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3460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3460A
CN102243460A CN2011101190512A CN201110119051A CN102243460A CN 102243460 A CN102243460 A CN 102243460A CN 2011101190512 A CN2011101190512 A CN 2011101190512A CN 201110119051 A CN201110119051 A CN 201110119051A CN 102243460 A CN102243460 A CN 102243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member
image
image bearing
pi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90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3460B (zh
Inventor
三浦秀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4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3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3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3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in the developing zone having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distance hol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636Specific type of dry developer device
    • G03G2215/0648Two or more donor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图像承载部件;显影单元,包括用于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第一和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第一间隙管制部件,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一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第二间隙管制部件,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二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推压机构,用于朝成像单元推压显影单元,以把第一和第二间隙管制部件推靠到设置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抵接部分;及定位部件,用于相对于成像单元定位显影单元。定位部件包括防止部分,用于在显影单元一个纵向端部处允许显影单元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在显影单元另一个纵向端部处防止显影单元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在该成像设备中,设置有包括多个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装置,并且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潜像通过显影装置被显影。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中,已采用的方法是:形成在感光部件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例如片材的记录材料(介质)上,之后,通过定影机构定影以获得记录图像。
此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部件(在下文中称作显影套筒),并设置成使得在显影套筒和感光部件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下文中称作SD间隙)。当相对于SD间隙标称值的偏差(SD间隙误差)较大时,用于在感光部件上显影的调色剂量出现波动,从而会出现例如密度不均匀的图像问题。作为用于保持SD间隙的方式,通常使用抵接辊法。在这一方法中,通过与显影套筒同轴设置的定位部件(抵接辊)的外径和显影套筒的外径之间的差值来确定该SD间隙,并且通过朝感光部件推压显影套筒来确保该SD间隙。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部件的支承部件而实现抵接辊的接触。
近年来,随着复印机或打印机在生产率(增速)方面的改进和在图像质量方面的提高,已提出了一种显影装置,它被设计成通过设置两个显影套筒来适应增速和图像质量的改进。在这一显影装置中,安装了定位于成像过程上游侧处的第一显影套筒和定位于第一显影套筒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套筒。在显影装置中这两个显影套筒每一个显影套筒的两端处设有用于确保SD间隙的抵接辊。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2002-351211(权利要求13和图3)中,第一显影套筒通过显影装置被可旋转地固定和支承,并且第二显影套筒由作为中心的第一显影套筒的旋转轴(旋转轴线)可摆动地轴支承。因此,设置在各个套筒上的抵接辊构造成被独立地朝鼓(感光部件)推压。
此外,在JP-A 2008-191233中(权利要求11和图7),每个显影套筒相对于显影容器可旋转地被固定。此外。在第二显影套筒的两端设置的抵接辊抵接感光部件,从而确定了第二显影套筒和感光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后,显影容器围绕第二显影套筒的轴线旋转,以使设置在第一显影套筒两端的抵接辊抵接感光部件,从而确定了第一显影套筒和感光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然而,无论在JP-A 2002-351211还是在JP-A 2008-191233所公开的结构中,均存在以下问题。即,在两个或更多个显影套筒的两端处设置的辊与鼓接触的情况下,抵接辊在四个点或更多个点与鼓接触。然而,在传统结构中,抵接辊被推压至这样的状态,即显影套筒的旋转轴线方向和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并且因此,由于双套筒之间对准误差的影响,产生了四个抵接辊的接触压力彼此不相等的问题。这里,双套筒之间的对准误差是如图16所示的第一显影套筒14-1-1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显影套筒14-2-1的旋转轴线之间在轴向平行度上的误差。当测量SD间隙时,在显影装置接触感光部件的情况下,在以下六个点处测量该SD间隙。即,测量第一显影套筒和感光部件之间在后侧、中心部分及前侧处的SD间隙,以及测量第二显影套筒和感光部件之间在后侧、中心部分和前侧处的SD间隙。例如,存在有这样的情况,即前侧第一辊和后侧第二辊的接触压力增加了且前侧第二辊和后侧第一辊的接触压力增加了,以及与之相反的情况。此外,存在有这样的情况,即四个抵接辊之一的接触压力变小,或者四个抵接辊之一未抵接鼓且从鼓分离开从而导致接触压力为零。在接触压力彼此不相等的情况下,抵接辊的变形量出现波动,因此在变形量较大的抵接辊附近的SD间隙小,并且在变形量较小的抵接辊附近的SD间隙大。结果,SD间隙误差变得更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降低了因双套筒之间对准误差而引起的SD间隙误差所造成的图像缺陷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图像承载部件;
