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2060B -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2060B
CN102282060B CN201080004489.XA CN201080004489A CN102282060B CN 102282060 B CN102282060 B CN 102282060B CN 201080004489 A CN201080004489 A CN 201080004489A CN 102282060 B CN102282060 B CN 102282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frame
compartment
operator
main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44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2060A (zh
Inventor
川尻伸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82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2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2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20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4/00Connections between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frame
    • B62D24/02Vehicle body, not intended to move relatively to the vehicle frame, and mounted on vibration absorbing mountings, e.g. rubber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04Cabs insulated against vibrations or noise, e.g. with elastic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工程车辆(1)包括:可拆装地连接的一对前部框架(21)及一对前部框架(22)、以在侧视图中与一对主车架(22)重叠的状态将一对主车架(22)之间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11)、以在侧视图中至少一部分与加强构件(11)重叠地固定到一对主车架(22)的外侧面上的一对安装支架(12)。驾驶室(8)至少在一对安装支架(12)和一对后桥壳(9)或者变速箱壳体(3)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共四个部位处,经由防振机构(7)被防振地支承。根据所述工程车辆(1),可以谋求结构简单化,并且,谋求所述驾驶室(8)的支承稳定化。

Description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过去,利用配备有围绕驾驶座的驾驶室的工程车辆作为拖拉机等,所述工程车辆是利用变速器对来自于发动机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一对前轮及一对后轮中起着驱动轮作用的车轮的工程车辆。
但是,在过去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中,从稳定地防振支承作为重物的驾驶室的观点出发,还有改进的余地。
例如,在过去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中,在左右一对主车架的前部、中间部及后部,分别固定有一对前部板、一对驾驶室用托架及前后左右四个变速箱壳体用托架,驾驶室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前部板及所述驾驶室用托架上,并且,变速箱壳体被支承在所述变速箱壳体用托架上(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详细地说,在所述现有技术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中,所述一对主车架在前部及中间部分别被工作机连接装置用的前部连杆框架及连接框架连接起来。
并且,所述前部板的外端部被连接到所述主车架上,并且后端部被连接到所述前部连杆框架上,所述驾驶室用托架在紧靠所述连接框架之后,其外端部被连接到所述主车架上。
这样,在所述现有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中,通过将所述前部板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前部连杆框架上,并且,将所述驾驶室用托架配置在紧靠所述连接框架之后,以求驾驶室支承点的刚性强化,但是,由于前后左右四个部位的驾驶室支承点都在一对主车架上,所以,不能充分谋求所述驾驶室的支承稳定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8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现有技术做出的,其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谋求驾驶室的支承稳定化的结构简单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所述工程车辆利用包含有变速箱壳体的变速器对来自于发动机的旋转动力变速并传递给一对前轮及一对后轮中起着驱动轮作用的车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所述工程车辆利用包含有变速箱壳体的变速器对来自于发动机的旋转动力变速并传递给一对前轮及一对后轮中起着驱动轮作用的车轮,在所述工程车辆中,从所述发动机向后方侧分离开地配置所述变速箱壳体,其中,一对后桥壳连接到所述变速箱壳体的两侧壁上,所述一对后桥壳容纳被连接到所述一对后轮上的一对后车轴;所述发动机和容纳连接到所述前轮上的前车轴的前桥壳被支承在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左右一对前部框架上;分别利用左右一对主车架将所述一对前部框架及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侧壁之间连接起来;所述车辆包括加强构件和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加强构件以在侧视图中与所述一对主车架重叠的状态将所述一对主车架之间连接起来,所述一对安装支架以在侧视图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强构件重叠的方式固定安装于所述一对主车架的外侧面;至少在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和所述一对后桥壳或者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两个部位共四个部位处,防振地支承驾驶室。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工程车辆,由于所述发动机及所述前桥壳和所述变速箱壳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所以,可以提高所述工程车辆的前后平衡,进而,由于在所述一对主车架中,利用由所述加强构件连接起来的高刚性部位和所述变速箱壳体或所述后桥壳防振地支承所述驾驶室,所以,可以谋求所述驾驶室的支承稳定化,对所述驾驶室获得所希望的防振效果。
优选地,所述工程车辆还可以配备有拱架,所述拱架包括一对侧板和连接板部,所述一对侧板的下端部连接到所述加强构件的左右端部,并且上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连接板部将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并且经由防振机构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后端面上的发动机安装凸缘上。
根据所述结构,可以提高所述一对主车架中经由所述安装支架支承所述驾驶室的部位的刚性,特别是,可以提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周围的刚性,可以更稳定地支承所述驾驶室。
在所述一对主车架配置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方侧、并且以在侧视图中前端部重叠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后端部上的状态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起来的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在跨过所述一对前部框架及所述一对主车架的重叠区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其前侧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上,并且其后侧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拱架上。
根据所述优选的结构,所述前部框架及所述主车架除了在所述重叠区域被相互连接之外,还经由所述发动机被相互连接。从而,通过采用具有相互能够分离地连接的所述前部框架及所述主车架的车辆框架的分割结构,获得提高可操作性的效果,并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所述分割结构引起的车辆框架的刚性的恶化。
进而,优选地,所述一对主车架的前端部经由间隔件被连接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后端部上。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与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设置宽度独立地自由设定所述一对主车架的设置宽度(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
优选地,所述驾驶室包括:下框架部、竖立地设置在所述下框架部的纵向框架部、被支承于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上端部的上框架部、被载置在所述上框架部的外部车顶、被支承在所述下框架部的地板部、配置在所述驾驶室的前方且将所述驾驶室与发动机·飞轮单元之间隔断的隔气板,所述下框架部包括: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一对下部外侧框架以及一对连接构件,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以在与所述一对主车架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以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车架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在比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以上表面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的上表面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连接构件将对应的所述下部内侧框架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连接起来,所述一对连接构件经由防振机构被支承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地板部具有地板构件,所述地板构件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载置在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及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的上表面上。
