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287A -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6287A
CN102346287A CN2011102251941A CN201110225194A CN102346287A CN 102346287 A CN102346287 A CN 102346287A CN 2011102251941 A CN2011102251941 A CN 2011102251941A CN 201110225194 A CN201110225194 A CN 201110225194A CN 102346287 A CN102346287 A CN 102346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unit
screw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51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6287B (zh
Inventor
郡直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46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6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2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18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light-reducing "factor" of filter or other obturator used with or on the lens of the camer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防止固定透镜单元的位置时有异物向光路内散乱。一种透镜固定单元,具备:具有透镜(271)的透镜单元(250B);具有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保持架单元(200B);为了固定能移动地装配在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的上述透镜单元(250B)的位置,而从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外朝向筒内旋入的固定螺钉(290),其中,在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210)设有未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贯通的未贯通孔(231),上述未贯通孔(231)的底部与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表面之间的夹壁部(232)形成如下壁厚:被已旋入该未贯通孔(231)的上述固定螺钉(290)的前端推压而朝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侧变形的壁厚。

Description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用的透镜固定单元、以及使用该透镜固定单元而构成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手机、车辆、监视用设备等各种设备上搭载小型的摄像装置。这种摄像装置具备透镜以及撮像元件,并且构成为根据需要在上述透镜与摄像元件之间的光路上配置滤镜、可变光阑(光圈)等光学元件。此外,关于透镜,使用透镜固定单元来向内置光学元件等的摄像装置的壳体主体(以下,简称为“摄像主体”)进行装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透镜固定单元,有的透镜固定单元的构成是:在保持透镜的透镜单元侧设置有外螺纹部,而在安装于摄像主体的保持架单元侧设置有与该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通过两螺纹部的螺合来进行透镜单元与保持架单元的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构成的透镜固定单元中,根据外螺纹部相对于内螺纹部的拧入程度来进行透镜的焦点调整。即,能够通过对两螺纹部的螺合状态进行旋转微调而使透镜的焦点对准在撮像元件上。
在透镜的焦点调整结束之后,作为小型摄像装置的用途而言,无需更换透镜单元或者再次调整焦点。因此,作为透镜固定单元,有的透镜固定单元是将用于固定透镜单元的位置的固定螺钉装配于保持架单元的构成。具体地说,沿着与螺合的两螺纹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从保持架单元的外部旋入固定螺钉,使该固定螺钉的前端抵接于透镜单元的外螺纹部,由此固定透镜单元相对于保持架单元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2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07-39006号公报
在上述的现有构成的透镜固定单元中,使固定螺钉的前端与外螺纹部抵接来进行透镜单元的位置固定,因此,需要在保持架单元设置用于装配该固定螺钉的贯通孔,因此可能会出现下述问题。
在将固定螺钉用的孔设为贯通孔结构的情况下,在固定透镜单元的位置时,该固定螺钉的前端与该透镜单元的外螺纹部直接接触。因此,根据固定螺钉的紧固程度,可能会从直接接触的部位产生尘埃、灰尘等异物。若这样的异物散乱在光路内,则会给撮像元件进行的撮像结果带来恶劣影响,因此应该将该异物的产生防范于未然。
此外,关于保持架单元,考虑通过压铸、注塑成型等成形加工来制造。然而,在将固定螺钉用的孔设为贯通孔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成形加工来设置贯通孔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在该成形加工之后进行开设贯通孔的后续加工。在通过后续加工开设贯通孔之后,还必须防止在内螺纹部的内周侧残存毛刺等加工痕迹,因而还需要进行研磨等进一步的后续加工。即,贯通孔结构不是能通过成形加工容易地制造出的结构,因而在制造成本方面存在难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在固定透镜单元的位置时异物向光路内的散乱防范于未然,而且具有适合通过成形加工来制造的结构的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研究出的。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透镜固定单元具备:具有透镜的透镜单元;保持架单元,该保持架单元具有形成为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上述透镜单元能沿着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地被装配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以及固定螺钉,该固定螺钉从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外朝向筒内被旋入,以固定上述透镜单元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的位置,该透镜固定单元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沿着与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未贯通孔来作为用于旋入上述固定螺钉的装配孔,该未贯通孔未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贯通,上述未贯通孔的底部与上述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表面之间的夹壁部形成如下壁厚:被已旋入该未贯通孔的上述固定螺钉的前端推压而朝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侧变形的壁厚。