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8749B - 丝条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丝条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8749B
CN102268749B CN201110140074.1A CN201110140074A CN102268749B CN 102268749 B CN102268749 B CN 102268749B CN 201110140074 A CN201110140074 A CN 201110140074A CN 102268749 B CN102268749 B CN 1022687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oling
cooling cylinder
connector
reception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00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8749A (zh
Inventor
川本和弘
西大路诚
峰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68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8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8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8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01D5/092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in shafts or chimne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丝条冷却装置,将从纺丝箱体纺出的丝条均等地冷却。在冷却风供给箱(22)的内部形成有冷却筒收容室(41)、上侧连接流路(42)、下侧连接流路(43)等。在冷却筒收容室中以与纺丝箱体(2)的多个喷丝头(13)对置的方式收容有多个冷却筒(21),这些多个冷却筒沿左右方向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此外,在冷却筒收容室中,在其侧壁面(41a、41b)的下端部分别设有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在第1连接口上,连接着连接在管道(60)上、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侧连接流路。在第2连接口上,连接着配置在上侧连接流路的下方,与管道连接,并在冷却筒收容室的下方迂回而延伸的下侧连接流路。

Description

丝条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将从纺丝箱体纺出的丝条冷却的丝条冷却装置,该纺丝箱体将熔融的材料从喷丝头作为丝条纺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熔融纺丝装置中,纺丝箱体将熔融的材料从多个喷丝头作为丝条纺出。在纺丝箱体的下方,在与多个喷丝头对置的部分处配置有多个冷却筒。这里,这些多个冷却筒匹配于喷丝头的排列而在冷却风供给箱的内部空间(冷却筒收容室)中以交错状排列配置为1列或两列。此外,在冷却风供给箱的内部空间的后端部上连接着管道,从管道供给到冷却风供给箱的内部空间中的冷却风在形成冷却筒的过滤器中被整流后,流入到在冷却筒的内部中形成的、从纺丝箱体纺出的丝条行进的空间(丝条行进空间)中。并且,通过该冷却风将在上述丝条行进空间内行进的丝条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68404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熔融纺丝装置中,从连接在冷却筒收容室的后端部上的管道供给冷却风。即,在冷却风供给箱的内部空间中仅从后方流入冷却风,所以绕冷却筒迂回流动而从前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中的冷却风的风量比不绕冷却筒迂回而从后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小,在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中产生偏差。特别是,在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的情况下,冷却风不易在构成距离管道较远的前侧的列的冷却筒的前方迂回,在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中容易发生不均匀。并且,如果在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中发生不均匀,则在丝条行进空间中行进的丝条没有被均等地冷却而在丝条的粗细中出现不匀等,丝条的品质有可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从纺丝箱体纺出的丝条均等地冷却的丝条冷却装置。
有关第1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将从纺丝箱体纺出的丝条冷却,该纺丝箱体将熔融的材料从多个喷丝头作为丝条向下方纺出,该丝条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冷却筒,以与上述多个喷丝头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纺丝箱体的下方,该多个冷却筒的内部为纺出的丝条行进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丝条行进空间,并且上述丝条行进空间的侧壁为进行从外部流入的冷却风的整流的过滤器;以及冷却风供给箱,用于对上述多个冷却筒的上述丝条行进空间供给冷却风;在上述冷却风供给箱中,在其内部形成有:冷却筒收容室,用于收容上述多个冷却筒;以及连接流路,将管道与上述冷却筒收容室连接,该管道用于供给冷却风,从上下方向观察配置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一侧;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中,在上述管道侧的侧壁面以及与上述管道相反侧的侧壁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进行与上述连接流路的连接的第1连接口及第2连接口;上述连接流路由上侧连接流路和下侧连接流路构成,该上侧连接流路将上述第1连接口与上述管道连接,该下侧连接流路配置在上述上侧连接流路的下方,与上述管道连接,并且以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延伸而与上述第2连接口连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从管道供给的冷却风经由上侧连接流路及下侧连接流路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所以冷却风从冷却筒收容室向丝条行进空间、从其整周均等地流入,能够将在丝条行进空间中行进的丝条均等地冷却。
