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8919A - 假发 - Google Patents

假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8919A
CN102368919A CN2010800156626A CN201080015662A CN102368919A CN 102368919 A CN102368919 A CN 102368919A CN 2010800156626 A CN2010800156626 A CN 2010800156626A CN 201080015662 A CN201080015662 A CN 201080015662A CN 102368919 A CN102368919 A CN 102368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artificial hair
artificial
fiber
w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56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外川泰久
佐久间早苗
关崎真由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era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era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era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eran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8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89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GARTIFICIAL FLOWERS; WIGS; MASKS; FEATHERS
    • A41G3/00Wigs
    • A41G3/0083Filaments for making wi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GARTIFICIAL FLOWERS; WIGS; MASKS; FEATHERS
    • A41G3/00Wigs
    • A41G3/0066Planting hair on bases for wi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对成型为头部形状的假发基座(2)安装毛发(3)。毛发(3)是将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1人造毛发(3A)与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2人造毛发(3B)以30∶50~60∶40范围内的任意比例混合含有而成的。第1人造毛发(3A)和第2人造毛发(3B)按同一直径换算具有规定范围内的抗弯刚性值。第1人造毛发(3A)和第2人造毛发(3B)在温度20℃、湿度40%的测定条件下按直径80μm换算均具有7.8×10-5N·cm2/根以下的抗弯刚性值,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5~2.0×10-5N·cm2/根。由此可在维持聚酰胺纤维所具有的柔软性和高热定型性的同时,提高体积感,并且实现集束性的改善。

Description

假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含有聚酰胺纤维的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而成的假发。
背景技术
假发通过将毛发安装于成型为头部形状的假发基座而构成。假发基座通常由合成树脂制人造皮肤或网底(ネツト地)或它们的组合构成。另一方面,作为毛发,使用人发或采集自其它动物的天然毛发或由合成纤维制备的人造毛发。作为人造毛发,以尼龙等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合成树脂为原料的纤维得到实际应用,克服了低强度、褪色、发型的保持性等人发的缺点。在以合成树脂为原料的这些纤维中,聚酰胺类纤维由于具有柔软性、吸水性而接近人发,而且易热定型,所以更适合于假发用毛发。
但是,聚酰胺纤维由于弹性率和抗弯刚性值与其它纤维相比相对较低,所以在将由聚酰胺纤维构成的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时,毛发从假发基座的直立程度小。因此,毛发整体难以产生体积感(ボリユ一ム感feeling of volume),立体感差,所以存在可制备的发型有限的缺点。另外,在将聚酰胺纤维捆扎成束时,存在纤维之间相互吸引逐渐成束的性质(以下称为“集束性”),因此也存在即使不遍及假发基座地安装,纤维之间也会发生凝集形成多个线状或束状的团,或在梳理时形成残留梳子的梳齿痕迹的状态,存在易形成不自然的外观的侧面。
为消除以聚酰胺纤维为毛发时的缺点,已知例如将聚酯纤维等不同于聚酰胺原料的纤维混合于聚酰胺纤维中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混合有尼龙纤维和聚酯纤维的人造毛发的假发,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可在聚酰胺类系人造毛发中合用腈氯纶(モダアクリルmodaacrylic)、聚氯乙烯等毛发或与人发合用的内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24314号公报(参照[摘要])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32507号公报(参照[0067])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川端季雄,纤维机械学会志(纤维工学),26,10,721-728页,1973
非专利文献2:Kato Tech Co.,Ltd.(カト一テツク株式会社),KES-SHsingle hair bending tester(シングヘア一ベンデイングテスタ一)操作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公知的技术中,通过将含有不同于聚酰胺纤维的原料的纤维与聚酰胺纤维混合,可提高体积感,而且可消除集束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将不同的纤维混合作为毛发,导致产生以下缺点。
即,产生以下其它的课题:第1,由于混合不同原料的纤维,聚酰胺特有的柔软性丧失,手感发生变化;第2,由于混合不同原料导致熔融温度和软化温度不同,所以若用加热器进行卷曲,则在适当温度以外发生皱缩;第3,由于卷曲的保持性差,所以发型易走样;此外第4,由于原料的吸水性不同导致所形成的卷曲性能不同,因而易形成不自然的外观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可在维持聚酰胺纤维所具有的柔软性和高热成型性的同时,提高体积感,并且实现集束性的改善的假发。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构成特征在于:在具有假发基座和安装于此假发基座上的毛发的假发中,将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1人造毛发与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树脂掺混而形成的第2人造毛发以按重量比为30∶70~60∶40的比例混合,将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
在上述构成中,第2人造毛发优选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以单层结构、鞘芯结构和海岛结构的组合中的任一种形成。
在上述构成中,第2人造毛发优选具有鞘芯结构,芯部含有半芳族聚酰胺树脂,鞘部含有脂族聚酰胺树脂。
在上述构成中,第2人造毛发优选具有海部为脂族聚酰胺树脂、岛部为半芳族聚酰胺树脂而形成的海岛结构。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任一种在温度20℃、湿度40%的测定条件下按直径80μm换算具有7.8×10- 5N·cm2/根以下的抗弯刚性值。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5~2.0×10-5N·cm2/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作为毛发原料,在聚酰胺树脂中由不同种类的聚酰胺树脂组成而将人造毛发成型,通过将仅由上述同种聚酰胺树脂制备的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来制备假发。因此,由于即使将这些人造毛发混合安装于一个假发上,聚酰胺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在形成卷曲过程中不发生皱缩,而可以在一个温度下形成合适的卷曲,并且卷曲的保持性高,发型难以走样。另外,通过找出所混合的人造毛发抗弯刚性值的上限值和所混合的人造毛发之间的刚性值之差的恰当范围,将此恰当范围内的第1和第2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上,可不丧失聚酰胺纤维所具有的柔软性而提高体积感,实现可制备的发型的多样性。此外,由于所混合的人造毛发各自的组成不同,与混合含有不同原料的纤维时一样,集束性得到改善,形成自然的外观,梳理等操作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概略表示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发的图。
[图2]表示图1所示毛发的结构,(A)为概略表示具有单层结构的毛发的图,(B)为概略表示具有鞘芯结构的毛发的图,(C)为概略表示具有海岛结构的毛发的图。
[图3]概略表示纺丝装置的排出部附近,(A)为概略图,(B)为喷嘴的平面图。
