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7,来说明把本发明的插座具体化为设置于充电座中的插座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充电座1是一种充电装置,通过经由电缆连接于电动汽车来对电动汽车中所搭载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座1例如设立在室外的停车场。
充电座1包括以纵向长的长方体形状所形成的座主体2和设置于座主体2规定高度的位置上的横向开闭式的门3。门3形成为大致四方形状,并且在图1(a)所示的闭合位置和图1(b)所示的开启位置之间可开闭地进行位移。如图1(b)所示,在座主体2的与门3对应的部位上,设有凹进处4。在构成凹进处4的里侧的壁体5大致的中央部上安装有插座10。也就是说,插座10被装入到充电座1内。
在后面,将设置门3的一侧设为“前方”,将设置插座10的一侧、也就是充电座1的里侧设为“后方”,并且将作为充电座1设立的方向的长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将充电座1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Y”,将与上下方向Z及左右方向Y的双方正交的方向、也就是充电座1的前后方向设为“前后方向X”。
参照图2及图3,来说明插座1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壁体5上,设有用来使插座10露出的开口部5A和在开口部5A周围的4个安装孔5B。插座10通过各安装孔5B用螺钉6安装于壁体5上。
插座10包括插座主体20,在前面形成插入插头50上的插片52(参见图4)的插片插入口25。
在插座主体20上,设有采用树脂材料所成形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1。在壳体21内,收容有通过连接插片52而对插片52供应电力的插片承受部件(未图示)。
在壳体21的前面22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上,设有从前面22朝向前方突出的突状部23。在壳体21的前面22的4角上,分别设有用来固定螺钉6的螺钉孔26。在突状部23的前面23A的下端部,设有从前面23A朝向前方突出的作为固定部的支承板30。
突状部23在从前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形成为,上方为弯曲形状并且下方为矩形形状。另外,突状部23的突出量,也就是壳体21的前面22和突状部23的前面23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距离比作为壁体5的前后方向X的厚度的板厚度稍大。
在突状部23上,设有从突状部23的前面23A朝向后方凹进的凹进处24。该凹进处24在从前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形成为圆形。凹进处24的内径和插头50的插头体51(参见图4)前端部的外径大致相等。具体而言,凹进处24的内径比插头体51的外径稍大。
在凹进处24的底面24A上设有插片插入口25。插片插入口25包括按左右方向Y排列的电源用插入口25A和配置于2个电源用插入口25A之间且在电源用插入口25A下方的接地用插入口25B。
支承板30是在从上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前后方向X为长边的长方形平板。在支承板30的前方设有作为抵接部的2个抵接突起部31,使该2个抵接突起部31按左右方向Y邻近地排列。
抵接突起部31在从左右方向Y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形成为从支承板30的上表面32朝向上方突出的三角形状。在抵接突起部31上设有随着接近后方而朝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3以及连结倾斜部33的顶部和上表面32并且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接触部34。
如图3(a)所示,在插座主体20(参见图3(b))内部,设有用来开闭电源用插入口25A的电源用内门41和用来开闭接地用插入口25B的接地用内门42。电源用内门41对应于各电源用插入口25A设置有2个。
如图3(b)及(c)所示,在该主体20内部,设有收容左方电源用内门41的第一凹进部27、收容右方电源用内门41的第二凹进部28及收容接地用内门42的第3凹进部29。
在第一凹进部27内,设有随着接近电源用插入口25A而向左方倾斜的倾斜部27A和从倾斜部27A的后端部朝向右方延伸的底部27B。在第二凹进部28内,设有随着接近电源用插入口25A而向右方倾斜的倾斜部28A和从倾斜部28A的后端部朝向左方延伸的底部28B。在第3凹进部29内,设有随着接近电源用插入口25B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9A和从倾斜部29A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底部29B。
在各倾斜部27A~29A上,以压缩后的状态分别配置板簧43~45。板簧43~45对各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加力,以使各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成为闭合位置。另外,在底部27B、28B上,分别抵接有电源用内门41的后端部。在底部29B上,抵接有接地用内门42的后端部。
在电源用内门41上,设有朝向前后方向X延伸的基底部41A和从基底部41A的前端部朝向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电源用插入口25A延伸的开闭部41B。在开闭部41B上,设有插头50的插片52(参见图4)进行抵接的抵接部41C。抵接部41C形成为随着接近相邻的电源用插入口25A而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面。
在接地用内门42上,设有朝向前后方向X延伸的基底部42A和从基底部42A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开闭部42B。在开闭部42B上,设有插片52进行抵接的抵接部42C。抵接部42C形成为随着接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面。
