险杠罩面1时输入的碰撞负荷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具有吸收该碰撞负荷并缓和作用于上述碰撞物的冲击的功能。
如图7所示,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沿着保险杠罩面1的背面向车宽方向的外后方延伸地设置,并且上述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厚度a比其车宽方向内侧部的厚度b形成得薄,从而从俯视方向看的形状与上述保险杠罩面1对应地形成为流线形状。此外,如图3所示,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从正视方向看,其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上下尺寸α与其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下尺寸β相比形成得较大。
另外,在上述保险杠梁3的下方以沿着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背面下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设置有下部加强件27。该下部加强件27具有推挡碰撞到车辆的前端部的碰撞物的下端部的功能,其前端部从侧视方向看比上述保险杠梁3更靠前方地突出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从侧视方向看,下部加强件27的前端部比冲击吸收部件26的前表面更靠前侧地突出设置。
上述下部加强件27安装在设置于左右前纵梁23之间的上述散热器护罩4的下方部。而且,如图8所示,从俯视方向看上述下部加强件27的中央部相对于保险杠梁3的向前突出量c与侧部的突出量d相比形成得较大,且下部加强件27及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侧端部以及上述负荷吸收部18设置在比散热器护罩4的下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如图8所示,在上述下部加强件27的侧端部上形成有用于防止与设置于车辆前部的辅助机构干涉的切口31,该辅助机构具体而言为将设置在散热器护罩4前侧的中间冷却器29(参照图1)与发动机主体予以连接的连接管30。
在上述结构中,行人等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中央部时,首先由上述下部加强件27推挡行人的腿,倒向车辆前部上的行人等便由图外的发动机罩承接从而受到保护。另外,当发生其他车辆等碰撞物轻度碰撞到上述车辆的前表面的轻度碰撞事故等时,被推向车辆后侧的保险杠罩面1抵接于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导致该冲击吸收部件26弹性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负荷并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此外,碰撞负荷传递到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上部左右时,随着该碰撞负荷的作用,使上述外观面部7的负荷传递部10抵接于灯壳13的负荷吸收部18,从而能够在该负荷吸收部18处支撑并吸收上述碰撞负荷。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耐力设定得比下部加强件27或负荷吸收部18的耐力低,并且该下部加强件27、负荷吸收部18及负荷传递部10的耐力设定得比上述溃缩盒24及保险杠梁3的耐力低。
例如,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耐力被设定为不低于2kN,下部加强件27的耐力被设定为不低于4kN,上述负荷传递部10及负荷吸收部18的耐力被设定为不低于7kN。此外,上述各部件的耐力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当然可以按照车身结构或者以碰撞安全基准等为目标的冲击缓和量的变化等而变更为各种值,亦可通过模拟或实验等求出适当的值。
当所输入的碰撞负荷较大,无法通过仅使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及负荷吸收部18等弹性变形来吸收时,通过上述保险杠梁3及溃缩盒24塑性变形来吸收上述碰撞负荷,此外,通过在上述前纵梁23的前方部分支撑并吸收上述碰撞负荷,可有效地防止上述碰撞负荷波及到发动机等的设置部。
另外,当发生行人或其他车辆等碰撞物轻度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的轻度碰撞事故导致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侧部被推向斜后侧等时,通过使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碰撞负荷,并且通过使设置于上述外观面部7的背面的负荷传递部10抵接于设置在上述前照灯单元2的灯壳13上的负荷吸收部18,从而能够将碰撞负荷从上述负荷传递部10传递至负荷吸收部18并进行吸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面1,并且在其后侧设置有通过变形输入到该保险杠罩面1的指定高度上的碰撞负荷予以吸收的冲击吸收部件26,在比该冲击吸收部件26更下方设置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下部加强件27,以将与车辆前部碰撞的碰撞物的下部推向车辆前方,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前照灯单元2,上述前照灯单元2的灯壳13被位于其后侧的由护罩支撑构件或散热器护罩4等构成的车身部件支撑,并且在该灯壳13上一体设置有负荷吸收部18,该负荷吸收部18设置在从正视方向看比保险杠罩面1的边缘更靠内侧且比该保险杠罩面1更靠车辆后侧,以吸收碰撞负荷,且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设置有将输入该保险杠罩面1的碰撞负荷传递给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负荷传递部10,因此即使在碰撞物碰撞到前部车身的侧部等时,能够利用设置于上述灯壳13上的负荷吸收部18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即,当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中央部等时,能够通过设置在保险杠罩面1的后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6来吸收作用于该障碍物的碰撞负荷,并由上述下部加强件27推挡障碍物的下部并由发动机罩承接,从而保护该障碍物。另一方面,当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作用于该障碍物的碰撞负荷一方面通过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来吸收,另一方面从设置于保险杠罩面1的负荷传递部10高效地向与灯壳13一体设置的负荷吸收部18及其后侧的车身部件进行分散并被支撑,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碰撞到车身前面部的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3,该保险杠梁3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冲击吸收部件26,并且上述负荷吸收部18设置在保险杠梁3的上方,因此能够将因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部左右等而输入的碰撞负荷分散到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及负荷吸收部18两者并有效地进行吸收,据此能够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而且,由于在车身部件之中刚性相对较高的保险杠梁3的前表面上安装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因此能够防止障碍物直接碰撞到该保险杠梁3从而有效地抑制该障碍物受到较大冲击,并能够充分发挥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对碰撞负荷的吸收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靠近安装于保险杠梁3的前表面上的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位置,将设置于灯壳13的负荷吸收部18设置在相对于该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障碍物碰撞到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附近,而无法充分发挥该冲击吸收部件26的冲击吸收效果时,也能够利用设置在上述灯壳13上的负荷吸收部18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以从俯视方向看沿保险杠罩面1的背面向车宽方向的外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并且该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厚度a比该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的厚度b薄,因此能够将车身形成为流线形状从而提高外观性。而且,即使无法在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中充分吸收因障碍物碰撞到车辆前面部左右等而输入的碰撞负荷时,也能够通过将上述碰撞负荷传递至位于冲击吸收部件26的上方的负荷吸收部18以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特别是如图3所示,从正视方向看,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上下尺寸α大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下尺寸β时,能够更有效地缓和碰撞到车辆前面部左右等的障碍物受到的冲击。