[图4]概念性表示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A)为具有单层结构的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B)为具有鞘芯结构的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示意图。
[图5]概略表示对制备的毛材实施卷曲的工序的图。
[图6]概略表示将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的工序的图。
[图7]概略表示柔软性评价程序的图。
[图8]概略表示发型定型性(スタイルセツト性)评价程序的图。
[图9]概略表示发型保持性(スタイル保持性)评价程序的图。
[图10]概略表示集束性(集束性)评价方法的图。
[图11]示出表示柔软性的毛束恢复率(毛束の回復率)结果的图。
[图12]示出与发型定型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毛束高さアツプ率)结果的图。
[图13]示出表示发型保持性的毛束高度提高率结果的图。
[图14]示出表示集束性的毛束宽度扩大率(毛束幅拡大率)结果的图。
[图15]示出表示卷曲定型性(カ一ルセツト性)的毛束卷曲直径(毛束カ一ル径)结果的图。
[图16]示出表示卷曲保持性的卷曲直径延伸率(カ一ル径伸び率)结果的图。
符号说明
1:假发
2、41:假发基座
3、4、5、6、43、62:人造毛发(毛发)
3A:第1人造毛发
3B:第2人造毛发
5a:芯部
5b:鞘部
6a:海部
6b:岛部
7a:圆筒
7b:喷嘴
7c、7d:树脂
7e:开孔
11、26A、26B:熔融槽
12、27A、27B:齿轮泵
13、28:排出部
14:温水浴
15:第1延伸辊
16:第1干热槽
17:第2延伸辊
18:第2干热槽
19:第3延伸辊
20:第3干热槽
21:浸油装置
22:第4延伸辊
23:鼓风机
24:卷绕机
30:毛束
31:毛发
32:缝线
33:铝管
41:假发基座
42:钩针
42A:前端钩部
43:毛发
51:细丝
60:样品
61:假想假发基座
62:毛发
63:负荷用板
64:梳子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概略表示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发的图。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发1具有成型为头部形状的假发基座2和安装于该假发基座2上的毛发(也称“人造毛发”。)3。在图1中,假发基座2上仅描绘数根毛发3,但实际上以规定的密度安装于整个假发基座2上。
毛发3是由以种类不同的聚酰胺树脂为原料的多种人造毛发3A、3B按规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1人造毛发3A与将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一体化而成的第2人造毛发3B按规定的比例混合,安装于假发基座2上。由于第1人造毛发3A和第2人造毛发3B均属于聚酰胺树脂,所以聚酰胺树脂的基本性质在每根毛发中均未改变。因此,在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和第2人造毛发3B安装于假发基座2之前,即使采用赋予毛材卷曲时的热也难以发生皱缩。
为使适用于本发明的毛发、即人造毛发3近似天然毛发的抗弯刚性,最好具有天然毛发的抗弯刚性值的上限值以下,具体而言7.8×10-5N·cm2/根以下的抗弯刚性值。该数值是在温度20℃、湿度40%的环境下测定,将该测定值按截面直径为80μm计的情况进行换算得到的数值。以下只要无特殊规定,抗弯刚性值均以在该环境下测定换算得到的数值表示。
在这里,所谓抗弯刚性值是与纤维的触感和质感等手感有关的物性值,表示弯曲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作为可通过川端式测定法量化的指标在纤维纺织产业得到广泛认知的物性值(非专利文献1)。也开发出了可测定一根纤维或毛发的抗弯刚性值的装置(非专利文献2)。该抗弯刚性值也被称为弯曲刚度,被定义为在向人造毛发施加单位大小的弯曲力矩时,由此产生的曲率变化的倒数。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越大,对弯曲越有抵抗力,越难以弯曲,换言之,可以说是坚硬难以弯曲的人造毛发。反之,该抗弯刚性值越小,越容易弯曲,可以说是柔软的人造毛发。
作为毛发3的组成,考虑了脂族聚酰胺、半芳族聚酰胺的单一成分,种类不同的脂族聚酰胺之间的掺和物,种类不同的半芳族聚酰胺之间形成的掺和物,或脂族聚酰胺与半芳族聚酰胺的掺和物。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毛发3的原料,特别是在第1人造毛发3A中使用脂族聚酰胺树脂,在第2人造毛发3B中使用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即使是聚酰胺树脂,在使用全芳族聚酰胺树脂的纤维中,由于抗弯刚性值高,超过天然毛发的抗弯刚性值的上限值,故而不优选。作为脂族聚酰胺树脂,包括尼龙4、尼龙6、尼龙66、尼龙46、尼龙610、尼龙12等,作为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包括尼龙6T、尼龙9T、尼龙MXD6,均可在本发明中使用。
就毛发3的结构而言,如下文所述,考虑了单层结构、海岛或鞘芯等复合结构,但若在抗弯刚性值的上限值7.8×10-5N·cm2/根以内,且所混合的人造毛发之间的抗弯刚性值之差在1.50~2.0×10- 5N·cm2/根的范围内,则毛发3的结构无特殊限制。
图2表示如图1所示的毛发3的结构,(A)为概略表示具有单层结构的毛发毛发4的图,(B)为概略表示具有鞘芯结构的毛发5的图,(C)为概略表示具有海岛结构的毛发6的图。各种毛发4、5、6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表面均有凹凸。
作为毛发3的一种,例如如图2(A)概略所示,可列举出具有单层结构的毛发4,毛发3可由单一成分或多种成分中的任一形式构成。
作为毛发3的一种,例如如图2(B)概略所示,可列举出具有例如鞘芯结构的毛发5,毛发5在芯部5a的周围具有鞘部5b,芯部5a和鞘部5b分别含有不同的原料。芯部5a的原料、鞘部5b的原料均可以是单一成分或多种成分。
作为毛发3的一种,例如如图2(C)概略所示,可列举出具有海岛结构的毛发6。毛发6具有海部6a与多个岛部6b呈游离状散布而成的径截面海岛结构。该海岛结构也被称为圆筒结构(シリンダ一構造)。
当然,毛发3也可具有鞘芯结构、海岛结构以外的复合结构,例如片状结构(ラメラ構造),但若考虑抗弯刚性值和弯曲特性等毛发性质,则优选鞘芯结构或海岛结构。
在这里,若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不足1.50×10-5N·cm2/根,则在栽植于假发基座2上时毛发整体无张力和硬度,不会产生体积感,另一方面若该差值为2.0×10- 5N·cm2/根以上,则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不相容,抗弯刚性值高的毛发浮出,或抗弯刚性值低的毛发相互缠绕,提高集束性,故优选1.50~2.0×10-5N·cm2/根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1人造毛发3A、第2人造毛发3B均可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通常在将人造毛发3安装于假发基座2上时,常混合截面形状不同的异形截面纤维。这是由于可提高假发基座2上安装有的毛发的体积,即体积感,或改变照射到毛发上的光的反射光角度,抑制毛发表面光泽的缘故。但是,在通常所采用的手法中因混合具有异形截面的纤维而容易带有褶皱或鬈曲,产生因截面形状不同而特有的表面光泽,故而不优选。
可是,含有聚酰胺的纤维本身具有特有的镜面光泽,由于不适合直接用作假发用毛发,所以作为人造毛发,为抑制光泽,需要将纤维表面粗糙化。抑制光泽的手法有多种,但将研磨材料等喷射于纤维表面进行粗糙化的所谓冲击法由于与混入无机物等异物使纤维表面形成凹凸的方法相比不损害聚酰胺特有的柔软性而优选。
人造毛发可着色成与假发使用者剩余的头发颜色尽可能一致的颜色或着色成使用者所希望的毛发颜色。作为假发着色方法,包括在人造毛发的制备时将染料或/和颜料捏合于聚酰胺树脂中的原液着色方法、在人造毛发的制备后通过染料进行的染色。若考虑着色后的耐久性和完成后的尺寸稳定性,则优选原液染色方法。作为原液染色方法,通过如下方法可制备着色的人造毛发:在向熔融的树脂中掺混10~20%母料切片的状态下进行纺丝,所述母料切片为使与熔融纺丝的纤维相同的树脂中含有2~6%的颜料而成。
对人造毛发的制备进行说明。
人造毛发通过将合成纤维切割成规定长度来进行制备。合成纤维通常以热塑性树脂为原料。利用若加热热塑性树脂,则由固体变为液体状的性质,形成纤维。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纤维经由纺丝和延伸2个工序进行。纺丝工序和延伸工序可连续进行或分别进行。根据原料和纤维的粗细以及强度选择。
在纺丝工序中,将片状的热塑性树脂加热溶解,即将熔融的树脂施加压力送入喷嘴。于是,树脂由设置于喷嘴外侧的开孔挤出,形成纤维状。此时,也可在喷嘴上设置大量开孔,一次挤出10~20根的纤维。
在延伸工序中,通过延伸辊的旋转,在施加一定的张力的同时,连续加热,在延伸的同时,卷取纤维。由此可使纺制的纤维具有规定的粗细和强度。在延伸时,与纺丝一样,也可同时延伸数十根已纺制的纤维。
图3概略表示纺丝装置的排出部附近,(A)为模式图,(B)为喷嘴的平面图。将溶解的聚酰胺树脂7c排入圆筒7a,施加压力送入喷嘴7b。于是,熔融树脂由喷嘴7b的开孔7e排出,如符号7d所示挤出纤维。在这里,形成纤维结构、即单层结构、鞘芯结构、海岛结构或其它复合结构中的哪一种,主要由纺丝工序中使用的喷嘴7b的形状决定。喷嘴具有在被称为分配板的第1板下隔开缝隙而配置有第2板的结构,第1板上形成有用于分配树脂的沟、突起、开孔中的任一种,第2板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树脂的开孔。将溶解的树脂流入该第1板,根据第1板的沟、突起、开孔的形状和配置关系,第2板的开孔的形状和配置关系,可制备单层结构、特定复合结构中的任意纤维。另外,通过选择第2板的开孔形状,可将纤维的截面形状制成圆、茧、马蹄、十字状等。
此外,举例对单层结构、鞘芯结构的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图4为概略表示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的示意图,(A)为具有单层结构的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示意图,(B)为具有鞘芯结构的人造毛发的制备系统示意图。
