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4108A - 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14108A CN102314108A CN2011100900016A CN201110090001A CN102314108A CN 102314108 A CN102314108 A CN 102314108A CN 2011100900016 A CN2011100900016 A CN 2011100900016A CN 201110090001 A CN201110090001 A CN 201110090001A CN 102314108 A CN102314108 A CN 1023141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iner
- receptacle
- locking component
- lid
- 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盖开闭机构,该盖开闭机构包括:外壳;盖子;第一锁定构件,该第一锁定构件包括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该第一锁定构件在盖子位于闭合位置时进入锁定状态;以及第二锁定构件,该第二锁定构件包括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该第二锁定构件在盖子位于闭合位置时进入锁定状态,在此盖开闭机构中,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之后进入锁定状态,且第二止动部随着第一止动部的移动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盖开闭机构,该盖开闭机构构成为使得形成在外壳中的用于开闭的盖子打开和闭合,且涉及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设置有这种盖开闭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能够使得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外壳中的用于开闭的盖子打开和闭合的盖开闭机构。在日本专利临时公布No.2000-022868A和No.2000-039827A中公布了这种盖开闭机构的实例。
然而,存在以下可能性:如果盖子的刚度较低从而盖子在受到外力时可能发生变形,用于将盖子朝向闭合位置牵拉的拉力会变弱而使盖子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
如果用于检测盖子是否闭合的传感器位于相对于一对锁定机构的中心靠近一对锁定机构的其中一个的位置处,传感器有可能错误地检测盖子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各个方面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为防止盖子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的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且即使用于检测盖子状态的传感器位于偏移靠近一对锁定机构的其中一个的位置处,也可以适当地检测盖子是否打开或闭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开闭机构,该盖开闭机构包括:外壳,该外壳包括开口;盖子,该盖子附接于外壳上且能够围绕着预定的旋转轴旋转,使得盖子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构件包括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第一止动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一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第一接纳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一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盖子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以及第二锁定构件,第二锁定构件包括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第二止动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二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第二接纳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二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盖子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其中: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且相互接触,之后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然后在第一止动部经过第一接纳部后,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且第二锁定构件构造成使第二止动部随着第一止动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在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时,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具有这样的构造,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相互接触,之后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然后在第一止动部经过第一接纳部后,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第二锁定构件构成为使第二止动部随着第一止动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在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时,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
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出现第一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但第二锁定构件未在锁定状态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止动部随着第一止动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到达使第二止动部不与第二接纳部接触的位置,之后使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且保持第二止动部与第二接纳部处于不接触的状态,然后通过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随第一止动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进一步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可以形成在单个构件上,使得第二止动部随着第一止动部的移动而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与将第一和第二止动部设置分离的构件上且动力传输机构设置在这些构件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数量更少的部件使得第一和第二止动部彼此相关地移动。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一锁定构件构造成,在第一锁定构件的锁定状态下,确保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形成间隙,第二锁定构件构造成,在第二锁定构件的锁定状态下,确保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形成间隙;且在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大于在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之间形成的间隙。
