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8131A -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8131A
CN102268131A CN2010101935766A CN201010193576A CN102268131A CN 102268131 A CN102268131 A CN 102268131A CN 2010101935766 A CN2010101935766 A CN 2010101935766A CN 201010193576 A CN201010193576 A CN 201010193576A CN 102268131 A CN102268131 A CN 102268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lactic acid
copolymer
poly lactic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35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子浓
任妍虹
左璞晶
戴夏冀
何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1935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6813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68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81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共聚物含有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二元醇单体单元和羟基酸单体单元,具有比聚乳酸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聚乳酸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该共聚物提高了聚乳酸的应用范围,可以广泛应用到有更高耐热要求的包装领域。该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为:以乳酸和共聚单体为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在0.01-30kPa的压力和160-230℃的温度下熔融聚合5-50小时得到同时具备较高分子量和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乳酸共聚物。该方法为熔融聚合一步法,工艺直接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应用广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类材料使用后很难回收利用,造成目前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大量的消费使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期望降解塑料,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由来的降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不久将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两大问题。
聚乳酸(PLA)是目前研究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降解材料,它是以淀粉发酵(或化学合成)得到的乳酸为基本原料制备得到的一种环境友好材料,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且对人体无毒无刺激。
作为半结晶的材料,聚乳酸在很多方面可以代替通用塑料应用。但是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60摄氏度以下,限制了聚乳酸更广泛的应用。提高聚乳酸的耐热性能可通过改善聚乳酸的结晶或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来实现。其中提高聚乳酸的结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提高L-乳酸的纯度;2)加入晶核;3)与无机纳米材料复合;4)聚L乳酸与聚D乳酸的立构络合物。提高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通过乳酸与高玻璃化转变的刚性聚酯进行共混或共聚合来实现。由于聚乳酸和高玻璃化转变的刚性聚酯相容性很差,所以必须通过共聚来提高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由于乳酸与刚性二元醇或酸单体特别是带苯环的刚性二元醇或酸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其空间位阻比较大,反应困难,提高反应温度又容易导致聚乳酸分解。目前共聚制备的高玻璃化转变的聚乳酸相关文献专利很少。仅有专利200580024916.X记载制备分子量可达5W的高玻璃化转变的聚乳酸共聚物,但其是通过利用高反应活性但同时高毒性的碳酰氯才得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量都较高的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二元醇单体单元和羟基酸单体单元。
本发明的共聚物中所含有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为具有分子式为
Figure GSA00000134402600021
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其中R为脂环结构,即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为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为防止支化交联,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优选为其分子结构中不含其它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除此之外,本发明对于二元羧酸单体单元的分子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
上述二元羧酸单体单元
Figure GSA00000134402600022
中,R可以是单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多环的脂环结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如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两个羧羰基既可以连在同一个脂环上,也可以连在不同的脂环上;其中,单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脂环结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进一步优选为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丙二甲酸单体单元,环丁二甲酸单体单元,环戊二甲酸单体单元,环己二甲酸单体单元,或环庚二甲酸单体单元;其中最优选为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己二甲酸单体单元。
本发明的共聚物对所含有的二元醇分子单体单元为具有分子式-O-R′-O-的二元醇单体单元,其中R′为脂环结构,即二元醇单体单元为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单体单元。考为防止支化交联,二元醇单体单元优选为其分子结构中不含其它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除此之外,本发明对于二元醇分子单体单元的分子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