在具有单层结构的人造毛发的情况下,可通过如图4(A)所示的熔融纺丝和延伸装置制备。
具体而言,将捏合有规定量的聚酰胺树脂切片和颜料的聚酰胺树脂切片投入熔融槽11,将熔融的树脂通过齿轮泵12传送到安装有口径0.3~1.0mm的喷嘴的吐出部13的送料模头,使由排出口排出的纤维状树脂通过40~80℃的温水浴14。然后,使之通过第1延伸辊15和第1干热槽16进行延伸,通过第2延伸辊17和第2干热槽进一步进行延伸,待通过第3延伸辊19和第3干热槽20进行用于纤维尺寸稳定的热处理,即退火后,置于用于防静电的浸油装置21中。作为最终工序,在第4延伸辊22和鼓风机23中向纤维表面喷涂微小的铝粉,待使纤维表面粗糙化后卷取到卷绕机24上。
根据上述工序,通过在延伸率为3.5~5.5的范围内调整第1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速度,并且在150~180℃的范围内调整第1乃至第3干热槽16、18、20的温度,可制得纤维直径为80μm左右,具有规定抗弯刚性值的聚酰胺纤维。
在具有复合结构的人造毛发的情况下,可通过如图4(B)所示的熔融纺丝和延伸装置制备。
具体而言,将作为第1成分的捏合有规定量的聚酰胺树脂切片和颜料的聚酰胺树脂切片投入熔融槽26A中,将作为第2成分的捏合有规定量的聚酰胺树脂切片和颜料的聚酰胺树脂切片投入熔融槽26B,将熔融的第1成分树脂通过齿轮泵27A送入排出部28的第1送料模头,将熔融的第2成分树脂通过齿轮泵27B送入排出部28的第2插入模头,由具有可制得所希望的复合结构且口径为0.3~1.0mm的喷嘴的排出模头排出纤维状的树脂。在此之后,进行与具有单层结构的人造毛发的情况相同的工序。
在这里,所有人造毛发的截面形状均由排出部13、28的排出模头的喷嘴形状决定,但喷嘴的形状可以是圆、椭圆、茧型、星型等任一形状。
将如上制备的纤维裁成规定的长度,完成毛材,但如以下说明那样,最好为此毛材赋予卷曲。图5为概略表示为制备的毛材赋予卷曲的工序的图。如图5(A)所示,将毛材31切齐成适宜的长度(例如30~80cm左右),将多根(例如400~700根左右)切齐的毛材作为1组横向排列,用缝线32将其中央部分缝合使之不零散,由此准备体毛(みの毛)(ウエフト)状毛束30。然后,如图5(B)所示,在将毛束30缠绕于铝管33等上后,通过加热处理赋予卷曲。由此完成人造毛发3。在这里,对在将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前进行的理由进行说明。这是由于若对在将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后使用卷发夹或卷发棒进行赋予卷曲的情况和将预先赋予卷曲的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的情况进行比较,在后者的情况下可得到所希望的卷曲直径,而且卷曲保持性高的缘故。
对假发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按照以下步骤制备假发基座。
当假发基座以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原料时,在戴假发者的头部形状阳模的石膏上涂布溶解于有机溶剂而获得的树脂溶液,然后使之干燥,从石膏上取下树脂成型为头部形状。或者,将片状的树脂被覆固定于石膏上并加热之后,从石膏上取下树脂成型为头部形状。作为此时所使用的树脂,具有柔软性的聚氨基甲酸酯或有机硅等的热塑性弹性体是良好的。
当假发基座以网底为原料时,将网底铺设固定于石膏上,为了使石膏容易定型,使保持性良好,从上方涂布将氨基甲酸酯溶解于有机溶剂而获得的树脂溶液,然后使之干燥,从石膏上取下树脂而成型为头部形状。
将如上操作制备的人造毛发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假发基座上。
图6为概略表示将人造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的工序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仅部分表示人造皮肤的假发基座41和构成发网网底的细丝51。
当假发基座由人造皮肤构成时,如图6(A)所示,将钩针42插入假发基座41中,如图6(B)所示,将环状的毛发43钩在钩针的前端钩部42A,旋转钩针42,在与环的啮合不解开的状态下,将前端钩部42A钩在毛发43的环开放端部一侧,从环中拔出,由此如图6(C)所示将毛发43系在假发基座41上。
当假发基座为网底时,如图6(D)所示,将钩针42插入构成网底的细丝51中,如图6(E)所示,将环状的毛发43钩在钩针的前端钩部42A,旋转钩针42,在与环的啮合不解开的状态下,将前端钩部42A钩在毛发43的环开放端部一侧,从环中拔出,由此如图6(F)所示将毛发43系在细丝51上。
在任一情况下毛发43的连接方法均按照在假发的制备中所进行的公知方法进行。
假发基座上安装有的第1和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例优选将[抗弯刚性值相对于较低的毛发]/[抗弯刚性值相对较高的毛发]按质量比计在达到30/70~60/40的范围内混合。若在此范围外,则发挥不出混合比例低的毛发的效果,与由混合比例高的毛发单体构成的假发的毛发性能无不同,无法解决本发明的课题。
在本发明中,可按上述混合比例将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栽植遍及假发基座的表面。
此外,当仅特别希望假发的特定部位有体积感的情况,或希望保持特定的卷曲而长期保持发型的情况等时,也可通过指定假发基座的特定区域设定为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上述混合比例的范围外,这样的排列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仅特别希望头顶部或头发分界处区域直立产生体积感时,可将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比例按质量比进行调整至例如5~20比95~80等适当调整。即使在此情况下,对于整个假发基座上栽植有的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例,如上所述,按质量比计,优选在达到30/70~60/40的范围内混合。通过设定为这样的混合比例,在头顶部或头发分界处等局部区域可呈现出所希望的卷曲和所希望的体积感的同时,假发整体的卷曲保持性高,发型不易走样。另外,可不丧失聚酰胺纤维所具有的柔软性而提高体积感,可实现可制作发型的多样性。此外,由于所混合的人造毛发各自的组成不同,与混合含有不同原料的纤维的情况一样,集束性得到改善,形成自然的外观,梳理等操作也容易。
在这里,如上文所述,第1人造毛发的原料中使用脂族聚酰胺树脂,第2人造毛发的原料中使用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第2人造毛发具有单层结构或鞘芯和海岛等复合结构。当第2人造毛发具有鞘芯结构时,作为芯部5a的原料,优选设定为半芳族聚酰胺树脂,作为鞘部5b的原料,优选设定为脂族聚酰胺树脂。当第2人造毛发具有海岛结构时,作为海部6a的原料,优选设定为脂族聚酰胺树脂,作为岛部6b的原料,优选设定为半芳族聚酰胺树脂。详细内容通过实施例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步骤假发得以完成。
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通过说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任一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按照直径大致达到80μm左右设定制备条件,准备第1人造毛发3A、第2人造毛发3B,测定第1、第2人造毛发3A、3B各自的抗弯刚性值。在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预先在直径25mm的铝管上缠上长度为20cm的毛束,通过加热处理赋予卷曲,将毛发束对折,使之具有10cm的长度,分别将各一根毛发粘结于5cm×5cm的网底上,由此制备样品。使用所述样品进行作为毛发的特性评价。
在实施例1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PA6)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三菱エンジニアプラスチツク社)制NOVAMID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3.7μm。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的单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以重量比例计将Mitsubishi GasChemical Company,Inc.(三菱ガス化学社)制MX尼龙级的尼龙MXD6(PAMXD6)切片与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制NOVAMID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按70∶30混合而成的原料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2.1μm。
在实施例1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
作为第2人造毛发,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鞘芯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构成芯的部分的原料切片,使用Mitsubishi GasChemical Company,Inc.制MX尼龙级的尼龙MXD6(PAMXD6)切片,作为构成鞘的部分的原料切片使用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Corporation制NOVAMID 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将尼龙MXD6切片与尼龙6切片的重量比例设定为72∶25。使用图4(B)的制备系统,调整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结果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1.6μm。在这里,由于芯部的直径为72.9μm,所以就第2人造毛发的截面尺寸而言,按毛发直径为1计,芯部为0.89。