所述工程车辆还包括:制动器操作轴,所述制动器操作轴在比所述隔气板更靠近驾驶室内侧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承在所述隔气板上;第一制动毂,所述第一制动毂被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上;第二制动毂,所述第二制动毂被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上;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毂上;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根据对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的人工操作,分别在大致上下方向上移动;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分别可操作地将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与设置在所述变速器上的左右一对制动机构之间连接起来,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根据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大致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隔气板上,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关于上下方向在比所述制动器操作轴更靠下方处,设置向驾驶室的室内侧隆起的左右一对隆起部,使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下端部经由所述左右一对隆起部从所述驾驶室的室内向下方延伸,经由分别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上的左右一对中间制动毂,分别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下端部和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的前端部连接起来,其中,所述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以位于比所述地板构件更靠下方且比所述安装支架更靠后方的位置方式设置在所述一对主车架及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之间的所述间隙内。
根据所述结构,不会使包含所述制动器纵向连杆及所述制动器横向连杆在内的制动器操作机构的组装性能恶化,可以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底面图。
图3是从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的前方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框架结构的前方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框架结构的后方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框架结构中主车架附近的侧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中加强构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中发动机的后端侧的支承部分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在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中从驾驶室的室内侧观察制动操作机构附近的立体图。
图10从侧方观察图9所示的制动操作机构的下方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从驾驶室的室内侧观察图9及图10所示的制动操作机构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油箱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的油箱附近的正视图。
图14是从后下方观察支承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的驾驶室的前方的防振机构附近的图示。
图15是图14所示的防振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中的油箱附近的平面图。
图17是在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的内部结构中从后方观察后桥壳附近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中的地板部的部分组装图。
图19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的框架结构中的主车架后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框架结构中的地板部的透视平面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框架结构中的地板部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1的左侧视图及底面图。
如图1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是能够附设工作机的拖拉机。
详细地说,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左右一对车辆框架2、连接到所述车辆框架2的后端部的变速箱壳体3、支承在所述车辆框架2上的发动机4、左右一对行驶装置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一对行驶装置5具有左右一对前轮51及左右一对后轮52。
所述工程车辆1利用包含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变速器对来自于所述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所述左右一对前轮51及左右一对后轮52中作为驱动轮起作用的车轮。
进而,如图1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驾驶室8,所述驾驶室8经由防振机构(将在后面描述)被支承在包含所述车辆框架2及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固定结构体6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变速箱壳体3被连接到所述车辆框架2的后端部,从发动机4向后方侧分离开地配置。进而,在所述变速箱壳体3上,一对后桥壳9连接到该变速箱壳体3的两侧壁上,所述一对后桥壳9容纳被连接到所述左右一对后轮52上的左右一对后车轴54。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车辆框架2具有左右一对前部框架21和左右一对主车架22,所述左右一对前部框架21配置在车辆前方侧,所述左右一对主车架22分别将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及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左右侧壁之间连接起来。
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上支承所述发动机4及前桥壳10,所述前桥壳10容纳被连接到所述前轮51上的前车轴53。
在图3中,表示从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的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及图5中,表示从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框架结构的前方及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所述发动机4的图示。
进而,在图6中,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框架结构中的主车架22附近的侧视图。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在所述一对主车架22中的左侧的主车架22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驾驶室8在前后左右四个部位处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固定结构体6上。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3、图4及图6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还包括:加强构件11和一对安装支架12,所述加强构件11以在侧视图中与所述一对主车架22重叠的状态将所述一对主车架22之间连接起来,所述一对安装支架12以在侧视图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强构件11重叠的方式固定安装到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外侧面。
并且,所述驾驶室8至少在所述一对安装支架12和所述一对后桥壳9或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共四个部位处,被防振地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驾驶室8在所述一对安装支架12和所述一对后桥壳9的四个部位处经由防振机构7被支承。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所述发动机4及所述前桥壳10和所述变速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提高所述工程车辆1的前后平衡,并且,通过利用由所述一对主车架22中的所述加强构件11连接起来的高刚性部位和所述变速箱壳体3或者所述后桥壳9防振地支承所述驾驶室8,可以谋求所述驾驶室8的支承稳定化,借此,对于所述驾驶室8可以获得所希望的防振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构件11和所述安装支架12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位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是,只要所述加强构件11和所述安装支架12在侧视图中至少在一部分中重叠,就可以获得所述效果。