有关第2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在有关第1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1穿孔板,配置于上述第1连接口,进行从上述上侧连接流路流入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冷却风的整流;以及第2穿孔板,配置于上述第2连接口,进行从上述下侧连接流路流入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冷却风的整流;上述第2穿孔板的开口率为上述第1穿孔板的开口率以上。
下侧连接流路以在冷却筒收容室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延伸,长度比上侧连接流路长,所以下侧连接流路的第2连接口附近的冷却风的风量比上侧连接流路的第1连接口附近的冷却风的风量小。
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第2穿孔板的开口率为第1穿孔板的开口率以上,所以对冷却筒收容室从两侧均等地供给冷却风。
有关第3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在有关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筒状的第3穿孔板,该筒状的第3穿孔板以围住上述冷却筒的方式配置,与上述过滤器一起进行流入上述丝条行进空间的冷却风的整流;上述第3穿孔板越靠上侧的部分其开口率越高。
根据本发明,由于围住冷却筒的第3穿孔板越靠上侧的部分其开口率越高,所以流入丝条行进空间的上侧部分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大,能够将刚刚从纺丝箱体纺出后的丝条充分冷却。
有关第4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在有关第3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口及上述第2连接口形成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侧壁面的下端部。
在第1、第2连接口设在冷却筒收容室的侧壁面的下端部的情况下,冷却风难以流入丝条行进空间的上侧的部分。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围住冷却筒的第3穿孔板越靠上侧的部分其开口率越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流入丝条行进空间的上侧的部分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大,能够将从纺丝箱体刚刚纺出后的丝条充分冷却。
有关第5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在有关第1~第4的任一技术方案的丝条冷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
在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的情况下,如果冷却风仅从一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中,则特别在构成距离管道较远的另一侧的列的冷却筒的丝条行进空间中,冷却风难以从另一侧流入,有可能在流入丝条行进空间的冷却风中发生不均匀。
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从管道供给的冷却风经由第1、第2连接流路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所以即使在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的情况下,冷却风也从其整周均等地流入丝条行进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从管道供给的冷却风经由上侧连接流路及下侧连接流路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所以冷却风从其整周均等地从冷却筒收容室流入丝条行进空间,能够将在丝条行进空间中行进的丝条均等地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熔融纺丝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丝条冷却装置的俯视图。
图3A是图2的IIIA-IIIA线剖视图。
图3B是图2的IIIB-IIIB线剖视图。
图4是图3A、图3B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A、图3B的V-V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熔融纺丝装置1具备纺丝箱体2、丝条冷却装置3、供油装置4等。纺丝箱体2具备多个包壳体11。在各包壳体11中配置有纺丝包12,在纺丝包12中,储存有熔融的聚酯等、作为丝条Y的熔融的材料。在纺丝包12的下端部设有喷丝头13,在纺丝箱体2中,将储存在纺丝包12中的熔融的材料从形成在喷丝头13上的未图示的多个贯通孔作为多个丝条Y向下方纺出。这里,多个喷丝头13与后述的冷却筒21同样,沿着左右方向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
丝条冷却装置3配置在纺丝箱体2的下方,如后述那样将从纺丝箱体2纺出的丝条Y冷却。供油装置4配置在丝条冷却装置3的下方,对由丝条冷却装置3冷却的丝条Y赋予油剂。并且,由供油装置4赋予了油剂的丝条Y被配置在供油装置4的下方的未图示的卷取装置卷绕到筒管上。
接着,对丝条冷却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丝条冷却装置3具备多个冷却筒21、冷却风供给箱22等。
多个冷却筒21分别配置在与多个纺丝包12的喷丝头13对置的部分上,沿着左右方向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这里,将上述多个喷丝头13及多个冷却筒21以交错状排列是为了将它们以高密度配置。
在各冷却筒21的内部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形的丝条行进空间31,从喷丝头13纺出的丝条Y在丝条行进空间31中朝向下方行进。此外,丝条行进空间31的侧壁为过滤器32。过滤器32进行冷却风从后述的冷却筒收容室41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时的冷却风的整流。