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所述的发明中,在上述固定螺钉的前端形成有圆锥状的尖锐部。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固定螺钉是自攻螺钉。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2或第3方式所述的发明中,上述保持架单元通过树脂材料的成形加工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至第4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撮像元件单元,该撮像元件单元具备接收该透镜固定单元的透镜透过光的撮像元件。
根据本发明,在旋入固定螺钉的情况下,由于其装配孔为未贯通孔,因此该固定螺钉的前端不会向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露出。即,固定螺钉的前端不会直接与装配在筒内的透镜单元接触。因此,不可能因接触而产生异物,能够将所产生的异物散乱到光路内等而对撮像结果带来的恶劣影响防范于未然。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固定螺钉的装配孔为未贯通孔,因此与贯通孔结构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实现通过成形加工来进行制造。而且,不可能存在形成装配孔时在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表面形成毛刺等。即,无需进行贯通孔加工、毛刺除去、筒内研磨等后续加工。因此,与贯通孔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保持架单元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的前面侧的一个组合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的后面侧的一个组合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三面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A-A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的构成的三面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B-B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三面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C-C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的构成的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D-D剖视图,(c)是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第3具体例中的固定螺钉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与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固定螺钉以及供该固定螺钉旋入的未贯通孔有关的变形例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20...透镜固定单元;30...撮像元件单元;200A、200B、200C...保持架单元;210、240...透镜单元装配部;231...未贯通孔;232...夹壁部;250A、250B、250C...透镜单元;261、271、281...透镜;290、291、295...固定螺钉;292...尖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进行说明。这里,首先对使用透镜固定单元而构成的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然后对该摄像装置中的透镜固定单元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1.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装置,例如作为CCTV(闭路电视;Closed-circuit Television)摄像机而被使用。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CCTV摄像机,即使是搭载于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手机、车辆、除CCTV摄像机以外的监视用设备等而被使用的小型摄像装置,也完全能够同样地应用本发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的前面侧的一个组合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的后面侧的一个组合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装置,大致具备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透镜固定单元20和撮像元件单元30。透镜固定单元20以及撮像元件单元30相对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装拆自如地被安装,使得多个种类中的任意一种有选择性地被安装。
下面,对上述各单元10、20、30的各自的简要构成进行说明。
(1-1.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的简要构成)
如图2所示,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具有:薄形中空的壳体101,该壳体101具备供外光入射的曝光用的开口部140;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其被收纳在壳体101的内部。并且,在壳体101的外光入射方向的前面侧装配透镜固定单元20(图中示出一部分),在壳体101的外光入射方向的后面侧装配这里未图示的撮像元件单元30。
壳体101由位于外光入射方向的前面侧的前面壳(以下还称为“上部罩体”)120、位于外光入射方向的后面侧的后面壳(以下还称为“下部基体”)110构成。并且,在将前面壳120与后面壳110彼此合起后形成的空间的内部收纳有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后面壳110是成为单元的基座的浅箱状的部件,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下表面(外表面)的中央部分由平坦的面构成。前面壳120是成为单元的罩体的平板状的部件,上表面(外表面)整体由平坦的面构成。上述前面壳120和后面壳110在内部收纳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之后,使设于前面壳120的周缘部的卡合部122与设于后面壳110的周缘部的爪112卡合,将前面壳120覆盖在后面壳110上,并在该状态下将穿过前面壳120的插通孔121的螺栓131的前端,拧入后面壳110的螺纹孔111而结合成一体,由此构成壳体101。