说明与插片52的插拔相伴的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的动作。
在插片52向插片插入口25插入的情况下,插片52与各抵接部41C、42C抵接。在从该状态下将插片52朝向后方插入时,利用底部27B~29B上所分别设置的卡定部(未图示),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的后端部各自被固定于各倾斜部27A~29A和各卡定部之间,借助于板簧的作用力,不向左方及右方(接地用内门42的情况下是上方及下方)进行移动。其结果为,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以底部27B~29B为中心,抵抗板簧43~45的作用力,像附图中的双点划线那样进行转动。也就是说,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向开启位置进行位移。与之相伴,插片52能够从开闭部41B、42B向后方插通。
另一方面,在将插片52从插片插入口25拔掉的情况下,随着附图中插片52的后端部从开闭部41B、42B接近前方,借助于板簧43~45的作用力,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朝向闭合位置进行位移。然后,在插片52的后端部从开闭部41B、42B的前端面向前方进行了移动时,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向附图中实线的闭合位置分别进行位移。
参照图4,来说明插头50的结构。
如图4(a)所示,插头50包括:插头体51,是前后方向X作为长边的圆筒形状,且由使用者把持;插片52,从插头体51朝向后方突出;电缆53,连接于插头体51的前端部上。插片52包括按左右方向Y排列的一对电源用插片52A和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2个电源用插片52A之间且配置在插片52A下方的接地引脚52B。电源用插片52A形成为平板形状。接地引脚52B形成为圆形销形状。
在插头体51的后端部上方,设有表示电源用插片52A和接地引脚52B之间的位置的位置指示部54。在插头体51的前后方向X的中央部的两个侧面上,设有由使用者的手指捏住的平面形状的把持部55。在插头体51的前后方向X的中央部的下方,设有朝向下方突出为球面状的突起部56。
位置指示部54是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长方形状的突起。而且,在位置指示部54位于插头50上方的情况下,电源用插片52A按左右方向Y排列,并且在其下方配置接地引脚52B。
如图4(b)所示,突起部56包括随着接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57、从倾斜部57的下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顶部58以及从顶部58的前端部随着接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抵接部59。在倾斜部57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设有朝向上方凹进的后方凹进部57A。在抵接部59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设有朝向上方凹进的前方凹进部59A。这些凹进部57A、59A由顶部58进行了划分。
后方凹进部57A包括随着接近后方而倾斜以使左右方向Y的宽度增大的一对后方侧面57B以及在后方侧面57B的前端部上在左右方向Y连结后方侧面57B并且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连结面57C。
前方凹进部59A包括在左右方向Y上相互相对并且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一对前方侧面59B以及在前方侧面59B的后端部上在左右方向Y连结前方侧面59B并且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抵接面59C。
参照图5及图6,来说明将插头50与插座10连接的状态。
如图5(a)所示,使用者在调整插头50的朝向以使位置指示部54成为上方之后,使插头50朝向插座10移动。然后,如图5(b)所示,在插头50的突起部56与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抵接时,支承板30以插座主体20和支承板30之间的连接位置CP为支点,产生弯曲以便支承板30的前端部朝向下方进行位移。也就是说,支承板30以连接位置CP为支点向下方发生弹性形变。若从该状态进一步插入插头50,则如图5(c)所示,在突起部56越过抵接突起部31的顶部之后,支承板30借助于复原力的作用朝向上方进行位移。此时,成为插片52被插入插片插入口25(参见图2)内的状态,并且插头50与插座10连接完成。
在该状态下,在凹进处24的内圆面和插头体51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这里,所谓的“微小的间隙”指的是,小到使用者的手指无法伸入的程度的间隙。因此,在插入插头50以便从图5(b)变为图5(c)的状态之时,抑制使用者的手指伸入凹进处24内。
如图6所示,在插座10中连接有插头50的状态,也就是图5(c)的状态下,抵接突起部31被收容于前方凹进部59A内。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抵接突起部31的接触部34抵接到抵接面59C上。加之,如图6(b)所示,抵接突起部31配置于一对前方侧面59B的左右方向Y之间,并且与各前方侧面59B邻近。具体而言,前方侧面59B的左右方向Y的宽度T1和2个抵接突起部31的左右方向Y的宽度T2大致相等。详细来说,前方侧面59B的宽度T1比抵接突起部31的宽度T2稍大。因此,支承板30将插头50固定。详细来说,通过抵接突起部31和突起部56相互固定,防止了插片52从插片插入口25(参见图2)脱落。
参照图7,来说明从插座10拔掉插头50的状态。
如图7(a)所示,使用者将支承板30的前端部向下方按压。在该状态下,成为突起部56与抵接突起部31的卡合大体上脱开的状态。然后,通过由使用者将插头50向前方拔出,而成为图7(b)所示的那种从插座10拔出插头50后的状态。此时,若使用者从支承板30放开手指,则借助于复原力,支承板30朝向上方进行位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产生下面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50连接到插座10中的状态下,插头50的突起部56和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抵接。借此,即使因剐上插头50的电缆53等而向从插座10拔掉插头50的方向无意地施加了力,也可以防止插头50从插座10脱落。