冷却风供给箱22是用来对冷却筒21的丝条行进空间31供给冷却风的装置,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其内部中形成有冷却筒收容室41、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
在冷却筒收容室41中,收容有上述多个冷却筒21,冷却筒21将冷却筒收容室41上下贯通。此外,在冷却筒收容室41内配置有大致圆筒状的第3穿孔板44,以便分别围住多个冷却筒21。在第3穿孔板44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第3穿孔板44如后所述,与过滤器32一起进行冷却风从冷却筒收容室41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时的冷却风的整流。此外,在第3穿孔板44中,位于冷却筒收容室41的大致上半部的部分44a的开口率(開口率)比位于冷却筒收容室41的大致下半部的部分44b的开口率高。具体而言,例如相对于部分44a的开口率是10~20%左右,部分44b的开口率为1~3%左右。
进而,在冷却筒收容室41中,在其后侧(管道60侧)的侧壁面41a的下端部上设有第1连接口45,并且在其前侧(与管道60相反侧)的侧壁面41b的下端部上设有第2连接口46。此外,在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上,分别配置有第1穿孔板47及第2穿孔板48。第1穿孔板47及第2穿孔板48是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板状体,如后所述,进行冷却风从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流入到冷却筒收容室41时的、冷却风的整流。此外,第2穿孔板48的开口率为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以上。具体而言,例如相对于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是5~10%左右,第2穿孔板48的开口率是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的1~3倍左右。
上侧连接流路42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连接在第1连接口45上,并且其后端部与配置在冷却风供给箱22的后方的管道60的前端部的大致上半部连接。
下侧连接流路43配置在上侧连接流路42的下方,其后端部连接在管道60的前端部的大致下半部上,并且从与管道60的连接部分将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方延伸到比第2连接口46靠前方,在其前端部大致180°弯折而连接在第2连接口46上。即,下侧连接流路43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方迂回而延伸并连接在第2连接口46上。
此外,上述冷却筒21内的丝条行进空间31从冷却筒收容室41向下方延伸,将下侧连接流路43上下贯通。但是,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位于下侧连接流路43内的部分由与第3穿孔板44不同的、没有形成贯通孔的分隔筒49划定。由此,使得冷却风不从下侧连接流路43直接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中。
此外,在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与管道60的连接部分上,配置有穿孔板51。穿通板51是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板状体,如后述那样进行冷却风从管道60流入到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中时的冷却风的整流。
接着,对到从管道60供给的冷却风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中为止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图3A~图5所示的箭头是表示冷却风的流动的箭头。在管道60中流动的冷却风在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的连接部分处被上下分开,分别被穿孔板51整流后,流入上侧连接流路42及下侧连接流路43中。
流入到上侧连接流路42中的冷却风在进一步被第1穿孔板47整流后,从第1连接口45流入到冷却筒收容室41内。并且,再从冷却筒收容室41由第3穿孔板44及过滤器32整流,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
另一方面,流入到下侧连接流路43中的冷却风通过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方流动而迂回到比第2连接口46靠前方,然后被第2穿孔板48整流后,从第2连接口46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并且,再从冷却筒收容室41被第3穿孔板44及过滤器32整流,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
并且,通过这样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将从纺丝箱体2纺出并在丝条行进空间31中行进的丝条Y冷却。
此时,在冷却筒21中,从其整周流入冷却风,假如成为冷却风仅从第1连接口45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等,冷却风仅从配置有管道60的后方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则在冷却筒21中迂回而流动、从前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得比不在冷却筒21中迂回而从后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小。特别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的情况下,从构成距离第1连接口45(管道60)较远的前侧的列的冷却筒21的前方流入到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得特别小。即,有可能在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中发生不均匀。并且,结果有可能在丝条行进空间31中行进的丝条Y没有被均等地冷却、发生粗细的不匀等,丝条Y的品质下降。