收纳在壳体101内的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对从透镜固定单元20经过壳体101的开口部140而向这里未图示的撮像元件单元30入射的光的曝光条件进行切换。具体地说,例如通过相对于由开口部140构成的光路插拔光学元件的一例、即红外线截止滤镜(IR-CUT filter)来切换曝光条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相当于滤镜切换机构部。但是,曝光条件切换机构部150不局限于滤镜切换机构部,还可以是利用可变光阑(光圈)、光闸等其他光学元件来切换曝光条件的构成。
其中,在构成壳体101的后面壳110的内部,与形成于前面壳120的3个插通孔123对应地设有用于固定透镜固定单元20的3个螺纹孔113。同样地,在后面壳110的下表面,如图3所示设有用于固定撮像元件单元30的3个螺纹孔114。
(1-2.透镜固定单元的简要构成)
透镜固定单元20在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中的壳体101的外光入射方向的前面侧,对配置在朝向撮像元件单元30的光路上的透镜进行保持固定。为此,如图1所示,透镜固定单元20具备:透镜单元250A、250B,该透镜单元250A、250B对在朝向撮像元件单元30的光路上进行聚光以及成像的透镜261、271进行保持;保持架单元200A、200B,该保持架单元200A、200B以支承该透镜单元250A、250B的状态装配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
因此,作为透镜固定单元20,考虑如图1所示的两种类型,准备与各个类型的透镜单元250A、250B对应的两种保持架单元200A、200B,选择任意一个保持架单元200A、200B并安装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
第1类型的透镜单元250A利用圆筒形状的透镜框260来保持透镜261,在该透镜框260的下端外周部形成有用于与保持架单元200A连结的连结槽部262。
此外,第2类型的透镜单元250B将透镜框270和透镜271形成为一体,在透镜框270的下端形成有用于与保持架单元200B连结的外螺纹部272。
另一方面,分别配合各透镜单元250A、250B而准备第1以及第2类型的保持架单元200A、200B,但是对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装配结构都是共通的。
即,第1类型的保持架单元200A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并且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下端部具有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匹配的凸缘215。并且构成为,第1类型的透镜单元250A的透镜框260的下端嵌入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侧211。此外,在凸缘215设有与壳体101的前面壳120的插通孔123以及下面壳110的螺纹孔113对应的3个螺纹插通孔213。并且,向该凸缘215的螺纹插通孔213插入螺栓216,使该螺栓216的前端穿过前面壳120的插通孔123,然后将该螺栓216拧入在后面壳110的内部形成的螺纹孔113,从而将保持架单元200A固定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的前面侧。由此,能够隔着中间部件、即保持架单元200A将与该保持架单元200A对应的透镜单元250A固定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
此外,第2类型的保持架单元200B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并且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下端部具有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匹配的凸缘215。并且,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侧,具有供第2类型的透镜单元250B的透镜框270的外螺纹部272螺合的内螺纹部221。此外,在凸缘215与第1类型的保持架单元200A同样地设有螺纹插通孔213,使用螺栓216将保持架单元200B固定于壳体101。由此,能够隔着中间部件、即保持架单元200B将与保持架单元200B对应的透镜单元250B固定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
其中,这里,作为透镜固定单元20举出了考虑两种类型的情况的例子,但是透镜固定单元20的种类当然不局限于此。即,透镜固定单元20可以只是一种类型,或者是三种以上类型。
(1-3.撮像元件单元的简要构成)
撮像元件单元30在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中的壳体101的外光入射方向的后面侧,对用于进行撮像的撮像元件进行保持固定。为此,如图1所示,撮像元件单元30具备: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它们组装有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它们以支承该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的状态装配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
因此,作为撮像元件单元30,如图1所示考虑了3种类型。但是,其中两个类型的电路基板350A1、350A2能够利用共通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因此准备两种类型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并且,选择任意一个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安装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
任一类型的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均在一面侧的大致中央部组装有种类不同的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并且,在各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设有螺纹插通孔361,使得能够利用穿过上述螺纹插通孔361的螺栓362固定于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
另一方面,两个类型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对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连结结构是共通的,分别配合各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予以准备。