作为防止插头从插座脱落的固定部,考虑以下结构,通过在将插片连接到插片承受部件上之后使之旋转规定角度而在插片上所设置的穿透孔中插入插片承受部件上所设置的突起,来防止插头从插座脱落。
上述结构假定了一般插头插拔的次数较少的情形,所以大多保证例如插拔插头的次数为百次左右。具体而言,通过插入插片,插片承受件发生弹性形变,并且在插片的穿透孔中插入插片承受件的突起。若反复该插片承受件的弹性形变,则插片承受部件的弹性下降,因而不再向插片的穿透孔插入插片承受部件的突起。其结果为,有时在反复插头插拔的时候不再实现防止使插头从插座脱落的功能。从而,在插拔插头的次数较多的用途中为不适合的结构。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支承板30上设置抵接突起部31,并且在抵接突起部31上固定插头50的突起部56,来防止插头50从插座10脱落。因此,与上述插片和插片承受部件之间的防脱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增大能防止插头从插座脱落的保证次数。
另外,在从插座主体20省略了突状部23的结构中,因为存在壁体5和支承板30产生干扰的可能,所以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较为困难。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突状部23插通于壁体5的开口部5A内,就可以容易进行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因此可以抑制壁体5和支承板30产生干扰的状况。从而,可以将插座10容易地安装于壁体5上。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起部56抵接到抵接突起部31上时,支承板30以连接位置CP为中心朝向下方产生弯曲。因此,抵接突起部31向远离突起部56的方向进行位移。从而,因为突起部56可以容易地越过抵接突起部31,所以能够容易进行插头50对插座10的插入作业。
加之,由于在插头50连接到插座10中的状态下,使用者用手指将支承板30朝向下方按压,因而支承板30以连接位置CP为中心向下方产生弯曲。借此,因为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朝向远离插头50的突起部56的方向进行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在从插座10拔掉插头50时抵接突起部31和突起部56相互产生干扰的状况。借此,因为可以省略在支承板30上设置用于使抵接突起部31朝向远离突起部56的方向移动所用的专用机构,所以能够谋求支承板30的简单化。
(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50未连接到插座10中时由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遮盖插片插入口25。从而,可以抑制虫等异物经由插片插入口25进入插座10内部的状况。
(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突状部23的内部设置凹进处24,可以抑制在使用者将插头50与插座10连接时使用者的手伸入凹进处24内的状况。
(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突状部23插通于壁体5的开口部5A内,来进行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也就是说,开口部5A产生进行插座10的定位和使插片插入口25向外部露出的两个作用。从而,因为可以省略用于在壁体5上插通突状部23的专用开口孔,所以能够谋求壁体5的形状的简单化。
(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形成为,突状部23的上方为弯曲形状,并且下方为矩形形状。也就是说,突状部23的形状形成为上下非对称。因此,可以在上下方向Z上容易地以视觉识别插座10的朝向。从而,作业人员可以容易地实施将插座10安装于壁体5上的作业。
(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10中连接有插头50的状态下,在插头50的突起部56的前方凹进部59A内收容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因此,可以限制插头50的向左右方向Y的移动。
(8)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插头50上设置位置指示部54,而可以确认插片52的配置位置。因此,可以省略通过由作业者直接观察插片52,来确认插片52的配置位置的作业。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图11,来说明将本发明的插座具体化为设置于充电座中的插座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不同之处为支承板30能够转动。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在相同结构上附上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8及图9,来说明插座10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突状部23的前面23A下端部,设有从前面23A朝向前方突出的支承部21A。在该支承部21A上安装有支承板开闭机构60。
支承板开闭机构60包括:轴61,插入将支承部21A朝向左右方向Y贯通的贯通孔21B中;螺旋弹簧(下面称为“弹簧部件62”),卡合于轴61和支承板30之间。
在作为固定部的支承板30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设有朝向下方凹进的凹进处71。凹进处71形成为,朝向前后方向X延伸并且后方部位的左右方向Y的宽度变得比前方部位的左右方向Y的宽度大。另外,在凹进处71前方的底面71A上,设有作为抵接部的抵接突起部31。
在支承板30的前端部设有弯曲凹进部72。弯曲凹进部72以朝向该凹进部72的前方并且向下方凹进的弯曲形状来形成。