这里,也可以考虑通过在冷却风供给箱22的前方配置管道而使冷却风从前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但由于在冷却风供给箱22的前方需要设置用于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所以难以在冷却风供给箱22的前方配置管道。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除了与形成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的下端部上的第1连接口45连接的上侧连接流路42以外,还设置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方迂回而延伸、与形成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b上的第2连接口46连接的下侧连接流路43,由此,使冷却风从前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由此,从前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与从后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的差变小,在丝条行进空间31中冷却风从其整周均等地流入。因而,将在丝条行进空间31中行进的丝条Y均等地冷却。
可是,在此情况下,下侧连接流路43的长度比上侧连接流路42长,此外,在下侧连接流路43中流动的冷却风与在上侧连接流路42中流动的冷却风不同,在其中途与分隔筒49碰撞,所以在下侧连接流路43的第2连接口46附近流动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得比在上侧连接流路42的第1连接口45附近流动的冷却风的风量小。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穿孔板48的开口率为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以上,所以冷却风容易从下侧连接流路43流入到冷却筒收容室41中,由此,能够使冷却风从前后两侧均等地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
此外,为了使从纺丝箱体2(喷丝头13)纺出的丝条Y为没有粗细的不匀等的高品质的结构,优选的是在纺出后尽快冷却丝条Y。即,优选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的上侧的部分中的冷却风的风量较大。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41b的下端部上设有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的情况下,假如第3穿孔板的开口率是一定的,则冷却风不易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的上侧的部分中,有可能不能将从纺丝箱体2刚刚纺出后的丝条Y充分冷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极力缩短配置于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方的下侧连接流路43的距离。或者,以防止熔融纺丝装置1的其他部分与管道60的干涉等的目的,将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设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41b的下端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穿孔板44的部分44a的开口率变得比部分44b的开口率变大。由此,即使在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连接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下端部的情况下,冷却风也充分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的上侧的部分中,能够将从纺丝箱体2刚刚纺出后的丝条Y充分冷却。
接着,说明对本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但是,关于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冷却筒21沿着左右方向以交错状排列为两列,但冷却筒21的排列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冷却筒21沿左右方向排列为1列,也可以在冷却筒21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两列的情况下,冷却筒21不是交错状,而排列为使构成各列的冷却筒21关于左右方向的位置相同。
如果使冷却风仅从配置有管道60的后方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则根据冷却筒21的排列而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在冷却筒21中迂回而从前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得比不在冷却筒21中迂回而从后方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小。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如果使冷却风从冷却筒收容室41的前后两侧流入,则不论冷却筒21的排列如何,都能够使冷却风从其整周均等地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41b的下端部设有第1连接口45及第2连接口46,但第1、第2连接口也可以设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41b的中央部或上端部等、侧壁面41a、41b的下端部以外的部分上。并且,在这些情况下,也只要第3穿孔板44的上侧的部分44a的开口率比下侧的部分44b的开口率大,就不论第1、第2连接口的位置如何,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的上侧的部分中的冷却风的风量都变大,能够将从纺丝箱体2刚刚纺出后的丝条Y充分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3穿孔板44的部分44a的开口率为10~20%左右,并且使部分44b的开口率为1~3%左右,但只要部分44a的开口率比部分44b的开口率高,第3穿孔板44的开口率就不限定于此。此时,关于部分44b也可以不形成贯通孔(开口率也可以为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3穿孔板44分为上下两个部分44a、44b,使部分44a的开口率比部分44b的开口率高,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3穿孔板44分为上下3个以上的部分,使得越靠上侧的部分开口率越高。