上述二元醇单体单元-O-R′-O-中,其中R′可以是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单环的脂环结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如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多环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其中的单环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考虑到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一般选择为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单体单元。脂环结构二元醇单体单元进一步优选为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丙二醇单体单元,环丁二醇单体单元,环戊二醇单体单元,环己二醇单体单元,或异山梨醇单体单元;其中最优选为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异山梨醇单体单元。
羟基酸单体单元为乳酸及乳酸以外具有分子结构HO-R″-COOH的羟基酸单体单元,其中R″可以是链烃结构,可以是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即有链烃结构又有脂环结构。其中的链烃结构,可以是直链结构,也可以是带取代基团或支链的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单环的脂环结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多环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其中的单环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考虑到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一般优选为脂环结构的羟基酸单体单元。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制备的方法以乳酸和共聚单体为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在0.01-30KPa的压力和160-230℃的温度下熔融聚合5-50小时。
本发明的方法中,对于原料和催化剂的加入时间段没有特别限制,但是考虑到乳酸一般为含水的乳酸水溶液,优选为:乳酸在100℃至180℃的温度范围下,压力逐渐从30KPa降低到5KPa,脱水0.5-2h;然后加入催化剂和共聚单体,反应压力最好从30KPa逐渐降低到0.01KPa以下,反应温度最好从160℃逐渐升高到210℃以上,在机械搅拌下熔融聚合5-50h。
共聚单体可以选自于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二元醇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为能同时提高Tg又对反应活性影响比较小,上述共聚单体中至少一种共聚单体为脂环状化合物。
除了上述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和二元醇及其衍生物之外,共聚单体还可以选自于乳酸以外的羟基酸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共聚单体优选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可以是多环的脂环族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也可以是单环的脂环族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单环和多环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如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多环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两个羧羰基即可以连在同一个脂环上,也可以连在不同的脂环上;其中的单环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进一步优选为含有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丙二甲酸结构,环丙二甲酸二甲酯结构,环丁二甲酸结构,环丁二甲酸二甲酯结构,环戊二甲酸结构,环戊二甲酸二甲酯结构,环己二甲酸结构,环己二甲酸二甲酯结构,环庚二甲酸结构,或环庚二甲酸二甲酯结构;其中最优选为含有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己二甲酸结构,或环己二甲酸二甲酯结构。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制备方法中二元醇及其衍生物共聚单体为具有分子式HO-R1-OH的二元醇及其衍生物,其中R1为脂环结构,其中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单环的脂环结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基团,如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多环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其中的单环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考虑到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一般优选为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及其衍生物。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及其衍生物进一步优选为含有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环丙二醇结构,环丁二醇结构,环戊二醇结构,环己二醇结构,或异山梨醇结构;其中最优选为含有带取代基或不带取代基的异山梨醇结构,或环己二醇结构。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制备方法中除乳酸外的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共聚单体为具有分子结构HO-R2-COOH的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R2可以是链烃结构,可以是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即有链烃结构又有脂环结构。其中的链烃结构,可以是直链结构,也可以是带取代基团或支链的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单环的脂环结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可以是带取代基的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也可以是不带取代基单环和多环的脂环结构,取代基一般为不可进行缩合反应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醛基、腈基、硝基或卤素基团。其中的多环可以是螺环,可以是稠环,也可以是桥环;其中的单环可以是三元及三元以上的任意元环。考虑到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一般优选为含有脂环结构的羟基酸及其衍生物。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催化剂选自于金属化合物催化剂或酸类化合物催化剂,或者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和酸类化合物催化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金属化合物催化剂中的金属元素选自IA-IVA族、IB-VIIB族、VIII族金属元素或稀土金属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考虑到催化活性,优选为Mg,Ca,Sr,Ba,Sc,Y,La,Ce,Sm,Eu,Er,Yb,Ti,Zr,V,Cr,Mo,W,Mn,Fe,Co,Ni,Pd,Cu,Zn,Cd,Al,Ge,Sn,Pb,Sb,Bi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为Ti,Mn,Fe,Cu,Zn,Al,Ge,Sn,Pb,Sb或Ce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为Sn,Ti,Sb,Zn或Al中的一种或多种。故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最优选为选自于锡化合物,钛化合物,锑化合物,锌化合物或铝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金属化合物可以为金属单体、金属有机化合物或金属无机化合物。具体来说,金属化合物可以为上述金属的单体、卤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氯酸盐、铬酸盐、锰酸盐、砷酸盐、氰酸盐、烷基羧酸盐、烷基二羧酸盐、烷基多羧酸盐、取代烷基羧酸盐、取代烷基二羧酸盐、取代烷基多羧酸盐、芳香基羧酸盐、芳香基二羧酸盐、芳香基多羧酸盐、取代芳香基羧酸盐、取代芳香基二羧酸盐、取代芳香基多羧酸盐、烷基磺酸盐、取代烷基磺酸盐、芳香基磺酸盐、取代芳香基磺酸盐、乙酰丙酮盐、烷基醇盐、或取代烷基醇盐等;金属化合物的优选为上述金属的单体、卤化物、氧化物、硫酸盐、硼酸盐、烷基羧酸盐、取代烷基羧酸盐、烷基二羧酸盐、取代烷基二羧酸盐、烷基多羧酸盐、取代烷基多羧酸盐、烷基磺酸盐、取代烷基磺酸盐、芳香基磺酸盐、取代芳香基磺酸盐、乙酰丙酮盐、烷基醇盐、或取代烷基醇盐;金属化合物的进一步优选为上述金属的单体、氯化物、氧化物、硫酸盐、氟硼酸盐、醋酸盐、草酸盐、辛酸盐、柠檬酸盐、甲基磺酸盐、乙基磺酸盐、丙基磺酸盐、丁基磺酸盐、戊基磺酸盐、乙酰丙酮盐、或烷基醇盐。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作为催化剂的金属化合物的总加入量以金属元素质量计为以0-200000ppm(不包括0,相对于乳酸单体物的质量,下同)为好,较好的为0一100000ppm,更好为10-80000ppm,最好为10-40000ppm。含量过小,可能会影响催化性能;过高则可能会影响聚乳酸共聚物的机械性能。