显影单元,包括用于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以及用于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
第一间隙管制机构,其设置在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两侧,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
第二间隙管制机构,其设置在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两侧,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
推压机构,用于朝成像单元推压显影单元,以把第一间隙管制机构和第二间隙管制机构推靠到设置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抵接部分;及
定位机构,用于相对于成像单元而定位显影单元,其中,该定位机构包括防止部分,用于允许显影单元在显影单元一个纵向端部处沿图像承载部件圆周方向移动的同时,防止显影单元在显影单元另一个纵向端部处沿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移动。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部分的正视剖视图。
图2是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前侧定位块的透视图。
图4是后侧定位块的透视图。
图5是显影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显影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推压单元的透视图。
图9是鼓单元、推压单元和显影装置的透视图。
图10、11和12是用于示出后侧定位的示意图。
图13、14和15是用于示出前侧定位的示意图。
图16是鼓和上侧套筒及下侧套筒的透视图。
图17是后侧定位部分的正视剖视图。
图18是前侧定位部分的左侧剖视图。
图19是当出现SD间隙误差时的俯视图。
图20是用于示出到驱动齿轮的驱动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在这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之后将描述在这一实施例中的定位。最终,将说明在这一实施例中的效果。
首先,将描述在这一实施例中的结构。
图1是显示成像部分10的剖视图。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1-1被布置在中心部分处,并且在成像期间在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充电器12、激光光路13、显影装置14、转印带15、转印辊16、放电装置17和清洁装置18沿着方向A围绕感光鼓11被依次布置。相对于充电器12,在鼓单元11(感光鼓11-1)的对面,布置了供气管19。
在充电器12相对于箭头A方向的下游侧上,在鼓单元11的对面布置了排气管20。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1描述成像过程。充电器12对旋转的感光鼓11-1的表面充电。之后,从激光扫描器(未示出)发出的激光穿过激光光路13,以在已充电的感光鼓的表面上写入(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显影装置14将感光鼓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之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位于感光鼓11-1和转印辊16之间已施加了偏压的转印带15上。接下来,放电装置17从感光鼓11-1的表面移除电荷。之后,清洁装置18收集残留在感光鼓11-1表面上的未被转印的调色剂。在成像过程期间,空气从供气管19被提供到充电器12,并且被排出到排气管20。
【鼓单元结构】
图2是作为成像单元的鼓单元11的透视图。鼓单元11包括感光鼓11-1、定位块(前侧)11-2和定位块(后侧)11-3。感光鼓11-1可旋转地被定位块(前侧)11-2和定位块(后侧)11-3支承。
图3是定位块(前侧)11-2的透视图。定位块(前侧)11-2包括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第二弧形部分(前侧)11-2-2和定位孔(前侧)11-2-3。此处,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和第二弧形部分(前侧)11-2-2是以感光鼓11-1的旋转轴线作为中心的弧。此外,定位孔(前侧)11-2-3是相对于感光鼓11-1的圆周方向伸长的圆形孔。
图4是定位块(后侧)11-3的透视图。定位块(后侧)11-3包括第一弧形部分(后侧)11-3-1、第二弧形部分(后侧)11-3-2和定位孔(后侧)11-3-3。此处,第一弧形部分(后侧)11-3-1和第二弧形部分(后侧)11-3-2是以感光鼓11-1的旋转轴线作为中心的弧。此外,定位孔(后侧)11-3-3是相对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线方向伸长的圆形孔。
【显影单元的结构】
图5、6和7分别是显影装置14的透视图、正视图和后视图。显影装置14包括作为第一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上部套筒14-1-1,还包括用作第一定位部件的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1-3。此外,显影装置14包括作为第二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下部套筒14-2-1,还包括用作第二定位部件的下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2-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2-3。
此外,显影装置14包括定位销(前侧)14-3-1和定位销(后侧)14-3-2。此处,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的旋转轴线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1-3的旋转轴线在上部套筒14-1-1的两侧被布置在上部套筒的旋转轴线上。此处,下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2-2的旋转轴线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2-3的旋转轴线被布置在下部套筒14-2-1的旋转轴线上。此处,定位销(前侧)14-3-1和定位销14(后侧)14-3-2具有球形端部。