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当在前照灯单元2上设置有安装在由位于保险杠梁3的后侧的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构成的车身部件上的多个主安装部14,并且在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周围形成有安装在由散热器护罩4或前壁板等构成的车身部件上的副安装部22时,能够将在车辆正面碰撞等时经由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负荷传递部10传递至上述灯壳13的负荷吸收部18的碰撞负荷,分散到从上述主安装部14经过灯壳13向上述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传递的路径、以及从上述副安装部22经过负荷吸收部18向散热器护罩4或前壁板等传递的路径并进行支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前照灯单元2的副安装部22安装在散热器护罩4或前壁板上,其中,散热器护罩4设置于由设置在前部车身左右的前纵梁23构成的车身框架之间,因此能够将在车辆正面碰撞等时经由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负荷传递部10传递至上述灯壳13的负荷吸收部18的碰撞负荷,传递至上述散热器护罩4或前壁板的任意一者以及由散热器护罩支撑构件等构成的车身部件并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设置于前照灯单元2上的负荷吸收部18形成为从背视方向看在内部设置有多个肋部17,并且与上述负荷吸收部18相向的箱框形状,因此能够以简单且轻量的结构充分确保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负荷吸收能力,不增大车身重量就能够通过上述负荷吸收部18来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据此能够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当在保险杠罩面1上设置有保险杠罩面主部5、以及安装于形成在该保险杠罩面主部5上的开口部6上的具备散热器护栅的外观面部7,在该外观面部7的背面上一体形成上述负荷传递部10时,能够利用外观面部7将输入保险杠罩面1的碰撞负荷高效地传递至上述负荷吸收部18并有效地进行吸收。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当将上述负荷传递部10设置在保险杠罩面主部5的后侧时,能够将因障碍物碰撞到该保险杠罩面主部5而输入的碰撞负荷从上述负荷传递部10高效地传递至负荷吸收部18,有效地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充分缓和上述障碍物受到的冲击。此外,如图9所示,在形成在上述外观面部7的散热器护栅的侧边部向下内侧靠拢地倾斜的情况下,亦可使上述负荷传递部10以沿着散热器护栅的侧边部倾斜的状态设置,如此构成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制造上述外观面部7时发生缩痕。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当在负荷吸收部18的周围形成定位用凹部19,并且在上述负荷传递部10的周围形成与该定位用凹部19对应的定位用凸部11时,通过将该定位用凸部11嵌入上述定位用凹部19,能够限制形成有上述负荷传递部10的保险杠罩面1的移动并使其安装状态稳定。因此,即使由刚性低的薄板材形成具有大面积的上述保险杠罩面1,或者保险杠罩面1产生老化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其安装状态不稳定,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保险杠罩面1的安装状态。
此外,当然亦可取代在上述负荷吸收部18的周围形成定位用凹部19并且在上述负荷传递部10的周围形成与该定位用凹部19对应的定位用凸部11的上述实施方式,而在负荷吸收部18的周围形成定位用凸部并且在上述负荷传递部10的周围形成与该定位用凸部对应的定位用凹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于前照灯单元2的负荷吸收部18在受到负荷时并不积极变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当然亦可采用使上述负荷吸收部18能对应于负荷来变形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下部加强件27的中央部相对于保险杠梁3的向前突出量c大于该下部加强件27的侧部相对于保险杠梁3的突出量b,因此能够通过该下部加强件27有效地将与车辆的前表面中央部等碰撞的障碍物推挡并由发动机罩承接。另一方面,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能够通过设置在上述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侧部的冲击吸收部件26及负荷吸收部18有效地减轻作用于该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下部加强件27支撑于散热器护罩4的下部或前壁板的下部,且下部加强件27及冲击吸收部件26的侧端部、以及上述负荷吸收部18位于比散热器护罩4的下部或前壁板的下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因此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虽然难以通过上述下部加强件27有效地上推该障碍物,但是能够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前面侧部的冲击吸收部件26及负荷吸收部18有效地减轻作用于上述障碍物的冲击负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部加强件27的侧端部上形成有用于防止与设置在车辆前部的由中间冷却器29用的连接管30构成的辅助机构干涉的切口31,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侧部时,虽然更加难以发挥上述下部加强件27产生的障碍物上推功能,但是能够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前面侧部的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及负荷吸收部18防止对上述障碍物输入大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该障碍物。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对通过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1a以指定曲率弯曲,从而使车身的前面侧部从俯视方向看形成为流线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如图10所示,通过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以直线状倾斜从而使车身的前面侧部从俯视方向看形成为向车辆后方倾斜的形状,或者也可如图11所示,以比图8所示的例子大的曲率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弯曲,从而形成更显著的流线型。如此通过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以直线状倾斜从而使该左右两侧边部从俯视方向看形成较大地向车辆后方倾斜的形状时,或者以比图8所示的例子大的曲率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弯曲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空气动力特性和操控性。
如图10所示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以直线状倾斜,或者如图11所示使保险杠罩面1的左右两侧边部以大曲率弯曲时,从确保前碰撞时的溃缩区域的观点来看,由于无法缩短溃缩盒24的全长,因此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与冲击吸收部件2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相比不得不更薄,有无法充分发挥该冲击吸收部件26的侧边部中的冲击吸收功能的倾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障碍物碰撞到车辆的前面部左右等时输入的碰撞负荷传递至上述冲击吸收部件26及位于其上方的负荷吸收部18来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有效地缓和上述碰撞物受到的冲击。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前部设置有保险杠罩面,在该保险杠罩面的后侧设置有通过变形将输入到该保险杠罩面的指定高度上的碰撞负荷予以吸收的冲击吸收部件,