上述酸类化合物催化剂为无机酸或有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来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硫酸、盐酸、磷酸、亚磷酸、硼酸、氟硼酸、次氯酸、氯酸、亚氯酸、高氯酸、磷钨酸、磷钼酸或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为硫酸,磷酸或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磺酸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一元磺酸,也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多元磺酸,还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同时上述磺酸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脂肪族磺酸,也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芳香族磺酸,还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具体来说,所述的磺酸为具有通式A-(SO3H)x的一大类化合物,其中x≥1且为整数,一般来说x≤30,优选x≤10,最优选x≤5;A为C1-C30的烃链、取代烃链、芳环或取代芳环;磺酸优选为甲磺酸、乙磺酸、丙磺酸、丁磺酸、戊磺酸、己磺酸、庚磺酸、辛磺酸、壬磺酸、癸磺酸、十一烷磺酸、十二烷磺酸或二十烷磺酸,甲二磺酸、乙二磺酸、丙二磺酸、丁二磺酸、戊二磺酸、己二磺酸、庚二磺酸、辛二磺酸、壬二磺酸、癸二磺酸、1,11-十一烷二磺酸、1,12-十二烷二磺酸或1,20-二十烷二磺酸,苯磺酸,取代苯磺酸,苯二磺酸,取代苯二磺酸,萘磺酸,取代萘磺酸,萘二磺酸,取代萘二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或1,2,3-丙三磺酸等;磺酸的进一步优选为甲磺酸、乙磺酸、丙磺酸、丁磺酸、甲二磺酸、乙二磺酸、丙二磺酸、丁二磺酸、对甲苯磺酸,或1,5-萘二磺酸。
本发明的聚乳酸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中作为催化剂的酸类化合物的总加入量按酸中H+离子的质量计以0ppm-1000ppm(不包括0,相对于乳酸单体物的质量,下同)为好,更好的为0.1-400ppm,再优选为1ppm-250ppm,进一步优选为5ppm-200ppm,最好的为10-100ppm。过高则可能导致产物的机械性能劣化,过低则可能在影响催化性能的同时也影响产物的热稳定性。
本发明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乳酸与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1/99~99/1,考虑到,乳酸的主体地位,分子量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最优化,乳酸与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优选为70/30~90/10。一般情况下,为达到更高的分子量,使整个体系的羟羧比为1∶1,共聚单体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与二元醇及其衍生物按等摩尔量比为1∶1。但考虑到部分二醇在高温真空下易发生酯交换脱除挥发的特点,共聚单体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与二元醇的摩尔量比可在1∶1~1∶1.5之间进行调节,最好为在1∶1.2之间调节。
本发明制备的聚乳酸共聚物在获得较高分子量的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保持其力学强度的同时,改善了聚乳酸耐热差的缺点,提高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包装领域,防止高温条件下运输,仓储,以及食品包装的微波加热,而发生包装的软化变形。该方法采用熔融聚合一步法,工艺直接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并不说明本发明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各种物质的来源的说明。
乳酸:武藏野;
1,2-环丙二甲酸二甲酯,对羟基环己基甲酸:百灵威;
其余共聚单体,催化剂:阿尔法(Alfa Aesar)
对于本发明涉及的测试的说明如下:
重均分子量(Mw),日本岛津公司LCsolution GPC,30℃,色谱级四氢呋喃淋洗液,PS标准样。
玻璃化转变温度(Tg),美国TA公司DSC Q-100。样品在200℃熔融2分钟后,在20℃/min的速率下降温至0℃,再从0℃以20℃/min的速率下升温到200℃。Tg由这个升温曲线确。
实施例1: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乙二醇7.5g,己二酸14.6个,丙二磺酸30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1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50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2.6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50.2℃
实施例2: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乙二醇7.5g,1,4-环己二甲酸17.2g,氧化锑30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3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50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9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61.2℃
实施例3: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1,4-环己二甲酸17.2g,氧化锑30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3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50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6.3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76.1℃
实施例4: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对苯二甲酸16.6g,醋酸亚锡65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6800
玻璃化转变温度Tg:68℃
实施例5: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1,4-环己二甲酸1.72g,硫酸10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3.2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61.8℃