在图7中,表示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中所述加强构件11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所述发动机4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加强构件11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宽度方向延伸部111和设置在所述宽度方向延伸部111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112。所述一对凸缘部112与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内表面抵接。
如图7所示,所述宽度方向延伸部111具有大致垂直的垂直板部111a、以及从所述垂直板部111a的上端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板部111b。动力转向用阀组件13被悬挂地支承在所述水平板部111b上。
在图8中表示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中的所述发动机4的后端侧的支承部分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8所示,所述发动机4,在跨越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及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重叠区域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其前侧被直接或者间接地防振支承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上,并且,其后侧被直接或者间接地防振支承在所述一对主车架22。
详细地说,如图7及图8等所示,所述一对主车架22配置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并且,以在侧视图中前端部重叠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后端部上的状态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起来。
发动机支承支架21a被固定安装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上。
并且,所述发动机4的前侧经由防振机构(图中未示出)被支承在左右一对所述发动机支承支架21a上。
另一方面,所述发动机4的后侧经由防振机构15连接到拱架16上,所述拱架16被支承在将所述一对主车架22之间连接起来的所述加强构件11上。
详细地说,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拱架16具有:一对侧板部16a所述一对侧板部16a的下端部连接到所述加强构件11的左右端部,并且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和连接板部16b,所述连接板部16b将所述一对侧板部16a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
并且,所述发动机4在后端面具有发动机安装凸缘14,所述发动机的后侧经由所述发动机安装凸缘14及防振机构15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拱架的所述连接板部16b上。
这样,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1中,所述车辆框架2被制成具有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和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分割结构,其中,所述一对主车架22被配置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并且以在侧视图中其前端部与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后端部重叠的状态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起来,进而,所述发动机4以跨越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及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重叠区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将其前侧防振地支承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上,并且,将其后侧防振地支承在所述拱架16上。
根据这种结构,除了所述前部框架21及所述主车架21在所述重叠区域被相互连接起来之外,还经由所述发动机4被相互连接起来。
从而,通过采用将所述车辆框架2分割成所述前部框架21及所述主车架22的分割结构,获得提高可操作性的效果,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所述分割结构引起的车辆框架2的刚性恶化。
进而,通过将经由所述防振机构15连接到所述发动机2后侧的所述拱架16支承于所述加强构件11上,可以提高所述一对主车架22中经由所述安装支架12支承所述驾驶室8的部位的刚性,特别是,可以提高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周围的刚性,可以更稳定地支承所述驾驶室8。
如图7及图8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前端部经由间隔件25被连接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后端部。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与所述一对前部框架21的设置宽度相独立地自由设定所述一对主车架22的设置宽度(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离开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驾驶室8包括:下框架部81、竖立地设置在所述下框架部81的纵向框架部82、支承在所述纵向框架部82的上端部的上框架部83、载置在所述上框架部83上的外部车顶84、支承在所述下框架部81上的地板部85、配置在所述驾驶室8的前方的将发动机·飞轮单元之间隔断的隔气板86。另外,在图4及图5中,省略了所述外部车顶84及所述地板部85的图示。
所述下框架部81具有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一对下部外侧框架812和一对连接构件813,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以在与所述一对主车架22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22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以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车架22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812在比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以上表面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的上表面位于大致同一位置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连接构件813将对应的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连接起来,并且所述一对连接构件813经由所述防振机构7被支承在所述安装支架12上。
如图3所示,所述地板部85具有地板构件851,所述地板构件851直接或者间接地载置在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812的上表面。
这里,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工程车辆1中的制动操作机构进行说明。
在图9中,表示在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中从驾驶室8的室内侧观察图3所示的制动操作机构附近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中,表示从侧方观察图9所示的制动操作机构的下方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进而,在图11中,表示从驾驶室8的室内侧观察图9及图10所示的制动操作机构的平面图。另外,在图10中,省略了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图示。
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制动器操作轴111、第一制动毂112、第二制动毂113、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114、115,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在比所述隔气板86更靠驾驶室8室内侧,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被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在所述隔气板86上,所述第一制动毂112被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所述第二制动毂113被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114、115被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毂112、113上。进而,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117,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根据对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114、115的人工操作,分别在大致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117分别可操作地将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和设置在所述变速器上的左右一对制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之间连接起来,并且根据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所述隔气板86上设置左右一对隆起部86a,所述左右一对隆起部86a,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22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关于上下方向在比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更靠下方处,向驾驶室8的室内侧隆起。