在实施例2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
作为第2人造毛发,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构成基质的部分(即海部)的原料切片,使用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Inc.制MX尼龙级的尼龙MXD6(PAMXD6)切片,作为构成岛部的原料切片,使用Mitsubishi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制NOVAMID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将尼龙MXD6切片与尼龙6切片的重量比例设定为65∶35。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同样调整各延伸辊速度,结果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3.2μm。在这里,第2人造毛发的轴方向的截面结构为如下结构:大致在截面的中央具有一个岛部,6个岛部包围该中央岛部而大致均匀排列呈圆周状。由于各岛部的截面均为圆形,岛部的直径为24.2μm,所以岛部与海部的面积比为1.45∶1。
在实施例3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和尼龙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30∶7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和尼龙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60∶4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2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鞘芯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30∶7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2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鞘芯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60∶4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8
在实施例8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3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30∶7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3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60∶4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不使用第2人造毛发而仅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的单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尼龙46(PA46)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2.4μm。
在比较例2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3)
在比较例3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的单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以重量比例计将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Inc.制MX尼龙级的尼龙MXD6(PAMXD6)切片与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制NOVAMID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按25∶75混合而成的原料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2.1μm。
在比较例3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4)
在比较例4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的单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以重量比例计将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Inc.制MX尼龙级的尼龙MXD6(PAMXD6)切片与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制NOVAMID1020级的尼龙6(PA6)切片按85∶15混合而成的原料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3.1μm。
在比较例4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5)
在比较例5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的单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东洋纺社制RE530A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0.1μm。
在比较例5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70∶3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在比较例5中,作为第2人造毛发,由于将属于聚酯类的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硬纤维混入第1人造毛发,所以将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未设定为50∶50,而设定为70∶30。
(比较例6)
在比较例6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PA6)和尼龙MXD6(PA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15∶8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7)
在比较例7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PA6)和尼龙MXD6(PA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85∶1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8)
在比较例8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2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鞘芯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15∶8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9)
在比较例9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2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鞘芯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85∶1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10)
在比较例10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3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15∶8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比较例11)
在比较例11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第1实施例中制备的尼龙6(PA6)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第3实施例中制备的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85∶15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测定在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备而准备了的毛发的抗弯刚性值。对于各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使用改良了川端式测定法的singlehair bending tester(シングルヘア一ベンデイングテスタ一)(KatoTech Co.,Ltd.(カト一テツク(株)制),品名:KES-FB2-SH),在如下所示的测定条件下以等速度使1根毛发呈圆弧状弯曲至一定曲率为止,检测出与之相伴的微小的弯曲力矩,测定弯曲力矩与曲率的关系。通过该测定根据弯曲力矩/曲率变化求出抗弯刚性值。测定在温度20℃、湿度40%的环境下进行。
(测定条件)
夹头间距离:1cm
扭矩检测器:扭力丝(钢丝)的扭转检测方式
曲率:±2.5cm-1
弯曲变形速度:0.5cm-1/秒
测定周期:1个往复