由于可以确保在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之间存在相对大的间隙,因此能够使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顺畅地彼此接合。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盖开闭机构还包括:检测单元,检测单元构造用于检测盖子是否处于闭合位置,检测单元位于比第二锁定构件更靠近第一锁定构件的位置。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盖子形成为具有弹性且在受到外力时变形,盖开闭机构还包括:第三锁定构件,第三锁定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处的一对构件,当盖子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进入锁定状态;以及第四锁定构件,第四锁定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处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处的一对构件,当盖子处于闭合状态时,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进入锁定状态,其中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为使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第一距离大于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为使第四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第二距离,且用于使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彼此滑移的外力小于用于使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彼此滑移的外力。
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出现只有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也即,能够防止盖子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引导面,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沿着第一引导面相对于彼此滑移;
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引导面,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沿着第二引导面相对于彼此滑移;且在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互接触时,第一引导面相对于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于彼此移动的方向形成第一角,在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互接触时,第二引导面相对于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于彼此移动的方向形成第二角,第一角小于第二角。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盖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弹性变形,该外力作用使得第三锁定构件在第四锁定构件没有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锁定状态。且当盖子弹性变形时,盖子产生弹性回复力,弹性回复力作用防止第三锁定构件在第四锁定构件还未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锁定状态。
通过盖子弹性变形时产生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防止出现只有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与通过与盖子不同的其他部件产生用于防止第三锁定构件移动到锁定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目且简化结构。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可以包括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第三止动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第三接纳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处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在第三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而相互接触,之后在第四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第一距离,然后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在相对于彼此经过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所形成的峰部之后进入锁定状态。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可以包括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第四止动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第四接纳部设置在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和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盖子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在第五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而相互接触,之后在第五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第二距离,然后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在相对于彼此经过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所形成的峰部后进入锁定状态。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三锁定构件的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分别设置有形成为彼此平行的峰部,在第四锁定构件未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当盖子在使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的方向上移动时,峰部从盖子和外壳的峰部相互平行的状态进入到峰部彼此不平行的状态,使得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无法相对于彼此经过。
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只有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出现。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三锁定构件的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构造成在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后进入锁定状态,然后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彼此滑移,在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之后,在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状态下,由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弹性变形引起第一弹性回复力,第四锁定构件的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构造成在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后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在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之后,在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状态下,由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弹性变形引起第二弹性回复力,根据第二弹性回复力产生的用于使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大于根据第一弹性回复力产生的用于使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