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下端部经由所述左右一对隆起部86a从所述驾驶室8的室内向下方延伸。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下端部和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117的前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中间制动毂119被连接起来,所述左右一对中间制动毂119被分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118上,所述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118以位于比所述地板构件851更靠下方、并且比所述安装支架12更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设于所述一对主车架22及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之间的间隙内。详细地说,在所述中间制动毂119上,设置有连接所述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纵向连杆连接板119a、以及连接所述制动器横向连杆117的横向连杆连接板119b。
通过具有所述结构,不会使包含所述制动器纵向连杆116及所述制动器横向连杆117的制动器操作连杆机构的组装性恶化,可以节省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制动踏板114及所述第二制动踏板11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所述隔气板86的右侧后方。
所述第一制动毂112作为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的右端部被支承的右侧制动毂,所述第二制动毂113作为在所述第一制动毂112的左邻被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的左侧制动毂。
所述右侧的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上端部被连接到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毂112上的板构件112a上,通过操作所述第一制动踏板114,经由所述第一制动毂112、所述右侧的制动器纵向连杆116及所述右侧的制动器横向连杆117,使所述右侧的制动机构动作。
另一方面,所述左侧的制动器纵向连杆116的上端部被连接到板构件120a上,所述板构件120a固定设置在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的制动器中继毂120上,通过操作所述第二制动踏板115,经由所述第二制动毂113、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所述制动器中继毂120、所述左侧的制动器纵向连杆116及所述左侧的制动器横向连杆117,使所述左侧的制动机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还包括离合毂121和离合器踏板122,所述离合毂121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所述离合器踏板122连接到所述离合毂121上。所述离合毂121经由离合器连杆可操作地连接到离合器(图中未示出)上。
所述离合毂121在所述制动中继毂120的右邻被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11上。另外,所述离合器踏板122配置在所述隔气板86的左侧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纵向框架部82包括一对纵向前部框架821,所述一对纵向前部框架821以沿着大致垂直方向的方式被焊接到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前端部。
另外,如图7及图11所示,所述一对连接构件813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同一侧的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及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的下表面中的前方部分彼此连接起来,并且具有经由所述防振机构7支承在对应的所述车辆框架2上的支承面81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至图7及图11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油箱17,所述油箱17位于比所述一对车辆框架2中的一个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并且,以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驾驶室8的正下方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一个车辆框架2上。
图12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油箱17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油箱17包括本体部分171和延伸部分172,所述本体部分171以在与所述驾驶室8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配置在所述驾驶室8的正下方,所述延伸部分172以在平面视图中不与所述驾驶室8重叠的方式从所述本体部分171延伸,并且设置有给油口17a。
进而,所述油箱17的所述本体部分171具有与所述驾驶室8的水平面对向的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所述支承面813a形成所述驾驶室8中的所述水平面。
并且,如图12所示,所述油箱17具有这样的形状,即,在所述本体部分171中与所述支承面813a对向的所述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处的间隙A,比在所述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之外的其它区域的间隙窄。
即,所述油箱17例如具有这样的形状:所述纵向前部框架821的下端部和与该下端部对向的所述油箱1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B比所述间隙A宽。
根据所述结构,既可以谋求所述油箱17的贮存空间的尽可能大型化,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所述纵向前部框架821等所述驾驶室8的结构部件引起的所述油箱17损伤。
即,在所述工程车辆1中,所述油箱17,由于除了位于所述驾驶室8的正下方的本体部分171之外,还具有在平面视图中不与所述驾驶室8重叠地从所述本体部分171延伸、并且设置有所述给油口17a的所述延伸部分172,所以,可以扩大所述油箱17的贮存空间。
进而,对于所述油箱17,所述本体部分171中与所述驾驶室8的所述水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连接构件813中的所述支承面813a)对向的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与所述驾驶室8之间的上下间隙A,比所述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之外的其它区域与所述驾驶室8之间的上下间隙(例如,所述间隙B)窄。从而,即使发生在所述工程车辆1翻到时等,大的力作用到所述驾驶室8上,构成所述驾驶室8的框架弯曲,所述驾驶室8与所述油箱17接触的情况,这时,所述油箱17的所述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与所述驾驶室8的所述水平面接触。即,在所述工程车辆1翻到时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纵向前部框架821的下端部等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与所述油箱17接触而造成所述油箱17损伤,并且,使所述油箱17向上方隆起,以便减小所述油箱17与所述驾驶室8的间隙,谋求所述油箱17的贮存空间尽可能的大型化。
图13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油箱17附近的正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5、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驾驶室8具有连接到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上的上下车阶梯18。
更详细地说,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上下车阶梯18具有一对臂部181和阶梯部182,所述一对臂部181从连接到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上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向下方延伸,所述阶梯部182将所述一对臂部181的下端部彼此连接起来。
如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延伸部分172位于比所述上下车阶梯部18更靠前方侧,并且以在正视图中与所述上下车阶梯18重叠的方式,从所述本体部分171通过所述纵向前部框架82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焊接点X的正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向前方延伸。
通过具有前述结构,实质上防止所述油箱17向所述工程车辆1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并且,可以具有所述延伸部分172,进而,在车辆后退行驶过程中,可以利用所述上下车阶梯18防止所述延伸部分172与存在于后退方向上的外部构件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油箱17在所述本体部分171中的所述水平面对向区域171a之外的区域的上表面具有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
根据所述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所述驾驶室8引起所述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所述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位于比所述驾驶室8的所述水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所述水平面813a)的后端部更靠后方处,并且,如图11所示,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之间。从而,如图12所示,所述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的上表面与所述驾驶室8的间隙是所述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的上表面与所述地板构件851的间隙C,比所述间隙A大。