在比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更下方设置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下部加强件,该下部加强件将与车辆前部碰撞的碰撞物的下部推向车辆前方,
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设置有前照灯单元,
所述前照灯单元的灯壳被位于该灯壳后侧的车身部件支撑,该灯壳上一体设置有用于吸收碰撞负荷的负荷吸收部,该负荷吸收部设置在从正视方向看比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边缘更靠内侧且比该保险杠罩面更靠车辆后侧,
所述保险杠罩面设置有将输入该保险杠罩面的碰撞负荷传递给所述负荷吸收部的负荷传递部,
所述负荷传递部与由刚性低的薄板材形成的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背面一体形成,
所述负荷传递部以与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前表面相对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
所述前照灯单元的多个主安装部安装在位于所述保险杠梁后侧的车身部件上,在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有安装在车身部件上的副安装部,该副安装部安装在位于所述保险杠梁后侧的车身部件上,
在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周围形成有定位用凹部或定位用凸部,在所述负荷传递部的周围形成有与所述定位用凹部对应的定位用凸部或与所述定位用凸部对应的定位用凹部,所述定位用凸部嵌入所述定位用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梁在车身部件之中刚性相对较高,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梁的前表面上,所述负荷吸收部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吸收部设置在靠近设置于所述保险杠梁上的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且相对于该冲击吸收部件向上方离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以从俯视方向看沿所述保险杠罩面的背面向车宽方向的外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并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厚度比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的厚度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前部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框架之间设置有散热器护罩或前壁板,
所述前照灯单元的所述副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散热器护罩或所述前壁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背视方向看,所述负荷吸收部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肋部,并且该负荷吸收部形成为与所述负荷传递部相向的箱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罩面具有保险杠罩面主部、以及安装在该保险杠罩面主部上形成的开口部上的外观面部,该外观面部上一体形成有所述负荷传递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大于该下部加强件的侧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向前突出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侧端部上形成有用于防止与设置在车辆前部的辅助机构干涉的切口。
CN201110251970.5A 2010-09-01 2011-08-30 车辆的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1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5704 2010-09-01
JP2010-195704 2010-09-01
JP2011108287A JP5510389B2 (ja) 2010-09-01 2011-05-13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1-108287 2011-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1268A CN102381268A (zh) 2012-03-21
CN102381268B true CN102381268B (zh) 2015-04-08

Family

ID=45566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197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1268B (zh) 2010-09-01 2011-08-30 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67854B2 (zh)
JP (1) JP5510389B2 (zh)
CN (1) CN102381268B (zh)
DE (1) DE102011110009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20975B1 (en) * 2012-12-19 2014-05-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hood bump-stop and headlamp attachment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KR101438966B1 (ko) * 2012-12-26 2014-09-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보행자 상해 저감용 라디에이터그릴
JP5969417B2 (ja) * 2013-03-25 2016-08-1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9073478B2 (en) * 2013-03-29 2015-07-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 absorbing headlamp assembly and a resettable headlamp assembly
US9539934B2 (en) * 2014-11-26 2017-01-1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USD772766S1 (en) * 2015-08-06 2016-1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front fascia
DE102016113883B4 (de) * 2016-07-27 2023-09-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fz-Heckanordnung mit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CN108482491B (zh) * 2018-05-31 2024-03-26 东风彼欧(成都)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腿型碰撞的三段式前端结构
JP6786561B2 (ja) * 2018-09-26 2020-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083117A (ja) * 2018-11-27 2020-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238487B2 (ja) * 2019-03-07 2023-03-1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支持構造
US11034316B2 (en) * 2019-08-23 2021-06-15 Volvo Car Corporation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coupling a bumper beam to a crash box and side rail of a vehicle
JP7388122B2 (ja) * 2019-10-18 2023-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427910B2 (ja) * 2019-10-18 2024-02-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11603134B2 (en) * 2020-10-08 2023-03-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 attenuating longitudinal frame member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asymmetric crash response