上部套筒14-1-1和下部套筒14-2-1各自设置成可旋转地被固定定位,以便确保上部套筒和下部套筒之间的距离。
如图7所示,在显影装置14的后侧端部,设置了用于驱动显影装置14的驱动齿轮14-4。在这一实施例中,驱动齿轮14-4驱动上部套筒14-1-1和下部套筒14-2-1,并且驱动设置在显影装置14中用于搅拌和供给显影剂的螺杆。如图20所示,驱动齿轮14-4通过从设置在主组件侧的驱动源14-5传递来的驱动力而被驱动。此外,驱动齿轮14-4被构造成通过啮合驱动齿轮14-5-1而接受传递的驱动力,该驱动齿轮14-5-1设置在主组件侧且通过驱动驱动源14-5而被驱动。
图8是推压单元21的透视图。推压单元21包括推压销(前上侧)21-1、推压销(前下侧)21-2、推压销(后上侧)21-3和推压销(后下侧)21-4。
接下来,将描述定位。
图9是鼓单元11、显影装置14和推压单元21处于装配好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现在,将描述用于确定鼓单元11和显影装置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鼓单元11和显影装置14最初彼此分离。通过推压单元21把显影装置14朝鼓单元11推压,从而显影装置14朝鼓单元11移动。
作为定位机构的定位孔(前侧)11-2-3的形状是在感光鼓11-1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伸长的圆形孔。因此,作为第一孔的定位孔(前侧)11-2-3和作为第一销的定位销(前侧)14-3-1彼此接合,从而相对于前后方向(鼓的轴向)确定了鼓单元11和显影装置14之间的相对位置。此时,定位销(前侧)14-3-1被定位孔(前侧)11-2-3管制,以便在鼓的圆周方向上可移动。此处,定位孔(前侧)11-2-3和定位销(前侧)14-3-1均用作定位机构。
作为定位机构的定位孔(后侧)11-3-3的形状是在感光鼓11-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伸长的圆形孔。因此,作为第二孔的定位孔(后侧)11-3-3和作为第二销的定位销(后侧)14-3-2彼此接合,从而相对于圆周方向确定了鼓单元11和显影装置14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定位孔(后侧)11-3-3和定位销(后侧)14-3-2起到圆周方向移动防止部分的作用,用于防止显影装置14在感光鼓11-1的圆周方向上移动。此时,定位销(后侧)14-3-2被定位孔(后侧)11-3-3管制,以便在鼓的轴向上可移动。
定位孔(后侧)11-3-3和定位孔(前侧)11-2-3是用于管制定位销(后侧)14-3-2和定位销(前侧)14-3-1的管制部分。当显影装置14相对于鼓单元11被定位时,这些管制部分管制显影装置14,从而显影装置14的一个端侧构成了旋转中心,并且显影装置14的另一端侧能够相对显影套筒14的所述一个端侧而旋转。
第二弧形部分(后侧)11-3-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2-3彼此接触(后下侧接触部分),并且第二弧形部分(前侧)11-2-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2-2彼此接触(前下侧接触部分),从而确定了下部套筒14-2-1和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间隙)。
图10至15显示了当推压力(压力)逐渐增大时,显影装置14相对于箭头B方向或箭头C方向的姿态的改变。顺便提及,在这些附图中示出辊的形状,通过夸张的方式来显示辊的变形量,以易于理解。
当推压力被增大时,第二弧形部分(后侧)11-3-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2-3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大(图10)。
当推压力被增大时,第二弧形部分(前侧)11-2-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2-2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大(图13)。
此处,F1和F4各自表示推压单元21的推压力和显影装置14受到的重力的合力。
如图10所示,F2表示通过第二弧形部分(后侧)11-3-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2-3之间的接触,由显影装置14接受到的反作用力。
如图13所示,F5表示通过第二弧形部分(前侧)11-2-2和下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2-2之间的接触,由显影装置14接受到的反作用力。
如图10和11所示,通过F1和F2的合力,显影装置14围绕下部套筒14-2-1的旋转轴线旋转(在方向B上),从而第一弧形部分(后侧)11-3-1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1-3接触(后上侧接触部分)。
此处,如图17所示,定位销(后侧)14-3-2的端部是球形的,并且因此在定位孔(后侧)11-3-3和定位销(后侧)14-3-2之间的接合对显影装置在方向B上旋转的影响是轻微的。
通过F4和F5的合力,显影装置14围绕定位销(后侧)14-3-2旋转(在方向C上),从而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接触(前上侧接触部分)。
此处,定位孔(前侧)11-2-3是相对于感光鼓11-1的圆周方向伸长的圆形孔,并且因此在定位孔(前侧)11-2-3和定位销(前侧)14-3-1之间的接合对显影装置在方向B上旋转的影响是轻微的(图18)。相似地,定位孔(后侧)11-3-3是相对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线方向伸长的圆形孔,并且因此它对显影装置在方向C上旋转的影响是轻微的。
F3表示通过第一弧形部分(后侧)11-3-1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后侧)14-1-3之间的接触,由显影装置14接受到的反作用力。
F6表示通过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之间的接触,由显影装置14接受到的反作用力。
当推压力被进一步增大且达到推压单元21的标称推压力4.7kgf时,推压单元21的四个推压销被设定成使得感光鼓的中心位于F1和F4的作用线上。
在F2和F3之间存在差别的情况下,该差别是用于在方向B上旋转显影装置14的力矩,且因此显影装置14在方向B上轻微旋转,从而F2和F3的量值彼此相等(图12)。
在F5和F6之间存在差别的情况下,该差别是用于在方向C上旋转显影装置14的力矩,且因此显影装置14在方向C上轻微旋转,从而F5和F6的量值彼此相等(图15)。基于上述结构,通过实施了显影装置14相对于鼓单元11定位的成像设备,就可减小双套筒之间的对准误差对SD间隙的不利影响。