从而,在所述工程车辆1翻到时等,即使大的力作用到所述驾驶室8上,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贮存油剩余量传感器173与所述驾驶室8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以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方式配置。
并且,如图7及图11所示,所述连接构件813具有前表面813b,所述前表面813b以覆盖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前端部的方式从所述支承面813a的前端部向上方弯折。
根据这种结构,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所述连接构件813及所述地板构件851形成车辆宽度方向内方侧及后方侧开口的袋状部19。
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所述袋状部19具有内侧开口19a,所述内侧开口19a由所述地板构件851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构件813的前表面813b及支承面813a、和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的前端部所限定。进而,所述袋状部19具有后侧开口19b,所述后侧开口19b由所述地板构件851的下表面、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的外侧面、和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内侧面所限定。
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利用所述袋状部19作为下述部件的设置路径,例如,所述部件包括:空调软管,所述空调软管的一个端部连接到配置在发动机4附近的压缩机上,并且其另一个端部经由设置在所述驾驶室8的后端的开口连接到所述驾驶室8内的空调单元上;加热器软管,所述加热器软管经由设置在所述驾驶室8后端的开口将被所述发动机4的发热加热的温水引导到所述驾驶室8内的空调单元中;以及/或者加速器线等,所述加速器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到所述发动机4的调速器上,并且其另一端连接到所述驾驶室8内的加速器操作构件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11所示,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支承面813a,其上表面固定到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下表面上,其下表面被支承在所述防振机构7上。
在图14中,表示从后下方观察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1的驾驶室8的前方进行支承的所述防振机构7附近的图示。另外,在图15中,表示图14所示的所述防振机构7的纵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防振机构7具有第一防振橡胶71,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具有小直径部71a和大直径部71b,所述小直径部71a是中空的,被插入贯通到形成在所述安装支架12上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安装孔12a中,所述大直径部71b从所述小直径部71a中位于比所述安装支架12更靠上方的部分向径向方向外方延伸,通过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支承面813a的下面接触,并且所述大直径部71b的下表面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安装支架1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驾驶室8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安装支架1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防振机构7除了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之外,还具有:第一安装罩72、第二防振橡胶73、第二安装罩74和紧固螺栓75,所述第一安装罩72安插在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及所述安装支架12之间,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套装在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的所述小直径部71a之中位于比所述安装支架12更靠下方的部分上,所述第二安装罩74覆盖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的下端面,所述紧固螺栓75内插于所述小直径部71a。
所述第一安装罩72具有:小直径筒部72a、径向方向延伸部72b、和周壁部72c,所述小直径筒部72a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安装支架12的所述安装孔12a中,并且所述小直径部71a内插到其中,所述径向方向延伸部72b从所述小直径筒部72a的上端向径向方向外方扩径,所述周壁部72c从所述径向方向延伸部72b的径向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并围绕所述大直径部71b。
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具有允许内插所述小直径部71a的内径,并且,具有允许与所述安装支架12的下表面接触的外径。
所述第二安装罩74具有径向方向延伸部74a和周壁部74b,所述径向方向延伸部74a与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的所述小直径部71a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的下表面抵接,所述周壁部74b从所述径向方向延伸部74a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
所述紧固螺栓75具有头部75a和轴部75b,所述头部75a位于比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支承面813a的上表面更靠上方处,所述轴部75b从所述头部75a向下方延伸,并且比所述第二安装罩部74向下方延伸,螺母76能够紧固到所述轴部75b上。
根据这种结构的所述防振机构7,可以提高所述驾驶室8向所述安装支架12上的组装作业效率。
即,首先,在将所述第一安装罩72的所述小直径筒部72a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安装支架12的所述安装孔12a中、并且从上方将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的所述小直径部71a插入到所述小直径筒部72a中之后,将所述驾驶室8载置到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的所述大直径部71b的上表面上。在这种状态下,所述驾驶室8经由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以防振状态载置到所述安装支架12上。
并且,将所述紧固螺栓75从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支承面813a的上方内插于所述小直径部71a。
之后,在将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从下方套装到所述第一防振橡胶71的所述小直径部71a上、并且将所述第二安装罩74从下方套装到所述第二防振橡胶73上的状态下,将所述螺母76紧固到所述轴部75b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所述油箱17在平面视图中具有与所述安装支架12对向的区域被挖掉的形状。
在图16中,表示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中油箱17附近的平面图。另外,在图16中,省略所述连接构件813的图示。
所述油箱17优选地吹塑成形(blower),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随着远离连接所述给油口17a和最远离所述给油口17a的部分的假想垂直面P1,形成有棱角的形状变得困难。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过来利用这种特性,既防止所述油箱17与所述安装支架抵触,又谋求所述油箱17的尽可能的大型化。
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所述油箱17的所述本体部分171形成车辆长度方向的长度比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形状,并且,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内方侧的角部171a位于所述安装支架12的正下方。
并且,设置有所述给油口17a的所述延伸部分172从所述本体部分171的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的角部171b向前方、并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延伸。
借助这种结构,可以使所述油箱17中位于所述安装支架12下方的安装支架正下方区域(所述角部171a)远离所述假想垂直面,从而,在吹塑成形时,所述安装支架正下方区域变成没有棱角的塌边的形状。
从而,在利用通常的吹塑成形形成所述油箱17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安装支架正下方区域干扰所述安装支架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11及图14所示,所述连接构件813在比所述支承面813a的所述防振机构7被支承的部位更靠后方处还具有从所述水平面813a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后表面813c。所述后表面813c的上端部与所述地板构件851相接。借此,可以谋求所述地板构件851的支承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表面813c的左右侧端部之中的一个侧端部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或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中的一个侧面相接,并且,所述左右侧端部之中的另一个侧端部被配置在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或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中的另外一个侧面远离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4所示,所述后表面813c的所述右侧端部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的侧面相接,并且,所述左侧端部配置在与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侧面远离的位置。