由于使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大于使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可以容易地使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在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经过峰部后移动到锁定状态。这种结构有利于防止盖子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而将盖子恰当地移动到闭合位置。
在至少一个方面中,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在经过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峰部后相对于彼此滑移的距离大于使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在经过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峰部后相对于彼此滑移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图像处理单元和如上的盖开闭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面图。
图2是表示位于打开位置的前盖和该前盖附近的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打开按钮的立体图。
图4A是仅表示位于打开位置的前盖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C是位于右边缘侧的打开按钮的支撑轴附近的部分的剖面图;图4D是图4A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图4E是位于左边缘侧的支撑轴附近的部分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第一锁定构件的止动部与接纳部相互接触的状态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图5B是表示当第一锁定构件处于图5A的状态时第二锁定构件的止动部与接纳部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图5C是表示第一锁定构件的第一止动部旋转且经过第一锁定构件的接纳部的状态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图5D是表示当第一锁定构件处于图5C所示状态时的第二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接纳部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图5E是表示第一锁定构件中的止动部与接纳部接合时的状态的左侧竖直剖面图;且图5F是表示当第1锁定构件处于图5E中所示状态时第二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接纳部的左侧竖直剖面图。
图6A和6B表示用于说明第三锁定构件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在图6A中,表示前盖从闭合位置轻移到打开位置的状态,在图6B中,表示前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
图7A和7B表示用于说明第四锁定构件的左侧竖直剖面图,在图7A中,表示前盖从闭合位置轻移到打开位置的状态,在图7B中,表示前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
图8A是表示在第三锁定构件中止动部与接纳部彼此接触的状态的左视图;图8B是表示在第三锁定构件中止动部与接纳部接合的状态的左视图;图8C是表示在第四锁定构件中止动部与接纳部彼此接触的状态的右视图;且图8D是表示在第四锁定构件中止动部与接纳部接合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当前盖的左边缘部被按压时在前盖上产生变形的示意图。
图10A是表示第三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接纳部适当地彼此接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是表示第三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接纳部适当地彼此接合的状态的左视图;图10C是表示第三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卡合件无法彼此接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D是第三锁定构件的止动部和接纳部无法彼此接合的左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参考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来说明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位于外壳3的下前部的拉出纸盒5。在外壳3的前侧,前盖7配置在纸盒5上方。前盖7附接到外壳3上并可以围绕着位于该前盖7下侧的旋转轴线旋转,从而该前盖7的上侧可以相对于该旋转轴线向前倾斜。在外壳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输出盘9。其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被排出到该输出盘9中。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被形成为具有能够通过电子照相处理形成图像的串联型图像形成机构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纸张供应单元11、带单元12、处理盒13、扫描单元14、定影单元15、排出单元16和抽屉17。
纸张供应单元11沿着纸张传送路径(图1中的双点划线)朝向下游侧发送收纳在纸盒5中的片状记录介质(例如,一张纸)。
在带单元12和处理盒13之间夹持着记录介质的同时,带单元12将纸张供应单元11所发送的记录介质从前侧传送至后侧。四个处理盒13等间隔地设置在带单元12上方。每个处理盒13具有感光体和显影机构,该显影机构使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扫描单元14向每个处理盒13的感光体发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扫描单元14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设置在处理盒13中的显影机构显影成色粉图像。然后,该色粉图像被转印到带单元12上的记录介质上。
定影单元15在将记录介质夹持在定影单元15的辊之间的同时,通过加热和挤压其上已经转印有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使得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定影。然后通过排出单元16将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5的记录介质排出到输出盘9中。
抽屉17构成为在前盖7被打开的状态下能够被向前侧拉出。处理盒13安装在该抽屉17上,从而通过拉出抽屉17来替换处理盒13。
下面,对于在前盖7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进入到锁定状态的锁定构件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前盖7被配置成为使前盖7围绕形成在其下边缘部的旋转中心(例如,旋转轴线A1)旋转,从而该前盖7可以向前倾斜。更具体来讲,可围绕旋转轴线A1旋转的臂21设置在外壳3的前下部,旋转轴线A1与位于外壳3的前表面上的开口22的下边缘或上边缘平行。前盖7固定在臂21的顶端。