实施例6: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1,4-环己二甲酸172g,硫酸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3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20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2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131.3℃
实施例7: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1,4-环己二甲酸172g,乙磺酸1000ul,钛酸异丙酯300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3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30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6.8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191.3℃
实施例8: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14.6g,1,4-环己二甲酸17.2g,硫酸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2.5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76.2℃
实施例9: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4-环己二甲酸34.4g,硫酸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21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0.5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2.8℃
实施例10: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2-环丙二甲酸二甲酯31.6g,对甲苯磺酸32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9.5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0.5℃
实施例11: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43.8g,1,4-环己二甲酸二甲酯60g,钛酸四丁酯30ug,对甲苯磺酸1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8.2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9.5℃
实施例12: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4-环己二甲酸34.4g,硫酸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3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5.6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4.7℃
实施例12: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4-环己二甲酸34.4g,醋酸亚锡65u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0.6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2.7℃
实施例14: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4-环己二甲酸34.4g,醋酸亚锡65ug,甲磺酸5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3.6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5.5℃
实施例15: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对羟基环己基甲酸43.2g,醋酸亚锡65ug,甲磺酸5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2.7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72.1℃
实施例16: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异山梨醇29.2g,1,4-环己二甲酸34.4g,对羟基环己基甲酸14.4g,醋酸亚锡65ug,甲磺酸5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2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2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体系温度升至210℃,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再聚合24小时,冷却得共聚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13.1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89.1℃
对比例1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催化剂硫酸60ul。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8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1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1KPa条件下熔融聚合24小时,冷却得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5.6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58.5℃
对比例2
向250mL三口烧瓶里注入90wt%的L-乳酸水溶液100g后,将烧瓶放入油浴中。在三口烧瓶上装好搅拌器,插入热电偶温度计,连接好真空管道和氮气管道并用氮气置换3次后,将油浴温度升至120℃进行脱水。从脱水开始60分钟内体系压力逐步从常压降低至5KPa;随后在5KPa下继续脱水1.5小时(总计脱水2.5小时);此时,用氮气将体系压力回复到常压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醋酸亚锡50.7mg和对甲苯磺酸206.3mg。然后体系温度升至160℃,将压力在2小时内逐步从常压降低至0.3KPa并将压力保持在0.3KPa条件下熔融聚合4小时(共计6小时)后倒出,冷却得到PLA预聚物,然后冷却粉碎,将粒径为100-250um的共混物粉末100g放入旋转蒸发仪的1L梨形瓶中后用氮气置换2次,在60分钟内将压力降到0.2KPa。将梨形瓶浸入硅油浴中并将油浴温度升到110℃后保持2小时。随后升温至160℃固相聚合24小时。取出粉末得到PLA产物。通过对产物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主要性能:
重均分子量Mw:20.5万
玻璃化转变温度Tg:60.3℃

Claims (10)

1.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二元醇单体单元和羟基酸单体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醇单体单元为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单体单元;所述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为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醇单体单元为异山梨醇单体单元;含有脂环结构的二元羧酸单体单元为环己二甲酸单体单元。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乳酸和共聚单体为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在0.01-30KPa的压力和160-230℃的温度下熔融聚合5-50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选自于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二元醇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共聚单体中至少一种共聚单体为脂环状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还包含乳酸以外的羟基酸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羧酸及其衍生物中含有环己二甲酸结构或环己二甲酸二甲酯结构;二元醇及其衍生物中含有异山梨醇结构或环己二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或酸类化合物催化剂,或者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和酸类化合物催化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化合物催化剂选自于锡化合物,钛化合物,锑化合物,锌化合物或铝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酸类化合物催化剂选自于硫酸,磷酸或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与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1/99~99/1。