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后侧开口19b由以下部分所限定:所述地板构件851的下表面、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或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中的另外一个侧面、所述支承面813a的上表面、所述后表面813c的左右侧端部中的另一个侧端部。
在所述袋状部19的内部可以设置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是硬质橡胶海绵等的缓冲构件,具有所述软管和/或线插入贯通的开口。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所述软管和/或线由于滑动接触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而损伤。
优选地,所述缓冲构件以覆盖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813的所述水平面813a上的所述防振机构7的安装构件(例如,安装螺栓或铆钉等)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袋状部19。
在具有所述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所述防振机构7的安装构件意外松弛,或者防止所述软管和/或线与所述安装构件滑动接触而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驾驶室8进一步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下框架部81还包括一对下部外侧后框架814,所述一对下部外侧后框架814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后端部,并且向车辆后方延伸。
所述下部外侧后框架814随着从前端部向后端部行进而位于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纵向框架部82除了所述纵向前部框架821之外,还具有一对纵向后框架822,所述一对纵向后框架822的上端部连接到靠近所述上框架部83的后端的部分上,并且,其下端部连接到所述下部外侧后框架814的后端部。
进而,所述纵向框架部82具有一对纵向中间框架823,所述一对纵向中间框架823竖立设置在所述一对下部外侧后框架814的中间部位。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驾驶室8具有横向后框架87和一对纵向后部下方框架88,所述横向后框架87将所述一对纵向后框架822的靠近下端的部分连接起来,所述一对纵向后部下方框架88的上端部连接到所述横向后框架87的靠近外端的部分上,并且,其下端部向下方延伸。
在图17中,表示从后方观察图3所示的工程车辆1的内部结构中所述后桥壳9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3至图5及图17所示,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一对纵向后部下方框架88上。
详细的说,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具有比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区域。
所述后方区域以随着从前方侧向后方侧行进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其后端部连接到所述一对纵后部下方框架88上。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上框架部83具有:前部车顶框架831、一对侧车顶框架832、和后车顶框架833,所述前部车顶框架831将所述一对纵向前部框架821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所述一对侧车顶框架832分别将所述一对纵向前部框架821及所述一对纵向后框架822的关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所述后车顶框架833将所述一对纵向后框架822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如图3所示,所述外部车顶84安装在所述前车顶框架831、所述一对侧车顶框架832及所述后车顶框架83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所述驾驶室8的各个框架形成中空的管状或者截面U字形的形状。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4所示,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形成中空的管状,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及所述下部外侧后框架814形成截面U字形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代之以采用截面L字形或者截面H字形的骨架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及图17所示,所述驾驶室8具有载置驾驶座80的驾驶座安装板89。所述驾驶座安装板89被支承在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一对纵向后部下方框架88上。
进而,所述驾驶室8具有一对后侧安装板90,所述一对后侧安装板90沿着大致的水平方向被支承在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一对纵向后部下方框架88上。所述一对后侧安装板90经由防振机构7被支承在所述变速箱壳体3或者所述后桥壳9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支承在所述后桥壳9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隔气板86的下端部被焊接到所述地板构件851上,并且,上方部分被焊接到连接在所述一对纵向前部框架821上的一对横向前部框架9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图14及图19等所示,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在侧视图中,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到所述车辆框架2上。
更具体地说,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设置所述地板部85的区域中的下表面811a、812a,位于比所述主车架22的上表面22a更靠下方处,并且,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设置所述地板部85的区域的上表面811b、812b位于比所述主车架22的上表面更靠上方处。
由于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可以将所述地板部85配置在低的位置,所以,可以抑制所述工程车辆1的总高度,并且,可以确保所述驾驶室8的室内高度。
在图18中,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1中的地板部85的部分组装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所述地板构件851被制成左右一对地板构件851,该左右一对地板构件85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位于所述下部外侧车架812的上方,并且,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部位于比所述下部内侧框架811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方侧。
即,所述地板构件851关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一对主车架22之间具有开口851a。
并且,所述地板构部85具有用于闭塞所述开口851a的中心罩852。所述中心罩852可拆卸地固定到所述隔气板86及所述左右一对地板构件851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可以容易地进行配置在所述主车架22之间的各种部件的组装或维修。
另外,所述开口851a优选地具有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主车架22之间的宽度的1/3以上的宽度。
在图19中,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程车辆1的框架结构中的主车架22后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所述主车架22的与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连接部22b在上下方向上比其它部分的宽度宽。
通过具有所述结构,不必加厚所述主车架22的板厚,就可以提高所述主车架22中由于和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连接需要必要强度的部分的强度,因而,在所述车辆框架2中,在确保高的强度分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车架22的成为与所述变速箱壳体3的连接部22b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比其它部分的宽度宽,所述主车架22的宽度大的后端部,其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地板构件851更靠上方处。
进而,所述地板构件851和/或所述驾驶座安装板89,关于车辆前后方向,与所述主车架22的所述连接部22b对应的部分位于比所述下部外侧框架812的上表面更靠上方处。
通过具有所述结构,由于可以确保所述主车架22与所述地板构件851和/或所述驾驶座安装板89之间的间隙,所以,在所述驾驶室8振动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驾驶室8与所述车辆框架2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所述地板部85具有地板垫853,所述地板垫853覆盖所述地板构件851和所述中心罩852的上方。
所述地板垫853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并且,其下表面在后端部具有沿着与所述主车架22的所述连接部22b对应的部分倾斜的倾斜面853a。
借助所述结构,在所述地板部85的上表面,可以尽可能地加大平坦的面积,可以提高居住性。