由于前盖7与臂21一起旋转,因而前盖7能够在图1所述的闭合位置和图2所述的打开位置之间旋转。当前盖7位于打开位置时,可以将抽屉17通过开口22拉出。需要注意的是旋转轴线A1可以不完全与开口22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平行。例如,旋转轴线A1也可相对于开口22的上边缘或下边缘略微倾斜。也即,旋转轴线A1可配置成为与开口22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大致平行。
在前盖7的上边缘设置有打开按钮23。该打开按钮23是由使用者按压而使前盖7打开的按钮。如图3所示,第一止动部25、第二止动部26和支撑轴27、28与打开按钮设置成为一体。
如图4A至图4E所示,支撑轴27和28被分别插入设置在前盖7侧的支承29和30中。也即,打开按钮23可旋转地附接到前盖7。打开按钮23位于在预定方向上通过来自弹簧(未图示)的压力正在被按压的状态下。例如,用于朝向预定方向按压打开按钮23的线圈可位于打开按钮23的相反侧,从而使弹簧的一端钩挂在前盖7上,而弹簧的另一端钩挂在打开按钮23的相反侧的部分上。在此构成中,当使用者抵抗来自弹簧的推力按下按钮23时,打开按钮23在与预定方向相反方向上旋转。
如图4A至图4E所示,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深槽27A和28A分别形成在支撑轴27和28的外周表面上,且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浅槽27B和28B分别形成在支撑轴27和28的外周表面上。采用此结构,可以减少支撑轴27与支承29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支撑轴28与支承30之间的接触面积。由于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减少支撑轴27与支承29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支撑轴28与支承3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支撑轴27与支承29之间的接触面的摩擦阻力和支撑轴28与支承30之间的接触面的摩擦阻力变小,从而可以使打开按钮23顺畅地旋转。进一步,能够防止接触面产生的非正常噪声。
如图5A至5F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第一接纳部32和第二接纳部34。第一接纳部32与第一止动部25构成第一锁定构件31。第二接纳部和第二止动部26构成第二锁定构件33。
如图2所示,第一接纳部32和第二接纳部34配置在开口22的上边缘部分附近。当前盖7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25和第一接纳部32相互接合,而第二止动部26和第二接纳部34相互接合。
更具体来讲,对于第一锁定构件31,当前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止动部25在前盖7到达闭合位置之前立即与第一接纳部32接触(参见图5A)。另一方面,在第二锁定构件33中,当第一止动部25与第一接纳部接触时会在第二止动部26和第二接纳部34之间产生一个微小的间隙,即使此时第二止动部26和第二接纳部34相比于彼此很接近(参见图5B)。
因此,即使由于包括前盖7在内的部件的误差和变形而使第二止动部26和第二接纳部34相互接触,与第一锁定构件的第一止动部25和第一接纳部32之间的接触压力相比,第二锁定构件的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34之间的接触压力也是非常小的。
当前盖7进一步移向闭合位置时,从第一接纳部32指向第一止动部25的力作用在第一止动部25上,该力会导致第一止动部25(例如,打开按钮23)向下旋转,如图5C所示。结果,与打开按钮23一起旋转的第一止动部25会经过第一接纳部32。
此时,在第二锁定构件33中,第二止动部26随着打开按钮23的旋转移动一起旋转。因此,如图5D所示,第二止动部26经过第二接纳部34。
也即,在第一锁定构件31中,由于从第一锁定构件32施加到第一止动部25的力而使第一止动部25旋转。另一方面,在第二锁定构件33中,尽管没有从第二接纳部34施加给第二止动部的力,第二止动部会随着打开按钮23的旋转移动一起旋转。
因此,相比于在前盖7上的第二锁定构件33侧上产生的阻力,在前盖7上的第一锁定构件31侧上的与作用抵抗用于将前盖7朝向闭合位置按压的按压力的阻力变得较大。
当前盖7到达闭合位置时,如图5E所示,第一止动部25与第一接纳部32接合,从而使第一锁定构件31到达锁定状态。此时,在第二锁定构件33中,如图5F所示,第二止动部26与第二接纳部34接合,从而第二锁定构件34到达锁定状态。
第一和第二锁定构件31和33被设计成为:在锁定状态下,形成在第二止动部26和第二接纳部34之间的间隙大于形成在第一止动部25和第一接纳部32之间的间隙。这种结构能够使得在第二锁定构件33进入锁定状态时在第二锁定构件33侧所产生的阻力设定为小于当第一锁定构件31进入锁定状态时第一锁定构件31侧所产生的阻力。
通过这种构成,能够防止单侧闭合状态的出现,在此单侧闭合状态下,尽管第一锁定构件31处于闭合状态,但第二锁定构件33并未处于闭合状态。
为了使前盖7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使用者按下打开按钮23。其结果,第一止动部25和第二止动部26随着打开按钮23的移动而一起旋转,且第一和第二锁定构件31和33的闭合状态被释放。在此状态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向前方拉前盖7的上边缘部使前盖7移动到打开位置。
下面,对第三和第四锁定构件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的左边缘侧设置有第三锁定构件40。第三锁定构件40包括设置在前盖7上的第三止动部41、设置在外壳3左侧的第三接纳部43。第三接纳部43处于通过来自压缩弹簧45的弹力而被向上按压的状态。
如图6B所示,在该前盖7已移动至闭合位置的状态下,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彼此接合(即,在锁定状态下),从而防止前盖7移向打开位置。
在第3锁定构件40附近,设置有限制开关47。该限制开关47配置成为,在前盖已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为从前盖7突出的突起49与限制开关47的杆47A接触且限制开关47从ON(开通)切换到OFF(关闭)。另一方面,当前盖7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突起49被从杆47A拆卸,并且限制开关47从OFF(关闭)切换到ON(开通)。因此,通过检测限制开关7是开通还是关闭,能够检测前盖7是否处于闭合位置。
如图7A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上的右边缘侧设置有第四锁定构件50。第四锁定构件50具有与第三锁定构件40大致相同的结构。
也即,第四锁定构件50具有设置在前盖7上的第四止动部51和设置在外壳3上位于右侧的第四接纳部53。第四接纳部53处于通过来自压缩弹簧55的弹力而被向上按压的状态中。
如图7B所述,在前盖7已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状态下,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彼此接合(即,在锁定状态),从而防止前盖7移向打开位置。
然而,第四锁定构件50的第四止动部51形成为与第三锁定构件40的第三止动部41稍微不同。由于第四止动部51和第三止动部41在形状上不同,因此与用于使第三止动部41进入与第三接纳部43锁定的状态的力相比,第四锁定构件50需要一个更大的力来使第四止动部51进入与第四接纳部53锁定的状态。
更具体来讲,如图8A所示,当前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三锁定构件40的第三止动部41首先在走行方向D1(当第三止动部41与第三接纳部43接触时大致水平)上移动,且与位于接触开始点41A处的第三接纳部43接触。
然后,随着第三止动部41进一步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在保持相互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动。结果,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之间的位于第三接纳部43上的接触点沿着第一引导面41B从接触开始点41A移动到峰点41C。
接下来,随着第三止动部41进一步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保持相互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动。结果,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之间的位于第三接纳部43上的接触点经过峰点41C,并进一步沿着第二引导面41D从峰点41C移动到接合完成点41E。当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之间的接触点到达接合完成点41E时,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卡件43进入锁定状态(参考图8B)。