US11628885B2 (en) * 2020-11-17 2023-04-1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5891886A (zh) * 2021-09-30 2023-04-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CN115871585A (zh) * 2021-09-30 2023-03-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0882B2 (en) * 2002-04-09 2005-04-1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upport for motor vehicle bodywork elements, an equipment front fac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a motor vehicle front block divided into two modules
CN1824563A (zh) * 2005-02-25 2006-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1005983A (zh) * 2005-01-28 200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WO2009024708A2 (fr) * 2007-08-03 2009-02-26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avec traverse au niveau des longerons principaux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84744U (zh) * 1987-11-26 1989-06-06
JPH06321002A (ja) * 1993-05-19 1994-1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JP3265891B2 (ja) * 1994-09-29 2002-03-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ンパフェイシア構造
JP3740901B2 (ja) * 1999-06-28 2006-02-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FR2847214B1 (fr) 2002-11-15 2005-03-18 Plastic Omnium Cie Appui bas pour chocs piet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are-choc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 tel appui bas
DE10258629B4 (de) 2002-12-16 2006-07-27 Daimlerchrysler Ag Fahrzeug
JP2004207061A (ja) * 2002-12-25 2004-07-22 Calsonic Kansei Corp 自動車のヘッドランプ取付け構造
US7216927B2 (en) * 2004-12-03 2007-05-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Lightweight hybrid tubular/casting instrument panel beam
JP4475150B2 (ja) * 2005-03-14 2010-06-0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の固定構造
JP4434104B2 (ja) * 2005-08-23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EP2262591A4 (en) * 2008-03-31 2011-05-1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OMPONENTS
JP4991645B2 (ja) * 2008-06-26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衝撃吸収構造
JP5228665B2 (ja) * 2008-07-18 2013-07-0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バンパ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FR2938805B1 (fr) * 2008-11-24 2011-09-30 Faurecia Bloc Avant Module de fac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boucli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0882B2 (en) * 2002-04-09 2005-04-1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upport for motor vehicle bodywork elements, an equipment front fac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a motor vehicle front block divided into two modules
CN101005983A (zh) * 2005-01-28 200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824563A (zh) * 2005-02-25 2006-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WO2009024708A2 (fr) * 2007-08-03 2009-02-26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avec traverse au niveau des longerons principaux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10009A1 (de) 2012-03-01
JP2012071818A (ja) 2012-04-12
CN102381268A (zh) 2012-03-21
DE102011110009B4 (de) 2018-03-01
US8567854B2 (en) 2013-10-29
JP5510389B2 (ja) 2014-06-04
US20120049547A1 (en)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126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973176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7539370B (zh) 前车身增强结构
CN110303994B (zh) 底板下罩以及具备该底板下罩的电动车
EP2946989B1 (en) Car undercover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9083687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7132450A (ja) バッテリー及びスペアタイヤの搭載構造
US924267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8037135A (ja) 車体後部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8216373B (zh) 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KR101198600B1 (ko) 차량용 스티프너 유닛
US20170015364A1 (en) Floor body for vehicle
JP554878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12298363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KR10237124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US9573625B2 (en) Front side member for vehicle
CN104554462A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20160137227A1 (en) Front side member for vehicle
KR20050037207A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CN103221295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JP5720895B2 (ja) 自動車用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KR101373546B1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