顺便提及,在这一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显影装置14的驱动齿轮的位置和用于防止显影装置14在感光鼓圆周方向上移动的定位孔(后侧)11-3-3的位置相对于显影套筒的旋转轴线方向被设置在同一侧。结果,在通过旋转显影装置14来减小双套筒之间的对准误差的结构中,就可将显影装置14的驱动齿轮和主组件侧驱动齿轮之间的啮合偏差(各个旋转轴线之间的不对准)减小到最低程度。
最后,将描述这一实施例中的效果。
现在,将研究这样一种情形,即,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的位置在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14-1-2从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分离开的方向上从标称位置偏离100μm。在这一情况下,以下将描述传统结构和该实施例中的结构对SD间隙误差的影响。
在传统结构的情况下,在推压单元21推压之前,第一弧形部分(前侧)11-2-1和上部套筒抵接辊(前侧)之间的距离是100μm。因此,以推压之前的标称值为基础,上部套筒14-1-1和感光鼓11-1之间的SD间隙在前侧处(前上侧SD间隙)为+75μm,在中心部分处(上部中心SD间隙)为+50μm,且在后侧处(后上侧SD间隙)为+25μm(图19)。下部套筒14-2-1和感光鼓11-1之间的SD间隙在前侧(前下侧SD间隙)、中心部分(下部中心SD间隙)和后侧(后下侧SD间隙)处均为标称值。
从这一状态起,通过推压单元21执行标称推压。通过推压,显影装置14扭曲,以使四个接触部分接触感光鼓。然而,四个接触部分处的接触压力彼此不同,并且辊的变形量在四个接触部分处也各不相同。每个辊在1kgf压力下的变形量为100μm。在这一情况下,在前上侧接触部分和后下侧接触部分的接触压力为0.5kgf,并且在后上侧接触部分和前下侧接触部分的接触压力为1.5kgf。在四个接触部分处的接触压力彼此相等的情况下,变形量为100μm,并且因此在推压期间的标称SD间隙比推压之前的标称SD间隙小100μm。最终,以推压期间的标称值为基础,该SD间隙在前上侧处为+50μm,在上部中心部分处为±0μm,在后上侧处为-50μm,在前下侧处为-50μm,在下部中心部分处为±0μm,在后下侧处为+50μm。
在这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在通过推压单元21推压之前,显影装置14的位置未确定。通过推压,显影装置14在方向B上轻微旋转,直到后上侧接触部分和后下侧接触部分的接触压力变为1kgf。此时,当显影装置14未在方向C上旋转时,在前上侧接触部分处产生了100μm的间隙。从这一状态起,显影装置14在方向C上旋转,直到前上侧接触部分和前下侧接触部分处的接触压力彼此相等。当这些接触压力彼此相等时,前上侧接触部分和前下侧接触部分处的辊变形量彼此相等,从而辊和定位块之间的相关距离彼此相等。通过在方向C上将显影装置14旋转238.4μm,辊和定位块之间的这些距离彼此相等,从而前上侧接触部分和前下侧接触部分处的接触压力彼此相等。此时,上部套筒14-1-1和下部套筒14-2-1没有与感光鼓11-1对准,从而上部中心SD间隙和下部中心SD间隙很小。然而,不对准的影响为0.13μm,这是一个很小的值。最终,以推压期间的标称值为基础,该SD间隙在前上侧处为-0.065μm,在上部中心部分处为-0.13μm,在后上侧处为-0.065μm,在前下侧处为-0.065μm,在下部中心部分处为-0.13μm,在后下侧处为-0.065μm。
此外,即便在使用了有缺陷部件从而使双套筒之间产生很大的对准误差的情况下,感光鼓11-1未接触上部套筒14-1-1和下部套筒14-2-1而引起损坏。在随后的内容中,将描述双套筒之间的对准误差为10mm作为实例。
定位孔(前侧)11-2-3是4.6mm×5.6mm的伸长圆形孔,从而显影装置14仅仅能够在方向C上以±0.5mm的距离旋转。也就是说,显影装置14的旋转量被管制。在使用了有缺陷的部件从而产生10mm对准误差的情况下,定位销(前侧)14-3-1抵接定位孔(前侧)11-2-3的上端或下端。此时,该SD间隙为0.572μm。SD间隙的标称值为270μm,并且因此不存在有定位销和定位孔彼此接触的可能性。
顺便提及,在这一实施例中,要与定位销接合的定位孔的定位是通过把一个定位孔形成为在鼓轴向上延伸的伸长孔并且把另一个定位孔形成为在鼓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伸长孔而实现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为了使定位销相对于鼓的圆周方向和轴向定位,一个定位孔被形成为与定位销直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孔。另一方面,另一(端部侧)定位孔被形成为直径大于定位销直径,留有一定余隙。因此,另一(端部侧)定位销也可以被设置成能围绕在旋转中心处的所述一个(端部侧)定位销旋转。
此外,在这一实施例中,描述了在显影单元侧设置销并在鼓单元侧设置孔的实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销也可设置在鼓单元侧,并且孔也可设置在显影单元侧上。
此外,即使当销和孔的结构不是销插入到孔内的结构时,只要是能够管制显影单元和鼓单元的结构,任何结构都可采用。
此外,还可在本发明中采用使得套筒抵接辊接触鼓的技术。此外,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辊在鼓的端部处与鼓同轴设置,并且与套筒本身的端部或设置在显影单元上的抵接表面接触。
尽管已参考此处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已阐明的详细内容,并且本申请意在涵盖那些属于改进的目的或随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7)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图像承载部件;
显影单元,包括用于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以及用于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
第一间隙管制机构,其设置在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两侧,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
第二间隙管制机构,其设置在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两侧,用于管制图像承载部件和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隙;
推压机构,用于朝所述成像单元推压所述显影单元,以把所述第一间隙管制机构和所述第二间隙管制机构推靠到设置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抵接部分;以及