对于第三止动部41,第一引导面41B形成为使形成在第一引导面41B和走行方向D1(当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接触时其大致水平)之间的角度θ1较小。因此,当用于使第三止动部41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的力被分解成相对于第一引导面41B水平的分力和垂直于第一引导面41B的分力时,几乎全部的力作用成为相对于第一引导面41B水平的分力,因此相对于第一引导面41B水平的分力使得第三止动部41沿着第一引导面41B滑动。
另一方面,如图8C所示,当前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四锁定构件50的第四止动部51首先在走行方向D1(当第四止动部51与第四接纳部53接触时其大致水平)上移动,且在接触开始点51A与第四接纳部53接触。
然后,随着第四止动部51进一步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保持相互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动。结果,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之间的位于第四接纳部53上的接触点从接触开始点51A移动到峰点51C。
接下来,随着第四止动部51进一步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保持相互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动。结果,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之间的位于第四接纳部53上的接触点经过峰点51C,且进一步沿着第二引导面51D从峰点51C移动到接合完成点51E。当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之间的接触点到达接合完成点51E时,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进入锁定状态(参考图8D)。
对于第四止动部51,第一引导面51B形成为使第一引导面51B和走行方向D1(当第四止动部51与第四接纳部53接触时其大致水平)之间所形成的角度θ2大于角度θ1。
因此,当用于使第四止动部51在走行方向D1上移动的力被分解成为平行于第一引导面51B的分力和垂直于第一引导面51B的分力时,平行于第一引导面51B作用在第四止动部51上的分力小于平行于第一引导面51B作用在第三止动部41上的分力。
因此,用于使第四止动部51沿着第一引导面51B滑动的力变得小于用于使第三止动部41沿着第一引导面41B滑动的力。另外,对第四止动部41来说,垂直于第一引导面51B的分力大于垂直于第一引导面41B的分力,因此,与将第三止动部41按压到第一引导面41B相比,第四止动部51被更有力地按压到第一引导面51B。也就是说,作用在第四止动部51和第一引导面51B之间的摩擦阻力大于作用在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一引导面41B之间的摩擦阻力。
因此,在止动部41和51分别与接纳部43和53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可以通过小于将第四止动部51压到闭合位置所使用的力的力将第三止动部41压向闭合位置。换言之,为了使第四锁定构件50进入锁定状态,必须对第四锁定构件50施加一个大于使第四锁定构件40进入闭合状态的外力。
第四止动部51形成为使得接触开始点51A和峰点51C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止动部41的接触开始点41A和峰点41C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移动第四止动部51,从而无需使第四止动部51移动到相对较深的位置而使位于第四接纳部53上的接触点经过峰点51C且到达第二引导面51D,尽管为了使第四锁定构件50进入锁定状态,必须对第四锁定构件50施加一个大于使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的力。
对于第四止动部51,第二引导面51D形成为使得当从第四接纳部53向上按压第四止动部时,作用在第四止动部51上的压力也作用成为将第四止动部51朝向闭合位置牵拉的拉力。因此,当第四止动部51被压向闭合位置时,无需在第四止动部51和第四接纳部53之间的接触点经过峰点51C之后向第四止动部51施加更大的力,就可以将前盖7牵拉到闭合位置。
由此,对于第三止动部41,接触开始点41A和峰点41C之间的距离大于接触开始点51A和峰点51C之间的距离。因此,无需将第三止动部41压到相对较深的点处,以使第三接纳部43经过峰点41C。换言之,如果第三止动部41没有被压到相对较深的点处,不能使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
又,在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之间的接触点经过峰点41C后,通过轻微按压第三止动部41而使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之间的接触点到达接合完成点41E。因此,用于向闭合位置牵拉第三止动部41的拉力没有用于向闭合位置牵拉第四止动部51的拉力强。
也即,尽管与第四止动部51相比,第三止动部41在初始可以被容易被按压,但与第四止动部51的情况相比,并未通过拉力将第三止动部41朝向闭合位置牵拉。另一方面,初始难以将第四止动部51压到闭合位置,但是在之后,与第三止动部41相比,在第四止动部51被容易地向闭合位置牵拉。
另外,前盖7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的弯曲刚度较低。因此,在第三止动部41容易被按压而第四止动部51难以被按压的情况下,例如当通过按压前盖7的左边缘部而使前盖7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盖子会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盖子7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地变形。
如果前盖7如上述这样变形,在前盖7上会存在因前盖7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作用在将第三止动部41从闭合位置拉回的方向上。因此,通过该弹性回复力,能够防止前盖7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
又,如图10A和10B所示,对于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当第三止动部41在适当的走行方向D1上直线移动时,第三止动部41的峰部41P和第三接纳部43的峰部43P相互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峰部41P和43P相对于彼此经过后,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彼此接合。
相反,如图10C和10D所示,当第三止动部41在相对于适当的走行方向D1的倾斜方向D2上移动时,峰部41P和43P成为峰部41P和43P相互不平行的状态。因此,峰部41P和43P变得无法相对于彼此经过。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不能移动到第三止动部41和第三接纳部43彼此接合的位置。第三止动部41的这种结构也有助于防止前盖7以单侧闭合状态闭合。
在对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锁定构件31、33、40和50进行比较时,最难使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当满足了使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的条件时,第四锁定构件50因此形成为锁定状态。又,当满足了使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的条件时,也会使第一锁定构件31进入锁定状态,从而使第二锁定构件33也因此进入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如果前盖7变形,尽管前盖7的左上部已经移动到闭合位置,但前盖7的右上部并没有到达闭合位置的可能性。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前盖7的弹性回复力也可以防止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