即,如图3所示,任一类型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均在主体部310的适当部位具有共通的螺纹插通孔314,该螺纹插通孔314使紧固于壳体101的后面壳110的螺纹孔114的螺栓315穿过其中。并且还具有框部312,该框部312在将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连结到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时,将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定位于与壳体101的开口部140对应的位置、且以遮断来自其他部分的光的侵入的方式收纳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但是,上述框部312的大小、形状等根据每个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的不同而不同,形成为与各自所对应的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的类型相匹配。此外,在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设有用于利用螺栓362来固定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的螺纹孔316。
因此,在撮像元件单元30中,能够将与上述各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对应的电路基板350A1、350A2、350B,隔着中间部件、即撮像元件装配部件300A、300B固定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
其中,关于撮像元件单元30,当然也与透镜固定单元20的情况同样,其种类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
<2.透镜固定单元的详细构成>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摄像装置中的透镜固定单元20,举出具体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其特征构成。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作为透镜固定单元20,考虑针对1个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准备多种类型的情况。这里,将两种类型作为第1具体例以及第2具体例分别按顺序进行说明。而且,在说明了第1具体例以及第2具体例之后,作为其变形例说明第3具体例。
(2-1.第1具体例)
在第1具体例中,举出针对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时的第2类型的透镜固定单元的例子。
图4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三面图,图6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1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的构成的三面图。
如图4或图5所示,第1具体例中的透镜固定单元具备透镜单元250B和保持架单元200B。
透镜单元250B将透镜框270和透镜271形成为一体,在透镜框270的下端形成有用于与保持架单元200B连结的外螺纹部272。该外螺纹部272的标称直径与螺距例如为M12×0.5。
另一方面,保持架单元200B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和在该保持架单元200B的下端部形成的凸缘215。并且,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侧,形成有供透镜框270的外螺纹部272螺合的内螺纹部221。该内螺纹部221供外螺纹部272螺合,因此与该外螺纹部272同样,标称直径与螺距例如为M12×0.5。
因此,对于透镜单元250B和保持架单元200B,通过外螺纹部272与内螺纹部221螺合,从而将透镜单元250B沿着透镜271的光轴方向能移动地装配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其中,这里所称的“光轴方向”是沿着透镜271的旋转对称轴的方向。
此外,通过使螺栓216穿过凸缘215的螺纹插通孔213,并将该螺栓216拧入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后面壳110的内部的螺纹孔,从而将保持架单元200B固定于该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的前面侧。因此,只要在将保持架单元200B固定于壳体101的前面侧的状态下,调整外螺纹部272相对于内螺纹部221的拧入程度,就能进行透镜单元250B中的透镜271的焦点调整。即,能够通过对外螺纹部272与内螺纹部221的螺合状态进行旋转微调,将透镜271的焦点对准在撮像元件单元30中的撮像元件370A1、370A2、370B上。
但是,在进行了透镜271的焦点调整之后,需要维持固定该状态。这是因为在CCTV摄像等的用途中,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再次进行焦点调整。此外,还因为在焦点调整后,若外螺纹部272与内螺纹部221的螺合状态发生变化而透镜271的焦点位置产生偏移,则无法获得良好的撮像结果。
为此,透镜固定单元20除了具备透镜单元250B以及保持架单元200B之外,还具备固定螺钉290。为了固定透镜单元250B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的位置,从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外朝向圆筒内旋入固定螺钉290。
此外,在保持架单元200B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设置用于沿着与透镜271的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从其圆筒外朝圆筒内旋入固定螺钉290的装配孔。但是,如图6所示,该装配孔成为未贯通至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的未贯通孔231。
由于固定螺钉290的装配孔是未贯通孔231,因此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中,在未贯通孔231的底部与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表面(即内螺纹部221的螺纹牙部分)之间存在薄壁状的夹壁部232。该夹壁部232形成如下壁厚,即在被已旋入未贯通孔231的固定螺钉290的前端推压的情况下,朝向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侧变形的壁厚。即,以成为这样的夹壁部232的壁厚的方式,设定未贯通孔231相对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厚的形成深度。
其中,为了作为该未贯通孔231的形成深度来确保固定螺钉290的旋入所需的足够的深度,考虑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中的未贯通孔231的形成部位,形成从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外周面朝向圆筒外突出的凸形状部233。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透镜固定单元20中,若向未贯通孔231旋入固定螺钉290,则由于该旋入而夹壁部232被推压,从而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表面、即内螺纹部221的螺纹牙部分朝向圆筒内侧变形。由此,处于与内螺纹部221螺合的状态的透镜单元250B的外螺纹部272,在该内螺纹部221内的旋转被限制,因此,结果在该内螺纹部221内的位置被固定。即,通过向未贯通孔231旋入固定螺钉290,固定透镜单元250B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内的位置。