此外,第3穿孔板44的开口率也可以是一定的。例如,在如上述那样第1、第2连接口设在冷却筒收容室41的侧壁面41a、41b的上端部的情况下等,即使第3穿孔板44的开口率是一定的,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的上侧的部分中的冷却风的风量也变得足够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穿孔板48的开口率为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以上,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穿孔板48的开口率也可以比第1穿孔板47的开口率小。在此情况下,虽然从前方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的冷却风的风量变小,但由于冷却风从前后两侧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所以与冷却风仅从后方流入冷却筒收容室41中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风从其整周均等地流入丝条行进空间31中。

Claims (6)

1.一种纱条冷却装置,将从纺丝箱体纺出的纱条冷却,该纺丝箱体将熔融的材料从多个喷丝头作为纱条向下方纺出,该纱条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冷却筒,以与上述多个喷丝头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纺丝箱体的下方,该多个冷却筒的内部为纺出的纱条行进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纱条行进空间,并且上述纱条行进空间的侧壁为进行从外部流入的冷却风的整流的过滤器;以及冷却风供给箱,用于对上述多个冷却筒的上述纱条行进空间供给冷却风;
在上述冷却风供给箱中,在其内部形成有:
冷却筒收容室,用于收容上述多个冷却筒;以及
连接流路,从上下方向观察配置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一侧,将用于供给冷却风的管道与上述冷却筒收容室连接;
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中,在上述管道侧的侧壁面以及与上述管道相反侧的侧壁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进行与上述连接流路的连接的第1连接口及第2连接口;
上述连接流路由上侧连接流路和下侧连接流路构成,该上侧连接流路将上述第1连接口与上述管道连接,该下侧连接流路配置在上述上侧连接流路的下方,与上述管道连接,并且以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延伸而与上述第2连接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1穿孔板,配置于上述第1连接口,进行从上述上侧连接流路流入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冷却风的整流;以及
第2穿孔板,配置于上述第2连接口,进行从上述下侧连接流路流入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冷却风的整流;
上述第2穿孔板的开口率为上述第1穿孔板的开口率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筒状的第3穿孔板,该筒状的第3穿孔板以围住上述冷却筒的方式配置,与上述过滤器一起进行流入上述纱条行进空间的冷却风的整流;
上述第3穿孔板越靠上侧的部分其开口率越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口及上述第2连接口形成在上述冷却筒收容室的侧壁面的下端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条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冷却筒以交错状排列。
CN201110140074.1A 2010-06-04 2011-05-27 丝条冷却装置 Active CN102268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8680/2010 2010-06-04
JP2010128680A JP5596422B2 (ja) 2010-06-04 2010-06-04 糸条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8749A CN102268749A (zh) 2011-12-07
CN102268749B true CN102268749B (zh) 2016-03-30

Family

ID=4411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0074.1A Active CN102268749B (zh) 2010-06-04 2011-05-27 丝条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92698B1 (zh)
JP (1) JP5596422B2 (zh)
CN (1) CN1022687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5657B2 (ja) * 2012-10-03 2016-05-2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溶融紡糸装置
CN103510171B (zh) * 2013-09-17 2016-06-29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细旦多孔扁平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CN103526312B (zh) * 2013-10-18 2017-12-01 王振海 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
CN103526309B (zh) * 2013-10-18 2015-11-04 王振海 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系统
JP6364311B2 (ja) * 2014-10-20 2018-07-2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冷却装置
CN105040125B (zh) * 2015-06-22 2017-05-31 泉州惠安长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涤纶环吹冷却装置及涤纶纺丝冷却方法及涤纶丝生产方法
JP6522452B2 (ja) * 2015-07-22 2019-05-29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冷却装置