因此,由于此弹性回复力,可以防止出现只有第三锁定构件40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也即,该实施例确保当第三锁定构件40处于锁定状态时第四锁定构件31也处于锁定状态。
当前盖7已经向闭合位置侧移动到使第三和第四锁定构件40和50进入锁定状态的程度后,第一和第二锁定构件31和33也进入锁定状态。由此,与第一锁定构件31相比,第二锁定构件33更容易进入锁定状态。
这种结构确保难以发生以下情况:尽管第一锁定构件31已经处于锁定状态,但第二锁定构件却并未在锁定状态。因此,这种结构也能够确保以下情况难以发生以下情况:尽管前盖7的左上部分已经到达闭合位置附近,但前盖7的右上部分还未到达闭合位置。
换言之,对于第一和第二锁定构件31和33,比第一锁定构件31更加远离限制开关47的第二锁定构件33相对于第一锁定构件31更容易进入锁定状态。对于第三和第四锁定构件40和50,比第四锁定构件50更靠近限制开关47的第三锁定构件40相对于第四锁定构件50更难进入锁定状态。
因此,当第一锁定构件31(比第二锁定构件33更靠近限制开关47)和第三锁定构件40(比第四锁定构件50更加靠近限制开关47)处于锁定状态时,能够预想到第二锁定构件33(更容易进入锁定状态)和第四锁定构件50处于锁定状态。
因此,如果限制开关47能够检测前盖7是否移动到使第一和第三锁定构件31和40处于锁定状态的位置,限制开关47就无需检测前盖7是否已经移动到使第二锁定构件33和第四锁定构件50处于锁定状态的位置。
这种结构省略了使用分别用于检测前盖7是否已经移动到使第一和第三锁定构件31和40处于锁定状态的位置和用于检测前盖7是否移动到使第二和第四锁定构件33和50处于锁定状态的位置的独立检测器的需要。
又,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只有第一和第三锁定构件31和40处于锁定状态而第二和第四锁定构件33和50并非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发生。也即,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1错误地检测前盖7已经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参考其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实施。
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被描述成构造为通过电子照相处理形成图像并且具有在其中形成有开口的外壳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上述实施例的特征可以被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装置,诸如在外壳中设有从文件读取图像的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和设有读取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的多功能型图像处理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止动部25和26设置在前盖7上,且第一和第二接纳部32和34形成在外壳3上。然而,第一和第二止动部25和26也可设置在外壳3上而第一和第二接纳部32和34设置在前盖7上。
Claims (13)
1.一种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开口;
盖子,所述盖子附接于所述外壳上而能够围绕着预定的旋转轴线旋转,使得所述盖子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锁定构件,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包括第一止动部和第一接纳部,所述第一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所述第一接纳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所述盖子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以及
第二锁定构件,所述第二锁定构件包括第二止动部和第二接纳部,所述第二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二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所述第二接纳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二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当所述盖子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
其中:
当所述盖子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且相互接触,之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然后在所述第一止动部经过所述第一接纳部后,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且
所述第二锁定构件构造成使所述第二止动部随着所述第一止动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盖子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二止动部随着所述第一止动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到达使所述第二止动部不与所述第二接纳部接触的位置,之后使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且保持所述第二止动部与所述第二接纳部处于不接触的状态,然后通过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随所述第一止动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进一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止动部形成在单个构件上,使得所述第二止动部随着所述第一止动部的移动而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构件构造成,在所述第一锁定构件的锁定状态下,确保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间隙,
所述第二锁定构件构造成,在所述第二锁定构件的锁定状态下,确保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间隙;且
在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二接纳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大于在所述第一止动部和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形成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构造用于检测所述盖子是否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检测单元位于比所述第二锁定构件更靠近所述第一锁定构件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形成为具有弹性且在受到外力时变形,
所述盖开闭机构还包括:
第三锁定构件,所述第三锁定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处的一对构件,当所述盖子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进入锁定状态;以及
第四锁定构件,所述第四锁定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处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处的一对构件,当所述盖子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进入锁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为使所述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为使所述第四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而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第二距离,且