这时,由于向未贯通孔231旋入固定螺钉290,因此由于薄壁状的夹壁部232的存在,该固定螺钉290的前端不会向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露出。即,固定螺钉290的前端不会直接与装配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10内的透镜单元250B的外螺纹部272接触。因此,即使在旋入固定螺钉290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由于该固定螺钉290的前端与外螺纹部272接触而产生异物。只要不可能产生异物,则该异物不会散乱在光路内,结果能够将该异物对撮像元件单元30中的撮像结果产生恶劣影响的情况防范于未然。
此外,对于设有未贯通孔231的保持架单元200B而言,与贯通孔结构的情况不同,能够通过成形加工来简单地制作该保持架单元200B。即,贯通孔结构很难利用成形加工进行制作,相对于此,如果是未贯通孔结构则利用成形加工的制作会比较容易。而且,设有未贯通孔231的保持架单元200B,也不可能在形成该未贯通孔231时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内表面产生毛刺等。即,无需进行贯通孔加工、毛刺除去、筒内内螺纹部研磨等后续加工。由于上述原因,未贯通孔结构的保持架单元200B与贯通孔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制作成本的削减。
考虑通过以挤压成型、注塑成型等为代表的树脂材料的成形加工,来形成这样的保持架单元200B的情况。这是因为未贯通孔结构与贯通孔结构不同,是适合于成形加工的结构。
此外,在使用树脂材料的情况下,与使用金属等其他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夹壁部232容易且可靠地变形。即,与使用金属等其他材料的情况相比,无需对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筒厚、未贯通孔231的深度、夹壁部232的壁厚等的形成尺寸,进行高精度地管理。因此,能够期待形成尺寸低精度化所带来的保持架单元200B的制造成本削减。
但是,本发明中的保持架单元不局限于树脂材料的成型品,可以是由金属材料进行的压铸成型品。而且,除了成形加工之外,还可通过切削加工等来形成。此外,在使用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不会特别地限定该树脂材料的种类。
作为旋入到保持架单元200B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10中的固定螺钉290,考虑使用自攻螺钉的情况。“自攻螺钉”,是指在没有螺纹牙的地方一边利用螺钉自身刻出螺纹牙一边进行紧固的类型的螺钉。更详细地说,不仅仅具有在比螺钉外径小且未形成有螺纹牙的、或者形成有用于形成螺纹牙的辅助螺纹牙的孔(螺纹底孔、凸台)中,一边利用螺钉自身刻出螺纹牙一边进行紧固的自攻功能的螺钉,还广义地指代与该螺钉类似的全部机构。具体地说,能举出具有JIS B 1007中规定的形状的螺纹部的螺钉。
如果使用这种自攻螺钉作为固定螺钉290,则无需在供该固定螺钉290旋入的未贯通孔231中预先形成螺纹牙。因此,与预先形成螺纹牙的情况相比,能够消减保持架单元200B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无需预先形成螺纹牙,因此适合于通过成形加工来制造该保持架单元200A的情况,非常优选。
作为固定螺钉290的自攻螺钉,使用在由树脂材料形成保持架单元200B的情况,非常优选。但是,本发明中的固定螺钉不局限于自攻螺钉,例如在保持架单元200B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还可考虑作为固定螺钉290使用需要预先形成螺纹牙的螺钉的情况。其中,从确保强度之类的观点出发,优选固定螺钉290本身由金属材料形成。
(2-2.第2具体例)
接下来,说明第2具体例。其中,在第2具体例中未特别说明的事项,是与第1具体例的情况相同的。
在第1具体例中,对与拧入式的小径透镜单元对应的透镜固定单元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第2具体例中,作为与第1具体例不同的类型,举出与拧入式的大径透镜单元对应的透镜固定单元的例子。
图7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简要构成的三面图,图9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2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的构成的说明图。
如图7或图8所示,第2具体例中的透镜固定单元具备透镜单元250C和保持架单元200C。
透镜单元250C具有透镜281、保持该透镜281的透镜框280、在该透镜框280的下端形成的外螺纹部282。上述部件的直径均比第1具体例的情况形成得大。具体地说,相对于第1具体例中的外螺纹部272的标称直径与螺距例如为M12×0.5,第2具体例中的外螺纹部282的情形为:例如与内径为25.4mm(1英寸)、螺距为0.794mm(32牙/英寸)的所谓的C接口(C-Mount)标准对应的螺纹部。
另一方面,保持架单元200C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40、在该保持架单元200C的下端部形成的凸缘245。但是,相对于第1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200B形成为凸缘215比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圆筒外周还向外侧伸出的截面凸形状,由于第2具体例中的保持架单元200C与大径的透镜单元250C对应,因此形成为凸缘245向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内周侧伸出的截面凹形状。并且,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内侧,形成有供透镜框280的外螺纹部282螺合的内螺纹部241。该内螺纹部241供外螺纹部282螺合,因此与该外螺纹部282同样,是例如与内径为25.4mm(1英寸)、螺距为0.794mm(32牙/英寸)的C接口标准对应的螺纹部。在凸缘245形成的螺纹插通孔213的形成螺距等,与第1具体例的情况同样,与曝光条件切换单元主体10的壳体101对应。
因此,在第2具体例中,通过外螺纹部282和内螺纹部241螺合,从而将透镜单元250C能够沿着透镜281的光轴方向移动地装配在保持架单元200C中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内。
此外,透镜固定单元20除了具备透镜单元250C以及保持架单元200C之外,还具备固定螺钉290。
并且,在保持架单元200C的透镜单元装配部240,如图9所示,作为用于沿着与透镜281的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从其圆筒外朝向圆筒内,旋入固定螺钉290的装配孔,而设置未贯通至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内的未贯通孔231。