定位机构,用于相对于所述成像单元而定位所述显影单元,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防止部分,用于允许所述显影单元在所述显影单元一个纵向端部处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防止所述显影单元在所述显影单元另一个纵向端部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显影单元的驱动齿轮,其中,所述驱动齿轮通过设置在所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侧处的驱动源来驱动,并且该驱动齿轮被设置在与相对于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旋转轴线方向设置防止部分的一侧相同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的所述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第一销和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上要与第一销接合的第一孔,并且
其中,该第一孔是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伸长孔,从而该第一孔能够防止该第一销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移动,并且从而该第一销能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的所述另一纵向端部处的第二销和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上要与第二销接合的第二孔,并且
其中,该第二孔是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延伸的伸长孔,从而该第二孔能够防止该第二销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从而该第二销能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显影单元的所述一个纵向端部相对于所述显影单元的所述另一纵向端部旋转时,所述定位机构管制所述显影单元的旋转量,从而防止第一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和第二可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图像承载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的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第一销和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上要与第一销接合的第一孔,并且
其中,该第一孔是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伸长孔,从而该第一孔能够防止该第一销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移动,并且从而该第一销能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的另一纵向端部处的第二销和设置在所述显影单元上要与第二销接合的第二孔,并且
其中,该第二孔是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延伸的伸长孔,从而该第二孔能够防止该第二销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从而该第二销能在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上移动。
CN2011101190512A 2010-05-10 2011-05-10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243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8792 2010-05-10
JP2010108792 2010-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3460A true CN102243460A (zh) 2011-11-16
CN102243460B CN102243460B (zh) 2013-10-30

Family

ID=44117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90512A Active CN102243460B (zh) 2010-05-10 2011-05-10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68215B2 (zh)
EP (1) EP2386912B1 (zh)
JP (1) JP4854815B2 (zh)
KR (1) KR101352251B1 (zh)
CN (1) CN102243460B (zh)
BR (1) BRPI1102513B1 (zh)
RU (1) RU2479865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8843A (ja) * 2010-02-03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US9122235B2 (en) * 2012-09-11 2015-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regulate movement of developing unit with respect to drum unit in axial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roller
JP5669794B2 (ja) * 2012-09-11 2015-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330B2 (ja) * 2012-09-14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81974A1 (en) * 2001-05-30 2002-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CN1760769A (zh) * 2004-10-15 2006-04-19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959556A (zh) * 2005-11-04 2007-05-09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装置,处理盒以及成像设备
JP2008191233A (ja) * 2007-02-01 2008-08-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1150A (ja) * 2008-04-30 2009-11-19 Ricoh Co Ltd ローラ間距離調節方法、現像ギャップ調節方法、ローラ装置、作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長手部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8728B2 (ja) 1993-11-12 2002-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289498B2 (ja) 1994-07-14 2002-06-04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の現像装置