用于使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彼此滑移的外力小于用于使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彼此滑移的外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沿着所述第一引导面相对于彼此滑移;
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引导面,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沿着所述第二引导面相对于彼此滑移;且
在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互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于彼此移动的方向形成第一角,在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互接触时,所述第二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相对于彼此移动的方向形成第二角,所述第一角小于所述第二角。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弹性变形,该外力作用使得所述第三锁定构件在所述第四锁定构件没有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锁定状态;且
当所述盖子弹性变形时,所述盖子产生弹性回复力,所述弹性回复力作用防止所述第三锁定构件在所述第四锁定构件还未进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进入锁定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包括第三止动部和第三接纳部,所述第三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所述第三接纳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三位置处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
当所述盖子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在第三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而相互接触,之后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所述第一距离,然后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在相对于彼此经过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所形成的峰部之后进入锁定状态;
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一对构件包括第四止动部和第四接纳部,所述第四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所述第四接纳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上的第四位置和所述外壳上的对应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处;
当所述盖子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在第五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而相互接触,之后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所述第二距离,然后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在相对于彼此经过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所形成的峰部后进入锁定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分别设置有形成为彼此平行的峰部,
在所述第四锁定构件未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盖子在使所述第三锁定构件进入锁定状态的方向上移动时,所述峰部从所述盖子和所述外壳的峰部相互平行的状态进入到所述峰部彼此不平行的状态,使得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无法相对于彼此经过。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锁定构件的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构造成在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后进入锁定状态,然后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彼此滑移,
在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之后,在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状态下,由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弹性变形引起第一弹性回复力,
所述第四锁定构件的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构造成在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后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
在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相对于彼此经过峰部之后,在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彼此滑移的状态下,由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弹性变形引起第二弹性回复力,
根据所述第二弹性回复力产生的用于使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大于根据所述第一弹性回复力产生的用于使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进入锁定状态的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在经过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峰部之后相对于彼此滑移的距离大于使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在经过所述第三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接纳部中至少一个的峰部之后相对于彼此滑移的距离。
13.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处理单元;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开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7757 | 2010-06-29 | ||
JP2010147757A JP2012011578A (ja) | 2010-06-29 | 2010-06-29 | カバー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4108A true CN102314108A (zh) | 2012-01-11 |
CN102314108B CN102314108B (zh) | 2015-09-02 |
Family
ID=45352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90001.6A Active CN102314108B (zh) | 2010-06-29 | 2011-03-31 | 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34745B2 (zh) |
JP (1) | JP2012011578A (zh) |
CN (1) | CN10231410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41272A (zh) * | 2016-12-26 | 2018-07-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72999B2 (ja) * | 2012-04-27 | 2017-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2665B2 (ja) * | 2012-07-24 | 2016-06-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6394232B2 (ja) | 2014-09-25 | 2018-09-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開閉カバーの開閉構造 |