由于设有这样的未贯通孔231,所以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40中,在未贯通孔231的底部与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筒内表面(即内螺纹部241的螺纹牙部分)之间存在薄壁状的夹壁部232。该夹壁部232形成如下壁厚,即在被已旋入未贯通孔231的固定螺钉290的前端推压的情况下,朝向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内侧变形的壁厚。即,以成为这样的夹壁部232的壁厚的方式,设定未贯通孔231相对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筒厚的形成深度。
由于透镜单元250C是大径的,因此考虑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多个部位设置未贯通孔231的情况。作为多个部位,举出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圆筒周上对置的两个部位。但是,未贯通孔231的设置个数、设置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考虑透镜单元250C、保持架单元200C的尺寸等适当设定即可。
此外,考虑在未贯通孔231的形成部位,与第1具体例的情况同样地形成凸形状部233的情况。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透镜固定单元20中,若向未贯通孔231旋入固定螺钉290,则由于该旋入而夹壁部232被推压,从而该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筒内表面、即内螺纹部241的螺纹牙部分朝向圆筒内侧变形。由此,固定透镜单元250C在透镜单元装配部240的筒内的位置。
这时,由于向未贯通孔231中旋入固定螺钉290,因此固定螺钉290的前端不会直接与装配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40内的透镜单元250C的外螺纹部282接触。因此,不可能由于固定螺钉290的前端与透镜单元250C的外螺纹部282接触而产生异物。
此外,由于固定螺钉290的装配孔是未贯通孔231,因此容易通过成形加工来制造保持架单元200C,而且制作保持架单元200C时,无需进行贯通孔加工、毛刺除去、筒内内螺纹部研磨等后续加工,与贯通孔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保持架单元200C的制造成本的削减。
(2-3.第3具体例)
接下来,说明第3具体例。其中,在第3具体例中未特别说明的事项,是与第1具体例或第2具体例的情况相同的。
在第3具体例中,旋入未贯通孔的固定螺钉的形状与第1具体例或第2具体例的情况不同。
图10是示出透镜固定单元的第3具体例中的固定螺钉的构成的侧视图。
如图中的例子所示,第3具体例中的固定螺钉291,在该固定螺钉291的前端形成有圆锥状的尖锐部292。尖锐部292只要是朝向固定螺钉291的前端侧(即,未贯通孔231的底面侧)呈圆锥状变尖锐的形状,则其角度等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螺钉主体部分和圆锥状部分的轴心一致。
在固定螺钉291是自攻螺钉的情况下,例如如果螺纹部是JIS B1007中规定的被称作“自攻螺钉尖F形”的形状,具体地说是如图10(a)所示螺纹部的端面293平坦、且前端部是尖细的锥形、锥形部有平行螺纹牙的延长的形状,则考虑使尖锐部292形成为从其螺纹部的端面293突出。但是,例如如果螺纹部是JIS B 1007中规定的被称作“自攻螺钉尖C形”的形状,具体地说是如图10(b)所示螺纹部具有约45°的尖尖的前端且到尖部的前端附近为止具有螺纹牙的形状,则可以将该尖部直接作为尖锐部292。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的构成的固定螺钉291的情况下,当向未贯通孔231旋入该固定螺钉291时,该固定螺钉291的尖锐部292作为螺纹插入的引导部发挥作用。因此,与未形成有尖锐部292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进行固定螺钉291向未贯通孔231的旋入。
此外,向未贯通孔231内旋入固定螺钉291时,该固定螺钉291的尖锐部292到达该未贯通孔231的底面,但是此时尖锐部292的顶部与该底面点接触。因此,在固定螺钉291朝向圆筒内侧推压夹壁部232时,能够使其推压力集中地作用于将被点接触的一点。如果使推压变形的力集中地作用于一点,则与不集中的情况相比,所作用的力的压力增大。因此,如果使用形成有尖锐部292的固定螺钉291,则与未形成有该尖锐部292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使夹壁部232变形。即,与没有尖锐部292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很小的力容易地拧入固定螺钉291。而且,由于能容易地使夹壁部232变形,因此能够以很小的紧固力可靠地固定透镜单元250B相对于透镜单元装配部210的位置。
(2-4.其他)
在以上说明的第1~第3具体例中,对本发明涉及的透镜固定单元的优选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在第1~第3具体例中,举出了通过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的螺合来将透镜单元装配于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的情况的例子,但是,还可考虑例如在针对摄像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时的第1类型那样,即使不是基于螺合而是基于嵌合的情况下,也利用固定螺钉向未贯通孔的旋入来进行透镜单元的位置固定的情况。
此外,在第1~第3具体例中,举出了将透镜单元装配部形成为圆筒状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只要能将透镜单元装配成能在筒内移动,则透镜单元装配部可以形成为由其他形状构成的筒状(例如方筒状)。
而且,在第1以及第2具体例中,针对外螺纹部以及外螺纹部的标称直径与螺距举出了具体的数值,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当然能进行适当的变更。
进一步,在第3具体例中,举出了形成有尖锐部的固定螺钉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图11是示出固定螺钉以及供该固定螺钉旋入的未贯通孔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例如,如图11(a)所示,对于固定螺钉295以及供其旋入的未贯通孔231,可以在它们的至少一方(图例中为双方)设有向彼此相向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234、296。这样的构成中,虽然不如第3具体例中的尖锐部292的情况明显,但是由于固定螺钉295的前端与未贯通孔231的底面的接触面积被抑制,因此与没有鼓出部234、296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使夹壁部232变形。
此外,关于未贯通孔231的底面形状,由该底面形状确定的夹壁部232的壁厚无需必须一样。例如如图11(b)~(d)所示,还考虑将未贯通孔231的底面形状形成为,使夹壁部232在局部具有成为薄壁的脆弱部位235的情况。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脆弱部位235的存在,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夹壁部232变形。而且,与使夹壁部232整体薄壁化的情况不同,由于该夹壁部232的破损而导致螺纹前端露出等的可能性也小。其中,在设有脆弱部位235的未贯通孔231,可以旋入上述的固定螺钉290、291、295的任意一个。