对抗弯刚性值的测定结果进行说明。
表1中示出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抗弯刚性值的测定结果。表1中也一并示出第1和第2人造毛发的制备条件等。另外,表1中除各实施例、比较例的各毛发的抗弯刚性值实测值外,还示出换算成截面直径80μm的值。求出第1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截面直径80μm下的数值换算如下所示。由于抗弯刚性值据称与纤维半径的4次方呈比例,所以通常认为抗弯刚性与纤维的粗细具有比例关系。因此,设定为如下数值:将实际用测验器得到的抗弯刚性测定值除以根据实测的毛发直径计算出的截面积,求出每单位面积(mm2),然后乘以毛发直径为80μm时的截面积得到的数值。
对于第1人造毛发,由于实施例1乃至9、比较例1乃至11均采用按照相同工序制备的人造毛发,所以抗弯刚性值为3.43×10- 5N·cm2/根。换算成温度20℃、湿度40%下的丝径80μm的值为3.13×10-5N·cm2/根。
对于第2人造毛发,由于分别在实施例1乃至3、比较例2乃至5中进行制备,所以各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依次为5.33×10-5N·cm2/根、4.86×10-5N·cm2/根、5.28×10-5N·cm2/根、4.96×10-5N·cm2/根、4.72×10-5N·cm2/根、5.66×10-5N·cm2/根、8.11×10-5N·cm2/根。
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如下所示。
在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5、比较例6和比较例7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93×10-5N·cm2/根。
在实施例2、实施例6、实施例7、比较例8和比较例9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54×10-5N·cm2/根。
在实施例3、实施例8、实施例9、比较例10和比较例11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75×10-5N·cm2/根。
在比较例2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54×10-5N·cm2/根。
在比较例3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35×10-5N·cm2/根。
在比较例4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2.11×10-5N·cm2/根。
在比较例5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4.96×10-5N·cm2/根。
[人造毛发束的评价]
为评价分别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备的人造毛发束,预先在直径25mm的铝管上缠上长度为20cm的毛束,通过加热处理赋予卷曲,然后将毛发的对折位置栽植在5cm×5cm的作为假想假发基座的网底上,由此制备毛发长度为10cm的样品60(参照图7乃至图10)。使用该样品60,进行作为毛发的特性评价。特性评价项目设定为柔软性、发型定型性、发型保持性、集束性、卷曲定型性和卷曲保持性,分别如下评价。
<柔软性>
按照以下要领进行柔软性的评价。图7为概略表示柔软性评价程序的图。如图7(A)所示,将假想假发基座61上粘结的毛发62定型,测定卷曲高度,如图7(B)所示,将负荷用板63加载于毛发62上作为50g的负荷,待经过5分钟后,如图7(C)所示,测定取下负荷用板63放置1分钟后的卷曲高度。如图7(A)所示,将施加负荷前的卷曲高度设定为h1,如图7(C)所示,将施加负荷后到卷曲高度设定为h1’,根据(h1’/h1)×100计算出恢复率,数值越高,判断越有硬度,柔软性越差。
<发型定型性>
按照以下要领进行发型定型性的评价。图8为概略表示发型定型性评价程序的图。如图8(A)所示,用蒸汽发生器将假想假发基座61上粘结的毛发62伸展,测定卷曲的高度,如图8(B)所示,将梳子64插入毛发62中,沿箭头的方向移动,然后如图8(C)所示,使梳子64半旋转,将此状态维持10秒,然后取下梳子64,放置10秒,然后如图8(D)所示,测定卷曲的高度。将如图8(A)所示状态下的卷曲高度设定为h2,将如图6(D)所示状态下的卷曲高度设定为h2’,根据(h2’-h2)/h2×100计算出卷曲高度提高率,由于数值越高,发型越易因梳子等而发生变化,所以判断为定型性高。
<发型保持性>
按照以下要领进行发型保持性的评价。图9为概略表示发型保持性评价程序的图。如图9(A)所示,在将假想假发基座61上粘结的毛发62定型后测定卷曲高度,然后如图9(B)所示,将钩针65插入毛发62幅面的中心部位,钩住毛发62,接着如图9(C)(D)所示,测定垂直提拉钩针65直至毛发62脱离钩针65后的高度。
将如图9(A)所示状态下的卷曲高度设定为h3,将如图9(D)所示状态下的卷曲高度设定为h3’,根据(h3’-h3)/h3计算出卷曲高度提高率,数值越高,判断发型越容易因外部因素而走样。
<集束性>
对集束性的评价进行说明。所谓集束性是指在浸湿毛发时一根一根毛发相互粘附凝集的状态。在天然毛发的情况下,通常若除去水分,则毛发之间相互脱离,凝集状态消除。与之相对的是,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纤维的情况下,即使由集束的状态除去水分,也不会消除集束状态而保持该状态,另外即使在无水分的状态下也具有凝集的性质。由于该集束性现象,当将相同根数的毛发横向排列时,在集束的状态下排列的毛束整体宽度缩小,在不集束的状态下,毛束整体宽度增大。因此,若湿度高,则易引起集束,所以由在高湿度环境下放置毛发使之发生集束的状态移至低湿度环境下测定集束的消除程度。
对具体的集束性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图10为概略表示集束性评价方法的图。如图10(A)所示,在温度25℃、湿度50±5%的环境下将样品60定型。然后,移至温度25℃、湿度80±5%的环境下放置30分钟。于是,如图10(B)所示,毛发62之间相互缠绕。然后,若恢复至温度25℃、湿度50±5%的环境下,则存在如图10(C)所示集束状态基本消除的情况和如图10(D)所示集束状态不消除而保持的情况。
毛发的卷曲部分即使用梳子等进行固定整理,由于通过手工作业将毛发安装于假发基座上,所以毛发的卷曲的相互缠绕因样品而不同。因此,为尽可能消除误差,在各环境下通过以卷曲的起点位置为基准,规定毛发束的宽度W1、W2、W3、W4,来对集束性进行定量。与如图10(A)所示的宽度W1相比,如图10(B)所示的宽度W2缩小。与如图10(B)所示的宽度W2相比,如图10(C)所示的宽度W3和如图10(D)所示的宽度W4一方有增大的趋势。由此根据宽度W1与宽度W3的关系、宽度W1与幅W4的关系对集束性进行定量。
具体而言,如图10(A)所示,将假想假发基座61上栽植的毛发62定型,在温度25℃、湿度80±5%的环境下放置30分钟。如图10(B)所示,在毛发62的卷曲起始的起点位置测定毛束宽W2。然后,移至温度25℃、湿度50±5%的环境下放置30分钟,然后对毛发进行1次梳理,暂时消除集束状态,在毛发的卷曲起始的起点位置测定毛束宽W3、W4。根据(W3-W2)/W2×100或(W4-W2)/W2×100计算出扩大率。由于该数值越高,毛发越零散,所以判断集束性低。
<卷曲定型性>
按照以下要领进行卷曲定型性的评价。毛发束如图5(A)所示,将毛材31切齐成20cm长,将多根(例如450~500根左右)切齐的毛材作为1组横向排列,用缝线32大致将其中央部分缝合使之不零散,由此准备宽度仅为13~15cm的毛(织品)状毛束30,通过将该毛束30浸渍于水中将其润湿,然后如图5(B)所示,将毛束30缠绕到直径25mm的铝管33上,从其上方缠绕尼龙制无纺布,于180℃进行1小时的加热处理,测定此带有卷曲的毛束中毛发的卷曲直径。测得的卷曲直径值越接近铝管的直径25mm,判断卷曲定型性越好。
<卷曲保持性>
按照以下要领进行卷曲保持性的评价。使用赋予了卷曲的毛束30,所述毛束为卷曲定型性评价中使用的毛束30,在温度25℃、湿度65±5%的环境下测定卷曲直径F1,测定重复洗发、电吹风干燥、梳发50次后的毛发的卷曲直径F2。根据各次测定得到的数值,通过式(F2-F1)/F1×100求出卷曲直径的延伸率,卷曲直径的延伸率数值越大,判断卷曲直径的保持性越差。
表2为示出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以及比较例1乃至比较例11的评价结果的图表。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除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原料、结构外,还一并示出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
Figure BPA00001445812200281
图11乃至图16为按上升顺序排列各评价项目值并将其图表化而得到的图,图11为涉及与柔软性有关的毛束恢复率的图,图12为涉及与发型定型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的图,图13为涉及与发型保持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的图,图14为涉及与集束性有关的毛束宽度扩大率的图,图15为涉及与卷曲定型性有关的毛束卷曲直径的图,图16为涉及与卷曲保持性有关的卷曲直径延伸率有关的图。
对于表示柔软性的毛束恢复率,如图11所示,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的值位于比较例1、2、3、9、11、7的数值(48.8%、49.7%、50.5%、51.0%、51.3%、51.5%)和比较例4、8、10、6、5的数值(65.1%、65.6%、65.9%、66.4%、72.3%)之间。可知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的人造毛发束比诸如比较例1那样的仅由一种聚酰胺纤维构成的人造毛发束硬,具有刚性,并且与诸如比较例5那样的混合有聚酰胺以外的聚酯类纤维的人造毛发束相比具有柔软性。换言之,就比较例1、2、3、9、11、7的人造毛发束而言,恢复率低于52%,作为毛发束过软无法产生充分的体积感。反之,就比较例4、8、10、6、5的人造毛发束而言,恢复率高于65%,过度产生体积感,丧失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中的任一个由于以聚酰胺纤维构成而获得的聚酰胺纤维所特有的柔软性,故而不优选。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作为人造毛发束的恢复率,优选以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表示的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可不丧失聚酰胺纤维特有的柔软性而赋予适度的柔软性。