JP6556641B2 (ja) * 2016-02-17 2019-08-0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冷却装置
CN107130307B (zh) * 2017-06-23 2022-07-22 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熔纺长丝吹风冷却装置
JP6993135B2 (ja) 2017-08-08 2022-01-13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冷却装置
DK3575469T3 (da) * 2018-05-28 2020-10-19 Reifenhaeuser Masch Indretning og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filterduge ud fra endeløse filament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2558A (en) * 1974-05-06 1977-05-10 Mobil Oi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CN201280621Y (zh) * 2008-09-26 2009-07-29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双排外环吹风丝束冷却装置
CN201354390Y (zh) * 2008-09-04 2009-12-0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熔融纺制和冷却多根合成长丝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6203A (en) * 1978-06-21 1980-02-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Melt spinning and its device
JPS6182965U (zh) * 1984-11-05 1986-06-02
US4712988A (en) * 1987-02-27 1987-12-1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pparatus for quenching melt sprun filaments
TW561204B (en) * 2000-03-24 2003-11-11 Toray Eng Co Ltd Molten yarn take-up device
JP2002309431A (ja) * 2000-06-21 2002-10-23 Toray Eng Co Ltd 紡糸装置
JP3868404B2 (ja) * 2003-07-24 2007-01-1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溶融紡糸装置
JP2008231607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ray Ind Inc 紡糸用環状冷却装置および溶融紡糸方法
JP5526531B2 (ja) * 2007-11-29 2014-06-18 東レ株式会社 紡糸用冷却装置および溶融紡糸方法
DE202008015313U1 (de) * 2008-09-16 2009-04-30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bkühlen mehrerer synthetischer Filamentbündel
JP2011153391A (ja) * 2010-01-28 2011-08-11 Teijin Fibers Ltd 糸条冷却装置および溶融紡糸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2558A (en) * 1974-05-06 1977-05-10 Mobil Oi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the extrusion of tubular thermo-plastic film
CN201354390Y (zh) * 2008-09-04 2009-12-0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熔融纺制和冷却多根合成长丝的装置
CN201280621Y (zh) * 2008-09-26 2009-07-29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双排外环吹风丝束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96422B2 (ja) 2014-09-24
EP2392698B1 (en) 2012-12-12
CN102268749A (zh) 2011-12-07
EP2392698A1 (en) 2011-12-07
JP2011252260A (ja) 2011-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8749B (zh) 丝条冷却装置
CN104471342B (zh)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CN103225146B (zh) 设有清洁机构的喷气纺纱机和其涡流室的清洁方法
CN103993374A (zh) 丝线冷却装置
CN103552240B (zh) 一种3d打印机的冷却装置
CN201420114Y (zh) 用于冷却多个合成丝束的装置
CN103429809A (zh) 丝条的加压蒸汽处理装置与碳纤维前驱体丝条的制造方法
CN209481864U (zh) 一种双组份喷丝组件
CN203498516U (zh) 用于熔融纺丝和冷却合成长丝的设备
JP6063012B1 (ja) 極細繊維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209082043U (zh) 熔融纺丝装置
CN102358960A (zh) 纺丝组件和纺丝部件
CN1563523A (zh) 双组份复合纺丝组件
CN103328700B (zh) 用于冷却大量合成丝线的装置
CN104278342A (zh) 丝线冷却装置
CN210880522U (zh) 一种打包膜成型用带有防尘功能的流延机
CN103261515A (zh) 纤维幅材机的流浆箱的湍流发生器的流管和纤维幅材机的流浆箱的湍流发生器
CN202369683U (zh) 一种能够提高超细旦丝品质的熔体纺丝组件
CN209039636U (zh) 丝线冷却装置
CN104785072A (zh) 具有液体分流器的用于气/液交换塔的分布器塔盘
CN101575105B (zh) 制取药用碳酸氢钠的设备
JP2015014065A (ja) メルトブローン用紡糸口金装置
CN208599287U (zh) 一种淋膜机过滤器换网装置
CN102860920A (zh) 一种滴制软胶囊机的快拆滴头装置
CN201433286Y (zh) 一种编织横机用纱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