在图20及图21中,表示图19所示的框架结构中地板部85的透视平面图及立体组装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至图21所示,所述中心罩852具有用于利用从所述一对地板构件851的上表面突出的固定构件854(紧固螺栓等)卡定的贯通孔852a,被以所述固定构件854从所述中心罩852的上表面进一步突出的状态卡定。
并且,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地板垫853在下表面设置有多个从所述中心罩852的上表面突出的围绕所述固定构件854的周围的多个肋853b。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由于不必使用夹子等其它部件就可以容易地固定所述地板垫853,所以,与利用夹子等固定所述地板垫853的现有结构相比,可以降低成本及提高组装性能。
进而,由于通过提起就能够容易地将其卸下,所以,与利用夹子等的现有结构相比,也可以提高清扫时等的维修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所述地板垫853上的所述多个肋853b具有圆筒形状。但是,所述肋853b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利用所述固定构件854限制所述地板垫85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应用截面为矩形等各种形状等。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肋853b也设置在与所述中心罩852的固定构件854对应的位置之外的部位。
借助所述结构,由于在防止所述地板垫853下沉的同时,可以在所述地板垫853和由所述地板构件851及所述中心罩852形成的地面之间设置间隙(空气层),所以,可以抑制来自于所述地面的振动的传递。
进而,也可以在所述间隙中安装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吸音材料。
另外,在安装所述吸音材料时,优选地,在所述吸音材料上设置与所述地板垫853的所述肋853b大致相同的直径或者小直径的孔,将所述肋853b嵌入固定到该孔内。
通过具有所述结构,可以容易地将所述吸音材料组装到所述地板垫853上,另一方面,由于能够简单地卸下,所以,在所述地板垫853的清扫等维修时,可以提高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只更换所述地板垫853,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上面,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变更、修正。
符号说明
1   工程车辆
3   变速箱壳体
4   发动机
7   防振机构
8   驾驶室
9   后桥壳
10  前桥壳
11  加强构件
12  安装支架
14  发动机安装凸缘
15  防振机构
16  拱架
16a 侧板部
16b 连接板部
21  前部框架
22  主车架
25  间隔件
51  前轮
52  后轮
53  前车轴
54  后车轴
81  下框架部
82  纵向框架部
83  上框架部
84  外部车顶
85  地板部
86  隔气板
86a 隆起部
111  制动器操作轴
112  第一制动毂
113  第二制动毂
114  第一制动踏板
115  第二制动踏板
116  制动器纵向连杆
117  制动器横向连杆
118  制动器中间轴
119  制动器中间毂
811  下部内侧框架
812  下部外侧框架
813  连接构件

Claims (5)

1.一种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所述工程车辆利用包含有变速箱壳体的变速器对来自于发动机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一对前轮及一对后轮之中起着驱动轮作用的车轮,其中,
使所述变速箱壳体从所述发动机向后方侧远离地配置,一对后桥壳连接到所述变速箱壳体的两个侧壁上,所述一对后桥壳容纳与所述一对后轮连接的一对后车轴,
容纳与所述前轮连接的前车轴的前桥壳被支承在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左右一对前部框架上,
分别利用左右一对主车架将所述一对前部框架及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侧壁之间连接起来,
所述工程车辆包括加强构件和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加强构件以在侧视图中与所述一对主车架重叠的状态将所述一对主车架之间连接起来,所述一对安装支架以在侧视图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强构件重叠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对主车架的外侧面,
至少在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和所述一对后桥壳或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左右两个部位共四个部位,防振地支承驾驶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进一步配备有拱架,所述拱架具有:一对侧板部,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下端部连接到所述加强构件的左右端部,并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以及,连接板部,所述连接板部将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并且经由防振机构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后端面上的发动机安装凸缘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主车架配置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并且,以在侧视图中前端部重叠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后端部上的状态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起来,
所述发动机以跨越所述一对前部框架及所述一对主车架的重叠区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使前侧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一对前部框架上,并且使后侧被防振地支承在所述拱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主车架的前端部经由间隔件被连接到所述一对前部框架的后端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有驾驶室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室包括:下框架部、竖立设置于所述下框架部的纵向框架部、被支承在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上端部上的上框架部、被载置在所述上框架部上的外部车顶、被支承在所述下框架部上的地板部、配置在所述驾驶室的前方并将所述驾驶室与发动机·飞轮单元之间隔断的隔气板,
所述下框架部具有: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一对下部外侧框架、以及一对连接构件,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以在与所述一对主车架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并且以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车架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在比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以上表面位于与所述下部内侧框架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一对连接构件是将对应的所述下部内侧框架及所述下部外侧框架连接起来的一对连接构件,所述一对连接构件经由防振机构被支承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所述地板部具有地板构件,所述地板构件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载置于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及所述一对下部外侧框架的上表面,
所述工程车辆还包括:制动器操作轴,所述制动器操作轴以在比所述隔气板更靠驾驶室内侧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所述隔气板上;第一制动毂,所述第一制动毂可相对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上;第二制动毂,所述第二制动毂被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制动器操作轴上;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被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毂上;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根据对所述第一及第二制动踏板的人工操作,分别大致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分别可操作地将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与设置于所述变速器的左右一对制动机构之间连接起来,根据所述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上下方向移动,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所述隔气板上,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比所述一对主车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方、并且关于上下方向在比所述制动器操作轴更靠下方处,设置左右一对隆起部,所述左右一对隆起部向驾驶室内侧隆起,
使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下端部经由所述左右一对隆起部从所述驾驶室的室内向下方延伸,
经由分别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上的左右一对中间制动毂,分别将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纵向连杆的下端部和所述左右一对制动器横向连杆的前端部连接起来,所述左右一对中间制动轴以位于比所述地板构件更靠下方、并且比所述安装支架更靠后方处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一对主车架及所述一对下部内侧框架之间的所述间隙内。
CN201080004489.XA 2009-01-14 2010-01-05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2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5546 2009-01-14