对于与发型定型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如图12所示,实施例1乃至9的值位于比较例1、2、5、9、11、7、3的数值(20.6、21.1%、23.0%、24.2%、24.3%、24.5%、25.1%)和比较例4、8、10、6的数值(46.8%、47.4%、48.1%、48.8%)之间。若人造毛发束高度提高率小,则即使用刷子或梳子定型,毛发的活动变化仍小,难以呈现所希望的发型,不优选。反之,若人造毛发束高度提高率高,则稍微一刷就会导致毛发发生大的变化,难以进行微调。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作为人造毛发束的高度提高率,优选以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表示的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在任一实施例中均比仅由一种聚酰胺纤维构成的人造毛发束容易设定成所希望的发型。
与发型保持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如图13所示呈现为在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的集合之后各比较例的顺序排列。由此可知,各实施例与系列比较例相比,在定型后发型难以破坏,易于保持。
对于与集束性有关的毛束宽度扩大率,如图14所示,由各实施例的结果高于比较例1乃至比较例3以及比较例6乃至比较例11可知,若由不同于构成第1人造毛发的聚酰胺树脂的原料构成第2人造毛发,相对于第1人造毛发混合第2人造毛发使之满足所规定的条件,则可改善集束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5中,即使与任一实施例相比,毛束宽度扩大率均为稍高的结果,但认为这是由于将第2人造毛发设定为PET纤维的缘故。在比较例4中,虽然使用与实施例1、实施例4和实施例5相同的原料作为第2人造毛发,但认为这是因为以下原因:在原料的混合比例方面尼龙MXD6(PAMXD6)与尼龙6(PA6)的比例为85∶15,提高尼龙MXD6的比例,增大了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对于比较例4和比较例5,若根据集束性以外的评价结果,特别是与恢复率、发型定型性和发型保持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则与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不相称。
对于与卷曲定型性有关的毛束卷曲直径,如图15所示,由于比较例排列于各实施例之后,所以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与各比较例相比,卷曲直径值均接近铝管的直径25mm。由此判断在实施例1乃至9中卷曲定型性良好。
对于与卷曲保持性有关的卷曲直径延伸率,如图16所示,与涉及毛束卷曲直径的结果相同,比较例排列于各实施例之后,如上文所述,与各比较例相比,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的卷曲直径延伸率小。由此判断在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中卷曲直径保持性良好。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例如若根据在毛束宽度扩大率中评价的集束性结果,则改善效率最优异的是比较例5,但在比较例5中在柔软性中评价的恢复率数值高,缺乏柔软性。总之,虽然在某些比较例中在特定的评价方面超过实施例,但若综合判断,则可知所有实施例均优于比较例。
即,作为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即聚酰胺纤维种类的组合,根据表1所示的各实施例判断,相对于具有尼龙6的单层结构的第1人造毛发,作为第2人造毛发,优选设定为混合尼龙6和尼龙MXD6而成的单层,将鞘部原料设定为尼龙6、将芯部原料设定为尼龙MXD6的鞘芯结构,将岛部原料设定为尼龙MXD6、将基质原料设定为尼龙6的海岛结构。
将实施例1乃至3与比较例1乃至4进行比较的结果判断,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以1.54×10-5Ncm2/根以上、1.75×10-5Ncm2/根以下为佳,优选将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例按50∶50进行混合作为人造毛发束,使用该人造毛发束安装于假发基座上,以使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均匀分布于单位面积上。
若将实施例1、实施例4及实施例5与比较例6及比较例7进行比较,则判断当采用尼龙6的单层结构纤维作为第1人造毛发,采用将尼龙MXD6和尼龙6按70∶30的重量比混合而成的单层结构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时,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均优选为30∶70~60∶40。
若将实施例2、实施例6及实施例7与比较例8及比较例9进行比较,则判断当采用尼龙6的单层结构纤维作为第1人造毛发,采用芯部原料设定为尼龙MXD6、鞘部原料设定为尼龙6且芯部原料与鞘部原料的重量比设定为75∶25的重量比而获得的鞘芯结构纤维作为第2人造毛发时,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均优选为30∶70~60∶40。
若将实施例3、实施例8及实施例9与比较例10及比较例11进行比较,则判断在第1人造毛发采用尼龙6的单层结构纤维,第2人造毛发采用岛部原料设定为尼龙MXD6,海部原料(基质)设定为尼龙6,且岛部原料与海部原料的重量比设定为65∶35的重量比的海岛结构纤维时,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混合比均优选为30∶70~60∶40。
在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和比较例1乃至比较例11中,在所有第1人造毛发为相同种类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因此,对将第1人造毛发设定为尼龙6(PA6)以外的脂族聚酰胺纤维时是否可以认为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0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6(PA66)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尼龙66(宇部兴产社制UBE尼龙6、62020B)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3.1μm。
第2人造毛发3B中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PA6)和尼龙MXD6(PA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0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1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实施例10中制备的尼龙66纤维。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实施例3中制备的海部为尼龙MXD6(PAMXD6)、岛部为尼龙6(PA6)的具有海岛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1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2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10(PA610)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尼龙610(Toray Industries,Inc.(東レ社)制Amiran(アミラン)CM2001)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2.8μm。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PA6)和尼龙MXD6(PA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2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3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12(PA612)和尼龙46(PA46)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以质量比计将尼龙612(杜邦公司制Zytel158)切片与尼龙46(DSM JAPAN K.K.(DSMジヤパン社)制TS300)按70∶30混合而成的原料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2.5μm。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含有尼龙6(PA6)和尼龙MXD6(PAMXD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3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4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12(PA612)和尼龙46(PA46)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以质量比计将尼龙612(杜邦公司制Zytel158)切片与尼龙46(DSM JAPAN K.K.(DSMジヤパン社)制TS300)按80∶20混合而成的原料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3.0μm。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实施例2中制备的鞘芯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4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5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使用在实施例14中制备的尼龙612(PA612)和尼龙46(PA46)的具有单层结构的纤维。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使用在实施例3中制备的海岛结构的纤维。