在支承板30的后端部设有插通轴61的一对轴插通部73,该一对轴插通部73在左右方向Y上隔着凹进处71。
支承板30能够在如图9(a)所示用于使抵接突起部31与插头50的突起部56卡合的第二位置和如图9(b)所示用于使支承板30的表面与突状部23的前面23A抵接的第一位置之间进行位移。也就是说,支承板30能够以轴61为转动中心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在下面,将支承板30的转动方向设为“开闭方向W”,将支承板30开启的方向设为“开启方向”,将支承板30闭合的方向设为“闭合方向”。
如图9(c)所示,支承板30在闭合位置上,能够以安装于突状部23的支承部21A上的支承板30的一端为转动中心进行活动的支承板30另一端即前端部74比突状部23更向另一端侧突出。也就是说,支承板30处于闭合位置上,支承板30的上端部比突状部23的上端部更向上方突出。
参照图10,来说明将插头50与插座10连接的状态。还有,在图10中,将省略插座10的内部结构进行表示,并且作为剖面结构仅示出门体31。另外,还省略插头50的电缆53进行了表示。
如图10(a)所示,使用者使支承板30从支承板30为闭合位置的状态进行位移以成为开启位置(下面称为“开启操作”)。在该支承板30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使插头50抵接于支承板30上,以便插头50的突起部56收容于支承板30的凹进处71内。
在该状态下,插片52配置于前后方向X与插片插入口25(参见图3)对应的位置上。具体而言,接地引脚52B的前端部成为插入到接地用插入口25B(参见图3)内的状态。另一方面,电源用插片52A配置到电源用插入口25A(参见图3)的前方。而且,在该状态下,若将插头50朝向后方插入,则插片52被插入到插片插入口25内。
加之,突起部56左右方向Y的宽度与凹进处71的比抵接突起部31更靠前方的部位左右方向Y的宽度大致相等。具体而言,凹进处71的上述部位的宽度比突起部56的宽度稍大。因此,在突起部56收容到凹进处71内的状态下,插头50要相对于支承板30向左右方向Y移动时,突起部56与凹进处71的左右方向Y的侧面进行接触。其结果为,插头50的相对于支承板30的左右方向Y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10(c)所示,通过使插头50向后方移动,使突起部56和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进行抵接,支承板30就从图10(b)所示的位置向开启方向进一步转动。如图10(d)所示,在突起部56越过抵接突起部31的顶部之后,支承板30借助于弹簧部件62(参见图8)的作用力朝向闭合方向进行转动,并且在抵接突起部31抵接到插头体51的状态下转动停止。此时,成为插片52插入到插片插入口25(参见图2)内的状态,并且插头50与插座10连接完成。
参照图11,来说明从插座10拔掉插头50的状态。还有,在图11中,将省略插座10的内部结构进行表示,并且作为剖面结构仅示出门体31。另外,还省略插头50的电缆53进行了表示。
如图11(a)所示,使用者使支承板30向开启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成为突起部56与抵接突起部31之间的卡合脱开后的状态。然后,如图11(b)所示,通过由使用者将插头50向前方拔出,而成为图11(c)所示的那种从插座10拔出插头50后的状态。此时,若使用者从支承板30放开手指,则借助于弹簧部件62(参见图8)的作用力,支承板30进行转动以便成为闭合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8)之外,还可以产生下面的效果。
(9)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支承板30能够在闭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所以在未将插头50插入到插座10中的情况下,可以折叠支承板30。从而,可以抑制因无意地对支承板30施加外力而使支承板30破损的状况。
(10)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支承板30处于闭合位置时,支承板30的前端部74比突状部23更向上方(离心侧)突出,所以在使用者进行开启操作时,易于将使用者的手指搭在前端部74上。从而,使用者可以容易进行开启操作。
(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板30的前端部74上设置弯曲凹进部72。因此,使用者的手指易于搭在弯曲凹进部72上。从而,使用者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开启操作。
(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板30上设有凹进处71。从而,由于在插座10中插入插头50时插头50的突起部56被收容于凹进处71内,因而可以进行插片52相对于插片插入口25在左右方向Y的定位。
(13)在本实施方式中,轴61位于突状部23的前面23A的前方,也就是说,支承板30的转动中心位于突状部23的前方。因此,可以省略用于支承板30的表面和突状部23的前面23A进行抵接的专用形状。从而,可以谋求支承板30的形状的简单化。
(14)如图19所示,未在插座主体110上设置突状部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插座10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从而,在将插座100安装到相对于壁体5的预期安装位置向上方偏移后的位置上的情况下,支承板120与壁体5进行接触。其结果为,插座100安装到壁体5上的状态下插座100的美观度下降。
另外,在将插座100安装到相对于壁体5的预期安装位置向下方偏移后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在插座100上作为使支承板30转动的中心的安装部130和壁体5接触。其结果为,支承板120无法从闭合位置朝向开启位置进行转动。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利用突状部23来进行插座10相对于充电座1的壁体5的定位,所以可以容易地将插座10定位于壁体5的预期安装位置上。因此,可以抑制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错位。其结果为,可以抑制插座10安装到壁体5上的状态下插座10的美观度下降。