CN2010101935766A 2010-06-01 2010-06-01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22681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35766A CN102268131A (zh) 2010-06-01 2010-06-01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35766A CN102268131A (zh) 2010-06-01 2010-06-01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8131A true CN102268131A (zh) 2011-12-07

Family

ID=4505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35766A Pending CN102268131A (zh) 2010-06-01 2010-06-01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813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4663A (zh) * 2014-03-07 2014-05-2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脂肪族-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7771A (zh) * 2014-08-29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乳酸基脂肪族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6337A (ja) * 1994-08-31 2003-07-2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85913A (zh) * 2008-05-21 2009-11-25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含有二元磺酸或多元磺酸的聚酯及利用二元或多元磺酸作催化剂制备聚酯的方法
WO2009142196A1 (ja) * 2008-05-21 2009-11-26 東レ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6337A (ja) * 1994-08-31 2003-07-2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85913A (zh) * 2008-05-21 2009-11-25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含有二元磺酸或多元磺酸的聚酯及利用二元或多元磺酸作催化剂制备聚酯的方法
WO2009142196A1 (ja) * 2008-05-21 2009-11-26 東レ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4663A (zh) * 2014-03-07 2014-05-2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脂肪族-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7771A (zh) * 2014-08-29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乳酸基脂肪族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7771B (zh) * 2014-08-29 2018-02-1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乳酸基脂肪族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03574A1 (en) 2,5-furan dicarboxylic acid-based polyesters prepared from biomass
JPS63254127A (ja) シクロヘキサンジカルボン酸と芳香族ジオ−ルとの液晶性ポリエステル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85913B (zh) 含有二元磺酸或多元磺酸的聚酯及利用二元或多元磺酸作催化剂制备聚酯的方法
CN110066389B (zh) 含苯并杂环磺酸盐结构的离子单体、用其阻燃抗熔滴的离聚物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8058735A1 (zh) 一种高分子量、高阻隔性可降解膜材料用树脂的合成方法
CN101376687A (zh) 一种聚乳酸制备的方法
CN101153070A (zh) 一种乳酸直接缩合聚合得到的高熔点聚乳酸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68131A (zh)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72438B (zh) 酯交法合成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合物(pen)的方法
CN103881072A (zh) 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嵌段混合聚酯的制备方法
CN102807670B (zh)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62599A1 (zh) 一种有机胍催化合成生物降解性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方法
TW200422347A (en) Poloyester resins composition
CN112266470A (zh) 一种生物基芳香族单体的制备及其有关均聚酯和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TWI506055B (zh) Preparation of modified copolyester
CN103130993A (zh) 一种聚乳酸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02283B (zh) 一种含有稀土化合物的聚乳酸及其制备方法
JP2012046686A (ja) イソソルビド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04237A (zh) 一种聚乳酸的合成工艺
CN103588962A (zh) 经改质的聚酯组成物
TW201141905A (en) Insulating film for electromagnetic coil, and motor and transformer having the same
CN101921400B (zh) 一种l-乳酸/d-乳酸嵌段共聚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18051A (zh) 用于制备生物可降解聚酯树脂的方法
CN104684974A (zh) 太阳能电池背面保护用双轴拉伸聚酯薄膜及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AU2015271988B2 (en) 2,5-furan dicarboxylic acid-based polyesters prepared from bioma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