在实施例15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实施例16
在实施例16中,作为第1人造毛发3A,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单层结构的尼龙612(PA612)纤维。具体而言,作为原料切片,使用尼龙612(杜邦公司制Zytel 158)切片,调整图4(A)中的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其结果使纤维截面直径达到80.3μm。
作为第2人造毛发3B,制备截面形状为正圆且具有鞘芯层结构的纤维。具体而言,作为构成芯的部分的原料切片,使用尼龙MXD6(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Inc.制MX尼龙PAMXD6)切片,作为鞘的部分的原料切片,使用尼龙6(MitsubishiEngineering-Plastics Corporation制NOVAMID1020)切片,将尼龙6切片与尼龙MXD6切片的重量比例设定为45∶55。使用图4(B)的制备系统,调整第1延伸辊乃至第4延伸辊15、17、19、22的各辊速度,结果使纤维的截面直径达到82.2μm。在这里,若将毛发直径按1计,则芯部为0.70。
在实施例16中,将第1人造毛发3A与第2人造毛发3B按50∶50的比例混合,制备人造毛发束。
与上文所述同样操作对在实施例10乃至实施例16中重新制备的毛发的抗弯刚性值进行测定。测定条件等与上文所述相同。对抗弯刚性值的测定结果进行说明。表3中除实施例10~实施例16的测定结果外,还一并示出换算成截面直径80μm的数值和第1及第2人造毛发的制备条件等。
Figure BPA00001445812200361
对于第1人造毛发,由于分别在实施例10、12、13、14、16中进行制备,所以各抗弯刚性值依次为3.64×10-5N·cm2/根、3.67×10- 5N·cm2/根、3.40×10-5N·cm2/根、3.38×10-5N·cm2/根、3.02×10- 5N·cm2/根。
对于第2人造毛发,在实施例16中重新进行制备,其抗弯刚性值为5.01×10-5N·cm2/根。
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换算值)之差如下所示。
按实施例10、实施例11、实施例12、实施例13、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的顺序,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69×10-5N·cm2/根、1.51×10-5N·cm2/根、1.64×10- 5N·cm2/根、1.86×10-5N·cm2/根、1.53×10-5N·cm2/根、1.74×10- 5N·cm2/根、1.74×10-5N·cm2/根。
对于实施例10~16,与上文所述同样地分别进行人造毛发束的评价。表4为示出实施例10乃至实施例16的评价结果的图表。需要说明的是,表4中除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原料、结构外,还一并示出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的差值。
Figure BPA00001445812200381
对于实施例10~16中的人造毛发束,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同样操作进行评价。
对于表示柔软性的毛束恢复率,按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59.4%、58.0%、58.1%、56.5%、54.5%、53.6%、52.4%。可知这些数值如图11所示位于比较例7的数值51.5%和比较例4的数值65.1%之间,对于实施例10~16,与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一样也优选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可不丧失聚酰胺纤维特有的柔软性而赋予适度的柔软性。
对于与发型定型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按照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38.9%、39.0%、39.2%、38.0%、38.8%、39.1%、41.9%。可知这些数值如图12所示位于比较例3的数值25.1%和比较例4的数值46.8%之间,对于实施例10~16,与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一样,作为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与由一种聚酰胺纤维构成的人造毛发束相比,易于设置为所希望的发型。
对于与发型保持性有关的毛束高度提高率,按照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19%、19.5%、19.6%、20.1%、19.7%、19.0%、16.2%。可知这些数值如图13所示低于比较例1的数值26.2%,对于实施例10~16,与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一样,与一系列比较例相比,在定型后发型难以破坏,易于保持。
对于与集束性有关的毛束宽度扩大率,按照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34.4%、34.1%、34.9%、35.4%、35.2%、34.7%、35.1%。可知这些数值如图14所示位于比较例3的数值27.8%和比较例5的数值36.0之间,对于实施例10~16,与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一样,作为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若由不同于构成第1人造毛发的聚酰胺树脂的原料构成第2人造毛发,相对于第1人造毛发混合第2人造毛发以满足所规定的条件,则可改善集束性。
对于与卷曲定型性有关的毛束卷曲直径,按照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31.2mm、31.4mm、30.7mm、30.5mm、31.9mm、31.8mm、30.6mm。这些数值如图15所示,小于比较例5的数值36.6mm,卷曲直径值在接近铝管的直径范围(约31mm~35mm),由此明确在实施例10~16中卷曲定型性良好。
对于与卷曲保持性有关的卷曲直径延伸率,按照实施例10~16的顺序为6.1%、6.0%、5.8%、5.7%、6.3%、6.2%、5.7%。这些数值如图16所示,小于比较例5的数值9.4%。由此可知,在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组合方面,与实施例1乃至实施例9一样,即使是实施例10乃至实施例16,卷曲直径保持率也良好。
若将实施例10~实施例16的评价结果与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9及比较例1~比较例11进行对比,则第1人造毛发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以换算的数值计,若抗弯刚性值为3.00×10-5~3.42×10- 5N·cm2/根,则作为第1人造毛发,可以说只要由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构成即可。作为第2人造毛发,可以说只要含有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即使不是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鞘芯或海岛等复合结构。
根据以上结果,通过由脂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第1人造毛发,含有不同于第1人造毛发的原料、即脂族聚酰胺和半芳族聚酰胺而作为单层、复合结构来构成第2人造毛发,第1,由于第1和第2人造毛发均为聚酰胺纤维,所以在维持聚酰胺纤维所具有的作为毛发的基本特性(即柔软性、高热定型性)的同时,第2,可提高体积感,第3,通过分散不同种类的聚酰胺纤维,将同种类的纤维之间相互聚集的状态分散,从而聚酰胺纤维不聚集,可提供具有自然手感的假发。

Claims (6)

1.假发,其特征在于,在假发基座上安装毛发而形成的假发中,
上述毛发是将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1人造毛发与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和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第2人造毛发以按重量比为30∶70~60∶40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2.权利要求1的假发,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人造毛发为单层结构、鞘芯结构和海岛结构的组合中的任一种。