加之,因为插座10相对于壁体5进行定位,所以能够将支承部21A及轴插通部73配置于壁体5的开口部5A内。从而,可以抑制因支承部21A及轴插通部73与壁体5接触而支承板30不能从闭合位置朝向开启位置进行转动的状况。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插座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进行下面的变更。另外,下面的变形例并不是仅仅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而适用,也可以将不同的变形例之间相互组合加以实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能够由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分别开闭电源用插入口25A及接地用插入口25B,但是分别开闭电源用插入口25A及接地用插入口25B的机构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2所示,也可以将门体开闭机构80安装于插座主体20上。门体开闭机构80包括开闭插片插入口25及凹进处24的矩形形状的外门81、作为外门81的转动中心轴的轴82和对外门81加力的螺旋弹簧(未图示)。外门81能够在图12(a)所示的将插片插入口25及凹进处24向外部露出的开启位置和图12(b)所示的遮盖插片插入口25及凹进处24的闭合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另外,螺旋弹簧对外门81朝向闭合位置加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插座10安装于充电座1的壁体5上的形式,但是插座10的使用形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固定于房屋墙面上的外露插座来使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要在插座主体20的前面用螺钉(未图示)安装盖体90。在盖体90上,设有与突状部23嵌合的开口部91。在盖体90安装到插座主体20上的状态下,突状部23的前面23A和盖体90的前面变得平滑。也就是说,插座10的前面变得平滑。这里,所谓突状部23的前面23A和盖体90的前面较为平滑是指,突状部23的前面23A和盖体90的前面同样平滑地连续即可,也可以在前后方向X稍微错开。另外,该盖体90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10中也可以适用。
据此,可以提高将插座10作为外露插座来使用时插座10的美观度。加之,还可以将插座10的插座主体20及支承板30作为公共部件,兼用作作为设备内部的插座和外露插座。因此,与将作为设备内部的插座和外露插座当作各自不同的专用部件来形成插座主体20及支承板30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省略用于专用部件的模具。其结果为,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突状部23的前面23A和盖体90的前面也可以形成为一面。据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将插座10作为外露插座来使用时插座10的美观度。
另外,盖体90对插座10的安装形式不限定为螺钉。例如,也可以在盖体90上设置卡合爪,并且在插座主体20上设置卡合凹部之后,通过使卡合爪和卡合凹部卡合,将盖体90安装于插座主体20上。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也可以从壳体21省略凹进处24。这种情况下,插片插入口25形成于突状部23的前面23A上。另外,该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10中也可以适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支承板30能够以轴6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但是支承板30的位移形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5所示,支承板30还能够在前后方向X可滑动地进行位移。具体而言,支承板30在收容于插座主体20内部的收容位置和支承板30的全部从插座主体20向前方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进行滑动。这种情况下,在未将插头50连接到插座10中的状态下,将支承板30设为收容位置,在要将插头50与插座10进行连接时将支承板30设为突出位置。还有,作为使支承板30滑动的机构,使用已知的机构。另外,作为上述机构,例如还考虑通过在收容位置上对解除支承板30收容于插座主体20内部的状况的按钮进行按下操作,支承板30自动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机构。另外,在图15中,虽然作为收容位置,支承板30的整体收容到插座主体20的内部,但是也可以把收容支承板30的一部分的位置设为收容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支承板30省略凹进处71。这种情况下,支承板30的表面形成为平面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支承板30的前端部74是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形状,但是前端部74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6(a)所示,支承板30处于闭合位置上,在前端部74上也可以设置朝向前方延伸的前端突出部75。另外,该前端突出部75如图16(b)所示,也可以形成为随着接近前方而朝向上方倾斜的形状。因为通过形成为这种形状,更易于对支承板30搭上使用者的手指,所以使用者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开启操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支承板30的前端部74从突状部23向上方突出,但是前端部74也可以设计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突状部23处于同一位置或者下方。