JP2009005546A JP5137859B2 (ja) 2009-01-14 2009-01-14 キャビン付き作業車輌
PCT/JP2010/050022 WO2010082511A1 (ja) 2009-01-14 2010-01-05 キャビン付き作業車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2060A CN102282060A (zh) 2011-12-14
CN102282060B true CN102282060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33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448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2060B (zh) 2009-01-14 2010-01-05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12955B2 (zh)
EP (1) EP2380803B1 (zh)
JP (1) JP5137859B2 (zh)
KR (1) KR101660392B1 (zh)
CN (1) CN102282060B (zh)
WO (1) WO20100825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1409B2 (ja) * 2009-02-02 2013-01-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輌
CN102642567A (zh) * 2012-05-14 2012-08-22 江苏友邦精工实业有限公司 用于重型工程车的单边驾驶室结构
US10351184B2 (en) * 2013-09-30 2019-07-16 Yanmar Co., Ltd. Work vehicle
JP2016008029A (ja) * 2014-06-26 2016-01-1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2016030559A (ja) 2014-07-30 2016-03-0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US9580890B2 (en) * 2014-11-07 2017-02-28 Caterpillar Inc. Machine activity monitor with speed based conditional
KR102146079B1 (ko) * 2014-12-26 2020-08-20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트랙터
US10494038B2 (en) 2015-05-13 2019-12-03 Kobe Steel, Ltd. Upper slewing body
JP6541614B2 (ja) 2015-08-07 2019-07-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EP3127790B1 (en) * 2015-08-07 2018-07-18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WO2019082829A1 (ja) * 2017-10-23 2019-05-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N108100055A (zh) * 2017-11-24 2018-06-01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拖拉机驾驶室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3045A (zh) * 2005-09-15 2008-09-10 洋马株式会社 拖拉机的组装方法以及拖拉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1825A (ja) * 1981-11-09 1983-05-17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農用トラクタ−
JPH10218014A (ja) 1997-02-03 1998-08-18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キャビン付走行車輌
EP0958993B9 (en) * 1997-02-10 2007-05-09 Yanmar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Small-sized passenger work vehicle
JP2002059761A (ja) * 2000-08-23 2002-02-26 Iseki & Co Ltd トラクタのダッシュボード取付装置
US6758301B2 (en) * 2000-09-14 2004-07-06 Kenji Shiba Tractor
JP2002096766A (ja) * 2001-07-18 2002-04-02 Kubota Corp キャビン付きトラクタ
JP3717428B2 (ja) * 2001-07-19 2005-11-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付きトラクタ
JP2007290705A (ja) * 2002-01-18 2007-11-08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作業車輌
JP2003212147A (ja) * 2002-01-21 2003-07-30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乗用トラクタのフレーム
JP2004074939A (ja) * 2002-08-20 2004-03-11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トラクタのフレーム構造
US7111705B2 (en) * 2004-02-02 2006-09-26 Kurashiki Kako Co., Ltd. Vibration isolating mount device
JP4458531B2 (ja) * 2004-10-01 2010-04-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5035866B2 (ja) * 2005-10-04 2012-09-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422668B2 (ja) * 2005-10-19 2010-02-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ーローダーバックホー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312221B2 (ja) * 2006-09-29 2009-08-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JP4934401B2 (ja) * 2006-10-25 2012-05-1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キャビン付作業車両
JP4913541B2 (ja) * 2006-10-25 2012-04-1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キャビン付作業車両
US8186474B2 (en) * 2006-12-08 2012-05-29 Komatsu Ltd. Wheel load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3045A (zh) * 2005-09-15 2008-09-10 洋马株式会社 拖拉机的组装方法以及拖拉机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59761A 2002.02.26
JP特开2004-114761A 2004.04.15
JP特开2007-290705A 2007.11.08
JP特开2008-105539A 2008.05.08
JP特开2008-87491A 2008.04.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80803A4 (en) 2012-06-06
KR20110114548A (ko) 2011-10-19
EP2380803B1 (en) 2013-08-28
KR101660392B1 (ko) 2016-10-10
CN102282060A (zh) 2011-12-14
EP2380803A1 (en) 2011-10-26
US20110272966A1 (en) 2011-11-10
JP5137859B2 (ja) 2013-02-06
JP2010162977A (ja) 2010-07-29
US8312955B2 (en) 2012-11-20
WO2010082511A1 (ja) 201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2060B (zh) 带驾驶室的工程车辆
EP2670650B1 (en) All terrain vehicle
US8047557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4178479B2 (ja) 燃料タンクの支持構造
JP4083178B2 (ja) 作業車
JP434631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203777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10406903B2 (en) Vehicle
JP4023506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AU2018214119A1 (en) All terrain vehicle
JP4207653B2 (ja) 前部車体構造
JPH10329701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キューム配管配索構造
JP541254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107579B2 (ja) 作業車の運転部構造
JPH0858614A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4059273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H08164753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10730566B2 (en) Vehicle
JP5154458B2 (ja) 作業車輌
CN101062655B (zh) 车辆的进气箱配置构造
JP2528552Y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KR20100023534A (ko) 미드십 엔진 후륜구동 차량의 전방 차체구조
JP4104153B2 (ja) 作業車
JP5979380B2 (ja) 車両の吸気音伝達装置
JP5277589B2 (ja) 車両用補機の配設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