如上所述,关于固定螺钉以及供该固定螺钉旋入的未贯通孔,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例,能够对其形状进行适当变更。更详细地说,固定螺钉的前端形状以及未贯通孔的底面形状,可以考虑如下情况,即斟酌该固定螺钉、形成有该未贯通孔的保持架单元等的形成材料,将各自的形状以及组合设定为各式各样的情况。
如上述那样的各种变形例,不仅仅第1~第3具体例中说明的透镜固定单元允许,具备该透镜固定单元而构成的摄像装置也完全允许。
即,本发明中,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的任意一个均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均能适当变更。

Claims (5)

1.一种透镜固定单元,
具备:
具有透镜的透镜单元;
保持架单元,该保持架单元具有形成为筒状的透镜单元装配部,所述透镜单元能沿着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地被装配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以及
固定螺钉,该固定螺钉从所述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外朝向筒内被旋入,以固定所述透镜单元在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的位置,
该透镜固定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单元装配部,沿着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未贯通孔来作为用于旋入所述固定螺钉的装配孔,该未贯通孔未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贯通,
所述未贯通孔的底部与所述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表面之间的夹壁部形成如下壁厚:被已旋入该未贯通孔的所述固定螺钉的前端推压而朝向该透镜单元装配部的筒内侧变形的壁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固定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螺钉的前端形成有圆锥状的尖锐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固定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螺钉是自攻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透镜固定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单元通过树脂材料的成形加工而形成。
5.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固定单元;以及
撮像元件单元,该撮像元件单元具备接收该透镜固定单元的透镜透过光的撮像元件。
CN201110225194.1A 2010-08-02 2011-08-02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6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5165 2010-08-02
JP2010005165U JP3163418U (ja) 2010-08-02 2010-08-02 レンズ固定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6287A true CN102346287A (zh) 2012-02-08
CN102346287B CN102346287B (zh) 2014-05-28

Family

ID=45554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519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6287B (zh) 2010-08-02 2011-08-02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163418U (zh)
KR (1) KR101256880B1 (zh)
CN (1) CN102346287B (zh)
TW (1) TW20121987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3490A (zh) * 2015-12-11 2016-02-2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控制光学镜片安装形变的装置及方法
CN111641767A (zh) * 2013-03-15 2020-09-08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2482B (zh) * 2015-11-20 2017-05-11 晶睿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固定機構及其影像擷取裝置
KR102069203B1 (ko) * 2019-03-20 2020-01-22 주식회사 신흥판금 감시카메라용 마운트 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2839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镜头固定装置和方法
CN1873456A (zh) * 2005-05-31 2006-12-06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保持装置、透镜定芯装置及透镜定芯方法
JP2007025154A (ja) * 2005-07-14 2007-02-01 Fujin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07127874A (ja) * 2005-11-04 2007-05-24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08052193A (ja) * 2006-08-28 2008-03-06 Tamron Co Ltd 回転ロック機構、光学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01273951Y (zh) * 2007-12-05 2009-07-15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N201281774Y (zh) * 2007-12-05 2009-07-29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JP2010002856A (ja) * 2008-06-23 2010-01-07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レンズ鏡筒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機器
CN101639561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镜头筒及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6202A (ja) 1996-12-24 1998-07-14 Sony Corp レンズアダプター取付装置