JPH09230694A (ja) * 1996-02-27 1997-09-05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11748A (ja) 1997-01-30 1998-08-11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ギャップ調整装置
US7199898B2 (en) 2000-06-09 2007-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85417B1 (en) 2000-07-07 2002-05-0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Holding structure of image holding member i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2357951A (ja) 2001-05-30 2002-12-13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9943A (ja) 2001-11-14 2003-05-21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5328139B2 (ja) 2007-11-09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53161B2 (ja) 2008-05-15 2010-09-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9828B2 (ja) 2010-04-07 2014-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81974A1 (en) * 2001-05-30 2002-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CN1760769A (zh) * 2004-10-15 2006-04-19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959556A (zh) * 2005-11-04 2007-05-09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装置,处理盒以及成像设备
JP2008191233A (ja) * 2007-02-01 2008-08-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1150A (ja) * 2008-04-30 2009-11-19 Ricoh Co Ltd ローラ間距離調節方法、現像ギャップ調節方法、ローラ装置、作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長手部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24153A (ko) 2011-11-16
RU2011118418A (ru) 2012-11-20
US8768215B2 (en) 2014-07-01
US20110274470A1 (en) 2011-11-10
JP2011257745A (ja) 2011-12-22
BRPI1102513A2 (pt) 2014-02-25
EP2386912A2 (en) 2011-11-16
JP4854815B2 (ja) 2012-01-18
EP2386912B1 (en) 2016-01-06
KR101352251B1 (ko) 2014-01-16
BRPI1102513B1 (pt) 2020-09-29
RU2479865C2 (ru) 2013-04-20
CN102243460B (zh) 2013-10-30
EP2386912A3 (en)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7296B2 (ja) 一次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932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568742B (zh) 成像设备
US7702275B2 (en) Cleaning device
US8019259B2 (en)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43460B (zh) 成像设备
US10120304B2 (en) Belt device including support portions and an adjuster to adjust positions of the support portions
JP2014130181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0121034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25000B2 (en)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010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condary transfer section having rubber backup roller
US20140064802A1 (en) Rotating body support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having rotating body sup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61190B2 (ja) ベルトの片寄り補正機構、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3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8206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880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2020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082985A1 (en) Cleaning device
US20150185679A1 (en) Drum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photosensitive dru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aring for supporting photosensitive drum
JP6507850B2 (ja) 作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38676B2 (ja) ベルトの蛇行補正機構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43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630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