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支承板30遮盖凹进处24一部分的结构,但是如图17所示,作为支承板30也可以形成为遮盖凹进处24整体的结构。也就是说,支承板30起到作为外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如图17(b)所示,在支承板30为闭合位置时,支承板30抵接于突状部23的前面23A上凹进处24的边缘。据此,因为利用支承板30来遮盖凹进处24,所以能够在支承板30为闭合位置时抑制异物经由凹进处24内及插片插入口25进入插座主体20内部。加之,可以省略插座主体20内部的电源用内门41及接地用内门42和板簧43~45。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8所示,其结构为通过在突状部23的下端部设置支承部21A,支承板30以支承部21A上所安装的轴6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但是支承板30进行转动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突状部23的上端部设置支承部21A,使支承板30以支承部21A上所安装的轴6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也就是说,支承板30的一端为上端部,支承板30的另一端为下端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9所示,支承板30设置在突状部23的前面23A上,但是支承板30可以设置于突状部23的左右方向Y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其结构为,通过支承板30向下方产生弯曲,或者通过支承板30向闭合方向进行转动,抵接突起部31离开突起部56,但是抵接突起部31离开突起部56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8所示,也可以形成为抵接突起部31能够相对于支承板30按上下方向Z进行位移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8(a)所示,在支承板30前方的部位上,设有朝向下方凹进的凹进处76。在该凹进处76内,收容着设置有抵接突起部31的可动部件35和对可动部件35朝向上方加力的盘簧36。在可动部件35的上方,限制可动部件35向上方移动的框状盖体部件37用螺钉38固定在支承板30上。此时,盘簧36以压缩后的状态被收容。借此,在插头50插入插座10中之前的状态下,以可动部件35抵接到盖体部件37上的状态来维持。
如图18(b)所示,在将插头50插入插座10中的情况下,插头50的突起部56抵接于支承板30的抵接突起部31上时,可动部件35抵抗盘簧36的作用力而朝向下方进行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插头50朝向后方移动,突起部56就越过抵接突起部31。随后,如图18(c)所示,借助于盘簧36的作用力,可动部件35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其结果为,在插头50的前方凹进部59A(参见图4)内收容抵接突起部31。因此,插头50被固定于支承板30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是通过电源用内门及接地用内门伴随插头50的插片52的抵接而转动来开闭插片插入口25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2所示,在从前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突状部23形成为,上方为弯曲形状并且下方为矩形形状,但是突状部23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从前方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上,突状部23也可以形成为矩形形状(参见图12)或者圆形形状。总而言之,突状部23只要是可以通过插通于壁体5的开口部5A内来进行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的形状就可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1所示,通过由突状部23插通于壁体5的开口部5A内,来进行插座10相对于壁体5的定位,但是突状部23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壁体5的和开口部5A不同的地方形成用于插通突状部的贯通孔,在与该贯通孔对应的插座主体20的前面的位置上设置突状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2所示,插座主体20的前面固定在充电座1的壁体5上,但是插座主体20对于壁体5的安装形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插座主体20的后面或者侧面固定于壁体5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图13所示的盖体90安装于插座主体20上,来提高插座10的美观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如图1所示,将插座10安装到充电座1内,但是插座10的适用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房屋等建筑物的屋外侧墙面上安装插座10。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墙面上所安装的控制盘内安装插座10。另外,只要其结构为,在具有插座主体及固定部(支承板)的插座上,在插座主体上插片插入口形成于前面并且设置配置有固定部的突状部,则不限定为充电座1。只要是通过将插座10的前面侧安装于面板等上进行装入的设备,则可以产生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充电装置,具体化为通过经由电缆连接于电动汽车上来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座1,但是充电装置的种类不限定于此。只要是通过经由电缆连接于具备电池的外部设备上来对该电池进行充电的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