KR100414041B1 (ko) * 2001-08-11 2004-01-07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렌즈 배럴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068923B2 (ja) 2002-08-23 2008-03-26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監視カメラ
JP2006039098A (ja) 2004-07-26 2006-02-09 Fujinon Corp レンズ位置調整機構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2839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镜头固定装置和方法
CN1873456A (zh) * 2005-05-31 2006-12-06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保持装置、透镜定芯装置及透镜定芯方法
JP2007025154A (ja) * 2005-07-14 2007-02-01 Fujin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07127874A (ja) * 2005-11-04 2007-05-24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08052193A (ja) * 2006-08-28 2008-03-06 Tamron Co Ltd 回転ロック機構、光学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01273951Y (zh) * 2007-12-05 2009-07-15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N201281774Y (zh) * 2007-12-05 2009-07-29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JP2010002856A (ja) * 2008-06-23 2010-01-07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レンズ鏡筒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機器
CN101639561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镜头筒及摄像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1767A (zh) * 2013-03-15 2020-09-08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装置
CN111641767B (zh) * 2013-03-15 2021-11-05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装置
US11550206B2 (en) 2013-03-15 2023-01-10 Nikon Corporation Light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 shock resistance
CN105353490A (zh) * 2015-12-11 2016-02-2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控制光学镜片安装形变的装置及方法
CN105353490B (zh) * 2015-12-11 2018-02-0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控制光学镜片安装形变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56880B1 (ko) 2013-04-22
TW201219874A (en) 2012-05-16
JP3163418U (ja) 2010-10-14
KR20120023542A (ko) 2012-03-13
CN102346287B (zh)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3169B (zh) 摄像组件及摄像组件用成像透镜
US6704148B2 (en) Omnidirectional visual angle system and retainer for the system
US20100033850A1 (en)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KR101653846B1 (ko) 단일렌즈로 전방위를 촬영하는 동기식 카메라 렌즈모듈
CN102346287A (zh)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US10694095B2 (en) Integrated sensor and lens assembly with differential threads adjustment
US7982979B2 (en) Lens module
US11815731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162778B1 (de) Kameraobjektiv, insbesondere zum einsatz in einem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2005070505A (ja) カメラ装置
US20110075277A1 (en) Camera module
US20050018068A1 (en) Digital camera assembly with spacer
US6476978B2 (en) Linear-motion helicoid mechanism for CCTV camera
JP2011221136A (ja) 組合せ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組合せレンズの連結固定方法
US8351140B2 (en) Lens barrel and lens module
US20220413252A1 (en)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incorporating a lens assembly
JP5380783B2 (ja) レンズ鏡胴,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画像入力装置
JP2011154307A (ja) 監視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US8174778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molded ceramic product, molded ceramic product and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2010252283A (ja) 可変焦点液晶レンズ組込撮像装置
JP6444613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327289C (zh) 摄像装置
CN220307289U (zh) 一种可见光成像相机
US5777801A (en) Internal focusing zoom lens with means preventing lens warping effects
JP5459642B2 (ja) 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