JP6258887B2 (ja) | 2015-03-05 | 2018-01-1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機構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JP6482347B2 (ja) * | 2015-03-25 | 2019-03-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支持部材、装置本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7062895B2 (ja) * | 2017-08-28 | 2022-05-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可動ユニットのロック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給送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7443956B2 (ja) * | 2020-06-26 | 2024-03-0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開閉扉機構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98681A (ja) * | 1998-09-18 | 2000-04-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029006B2 (en) * | 2002-08-29 | 2006-04-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46008A (en) * | 1987-07-01 | 1988-05-24 | Heverly Karen H | Child-resistant box for storage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JP3428444B2 (ja) | 1998-06-30 | 2003-07-22 | 株式会社Pfu | 複合端末装置 |
JP3398061B2 (ja) | 1998-07-23 | 2003-04-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098861A (ja) | 1998-09-24 | 2000-04-0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34959B2 (ja) | 2004-07-12 | 2008-08-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ロック機構 |
JP2007160816A (ja) * | 2005-12-16 | 2007-06-28 | Seiko Epson Corp | カバー開閉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
-
2010
- 2010-06-29 JP JP2010147757A patent/JP2012011578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3-30 US US13/075,985 patent/US86347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1 CN CN201110090001.6A patent/CN1023141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98681A (ja) * | 1998-09-18 | 2000-04-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029006B2 (en) * | 2002-08-29 | 2006-04-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41272A (zh) * | 2016-12-26 | 2018-07-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241272B (zh) * | 2016-12-26 | 2020-12-0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2011578A (ja) | 2012-01-19 |
US8634745B2 (en) | 2014-01-21 |
US20110318050A1 (en) | 2011-12-29 |
CN102314108B (zh) | 2015-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14108A (zh) | 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 | |
CN102289164B (zh) | 盖开闭机构和图像处理装置 | |
US768043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omposite apparatus having a document reader openably and closably attached to an upper part of the apparatus | |
US857928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734218B2 (en) | Cover-body locking construc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locking construction | |
CN107020835A (zh) | 记录装置 | |
US5052678A (en) | Duplex feeder with side shifting inversion | |
JP5853565B2 (ja)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 |
CN10518270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106344B2 (en) | Sheet stack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104161B2 (en) | Recording medium storag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 |
CN104736461A (zh) | 供纸盒、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7212766B2 (en) | Wet-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sett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3848236A (zh) | 托盘以及具备该托盘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6996329B2 (ja) | シート収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87285B2 (ja) |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597333Y2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CN10380941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7363366B2 (ja) | 複合機 | |
CN11161549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7543807B2 (en) |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 |
JP6468442B2 (ja) |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06297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0787658B1 (en) | Package for photographic prints in various formats | |
JP25681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