3.权利要求1的假发,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人造毛发具有鞘芯结构,芯部含有半芳族聚酰胺树脂,鞘部含有脂族聚酰胺树脂。
4.权利要求1的假发,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人造毛发具有海岛结构,海部由脂族聚酰胺树脂形成,岛部由半芳族聚酰胺树脂形成。
5.权利要求1的假发,其特征在于,在温度20℃、湿度40%的测定条件下按直径80μm换算,上述第1人造毛发和第2人造毛发均具有7.8×10-5N·cm2/根以下的抗弯刚性值。
6.权利要求5的假发,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人造毛发与第2人造毛发的抗弯刚性值之差为1.5~2.0×10-5N·cm2/根。
CN2010800156626A 2009-02-04 2010-02-02 假发 Pending CN1023689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4346 2009-02-04
JP2009024346 2009-02-04
PCT/JP2010/051449 WO2010090191A1 (ja) 2009-02-04 2010-02-02 かつ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8919A true CN102368919A (zh) 2012-03-07

Family

ID=42542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56626A Pending CN102368919A (zh) 2009-02-04 2010-02-02 假发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0090191A1 (zh)
CN (1) CN102368919A (zh)
SG (1) SG173210A1 (zh)
TW (1) TWI423772B (zh)
WO (1) WO201009019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8227A (zh) * 2014-12-09 2017-09-08 电化株式会社 燃烧时耐滴落性优异的聚酰胺系人工毛发用纤维
CN109402766A (zh) * 2018-10-12 2019-03-01 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高仿真人发假发用耐高温聚酰胺类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95807A (zh) * 2018-12-14 2021-07-30 电化株式会社 人造毛发用纤维及头饰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36154B1 (ko) 2015-07-06 2017-05-17 (주)하이모 매듭시스템, 매듭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가발 제조방법
JP7053210B2 (ja) * 2017-10-03 2022-04-12 デンカ株式会社 人工毛髪用繊維、人工毛髪、頭髪製品
WO2023105889A1 (ja) * 2021-12-10 2023-06-15 株式会社カネカ 人工毛髪用繊維束、及びそれを含む頭飾製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4314A (ja) * 1996-06-05 1997-12-16 Art Neichiyaa:Kk かつら及び人工毛
JP2002227021A (ja) * 2001-01-30 2002-08-1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複合頭髪用繊維束
JP2007169806A (ja) * 2005-12-20 2007-07-05 Kaneka Corp 人工毛髪用繊維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頭飾製品
WO2007086374A1 (ja) * 2006-01-30 2007-08-02 Aderans Holdings Co., Ltd. 人工毛髪、人工毛髪を有するかつら並びに人工毛髪の製造方法
CN101160069A (zh) * 2005-02-15 2008-04-09 爱德兰丝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毛发和使用了该人工毛发的假发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560635A (en) * 2005-02-15 2009-12-24 Aderans Holdings Co Ltd Artificial hair and wig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4314A (ja) * 1996-06-05 1997-12-16 Art Neichiyaa:Kk かつら及び人工毛
JP2002227021A (ja) * 2001-01-30 2002-08-1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複合頭髪用繊維束
CN101160069A (zh) * 2005-02-15 2008-04-09 爱德兰丝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毛发和使用了该人工毛发的假发
JP2007169806A (ja) * 2005-12-20 2007-07-05 Kaneka Corp 人工毛髪用繊維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頭飾製品
WO2007086374A1 (ja) * 2006-01-30 2007-08-02 Aderans Holdings Co., Ltd. 人工毛髪、人工毛髪を有するかつら並びに人工毛髪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8227A (zh) * 2014-12-09 2017-09-08 电化株式会社 燃烧时耐滴落性优异的聚酰胺系人工毛发用纤维
US10385209B2 (en) 2014-12-09 2019-08-20 Denka Company Limited Polyamide-based fiber for artificial hair having exceptional dripping resistance upon combustion
CN109402766A (zh) * 2018-10-12 2019-03-01 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高仿真人发假发用耐高温聚酰胺类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73628A1 (zh) * 2018-10-12 2020-04-16 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高仿真人发假发用耐高温聚酰胺类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95807A (zh) * 2018-12-14 2021-07-30 电化株式会社 人造毛发用纤维及头饰品
CN113195807B (zh) * 2018-12-14 2023-10-27 电化株式会社 人造毛发用纤维及头饰品
US11873583B2 (en) 2018-12-14 2024-01-16 Denka Company Limited Fiber for artificial hair and head accessory pro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90191A1 (ja) 2010-08-12
JPWO2010090191A1 (ja) 2012-08-09
SG173210A1 (en) 2011-09-29
TWI423772B (zh) 2014-01-21
TW201034590A (en) 201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4432B (zh) 人工毛发、具有人工毛发的假发以及人工毛发的制造方法
CN102368919A (zh) 假发
JP5063242B2 (ja) 人工毛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かつら
KR100924319B1 (ko) 인공 모발 및 인공 모발을 사용한 가발
RU2401020C2 (ru) Парик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KR100706481B1 (ko) 인공모발용 섬유
CN102395288A (zh) 人工毛发用纤维及其用途和制造方法
US20200337401A1 (en) Continuous strand having water washability and separability during curling process and comprising filaments bonded to each other by thermal surface bonding, wet look wig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4602557B (zh) 人工毛发及使用其的假发
CN101489426A (zh) 假发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25664C (zh) 人工毛发和使用了该人工毛发的假发
WO2005082184A1 (ja) 人工頭髪繊維束及びそれからなる頭飾製品
JP2002161448A (ja) カーペット用捲縮糸およびカーペ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79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07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79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